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通用16篇)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脉。
3、品读“栽花赏花”,感悟父子之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引出课题。
1、同学们,昨天我们有个预习任务记得吗?通过预习,知道课文中写了哪两个人?(出示课题: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2、预习后知道,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学生说)
3、学习作家卡片――高尔基。
师: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很爱自己的儿子,那么,课文写了他和儿子之间的什么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a、找出文中的生字,把字音读准,句子读正确、流利。
b、边读边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学习生字。
a、检查读音。
b、指导书写。
3、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a、把生字带入课文中,再读课文,想一想高尔基和儿子间的哪些事,分别在哪些自然段写到?
b、引导分段。(板书:栽花赏花 写信教子)
三、精读课文,引导感悟。
(一)品读“栽花赏花”,感悟父子情深。
过度: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很爱自己的父亲,他的儿子也非常懂事,也很孝顺,文中哪些地方写到儿子对爸爸深深的爱呢?
感受“子爱父”,学习2、3自然段。
1、 学生默读2、3自然段,在文中画上“――”线。
2、 指名汇报,朗读。体会子爱父。
(1) 课件出示:有一年、探望他。
高尔基的家在哪儿?现在在哪修养,儿子跟妈妈不顾路途遥远,长途奔波来看望爸爸说明什么?(儿子爱父亲)你能把这种爱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高尔基的儿子来到岛上后做了些什么呢?
(2) 随答出示“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
(3) “只有”、“还没有”说明什么?(儿子年龄小、个子低)儿子年龄小、个子低,肯定力气也弱,那种花一定不容易。
指导学生抓住“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各种各样’体会儿子对父亲的爱。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儿子对父亲的爱。
高尔基的儿子就要告别爸爸,跟妈妈会苏联了,他望着满院的亲自种的花草,幸福地笑了。他为什么笑?此刻他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话)
是呀,儿子要告诉爸爸了,儿子留下的不仅仅是鲜花,还留下了对爸爸的深深情意,留下了深深的祝福。指导读2、3自然段。
3、感受“父爱子”,学习第4、5自然段。
(1)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儿子种的花全开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到这块芳草地,静静地听老师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出示第4自然段)
(2)交流。
(3)指名说。
(4)引导看图,理解“姹紫嫣红”。
(5)这些鲜花不仅引来了一只只蜜蜂,还引来了岛上的居民!
a、假如你是院子附近的居民,早晨当你打开窗户,闻到淡淡的花香,你的心情会怎样?(感到心旷神怡,今天一定是美好的一天。)
b、假如你是一位心情烦闷的居民,欣赏着眼前的鲜花,你的心情又会怎样呢?(把烦恼抛到九霄云外,又恢复了平静的心情。)
c、假如你是劳累一天的居民,欣赏着眼前的鲜花,你的心情又如何呢?
师:此时此刻,对于岛上的居民来说,鲜花是最美好的东西。
(6)看着这美好的东西,人们的心情都变好了,来,让我们再次带着这份好心情去欣赏这满地的鲜花。(齐读)
(7)引导读第5自然段,看到这么美丽的花儿,高尔基的心情怎样?(开心、高兴、激动、自豪)你从哪儿看出来?(插图)为什么高兴?你们来帮他们说说。
(8)齐读课文1――5自然段,再次读出父子间的浓浓亲情。
四、小结。
五、作业。
1、引导学生积累值得摘抄的词语或句子。
2、背诵1――5自然段。
板书设计: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栽花赏花 爱 写信教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2
设计理念:
凸显人文性是语文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人文性”不仅仅是在确立教学目标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整合地考虑,更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时处处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存在状态,并以此为资源进行动态的生成性教学,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一个时空。
设计特色:
本课时的设计以读为本,还学生“读书”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以交流的方式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合作,使学生在读书交流中明晰课文的语言内涵,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5自然段。
2、凭借语言材料,深刻领会“给”的丰富内涵,体会“愉快”,感悟“美好”。
3、在读中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质疑明题,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什么时候,你很快乐,心里感到特愉快?”
2、读句质疑,提炼研读主题:“课文中有个人对什么事最快乐是这样说的:(出示句子)‘给’,永远比‘拿’愉快。”让学生朗读这句话,之后质疑:“读了这句话,你想问些什么吗?”然后从学生的提问中提供出本节课的2个研读主题:①谁给了谁什么?②怎么“给”?
3、激发兴趣,导入研读:“同学们真行,就这句话,就一个‘给’字(板书“给”)提出了两个很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了呢?”学生提出应该读书研究,解决这两个问题。
[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儿子前往探望时在岛上栽种了许多花草,给高尔基带来了无比快乐。后来,高尔基写信给儿子,告诉他:“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个故事对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为此,教学这一课时确立了这样一个目标:让学生通过读文感悟,明“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从而在思想认识上有所觉悟,提升自己的精神生命。对“给”的深刻领会,对“愉快”的意义把握,是达成这个目标的关键所在,所以本课时确定了“谁给了谁什么,怎么‘给’”这个研读话题。要使课堂有所生成,光有研究的话题还不行,还要有主动研究的动机和积极的研究情境。所以教学中,以谈“快乐”导入,让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切身感受畅谈“快乐”之后,提出一种与之截然相反的观点,使他们处于愤悱状态,心中升腾起读书研究的强烈愿望,从而创设出一个积极探究的情境。]
二、揭示课题,初读感知,浅层研究。
1、揭题:“现在,我们就来读读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板书课题),研究、解决这两个问题。”
2、初读感知,浅层研究:“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边读边想:①这句话是谁说的?②课文中,谁给了谁什么?”学生自由读文思考,然后交流,朗读第一自然段,知道课文中讲儿子给了高尔基鲜花或愉快。相机完成板书:
三、深层研读,领会“给”意,体会“愉快”,感悟“美好”。
过渡:“初读课文后,你们对‘谁给了谁什么’就有所发现,学得真是不错!下面,我们继续读课文,深入、具体地研究儿子‘给’了高尔基什么,怎么‘给’的,好吗?”
(一)研读第2自然段,初悟“给”意。
1、朗读第2自然段,读后谈发现:“读这段话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谁给了谁什么?”学生交流,从“休养”和“探望”两个词交流各自的想法,知道儿子的探望给高尔基带来了亲情和关爱,从而意会到“探望”就是“给”。老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探望”一词。
2、再次朗读:“所以,读这段话时,我们要注意突出这两个词。试着读读好吗?”
[探究,因学科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内容和途径。语文学科的探究应具有“语文”的特性,无论是探究知识、技能的,过程、方法的,还是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都不可抛却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个根本任务,它探究的内容和途径应该是语言文字。这里的设计体现的就是这种语文探究:读文抓词,借助一些字词读文会意,品味悟情。]
(二)研读第3自然段,领会“给”意。
过渡:“读书时就应该这样,注意一些词语,去想去发现去感受。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1、自由读、悟第3自然段:“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段话中,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在下面加点,再想想,从中你会发现些什么,产生怎样的感受。同学们可以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大堂交流,谈感受:“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你是怎么想的的,有什么发现和感受?我们来交流交流,好吗?注意,用心听同学的发言,从中你能否有新的发现和感受?”
3、整段读悟:“同学们说的真好,能读好这段话吗?”学生读后,问:“读着这段话,你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描述画面时,教师注意听,随机引导他们将这段中的每句话联系起来,想像、感悟儿子是怎样栽种花草的,对“给”有所领悟。在交流时板书“栽种”一词。
[这里的教学,从读切入,在读中进行,在交流中铺展开去,又在读中收拢、结束。学生在反复、充分、层层递进的读中,感知、品味,感受着语言,进行着与文本的对话;又在交流中,进行着生生间、师生间网络状的对话、沟通,在脑海中浮现出清晰的画面:有的或许是只有镢头那么高的儿子,不远万里来到小岛,顾不上休息,栽种着各种花草,忙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有的或许是儿子在跟高尔基依依话别;有的或许是两个画面都有。从而对“儿子栽种花草”、对儿子的“给”建立起丰富的表象,深刻地领会“给”的丰富内涵。]
(三)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美好”。
1、展现画面,激发读书兴趣:老师一边说着:“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一边展开画面,然后问:“美吗?(稍顿后)课文中描写的也很美,想读读吗?”
2、自由读悟:“自己读读第4自然段,你会有所发现有所感受的。”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然后评议:“从他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美在哪里?”在学生读议时,教师相机点拨:①“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想像一下,会有哪些颜色的鲜花?②“花儿轻轻摇晃”是怎样的?它们好似在干什么?
4、听老师读第一句话,读后交流:“听着老师的朗读,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感受吗?”学生交流,体会到这段话不仅表现了鲜花的美好,还流露着高尔基的喜爱之情。
5、感情朗读:“现在你想怎么来读这段话呢?”
[领悟“美好”的含义,对“愉快”的意义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学习第4自然段时,要让学生在读中充分感受鲜花的美丽,并产生愉悦之情,还要深入体会高尔基的高兴之情,从而领悟到“美好”的东西,不仅仅指鲜花,还指一份愉快,一种快乐。]
(四)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愉快”,感悟“美好”。
过渡:“高尔基真的高兴吗?赶快读读第5自然段吧。”
1、学生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
2、指名朗读:“你觉得他高兴吗?能用读来告诉大家你的感受吗?”
