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审驴(通用14篇)
包公审驴 篇1
教材分析: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调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四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得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认识课文的生字新词。理解“审”、“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继续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激趣质疑――细读课文――合作研究――自主解疑”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深入理解。2.通过“表演课本剧”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培养表达能力。3.通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学过程:课前活动:“猜猜我是谁” 每个小组请两位同学上台,一人来说,一人来猜!说的同学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但不要说出所猜的人的名字里所含的字。(出示:“福尔摩斯(柯南)”、“包公”、“马”、“驴”)猜完学生板书。随即采访:1.“包公”他性包名公?就像“关公”一样,这是古人的尊称。你对他有哪些了解?(一学生谈、小组可以旁边补充。唱歌也可。)2.“马”和”驴”有相同点吗?(识途)一、 导入新课1.擦掉“福尔摩斯(柯南)”、“马”。今天,我们要讲的小故事,就是和“包公”、和“驴”有关。2.那“包公”和“驴”又有什么联系呢?(先写“申”,一起案件里都有申诉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原告”,当然也要有“被告”了。在一间屋子里,也就是过去的衙门里,解决原告和被告的纠纷,也就是“审案”了。把字补充完整。)3.读着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感觉?(奇怪、有趣,包公为什么要审驴呢……)那好,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小故事。二、 初读概括1.在预习中有没有遇到影响大家阅读的字?可以互相提醒一下。2.那我们就一起读读这个故事,看到底讲了个什么事。(师生读)3.谁来说说讲了个什么事?(学生概括,师指导)4.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再精练一些,能不能给经过加一个小标题。(调换驴〈如果说“丢驴”就加以引导〉――告驴――审驴――找到驴)5.质疑: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你觉得奇怪,或者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说一说!(随机板书)三、 细读探究(一)引导略读“调换驴“部分1.在学习上即使有一点疑惑,咱们也千万不能放过,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好吗?刚才,为什么说“丢驴”不准确呢?2.既然没丢,好坏还有一头驴,干嘛要去“告驴”呢?(两头驴相差太大、唯一的财产)⑴差别有多大?(学生读书比较)⑵差别再大不就是一头驴嘛,万一告到公堂又找不到那多丢人呀?(理解“唯一“的财产)3.顺势引导、朗读:难怪王五会有那样的反映……谁想读读王五的表现?想想王五当时的心情!什么心情?再读。小结:原本荒唐的事,细细分析起来,有时倒也顺理成章。就这样,一桩不大不小的案子摆在了包大人面前。(二)学习“审驴“部分1. 刚才,大家对“审驴”的部分也颇感兴趣,有的还有疑惑。咱们像小侦探一样也仔细分析分析好不好?提出要求:包大人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你不懂的问题,发现了先自己想想能不能解决,能解决的话一会儿可以考考组里的同学;不明白也不要紧,小组里其他同学思考完之后大家可以一起讨论,看看集思广义能不能解决。最后还可以拿问题考考全班同学,考考老师好吗?2. 小组合作研究讨论。3. 交流汇报提问⑴有没有挺难解决但你们小组齐心协力解决的很精彩的问题,和大家汇报一下。(以小组为单位汇报)(2)谁来提个问题考考大家?(一生问,其他思考、回答)学生汇报中抓住包公的表现:“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驴”被告的案子很奇,开始也犯难,但马上找到了解决办法。“关上三天、痛打四十大板”――驴的本性慢、比较迟钝,为了让驴“受够了惊吓”,才能飞奔回家。“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到庭听审的不只是几十号人……个个都想来看看热闹。”①这么多人来看,万一审不好怎么办?――了解驴的本性、胸有成竹。②不怕罪犯知道,把驴藏起来?――制造“审驴”的假象,可以让小偷放松警惕。小结:看来,我们的包大人确实是遇事冷静、足智多谋呀!4. 同学们,你们觉得审驴部分有趣吗?咱们把它排成小课本剧怎么样?课件提出要求:送大家一把金钥匙“你也可以成为优秀的小演员”① 小组里协商一下,以最快的速度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② 找到自己的对白,画下来,读通顺。③ 联系上下文和人物的心情,想一想该用怎样的语气。④ 可以加一些动作和道具吗?那就锦上添花了!“大胆上台吧,你是最棒的!”5.学生排练、表演,随机总结。四、 总结全文 1.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得的。2.其实,包公不仅审过“驴”,还审过“石头”,还有很多奇案呢?大家想再读一些包公审案的小故事吗?提供网站、书籍。 板书:包公 遇事冷静、足智多谋 审驴 调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审驴――得驴”三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已,是要不得的。这篇课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故事情节不复杂,易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审驴”这一重点部分。
学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质疑,自读释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与文本充分对话,获得阅读体验。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发现、感受、理解与体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审”、“懊悔”、“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3.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精读课文中“审驴”部分,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并品味对人物语气、动作、表情描写的妙处,学习侧面描写的作用。
4.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理解与认识,并培养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几百年来,在我们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曾塑造过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他的脸像木炭一样黑,在他的额头上印有月亮牙,他一身正气,秉公断案,人称他是……(包公)
(学生交流有关“包公”的资料,一学生谈,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二、依题质疑,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后,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随机板书几个引领学生学习全文有价值的问题。
为什么审驴?怎样审驴?结果怎么样?)
2.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后,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做提纲笔记,理清文章的脉络,引导学生将故事的经过加一个小标题。
板书:换驴------- 审驴-------- 得驴
三、自学释疑
1.疑问一:为什么审驴?
(引导学生略读这一部分。)
(1)找出描写两头驴的词句:
(“毛色发亮”;“这头驴是唯一的财产,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
(“毛色难看”;“惊慌失措”……)
(2)对比读,感受两头驴相差太大,理解王五当时的心情。
(3)引导朗读,读出王五对驴的喜爱,驴被换后的惊慌失措及又气又急。
2.疑问二:怎样审驴?
(引导学生精读这一部分。)
(1)指名学生读3~9自然段。
(2)做批注。提出要求:勾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自己感受较深的词句,写下自己的认识,记下自己的疑问。
(3)集体交流,汇报自学所得。学生在汇报过程中抓住包公的表现:
①“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说明包公经过思考,已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②“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说明包公了解驴的本性,他这样做为驴自己找家门垫定基础。
当学生交流到这时,顺势指导学生读出包公威严、胸有成竹、沉着的语气,并感受包大人遇事冷静,足智多谋的品质。
③“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理解“闻所未闻”这一词义,并体会包公断案的神奇,同时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④“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狠狠打驴,可见包公做事果断,成竹在胸。学生注意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4)小结“包公审驴”这一部分。学生说一说包公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影响,怎样评价他。
3.疑问三:得驴
引导学生粗读这一部分,并小结能成功找到驴的原因。
4.总结全文
(1)想一想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2)表演课本剧。
四、作业布置
搜集包公审案的故事,开个“智谋故事会”。
附板书:
包公审驴
为什么审 怎样审 结果怎样
(起因) (经过) (结果)
换驴----------------- 审驴-------------- 得驴
教学反思:
本设计主要体现激发学生质疑――想读,引领学生自主释疑――要读,指导学生会读这一特色。
1.激发学生质疑,以课题为切入点,让学生产生疑问,有想读的欲望。
2.放手自学,引领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指导精读重点部分,学生获得阅读感受与体验,实现个性化阅读,深入读的愿望被调动。
3.指导学生会读。首先是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突出重点内容,教师做画龙点睛的指导,学生在自学与老师指导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其次,精读与粗读相结合,通过抓住主要问题,结合课文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内容,学法得当,阅读方法进一步得到巩固。
包公审驴 篇2
教材: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抓 “宝贝”、“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奇案”等重点词理解课文。
2、引导学生概括故事内容、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整体把握课文,精读课文中“审驴”部分,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提有价值的问题,抓住包公的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4、通过学生课本剧的编排,培养学生表达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cai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包公的资料、表演道具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互动流程
基本环节师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一、新课导入整体感知 二、精读课文自学释疑 三、延伸拓展总结全文1、在我国戏剧舞台上一直塑造着这样一个人物:面黑如炭,断案如神,刚正不阿,他就是――包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包公断案的故事――《包公审驴》。板书课题。2、一看课题我们就知道,这案子非同一般,包公居然审的是不通人语的――驴,这真是一桩――奇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梳理主要问题,写在黑板上)3、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记事的文章就应该由几部分组成?4、你能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课文分成三段吗?再给每段起一个小标题。快速浏览课文,试分一分。板书:为什么审 怎么审 结果怎样 换驴 审驴 得驴(一)学习第一部分1、为什么要审驴?自读课文第一部分2、找出描写两头驴的词句勾出来王五的驴,为什么被称为四条腿的宝贝?王五是怎样对待他的驴?为什么王五会惊慌失措,又气又恨呢?3、对比读,感受两头驴相差太大,理解王五当时的心情。 4、勾划出描写王五此时心情、动作的句子,指导朗读。(二)学习第二部分1、包公是怎样审的,找出包公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语句,用波浪线勾下来,读一读。2、自读3-9段,做批注:勾画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自己感受较深的语句,写下自己的认识,记下自己的疑问。3、集体交流,汇报所得,抓住包公的表现。(1)“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 说明包公经过思考,已找到了解决办法。(2)“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 说明包公了解驴的本性,他这样做为驴自己找家门垫定基础。 当学生交流到此,顺势指导学生读出包公威严、胸有成竹、沉着的语气,并感受包大人遇事沉着、足智多谋的品质。(3)“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 可见包公做事果断,决不心慈手软。(4)“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 理解“闻所未闻”一词,抓住“奇案” 奇在哪里?又是怎么审的?这叫“奇审”,审案的人真是“奇人”那。3、小结“审驴”这一部分说一说包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学习第三部分引导学生读这一部分,小结能成功找到驴的原因。 1、想一想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包公:欲擒故纵、假痴不颠,声东击西;王五:将计就计;小偷:偷梁换柱)包公所使用的计谋应用在断案正途,可称为智谋,偷驴人使用的计谋用在歪门邪道上,只能被称作阴谋。只有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应用在正确的地方,将来才能是一个有用之材。2、请你评价一下文中人物:包公、王五、偷驴人。3、表演课本剧。通过理清课文线索,为学生理解阅读课文做好铺垫。 在阅读时注意比较,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王五丢驴时焦急的心情。 激发学生质疑能力,引导学生自主释疑。 引导学生认识计谋应该用在正确的方面,不要耍小聪明,应该有大智慧。
