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月光启蒙》一课有感(精选17篇)
听《月光启蒙》一课有感 篇1
作者:麦溪中心小学 殷炳荣 转贴自:麦溪中心小学 殷炳荣 点击数:107
听《月光启蒙》一课有感
作者(来源):麦溪中心小学殷炳荣
《月光启蒙》是内蕴丰富的散文,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孙友田。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母亲唱民歌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孙友田感谢“月光启蒙”,我也同样感谢我校的徐成方老师为我们奉献了一节精彩的《月光启蒙》示范课。
徐老师的课上得棒,孩子们的表现也突出,在课堂上我分明能感觉到他们的投入,看到了他们默契的交流,聆听学生那精彩的发言、朗读,教师那充满激情的导入、旁白。让我享受着教学的过程,体验着欣赏优美课堂的幸福。
简而言之,这堂课有以下三个亮点:
1.平等“对话”。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彼此分享对文章的理解,探讨重点、解决难点。作为教师,比孩子早一步解读教材,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徐老师更是当好了“引路人”的角色。也就是说教师对“对话”在备课中是早有预设的。对于预设,老师能从学生角度出发,设想了许多情境,但课堂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上,如果总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预设,这就不再是真正的“对话”了。
2.合理“评价”。在课堂上适时的评价是推动教学,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的办法。徐老师在评价上做得就极为巧妙,有时一个手势、一个微笑、适时的示范都是评价,往往“无声胜有声”。学生从评价中获取收益,得到提升。在本课的教学中,对朗读的评价是重点,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从评价中理解课文应该怎么读好,读出味道。如对歌谣的朗读第一次徐老师是让孩子在理解第四节的基础上读得柔美、深情。第二次则是让孩子在理解歌谣的基础上读出文字的意韵。不仅如此,徐老师还引领学生唱起了歌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有效地领悟歌谣的内涵及母亲的聪慧奠定了坚实基础。
3.巧用“媒体”。当学生感受到作者小时侯由于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启示,而使自己成为了一个知名的诗人后,教师适时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现了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而且满头白发、满脸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皱纹的形象,再加上教师一些动情的旁白:当年,母亲给我唱歌谣、讲故事,给我唱童谣、说谜语,而现在,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看她时,她坐在藤椅上,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道我从哪里来,甚至不知道我是谁。母亲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这时,课堂上异常安静,可同学们的内心却很不平静,直至能听到啜泣声。显然,学生已经被深深地感染,教学中的情感目标的达成也是水到渠成。
听《月光启蒙》一课有感 篇2
月光启蒙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认识孙友田吗?
2、《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会背吗?孙友田就是这首诗的作者。
二、初读课文:
理解:混沌 豁然开朗 莲花落
读好这些歌谣、童谣
三、读通课文,感知民歌童谣:
出示文中的歌谣童谣,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选择你喜欢的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歌谣、童谣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十九课――《月光启蒙》。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在回忆自己的童年,回忆自己童年时,母亲在月光下为自己唱歌谣、童谣、讲故事、说谜语的情景。
1、品读:读了这些歌谣童谣,你有什么感觉?
2、那母亲是怎样唱歌谣童谣的?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先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去体会。(可以是母亲的动作、声音、神态)
出示第四自然段: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为什么要轻轻的?怎样唱叫吟唱?
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还像什么?
那你能像母亲一样吟唱吗?
现在当你听到这些歌谣,又有什么感受?
你知道母亲在唱这些歌谣时的感受吗?(联系母亲的神态、动作)
从哪里看出母亲充满“深情”?(深情地吟唱)还有呢?
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注意“搂”,你有被母亲“搂”过吗?被母亲“搂”着的感觉是怎样的?
宁静而美妙的月夜,被母亲搂在怀里,听着她甜美而深情的歌声,多么富有诗意。请大家再读一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诗意来:
出示:
她用甜甜的嗓音
深情地为我吟唱,
轻轻的,
像三月的和风,
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
她那芳香的音韵。
再读文中的歌谣、童谣,像母亲一样轻轻的吟唱,像母亲一样充满爱意,像母亲一样飘满芳香。
二、感受月光:
师:那么母亲又是在怎样的月夜里给“我”做这些事情的呢?
找出描写月色的句子,读一读,读出宁静。
1、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2、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理解为什么像“玉石雕像”?(体会作者眼里的母亲是最美的,最圣洁的)
师: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因为有了这迷人的月色,因为有了母亲那动听的歌谣。
二、理解启蒙
那这些歌谣童谣带给作者的仅仅是美妙和慈爱吗?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看看,还给了作者什么?
1、出示:母亲不识字,但她会唱很多好听的歌谣,她用歌谣不仅给我送了月夜浓郁的诗情,更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说说你对“豁然开朗”的理解。
再读歌谣,母亲通过歌谣告诉我什么呢?
师:同学们,作者童年时的家庭其实是非常贫困的,你看:“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所以,“我”只能过着清苦的生活。但是我却感觉到我的童年是非常美妙的,那是因为黄河的故道“长歌谣”,
“长五谷”“长歌谣”里的两个“长”意思一样吗?
指名说(产生歌谣)
是啊。故道产生了那么多的歌谣,我的外婆会唱,我的父亲会唱,我的母亲也会唱,他们一代一代地传下来,而如今,母亲又毫无保留地传给了我。
母亲用歌谣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那我究竟明白了什么呢?(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对亲人的爱……)
2、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指名读、齐读。教师引读。
说说自己的理解。
师:此时,你应该知道为什么要以“月光启蒙”为题了吧?
三、升华母爱
1、师:然而,时间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母亲的青春。我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当我成了一名颇有声望的诗人时,而我那亲爱的母亲呢……(读原文)
(1)、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多想唤醒母亲的记忆,让她知道:当年,母亲是我的骄傲;现在,我能让母亲为我而感到自豪。然而:
a 、现在的母亲满头白发,深深的皱纹刻在她的额上。 可曾经, 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b、现在的母亲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可曾经,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c、现在的母亲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可曾经,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不会忘记这位在月光下给我启蒙的――母亲
(2)、当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但是在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珍藏着母亲在月光下给我唱的歌谣。
齐读歌谣
(3)、是的,母爱是最伟大的。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你想对母亲说什么呢?
学生写话:母亲,感谢您__________________
听《月光启蒙》一课有感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3、把握文脉,体会母亲对儿子质朴的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从而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
教学重点:
通过进入情境,诵读文本,感受母子间的亲情。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当代作家孙友田写的一篇散文--《月光启蒙》。
2、请一位同学读课题。你们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吗?
过渡:母亲是怎么对我进行启蒙教育的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品读课文第一大段
1、(出示图片):瞧,这就是让作者难以忘怀的童年夏夜图。请仔细地看一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课文哪句话描写了这篱笆小院的景色?
(出示语段):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句中那个词语让你感受到了月色的美好?在炎热的夏天,置身于这月色笼罩的篱笆小院,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那还等什么,带着这种愉悦的体会读读这句话吧。
3、作者喜爱童年的夏夜仅仅是因为可以享受这份清凉吗?
4、这就是母亲吟唱的动听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要说说为什么喜欢。
5、文中那段话说明我非常喜欢听母亲唱歌谣呢?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让我们来听听这令人心醉的吟唱,你听了有什么感受?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让我们品品那醉人的芬芳。
6、母亲怎么会唱那么多歌谣呢?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黄河曾经流经作者的家乡,后来改道了,留下的旧河道有大量的泥沙沉积,不适合庄稼生长。可是贫穷的生活却泯灭不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他们苦中作乐,张口就能唱出动听的歌谣。这一首首歌谣就这样流传下来。你能说说这两个“长”字的不同含义吗?
在这个歌谣蓬勃生长的地方--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痛心豁然开朗。
能找出句中一对意思相反的词语吗?在月光下,母亲用歌谣使混沌无知的我变得豁然开朗,所以课题叫作--指课题:月光启蒙。
三、品读课文第二大段
1、母亲是那样的爱我,唱完了歌谣,又给我讲起了好听的故事。随着母亲的讲述,我们一会儿飞向月宫,一会儿又去往天河,沉醉在神话的世界里。请大家默读第6自然段,看看文中哪句话表明母亲已经沉醉其中了。
(出示)
句五: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我为什么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呢?在我眼里,母亲是那样的善良可亲,纯洁美好。试着读一读,读出我对母亲深深的爱。
2、不一会儿,母亲回过神来,她又给我唱起了有趣的童谣
(出示):句六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师带着读读,你觉得哪首最有趣?选三个同学,比比谁读得。
3、童谣唱完了,母子俩的对话仍在继续。
师生分角色读读10至13自然段。
母亲真觉得我笨吗?
