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再教《再见了,亲人》,已是第五次。(精选14篇)

再教《再见了,亲人》,已是第五次。(精选1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再教《再见了,亲人》,已是第五次。(精选14篇)

再教《再见了,亲人》,已是第五次。 篇1

  翻翻以住的教案,每次的教法都大相径庭。最先是注重对思想意义的挖掘,后是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再是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再后来是注重表达方法的领悟。

  注重对思想意义的挖掘,教案里有大段时代背景的介绍,有对国际主义的解释,有朝鲜阿妈妮为什么要先背伤员后救小孙孙、小金花的妈妈为什么要冒着生命的危险救老王、朝鲜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双腿说明了什么、“亲爱的土地”是什么意思等等的追问。依稀还记得在老师穷追猛问下学生那迷茫的眼睛。

  重语言文字的训练,教案里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就有这样几道练习题:1、请画出本段中的设问句和反问句。2、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在这里“雪”指的是(          ),“炭”指的是(           )。3、填空并说说这些括号里的词的用法好在哪里:是您(    )着全村妇女,(        )着打糕,(          )着炮火,(           )过硝烟送到阵地给我们吃。4、找出本段中的一对反义词,并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什么?5、请把本段中的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哪种用法好。当时的课上得手忙脚乱,以至于几次颠倒了幻灯片的顺序。

  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学第一段暗示学法:读一读,思考这一段写了几件事――画一画重点词句,并理解它们的含义――想一想这段话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有感情地读一读;扶读第二段,试用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运用学法。当时每教一课,每学一段,都要总结出几点学法,否则的话,就是不成功的语文课。

  注重表达方法的领悟。第一课时快节奏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第二课时着重研究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的。给第一自然段分层,归纳出作者的写作思路:话别――回忆往事――赞颂友谊。然后请学生自己分析第二、第三自然段是怎样表达的。最后总结,本文的主要表达方法是“话别――回忆往事――赞颂友谊”,接下来请学生想一想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然后按照这种方法写一段话。不过到现在我也搞不明白,诸如“话别――回忆往事――赞颂友谊”之类的,算不算表达方法。

  现在看来,以上的四种教法虽不能一概给予全部否定,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以教师为本,以书本为本,肢解课文,过程僵化。在这样的课堂里,文章深厚的情感淡化了,语文的人文底蕴流失了,课堂的主体错位了。时至今日,如果再让当时的学生回忆一下这篇文章,不知他们还能记得些什么,不知当时教给他们的所谓的学习方法是否对他们以后读书真的有什么帮助。

  今天再教这篇文章,应当如何教呢?

  “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以课程标准先进的阅读理念为指导,我这样教学这篇文章。

  上课伊始,创设亲人别离的情境,引导学生读课题,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做好情感的铺垫。

  “53年前的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并把战火烧到了中国边境。1950年10月,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1953年,美帝国主义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志愿军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咱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写的就是1958年志愿军回国时,和朝鲜人民话别的动人情景。”交待了当时的背景之后,我请学生不要看书,听老师范读。我满含深情地朗读课文,因为是第五次执教,我差不多能背诵这篇文章。当我把目光从课本上移开转向学生时,我发现他们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我,听得是那么专注。他们的表情告诉我他们被深深地打动了。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多种,我使用最多的、最乐于使用的就是范读。教师情深意切的范读有一种磁场效应,能最快捷地使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感氛围。

  “现在你们想读这篇文章吗?”我问。

  “想!”学生异口同声。

  “那好,请你们尽情读吧。”我说。

  教室响起学生琅琅的读书声。

  书读完了。我请他们放下书,细细地回味回味,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第一遍读书,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应该说读得最投入。给学生留下第一印象的,必是课文最精彩的,必是他们最关心的、最感兴趣的。教师应该善于抓住这一点,然后通过进一步的读、思、议,使之凸现、丰满,直至使之清晰可见、伸手可触,根植于学生的内心,融入他们的生命。

  “我很受感动,朝鲜大娘为了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大娘冒着炮火,不怕牺牲,给志愿军送打糕。”

  “小金花很刚强。”

  “大嫂架着双捌,背着孩子,送志愿军送了几十里还要送,她不想和志愿军分离,她不想让志愿军走。”

  “大娘和小金花都不想让志愿军走。”

  “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再停留片刻,志愿军战士也不想离开朝鲜,不想离开朝鲜的亲人。”

  “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中朝人民的友谊很深厚。”

  ……   ……

  “同学们体会得不错,老师一开始读这篇文章时,也体会到了这些。”我说,“一读这篇文章,我就被大娘、小金花和大嫂深深地感动了。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看看还能体会到什么,或者能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又认真地读起来。他们读书的积极性来自哪里?一是来自于课文本身的魅力;二是来自初读课文的成就感,老师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感受、发现。

  “谁又有了新的发现?”在学生读书之后,我启发道。

  “大娘把伤员看得比自己的亲人还要亲。”

  “小金花和她的妈妈为了救侦察员老王,不怕牺牲。”

  “大嫂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挖菜。”

  至此,应当说学生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直接感悟。

  “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我问。

  几位学生先后提出“雪中送炭”、“代价”、“噩耗”等词是什么意思。

  “小金花既然是一个刚强的孩子,可她怎么哭了呢?她到底算不算一个刚强的孩子?”一个学生问。

  “嗯,问得好,你很会动脑筋。”我赞许地说。

  “志愿军为什么管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叫亲人?我们管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才叫亲人。”最爱动脑筋的孙志鹏问。

  “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她们为什么对志愿军这么好?”扎着马尾辫的班长问。

  “是啊,的确是这样,能提出这么重 的问题,你们真了不起!”我由衷地赞叹。

  在老师的激励下,又有学生陆续提了一些其它的问题。

  “问题提得好,想信同学也能很好地解决。”我继续给学生鼓劲,“这些问题里面,最难啃的骨头就是志愿军为什么称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为亲人?朝鲜亲人为什么愿意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关心、帮助志愿军?你们有信心解决这个问题吗?”

  “有!”学生充满了自信。

  “那么,咱们就一起来啃这两块硬骨头,其它的几个问题,联系一下前后句子就能想明白。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读书。现在就请同学们继续读书,可以朗读,可以小声读,也可默读。读完之后还可以和前后的同学讨论讨论。”

  通过读、议,学生明白了,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他们不是亲人,可是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另一方面,朝鲜亲人之所以愿意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关心、帮助志愿军,是因为志愿军战士同样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在保卫朝鲜人民,在帮助他们赶走侵略者。

  至此,学生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这个过程,是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智力劳动乐趣的过程。

  “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为志愿军付出血和生命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但比亲人还要亲。看着年迈的大娘、幼小的金花和架着双拐的大嫂送了一程又一程,看着大娘随风飘撒的银发,看着小金花迷茫的汩眼,看着大嫂额头的汗水和背上塾睡的孩子,假如你就是当时的志愿军战士,你有何感想,此时你最希望的是什么?”我深情地引导。

  “请他们回家休息。”学生答。

  “那好,现在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练习朗读,你觉得怎么读能劝住他们送别的脚步就怎么读。开始吧。”我意在进一步深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学生练习之后,我指名请他们读给大家听。听后请学生评议,评议后再读。在反复的读中学生的情感渐于与作者、与志愿军战士的感情融为一体,产生共鸣。在反复的读中,学生不知不觉达到了背诵。

  最后的一个环节是交际表演。“同学们刚才读得很有感情,表达了志愿军的心愿。既然是话别,应该是双方的,但是,课文只写了志愿军的话,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听了志愿军的话,会说些什么呢?以小组为单位,任选身份,练说,一会儿派代表演给大家看。”

  “立足生命存在,关注生命体验,呼唤生命活力,提升生命质量,这就是我们教育现代性的基本内涵,也是教育现代性义无反顾的责任。” (《中国教育报》  2003-02-27   《教育现代性本质是什么?》)

  我这样教,体现了教育现代性吗? 

再教《再见了,亲人》,已是第五次。 篇2

  【教例】

  五年级《再见了,亲人》。

  师:谁能说说“雪中送炭”的字面意思?

  生:“雪中送炭”说的是在大雪天给人送炭。

  生:在大雪天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木炭取暖。

  师:请细读课文,说说课文中的“雪中送炭”指的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

  生: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

  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是“雪中送炭”,你能说说吗?

  生:今年内蒙古地区遭受百年未见的雪灾,在灾区人民生活遇到巨大困难的时候,党和政府及时送去了救灾物资,这就是雪中送炭。

  生:我在书上看到,红军过雪山的时候,红军首长把自己仅有的棉衣让给快冻僵的“小鬼”穿,这也是雪中送炭。

  师:你们讲得很好。但是,是不是一定要在下雪时才能“雪中送炭”呢?

  生:不是的。比如说,一个公司的老板在做一笔生意时,急需20万元资金,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有位朋友及时借给他钱,帮他度过难关,这也是雪中送炭。

  生:一天,我把钢笔忘在家里,同学把自己的笔借给我,这也是雪中送炭。

  生:我觉得借支笔,这点帮助太小了,算不上雪中送炭,再说忘记带钢笔这也不是什么困难。

  师:是呀,那么怎样的帮助才能说是“雪中送炭”呢?

  生:应该是很大的帮助。

  生:应该是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地去帮助。

  师:下面谁能根据刚才的讨论来总结一下“雪中送炭”的意思?

