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学案(通用13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学案 篇1
温馨寄语:最有力的回答是行动,最有效的方法是参与。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我会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 、阿曼达、爆炸、颤抖、瓦砾、砸伤、疾步”等词语。能用其中的词语造句。
2、我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摘抄积累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佳句。
3、我还能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重、难点)
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 在合作之前要充分的自学,将课文读通、读顺,根据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展开学习,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打上问号,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知识链接:
地震:由于地球内部深层物质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促进地球表层,尤其是地壳的不断运动变化,从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的地带,当它承不了巨大的应力作用时,或者岩层突然发生断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课前积累:
描写人物外貌的语:一表人才,风度翩翩,披头散发、虎背熊腰、相貌堂堂
描写人物神态的词:目瞪口呆、神采奕奕、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眉飞色舞
自主学习:
1、我要轻声读课文两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画出文中生字词。
2、我要认真把下列词语抄写两遍。
洛杉矶 混乱 昔日 废墟 疾步 爆炸 瓦砾
砸碎 颤抖 阿曼达
3、我要画出课文中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抄写下来并朗读两遍。
4、我要默读课文,并填写下表
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救助过程 父亲的心理变化 相关语句
孩子被压
父亲救子
父子重逢
6、我会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美美地读上两遍。
7、质疑:读完课文之后,你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请将你的问题写下来,上课时和同学讨论。
合作探究: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小组同学讨论。如:
(1)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2)“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结:这对父子多么了不起啊,他们的故事感动了你感动了我,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他们让我们明白了:-------------------------------------------------
拓展延伸:
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当堂检测:
我会我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课文中的父亲了不起,是因为--------------------------------
儿子也了不起,是因为-----------------------------------------
(2)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
是血迹。
“堪”字的意思是----------------。这句话是对人物的--------------描写。
《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学案 篇2
导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读写“洛杉矶、混乱”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外貌描写体会父子的了不起,感受伟大的父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抓住父亲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教学难点: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导学过程:
一、入题解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指课题,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盯着课题,结合你对内容的初步了解,本课是重在记事呢?还是重在写人?(人)主要写的是一对父与子,文章通过一件事,写两个人。再读课题。(可引导学生回顾写人的文章的学习方法。)
本节课,我们就重点抓住课文对人物的描写,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阅读写人的文章的方法,知道怎样通过具体事件来写人。
二、出示学习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外貌描写体会父子的了不起,感受伟大的父爱。
面临6.6级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可就是在这样的一场灾难中,这对父子创造了如此神话般的奇迹,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真是一对——(生: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了不起。)
父与子的了不起体现在哪里呢?这是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的话题。
三、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出示学习提示: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细细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语句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
学生读书写体会后汇报。
重点指导:挖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你有什么体会?(学生初谈体会。)
1、紧扣重点,读出形。
这里有两句话,第一句重在写父亲的——动作;第二句写的是父亲的外貌。(板书:动作、外貌)
说说你从第一句读懂了什么?(挖的时间长)
同样表示挖掘的时间,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
练习设计:读读这两句,比较哪一句表达的效果更好。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反复读读第二句,你会怎样读来凸现挖掘时间的漫长?[练习——指导(关注快慢轻重的变化)——齐读]
父亲的动作只有一个字——挖。作者却通过突出时间的漫长,来表现父亲挖的艰难。抓住这个“挖”字想开去,你还能读懂什么?
提示:他带工具了吗?(没)用什么挖?(手)挖的是什么?(瓦砾)柔软的手挖的是坚硬的瓦砾,对于父亲来说,这是一项怎样的任务?(任务艰巨)任务艰巨呀,再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这里的“挖”还可以换成什么词?(掰、抱、拣)从这么多的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挖掘的辛苦)一个“挖”字饱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含,也突出了父亲劳动的艰辛,这就是中国文字传形、传神、传情的魅力所在,再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没人再来阻挡他”,联系前文,哪些人曾阻拦过他?(其他家长、消防队长、警察)为什么阻挡他?(没希望、危险)怎么又没人再来阻拦了呢?(失常了)在这些人看来,已经没有希望了,又很危险,怎么能还在那里挖呢?他失常了,站在父亲的角度想想,他失常了吗?他一心想的是救儿,说的是救儿子,做的也是救儿子,他没有失常呀,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挖掘任务的艰巨,劳动的艰辛,时间的漫长,一个人又这样孤独无助,以至于父亲成了这个样子(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
师读(两遍):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你读——
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你读——
是的,一位历经艰辛、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父亲已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就这个样子了,他还在苦苦挖掘。这哪里是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呀,这分明是一架不知疲倦的机器,这分明是一尊高大的塑像,再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同学们,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不顾危险,不畏艰辛,不知疲劳地挖掘呀?(父爱)
多么伟大的父爱,多么惊人的力量!就让父亲的高大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里吧,你读(配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抽读——齐读)
回忆一下,我们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是怎样读懂这段话的?(抓住写父亲动作和外貌的词语,比用语,展开合理的想像,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以后我们读描写人物类的文章,也要这样,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外貌等,仔细体味,并展开合理的想像。我们写人,也要学会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外貌去描写。
2、前后联系,读出意。
你还从哪些地方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里写到了父亲的语言。板:语言。不论……总……)
你对这句的体会是——
我们可以想到,在平时,阿曼达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父亲耐心地为他讲解,并对他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
在现在这场大地震中,阿曼达困在了废墟里,父亲想的是一定把他挖出来,并对他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正是因为有对儿子的这句爱的承诺,所以当别的父母选择离开时,
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正是因为有对儿子的这句爱的承诺,所以,当
有些人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生)父亲却问道——“谁愿意帮助我?”