3、深入研究,体会“愉快”:“读着读着,你觉得高尔基的高兴与我们一样吗?怎么不一样?”学生说议时,根据学生的发言,扣住“欣赏”、“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等词句,朗读相关语句,进一步体会高尔基的“高兴”和“愉快”:“是啊,这么多这么美的花是儿子亲手栽种的,在高尔基的眼里,这一朵一朵的鲜花就是——(由学生说)在高尔基的心里,这一朵一朵的鲜花,就是儿子——(由学生说)。”
4、感悟“美好”:“读到这儿,你认为儿子给了高尔基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感受,感悟到儿子给高尔基的是孝心、爱心、幸福、享受等等这些美好的东西。
[这一段的学习仍然是在读进行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真切地体会到高尔基的“高兴”之情,进一步感悟“美好”的含义。]
三、布置作业。
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用自己的话描写课文第4自然段中鲜花盛开的情景。
附板书: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探望
给 栽种
[总评:凸显人文性的课堂是一种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惟课本,不惟教案,关注的始终是学生——完整意义的人!关注他们在课堂中的存在状态,关注他们主体性发挥,关注他们在课堂中的生命成长。这种生成性的教学需要设计者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确定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板块,安排教学步骤,运用能调动学生学习情感的教学语言。更重要的是,采用属于学生自己的“读”的操作机制。为何说“读”是属于学生的呢?因为:①读是一种原生态性的实践方式。学生读书是自己在读,自己在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学生当时是怎样的生存状态,他们就以怎样的状态进行读,即使外在有什么影响,仍然是他们自己进行着读,是他自己原生态地实践着。②读是一种独特的建构过程。只要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他总是带着一定的阅读期待来读书的。在读的过程中,他会自动地调动自己生命世界和精神世界中的经验,与文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匹配、组合,产生各自的理解、认识和感受。所以说,读是属于学生自己的。以读为本的教学是凸显人文性的教学,是一种人性化的教学。这篇教学设计,以读为本,还学生“读书”的权利,给予读书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这空间,指的是学生在读书时,完全不受外在的牵制,在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下匹配着、建构着、生成着。这种建构性、生成性的空间还体现在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在“给大家读一读”、“听他说一说”;“从他的朗读中你有何新的发现”、“听了他说的,你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的交往中,学生在倾听、在沟通、在合作,在建构、在生成。这样的课堂必然弥漫着人文气息。]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3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行文流畅、内容简单、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从小教育儿子的思想。
文章结构清晰,两件小事很自然地把课文分成了两大部分,且两件小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并把两个主人公的情感巧妙地串联了起来。教学时,围绕关键句子给永远比拿愉快展开。栽花赏花是情感河流的源头,10岁的儿子就像刚播种的花草苗儿嫩嫩的、纯洁可爱,他顾不上休息,在小岛上种了各种各样的花草,不仅给小岛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更是他深爱父亲的体现,小小年纪就懂得把美好的鲜花留给别人,这种情感很值得学生细细品味。为了体会儿子的这种爱父情结,课堂上,设计了这样的语言训练:看着满院种下去的各种各样的花草,儿子的心里在说:。学生能把对课文的理解、对儿子爱父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语言中。美丽的鲜花在春风的吹拂下竞相开放,阵阵清香迎面扑来,不仅高尔基欣赏到了,同学们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也似乎欣赏到了清香溢满园的鲜花。
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高尔基,看着满院的鲜花,你想对自己的儿子说些什么?问题一出,学生话匣子打开了,父子亲情自然流淌。但是,没有儿子的加入总觉得似乎少了点什么。于是,我让同桌合作表演父子之间的对话,学生的兴致异常浓厚。此时此刻,我觉得对写信教子的环节只要稍微点拨一下就可以了,因为学生对美好的东西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创设情境,品读语言,感受父子情深并积累语言,
3、理解信的深刻内涵,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并指导生活。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感受父子情深;积累词汇,学会运用;领悟“给”永远比“拿” 愉快的道理。
教学难点:
领悟“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 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14课,板书课题,齐读。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高尔基和儿子之间的感情,你会用哪个字?(爱)课文是通过哪两件小事来传达这一情感的?(板书:栽花赏花,写信教子)
2、明确目标
今天,让我们深入的研读课文,进一步感受他们父子间浓浓的爱,体会高尔基高超的教子艺术。
3、效果预期
只要我们用心品读语言文字,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有不同寻常的收获,有信心吗?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学习课文第2 5自然段,品读感悟父子情深
任务呈现:仔细读2 5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儿子爱父亲?又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父亲爱儿子?分别用“[ ]”标出来,重点词语下画上“Δ”
自主学习:按要求读书
展示交流
1、儿子如何爱父亲?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呢?生交流:从“顾不上-------一直------各种各样的花草”谈体会:儿子不顾长途奔波的劳累,顾不上休息,为父亲栽种各种花草,猜猜看,他做这件事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可能是让花草来陪伴父亲,排解父亲孤独寂寞的心情;也可能在想父亲欣赏到自己种的鲜花身体早日康复)同学们高尔基的儿子当时有多大?(只有10岁)多高?(还没有?头那么高)干这样的活容易吗?(不容易)虽然小小年纪,却有这样的爱心、孝心,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你想不想夸夸他?通过你的朗读夸夸他吧。(评价读:抓住关键词语,把自己的感情融进去,记住你是在夸他,而不是向别人介绍!)
2、 你还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他非常爱他的父亲?(探望)评价:读得真仔细。换成“看望”可以吗?“探望”说明路途虽然遥远却割不断父子间的亲情,非常想念父亲,所以趁着放假跟随妈妈从俄国来到意大利来探望,作者的用词很准确,一个“探望”传递了一份情感。
3、 当他告别爸爸,跟妈妈回去时,望着自己亲手栽种的鲜花,他幸福的笑了。他仿佛看到――――――
过渡:我们从二、三自然段里体会到了儿子对父亲的一份关爱,一份思念,那高尔基又是如何爱自己的儿子的?你从哪儿可以体会到?
交流
1、“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欣赏”是什么意思?为什不用“观赏”而用“欣赏”?(欣赏不是一般的看,而是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这里指高尔基在“欣赏”什么?(儿子种的花)儿子种的花是怎样的美,令他赏心悦目呢?哪段写到了这幅美景图?
2、4段,指名读,听着他的朗读,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耳边听到了什么?鼻子闻到了什么?(看到:花儿争奇斗艳,争着比美,五颜六色的花儿在风中跳舞,摆动着美丽的衣裙,扭动着腰肢。听到:风儿和花在做游戏,小蜜蜂边飞边歌唱。
闻到:阵阵芳香,沁人心脾)好美的一幅春景图,能读出来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3、想欣赏一下吗?(出示鲜花图片)看到这些色彩鲜艳的花,你想用哪些词来形容?(五彩缤纷、五颜六色、色彩斑斓、万紫千红、芳香扑鼻……)文中是用哪个词描写花的颜色的?(姹紫嫣红)“紫”和“红”说明花的颜色多,那“姹”和“嫣”是什么意思?花的艳丽。这里不仅花的颜色多,而且开的特别艳丽,特别芳香,这都是儿子辛勤劳动的结晶啊,高尔基怎能不高兴?让我们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再来读,谁已经记下这幅美景图了?(指名背)
4、欣赏着这幅美景图,此时,高尔基心里感到怎样?(高兴、骄傲、想儿子)会高兴、骄傲地说什么?(这是我儿子种的花,我的儿子真懂事,瞧,这些盛开的花儿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人们常说:“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看到花朵就想到儿子,这一形象的比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思念之情。------)学到这里,你觉得高尔基仅仅是欣赏儿子种的花吗?(不是)他还欣赏什么?(联系前文:欣赏儿子有爱心,孝心,勤劳,奉献)父亲能够欣赏儿子,认可儿子,这就是父亲对儿子爱的表达啊。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傍晚,……红扑扑的脸庞啊!)
过渡:高尔基是多么的高兴、骄傲,对儿子又是多么的思念!不久,一封带着花的芳香,带着父亲的谆谆教导的信从意大利飞到了苏联。
任务二:品读“写信”,分享高尔基博大的爱
任务呈现
1、默读课文6---9自然段,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做批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着重想想
(1)信中两处提到“美好的东西”分别指什么?
(2)“给”,永远比“拿”愉快。“给”指什么?“拿”又指什么?