  生:“雪中送炭”指的是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地给予帮助。

  【评析】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先让学生从字面意思入手,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在课文中的意思;在理解了“雪中送炭”在语境中意思的基础上,教师又及时地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走出“非下雪不能送炭”的理解误区,从而让学生学会准确地运用“雪中送炭”这一成语。整个训练过程流畅自然,教师事先没有设计什么“圈套”,只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情”,巧妙地为学生“引路”,很好地体现了“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学理念。

再教《再见了,亲人》,已是第五次。 篇3

  江苏太仓市实验小学 杨春柳

  难忘《再见了,亲人》一课,不仅是因为作家魏巍的深情叙述,也因为那是我第一次上公开课。后来,这一课我又听过几次,竟发现自己对它始终没有一个定论。“肯定是要学法指导的……”

  这句话是我第一次上《再见了,亲人》时我的指导老师说的。他很熟悉课文,告诉我课文前三节行文结构一致嘟是以“送别――回忆――抒情”的思路来写的,完全可以精读第一节,再“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学第二、三小节。于是我这样教学第一段:

  1.指名读;2.试按“劝慰――一回忆――抒情”将课文分成三层;3.读劝慰大娘的话;4.回忆往事,理解“雪中送炭”等重点词句;5.将抒情部分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6.感情朗读。同时概括出“三步”学习法:“学分层,理清顺序”――“抓往事,理解‘亲人’”――“读课文,体会感情”,并要求学生按这样的方法自学第二、三小节,讨论交流。说实话,这所谓“三步”学习法,要不是翻出原先的教案,我还真想不起来了,而深深印在心中的是自己教学中的语言。如:“望着这一批与自己生死与共的志愿军战士,想到就要和他们分别了,再也无法回到过去共同战斗的日子,人们的眼泪扑籁籁地掉下来。一位老大娘拉着战士的手,‘孩子’还没说出口,就已是泣不成声。在这长长的山路上,只听见哭泣的声音,只看见这一条伤心的人流。”课后,一位老师鼓励我:“你应该保持这样的激情。”现在想来,像这样以情动人的课文,一味地强调学法指导,是有些武断的。“满怀深情地读一读……”1999年12月,在学校听了一节挂牌课《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以一个大问题贯串:“为什么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逐段讲解后,点出中心: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似乎但凡能想出的教学设计都使上了:分层、根据文字想像画面(“送打糕”一段)、背诵(第一节)、学法点拨、想像说话(以朝鲜人民的口吻设想)……另外,还播放历史录像。如果是我,也很难想出什么更新奇的招了。但感觉就像读早已知道结局的小说,少了那么一点情趣,我是如此,听课的学生也是如此。我注意了教师的朗读指导语 :“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一读”、“饱含激情读第二件事”、“有感情地读这一节”等等。我不知道这“满怀深情”到底有多深,但很显然,这样浮于表面就“感情”读“感情”,学生是难有感情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倾注纯真的情感。……教师以自己的恰到好处的情感去影响学生……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进行。”(李吉林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如果教师不将自己的情投入进去,那么他的语言肯定是缺乏感染力的。这一课的教学,尽管在设计上看似无可挑剔,教程也很流畅,但缺少了“情”,少了形象性境界的营造,总觉得走了味。“咱们写首诗吧……”

  一年以后,我又听到了关于这篇课文的教学,留下深刻印象。总结部分,教者冒出这么一句:“咱们来写首诗吧,永远记住当时的场面。”随即出示一个诗句填空:“血火凝深情,依依相送行。无言默默泪,。”听时一喜,原来还可以这样教。学生的答案也令人惊喜:“你我一家人”、“惜别知情深”、“有缘再相见”、“只见车影远”、“天涯若比邻”……在朗朗诵诗声中,“情”溢于言表。而教者在这一课教学中,其他可圈可点之处也不少。如:让学生以老大娘小金花、大嫂的口吻写活,将其与课文对应起来念,激情荡漾。尽管教者也有他的不足,但我想,有情,有创新,才有可能步入极高的教学境界。回首又见它如果让我现在教这一篇课文,我还是无法将它定格,但有几点我可以肯定:

  第一,我会让我说的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情。第二,绝不给自己的教学冠之以诸如“学法指导”之类的定式。第三,要有创意,以最适宜的方式,给学生充分阅读和表达的机会。

  (此文在本刊“难忘的一课”征文中获一等奖)

再教《再见了,亲人》,已是第五次。 篇4

  【说教材】

  《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当代著名作家魏巍的作品,讲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这篇课文安排在本册教材的第七组中,本组围绕“写文章要有中心”这一训练重点,所选的三篇课文和一则读写例话,都是围绕这一训练重点编排的,抓好这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初步懂得写文章要做到有中心,并在以后的作文实践中运用。

  课文为了表达“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一中心思想,精心选择了材料。针对这个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在理解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那么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并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3、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课文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下来。

  这样确定目标,既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又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说教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

  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本课特征,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启发诱导法:

  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志愿军满怀深情地追述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赞颂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实际上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也为朝鲜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中朝人民的友谊正是用鲜血凝成的。所以教学时,我注意引导理解这一点,这样既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又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比较扎实的训练。

  2、迁移法:

  同为志愿军跟人娘、小金花、大嫂话别时,几段写法上相同,因此,我认真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后,让他们用学到的相同方法学习2、3自然段。

  3、以读代讲法:

  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明的,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多读课文,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

  这也是适应大纲中讲的:加强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科教学最重要的一种训练。

  【说学法】

  俗话说:“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多么重要,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学法:

  1、观察法:

  课文中讲的是志愿军跟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话别,实际上志愿军是跟全体朝鲜人民话别的,她们三个各代表朝鲜的老人、孩子、中年人。在理解时,可让学生观察课文标图,让他们从直观上认识、理解。

  2、迁移法:

  在学习1~3自然段时,可以用迁移法。

  3、读悟法: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难理解的问题。只有让他们多读课文,从读中理解内容,从读中体会出思想感情。这样才能正确地概括中心思想,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说教学程序】  

  我准备采用三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1~3自然段,完成课后题,并口头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第二课时:

  1、学习课文4~6自然段,完成课后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完成课后题。

  第三课时:

  1、听写词语。

  2、指导背诵。

  3、小练笔(题目在课文中)。  

  下面我着重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么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又是谁讲的呢?

  (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地把他们带入到学习课文的氛围中。)

  二、落实目标

  1、落实目标:

  解题后,我对照预习要求,检查预习情况。通过认读生字词,自由读课文,读完评议的方式,培养正确、流利朗读的习惯。然后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思考,保证初读的质量。)

  这样,我完成了目标1。

  2、落实目标2: 

  ⑴ 让学生认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学生通过读、想、找山大娘为志愿军做了三件事,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洗补衣服  → 几夜没合眼

  大娘  送打糕   → 昏倒

  救伤员   → 失去小孙孙

  之后我再引导学生解决课后题。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讨论理解词语“暂时”“雪中送炭”的意思,再让其口头造句。  

  ⑵ 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学习课文2、3自然段,解决课后题。在这个过程中,师要注意从扶到放,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找,自己评。 

  ⑶ 学完课文1~3自然段,我再让学生多读课文,从中体会到大娘、小金花、大嫂跟志愿军战士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解决课后题。

  三、巩固练习

  1、指导课文中较难写的生字。

  2、让学生练习写生字。

  四、课堂总结

  1、引用板书,我引导学生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归纳学生学习所获。

  2、教师总结升华: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通过自己认真读书,围绕目标学习课文,掌握了读书方法,学会了学习。

  五、作业  

  1、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这是为了巩固课堂上同学们口头上造的句,在书面上得到训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

  (因为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

  【说板书设计】 

  洗补衣服 → 几夜没合眼 比山高比

  再见了  大娘  送打糕  → 昏倒    海深的情

  亲人       救伤员  → 失去小孙孙 谊、我们

  小金花:和妈妈救老王→失去妈妈  的心永远

  大嫂: 挖野菜  → 失去双腿  在一起

  我是根据课文重点内容设计板书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所学的知识。

再教《再见了,亲人》,已是第五次。 篇5

  《再见了,亲人》一课,选自魏巍的著名散文《依依惜别的深情》,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描述了中朝两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取得胜利后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全文字字表情,句句含爱,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时,从“情”字入手,导情、诵读、激发想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达到渗透国际主义教育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诱发感情

  课文所写的是否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撤离朝鲜回国时的事情,离现在已达四十年了,距学生生活的时代相对久远。孩子们也很难从日常生活中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学习起来很难投入。为此,我在开篇教学时,运用设疑导入的方式,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见过亲人别离的场面吗?那种挥泪道别、难舍难分的动人情景,会带给你如何感受呢?”诱发学生情趣。接着通过简明扼要的时代背景的介绍,进一步拉近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使学生初步进入情境为学习课文作了充分的情感准备。

  二、品赏重点词句,体会感情

  课文语句饱蘸了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理解课文时,我在品赏词句上下了一定功夫。具体步骤是:

  1、理解本义。

  2、理解具体语言环境。

  3、推敲比较。

  4、反复吟诵。

  5、摹仿运用。

  这篇课文中有许多词句都是值得品赏的。在词语方面,我重点突出“雪中送炭”、“唯一”、和“代价”。目的是加深理解,增强对大娘(大嫂)的崇敬之情。如在品赏“雪中送炭”一词时,我是这样引导的:“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比喻什么?为什么说大娘送打糕是“雪中送炭”?最后通过摹仿运用,学生就能很自然地体会到:大娘冒着生命危险,在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情况下送来打糕,真可谓“雪中送炭”。大娘送来的不单单是打糕,而是朝鲜妈妈慈母般的温暖,送来了战胜敌人的精神子弹,送来了朝鲜人民伟大的爱……。在品赏句子时,着重理解表现文章中心的关键句,语意含蓄的佳句,结构复杂的长句……如课文的结尾都用了反问句,我要求学生先把它们变换这陈述句,弄懂意思,再比较语气,体会感情色彩。

  三、读讲结合,丰富感情

  多朗读,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是加深感受的有效途径。课文作者用倾吐心声的叙述方式,用赞美、感激的语句勾画了几位朝鲜妇女的高大形像。教学时,我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让学生逐步感知课文,体味课文中包含的深情,在头脑中再现朝鲜人民高大鲜明的形像。另一方面,我也试图运用声情并茂的讲解适时点拨,使学生有所悟而产生共鸣。例如,在学生了解了大娘的事迹后,我追问到:“大娘为志愿军是不是只做了这几件事?”(不是)“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齐读──“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一句后,我进一步引导:“正因为这样,所以志愿军说大娘的情谊──(学生接下去) “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这种感情。”通过巧言利导,读讲结合,学生对“大娘”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再加上朗读体会,这种感情变得更加丰富深刻。又如,在学完志愿军跟“大嫂”告别的一段后,我作了概括性的解说:“大嫂为了使志愿军多吃蔬菜跑到前沿阵地最危险的地方,结果被敌人的炮弹炸断双腿,付出了血的代价。今天,又架着双拐,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地送了程又一程,志愿军十分感激,深表敬意,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这一段……”。再如,课文最后一段集中抒发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教学时,我先要求小组诵读,讨论理解意思后继续动情地说:“列车开动了,想到也许再也见不到这里的亲人了,再也见不到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了,志愿军心情十分沉重。跟亲人的难舍难分之情,对土地的无比眷念之情达到了最高峰,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样稍加点拨,既有助于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又能把学生的感情自然推向高潮。