当消防队长说:“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生)父亲却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当警察说:“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生)父亲却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正是因为有对儿子的这句爱的承诺,才促使他苦苦挖掘38个小时而没有放弃,他要用行动去证明对儿子的爱承诺,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结合板书,小结:所以,正是这一语千金的爱的诺言,支撑着父亲走向废墟,不顾劝阻,不畏艰辛,挖了两天一夜,38个小时,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这位年轻的父亲真了不起!伟大的父爱真了不起!
这里我们重点抓住了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理解父亲的了不起的,阅读写人的文章,就是要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外貌的描写,来理解人物的品质。这是阅读写人的文章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大家要在阅读实践中多加运用。
四、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默读13自然段到最后,你又从哪儿看出了儿子了不起?(鼓励同学、“让”同学先走。)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你抓住了儿子语言读出了儿子的自信。)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你也抓住了儿子语言读出了儿子的勇敢。)
一边父亲在艰难地、坚持不懈地挖着,另一边,儿子和他的同学们困在瓦砾堆底下,与外界隔绝,可以说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他们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处境?
当父亲在上面不停地挖掘时,儿子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墙角,面临着饥饿与恐慌,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起什么?设身处地想像儿子的语言、动作,并推测他当时的心理。
想象,说话: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角落里,饥饿与恐怖笼罩着孩子们。阿曼达……
结合板书,小结: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时刻记着父亲的爱的承诺,鼓励自己和同伴战胜困难去等待生的希望;当获救时,他又让同伴先出去,一般孩子能做到吗?不能,儿子阿曼达是多么——了不起!
我们抓住儿子的语言并想像他等待时的处境,读出了儿子的自信和勇敢,读懂了儿子了不起。
五、总结延伸“爱”。
父亲对儿子爱的承诺(板书: ),支撑自己不畏艰难,不分昼夜挖掘儿子是多么的坚韧、坚强;儿子因为父亲的爱诺言,在危难中获得了生存的勇气和信心。这对父子都因为记着爱的诺言,他们创造了奇迹,延续了幸福。这是一对多么了不起的父与子呀!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这对了不起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同学们,伟大的父亲谱写了惊人的神话。
我们深深领略了这(指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他们真是一对(指板书)——了不起的父与子!
学到这里,你想对父亲或儿子说点什么?请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汇报写话。
推荐文章:
父爱是人间美丽的亲情。不是吗?有诗为证:
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zhuó)洗心灵;父爱如路,伴你走完人生。
高尔基也曾深情地赞美:“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地震无情,父亲有爱。这种父爱是通过特殊环境和特定事件来体现的。其实,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父爱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课后请同学去读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所写的《父亲的爱》。看看这两篇文章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父爱的,到时我们再交流交流。
《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学案 篇3
课题:8、地震中的父与子 课型:预习展示 课 时: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我会认读、会写本课的生字,能自觉积累词语2、我会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我能说出课文主要内容。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自 学 指 导
课堂随笔
互动策略
展示方案
导学一、理解课文
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我积极思考: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按提示独学
抽查展示
导学二、自学生字词
1、认读并注音:洛( )杉( )废( )墟( )昔( )曼( )疾( )掘( )堪( )砸( )
2、我会注音并组词:
废( )( )跪( )( )
疾( )( )助( )( )
堪( )( )迹( )( )
辟( )( )颤( )( )
灾( )( )福( )( )
先同学自己练写记忆然后小组交流
班级展示
导学三
默读课文,思考:1、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2、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到父亲爱的了不起?找出有关语句,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这是一位( )的父亲。
3、感受儿子更加勇敢的画面。找到描写儿子表现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这是一位( )的儿子。4、学完课文,你想对这对父子说些什么?
课
堂
达
标
一、写出下列词语
fèixū xiàguì jībìng bāngzhù kāncè
( )( )( ) ( )( )
shìjì kāipì chàndǒu zāihài xìngfú
( )( )( )( )( )
二、多音字组词。
中( )( )好( )( )
( )( ) ( )( )
便( )( )着( )( )
( )( ) ( )( )
班级展示
课后总结
本节课我发言了 次,我的表现(优秀、良好、一般)。本节课我的收获或体会是:
课题: 8、地震中的父与子 课型: 巩固展示 课时:2
学习目标: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自 学 指 导
课 堂 随笔
互动策略
展示方案
导学一
默读课文: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1.“父亲”为什么一直坚信他儿子还活着,拼命挖,而不像别的父亲一样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了。为什么没人再来阻挡他?
●为什么人们判断他精神失常了?
●从父亲的回答中你读明白了什么?
●其他孩子的父母难道就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他们为什么又都绝望地离开了?
●直直的眼神是怎样的?从这眼神你感受到了什么?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2.“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3.为什么其他的父母不去救,只哭两声、喊两声就走了?
