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17地震中的父与子(精选17篇)

17地震中的父与子(精选17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7地震中的父与子(精选17篇)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使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体验到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今天,我们再来体验一下生命中的另一份重要的、伟大的爱――父亲的爱。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读通课文,注意读音。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希望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三、小组自学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2.课文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课文应该分成几大段?每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四、讨论交流

  1.课文结构:

  第一段(1)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

  第二段(2~23)一位父亲去儿子的学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儿子及其同学救了出来。

  第三段(24)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2.读文章的第2~23自然段,具体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出重点的词。

  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坚定、疾步、埋头、满脸灰尘、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

  儿子了不起是因为:不要害怕,我不怕藏  (板书)

  3.通读全文,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1)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父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它无处不在)

  (2)学生参照板书,逐步思考,独立概括中心思想。

  五、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1.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尤其是父母。

  2.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

  3.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教案点评:

  本课通过教学最终要让学生深知为人父母,最疼爱的是自己的子女,而作为子女,最应报答父母的恩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基本独立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之后,这篇课文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主要通过阅读、思考、自学、讨论、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会出父亲对儿子的爱有。同时还要将这种德育和美育的渗透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教师又有意识地安排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探究活动

  以“父与子”为主题,小组合作编写小剧本,然后排练表演。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篇2

  请双击页面,看看发生什么:-)               

  教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板书:地震]师:同学们,大家用课余时间搜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搜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学生谈论)

  2、师:老师也带来了相关影片资料,请看……(播放影片片段)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

  3、揭示课题: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①自由读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地句子认识本课地生字和新词,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③用“ ”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地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各同学的事情)

  2、文中的哪些描写使你深受感动?

  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是去,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你看得真仔细,你的确体会到的。

  (学生补充: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

  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是什么是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

  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 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 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

  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四、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学习后,你有什么感受?

  2、学生讲。

  3、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这就是一种积累。 

  板书:

  11、 

  张广祥感谢您的登录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篇3

  班级             姓名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安顿――(      ) 绝望――(      ) 悲痛――(      ) 疾步――(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漆黑――(  ) 幸福――(  ) 疾――(  ) 消失――(  )

  肯定――(  ) 绝望――(  ) 冷――(  ) 清楚――(  )

  三、多音字组词。

  四、《地震中的父与子》讲的故事确实非常感人,那么你觉得应该向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学习什么?(50字以内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答题。

  回忆中的家(节选)

  [德]爱丽希•克斯特纳

  当我还是个十岁孩子的时候,我非常想要一辆自行车。我父亲说我们穷得捉襟见肘。从那时起我就不再提起此事……直到有那么一天,我从年市上跑回家,激动地告诉家里的人,摸彩的头奖是──一辆自行车!而一张彩票只要二十芬尼!父亲笑了。我请求道:“我们买两张彩票,或者甚至三张彩票,行吗?”父亲回答说:“我们穷人没有那么好的运气。”我央求着,父亲摇摇头。我哭了起来。于是他让步了。“行吧,”他说,“明天下午我们去赶年集。”我高兴极了。

  第二天下午到了。谢天谢地,车子还在原地放着。我可以买一张彩票。摇奖的轮盘嘎嘎吱吱地转着。我没中彩。不要紧,车还在,没有人把它赢走……头奖第二次开奖的时27候,我手里拿着第二张彩票,心都要跳到嗓子眼上了。摇奖的轮子吱吱嘎嘎地响着。咔哒一声停了下来。中奖号正是27号──我赢了。

  父亲死后很久,母亲才把当时的真情告诉我……父亲头一天晚上去找房东借了150马克。然后又找摸奖处的人,按商店价格买下这部自行车,并对他说:“明天我带一个小男孩来,请您让他的第二张彩票中奖。他得比我更好地学会相信他的运气。”摇彩轮的人手艺很熟练,他非常有把握,想让哪个号码中奖,哪个号码就中奖。

  这笔钱是我父亲分很多期一点点还清的……而我当时却很高兴。只有孩子才会那么高兴。因为我的车确确实实只花了40芬尼。

  1.文中“心都要跳到嗓子眼上了”这句话的意思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我”真的中彩了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表现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写出近义词。

  安排、失望、悲伤、快步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漆黑(雪白);幸福(痛苦);疾(缓);消失(出现);肯定(否定);绝望(希望)冷(热);清楚(模糊)

  三、多音字组词。

  中国 中彩 好事 好奇 便利 便宜 着手 走着瞧

  四、《地震中的父与子》讲的故事确实非常感人,那么你觉得应该向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学习什么?

  父亲坚强的意志,对儿子深挚的感情;儿子在危难面前不恐惧,对父亲的信任,在走出危险境地时对同学的友情。

  五、阅读答题。

  1.“我”的心情十分紧张。

  2.“我”没有真正中彩,是父亲先买下了那辆自行车,并要求摇奖的人让“我”中奖的。

  3.父亲对“我”的爱。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篇4

  一、读准带点的多音字,在正确的读音下面打“√”

  发生(fā fà) 冲向(chōng chòng)教室(jiào  jiāo)看到(kān kàn)

  没有(méi mò) 难过(nán  nàn)到处(chù  chǔ)只要(zhī  zhǐ)

  二、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1、昔日的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废墟:                     

  2、父亲疾步走向儿子的教室。疾步:                         

  3、别人都绝望地离开了。绝望:                             

  4、父亲的衣服都破烂不堪了。破烂不堪:                     

  三、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这时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

