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4、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精选12篇)

4、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精选1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4、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精选12篇)

4、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1) 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 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三、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四、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1) 自由记生字。

  2) 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五、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六、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二、朗读感悟、理解古诗

  1.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读《春晓》、《村居》。

  3.学生自由读,思考:我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汇报自读情况,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分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6.反馈释疑,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三、背诵古诗

  1.指导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 师范读。

  2) 自愿读。

  3) 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2.背诵古诗。(指名背、小组背、齐背、师生对背等。)

  四、指导书写

  1.口头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2.书写生字“处、知、忙”。

  3.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的笔顺,并逐一指导。

  处:半包围结构,捺要拖长、“包住”。

  知:左右结构,“口”在右边偏下。

  忙;左右结构,“竖”要垂直且稍长。

  4.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五、扩展活动

  班里开展一次放风筝活动。

4、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学习,体会诗意,并能从内容想开去。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涕泪、洛阳。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四、学生准备:课前查阅收集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的生活年代的情况。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投放时间:2007年9月15日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位爱国诗人杜甫写的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3、解题 :闻:听

  二、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资料。

  指名汇报,对了解信息较多的学生可追问信息的来源并及时表扬鼓励。教师出示相关课件。

  三、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读诗,正音。ì

  五、再读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借助字典、结合书上的注释,同桌互相合作,说说诗句的意思。

  2、汇报交流。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刚      闻:听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学生口述句意,教师出示课件作点评和补充。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读了这首诗,你感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原因是什么呢?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4、引导学生从诗中想开去。

  (1)如果当时流漓在外的人是你,你听到这种好消息,你会怎样表达你的心情?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5、配音,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六、欣赏杜甫的其他诗。

  1、出示《春夜喜雨》让学生齐读。

  2、出示《春望》,指名朗读。

  七、小结、布置作业。

  悲之切是因为国家未统一,失地未收复;喜欲狂是因为国家收复了失地。一悲一喜,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两位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他们的确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来读一读,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涕泪满衣裳

  收……  喜          漫卷诗书       无比欢快、热爱祖国

  放歌、纵酒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板书设计:

  示儿

  悲               不见九州同

  望               北定中原日

  教学反思: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的临终绝笔。全诗文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似乎不费时力,就能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一腔爱国热情。但是理解诗意并不难,学生读上几遍,再疏通一下几个字的字义,如“元”、“但”、“定”等的意思,学生就能理解个八九不离十了。但学古诗词,远不止理解诗意那么简单。体悟诗人能过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所表达的诗情,才是重中之重。这首诗,以“悲”为感情基调,抒发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渴强烈望,爱国热情一表无遗。但是要让学生真正地懂得陆游的拳拳爱国心,岂是一首诗所能做到的。陆游一生追求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虽多次遭受排挤、打压、却仍不改其报国之心。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篇,抒情言志。

  所以,在学完《示儿》后,为了让学生更多更深入地了解陆游的性情、陆游的志向,我又向学生出示了他的另两首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首诗,写于不同的时期,写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人老时,做梦时,乃至临终时,诗人都在忧国忧民。三首诗表达了诗人同一个情怀:一心为国、渴望祖国统一。

  三首诗学下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为陆游强烈的爱国情怀深深震撼了。陆游也成了学生心目中真正意义上的爱国诗人。

4、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

  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 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

  名楼送

  ⑶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

  盛景送

  ⑷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 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⑵ 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① 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

  目光送

  ② 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③ 讨论: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

  心随送

  ④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的7个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

  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2、各组汇报交流:

  (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4、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篇4

  【课前透视】

  1、本课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诗句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明丽。

  2、《草》情景交融,重在咏物抒怀,是就荣枯生发,极力表现草的顽强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动静结合,人与景辉映成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3、教学中要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积淀。

  4、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这两首古诗也不太陌生,教师要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优势,引导自读自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

  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二、对话平台

  1、自学:

  ⑴ 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⑵ 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2、感悟:

  ⑴ 自由读古诗,思考:

  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⑵ 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

  (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⑶ 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① “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插图,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② “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③ 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

  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④ “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三、朗读

  1、自由读:

  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

  (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

  指名读;

  配乐读;

  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四、背诵

  1、情境背诵:

  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表演背诵,既训练了形义较难的字,又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练习

  1、填空:

  离离______________,

  一岁一____________。

  野火______________,

  春风______________。

  篱落疏疏一径深,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飞入菜花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六、书写

  1、学习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

  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中,环节之间不够紧扣,有些拖沓。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关注不够,忽略了学生对古诗文的感悟。教学设计应作些更改。教案可如上。

  第二课时 一、对话平台

  1、回顾:

  ⑴ 背诵古诗〈草〉。

  ⑵ 引题,揭题,解题。今天我们还要再学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小诗:《宿新市徐公店》。

  宿:住宿。

  新市:地名。

  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店。

  二、自学

  1、学生自由读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读,相互帮助。

  三、交流

  1、检查自学情况。

  2、正音:

  宿:sù

  疏:shū

  3、指名读,男女生读,竞赛读,齐读。

  4、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⑴ 自由读,边读边想:

  课文描写的暮春时节的哪些景物,如果我们要给这首小诗配上一幅精美的插图,应该画些什么?

  ⑵ 交流:

  (逐句逐句)根据学生发言,相机作画:

  篱落疏疏一径深:画上篱笆,要稀疏些,还要画上一条小路,要狭长。

  树落花头未成阴:画上树,枝叶不是很茂密,树下也要画上树叶。

  儿童急走追黄蝶:画上儿童,要在跑的,正在追赶黄色的蝴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还要画上很多很多的菜花。

  师:从这里可以看出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为什么?

  (春季,油菜花。)

  5、指导读:

  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

  (高兴、喜悦,失望。)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四、背诵

  同桌互背;

  指名背;

  挑战背;

  齐背。

  五、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3、搜集在《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写春季的诗,并试着背下来。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棵奇葩,教师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课外积累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六、写字

  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伴教锦囊】

  一、词语解释

  离离:草木长的得很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尽:完、全。

  宿:投宿。

  篱落:稀稀落落的样子。

  径:小路。

  寻:寻找。

  二、相关链接

  相传《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的一首应考习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

  题目前一定要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

  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阅读在线

  《春日》               《清明》

  朱 熹                杜 牧 

  胜日寻芳泗水滨,           清明时节雨纷纷,

  无边光景一时新。           路上行人欲断魂。

  等闲识得东风面,           借问酒家何处有,

  万紫千红总是春。           牧童遥指杏花村。      

  《咏柳》              《游园不值》

  贺知章                叶绍翁

  碧玉妆成一树高,           应怜屐齿印苍苔,

  万条垂下绿丝绦。           小扣柴扉久不开。

  不知细叶谁裁出?           春色满园关不住,

  二月春风似剪刀。           一枝红杏出墙来。

  【课后反思】

  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时,改掉了第一教时有讲无悟的方法,而是利用为小诗作图的机会,创设了一种情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然而然的理解诗意。这种方法一点也不生硬,效果还不错。

4、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会认12个生字。

  2、学会6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诗意,感受夏天的美景。

  【重难点、关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

  2、学会6个生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智活泼、天真可爱。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片。

  〖课前准备〗看图说一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看大家的神情,老师就知道你们带来了一个精彩的故事。

  2、在讲故事之前,咱们再来看一看图。

  二、观察画图

  1、出示教学挂图。

  2、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

  (提示:图中是谁,他在哪里干什么?他的心里会想什么呢?)

  3、你们真是细心的孩子。谁能连起来说一说,那就更棒了!

  三、交流故事

  1、小组交流:

  把你带来的精彩故事跟组员说一说。

  2、各小组派代表参加全般讲故事比赛。

  3、评出优秀故事员。

  过度:大家的故事讲得真好,把这幅画说得好像动起来了,老师还要听一听课文读得怎么样?

  四、朗读指导

  1、指名朗读:

  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就怎样读。

  (表扬加动作朗读的同学)

  2、老师范读。

  3、学生自读:

  如果你喜欢老师这样读,就学着读。

  4、个别读、评价。

  5、男女生分别读、齐读。

  五、背诵诗歌

  1、个别背:

  谁已经会背,自豪地站起来背给大家听。

  2、小组背:

  哪一个小组手举得最多,就请哪一小组。

  3、全班背。

  六、扩展

  牧童会捉到树上的蝉吗?