(1)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冲”字。
这个“冲”字感受到了父亲迫切地希望看到他的儿子,他非常爱他的孩子。抓住了描写父亲动作的词来体会。
点拨:“冲”是什么意思?这个“冲”字写出了父亲什么心情,(急切、迫切、着急、不顾一切……)说明了什么?(爱他的儿子,不想失去儿子,儿子是他的一切……
(2)第三自然段中的“坚定”。学生自由品读,并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使父亲如此坚定起来。(3)第五六自然段中父亲“挖”的动作。
读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读出了父亲的自信和承诺;读出了的坚强,读出了父亲同生共死意愿……)这句话是支撑父亲的一盏心灯,在他的心底永远亮着!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伟岸坚强!
默读,在书中做批注。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随机抽学生展示,
导学二
感受儿子更加勇敢的画面。找到描写儿子表现的句子,第十九自然段,你觉得这一“让”,“让”出了什么?
想象漫长的30多个小时里,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
安全、勇敢、先人后己的高尚品德、让出了生命、让出了他对父亲的信任。
儿子对父亲的长期信任已经成为支撑他面对灾难、坚持活下去的坚定信念。父亲对儿子爱的承诺,支撑自己不畏艰难,不分昼夜挖掘儿子,他是多么的坚定、坚韧;儿子因为父亲的爱的诺言,在危难中获得自信、变得勇敢。这对父子都因为记着爱的诺言,他们创造了奇迹,延续了幸福。这是一对多么了不起的父与子呀!
默读,在书中做批注。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表达情感可用朗读的方式
随机抽学生展示,其他成员补充或质疑。
达标测评
一、照样子写词语
急匆匆: ( )( )( )( )
呼天喊地:( )( )( )( )
二、在日常生活中你感受到了你父母的关爱了吗?你是怎样回报的?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发言了 次,我的表现(优秀、良好、一般)。本节课我的收获或体会是:
《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学案 篇4
学习目标:
我能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我能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好词佳句。
我能充满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习重点:解决课文的生字词,并积累语言。
知识链接: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概括性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为地震前兆(也称地震异常)。它包括地震微观异常和地震宏观异常两大类。
预习任务:
1、 正确大声的朗读课文。
2、 自学生字词,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3、 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自主、合作、探究:
1、交流生字词自学情况,学习巩固生字词。
2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分角色朗读父亲及儿子的对话,与大家交流自己的感受。
我来闯关:
1、洛( )矶 瓦( ) 废( )
( )抖 ( )炸 ( )乱
2、解释词语:昔日 、废墟、疾步、绝望、瓦砾、破烂不堪、等词语。
3、课文讲述了( )发生在( )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 )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 )的感人的故事。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找一找并搜集相关地震的知识。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九册)
班级 课 题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课 时 第2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组 别 使用人 使用日期
教学思路
(纠错栏)
学习目标:
a、 我能领悟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外貌、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b、 我能体会到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
学习重点:
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预习任务:
正确流利的大声读课文。
勾画出文中描写父亲和儿子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并大声朗读。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爱的伟大。仔细品读相关段落。
自主、合作、探究:
1、课文第二十自然段,父亲颤抖的说“出来吧,阿曼达!为什么颤抖的说,应该高兴才对。
2、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父亲和儿子的语言、外貌、动作,勾画出来,并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3、 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我们来评一评。
4、编排课本剧。
三、达标检测
1、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四、学习本课后我的收获
知识延伸:
收集有关的课文读读,如朱自清的《背影》和描写母爱的课文《秋天的怀念》
诵读古诗《游子吟》表达母爱的古诗。
《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学案 篇5
一、导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导学重点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体现父爱、母爱的诗歌、散文、故事、名言,准备打擂。
二、导学内容
1、整理课前搜集的材料。
2、借助生字读音读通课文,做好批注。(要先把课文认真地读一遍,边读边用笔标画出还不熟悉、读不正确、不理解的字词。然后我再自学课后出现的生字词语,正确认读识记生字,生字词抄写2遍。)
(1)生字记牢 、注音、会写、会组词
记生字的好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爆( ) 砾( ) 墟( )矶( )曼( )
暴( ) 烁( ) 虚( ) 肌( )漫( )
(3)词语、句子会理解会运用(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
重点理解以下词语:昔日、废墟、疾步、绝望、开辟、破烂不堪
(选择其中一个造句)
造句:
3、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通过读文来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的变化:( )——( )——( )。是通过以下词句体会到的:
5、反复地读了这篇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被文中的父子所感动,你能把感动你的语句或段落摘抄下来并说说让你感动的原因吗?此时,你最想对文中的父子说点什么?
6、本文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
外貌描写及从中体会到的:
动作描写及从中体会到的:
神态描写及从中体会到的:
心理描写及从中体会到的:
7、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我还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请教。
三、课堂检测
1、听写词语
2、填空
a、不断有孩子的父母( )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 )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 )离开了。其中( )说明了父母的难过,( )说明了他们离开的原因。
b、他满脸( ),双眼( ),衣服( ),到处是血迹。这句话说明( )。
3、联系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a、“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父亲的“了不起”体现在
,儿子的“了不起”体现在
。
b、“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类似的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它们各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
(1)
(2)
(3)
《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学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 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
学生能利用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方法,从字里行间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思想品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能从课文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受到爱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表达方法。
2、难点:
在心灵深处受到深厚父子之情的震撼。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奠定情感基调
1、齐读课题。
2、认读词语:
大屏幕出示: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坚定、挖掘、绝望、瓦砾、颤抖、拥抱。
3、指名读课文。
4、请学生能从大屏幕上的这些词语中,选择一、两个词来复述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悟,叩响情感和弦
师:地震中的父与子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就记录在文章每一个细节里,所以我们读这篇文章必须要关注文章的细节,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都包含着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我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还要注意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字或许能让人感慨万千,一个词语或许能打动你的内心,一句话或许能震撼你的心灵,所以我们读这篇文章必须用自己的心去读,用自己的心去感受。
学生自读、批注,教师巡视。
学生交流感受。
三、细读品味,掀起情感波澜
1、感悟父亲的伟大:
⑴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之一就是这位伟大的父亲,课文的1~12自然段,通过对父亲的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透示着父亲的内心世界,自己认真地读一读。
⑵ 读了这部分内容,(手指板书)我们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感受着这人间最伟大的父爱,此时此刻,你也一定会被父亲对儿子的这种挚爱深深地感动,那么是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或是文中的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打动了你呢?