  “紧紧拥抱在一起”表现出了父子俩什么样的心情:(     )

  a、表明父亲非常喜爱儿子。

  b、表明父子俩感情非常深。

  c、表明父亲救出儿子后在激动心情。

  d、表明了父子劫后余生,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

  四、读全文,填空。

  1、本文主要写了                                           

  的事,歌颂了                       

  赞扬了                                    。

  2、本文的中心句是:                                         。

  3、说父亲的“了不起”是因为:                              

  说儿子的“了不起”是因为:                                 

  五、读课文内容,完成问题。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          他七岁儿子的学校。所填的词写出父亲的         心情。当时父亲可能会想:

  2、当父亲看到一片废墟,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这段话作者抓住父亲当时的           、           、           进行描写,表达出父亲                                 ,但父亲很冷静,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面角,便                            。这里的“        ”看出父亲动作         ,心情             。

  4、父亲坚持挖了       小时,他                            

  从父亲的外貌、衣着描写,体现出父亲此时                      。

  当听到儿子的声音,父亲                                     。

  5、“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句话在文中    次出现,它是                            ;是                 

  ;也是                                。

  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              。

  通过儿子对父亲的                      ,说明了儿子对       

  。

  6、当“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塌”时,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阿曼可能会说:                                             

  父亲可能会说:                                             

  7、面对着一对这么伟大,这么顽强,这么无私的父亲,你又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8、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篇5

  教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板书:地震]师:同学们,大家用课余时间搜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搜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学生谈论)

  2、师:老师也带来了相关影片资料,请看……(播放影片片段)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

  3、揭示课题: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①自由读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地句子认识本课地生字和新词,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③用“ ”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地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各同学的事情)

  2、文中的哪些描写使你深受感动?

  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是去,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你看得真仔细,你的确体会到的。

  (学生补充: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

  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是什么是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

  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 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 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

  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四、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学习后,你有什么感受?

  2、学生讲。

  3、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这就是一种积累。 

  板书:

  11、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篇6

  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新词.

  ◆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自主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小组内先试着回答一下.

  ◆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的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a.“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b.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时,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伤心,表现出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撕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c.“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d.“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在支撑这父亲――“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38个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e.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过:“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这种坚定的信念终于让父子团圆.读一读父子之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f.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

  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

  ◆质疑:a.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b.“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桌交流: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课后拓展,课堂练笔

  ◆想一想,阿曼达被埋在废墟中时,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试着写一写.

  ◆阅读类似的颂扬亲情的故事.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篇7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4篇)

  《地震中的父子》教学设计四

  安徽省芜湖市育红小学艾启双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运用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第 一 课 时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资料,还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

  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①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②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2)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①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③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1)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 二 课 时

   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自主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根据自己的提问,试着回答一下。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

  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⑥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

  …,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

  2.质疑:①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②“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交流: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课后拓展,延续“亲情”

  1.自由组成小组,在课后排演广播剧,制成录音带,然后大家在一起听一听,评一评。

  2.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三

  安徽省芜湖市育红小学艾启双

  第 一 课 时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谈话导入:对下面的一段文字,大家一定有了深切的体会。出示一段赞颂亲情的抒情性文字,可以是

  收集到的别人的文字,也可以教师自己撰写的:(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让学生齐读。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初读课文 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学生通过查字、词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边读边动笔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认读生字新词。

  3.指名分部分轮流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4.检查自读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①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②读后你有些什么想法?

   再读课文,直指重点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3.质疑: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4.小组内探讨,交流各自的初步认识。

  第 二 课 时

   抓住重点 合作研究

  1.深读课文,看看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2.品味词句。

  (1)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①“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父亲说的这一句话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答案可以有差异,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用抒情性的语言进行小结。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可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也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领悟──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以下的句子,你认为好吗?“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2)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①“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

  ②“不! 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3.再次齐读导入时出示的那一段文字。

  4.小结: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朗读体会,加深体验

  1.自由读课文,想读谁说的话就读谁说的话,想读哪段就读哪段。

  2.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和心情。

  3.全班交流分角色朗读课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想对父母说些什么,或者是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故事,或者是你打算怎么做,都可以记在你的日记本上。

  2.课后自由组成小组,读读课文,展开讨论,编写剧本,演一演,制成录音带,然后全班交流,评一评。

  感悟父子真情,学会品析人物──《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二(第一课时)

  山东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 刘飞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他的爱的,儿子又从这伟大的父爱中得到了怎样的力量。

  大声快读、整体感知

  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通读全文,了解课文故事的梗概。读的过程中画下不认识的字词,自己查字典解决。

  接读课文、复述故事

  操作:选定几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记录出问题的地方,然后集体纠正;指定一二名同学复述故事的梗概。

  小声细品、提出问题

  要求:轻声读课文,可以通篇读,亦可选择重点段落细品,把自己不懂得地方用曲线画出来打上问号,把自读懂的地方,用铅笔在空白处写出感悟。

  归纳问题、小组探讨

  操作:老师归纳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以小组的形式集体探讨,边探讨、边读文、边记录。老师巡视深入小组与其共同讨论,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默读课文、深入思考

  要求:针对刚才小组内的讨论,自己找出有关段落反复默读品味,重新写下感受。

  整理思路、班机汇报

  各组指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整理笔记、反思收获

  整理自己在这节课中所提过的问题,参加讨论过的问题,得到的收获。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并且也对其中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讨论,今天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深入的体会文章当中描写的是怎样的一位父亲,他的伟大之处在哪里?而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回忆故事、简评父子

  操作:回忆上节课我们的学习,简单的说一下你认为这是一对什么样的对父子。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赏析词句、品评父子

  操作:1.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

  一是父亲了不起,再是儿子了不起。

  2.画出文章当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描写父子语言的句子和描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句子),细细品读,写下感受,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3.指名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的去朗读它。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废墟。”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些客观的环境,给这位父亲的救援带来的极大地困难和危险,然而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当其他的父母哭喊着离开的时候,这位父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父爱的力量,终于掘开层层废墟,看到了希望。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既是父亲挖掘下去的动力,又是儿子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的信念。因为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真诚的承诺,才有了儿子的: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可以看出儿子是从父亲那里学会了爱!爱父亲!爱别人!