板书设计:
包公审驴
为什么审 怎样审 结果怎样 人
起因 经过 结果 奇案
换驴 审驴 得驴 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之前,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反复修改,但内容多,教学任务重,还是很担心不能完成预设。前期预习工作做得到位,再之前进行了智慧故事大赛,让学生对我国智慧谋略故事有了了解,对我国古代智谋文化很感兴趣,学生学习兴趣高,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预期目标。
本课以课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质疑,顺势梳理课文脉络,引领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在指导学生读的基础上,给出自学提示,尊重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实现个性化阅读。通过粗读与精读相结合,抓住主要内容,结合课文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在课堂实施中,对课文的第二部分的设计,仅仅做了教法的设计,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提出怎样的问题,是否围绕课文主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我心里并没有底,但现场学生活跃的思维,精彩的回答让之前的种种顾虑烟消云散,老师并不是主讲,只是引路人,点播者,让孩子充分进行了自我展示,自我学习,自我解读文本才是这节课所要体现的新课标精神。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值得与同行共同探讨改进。
研究过程中的收获
孩子的能力增强了,心理素质也增强了。老师通过做课,对文本对学生有了新的认识。精心准备一节课效果真的很不错,但节节课这样上,就太累了。在阶梯教室上课听课感觉很爽。
包公审驴 篇3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审驴――得驴”三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已,是要不得的。这篇课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故事情节不复杂,易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审驴”这一重点部分。
学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质疑,自读释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与文本充分对话,获得阅读体验。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发现、感受、理解与体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审”、“懊悔”、“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3.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精读课文中“审驴”部分,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并品味对人物语气、动作、表情描写的妙处,学习侧面描写的作用。
4.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理解与认识,并培养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几百年来,在我们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曾塑造过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他的脸像木炭一样黑,在他的额头上印有月亮牙,他一身正气,秉公断案,人称他是……(包公)
(学生交流有关“包公”的资料,一学生谈,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二、依题质疑,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后,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随机板书几个引领学生学习全文有价值的问题。
为什么审驴? 怎样审驴? 结果怎么样?)
2.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后,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做提纲笔记,理清文章的脉络,引导学生将故事的经过加一个小标题。
板书: 换驴 ------- 审驴 -------- 得驴
三、自学释疑
1.疑问一:为什么审驴?
(引导学生略读这一部分。)
(1)找出描写两头驴的词句:
(“毛色发亮”;“这头驴是唯一的财产,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
(“毛色难看”;“惊慌失措”……)
(2)对比读,感受两头驴相差太大,理解王五当时的心情。
(3)引导朗读,读出王五对驴的喜爱,驴被换后的惊慌失措及又气又急。
2.疑问二:怎样审驴?
(引导学生精读这一部分。)
(1)指名学生读3~9自然段。
(2)做批注。提出要求:勾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自己感受较深的词句,写下自己的认识,记下自己的疑问。
(3)集体交流,汇报自学所得。学生在汇报过程中抓住包公的表现:
①“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说明包公经过思考,已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2 “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说明包公了解驴的本性,他这样做为驴自己找家门垫定基础。
当学生交流到这时,顺势指导学生读出包公威严、胸有成竹、沉着的语气,并感受包大人遇事冷静,足智多谋的品质。
③“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理解“闻所未闻”这一词义,并体会包公断案的神奇,同时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④“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狠狠打驴,可见包公做事果断,成竹在胸。学生注意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4)小结“包公审驴”这一部分。学生说一说包公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影响,怎样评价他。
3.疑问三:得驴
引导学生粗读这一部分,并小结能成功找到驴的原因。
4.总结全文
(1)想一想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2)表演课本剧。
四、作业布置
搜集包公审案的故事,开个“智谋故事会”。
附板书:
包公审驴
为什么审 怎样审 结果怎样
(起因) (经过) (结果)
换驴 ----------------- 审驴 -------------- 得驴
教学反思:
本设计主要体现激发学生质疑――想读,引领学生自主释疑――要读,指导学生会读这一特色。
1.激发学生质疑,以课题为切入点,让学生产生疑问,有想读的欲望。
2.放手自学,引领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指导精读重点部分,学生获得阅读感受与体验,实现个性化阅读,深入读的愿望被调动。
3.指导学生会读。首先是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突出重点内容,教师做画龙点睛的指导,学生在自学与老师指导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其次,精读与粗读相结合,通过抓住主要问题,结合课文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内容,学法得当,阅读方法进一步得到巩固。
包公审驴 篇4
宋朝的时候,有一个穷人叫王五。他有一头驴,他用它运送干柴和木炭,挣钱养家糊口。这头驴是王五唯一的财产,因此,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由于他的悉心照料,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
一天,王五牵着驴驮了木炭到小市镇上,他把驴拴在市镇门口外的树上,自己背了一袋木炭去卖。等卖完木炭回来,他大吃一惊。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的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的驴这么一会儿就病成这个样子了!王五惊慌失措,东奔西走,到处寻找,可是,自己的驴还是踪影全无。王五又气又恨,懊恼极了,他想了想,把这头瘦驴牵去告官,可是不知道被告该是谁,最后决定告这头瘦弱的驴。
包公来到公堂,开始审理案件。轮到王五时,他把瘦驴牵上公堂,道:“包大人在上,这畜牲不知来自何方,竟敢冒名顶替!”驴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衙役们差点儿没笑出声来。站在“法官”旁边的那些人,以及站在下面大堂上的那些人当然不敢笑了。衙役们只好遵命,他们把这头瘦弱难看的驴被告关进了空荡荡的圈栏。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到了第三天,又下令升堂了。这次,到庭听审的不只是几十号人,而是有好几百人了,他们个个都想来看看热闹。
三通鼓罢,包公升堂,他命令衙役们立即把驴牵来。这驴的嘴已陷下去了,脑袋耷拉着,看上去怪可怜的。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
“是!”衙役们齐声答道,纷纷拿起板子痛打驴子。
十下,二十下,三十下,足足打了四十下,打得驴子又蹦又跳,放声大叫。末了,包公下令道: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这头瘦驴三天没吃没喝,又挨了四十大板,受够了惊吓。于是飞奔出了公堂,跑得那个快啊,一下子就不见了。
包公随即命令一个差役和王五一起跟踪前去,看个究竟。
王五便和差役去了,跟他们一起去的还有许许多多的看热闹的人。他们走了整整十五里路,看到那头驴跑进了某田庄的一户人家,人们跟着走了进去。当然,他们在那里找到了王五被偷走的那头好驴,也捉住了小偷。
包公审驴 篇5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调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四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得的。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课文的生字新词。理解“审”、“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继续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激趣质疑――细读课文――合作研究――自主解疑”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深入理解。
2.通过“表演课本剧”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培养表达能力。
3.通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猜猜我是谁”
每个小组请两位同学上台,一人来说,一人来猜!说的同学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但不要说出所猜的人的名字里所含的字。(出示:“福尔摩斯(柯南)”、“包公”、“马”、“驴”)猜完学生板书。
随即采访:
1.“包公”他性包名公?就像“关公”一样,这是古人的尊称。你对他有哪些了解?(一学生谈、小组可以旁边补充。唱歌也可。)
2.“马”和”驴”有相同点吗?(识途)
一、 导入新课
1.擦掉“福尔摩斯(柯南)”、“马”。今天,我们要讲的小故事,就是和“包公”、和“驴”有关。
2.那“包公”和“驴”又有什么联系呢?(先写“申”,一起案件里都有申诉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原告”,当然也要有“被告”了。在一间屋子里,也就是过去的衙门里,解决原告和被告的纠纷,也就是“审案”了。把字补充完整。)
3.读着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感觉?(奇怪、有趣,包公为什么要审驴呢……)那好,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小故事。
二、 初读概括
1.在预习中有没有遇到影响大家阅读的字?可以互相提醒一下。
2.那我们就一起读读这个故事,看到底讲了个什么事。(师生读)
3.谁来说说讲了个什么事?(学生概括,师指导)
4.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再精练一些,能不能给经过加一个小标题。(调换驴〈如果说“丢驴”就加以引导〉――告驴――审驴――找到驴)
5.质疑: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你觉得奇怪,或者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说一说!(随机板书)
三、 细读探究
(一)引导略读“调换驴“部分
1.在学习上即使有一点疑惑,咱们也千万不能放过,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好吗?刚才,为什么说“丢驴”不准确呢?
