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设计(精选16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领略《牧童》一诗的意境,欣赏《舟过安仁》的童趣。

  2.会流利背诵这两首古诗,并且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扩写古诗。

  3.感受童年的绚烂与快乐。

  教学准备:投影片   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切入新课

  1.读读以下诗句,你有什么发现呢?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吕岩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杨万里

  2.在这些诗句里,我们发现了许多性情各不相同的儿童,有懂事的,有贪玩的,有聪明的,也有悠闲自在和淘气调皮的,他们各自在忙什么呢?

  3.质疑引入,学习新课。

  二、学习《牧童》,领悟诗意

  1.初读古诗,了解内容

  ①指名读一读吕岩即吕洞宾的诗,指出易错字“蓑(suō)”的读音与写法。

  ②再读古诗,你能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填一填、说一说吗?

  在一个(      )的地方,耳边似乎回荡着(       )。当(       )的时候,一个牧童到外面(             )了。

  ③再读这首诗,你感受到这是一个(      )的牧童呢?为什么?从哪句诗哪个字最能领略他的悠闲与惬意?

  2.品读古诗,走进诗境

  围绕“卧”,品味“卧”。

  ①卧在一个怎样的地方?

  “六七里”:虚指,原野地方很大很广阔,一望无边。

  “铺”:结合诗句理解扩词(铺展、铺开、平铺、铺设、铺天盖地……)

  看到辽阔的原野上到处是绿意葱茏的草,在我们眼前仿佛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听一听,你听到了(      )的笛声?(悠扬的、时断时续的、远处飘来的、忽隐忽现的)

  理解“三四声”:虚指,形容笛声时断时续。

  这笛声是谁逗弄出来的呢?你能猜出来吗?

  ②卧在一个怎样的时候?

  黄昏后:绚丽的晚霞渐渐消失了,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夜空……

  归来:牛羊入圈,该空闲了,无忧无虑了。

  饱饭:吃了妈妈做的丰盛的晚饭,舒服、惬意、心满意足。

  ③品味“卧”的美妙。

  是呀,牧童已经劳累了一天了,现在吃饱了饭,终于可以歇息了。这里诗人不用“立”、“坐”,而是一个“卧”。你觉得“卧”这一个动作妙在哪?

  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 简直赛过神仙呢!读读诗,想一想,试着填一填:

  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                           ;

  是我最舒服的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     ;

  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有         有      ;

  是最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

  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         ,有         ,有            ,还有                  ,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④轻轻地读一读诗歌。

  这真是天地间最美妙的卧房,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清清的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温柔的抚摸,耳边还传来青蛙、流水、蛐蛐、蟋蟀的歌声,此时此刻,躺卧在草地上的牧童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如果睡着了,梦里又会梦见什么呢?

  是呀,此时此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真是一个(         )的牧童?

  3.吟诵诗歌,领略意境

  看到眼前这位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牧童,谁也不忍心去打扰他美丽的遐想。轻轻地诵读诗歌。

  眼前的一切,在诗人吕洞宾看来,更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牧童休憩园,牧童陶醉了,诗人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指名读诗。

  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皎洁的明月,在这种境界里,既想躺下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又想低吟一首美妙的小诗。低吟诗歌。

  (配乐背诵)闭上眼,让这一切的诗情画意融入我们的脑海,伴着这轻风明月,轻轻地,低低地背一背,送给这位牧童一首催眠曲吧!

  4.过渡下文。

  此时此刻,牧童虽然没有玩耍的小伙伴,可是在清风明月的草坡上照样怡然自得,让人羡慕。他享受到了只属于他独自一人的恬静与快乐。如果两个小孩子在一起,那情况又会怎样?只是收篙停棹呆呆地坐船中?

  三、学习《舟过安仁》

  1.初读诗歌,读准字词。

  在插图中找一找:篙gāo:竹篙,撑船用的      棹:zhào:船桨

  2.指名朗读,交流信息。

  ①从中我们了解到了杨万里曾经坐船经过湖南安仁,看到了一幕怎样的场景呢?竟然能吸引住大名鼎鼎的诗人看得兴致勃勃并赋诗一首呢?

  (两个淘气可爱的小童,在船上既不用篙又不用桨,竟然撑开伞使动着风,想让船儿前进寻找乐趣呢。)

  ②这有趣又快乐的一幕,诗人一开始就一目了然的吗?还是?你是怎么找到答案的?插图?读诗?

  (理解“收篙”、“停棹”、“怪生”、“使风”)

  3.欣赏插图,品味诗境。

  ①仔细观察,发表见解。

  自由读读诗句,再看看插图,渔船上这两个小童正在撑开伞使弄着风,玩得开心极了。你看到这是一对(    )小童呢?说说自己的分析研究。

  讨论反馈:淘气的、无忧无虑的、天真可爱的、无拘无束、贪玩的野小子等。

  ②激发情趣,深化理解。

  依老师看来,这一对小童是两个笨笨的、傻傻的小孩。瞧,放着好好的船桨和船篙不用,却用一把油纸伞来使风,不管怎么说,利用伞带来的风力肯定不及撑篙和划浆的力量大,船肯定行驶得很慢。

  你们同意我的观点吗?你们怎么看这两个孩子呢?

  (当然不是,因为这两个孩子的真正目的在于寻找乐子,寻找玩耍的乐趣,而并不是真的要划船,而且他们玩出了名堂,模仿那些帆船,有了新发现。这是两个淘气包,天真无邪又可爱。)

  学生各抒己见,结合朗读此诗

  ③激发想象,领略童趣。

  这真是一对快乐宝贝,调皮小子,很会玩耍,不知这个鬼点子是谁想出来的。也许他们早就心痒痒,想趁船的主人不在而大显身手呢!不管怎样,图上的一幕中这两小子一唱一和正在议论呢。他们到底在聊些什么呢?同桌体验角色,尝试给他们配一段对话,可以从两个孩子大宝与小宝溜上船开始设计。想一想,说一说。

  对话提示:

  大宝:快来!小宝,船上没有人耶。

  小宝:真的,太好了!

  大宝:   

  小宝:

  大宝: 

  小宝:                      

  ……

  反馈交流,评点童趣。

  4.体会情感,提升朗读

  的确,无论谁看到这一幕,都会被这两个孩子给吸引逗乐的。诗人看到这两个小调皮,不但没有去呵斥责骂他们,而且还看得兴致勃勃呢。指名扮演诗人,欣赏的语气朗读诗歌。

  看着看着,此时在杨万里眼中,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情景已经成了一幅最美妙的图画,勾起了自己无限美妙的童年回忆。可惜自己的童年已一去不返了,他是多么羡慕这两个野小子呀!指名用羡慕的语气来读一读,背一背。

  四、比较总结,选择作业

  ②学了这两首诗,你能说一说他们的相同处吗?你能用语气、语速、语调、神态、心情等来读或背出它们的不同吗?

