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亚的木匣》(通用14篇)
《科利亚的木匣》 篇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18课。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法西斯 喀山 一倍 木箱字 木匣子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时是从家门口起朝菜园走了十步而挖木匣时只要量五步。
3、理解句子含义,并能举例说明“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教学重点:
1、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量的步子为什么不同?
2、理解“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
教学准备:课件、字词卡
教学方法:“三读法”
教学过程:
一、比较法学习生字新词(字词卡准备)
1、开火车认读熟字:期 额 培 相 甲
2、变换(增加)字的偏旁,通过比较字的音形认读生字,卡的背面出示生词(见教学要求中的生词),解释生词词意时,老师相机板画木箱子与木匣子(见板书设计)。
二、由简笔画引出课题,板课题:科利亚的木匣
解题后提问:看题目可知课文主要讲谁和什么之间的故事?
三、简介故事背景:1941年6月22日,德国侵略者突然向苏联人民发动了进攻,苏联人民奋起反抗,于是开始了一场伟大的卫国战争。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还很小,刚刚学会数数,且只能从“1”数到“10”。我们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一)听读,听出主要内容。
2、课件录音范读故事,并演示板书简图以提示课文重点内容。
3、听后指名学生用“什么时候谁干什么?”句式回答课文的主要内容。老师相机板书“埋木匣”。
4、课件出示问题:科利亚干吗要埋木匣?他又是怎样埋木匣的?并请学生带者问题粗略地阅读课文,找到答案所在的自然段。读读相关段落。课件出示要求:(二)、粗读,回答问题。
5、指名学生回答第一问后,引读:“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两句话,注意读出语气,体会情境。
6、提问:临走时,妈妈是怎样埋她的木箱子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画房子,并用箭头标出妈妈从家门口起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埋下了木箱子。
7、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是怎样埋他的木匣子的?
首先指名学生找到有这个问题的所有自然段。告诉学生这几个自然段意思相同或相近。
再请学生默读第1自然段中的第二句话和第二自然段。用“.”符号标记其中的动词,用手学着做做动作,按先后顺序记下来。课件出示要求:(三)、细读,标记词句。
指名学生回答科利亚怎样埋木匣子后,相机课件出示动词:走、挖、放、踩、撒。课件演示科利亚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学生表演背诵。指名学生上台按课文叙述的顺序表演科利亚当时埋木匣的情景,其余学生试着背诵第二自然段。
强调:从这些动作可以看出科利亚当时埋木匣非常认真。
8、小结学法:“三读法”,教育学生今后看书要先通读全文,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读后能回答重用问题;最后细读,学习体会作者用词之精妙。指导作文:描写人物动作,用上连动词,作文会更形象、生动。
五、运用学法,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讲解要点:
1、主要内容:板书 挖木匣
2.战争结束后,科利亚和妈妈、还有奶奶回到了家乡,妈妈是怎样找到木箱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再用红线重填箭头线,使学生明白:妈妈埋木箱子、挖木箱都是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结果是很快就挖出了木箱子,妈妈很高兴。课件出示妈妈高兴地说的一句话:
“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读出语气。理解句子意思,突出妈妈埋木箱很认真,所以找起来就非常快。用关联词“如果……就……”说话。
3.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挖木匣,他是怎样挖的,结果怎样?引读第8自然段,体会“却”、“还是”、“仍然”在句中的作用。
4.设疑:为什么妈妈同样的三十步,很快就找到了木箱子,而科利亚同样的十步却找不到木匣子?
同桌、周围的几个同学互相讨论:
是不是科利亚埋木匣没有妈妈埋木箱那么认真?
也许科利亚的木匣子被法西斯挖走了?
也许科利亚记错了步子?
