《文化生活》第三课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通用15篇)
《文化生活》第三课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 篇1
科任任教班级 《文化生活》第三课教案 集体备课部分课题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中心发言人备课时间第二周上课时间第三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传播的途径,大众传媒的作用2、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教育学生说明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做文化传播的使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在保持自己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共同构筑新世纪的多元文化。 重点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难点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互相交流、共同发展。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交流、传播的问题。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表现了文化在人的交流中,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一、丰富精神世界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涵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4-35页内容,并思考: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2、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从世界文化交流史看,印度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在很大程度上靠印度商人,古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古希腊商人功不可没。 (2)人口迁徙。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3)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6-37页内容,并思考文化传播手段是如何变化发展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从这些古语中我们看到,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如今,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从汉代张差事出使西域到晋朝法显的南亚之行,从唐朝玄类西行到明代郑和下西洋,历代志士仁人、学者高僧、工役商贾不远万里、不避艰险的文化之旅,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8页“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这些文化传播活动的启示?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便捷。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手段,知道了文化在各种交往活动中传承、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文化的传承有重大作用,要推进全球文化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
《文化生活》第三课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 篇2
文化生活【一般主要考查“影响”、“措施”】
1、文化的影响――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
(1)文化与社会:①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②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③文化与经济相交融,经济建设中科技、教育、人才越发重要,文化产业、文化消费不断发展,文化生产力在经济格局中越来越重要。文化与政治相交融,民主法制建设、公民的政治参与需要文化素养;西方国家借助文化渗透推行霸权主义,必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④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逐渐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2)文化对个人: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②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①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共同构成;文化既是世界的,各族文化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又是民族的,各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化越是民族的,文化越是世界的,优秀的民族文化能得到世界的认同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态度与原则――
意义: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态度与原则:a、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b、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繁荣。c、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特色
③文化传播的途径与特点――
途径:商贸活动、教育、人口迁徙
特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a、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b、有利于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利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实现文化创新,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c、既要热情欢迎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2)文化创新:
①原因:a、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b、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c、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②途径和方向:a、根本途径――立足实践,坚持与人们群众实践相结合
b、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c、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 借鉴与融合,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特色
d、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
(2)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呈现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贡献,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③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有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④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人民克服困难、创造幸福、共创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3)中华民族精神
①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②原因:a、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维系中华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精神特征和共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精神火炬。b、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利于应对相互激荡的思想文化,保持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是建设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需要。
③途径:a、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b、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c、继承和发扬中华优良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d、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措施:①关键――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②根本途径――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③奏响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文化。④发扬中华优良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汲取各民族长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加强文化创新。⑤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⑥主要内容――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尤其是公益性文化事业;根本目标与任务――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⑦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⑧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⑨必然要求――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提高眼力、拒绝污染。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提供物质基础
(2)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①原因:a、思想道德建设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规定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b、中华传统美德做为中华文化的精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c、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d、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和修养。
②措施:a、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b、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的基础 ,是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集中体现。c、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d、学习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辨别错误思潮的能力,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发展中特文化”还可关注】
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可喜变化,满足人们多样化文化需求,充实精神生活;传播科学文化知识;采取群众喜闻乐见方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人们科学消费,推动生产的发展
②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忧虑现象,有些部门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味低下的文化产品;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内容荒诞庸俗,迎合低俗趣味;有些媒体单纯追求轰动效应,热衷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等
《文化生活》第三课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 篇3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经济是 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2、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① 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 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世界;③ 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态度和原则(为什么?怎么样?)
(1)意义: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 文明繁荣进步
(3)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4、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政治的、历史的和 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 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5、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中外文化交流有何重大意义?)
(1)对内:中华文化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2)对外:世界文化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有利 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6、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 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留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7、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怎样把握好二者的关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注意:理解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先后关系;能解答辨析题。
8、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
9、文化创新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必要性重要性)
(1)[必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2)[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 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 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10、文化创新的途径和方向:
(1)途径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根本途径)
②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重要途径)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重要途径)
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2)方向:
①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②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 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
附: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2)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1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①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③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1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必要性):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状态,必须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文化生活》第三课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 篇4
《文化生活》 第七课 第二框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2、说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
【课前预习】
1、尝试完成学案中的填空及相关思考题
2、把你的疑问写下来
【学习过程】
情境导入:阅读书本p76,思考,生活在新世纪新阶段,你想怎样祝福祖国的未来?