  ③选择作业

  a、抄写《牧童》和《舟过安仁》。

  b、根据《牧童》和《舟过安仁》,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扩写一篇短文。

  c、课外收集描写童年乐趣的古诗,并读一读。

  作业纸

  姓名(          )

  想一想,写一写:

  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                                ;

  是我最舒服的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          ;

  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有           有         ;

  是最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         ,有         ,有            ,还有                  ,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选择作业:

  a、抄写《牧童》和《舟过安仁》。

  b、根据古诗《牧童》、《舟过安仁》,选择喜欢的一首扩写成一篇短文。

  c、课外收集描写童年乐趣的古诗。

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六七里”、“弄”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正经历着童年这一纯真美好的时刻。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哪些事情是令你难忘的呢?(生说)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以前的儿童的生活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牧童》这首古诗。(板书:牧童)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写的这首诗中有没有你的影子。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古诗的朗读情况,指名读古诗,(多叫几个同学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纠错。强调“蓑”的读音。

  2、了解诗人:请学生说一说对诗人的了解,(学生对吕岩比较陌生)师简单介绍:

  吕岩,字洞宾,就是我们常说的“八仙过海”“八仙之一吕洞宾,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爆发了农民起义,他便到终南山学道,后来便不知去向。

  3、请学生说一说通过读,你读懂了什么?(生说)

  4、请学生质疑,师相机板书。

  三、探究交流:

  1、请学生带着出的问题自己先读古诗,先自己思考。

  2、看来同学们用心品味古诗了,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让我们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待会儿一起来交流。

  3、小组派代表解决部分疑问(生对“六七里”,“弄”的理解可能还比较模糊。)

  四、想想画面,体会诗情

  1、生再读全诗,品味意境

  诗歌之所以能千古流传,就是因为它的语言凝练而涵义深厚。,而本诗仅有寥寥的28个字就表达了丰富的含义。我们还得通过细细的品读才能把谜团解开。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里,看看诗中描绘的是一份怎样的意境。

  2、指一生读,其他同学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指几生说想象到的画面,师相机归纳诗意,抓住重点字词。

  ①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通过这两句诗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说)

  师引导学生说具体,草原怎么样?(广阔)

  师:你从哪里知道草地很广阔?

  生:铺字,横字。指草地像绿毯一样展开,这里让我感觉到了草地的广阔。

  师:是啊,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你看得真准!大家读读前两句,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都使用了数字。

  师:那么这草地只有方圆六七里吗?

  生:不是,是为了形容草地辽阔。

  师:那不用说了,“三四声”也不是说只有三四声笛声了。那这里为什么这样写呢?当时是什么时候了?(傍晚)那时环境怎么样?(很幽静)那么这里这样写是为了?

  生:突出环境的寂静。

  师:的确,是为了突出乡村傍晚的寂静。

  师:是的,这里的数字都不是实指,而是虚指。在寂静的乡间小道上,晚风吹来,牧童是怎样的心情?(生:很愉悦)那他会怎样吹笛子?(生答,表演)他还会怎样吹?(生表演)那么这个“弄”字在这里怎么理解呢?(生:表现出了牧童很淘气的样子)

  师:大家理解得真好,看来这个“弄”字很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下,咱们试着用一个字来替代“弄”,看看哪个字用的最好。

  生:戏,逗。

  师:大家觉得哪个字用得更好呢?(戏)的确,同学们的想法更棒,抓住了牧童那悠闲自得的神态。可见,写作文时也要字斟句酌,这样才能表达得更贴切。

  ②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生:牧童吃饱饭归来时已经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不脱就睡在了草地上。(对“月明”没有提及。)

  师:牧童睡在怎样的草地上?

  生:洒满月光的草地上。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月明,就是明亮的月亮,月亮升起来了。

  师:你找得真准!通过注释,我们知道了蓑衣是什么样的衣服?(生答)

  师:那绝不是件漂亮舒服的衣服,为什么他连脱都不脱就躺了下来。

  生:他可能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

  生:他可能是怕脱衣服的声音太大了,怕吵到草地的那些小动物。

  师:是啊,他可能是怕打破这月夜的宁静。

  师: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答)

  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

  四、感情读诗,悟其感情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 ,把老师也带入了诗人描绘的画中。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在。多么可爱的牧童啊!你们喜欢吗?(喜欢)那请你们带着对牧童的喜爱之情,再读这首诗。(可能有的学生也说牧童的生活很苦,同情牧童,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感悟。)

  1、 指名读

  2、 男女生赛读

  3、 全班齐读

  4、 检查背诵情况:指生背,全班齐背。

  五、拓展巩固

  1、根据学习这首古诗的方法自学《舟过安仁》。

  2、请同学们下去之后再搜集一些有趣的儿童诗,下次课我们来交流交流。

  这是我们学校组织听课时讲的一课,课后我有进一步完善的教案,在本节课中我最满意的一点就是我尊重了学生的体验,最后我让学生谈一下自己的感受时,有一学生站起来说我感觉他的生活很悲惨,接着他用很低沉的语气读了起来,看得出他很用心,我借机对我那平时不怎么发表自己的想法的同学说:“这就是我所要的语文课,希望同学们多发表自己的看法,想法,让语文课成为我们真正的交流平台。”我想以后的课堂会有所改善的。

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2个认识的字。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老师很想和大家一起来读读,大家愿意吗?你们喜欢哪一首?我们一起读。

  1.大家读得真好!很有感情,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古诗。

  2.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首古诗,是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

  3.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牧”字,写“牛”字应该特别注意哪一笔呢?“牧”的部首是什么?谁来给牧字组词。

  4.老师板书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放牛,放羊)

  5.哦!放牛,放羊的孩子就叫牧童,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

  1.过渡: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是我们熟悉的吕洞宾。

  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谁能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

  2.指答。

  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诗人吕岩因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被称为“逍遥大仙”。

  4.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

  5.(手势,双手向下)非常好!大家都读得很投入,谁想来读一读。谁来评一评。

  6.太好了!同学们都能把诗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顺,老师也想读读,想听吗?

  7.想。(注意:听老师怎么读。)师范读。

  8.老师哪里停顿了,指名答。

  9.对呀!读诗的时候,如果能注意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谁来试一试。

  10.读得真好!我们一起再读读吧!(师前四字,生后三字,倒过来,师后三字,生前四字)

  三、理解第一、二句诗。

  过渡: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的诗,牧童出现之前,诗人首先描写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你是从哪个诗句知道的?(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同学们真会读书。

  2.请大家再认真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原野辽阔)

  3.哦!你知道了原野辽阔,你是从诗句中哪些词知道的?(六七里,横)

  4.这六七里是不是指原野实际的长度?(不是)

  5.对了,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长,这六七里要形容从原野的这一头到原野的那一头很广很广。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句很多: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三千尺”指什么?(指瀑布很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1.原野真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原野的辽阔。

  2.同学们读得不错!这里的六七里怎么读,才能突出原野之广。老师想用两种不同的读法来读,同学们听一听,哪种读法更能体现原野的广。

  3.我们就照第二种读法,再来读一读。(老师觉得不够大,再大些)(再大些)

  4.如果你站在这辽阔的原野上,还会感受到什么?(美,绿,平坦等)诗中哪一个字体现呢?(铺)

  5.“铺”字什么意思?(铺开,铺展)

  6.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张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这铺字用得太好了!