  (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理由充足就行。)

  七、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诗、林、童、黄、闭、立

  今天,咱们要来写这几个生字。

  2、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要提醒大家?

  诗: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黄:声母是“h”,不要读成“f”,而且是后鼻韵母。

  3、哪些字比较难记?

  黄:中间是“由”不是“田”。

  4、抽读生字(打乱顺序),并口头组词。

  5、指导书写:

  ⑴ 小组交流哪些字需要帮助?

  ⑵ 反馈:

  重点指导:

  诗:右边的第三笔是“横”最长,右下“寸”的“横”从横中线稍下方起笔,“点”写在竖中线上。

  林:左边“木”做偏旁时,第四笔“捺”改为点。

  童:上下结构,“立”的第五笔“横”最长,“里”的竖要在竖中线上。

  八、练习书写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音节卡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所见》。

  2、你喜欢这个男孩子吗?说一说你的理由,好吗?

  过渡:大家也是可爱的孩子,这一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

  二、揭题,读题

  1、板书:

  小池 chí

  2、读题:

  注意池的翘舌音。

  读了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小池里有水,小池有花,小池有很多东西……)

  三、指导看图,练习说话

  1、你们真聪明!的确,小池里有很多美丽的东西。

  2、出示插图。

  3、大家都看到了什么?

  (蜻蜓、刚长出的荷叶、树阴。)

  4、说话练习:

  你们的眼睛真亮,看得真认真,如果能加上什么样的蜻蜓或者干什么的蜻蜓,那就太棒了,图上的其他景物也试着这样说好吗?

  5、教师小结:

  孩子们,你们进步了,说得太好了,老师听了好象这些景物都活了一样。

  过渡:诗人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呢?

  四、学习古诗

  1、听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读:

  借助拼音把音读准。

  3、同桌互读。

  4、个别读:

  注意纠正:

  柔(róu)、阴(yīn)、露(lù)

  5、跟着老师读。

  6、表演读:

  把你喜欢的句子带上笑容,读得更美些,能够加动作的可以加上动作。

  7、背诵古诗。

  8、小结:

  ⑴ 全班齐读。

  ⑵ 诗中写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怎么知道?

  (夏季,从小荷知道的)

  五 总结全课

  1、这两节课咱们又学了两首描写夏天的古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看谁读得有感情。

  2、认读生字(打乱顺序)。

  3、完成“我会读”:

  ⑴ 试读,忘记的问问同桌。

  ⑵ 开火车读。

4、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 : 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9.11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注意音韵节奏。

  (2)生字词。

  焚烧 千捶 万击 墨梅 乾坤

  三、学习《石灰吟》

  1.指名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1)逐字逐句的理解。

  捶:敲打。击:撞击。若:好象。

  等闲:平常事。人间:人世间。

  (2)说说阵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教师启发:山石承受千捶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

  5.小结。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1)理解字词。

  (2)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讨论。

  (1)理解字词。

  吾:我。淡墨痕:素净雅洁。夸:夸赞。

  清气:清香之气。乾坤:天地。

  (2)指名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4.小结。

  五、作业 

  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9.12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诵《古诗两首》。

  2.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

  二、背诵课文

  1.听录音,轻声朗读课文。

  2.看图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3.自由练读,背诵。

  三、总结课文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四、教学生字词

  1.指导书写。

  2.学生描红。

  五、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焚烧清白洗砚乾坤

  2.解释诗句。

  (1)千捶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板书:

  3古诗两首

  石灰吟

  千捶万击 粉骨碎身 若等闲

  烈火焚烧 (坚强不屈) 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洁身自好)

  墨梅

  素净 池边树 朵朵 淡墨痕(写实)

  清香 不要――只流―― (明志)

  (寄寓贞洁自守的情操)

4、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描写春天的古诗,本课挂图。

  学生: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学思路】

  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是春天的内容,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再学习诗句。古诗的学习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教师范读、音乐配读等。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达到对诗句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指导朗读时。重点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的节奏感。可以结合看图,想象情境来感悟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所想所感。再通过诵读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引导:

  还记得古诗《赠刘景文》和《山行》吗?