  角色转换、感悟真情

  闭上眼睛想一想自己如果出在当时的情景当中,你会怎样做?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父亲、儿子、警察、……),来体会当时他们不同的心情。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编排课本剧,要注意不同人的语气、语速和动作。

  深情、齐读课文,体会父子的了不起。

  作业:

  1. 写一篇对文中父亲的人物赏析。提示:可以通过对文章当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来进行分析,还可以把这位父亲与其他父母不同的表现加以对比进行赏析。

  2. 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一

  石桥铺小学 唐 英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八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明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4)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不懂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坚定”“颤抖”等词语。

  三、学生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1)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

  1.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父亲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父亲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

  (1)冲向废墟(第3自然段),抓住”眼前一片漆黑”“大喊”“大哭”,体会父亲的悲痛和绝望。

  (2)寻找儿子(第5──10段),抓住父亲与其他父母的对比和父亲与救火队长、警察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悲伤和坚定。

  (3)发现儿子(第12──19段),抓住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欣喜。

  (4)父子相见(第22──24段),抓住“颤抖”“了不起”“紧紧拥抱”,体会父亲的幸福和自豪。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名同学的事情)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自由朗读课文后,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师生交流后,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以下语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4.师小结: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生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二、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学习后,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学生在班上交流。

  3.师小结: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

  三、小练笔

  请学生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XX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 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篇8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子的了不起――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力量。(重点)

  3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你平时的了解,你能描述一下地震吗?

  2、地震是残酷的,无情的。它毁灭了多少美好的家园,无辜的生命。地震虽无情但人有情。只要多一份信念,多一丝期望,就会多一个奇迹出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3、有谁愿意帮大家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子?

  4、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父子的了不起。

  二、感悟主旨

  (一)请同学们打开书,想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写出你的理解与感受,并和同学交流一下。

  (二)汇报

  师: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

  1、 理解第2、3段:1)“冲向”:体会出父亲急切地想见到儿子。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中的“漆黑”可以体会出父亲以为已失去了儿子,心情沉痛。师: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该怎样呼唤儿子?谁能喊?

  3)猛地想起、坚定的站起”等词句理解。

  2、 理解第5段:主要抓住别的父母和父亲的对比、父亲的眼神和话来理解。

  3、理解第12段:这段话展现了父亲拯救儿子的过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学们齐读这段,体会父亲的了不起体现在哪?

  A、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可以体会出父亲挖的时间长。师:我也写了一句话:他挖了36小时,没人现来阻挡他。找生读体会作者为什么那样写而不象我这样写。(作者这样写更能让^人’体会到时间的漫长)

  B、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是什么描写?从这些外貌描写你体会出什么?从满脸灰尘可以体会到父亲挖了很长时间;从双眼布满血丝可以体会到父亲已经36小时没睡了,很累了;从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可以体会到可能发生大爆炸了,也可能父亲被什么东西划伤了。师: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作者也很了不起,短短的一句外貌描写你们就体会出这么多,多精妙!多传神啊!

  C、没人再来阻挡他:再来说明有人曾经来过但又走了。都有谁来过?找找。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们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帮助我?”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消防队长和警察在这干什么?他们为什么来劝父亲?(更能表现当时很危险)

  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

  师: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真的失常了吗?没有?你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理解父亲说的这句话。当儿子伤心时,父亲会劝他;当儿子高兴时,父亲会和儿子分享;当发生大地震时,父亲也要和儿子在一起,所以才要挖。

  4、师:在漫长的36小时,不!38小时里,父亲又累又饿,受了伤,没有一人来帮助他,但他却一直挖。老师非常想读这段给大家听。(师范读)谁也想读?生练习后指读。

  5、那么,在这38小时里,是什么支撑着父亲挖下去呢?

  师:父亲如此的了不起,儿子的了不起又表现在哪呢?

  1、理解16段:生谈体会

  师: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4个孩子,只的6、7岁大,都蜷缩在墙角,什么也看不见。饿了,没有面包;渴了,没有水。8小时过去了,12小时过去了,24小时过去了,36小时过去了,你们听到了吗?听到阿曼达的声音了吗?

  2、理解23段:生谈体会。如果你是阿曼达,怎么对父亲说这段话?生读

  3、又是什么支撑儿子等了38小时呢?