四、品读课文第三大段
1、伴着那些歌谣童谣、谜语故事,我一天天长大,成为了一名煤矿工人,在煤矿工作的日子里创作了大量反映煤矿生活的诗歌,并一发而不可收拾地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了的专业作家。请大家默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并联系前面的内容想一想:如果没有母亲月下的陪伴,不辞辛苦地吟唱,我还能成为一个的专业作家吗?
(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如果此时这位母亲就在你的面前,你想对她说什么呢?
如果没有母亲的月下启蒙,我或许就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让我们满怀感激再来读读这段话。
2、播放歌谣:月光下,母亲歌谣声声,像一粒粒种子撒进了我幼小的心田,激起了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童年夏夜依偎在母亲怀里的情景就这样永远地定格在了我的记忆深处,难以忘怀 ……
听《月光启蒙》一课有感 篇4
[案例] :
一、进入情境
课刚开始,多媒体出示课文的插图,然后让学生从课题入手,图文对照,感悟 《月光启蒙》的美好境界。此时教师动情地描述,学生认真聆听,用心体验想象:
师:童年的往事是难忘的,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让我们随作者孙友田再一次走进这洒满月光的篱笆小院。(师描述情景,语调轻缓,饱含亲情,眼里流露出令人神往的神情,随即出示多媒体画面。)
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体会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课文,进入文中描写的情境)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我体会了母亲的爱。
生:从“搂”“轻轻”“洒满月光”,我体会到了作者的童年很幸福,很美好。
生:我喜欢母亲的歌谣,从中我体会到了母亲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师:能读给大家听吗?(学生轻轻得读了起来)
师:谁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很有感情,真像母亲在唱歌呢!
生:很动听,甜甜的。
生:美,真有一种三月和风吹面的感觉。
师:让老师做一回母亲读一读。(师动情地读)谁来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轻柔、甜美中还饱含深情。
师:谁能再深情地读一读?(学生深情地读)
师:你读得这样 好,能说说你的体会吗?
生:我体会到母亲很疼爱自己的孩子,要带着他走上千万里去寻找幸福生活。
生:我体会到母亲很勤劳。
师:是的,黄河两岸勤劳的人们世世代代传唱着这些歌谣,它像滔滔的河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黄河儿女。(生自由读第5、6 小节)
师:还想说些什么吗?
生:月光下的母亲很美。
生:是母亲甜甜的歌谣,父亲的(莲花落)使我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披着月光的母亲,真像玉石雕像。
[反思]没有牵强附会,没有生灌硬输,所产生的感受是入情入境朗读的自然流露。此时学生已经在真切的体验中达到了“文心合一”。就这样,学生轻松地体味到了母亲那甜甜的嗓音,真实地到那洒满月光的篱笆小院中走了一回,在那飘满芳香的小院中陶醉了,在甜甜的歌谣中陶醉了。当读完课文第二部分时,学生对月光下的玉石雕像也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在每一位学生心中,母亲身上带上了圣洁的光环。学生通过深情的朗读再次走进教师为其铺设的语感空间。
二、加深感悟
师:(动情地幽默风趣的童谣)此时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童谣很有趣。
生:佛看到了那可爱的小老鼠。
生:体验到了这童谣的欢快、活泼。
师:谁读读看?(生动情读歌谣 )
师:(轻轻地走到了孩子中)瞧,我现在就是月光下的母亲,你们就是月光下的孩子。
师:(仔细地听)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生:朝哪里猜?
师:朝吃的猜。
师:(轻轻地、甜甜地、笑眯眯地)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师:此时你的心情怎样?
生:快乐。
生:幸福。
生:我觉得月光下的母亲很慈祥。
师:你们谁当妈妈,谁当孩子再读一读。(学生小手如林,然后分角色专注地读课文)
[反思]体验,就是亲身经历,就是联系自身的体味,要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进行对话,获得真切的心理体验,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努力创设与课文相和谐的真实情景,让学生摹仿文中的角色,在原汁原味的朗读、表演中获得体验,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演读,不知不觉地转换了角色,进入课文中优美的意境,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心灵相汇、相融,真切地感受到了月光下的母亲是那样聪颖,那样慈祥。演读把学生带到了文中的情境中,亲历了母亲的博爱,获得了“入境始于亲”的体验。这一环节教学,教师的引读过渡自然,一言一语,都与教学情境和谐,再一次把大家带到了那飘满芳香音韵的篱笆院内、那充满无限慈爱的母亲身旁。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悟课文饱含的情,又用课文与学生的情充溢着整个课堂,真正带领学生走进师生与文本情感交流的境界。
三、情动于衷
师:课文中的童谣让我们浮想联翩,更让童年的孙友田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我们一起读课文最后这一自然段。
生:是母亲那风趣、幽默的民歌民谣,伴-------
师:多少年过去了,每当想起这些歌谣,作者仿佛又回到那快乐的童年,飞回到了母亲身边,飞向了诗歌的王国。在孙友田眼中,母亲的称呼是多么“厚重”啊,同学们,在你眼中她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是勤劳的母亲。
生:是聪明的母亲,她用动听的歌谣启发自己的孩子。
生:是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师:有这样的母亲是多么幸福啊!可多少年后,孙友田再回家时,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此时,她安详地坐在滕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母亲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欣赏歌曲《母亲》,生泣声一片)
生:“妈妈,你是儿子最爱读的书。”
生:“妈妈,你辛苦了。”
生:“妈妈,你是我一生的感动。”
师:此时,面对这样的母亲,你会有更多的话要说,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来吧!
[反思] 文章不是无情物,在饱含真情的语感空间,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形成了共鸣。学生从自读、感悟到表述体验,始终贯穿着语言文字的训练,始终浸透着文章的思想感情,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学生的读来完成的。情动于衷,入乎其内,这是一种原汁原味的语文教学,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著名语言家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不是靠逻辑的分析所能习得的,它主要靠诵读,靠感悟,靠联想。正是“读”创设了语感空间,让学生体悟到“情”,从而感受了生命的过程。
听《月光启蒙》一课有感 篇5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87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一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民谣童谣的内容,领悟二者的内容美、形式美。
3、 学习作者描写母亲歌声的方法。
教学重点:
重点是: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读了矿工诗人孙友田的散文《月光母亲》的节选,课题是:(生答)《月光启蒙》。
课文叙述了母亲在月光下对作者的启蒙教育,启蒙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学生看板书齐读)唱民歌、讲神话、唱童谣和说谜语。
二、理清写作顺序
课文的这四方面内容分别对应哪些自然段?
2-5 唱民歌
6 讲神话
7-9 唱童谣
10-13 说谜语
三、教学课文重点语段
你最喜欢哪个部分内容呢?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段落读一读,想一想,这部分内容好在哪里?准备朗读并给予说明。
教学第一段
1指名读自己喜爱的语段,说说主要内容、语言特点以及你的读后感。
2出示文字:
月亮出来亮堂堂,
打开楼门洗衣裳,
洗得白白的,
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
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
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
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3组织讨论:
(主要内容)这两段歌谣分别描绘了什么样的生活?
现实生活和想象生活,都与月亮有关,都很美。表达了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向往未来的思想感情。
文中哪段话是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描写,对应第一段歌谣?找出来,读一读。
(语言特点)这两段歌谣从形式结构上看,像我们学过的什么类型文章?
像古诗:句式工整,句末押韵,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充满诗情。
4谁再来读两段民谣?
5讨论怎样读好两段民谣。
出示文字: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吟唱”什么意思?轻声歌唱。
“深情”指什么样的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儿女的殷切期望)
“芳香的音韵”什么意思?动听的歌声就如同弥漫在空气中的芳香一样,让我们陶醉。我们仿佛来到一个开满鲜花的大花园。
6谁来再读一下两段民谣。
7下面请欣赏吟唱歌曲。(播放歌曲)
教学第三段
1再指名读自己喜爱的语段,说说主要内容和语言特点以及你的读后感。
2出示文字,指导朗读: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
――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3组织讨论
主要内容:勤劳的小红孩、贪吃的小老鼠、幸福的毛娃,都非常可爱。
语言特点:简洁明了,节奏明快,幽默风趣。
4谁再读一下这三段童谣。
5谁能为我们演唱这三段童谣?