  2、谈话:

  美丽的秋天转瞬即逝,随着冬天的离去,春天悄悄到来。古往今来,赞美春天的诗不少,你知道哪首?今天我们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熹一起走过迷人的春天,看看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1、齐背两首古诗。

  2、说出自己知道的描写春天的古诗。

  自读两首古诗。  提出自读要求:

  1、把两首诗读得正确、流利,认识生字。

  2、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根据要求自读古诗。  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绦”“滨”的读音)

  2、巡视指导。

  3、相机点拨。

  ⑴ “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枝是“绿丝绦”?

  ⑵ 引导体会情感。

  ⑶ 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

  ⑷ “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谈谈“万紫千红”吗?

  4、指导朗读:

  ⑴ 指名读,师生评议。

  ⑵ 以读代讲,师生合作:

  听老师读散文,你能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吗?(诗句的解释)

  1、个人读诗。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3、全班交流。

  ⑴ 作答。

  ⑵ 自己说说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

  ⑶ 想象作答。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⑷ 借助图片、视频等感受春天的“万紫千红”。

  4、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⑴ 自读,边读边想象。读后评议。

  ⑵ 听老师读散文,对诗句。

  背诵古诗  引导背诵。

  用一定的方法记忆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检查

  指名背诵两首古诗。  个别背诵。  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卡片。

  2、引导学生联想记忆。

  “妆”女化妆,打扮自己;“裁”跟做衣服有关,因而有“衣”;“剪”指剪刀……

  3、个别指导。

  1、认读生字。

  2、自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的字形,并简单说说是怎样记住的。

  3、认真抄写抄写生字。  扩展阅读  1、出示春天的诗《早春》《惠崇春江晚景》,引导学生读中思考:

  这两首诗分别写了春天的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  1、读诗并思考作答。有兴趣可选择一首背下来。

  2、相互交流。

  课外活动  激发兴趣:

  同学们,春天是美好的,著名作家朱自清在他的散文《春》中这样热情洋溢地赞美春天:(详见补充资料) 在你的眼中,在你的心中,春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也是寻找春天,去和春天相会!

  1、读散文片断,听老师谈话,激起感受春天的兴趣。

  2、用语言,用图画记录下自己眼中的春天,办一期关于春天的壁报。

4、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学会一类生字豚。

  (设计理念:树立问题的探究观,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和启发学生善于以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勤于分析问题,乐于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爱动是他们的天性,老师要允许学生动一动、说一说、想一想。学生才会从自己的实践中学会知识,也会从实践中得到创新。)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准备】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二、按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⑴ 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⑵ 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⑴ 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

  ⑵ 全班交流。

  5、品读悟意境:

  ⑴ 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⑵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三、品读诗名,读书读意

  1、反复练习古诗。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学生齐读。

  4、熟读成诵。

  第二教时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1、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2、重点理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3、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4、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⑴ 生卒年代;

  ⑵ 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⑶ 著名作品;

  ⑷ 自己的见解。

  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

  六、制作“陆游小档案”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第二教时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1、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2、重点理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3、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4、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

  《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⑴ 生卒年代;

  ⑵ 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⑶ 著名作品;

  ⑷ 自己的见解。

  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

  六、制作“陆游小档案”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4、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能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图上都有些什么?

  2、仔细看图,猜猜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揭示课题:有一个叫贺知章的人,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了老了才回来,这首诗就是他回到家乡后写的。(出示课题:“回乡偶书”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标出生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顺。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由观察生字,为喜欢的生字组词。

  3、抽生说说记住了哪个字?是怎样记住的?

  4、游戏:

  教师读一个生字的音,学生从卡片中找出这个字读三遍。

  三、再读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1、自由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读文,看图,理解诗词大意。(教师适当点拨)

  鬓毛衰:头发都白了。

  3、教师范读,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4、抽生说说。

  5、生根据理解自由读课文。

  四、试背课文

  1、老师叙述诗意,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2、学生互背古诗。

  3、抽生背、齐背古诗。

  第二课时

  一、指导看图,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

  2、李白将要离开了,汪伦特地赶来送他,李白十分感动,写下这首《赠汪伦》。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李白在诗中写了些什么呢?自己去读读吧!并用“□”标出生字。

  2、认记生字:

  (1)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字认记,并为其组词。

  (2)抽生说说记的哪个字,是怎么样记住的?