  四、激发想像,升华感情

  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气写的,通篇都是志愿军的话。这给学生理解课文中心带来一定了难度。于是在学完课文后,我再次引导想像: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心里又是怎么想的,他们会说些什么?通过回顾课文有关情节,学生不难想象:在挥泪道别时,朝鲜人民也一定回忆起了许多志愿军可歌可泣的事例,讲述着志愿军对朝鲜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在朝鲜战场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也洒下了无数志愿军的鲜血。进而认识到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领悟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受到了强烈的情绪熏染,受到了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在此基础上全班诵读,在诵读中倾吐对朝鲜人民崇敬感激之情。以便让这种浓烈的感情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得到升华。

再教《再见了,亲人》,已是第五次。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噩耗、刚强、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开展读书活动,了解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牺牲的战斗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发兴趣

  1、每个同学都在爱的海洋里成长,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这些有血缘关系、关系亲密、给了你无限帮助的人,我们都称之为“亲人”。

  2、我们中国人民与邻国的朝鲜人民跨越国界,并无血缘关系,可是当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把朝鲜人民称为至亲至爱的亲人,分别时情真意切地说“再见了,亲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学习魏巍写的《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初读感知大意

  1、提出初读要求:

  ⑴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⑵ 思考:

  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他们的哪些事感动了你?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⑴ 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谊(yǐ)”、“耗”(hào)等生字读音,注意“噩”、“嫂”的写法。

  ⑵ 学生汇报:

  课文中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

  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感人的事。

  三、品读感悟亲情

  1、是什么使不是亲人的两国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划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内容,抓住词句说说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交流,抓重点词句感情亲情:

  ⑴ “志愿军与大娘”之情:

  ① 句子: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这真是雪中送炭哪!

  a、引导学生抓住“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想象当时这样做的危险和艰难,从而体会大娘为志愿军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

  b、抓住“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来体会,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成语的含义,接着联系句子具体谈谈这个成语“雪”、“炭”分别指什么,最后想象 “雪”──志愿军当时的困境及困境会给他们带来的后果,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为他们而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质。

  c、感情朗读:

  朝鲜大娘愿意为志愿军付出生命,给了志愿军及时的帮助,她把志愿军看成比自己还要重要的人,能不算“亲人”吗?读出你的感动吧!

  ② 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您为了我们失去了惟一的亲人。

  a、引导学生抓住“惟一”、“丢”、“背”等词来体会,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谈谈“惟一的亲人”对大娘意味着什么,接着体会大娘这一“丢” 丢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从而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感情胜过亲人。

  b、感情朗读:

  朝鲜大娘为救志愿军不顾最亲最爱的小孙孙,这能不算“亲人”吗?

  这两句教学不一定按以上顺序,根据学情而定。学生还可能谈到大娘洗补衣服几夜不眠、大娘八年来像慈母般地关心战士们等情节让人感动,老师都要予以肯定。

  ③ 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师引: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一切,怎么能不感人呢?难怪志愿军对大娘说……

  “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出示句子)

  a、请学生改成陈述句。

  b、比较两句话,哪句更能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

  c、情境引读:

  师: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是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送打糕,所以──生接读。

  师:在敌机来的时候,大娘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而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所以──生接读。

  设计理念: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⑵ “志愿军与小金花”之情:

  ① 句子: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

  a、引导学生抓住“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等词句体会小金花内心失去妈妈的悲痛。

  b、感情朗读,演读。

  c、“妈妈牺牲不落泪”,可“跟志愿军告别却哭成泪人”,你感受到什么?

  d、再读句子。

  ② 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⑶ “志愿军与大嫂”之情:

  ① 句子: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a、可抓住三个“挖”来理解它们的不同背景,再想像这三个“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从而理解大嫂不顾生命危险为战士们挖野菜的可贵品质,感人至深。

  b、感情朗读。

  ② 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3、朗读体会惜别深情:

  ⑴ 师引:现在志愿军就要同她们分别了,此时此刻,战士们是怎样抒发自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读一读,想想怎样读出句子中的感情。(生自由读)

  ⑵ 评读。(注意体会与大娘告别的不舍,对小金花的疼爱,对大嫂的不忍心。)

  4、感情朗读1~3自然段,升华情感:

  ⑴ 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朗读,注意表达出志愿军的思想感情。

  ⑵ 激qing配乐朗读:

  ① 在这分别的日子,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动情地对大娘说──(配乐齐读第一自然段)

  ② 当我们看到泪流满面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妈妈报仇时的情景,禁不住对小金花说:──(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③ 当我们面对拄着双拐,背着孩子,走过崎岖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大嫂,想到她为了给我们挖野菜而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深情地对大嫂说──(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抒情赞颂亲人

  1、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

  2、这三个人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光她们三个就为志愿军战士做了那么多的事,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可想而知,当年的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多少代价,怎么不令人感动呢?说出你们的感动,说出心中的赞扬,最好能合适地选用反问句。

  设计意图:情感喷涌时,让学生适时地抒发,并尝试用反问句来表达情感,既能让学生抒发自己对朝鲜人民的赞美之情,又加强学生对反问句表达效果的认识。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

  二、课内链接课外,仿写段落

  1、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呢?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读课文,体会无数志愿军战士也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洒下了鲜血,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两国人民的鲜血凝成的。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故事?

  3、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片断(节选志愿军战士感人的故事),读后谈感想。

  4、师引:想一想,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为角色,以她们的口吻,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同样可以按“劝慰──叙事──抒情”的结构,用第二人称来写。

  5、交流评析:

  (评析可重点引导学生从事例描写是否感人,反问句运用是否恰当等方面展开。)

  三、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

  1、战士即将启程,列车就要开动,两国人民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怎样才能读出这份感情。(学生个人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学生评读:

  (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我们充满离愁的心。)

  3、创设情境引读:

  ⑴ 师:战士们登上了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亲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发出了喊声──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⑵ 师:列车开始启动,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列车前行,亲人向后退去。战士们多想再看他们一眼呀!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生: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⑶ 师: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战士们只好挥手,大声呼喊着──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⑷ 告别的情景感人至深,现在你就是志愿军战士中的一位,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向朝鲜亲人挥手告别──生齐读4~6自然段。

  四、小结

  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心中。”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

  2、选择课文中的词语填空:

  ⑴ 他是我们班(     )一位能跳拉丁舞的同学。

  ⑵ 今天得到你们的捐赠,这真是(     )啊!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们的恩情。

  ⑶ 校广播操比赛结束了,同学们都(     )地等待成绩的公布。

  3、改成陈述句:

  ⑴ 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⑵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按课文内容填空:

  为了志愿军,大娘________,为了志愿军,小金花_______,为了志愿军,大嫂_______,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_______;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_______。所以说,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

  【教学建议】

  1、如果有条件,可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图片、故事等资料,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等,以使学生对抗美援朝有更多的了解,更好地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

  2、全文感情真挚,感人至深,是进行感情朗读的好教材。在感情朗读时,可以逐段进行巧妙引读,在引读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想象力,达到了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目的。

  3、在品悟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情感时,可以逐段展开学习,重点品悟其中一段,从扶到放,培养学生自学及自主能力。

  【资料链接】

  1、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

  2、作者魏巍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

  【教材简析】

  《再见了,亲人》选自现代作家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文章,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写法大体相同,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中间叙述的内容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难忘的往事组成。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是情感的课堂,本案以“感动”这条情感主线展开教学,努力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使孩子们在“感动”中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感动”中让学生体会重点语句及反问句等一些特殊句式对表达情感的作用,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再教《再见了,亲人》,已是第五次。 篇7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精读其中一段(按学生要求)。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一段背下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选择典型材料表达中心的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是伟大的。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习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明确重点

  1、复习导入:

  (结合前节课的板书。)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作者在千万个送别的人群中,选取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劝慰”(板书)她们不要难过,“回忆”(板书)她们与志原军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

  2、交代任务:

  那么,通过这些典型事例,如何表达文章的中心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重点,以读为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读悟学法、理解重点

  1、了解学生,确定精读重点:

  ⑴ 自由快速浏览前三个自然段,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

  ⑵ 你最受感动的是哪段?(按多数意见)

  2、精读重点段:

  ⑴ 提出要求:(屏幕显示)

  细读这个自然段,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并想一想,这些语句为什么使你感动?说明什么?

  ⑵ 学生自读、自画、思考。

  ⑶ 让学生谈对受感动的语句的理解,并读出受感动的语气。

  ⑷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思想感情。

  ⑸ 领悟学法:

  刚才我们怎样理解这段内容?

  3、学法迁移,自学另外两个自然段:

  ⑴ 按照刚才的学习思路,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其它两段的内容。

  (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小组交流。)

  ⑵ 质疑:

  通过刚才的学习、交流,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⑶ 指名朗读。

  ⑷ 教师点拨:

  同学们,读了这些感人的故事,你知道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吗?

  4、以读代讲、读中悟情(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⑴ 引读:

  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共同战斗生活了八年,此刻,他们坐在已经开动的回国的列车上,望着车窗外泪流满面的亲人,他们不得不挥挥手,做最后的告别……

  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师:他们多么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多么希望列车能停下来,他们呼唤列车──

  生:“列车呀,你慢点开,让我们再……再停留片刻!”

  师:然而,列车越开越快了,离朝鲜的亲人越来越远了。他们只能在内心深处对亲人们说──

  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⑶ 自由读,想象场面,领悟情感。 

  三、延深教材、深化中心

  1、提供数据资料:

  ⑴ 总结过渡: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站在志愿军的角度,选择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来表达中朝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板书)。读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能感受到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但是,同学们是否知道,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朝鲜的解放,也同样付出了重大代价。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份资料。

  ⑵ 屏幕显示:志愿军烈士统计数据。

  ⑶ 谈感想:看到这一串串的数字,你有什么感想?

  2、提供图片资料:

  ⑴ 导语:

  在这千千万万个烈士中,有许多特等英雄。他们的英勇壮举,在五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在中朝两国人民中间传颂。请同学们看图片资料。

  ⑵ 发图片,每小组一份。

  ⑶ 看英雄形象,读英雄事迹,交流感受。

  四、自主练习、创造想象

  1、导语:

  当年,这些英雄的事迹,传遍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小金花在送别为他们流血牺牲的志愿军叔叔时,会是怎样的心情,会想到什么?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学了这篇课文后,不想对当年的亲人们说点什么吗?