1、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1)民族精神是变化发展的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的历程之中,体现在 各个时期.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
a.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 、 和 。
b.表现: 、 、 、 、 等,都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发展
a.意义: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 ,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增添_________ ,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b.表现: 精神、 精神、 精神、 精神、 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击南方冰雪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等,都是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1)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①地位作用:
a.(“三精一魂”):是 精神纽带,支撑 _________ 的精神支柱,是 _____________ 的精神动力,是______________。
b.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②必要性: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③重要性(意义):
a.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 的必然要求。
b.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 的要求。
c.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 的需要。
(2)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 。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 。
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 。
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化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 。
以 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 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才能博采众才、日益丰富,具有生机和活力。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课后反思】你的心得,你的困惑
【课堂练习】
1、“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中国台湾诗人的一首《乡愁》,在海峡两岸广泛流传,引起两岸同胞的广泛共鸣。这种激荡在两岸同胞心中的情感
①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②表明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表明海峡两岸的所有人都赞同一个中国的原则
④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海峡两岸人民的心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琼州胜景五公祠有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这副对联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②公正廉明、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
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 ④自强不息、坚韧不拨的顽强斗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代诗人王勃的这句名言体现的民族精神是
a.团结统一 b.爱好和平 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
《文化生活》第三课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 篇5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考点71】文化是什么( )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考点72】文化的力量( )
(1)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性质:(双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考点73】文化与经济、政治( )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一定的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即: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4)文化在综合国力较量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②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③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④我们应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考点74】感受文化的影响( )
(1)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考点75】文化塑造人生( )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考点76】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
(1)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2)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然性和重要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原则: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考点77】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
(1)文化传播的形式包括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及文化娱乐活动等。
(2)文化传播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大众传媒产生的标志是印刷媒体的推广;如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①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②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有利于促进文化事业是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考点78】传统文化的继承( )
(1)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等特点。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继承的方式和途径:①传统习俗,②传统建筑,③传统文艺,④传统思想。
(3)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影响: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②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4)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考点79】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
(1)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教育。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考点80】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
(1)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①源泉和动力: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作用: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b.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考点81】文化创新的途径( )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
①基本途径之一(古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基本途径之二(中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既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3)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①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②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③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考点82】源远流长的中文化文化( )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考点8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
(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要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考点84】中华民族之魂( )
(1)中华民族之魂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中华民族精神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考点85】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
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一致、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考点86】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 )
(1)爱国主义的地位和作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精神支柱。
(2)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考点87】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
(1)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发展: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刻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必要性: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任务。★重要性: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考点88】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
(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人们的文化生活的影响(双刃剑):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文化生活;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但是,文化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会带来负面影响。
(2)国家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3)当前我国文化需求的基本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
(4)“大众文化”指的是“为大众的”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5)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创作出富有更大活力和竞争力的“主旋律作品”)。
①弘扬“一个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②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③努力“三贴近”和“三创新”,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考点89】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
(1)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①落后文化: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②腐朽文化: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论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腐朽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2)仍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①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②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
(3)我国的主导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有导向和示范作用,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考点90】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保证。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考点9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途径是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考点9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
(1)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考点93】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
(1)思想道德修养是指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2)科学文化修养是指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3)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4)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文化生活》第三课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 篇6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的含义、内容、特点、形式和社会作用
1、文化的含义及内容: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意识形态文化往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非意识形态的文化一般没有阶级性,但有民族性和和区域性)
理解文化这一概念应注意三点:
(1)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与“文明”概念相近,如考古学中所讲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即专指语言、文学、艺术、科学知识和意识形态等精神性的东西,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2)“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它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单纯的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不属于文化。
(3)“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由人所创造,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由人所创造,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它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单纯的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不属于文化。
(3) “文化”是一种素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起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的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文化的社会作用。即文化的力量
(1)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其中,与一定的经济、政治相适应的文化会促进其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
(2)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民族以及国家历史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①对个人而言,先进的、积极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将人的活动引入歧途。
②对民族而言,物质上和精神上都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③对国家而言,先进的、积极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此外,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竞争的重要因素。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三者在经济的基础上相互影响。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三者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在:第一,人才、教育和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第二,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第三,文化消费更加丰富;第四,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表现在:从国内看,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从国际看,文化关系到国家安全。即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注意1: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经济是文化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注意2:不能认为所有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社会发展都起促进作用。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三: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补充:综合国力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实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经济和科技的竞争是核心,科技的创新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所以,文化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突出的一个方面。它对于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维持,对于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和凝聚力,对于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及其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提高文化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要求)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我们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四: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的各种社会交往方式,都会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都会受到如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文化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人与人、地区之间的差异。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于交往时使用的语言、器物、符号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素养和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
3、文化对人影响的两大特点
①潜移默化
【解 释】指人的思想、性格、习惯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起了变化。近义词有如耳濡目染、近朱者赤、潜移暗化。
【教 材】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
②深远持久
【解 释】指一个事物或者一种东西对人和环境有很深的影响并且持续时间长。
【教 材】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知识扩展: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什么?