  (3) 学生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读古诗两遍,看看能示不能将古诗读得正确、通顺、流利。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古诗大意。(教师相机点拨)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四、试背古诗

  1、熟读古诗。

  2、老师讲诗意,学生看图试背古诗。

  3、抽生背古诗。

  4、齐背古诗。

  五、学习写字

  1、将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2、请学生为自己感兴趣的生字组词。

  3、请学生自由观察,说说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舟:里面的一横要出头,上下各有一点。

  客:与“容”相比较。客:客人 容;容易

  何:与“河”相比较。何:几何 河;小河

  4、学生描红、写字。老师巡回指导。

  六、完成课后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我会填”。

  七、拓展训练

  1、课文中树叶里的生字还有4个我们没学,你认识吗?

  2、你还会背哪些古诗?

4、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会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进入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初读释义,感受韵律之美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秋天的古诗?指名背一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秋夜景色的古诗。(板书:3、古诗两首)

  2、出示《望洞庭》和《峨眉山月歌》,从题目看,这两首诗分别写了哪里的景色?(洞庭湖的景色,峨眉山的月亮。)读读题目,说说题目的意思。(提醒学生注意:峨眉山月/歌  的节奏,歌是一种文体,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设计意图】从孩子熟悉的古诗入手,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知道这两首古诗都是写秋夜景色的,但是所写地方不同。

  3、初读《望洞庭》,读出韵律美。

  (1)出示插图,指导看图。同学们见过洞庭湖吗?让我们来看看美丽的洞庭湖。师指图介绍,这就是洞庭湖,它地处湖南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水天相接,湖中有一小岛便是君山,它与千古名楼岳阳楼遥遥相对。此时,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正站在岳阳楼上欣赏着月色下的洞庭湖,他看到了什么美景?(引导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2)刘禹锡把他看到的美景写成了这首《望洞庭》,师配乐范读古诗。

  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指名读,纠正读音,提醒学生注意“和”与“磨”的读音。

  分析生字“螺”的音、形、义。螺可组什么词?(田螺、螺蛳等),田螺是什么颜色?(因此文中说“青螺”。)

  古诗的朗读跟一般的文章不一样,要读出古诗的节奏,谁来读出古诗的节奏?指名读,出示: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生自由练读,读出古诗的节奏。指名读,指导读出节奏,同桌互读。

  (3)自学古诗,理解诗句意思。

  借助工具书或联系诗句,弄懂诗中关键词语的意思,然后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检查自学情况,说说你弄懂了哪些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两相和: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

  镜未磨:未打磨的铜镜。(师可适时讲解,铜镜是古代用铜这种金属做的镜子,必须经过打磨,光可鉴人方可照人,未经打磨的铜镜是照不清楚的。)

  遥望:远远望去。

  诗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4)一边看图,一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再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小组赛读,配乐齐读。

  小结学法,出示:

  ①看图读诗,图文结合。

  ②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③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④想象画面,读出韵味。

  4、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插图,指导看图。同学们猜猜,这图上的山是什么山?(峨眉山)峨眉山位于现在的四川省峨眉山市,在李白的故乡。李白25岁从故乡的峨眉山出发,经过平羌江、清溪、三峡、到达渝州,(在图上标示路线,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这一路上,故乡的月亮一直如影随形地陪伴着他。

  (2)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指名读,纠正读音。注意“眉、溪、峡、君”四个生字的读音,提醒学生注意,“眉”写时不要少一竖,“溪”写时不要多加点。

  读出古诗的节奏。出示: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指名读,指导读出古诗的韵律。

  (3)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检查自学情况,指名说。

  半轮:上弦月或下弦月。(可看图理解。)

  发:出发。

  君: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

  下:从上游往下游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4)一边看图,一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再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男女生赛读,配乐齐读。

  5、背诵两首古诗。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就是要读通句子,理解诗意,为后面进入古诗的意境做好铺垫。在初读时,我通过图文结合读,自由读,小组读,男女声读等多种读书形式,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发挥自主性,通过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应该具备这个能力了。此外,我还特别强调要读出古诗的韵律。

  二、再读悟情,感受意境之美

  1、读读《望洞庭》这首诗,里面有两个比喻句,能找出来吗?