  7.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全班齐读)

  四、理解第二句诗。

  1.师:置身于这绿地毯式的大原野中,怎能不让人陶醉呢?此时此刻,原野上传来了什么声音?(笛声)

  2.那是什么样的笛声?(悠扬,优美,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3.吹笛的人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是牧童,善于从题目入手,理解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课文插图,懂得利用插图,理解诗意。)(诗句中的弄,懂得抓住重点词,理解诗意。)

  4.你还可以从哪句诗中知道是牧童在吹笛?(笛声晚风三四声)

  5.这诗句中的“弄”是什么意思?(逗弄)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弄清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

  6.是啊!晚风中的牧童骑在牛背上,不停地逗弄着手中的笛子,伴随着晚风吹来,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

  7.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读完这句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天真,可爱,调皮)

  8.多可爱的牧童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诗。(真棒!同学们读出了牧童的可爱,调皮,天真。)

  9.现在,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看谁更能读出诗的韵味。

  10.读得太棒了!(把掌声送给自己。)

  五、理解三、四句诗。

  过渡:瞧,牧童上场了,他在干什么?

  1.谁来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什么?

  2.相机教学“蓑衣”,你们知道什么是蓑衣吗?你能从图上指出来吗?蓑衣有什么作用?

  3.对了,其实,蓑衣还有御寒作用,它还能散发出一种气味,防蚊虫叮咬。

  4.谁再来说说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

  5.广阔的原野,一个可爱的牧童,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悠闲地躺着草地上,静静地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这种情景,诗中怎么写?(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6.这两句诗还告诉我们什么?

  7.师小结:牧童放牛回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后,他没有脱下蓑衣就躺在草地上美美地欣赏皎洁的明月,谁能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诗。

  8.老师也想读读这两句诗,请听好,“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睡月明。”

  9.你们发现了什么?(把“卧”改成“睡”)

  10.把“卧”改为“睡”不好吗?为什么?(说得真好!)

  11.对啊!牧童选择了这种最舒服的仰卧姿势,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此时,他可能会想起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交流。

  12.学生小组交流。(师下去巡视)

  谁来说说,此时,牧童可能会想些什么?

  13.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牧童的生活,你会用哪个?

  师: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快乐啊,读――――

  六、小练笔。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这首诗,你们能不能选择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2.生动笔。

  3.交流。

  七、指导背诵。

  同学们展现的这一幅幅画多美啊!白天有牛、笛为友,晚上有明月作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难怪诗人吕岩会有感而发,写下这首《牧童》诗。让我们带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把它好好地背下来。

  1.生自由背。

  2.老师相信大家已经能熟读成诵了,想不想接受一个挑战。

  ①谁来背。(老师想配上音乐,更能表现我们的感情,更能走进牧童)

  ②全班背。(指名,男生,女生,全班)

  八、拓展:

  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山村原野的迷人景色,同时认识了一个自由自在的牧童,其实不少诗人也写过有关牧童的诗,你们知道这样的诗吗?老师带来几首,大家一起欣赏。

  九、作业:

  1.把《牧童》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背诵《牧童》。

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牧童》。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牧童》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对对子导入,初步感受诗词的表达特点——对仗工整

  初步感知《牧童》的内容。

  山——水青山——绿水

  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看到“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这样的诗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自由发挥,畅所欲言,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l.洎由朗读古诗《牧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诵读。

  读出诗词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强调“铺”的读音。引导学生在辨析读音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诗词语言的魅力。①你认为“铺”应该读几声?理由是什么?(通过辨析意思进一步明确读音,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汉字音、形、义的内在联系。)②“铺”字让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在感受想象的过程中体会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完全表现了出来。)

  设计意图:诗情诗意是读出来的。读诗首先应该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辨析字音,尤其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再读古诗,读懂意思

  1.默读《牧童》,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2.交流:一遍又一遍的读书过后,你眼前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读懂诗意,感受诗情。)

  3.小结:这首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看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那悠扬的笛声。那愈来愈近的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设计意图:一遍又一遍的诵读,在诵读中将文字变成画面的过程也就是读懂诗意的过程,感悟诗情的过程。

  四、展开想象,读出诗情

  1.“六七里”与“三四声”的对比:感受乡村生活的静寂与安闲。

  在这首诗的第一句中出现了一些数字,请你读读,细细品味,看你能读懂什么?(使学生懂得这些数字都不是具体的描写,“六七”极言其多,进一步突出了草的茂盛;“三四”极言其少,进一步突出了笛声的悠扬,乡村的静寂。这些描写为牧童的出场埋下了伏笔,由远及近,由景到声,再由声到情。感受到牧童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特别的情趣。)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诗中情。(“六七里”要读得长而缓,“三四声”要读得短而轻。)

  2.想象“卧月明”的情景。

  (使学生感受到此时牧童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伴随着悠扬的笛声,看着画面中“不脱蓑衣卧明月”的牧童,你想说什么?

  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相机引入其他与“牧童”有关的诗。)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五、深入理解。感悟诗魂

  1.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无论白天还是傍晚,无论放牧还是休憩,牧童的生活都是如此惬意。此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小牧童吗?你此时最想说什么?(与其去追名逐利、巧用心机,倒不如像他这样,在劳动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享受悠闲与自在。)

  2.再读全诗,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魂。

  3.总结全诗。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将这首古诗默写下来。

  3.将《牧童》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生字,正确读写"蓑","遮"生字和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和形象.

  3,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

  学习重点:

  读背两首诗,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中童年生活的快乐.教学准备:

  老师制作课件.

  学习过程

  一,导语,引童趣

  (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的去读两位古代诗人笔下的"童年".

  (在美好的音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二,初读,悟童趣.

  师: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老师出示两首诗.)

  (学生自由读诗)

  师: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指导书写"蓑","遮"字,和老师一起书空.)

  师: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读懂.请大家借助注释进行学习.

  (学生自主尝试学习.)

  师:你们能学懂些什么呢

  生:《牧童》这首诗好像是说到处都长着小草,黄昏的时候,有一个牧童放牛回来了,在风中吹起笛子来.吹着吹着,就躺在草地上睡着了,蓑衣也没有脱掉.月亮升起来了,他也不知道.

  生:〈〈舟过安仁〉〉我能读懂的是:在水面上,有两个小孩子驶着很小的渔船,不一会儿,他们两个人把撑竿用的竹竿和划船的船桨收起来了.天上没有下雨,但是,他们还张着伞,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师:你们的发言对我们其他的同学都有启发,我们同桌之间也相互说一说.

  (不满足于一两个孩子能大致理解诗意,而是组织学生吸收别人的长处,促使自己进步.老师了解学生自学后整体感知的情况,根据学情对教案做调整,继而展开针对性的指导.)

  三,品读,想童趣

  1,《牧童》中的童趣形象

  师:大家都发现这两首诗的孩子生活都是特别有趣.我们继续走进这几位孩童的生活,(指第一首诗)哪些场景你们觉得特别有情趣呢

  生: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发挥我们的想象,把有趣的情景描绘出来.

  生: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蓑衣也不脱,清风明月伴随着他进入梦乡.

  师:(点击"卧"字)"卧"在草地上,把草地当作床,可以再上面睡觉,多好玩啊!

  生:黄昏时分牧童放牧归来,吃饱晚饭,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看着看着,看睡着了.

  师:这样的生活真是―― (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还有哪些场景让你们感觉很有情趣呢

  生:"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充满情趣的画面吗

  生:在原野上,牧童正在吹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

  师: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 (点击"铺"和"六七里"字)你好像看到什么

  生:我好像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都是绿油油的小草,一片生机勃勃的情景.

  生:远看,小草就像绿色的地毯,一直往前铺展;近看,小草探出了小脑袋,在微风中跳舞.