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⑶ 引读:
(出示:谁愿意帮助我?)
当所有孩子的父母都绝望地离开,当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的时候,他的回答是……
当消防*处于安全地考虑请这位父亲离开的时候,他的回答是……
当警察走过来,劝他回家时,他的回答是……
⑷ 透过父亲这近乎于精神失常的几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父亲此时最需要的是帮助、救子心切。)
⑸ 父亲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儿子在等着我!)(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
师:只有父亲才有可能给儿子以生的希望,这是一位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呀!一位多么信守诺言的父亲,一位多么伟大的父亲呀!
2、感悟儿子了不起:
⑴ 在历经了饥饿、疲倦、危险,在历经了38小时不懈努力后,奇迹终于出现了,课文接下来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老师把这对父与子的对话打到了大屏幕上,请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读这部分内容,让我们继续在关注细节和感受语言中去体会。
⑵ 请两名学生读。
⑶ 请其他的学生透过人物的内心世界,来评一评他们读得怎样。
⑷ 再次指名读。
⑸ 男女生合作读。
3、最后一段:
⑴ 齐读(出示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⑵ (指屏幕)在读这段话时,哪个词语一下子就跳到了你的眼前呢?
重点理解:了不起、无比幸福。
四、回文引读,引发情感升华
1、教师引读。
出示句子: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当地震瞬间来临,让整个城市变成一片废墟的时候,一位父亲便开始了艰难救助儿子的历程,因为他要信守自己的诺言,那就是──
当所有人都在绝望中劝说这位父亲离开的时候,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
当年仅7岁的儿子面对黑暗、饥饿、恐惧和危险时,是父亲的话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那就是──
当安全出口向14位孩子敞开的时候,儿子选择最后一个离开,因为父亲的话给了他巨大的精神力量,那就是──
2、教师总结: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用他们深厚的父子之情,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演绎了一段感人的故事,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融注了人间真情的故事,等着我们去读,等着我们去写,课下,我们将开展一次以爱为主题的语文活动。
《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学案 篇7
教学目标:
1、自学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理解信念和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在最艰难的时候,它能激励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2、通过对儿子言行描写,感受孩子的"了不起"。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教师准备课件。(有关这次地震音频、父亲在营救儿子时候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回忆故事、简评父子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美国作家马克.汉林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课题(生齐读)
2、昨天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请回忆一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课文讲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事)
3、是的,课文主要讲了发生在父与子之间的事(板书:父 子)这篇课文讲到了一场怎样的大地震呢?(生读第一段)
4、在地震中,许多楼房都成了废墟,(出现影音资料)同学们,像这样惊心动魄的大地震,在正常情况下,埋在废墟下的人生还的可能性大吗?(生齐答――不大)
5、是的,生还的可能性非常小,然而这篇课文讲的一个儿子与十四个同学在废墟下支撑了38个小时,一个父亲不顾危险坚持不懈地挖了38小时,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呢?(了不起)板书
6、你关注到课文的结尾,真会读书,同学们也来读这句结尾(投影)
投:这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现在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你猜是什么问题
出示: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二、品读课文,了解父亲的了不起。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父亲了不起在哪?儿子了不起在哪;分两方面思考,请大学默读思考,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然后前后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1.了解: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父亲
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父亲了不起的相关的语句。
全班交流:
(1)生汇报,师相机出示: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看出父亲挖得时间很长,救儿子的执着。)
(2)他挖了很长时间,到底挖了多长时间(36小时),36个小时两个白天,一个黑夜就是这样不停地挖呀挖(板书,挖)这是一个多么坚韧不拔的父亲。谁能用朗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3)想象画面,丰富形象。经过36小时的挖掘,父亲变成一副什么样子,联系前面的录像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钢筋、玻璃把他的划破了....)从外貌上去体会父亲的艰辛,感受到父亲的伟大。
(4)对于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是什么力量支撑父亲挖了36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写36小时?)
(5)问题提出来了,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可以反复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请同学默读课文,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
3.交流讨论:
(1)课文为什么要从8小时写起(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时间很漫长,父亲挖得特别辛苦)读出这种感觉
(2)父亲挖了36个小时,为什么还没有放弃呢?
出示读课文相关句子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3)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是父亲经常对儿子说的话。(板书)
①你们想象一下:这位慈爱的父亲曾在儿子遇到什么情况下说了这句话?