展示交流
1、第一次提到“美好的东西”在那段?(7段)指名读。这“美好的东西”指什么?(鲜花)这里的破折号做了解释说明。抓的好,标点也会说话。花儿明明种在高尔基的庭院里,为什么高尔基说是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留给了更多的人欣赏)
是啊,美丽的鲜花不仅给高尔基带来美好的享受,还给岛上的居民带来一份愉悦的心情呢!(出示填空)
当邻居清早推开窗户,闻到花的清香, 他会说:“我感到心旷神怡,今天一定是美好的一天”
心情烦闷的女士路过这里,欣赏着眼前姹紫嫣红的花,她觉得我的烦恼顿时抛到九宵云外了,我又恢复了平静的心情)
劳累一天的渔民走过来了,欣赏着鲜花,我本来已经腰酸背痛了,但是当我看到这美丽的鲜花在风中轻轻摇晃,我的疲劳顿时化为乌有,我又精神百倍!)
所以说,儿子栽的花给岛上所有的人都带来了快乐,高尔基为儿子这样的行为高兴。再来齐读。
第二次提到“美好的东西”在第几段?(8段)指名读。这段话怎么理解?(不论何时何地,也就是经常不断的,随时随地留给别人的都是美好的东西)这是父亲为儿子的未来提出的希望,仅仅是希望儿子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给别人种鲜花吗?那这里“美好的东西”指什么?生活中你有没有给别人留下美好的东西,自己心情很愉快的时候?说话练习。(出示课件)
当同学找不到笔,无法做题时,我___。看到同学露出的笑脸,我____。
当妈妈下班后疲惫不堪时,我_____。看到妈妈幸福的笑脸,我 ____。
当____时,我____。看到____,我_____
是啊!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善意的问候,一双援助的手,一点助人脱困的物品都是“美好的东西”
所以,这段中的“美好的东西”指----对别人的关心和帮助,
引读:这就是高尔基对儿子的更高要求,也是对儿子更大的期望。高尔基写得多好,让我们一起读----,翻扣书,教师引导背诵“要是你---”,指名背诵
3、点拨:信中高尔基最想让儿子永远牢记的是哪句话?(板书)“给”,永远比“拿”愉快……
现在你们知道这里的“给',是指什么?(给予、付出、奉献)
“给”什么呢?(给别人美好的东西,给别人帮助,给别人关心和真诚的奉献等。)“拿”就是取得,索取。好记心不如烂笔头,请大家记下来。
比较句子。
“给”,永远比“拿”愉快……
‚“给”永远比“拿”愉快……
A、这两句话该怎么读?自己练读。
B、指名读
C、听出两句话的不同了吗?学生讲,老师说明:加了逗号强调了这里“给”字的重要性,更强调了“给”比“拿”愉快。让我们一起再来读好这句话。
让我们也牢牢记住高尔基的教导(引导背诵):那时候,你会感到------给永远比拿愉快----
小结:高尔基不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还是个懂教育艺术的父亲。在信中,他不仅表扬了儿子,还趁机教育了儿子: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而不在于索取,希望大家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让所有人都需要的人”。他对儿子的爱,不仅表现在父子之间的亲情上,更是一种博大深沉的爱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让我们一起完整的有感情的朗读这封信,感受一下这份深沉的父爱。
三、检测导结
引导写信:捧着父亲的来信,一遍又一遍的朗读,儿子终于明白父亲的用意,提笔给父亲回信。假如你是高尔基的儿子,给爸爸回信时最想说些什么呢?(交流信中最重要的语句。)
小练笔:请你代替儿子给高尔基写一份回信。
温馨提示
(1)谈谈对父亲话语的理解、感悟
(2)询问一下父亲的身体、生活情况
(3)注意写信的语气,尊敬又亲切的
(4)要注意书信的格式。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感悟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父子情深,积累语言。
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 “给予”的内涵,并深刻领会“给予是一种快乐”。
3、学会积累感悟的方法,学会与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感受父子情深;初步领悟“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
教学难点:初步领悟“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学生做一期相关的采蜜集,摘录积累相关语言,并进行自学感悟。(采蜜集布置要求:按课文顺序摘,由课内摘到课外,可以从六个层面谈自己的感悟。)课前预先审阅,准备好主讲人,做到有的放矢
2、自己做一期相关采蜜集。
3、卡片(人名)
4、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生读)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伟大,老师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写作水平高,作品产量高,文学地位也高,简称“三高”,是不是因为他姓高?
老师查了一下资料,高尔基的全名是:阿历克赛·马克西莫维奇·佩什科夫,(出示,生读)阿历克赛,以前中文翻译为“阿辽沙”,读过高尔基作品《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些作品的同学知道,里面的主人公就叫“阿辽沙”,那是因为这些小说很多都取材于高尔基的亲身经历,高尔基是他的笔名,俄文的意思是“痛苦”。.
2.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中的高尔基痛苦吗?而是非常的“快乐”,这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今天来细读课文。
二.检查自习情况。
1.课前,我请大家自读了这篇课文,并要求大家做了相关的摘录,都做了吗?老师也摘了,不过我先听听你们汇报一下自学情况,好吗?
2.打开你们的采蜜集,先简单地交流一下,这篇课文中,你们积累到了哪些认为有价值的句子?
a.请一位学生交流摘录到的句子,(视情况可以鼓励学生上台展示采蜜集)初步指导读好相关句子,(生朗读不佳,师范读,请生评点,指出好的地方,学生模仿)
b.师统计班中的相关人数,请相关同学再读这句话,概括成小标题并板书。
c.如果有句子有价值,学生摘到的不多,师出示自己的摘录本,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4.一些冷门的句子可以事先交流掉。
3师汇总大家都有同感的句子
总体评价:这些句子,是大家普遍认为比较有价值的,值得感悟一番的,同学们很有眼光,老师也很认同,这叫“英雄所见略同”。
1.接下来,请同学们把以上句子在书中划出来,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感悟这些话。
2.文章不厌百回读,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次来读读这些话,之前没摘到的,你用心品悟一下,相信你也会有所发现,可以把感受写在书上,先前有摘录的,如果现在有新的发现,也可以在书上继续补充,这叫温故而知新,好,给大家几分钟时间,之后我们来集体交流。(先民主再集中,每个交流的同学都要给予充分的鼓励,眼光独特,书写工整等等)
二、重点交流。15-20
1.安排主讲人
为了方便大家交流,这些话,我想每句各请一位主讲人,(解释主讲人身份,激发兴趣)你拿好你的相关材料,到台前来交流,其他同学干什么?(如果基本认同,可以就他的发言进行补充,如果不太认同,可以提出你新的见解。)如果你们的交流能够让陈老师这本采蜜集拿不出手,那你也姓高。
2.学生交流
教师鼓励(评点是从哪个角度来理解的)引导(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来品评一下),交流不到位的,出示老师摘录本。
3.指导朗读与背诵
预设重点句子
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耍
儿子种花:爱之蕴含
10岁,正是天真烂漫的年龄,同龄的小朋友可能都在玩耍,而高尔基的儿子却不顾身材矮小,放弃了休息来种植花草,那流淌在土地中的滴滴汗水,都是他对父亲的爱啊!
1.学习重点:说话练习,儿子的小,种花的辛苦(想像),种花的用意。
2.朗读背诵:读好几个关键词。
3.展示老师采蜜集中未涉及的部分。
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
美景如画:爱之呈现
花儿的颜色是多么鲜艳多姿,花儿的芳香又是多么沁人心脾,真是“万紫千红总是春”啊,而这些,都是儿子之前的辛苦劳作换来的。
学习重点:朗读练习,体会当时的美,色,姹紫嫣红,香,引来了……
朗读重点:换成小诗,读出节奏感,
春天到了,
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
春风吹来,
姹紫嫣红的花儿
轻轻摇晃着。
散发出
阵阵芳香,
引来一只只蜜蜂。
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父亲赏花 爱之体验
只有在深爱并思念一个人的时候,才会有这样的感受,作为父亲,看到儿子为自己种的花,那是多么幸福啊,虽然儿子不能长时陪伴身旁,这些花草却可以让他不再感到孤单。
学习重点:学习写作手法,进一步体会儿子的“给”。
“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写信教子 爱之升华
终于明白儿子为何会不顾辛苦种那些花了,因为他给得快乐。终于明白高尔基为什么宁愿流亡海外也要不断写作了,因为他也给得快乐。他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践行着这条真理,并传达着对儿子的殷切期望,真是用心良苦啊。
学习重点:学生充分交流,指导思维辨析(儿子与父亲都给了什么美好的东西?联系生活实际拓展体会美好的东西)
引导步骤:1.出示“给”永远比“拿”愉快……
“给”,永远比“拿”愉快……
朗读体会这两句话的不同,突出“给”。
2.结合文章,儿子给了什么?鲜花,就是尔基所说的“美好的东西”,回读,为何不顾辛苦?因为他给得快乐。
3.高尔基给了什么?作为一名作家,高尔基又给了什么?(介绍背景)这些,也是美好的东西,为何高尔基要“给”,因为他给得也快乐。
4.出示名言,体会名人的给。
5.生活中,哪些是美好的东西?(说不出可以创设情景)
总结:美好的东西,可能物质方面的,你借给同学的一枝笔,一块橡皮,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你对别人的一次安慰与鼓励,一次宽容与谅解,一个微笑,一次握手,那些也是美好的东西。
三、总结升华 5(灵活)
我借花献佛,想把这段话,送给吴怡,
请吴怡读最后两节,请十八位学生读,请全班读。
是啊,何时何地,我们都能给人送去美好的东西,相信,你也能找到属于你的那份快乐。 请一起背诵最后两小节。
四、指导背诵5(灵活)
师范背,生评点,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和信心。(时间充许,学生也背)
五、布置作业
以书信格式出示高尔基的信,以儿子的名义给高尔基写一封信。
板书设计:
儿子种花 爱之蕴含
美景如画 爱之呈现
父亲赏花 爱之体验
写信教子 爱之升华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后反思
最近一直在提“生态课堂”,什么是生态课堂?莫衷一是,似乎强调了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就是生态课堂 ,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样的说法本身没有错。可是,教师在哪里?是不是教师只要任由学生在课堂上自我展现就是所谓的“生态课堂”?如果是这样?那老师在课堂上不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自已的一言一行,都成了这“生态课堂”上的非生态因子,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堂“不作为”,那么这样的课到底是“生态课堂”还是“原生态课堂”?