  师:"六七里"和"三两声"只是虚指的数字.我很想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打几个滚,踢几脚球.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生:听到了笛声.

  师: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怎么在晚风中摆弄他的笛子的呀!(点击"弄"字,播放音乐《牧童短笛》)

  出示: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前,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让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

  时而

  生:时而摇头晃脑,边吹边转着身子.

  生:时而吹几下曲子,又放下笛子哼唱几句.

  生:时而迎着微风悠闲地吹着,又贴近老牛跟他说几句话.

  (学生纷纷述说自己想象的画面)

  师: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

  (学生读诗.个别读,齐读.)

  师: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出示吕岩小传,学生默读)

  吕岩:进士,当过两次县令.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

  师: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自在快乐生活啊!谁能读出这种渴望.

  (学生自由读,个别读)

  2,《舟过安仁》的童趣形象.

  师:牧童在铺展的原野逗弄笛声,在清风明月下安然入睡,真是童趣无限.让我们的目光跟随杨万里,在晴空之下,碧波之上,路过安仁,再去感受童趣.

  出示: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师:你们就是那两个男孩,表演出当时的情景,有对话,有动作.

  童1:(把船桨放下)我们不划船了.

  童2:(把篙收起来)我也不撑篙了.

  童1:我们坐在凳子上,休息一会儿.

  童2:怎么船一动也不动了.有什么办法让船行走呢

  (思考了一会儿)

  童1:哦,有了,看我的.(说着去拿伞)

  童2:这个办法好.(撑起伞)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师:(参与再现想象的情景)我是诗人杨万里.(指全班同学)你和你的同桌就是那两个可爱的很有创造才能的孩子.

  表演过程如下:

  童:(一人撑竹篙,一人划船,忽然他们把竹篙和船桨都收起来了,接着撑起一把伞.)

  诗人:(做出百思不解之状,自言自语)我左思右想,愣是想不明白.哎,两位小朋友,你们怎么大白天撑着一把雨伞啊!

  童:你看看就明白了.(还有其他的各种回答)

  诗人:(作出恍然大悟状),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奇思妙想,别出心裁啊!

  童:您也上来和我们一块玩吧!(其他学生纷纷自由回答)

  师: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用我们的读书声,表达出你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也把这几个孩子形象记在心里吧!

  (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童趣.

  师: (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瞧:(图画)一童子把夜间冻结在盘里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上当作乐器敲打,忽然冰块落地,发出声响,如玻璃破碎,一场游戏就这样结束了.

  生:(读相应的诗)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zheng)敲成玉磬(pan)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师:风和日丽,草满大地,牧童不放牛竟自睡去,牛儿则一路吃到柳阴西边去了.

  生:(读)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师:一只乌鸦飞过来了,快去看,乌鸦有没有长胡须.

  生:(读诗) 鸦 一鸦飞立勾栏角,仔细看来还有须!

  四,作业,编故事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可以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对乐器演奏的兴趣和认识简谱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简谱的学生,培养学生学会唱简谱的能力;对于有一定简谱基础的学生,教会学会“二重唱”。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会唱准音的高度、时值。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首先,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请同学们听一听: 5 - - -│ 5 - - -│,模仿的是什么声音?

  再听一听: 55 55 55 55│11 11 11 11│,模仿的是什么声音?

  再听一听:│5 6 5.3│5 1 5-│4.3 2 6│5 32 3-│,象征什么意思?

  二、教师用口琴吹一首《火车向着韶山跑》;用笛子吹一首《洪湖水,浪打浪》,激发学生对乐器的兴趣。提议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买一样乐器。

  三、音阶教学

  1-│2-│3-│4-│5-│6-│7-│1-│1-‖

  duo ruai mi fa suo la si duo

  do ruei sol ti do

  堵 锐 眯 发 缩 拉 丝夜 都

  四、请同学们把音乐课本第七册,翻到56页,我们来学《牧童》这首乐曲

  教师用口琴、横笛、竖笛、电子琴,演奏《牧童》。

  带领学生学习《牧童》这首乐曲。

  五、结束。

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篇7

  【教材说明】

  本文根据杨学良作品改写,而杨作又根据苏轼《东坡志林》创作。文本通过记叙牧童指出戴嵩的《斗牛图》画错了而画家真诚接受的事情,赞扬了牧童敢于批评和画家虚心接受的优秀品德。

  文章的重点之一是画家绘画水平的高超。为了突出这个重点,作者不惜笔墨,集中一二三四段,从多种角度反复渲染,这为教师建立第一个教学板块,训练同学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体会提供了基础。

  文章的另外一个重点是牧童对画家的批评以和画家对待批评的态度,这是第二个教学板块。这个重点集中在两种对比之中,一是牧童与其它围观者对画家作品的态度,二是画家与其他围观者对牧童批评画家作品的态度。

  结合二年级同学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教学应确立以下原则:以词语和句子为主要认知对象,以感悟和体验为主要认知目标,以感情朗读为主要训练形式,以创设情境激发同学扮演为主要努力方向。

  一、关于媒体的运用,主要突出四个方面的功能:

  1、欣赏戴嵩的画,以激发学习兴趣;

  2、关键句子比较,以突出学习重点;

  3、提供说话词语,以丰富语言积累;

  4、欣赏古今名画,以陶冶同学情操。

  【教学目标】

  1、识字13个,写字12个。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体会画家画技的高超和虚心的美德,体会牧童善于观察生活和敢于提意见的美德。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动物名画欣赏、文本讲稿、斗牛视屏、生字教学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欣赏名画,调动同学情绪。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认识了很多生字朋友,也知道了课文中写了一个大画家和小牧童的故事。

  2、是哪个大画家?介绍画家戴嵩画的牛。

  3、还写了一个小牧童(也就是一个放牧的小朋友),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

  二、整体感知全文。谈话: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抓住三个情景理解词语,了解人物,学习朗读。

  1、情景1画技高:

  ⑴ 戴嵩画技很高,默读一、二自然段,用“ ”划出有关内容。

  ⑵ 指名读,相机出示重点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①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② 他的.画挂出来,有许多人观赏。

  ⑶ 引导读两个句子,比较体会,用“一……就……”说话。

  ⑷ 出示“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指名动手模拟“浓墨涂抹、轻笔细描”,体会画技高。

  ⑸ 感情朗读一、二段。

  2、情景2称誉:

  ⑴ 看到戴嵩画画,周围的人是怎样称誉的?用“ ”划出有关内容。

  ① 说。

  ② 出示三个句子,供同学朗读:

  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誉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干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称誉道。

  ⑵ 假如你在场,你会怎样夸?教师为同学提供词语,同学选用词语来赞他:

  惟妙惟肖 上乘之作 神来之笔 出神入化

  活灵活现 栩栩如生 鬼斧神工 妙笔生花

  3、情景3勇敢批评和虚心接受:

  1、正在这时,一声炸雷响起来,快读5、6段吧。

  2、谁给你留下了深的印象?留下了什么印象?

  3、读好两个人物的对话。看课文插图,指出画家和牧童。

  4、你见过两牛相斗的情形吗?播放斗牛视屏。

  5、一句话小结,完成板书。

  四、写字指导

  1、商

  2、抹

  3、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板书设计】

  21 画家 和 牧童

  “多谢指教” “画错啦!”