2.既然没丢,好坏还有一头驴,干嘛要去“告驴”呢?(两头驴相差太大、唯一的财产)
⑴差别有多大?(学生读书比较)
⑵差别再大不就是一头驴嘛,万一告到公堂又找不到那多丢人呀?(理解“唯一“的财产)
3.顺势引导、朗读:难怪王五会有那样的反映……谁想读读王五的表现?想想王五当时的心情!什么心情?再读。
小结:原本荒唐的事,细细分析起来,有时倒也顺理成章。就这样,一桩不大不小的案子摆在了包大人面前。
(二)学习“审驴“部分
1. 刚才,大家对“审驴”的部分也颇感兴趣,有的还有疑惑。咱们像小侦探一样也仔细分析分析好不好?
提出要求:包大人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你不懂的问题,发现了先自己想想能不能解决,能解决的话一会儿可以考考组里的同学;不明白也不要紧,小组里其他同学思考完之后大家可以一起讨论,看看集思广义能不能解决。最后还可以拿问题考考全班同学,考考老师好吗?
2. 小组合作研究讨论。
3. 交流汇报提问
(1)有没有挺难解决但你们小组齐心协力解决的很精彩的问题,和大家汇报一下。(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2)谁来提个问题考考大家?(一生问,其他思考、回答)
学生汇报中抓住包公的表现:
“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驴”被告的案子很奇,开始也犯难,但马上找到了解决办法。
“关上三天、痛打四十大板”――驴的本性慢、比较迟钝,为了让驴“受够了惊吓”,才能飞奔回家。
“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到庭听审的不只是几十号人……个个都想来看看热闹。”①这么多人来看,万一审不好怎么办?――了解驴的本性、胸有成竹。②不怕罪犯知道,把驴藏起来?――制造“审驴”的假象,可以让小偷放松警惕。
小结:看来,我们的包大人确实是遇事冷静、足智多谋呀!
4. 同学们,你们觉得审驴部分有趣吗?咱们把它排成小课本剧怎么样?
课件提出要求:送大家一把金钥匙“你也可以成为优秀的小演员”
① 小组里协商一下,以最快的速度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
② 找到自己的对白,画下来,读通顺。
③ 联系上下文和人物的心情,想一想该用怎样的语气。
④ 可以加一些动作和道具吗?那就锦上添花了!
“大胆上台吧,你是最棒的!”
5.学生排练、表演,随机总结。
四、 总结全文
1.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得的。
2.其实,包公不仅审过“驴”,还审过“石头”,还有很多奇案呢?大家想再读一些包公审案的小故事吗?提供网站、书籍。
板书:
包公 遇事冷静、足智多谋
审
驴 调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
包公审驴 篇6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智谋”为题,选编了两篇传统智谋故事作为主体课文。通过学习课文,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贺龙和包拯两位历史人物,而且要引导学生从他们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态度上懂得智慧的重要作用,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
《包公审驴》是单元主体课文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以毛驴为线索,主要讲了王五的好毛驴在市镇被人偷换成了一头瘦驴后,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全文可以概括为“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三个部分,赞扬了包公办案足智多谋、出神入化。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受电视剧的影响,对包公的神奇断案故事都有不同程度的知晓。课文故事性很强,学生阅读兴趣很容易调动起来,且易读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指导学生合作编演课本剧,进行与文本的对话和对故事的再创造。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包公的资料。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课件,检测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游戏(教师说,学生猜。)
“火尽炉冷平添心猿意马。”猜一个字。(“驴”字)(教师板书:驴)
我国宋代有一个著名的清官。庐州人,执法严明,善于断案。(教师板书:包公)
2.说说你对包公还有哪些了解?(生说)教师肯定学生所说的有关包公的事,补充解说:“公”是古人对人的一种尊称,他原名包拯,有多个官衔当过开封府府尹。因为北宋建都在开封,开封府尹也就是北宋首都的“市长”了。是个大官。
3.今天我们要读的故事就发生在包公身上,还与驴有关。(教师板书:审)学生齐读课题。
4.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包公为什么要审驴?驴子不会说话,他怎样审驴的?)那好,我们就带着问题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词。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教师指导。)
3.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是不可缺少的哦!那你能不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加三个小标题。(驴被偷换,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展示小黑板或课件)
1.认读词语:挣(zhèng)钱辔头听差(chāi) 耷拉 圈(juàn)栏审衙役懊恼一声不吭闻所未闻惊慌失措冒名顶替
2.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正音。
3.特别指导学生注意多音字:挣、差、圈
4.对比记忆字形。
审案吭衙役
神按炕衔投
5.选择你理解的词语练习说话,提出你不懂的词语。
6.教师特别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闻所未闻、惊慌失措、冒名顶替、懊恼。
四、朗读课文
自由选择合作学习伙伴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个断案故事。
2.用简单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引读故事的起因。
(1)包公为什么要审驴?课文哪几段写了?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划记出描写毛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3)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对比朗读:
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
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的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
(4)顺势引导、朗读:想想王五面对两头毛驴时是什么心情?指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5)过渡:就这样,王五带着满腔愤怒和希望来到了包大人面前。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如何审案的呢?
2.细读故事经过。
(1)带着问题小组合作朗读课文3~9自然段。说说你读懂的句子或提出你的问题,小组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3)小组汇报共同学习读懂的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要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的方法,很聪明。)
“不要给它吃,不要给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
(4)问题解答场: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思考解答。
(5)读了这部分课文,包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教师板书:足智多谋)
(6)包公审驴的过程让人疑团重重,也让人不由自主的为包公喝彩。咱们把它排成课本剧,再现当时的情景,怎么样?
(7)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注意角色的分配和合作;每个同学要投入角色,联系故事情节,体会角色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和心情;角色的语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改动。
(8)生排练、表演,师生共同评议。
3.齐读故事结果。
(1)过渡;瘦驴在包公的审讯下飞奔出了公堂。它跑到哪里去了?偷换毛驴的贼被捉住了吗?
(2)生齐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
三、延伸拓展
1.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偷偷调换,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是害人害己。王五也使用了计谋,他的计要是正当的。)
2.其实,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等,读一读这些故事,体会他们的聪明才智!