  4、现在阿曼达和他的同学得救了,让我们把这一幕展示出来,一起读这段父子^对`话。老师读父亲的话,同学们读父亲的话,再找一位同学读旁白。

  5、齐读最后一段,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幸福的时刻吧!再读一次。

  三、总结升华

  此时此刻,我心潮澎湃,我被那个为了寻找儿子在废墟上挖了38个小时的父亲而感动,为那个在废墟下等了38小时的儿子而喝彩。你们呢?回忆一下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令你感动的一幕幕,找出来有感情的读出来吧!(生练读后指读)

  四:作业:

  1、如果你是被救的13个孩子之一,会对这对父子说什么?做什么?回去写在日记本上。

  2、最后送给大家一件礼物:一本书《感悟父爱》在这本书的序中有一句话很感人,也很富有哲理: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子

  挖 等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篇9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课文先写大地震的混乱中,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急切地冲向儿子的学校,尽管学校已成废墟,他还是坚定地向儿子教室的方位走去。接着写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坚持寻找自己的儿子阿曼达。最后写经过38个小时不停的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3个同学终于获救。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因此,以下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

  ①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这是提领全文的关键句。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他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就会迎刃而解。

  “了不起的父与子”要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

  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不停地挖掘。人们劝阻他,“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

  ②“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

  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2)对词语的理解。

  昔日:指往日,从前。

  废墟:城市或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疾步:快步行走。

  绝望:毫无希望。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开辟:开发、开垦,把荒地开垦成可以种植的土地。本课是打开的意思。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如有条件,可让学生查阅有关1989年、1994年美国大地震的资料。

  2.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借助工具书特别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和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深入阅读时,要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深究为什么说是“了不起的父与子”。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的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体会,一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如,孩子们所处的环境,如何恐惧;7岁的阿曼达怎样鼓励同伴。二是要引导学生体验,如,父亲当初“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的悲伤与绝望,接下来的坚定与决不放弃,儿子生还后的无比幸福喜悦。三是要加强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感悟。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朗读中语调宜轻缓,以表现他的绝望与悲伤。“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语气应非常坚定。发现儿子后父子的对话,语气应是兴奋的,表现他们劫后重逢的喜悦与幸福。

  4.要抓住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在阅读中学习表达。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父亲为了救儿子,整整挖了36小时,突出了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这句话不是直接写36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表现出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父救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5.在品读文本、体验文本的基础上,可适当开展拓展活动。如,编排课本剧,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复述能力,内化语言,一方面可以营造父母与孩子同读共议的环境氛围;采用读一篇带一篇的方式,读其他表现父爱或母爱的文章,等等。

  四、教学案例

  (设计意图:凸现课文的思想感情、主人公的精神面貌。)

  片段一:

  理解内容

  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边读边想,再讨论讨论,猜一猜,今天老师要给大家提哪些问题?先提示一下,我一共要提三个问题。讨论时要注意:老师会在哪里提问题?如果老师在这里提问题,我们该怎样回答?(学生小声读书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间指导读书、参与讨论。)

  生:我认为老师一定会问,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师:嗬!这么肯定!也就是说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请你说说。

  生:本文主要写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师:我很欣赏你用的一个词,奋不顾身。你觉得你说的准确吗?能重新再说说吗?

  生:能!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师:好!但是,你提的不是我要问的。

  生:我觉得老师会问,“父亲”为什么一直坚信他儿子还活着,拼命挖,而不像别的父亲一样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了。

  师:哦,提了这么个问题。那你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就是他一直不觉得没有希望了,因为前边说了,他给儿子说过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也就是说,不管是死的是活的,他都要见到儿子。

  师:你已经非常准确又很全面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还从父亲的内心世界出发,抓住了一句非常关键的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请坐!问得好,回答也好!可惜的是,不是我要提的问题。谁再来说?

  生:课文第二十自然段:“父亲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为什么要颤抖地说?应该高兴才对。

  师:你在提问时把课文读得很好。那你说为什么?

  生:我想他还是有点担心。

  师:是的。

  生:我想他挖了很长时间很累了。

  师:有这个原因。挖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睡,能不累吗?累的时候声音是有点颤抖。

  生:我想他是激动的。挖了38小时才找到自己的儿子,他一定很激动。

  师:这位同学的心地很善良,而且能够以一个父亲的心设身处地地看待这个问题。因此,你说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把这三个同学说的合起来就完整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面对提问题的学生)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问题提得很好,激发了大家的思维。遗憾的是,这不是老师想提的问题。

  生:我想老师会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作为奖励,请你把“了不起”三个字写到黑板上,写在“地震中”下面。谁能回答,这对父子了不起在哪儿?

  生:父亲的了不起就在于他坚持自己的信念,救自己的儿子;儿子的了不起就在于想着自己的同学,想先救自己的同学。

  师:回答的简明扼要!这样的父与子是不是了不起的父与子?

  生:是!

  师:“地震中的父与子”能不能换成“了不起的父与子”?

  生:能。

  片段二:

  体味情感

  师: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很不错,帮助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基本上读懂了课文。现在大家听听我要提的问题。课文当中有一段写人们认为那位父亲因为悲伤过度而精神失常了。找到那一段没有?

  生:找到了。(生读课文)

  师:(板书:失常?)我要提的问题就在这儿。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了?(学生纷纷举手)别忙。请大家再浏览一下课文。你要是认为这位父亲精神失常,请找到相关的事实依据;你要是认为这位父亲的精神不失常,也找到相关的例证。待会儿说出你的理由。开始吧。

  认为这位父亲精神失常的同学有六个。其他人都认为父亲的精神没有失常。学生读书、勾画,各自找出“失常”与“不失常”的依据。然后分正方(失常组)反方(不失常组)展开辩论。

  正方同学找到了三个理由,一是两眼直直,二是只有一个念头,三是挖了38小时。围绕三个理由,双方发表自己的观点。

  然后老师小结:我有一个观点,不知同学们是否同意。如果不同意,咱们下课接着辩。我认为,这位父亲的精神是失常了,但也不失常。(深情地)孩子们!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睡!再加10个小时就是两天两夜,想想看,这是多么的惊人!因此,我还是同意那位同学的观点:说他失常吗?确实失常,他失去了和一般的正常人一样的举动。说他不失常吗?的确不失常。因为一种伟大的父爱的力量充溢着他的全身。所以,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要救我的儿子!我要救那些和我的儿子一样压在废墟底下的可怜的孩子们!他们在等着我!所以,他失常,但失常的伟大;他不失常,不失常的惊人!这就是爱,伟大的父爱!(板书:爱)同意吗?