  虚心 勇敢

  了不起

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篇8

  一、课前透视。

  这篇课文生动的儿童故事。讲述了唐代时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赞扬了牧童率直不盲从,实事求实,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以及戴嵩敢于面对错误,虚心谨慎,勇于接受批评的优秀品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角色鲜明。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围观人的表现与小牧童进行对比,在读、议、演、评中充分感受人物的品质。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是文中涉及的内容,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可布置学生搜集戴嵩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到大画家与小牧童之间悬殊差别,从而为学文做好铺垫。另外还应抓住情节上的曲折变化,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加深对内容和人物品质的深刻体验,从而受到文中人物优秀品质的影响和启迪。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图文结合阅读理解,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四、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和文意插图、画家戴嵩。

  2、课外搜集大画家戴嵩的生平介绍、绘画作品等相关资料。

  五、教学时数。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观察谈话:(教师出示插图)同学们,你们认识画中的两个人是谁吗?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来阅读一个新的故事。

  板题。

  2、激发体验:

  (1)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如果众人面前你发现了别人的画中出现了问题,你会怎样做呢?如果那个画画的人是你,你又如何面对呢?

  (2)组织学生交流,创设学文情境,相机引出课题。

  (二)对话平台。

  1、自学。

  (1)轻读课文,划出生字,争取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合作识字。

  (3)组织全班交流识字成果。指名当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随机指读等。重点挖掘学生识字记字的方法。

  (4)同桌之间互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及读文是否通顺。

  以多形式的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为目标,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扎实巩固识字成果,为学文扫清障碍。

  (二)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抹、挤、拱、批评、决。

  2、引导学生从字的部件组成、结构形式上观察体会,找出字的特点。

  3、教师范写学生确认的难点字,边写边强调注意问题。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写后组织学生互相评价。

  突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突出重点字的书写指导,有的放矢,扎实有效。

  (三)细读。

  1、指读课文,师生评议。重点解决生字正音,长、难句子的阅读指导,把课文读通顺。

  2、细读,思考:通过读文,你读懂了什么?发现了哪些问题?

  3、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把握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在读文中思考,发现,了解课文内容,体现读书指导的层次,目的性。在学生的读书交流中,及时吸收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安排。

  (四)研读。

  1、思考:戴嵩你了解吗?在课文中对于他的画,大家是怎样评价的?引导学生从课外资料和文中大家的表现认真体会。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2、图文对照,激发想像。除了文中的描写,其他人会说些什么?相机理解纷纷称赞。

  3、指导感情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练习感情朗读,教师相机指导,挖掘学生的读书体验。如: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戴嵩是著名的画家,说说自己的理由。

  4、启思:正在大家盛赞戴嵩画作的时候,牧童为什么说戴嵩画错了呢?

  引导学生多形式的练习感情朗读,体验文中的情节变化和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书交流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第二课时:

  (一)对话平台。

  1、回顾。

  (1)指读字词,练习听写。

  (2)指读课文前两自然段,再现课文情境。(抓实基础,把握内容,自然过渡。)

  (二)品读。

  1、结合课文5、6自然段指导读书:听到牧童的异议,围观的人什么反应?结合插图想象当时的情形:人们又会说什么?戴嵩的表现如何?如果你就是当时的戴嵩,你的感受如何?

  2、多形式(练习读、同桌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有感情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体会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表现和心理。

  3、师生合作分角色,共同演读课文内容。

  古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采用多形式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与故事内容产生共鸣,在读书感悟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拓展。

  1、营造情境,教师当记者对扮演不同角色的人进行采访,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组织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和整个故事进行评论。可以采取我送给( )一句话的形式。

  变换读书理解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启思。

  1、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2、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升对课文内容及人物品质的理解,从而受到启迪与熏陶。

  (四)写字。

  重点指导兄、呆、商、购、价钱:

  1、学生认读生字,引导观察,交流发现。

  2、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重点指导难写的字。

  3、练习书写,互相评价,优秀作业全班展示。

  (五)伴教锦囊。

  1、词语解释。

  (1)纷纷:(许多人或者事物)接二连三地。

  (2)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3)惭愧: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

  (4)指教:请人对自己的工作、作品等提意见。

  (5)观赏:观看,欣赏。

  2、相关链接。

  (1)戴嵩:唐画家,擅画田家、川原之景。师韩晃,笔致精细入微,山泽水牛尤为著名。牛能得野性筋骨之妙,与韩干画马并称韩马戴牛。

  (2)注:《画家与牧童》就是根据这篇故事而来的:

  戴嵩画牛①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②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③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尾⑤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⑥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⑦。不可改也。

  字词注释:① 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嵩(sōng)。

  ② 囊(náng):袋子。此处指画套。

  ③ 拊(fǔ)掌:拍手。

  ④ 搐(chù):抽缩。

  ⑤ 掉尾:摇尾巴。

  ⑥ 然:认为对。

  ⑦ 婢(b@):女佣人。

  诗文翻译: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他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3、阅读在线。

  小学生的大发现:蜜蜂有发音器

  近日,湖北监利县科技副县长来到黄歇口镇中心小学,看望一位名叫聂利的`六年级小学生,并向她请教一个问题:蜜蜂到底靠什么发出嗡嗡声?

  蜜蜂有自己的发音器官,它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聂利说。

  8月中旬,在兰州市举行的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12岁的聂利撰写的科学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大赛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这个结论,是聂利对蜜蜂进行了一年多的观察和试验后得出的。

  20xx年秋,聂利从《小学自然学习辅导》一书中得知,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都是哑巴,它们没有发音器官,但却有会叫的翅膀,这些昆虫在飞行时不断高速煽动翅膀,使空气振动,这样就产生了嗡嗡的声音。后来,聂利在《十万个为什么》中也看到,蜜蜂的嗡嗡声来自翅膀的振动,每秒达 200次,如果翅膀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她向老师求证,老师的观点也同书上一样。

  去年春天,聂利到一个养蜂场去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没有煽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于是她对教材、科普读物和老师的讲解产生了质疑,并开始了对蜜蜂的试验和研究。她先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出声音。她剪去蜜蜂的双翅,也能听到蜜蜂的叫声。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了 42次,每次用去48只蜜蜂,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声。为了探究蜜蜂的发音器官,她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查找,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她又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双翅,只刺破小黑点,放在蚊帐里。蜜蜂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声音。这项试验她反复做了10次,结果都一样。她将这一发现写成论文,认为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

  据悉,聂利的论文已被大赛组委会收进获奖作品集,中国教育协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也全文发表了聂利的论文。

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牧童》。

  2、学习古诗,理解故事大意。体会古诗描绘的自由自在的情境。

  【教学重难点】

  1、边诵读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对牧童自由自在的生活的体认。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导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和童年有关的古诗《牧童》,请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2、讲解“牧”字的偏旁,读题。

  3、复习古诗的学法

  (1)对照注释(2)查工具书(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

  (4)看插图

  板书:看―查―联―照

  二、学习古诗

  (一)自主读诗,理解大意。

  (二)诵读指导

  1、教师指导诵读:

  想象:铺(望无际郁郁葱葱)

  听音乐:弄(悠扬优美动听)

  动作演示:归(悠闲惬意)

  猜测:卧(舒适安闲)

  2、整体诵读

  3、写法指导

  (1)有远及近

  (2)景人情的融合

  三、拓展练笔

  “不脱蓑衣卧月明”

  (1)牧童睡不着,他在想什么

  (2)牧童睡着了,他会梦到什么呢?

