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难忘》教材解读(通用15篇)
《师恩难忘》教材解读 篇1
《师恩难忘》是根据我国著名作家、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刘绍棠先生的作品《老师领进门》改写的。文章叙述平实,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在刘先生的悠悠回忆中,爱讲故事、善讲故事的田老师的形象便悄然立在我们面前。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作了如下思考。
一、先写后学。
我读这篇文章,读出了一个词――感恩,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田老师恩情的感激之情。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引领着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读这篇课文呢?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在短暂的求学生涯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老师,承蒙了太多的师爱,老师的教诲之恩对孩子来说并不陌生,这种体验大量地沉淀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如果将其激活,那么学习这篇课文就有了很多鲜活的“情感因子”,也就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如何激活?是否可以和习作1联系起来,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来写一写教过他们的老师,表一表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扣题导读
本文题为“师恩难忘”,那么“恩”在哪里?作者“难忘”的又是什么呢?我认为“难忘”有两个层次:浅层次的是田老师四年里讲了上千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深层次的是田老师在作者“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而这点也正是“恩”之所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作者同班这么多学生,也同样听了上千个故事,但有他那样的文学造诣的有几人?正是因为有了田老师播散下的这些“种子”,才引领着作者走进了文学殿堂,取得了累累硕果!作者原题为“老师领进门”恐怕意即在此。也正因为如此,作者对田老师也就格外感激,对这份恩情也就格外难忘。这也是课后第三题所要探究的,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刘绍棠先生,特别是要了解刘先生所取得的文学成就,“知人论世”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三、品词析段。
这篇课文通俗易懂,在感受、理解方面难度不大。因此,我以为没有必要逐段讲读,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如: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寥寥数笔生动形象地勾勒出田老师绘声绘色讲故事的情景,引导学生去体会这些词语,感悟其中蕴藏着的作者的感情。
课后的最后三段是作者回忆田老师上课情景后的感想,语言浅显却耐人寻味,从不同的侧面抒发了对田老师感激、敬佩、赞美之情。第七节写出了田老师像一个辛勤的播种者,播下又多(上千个故事)又好(引人入胜)的种子,为作者开出绚丽的文学之花奠定了基础。第八节用自己的行动写出了作者对田老师敬重。第九节倾吐出作者对田老师浓浓的敬意,“百年树人”是对老师工作艰辛的赞美,是对老师工作伟大的赞美。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在静悄悄的阅读中去体会品味。
四、揣摩写法。
本文的写法也颇具特色:1、抓住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事例来写;2、田老师讲了上千个故事,而作者只具体写出了其中一个故事,没有面面俱到,通过这一个故事就能感受到田老师的精彩,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叫“点面结合”、“以少胜多”。3、除了通过“娓娓动听”、“引人入胜”等词句直接写出田老师讲故事的精彩,还通过我沉醉其中的反应来衬托,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这些不正是写人文章的一般写法吗?需要引导学生领悟这些基本的表达方法,再引导学生将这些方法迁移到对课前作文的修改中,活学活用,及时巩固。这样的“读写结合”不但扎实了一篇课文的学习,又可顺带着完成习作,提高了效率。顺便说一句:这次习作可让学生作为教师节的礼物,送给所写的老师,让习作作而有用,走出“代人立言”的怪圈。
《师恩难忘》教材解读 篇2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给文章分段。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渗透了老师的多少心血,不少同学热情讴歌过辛勤培育自己的园丁。著名作家刘绍棠在《师恩难忘》这篇文章里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这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文章。我们能深切体会到作者的一片尊师情。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带着是一件什么事使作者难以忘记老师的恩情的这一问题自读课文。
3.理解词语:姥姥
念叨
戛然而止
引人入胜
身临其境
4.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生字词正音
念叨
炊烟
茂盛
邻近
娓娓动听
歇脚
往事
心田
滋润
身临其境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法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讲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第二段(2~7):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4年都是如此。
第三段(8~9):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分段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师恩难忘》教材解读 篇3
教学目标:
一、 理解课后第2题中所填词语的意思。
二、 感悟田老师启迪我文学兴趣的高超的教学技艺 。
三、 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1、体味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学习作者先叙事后抒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作者借典型事例,融真情实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田老师的敬爱之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熟悉,拉近距离
1、问好,自我介绍。
2、彼此略谈第一印象,增加印象。
二、揭题导入,奠定基调。
1、让我们举起写字的手,一起书写课题。“师”老师的“师”,“恩”恩情的“恩”,(师边说边板书)齐读“师恩”。
2、师接着板书“忘”,问:“难忘”能否改为“不忘”,为什么?板书“难”(让我们一笔一划,情真意切地写下这个字“难”)
3、齐读课题《师恩难忘》。
三、整体感知,敏化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读后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2、读后交流,在交流中深入感悟课文。
(1)、针对第一自然段
简述,时间、地点。
(2)、针对第二自然段
A:抓“只有”“才”,用擦除的方法体悟,对老师敬佩之情。
B:怀着敬佩的心情齐读此段。
(3)、针对三至六自然段
A: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么问吗?(这是一个整体、一个典型事例。提示把握全文结构层次和选取典型事例表达的方法)
B:接着学生的回答追问,田老师讲课怎样?哪个词来形容?(板书:)
C:”娓娓动听”什么意思?怎样的娓娓动听呢?