  生:(肃然)同意。

  片段三:

  朗读练习

  师:老师的第二个问题要出来了。和以前我们学过的课文相比,这篇文章的标点符号有什么特别之处?请大家看书,找找,看看,想想。一定要注意特别之处。

  生:(读书思考了1分多钟)感叹号。

  师:我数了一下,一共有15个。现在,请各小组做两件事:1.看看这些叹号大都集中在哪儿?2.这些叹号表达了什么感情?然后,你想想怎样通过你的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小组学习,教师参与)

  师:我看了,同学们找得很准。课文中叹号大都集中在对话之中。看来咱们之间真的心灵沟通了。

  投影出示课文以下4个片段,指导、训练朗读――

  1.“在混乱中……向那片废墟走去。”

  2.“阿曼达!我的儿子!”

  3.“爸爸,真的是你吗……和我在一起!”

  4.“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片段四:

  拓展教学

  师:我要提的第二个问题解决完了。下面我要说第三个问题了。我们每个人读这篇课文的时候都会深受感动。感动就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你们猜一猜,老师读完这篇课文以后,会想些什么呢?或者说想到了什么?

  引出拓展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古诗《游子吟》和老师自己写的短文《娘》(略)。阅读过程中教师点拨:阿曼达父亲的爱是一种强烈的爱,是外显的爱;《背影》中的父亲的爱、《游子吟》中母亲的爱是饱含深情的爱,无微不至的爱。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交流生活中父、母亲所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又饱含父爱、母爱真情的事。先小组、再全班交流,并布置学生在课外写下来。

  (根据深圳后海小学赵志祥的课堂实录整理)

  五、相关链接

  地震 由于地球内部深层物质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促成地球表层,尤其是地壳的不断运动变化,从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的地带,当它承受不了巨大的应力作用时,或者岩层突然发生断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1 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表示。小于2.5级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微震;2.5~5.0级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有感地震;大于5.0级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破坏性地震。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的能量。震级每差1.0级,能量相差10倍;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 000倍。

  利用地震前动物、地声、地光、水位、水质等客观存在的宏观前兆现象,观测其异常变化,为临震预报提供重要依据。关于震前动物的异常反应,震区群众曾经流传着这样的谚语:

  震前动物有前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骡马牛羊不进圈,老鼠成群往外逃。

  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

  冬眠老蛇早出洞,燕雀家鸽不回巢。

  兔子竖耳蹦又撞,游鱼惊慌水面跳。

  家家户户细观察,综合异常作预报。

  这是震区人民群众在监视预报地震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地震越大,越是临近地震发生,动物异常的反应就越明显。因此,既要发现动物异常,又要进行分析鉴别,排除干扰影响,发现情况应及时向当地地震主管部门报告。值得注意的是,动物异常往往与气象、环境等因素有关,必须注意分析鉴别。

  大地震发生前常常伴有来自地底下低沉的轰鸣声,它与平时城市噪音完全不同,或天空中出现强烈闪光,要提防其后可能出现大地的颤抖和房屋的晃动。如有这些现象,应及早采取家庭应急防御措施。

  美国地震 1989年10月17日,美国旧金山大地震,震级里氏6.9级,地震死亡逾270人。地震袭来之际,正值交通高峰时期,加州北部数条高速公路及桥梁坍塌,数地发生大火。地震损害了机场、使大厦倒坍,电讯中断……。

  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发生6.6级大地震。据统计,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 000多人受伤。地震毁坏建筑物2 500余座,高速公路多处被震断,一些立交桥坍塌,约11条主干道被迫关闭。地震还造成该市约4万户住宅断水,5.2万户断电,3.5万户断煤气,通讯网络出现严重阻塞,累计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元。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篇10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使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体验到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今天,我们再来体验一下生命中的另一份重要的、伟大的爱――父亲的爱。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读通课文,注意读音。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希望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三、小组自学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2.课文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课文应该分成几大段?每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四、讨论交流   

  1.课文结构:   

  第一段(1)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   

  第二段(2~23)一位父亲去儿子的学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儿子及其同学救了出来。   

  第三段(24)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2.读文章的第2~23自然段,具体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出重点的词。   

  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坚定、疾步、埋头、满脸灰尘、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       

  儿子了不起是因为:不要害怕,我不怕藏  (板书)       

  3.通读全文,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1)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父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它无处不在)       

  (2)学生参照板书,逐步思考,独立概括中心思想。   

  五、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1.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尤其是父母。   

  2.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   

  3.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篇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使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体验到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今天,我们再来体验一下生命中的另一份重要的、伟大的爱――父亲的爱。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读通课文,注意读音。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希望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三、小组自学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2.课文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课文应该分成几大段?每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四、讨论交流

  1.课文结构:

  第一段(1)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

  第二段(2~23)一位父亲去儿子的学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儿子及其同学救了出来。