  教学反思

  1、逐句教诵既费时又切割了古诗的整体美。

  2、古诗教学重点应落脚到意境上,而不是写法上。

  3、一课一得。教者应该有时间观念。微型课要在前12分钟突破重难点。

  4、教学设计要有时间节点的划分。

  5、板书是一堂课的骨架,应有主次之分。

  6、失败只是暂时的!

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牧童》。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牧童》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对对子导入,初步感受诗词的表达特点――对仗工整

  初步感知《牧童》的内容。

  山――水青山――绿水

  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看到“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这样的诗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自由发挥,畅所欲言,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洎由朗读古诗《牧童》。

  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诵读。

  读出诗词的节奏。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强调“铺”的读音。

  引导学生在辨析读音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诗词语言的魅力。

  ①你认为“铺”应该读几声?理由是什么?(通过辨析意思进一步明确读音,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汉字音、形、义的内在联系。)

  ②“铺”字让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在感受想象的过程中体会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完全表现了出来。)

  设计意图:诗情诗意是读出来的。

  读诗首先应该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辨析字音,尤其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再读古诗,读懂意思

  1、默读《牧童》,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2、交流:一遍又一遍的读书过后,你眼前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读懂诗意,感受诗情。)

  3、小结:这首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看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那悠扬的笛声。

  那愈来愈近的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设计意图:一遍又一遍的诵读,在诵读中将文字变成画面的过程也就是读懂诗意的过程,感悟诗情的过程。

  四、展开想象,读出诗情

  1、“六七里”与“三四声”的对比:感受乡村生活的静寂与安闲。

  在这首诗的第一句中出现了一些数字,请你读读,细细品味,看你能读懂什么?(使学生懂得这些数字都不是具体的描写,“六七”极言其多,进一步突出了草的`茂盛;“三四”极言其少,进一步突出了笛声的悠扬,乡村的静寂。

  这些描写为牧童的出场埋下了伏笔,由远及近,由景到声,再由声到情。

  感受到牧童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特别的情趣。)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诗中情。

  (“六七里”要读得长而缓,“三四声”要读得短而轻。)

  2、想象“卧月明”的情景。

  (使学生感受到此时牧童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伴随着悠扬的笛声,看着画面中“不脱蓑衣卧明月”的牧童,你想说什么?

  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相机引入其他与“牧童”有关的诗。)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五、深入理解。

  感悟诗魂

  1、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

  无论白天还是傍晚,无论放牧还是休憩,牧童的生活都是如此惬意。

  此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小牧童吗?你此时最想说什么?(与其去追名逐利、巧用心机,倒不如像他这样,在劳动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享受悠闲与自在。)

  2、再读全诗,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魂。

  3、总结全诗。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将这首古诗默写下来。

  3、将《牧童》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朗读。

  释义: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释义: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

  (4)、再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并加上自己的想象。

  2、学习第二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释义: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释义: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的记叙文或者散文。

  2、默写《牧童》。

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第五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牧童之歌》,了解牧童的生活。

  2、能用不同的方式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并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表演活动。

  教学难点:

  《牧童之歌》中的连续的附点的演唱。

  教学重点:

  能创造性地表现歌曲《牧童之歌》。

  教学准备:双响筒若干、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受生活

  1、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听音乐拍手进入教室(图片展示美丽的草原)

  2、师:欢迎同学们进入愉快的音乐课堂。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副画,你们看画中画的是什么?

  生:我看到了大草原……

  师:对,有一位小牧童说要带我们去领略一下大草原那美丽的自然风光,你们想去吗?

  三、歌曲教学

  1、播放《牧童之歌》,师:那可要竖起你的小耳朵听仔细了!这个美丽的草原在什么地方?

  1)学生回答:天山

  2)介绍天山

  师:天山是一座著名的雪山,它蜿蜒起伏,重峦叠嶂,气势磅礴,仪态万千,那似水晶的雪岭冰崖,晶莹剔透。山顶上的天池更是闻名于世,它处于海拔1910米的天山博格达峰山腰,四周群山环抱,绿草如茵,野花似锦。湖面呈半月形,湖水清澈,晶莹如玉。近距离的观察天池水,真的是清澈透底,从不同的角度和远近看,湖水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有的绿、有的蓝。天山的雪融化成为甘甜的水流向山下的草原,抚育了草原上的牧民。草原一望无际,牛儿、羊儿在快乐的奔跑着。(在《牧童之歌》伴奏乐中,边讲解边播放多媒体课件)

  2、听范唱

  师:小牧童的生活环境是多么令人向往呀,他的放牧生活更是悠闲自得,让我们跟随着小牧童一起去感受他们幸福的放牧生活吧。仔细听,歌中唱了哪些内容?比一比,谁听得更认真!(放歌曲)

  3、朗读歌词

  (多媒体展示歌词)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下面听听老师是怎样朗读歌词的。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附点地方单独训练,可以加上手势。

  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小牧童怎样的心情?

  4、用“啦”延长歌曲旋律。

  师:小牧童用歌声来表达了自己愉快的心情,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让我们带着欢快的心情,跟老师用“啦”来哼唱歌曲的旋律。

  5、轻声哼唱歌曲。

  师:你们学得可真快,现在能不能跟着老师的琴声把歌词放进去唱一唱呢?一起来试试吧。(琴伴奏慢)

  6、解决附点的演唱

  师:唱得真不错,不过老师觉得你们还没有把小牧童骑在马背上放牧时高兴的心情完全体现出来,跟老师来唱一唱这两句!(跟唱)

  师:现在我们再来唱一唱这首歌曲,思考:你感觉跟刚才有什么不同?(琴伴奏稍快)

  (如果学生唱的还没达到老师的要求,教师可以夸张的模仿学生唱一唱,让他们直观的看到自己的不足)

  7、通过刚才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小牧童放牧时高兴的心情,让我们再次尽情地唱一唱这首歌吧!(放伴奏录音演唱)

  8、指导多种方式演唱

  师:刚才我们用了中速来演唱这首歌曲,给人欢快活泼的感觉,不知道用慢速来演唱效果怎么样?我们来试试!(放悠闲版的伴奏)

  师:用慢速也很舒服,感觉悠闲自在。同一首歌曲,不同的演唱速度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唱得也不错,我从同学们的声音里、表情里都能感受到,小牧童快乐、高兴的心情。在这美丽的草原上,除了小牧童快乐的歌声以外,还会有什么声音呢?谁能模仿一下?(风声、牛羊声、马蹄声、铃铛声)

  9、尝试各种处理方案

  师:天山的小牧童骑的是马,我们学过的哪种乐器可以模仿马蹄的声音?(学生选择乐器双响筒)

  师:(找学生试敲)敲得怎么样?找几个敲得好得演奏。

  师:同学们表演的真棒!要让我们的歌曲更欢快,还可以怎么做呢?