老师是什么?很久之前就有一个生动的比喻: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把老师比成园丁,那学生自然是那些花花草草,需要老师在修枝裁叶,这本身就是一种很生态的说法。当然,这是一种广义的说法,既是“树人”,其中也必定包含着课堂教学的成份。我相信,有关课堂教学,不管是任何思潮、运动抑或是主义,教师的主导作用都不可能废弃,它和提倡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矛盾,而是相生相伴,相辅相成的。关键是导什么,如何导的问题。
试谈一下自己的理解。教师的导,首先是导自己。对课堂,对学生,对文本,首先自己要有坚定的立场,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应对课堂上纷繁复杂的局面,做到“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要做到这点,教师既要全面了解学情,也需深入研读文本,只有这样,才能站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有一份“我就是语文”的自信。当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导自己,最终还是为导学生服务的。对学生的导,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示范,教师课堂上需“言传”,更需“身教”,同样读一遍课文,任何的多媒体设备,都起不到教师亲自读一遍的作用。教师的示范,不仅确立了一种标准,更会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增强教师在课堂上的吸引力。二:评价,评价是课堂上的润滑剂,它能营造浓浓的课堂气氛,也能使教师始终掌控着课堂的“温度”。三:提炼,对于学生上课讲的比较到位,全面的内容,老师要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加以引导,化繁为简,用较为精炼的语言进行概括性的描述。四:梳理,对于学生理解较为片面,只能停留在只言片语的回答,教师要有梳理的能力,采众生之长,加以整理,从而从出一个相对全面的理解。总之,教师的导,要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个新的提高,使之理解得更为清晰,全面。
我就是带着这样的想法执教这篇课文的,纵观这堂课,虽然课前的想法比较多,但是在课堂上的实际效果还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还是在学情的把握上不够准确,虽然课前准备方面以予了重视,但是课堂上,学生还是有点畏难情绪,不敢谈,谈不出。我想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是环境的不适应,这主要包括教室环境,后面有听课老师等,这些有别于平时的课堂,学生产生了不适应。二还是主观的原因,我在课堂的引导还是不够,没有适当调整学一的情绪,合学生的注意力放到课堂的学习上来。学生想的不是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而是在想这个问题我要不要说,这样大大影响了课堂的效率,使得课堂的节奏缓慢,本课的教学环节没有充分地落实。三是在备课前,自已一头的备课备得太实,预设得太多,忽略了课堂上的“备课”,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不太可能关注一些学生生成的东西。这些都说明我在导的具体操作方面,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引以为鉴,并逐步改变。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6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识本课生字7个“基、妻、姹、嫣、晃、阵、霞”;积累词语若干个;能正确地在田字格内书写“基、妻、晃、阵、霞”5个汉字,并能在写的过程中有意记忆这些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4、5两节。
3、熟读课文,了解内容;联系课文有关内容读懂课文最后一句话,知道在生活中能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高尔基信中两段话的含义。
难点:理解高尔基信中两段话的含义。
教学媒体 高尔基的画像、小黑板、田字格黑板、生字卡片
课前学生准备 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备注
一、名言引入,揭示课题:
1、名言交流:在学习中,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名人名言,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吧。(指名几人)
2、出示文中的句子:老师也有一句子要和大家交流,自己轻声念念。
(出示)要是你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多么愉快呀!
3、出示高尔基像:这是前苏联一位伟大的作家――高尔基在写给儿子信中的一句话。读了之后,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4、总结:
(1)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揭示课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块儿来学21、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教学生字:基。(变形的其加土)
二、整体感知,读文识字:
1、那么高尔基为什么要写这句话?自由轻声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并把课文读正确。
2、逐段检查,尤其注意指导学生读好:矍头、栽花等词语。
3、学习生字:妻、晃、阵、霞(妻:正确书写上半部分。霞:正确书写下半部分,并组词。)
4、把生字送回文中,自己再轻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高尔基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5、师小结:儿子种花,将美好的鲜花留给高尔基。高尔基写信,将深刻的道理告诉儿子,让他知道留给别人美好的东西,会使自己感到快乐。
三、走进课文,解读“给予”:
(一)儿子的“给予”
1、仔细读读课文,想想儿子是怎样留下这美好的鲜花的?(指名读相关内容:第三自然段)
【投影出示】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个儿还没有矍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自由读)
2、从这段话里我们读出儿子留下这美好的鲜花容易吗?(不容易)从哪儿看出呢?
顾不上:千里迢迢来到父亲这儿,却没有休息。
一直:一直都没有闲着。
各种各样:栽种了许许多多的花草。
只有……还:这些事对于一个10岁的小孩来说更不容易。
3、看提示,想象说话:
【投影出示】高尔基的儿子忙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但他丝毫不觉得 ,因为,他心里一直想 。
4、小结:从这段话里,我们体会到高尔基的儿子对爸爸深深的爱,一心想把美好的东西留给他,我们称这种行为为给予。(板:儿子、种花、给予)
(二)父亲的“得到”
1、过渡:我们说有给予就必然有得到,下面我们再来读读文中的“得到”。2、学生自由读课文4、5自然段。
3、高尔基得到了什么?(鲜花)美吗?从哪儿看出?
(姹紫嫣红、阵阵芳香、引来蜜蜂)
理解:“姹紫嫣红”一词。教学生字:姹、嫣(在字形上都有“女字旁”,在字义上都有美丽娇艳的意思。所以,“姹紫嫣红”就是指各种各样美丽的花。)
4、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眼前的美景(也可出示相关的图片)。 (指名说)学生读课文。 (引背)
5、高尔基欣赏着这些美丽的花儿,心里有――(期待学生回答:说不出的高兴)。 都会有哪些高兴呢?我们帮他说出来。
【投影出示】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因为 。
6、师小结:(板书:高尔基、赏花、得到)
四、学习书信,领悟“给予”:
1、过渡:高尔基看到这些美丽的花儿,除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还有许许多多的感想,于是,他把这些感想写在信中,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封信。
【投影出示】高尔基给儿子的信。(用书信的格式)
2、学生自由读书信,指名读。
3、读了信后有什么不理解的吗?(指名)信中“要是你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多么愉快呀!”这句话你们都理解了吗?“给予”了之后,儿子的生活会获得哪些快乐呢?(学生自由回答)(板: 、写信、明理)
4、其实你们想的也就是当时高尔基儿子想的,让我们把这些想法写下来告诉高尔基,好吗?
五、体验习作,实践“给予”:
1、小练笔,两个话题,自选一个:
(1)高尔基的儿子读了爸爸的信之后,一定有许多的快乐,让我们帮他写一封回信,把心中的快乐传达给远方的爸爸。
(2)生活中,你也一定给予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当时你的心情也一定非常得愉快,以“给予是一种快乐”为题,写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心情。
2、指导写字:基、妻、晃、阵、霞。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7
教材:江苏省编教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含义。
3、学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这篇课文写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的哪两件事?(1、栽花赏花2、写信教子)
二、讲读课文。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二段。说说你从这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指名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找出课文中描写儿子种花草的句子。
3、交流这些句子。
4、练说:高尔基的儿子就要告别爸爸妈妈,回苏联去了,他望着满院亲手栽种的花草,心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开了。齐读第四自然段。
6、出示春天美景图。练说:看着儿子种的花,高尔基会怎么做,怎么想呢?
7、出示高尔基坐在花园中的情景。体会高尔基当时的感受、心情。
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第五自然段。背诵这两个自然段。
过渡:欣赏着儿子种的花,高尔基的心里非常兴奋、激动,同时又感慨万分,他欣然提笔给儿子写了一封信。
(二)、讲读课文第三段。
1、出示高尔基的信,指名朗读。
2、自由读一读,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小小组组织讨论。
3、交流讨论。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第七自然段中的“美好的东西”
(2)第八自然段中的“美好的东西”
(3)第九自然段中的“‘给’永远比‘拿’愉快”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三、小练笔。
1、假如你就是高尔基的儿子,收到父亲的来信,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代高尔基的儿子给父亲写一封回信。
2、交流信的内容。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第四第五自然段。
附板书: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栽花赏花 子爱父
写信教子 父爱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8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写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发生的小故事,是一篇写事情的文章,表达了高尔基对儿子深深的爱和他与儿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抓住文章重点词句进行品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如品读“赏花”。师引导:终于,春天来啦!儿子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果实,想去那片芳草地看一下吗?我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其余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并以生生评价,师生评价进行朗读训练。在生字、词的教学上,我能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去学习并掌握。
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没有很好地挖掘课文空白点,应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既对课文有了深刻地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引导学生体会儿子不仅给父亲带来了快乐,也给岛上居民带来了快乐。如应该创设以下情景:美丽的鲜花不仅引来了一只只蜜蜂,还引来了岛上的居民呢!