  (潭面无风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两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出示填空:把       比作        。

  (把平静的湖面比作未打磨的铜镜,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你们看这样比喻恰当吗?(引导学生比较:未打磨的铜镜看上去模模糊糊,朦朦胧胧,而作者站在远处的岳阳楼上看到的月色下的洞庭湖也同样是烟波浩渺,隐隐约约。月光照耀下的平静的湖面,映射出银白色的光,远看就像一个白银盘,而椭圆形的君山,在月色下泛着青色,也正像一颗青螺。)

  2、秋天的一个夜晚,一轮圆月高高地挂在天上,洁白的月光洒满洞庭湖上,清澈的湖水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是那么的宁静。在这样一个宁静的夜晚,刘禹锡登高远望,他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呢?假设你就是刘禹锡想象一下。出示插图,播放音乐,让学生进入意境。

  看到什么画面了?能把它写下来吗?学生练习写话。

  3、读读《峨眉山月歌》,看看这首诗用到了几个地名?(5个)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王麟洲评价说,这是“古今目为绝唱”。青年李白初次离开家乡四川,五个地名告诉我们,他从家乡的哪里出发?(峨眉山)到达哪里?(渝州)途经——(平羌、清溪、三峡),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这漫漫旅途,一路上多亏这峨眉山月的陪伴,这月就代表了什么?(故乡和故乡的友人)初次离家,心中难免对故乡,对故乡的友人产生依恋,李白也不例外。这首诗就是李白借月抒情,抒发了什么感情?(对家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老师这里还有一首写“峨眉山月”的诗,请同学们读一读,感受一下。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

  我似浮云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重在体验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这是古诗教学的一个难点。体会《望洞庭》的意境,我是通过画面、音乐、想象,引领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去欣赏这幅美景,然后通过写话来体会诗的意境。体会《峨眉山月歌》的意境,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月亮就代表了诗人对家乡和友人的思念,诗人是借景抒情,然后通过另一首“峨眉山月歌”加深学生对这种情感的理解,从而体会诗的意境。

  三、三读品味,感受明月之美

  李白很多诗都会提到月亮,明月经过诗人的反复歌咏,展现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它被赋予了特别的生命和感情。你还知道哪些?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朗月行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双疑瑶台境,飞在青云端。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品读,欣赏。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的设计既是对课内知识的一个补充,也是对古诗的一个归类训练。

4、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大意,明白“寻、闻、畏、缘、横、侧”的意思。

  2、通过想象和对比,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3、渗透学古诗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古诗的赏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利用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弄清楚古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2、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情景,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道理,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学前准备:

  1、老师自制教学课件。

  2、学生课前预习,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登过山吗?谁能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谈论)

  2、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都是诗人登山后所写的,你想了解他们登山后的感想吗?

  二、通读古诗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指导字正腔圆地读正确。(板书:知音)

  3、读后交流: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预计:

  (1) 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

  (2) 都有景物描写。

  (3) 都借写景说明道理。

  过渡: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的来品悟。

  三、 明白诗意 感悟哲理

  学习《登飞来峰》

  1、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2、在自学的过程中,哪些字词的意思较难需要提醒大家的?

  3、品读“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体会山高塔高,指导朗读)

  4、品读“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悟出哲理: 站得高看得远 )

  5、补充阅读《登鹳雀楼》、《望岳》深化感悟。

  学习《题西林壁》

  1、出示诗:指名读。

  2、欣赏庐山风光,品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理解诗句意思。

  (2)补白练习,体会:观察的角度不同,感受不同。

  从远处望,庐山( 高大巍峨 )。

  从近处看,庐山( 青葱翠绿 )

  从高处俯视,庐山( 云雾缭绕 )。

  从低处仰望,庐山( 飞流直下 )。

  3、品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悟出哲理: 看事情不能片面)

  四、对比阅读 深入体会

  1、学完了两首古诗,说说“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2、出示小资料,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再次感悟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和人生感悟的不同。

  五、拓展阅读 学以致用

  六、总结

  板书:

  古 诗 二 首

  最高层 (站得高,看得远)