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它不仅要看教师“教”得怎样,更要看学生“学”得怎样,甚至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是怎样教的。在新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要为课堂生成营造空间,给学生搭建一个个展示个性的舞台。
《包公审驴》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通俗易懂。在教学设计时,教师的问题预设注重了激发学生的课堂生成,为他们的生成打下了铺垫。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中:
1.小组合作学习故事的经过部分,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由小组讨论。在后来的学习成果汇报和班级交流中还有“问题解答场”环节,让学生自由交流小组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保护并培养学生自主质疑、解疑的能力,促进课堂生成新的情况。而后通过师生共议,帮助学生筛选问题、解答问题。如:学生在课堂中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探讨意义的问题:“课文第四段好像与故事无关,为什么?是不是可以去掉?”我当时就为提问的学生鼓起了掌,因为这一段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突出了案件的奇,反衬出包公的机智、遇事冷静的品格。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把这个教学点淡化了,只在朗读中带过。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关注到了这一点,并生成了这样的新问题来研究,弥补了我教学设计中的不足。
2.在学完课文以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意欲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要赞扬的中心人物――包公的足智多谋。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我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学生提到了偷驴贼、王五都用了计谋,并分析出偷驴贼的计谋用错了地方,而王五则用计谋帮助了自己。
在课堂实施中学生还生成了很多的新情况:自主提问时提出与课文相去甚远的问题;再读完课文结局后,还要小组合作表演包公审偷驴贼的过程。如果一味的迁就学生,很可能无法完成计划的教学任务,如果着重完成教学预设,课堂将会死气沉沉。我们如何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既尊重学生的思考,又完成教学任务,一举双得呢?这是我要探索的问题,也是值得与同行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包公审驴 篇7
《包公审驴》课堂实录
课前交流:
师: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来自利津县虎滩乡中心小学的,我叫刘新清。能够跟大家一起学习我感到非常高兴。今天我不是自己来的,我还带了一个来,在哪儿呢?(课件出示包公图像)认识他吗?(包公)
师:他本来的名字叫包拯,我们为什么跟他叫包公呢?(学生面面相觑)不知道,我告诉同学们,这是因为我们对他尊敬,因此我们叫他包公。他还有个名字,叫什么?
生:包青天。
师:为什么呀?生:他是一位清官。
师:一位清官,为民做主的好官,因此我们称她包青天。他还有一个外号,知道吧?
生:包黑炭。
师:为什么呀?看看他的脸,在它面前从脸色上来看,我找到一点自信。关于他,民间流传着很多的故事,听说过吗?谁来讲一个?
生:包公审驴。
师:这是我们将要学习的一个故事。我还听说过一个《包公审石头》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生:听说过,这个故事是说有一个买布的人……(学生比较有条理的讲完了故事)师:真好,思路非常清晰,讲的比我还好。其实还有一个版本的《包公审石头》,说是一个小女孩……(学生纷纷举手)哦,也有知道的,你来说。
生:有一个小女孩……。
上课:
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有关包公的一个故事,题目就叫做――《包公审驴》。请看老师写课题。注意审的写法,上面是――(宝盖)写的稍微大一点能够盖得住下面,下面是――(申)注意它是读shēn,哪一个申?(申请的申)加上宝盖呢?(生齐读)组个词。(审案)
师:审案,好我们看看案的写法。这个案上边也是有一个宝盖,但是它写的时候要稍微小一点。而下边的女的横,要写的稍微长一些。好的,我们接着往下写。(师写驴)同学们见过驴吗?
生:见过。
师:谁来说一说,驴跟马有什么不同?
生:驴比马小。师:驴比马长的个小。
生:马比驴高,驴比马瘦。
师:它们从脾气秉性上有什么区别吗?马的性子怎么样?
生:急。驴的性子比较慢,比较倔。
师:我们一起读课题。
生:包公审驴。
质疑、初读:
师:读了题目之后你的头脑当中有什么疑问?
生:包公到底是怎么审的驴?
师:这是一个问题,还有吗?
生:包公为什么要审驴?
师:为什么要审?这个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解决。好了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故事看看,包公为什么要审驴?包公是如何来审驴的。下面咱们就读一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这个读书啊,我们不仅要用眼睛读,还要――(生:动脑子)同学们真聪明,还要用心来体会,最好是一边读着一边用我们的笔帮助我们去读。怎么教用笔帮助读,同学们知道吗?就是一边读着一边记一记,画一画,把重要的地方记一记,把自己有体会的地方写一写,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也找出来。下面咱们就比一比看谁读的又快又准。开始吧。(学生自由读文)
师:读完的同学请举手,没读完的同学抓紧时间,读完的同学请找一找有没有难读的地方,难读的字,找一找多读几遍。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自己学习上的难点,这也是学习的方法。你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生:什么叫辔头?
师:什么叫辔头,首先我要表扬你词读得非常准。我们一起来读这个词。什么意思呢?我们见过家里养的驴,它的头上拴着有缰绳,还有饺子什么的,那些就叫做辔头。我们一起再读这个词。(生读)
师:还有没有?
生:鞍子。
师:应该读什么?(生齐读)应该读:鞍子。再读。(生齐读)
师:很好。什么意思?
生:鞍子就是马上面坐着的马背上的那个东西。
梳理故事:
师: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富。还有吗?好了,看来啊我们在读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是很多。那么在这个故事里边,同学们想想有哪些角色?
生:包公、王五、瘦驴。
师:他提到了三个,你说。
生:还有王朝、马汉。生:还有那头好驴。
生:还有小偷。
师:这个别忘了,这也是个关键人物。还有吗?
生:看热闹的人。
师:对,还有看热闹的人。
生:还有一些衙役们。
师:对,还有一些衙役们。注意看这个词的写法。我把它写在这儿。这个衙,看看它有什么特点?(教师用手挡住中间的吾)我把中间挡起来你看。
生:行。
师:对啊,一个行中间里有一个吾。合起来读――
生:衙。
师:写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双立人,这边这一笔有没有钩?
生:没有。
师:一起读。
生:衙役。
师:衙役是干什么的?
生:帮着干事儿的。
师:帮着谁干事儿的?
生:帮着包公。
师:古代在衙门里边,帮着干活的那些人,那些当差的,还有那些差役们,这些都是衙役。有很多的衙役,他们在当官的身边跟随了多年,像包公身边的王朝马汉还有很多,这些都是跟随了包公多年的人。好了,看一看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是不是在一个地方发生的?
生:不是。
师:一开始发生在――
生:市镇门口。
师板书:接着又转到了――
生:公堂。(师板书)
师:最后呢?
生:到了一个田庄。
师:田庄的一户人家,这是谁的家?
生:小偷。师板书。
师:那么谁能够用几句简短的话把这个故事说一说?
生:王五他养了一头驴,他对它非常的好,有一天他到小市镇上卖木炭,他把驴丢了。换成了一头毛色难看的驴。
师:这个地方说准了,是谁换的?
生:小偷。
师:这个地方是说,小偷霸王五的好驴换成了一头瘦驴。接着说。
生:然后呢,王五就牵着那头驴到公堂去告,然后包公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头驴关起来再三天不给它吃,不给它喝。三天过后再打四十大板,最后驴跑到了小偷的家里,抓住了小偷。师:在包公审驴的过程中,他用了很多的办法,这些办法你觉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很聪明。
师:那你可以用这个词把他们代替了,直接说,包公运用了一个聪明的的办法,终于抓到了小偷。请坐,他说得非常好,思路非常清晰。谁再来说一说?
生:王五有一头驴,养的非常好。有一天是集,有一个小偷把它那头好驴换成一头瘦驴,然后包公去报官,包公用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终于抓到了小偷。
重点品读:
师:很好,请坐。那么同学们看看在这个故事里边,你觉得哪个地方最精彩?
生:审驴。
师:公堂之上的审驴非常精彩,看看找到这一部分,在这个场景中,第一个出场的是谁?
生:包公。
师:包公在干什么?
生:审案。
师:坐在开封府的大堂上审案。接下来出场的是谁?
生:王五。
师:找到描写王五的地方,谁来读一读?
生:等到王五……。
师:找的非常准,好,王五在这里说了这样一番话。(投影出示)谁来模仿着王五说一说。生:包大人在上……。
师:嗯,本官认为你有点儿冤情,但冤不是很深。
生:包大人在上……。
师:嗯,冤情深了。谁再来说一说?
生:包大人在上……。
师:很好,同学们想一想,王五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心里是什么感受?
生:很急。
生:很冤枉。
生:很生气。
师:我们就带着这一些再来读一读。
生:包大人在上……。
师:王五这时候为什么这么着急?为什么这么生气呢?
生:因为他十分喜欢这头驴。
师:这是一头什么样的驴啊?
生:好驴。
师:看看文中是怎么写的?
生:这头驴是王五唯一的财产……。
师:这头驴不禁王五爱,可以说是人见人爱,人见人夸。人们是怎么夸这头驴的?