6请你仿照第四段话,描述一下这个同学的歌声。
()用()的嗓音()地为我们(),(),像(),像()。教室里立即飘满了她那()的音韵。
小结。
母亲的民歌民谣有什么特点?给了我什么样的启蒙呢?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下列句子:
1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讨论“豁然开朗”指我明白了什么: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向往未来的思想感情。
2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讨论板书:“明快、流畅、含蓄、风趣”,“飞向诗歌的王国”。
五、布置作业:
你的妈妈为你唱过什么歌谣呢?我们的家乡有哪些民歌童谣?把你搜集的读给或唱给同学们听听。
板书设计:
月光启蒙
2-5 唱民歌 明快
6 讲神话 流畅
母亲 7-9 唱童谣 含蓄 我飞向诗歌的王国
10-13 说谜语 风趣
听《月光启蒙》一课有感 篇6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光启蒙》,学生会齐读课文
2.我们读着读着,你的头脑中一定浮现了一幅画面。
学生说:我想像到一个宁静的夜晚……(非常能说的一个孩子)
老师点评;幸福都写在这个孩子的脸上了
学生说:我看见了这样一幅画面,皎洁的月光洒满了地面,一位美丽的妈妈自爱给孩子讲故事。
(多么优美的画面啊)
宁静的夜晚上有很多繁星,……
3.同学们,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画面。
二、新授
1.出示图片、音乐,和相关的文字。教师范读: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1)指名读;学生读得很好
(2)同学们,这样的景象美吗、美在哪些地方呢?
(3)师生交流
(4)说得真好,你能为大家读一读吗?
(5)在这美妙的夏夜里,作者再次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想到了母亲给自己唱的歌谣,讲的故事。
2.自读两则歌谣
(1)自读 指名读
这里的亮堂堂可以读第一声,再指名读 接着再读第二首
知道母亲是怎样唱这两首歌谣的吗?看谁有一双慧眼。
学生说:她用甜甜的嗓音……她又是怎样唱歌谣的呢?
学生说:飘满她唱歌的声音,请你读读这句话。
学生说,我从芳香的音韵和立即看出母亲唱歌是非常好听的,
学生说:我从吟唱这个词语看出,妈妈唱歌很好听
母亲的声音就像这三月的风,又像小溪的声音……谁来读读这一段呢?
学生读,读得并不好。
(2)老师没有点评,只是说:母亲的声音是那样的美妙,我请两个同学再来读一读母亲吟唱的歌谣,一定更有感觉了。
教师点评
再请两位学生进行朗读
(3)这歌谣拨动了作者的心田,她拨动了你的心弦了吗?自己读读
学生读 师生交流 说明母亲的勤劳,母亲的快乐,美好的祝福,唱出了母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我们现在的日子怎样啊?
生活是非常清苦的,但是他们的精神生活是非常丰富的。
体会: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第二个“长”字体会到什么?
我们同学们来读读这句话:“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指名读 母亲还把什么伴着月光给了我?
师生交流:把想像的翅膀给了我;
完成填空题:母亲用歌谣把 ,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3.同学们,歌谣是含蓄的,母亲除了给我唱歌谣之外,还有给我唱童谣呢,童谣是幽默、风趣的。自己读童谣,说说哪里最有趣,告诉我们。
(1)学生自己读
(2)指名读
(3)你觉得哪里最有趣啊?
学生说:
母亲不仅给我唱童谣,还给我讲故事,说谜语。
4.谁来读读这段话?
(1)学生读
(2)这一个镜子,让你看到了什么?
(3)学生说:看到了嫦娥,看到孩子一边天,看到他幸福的样子。
(4)再请同学读
5.指名读讲谜语的段落。
(1)这一个母亲的“笑”字,又给你带来了什么?
(2)如果说母亲用歌谣伴着月光,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此时,母亲用 把
,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6.同学们,其实母亲并不知道对于我来说有多么重要,她只是把她全部的爱给了我,识不识字都不重要了,关键是在她的举手投足间把爱给了我。一起读读这一段话,看看我们又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是母亲用那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
教师语言过渡:(被删除的那部分教材)出示:幻灯,音乐,
同学们当泪流满面的我,当我在母亲耳边说:“母亲,你可曾记得……”(请学生跟着续写)
学生说:是您用勤劳的手打开文学的宝库;您可曾记得您为我演唱的歌谣吗?你可曾记得是您让我展开想像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故乡不会忘记母亲,我更不会忘记。让我们一起来读
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学生齐读)
7.同学们,让我们目光再回到这里:“月光启蒙”,你们又品味出了什么吗?
学生:母亲对我的爱
学生:那些童谣的美好回忆
学生:我体会到了启蒙的内涵
学生:月光不仅仅是月光,还有那些歌谣、故事、谜语带来的智慧
教师板书:母亲的爱中饱含“诗情”和“智慧”
电脑出示:母亲的歌谣
下课
听《月光启蒙》一课有感 篇7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79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五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对歌谣、童谣有一定的认识。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里响起妈妈唱的歌谣。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下面,让我们静静地来听妈妈为我们唱的歌谣。(音乐响起)
二、学习课文:
1、在炎热的夏夜,朦胧的月光下,当这一首首歌谣飘过你的耳边,你有什么感觉?
2、幼时的孙友田的每一个夏夜都是聆听妈妈的歌谣度过的。每当孙友田听妈妈唱起歌谣时,他觉得妈妈唱的那么轻柔,就象是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这甜甜的,深情的嗓音一直回荡在他的耳边。
3、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找出直接描写妈妈歌谣唱的好的部分。(课件出示第四小节)
(1)仔细的读一读,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出了妈妈的歌谣唱的好?
(2)指导朗读。
4、躺在妈妈的怀里,伴着妈妈的歌谣,我渐渐地陶醉了。(课件出示插图)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看!你们都看到了怎样的母亲?
(1)指导学生观察插图。
(2)(课件出示: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3)你知道母亲一天忙了些什么吗?
(4)试着把这句话读好了。
5、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在童年的夏夜为自己的孩子唱着一首又一首动听的歌谣。我们再来听歌谣,在这歌谣中你听懂了什么?(音乐响起,出示歌谣)
(1)学生交流。
(2)师小结:我的家乡不长五谷,日子过的十分清苦。在妈妈的歌谣里却有美丽的凤凰,有漂亮的云南,有一座座又高又大的房子。妈妈唱歌谣想告诉我们对美好的生活要充满向往。
(3)读读这两首歌谣,把你们感受到的通过读表现出来。
6、母亲不识字,但她会唱很多好听的歌谣,她用歌谣不仅给我送了月夜浓郁的诗情,更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出示)
(1)说说你对“豁然开朗”的理解。
(2)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3)在第五小节中我们懂了许多,谁来读读这小节。
7、这一切都发生在那些美妙的夏夜,我沉浸在母亲的歌谣中。你们听,母亲的童谣又在耳边响起了。(音乐响起)
(1)听完了这些童谣,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这么有趣的童谣就让我们来读读吧。读出你们看到的,读出你们的心情来。
8、母亲不识字,可她的肚里不仅有动听的歌谣,还有很多东西,有什么?
(1)你知道母亲还会给我讲什么故事吗?
(2)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她唱的那么深情,说的那么投入,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象。(出示)
提问:母亲怎么会象一尊玉石雕象呢?
(3)夜色越来越浓,母亲还在给我说谜语,可我怎么也解不开,她笑着对我说:“……”
提问:从她的口中,你听出了什么?