  (没有拿到乐器的跟着老师一起做骑马的姿势跳舞。)

  五、拓展

  师:在这草原上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你知道有哪些吗?这些少数民族人民用他们勤劳的双手把草原装扮得如此美丽,让我们来欣赏欣赏他们的丰姿吧!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觉得快乐吗?在快乐地学习中你学到了什么?(认识了附点;知道了牧童是怎样放牧的;明白了同一首歌曲,不同的演唱速度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学会了《牧童之歌》这首歌曲……)

  今天,我们去了新疆的天山,和那里的小牧童共唱了欢乐的《牧童之歌》,最后让我们一起走上乡间的小路,唱起快乐的歌儿吧!

  学生在《乡间小路》的歌曲声中走出教室。

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识字13个,写字12个。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体会画家画技的高超和虚心的美德,体会牧童善于观察生活和敢于提意见的美德。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欣赏名画,调动同学情绪。

  1、上节课,俺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认知了很多生字朋友,也知道了课文中写了一个大画家和小牧童的故事。

  2、是哪个大画家?介绍画家戴嵩画的牛。

  3、还写了一个小牧童(也就是一个放牧的'小朋友),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这节课俺们进一步学习。

  二、整体感知全文。谈话: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抓住三个情景理解词语,了解人物,学习朗读。

  1、情景1画技高:

  ⑴戴嵩画技很高,默读一、二自然段,用划出有关内容。

  ⑵指名读,相机出示重点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①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②他的画挂出来,有许多人观赏。

  ⑶引导读两个句子,比较体会,用“一……就……”说话。

  ⑷出示“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指名动手模拟“浓墨涂抹、轻笔细描”,体会画技高。

  ⑸感情朗读一、二段。

  2、情景2称誉:

  ⑴看到戴嵩画画,周围的人是怎样称誉的?用划出有关内容。

  ①说。

  ②出示三个句子,供同学朗读:

  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誉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干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称誉道。

  ⑵假如你在场,你会怎样夸?教师为同学提供词语,同学选用词语来赞他:

  惟妙惟肖上乘之作神来之笔出神入化

  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鬼斧神工妙笔生花

  3、情景3勇敢批评和虚心接受:

  1、正在这时,一声炸雷响起来,快读5、6段吧。

  2、谁给你留下了深的印象?留下了什么印象?

  3、读好两个人物的对话。看课文插图,指出画家和牧童。

  4、你见过两牛相斗的情形吗?播放斗牛视屏。

  5、一句话小结,完成板书。

  四、写字指导

  1、商

  2、抹

  3、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读好人物的语言,体会不同的语气表达,从人物对话中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中理解词语,理解时积累,积累后运用词语说句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获得生活的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读好人物的语言,体会不同的语气表达。

  教学难点:从人物对话中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导入。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2、检查字词情况。

  三、品读课文。

  (一)、体会“著名”

  1、重点句1: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出示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他的画挂出来,有许多人观赏。

  通过对比理解关联词“―就”,进行说话练习。

  2、重点句2: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读中理解“没有不”的双重否定的意思。

  (二)、学故事。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1)、戴嵩给朋友画了一幅什么画?(2)、戴嵩是怎么画的?(3)、画得怎么样?2、学生反馈。

  重点句1: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借助生动画面理解“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的意思,从“一会儿,一会儿”里体会画家的高超技艺,并试着用“一会儿一会儿”说一句话。

  重点句2:商人和教书先生的话。

  指导朗读,在读中感悟作品的著名。理解、积累词语。

  重点句3:牧童和画家的对话

  从“画错啦,画错啦!”入手,抓住牧童和画家的对话,读议结合,理解画家戴嵩和牧童的品质。

  四、拓展升华。

  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着两位朋友说点什么?五、小结。

  板书设计:

  21

  画家(图)

  画家和牧童

  指出不足

  ―――――牧童(图)拱手感谢

  (勇敢)3

  (虚心)

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篇16

  一、点词读句

  师: 这节课洪教师带大家学一首古诗,题目是

  生: 牧童

  师: 之前,同学们有没有去读一读这首诗啊.

  生: 读了。

  师: 我知道,学这首诗,对你们来说不算困难。因为这首诗没有一个生字,你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那是非常简单的事。今天洪老师提一个更高的要求,要大家做到熟读(板书)(生接:熟读成诵)。对,这就需要认真反复地练一练。现在洪老师给你3分钟时间,做到熟读成诵。开始。

  生:(自由朗读)

  师:停,(学生感到为难),其实,刚才,你们自己给自己提高要求了,洪老师只想你们做到熟读,还没有要你们做到熟读成诵呢!(生笑),怎么样才叫熟读呢,现在我们来搞个活动,这个活动叫“点词读句”。先老师给你们作个示范,洪老师点到一个诗词,如果你做到了熟读,那么你脑子里就会很快映出带有这个诗词的诗句。请用举手的姿势告诉大家。明白吗?

  生:明白

  师:卧,(学生纷纷据举手)你看,读得很熟了么!请你说。

  生1: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继续稳重地念)卧

  生2:不脱蓑衣卧月明(读出了节奏)

  师:明白吗?

  生:明白。

  师:你们明白洪老师为什么要点这个词吗?(学生有困难)把这句诗轻轻地读一读。

  生:(再读这句诗)

  师:诗句一共有7个词。谁知道洪老师为什么偏偏点这个“卧”字,猜一猜就可以了。你说,这个男孩。

  生:卧是睡的意思,诗人在月光下着睡觉

  师:注意了,他讲到了另外一个词:睡。他说这句诗里面不用睡而用卧,是因为卧字比睡字好,所以洪教师要点这个卧字。(面向发言的同学)你说得很对,这句诗里的这个卧字很特别,能让人联想开去。

  生:卧字给我感觉是,他不是真的在睡觉,而是在欣赏月色。

  生:对,卧是躺的意思,躺在草地上休息一会,也有玩的味道。

  师:好。接下来,谁来做小老师,我们请小老师来点词了。来,由你来点词

  生:(一生上台)

  师:现在你上来只读一个词,所以一定要读得稳,让每一个同学都听得清楚。

  生:好。------弄

  生:(齐声,兴奋地)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多熟啊,再读

  生: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你点这个词有理由吗?

  生:有

  师:他点这个词也有理由的,我们也来猜一猜。

  生:因为这个词可以体现出笛声是悠扬的。

  师:你再讲清楚这句诗讲的是谁弄谁啊

  生:牧童在玩弄着手中的笛子

  生:笛声在逗弄晚风

  师:笛声在逗弄晚风,这是一幅怎么样的情景

  生:很美丽的

  生:很和谐的

  生:仿佛两个顽皮的孩子

  师:这个词用得好

  生:如诗如画

  师:多好啊!谁还想来点词

  生:(一生上台,教室里很静,大家的眼睛一齐盯着小老师)铺

  生:(激动地)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看看,同学们真的做到熟读了,一下子就能说出来。你再点

  生:铺

  生:(齐)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面向个别学生)铺

  生1;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铺

  生2: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铺

  生3: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铺

  生:(齐)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谁来猜一猜他为什么点这个铺字

  生:因为这个草不是铺的话就不好了,比如说“长”,好象就只有一点点地方,如果铺的话,有很大很大的感觉

  师:你就会比较。他用一个长来替代一个铺字,一替代,一比较,觉得这个长字不行,这个铺字用得好。这个铺,告诉我们草长得很茂盛。仿佛在上面——

  生:铺上了一层绿地毯。

  师:给人的感觉暖洋洋的,多舒服啊!这位同学真不错,会比较。还有理由吗?