诗 、文对照。抽生分角色朗读。先读文再配诗。边读边品。
第一句有意思吗?①想象成“一个小孩子”,符合儿童关望同伴的心理。②“牵着妈妈的衣襟儿”:胆小。③“一口气”:好奇天真,想早点看到美丽世界的心情溢于言表。
第二句:一个小村子,四五户人家,家家冒炊烟。可小孩子不饿,他顾不上这些,他很兴奋。
第三句:走累了,歇歇脚,人之常情。
第四句:有问题吗?
省略号多在句末,这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为什么放在句首?(为了与诗文吻合)
第五至第七句:为什么又加了三句?合理吗?老师的意图是什么?(前人在花后人欣赏,小学生从小要爱护花草。)
D:田老师讲完了,评价评价。(不仅教书还在育人。不仅生动还很感人。)
E:所以“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身临其境”什么意思?(板书:身临其境)“入了迷”到了什么程度?齐读第六自然段。
《师恩难忘》教材解读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自学生字词,并结合课文理解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感知理清课文脉络。教学重点:自读自画,再读解疑。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设境导入
1、同学们,在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他(她)为什么会让你难忘?
2、指名作答。
3、揭题: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板书课文标题。
二、初读课文,自读自画
1、抽读生字,纠正读音。
2、出示阅读要求,指导认真自读。
(1)阅读要求(书本第4页金钥匙)“阅读时,在有问题的地方做记号,比如画问号后直线。”
(2)指名读要求,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点拨。
三、再读课文,引导解决粗浅问题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全班交流:提出自读时疑难疑问之处。
3、针对学生问题,教师分类梳理。
(1)学生能够自己解答的,组织学生互帮互学,当堂解决。
(2)疑难问题归类后示与黑板,结合下文学习时相机解决。
四、细读课文,深入学习重点部分
1、师导:课文题为“师恩难忘”,根据刚才读文学文你认为文章重点写什么内容?(老师对我的帮助教育,对我产生了积极影响。)
2、画出相应段落。(4―9)段
3、轻声读4―9段。
4、汇报交流: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哪三件事给我印象最深?事件1:学兄带学弟描红摹纸。事件2:田老师讲山村故事。事件3:田老师故事让我入迷,使我开窍。
5、根据学生汇报的3件事,展开学习,深入体会。
事件1:学兄带学弟描红摹纸。课堂交流:田老师为什么这样安排,从中说明了什么?指导读相应的句子。
事件2:田老师讲山村故事。指名读相应的句子:“田老师给一年级……变成了一座大花园。”说说老师是怎样教这首诗的?事隔多年,我依然把这件事记得这么清楚,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事件3:田老师故事让我入迷,使我开窍。指导朗读入迷的句子。在田老师门下受业了四年听了上千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为什么说这让我开了窍?用感恩的心齐读8、9自然段,感受师恩。
五、小结归纳,布置作业
1、小结:我在田老师门下学习了四年,充分地感受到田老师编故事教学的精彩,培养了我发达的形象思维,丰富的想象力,让了开了窍。
2、作业:朗读课文。《学习指导丛书》第一页。
板书:师恩难忘
学兄带着,描红摹纸印象深刻
山村故事,娓娓动听
如临其境,入迷开窍
《师恩难忘》教材解读 篇5
本文是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是一曲歌颂老师的赞歌。记叙了作家刘绍棠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从小培养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引导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的事情。文中虽然作者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只是由一首小诗引申的一个小故事,但从这篇课文里我们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殷殷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感情。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结合田老师把古诗改编成动人的故事来讲课的经过,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老师是怎样的“教学有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不忘教导学生做人……使学生深入体味到老师的“恩”和对学生的爱。然后,再让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它使我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学习效果明显。
《师恩难忘》教材解读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田老师出色的口才文笔。
教学重点: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田老师出色的口才文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ppt,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品读师恩的难忘
师:同学们,人的一生会感受经历过很多“情”(板书:情),你能说说你知道的哪些情吗?(相机板书)(这些情,是有阶段性的。)
(交流)
师:亲情是我们一出生就已经伴随我们成长了,爱情是等我们长大后会遇见的,有一种情是伴随我们成长的,是哪种?(指答:师生情)是的,师生情也是刻苦铭心的,它不仅伴随着你们成长,同时也让教师深深烙刻在心中。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对师生,感受他们之间浓浓的师生情谊。(板书:1师恩难忘)
师:一起读题。(指名读,齐读)(指导读出难忘的味道来)
师:课文预习过了吗?我要来考考你们了。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你对他了解多少?
师:这篇课文原来还有一个题目,名字叫--《老师领进门》,你们知道下句是什么吗?现在我想问问你们,如果你们是编者,为什么要把这篇课文的名字改成这个?说说你们的看法。
师:是的,改了名字之后,能更好地突出“难忘”(“难忘”加点)
总结: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让刘绍棠难忘至今,可是他真的普通吗?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理解词语,读通课文
师:课文预习过了吗?好,我现在想问一下,读了两遍没有?读三遍的呢?其实我现在最关心的不是你们的书有没有读好,而是你们对生字和词语的掌握情况。
(出示:姥姥炊烟歇歇脚念叨恍如惊醒滋润拐杖)
注意:“念叨”中的“叨”读轻声,“醒”的写法。
指读,齐读,描红
师:把这些词语带进课文,好好地读读课文。
指名读,齐读。
过渡:同学们,课文中有这样一个词语(板书“叩拜”)
师:谁来读读这个词?