9、母亲不识字,她用甜美的嗓音给我唱歌谣,说故事,讲谜语,用她特有的智慧启迪了我的想象,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真不愧是我的(启蒙老师)。
10、时光如流水,伴着浓郁的月光,伴着母亲的爱,我展开了想象,飞向了诗歌的王国,长大后的作者成了著名的诗人。再次回到母亲的身边,却发现……(出示: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11、面对着已经痴呆的老母亲,作者又回想起童年美妙的夏夜,耳边又荡起母亲那甜甜的,深情的嗓音,那象三月的和风,象小溪流水般的声音。作者不由地提起笔来在文章的最后用包含深情的话语赞美了他那不识字,却充满了智慧的母亲。(出示最后一节)
(1)试着动情地对妈妈说说。
(2)推选你们班读书最好的同学来读。
(3)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来赞一赞这位不识字,却充满智慧,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三、总结:
1、随着时光的流逝,什么都会慢慢地淡去,惟独母亲那甜甜的歌谣总在我的耳边荡起,让我们再次回味母亲那芳香的音韵。(再放歌谣)
2、介绍课外写母亲的文章。(出示)
3、母亲是平凡的,她们付出了养育的艰辛,换来的是孩子成长的快乐。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部精彩的童话,故事里的主人公是美丽的妈妈。课后同学们从这些文章中选择一两篇去读读,听听这些歌曲,还可以搜集一些歌颂母亲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19、月光启蒙
不识字
母亲 老师
聪颖
听《月光启蒙》一课有感 篇8
一、说教学内容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亲情依依”中的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热血传奇私服全文讲述了作者孙友田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在反复研读教材,结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体会重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体会、把握民歌、童谣的意蕴美。
3、情感目标
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四、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前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作为教辅手段。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了“以读代讲法”、“感情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以求形成愉悦,活泼的课堂氛围。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是我特别关注的地方。因此,根据本文特点,我们让学生主动走进课堂,用“读、思、议、悟”等方法来进行学习。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得到提高。
六、说教学流程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完成各项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预设用两课时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读朗读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增强体验,升华延伸。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出示多媒体课件(月光下的美景),指名背诵关于月亮或月色的古诗。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月光启蒙》。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理解“启蒙”,用“启蒙”一词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本文作者孙友田的简介,说说你看了这个简介有何感受。(这么有成就的诗人,月光是如何启蒙他的呢?以问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主感悟
我要求学生充分自主朗读,用笔画画、写写、查查,力求读通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也可在读书时写下自己的点滴疑问与感受,践行高年级“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也为理解课文内容做下铺垫。
读后检查初读收获,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交流。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表达,并对字音、字义等引导集体纠正,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歌谣”与“民谣”的区别。
三、写字指导,践行育人
教育部要求中小学开设书法课,那语文课就是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指导学生写好钢笔字,为以后生活把握方向。
四、作业设计,训练能力
由于本节课学习内容较少,所以只让学生继续读书,并让学生搜集家乡的民歌、民谣。(这也是对学生收集信息能力的培养。)
第二课时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我直接揭题,并让学生说说:这节课你最想学到什么?(这一问题,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歌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母亲给予我“启蒙”的语句。板书“智慧启迪”。
2、课件出示最后一小节语句,师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我认为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谈这篇课文应重点理解、体会什么,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初步理解课文,分四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谣。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民歌民谣,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你由这些民歌民谣所想象的美景,会说哪句说哪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语句。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以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的形式表现出来。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文末语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述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语句,感悟课文前一部分。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地,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3、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得基础上个别读,点拨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了“母亲的智慧才华”,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深情与芳香”。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5、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混沌开朗”,再次体会母亲的智慧才华。
在学生细读的基础上穿插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重点理解“长歌谣”。
6、感悟课文后一部分。
7、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句子,并分读、看、悟、品四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长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第6自然段中演示的场景)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体现母亲的“智慧才华”?能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10—13小节。
四品,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点拨学生品读。
8、师生共同小结。回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9、升华理解,拓展延伸。
10、在课件配合下,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11、交流课前搜集的民歌民谣。
12、根据所学,自己去写一写童谣。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份微型教案,而我认为板书应该简洁明了,紧扣文意,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18、月光启蒙
母亲我
智慧-----------启迪
混沌-----------开朗
八、说预测性评价
在本课教学中,我坚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给学生读、悟、议的机会,始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了课文感情真挚及高年级学生自学能力强的特点,让他们在读中学,读中议,议中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运用多媒体手段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当然,由于这是课前说课,可能出现对学情估计不足,时间控制不当等情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会以学定教。
听《月光启蒙》一课有感 篇9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孙友田的经典诗句,相机介绍诗人。
2. 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 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指导
1. 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 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读,注意轻声(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凤、凰、嫦、荆、帐)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
混沌: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3. 通读课文,思考分段
交流
第一段(1~3):写童年夏*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第二段(4~8):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9~9):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4. 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课文插图:看了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或想说点什么?
2.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里聆听这位农家母亲的声音。
二、精读指导
1. 学习1~5自然段
(1)自由读,注意捕捉读时内心的感受
(2)学生交流感受
①篱笆小院和谐、惬意:天上有星星月亮,篱笆院中有柔和的月色,安详的母亲,乖巧的“我”。
②母亲的嗓音甜润、轻盈: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3)谁能用甜甜的嗓音吟诵母亲所唱的歌谣?
(4)女生齐读2、3自然段。
(5)出示: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交流:母亲的声音甜美,充满深情,仿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母亲动人的音韵使“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悠然飘逸。
(6)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7)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4.学习6~13自然段
(1)自由读6~9自然段,找出描写母亲形象的一句话
(2)出示: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交流: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②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3)自由读10~13自然段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交流
③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
5.母亲的歌谣故事,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的美妙。所以,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6.出示:最后三句话
(1)从这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什么?
(2)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
(3)再读,体会其中包含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指名读,齐读。
三、总结全文
1. 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2. 让我们轻轻闭上眼睛,走入记忆的长河,再在母亲的爱中回味一番,陶醉一番。
3. 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的母亲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给过你什么帮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板书:
19.月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唱童谣飞向诗歌的王国
猜谜语
听《月光启蒙》一课有感 篇10
浓情月光 浓情课堂――评王华英老师《月光启蒙》的教学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38
浓情月光浓情课堂――评王华英老师《月光启蒙》的教学
《月光启蒙》是本学期新选入教材的一篇课文,用以替代原来的《悲壮的一幕》。两篇文章相比,都是以情见长,但《悲壮的一幕》不免显得做作了些,(本来就是编造的嘛!)而《月光启蒙》更显情真意切。
王华英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怎一个“情”字了得!我想学生会被感动,我们听课的老师也会被感动:一方面是被文本感动着,被月光母亲,被作者孙友田所感动;另一面是被课堂所感动,被老师,被学生的课所感动。浓情月光!浓情课堂!
在先前的印象中,王老师好像并不是一个煽情高手,那她又如何在毫无做作的质朴中让学生沐浴在浓情月光之下,徜徉在浓情课堂之中的呢?我想是得益于体验式式学习方式的成功运用。
反复“焐”文,让体验层层深入。
文字背后的情感,往往要通过反复的、多层次的品读才能为学生所体悟。这堂课的语文味很浓,王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重点语段的反复的“焐”,焐出了味,焐出了情。如在教学“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这一语段时,王老师共安排了四个层次的“焐”文:第一个层次,王老师抓住“三月的和风”这一比喻,唤起学生曾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歌谣的轻柔;第二个层次,她抓住“芳香”这一通感,让学生由嗅觉的体验转移至听觉的体验,感受歌谣的动听;第三个层次,她不失时机地引出“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一句,让学生回忆自己儿时被母亲搂抱的经历,感受歌谣中所蕴藏的母亲的深情。第四个层次,她引导学生联系“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溶为伟大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等句,让学生感悟到歌谣中所蕴含的“启蒙”。教师引领学生一次次和文本做亲密地接触,就一次次走近了母亲,让学生体验到那浓浓的母爱、质朴的启蒙。
媒体辅助,创设情境促体验。
本课所采用的媒体手段,并不复杂,一个ppt课件,画面也就那么三幅,没有动画,但它却实实在在地起到了创设情境的辅助作用。三幅画主要的一幅就是课文中的插图:在如水的月色中,母亲正搂着作者在唱歌谣。这一画面,配合了课文的重点语段,反复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文字、形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坐在课堂中的学生也如沐浴在那如水的月色中,聆听着母亲那轻柔、甜美、深情的吟唱……第二幅画面,是母亲苍老甚至于有点丑陋的面容。学生乍一看,有人竟不禁笑出声来。教师没有制止,而是满怀深情地朗诵起本课原文的开头“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的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课堂里的笑声不觉停了,而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感动。此时,教师适时地出示了第三幅画面:一只慈爱的大手握着一只柔弱的小手。学生的感动、共鸣油然而生。
三、课后练笔,将体验进行到底。
本课的作业设计别具匠心,让学生给自己的妈妈写封感恩信,或制作一张感恩卡。作文是学生最头疼的事,而这样的练笔学生却喜闻乐见,不仅是因为它生动活泼的形式,更主要的是学生对母爱是有体验的,而通过本文的熏陶感染,他们很需要把自己的情感倾注于笔端。
;id=730
听《月光启蒙》一课有感 篇11
一、板书课题,初品课题
师:这是我们今天要上的新课课题,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教师提示“蒙”是后鼻音,齐读)
师:再看看课题——《月光启蒙》,你觉得这个题目起得怎样?