通过讨论,找到问题不可能发生的原因。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所在。在讨论中让学生明白四年后科利亚个子的变化。
让学生帮助科利亚找木匣子。
引读第11自然段。注意“不是……而是……”后的内容。
5.小结。(略)
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课件出示科利亚找到木匣子后高兴地说的一段话,学习关联词“不光……还……”,强调读“还”后的内容。学习反问句,练习变反问句为陈述句。课件出示科利亚受启发的句子: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教育学生做事要善于随机应变。
附板书:
18 科利亚的木匣
《科利亚的木匣》 篇2
26 、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内容:p103-p106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2.并从中获得启示,3.培养学生要多动脑筋,4.勤于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5.解决问题的方法。
6.会认3个生字,7.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8.斧头,9.手锯,10.玩意,11.免得,12.抢走,13.难过,14.算术,15.当初,16.随便,17.仍然,18.敌人,19.台阶,20.所以,21.懂得”等词语。
2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发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流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从课文的题目看,2.《科利亚的木匣》,3.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着什么写的?(木匣)这篇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一件什么事?都写了哪些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1.指2.名3.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4.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5.指6.名7.读生字词。
8.正音
9.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本课有两个多音字。“量”本课读liang(2声),还有个读音是liang(4声);另一个多音字是“数”,它可以读“shu”和“shu)”,本课两个读音同时出现,“科利亚刚学数数”,第一个数读“sh(”,第二个数读“sh)”。
5.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在学生识记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你还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和理解字义?引导学生按汉字的特点,记字形,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区别“匣”和“箱”的字义,“匣”比较小,“箱”一般比较大。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盛东西用的。
(4):区分字形
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滩;阶和价。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汇报: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得到启示,明白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无论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它,而要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并且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二)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真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从中受到启发。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待学习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初读了课文,知道了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本节课继续学习这一课,通过学习,让我们知道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且使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二)讲读课文
小声读课文,边读,边对照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想: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即什么线索)写的?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
1.学习课文第1部分
(1)出示思考题:
①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②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3)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4)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妈妈把家里的箱子埋起来,受到启发,所以自己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把木匣埋起来。(渗透环境教育)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
在这里“只”强调了科利亚的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为他只会数十步,年龄小,才造成后边挖木匣时,挖不着,为后边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出示思考题:
①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妈妈是怎么挖的?
③你怎样理解妈妈说得话?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
(3)个人读之后,小组学习讨论。
(4)画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妈妈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算术真有用,第二层意思是假设当初不是数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随便挖坑埋箱子,那现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时,这里也渗透着,科利亚也是照妈妈的样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为什么挖不着呢?怎么算术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这里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5)学习课文8~12自然段:
①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
科利亚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说明挖得面积比较大,还是没挖着。
②学习9和10自然段:
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
让学生反复读第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科利亚心想:自己的方法没有错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没有被法西斯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被法西斯挖走。从科利亚的话中,暗示了他当时思维的过程,所以想来想去,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③读课文第11自然段:
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从“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看出科利亚遇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科利亚的话中体会三层意思:一是经过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很激动,会很大声地告诉大家,用了叹号。二是找到了为什么挖不着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会马上找到木匣的。
让学生体会当时科利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④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照妈妈的方法,自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后来,又用和妈妈同样的办法去挖木匣,妈妈很快挖到了她埋的箱子,而科利亚没有挖到自己埋的木匣。后来,经过科利亚动了一番脑筋,知道了自己没有挖到木匣的原因是,四年前埋的木匣,那时自己年龄小,步子也小,现在九岁了,步子大了一倍,那时量十步,现在应当量五步,果然量五步挖到了木匣,从这件事中,科利亚受到了很大的启示。
(1)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2)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
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勤于思考,他从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面对着发展变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自己默读,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的顺序,说一说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怎样挖木匣的,他从中得了什么启示。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指名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总结全文:师生共同完成。
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本课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懂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态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板书设计:
26、 科利亚的木匣
埋木匣:四年前 5岁 步小 十步
挖木匣:四年后 9岁 步大 五步
受到启发:勤动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反思:
1、 让学生到讲台帮老师板书,画出科利亚小时的脚步的长度和四年后脚步的长度,
效果好,学生的积极性也高。
2、 “突然/果然/仍然”三词的区别用法通过出示例子,让学生选择,作业反馈还
可以。
3、 指导朗朗还未足够。
《科利亚的木匣》 篇3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 ,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 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 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 )步,很快( )。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这是因为( )。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
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
(四)指导朗的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六)指导造句
1.分析句子(幻灯出示句子)
(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仍然”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如: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补一补,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匣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道理。