(指名读,再齐读)
师:读着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师:同学们想得非常好!我们中国的汉字就是这样神奇,有的词读了让人想到一幅画,有的词读了让人想到一个动作,有的词读了让人想到一种情境。(板书“戛然而止”)
师:请大家读一读这个词语,注意“戛”这个字,看它与哪个字差不多。
预设
生:“戛”与“嘎”差不多,一个有口字旁,一个没有。
(师板书“嘎”)
师:“嘎”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可是这个口突然就没有了。(擦掉口字旁)
你能猜到“戛然而止”的意思吗?
师:对,“戛然而止”就是突然停止的意思。“戛然”就是突然的意思。一起来读这个词语。(指读、齐读)
师:从课文中找到这个词,默读它前面的文字和后面的文字,想想为什么作者的思绪会戛然而止。
生交流
师:课文中有不少描写田老师或者是田老师课的词语,找出来读一读。
(出示: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春雨点点、深深感谢、恭恭敬敬)
师:是的,每当作者想到田老师,想到田老师上的课,就会想到这些词。
(手势示意学生读词,生齐读)
师:长大后,作者成了了不起的作家。每当他取得成绩,受到表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田老师,想到这些词。
(生深情地齐读这些词)
师:同学们,文中说田老师的文笔与口才都很好,你们说说,“娓娓动听”这个词是描写田老师口才好呢,还是文笔好?
生:(齐)口才好。
师:那么,说一个人口才好除了“娓娓动听”,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出口成章、对答如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师:说得好,娓娓动听、出口成章、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用这些词来赞美我们的田老师一点也不夸张。同学们,请拿起笔,尽量多地用上这些词,向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心目中的田老师,介绍一下田老师上的课。
(生自由练写,三四分钟后)
师:谁先来?用你的描写把我们带进田老师的课堂。
(生交流,师评价)
板书:1师恩难忘
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本课的点面结合、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整理脉络
师:同学们,昨天是开学第一天,课文中的田老师就给我们留下了如此美好的印象。你能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田老师给你留下的印象吗?
(出示: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春雨点点、深深感谢、恭恭敬敬)
师:课文中用了这些词直接描写出田老师课堂的引人入胜,(板书:直接描写)那么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田老师课堂的引人入胜。
师:在这里,作者用他自己的入神烘托出田老师课堂的引人入胜,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什么呢?(板书:侧面烘托)
师: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一想,如果给这篇课文分分层,你能依据什么来分?看看从哪儿到哪儿是写开学第一天的事的。
生:第3~6自然段。
师:他说第3~6自然段,有多少人和他一样?
(生纷纷举手)
师:但是第8自然段的开始有这样一句话:“有一年我回家乡去,
在村边遇到了老师,他拄着拐杖正在散步。”我们一起读一下---
生:(读)有一年我回家乡去……
师:慢一点,你要读出东西来。
(范读)有一年我回家乡去---
生:(齐)有一年我回家乡去……
师:这说明前面都是作者的---
生:回忆。
师:课文第3~7自然段应该是写小时候上学的事,8、9自然段是写40年后的事。这样,我们把课文分成了三段。请用“∥”在文中标好。
二、感受师恩
师:课文的第二段最长,也最难懂。请你们先练读一遍,稍后我找人读,看谁能读好。(生练读)谁来读给大家听?读的人要尽量把我们带进田老师的课堂,就像在听田老师讲课一样。听的人也要会听,怎样才叫会听呢?如果你能把人家读的几段话听成一段话,把那一段话变成一句话,最后再说出来,那么你就是最会听。你最先举手,好!第一个读的机会被你抓住了。
(多名学生读书)
师:我现在想问一问,你把这几段话听成了怎样的一句话?这难度大了,会不会听就在这地方显出来了,本领就在这里看出来了。好的,请你先说。
生:这一段给我的感觉是田老师的口才很好,而且文笔也很好,课上得也很好。
师:真会听,你听得好,说得也好。
生: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了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感到田老师非常会教书。
师:对,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了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感觉到这位老师口才非常好,非常会上课。还有谁,听成了怎样的一句话?这个能力要锻炼的,我们会听就表现在能不能把几段话听成一段话,最后把一段话再变成一句话。
生:田老师上课非常生动,每上一节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师:那么作者在田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得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找一找。
(生默读静思)
师:好,谁来告诉我究竟学到了什么?(生无语)“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这是一首诗,是什么时候学的?
生:一年级。
师:这首诗对我们小学生来说,就是什么?
生:我们学到了知识。
师:对,这首诗对作者来说,就是知识。因为在这之前作者不会这首诗,现在会了。还学到了什么?
生:学到了道理。
师:从哪里看出的?
师:你能告诉大家是什么道理吗?
师:对,要爱护环境,要爱护花草树木。正因为大家的爱护,这儿后来成了--大花园
师:有两个句子,我建议同学们一起读一下:你折一枝,他折一枝,
后面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儿了。(生读)还有“后来,这儿的花”---
生:后来,这儿的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师: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人人都要爱护花草。
生:我知道这儿后来能成为一座大花园,是因为有了人们的爱护。
师:还有呢,在田老师的课堂里除了知识、道理,还有什么?
生:还有文学,课文中说田老师在他幼小的心田上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师:是的,同学们请看这句话。(课件出示: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自由地读读这一句。(生自由读)如果说一个故事让我获得了一份知识,那么上千个故事,我就获得---
生:上千份知识。
师:谁能用上“如果……那么……”说一说。
师:老师的故事如春雨点点,还记得那首描写春雨的诗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师的教育就像这春雨,悄无声息,飘进我们的心田,再来读读这一句。
师:在密密的春雨中,在细细的春雨中,知识的种子在发芽,在长叶,感受到了吗?再来读。
师:同学们,在这里,作者写道刘老师给他讲了千千万万个故事,但是这篇文章中,写了几个故事?