1、有请这位先生,当你清早推开窗户,闻到花的清香,你心情怎样?
(当清香迎面扑来,我感到心旷神怡,今天一定是美好的一天。)
2、看,心情烦闷的女士走过来了,欣赏着眼前的鲜花,你会怎样?
(我觉得我的烦恼顿时抛到九宵云外了,我又恢复了平静的心情。)
3、瞧,那位劳累一天的渔民走过来了,欣赏着眼前的鲜花,你又会怎样?
(劳累了一天,我本来已经腰酸背痛了,但是当我看到这美丽的鲜花在风中轻
轻摇晃,我的疲劳顿时化为乌有,我又精神百倍!)
二、高尔基信的内涵挖掘不够,学生对结尾句的理解流于表面,难点的突破不到位,对信的整体把握不够,研读教材上仍须下功。因此信中所揭示的道理“给永远比拿愉快”有一些说教味,学生难以理解。信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给”,永远比“拿”更愉快。在理解这句话的环节中,我没有让孩子们扩展思维,而是表面理解。上完这节课后我发现应该让学生通过观察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上的有关“爱的奉献”的事例,说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当今社会,每家都是独生子,致使学生自私、贪婪。让他们学这些都是一种付出,而这样的付出却能给人带来快乐,因此说它们都是美好的东西。大公无私,仅凭一两句说教的大道理,作用不会太大。这句话给我的启发是:只要你真诚地付出,人家受益自会予以回报,那你也将是多么愉快呀!老师认真负责地教育学生,定会赢得家长和学生的尊敬;医生妙手回春,救死扶伤,人们称他们为“白衣天使”;父母给孩子无私的爱护,也会在孩子的心中播下爱的种子。我体会到: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尽我所能,给身边、周围的人,奉献一片爱心,留下美好的东西,才会更加快乐。可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让孩子们也感受到 “奉献、给予是快乐的”,“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的道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对孩子们的引导,而不是简单的说教。要学会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实际感受,使境界得到升华,真正理解 “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含义。
所以教学这一段,应该有一个层次,先联系课文理解,再联系生活,从鲜活的例子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容易产生共鸣。下次教学时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比较好:
1、启发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信的内容,既可交流印象最深的句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去证明这的确是谆谆教导,以求“各有所得”;及时给提示单(有关奉献、给予与索取的名言)分散难点,从而由台前到幕后指导学生突破难点,避免了繁琐分析与高谈阔论。学生自然会围绕板书上的“栽花赏花”与“写信教子”谈“给”的愉快比“拿”的愉快多;自然会汇报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上的有关“爱的奉献”的事例,相机表扬赠与名言,并让学生高声诵读以体会一种快乐。
2、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情境艺术的引语,指导朗读这意味深长的信,再进一步激励学生积累其中的名言为座右铭,切实铭记、体悟“奉献、给予是快乐的”,“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的道理。
3、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拓展练习。
(1)代高尔基的儿子写一封回信;
(2)结合你联想到的人和事写一段读后感;
(3)把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写成凡人格言制成书签当座右铭。
4、最后教师归纳:美好的东西或许是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许是一次弯腰搀扶,或许是一个美好的祝福,这些都是一种付出,而这样的付出却能给人带来快乐,因此说它们都是美好的东西。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把握好二期课改的精神实质,以读代讲,读悟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注意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9
教材分析: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写信”以及“种花”两件生活小事,写出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高尔基注重培养儿子美好心灵的拳拳父爱。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高尔基信中“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含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创设情景,品读语言,体会父子情。
3、了解父亲的来信,初步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感知“爱”
1、板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高尔基有什么了解呢?高尔基爱儿子,那儿子爱父亲吗?课文是怎样表现父爱子、子爱父的呢?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读“栽花赏花”,感受 “子爱父”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子爱父呢?(2、3自然段)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找找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子爱父?
2、交流找到的词句
(1) 探望休养的父亲。
(2) 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
“顾不上休息”,同学们此时高尔基的儿子需要休息吗?为什么?现在你是大作家高尔基的儿子,路途这么遥远,旅途这么劳累,却顾不上休息,要为父亲栽花,你看出了什么?
“一直忙着”整整一个假期,这样的时间长吗?这样长时间的劳动累吗?这么累为什么还顾不上休息要一直忙个不停呢?
“各种各样”为什么要栽那么多品种的花,少栽点不行吗?
谁来读好这句话,把这份爱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
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爸爸,跟妈妈一起回家去了。临行前,他望着满院自己亲手栽种的花草,心里产生了一个强烈愿望,那是什么?
3、又一个春天来到了,儿子种的花儿终于全都开放了。
(1)(出示图片)大家看,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还闻到了什么?
(2)交流。
△看到:花儿争奇斗艳,争着比美。五颜六色的花儿在风中跳舞,摆动着美丽的衣裙,扭动着腰肢。
△听到:风儿和花在做游戏,小蜜蜂边飞边歌唱,似乎在哼着一首春天的歌。
△闻到:阵阵芳香,沁人心脾。
(3)下面我们看看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谁来读读?指名读。
(4)这真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色呀!如果你是岛上的居民,当你早晨醒来时,你看到了高尔基院子里这些美丽的景色,你的心情怎样?当你做完一天的工作劳累时,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你的心情怎样?当你心情烦闷时,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你的心情怎样?
3、看着满院的鲜花,高尔基的心情怎么样?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谁来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指名读。
(1)理解“说不出的高兴”。高尔基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是因为高尔基不会说话吗?
(2)看着眼前的这一大片美景,高尔基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如果你是高尔基,你会想些什么呢?同学们都读懂了高尔基的心。是啊,这么多这么美的花是儿子亲手栽种的,在高尔基的眼里,这一朵一朵的鲜花就是——(由学生说)在高尔基的心里,这一朵一朵的鲜花,就是儿子——(由学生说)。
(3)齐读第5自然段。
三、议“写信教子”,感受“父爱子”
1.高尔基是多么的高兴啊!不久,一封信带着花的芳香,带着父亲谆谆的教导从意大利飞到了苏联,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信上说了些什么。
2、自由朗读7—9自然段。
3、父亲的心意,儿子能读懂吗?你们能读懂吗?谈谈自己的理解。这封信是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寄予了父亲对儿子什么期望?
4、出示第9段“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1)信中几次提到“美好的东西”?第一次在哪,指的什么?指名读,讲解破折号的作用,解释说明。
(2)欣赏一段美好的画面,视频:关爱别人。思考:这段话里“美好的东西”指什么?其实,美好的东西就在我们身边。
(是帮助、关爱、为别人奉献……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安慰的眼神。)
(3)生活中的你们也给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吗?