(4)妈妈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情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实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
(七)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九、板书设计
15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四年前和四年后的年龄变化,步子和步数变化的对比,明白“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有助于突破难点。
《科利亚的木匣》 篇4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这篇课文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启示的故事。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ǔ shù)、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各自然段序号,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分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明确: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明确: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抗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明确: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思考:科利亚埋下木匣后,有没有再挖出来?怎么挖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明确: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明确: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明确思考题③:“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明确:“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是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明确:“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明确:“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明确: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科利亚量十步挖不到木匣。
③科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这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四年前大了一倍,所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明确: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明确: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明确: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 )步,很快( )。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这是因为( )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
(一)复习导入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容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的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的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就大了,算述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
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
(四)指导朗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六)指导造句
1.分析句子
(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仍然”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如: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补一补,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匣子,更重要是通过这件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道理。
(4)妈妈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情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实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
(七)布置作业
1.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2.读拼音,写词语
3.辨字组词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子。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起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后来,科利亚从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这是因为 。
(八)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通过预习,简介卫国战争,使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初读课文时使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读课文时,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按课后练习题提示给课文分段,说出段意。讲读课文时,通过朗读思考、讨论、质疑、幻灯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句段层次,使学生理解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话的意思。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加深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析例句和指导造句,使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运用词语。
《科利亚的木匣》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读懂课文以木匣为线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启示分为三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科利亚的木匣。科利亚是一个外国小朋友,他的木匣怎么样了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
1、易错字:亚 匣 避 挖
2、组词:
锯( ) 避( ) 倍( )
据( ) 僻( ) 陪( )
剧( ) 辟( ) 培( )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是怎样埋的?妈妈怎么埋的?
2、四年后,科利亚和妈妈又是怎么挖的?
3、通过挖木匣科利亚懂得了什么?
(二)分小组讨论,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3)科利亚和妈妈埋木匣。
第二部分:(4―12)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没有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部分:(13)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三)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总结
全文叙述了科利亚在战争到来时埋木匣,四年后又挖出木匣,从这件事中得到启示的一件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2、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木匣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埋木匣?
(3)科利亚与妈妈埋木匣有什么不同?
2、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
3、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妈妈又是怎样埋的?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4、学生质疑。
5、学生动手画出埋木匣的简笔画。
6、学习课文第二段
(1)学生默读第三段思考:科利亚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的 ?他和妈妈是怎样挖的?结果呢?
(2)讨论思考题
(3)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或简笔画)
(4)提问:从幻灯片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五岁时十步,四年后长大了,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
板书:
五岁 十步 埋 步子小
九岁 五步 挖 步子大
(5)小结:科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是他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7、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8、提问:挖到木匣使科利亚懂得了什么?他为什么说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板书:一切都在变化)
9、小结: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方法,
10、提问:全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附:板书设计
18.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 五岁 埋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 十岁 挖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科利亚的木匣》 篇6
一、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围绕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展开教学活动。1、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遵循 “设疑――探究――归纳――应用”的流程,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2、以读为本,读中明理。在研读中启发学生探索、思考与发现。3形式多样,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运用摆一摆、线段示意图、照片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兴趣唤起想象,提高学习语言的效率。4课外延伸,培养阅读兴趣
二、学习目标:
(一)、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一)、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启发。
(二)、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四、课前准备:体现课文插图、教学重点的多媒体课件。学生找到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或家乡的老照片,看看自己(或家乡)有什么变化。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懂得科利亚埋匣子办法。
二、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
1、教师板书“科利亚”,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男孩的名字,让我们亲切地(喜欢地)叫叫他。
2、今天他给我们带来的一件物品,板书“木匣”。教学“匣”字,注意“匣”的笔顺,先横再竖,最后一笔是竖折。
你知道什么是“木匣”吗?(木制的盒子)
3、补全课题,读题。读后问:读了课题,你想对科利亚说什么?