师: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板书:点面结合)在写人物时,如果把什么事都写下来的话,你能记住吗?对的,所以要有所选择地写一两件典型的示例,这样才能让别人记住。
师:刘绍棠今天能有如此大的成就,与田老师的教导分不开,所以想起田老师,想起田老师讲的故事,那是感激,那是幸福。读“我在田老师那里”---
师:40年来,我不能忘记田老师的教诲之恩,所以我回到家乡,在村边遇到田老师,仍像---
师:感谢田老师在我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播下知识的种子,播下做人的种子。作者40年后见到老师,仍像小学生一样向他敬礼。我现在想问问你们,假如,你将来成了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你见到你的小学老师,你会怎么做?
师:假如你将来成了江苏省的省长,你见到了你的小学老师,你会怎么做?
师:一切都在这深深一躬里。假如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见到你的小学老师,你会怎么做?
师:听到你们这些话,我们做老师的该感到欣慰。同学们,让我们真诚地对老师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身难忘!”
齐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师:让我们从心底里发出这样的声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身难忘!”再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师:好,下课。
板书:1师恩难忘
点面结合
直接描写
侧面烘托
《师恩难忘》教材解读 篇7
学习例文 领悟写法――《师恩难忘》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95
学习例文 领悟写法――《师恩难忘》
师:在学习了著名作家刘绍棠写的《师恩难忘》这篇课文后,有位同学得到启发,也写了一篇作文---《我的班主任》,在作文中,他写了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然后说一说,小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想法?
(老师出示例文,学生自读)
生:在作文中,小作者写了冯老师帮助我纠正写字姿势的事。我在读了以后,觉得那个老师真是一位关心同学的老师。
师:你说的很好。小作者写的这件事太平常了,但很感人。请你再仔子细细地读一读例文,画出描写冯老师关心同学的语句,读一读。
生:(继续读例文)
生:忽然,一只温暖的手扶着我的前额,慢慢地向上抬起。
生:冯老师轻轻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朝前走去。
师:这两句是从什么方面写冯老师的?
生:这两句是从动作方面来写冯老师的。
生:她的一双眼睛望着我,好象在说:三个一怎么又忘了?
师:这句话又是从什么方面来写的?
生:神态方面写的。
师:冯老师给你的印象深不深了?为什么?
生:因为小作者抓住冯老师的动作和神态进行了具体的描写,所以已让我牢牢地记住了冯老师。
师:你们说的真好。从例文中我们可以受到这样的启发:我们在写人时,要把人物的动作表现写具体,这样,我们笔下的人物才能生动、传神。另外,例文还告诉我们,适当地写写我的感受和反应,也为突出所写人物的特点起一定的作用。
点评:五年级的学生都知道如何写人,都知道写人离不开写事。可究竟如何写人,怎么写才能让所写人物“活起来”,却认识不清了。好多学生看到此类习作,往往在平淡陈旧的事情中打转转,只是把事情罗列出来就算完成写作任务了,根本不去管他生动与否,具体与否。本环节本着让学生通过读例文,学方法的宗旨,让学生先读例文,再说说写得细腻的、感人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会感人。学生们通过自读、圈划、思考,都得出了:要把人物写得细腻,必须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写具体。有时,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转载自妙桥小学博客
《师恩难忘》教材解读 篇8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245
《师恩难忘》是苏教版第九册的课文。这是一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田老师的回忆,书法了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这句话,我设计以下三个环节:
一、 想一想
想一想,40年过去了,可作者仍深深怀念田老师,这是为什么?
通过小组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知道了是因为田老师善于用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学生幼小的心田里撒播了知识的种子,从而是作者终生难忘!
二、 说一说
回忆一下,选择教过你的老师的一件事具体地说一说。
几分钟静静地过去了,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同学声情并茂地说了起来,在每位学生说完时,我都会追问一句“为什么这件事你到现在还记得?”他们说有的是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使自己至今念念不忘,有的是老师对自己虽然很严格,但却收益匪浅……
三、 写一写
教师节快到了,为了感谢老师,请同学写一首小诗作为礼物送给自己喜欢的老师。
教师巡视指导。
以下是一位学生的佳作:
教师节里颂园丁
北厍中心小学 五(1)班 李莹莹
老师是培育我们的园丁
他们把自己的知识一一都传授给我们
他们没有一句怨言
默默无闻地为祖国培养了一代又一带的栋梁。
我们像一棵棵小树
春风里,老师把自己的心血化成了点点雨露
浇灌着一棵棵稚嫩的幼苗,使他们茁壮成长……
啊,老师!辛勤的园丁!
多少个早晨,太阳还没升起
您已到校园值日,准备新的一天的教学工作!
多少个晚上,月儿当空,但您还在灯下批改我们的作业!
太阳记录着您的辛勤
月亮谱写着您的功劳!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在您的辛勤培育下,小树终将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
有的用老师传授的知识,建设着我们的祖国
有的当上了光荣的卫士,保卫着祖国的边疆;
有的便成了新的老师,继续培育着下一代……
在这里我要衷心地感谢老师,并祝所有的教师们节日快乐!