生:读起来很好听。
生:让人感觉很美妙。
生:能让人产生疑问。
师:的确,题目就像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题目总能吸引读者再三品味。
二、初读课文,质疑探究
师:《月光启蒙》这篇文章挺长,生字特别多,有信心读好吗?(生)请大家自由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当然,也可以悄悄地请教我!
(学生自由放声读课文,个别学生请教老师)
师:读完课文,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生:有!
师:这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有五个生字词,能读好吗?
多媒体出示: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指名读“”篱笆“时辰”两个轻声词和三个生字,正音,然后齐读)
师:把这些生字词送到段落中读读看。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不仅读得正确,还读出了味道。这一课中,还有两个多音的生字,找出来了吗?
(副板:莲花落 混沌,提醒“落”(lào)、“混”(hùn)的读音,齐读词语)
师:把“混沌”这个词送到句子中,谁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混沌——记得在哪一课学过这个词么?
生:《盘古开天地》。
师:记忆力不错。在《盘古开天地》一课中,“混沌”是什么意思?
生:是迷迷糊糊、看不清楚的意思。
师:在这一课中也是这个意思么?
生:不是,是“不明白,迷迷糊糊”的意思。
师:知道了“混沌”的意思,那你推想一下,“豁然开朗”会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下子明白的意思。
生:其实就是恍然大悟。
师:找近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方法之一。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用一个
词来说(指板书),就是——启蒙;母亲把这份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说成一个四字词语就是——月光启蒙。
师:古人云:“学贵有疑”,疑问是学习的开始。课上到这儿,你能根据课文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么?(生举手)不急,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有新发现了举手示意我。
师:谁先来提问题?
生:我想问的问题是:母亲为什么唱歌谣?
生:作者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为题?
师:从题目着眼提问,不错。谁还能针对文章题目提出质疑?
生:文章既然是写母亲对“我”的启蒙,为什么又叫“月光”启蒙?(教
师在课题旁打“?”)
师:多有价值的问题啊!还有吗?
生:课文为什么用“芳香”来形容“音韵”?“音韵”怎么会是“芳香”的呢?(副板:芳香?)
生:母亲不识字,为什么能启蒙她的孩子呢?
师:是啊,不识字的母亲,怎么会是“我”的启蒙老师呢?(副板:老师?)
师:善于提问,对语文学习来说至关重要。就本课而言,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认真读书。
生:认真看课文。
师:不仅要用心读书,还要学会用心思考,这样,再难的问题也会变得轻而易举。
三、品读“启蒙”,感受母爱
师:接下来,就请大家默读课文,用横线(副板: )画出文中能体现“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语句,用三角号(副板:△ △)标出重点词句好好体会,在课文旁边的空白部分写下你的感受。开始吧!
(学生静读大约5分钟)
师:谁来说说,母亲怎样启蒙“我”的?
生:母亲唱歌谣启蒙“我”。
生:母亲唱累了,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生:给“我”唱童谣。
生:让“我”猜谜语。
(教师相机板书:唱歌谣 讲故事 唱童谣 猜谜语)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母亲对“我”的第一种启蒙方式。这是母亲给我唱的两首歌谣,谁来读?
多媒体出示: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生读,教师提示“亮堂堂”后两个字在这里读成“阴平”更有味道。)
师:多么美妙的歌谣啊!想听听母亲是怎么吟唱的吗?
生:想!
师:用耳倾听,用心感受,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乐曲《空》响起,教师深情朗诵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穿插播放女声清唱的两首歌谣录音,学生陶醉其中)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母亲在月光下搂着“我”。
生:在夜深人静的夜晚,母亲搂着“我”坐在草堆上吟唱着歌谣。
生:我仿佛看到月亮从天边慢慢升起,听到了母亲那甜甜的歌谣声在耳边响起,整个院子都飘满了这美妙的歌声。
师:假如你就是文章的作者,什么感受?
生:有一种很美妙的感觉。
生:非常宁静,非常温馨。
师:是啊,此刻,我们的眼前一定都有这样一幅美妙的月夜图。(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及第一自然段)读读这段文字,看看能不能读出月夜的美妙来!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是啊,月色美,其实更美的是——
生:更美的是母亲那甜甜的嗓音。
生:更美的是在母亲怀里听歌谣的感觉。
师:是啊,此刻,耳畔仿佛又响起了母亲那甜美的歌声。
多媒体出示: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这是写母亲嗓音的一段话,谁来读读。
(学生朗读)
师: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生:这里写母亲用甜甜的嗓音为“我”吟唱,非常的动听。
生:母亲的歌谣,给整个小院带来了芳香的音韵。
师:你知道作者为什么用芳香来形容音韵么?
生:“芳香”一般说的是花草,而这里是说母亲的嗓音非常美,仿佛让我们都陶醉了。
师:你的理解真好!课前是哪个同学提的这个疑问,现在明白了吗?(生点头)我们来推荐班上嗓音最甜美的同学来读这段,好吗?
(一女生深情朗读)
师:你的朗读,仿佛把我们带入作者童年那温馨的月夜。母亲用甜美的嗓音把美妙的歌谣,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让“我”的童年生活更加美妙。
听《月光启蒙》一课有感 篇12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内蕴丰富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作者童年夏夜的美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怀念之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实录:
师:先请大家来欣赏一首曲子,名字叫《母亲我为你骄傲》,播放曲子。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人孙友田的--《月光启蒙》。
师:先来看这样一个画面。给你的感觉怎样?想说点什么?
生:这个画面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和我在一起的时候,感觉很温馨。
生:母亲十分亲切。
生:我感觉十分美妙。
师:是呀,这是一个温馨的画面:月色下,作者依偎在母亲怀里听着动听的歌谣。那是甜蜜的时刻。无论是母亲还是孩子。所以,在作者的印象里――“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生读“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
师:童年的夏夜是怎样的?
生: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
师:为什么?看书1-3节,请你从书上找找句子来回答。
学生看书
生: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师: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最美的时辰啊。是什么时候?
生: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指名学生读。
师: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很美?
生:星星全都出来了,皎洁的月亮也出来了。
师:把你的话也说得美些。
学生再说。
再指名读“暑热散去了……最美的时辰。”
师: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很美?
生:我想告诉大家月色洒满我们的篱笆小院很美。
师:我们一起来告诉大家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候,读――“暑热散去了……”
师:除了这个,还有什么也让作者感到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生: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母亲忙了一天了,这时终于可以歇一歇了。
生:母亲搂着我给我唱歌谣,她很爱我。
师:是呀,一个“搂”字传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意。作为孩子的我,一天在太阳下晒,在泥地里滚,这时候也可以静下心来,享受月光,享受月光下母亲深情地吟唱。谁来读读第四小节?
指名一个学生读。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短语,一起来读一读。
示: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
师:三月的和风吹来时感觉怎么样?
生:很舒服。
生:柔柔的。
师:是什么像三月的和风。
生:母亲甜甜的嗓音。
师:小溪的流水又是怎样的?
生:小溪的水流动很缓慢。
师:是什么像小溪的流水?
生:母亲的嗓音。
示: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齐读。
师:用个词语来说说这种感觉?
生:轻柔。
生:轻缓。
师:那就让我们轻轻的,柔柔的,缓缓的读读母亲唱的歌谣。
齐读两首歌谣。
师:这两首歌谣都与月亮有关,它还与什么有关?再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第一首。
指名一个学生读。提醒读得轻柔一些。
生:还与洗衣裳有关。
师:什么时候洗衣裳。
生:月亮出来了。
师:可见――
生:母亲很勤劳。
师:还有一首。
指名读另一首。
生:与美好的生活有关。
师:是啊,这是母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母亲用甜甜的嗓音为我深情的吟唱,这时候,引读――
示: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老师,我能问个问题吗?母亲的声音怎么会是芳香的?
生:母亲的甜甜的嗓音仿佛是香的。
生:可能他们的篱笆小院里种了桂花树什么的,散发出来的香味。
师:你可真是会幻想。
生:母亲的声音很动听,感觉是芳香的。
师:母亲的嗓音甜润、深情,仿佛芳香四溢,让作者的内心也充满了芳香,有了一种美好的情感。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母亲用甜甜的嗓音为深情吟唱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生:我会觉得幸福极了。
生:真希望能一直停留在这一刻啊!