  2、屏幕显示练习题(学生可任选一题):

  ⑴ 请你以小金花的身份,仿照课文的写法,对志愿军叔叔说几句话。

  (可选择图片中的人物和事例。)

  ⑵ 现在,你想对志愿军或朝鲜人民说点什么?(可选择其中一个人物)

  ⑶ 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一段背下来。

  3、学生自练,然后小组交流。

  4、典型汇报。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结合板书,总结写法。

  2、征求学生对教师上本课的意见。

  3、作业:

  把学习这篇课文的感想写在日记中。

再教《再见了,亲人》,已是第五次。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学会本课生字。

  ⑵ 结合句子理解词语,学习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能透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思想的能力。

  ⑵ 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3、情意目标:

  激发学生对美帝国主义的恨,珍惜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句子理解词语。

  2、培养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能透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思想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由时代背景导入

  战场上,我们中国志愿军浴血奋战,在著名的松鼓峰战斗中,烈士们的尸体,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卡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捺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还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崩裂,涂了一地。另有一个战士,他的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

  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的仁义,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

  为了赢得朝鲜的解放,我们的志愿军宁愿放弃国内的安逸生活,在朝鲜挖野菜,吃白雪,钻防空洞;宁愿舍弃自己的家人,而在朝鲜国土上护卫着那里的人民,一去就是三年啊!就这样,我们的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今天,最后一批志愿军就要离开朝鲜国土回国了,(出示课件)这就是朝鲜人民送志愿军的场面,如果你是志愿军,或是朝鲜人民,你会说些什么呢?

  我们今天即将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就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急切地想知道什么问题?

  1、亲人指谁?

  师: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亲人指的是谁吗?

  生:指朝鲜人民。

  师:到车站为志愿军送行,与志愿军话别的朝鲜人民有许许多多,作者选择了哪几个代表?

  2、还有问题吗?

  我到有个极为严重的问题,一提到“亲人”一词,我们会想到谁?

  生:爸爸妈妈。

  师:对,和我们有血缘关系的直系亲属,那这里的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有血缘关系吗?

  生:没有。

  师:所以我说他们不是亲人,(板书:不是亲人)你们反对吗?

  出现争议。

  师:好,那我们就分成两派,同意我们的观点(即中国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的同学为反方,不同意我的观点(即:他们是亲人)的同学是正方。接下来我们就分成两大组,自由朗读课文,到文中去找出论据来证明你的观点,好么?你可以找出具体的事例来说服我们,也可以通过你的朗读来说服我。开始。

  二、辩论理解课文内容

  1、反方:志愿军称朝鲜人民为亲人,为什么?

  正方:大娘为志愿 军洗补衣服,而且是几夜没合眼可以体会到他们是亲人。

  师: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来说服我?

  生读。

  师:反方的同学服气吗?我不服气。

  2、正方:通过大娘送打糕一事,可以体会到这份亲情。

  师:其他同学体会到了么?我们一起把这一部分读一读,边读边画出让你感动的地方,一个词语,一句话都可以。想想能不能让你体会到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那份独特的感情?

  生交流:

  ⑴ 动词:“带者,顶着,冒着,穿着,送到──冒着生命危险很勇敢。

  ⑵ 雪中送炭:

  ① 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② 在什么情况下送的?

  (在我们空着肚子,与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处于困境,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朝鲜亲人给我们送来了打糕,送来了关心、帮助、支持,送来了慈母般的温暖、战胜敌人的力量和胜利的希望。)

  ③ 假如在战士们都控着肚子的情况,大娘不给我们送打糕,会怎么样?

  过渡:是啊,大娘这么大年纪了,还冒着炮火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这种爱,怎能让人不感动?这又一次让我们体会到他们虽然不是亲人,但却胜似亲人!

  这个时候你再读,你会怎样去读?练读。

  3、师:正方同学,你还通过哪件事,体会到了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正方:通过抢救伤员,失去亲人一事。

  师:你能具体的阐述你下你的论据吗?

  生解释为什么?

  ⑴ 读文字,哪些语句可以让你体会到大娘对志愿军的那种深厚的情谊?

  ⑵ 交流:

  “丢下,背进,唯一”等感受大娘比山还高、比 海还深的情谊。

  ⑶ 怎样读呢?(自由练,指名读)

  三、是啊,大娘对我们那慈母般的关怀和爱,我们怎么能忘怀?齐读最后一句话

  1、改为陈述句。

  2、对比两个句子,说出不同。

  3、再读这句话:

  是啊,大娘对我们那慈母般的关怀和爱,我们能忘怀吗?不能,所以说他们虽然不是亲人,但是他们之间的情意却胜似亲人!

  四、再读第一自然段

  男女生对抗赛。

  导语: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时,当我们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时,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噙着泪水,动情地对大娘说……(齐读第一自然段。)

  以上通过大娘为我们的做的几件事,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他们不是亲人但却胜似亲人,那正方的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情,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情意比亲人还要亲吗?可以结合课前搜集到的故事、事例来说说。

  (小组交流,班级交流。)

  同学们,假如此时此刻,你就是朝鲜人民,你就是大娘,你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呢?(交流)

  五、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结合你搜集到的志愿军奋战的小故事,写一段大娘对志愿军所说的话。

  六、总结

  听,就在这时,列车的汽笛声已响起,此时,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言语要表达,道不尽的话,流不完的泪,此时,志愿军和朝鲜人民都发出内心的呼唤──齐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研讨一:集体备课:

  1、围绕一个“情”字展开教学,注重情的烘托渲染。

  2、提供对话平台,创设对话氛围:如师生对话,人机对话,生生对话,要紧扣课题。

  研讨二:

  1、要找准突破点(围绕难点来设计)。

  2、注重文章的整体性:

  由“亲人”导入,要紧扣“亲人”设计,再扣到“亲人”上。

  3、火车汽笛的声音不当。

  研讨三:

  1、既然形式采取辩论式,那就要以辩论贯穿始终。

  2、效果比上一次好,让孩子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再教《再见了,亲人》,已是第五次。 篇9

  【海南省海口市公开课】

  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

  师:上课前你们有人说我很胆小,现在哪位同学给我做一个榜样?我不是胆小吗?不是害怕吗?哪个同学做一个胆大不怕的样子?怎么做呢?不管我提的问题有多难,不管自己会不会,我都给老师做样子,站起来尝试。谁能?我现在就要提问题了,谁能回答我的问题,举手,没有?你们不是鼓励我吗?什么?不知道什么问题呀?不管我提什么问题?不管你能不能回答,我都给老师做样子,答错了也没关系。想好没有?

  生:想好了。

  师:这回谁能帮助我就积极举手。谁可以帮助我?(一学生站起来)咱们这次讲的课题是什么?

  生:《再见了,亲人》。

  师:对不对?

  生:对。

  师:你可以帮我写到黑板上去吗?

  生:可以。(走上前,写“再见了,亲人”)

  师:咱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下,我听一听你们的情感怎么样?

  生:(读)“再见了,亲人”。

  师: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很有情感地示范)“再见了,亲人”大家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一边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较快,有节奏地示范)大家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我听着你们读得不太像啊,现在亲人就在眼前,手握着手,体会一下,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还要把手抖起来就像了。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读?

  生:“再见了,亲人”。(比前次语气激昂)

  师;列车已经走远了,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次深情地呼唤。

  生:“再见了,亲人。”(读声较高,声音悠长)

  师:这样读就对了。同一句话,不同的情况,读法就不同。课前大家读了课文没有?

  生:读了。

  师:还想读不想读?

  生:想。

  师:再读读好吧?

  生:好。

  师:我对大家读课文的要求不多,只有一个,就是你读完以后,得想办法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能力,也是一个习惯。读完了就应该有的说。比如对课文的内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不能读完了一句话也没有,那就不行了,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那好,现在就开始读书。读完了先说一说有关对课文整体方面的感受。你愿意怎样读就怎样读,默读、朗读、两人读、小组读都可以,你有选择学习方式的自主权。(学生开始读书)

  师:现在读完了,我不提什么问题,谁有话要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课文总的看法,总的感受,有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生:课文主要内容是写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对朝鲜人民说的话。

  师:他是讲课文总的内容。可以。

  生:老师,什么叫做“顶着打糕”呢?

  师:什么叫“顶着打糕”?(随手拿起学生的书)这是一本书吧?这叫拿着书,是不是?(把书放在头顶上)那么现在呢?(众笑,师指着头顶上的书)如果它是打糕的话,那怎么说呢?

  生:顶着打糕。

  师:明白了吧?好啦,谁还有问题?

  生:这篇文章是不是讲志愿军说的话?

  师:他说整篇课文是不是志愿军说的话?好好看一看,再回答这个问题。

  生:这篇课文志愿军说的亲人不是真正的亲人。是战场上帮助他们的亲人。

  师:有意思,有意思。一会儿我还要就他这个话题来说。

  生:我想说整篇课文是从志愿军的角度去说的,没有写其他人的感受,有点自述的感觉。

  师:那么你说的是他(指刚才发言的同学)的意思了。

  生:不是,是有的部分是他自已想的,有的是他回忆的,有的是他当时说的,和朝鲜人说的。

  师:明白没有?(问前面类似发言的学生)

  生:明白了。

  生:课文是用三个人物的事例来描写朝鲜人民为什么是他们的亲人。

  生:这三个人为志愿军做出了非常大的牺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生:从课文中我读出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那种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情谊。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志愿军才会这样难舍难分的。

  生:我读懂了这篇课文是在志愿军上火车站的时候在路上,朝鲜人民送他们走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情况。

  生:在志愿军说话时,还回忆了很多朝鲜人民为他们做的好事,他们真像亲人一样。

  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见解,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我想问一下,是什么力量使大嫂跑到前沿阵地上去挖野菜?

  师:这个问题很好,真把我问住了,你把这个问题写在黑板上,先记下来,谁还要发言?

  (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为什么说他们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师:这个问题也很好,也把它写到黑板上。还有没有?(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课文上说小金花很刚强,那为什么和志愿军叔叔分别的时候掉眼泪了?

  师:是啊,刚强就不应该掉眼泪了,把这个问题写上去。(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为什么小金花的妈妈被炸死后,她把脚一跺说“我一定要为你报仇!”为什么不写她的痛苦?