②现在,在地震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课文中怎么说的?生读课相关句子。
(4)别的父母是怎样的?有哪些人在阻挡父亲,这位父亲是怎样做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引读课文)
(5)面对这么多困难父亲停止挖掘了吗(没有)为了要和儿子在一起,父亲克服了哪些困难呢,你能用不论……总…….这样的句式造个句子吗?(不论别人怎么劝解,父亲总不停止挖掘)(无论父亲受了多少伤,总要把自己的儿子救出来)
(6)小结: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总是会和你在一起,总之,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永远和儿子在一起)
4.感情朗读。
(1)永远要和儿子在一起的坚定信念让父亲多么的了不起,同学们,读―― 生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2)配乐范读课文:“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到处都是血迹。
(3)谁想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三、抓补白点,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引读课文父与子的对话部分:“当挖到36个小时,突然听到…(师生对读)。
1.讨论:为什么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儿子啊?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说出你的体会。(爸爸在38个小时挖掘中,儿子非常信任他,一回忆起爸爸说的那句话,他的信心就回来,他信赖他的爸爸。)
2、想象说话。
当他的爸爸这样挖掘了八小时……,阿曼达和同学们(生接读课文句子“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
(1)对于阿曼达在废虚下漫长的等待中,你最想问什么?(他是怎样安慰同学的?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是怎么生存的?)
(2)出示: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等待会想写些什么?说些什么?
对于这些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先说给同学听。
(3)你找到了那些语句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谁把想的说给大家听?
出示: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儿子之所以可以支持38个小时,因为爸爸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是这种信念支持着他,他相信爸爸会来救他。)
教师小结:在漆黑的瓦砾堆下,38小时,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正中情况下,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多么勇敢多么镇定啊。是亲情,产生信赖;是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让同学出去,表现他舍己为人,富有爱心(板书:勇敢 有爱心)这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这句真诚诺言的信赖。
生读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4)课文为什么反复出现这句话。
当父亲孤军奋战,伤痕累累,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让父亲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师生读: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希望
师生读: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总结: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父亲的责任感表现了崇高的父爱,儿子对这句话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师:无论发生什么事情,生: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境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齐读最后一段,
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四:课后延伸:
同学们,骨肉终于团聚,是信守承诺让他们团聚,是亲情使他们这样幸福,同学们在成长的道路声,你们也感受着各种各样的爱。(出示)
爱,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 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
爱,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 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
爱,是, , 。
(回顾你生活,也来说说你心中的爱。)
五.总结全文:爱是一首不老歌,爱是一首感人的诗,爱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愿我们多能成为故事中了不起的人物。
六.作业:
1.写一篇对文中父亲的人物赏析。提示:可以通过对文章当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来进行分析,还可以把这位父亲与其他父母不同的表现加以对比进行赏析。
2.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板书: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挖 不论……总…… 父子情深 等 只要……就……
恪守诺言 勇敢
有责任感 有爱心
《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学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四、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回顾课文内容。
2、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山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是父亲的坚定与绝不放弃,在儿子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父亲的了不起:
(1)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儿子的了不起:
(1)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2)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1、引导:这篇课文生动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歌颂伟大的父爱,赞扬深厚的父子之情的。
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句子感悟。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一)、同学们,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团聚了,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课文中的插图,父子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幼小的儿子阿曼达笑得那么开心,这位可敬的父亲却哭了。巨大的喜悦占据了他的心,这个时候,笑和哭都表达着一种同样的感情,都表达着这位父与子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啊!同学们我想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会由衷地对这对父与子发出祝福的?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1、对这位父亲说:你真了不起,我敬佩你!
2、对这位父亲说:你的爱是真心的爱,你的爱给了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是最宝贵的东西。
3、对阿曼达说:你拥有这样的父亲真幸福呀!
4、对阿曼达说:你真了不起,在那种危险的时刻,你能平静地等父亲来救援,并且先让同学们出来,这是一般孩子很难做到的事。
5、想对父子说:是你们让我知道爱的力量有多么神奇。
6、爱和信任是可以创造奇迹的,有了爱没有做不到的事,像那首歌唱道死神也会忘而却步!
(二)、(课件)讲述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进一步感受父爱和母爱的伟大,以及全国人民对苦难同胞无私的爱。
五、布置作业
孩子们,地震中的父亲以永不放弃、信守承诺表达了对儿子的爱。而更多的时候,父母的爱并不一定都是惊天动地的,它常常就藏在平凡的小事中。我们都在生活的点滴上,在细节上,在一言一举中感受着父母的爱!请你们回忆生活中父母所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饱含深情的事,并且把这份爱珍藏在你的日记中,好吗?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学案 篇9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89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设计理念:读中悟写,读写结合。
设计思路:以“了不起”为明线,以“父爱”为暗线,引导学生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爱。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灾难
1、播放影片片断,感受灾难。
2、引入课题
你能用上一两个词语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面临6.6级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可就是在这样的一场灾难中,这对父子创造了如此神话般的奇迹,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真是一对——(生: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了不起。)
父与子的了不起体现在哪里呢?这是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的话题。
二、合作探究 交流感悟
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细细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语句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
学生汇报。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一)、父亲了不起
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的变化.