(第一范文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师恩)
此文转载
《师恩难忘》教材解读 篇9
师:同学们,请大家自读课文的3到7小节,找出能表现田老师的教学让作者佩服的语句,好好读读,用心想想。学生进行交流:
生:我找的句子是“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其中的“娓娓动听”最能表现田老师的故事能吸引人。
师:你知道“娓娓动听”的意思吗?
生:“娓娓动听”形容说话婉转生动,使人爱听。这里是指田老师讲故事很生动,大家都喜欢听。
(指导读好“娓娓动听”)
生:“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这句中的“入了迷,身临其境”也能表现出田老师的课真的吸引人。
师:从这两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我可以体会出田老师的教学技艺很高超,“我”都听得入迷了。
生:还可以看出,“我”对田老师非常的钦佩与喜爱。(指导读好这个句子)
生“我找的句子是”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从“引人入胜”可以看出,田老师的故事常常能把人带到一个美妙的境界,“我”很佩服。
生:“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犹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师:这句话中,你注意到了哪些词语?
生:“春雨点点,滋润”
师“从这两处地方,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
生:我觉得作者是在称赞田老师的教学技艺高超。
生:作者在四年中,听了上千个故事,受到了田老师的教育与熏陶,可见田老师对作者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生:我还体会到作者对田老师的那份发自内心的感激与赞美。
师:是啊,我们从课文的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田老师是一位善于用故事吸引学生,既教书又育人的好老师,真是值得我们敬佩与赞颂。
学生齐读这部分内容。
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课文的重点,充分表现了田老师教学技艺的高超,作者从田老师的故事中,受到了教育的熏陶,对田老师有着深深的钦佩与赞美。教学时,我采用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动笔划句子,找词语,谈感受,让学生从文字、句子中去体会这点,是个不错的办法,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结合了学生自身的思想,更能使学生在心灵上和作者产生共鸣,对田老师有深深的敬佩与赞美。
《师恩难忘》教材解读 篇10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355
《师恩难忘》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的第一篇课文,作家刘绍棠回忆了小时侯在乡村小学上学时教国文的田教师上课的情景和他听课的感受,表达了对老师的爱戴、感激之情。教完此文,学生对田老师的喜欢也溢于言表。我想:一位四十年代的乡村教师,何以令刘绍棠这样的作家刻骨铭心、没齿不忘,何以令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心驰神往、顿生莫名的喜欢之情呢?田老师的教学魅力到底何在?
善于创设情境是田老师的教学之法。开学第一天老师给他们上古诗“一去二三里”时所编的那个故事,刘绍棠几十年后仍清晰地记得。以后四年中,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田老师习惯用生动的故事来再现教学的内容,营造智、趣、美的教学情境。可以想象,每一节国文课,学生倾听着教师娓娓动听的讲述,沉浸在情趣盎然的故事情节中,激荡思维,驰骋想象,那是多么和谐、美好的境界!难怪儿时的刘绍棠每回都会“恍如身临其境”,陶醉不已。
注重潜移默化是田老师的教学之道。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田老师以他的教学实践对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就在那一个个故事里,田老师把文学的种子悄悄地播洒在孩子幼小的心田中,将开启文学大门的钥匙默默地传递到孩子稚嫩的小手里。这种犹如春雨润物般的教育,无声又无痕,但你分明能够听到种子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美丽声音。几十年后,在文学领域已有所建树的刘绍棠,还念念不忘当初是田老师把他领进了文学的殿堂。
重教书更重育人是田老师的教学之本。田老师的第一个故事里有这样一段:“……他越看越喜欢,想折下一枝来。妈妈拦住了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田老师通过这样的一个个故事,让一颗颗幼稚懵懂的心灵不知不觉变得成熟明慧起来,让学生在故事中明白了世间的是非与真假、美丑和善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当我们还在为找不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而常常厚此薄彼、矫枉过正时,田老师的教学案例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思索和启示。田老师用他那朴实无华的教学演绎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教育真谛。
田老师的口才和文笔都很好,想来这些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学基本功吧。假如连这些也没有,在今天要做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恐怕也是不易的。
不求学生永远铭记师恩,但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让我们都争取成为像田老师这样的语文老师吧。
跬步千里
(第一范文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师恩)
此文转载:88/bbs/boke.asp?ysz.showtopic.28.html
《师恩难忘》教材解读 篇11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私塾、叩拜、红摹纸、起承转合、戛然而止”等词语的意思,并在书上做批注。
2、默读课文,深入研究课文内容,了解田老师对作者的巨大影响。(重点)
3、感受作者对老师的理解、敬佩和感激之情。(难点)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认真读课文,画出带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再有感情的读课文,利用课前预习的时间完成预习案当中的练习,初步获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课堂上通过“一对一”、“小组讨论”等形式,从课文中勾画出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完成探究案当中的问题,达到对课内容的深入理解。在学完本课内容后完成训练案内容,巩固本课所学知识点。
教材助读:
文题剖析:“师恩”指教师对学生的教益。“师恩难忘”指“我” 从田老师那里得到的教益,终生难忘。作者选取了表示最高程度的“恩”字来形容,既反映了田老师对我的巨大影响---是我成功的走向了文学之路,也反映了“我”对老师的理解、敬佩和感激。
作者介绍:
刘绍棠: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3岁开始就发表作品,13岁就开始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被誉为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主要作品有《京门脸子》《敬柳亭说书》《蒲柳人家》等。多部中、短篇小说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国、孟加拉、阿尔巴尼亚文出版。
背景链接:
私塾: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私塾产生于春秋时期,作为私学的一种,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除秦朝曾短暂停废外,2000余年延绵不衰,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它与官学相辅相成,并驾齐驱,共同为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人才,勤苦耕耘,不懈奋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预习小贴士:(请用20分钟完成预习)
1、认真读课文,找出文中出现的生字,不会的多写几遍。并将生字形成的新词用圆圈划出来多读几遍,对不理解的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批注在书上。
2、找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段,用“——”划出来,并将想法批注在书上。
3、找出自己读文后不懂的问题,思考后将问题写在“学贵于疑”栏中,等待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交流解决。
预习自测:评级
一、看拼音,写汉字。
ēn qín xúe xiōn dǎ bànshēn lín qí jìn
( ) ( ) ( )
rén zàipéi yùōn ōn jìn jìn
( ) ( )
二、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私塾(sú shú) 娓娓动听(wéi wěi) 衣襟(jīn jīn个)
执教(zhí zhì) 戛然而止(jiá á ) 仍然(rén rēn)
培育(péi pié) 描摹(mó mé) 圣人(shèn shèn)
三、通过自学,我理解了下面词语的意思。
起承转合:——————————————————————————
娓娓动听:——————————————————————————
戛然而止:——————————————————————————
身临其境:——————————————————————————
引人入胜:——————————————————————————
无心插柳柳成荫:——————————————————————————
四、默读课文内容,然后填空。
这篇课文( )至( )自然段写“我”到邻村小学去读书以及学校和老师的概况;( )至( )自然段写田老师给我们上课的事;( )至( )自然段写“我”回到家乡后和年近古稀的田老师交谈的情况,抒发了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学贵于疑
我的问题:把你在预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和自己的疑问写下来,等待和同学、老师探究。
——————————————————————————
(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一个一个地开始以下探究点任务,遇到困难在小组内探究解决,做好一对一交流,小组中交流,做好展示准备。)
探究点一: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说说田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自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相关词句,并在书上做好批注。)
——————————————————————————
探究点二:田老师爱编故事对我有什么影响?结合课文内容或生活事例,说说你对师恩的理解。(在课文中画出相关内容,并做好批注。)
——————————————————————————
当堂检测:你能选学过的一首古诗,编个故事吗?
——————————————————————————
我的收获:
——————————————————————————
评级
一、词语积累。(抄一抄,写一写)
起承转合 娓娓动听 身临其境 戛然而止 引人入胜
——————————————————————————
桃李满门 年近古稀 恭恭敬敬 百年树人 插柳之恩
——————————————————————————
二、照样子写句子。
1、我在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
——————————————————————————
2、插柳之恩。我终身难忘!
——————————————————————————
三、写一写赞美老师的名言。(至少三句)
——————————————————————————
课外积累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3、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
4、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5、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师恩难忘》教材解读 篇12
一、学情分析
经过前三年的语文学习实践,学生已能“悟”出一些语文的规律,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在阅读中学生能通过自读自悟、合作讨论等学习方式,逐步使自身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接近作品自身传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学生已初步学会记摘录笔记,能独立识字、学词学句,但对一些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设计理念
本设计从理解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掌握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紧扣“师恩”这一中心,读、思、议、悟,正确理解,细心品味,感情朗读。在此基础上,学生随堂完成摘录笔记,意图通过本文教学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读书方法并大胆实践。
三、学习目标
1.认会写会13个生字,学习“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等成语。
2.理解课文内容,从“师恩”一词中体会到田老师对“我”的巨大影响以和“我”对老师的理解、敬佩和感激。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在自读课文时画出自身的问题,初步学习做批注笔记。
四、教学过程
(计划两课时)
(一)解题激趣,引入新课
1.板题。学生齐读课题。
2.师问:“师恩”是指什么?(指名说)
生1:师是指老师,恩是指恩情,师恩是指老师的恩情。
生2:师恩是老师对我的关心和保护。
生3:师恩是指老师对我的教育。
师:师恩中蕴涵着很深的意味,同学们只有仔细地读课文,才干体会到。
[点评:引导学生从解题入手,紧紧掌握文章中心,并让学生带着解题留下的悬念(师恩所蕴涵着的深刻意义究竟是什么)进入学习,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和探究意识,使得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二)初读课文,批注、质疑
1.检查预习(教师检查学生的书本,和时褒扬在书上做记号的同学,并就做规范记号提出自身的意见。)
出示:金钥匙“阅读时,在有问题的地方做记号,比方画问号或直线”。
2.学生自由、自主读,边读边在自身认为优美的词句、不懂的词句以和有问题的地方做上记号(教师巡视、收集学生划出的词句,有选择地板书在黑板上)。
娓娓动听无心插柳柳成阴身临其境戛然而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引人入胜起承转合插柳之恩,我终生难忘!
3.小组相互交流,解决自身在读书中不懂的地方,教师提示学生在已获解答的问题旁注记号或写简短的答案。
4.指名班内交流自身的问题(对于表示好的学生,教师和时给予肯定)。
生1:田老师爱编故事对“我”有什么影响呢?我为什么要说“插柳之恩,我终生难忘!”
生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3:我既然这样感念田老师,为什么田老师还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阴”呢?