  师:对,你这个问题和刚才那个同学差不多,和他写在一起可以吗?(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大娘为什么丢下小孙子,宁愿先把志愿军背进防空洞,不先保护小孙子?

  师:这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核对一下,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使大嫂去前沿阵地挖野菜?”你这个是“什么力量使大娘不顾小孙子,先保护志愿军?”把他们合并成一个问题好吗?还有谁?

  生:为什么说,我们的心和你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师:为什么说,我们的心和你们的心永远在一起?你把这个问题记在心里,等一下上课注意听,如果懂了,就别说了,如果不懂就再提出来,好吗?

  生:他们为什么要让列车开慢一点?

  师:把这个问题也记在你心里,看一会儿能不能解决,好吗?除去问题以外,你们想一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生:恋恋不舍。

  生:难舍难分。

  生:依依不舍。

  师:还有什么?为什么恋恋不舍,难舍难分、依依不舍呢?因为他们是什么呀?

  生:亲人。

  师:听了大家的话以后,我觉得似乎有道理。但又觉得你们说得都不对。(学生诧异)我为什么说似乎有道理而又不对呢?因为我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其实不是亲人,谁能举例子,说说什么人是你的亲人?

  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师:应该调过来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这样说,为什么?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爷爷奶奶是爸爸妈妈的什么?

  生:爸爸妈妈。

  师:对,应该把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放在前面,是不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谁?

  生:亲人就是有血缘关系的。

  师:他给概括了,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朝鲜人民是朝鲜人,他们是亲属吗?

  生:不是。

  师:有血缘关系吗?

  生:没有。

  师: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是亲人吗?

  生:不是。

  师:不是亲人(在黑板上写下“不是亲人”)因此我说作者说的不对。既然不是亲人,哪来的“再见了,亲人”?(学生纷纷举手)想跟我辩论是吗?但现在你还辩论不了。我希望你们好好做第二轮阅读。怎么读?这回要求就多了。一边读一边抓住什么来读呢?(板书“抓事实”)第一,抓住事实,看看课文上写了什么事实――刚才你们大概地提到了――再仔细看看这些事实里蕴含了什么道理?你得理解它,(板书在“抓事实”后加写“――理解”)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给我讲道理,来说服我。(板书,在“理解”后加“――说服”)第二呢,要抓情感。(板书“抓情感”)看看作者是以什么情感来写的?他表达了朝鲜人民和中国志愿军的什么感情?(在板书“抓情感”后加写“――体会”)抓住了感情以后,你自己去体会,并且要能有感情地读出来,来感动我。(在板书“体会”后加写“――感动”)就这样,用你的理解来说服我,这叫“晓之以理”;用你的体会来感动我,这叫“动之以情”。最后让我承认大家的看法,承认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亲人。

  (上述板书整体内容如下:)

  抓事实――理解――说服抓情感――体会――感动

  师:能这样学习、这样发言吗?

  生:能。

  师:还是刚才那样,你采用什么方式读都可以,谁想说话了,就举手。你真地把我说服了,感动了,我给你鞠躬致谢。(学生读课文)

  师:看样子准备得差不多了,你要知道,我可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不是那么容易说服;我也有一付铁石心肠,不容易受感动。(众笑)你得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现在行了吗?

  生:行了。

  第一课时 第二部分

  师:好,那我先试试你们的“火力”。你们说朝鲜人民是亲人,可是,自从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一直烧到我国边境,中国人民派出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到朝鲜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一直打了三年,迫使美国坐下来谈判。停战后又留守了五年。三年的战争,志愿军死伤成千上万,到八年了,最后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怎么来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三个人?这像是亲人吗?――你们怎么反驳我?(学生先是惊愕,后是交头接耳,然后争着举手)

  生:老师,您说的不对!来送行的不只是三个人,好多朝鲜人民都来送行,只不过作者只写了三个人。

  师:为什么只写三个人?

  生:选了这三个人做代表。

  师:为什么只选三个人?

  生;因为这三个人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付出了牺牲的代价。

  师:对呀,只有这么三个人作出了牺牲,这就是亲人了?(此生无语,其他学生喊着举手)

  生:做出牺牲的人很多,但这三个人最重要。

  师:你看,你倒帮我说话了――别的人都不重要!(众笑)你要想说服我,就得讲出道理来。光和我“抬杠”是不行的。

  生:我认为大娘她们三个人是朝鲜人民选出来的代表,让她们代表所有朝鲜人民来送行。所以作者只写了三个人。其实她们代表了成千上万的人。

  师:你怎么知道是选出来的?你参加了他们的选举大会?(笑声)四乡八村的朝鲜人民先聚到一起开个选举大会,选出三个自己不说话,专门听志愿军说话的代表,然后派她们来,让志愿军说话给她们听。(大笑)这样的代表倒挺好当!(笑声)

  生:我是这么想的,很多人来给志愿军送行,但是作者,如果一个一个都要写上,那就写成长篇小说了。作者要在这么一篇比较短的文章里表达朝鲜人民对志愿军他们的心意,就得选出代表人物来写,重点地写。用他们,就是大娘、大嫂和小金花做代表重点地写。作者最后还写了,不过很简单地概括了全体朝鲜人民……

  师:(打断)哪里写了全体朝鲜人民?

  生;最后三个自然段就是志愿军对全体朝鲜人民说的话。

  师:你的意思我明白了――虽然你说得不太简练。你是说,由于作者写作上的原因,无法一个一个地写来送行的人,也没有必要都写,就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人重点写,然后再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你说的这个道理我接受。大娘、大嫂、小金花这三个人,老年、中年、少年都有了,确实有点代表性。可是,她们都是女的,男人们都哪里去了,怎么不来送行?

  生:男人打仗去了。

  师:不对,早就停战了。

  生:也有男人来送行,课文的插图上就画着一个、两个、三个……数不清了,好多个男人。(众笑)

  师:是啊,当时朝鲜战争打得很激烈,很残酷,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成千上万,朝鲜人民牺牲得更多,的确死了很多人。男人在前方和侵略者战斗,后方支援前线,看护伤员都是由朝鲜妇女担当的。所以课文记叙的都是朝鲜妇女的事迹。好,我们把话再说回来。由于写作选材上的原因,作者重点写了三个人,概括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比如我给大家出个作文题“美丽的海南”,你不能把海南所有的风景名胜,像“东郊椰林”“火山口”“铜鼓岭”“亚龙湾”“大东海”“天涯海角”“鹿回头”等等一个一个全写上,你就选择你最了解的,最喜欢的两三个景点,重点写,详细写,然后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的介绍一下全岛,三言两语就行了。你要写一次活动,写一次劳动等等,也都是重点写几个项目,或是几个人,有代表性的,总的情况就概括介绍了,对不对?

  生:对。

  师:我们借这个问题复习了写作方法,作者的写作思路弄清了,我想这一课的段落划分你们也应该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可以分几段?

  生:分四段,大娘、小金花、大嫂各算一段,最后总的告别算一段。

  师:真聪明,连课文结构也不用我讲了。

  生:老师,分两段,前面三个人的算一大段,后面总概括的算一大段,行不行?

  师:那样分段当然也可以,不过两段的分量相差太多了,还是分四段比较匀称,行吗?刚才试了试,你们的火力还可以,但要完全说服我,感动我,你们还得努力,现在可以了吗?

  生:可以了。

  师:可以了就准备发言,不用举手,有话站起来就可以说。先声明“老师,我要说服您!”或是“老师,我要感动您!”要说服我的,就先把你作为依据的课文读出来,然后再讲理。要感动我,就得读得有声有色,有感染力。好吧,开始。

  生:老师,我要说服您。(读课文)“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

  师:(打断)先停一下,我问你,这是志愿军战士一边在和大娘说话,一边在回忆是不是?

  生:是。

  师:回忆的时候,就应该和平常讲话不一样。“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很有语感地示范)这样来读,再重读一下。(学生重读,有进步)

  生:这一段课文写了朝鲜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一件事,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这里是由于敌机封锁,志愿军战士没的吃,老大娘冒着炮火,给他们送饭吃,表示她们很勇敢,在敌机封锁的情况下,她们也敢在战场上走动。

  师:嗯,他有了想法了,你们对这一段有想法没想法?

  生:有。

  师:那就先把他刚才读的那一段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我先看看有没有情感。

  生:(读)“记得五次战役……给我们吃。”

  师:这一句再读一下“是您带着……”开始。

  生:(读)“是您带着全村妇女……来给我们吃。”

  师:读得不错,我觉得他刚才(指刚才发言的同学)说得很好,但是还不够,就这段话你们还有说的吗?还能继续说服我吗?

  生:如果志愿军空着肚子就打不赢这场战役了,是大娘发动全体妇女,来给志愿军送饭。

  师:对吗?空着肚子能打敌人吗?

  生:不能。

  师:能打!但是有影响没有?

  生:有。

  师:就在这时,大娘送饭来了,但是我觉得你们说得还不透。

  生:大娘年纪大了,但她还领着全村的妇女来送打糕。志愿军的人数很多,她们必须不分昼夜地做,晚上都不睡觉。

  师:还有吗?继续说,我还没听够。

  生:这个时候,有可能敌机在上空盘旋,如果发现了她们,炮弹就会扔下来,她们就可能牺牲了。

  师:对呀。但是飞机往下扔“炮弹”,有点说不过去吧?(生:扔炸弹)这才对。――他说的这些,书上有没有?

  生:没有。

  师:书上只说:“冒着炮火,穿过硝烟”,这位同学知道如果炸弹落下来,妇女们就可能牺牲是吧?书上没说,他想到了,很好,还有谁?

  生;如果没有大娘的带领,全村的妇女不一定会送打糕给志愿军。

  师:不是不一定去,而是行动不统一,时间不一致,力量不集中。大娘经过一番组织,动员。费功夫不费?

  生:费。

  师:把妇女们集合起来,一块做打糕,一块送上去,路上还要顶着打糕,累不累?

  生:累。

  师:但是我又有点不明白了: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上为什么却说是“送炭”?

  生:“雪中送炭”是一个成语,是说下雪天给别人送去炭,烤火,帮助人,也比喻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去帮助人家。志愿军三天三夜空肚子打仗,最需要吃东西了,大娘送去打糕,像雪中送炭一样。

  师:哦,我明白了:志愿军空肚子打仗,像是在雪中,可大娘也是在雪中踏雪而去的吗?