  第三段(24)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2.读文章的第2~23自然段,具体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出重点的词。

  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坚定、疾步、埋头、满脸灰尘、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

  儿子了不起是因为:不要害怕,我不怕藏  (板书

  3.通读全文,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1)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父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它无处不在)

  (2)学生参照板书,逐步思考,独立概括中心思想。

  五、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1.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尤其是父母。

  2.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

  3.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教案点评:

  本课通过教学最终要让学生深知为人父母,最疼爱的是自己的子女,而作为子女,最应报答父母的恩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基本独立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之后,这篇课文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主要通过阅读、思考、自学、讨论、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会出父亲对儿子的爱有。同时还要将这种德育和美育的渗透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教师又有意识地安排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探究活动

  以“父与子”为主题,小组合作编写小剧本,然后排练表演。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篇12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他的爱的,儿子又从这伟大的父爱中得到了怎样的力量。    大声快读、整体感知    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通读全文,了解课文故事的梗概。读的过程中画下不认识的字词,自己查字典解决。  接读课文、复述故事    操作:选定几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记录出问题的地方,然后集体纠正;指定一二名同学复述故事的梗概。    小声细品、提出问题    要求:轻声读课文,可以通篇读,亦可选择重点段落细品,把自己不懂得地方用曲线画出来打上问号,把自读懂的地方,用铅笔在空白处写出感悟。  归纳问题、小组探讨    操作:老师归纳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以小组的形式集体探讨,边探讨、边读文、边记录。老师巡视深入小组与其共同讨论,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默读课文、深入思考    要求:针对刚才小组内的讨论,自己找出有关段落反复默读品味,重新写下感受。    整理思路、班机汇报    各组指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整理笔记、反思收获    整理自己在这节课中所提过的问题,参加讨论过的问题,得到的收获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并且也对其中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讨论,今天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深入的体会文章当中描写的是怎样的一位父亲,他的伟大之处在哪里?而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回忆故事、简评父子   操作:回忆上节课我们的学习,简单的说一下你认为这是一对什么样的对父子。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赏析词句、品评父子   操作:1.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        一是父亲了不起,再是儿子了不起。      2.画出文章当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描写父子语言的句子和描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句子),细细品读,写下感受,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3.指名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的去朗读它。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废墟。”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些客观的环境,给这位父亲的救援带来的极大地困难和危险,然而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当其他的父母哭喊着离开的时候,这位父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父爱的力量,终于掘开层层废墟,看到了希望。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既是父亲挖掘下去的动力,又是儿子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的信念。因为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真诚的承诺,才有了儿子的: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可以看出儿子是从父亲那里学会了爱!爱父亲!爱别人!  角色转换、感悟真情    闭上眼睛想一想自己如果出在当时的情景当中,你会怎样做?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父亲、儿子、警察、……),来体会当时他们不同的心情。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编排课本剧,要注意不同人的语气、语速和动作。    深情、齐读课文,体会父子的了不起。  作业:   1.写一篇对文中父亲的人物赏析。提示:可以通过对文章当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来进行分析,还可以把这位父亲与其他父母不同的表现加以对比进行赏析。   2.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11.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 爱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反思:语言天然具有形而上的倾向,带有强烈的暗示,而且这种暗示会带给文本。因此,有时候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会“趋同”,用哲学大师德里达的话说,会不自觉地去寻找“固定的结构或一元意义”。以前,我们很多老师会利用学生理解文本的趋同性,来完成对文本“中心思想”的提炼。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篇13

  教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板书:地震]师:同学们,大家用课余时间搜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搜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学生谈论)

  2、师:老师也带来了相关影片资料,请看……(播放影片片段)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

  3、揭示课题: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①自由读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地句子认识本课地生字和新词,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③用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地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各同学的事情)

  2、文中的哪些描写使你深受感动?

  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是去,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你看得真仔细,你的确体会到的。

  (学生补充: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

  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是什么是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

  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

  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四、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学习后,你有什么感受?

  2、学生讲。

  3、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这就是一种积累。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篇14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以最快的速度通读全文,了解课文故事的梗概。读的过程中画下不认识的字词,自己查字典解决。

  2、接读课文、复述故事

  3、 轻声读课文,可以通篇读,亦可选择重点段落细品,把自己不懂得地方用曲线画出来打上问号,。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抽查情况)

  1、小组内学习展示。

  (1)这节课,我学会了一些词语,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能够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4)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解决了一些课后的思考题或每课一练中的题目等。

  2、抽查学习情况。

  抽查生字的读,说或写的情况。(主要是针对中差生)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把自读懂的地方,用铅笔在空白处写出感悟,现在想读给大家听听。

  2、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他的爱的,儿子又从这伟大的父爱中得到了怎样的力量。

  3、 几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记录出问题的地方,然后集体纠正;同学复述故事的梗概。

  (2)课文朗读展示,并说说自己读完以后的新滋味。

  (三)激发知识冲突(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四)学习收获展示

  生生展示: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第12小节的处理

  读说想象画面:手指抠破了,他没有停止;衣服划了长长的口子,他没有停止;眼睛肿着、布满了血丝,他也没有停止!范读再度想象

  废墟中随时可能发生爆炸,父亲根本不顾。哪怕发生了大爆炸,父亲也要和儿子在一起!因为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他的眼前出现了一块大水泥板――

  过渡:还有谁在读到别的句子时受感动吗?