他告诉我们什么呢?一起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词,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次。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读生字词。
3.正音:指导学生读准“匣”、“箱”的字音,这两个字都是三音连拼。
4.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本课有两个多音字。“量”本课读liáng,还有个读音是liàng;另一个多音字是“数”,它可以读“shu (”和“shu)”,本课两个读音同时出现,“科利亚刚学数数”,第一个数读“sh(”,第二个数读“sh)”。多音字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读音。请同学做下面的练习。给下面的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量身高(liáng, liàng) 称体重量(liáng, liàng)
数一数(shǔ,shù) 数量(shǔ,shù)(liáng, liàng)
5.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1)在学生识记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你还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和理解字义?引导学生按汉字的特点,记字形,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区别“匣”和“箱”的字义,“匣”比较小,“箱”一般比较大。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盛东西用的。
(2)用比较法记字形、理解词义:
箱(木箱) 倍(一倍)
相(互相) 陪(陪伴)
想(思想) 赔(赔钱)
(3)一字多组,理解字义
箱(木箱)(纸箱)(装箱)
倍(几倍)(加倍(倍数) 德(品德)(德国)
(4)易写错的字:德:右边是十四一心四部分组成,不要丢掉“四”下面的一横。
(四、)再读课文,理请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读后说说你知道“科利亚和他的木匣”哪些事情。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第十三自然段)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本课是苏联作家左琴科写的。课文中的“战争”指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于1944年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差不多用四年的时间,本文就是写在那几年中发生的一件事。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战争开始时,妈妈做了什么?科利亚做了什么?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
(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4、质疑。读了妈妈和科利亚怎样埋箱子的经过。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5、课堂小结:你觉得科利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说明理由。
同时随机指导朗读,如学生哪句体会到细心,聪明,就及时指导学生读出科利亚的聪明,细心来。如2自然段从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心细,想得周到)
讨论达成共识:科利亚是一个细心,聪明,爱学习,爱动脑筋的人。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板书
26科利亚的木匣
埋木匣 挖木匣 受启示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一)、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挖木匣的。会用“如果……就”造句。
(二)、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三、教学难点:怎样理解“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疑。
我们来学习四年后战争结束,科利亚跟着妈妈、奶奶回到故乡,挖四年前埋下的木匣,他是怎么挖的呢?让生找出挖木匣的部分。
快速默读,完成练习。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 )步,很快( )。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
2.比较两道题目,你发现了什么?(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十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量了五步才挖到了木匣。)你的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
(二、)研读。
1.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时,科利亚怎么做?
2.假如你就是科利亚,你会想什么?
(这个小盒子是四年前埋的,现在已经是九岁了,步子也大了,就不应该是十步了。这个木匣是四年前埋的,每个人都会长大的,我的步子也会长大的,会比以前大两倍。)
3.科利亚怎么想,他的想法,你们明白了吗?
学生读第八到第十二自然段,找到科利亚说的话。
(出示词语:仍然 一倍 不是……而是……)
(4) 科利亚埋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学生说说图意。
(5)学生说说步数变化的原因。
(因为四年前,科利亚还小,现在他长大了,步子比以前大了一倍,所以只要走五步。再出示步子明理)
4.科利亚想的对不对呀,从哪里看出来?
5.在这个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已经告诉我们了,从哪个词语看出来?
(果然:果然表示前面想的和后来发生的事实一样。)
6.我会说:
(1)昨晚天气预报说今天有大雨,今天中午,果然 。
(2) ,果然 。
7.作者用词很准确,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课文)
8.他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高兴,他找到了木匣,也就挖到他的宝贝了,他高兴吗?同学们笑一笑,我们再一齐读读课文11、12自然段。
9.科利亚从挖木匣这件事中还懂得了什一个么道理?
(今天我不光找到了木匣,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10.讨论:你觉得他讲得有道理吗?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11.找到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或家乡的老照片,看看自己(或家乡)有什么变化?