  生:这个草是碧绿碧绿的,镶嵌在大地上

  师:这个镶嵌和铺是有什么区别。这位同学的视野很广,意思是,在无边无垠的的大地上,这方圆几十里的草,就仿佛是嵌在大地上。

  生:这个铺字写出了草给人平缓舒服的感觉。

  师:(面向刚才点词的小老师)你对他们的发言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没有了

  师:看看,你们都很不错,他点这个词的理由你们都猜中了。还有谁想点的。(没有人举手)没有了,好,我们就点这么几个词,刚才我们总共点了几个词

  生:三个

  师:这三个词点得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说它好就应该在这些词上----

  生:(动笔诠注)

  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就应该在这个词的上面圈一圈,再想一想。同学们,其实,这三个词的意思懂了,整首诗的大概意思也就了解了。我们一起再来把这首诗读一遍。老师读题目,大家接着读全诗,这一次读不一样了,要读出诗的意境来,因为你已经把最主要的词语理解了。

  生:(齐读这首诗)

  二、自主研读

  师:同学们,洪老师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去查阅了一份资料。这份资料写得很好,如果你也去读一读这份资料,那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就会变得特别深刻。这份资料我带来了,现在给你们每人一份,看看,你能不能通过读这份材料,去再深入地理解这一首诗呢?大家要一段一段看,看下去,想下去,对照这一首诗,这一段读懂了,你就在这一段下面划一条横线。如果读不懂呢?

  生:我们就打个?号。

  师:好。读不懂的内容不要划,这样就很清楚,划出来的就是你已经读懂的,没划出来的就是你不懂的。明白吗?

  生:明白了

  师:这种读老师也给它一种名称叫做(板书:研读)

  生:研读

  师:就是研究着读,怎么样研究呢,就是把这份材料和这首诗对照起来,看看人家是怎么来理解这一首诗的,想想这样理解有没有道理,明白吗?

  生:明白

  师:好,开始,看看谁能够很快地进入这个研究的角色。

  生:(传资料)

  师:研读是要拿起笔来的。

  生:(开始研读)

  师:(走到一生前,个别辅导)先读第一段,要打开书,看着诗读,把你划出来的读一遍给我听听

  生:(非常流畅地读资料袋内容)“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有看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师:你看,读这样的材料,你也读得那么流畅,真不错,你的语文水平很高的。继续看下去。

  师:(走到另一位学生前面)划线的时候不要用尺子,这样速度太慢,你理解就行了,你把你划出来的句子读一遍。

  生:(流利地读划出来的句子):“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寂静。”

  师:(发现一位学生没有划,走到他身边,问)看到哪里了,前面是不是都看不懂,

  生:看得懂

  师:看得懂为什么不划呢

  生:划了(原来学生划诗句了)

  师:不是划这里,是划资料袋的内容,哪些内容懂的,划下来。

  生:明白了

  师:(看到一学生还在用尺子划)不用尺子,对,这样速度比较快,也利于你去思考,对,很好。看得懂,是吗,千万不要不懂装懂,读懂了才划下来。

  师:有些同学有些累了,累了你就伸个懒腰,接着再读。要不要和好朋友相互交流一下,如果想的,你就走过去,但是一定要交流,你的朋友会给你许多启发的,为什么这样写啊,有没有更好的理解呢,等等。

  师:好。先来交流已经读懂的,还是先来交流你存在的问题?

  生:先来交流存在的问题

  师:好,请你说一说

  生:为什么风中的笛声是时断时续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水平,但是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很简单,请你说

  生:应该是风把笛声给弄乱了

  师:诗说“笛弄晚风”,反过来晚风也把笛声弄乱了,是吗?

  生:是

  师:你看看,多么富有情趣啊!仿佛两个小朋友在玩耍。还有不同的问题吗?(没有人再举手提问)看来没有了,那么我们就来交流一下,眼睛看洪老师,通过这个资料袋的阅读,通过研读,你对这首诗又知道了什么?

  生:作者很想过牧童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师:你认为诗人也很羡慕牧童,是不是

  生:是

  师:你觉得诗人羡慕牧童的哪一点

  生: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

  师:想躺就躺,想睡就睡,想看什么就看什么,连晚风也想去-----

  生:逗弄一下

  师:谁看着老师再说,原来不知道的,现在明白了

  生:“弄”字告诉我们诗人作诗的时候进入了一种美丽的境界,谁也挠乱不了他,只有晚风才会挠乱他的笛声

  师:对这个弄字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了,我相信他刚才说的话,在这个资料袋里是一个字都没有的,他是读了以后对这个弄,又有了自己的理解。

  生:牧童其实是把地比作床,把天比作帐,饥来则食,困来则眠。

  师:这句话在资料袋中就有,他现在是看着老师把这句话说出来的,已经把这样的话变成自己的话了。

  生:这里的三四声,不是数字,而是要表现原野乡村的空阔和静寂。

  师:你原来是这样理解的吗

  生:不是

  师:现在读了这个资料以后,有了新的理解,而且印象更加深刻,是吗?

  生:对

  师:希望你以后也会用这样的写法。还有吗?(没有学生举手)没有关系,这个资料袋我们是第一次读,还不知道怎样去提炼,不过,书上有一段话,我们是一定要去读一读的,把书翻开,21页,这里有两段话,谁把第一段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课文单元提示第一段话)“童年是纯正、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一只昆虫,一个玩具,一次发现,一场争执 ------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包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本组课文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讲的是别人的故事,却又好象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上。”

  师:读得多好啊,你仔细读读书上的提示,也有利于我们理解这一首诗。谁愿意像他那样把这一段话再读一读。把“本组课文”改成“这首诗。

  生:(再读这段话)

  师:同学们,有一位小朋友读了这首诗后,写了一篇读后感,这篇文章不是最优秀的,现在请你浏览一遍,看一看,想一想,提出对这一篇读后感的修改意见。浏览就是快速地看,凭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你觉得在读后感中还应该写什么

  生:(学生浏览读后感)

  师:有没有想法。我相信你的想法比这位同学要丰富得多

  生:我认为他写这么多童年趣事,最好能找出一件来具体描写,这样能更加体现出童年是多么的快乐

  师:你有这样的事例吗

  生:有

  师:我相信你一定有,你可以补充上去。就这样去改。我想把这个事情布置成家庭作业,明天早上能收到你这个作业,你可以在这个上面圈圈点点,会做吧。

  生:会

  师:我相信对你们来讲,是小菜一碟。

  三、抄读诗文

  师:好,现在我们要来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学一首古诗,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现在我们来抄读,怎样做呢?比如第一句诗怎么读

  生: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现在你们是背出来的,我请你们看着读出来

  生: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眼睛还没看,看仔细,一个字一个字看,再读

  生: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这是第一步,接下来把书放在旁边,把这句诗写下来,不是看一个字抄一个字。

  读完一句再写一句,明白吗?

  生:明白

  师:所以,现在的读,实际上要你脑子里记什么

  生:字怎么写

  师:然后呢,就把这句诗写下来,如果哪个字不会写怎么办

  生:看一遍

  师:对,但是要等到把这句诗写完后,再回来看一看,错了再把它改过来,不会写的再补上去。这样一句完成后再来做下一句,好,开始。

  生:(开始抄读)

  师:如果这样的抄读完成的好,老师就奖励你,完整地默写一遍。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