  生:是踏雪而去,因为她送打糕,又累,又危险。(师插话:所以志愿军……)感动得流出了眼泪,打胜了那次阻击战。(师插话:但大娘却……)累得昏倒在路旁。

  师:这一段说得不错,可以说已经说服了我。还有哪一段,能感动我,说服我?

  生:我来说服老师(读)“八年来,你给了……”

  师:(打断,很有情感地范读)“八年来,您给了我们……”这么读,慢点读。

  生:(读)“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心血!”

  师:对,读得不错,大家再读读这两句。(生读)

  师:要有一种怀念的心情,再读一遍,开始。(生再读)

  师:(指刚才发言的同学)你再读一次再说。

  生:(重读)这里就是说,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离开了爸爸妈妈,但大娘给了他们非常的慈母般的温暖。

  师:好不好啊?

  生:好。

  师:谁能听出来了,他抓住了哪一个词?一起说。

  生:慈母般。

  师:对,还有谁想说?

  生;就是刚才那句话“八年来”,不是亲人要是培养成亲人的话,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成的,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变成亲人。

  师:这回说对了,不是培养是变成亲人啦。从血缘上说不是亲人,可是八年了,八年多这样慈母般的关怀,他们实际上已经变成什么了?

  生:亲人。

  生:“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这句话是说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可是回来时还没走到村子,就累得昏倒了,说明她的身体很虚弱,但她不顾自己的虚弱,坚持给志愿军送打糕。

  师:非常好,送完打糕后,大娘付出了代价,昏倒了。

  生:我也要说服老师。(读)“我们还记得……唯一的亲人。”

  师:(很有情感地范读)“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再读一次。(学生再读)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次。(学生齐读)

  生:对大娘来说,小孙子是她唯一的亲人,可是敌机来了,她不顾小孙子,先抢救伤员,伤员比她的小孙子还重要,在她心里,伤员也是她的亲人。

  师:像自己的儿女一样。你说得很好,但你注意到没有,课文中用了许多“反问句”,说得比“陈述句”要有力得多。你能就你说的这些内容,说一个反问句来质问我,把我问得哑口无言。能试试吗?

  生:大娘牺牲了小孙子,这不就是亲人吗?

  师:不太好,没说清楚,语气也没有多大力量。谁来说?

  生:大娘为了抢救志愿军伤员,丢下自己的小孙孙,这还不能说明他们是亲人吗?

  师:你话中说的“他们“是指谁?得说清楚,再重说一次。

  生:大娘为了抢救志愿军伤员,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这难道还不能说明大娘把志愿军战士看成是自己的亲人吗?

  师:问得很好。我承认我哑口无言了。(众笑)“唯一的亲人“,大娘的其他亲人是不是不在身边?

  生:不是,可能是打仗时都牺牲了。

  师:都牺牲了,已经不在世上了,只有这么一个小孙孙。但是为了抢救伤员,她又失去了这个小孙孙。大家再读这句话,“您为我们……”要用十分崇敬而又沉痛的情感来读。

  生:(读)“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师:还不够沉痛。(做一次示范)再读。(学生沉痛地读)

  师:就是这样一位大娘,八年的时间,像慈母一般地照顾、爱护志愿军的一位老大娘,一直爬着山坡,走啊,送啊,一直和志愿军依依不舍。所以一开头志愿军怎么说的呢?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大娘,……几夜没合眼了。”

  师:咱们从课文开头起,再把这两句学一下。注意听(范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几夜没合眼了。”(学生学读这两句)

  师:别人打拍子唱歌,咱们打拍子读课文,你们看我的手势,就知道抑扬顿挫了。开始。

  (配合教师手势,学生重读)

  师:这回我不打手势,你们自已读。(学生重读)

  师:再往下读。

  生:(读)“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

  师:不错,就是太悲哀了。(众笑)不要那么伤心,而是一种尊重,一种怀念,一种感激。大家看我的手再读一遍,开始。

  生:(读)“大娘,停住……快回家休息吧。”

  师:好,谁敢举手说我是班里读得最好的?有这个自信没有?我发现咱们班同学挺喜欢学习挺喜欢争取第一。但是我一问谁敢自己读,却都往后钻?(众笑)人要是没有自信,这一辈子就什么事也做不好,什么叫自信?相信自己能把摆在面前的事做好,这就叫自信。自信可不是骄傲,现在谁能很自信地举手?有一个了,别人呢?(众笑)你们都笑什么,其实他读起来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他这一份自信是最好的。(指导学生读)

  生:(读)“大娘,停住您……快回去休息吧!”

  师:非常认真!(学生热烈鼓掌)现在他是站在领奖台上的第一名,你要是比他读得好,他就坐下,你站在领奖台上。谁能把他读坐下?(众笑)好,你来。

  生:(读)“大娘……快回去休息吧!”

  师:好不好?

  生:好。

  师:谁能再把她读坐下?(另一生站起来读,学生鼓掌)

  师:好,你们俩谁坐?(学生争论,有说他坐,有说她坐)

  师:好,两个人都很好,并列第一,谁还读?把他们一齐读坐下。(另一生站起来朗读)

  师:好,谁也别坐了,大家都起立,我们先下课休息!(众笑)

再教《再见了,亲人》,已是第五次。 篇10

  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力求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为实现农村中小学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在我县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三种模式,其中模式一教学光盘播放点,配备有电视机、 dvd播放机和教学点各年级的教学光盘,通过播放教学光盘对学生授课和辅导。下面我根据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一谈如何将教学光盘资源应用于语文教学中。

  一、合理利用教学光盘资源

  (一)课程教学类光盘资源内容的特点

  目前光盘资源的种类有:课程教学类光盘资源、教学素材类的光盘资源、专题类光盘资源。其中,课程教学类光盘资源是根据农村学校的教学需求,由教育方面的专家和优秀教师为农村学校专门制作,在学科上覆盖了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科学、音乐、美术等,在内容上覆盖了文字教材的绝大部分。它按每课题为单元,包含了复习与导入、新课讲授、学生活动、巩固复习,评价和小节等环节,片长大约在20分钟左右。

  (二)合理有效地使用教学光盘

  根据课程教学类光盘资源内容的特点,在教学光盘的使用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避免产生 “教师成为机器的播放者,学生成为看客”。重视发挥教学光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让执教者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有效地、灵活地使用教学光盘。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光盘片长25分钟,如果完整播放使用,留给学生时间十分有限(只有15分钟),执教者的辅导与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够,学习效果得不到保障。因此,我们只选择利用了教学光盘资源大约13分钟,留给课堂教师和学生27分钟,其中利用了“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和朝鲜人民与中国人民一道奋勇抵抗”电影片断、电视教师引导学生认读生词、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引导学生学习感悟大娘的故事等,在学小金花和大嫂的故事时只利用了电视中教师和学生部分感情朗读句子作为范读。整个教学过程是执教者参考教学光盘中的教学设计,由执教者和教学光盘交替“合作”教学。

  二、找准教学过程的结合点,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堂语文教学课成功与否,要看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是否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学生知识、能力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逐步提高。由于用光盘进行语文教学有两个课堂:电视课堂和现实课堂,如果执教者不找二者的结合点,就会感觉思路不清,重点不分,一会儿在放电视,一会儿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教学,一会儿光盘教学资源播放错位,头、嘴、手忙个不停,感觉整堂语文教学没有头绪,教学时间不足,课后执教者自己都不知道讲了些什么,更谈不上突破教学重、难点。找准了二者的结合点,就会让执教者做到心中有数,哪些地方由电视教师讲,哪些地方由执教教师讲,哪些地方让电视中学生活动,哪些地方让现实课堂中学生活动,哪些地方让电视学生和课堂中学生共同参与活动,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找结合点时做到光盘资源、教材、教师水平、学生情况四结合。

  以《再见了,亲人》为例,其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封锁、暂时”等词语;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中受到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染;了解课文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通过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在设计该课教学时,我们确定以下几个结合点:

  一是抓“情景再现”点,播放教学光盘抗美援朝片断,揭露侵略者的丑恶嘴脸,表现朝鲜和中国人民一道奋勇抵抗的精神,让学生体会到对美帝国主义恨和对朝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爱,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二是抓“收集资料”点,让电视机里的学生和现实课堂的学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达到信息互相交流和对农村学生信息闭塞的补充。

  三是抓“认读生字”点,让学生跟着电视中教师教学生学12个生词。

  四是抓“学大娘的故事”点,让学生看电视机中学生感情朗读“战士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打糕。这真是雪中送炭呀!”句子,掌握他们“读一读、勾一勾、讲一讲、说一说”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模仿学习大娘的故事。

  五抓“电视教师、学生感情朗读”点,通过播放电视中教师、学生对“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等句子的感情范读以及课堂教师领读和课堂学生读,升华学生思想感情。

  三、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中四个互动关系,让电视课堂与现实课堂融为一体

  (一)电视中的教师与现实课堂执教者互动

  正确处理好电视中的教师与现实课堂执教者的互动关系是搞好光盘教学的基础。电视中的教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体,整个教学思路实际上都是围绕原设计而进行,以体现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同时,电视中的教师通过发挥课堂教师辅助、组织协调作用,让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材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现实课堂执教者相对于电视中的教师来说是客体,他是客观适应,跟随光盘中教师教学思路对课堂学生进行引导、辅助,是引导者、辅助者,但是也可以并应该发挥执教者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适当安排电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内容,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靠播放教学光盘所能完成的。比如复习、检测、反馈信息、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等环节。这些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的延伸,这些教学任务,教学光盘都极难或者说根本无法设计,只有通过现实课堂执教者的检查和反馈学生信息以及调整教学速度的任务来完成,因此现实课堂的执教者和电视里的教师必须融为一体。在上述课例《再见了,亲人》中,当电视教师教学生读完生字紧接着说:“电视机前的同学,你们能把这些生词读准确吗?请你们也来读一读”,现实课堂执教者就应立即组织课堂学生读生词;在学习大娘的故事时,电视教师说:“电视机前的同学,你们也按照读一读、勾一勾、讲一讲、说一说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一自然段,开始吧”,这时现实课堂执教者就应组织学生先读一读、勾一勾第一自然段,然后播放电视机中学生讲一讲、说一说第一自然段教学过程,再组织课堂中的学生学着讲一讲、说一说第一自然段。