(三)、课堂小结。你是他身边的伙伴想对科利亚说什么?你懂得了什么?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妈妈能找到木匣是因为( )
(1)妈妈记性好。(2)箱子没有被敌人发现。(3)妈妈是成年人,四年中步子变化不大,因此能找到准确的位置。
2、科利亚走十步找不到木匣是因为( )
(1)科利亚记错了地方,因此挖不到木匣。(2)科利亚记错步子数了。(3)科利亚埋匣子时还小,步子小,四年后,他九岁了,步子大了一倍,因此现在的十步和原来的十步距离不一样。
3、科利亚想:
埋木匣时间( )( )岁,步子小,量了( )步。
挖木匣时间( )( )岁,步子大了一倍,量了( )步没有找到,量( )步才找到。
4、科利亚从中懂得:
时间在( ),人在 ( ),周围的一切都在( )。
(五)、拓展性练习
找斧子和找宝剑
古时候,有个人到大山里去观景。他看见一个樵(qiáo)夫在山上的一棵大树旁砍柴。忽然,樵夫失手把斧子掉到山下了。只见樵夫解下头巾,把它挂在正在砍伐的树枝上。然后下山去,来到挂有头巾的大树下方,很快找到了斧子。这个人不住地夸赞樵夫的办法好。
没过多久,这个人乘船过河,一不小心把宝剑掉到了水里。他想起了樵夫的办法,就拿出小刀在船舷(xián)上刻了个记号。等船靠岸了,他就从刻了记号的地方下去捞宝剑,却什么也没有找到。
想一想,这个人为什么没有找到他的宝剑?
(五)结语:亲爱的同学们,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周围的事物在一天天的变化,你们也在一天天的长高长大,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号,但是,只要我们像科利亚那样勤于动脑、善于发现,面对变化着的事物,采取不同着的策略。那,还有什么困难能难倒我们呢?
六、板书设计:
18.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 时间变化 四年后
埋 事情变化 挖
十步(小) 方法变化 五步(大)
《科利亚的木匣》 篇7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7个生字。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 朗读课文。了解科利来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 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示。
2. 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课文挂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揭题。
二、 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 逐段指名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分类指导。
3. 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科利亚的木匣”这个题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4.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5. 学生细读课文,按照思考?练习2的提示将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分成三个部分。
6. 围绕“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这三个小标题,可以提哪些问题?
三、 了解“埋木匣”的过程。
1. 自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想想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画出表示时间、动作的词句。
2.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四、 概括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刚才同学们通过读书、讨论,读懂了这一部分,谁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学生互说、互评。
五、 指导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感情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2. 说一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 了解“挖木匣”的过程。
1. 教师提示:我们在学科利亚和妈妈“怎样埋木匣”的内容时用了什么方法?我们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出示自学提示)
(1) 自读课文,画出写科利亚和妈妈挖东西的时间的重点语句。
(2) 科利亚为什么开始找不到木匣,后来找到了?想一个方法告诉大家。
2. 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教师巡视。
3.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4. 指导朗读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1) 分角色朗读。读中指导:不同的人物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2) 再读评议。
5. 学完这一部分,你们能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吗?
三、 理解科利亚受到的启发。
1. 读科利亚最后说的话。
2. 画出这段最关键的一句话。
学生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从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这件事中想到了什么?
四、 回顾全文,概括主要内容。
1. 同学们通过学习、讨论,读懂了每一部分的内容,现在请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和“得到启示”这样的线索,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口述、评议。
五、 课堂练习。
1.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3的题目。
2. 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科利亚的木匣》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这篇课文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启示的故事。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ǔ shù)、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各自然段序号,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分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明确: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明确: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抗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明确: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思考:科利亚埋下木匣后,有没有再挖出来?怎么挖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明确: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明确: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明确思考题③:“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明确:“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是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明确:“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明确:“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明确: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科利亚量十步挖不到木匣。
③科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这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四年前大了一倍,所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明确: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明确: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明确: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 )步,很快( )。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这是因为( )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容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的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的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就大了,算述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
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
(四)指导朗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六)指导造句
1.分析句子
(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仍然”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如: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补一补,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匣子,更重要是通过这件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道理。
(4)妈妈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情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实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
(七)布置作业
1.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2.读拼音,写词语
3.辨字组词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子。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起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后来,科利亚从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这是因为 。
(八)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通过预习,简介卫国战争,使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初读课文时使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读课文时,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按课后练习题提示给课文分段,说出段意。讲读课文时,通过朗读思考、讨论、质疑、幻灯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句段层次,使学生理解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话的意思。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加深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析例句和指导造句,使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运用词语。
《科利亚的木匣》 篇9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 ,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 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 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 )步,很快( )。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这是因为( )。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
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
(四)指导朗的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六)指导造句
1.分析句子(幻灯出示句子)
(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仍然”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如: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补一补,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匣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道理。
(4)妈妈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情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实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
(七)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九、板书设计
15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四年前和四年后的年龄变化,步子和步数变化的对比,明白“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有助于突破难点。
《科利亚的木匣》 篇10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开始挖掘。
上节课我们知道,当战争来临的时候,为了躲避灾难,妈妈和科利亚都把一些无法带走又非常心爱的东西埋了起来。然后一起搬到喀山去了,在那儿差不多住了4年。终于法西斯被赶走了,他们一家回到了故乡。当科利亚满怀喜悦去挖木匣的时候,哎呀,心爱的木匣不见了。我们来体会一下他当时的心情。(幻灯片出示第八自然段)
1.自由读第八自然段,思考:此时科利亚的心情怎样?