生: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
生:这简直……。
师:发自内心的。你来。
生:这简直……。
师:真的非常喜爱这头驴。
师:如果是小偷的话他怎么夸?
生:这简直……。
师:声音小一点,别让别人听到了。来,我们一起来夸夸这头驴。
生:这简直……。
师:在大堂之上的王五,想到了自己那么好的一头驴不翼而飞了,这时候一下子见到了包大人,他就向包大人哭诉道――一起来。
生:包大人在上……。
师:看看王五的这头好驴被换成什么啦?
生:瘦驴。
师:什么样的瘦驴?
生:毛色难看的瘦驴。
师:王五再看看眼前的这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他心里什么感觉,他这样向包大人倾诉自己的气愤――
生:包大人在上……。
师:真是太气人了,这时候包大人听了王五的倾诉之后,他有什么反应?
生:包公了解了……。
师:以后在读书的时候不要急,看准了之后再慢慢的读。
生:包公了解了……。
师:很好,谁能再读一读,试着让我们感受到当时的情景。
生:包公了解了……。
师:读得很好,真像一个小包公。(鼓掌)同学们想一想,包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他心里什么感受?
生:也有一点儿生气。
生:有些着急。
师:有些着急?
生:愤怒。
师:仔细读一读,看看包公的动作神态。
生:急躁。师:啊?
生:就是想很快找到小偷。
师:想很快找到小偷,但是他有没有急躁?
生:没有。
师:他怎么做的?先是――(了解了案情)然后――(皱着眉头想了想),接着呢――(把惊堂木一拍――)
师:谁来表演着读一读?看看那位同学能胜任包公的角色。生:包公了解了……。师:包公有没有笑?
生:没有。
师:没有笑,包公一笑就露馅了。自己再试一试?
师:小伙子请起立,我觉得你表演的非常好。再找一个王五。谁愿意做王五跟他来个对手戏,演一演这一部分。
两名学生表演。
师:堵得很通顺,不过我觉得还不像包大人。注意他的动作神态。谁来?
生表演。
体会巧妙:
师:你这个表演就可以了。那么下面我要采访采访包大人。包大人,请问一下,你为什么要下这样的命令,下面是一头驴啊。
生:想让它先十分饥饿……。
师:仅仅饿了,对一头性子慢的驴来说,可以吗?
生:还得打。
师:看来包大人在这里是实实在在动了脑子的。我还想问问包大人,你用了这么巧妙的办法,你为什么看起来那么生气?
生:因为小偷把王五的好驴换成这头瘦驴了。
师:的的确确是为民做主的好官。同学们再想想看,他在这里表现的这么生气,这么威严,仅仅是因为王五的遭遇吗?他完全可以悄悄地嘱咐手下:把驴关上三天,到时我们打它一顿,他就会跑去找它的主人了。为什么在这里还要大张旗鼓的这样做?周围那么多人。
生:我想是包大人不想走漏了风声。
师:在这里包大人是在――
生:表演。
师:对了,做戏,表演。仅仅是给小偷看的吗?当其他的人看了之后呢?
生:他们就很想知道后来的事情,包公就防止了万一听他审案的那些人中有小偷的亲戚。
师:包公想的太周全了。
生:那个小偷也可能在里面。
师:走漏了风声是不行的。其他的人看了包公如此高明的断案之后,对他们会有什么影响?师:他们会对包公非常佩服。包公也向百姓展示了天网是不不能逃脱的,警告他们以后一定不要犯这样的错误。
师:你以后就可以做包公了,真的想到了包公的心里。包公断案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抓住那个小偷,而且还要警示其他的人。你看包公的这个断案真是太神奇了,就连与他朝夕相处的衙役们也没有看出破绽来,看衙役们有什么表现?
生:衙役们差点儿笑出来。
师:跟课本上的说法不一样。(出示两个句子)一起读。
生:衙役们差点没笑出声来。衙役们差点儿笑出声来。
师:两个句子有一个字不同。(没)你看他的意思呢?
生:一样。
师:同学们看看我们的语文太奇妙了,差点儿没和差点儿意思是相反的,但在具体的句子里面他却是一样的。好好学语文,同学们,奥妙无穷!连朝夕相处的衙役们都没有看出来,可见包公的这个做法――
生:神奇、巧妙……。
师:看看其他的人有什么表现?
生:不敢笑。
生读。
师:也是想笑,但不敢。其他的群众呢?
生:十分吃惊,觉得这是闻所未闻的奇案。
师:这里有一个闻所未闻,什么意思?
生:听都没听过。
师:原来听都没听说过,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案子
?生:奇案。
师:是啊,奇案,奇在什么地方?
生:他审的不是人,而是驴。
师:你看,从审的对象就能看出来很奇特。
生:还有审案地方法也很奇特。
辨析聪明:
师:方法奇特,很好。从中可以看出包公的的确确是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其实在这个故事里边,不仅仅是包公很聪明,还有一个人也算得上是聪明。
生:小偷。
师:小偷怎么聪明?
生:换了驴。
师:这里还用了一个计策,什么计策?
生:偷天换日。
生:瞒天过海。
生:偷梁换柱。
师:但是我们看最终的结果如何?(……)跟包公的智慧相比――(生:差远了)
师:小偷他仅仅是一个小聪明,他为了自己损害别人,这样的聪明不值一提。而包公这种为了百姓为了穷苦人所体现的那是大智慧。
拓展训练:
师:故事到了最后,小偷终于被捉住了。我觉得小偷被捉,提到公堂之上,包公和小偷一定有一番精彩的对话。你试着想一想,看看他们会说什么?连个人一组试一试。
(学生练习)
师:谁想来试一试?演包公很好,演包公以后咱们就做包公这样的人。演小偷但我们不做小偷那样的人,演小偷我们以后当警察,揣测小偷的心理,以后咱们抓小偷就好办了。
(两名学生对话,思路较为混乱)
师:请坐,这个小偷显得有点儿赖皮,包公你一定要以理服人,因为你是一个执法者,一定要给他讲清道理。谁再来试一试?
(学生对话,中途包公语塞)
师:没招了?包公的威严的的确确演出来了,小偷的样子也出来了。
(对话较为成功)师提示:你怎么审的案子,说给他听。
师:这驴不仅瘦还贪嘴。如果你要说服他,你可以把你断案的思考说给他听,比如驴的本性,我们经常说老马识途,驴也是如此。
(学生对话,这个较为成功)
结课:
师:很好请坐。这是故事中的包公,真实的包公是什么样子的呢?