预设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a.“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b.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时,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伤心,表现出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撕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c.“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d.“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在支撑这父亲—— “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a 生谈体会,(时间长、困难)b 看课件:书上的插图,并配以音乐。c 渲染气氛:书上并没有具体描写父亲是怎么挖的,可是看到他现在 这个样子,我们不难想象,面对着坚硬的钢筋水泥,面对着锐利的玻璃破碎的瓦砾,父亲是怎么挖的呢?d 生想象(是呀正象同学们说的那样,父亲就是 这样挖的,他忘记了痛苦和饥饿,忘记疲劳和危险,坚持不懈地挖着。)
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38个小时…….师读(两遍):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你读——
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你读——
是的,一位历经艰辛、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父亲已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就这个样子了,他还在苦苦挖掘。这哪里是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呀,这分明是一架不知疲倦的机器,这分明是一尊高大的塑像,再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同学们,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不顾危险,不畏艰辛,不知疲劳地挖掘呀?(父爱)
多么伟大的父爱,多么惊人的力量!就让父亲的高大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里吧,你读(配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抽读——齐读)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总结学法:回忆一下,我们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是怎样读懂这段话的?(抓住写父亲动作和外貌的词语,比用语,展开合理的想像,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这里我们重点抓住了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理解父亲的了不起的,阅读写人的文章,就是要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外貌的描写,来理解人物的品质。这是阅读写人的文章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大家要在阅读实践中多加运用。以后我们读描写人物类的文章,也要这样,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外貌等,仔细体味,并展开合理的想像。我们写人,也要学会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外貌去描写。
正是因为有对儿子的这句爱的承诺,才促使他苦苦挖掘38个小时而没有放弃,他要用行动去证明对儿子的爱承诺,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 二),儿子的了不起。
默读13自然段到最后,你又从哪儿看出了儿子了不起?
1、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过:“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这种坚定的信念终于让父子团圆.读一读父子之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2、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结合板书,小结: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时刻记着父亲的爱的承诺,鼓励自己和同伴战胜困难去等待生的希望;当获救时,他又让同伴先出去,一般孩子能做到吗?不能,儿子阿曼达是多么——了不起!我们抓住儿子的语言并想像他等待时的处境,读出了儿子的自信和勇敢,读懂了儿子了不起
四.总结全文,发散思维,升华情感
父亲对儿子爱的承诺(板书: ),支撑自己不畏艰难,不分昼夜挖掘儿子是多么的坚韧、坚强;儿子因为父亲的爱诺言,在危难中获得了生存的勇气和信心。这对父子都因为记着爱的诺言,他们创造了奇迹,延续了幸福。这是一对多么了不起的父与子呀!齐读课文最后一节:这对了不起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让我们读出幸福.
五、总结延伸“爱”。
1、同学们,伟大的父亲谱写了惊人的神话。
我们深深领略了这(指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他们真是一对(指板书)——了不起的父与子!
学到这里,你想对父亲或儿子说点什么?请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汇报写话。
2、推荐文章 升华情感:
父爱是人间美丽的亲情。不是吗?有诗为证(课件):
第一次读完这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刘老师就想到了一首小诗,现在我把它送给大家。(配乐)
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
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
这个人就是父亲,
这种爱就是父爱。
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zhuó)洗心灵;父爱如路,伴你走完人生。
高尔基也曾深情地赞美:“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地震无情,父亲有爱。这种父爱是通过特殊环境和特定事件来体现的。其实,从古至今,有无数的文人雅士,热情讴歌书写着父母之爱,课后请同学去读读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所写的《父亲的爱》。看看这两篇文章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父爱的,到时我们再交流交流。
2、虽然,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但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父爱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请你选一件你在生活中所感悟到的亲情小事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 子
决不放弃 坚忍不拔
恪守诺言 舍己为人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学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2、从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及这对父子间的相互信任。
3、在角色写话中,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设想】
1、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在“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父亲的了不起”。
2、抓儿子语言描写的句子,进行反复品读,从中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生字词:洛杉矶 阿曼达 瓦砾 爆炸 混乱 废墟 昔日
指名读 齐读
我们初步感受到了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去深入感受他们的了不起。
二、感悟“了不起”
1、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⑴ 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父亲了不起的句子。
⑵ 交流: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 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个性化理解──个性化朗读:
a、能具体说说吗?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个性化朗读)
b、请再读读这句话,说说还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 (个性化朗读)② 想象说话──想象画面读:
a、8小时过去了,你能想象出父亲在废墟里挖掘的画面吗?36小时过去了,你能想象出此时父亲形象吗?
b、能结合你看到的画面来读读这句话吗?先自由地读读。再指名读。
③情境感受读:
a、导:面对这样一位父亲,哪些人来阻挡过他,他又是怎样回答的呢,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能读出当时处境的危险吗?这位父亲急需别人的帮助。
b、导:是什么支撑着父亲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坚持挖下去呢?出示: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齐读句子──个性化读)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c、导:因为父亲要实现对儿子的承诺……于是他挖了……齐读句子。
④ 深化朗读:
a、导:8小时过去了,12小时过去了,24小时过去了,36小时过去了,没人再来阻挡他因为……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师:同学们也这么认为吗?(是呀!这就是爱,深深的父爱。)板书:爱。
b、诗化读:师引读:是这深深的爱和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无论……正是源于父子间的约定无论……
2、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⑴ 师:儿子的了不起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呢?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划出句子
⑵ 交流,随机出示: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① 说说自己的理解:(儿子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能如此沉着冷静真了不起!)