(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2)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正确的思想观念有助于思维方式的科学化,错误的观念一旦转化为思维方式,就会成为人与社会发展的阻碍因素。所以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化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知识扩展1: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如何?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们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知识扩展2:我国当前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是什么?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是目前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文化生活》第三课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 篇7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 知识网络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知识网络
◆考点阐释
考点2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 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1) 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
① 古代的辉煌――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② 近代的衰微――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益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③现代的复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④发展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2)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①汉字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民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
a.作用: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b.原因: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
c.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温馨提示】文字、文学、文物、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会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文学:以文字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会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物: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人类文化遗物。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址、墓葬、建筑和碑刻;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以及生活用品;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史料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文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有文化的状态。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辨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意味其发展一帆风顺,始终辉煌。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中华文化走过来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但在近代出现来衰微。古代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可用下表来展示:
时期 主要文化思想 成就
殷周 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秦 统一的民族文化得到发展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代 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中华文化得到较大发展
隋唐 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广泛吸收外域文化 中华文化进入气度如虹的全盛时代
宋元明 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 中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
明清 西方近代文化思想传入 中华文化走向衰微
辨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与史学典籍,有其合理性。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来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会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这种具有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来巨大的作用。史学典籍的出现,能够将大量的历史经验、资料史实记载并流传下来。
(2)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它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典型例题】
(XX年江苏卷第24题)“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
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
【解析】“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历史之长久,故选d。ac都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但不是对材料的反映。材料也没有反映出青花瓷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故排除b。
答案:d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1)内容极为丰富,具有独特性。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
作用 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特点 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地位
影响
意义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温馨提示:文学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的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它源于社会,反映社会,折射人类共同情感又承载独特民族传统。
(2)从不同地区看,具有地域性。
①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温馨提示】区域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从区域文化的研究视野来看,中国文明属于东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一起构成了世界文明。基于现实的与区域文化的研究视野,中华文化包括具体的齐鲁文化、楚文化、三秦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区域文化。自文化外部看是“一体”,以汉文化为主导;自文化内部视之,则呈现出强烈的区域性特征,齐鲁、巴蜀、秦、楚文化,异彩纷呈,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元”。
辨析: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
第一,中华文化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所以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第二,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从不同民族看,具有民族性。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温馨提示】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中华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以应正确理解二者的关系。这是本课书的重点,也是难点。
第一,二者的关系是:各民族文化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征。
第二,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除了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并不是说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形成了中华文化,而是说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传播的过程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第三,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由于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它们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后,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汉族、鲜卑族、吐蕃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各民族文化在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的同时,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的特性。而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会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辨析: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
第一,中华文化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第二,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第三,因此,不能简单地说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中华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辨析: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不同民族文化很难融合相处。
第一,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不等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无共性。
第二,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辨析: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是一回事。
该观点是错误的。源远流长是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动态)的角度,侧重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来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博大精深则是从中华文化的内涵厚重(静态)的角度,侧重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来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
【典型例题】
(XX年宁夏卷第题)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材料强调文化的各具特色,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丰富多彩,人们为各民族文化所感动,体现了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故②③入选。①观点错误,民族文化只有在马列主义指导和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才能代表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材料没有包含时代精神的内容,同时④的观点本身也不准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形成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
答案:b
3.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今天,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起了崭新的一页。弘扬中华文化,就是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耕耘。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考点2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1. 包容性的含义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 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考点23: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中华文化的作用)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会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温馨提示:中华文化的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动力。
◆热点透析
1.背景材料:XX年6月27日,俄罗斯“中国年――北京周”在莫斯科斯坦尼拉夫斯基丹钦科剧院举行开幕式。名为“魅力北京”的文艺演出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讴歌俄中两国人民友谊为主题,以多种艺术手段展示了中华文化艺术精髓。整台演出文艺节目精彩纷呈,融器乐、声乐、舞蹈、杂技、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这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是文化精髓与北京传统地方特色的一次完美融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古琴曲《关山月》与昆曲《长生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厚重的历史渊源,以当代时尚的艺术手段进行包装,让群众欣赏到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叹为观止。
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思考:“魅力北京”综艺晚会创作者的创作意图有哪些?