(启发:你给过别人帮助、鼓励、安慰、快乐、祝福吗?学生自己谈例子。)
(4)高尔基说“当你给别人美好的东西的时候,你自己也会感到愉快。”你尝到过这种愉快吗?学生再谈事例。
小结:真好!生活中只要真诚的付出,都是给别人留下美好的东西,都会让我们感到别人是多么需要我们。
5、所以高尔基说: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1)这里“给”就是给什么?(给予、帮助、关爱、奉献,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文中的儿子“给”了父亲和岛上的人什么?(鲜花带来的美的享受和愉快的心情)“拿”指什么?(索取,一味得到别人的关怀而不付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而不在于索取。)
小结:当一个人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在大家心中是那样重要;当一个人把帮助别人、为别人奉献爱心当成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时,那样的人生也会因此而快乐,这就是“给”比“拿”愉快的道理。
(2)读懂了吗,能读好这句话吗?读的好吗?提醒:加了逗号强调了这里“给”字的重要性,更强调了“给”比“拿”愉快。让我们一起再来读好这句话。
6、高尔基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同时又是一位慈爱的父亲,读完信,你知道父亲希望儿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吗?(乐于助人、关爱他人)
总结:他对儿子的爱,不仅表现在父子之间的亲情上,更是一种崇高的爱,他写信教育自己的儿子,希望儿子能明白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而不在于索取。(板书:写信教子 父爱子)能有感情地读好这一封信吗?(练读,齐读。)这不光是父亲对儿子的希望,也是我们所有人应该谨记并且为之努力的。
五、小练笔,回报“爱”
1、儿子收到了高尔基寄来的信,很激动,决定也给爸爸写一封回信。同学们想一想,假如你是高尔基的儿子会怎样给父亲写一封回信呢?请同学们快速写下你最想对父亲说的话,看谁写得最感人。(配乐)
2、儿子静静地读着父亲的来信,聆听着父亲的深深教诲,提笔这样写道……(学生读信)
六、总结收获,延伸“爱”
1、课文学到这儿,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2、在这里,老师也想对大家说:(出示关于奉献的名言)齐读。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
3、同学们,我们每走一步,都会留下脚印,走出一条路,方便了别人,也就汲取了快乐。于是人生就被快乐串起,快乐属于你,快乐属于我,最后让我们一起唱起这首耳熟能详的《感恩的心》,记住发生在你我身边的感动瞬间,做个懂得付出的人。(课件播放图片与歌曲)
七、布置作业
1、积累
(1)默读课文,摘抄你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或句子。
(2)背诵课文。
2、运用
请你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完整的回信。
3、阅读
选读高尔基的作品《童年》、《母亲》、《意大利童话》、《俄罗斯童话》。
4、实践
做一件给他人带来快乐的事,并写下过程和感受。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10
在本文教学之前,我通过对教材和学生做出的分析,做了以下预设:课文中“‘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哲理内涵深刻,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基本弄清其含义后,只需联系实际,说说类似情况即可,要求不宜太高,能理解多少说多少,重在有真情实感。照这一目标来说,此难点也算突破,教学任务也算较为完满地完成了。但教学本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经过教学后的反思,我感觉到这堂课的教前预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基本完成。可有几个地方还做得不够。
一是在分析高尔基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还不透。亲子对父亲的深爱还体现得不够,对词句的“抓”还不深,如:学生提到儿子千里迢迢“探望”父亲,我只是对“探望”与“看望”进行了比较,这样对词语的理解是比较浅显示的。还应当深问“儿子是怎样‘探望’父亲的?”这样学生便会从词句入手,从字里行间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儿子以辛勤劳作,为父亲栽种鲜花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爱意。
二是本课教学看似行云流水,词句抓了,课文读了,情感体会到了,实则浮于表面,学生的情入得不深,入得不透。高尔基对儿子的爱是一种“大爱”,广博、宽泛。教学时体现得不够,理性的分析多了,情感的渲染少了。看来备课时,教材挖得还不够,基本要求达到了,但还能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的理解状态。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高尔基和儿子之间的父子情深。
3.让学生明白: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
教学理念:1.全面依靠学生。2.高度尊重学生。
教学主要方法:1.小组合作。2.小组互动。
前置性作业:
第一次:
1. 读熟读好课文。
2. 借助工具书理解“姹紫嫣红”的意思。
3. 查找高尔基的资料。
4. 课文主要写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发生的什么事?
第二次:
1. 查找有关“爱”和“奉献”的资料。
2. 小组在习网上或qq群里交流读书收获,并制作小组展示所用的ppt课件。
(1.读懂了什么?2.是从哪里读懂的?3.是怎么读懂的?4.想到了什么?)
第一课时(简要)
一、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先小组里检查,后全班检查)
二、 汇报高尔基的资料。(先在小组里交流,后全班汇报)
三、 课文写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发生的什么事?找出有关段落。(先在小组里交流,后全班检查)
四、 再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课前。欣赏《海燕之歌》。
二、 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4课《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谁来板书课题?
师:好,王智慧同学。(其他同学书空)
师:同学们,她写得怎么样?
生:好。
师:掌声表扬。(掌声响起来)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再来回顾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高尔基在意大利休养,他的儿子前来探望他,在他的院子里栽下了花草,春天,花开了,高尔基在院子里赏花,心里非常高兴,就给他的儿子写了一封信,教育儿子:“给”,永远比“拿”愉快!
师:好,孩子,请你把你刚才说的提炼成几个字写在黑板上,好吗?
生:好。(板书:栽花、赏花、写信教子)
师:写得怎么样?
生:好,掌声表扬。
师: 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文中去,深入地理解课文。
三、小组交流。
师:昨天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在习网-开放式网络教育平台上或qq群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交流,并且做好了汇报用的课件,下面请同学们把昨天交流的成果在小组里回顾,做好展示的准备。 (小组交流、讨论)
四、小组展示
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好,请一个小组到前台来展示,孟磊小组。
生:我们小组读懂了高尔基的儿子很爱他的爸爸。
生:我们小组是从这儿读出来的:高尔基的儿子只有十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爸爸,跟妈妈一起回家去了。
生:我们小组是从“顾不上休息”“一直忙着”读懂的,你想高尔基的儿子从很远的地方来到意大利,一定很累,可是他顾不上休息,而是忙着种花,为爸爸留下美好的东西,可见他很爱他的爸爸。
生:我们小组还联想到有关奉献的名言:
夜把花悄悄地开放了,却让白日去领受谢词。——泰戈尔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陶铸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生:我们小组汇报完毕,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有补充或者有疑问?
生:我还能从“各种各样”读出高尔基的儿子很细心。
师:你也是个细心的好孩子,掌声。
生:我还能从上一个自然中的“探望”这个词读出来儿子很爱他的爸爸。
师:说得好。
生:我给你们小组提个建议,你们小组在汇报名言应该这样汇报:泰戈尔曾经说过:夜把花悄悄地开放了,却让白日去领受谢词。
生:谢谢你的提醒。
师:同学们,儿子的这种行为用文中的一个字来说是什么?
生:爱。
师:说得好,还可以用哪个字?
生:拿。
师:对,那么同学们,“爱”和“拿”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说不出)。
师:同学们,可不可以这们说,“爱”就是“拿”。
生:可以。
师:好的,这个小组表现如何?
生:好。
师:掌声,接着小组展示,益文琪小组。
生:我们小组读出了高尔基很爱他的儿子。
生:我们小组是从这儿读出来的: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生:我们小组是从“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读出来的。
生:我们小组还联想到一首写父母之爱的小诗:
母亲的爱
是一杯浓浓的茶
需要我们细细的品味才能明白
其中的甘美
父亲的爱
似一片浩瀚的大海
给予我们一个温馨的港湾
生:我们小组汇报完毕,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汇报有评价、有补充或者有疑问?
生:我还能从“欣赏”这个词读出高尔基很爱他的儿子。
师:体会得真好,掌声。
扈家祯:我还能从这儿读出来高尔基很爱他的儿子……
师:孩子,让老师把话说完,等一等你再说好吗?
生:好。
师:同学们,这个自然段写道: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可不可以说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像像盛开的花朵?
生:可以。
师:同学们,我们通常把什么比做花?
生:一个人美好的心灵。
师:对,说得好。还把什么比做花?
生:(说不出)
师:我记得咱们班的刘子豪同学在一次作文的时候把一个女人比做花。
生:夏老师。
师:对,他说夏老师貌美如花。我想问问刘子豪同学,你真的觉得夏老师貌美如花吗?
豪:是的。
师:夏老师觉得我的容貌没有花美,你觉得还因为什么?
豪:(说不出)。
师:找个同学帮帮你。
生:因为夏老师心灵美。
师:还因为什么?
生:(说不出)。
师:是因为爱!同学们,夏老师也要告诉你,告诉所有的同学,夏老师也爱你们,看到你们的脸庞,夏老师也能想起那美丽的花。好的,扈家祯来汇报,你们小组要补充是吗?是一个同学补充,还是整个组补充?(观察后)你们小组来吧!
扈:我们小组也读懂了高尔基很爱他的儿子。
生:我们小组是从这儿读出来的:
“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生:我们小组是从“多么愉快”“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读出来的。
生:我们小组还联想到高尔基的名言:
你要记住,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
爱孩子,这是母亲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
当你感到一切人需要你的时候,这种感情就会使你有旺盛的精力。
生:我们小组汇报完毕,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有补充或者有疑问?
生:我还能从你们小组找到的这两个自然段读出:高尔基教育他的儿子。
师:教育他的儿子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做一个所有人都需要的人。
师:对,爱是什么?
生:爱是关心、呵护。
师:说得好,发言真精彩。
生:掌声响起来。
师:掌声响起来,
生:发言更精彩。
师:爱还是什么?
生:老师我想写到黑板上。
师:好啊,孩子,来吧。他去写,我们继续交流。
生:我能读出来崇高之爱。
师: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生:高尔其希望他的儿子做一个奉献的人。
师:好,掌声。你来说。
生:我能从这两段读出来,人间的亲情的崇高的爱。
师:夏老师觉得你是动了脑筋的,掌声响起来。
生:我想问你们小组“美好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生:答不出。
师:请其他同学帮他回答。
生:美好的东西指的是关心、付出、给予。
师:说得好,掌声送给她。噢,黑板上的这位同学们写完了,我们一起看他写的什么?请你来读一读。
生:高尔基很爱他的儿子,所以他写信教子,他教育儿子,爱就是奉献。
师:写得好,说得也好。孩子,我从你的话语中读出了爱就是教育,掌声表扬他。
五、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刚才龙开心同学由高尔基的信读出了高尔基对儿子的崇高之爱,让我们再次走进高尔基的信中,细细体会这种崇高的爱。好,找个同学来读一下课文。好,吴梦齐,你来读。
师:夏老师在认真地听,我能听得出你读得非常用心。孩子,让我们静静地想,细细地品,你有没有新的思考或发现?