②你能把阿曼达对同学说的话沉着冷静地再说一次吗?(第三人称转换)
③请大家再来读读这句话,你还读出了什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
④你能把阿曼达对同学说的话自信地再说一次吗?(第三个称转换说)
⑤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于是阿曼达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齐读句子)
⑶导:还从哪里感受到了儿子的了不起呢?“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①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儿子很善良,勇敢,对父亲很信任)个性化读:
③引读师: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当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儿子的回答是──齐读这句话。
⑷朗读训练(13~19小节)。
① 导读:当父亲听到地下传出儿子的声音,当儿子得知是父亲来救他时,父子间展开一段感人的对话,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他们怎样的心情?交流(惊喜,自信,激动)导:能读出这对父子此时此刻的心情吗?
② 同桌分角色练读──指名分角色读(评价)──男女分角色读。
(5)师小结: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三、升华“父爱”
1、角色写话,此时假如你是14个得救孩子中,一位孩子的父亲或母亲,是先前劝说过这位父亲的好心人、救火队长、警察、你想对这对父子说些什么呢?请选择一种角色写一写──交流。
2、总结:读完这个故事我想到了一首诗(师范读──生个性化读)。
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
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
这个人就是父亲,
这个爱就是父爱。
四、作业:1、讲: 我要把这感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2、读:我要品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感受其中的父爱。3、写: 我想写一篇作文,题目是《父亲的爱》。
【板书设计】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挖---------------→ 等
爱 信任
《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学案 篇11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板书:地震)这是前几天电视、报纸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看到这个词,你会想到哪个特殊的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哪个特定的地点?(四川汶川)。又会想到哪些人?(灾区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消防队员、党和政府领导人、志愿者……)你能用上刚才的时间、地点、人物说说发生在汶川的事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灾区人民坚强地和困难作斗争。)
在学习课文前,我们再来看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在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山矶也发生了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数条公路被震断,电力设施受阻,桥梁坍塌, 山崩地裂,几万顶房屋倒塌,几万人无家可归,成千上万人被埋在废墟底下。就在这片废墟中,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谁能用我们刚才学到的用时间、地点、人物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一位父亲安顿好自己受伤的妻子,去救儿子,许多人都阻拦,随时有大爆炸的危险,父亲不顾危险和阻拦,一直挖下去,38小时过后,终于挖到了自己的儿子和他的同学,父亲对儿子的爱是很深的。)
2、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
二、重点研读,品味感情
1、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啊?请大家默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在你的四人小组中讨论。(学生读课文并在小组中讨论)
2、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先请同学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子,再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我从这段话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个小时,真了不起。)
3、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指名读)你还读出了什么?
(36小时,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父亲没吃没喝没睡,多么伟大呀!)
36小时,相当于我们上50多节课的时间哪,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阿曼达的父亲一直在干什么?(不停地挖掘。)真了不起呀! 师板书:挖
4、你从这段话中还体会到了什么?
(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的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学生齐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5、联系我们前面看到的录像,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他36小时没有睡觉,加上劳累与焦急,父亲的双眼布满了血丝。)
(我仿佛看到钢筋刮破了父亲的衣服,尖锐锋利的玻璃、破碎的瓦片戳破了父亲的手,割伤了父亲的腿,到处都是血迹。)
6、同学们谈了自己的体会,让我们对这位了不起的父亲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吗?
(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开始写起?)(为什么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为什么父亲挖了36小时,挖得那么辛苦疲倦仍然不放弃?)
7、那大家反复地读这段话,把这段话多读几遍。认真地思考。如果有什么新的发现,请划记下来。(学生默读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开始写起?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这样写,更能体现时间的漫长,挖掘的艰难。)
8、你能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生朗读)
9、为什么父亲挖了36小时,挖得那么辛苦疲倦仍然不放弃?
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板书:不论……总……
10、在地震中,(在课题的“地震中”下画波浪线)发生了什么?联系上文说一说。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很多人都来阻挡他。哪些人阻挡过他?是怎么阻挡他的?后来为什么没有人再来阻挡他?)引读
出示:废墟 绝望 阻挡 危险 摇头叹息……
11、面对这么多的困难,父亲停止挖掘了吗?(他仍然在埋头接着挖。)
12、为了和儿子在一起,父亲克服了哪些困难呢?你能用“不论……总……”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吗?出示:不论……总……
(不论废墟下的儿子是死是活,我总要找到他。)
(不论有多少父母绝望地离开,我总不会停止挖掘。)
(不论有多少人阻挡我,我总会挖掘下去。)
(不论在废墟中挖掘有多么危险,我总会坚持挖下去。)
(不论挖多长的时间,我总要找到自己的儿子。)
(不论有没有人帮助我、理解我,我都要坚持挖下去。)
13、总之,(生齐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总之,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齐读)儿子在等着我。
14、永远要跟儿子在一起的执着让阿曼达的父亲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啊。(生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播放小提琴演奏《沉思》)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看到他为了找到废墟下的你,30多个小时,顾不上喝水、吃饭,更顾不上睡觉;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他仍然在不停地挖呀,挖呀;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还是在不停地挖呀,挖呀。此时此刻,你会怎样读这段话?(生朗读)(热泪盈眶)
15、你的朗读打动了我的心。请同学们轻轻的闭上眼睛,老师来读这段话,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走入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三、抓补白点,升华情感
1、父亲表现的这样了不起,那儿子表现又怎么样呢?师生对读12-23自然段中父子的对话。(儿子也了不起)
2、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儿子呢?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师板书:儿子
(我找到的是这段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阿曼达相信,只要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他。他对父亲特别的信赖。)师板书:只要……就……
(我找到了这段话:“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让别的孩子先出去,阿曼达是多么无私呀!