师:所以作者觉得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读
师:这句话里有两个相同的字,是什么?
生:“长”
师:第一个“长”指什么?
生:生长。
师:第二个呢?
生:流传。
师:故乡流传下来的歌谣是故乡给予生长在这块土地上人们的恩赐,在这个美好的月夜,通过母亲的口又传给了我。
引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原本糊涂的心明朗起来了。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起了故事。请你们自己读读课文的6-9节。找出描写母亲形象的一句话。
根据回答示: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师:这句话讲母亲怎么样?
生:母亲很美,像玉石雕像。
生:母亲身穿白褂子像玉石雕像。
师:母亲沉浸在月色里,陶醉了,而我也陶醉在母亲美丽的形象中,陶醉在母亲讲的故事里。母亲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那个童话世界引到人间。
学生读――童谣。
师:下面请大家自己读读10―13小节,再看看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根据回答,板书:猜谜语。
师:看第一句。"民谣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可以看出什么?
生:母亲唱的童谣很好听。
生:我想让母亲再给我猜谜语。
生:我想和母亲多待一会。
师: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生:花生。
师:可我那时硬是解不开,是母亲,再一次使我那颗混沌的心豁然开朗。
师:母亲的歌谣、故事、童谣、谜语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美妙",使我的心明朗起来。所以,"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引读――示:"是母亲用……飞向诗歌的王国。"
师: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什么?
生:母亲,我要感谢您。
生;母亲给了我很多,我十分感激母亲。
生:母亲,我爱您。
师:下面我想给大家介绍一篇文章。题目叫《月光母亲》,是这篇文章的原文。读完后我还想听听大家的感觉。但因为幻灯片上打不下,所以老师只带来了最经典的两个段落。自由读一读。
示:
月光母亲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师:现在的母亲怎么样了?
生: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
……
师:作者面对现在这样的母亲,心里会是怎样的呀,请你再读读最后一段,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我十分感激母亲。
生:母亲是您让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生:母亲是您用智慧启迪了我的想象,感谢您。
师:带着这份感激再来读最后一段。
学生读。
师:现在让我们回到课题,想想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生:是母亲在月光下对“我”的启蒙教育
师:这种启蒙教育影响了“我”的一生,所以,我对母亲有着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随同作者走入记忆的长河,再在母亲的爱中回味一番,陶醉一番。怀着对母亲的感激读课题。
生读。
师:怀着对母亲的感激深情的读课题。
生读。
师:其实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和关爱,你的母亲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给过你什么帮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请你写一写,母亲,我想对你说:
生:母亲,我想对您说。
师:对呀,再加上一颗心,表示对母亲的尊敬。(教师在“你“的下面加上“心”)
学生写。
交流
师:母亲的恩情是我们所无法忘却的,在原文的结尾作者这样说:"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让我们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感谢她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听《月光启蒙》一课有感 篇13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06
听马建明老师执教《月光启蒙》一课有感
3月2日下午在墟沟小学阶梯教室听了马建明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一课,马老师精心地教学设计、朴实独到的教学理念在课上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示,听完课后,不由为马老师的水平所折服。
马老师从课中一个生字“蒙”入手,再根据学生组的词“启蒙”切入:谁是你的启蒙老师?他给你留下了怎样地印象?马老师教学点地切入不露丝毫痕迹,显得大方、机巧。马老师在指导学生文本过程中不刻意地对学生进行灌输、训练,而是通过自己巧妙地教学设计,一步步、扎扎实实地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要求。对学生在初读课文遇到地不理解的词语,要求学生大胆地猜测它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地理解水平。对于学生读书时会产生地不同问题,马老师不是泛泛地要求学生提出问题,而是总结巧妙地提高问题的方法,授学生以“渔”。对课文难点:“母亲的歌谣与我的想象之间究竟有什么样地联系?”这一问题,他巧妙地安排学生仿照自己说话:在皎洁地月光下,母亲给我讲着动听地故事。听着听着,我仿佛跟随故事来到了寒冷地月宫中,去陪伴那寂莫的嫦娥.......学生模仿老师说话地过程也是学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地过程。当学习完课文之后,马老师又安排了拓展阅读版块,阅读母亲老年后的生活片段与“我”看望他时的情景。教学立意很快上升到了母爱这一主题,挖掘了文本的深层含义。马老师安排的练习也很有新意,写诗。要求学生完成一篇没有写完地诗(表现母爱主题的),与课文阅读、拓展阅读紧密联系,相得益彰。
对于这节课,我还有以下几点看法。一,超时严重。这是公开教学中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为什么在我们地日常工作得大忌变成了公开教学的常见现象,我看值得我们思考。因为是借班上课,需要与学生有一个熟悉、了解地过程,在这上面花的时间,大家可以理解。但除此以外,还超时几十分钟(两节),是不是地阅读中存在着梳理过细,该粗线条没有粗线条的地方呢?二、文本的教学立意为母爱,歌颂伟大的母爱,这个主题很好。但对文中充满着浓郁地乡土气息这一文本特点视而不见,是不是这次教学中的一个遗憾呢?三、课间没有休息,学生上得非常疲劳。第二节明显感觉到学生学习地积极性不高,虽然老师注意了自己在教学中的是引领、组织、鼓励地角色,但只有几位学生与教师反复“交流”,细看有独角戏的意味。
听《月光启蒙》一课有感 篇14
9月28、29日,江、浙、沪第四届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与观摩活动在上海举行,我校多位语文教师观摩了此次活动,并写出了学习体会。现发布部分教师攥写学习体会,与大家共享。
金秋,丹桂飘香,2007年的9月28、29日,上海迎来了江浙沪三地小语的又一次盛会――江、浙、沪第四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研讨活动。为期一天半的活动,上千名老师聆听了吴永军教授的报告,领略了9位新老名师的教学风采,真正地亲近了语文教学的本色,享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初出茅庐的我,有幸目睹了名师的风采,深切地体会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美、艺术美。
第一堂课由扬州市教研室教研员陈萍教师执教,所选取的篇目是《月光启蒙》,该篇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其中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读来耐人寻味。
在整堂课中,陈老师充分利用自身的特长,用自己甜美的歌喉,带领学生们重温了孙友田儿时所感受的“月光般的启蒙”。陈老师的整堂课如一篇清新、自然的散文诗,轻轻的吟唱让人陶醉、深情的描述让人感动,无痕的引读过渡又让人耳目一新。值得商榷的是对“月光”的理解,似乎略嫌浅显。
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是文中的一段叙述,个人觉得本节对文章尤其是课题的理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的标题是“月光启蒙”,一般的理解是按照文章表面所呈现的,即母亲一直是在一天的劳作以后,当夜幕降临玉兔东升时,当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时给我讲故事唱民谣的,我一直是沐浴着月光听母亲的“启蒙” 的。但细细品来,似乎远不止这些。“月光”象征什么?月光象征着温柔,象征着一种柔情、静谧。“月光”代表着母亲对作者的启蒙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而事实上在本堂课中,陈老师深情的歌唱无不再现了当初“母亲”对作者的“月光启蒙”。再进一步,在例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此外,作者还提到了三个人物:母亲、外婆、父亲。其实,作者这样写是有深刻用意的:母亲是家族的缩影,家族又是黄河沿岸人民淳朴、乐观、能歌善舞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月光”又可以理解为黄河两岸的“淳朴、乐观、能歌善舞的民风”,而“我”正是在这样的民风下成长起来的。
当然,以上所述,纯属个人见解,也许孙友田先生在写这篇文章时根本就没这种想法!