  对5――11的处理(“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对比体会父亲的执着、伟大,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体会。

  (1)老师真的不明白,救火队长说得清清楚楚,“请你离开”,就是马上离开,必须离开,父亲怎么会听不懂呢?答非所问,还问什么: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2)分角色读

  师生分角色朗读。

  19小节,想象

  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凭着坚强的毅力、靠着自己的血肉之躯,挖着废墟,堆满钢筋混凝土、砖块、木头的废墟。8小时、12小时……直到38小时,奇迹终于出现了!14个孩子还活着!奇迹,真是奇迹!压在废墟下38小时,他们是怎样渡过的?站在废墟外的我们无法看到,让我们闭上眼想一想:14个孩子,只有6、7岁,大家蜷缩在墙角,什么也看不见。饿了,没有面包;渴了,没有水;困了,无法睡觉……4个小时也许能坚持,38个小时怎么坚持得了呢?更可怕的是压在三层教室楼的底层,步知道大人们什么时候会来救他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听到阿曼达的声音了吗?

  学习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13――25小节。

  20小节的朗读指导:“父亲向四周大喊”,读得好!再喊一次。

  示范朗读:“快――――来――人――――――!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

  再读。

  24、25小节

  38小时50分钟,阿曼达终于可以出来了!父亲欣喜若狂,让儿子赶快出来,可儿子却说――――(引读24、25小节)

  五、作业。

  1、写一段文字,描写自己的父母关爱自己的感人事迹。(也可以写自己听说的感人故事)

  2、作业设计,既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能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写小本剧,然后排练表演。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并且也对其中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讨论,今天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深入的体会文章当中描写的是怎样的一位父亲,他的伟大之处在哪里?而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2、引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

  (3)表演课本剧。  

  二、学文悟情展示

  1、全班展示学习活动,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示: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

  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⑥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创作性展示

  1设计两个和结尾不同的可能发生的结局:

  a:挖出了孩子,但是孩子已经死了。

  b:父亲在挖孩子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爆炸,父亲也和孩子“在一起”了。

  学生来讨论,父亲是否还“了不起”?(学生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被主人公执着的爱感染)

  2、课本剧表演:可以让学生演一演14个孩子地震之后在瓦砾堆下坚持了38个小时的情景。

  四、激发知识冲突

  为什么文章的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谈谈自己的看法。

  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其他的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在挖掘;有些人劝阻他时,"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为了儿子,决不丧失信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2)课文第12、13自然段"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了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建议学生想像:这连续的38个小时,"爸爸"会是怎样地挖掘,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双手恐怕已被瓦砾以及其他倒塌的器物磨出了血肉模糊。多么感人的一幕!多么坚韧的父亲,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

  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通过语句体会: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有的只是14个同龄小伙伴共人的恐惧,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五、归纳积累,从读学写,课外延伸

  五、拓展延伸

  1、学生搜集其他赞颂亲情的文章。   

  2.写一篇对文中父亲的人物赏析。提示:可以通过对文章当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来进行分析,还可以把这位父亲与其他父母不同的表现加以对比进行赏析。

  3.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篇15

  一、教学内容:

  课文讲的是在发生大地震以后,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最后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的事,赞扬了这对父子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获取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1课时)

  二、教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

  2、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2、通过对儿子言行描写,感受孩子的“了不起”。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搜集有关198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的资料;准备朗读磁带以及写有课文重点词句的投影片。

  七、教学程序:

  (一)自读课文,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教师建议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在书上圈点标画。)

  (二)合作交流,讨论。

  可以是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有感情朗读的,有谈感受的,有做记录的;也可以学生自由组合。提醒学生人人参与,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三)小组汇报,讨论。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198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坚持38个小时,终于在一片废墟中救出了自己年仅7岁的儿子和13个同学,谱写了一首父爱的歌颂。

  2、为什么文章的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谈谈自己的看法。

  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其他的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在挖掘;有些人劝阻他时,“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为了儿子,决不丧失信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2)课文第12、13自然段“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了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建议学生想像:这连续的38个小时,“爸爸”会是怎样地挖掘,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双手恐怕已被瓦砾以及其他倒塌的器物磨出了血肉模糊。多么感人的一幕!多么坚韧的父亲,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

  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1)可以让学生演一演14个孩子地震之后在瓦砾堆下坚持了38个小时的情景。

  (2)通过语句体会: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有的只是14个同龄小伙伴共同的恐惧,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教学小结:

  老师总结:从这父子二人身上似乎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是深切的父子之情,还有更令人感动的人格力量,父亲对儿子的爱及真诚的诺言,为儿子提供了信赖和力量源泉:儿子充满了对父亲的信任,对生存的希望,对他人的关爱。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篇16

  学科:  语文                                                     备课教师:新港一小   石莉

  课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

    2   课时

    2   课时

  

  学科

  素质

  知识: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能力: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情感:从文中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其它

  素质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从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中感悟人物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从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中感悟人物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读议法  谈话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

  幻灯片

  课型

  导读课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目的意图

  个性修改

  复习导入

  自主学习

  组织交流

  品读课文

  小结

  布置作业

  1在美国洛杉矶发生的那场可怕的地震中,我们认识了一对父子,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2出示词语,指名读:

  混乱  昔日  废墟  绝望  破烂不堪  挖掘 获救

  3能用上这些词语,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1了解了这个故事,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2整体交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呢?请同学们细细地读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划下来,在旁边写写感受,准备交流。

  3生根据要求自学课文。

  4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下面重点语句,并指导朗读。

  (一)父亲的了不起

  1、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a当父亲看到昔日充满欢声笑语的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时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

  b他为什么这样毅然决然地走向废墟呢?【板书:不论……我总会……】

  c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许多人劝阻父亲,但他依然挖掘的部分”

  在挖掘的过程中,都有哪些人劝过父亲,他们是怎么劝的?父亲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板书:埋头接着挖】你体会到什么?