  (二)电视中的学生与现实课堂的学生互动

  正确处理好电视中的学生与现实课堂的学生互动关系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由于我县农村中小学学生生活在偏远地区,教学条件差,信息闭塞,导致学生学习方法死板,学习能力较低差。在模式一教学中,我们通过电视中的学生与现实课堂的学生相互交流信息,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电视中的学生多是城市里的学生,他们接受新知较快,学习方法较好,学习效果比较突出,因此,我们有必要让现实课堂中的学生模仿着电视中的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并掌握其学习方法,同时,让电视中的学生学习情景感染现实课堂的学生,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以有效地提高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再见了,亲人》一课中,在学生交流收集有关抗美援朝资料时,我们采取先让课堂学生进行交流,然后播放电视机中学生收集抗美援朝资料交流情况,这样就让学生了解了更多的抗美援朝知识;在学习大娘的故事时,通过播放电视中学生用读一读、勾一勾、讲一讲、说一说的学习方法的学习情景,让现实课堂的学生学会其学习方法,并模仿着用此法学习小金花和大嫂的故事,同时,通过电视里的学生与现实课堂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促进了学生的思想感染和升华。

  (三)电视中的教师与现实课堂的学生互动

  正确处理好电视中的教师与本地课堂学生互动关系是搞好光盘教学的有力保证。为了避免让课堂学生成为“看客”,教学光盘制作时都有意识地给电视中的教师与本地课堂学生设计了一些互动环节,有电视中的教师给现实课堂学生(光盘教学观摩学习者)布置任务环节等。同时,光盘教学内容通常只有20分钟左右,给课堂学生留有自主教与学空间,就是让课堂学生在互动点动脑、动手,自主学习,逐步提高。只有抓住电视中的教师与现实课堂学生设计的互动环节,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做到电视中的课堂与本地课堂融为一体。如果没有把握好这个互动环节,就会造成两个课堂的分离状态。在《再见了,亲人》课中教学认生字、朗读感悟大娘故事等环节时,电视中的教师布置了相应的学习任务,这时,课堂学生就要根据电视中的教师要求认真完成。

  (四)现实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

  正确处理好现实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光盘教学中过程中,虽然执教者的角色定位有所变化,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但执教者仍要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学光盘内容设计,针对具体内容充分估计学生的思维可能性,掌握好手中的控制键,巧妙的设置陷阱型的问题,自然引发生生间的争辩;引入开放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个性化思维,为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积极利用光盘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视野、增加学习过程的交互、强化学习评价与反馈,促进学生认知水平提高、基本技能培养,促进学生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再见了,亲人》一课中,在引导学生读生字时,教师要善于发现生词读错的地方,然后让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在带有感情朗读句子时,要通过同学之间读、分组读、对比读、教师领读,及时纠正不正确朗读问题。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其中,自主学习就是在合适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进行学习的活动过程。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根据一定的学习目标,通过共同学习讨论研究,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一定目标的学习活动。按照这一要求,学生只有亲自参与和亲身实践,学生知识和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光盘教学具有双空间(即两个课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以电视课堂为主线,以现实课堂为主阵地,让现实课堂学生模仿着电视中的师生教与学过程,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语文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教材的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有机统一,把电视教学过程和现实课堂教学过程有机统一,灵活应用教学光盘资源,创设教学情景,运用表演、绘画、唱歌、情景对话、录像等多种方式和语文学法指导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沉浸于探索知识的美好境界中,不断将学生的求知情感推向高潮,让学生模仿学、指导学、自己学,让他们自己说、自己思考、自己感悟,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再见了,亲人》一课中,我们利用光盘教学中学法指导进行教学,在学习大娘的故事时,学生模仿着电视中的学生“读一读、勾一勾、讲一讲、说一说”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在电视中学生思想感情感染下谈体会;在学小金花的故事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前面学到的学习方法,讲故事,谈感悟;在学大嫂的故事时,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学习。课堂教师在课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可以采取学生同桌学习、小组学习、全班讨论、学生“执教”和情景表演等多种形式学习,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碰撞,语言的交流,诱发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对文章字里行间隐含的情、理的感悟,使学生能学、会学、想学,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从而实现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在课堂教师的指导下在学小金花的故事时,我们就采取了分4人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首先明确合作学习小组和任务,然后让学生在组内充分交流,再请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共同交流,最后由执教者点拨、领读把交流引向高潮,达到对问题深层次的理解。

再教《再见了,亲人》,已是第五次。 篇11

  师:“再见了,亲人”中的亲人指什么人?  

  〔抓住题眼,带领学生深入领会,意在开门见山,直奔中心。〕  

  生:指朝鲜人民。  

  生:指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  

  师:从血缘关系上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是不是“亲人”?  

  生:不是。因为亲人是指爸爸、妈妈、兄弟、姐妹……  

  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从血统关系上讲虽不是一家人,但从血与火的考验中结下的友谊看,比亲人还要亲。谁能用一句话恰当地说出这个意思?  

  生:亲如一家。  

  生:亲密无间。  

  师:不要只考虑一个词,用一句话来说。  

  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说得好。中朝人民这种情谊就叫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  

  〔通过剖析“亲人”一词的含义,拎出理解全文的“纲”,意在举纲以张目。〕  

  师:下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读的方法是默读,画重点词语。思考的问题是(出示小黑板)“本段写了大娘的几件事,哪一个事例最能突出表达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读书时可以轻声议议。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巡视,并及时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哪个同学把大娘的第一个事例读给同学们听听。(指名朗读)  

  师:“造成暂时的供应困难”中“供”应读第一声(g#ng),不读第四声(g^ng)。请同学们考虑:志愿军把大娘送打糕叫做“雪中送炭”。“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在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了温暖。  

  生:在人家最需要帮助时,及时地给予帮助。  

  师:说得不错。第一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本义,第二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比喻义。再请同学们考虑,读大娘送打糕时,怎样才能突出“雪中送炭”的艰难、危险?  

  生:读时应突出大娘“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这样能突出大娘爱护志愿军的精神。  

  师:请同学们练习读读。(生读)  

  师:大娘在志愿军最需要帮助时,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了志愿军,事迹动人。但最感人的是哪个事例?  

  生:大娘丢下小孙孙,救出了志愿军伤员,这个事例最感动人。  

  师:这个事例中有两个词对比非常强烈,你刚才画出来了吗?  

  生:我画的是“丢下”、“背进”。  

  师:“丢下”的是谁?  

  生:是大娘的小孙孙,她老人家的“唯一”亲人。  

  师:好!你很尊敬老年人,称呼“她老人家”既恰当又准确,大家应该向你学习。  

  〔学生用了一个很有礼貌的称呼,老师也不忘给予表扬。虽是顺便说的题外话,但有明显的导行作用。〕  

  师:那么谁再说说“背进”的是谁?  

  生:志愿军伤员。  

  师:“唯一”亲人。说明大娘的小孙孙是个没爹没娘的孤儿,是奶奶的命根子,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她怎能“丢下”自己的亲骨肉呢?可是这时敌机来了,志愿军伤员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该怎么办?志愿军战士为了朝鲜人民负伤流血,一定要保住他的生命!在这不能两全的紧急关头,大娘宁愿舍弃亲人的生命,也要保住志愿军伤员的生命。从这一“丢”一“背”里,可以看出在大娘的心目中志愿军战士――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一段课文中可以抓的词语很多,李老师抓了“丢下”、“背进”这两个对比十分强烈的词,可谓抓住了关键。这是因为大娘的一“丢”一“背”便可以看出大娘与志愿军伤员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  

  师:在志愿军伤员的心目中这位朝鲜妈妈――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对大娘典型事例的分析,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中心。〕  

  师:第一段我们学得很好。文章按照临行话别、追忆往事、赞颂友谊三层意思来叙述,请同学们按照这个分层方法,把第二段也分作三层。(学生很快分好并说出了起止点。)  

  师:小金花的妈妈和敌人“同归于尽”了,这个词怎么讲?  

  生:一齐走向死亡。  

  师:意思懂了,但请同学们再想想小金花妈妈的死和敌人的死能相提并论、一样看待吗?  

  生:不能。因为小金花妈妈死得有意义,敌人死得没有意义,他是坏蛋,他该死!(生笑)  

  师:谁能比较准确地说说小金花妈妈的死和敌人的死有什么根本不同?  

  生:敌人是侵略者,他的死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小金花妈妈的死,是为了祖国和中朝人民的友谊,她死得有价值,无尚光荣!  

  师:你说得好极了!一个是轻于鸿毛,一个是重于泰山,虽然是“同归”,但死的意义绝对不同!  

  〔李老师不是就词论词,而是联系课文讲清了两个人死的意义绝然不同。不仅使学生深入地领会了词语的意思,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是处理词语的一个成功范例。〕  

  师:当小金花得知妈妈牺牲后她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读课文时要注意描写她的动作、神态的词语。  

  生:可是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师:“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说明什么?  

  生:说明小金花恨敌人,痛恨侵略者。  

  生:强忍悲痛,没掉一滴眼泪,说明小金花非常刚强。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小金花的话。  

  (生练读)  

  〔李老师通过人物的动作与神态,引导学生体会其内心的思想感情。这不仅使学生知道“披文以入情”的道理,而且有助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妈妈牺牲了,她能强忍悲痛,没掉一滴眼泪,可是志愿军叔叔要走了,她却伤心痛哭,眼泪再也擦不干了。这说明在小金花看来,志愿军叔叔――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在志愿军战士看来,小金花和她的妈妈――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小金花的典型事例的分析,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中心。〕  

  师:现在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段。读书时请同学们注意,看看有几个“挖”字?  

  生:用了三个“挖”字。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读带有“挖”字的句子,看看大嫂都到什么地方去“挖”野菜?  

  生:“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小篮子上山去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挖。”  

  师:志愿军没有菜吃,大嫂就挎着小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请同学们考虑她挖了多少野菜?又挖了多长时间的野菜?最后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挖。“前沿阵地”是应该去挖野菜的地方吗?  

  生:前沿阵地不是挖野菜的地方。  

  师:为什么?  

  生:因为前沿阵地是打仗的最前线,非常危险。  

  师:到处硝烟滚滚,炮声隆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我想假如她家里没有菜吃,她无论如何也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挖野菜的。今天志愿军没有菜吃,她居然跑到前沿阵地上去挖,而且被敌人的炮弹炸成了残废。想想看,在大嫂的心目中,志愿军――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李老师不是架空分析,而是紧紧扣住三个“挖”字,让学生体会大嫂挖野菜之多和挖野菜之险,突出了大嫂和志愿军的深厚情谊,使学生受到感染。李老师的这一做法,无疑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师:在志愿军的心目中,这位大嫂――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大嫂的典型事例的分析,再次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中心。〕  

  师:为什么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能有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崇高情谊?  