2.指名读并提问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情吗?(2-3名)(难过、着急)
3.是啊,难过、着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抓住关键,引发思考。
1.怎么挖不着呢?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咦,木匣哪里去了呢?
2.你们愿不愿意帮助科利亚,那么就当一会小侦探帮帮科利亚,先快速读一读1-10自然段,好好想想他怎么会挖不到木匣呢?会有哪些可能?
3.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挖不到木匣的可能:
(1)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了;
(2)数步子的方法不管用;
(3)挖的方向可能不对
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她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4)自己的步子可能有问题。
4.这几种都有可能吗?你有什么理由?小侦探们再认真仔细地读一读课文1-10自然段,思考:你为什么认为这几种是不可能的?,有关的重要线索可以用笔划一划。
5.四人小组合作商议。
6.这几种都可能吗?你为什么认为这几种是不可能的?
三、细读课文,讨论可能。
(一) 讨论第一种可能性: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了。
1.科利亚的木匣可能是被法西斯挖走的吗?(不是)
2.为什么说不是呢?你能找到理由吗?指名交流(幻灯片出示第九、第十自然段)。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
3.交流:科利亚断定自己的木匣不是被法西斯挖走的,因为箱子目标大,木匣目标小,目标大的箱子都没有发现,目标小的木匣更不可能被发现。
4.朗读指导。
这个问号有没有什么问题?反问,读出这种味道。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二) 讨论第二种可能性:数步子的方法不管用。
1. 没有被法西斯挖走,那是我的数步子的方法不管用了?数步子的方法到底管不管用?
2. 回答,朗读,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妈妈却在那边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那妈妈当初是怎么埋的。小侦探们快速找出妈妈埋木箱的线索。
3. 妈妈利用数步子的方法很快把箱子找到。你看妈妈是多么的高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4.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妈妈挖到箱子后的高兴、兴奋劲儿。
5. 妈妈埋箱子、挖箱子用的都是数步子的方法,结果挖到了箱子,可见数步子的方法是很管事的。所以这种可能性就没有可能了。
(三) 讨论第三种可能性:挖的方向可能不对。
1.为什么说挖的方向是对的呢?
2.“他从家门口向前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他的木匣。”(幻灯片出示)请小侦探们联系妈妈埋箱子的方法,你有什么发现?(都用了数步子的方法)
3.科利亚又是怎么挖的呢?自由读一读第八自然段(幻灯片出示),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交流体会。
“挖呀,挖呀。”――科利亚尽力去挖,挖得深,挖的范围大,结果都没有找到。
“坑已经挖得很深了。”“朝左边挖,朝右边挖”――科利亚挖木匣的深度没有问题,广度也没有问题。
“仍然”――科利亚无论是朝左边挖,还是朝右边挖,都没有找到。
5.带着理解,指名读――齐读。
6.科利亚挖木匣挖得够深了,挖得范围够大了,难道是挖的方向不对?他挖的方向对不对?
7.“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法西斯抢走了。”你从这里知道了什么?
8.交流:“房子还在”――科利亚不可能把方向搞错。
9.科利亚挖木匣的方向也好,深度也好,广度也好,都没有问题,这三种可能性也就不存在。
(四) 讨论第四种可能性:自己的步子可能有问题。
1.既然木匣一定在,算术真有用,挖的方法没有错,那错的无疑是步子了。小侦探们,科利亚的步子问题出在哪里呀?