(出示包公的名言)
师:这里有一句包公的名言,这是文言文,大致的意思是说,以后我的子孙如果有贪赃枉法的,死后就不要埋在我的祖坟里边了,也不要把我认做你的祖宗。这就是包公!回去之后找一找有关包公的故事,找一找历史当中对包公的记载,相信你对包公还会有一个更深的认识。下课。
包公审驴 篇8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______,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包公审驴》(板书:包公审驴),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包公审驴》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智谋”为主题展开。《包公审驴》是这则故事是教读课,主要写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无奈将驴告到官府,包公利用驴能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地“审”驴捉住了小偷,表现了包公断案如神。这则故事无论包公还是王五甚至小偷都使用了计谋,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谋,把智谋用在正地方。这则故事趣味性强。“审驴”看似荒诞,实则包含了小人物的无奈和包大人为民做主,巧用计谋的大智慧。“层次清晰、描写生动”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审、案、吭、衙、役”“辔头,挣钱,耷拉,圈栏,一声不吭,闻所未闻、惊慌失措”等,了解有关包公简介,搜集包公审案的其它故事。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给故事列出小标题,即:“驴被偷换,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这都是整体感知要达到的』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如:“这头驴是王五唯一财产,因此王五像爱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由于他的悉心照料,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通过这两部分对比体会王五丢失驴子后惊慌失措、悲伤的心情。“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等句子又体现了包公的足智多谋。『这是研读赏析要掌握的』
由于本课故事性强,层次清晰,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内容;2、正确掌握本课生字词;3、把故事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发展过程归纳概括出小标题;4、排演课本剧,尽量还原故事本身,可按自己体会适当增减人物语言以更好表达人物心情。
因为我所带的班,学生整体基础不好,阅读、品位等相对薄弱,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1、概括本课内容,给故事列小标题;2、体会故事中各角色人物心情,整体品读课文;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智谋,运用智谋。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通过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入方式是:让学生“猜一猜:火尽炉冷平添心猿意马(打一字)和我国宋代一著名清官,庐州(今合肥)人,执法严明,断案如神,他是谁?”用这种导入方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如:(衙役,辔头,挣钱,耷拉,圈栏)。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试写标题。教师板书。(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 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我让学生找出王五驴子特点,和被换后瘦驴特点句子,朗读讨论:对比体现了王五的什么心情。再找出包公审案时,描写包公迅速断案,足智多谋的句子,加以品评分析正确使用计谋。在此环节针对我班学生阅读基础差我可适当提示加以引导。这些设计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思维、讨论,加深了理解和体验。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拓展延伸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汇报交流课下搜集的包公断案的材料,进一步加深体会包公的智谋,随后指导学生排演课本剧。
环节5课后作业:说一说你知道的关于智谋的小故事。好处:巩固知识点。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排演课本剧。体会文中各角色的心情。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本课我的板书设计为:
包公审驴
包公:遇事冷静、足智多谋
换驴(小偷)――告驴(王五)――审驴(包公:饿驴三天,痛打四十大板,放驴,跟踪驴)――找到驴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包公审驴 篇9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包公审驴(小学语文五年上册)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所在班级有三十人,其中女生较少,所以,上课学生很活跃,所以,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质疑,自读释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与文本充分对话,获得阅读体验。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发现、感受、理解与体验。
3.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智谋”为题,选编了两篇传统智谋故事作为主体课文。通过学习课文,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贺龙和包拯两位历史人物,而且要引导学生从他们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态度上懂得智慧的重要作用,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
《包公审驴》是单元主体课文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以毛驴为线索,主要讲了王五的好毛驴在市镇被人偷换成了一头瘦驴后,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全文可以概括为“状告毛驴――细审毛驴 ――找到毛驴”三个部分,赞扬了包公办案足智多谋、出神入化。
4.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5.教学难点分析
重点:了解包公审驴过程中的深思熟虑,体会他的足智多谋。
难点:在读中品味语言、动作、表情等描写的好处。
6.教学课时2课时
7、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游戏(教师说,学生猜。)
“火尽炉冷平添心猿意马。”猜一个字。(“驴”字)(教师板书:驴)
我国宋代有一个著名的清官。庐州人,执法严明,善于断案。(教师板书:包公)
2.说说你对包公还有哪些了解?(生说)教师肯定学生所说的有关包公的事,补充解说:“公”是古人对人的一种尊称,他原名包拯,有多个官衔当过开封府府尹。因为北宋建都在开封,开封府尹也就是北宋首都的“市长”了。是个大官。
3.今天我们要读的故事就发生在包公身上,还与驴有关。(教师板书:审)学生齐读课题。
4.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包公为什么要审驴?驴子不会说话,他怎样审驴的?)那好,我们就带着问题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词。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教师指导。)
3.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是不可缺少的哦!那你能不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加三个小标题。(驴被偷换,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展示小黑板或课件)
1.认读词语:挣(zhèng)钱 辔头 听差(chāi) 耷拉 圈(juàn)栏 审 衙役 懊恼 一声不吭 闻所未闻 惊慌失措 冒名顶替
2.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正音。
3.特别指导学生注意多音字:挣、差、圈
4.对比记忆字形。
审 案 吭 衙 役
神 按 炕 衔 投
5.选择你理解的词语练习说话,提出你不懂的词语。
6.教师特别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闻所未闻、惊慌失措、冒名顶替、懊恼。
四、朗读课文
自由选择合作学习伙伴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个断案故事。
2.用简单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引读故事的起因。
(1)包公为什么要审驴?课文哪几段写了?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划记出描写毛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3)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对比朗读:
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
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的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
(4)顺势引导、朗读:想想王五面对两头毛驴时是什么心情?指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5)过渡:就这样,王五带着满腔愤怒和希望来到了包大人面前。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如何审案的呢?
2.细读故事经过。
(1)带着问题小组合作朗读课文3~9自然段。说说你读懂的句子或提出你的问题,小组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3)小组汇报共同学习读懂的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要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的方法,很聪明。)
“不要给它吃,不要给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
(4)问题解答场: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思考解答。
(5)读了这部分课文,包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教师板书:足智多谋)
(6)包公审驴的过程让人疑团重重,也让人不由自主的为包公喝彩。咱们把它排成课本剧,再现当时的情景,怎么样?
(7)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注意角色的分配和合作;每个同学要投入角色,联系故事情节,体会角色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和心情;角色的语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改动。
(8)生排练、表演,师生共同评议。
3.齐读故事结果。
(1)过渡;瘦驴在包公的审讯下飞奔出了公堂。它跑到哪里去了?偷换毛驴的贼被捉住了吗?
(2)生齐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
三、延伸拓展
1.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偷偷调换,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是害人害己。王五也使用了计谋,他的计要是正当的。)
2.其实,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等,读一读这些故事,体会他们的聪明才智!
板书设计:
包公审驴
一件 饿驴三天 包公 语言
奇案 痛打饿驴 智慧 动作
放驴寻偷 神态
8.课堂练习
1、特别指导学生注意多音字:挣、差、圈
2、对比记忆字形。
审案吭衙役
神按炕衔投
9.作业安排
今天我们学习了《包公审驴》一文,作者运用了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栩栩如生、足智多谋的包公形象。其实智慧人人都有,只是看用在何处。这节课我们学到这里,感兴趣的小组可以把这篇课文编演成课本剧,也可以去搜集更多的有关包公的故事。
包公审驴 篇10
课前谈话:
师:在我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断案高手。听说过包公吗?包公,名叫包拯。他断案如神,因此人们都叫他包青天。因为他脸色比较黑,民间还给他一个绰号,“包黑炭”。你知道有关他的故事吗?
课堂教学:
一、导入
刚才我们了解了断案如神的包青天,想看看他是什么样子吗?这就是影视中包青天的形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包公断案的一个小故事,题目叫做《包公审驴》。教师写课题,引导学生学习生字“审”,解释驴。
齐读课题。
二、质疑:
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教师着重板书。
三、初读:
1、下面你最想干什么?好了,好的,在读之前老师有一个要求,咱们看谁读的又准又快?下面开始读吧。
读完的请举手,能通顺的读下来的请把另一只手也举起。
2、及时发现难点也是学习的好习惯,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觉得哪些段落不是很好读?(引导学生重点读,随机提示吭的写法,衙役的写法)
3、引导:这个故事中一共出现了哪些角色?(王五、包公、衙役、群众、驴)地点也有变化(市镇门口、公堂、田庄小偷家)
谁来简要的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重点精读。
1、你觉得哪个地方最精彩?找到这一部分,一开始出场的是谁?
2、王五这句话是怎么说的?
引导学生来读。
王五的惊慌失措、又气又恨、懊恼极了。
惊慌失措的王五来到大堂上向包公诉苦:……
看看这头毛色难看的瘦驴,王五又气又恨,他说:……
想到自己如同宝贝似的驴,懊恼极了,他看到了包大人如同看到了救星,不禁向包大人倾诉道:……
3、包大人听了王五的申诉之后,是怎么做的?
投影出示:包公了解了案情……
指名读这句话。
注意把包公的表现读出来。让我们感受到那个场景。
你觉得包公怎么样?
生气,威严,严肃。
指名读。
他为什么这样?
教师范读。
分角色读这一部分。
4、教师采访:包公你为什么下了这样一个奇怪的命令?饿驴?
(足智多谋)
5、衙役们有什么表现?看出什么来?
6、人们呢?投影出示。指名读。
7、这个案件“奇”在什么地方?