[点评:在阅读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时机,顺势将“金钥匙”栏目印入,让学生在自身的阅读实践中大胆运用“金钥匙‘所提示的学习方法,学习战略和学习习惯,益于学生很好地掌握读书方法。]
(三)精读课文,读中解惑
1.师: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中说明大家已经认真仔细地读了课文,要想把这些问题解决了,还需要细细地品读课文。
2.读1~9自然段,想想田老师爱编故事对“我”有什么影响?(指名说)
生1:田老师的故事就像春雨一样,让我开了窍,学会了形象思维,激发了我的想像力。
生2:田老师的故事就像春雨一样,在我心中培育了文学的幼芽,使我想当一个作家。
生3:从田老师的故事中,我明白了怎样学习语文。……
3.读10~11自然段,讨论“无心插柳柳成阴”的意思,田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同桌互说后,指名说)
生1:从这句话看出,田老师当时讲故事并不是有意培养我的,他的故事是讲给所有学生听的。
生2:因为田老师不想让作者太感激他,出于谦虚才这样说的。
4.齐读12自然段,说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意思。
生1:一棵树需要十年的时间才干长成参天大树,培养一个人才需要一百年的时间,真不容易啊!
生2:这句话说明培养人才很难,说明了教师的功劳很大。
[点评:抓住文章重点语句读、思、议、悟,继续引导学生整体掌握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使之对文章的理解、感悟、认识逐步趋于一致,趋于文章表达的中心。]
(四)总结全文,指导朗读
1.再议“师恩”。读了课文以后再说说你对“师恩”的理解。(指名说)
生1:我觉得“师恩”这两个字包括着老师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才使我成才了。
生2:我认为“师恩”中包括着我对老师的尊敬和深深的感激。
生3:“师恩”表示师生之间那种深厚的情意。
2.指导朗读。说说你认为应该用什么语气读全文。(自读后指名说)
生1:我认为应该用一种感激的语气读。
生2:读5~6自然段,要读得“娓娓动听”才好。
生3:还应该读出对老师的敬重之情。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用你体会到的语气读课文,比比谁读得好(学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读后评议)
[点评:学生在整体掌握的基础之上,理解了文章内容,在与文章进行了充沛对话后,学生的感情与文本、与作者相互碰撞、相互交融。此时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五)独立识字,完成摘录笔记
学生独立完成摘录笔记,同桌交流,教师查阅后,和时鼓励做得好的学生。
[点评:把作摘录笔记这种语文实践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语言,品味语言,欣赏语言,积累语言,使得课堂教学愈显扎实、朴实。]
五、案例研讨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教学时,能结合“金钥匙”让学生在不懂的地方做好批注,鼓励学生自读解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个性化的问题。教师和时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身的见解。
2.新课标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在说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身平时积累的语言资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由于本课语言生动形象,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从开始的在优美词句下面画上记号,到把一些词句板书到黑板上,到最后的完成摘录笔记,自始至终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阅读,从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师恩难忘》教材解读 篇13
一、本学期我们要养成读书做笔记、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读书做笔记有三种形式:摘抄 、编写提纲 、写读后感 。
二、填空:
《师恩难忘》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他通过对小学一年级一位教导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我对文中“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句话的理解是: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与怀念之情。也比喻老师讲了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激起作者对文学的热爱与向往,最终使作者走上了文学之路。
三、赞美老师的名言: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根据提示写成语。
1、形容口才好的成语有: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出口成章、语惊四座
2、形容人才学出众的成语: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才华横溢、满腹经纶 博古通今
3、八字成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五、词语解释:
1、娓娓动听:形容说话婉转生动,使人爱听。
2、身临其境:亲身来到某种境地(体验感受)。
3、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4、引人入胜:胜,胜境,美好的境地。文中指田老师讲的故事很有吸引力,把人带到了美妙的境地。
六、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 杜甫《奉赠书左丞丈二十二韵》
(2)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西汉 刘向
(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 《观书有感》
《师恩难忘》教材解读 篇14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自学生字词,并结合课文理解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感知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
把课文读通顺。
教学过程:
一、设境引入
1、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他(她)为什么会让你难忘?
2、指名作答。
3、揭题: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板书课文标题。
二、初读感知
1、自学生字词。
①自由读。
②指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课文。
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感知课文。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师生进行交流,加深感知。
五、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感知字的写法。
娓……这个字的左边的“女”就偏在上面,与“尸”相配合好。
诲……这个字是左右结构,注意左窄些,同时注意字的读音。
2、完成字词练习。
第二课时教学(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在语文品味中感知作者对教师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板书课题:
①、让学生深情地把课题读好。
②、师恩难忘,难忘师恩,在作者小时候田老师给作者留下了许多难忘的事,你们仔细把课文读一下,看看到底哪些事令作者难忘?
二、自读自悟,独立感知
1、学生自由读,寻找哪儿是难忘的。
2、在学生读的时候要注意渗入读书习惯。
3、当自己读好了,也可以读给他同学听。
三、师生交流,深入感受
★具体方法预设:
学生先说说刘绍棠难忘田老师哪些方面,再让学生去读,老师对重点部分进行细致指导,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作者对田老师的情感。
1、田老师教诗的部分
这个部分让学生感知田老师是怎样教的。
2、田老师讲的故事
这儿要重点引导学生读好,让学生用讲的方式读。
3、如果学生没有选后几节可以激问:
那么最令作者难忘的应是什么?
(教师的教诲)
进一步提问:老师的哪些教诲呢?
(引出“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部分,并引导学生读好这部分。)
四、指导实践,加深感知
1、(由上引入)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听一听田老师给作者上的第一课?
2、引导学生讲
首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讲?(讲是娓娓动听,听是身临其境。)
3、先讲学生自由练习,再引导学生上台讲。
◆注意引入学生进入角色。
如开始时可让学生扮田老师进行问好,然后再再现田老师是如何讲“一去二三里”的课的。
(在这其中还得渗入些习惯培养。)
4、田老师讲得这个故事作者能听懂吗?从哪儿可以看出呢?