2.(幻灯片出示第十一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明白了什么?谁也来说一说?(出示示意图)
3.交流:是啊,科利亚一家在喀山住了差不多四年,木匣是四年前埋下的,所以那时科利亚的十步只有这样大。而四年后,科利亚九岁了,长大啦。步子也大了一倍。所以当年的十步只有现在的五步。
4.说到这里科利亚的心情怎么样?指导朗读。
(1)读出科利亚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时高兴和肯定的语气。
(2)自由读――指导――齐读。
(五) 读第十二自然段。
这回,科利亚挖到了吗?一起读一读第十二自然段。
1.读了这段话,你觉得哪些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果然――说明了他的想法是正确的。)
2.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四、精读“启发”,明白道理。
1.思考:从这件事情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2.自由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幻灯片出示)
(1)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问号是表示疑问吗?用疑问表示更加肯定。
(2)想一想,说一说: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3.引导联系实际。其实在我们自己的身上也有很多,在发生着变化,你能举例吗?
4.自己身上有变化,身边很多事物也在发生变化,你能说一说吗?
5.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最后一句话。
6.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因此我们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五、留疑下课
1.回去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说说自己的收获。
2.联系生活实际,以“由《科利亚的木匣》想到的……”为题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写下来。
《科利亚的木匣》 篇1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读懂课文以木匣为线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启示分为三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科利亚是一个外国小朋友,他的木匣怎么样了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
1、易错字:亚 匣 避 挖
2、组词:
锯( ) 避( ) 倍( )
据( ) 僻( ) 陪( )
剧( ) 辟( ) 培( )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是怎样埋的?妈妈怎么埋的?
2、四年后,科利亚和妈妈又是怎么挖的?
3、通过挖木匣科利亚懂得了什么?
(二)分小组讨论,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3)科利亚和妈妈埋木匣。
第二部分:(4―12)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没有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部分:(13)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三)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总结
全文叙述了科利亚在战争到来时埋木匣,四年后又挖出木匣,从这件事中得到启示的一件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2、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木匣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埋木匣?
(3)科利亚与妈妈埋木匣有什么不同?
2、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
3、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妈妈又是怎样埋的?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4、学生质疑。
5、学生动手画出埋木匣的简笔画。
6、学习课文第二段
(1)学生默读第三段思考:科利亚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的 ?他和妈妈是怎样挖的?结果呢?
(2)讨论思考题
(3)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或简笔画)
(4)提问:从幻灯片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五岁时十步,四年后长大了,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
板书:
五岁 十步 埋 步子小
九岁 五步 挖 步子大
(5)小结:科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是他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7、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8、提问:挖到木匣使科利亚懂得了什么?他为什么说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板书:一切都在变化)
9、小结: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方法,
10、提问:全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附:板书设计
18.
四年前 五岁 埋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 十岁 挖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科利亚的木匣》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这篇课文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启示的故事。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ǔ shù)、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各自然段序号,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分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明确: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明确: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抗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明确: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思考:科利亚埋下木匣后,有没有再挖出来?怎么挖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明确: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明确: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明确思考题③:“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明确:“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是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明确:“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明确:“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明确: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科利亚量十步挖不到木匣。
③科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这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四年前大了一倍,所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明确: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明确: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明确: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 )步,很快( )。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这是因为( )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容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的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的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就大了,算述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
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
(四)指导朗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六)指导造句
1.分析句子
(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仍然”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如: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补一补,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匣子,更重要是通过这件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道理。
(4)妈妈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情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实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
(七)布置作业
1.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2.读拼音,写词语
3.辨字组词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子。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起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后来,科利亚从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这是因为 。
(八)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通过预习,简介卫国战争,使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初读课文时使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读课文时,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按课后练习题提示给课文分段,说出段意。讲读课文时,通过朗读思考、讨论、质疑、幻灯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句段层次,使学生理解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话的意思。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加深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析例句和指导造句,使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运用词语。
《科利亚的木匣》 篇13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读懂课文以木匣为线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启示分为三部分。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科利亚是一个外国小朋友,他的木匣怎么样了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
1、易错字:亚 匣 避 挖
2、组词:
锯( ) 避( ) 倍( )
据( ) 僻( ) 陪( )
剧( ) 辟( ) 培( )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是怎样埋的?妈妈怎么埋的?
2、四年后,科利亚和妈妈又是怎么挖的?