听《月光启蒙》一课有感 篇15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71
我教《月光启蒙》
江苏省江都市宜陵中心小学 王军(225231)
作者邮箱:
《月光启蒙》是一篇内韵丰富的散文,课文描写了一位善良勤劳的母亲在充满诗情的月光下用歌谣、神话故事、童谣、猜谜语的方式给我以教育的感人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在与文本的首次对话中,教师被文中优美感人的画面所感动,被文本明快、流畅、含蓄的语言所吸引,被作者寓情于景的协作技巧所折服。我要把我这些心灵的感动传递给我的学生。
一、教学内容的界定
1、准备用两个课时教学完课文,母亲启蒙所用的的四个形式在第一课时教一个,以减轻第二课时的负担。但考虑到这四种形式都是母亲启蒙我的重要形式与途径,相互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一个有机会整体,况且作者在遣笔行文也照顾到了衔接和过渡,从本文的本位来看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断不可冒然地人为将其分开,破坏文章的整体意境美。
2、四种形式放在一个课时所带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在短短的的四十分钟里让学生轻松学玩,还要保证有效: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研究教材,用以简驭繁的手法对教材进行削减。这种削减则需要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与教材的联系点为基准。斯霞曾经说过:“学生已经知道和具备的坚决不讲,学生还不知道和不具备的要创造条件多讲。”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对于这篇课文,不难发现文章对歌谣和童谣写得比较具体,而对于故事和谜语则相对较为简单。于是,我大胆取舍,把众多的时间放在教学童谣和歌谣上。
二、具体教学
1、让我们的教室也充满芳香的音韵
在教学这一段时,我直奔主题,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描写妈妈是怎样唱歌谣的句子。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对妈妈长歌谣的样子、神态、嗓音都有个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接着我趁热打铁,利用磁带录音,让学生通过磁带录音从听觉神经去感受母亲唱歌谣的表现。这一环节是对上一个环节所做的补充和拓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途径欣赏母亲的歌谣。听是辅助手段,看文字也是手段同时也是目的。在看和听的渲染之后,我让学生重新回到刚才学习的那段话,带着听了录音后的新理解重新从语言的层面来审视这段文字,感受语言文字的精美和准确。这一篇地读书并不是简单的次数相家,而是学生的认识和体验重新构建的创造性过程,是符合学生心灵感应需求和学生心理客观规律的。在再次读书后,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饱和,这样的情感不安排机会让学生得到有效的释放,无疑是失败的,也是残忍的。于是,我安排了较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有个性的读书,结合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效果比较理想。最后,学生对母亲唱歌谣的样子有了深刻的体验,我创造性的让学生从文字中寻找灵感,猜想母亲回如何唱这些歌谣。学生兴趣很浓,用自己甜甜的嗓音学着母亲的样子唱起了那些动听的歌谣,也许学生唱的音调还不准,但情感却是丰富的,感觉是到位的,我们的教室里充满了芳香的音韵,充满了诗情和智慧。
2、童谣
童谣的特点是丰富有趣,我让学生反复阅读这些童谣,找出童谣的特点。于是,压韵、节奏感强、内容生动有趣等特点在学生不断的阅读和发现中渐渐的明朗。学生答出一个我便让发现这一特点的任意选择一个童谣读出自己发现的特点来。学生很感兴趣,读书就在这兴趣盎然的语文实践中渡过了。学生沿着“读书――发现――展示”开展学习活动,有着自己的成功体验,有效扎实进行着语文的学习。
二、我所摒弃的几中做法
1、 课堂中展示收集的歌谣和童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收集童谣、积累童谣的作法是有好处的,最起码它拓展语文学习的课堂,开发了语文课程资源。我所不赞同的是将收集来的资料利用课堂的时间来展示。我们的第一范文就区区40分钟,经不起半点的折腾。我们的第一范文要减肥,要甩掉为别人做保姆的角色。我们的第一范文里只应该有三种人:学生、教师、文本。决不允许有闲杂的第四种人插足。
2、 补充文章的结尾:很多教师为了激发情感,渲染气氛,喜欢把文章最后谈到的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的情况告诉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增强课堂教学的氛围。个人觉得是不可取的:对于我们的教学对象,我们是不是尽可能的让一些美好的一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再说,文本所表现的是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加上最后一段有悖于文本的价值取向,是不足取的。要不,教材的编写者为什么要将这一段删掉了。
3、 在文章的歌谣和童谣的意思上花费太多的时间:教参中说――“课文中所引用的五首歌谣、童谣,教师在读书时,可对内容简要作些介绍,以便学生大体听懂。”教参的话一针见血、鞭辟入里。虽然说文章的引用也是文本的内容,但文章的中心是什么,重点是什么,所想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如果这些问题都得到了充分的考虑,我想教师肯定能够处理好文本和引用的童谣的关系。
听《月光启蒙》一课有感 篇16
《月光启蒙》文中流淌的依旧是母亲给予诗人的浓浓的爱,以及诗人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相关文章的阅读训练试题及其部分参考答案,仅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
月光启蒙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甲]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的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苦涩童年的夏夜却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在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挎腰刀……”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虽然过着清贫的日子,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又叫数来宝)的民间艺人。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溶为伟大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谣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月光启蒙 》阅读题及答案
1.第2段“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填空飘满愁絮……”一句运用了比喻修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表达了作者“为母亲失去记忆而悲伤”的心情。
2.文中引用童谣有什么作用?
答:具体再现童谣的启蒙作用,点明母爱主题。
3.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答:这句话中"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实际上是指她动听的歌声,作者这样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歌声如和风般轻柔,如小溪般流畅,十分悦耳动听。
4.我还能照样子写几句话呢:
答:盛夏,池里的荷花竞相开放,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如热情奔放的女郎,美丽极了。
5.文题为什么用“月光启蒙”?
答:(1)母亲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是在夏夜月光下进行的;(2)这种启蒙教育是充满着母爱和诗意的,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而月光往往能营造美好境界与全文的情景吻合;(3)月光朦胧,给人想象的空间,激发人们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月光本身对孩子也有启蒙作用。所以用 “月光启蒙”做课题!
《月光启蒙 》阅读题
21.用恰当的词语填空(2分)
(1)将“安详”、“慈祥”填入文中的甲、乙处:
她[ ] 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 ]
22.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空格中填入恰当的文字(6分)
月光下,母亲为我 唱 民 歌 →( ) →( )→说 谜 语
23.根据文意,将文中的句子填写完整。(2分)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 。
24.文中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表达效果是 。文中运用同样修辞方法的另一个句子是 (5分)
25.对标题“月光启蒙”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3分)
A.月光下,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吟唱,让我初步了解了许多民歌童谣。
B.在故乡明亮的月光下,母亲教会我要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C.在故乡的天空下,月光启迪我领悟了浓郁的诗情和生活的真谛。
D.明月星光下,母亲用智慧和才华陪伴我的童年,启迪我的想象和诗情。
26.如果以“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永远珍藏着那一份母爱”来结尾,和原文比较,哪一个好?为什么?(80字左右)
《月光启蒙 》阅读题答案
21.(2分)甲:安详乙:慈祥
22.(6分)讲故事唱童谣23.(2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24.(5分)比喻(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嗓音的轻柔、甜美(2分)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或:“月儿弯弯像小船”、“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2分)
25.(3 分)D(3分)A(1分)26.(8分)观点(1分)理由(6分)(写出两点,每点3分)语言(1分)原句好的理由:(1)意境更含蓄(2)结构呼应更紧密(3)内容上突出了诗情(4)语言上具有诗歌的韵味改句好的理由:(1)直接点明母爱主旨,更加鲜明地表达了对母亲的爱(2)呼应开头
以上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月光启蒙阅读答案,仅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旨在让同学们更好的把握《月光启蒙》这篇文章的重点内容,并有所启发和收获。
听《月光启蒙》一课有感 篇17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
《月光启蒙》是一篇蕴涵丰富的散文,节选自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月光母亲》讲述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对来看望她的儿子只是傻傻地笑,笑得作者泪流满面。《月光启蒙》讲述的则是诗人孙友田回忆自己童年时,在诗意的月光下,母亲搂着他,唱起动听的歌谣、童谣,讲故事、猜谜语,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文学的种子,点亮了心灯,一颗混沌的童心变得豁然开朗,得到了有益的启蒙。课文以“民谣、童谣、故事、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读过本课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浓郁的诗情美,流淌着的亲情美,蕴涵着的意境美,在字里行间无不流露。