【思路点拨】本题以俄罗斯“中国年――北京周”活动为背景,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紧密结合晚会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从材料中提炼出文化生活的知识点。
【参考答案】
(1)多种艺术形式登台亮相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2)以现代时尚的手段包装的昆曲和器乐表演,让观众欣赏到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体现了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3)通过文艺扮演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繁荣。
(4)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魅力北京”综艺晚会能够加深中俄双方的了解和互信,促进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
2. XX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嫦娥一号”卫星在到达绕月轨道以后,在距离地球38万公里以外的天空向地球播放由全国人民选出的30首民族歌曲,有《我爱中华》《歌唱祖国》《梁山伯与祝英台》《谁不说俺家乡好》《二泉映月》《我的祖国》《黄河颂》等。除这30首曲目外,“嫦娥一号”卫星搭载的还有两首“特别选用曲目”:《国歌》《东方红》。
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并播放民族歌曲的认识。
【思路点拨】本题以“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时注意设问中的两个层次,即对“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认识,以及对其播放民族歌曲的认识,结合材料中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形成答案。
【参考答案】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巩固国家政权,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通过“嫦娥一号”卫星从天空向地球播放中华民族歌曲,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的科学技术在古代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今天我国又成为世界航空航天技术强国;选出的30首民族歌曲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4)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嫦娥一号”播放的民族歌曲,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美好追求和高尚情操。
《文化生活》第三课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 篇8
科任任教班级 《文化生活》第二课教案 集体备课部分课题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二、文化塑造人生中心发言人备课时间第一周上课时间第二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理解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二)能力目标 教育学生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重点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难点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化对人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这样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塑造人的精神的。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7-18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表现了文化对人的深远影响。 一、丰富精神世界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例如,文化赏析,包括文学欣赏、音乐欣赏、绘画欣赏、文物欣赏等等,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8页材料,并思考:当代中国应该倡导什么样的文化?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2、我国当前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大大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二、增强精神力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9-20页内容,并思考文化是如何塑造人的精神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文化对人的塑造,还表现在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充满爱国激情的法国的国歌《马赛曲》,鼓舞着法国人民奔赴抗击国外封建联军的革命前线;《国际歌》鼓舞着世界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运动;《义勇军进行曲》则激励着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中,无论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年代,还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种先进文化,总是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威武雄壮的人生乐章。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 (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2)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3)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2、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不同,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要求也不同。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健康有了基本保障。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对文化活动表现出日渐浓厚的兴趣,文化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对人生的塑造,知道了文化不仅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而且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人的发展应该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应该是物质发展与文化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文化生活》第三课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 篇9
一、唯物论(物质观):
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的能动作用。
③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二、认识论(实践观):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②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三、辩证法:
①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②发展观。发展的实质,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③矛盾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④辩证否定观。辩证否定的实质;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四、历史唯物主义:
①历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③人生观。人生价值的内涵、评价;人生价值的实现。
《文化生活》第三课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 篇10
《文化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复习学案
班级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
【知识整合】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⑴文化现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2)文化现象: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
(3)文化生活:各具特色, 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的实质)含义: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 、 、而言的人类全部 及其产品。
意识形态部分 非意识形态部分 。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 的产物, 是 特有的现象,纯“ ”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1)文化素养的形成: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 ,特别是通过 、 逐步培养出来的。
(2) 文化活动是一种离不开 的精神性活动,人们的精神活动 ,精神产品离不开 [注意] 文化修养水平的高低与知识水平的高低并不是等同的。
4、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1)广义的“文化”: (2)狭义的“文化”: (3)我们所讲的“文化” 是指
(三)文化的力量(作用)1、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艺术、科学等。(动态)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文化的教化作用),(2)文化对国家、民族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注意]:①文化的转化性:可转化为物质力量②文化的两重性; 具有阻碍和推动作用。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1.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内在联系(1)经济是______,政治是经济的________,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_____。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_____、_______所决定。(2)、文化___________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不同的文化,对 的影响不同,对 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 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 。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1.文化与经济、政治 的特点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a: b: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a: b: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国际竞争的实质: 归根到底:
2.文化的力量 成为综合国力的标志。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感受文化影响(一)、文化影响面面观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来自于特定的 ,来自于
2、文化影响人们的 (1)影响因素:
(2)文化差异见诸于 (3)不同时代占统治地位的的价值观念不同,
3、文化影响人们的 (1)影响因素:
(2)思维方式在实践、认识活动中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二)文化影响的特点
1、文化影响具有 的特点(1)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 而且
(2)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 的过程。
2、文化影响具有 的特点
(1)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 。“三观”是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形成,是 的结果(2)“三观” 一经形成具有 。
二、文化塑造人生