生:(沉默)。
师:请同学们把目光集中在“岛上”“人们”“所有人”,静静地想,细细地品,能不能有新的思考和发现,先在二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1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8
作者:雪花飘飘
宁德人都说:霍童好山好水好风光,地灵人杰。我上一回踏入兴贤小学时,这儿的领导老师和学生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今天,再度进入兴贤小学,学生的聪明、大方、活泼、可爱、大胆表现,和老师的配合默契,才使这二节课上得挺成功的。
刚才各位老师已经中肯得评过课,让我学到了很多,现在我就这两节课说说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看法。
一、尊重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这两节课有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以读为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是对话的中心,因为学生个体的差异,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而我们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存在的根本问题在于:个性难以在第一范文教学中得到张扬,思路难以冲破教材已给定的信息的束缚。这种模式化的阅读教学严重妨碍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基于这一点,我们学校今年参与市里的语文课题研究是“个性化阅读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所以这两节课老师围绕这一课题,通过读读说说,读读演演,读读想想,读读动动,感其情,见其形,悟其理,求其新。这些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独创性,抓阅读和表达的对应点以及两者的联结点展开多种形式的训练,创造一个“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拿永远比给深刻。
今天《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中高尔基说:“给永远比拿愉快。”教师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明白这句话,我以为如果这句话运用于语文教学的话,应该可以改为“拿永远比给更深刻”。我说的是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因为拿意味着自主,意味着学习是学生主动索取的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两节课两位老师用的就是这种导学式的教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规范而简练的教学指导。她们就像一位火车司机,对教学中非重点部分譬如:《九色鹿》中王妃的爱美,国王的无奈等,该提速的提速,教师几句话就带过,绝不停留在大漠孤烟的戈壁,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中的高尔基给儿子的一封信,《九色鹿》中九色鹿痛斥调达的一段话,两位老师都花了重手笔,该减速的减速,欣赏“这里风光独好的美景”
三、踏雪寻梅,不忘语文来时路。
语文的功能包罗万象,功能复杂,小语还是姓语,我们不能忘了语文来时的路。现在的语文课必须忠诚的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扎扎实实训练,真真切切感受。两节课中老师非常重视训练,如让学生读读,划划,想想,对一些关键语句的朗读,造句理解等都是停写身子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注重学生的感悟,体验。这样学生学得就扎实,训练的就到位。
今天我们说是送课下乡,其实是抛砖引玉,上语文课的两位老师都是我们学校新进的老师。由于经验不足,准备时间比较仓促,所以有很多不足之处。譬如两位老师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时间少了些。造成许多学生在课堂中缺少表现的机会,缺少自主创造的机会,也缺少一点学习的深度,《九色鹿》中可以让学生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中让学生回忆你带给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吗?他会给远方的爸爸说些什么呢?这一环节多给学生交流,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在教学机智上还有所欠缺,学生评价少了点。
谢谢各位老师刚才精彩的评课,让我受益非浅,我们回校一定会再加以整改,以便获取更好的效果。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九色鹿)
此文转载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13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写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表达了高尔基对儿子深深的爱和他与儿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这是一篇记事文章,但其中有两个描写景色的段落。而正是这两段景物描写,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到那些花的美,感受到它们的确是美好的东西,深深地体会到高尔基为什么会因此而感到特别的快乐,为什么会从远方给儿子写去一封饱含深情的信――那么美的景色、看到美景想到了儿子,于是促使他写了这封信。
高尔基将这种亲子之爱扩大了,变得更广博、宽泛。我指导学生通过4人小组合作学习信的内容,交流从信中读出的体会,谈谈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提出疑难处,大家一起来解决。我在巡视中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引导。从而使学生锻炼了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信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给”,永远比“拿”愉快。一些学生举了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上的有关“爱的奉献”的事例,说了自己的体会。还有几个学生并没有真正留心体会自己给予他人美好东西时的快乐。当今社会,每家都是独生子,致使学生自私、贪婪。让他们学会无私,仅凭一两句说教的大道理,想必作用不会太大。那这句话给我的启发是:只要你真诚地付出,别人受益自会回报,那你也将是多么愉快呀!老师认真负责地教育学生,定会赢得家长和学生的尊敬;医生妙手回春,救死扶伤,人们称他们为“白衣天使”;父母给孩子无私的爱护,也会在孩子的心中播下爱的种子。我体会到: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尽我所能,给身边、周围的人,奉献一片爱心,留下美好的东西,才会更加快乐。根据我的理解,指导学生深情导读信的三个片段,创设父亲写信,儿子读信的情景。最终让学生体会“奉献、给予是快乐的”,“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的道理。我力争让每个孩子从心底升腾起一股自发为班级服务的思想,不是有位哲人这样说:播种思想,就会收获行动。让每个学生在老师、同学的关爱中自发自觉做好事,不求索取。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实际感受,使境界得到升华,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含义。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有以下做得好的地方:
1、我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并理解文本,自读自悟(如你从中读到些什么?高尔基的儿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2、教学语言简洁精练、及时总结,培养了孩子“不动笔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
3、激发学生想象说话,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课文内容得到延伸(如:高尔基的儿子载花时心理会想些什么?来到载满花草的芳草地,想象:所见、所闻和所感。)。
4、在品读课文开篇采用“直奔中心”式,引领全文,讲读课文。
5、在“说话训练”环节,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多读、多悟、多想、多说、多体验,使文章中心更加浅显易懂。
6、在拓展环节――赠送书签时,让学生亲手制作、摘抄、积累名言佳句,并相互赠送。
不足之处:
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个情感丰富的人,才能体会文学作品的情感,从而引导好学生。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以发自内心的强烈感受和栩栩如生的理解认同,启发学生进行富有感情色彩的读书,细细品味其含义,领略其精神,师生才有真心的互换,情感的交融,学生也才能更好地进入文学的境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倾注深情,激活了课堂,这就可能有教学的境界美。
1、在用图片突破重难点时(理解第二个“美好的东西”),应配乐《爱》,突出课文“爱”的主题,掀起教学高潮。版书设计有重复字样(高尔基),应稍作改动。“赠送书签”环节,应就地取材,结合课后第三题的要求:摘抄自己认为值得积累的句子。也可作为书签内容,不要发散开来。
2、说话训练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中心,练习说话,不要偏离“‘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主题。
3、课件出示“作业布置”环节,应及时复习书信的格式,用多媒体直观显现,为学生的课后作业减轻难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把总结积累的经验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努力上好每一堂课。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父子情深,积累语言。
2、初步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感受父子情深;
2、初步领悟“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
教学难点:
初步领悟“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收集关于高尔基的资料、名言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爱是人类讴歌的永恒主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品味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深深的爱。
2.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回忆: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生活小事? (板书:栽花赏花 写信教子)
3.师述:高尔基很爱他的儿子,他教育儿子的方式也很特别,他是通过――写信来教育儿子的,你认为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中哪一句话含义最深刻?(板书:“给”永远比“拿”愉快„„)
4、师述: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你对他还有多少了解?(指名交流资料)
5、今天,就让我们围绕这一中心来学习课文。(齐读中心句)
二、品读课文,体会父子情深 栽花赏花
1.课文除了写高尔基写信教子之外,还写了什么? (儿子给父亲栽种花草)
2.过渡:高尔基的儿子是怎样栽种花草的呢?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课件: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
3.指名读,边听边想:你觉得高尔基的儿子是个怎样的孩子?(懂事)
4.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只有、还没有、顾不上、一直。)
5.抓住懂事,引导想象: 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只有十岁孩子的心灵,想想:这是一个对父亲有着怎样情感的孩子?(子爱父)他为什么要给父亲栽种花草?他栽花的时候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我不在的时候就让这些花儿代替我陪伴爸爸 生:闻到花香爸爸的身体会好的快些的
6.现在,让我们一块儿去这块栽满花草的芳草地去看看吧!(师读,生想象:所见,所闻,所感。)
7、你们想亲自去看一看吗?让我们一块儿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8、这些盛开的花在你眼里像什么?在父亲的眼里呢?此时他的感受如何?(说不出的高兴)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父爱子)
(1)指名读
(2)齐读 写信教子 过渡:这些盛开的花儿,真象儿子灿烂的笑容,高尔基除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还有许许多多的感想。于是,他把这些感想写给了在远方的儿子,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封信!
1.(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边读边体会:你从这封信里读出了什么?(小组交流) 提示:请大家在读的时候注意,这里有两个“美好的东西”,它们的意思相同吗?