五、迁移积累,升华感知
1、由上引入
2、出示《登鹳雀楼》引导学生再讲。
先让学生自主练习,再指名上台讲,在上台讲的时候要注意按田老师讲的方式进行。
(教师通过耳语指导学生。)
3、总结引入
田老师通过故事来教学,体现出田老师的教学水平之高,这样怎能不让我难忘呢?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节。
5、通过有感情地再读最后一节结束课文。
附板书:
娓娓动听
2师恩难忘
身临其境
第三课时教学(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迁移练习: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她)的一件事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默写并指导写字
娓娓动听 歇脚 念叨
身临其境 教诲 炊烟
◆针对学生错的字帮其分析原因,同时指导学生正确地书写这些词语。
2、文章有不少成语,你能想起来几个吗?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成语再加深感知课文。
二、总结全文,升华认识
1、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自己在小学时的一位爱讲故事的田老师,抒发了对这位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3、这篇文章有什么特色?
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三、作业超市
◆、迁移练习:
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她)的一件事写下来。
◆、实践活动:
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夕送给你现在和以前的老师,写上你由衷的祝福,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师恩难忘》教材解读 篇1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娓娓动听”和“身临其境”两个词语造句。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成长渗透了多少师长的心血,不少同学热情讴歌过辛勤培育自己的园丁。著名作家刘绍棠在《师恩难忘》这篇文章里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这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文章。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一片尊师情。
二、初读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
2・带着是一件什么事便作者难以忘记老师的恩情的这一问题自读课文。读文时字字入目,读准字音。
3.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姥姥 念叨 戛然而止 引人入胜 身临其境
4・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卡片正音。
念叨 炊烟 茂盛 邻近 娓娓动听 歇脚 往事 心田 滋润 身临其境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学生通读课文。
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是如此)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分层。课文哪几自然段是讲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第二段(第2一7自然段):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4年都是如此。
第三段(第8一9自然段):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分段读课文
六、作业
1.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姥lao炊chui歇xienaocuixi
2・填字成词。
身其境
人入胜
生难忘
动听
教之恩
戛然而
3.认真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这一段简洁明了,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是回忆往事的?(那年)
(3)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4)用陈述语气读这一段。
2・细读第二段(第2一7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阅读思考,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①第2自然段的描写虽然简单,但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流露了作者对田老师的敬佩之情:17岁就开始教书,足见出道早,经验足;口才、文笔都很好,说明他能说会写,才学出众)
②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同学上课,叫三年级学兄把着一年级学弟的手描红。他再绐一年级上课)
③他为学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他是怎么讲这个故事的?(他把《一去二三里》这苜诗编成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娓娓动听是什玄意思?(形容田老师说得生动,使人爱听)
④故事与小诗有什么关系?对于刚人学的孩子来说,这故事有意思吗(故事巧妙地把小诗的诗句意思串连讲解出来。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这个故事有教育意义,教育他们要爱护花草)
⑤从哪儿看出我听得人了迷?联系上下文理解身临其境、戛然而止。(我听得人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联系上下文身临其境的意思是田老师讲的故事很有吸引力。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⑥作者用有如春雨点点的比喻是要说明什么?(田老师教技艺高超,作者在四年中听了上千个故事,受到老师的教育熏,从内心发出对老师的赞美)
(3)指导朗读。
从这几个自然段的阅读中,你们觉得田老师教课有什么特点?(田老师善于用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学生的心田播撒知识的种子。)
我们应该怎样读?(深情地回忆,对老师的赞美、怀念之情要自然流露)
指名试读,自由练读,女生齐读。
3・细读第三段(第8、9自然段)。
(1)齐读第三段
(2)哪些词句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仍然、像…那样…恭恭敬敬、行礼、深深感谢、教诲之恩、终生难忘)
(3)儿时的一位乡村小学老师为什么这样令作者难忘?(启发学生再次回顾人物形象,田老师才学出众,教学技艺高超。40年后,老师虽已年迈,作者恭敬地行礼,表达了一片尊师之情)
(4)指导朗读
这一段记叙有如浓墨泼洒的重笔描绘。老师的教诲使作者如浴春雨,终生难忘。让我们带着深情对老师唱一苜赞美之歌。
教师范读、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5)小结并板书。
难忘:
像40年前
行礼
深深感谢
三、朗读全文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辨别组词。
娓 炊 歇 诲 尾 吹 息 海
2・订正下面一句话中的错别字。
他先把这苜诗念一篇,又连起来讲一篇,然后,遍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的讲起来。
二、总结全文,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自己在小学时的一位爱讲故事的田老师,抒发了对这位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3・这篇课文有什么特色?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三、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本文生宇是什么结构?(左右结构)
2・看看左右两半所占比例各有什么不同?
3・指导书写。
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紧凑,注意左右比例。
注意歇左半边的写法。
4.学生练习描红。
四、课堂作业
1・读一读,再抄写。
念叨 炊烟 茂盛 邻近 娓娓动听 歇脚 往事 心田 滋润 身临其境
2・照样子,写词语。
例: 歇歇脚 恭恭敬敬
3.读句子,然后用加粗的词语造句。
(1)田老师先把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娓娓动听――王林的口才真好,她,我们都听得入迷了。
(2)我听得入迷了,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嘎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身临其境――读了《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我仿佛身临其境,直到时钟的丁当声把我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