  生:因为志愿军跟朝鲜人民并肩战斗,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生:因为朝鲜人民和志愿军同生死,共患难,战斗在一起,血流在一起,这种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师:同学们理解得好!正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与共,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就叫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仍抓住“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予以深究,从而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这时课堂忽然响起火车的汽笛声,机车的排气声,火车开动时车轮的滚动声,火车站上人声鼎沸,一片“再见了,亲人”,“再见了同志们”,“中朝人民友谊万岁”的呼喊声。随着录音机的乐曲声,教师引导同学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让我们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让学生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来朗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可谓趁热打铁,抓住了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最佳时机。〕  

  (读完后又紧扣这组教材的训练重点,进行了概括中心思想的有关训练。)

再教《再见了,亲人》,已是第五次。 篇12

  【教例】

  五年级《再见了,亲人》。

  师:(板书:亲人)同学们,一起读读这两个字。

  (生齐读)

  师:说说你有哪些亲人?

  生:爸爸,妈妈。

  生:爷爷,奶奶。

  生:姑姑,姨姨。

  ……

  师:这些都是跟你有亲缘关系的人。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亲人”呢?

  生:在生活中,有血缘关系的人才能称为“亲人”。

  师:那么,从血缘关系上来看,朝鲜人民是不是中国人民的“亲人”?

  生众:不是。

  师: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再见了,亲人》(边说边板书:再见了)这篇课文,却把朝鲜人民当作了我们中国人民至亲至爱的亲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师:同学们,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中国人民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一起并肩作战,终于打败了美帝国主义。随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分批撤出朝鲜。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今天,就让我们穿过长长的时空隧道,回到四十年前的朝鲜,去感受一下中国人民志愿军跟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动人情景吧!

  ……

  【评析】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开端,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堂课也不例外。本教例有三点颇有新意。其一,巧设悬念。先让学生说出你有哪些亲人,接着让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归纳出“亲人”的定义,最后来个启发学生思考的反诘。随着引出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热情与兴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其二,突出重点。引出课题,设置悬念,处处突出“亲人”一词,这就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本组课文重点训练项目即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做了铺垫。其三,激发感情。教者用一段充满感情的话语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调动学生的内在感情,让孩子们准备用“心”去感受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这样,就给整堂课定下了基调。

再教《再见了,亲人》,已是第五次。 篇13

  一、 课题直接引入

  1、 课前激qing:今天来听课的老师多吗?紧张吗?紧张是没自信的表现。不用紧张,你只要静下心来读书认真思考大声朗读勇敢发言就能让听课的老师对你刮目相看,有自信吗?

  2、 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再见了,亲人》

  我们一起把课题读一下,我听听你们感情怎么样?

  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再读

  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你一边跟他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要快点)

  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说?(比前面激昂)

  列车已经走远,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次深情地呼唤:(读声较高,声音悠长)

  3、 小结:同样一句话,不同情况下读法就不同。

  二、 初读后谈体会,整体感知

  1、 读前提要求,让学生明确读时需要做什么

  课前读了吗?再读读好吗?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读完要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能力,也是一个习惯。或者是对课文的内容,或者是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不能读完一句话没有。读完可以先说有关对课文整体方面的感受。

  2、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3、 交流体会感触教师引导。

  4、 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记住了等听完后看能不能解决掉啊

  5、 师问:我问一个,你们想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恋恋不舍)为什么恋恋不舍?因为他们是 亲人呀

  6、 由“亲人”引起辩论

  有道理也似乎没道理,什么样的人是你的亲人?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跟朝鲜人民是亲属吗?有血缘关系吗?那他们是亲人吗?不是亲人。那怎么说再见了亲人呢?

  想跟我辩论吗?

  三、深入理解体会表情达意(主要学习第一部分)

  1、提出要求建议,引导有目标的读

  我希望你们做第二轮阅读,这回的要求多了,仔细听好。

  一边读一边抓什么来读呢?第一抓住事实,看看课文都写了哪些事实,有的刚才已经提到,再仔细看看这些事实蕴含什么道理,或者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你得理解它,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讲给我听,说服我。第二要抓住情感,看看作者表达了朝鲜人民和志愿军的什么感情?抓住了情感好好体会,并且能有感情地读出来,来感动我。这就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让我承认他们是亲人,可以吗

  2、先试试你们的火力怎么样

  (1)“为什么送行的只有三人”

  你们说朝鲜人民是亲人,可是,自从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烧到我国边境,中国人民志愿军跨国鸭绿江到朝鲜通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一直打了三年,迫使美国坐下来谈判。停战后又留守了五年。三年的战争,志愿军死伤成千上万,到八年了,最后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怎么来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三个人?这像亲人吗?

  学生反驳

  教师小结:你们说的我明白了,由于写作上的原因,不能一个一个都写出来,也没有必要都写,就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人来重点写,然后再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是这个意思吧?

  他们三个怎么有代表性?老年少年中年那男人哪去了?男人打仗去了,是啊,当时朝鲜战争打得很激烈,很残酷,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成千上万,朝鲜人民牺牲更多,男人在前方和侵略者战斗,后方支援前线和照顾伤员都由妇女担当,所以记叙的事都是朝鲜妇女的事迹。

  指导写法:

  这在写作上是一种经常用的到的选材组材方法,重点写几个人,然后概括写全体。就像写美丽的威海,就不能把所有的风景名胜像环翠楼、刘公岛、圣水观、西霞口、赤山、圣经山等一个一个全写上,选你最了解最喜欢的两三个景点,重点写详细写,然后再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的介绍一下威海,三言两语就行了。

  (2)分段

  作者的思路弄清了,那你认为文章可以划分为哪几部分

  3、那现在可以试着来说服我了,先从事实来说吧

  交流第一段 送打糕 救伤员

  出示:是您带领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分析这句话感情读这句

  那大娘为什么这样冒着生命危险不顾劳累地去给志愿军送饭呢?

  因为把他们当做了亲人。

  4、谁还想说?救伤员的事情 理解“唯一”

  5、大娘是不是就为志愿军做了这两件事?那是多少?从哪里体会到的?

  出示句子: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从多少一词知道是很多事情,猜猜还可能都做了些什么?(缝补衣服、盖被子、做饭、……)那为什么就写了这两件事呢?(最能表现朝鲜人民把志愿军看作亲人)

  所以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不能什么事情都写,要注意选材,要想想我写这件事的目的想表达什么?能能不能表达出整篇文中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观点,也就是你文章的中心,围绕中心来选择材料。

  词语“多少”什么意思?就是很多,换成“很多”可以吗(缺少一种情感,就是感激和赞扬),我们在用词的时候也要注意不仅意思要表达准确,还要将情感准确表达出来。

  6、理解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者说这句话的目的是干什么?说服大娘我们不会忘记她

  怎么知道?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八年来……

  这叫起到什么作用?承上启下,下面就围绕哪个词“慈母”来写了两件事,提示语是“记得”“还记得”

  7、八年来这样的事情很多很多,你抓到他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了吗?

  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

  你能感动我吗?指导读

  出示句子:“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这叫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

  好处是表达的情感更强烈语气更肯定

  那对于大娘救伤员失去小孙孙的那件事你能用一句反问来质问我志愿军是不是亲人吗?

  大娘为了救志愿军伤员,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这难道还不能说明大娘把志愿军战士看作自己的亲人吗?

  四、总结学法

  1、回头总结一下,作者围绕想表达的情感――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是怎样来写跟大娘话别的这一段的

  2、学生感情朗读,想想

  3、交流 劝回――回忆――肯定强调 可以分三层

  五、作业

  照这样的学法自学2、3段,以便下节课交流。

再教《再见了,亲人》,已是第五次。 篇14

  张惠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即自学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之一。自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转化过程。尤其是小学生自学,更需要教师的指导。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下面结合《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谈谈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

  教《再见了,亲人》一课,采用配乐朗读的形式,首先通过优美的音乐和富有感情的朗读,吸引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中,学生仿佛进入了那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里,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者在第一段中写了三件事,但最感人的是大娘为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小孙孙这件事。作者在这件事的描写中,只用了简短的两句话,单从字面的意思上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学生很难进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当中去。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了教师有感情的范读和学生反复朗读的方法,并且把书中的内容,绘制成生动形象的画面,用幻灯显示出来。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当你看到画面上的情景时,你都想到了些什么?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从而使学生了解了中朝人民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作者写这件事就是为了歌颂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这一目的。

  二、启发思维

  教师的职责不但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思维,激励学生自学。教师要设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先让学生审题,问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再问:这句话是谁讲的?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亲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中“亲人”一词的内涵,我又进行了启发性的诱导,让学生打开书边读边想:大娘、小金花、大嫂对志愿军是什么样的友谊?我先让学生说朝鲜人民是怎样救援志愿军、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事迹的,然后追问学生:“这是什么样的友谊呀?”学生说:“这是鲜血凝成的友谊。”接着让学生讲志愿军在朝鲜的国土上为了打败美帝国主义,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让学生明白:亲人是指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双方而言的,因为他们都为对方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所以说他们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这样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把学生的思路一步一步引导到文章作者的思路上来,从而诱导他们的自学意识,培养其自学能力。

  三、指导学法

  自学能力的提高建立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备课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法,要善于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

  例如:教《再见了,亲人》一课,在讲读第一段的时候,我采用精讲的方法,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设疑问难,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怎样抓住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我着重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1)默读课文,看看这一段中,最动人的是哪一件事?(2)细读课文,想想在这件事中哪些词、句读重音,能够体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要讲出为什么。(3)精读课文,通过读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把上面几个问题弄懂了,第一段也就掌握了。然后我和学生一起总结这段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1.默读课文,找出事件。

  2.细读课文,扣住词句,理解内容。

  3.精读课文,体会感情。

  最后,教师小结:这篇课文的后两段在写法和结构上跟第一段基本相似,请同学们试着用第一段的学习方法来自学第二、三段。

  在后两段的学习过程中,第二段我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让学生运用上述方法进行阅读学习。第三段我完全放开手让学生独立阅读,并指名让学生按照前两段板书的格式,在黑板上写出第三段的板书。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再教《再见了,亲人》,已是第五次。(精选1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