(一).丰富精神世界(1)、文化与人的关系:人 文化,文化 人(2)、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①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 的途径;②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对 的追求,也是塑造 的过程;③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二)增强精神力量1、文化对人的塑造还表现在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2、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在 、 和 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3、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优秀文化
【单元训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为了给中国和平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国际环境,我们必须向世界说明中国,花大力气向世界介绍中华文化。这表明 ( )
a.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b.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起基础性作用
c.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d.文化对政治、经济能产生重大影响
2.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这样做是由 决定的。( )
a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b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c 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精神力量 d 我国文化事业的落后状况
中央有关部门联合组织开展“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该“双百”评选活动已经尘埃落定。有人说:“优秀的英雄形象,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缩影。”据此回答3~4题。
3.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其中许多思想和精神至今仍然熠熠生辉,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这说明 ( )
a.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c.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4.中国之所以在金融危机袭来之际逆势前行,不仅在于拥有“中国道路”,也在于拥有“中国精神”。正是“中国精神”造就了这个国家遇难不惧的定力、化危为机的魄力。这说明 ( )
①文化决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迁,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文化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前进方向 ③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晚会开始,4028棵多彩“发光树”组成9 000平方米的“光立方”交替组合出“国庆”“祖国万岁”等字样和金色的五星、枝繁叶茂的森林、巍峨壮观的长城等图案。壮美的画面和丰富的内涵通过现代通讯技术和各种媒体,传播至世界各地,并深深打动着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这体现了( )
①文化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文化与经济的相互决定、相互交融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④现代大众传媒超越了时空局限,显示了强大功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该句诗可以体现(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③文化具有继承性 ④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看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有人喜欢懒羊羊,说要学习懒羊羊聪明机智、临危不乱的作风;有人喜欢灰太狼,说要学习灰太狼屡败屡战、不言放弃的精神。这说明( )
a.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c.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d.文化对人的影响不是无形的、强制的
8.XX年9月1日 ,开学的第一天,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型公益课《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教育部要求在全国中小学生准时收看,通过互动、讲述等寓教于乐的形式,以切身体验来阐明浅显又深刻的应急避险道理,让生命教育深入人心。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的这一举措说明( )
①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与行为方式
③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很多学校利用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的大好机会,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艺术节,陶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这表明(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b.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
c.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10.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军事题材、谍战题材的影视作品陆续上映。《建国大业》《风声》等影视作品,颂扬的革命精神使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这主要说明( )
a.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c.以优秀作品鼓舞人,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保证
d.我们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1.“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
①文化环境决定人的发展②人的成长受环境影响③文化影响是潜移默化的④文化可以塑造人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博物馆作为人类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机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播和展示其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材料表明:( )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③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抗战初期,毛泽东所著的《论持久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为中国人民最终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这说明( )
a.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b.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c.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反映
14.在“八荣八耻”教育中,北京某中学在圆明园开展了“弘扬民族精神”、“使命与责任”、“奥运与中国责任”、“航天精神与中国梦”等专题讨论,还为高三学生在这里举行成人仪式。圆明园承载了国家和民族太多的屈辱,我们必须从废墟与耻辱中站起来!让学生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去感悟,才能更深入人心。材料表明( )
①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有利于提高人的道德修养 ②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文化素质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④青年学生需要主动感悟文化的熏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穿梭在都市的大街小巷,打量着身边来往的人与物,享受着都市的文明生活,这身边的一切,都是一种潜在的文化。这说明( )
a.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b.文化与世界相伴而行,是自然形成的
c.文化与文明是同一的 d.文化是一种潜在的精神生活
16.“重男轻女”本来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意识,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财产继承关系的反映,但时至今日,这种思想依然残留在一些人的头脑里。这说明( )
a.文化的发展总是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文化是经济的附属品
c.文化可以脱离经济而存在 d.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
17.在一次中美校长论坛上,一位美国校长说:“美国学生忙着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美国父母努力地把孩子培养成为全能全才的人,而不仅仅体现在学业上。”一位中国校长说:“中国的孩子被学业压坏了,中国父母要求孩子各科成绩优秀,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才’。”这种差异表明( )
a.文化环境决定人们的价值取向
b.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只能产生一种思维方式
c.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优越
d.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人们的目标确定和行为选择
18.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这是因为( )
①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③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④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产生巨大促进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这一名言,激励无数身处逆境的人走出逆境,走出光明的前途。对此,我们如何理解:
a.优秀文化能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b.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c.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
①XX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 ②XX年12月,河南省举办“中原文化宝岛行”活动 ③XX年9月9日,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等部门主办“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礼仪知识电视大赛④XX年10月8日,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在比利时开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1.美国前总统布什在《美国复兴日程》计划中提出:“我们的政治和经济联系由于美国文化对全世界的吸引力而得到补充。这是一种我们可以利用的软力量。”文化工作的特殊作用就在于采取对方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交流,用潜移默化、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征服对方。正如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言,这是“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往往能够起到政治、经济手段难以达到的作用。文化的征服是人心的征服,人心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正如《孙子兵法》所言,是可谓“不战而屈人之兵”。
(1)如何理解“文化的征服是人心的征服,人心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
(2)这对当前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有何启示?
答案:daadc ccaab cbbda dcccb