3、通过挖木匣科利亚懂得了什么?
(二)分小组讨论,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3)科利亚和妈妈埋木匣。
第二部分:(4―12)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没有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部分:(13)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三)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总结
全文叙述了科利亚在战争到来时埋木匣,四年后又挖出木匣,从这件事中得到启示的一件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2、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木匣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埋木匣?
(3)科利亚与妈妈埋木匣有什么不同?
2、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
3、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妈妈又是怎样埋的?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4、学生质疑。
5、学生动手画出埋木匣的简笔画。
6、学习课文第二段
(1)学生默读第三段思考:科利亚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的 ?他和妈妈是怎样挖的?结果呢?
(2)讨论思考题
(3)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或简笔画)
(4)提问:从幻灯片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五岁时十步,四年后长大了,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
板书:
五岁 十步 埋 步子小
九岁 五步 挖 步子大
(5)小结:科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是他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7、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8、提问:挖到木匣使科利亚懂得了什么?他为什么说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板书:一切都在变化)
9、小结: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方法,
10、提问:全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附:板书设计
18.
四年前 五岁 埋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 十岁 挖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科利亚的木匣》 篇14
18 科利亚的木匣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读懂课文以木匣为线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启示分为三部分。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科利亚的木匣。科利亚是一个外国小朋友,他的木匣怎么样了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
1、易错字:亚 匣 避 挖
2、组词:
锯( ) 避( ) 倍( )
据( ) 僻( ) 陪( )
剧( ) 辟( ) 培( )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是怎样埋的?妈妈怎么埋的?
2、四年后,科利亚和妈妈又是怎么挖的?
3、通过挖木匣科利亚懂得了什么?
(二)分小组讨论,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3)科利亚和妈妈埋木匣。
第二部分:(4―12)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没有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部分:(13)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三)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总结
全文叙述了科利亚在战争到来时埋木匣,四年后又挖出木匣,从这件事中得到启示的一件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2、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木匣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埋木匣?
(3)科利亚与妈妈埋木匣有什么不同?
2、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
3、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妈妈又是怎样埋的?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4、学生质疑。
5、学生动手画出埋木匣的简笔画。
6、学习课文第二段
(1)学生默读第三段思考:科利亚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的 ?他和妈妈是怎样挖的?结果呢?
(2)讨论思考题
(3)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或简笔画)
(4)提问:从幻灯片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五岁时十步,四年后长大了,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
板书:
五岁 十步 埋 步子小
九岁 五步 挖 步子大
(5)小结:科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是他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7、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8、提问:挖到木匣使科利亚懂得了什么?他为什么说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板书:一切都在变化)
9、小结: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方法,
10、提问:全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附:板书设计
习题精选
一、读下面的多音字,组词。
二、辨析字形并组词
科( ) 霜( ) 坑( ) 倍( )
抖( ) 箱( ) 炕( ) 陪( )
料( ) 想( ) 抗( ) 培( )
蚪( ) 相( ) 吭( ) 剖( )
匣( ) 锯( ) 模( ) 彩( )
匠( ) 据( ) 摸( ) 睬( )
匹( ) 剧( ) 寞( ) 踩( )
三、填空
1、( )是我( )埋的,那时候我( ),( )也小。我现在( )啦,步子比那时候( ),所以应该走的不是( ),而是( )。
2、科利亚高兴地说:“( )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 ),还懂得了( )一天天( ),我们一天天( ),步子也在渐渐( )。( )的一切,不是都在( )么?”
四、从课文中找到含有“仍然、果然”的句子,读一读。再分别造句。
1、仍然――
2、果然――
五、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什么?举个例子说一说
答案:
一、
二、
科学、抖动、材料、蝌蚪;霜冻、箱子、思想、相信;
挖坑、火炕、反抗、吭声;倍数、陪同、培养、剖析;
匣子、工匠、马匹;电锯、根据、剧本;
模仿、抚摸、寂寞;彩色、理睬、踩踏
三、1、木匣 四年前 还小 步子 九岁 大了一倍 十步 五步
2、伙伴 匣子 时间 长大 变大 周围 起变化
四、1、仍然――爷爷仍然保持着老红军艰苦奋斗的作风。
2、果然――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雪,下午果然下雪了。
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