  指名分角色朗读5-11段,教师相机指导。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a 38小时到底有多长?

  b 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的罗列了这么多表示时间的词语呢?交流后朗读。

  c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指名说。教师板书外貌的词语。

  d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在漫长的36个小时里,父亲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地挖着,给他力量的还是那句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你能读出此时父亲给你带来的震撼吗?(齐读)

  (二)儿子的了不起

  1、“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a想象一下,废墟下的孩子在这38小时里经历了什么呢?

  b让我们再来想象一下,在漫长的38个小时里,被困在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8小时过去了,没有任何人来救他们,阿曼达想                       ,他对同学们说                     。

  12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任何人来救他们,此刻,阿曼达想            ,他对同学们说              。

  24小时过去了,依旧没有任何人来救他们,此刻,阿曼达想            ,他对同学们说             。

  c是什么让阿曼达在绝境中满怀信心?【板书:不论……你总会……】

  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

  为什么课文反复出现这样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师生分角色朗读

  4、如果现在请你给课文重新起一个名字的话,你会怎么写呢?(学生在书上写写)

  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用深深的爱,坚守的信任,谱写了地震中一个奇迹。作者通过对父与子的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让我们再回读感人至深的一幕,把在我们脑海里流下了深刻印象的描写父亲和儿子的某句话、某个眼神、某个动作的语句认认真真的抄写下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体会父亲的感情

  以想象说话的方式走进阿曼达的内心,在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使其深悟到:是信念创造了父与子地震中的奇迹,丰富了父子了不起的形象。

  摘抄的练习是扎扎实实的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也是学生再一次触摸语言文字和作者的心灵世界。

  布置作业

  必做

  抄写有关语句。

  选做

  读相关的故事。

  

  地震中(了不起)的父与子

  动作                         语言              外貌

  坚定地站起身……走去……    不论……我总会……    满脸灰尘

  布满血丝

  破烂不堪

  埋头接着挖                  不论……你总会……    都是血迹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篇1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使学生体会到爱与信任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教学重难点:通过读课文,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

  教学准备:散文《背影》、古诗《游子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情导入:(教师板书:地震)

  1.师:同学们看到地震一词,你会想到什么?

  2.请同学们讲述在四川大地震中发生最让你感动的画面?

  3.揭示课题

  过渡:是啊,地震就是这样残酷,这样无情,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灾难都显现着人性的光辉,同样,在美国洛杉机的一次大地震中,有一对父子也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生字词。(出示生字词)

  (1)指名学生领读。

  (2) 开火车读。

  (3)交流收获

  3、播放地震场景视频

  学生用一个词形容你的感受!

  师:就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地震中有这样一对父子,请你快速浏览课文,说说在这对父子之间发生了怎样一件事!

  三、再读课文,重点认知

  师:你们觉得这是怎样一对父子?(板书:了不起)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想一想。

  1.师:为什么这是个了不起的父亲?(板书:父亲)

  重点品读这句话

  (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理解为什么作者要写“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而不直接写“36小时”体会父亲寻找儿子过程的漫长及艰难;让学生想象父亲当时的样子,感受父亲的艰难和伟大,以及联系上下文体会父亲为什么能这样坚持下去!)(板书: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通过教师范读、引读、配乐读等形式,品读这句话。

  2.请同学们把书端好,教师和学生配合朗读父亲找到儿子后的对话(课文12-23自然段)

  师:这是个什么样的儿子?(板书:儿子)为什么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儿子,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a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从中体会儿子的坚强和镇定,以及对父亲的信任)

  b“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体会儿子身上舍己为人的精神以及他读一父亲的信任。)

  3、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齐读

  师:是什么把他们父子紧紧地连在一起?(板书:父子情深)

  (2)教师引读:

  1.当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时,是这句话让他坚持了下来。(课件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们总会在一起。”)学生齐读

  2.当儿子面对恐惧和危险,艰难等待时,是这句话给了他希望,他一遍又一遍的告诉自己:(“不论发生什么,我们总会在一起。”)齐读

  3.让我们记住这对了不起的父子,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们总会在一起。”)齐读

  四、写法指导 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课文中没有一处直接写到父亲的伟大,儿子的了不起,但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是从哪体会出来的呢?

  (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细致刻画,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父与子间深厚的情谊。)

  2.师:这正是这篇文章的表达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习作中也能掌握这种方法。

  (课件出示: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种表达方法写一写我们的父母平时做了哪些微不足道,却又饱含深情、饱含爱的事,有信心完成好吗?)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               子

  决不放弃          坚忍不拔

  恪守诺言          舍己为人

  不论发生了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今天,我在自己年级组,执教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89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与坚定。要想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满主观意识的课堂教学活动得到发挥。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进行朗读训练时,我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

  一、挥想像,升华情感。

  面对不同的课文,我们都应该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用综合性的语文练习促进学生的阅读,以训练促人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这节课中,我引入“想象”:在学生的朗读中,请学生想象,在漫长的36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 “想象写话”:

  在这36小时里,可能会_________,可能会__________,但父亲还是坚持着,因为他相信____________.

  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教学中让学生读的太少了,忙于完成任务,而忽视了多层次的去读,今后在教学中要注意。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17地震中的父与子(精选17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