五、在这个故事中,除了包公以外,还有一个人也能算得上聪明,他是谁?(分析两者的不同)
六、当小偷被抓来之后,包公和小偷一定有一番对话,两个人一组设计一段对话。
作业:
课外读一读包公断案的故事。
包公审驴 篇11
教材分析
包公名叫包拯,人称“包青天”,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为官清廉、替民做主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王五的好毛驴在市镇被人偷换成一头瘦驴后,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赞扬了包公办案足智多谋、出神入化。
全文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讲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共分三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王五的驴被人偷换成了一头病驴。先写了王五的毛驴。“毛色发亮”,戴着“漂亮的辔头”,被人称作“四条腿的宝贝”。这是他“惟一的财产”,他“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悉心照料”说明王五用尽所有心思照顾它,为后面丢驴后王五懊恼做了铺垫。接着写了毛驴在王五卖木炭时被人换成了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最后写王五到处寻找未果,王五只好拉着瘦驴,到官府告它。通过两头毛驴的对比描写,不仅可以了解王五为什么如此喜爱他的毛驴,而且也清楚盗贼换驴的原因。
第二段(第3 9自然段)写包公审驴的过程。表现了包公断案与众不同,出神入化。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首先,写包公在了解案情后,既不去发案地点采集证物,也不找证人说说证词。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居然是针对毛驴的: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这一惊人的措施,弄得“衙役们差点没笑出声来。”至于站在法官旁边的那些人,以及站在下面大堂上的那些人当然不敢笑了。” 虽然嘴上没有笑,可是内心的想法却已经通过人们的反应表现出来了。是呵,哪有这么断案的啊?包公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啊?从第三天“到庭听审的不只是几百号人,而是有好几千人了”,大家都想“看看热闹”,更加充分地反映了人们对包公这一举措的好奇。
接着,写了包公是怎样审驴的。毛驴受审,这更是一个出乎意料之举。从驴被牵上堂来的时候,“这驴的嘴已经陷下去了,脑袋低着,看上去怪可怜的”,到包公却命“当差的”“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一顿棍棒下去,驴哪里受得了啊,又蹦又跳,放声大叫”。以至于趁此时机,包公下令“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上哪”。最后“这头瘦驴三天没吃没喝,又挨了四十大板,受了惊吓”,能去哪儿啊?肯定是回到自己的“老家”。这一系列的举措连在一起,才使混沌之人茅塞顿开,原来包公正是抓住了动物的本能,轻而易举地查出了换驴人,实在是高明。
第三段(10 11自然段)写病驴回到了自己原来的家,也就把王五的驴找到了,小偷也被捉住了。包公办案果真料事如神啊!
要点提示
1.包公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包公审驴的过程中的深思熟虑,从而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2.小组合作交流。边读书边勾画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然后,和小组里的同学议一议,在这个故事中,都有谁使用了计谋。
3.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语言、动作、表情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这些描写的妙处。
4.故事情节起伏,作者在叙述故事的时候,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疑团,让你不禁跟随作者的笔触去阅读,在读中发现问题,获得答案。小组同学讨论一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编排课本剧。
教学建议
1.课前,可组织学生查阅资料,介绍包拯的情况以及包拯的一些故事,为学习课文创设学习的情趣。
2.由于课题比较新颖,教学时,可以从课题入手进行质疑,激起学生读书的热情,使学生带着“在什么情况下审驴?”为什么审驴?”怎样审驴?”为什么不审人?”等问题主动读书,提高读书的质量。
3.学习前两个自然段时,引导学生结合描写两头毛驴的语句,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从而明确对比的方法的妙用,以及理解文章内容,懂得王五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到衙门状告毛驴的。
4.面对这样一头牲口,包公是怎样审驴的呢?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包公为了公正,依然像审通常犯人那样:问话、动刑,形象地再现了北宋年间公堂审案的流程。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不必细究,但要求学生能够在朗读中,读出包公语言的威严,从中体会包公的秉公办事,一丝不苟的办案态度。
包公怎样通过毛驴,找到王五的好驴,惩治窃贼的呢?教师可让学生分组学习,汇报交流包公采取的措施,从中体会包公为什么这样做。使学生明白包公了解动物习性,懂得毛驴一旦遇到危难,本能地逃回最安全的地方,也就是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一生活特点,因此采取了最为有效的手段。
包公在审驴的过程中,观看审问的人的反应,对于衬托故事情节,烘托气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让学生画出有关语句,说一说从中明白了什么,从而懂得人们对包公独特的审案方法的兴趣,以及包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学习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使自己的文章也能更加精彩。
5.回顾全文,让学生体会一下,本文除了包公使用了计谋,还有谁也使用了呢?他的结果怎样?从而使学生更加明确,偷驴的贼虽然也使用了计谋,他以为驴不会说话,自己做得天衣无缝,实质是他不懂得动物学,从而闹出笑话。邪恶终究是要受到惩治的,从中教育学生要将智慧用到正确的地方。
6.学生阅读课文时,要注重朗读指导。从全文看,开头部分介绍王五的驴的部分可用赞美的语气来读;中间王五丢驴的部分可读出气愤、懊恼的语气;第三部分包公审驴的部分可读出轻松、好奇、高兴的语气。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各小组编排课本剧,再次体会文章的内容。
7.课后,可布置学生将本课的好词佳句积累起来,抄写在本子上。
认写5个生字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记字方法来学习。可以用形声字方法记字,也可以与形近字比较记字,如:审(审问) 伸(伸展)、吭(吭气) 杭(杭州)、役(衙役) 没(出没)、衙(衙门) 街(街道)。注意“衙”的字形。
思考交流
1.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回顾全文,让学生体会,本文故事中包公运用智慧,使用了计谋,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找到了王五被偷走的那头好驴,也捉住了那个小偷。”而那个偷驴的贼也使用了计谋,他以为驴不会说话,自己做得天衣无缝,实际上他使用的却是愚蠢的计谋,结果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2.表演课本剧。
这项活动在课堂上小组内合作完成。在合作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怎样表演好课本剧,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最后明确小组同学必须分工合作。有演员,有导演,重点是演员如何把当时的情景再现出来,就需要演员不仅有语言的表达(包括心理活动),还要有动作的表演(包括神态)。学生们很喜欢这样的语文活动,所以要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表演后还可以互相提出好的建议。
包公审驴 篇12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包公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包公的智谋。
2、 熟读课文,并能试着背诵描写包公语言、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
3、 体会作者写作方法,并试着运用写一个小偷落网的片断。
一、 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包公审驴》一课,请大家认真看老师板书。齐读课题。
通过学习课文,咱们知道了这是一个什么案子?
生:奇案
师:是啊,这件案子从发生、发展到结果处处呈现着一种与众不同,真可谓是一件奇案。师板书:奇案
二、 深入学习,自主探究
师:这件奇案奇在哪里?作者是怎么写的,你从中又能体会到什么?请同学们一边仔细读书一边思考并在相应句子的旁边做好批注。
生自主学习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三、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引导解决重难点
奇在哪里?
预设1:审的是驴而不是人
预设2:小偷没有偷走而是换走驴子 让学生读读相关句子
预设3:小偷审驴(或者说审案)的方法很特别
按照顺序具体让学生找,说,读
第一处:教师概括板书:饿驴三天
第二处:学生概括 痛打饿驴
第三处:放驴寻偷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从包公审驴的方法上你能体会到什么呢?
说不出来就讨论,生:包公很有智慧
生:小偷最终落网了………
师:同学们提到最多的是包公多么有智谋,对他充满了敬佩之情。你想不想来演一演包公,审审这个千古奇案呢?先自己练一练描写包公的句子。出示重点句子
指名2到3名小包公上台,评选最佳小包公
全体同学试着背诵
三、拓展运用:体会写作方法,并试着写作
那么如此足智多谋的包公作者是怎样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小组讨论
汇报:语言、动作、神态
这些细节描写把包公的指挥形象淋漓尽致地的表达了出来,咱们能不能运用这种方法来写一写呢?写什么呢?
文章结尾怎么写的?一起读读。
小偷最后抓住了,可作者却没有详细描写抓贼的场面,咱们能不能运用刚才学到的写作方法---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再现“黄朝、马汉”抓小偷的情景?
写,指名朗读
四、 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包公审驴》一文,作者运用了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栩栩如生、足智多谋的包公形象。其实智慧人人都有,只是看用在何处。这节课我们学到这里,感兴趣的小组可以把这篇课文编演成课本剧,也可以去搜集更多的有关包公的故事。
板书设计:
包公审驴
一件 饿驴三天 包公 语言
奇案 痛打饿驴 智慧 动作
放驴寻偷 神态
包公审驴 篇13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审驴――得驴”三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已,是要不得的。这篇课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故事情节不复杂,易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审驴”这一重点部分。
学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质疑,自读释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与文本充分对话,获得阅读体验。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发现、感受、理解与体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审”、“懊悔”、“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3.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精读课文中“审驴”部分,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并品味对人物语气、动作、表情描写的妙处,学习侧面描写的作用。
4.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理解与认识,并培养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包公审驴。
通过昨天的初读课文,你能用一两句话评价这个案子给你的感受吗?
(有意思,很吸引人,是个奇怪的案子,猛一看觉得无法破案。我也觉得这案子很奇特。书上有一句话也从侧面表达了这个意思。能找到是哪一句吗?)
就是这一句:多媒体呈现
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
 2、这是老百姓的反映,大家的感觉,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哪些词语需要读好?
你强调了那一个词语?你怎么想的?