17、答案:(1)文化对人有重要影响,文化能塑造人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的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对人的活动起支配作用。不同文化的影响,可使人们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产生不同的行为活动。所以,文化的征服是人心的征服,人心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12分)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我们应该大力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抵制腐朽文化的影响和西方价值观念的侵蚀,防止国外文化侵略,维护我国文化安全。(14分)
《文化生活》第三课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 篇11
一、弘扬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从历史来)
(1)古代辉煌的历程
古代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殷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代、隋唐时期、宋元明时期、明清时期,每个时期的文化发展都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战国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隋唐古代中华文化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明清中华文化走向衰微。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①文字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从历史上看,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历史资料的保存,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为世界所仅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①汉字的传载②史书典籍存传③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4)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①中华文化近代衰微的原因:就自身来讲,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阻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就外部原因来说,则是由于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巨大冲击。
②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明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内容看)
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三个方面来感悟其博大精深这一特点。
(1)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2)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①中华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受自然条件和多民族社会历史条件影响较大。
(3)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
①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②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③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括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层含义。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二)中华文化的作用: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丰富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二、中华民族精神
(一)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1、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它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1、团结统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平: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勤劳勇敢:主要把握三点即勤劳勇敢精神的表现、作用和发展。
①表现: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等精神。
②作用: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业绩。
4、自强不息:我们的先哲通过观察宇宙万物的变化发展,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在历代中国人民的创业实践中,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5、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1)爱国主义精神与其他民族精神的关系: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2)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3)爱国主义的内涵: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4)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1)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①必要性:第一,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衡量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第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壮大是西方敌对势力所不愿看到的,因此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
②重要性:
第一,理论意义: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贯穿我们民族发展的全过程之中,熔炼于古代、玉成于近代、彰显于当前,这三个阶段既相互区分又一脉相承,成为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的重要原因。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第二,现实意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民族精神能够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形成强有力的向心力,把全国各族人民聚集在党的周围,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2)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文化“主心骨”的作用。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⑤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文化生活》第三课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 篇12
《文化生活》中前三个单元的线索脉络基本上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整理,但是到第四单元的时候,学生普遍反映对于第四单元的脉络很难把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针对第四单元的常考大题,我将第四单元的线索按照“怎么办”来整理。
(一)为什么要按“怎么办”来整理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下设三课,《走进文化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这三个框体实际上就是为了说明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以这个单元按照“怎么办”来梳理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而且这是这个单元的问答题常考题型。比如“如何发展先进文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等。
通过常考题型的分析,出题人往往不会专门针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或者“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这种具体的知识点考察,而是考察学生对整个第四单元知识的总结概括能力,所以出的题目材料也是综合性总结性的,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综合性的材料来回答“怎么办”。
所以无论题型是问如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还是问“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其实都可以通过用“如何发展先进文化”的线索来回答,当然前提是结合材料,从整理的线索中筛选知识点。
(二)整理的线索如下
整理的线索顺序来自“综合探究”―第九课―第十课―第八课―第三单元―第二单元
如何发展先进文化
1、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提供物质基础
2、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4、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5、 存在于全体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6、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公民,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7、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8、 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文化。
9、 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10、奏响主旋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的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11、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2、发扬中华优良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汲取各民族长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加强文化创新。
《文化生活》第三课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 篇13
科任 任教班级 《文化生活》第六课教案 集体备课部分 课题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心发言人 备课时间 第六周 上课时间 第七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理解中华文化的古代辉煌历程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重点 源远流长的特点及原因 难点 源远流长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导入新课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纵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之特点,在整个中华文明史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我们本课来探究神奇的中华文化。 教学过程 一、中华文化的古代辉煌历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2-63页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说明,中华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上溯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宋元明延续着隋唐文化的辉煌,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宋明理学。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文化思想的传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 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4-65页内容,并思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汉字与史学典籍 2、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 汉字与史学典籍 (1)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4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数千年来,文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5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古代史官大都终身世袭,这使他们能够将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3、源远流长在于它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今天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经过曲折的探索,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正在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课堂总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华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明确了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我们要从中体会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续写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壮丽的篇章。