师:当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阿曼达就至少在瓦砾堆下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师板书:等
2、你对阿曼达在瓦砾堆下的漫长等待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
(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下等?)(阿曼达在瓦砾堆下会想些什么呢?)
(当阿曼达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仍然没有等到父亲的到来的时候,其他的孩子会说些什么呢?阿曼达又会怎样回答?)
3、同学们提出的哪一个问题引发了你的思考,把你想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同桌讨论,教师倾听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
4、把你想到的说给大家听。
(在黑暗、狭小、拥挤的空间里,阿曼达和其他的13个孩子在焦急地等待救援,有些同学在哭泣。)
(废墟下的阿曼达在想:只要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
(当阿曼达被困在教师的墙角的时候,阿曼达会焦急地说:“爸爸,您快来救我啊!”当阿曼达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仍然没有等到父亲的到来的时候,阿曼达可能会说:“爸爸,您怎么还没有来救我呀?”一个同学说:“你的爸爸不会来救你了。”阿曼达坚定地说:“我的爸爸一定会来救我。)”
5、瓦砾堆下的阿曼达等了父亲将近40个小时后是一副什么样子呢?他是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吃着面包等待爸爸两天一夜吗?
(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空气也越来越浑浊。7岁的阿曼达,经过两天一夜的等待,一定是渴极了,饿极了!)
6、对父亲的无限信赖让阿曼达充满了一定要活下去的信心和力量。坚信父亲会永远和自己在一起让阿曼达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呀!请男、女同学分别读读这两段话。
出示16和23自然段。
7、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出了地震中的奇迹。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的结尾。
8、是什么把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呢?
(是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是儿子对父亲的无限信赖,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师板书:父子情深
四、回归整体,感悟写法。
1、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让我们感受到父子情深呢?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2、类似的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句话就像一根纽带,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3、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4、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尽的希望——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5、“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把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记住——
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6、让我们记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7、如今,废墟中的汶川灾民,过了196小时还有人奇迹般的生还,因为他们知道------
无论发生什么,解放军总会跟我们在一起。无论发生什么,消防队员总会跟我们在一起。无论发生什么和总理总会跟我们在一起。无论发生什么,全国人民总会跟我们在一起。
8、让我们一起对汶川人民说————无论发生什么,我们总会跟我们在一起。
五、课外延伸,开拓视野
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当中。课后,请同学们完成小练笔,并读一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挖 不论……总……
了不起 父子情深
儿子:等 只要……就……
《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学案 篇12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父亲因为有爱,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仍然坚信: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本节课我着重贯穿以下理念: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抓住文眼,聚焦形象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在导入环节谈话后,播放地震影片,引导学生感受地震后的人心惶惶,人员伤残情景。经过尝试后,学生也能够入情入境,纷纷谈了自己的感受。教学总体思路我选择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策略,择取文章精华,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在整个教学中,我以寻找最震撼你心灵的场景为主线,抓住“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两个文眼折射全文的语段,努力做到“一线串珠”,“瞻前顾后”,在承上启下处反复回扣读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重点抓父亲在废墟中整整不吃不喝,不休不眠挖掘了38小时的段落,体会父亲的艰辛,执着。但是由于学生缺少地震中这种生死关头的亲历,所以在学生的朗读上从内在表现与外在表现来看,学生的情感有所升华,但是离预设地却有那么一些距离。之后,通过引读方式感知旁人的阻挡,我想旁人的表现也是一种理智的表现,而并非旁人就不关心自己子女,这我想是作者文学上引用的一种对比。最后抓“儿子的了不起”的两个场景,总之学生感悟是有了,但是内在情感的感动离预设还是有那么一点距离。
二、情感震撼,读中体验
我始终强调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读中感悟。通过反诘,引导联想,多种形式的读等一系列方式,让学生感情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地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以增强语感。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由于我没有很好的抓住生成的契机,以及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引领做得不够到位,所以学生的生成就显得不够丰满,不够充实。如在第一位学生站起来读时,虽然读错了几个字,但是感情方面处理得很到位,但是我为了引导她读准其多音字“血丝”“血肉”之后,就没有再对她做积极的评价与引领,以至失去了一个可以层层推进的契机。
三、综合训练,人文积淀
另外,我还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用综合性的语文练习促进学生的阅读,以训练促人文,以人文促积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在教学重点场景描写时,请学生闭眼想象,在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36个小时碰到了哪些困难与危险父亲怎么会变得伤痕累累,憔悴不堪都是想通过不同角度,不同训练点,不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任务高超境界,并在美好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人文熏陶。
《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学案 篇13
教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板书:地震]师:同学们,大家用课余时间搜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搜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学生谈论)
2、师:老师也带来了相关影片资料,请看……(播放影片片段)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
3、揭示课题: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①自由读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地句子认识本课地生字和新词,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③用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地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各同学的事情)
2、文中的哪些描写使你深受感动?
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是去,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你看得真仔细,你的确体会到的。
(学生补充: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
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是什么是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
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
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四、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学习后,你有什么感受?
2、学生讲。
3、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这就是一种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