本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从而深刻解读母亲丰满的形象,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感情并感受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作为教学重点。而将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特殊词语的含义;凭借课文语言材料,理解编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作为教学难点。因此,我将教学设计围绕“一条主线,三种体验”展开。以母亲对作者的启蒙为主线,一读感悟月夜之美,二读感悟歌谣童谣之美,三读感悟母爱之美。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配合教学,营造月下启蒙的情境,直观展示母亲动听的歌声,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理论与现实总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距。在《月光启蒙》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方方面面的不足,教学后,我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实践性知识不足。首先表现为在学生的回答流于表面时,没有进行有效的追问,从而没能把握住这些不算精确的回答引出文本的知识,生成出精彩。其次,引导不及时,有效性不够。在提问“母亲不识字,为什么能唱出如此‘芳香的音韵’”,学生进行回答纠缠于父亲与外婆的影响,无法抓住“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一关键句,进而理解母亲还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时,没有及时归纳出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两方面因素进行引导。
二、简单不够,问题过多。整堂课知识点贯穿得过多,不够简单。所以教学中一方面可能会显得有些零散,而对重难点引导不充分;另一方面,造成了课堂的紧张局面,进而引发引导的不到位。
三、课堂灵活性欠缺。在教学中,我总是着意把学生往我预设的答案上靠拢,力图学生能答出预定的“标准答案”,而将学生所回答的一些富有个性、生动的解答于不顾或破坏其完整性而将其分裂为“标准”的框框条条,局限了学生的思维。
《月光启蒙》的教学结束了,但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一系列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思索。有思才有所得,发现不足才能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面对这些不足,努力改善之,竭力超越之。
月光无声,母爱无言——《月光启蒙》教学反思
本文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通过回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讲故事、说童谣、说谜语的事,赞扬了伟大的母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文章以“启蒙”为情感线索,条理清晰、读来耐人寻味。
“月光”又是教学的逻辑起点:“我”的童年是明月星光陪伴着我,我的母亲是在月光下——这个特定环境中给予我最初的启蒙,如水的月色,璀璨的星辰、神秘的夜空,给“我”美好的陶醉,无穷的幻想。诗人的诗情、诗人的成就与儿时母亲月光下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母亲”当然是教学的中心。是谁给我细心的呵护,是母亲,是谁给我最初的启蒙,也是母亲。文中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其实我想,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通过歌谣、故事、童谣、谜语全部给了“我”。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但从吟唱的歌谣童谣、讲的故事、说的谜语中却让我们读懂母亲给我的最初启蒙;同时感受月夜的宁静与清幽,感受母亲的圣洁与美丽,感受母亲给予我的朴素、纯洁的爱,让课堂充满浓情。
“言美情浓”、富含“诗情、诗意”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本课的设计的理念是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带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精美感人的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教师诗化般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优美意境,让学生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张扬情感、喷涌真情。从而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把语文学习转化为情感的诗意之旅。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使知识生成智慧,让智慧与情感共鸣。
如何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如何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如何引领学生从书本的世界走向生活的世界,如何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让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的、开发的生命体验,如何让师生在课堂互动中,灵感自由创造。是我这堂课所要努力思考并为之实践的。下面就谈谈这堂课的收获与遗憾:
一、优化课堂结构,让课堂充满生机。
课的一开始,我出示了一组词组,让学生读读词组,想象画面,意在为学生营造一个与课文相吻合的意境。
师:读了这些词组,有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一位母亲搂着孩子,唱着甜甜的歌谣。
生:我仿佛看到了柔和的月色洒满了的篱笆小院,一位母亲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接着孩子,唱起动听的歌谣,小院飘满了芳香的音韵。
师:这幅画面给你什么感觉?
生:好幸福啊!
生:很温馨的感觉!
生:很恬静的!
生:有一种宁静的美!
接着精读课文,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板块:
(一)品读歌谣的魅力。听歌谣,读歌谣,感受母亲唱歌时音韵之美,再从作者的感受出发,抓住“芳香”体会歌谣的音韵美,感受歌谣给予我们的启蒙是爱民间艺术。
(二)品读重点词句,体会母爱之美。联系母亲劳累了一天还不忘搂着我,给我唱歌谣,还唱得如此动听,如此悦耳,体会浓浓的母爱。
(三)悟情感,表达怀念之情。通过补充原作《月光母亲》的片断,唤起了学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
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让学生对“母亲把对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句话的理解水到渠成。遵循了一般的阅读规律,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与认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地去认识与掌握。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二、营造诗意的氛围,让课堂孕育诗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就必须准确地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月光启蒙》中,我和学生找到文中的歌谣,初步品读后。为了加深印象,我问:“母亲是怎么为我吟唱这些歌谣的?”
学生: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出示句子)
师:“三月的和风”给你什么感觉?
生:柔柔的。
生:轻柔的。
生:温暖的。
生:像母亲的手抚摸过我的肌肤。
师:小溪的流水给人什么感觉?
生:叮叮咚咚,非常好听。
生:清脆悦耳。
师:那么就让我们轻轻地,柔柔的,来读这段话。
生读不到位。
师:你的朗读是不是深情地,甜甜的?
生再读。
师:你想不想做一做童年夏夜里的那个孩子,听一听母亲的吟唱呢?闭上眼睛——多媒体传出无伴奏歌谣录音。
师:你听了有什么感觉?
……
师:母亲的甜美的嗓音就像春风一样温柔,如溪水一样悦耳,可怎么会是“芳香”呢?
生:母亲的声音悦耳得仿佛让我闻到了香味。
生:这样写出了母亲声音的美妙。
生:我的身心完全沉浸在这美妙的声音中了,不光听到了,感觉到了,还闻到香味了一般》
师:是呀,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感受,让我们像朗诵诗歌一样读读这段话。
孩子们悠扬的读书声和着缓缓的音乐,教室里立即飘满了孩子们那芳香的音韵。
三、个性化阅读,让课堂绽放活力。
这节课我是以学生练笔作为结束的。在体会了作者为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后,一段深情地渲染:
师:故乡的明月不会忘记,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我更不会忘记。在岁月的流里,有些东西会消失,比如母亲的容颜,但有些东西,会在岁月里沉淀,比如母亲的歌声——教室里再度响起母亲的歌谣。
为了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深华,,我让学生拿出笔,写一写:母亲,我想对你说——静默几分钟后,孩子们埋下头去,有的紧锁眉头,有的奋笔疾书,有的拭着眼角……
在悠悠的音乐声中,一个孩子站了起来放声朗读,接下去又是一个,又一个……
母亲啊,您曾经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
母亲啊,你曾经为我唱的那些歌谣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母亲啊,在月光下,你忘记了劳累,为我唱歌谣、讲故事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母亲啊,是您让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为我开启诗歌的大门;
母亲啊,是您让我懂得了爱的意义,我真想让您再为我唱一唱儿时的歌谣。
母亲啊,……
这不就是一首诗嘛!一首动人的诗!
四、有效的课外补充,让课堂延续生命。
为了激发学生拥有像作者对母亲那样的爱,老师在课堂上补充了《月光母亲》的部分原文。当多媒体课件出示满头白发,额上刻着深深皱纹而又失去记忆的母亲形象,课文中慈爱聪颖的母亲与此时痴呆傻笑的母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反差冲击着学生的心灵,画外音出现“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赶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时,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师生饱含深情的对比朗读则把学生的情感波澜再次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在歌曲《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旋律中学生会由此想到自己的母亲,想到普天下所有给予他们生命与教育的母亲,想到所有关爱他们的人。这样的拓展是基于文本、服务文本的,文本深藏的情感因素得到充分挖掘与展示。这样不仅让课堂充满活力,更延续着生命。
上完课,总觉得有一些遗憾。还有课文后面的一个问题没有讨论。探讨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课题,在备课时也考虑这个问题,后来因课堂容量太大,说话的训练较多,在课的结束我想安排一个“母亲,我想对你说……”这个写的训练点。所以上课就删了。第三课时,我还要想把这个问题拿出来探讨。要准确地把握这个问题,更多的是找到“月光”与“母亲”的联系,我觉得可以追溯到孙友田原文的那个题目《月光母亲》,这个理解也可以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我想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没曾想第三课时,学生们又给我带来意外的精彩:
师:原来是母亲启蒙了解我,但是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你觉得“母亲”与“月光”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范天达:母亲温柔似月光,母亲美丽圣洁似月光。
宣泽源:.在清苦的日子里,母亲为我吟唱的那些民歌民谣,就像无声的月光一样,为我点亮了一盏心灯,使我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让我对生活始终抱有热情和美好的向往。
李群:母亲对我的启蒙就像黑夜里为我点燃的一盏心灯,为我照亮了文学的道路。
范涛:“我”的童年是明月星光陪伴着我,我的母亲是在月光下给予我最初的启蒙,如水的月色,璀璨的星辰、神秘的夜空,给“我”美好的陶醉,无穷的幻想。诗人的诗情、诗人的成就与儿时母亲月光下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丁文诣:母爱就像月光一样无声无息。
看来水到渠成的点化,洞开学生的心门,引领学生到达了情感彼岸,润泽了学生的情感,使得课堂绽放出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