《文化生活》第三课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 篇14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
(文化历史的悠久与一脉相传体现文化的源远流长)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从而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延绵不断。
③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它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注意: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的正式文字从甲骨文开始,按演变的顺序,主要字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
注意: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即规模大、存留丰)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二
(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中华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与独特性体现其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表现在文艺和科技术上。
◇中华文化中的文艺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艺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艺,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体现其博大精深 ---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其博大精深 ---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二、古代中华文化独特的辉煌历程
殷周时期: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思想的雏形
秦国时期: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朝时期: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隋唐时期:中华文化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宏的全盛时期。
宋元明时期: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期封建社会影响较大
明清时期: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面临冲击
三、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以及再创新辉煌
1.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在近代,中华文化出现了一个衰微的过程,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以及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内外因)
2.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①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条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怎样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国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青年学生:应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推陈出新、博采众长;培养创新精神,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等。
四、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我们的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2.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是什么?(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它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3.中华民族精神是如何形成的?
中华民族精神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4.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的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爱国主义的作用: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的特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勤劳勇敢可以体现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等,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业广唯勤”,“天道酬勤”,“不为强御”、“勇者不惧”,“勇于义而过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等。
◇能够反映自强不息精神德典故与名言。如“夸父逐日”、“大禹治水”、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1)民族精神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和表现形式往往会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可见,民族精神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具体民族精神。
②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了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具体民族精神。
6.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或意义)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状态,必须高举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面对西方敌对势力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如何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①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发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借鉴、汲取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
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具有生机和活力;只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对当代青年的要求: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当代青年要充分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结合新的实践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做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文化生活》第三课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 篇15
科任任教班级 《文化生活》第五课教案 集体备课部分课题
第五课 文化创新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中心发言人备课时间第四周上课时间第五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创新的源泉与作用。 2、理解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列举实例说明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重点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难点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导入新课文化在交流的中传播,在继承基础上发展,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教学过程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8页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说明,只有真正投身于社会实践,深入人民群众之中,才能创作出更多的优秀文化作品。 1、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9页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鲁迅的作品主要揭示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黑暗;高尔基的作品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展示了俄国工人运动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他们都是对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总之,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9-50页内容,并思考文化创新的意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不是被动的反映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创建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意味着丧失了新陈代谢的机能,也就意味着生命的衰竭,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充满活力、日益丰富。不断繁荣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今天,我们生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这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谁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谁就应该自觉地技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 2、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只有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1页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思考、讨论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和意义。学生活动:积极阅读并思考所提问题 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和意义,明确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我们要从中体会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