2.扣住“美好的东西”引导交流。 (小结:第一个“美好的东西”指的是鲜花,第二个“美好的东西”不仅指的是鲜花这些物质方面的东西,还包括对别人的关心、帮助,哪怕是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声亲切的问候。)
3、(课件出相关图片)总结“美好的东西”指的另一层含义。
4.联系第7、8自然段,理解“给”、“拿”的内涵。 (明确:“给”是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拿”即是向人们索取。付出永远比索取更令他人和自己愉快。做“给”多“拿”少的人。)
总结:听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看着儿子为父亲种的花,我们感受到高尔基和儿子之间深深的爱!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封信,感受一下这深沉的父爱。(齐读整封信)(板书:爱)
三、总结延伸
1、总结:(结合板书) 从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故事中,你觉得高尔基对儿子的爱主要表现在哪里?(教儿子学会做人,塑造儿子美好的心灵。)
2、说话训练: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你有过“‘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经历吗?(予人玫瑰,手留遗香。)
3、“‘给’”永远比‘拿’愉快,这是高尔基对儿子的教诲,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座右铭!
四、齐读全文,回归整体
让我们再一次捧起书,感受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那浓浓的爱。
五、布置作业
课后4题(灯片打出:书信格式) 高尔基留下了这样的教子名言。这里老师也赠送几则名言给大家: 人生的意义在于付出,而不在于索取。 “给”,永远 比“拿”愉快。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15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那种浓浓的亲情和高尔基从小教育儿子做人的道理。两件小事把两个主人公的情感巧妙地链接了起来。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的浓浓的父子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中,我采用的以问促读,读悟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读体会儿子对父亲的爱。学生能找到“顾不上”、“一直”、“忙着”等词,真切地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爱”。然后,让学生欣赏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观察高尔基赏花的神情,闭上眼睛想象春风中姹紫嫣红、蜜蜂飞舞的画面,感受阵阵花香中赏花的愉悦。此时在高尔基眼里看到的不仅仅是花朵,而是儿子对自己浓浓的爱,他心里会想些什么?――这些都是子爱父的表现。
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多么高兴啊!高尔基对儿子的爱,千言万语都在这封信里,这封信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我启发三次学读信的内容,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事例!接着让学生理解两个美好的东西的不同含义,指明谈谈自己对“给”与“拿”的理解。让学生明白了“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的道理。
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拓展练习,代高尔基的儿子写一封回信。
我相信我班的孩子们能从生活的小事中体会到要“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的道理。而成为一个乐于奉献的人。
不足之处在于“写信教子”这一部分讲齐读的多,应让学生进一步的逐个体会父亲那种教子的苦心。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16
设计意图: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叙事性的记叙文。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写信教子”以及“栽花赏花”两件生活小事,写出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高尔基注重培养儿子美好心灵的拳拳父爱。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抓住文章的经典之处引导学生去感悟做人的真谛,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有感动、有领悟、有思索,同时也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
教学要求: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创设情境,切入语言品读,感受父爱子、子爱父的人间亲情,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3.通过合作学习解疑迁移,引起共鸣、乐于倾吐。
教学重点:
1. 品读高尔基在院子中赏花和高尔基写信教子两个部分。
2. 体会父子间浓浓的亲子之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高尔基信中的话:“‘给’,永远比‘拿’愉快……”。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第二课时:精读课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略)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人物,还记得吗?谁来说?
板书:高尔基 和 他的儿子
齐读。
2.读题后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自读课文,想一想,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爸爸和儿子之间的感情,你会用哪个字?看看文章的哪些内容让你感受到了这份爱?
3.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在第一教时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从而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并对文中所表现的情——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的浓浓亲情有了初步感悟,为下面的语言品读打下基础。
二、精读课文,引导感悟
(一)品读“栽花赏花”,感悟父子情深。
过渡: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很爱自己的儿子,他的儿子也非常懂事,对爸爸很孝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儿子对爸爸那种深深的爱?
感受“子爱父”,学习第2、3自然段。
1.学生默读2、3自然段,在文中划出相关的语句并思考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可在重点词句处写下感悟。)
2.指名汇报,朗读体会子爱父。
(1)课件出示: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前来探望他。
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爸爸远在海外,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说出这样做的理由。)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2)课件出示: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爸爸,跟妈妈一起回家去了。
师:从这段话里我们读出儿子给得容易吗?看看这段话中,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在下面加点,再想想,从中你会发现儿子怎样?此时的你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同学们可以多读几遍,还可以跟旁边的同学交流交流。”
a.大家交流,谈感受。
b.多种形式朗读感受父子情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味语言文字,交流阅读感受,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文,引导学生感感悟父子情深。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提高了阅读能力。
3.看提示,想象说话:
课件出示:高尔基的儿子忙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但他丝毫不觉得( ),也不觉得( ),因为,他心里一直想着( )。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想象练说,将自己这节课学习的所有体会予以表达,营造了情感高潮。这种处理,使得学生再一次深深体会到:高尔基儿子对于父亲深藏于内心的爱,“此时无声胜有声”在他忙碌的劳作中传递这份沉甸甸的爱。
感受“父爱子”,学习第4、5自然段。
过渡:转眼间,春天来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出示图片)你们瞧,多美啊!你会怎么形容它呢?让学生看着图描述,相机引导,还仿佛闻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什么?
1.指导看图,集体交流感受。
2.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其余学生闭目想象。
(1)“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会有哪些颜色的鲜花?交流后配乐朗读。
(2)出示填空导背。
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 ),春风吹来,( )的花儿( ),散发出,引来了( )。
(3)看图练习说话。
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会想些什么?
(4)感情朗读第5自然段,体会父爱子、思子心切、见花如见子的感情。
(二)品读“写信教子”,感悟信的内涵。
1.师:高尔基对儿子的感情仅仅是一种父亲之情吗?不,他将这种爱推而广之,使它更博大更宽泛。请读读这位大作家写给儿子的信,感受这位父亲的用心良苦,崇高伟大。
2.学生自由读信的内容。
3. 高尔基的信儿子能读懂吗?你们能读懂吗?真能读懂吗?(生再读信,同桌讨论)
(1)小组内交流印象最深的哪一句?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想法,也可把搜集的资料灵活地用一用。
(2)有疑难之处在小组内提出,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对课文的理解应建立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在阅读教学
过程中,给时间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使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主动地读,自觉地读,这样学生才会对课文有所得、有所悟,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4.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5.集体交流解疑。
(1)重点体会两个“美好的东西”
(2)高尔基儿子种的花草都在父亲的“院子里”,为什么高尔基说是在“岛上”?(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
【设计意图】:这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由高尔基信中“美好的东西”再次巩固学生对第4、5自然段的理解,引导学生在朗读与评价体会到高尔基为什么会因此而感到特别的快乐,是那么美的景色让他想到了美的创造者——儿子。
(3)“给”永远比“拿”愉快……这里的“给”是什么意思?
“拿”又是什么意思?
(4)给和拿分别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高尔基的这句话就是要告诉我们奉献永远比索取愉快。)
(5)你们能联系自己身边的人或事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点拨:高尔基希望儿子时时处处想到什么?做怎样的人?
(帮助别人,有益社会,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
【设计意图】:在这过程中,如何触动学生的情感显得尤为要。这样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将课堂与生活“链接”,使得学生的情感随之融入课文之中,整个设计在不经意间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三、引导说话,拓展思维
1.情境导读。(闪现父写信、子读信镜头)
2. 正是这样,高尔基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给予人们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实,他给予大家的还有很多,让我们一起来听个故事《小摄影师》
小摄影师
1928年夏天,高尔基住在列宁格勒。他经常坐在窗子旁边工作。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高尔基正在读书,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边飞到了桌子上。高尔基打开纸团,上面写着:“亲爱的高尔基同志,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们放我进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
高尔基从窗口向外望去,看见人行道边上坐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手里拿着一架照相机。
“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
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站在高尔基面前了。他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然后用手指了指沙发,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突然,小男孩往下一坐,哭了起来。
“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
小男孩哭着说:“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
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
晚上,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
“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
“不是。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故事讲完了,请你说说高尔基“给予”了小男孩什么?
师: 一个小小的故事,侧面烘托出高尔基对于孩子的关爱,宁可耽误自己的工作,也要把时间挤出来给予一个孩子,满足小男孩的愿望,这是一颗多么博大的心啊!
【设计意图】:教学是个生成的过程,补充相应的故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现在,同学们一定深入理解这封信的意义了吧?朗读并背诵6—9自段。
四、课后作业,想象写话
播放课件:自选一个内容写一段话。
1.代高尔基的儿子写一封回信。
2.读后感《“给”永远比“拿”"愉快》
3.写出最经典的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制成书签。
五、总结全文
让“‘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名言伴随着你走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每一处,伴你一生健康成长。心动不如行动我们的父母无私奉献多年,从不以“拿”为借口要求回报你是否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亲身体验一下“给”的快乐。相信你们一定会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个乐于付出的人。
六、课外延伸,实践体验。
像高尔基的儿子一样,去做一些给他人带来欢乐的事,并把做时、做后的感受写下来。
板 书 设 计 :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写 信 种 花
教学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对于引导孩子深切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因此,在充分朗读课文和体悟情感的基础上,引导联系实际说说类似情况,但是要求不能太高,能理解多少说多少,重在有真情实感。这节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走近了高尔基,更让他们懂得了人生的道理。教学本是一门艺术。经过教学后的反思,我感觉到这堂课有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如整个教学节奏可适当放慢,在分析高尔基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还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