(有生以来:从出生到现在。就是活多大岁数的人也没经历过;希罕少见程度为历史之最)
闻所未闻: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件极其罕见。
奇案:奇当离奇讲,指极为离奇特别的案件。
四面八方:范围之广、数度之快。)
是的,这个案子从发生、发展、到结果处处呈现着一种与众不同,可以称之为 。
板书 奇案一件
让我们首先去了解一下这件奇案案发时的与众不同吧。 5分
二、自学释疑
1.让我们首先学习1-2两节。
(1)请自由读1-2节,考虑这奇案案发之初,一下与平日听说过的小偷做案相比,这个案子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没丢东西;难找失主。)一般小偷都是直接偷走财物,这个小偷却是用一头瘦驴调换了王五的好驴。
小偷为什么这样做?
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小偷这样做是动了一番心思的。他实际上采用了一个比较高明的计谋。为什么说他比较高明呢?
(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即使失主告到官府,官员们也难以相信会有这样的事发生。真是机关算尽、煞费苦心啊。)好偷一点;迷惑一下失主;搞晕官府。
小偷动了一番心思,用三十六计中的一计来概括就是 偷梁换柱计
板书:偷梁换柱
可他这个计谋,我们该给他怎样的一个评价?
(可他这个计谋虽然高明却是损人利己的行为,可把一个人给整苦了。他是谁呀?)
王五痛苦在哪里呢?作者很巧妙的通过鲜明的对比描写形象地呈现给我们看了,你们能找到吗?
(2)请把你找的语句读一读 多媒体呈现:
(这头驴是王五唯一的财产,因此,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 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自给驴做了一个漂亮的辔头。由于他的悉心照料,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
(驴还栓在树上,驴背上的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还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
(2)请两位同学来对比读一下。
(3)你们听出来什么没有?(这两头驴相差太大了)
(4)我听到你刚才好像还强调了两个词语“唯一”“悉心照料”这两个词语你怎么理解?
(唯一:只有一个,仅有。悉心照料:用尽所有精力去照料。原来的驴是那样的,现在的驴是这样的。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王五当时的心情吗?
(是的!王五此刻的心情是震惊的、沮丧的、痛苦的、以致于心乱如麻,仿佛天都要塌下来了一般。你看他惊慌失措,东奔西走,到处寻找……)让我们带着对好驴的赞叹和对王五的同情拿起书再读1-2两节。15分
(5)驴被人调换了,王五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满腔的怒火只能撒在替换自己珍宝般好驴的瘦驴身上了,于是他做出一个无奈的举动,最后决定告这头瘦弱的驴。于是奇案被报官,包拯大人也就是包公就要审理这件案子了。
2.包公又是以怎样奇特的办法审理这件奇案的呢?
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3-9节。我请三个同学为我们大家把这部分课文读一读。请谁来读第3节,请谁来读第4节,请谁来读第5-9节。
(1)指名学生读3~9自然段。
(2)余下同学做批注。提出要求:勾画出自己感到包公审案时与众不同的地方,他是怎样奇怪的手段来处理这件奇怪的案件的,运用抓住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进行探究,写下自己的认识,记下自己的理解。20分
(3)集体交流,汇报自学所得把你刚才画的写的读给我们听听。学生在汇报过程中抓住包公的神态、动作、语言:
①第一个奇怪的措施是什么? -饿驴三天。 多媒体呈现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包公的举动是很奇怪的,可以依据包公的神态、动作、语言的细微之处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神态:皱着眉头想了想 说明包公经过思考,已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动作:一拍,大声喊 干脆利索,胸有成竹
语言:嘴套套上!不给吃,不给喝!严严实实关三天!
这一段话中有四个要求,并且使用了多达五个的感叹号。我们还需不需要为老包担心了?怎么读出这种奇招破奇案的沉着与潇洒呢?谁来试试?你现在就是包大人。谁再来试试?谁来评价一下?我们一起来读。
②第二个奇怪的措施是什么? -痛打饿驴。 多媒体呈现
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使劲打!”……爱上哪就上哪。”
包公这个举动仍然很奇怪的,请你们继续运用抓住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进行探究,谈谈理解。
大家再利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多想一步。你们能明白包公的良苦用心吗?
请你用包公之所以 并且 是因为他想 。来说说 多媒体呈现
包公之所以 是因为他想 。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将偷梁换柱的幕后小偷抓住,包公运用聪慧的头脑将计就计,对瘦驴采用受渴挨饿又横加暴打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起瘦驴对过去生活过的地方的无限思念,最终达到归心似箭的强烈程度,悲哀的瘦驴以行动供出了小偷行踪。 板书:哀驴供主
同学们,在深入体会到包大人实际上是胸有成竹,才智过人,安排周密之后,我想我们一定能把3-9节读好。下面我们就分角色来读一下。谁读包公比较有把握?我们大家一起读旁白和衙役的应答。
同学们读得真有感情。
3.至此故事的结局已昭然若揭,这个故事的结局也很奇妙。
好驴和小偷同时归案。英明聪慧包大人的计谋获得很大的成功。以致于千百年来,百姓依然众口传诵,而包公审驴的故事也为天下人所共知。而小偷机关算尽,仍难逃法网,邪恶的智谋败于正义的智谋之下。
板书 正义智谋战胜邪恶智谋
(4)学完“包公审驴”这一篇课文。同学们来说一说包公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影响,假如你要能见到他,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三、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开始部分运用对比探究的方法,体会到两头驴的巨大差别,进而运用抓住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进行探究包公的运筹帷幄,安排周到,最后通过两种智谋,一个伸张正义,一个终招严惩,感悟到智谋人人都希望拥有,但更重要的是要用到正道上。为老百姓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人民就会记住你。
四、作业布置 多媒体呈现
课余活动(任选其一)
1、听:小组内开个“智谋故事会”,认真倾听抓住主要的信息。
2、说:结合小偷用计谋“偷梁换柱”落得身败名裂下场,包公用计谋“哀驴供主”为民作主赢得美名传的不同,与父母交流自己对今后使用智谋的看法。
3、读:读一读古今中外与智谋有关的书。
4、写:给包大人或小偷写一封信。
附板书:
包公审驴
偷梁换柱
奇案一件 正义战胜邪恶
哀驴供主
教后小结:
前半部分再压缩百分之十,将包公审案第二个举措再展开,课会更扎实。
安徽省蚌埠实验学校 施广胜
包公审驴 篇14
《包公审驴》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审驴―得驴”三个部分:刘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无奈之下他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令人叹服。当然,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但这样的计谋是害人又害已的。这篇课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故事情节不复杂,容易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审驴”这一重点部分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这一理念,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质疑,自读释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与文本充分对话,获得阅读体验。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发现、感受、理解与体验。
四、实施结果:
本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激发学生质疑――想读;引领学生释疑――要读;指导学生探究――会读”这一特色。
1.初读质疑,以学定教。
本课课题比较新颖,第一课时,我从“审”字入手,让学生就课题质疑,这样不仅是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语文,更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使学生带着 “在什么情况下审驴?为什么审驴,不审人?怎样审驴?结果如何?等问题主动读书,这才真正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2.自读概括,理清思路。
阅读是理解、体验、感悟的过程,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章,找出文中的主人公和必不可少的线索,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的小标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细读探究,提高能力。
包公怎样审驴的?是教学的重点。今天这节课,我没有按常用的以“事情发展顺序”来分析课文,而是以课后的问题“故事中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统领全文,学生在自学与老师指导的过程中,围绕主要问题,结合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了解小偷和包公各自使用了怎样的计谋,结果怎样,从中领略包青天的破案谋略,明白“计谋”应该用在正道上。
4、读写结合,渗透方法。
“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写作的绝好范本,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犹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慢慢积累起习作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本课教学中,我这种意识较强,曾四次小结写作方法,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是侧面描写及其作用,用对比描写的好处在哪儿,为何要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描写。
5、不足之处:
⑴教学中,老师的语言有时不够严密。如提问 “都有说是用了怎样的计谋?”,讲解中,总是说成“他是怎样使用计谋的。”这样容易将学生的思维搅混。
⑵时间把握不够准,以至于小结“包公和小偷分别是为什么使用计谋”从而提升认识:计谋应用在正道上,都未能说到。
⑶教育机智欠缺。课堂上,因为触摸屏显示课件非常灵敏,在“夸奖包公”环节时,学生尚未回答,答案就已经跳出来了,我应该巧妙地告诉学生“这就是老师对包公的评价,你们能用不同的词来评价他吗?”这样就可避免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