  活用

  明理 此山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晓意

  知音

4、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篇12

  一、语言导入,引入主题

  1.几场瑞雪后,春天的脚步已渐渐走向我们。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2.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像朱自清一样满怀着对春天的深情写下了众多优美的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品读两首古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导入,既是联系新知,又作为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含蓄地揭示了诗文。

  二、学习《游园不值》

  1.借助图画,理解词义

  (1)出示与诗文相关的图画,引导观察: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图中之人就是宋代诗人叶绍翁,他曾在西湖一带长期隐居,这是他在一天雨过天晴之后去拜访友人,写下的千古名篇。(指名读题)相机理解“不值”。

  (3)诗人在这次未遇到主人的游园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4)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5)诗句中有些字比较难懂,我们可以借助图来弄明白。看看图,你知道了哪些词的意思?

  ①“苍苔”见过吗?在图中找到苍苔。苍苔生长在潮湿的地方,春雨过后就会从地面长出来。

  ②屐,(指图)木底鞋。

  柴扉:柴门,用柴和树枝编成的一扇门。

  【设计意图】古诗词义的理解比较枯燥,教师利用画面,既降低了学生理解词义的难度,也避免了教师琐碎的讲解。

  (6)诗中的“怜”是什么意思呢?记得曾经学过的“可怜九月初三夜”诗句吗?那里的“怜”指什么?两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7)师小结:理解诗文词义的方法很多,看来利用插图、联系旧知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2.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读一读前两句诗,你知道诗题“游园不值”的原因吗?用上“因为……所以……”句式回答。

  (2)诗人此时此刻是什么样的心境?诗人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扫兴啊!带着这样的心境读一读前两句诗。

  (3)诗人是乘兴而来,现在要败兴而归了吗?教师引读后两句诗,读后提问:诗人此时心情怎样?

  (4)诗人看到什么而欣喜?仅仅是这一枝红杏让诗人欣喜?再读后两句诗。

  (5)诗的语言是凝练的,要想走进诗中,我们还得学会想象,想象诗外画,诗外音,诗外情。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试想推开这扇柴扉,诗人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于是学生的思维便闪烁着灵动的光辉。一番再造想象让学生步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并生发出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3.赏读古诗,深悟诗情

  (1)园中的景美不胜收,岂是这一堵矮墙能关得住的呀!诗人顿时豁然开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把这样的情感融入朗读中吧!

  (2)(多媒体展现美好春光)面对园中美景,现在你就是叶绍翁,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反复吟诵诗句,情感有了较深的积淀后,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朗读的展示平台,让他们换位赏读,学生兴趣盎然,整首诗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三、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引入诗题,看图知大意

  (1)这课还有一首杨万里的诗——《宿新市徐公店》,在这首诗里,诗人又写了什么样的春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齐读诗题,相机理解“宿”“徐公店”。

  (2)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3)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看看图,再读读诗文,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篱落的小径的树

  的蝴蝶的菜花的儿童

  (4)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把握诗文的主要内容:诗人杨万里住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里,那一天,他吃过午饭,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的门外,他看到……

  【设计意图】诗句的感情必须以正确的字词理解为基础。教师应摒弃独白,辅以画面,从诗中找景物,再与图对应,能使学生快速地把握诗的主旨,领略诗中的风光。

  2.启发想象,吟诵入境

  (1)诗文最后一句是“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什么不说“飞入菜花看不清”呢?“清”比“寻”读起来似乎更顺口,为什么诗人要用“寻”呢?(点出了孩童追黄蝶的欢快场景,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了)

  (2)“无处寻”留给我们更广阔的想象空间,透过这三个字,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以外的镜头:你仔细看,能看到黄蝶停歇、飞舞,儿童追跑捕蝶的情景;你仔细听,能听到儿童追蝶时的欢叫声、叹息声。展开想象,把这些内容说给同桌听。

  (3)这景、这人,俨然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图画,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入诗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比较、想象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以诗为媒介开展听说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深化了诗的意境,使诗境丰满,境入人心。

  四、总结赏析,拓展积累

  1.今天我们学的两首古诗都是写春天的,虽然角度不同,景致不同,但都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春之美,让我们再次吟诵这两首诗。

  2.春色是诗人笔下生生不息的主题,来读读这些诗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设计意图】课内外整合,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通过诵读既可以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又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4、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