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庄子《逍遥游》的另一种解读(精选13篇)
对庄子《逍遥游》的另一种解读 篇1
游黄河
庄子的《逍遥游》用大开大合的写法,形成纵横跌宕,浩荡奇警的风格。但更重要的是庄子在文中表现出了严密的逻辑性,层层深入,从而阐明自己的一种人生哲学。即让自己的 思想从传统的惯性和封闭的偏见中解脱出来,进入到一个广漠无际的逍遥境界,遂成其人格独往独来,其思维超拔脱俗,其文汪洋恣肆,其境波谲云诡,其色斑斓瑰异,其味淡荡隽永的千古绝唱。其实《逍遥游》的整篇文章就是用形象的比喻,大胆的夸张,由浅入深,对三种不同境界的人的剖析。
作者在全文中就是围绕一个中心,即作者提出的第三种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对人生的看法。为了让读者弄清第三种境界的人,庄子在文中具体地分析了前两种境界的人 。这就让读者更清楚的认识到庄子说的第三种境界的人和前两种人是绝然不同的,他们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种境界的人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第二种境界的人是象宋荣子和列子这类人。宋荣子和列子和第一种人相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是他们还是有所待的,他们不是庄子说的第三种境界的人 。由此可见,前篇文章就是围绕第三种境界的人来写的。
那么前面写大鹏写蜩鸠写大和小的关系,是为了更好的形象说明后面的第三种境界的人的。蜩与学鸠目光短浅,安于现状,它们可以飞起,但它们飞不高,也不想飞高,不愿飞高,“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不是很好的 证明吗?其实这与庄子所说的第一种境界的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不是很相吻合吗?这些小虫乃至这种人在认识上不正是像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一样的吗 ?而鲲鹏展翅九万里,相对于蜩与学鸠虽然是有区别但是它们也是有所待的,而庄子写鲲鹏其实是 为了阐明宋荣子和列子的。在有些人眼里 宋荣子和列子可以说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宋荣子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列子是“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但是他们象鲲鹏一样都是有所待的。宋荣子“犹有未树也”。列子是“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他们并非真正的逍遥,那么什么是真正的逍遥呢?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思考,这是作者就水到渠成地推出第三种境界的人,作者的思想就很自然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们感受到飘乎物我之外,定乎荣辱之外,无己、无功、无名的真正的逍遥。
全文层层推进,先从鲲鹏蜩与学鸠这些物说起从而说到人 ,先是从第一种在现实社会中的有一定作为的人说起再推及到超然物外之人,那么庄子很自然地描述了真正超然物外之人。当然笔者觉得庄子所说的第三种人其实只是理想之人,包括庄子自己也并没有作到。在庄子借粮中,庄周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年底时借给他,庄周很是生气,忿然作色,你想庄周能逍遥吗?所以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的逍遥也只是对一种理想化社会的追求。
总之,前文我认为就是俩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运用形象的比喻来为下文的人作形象的说明。第二部分具体地写出 了三种不同境界的人,从文章中间的一个“故”字 就可以看出来。
对庄子《逍遥游》的另一种解读 篇2
一、“逍遥游”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提示:
1、超越、乘物游心、绝对的精神自由,是游于意。
2、可以用文本中的哪句话来概括?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乘物游心
二、《逍遥游》是一则寓言,既然是寓言,就是由故事和寓意构成。《逍遥游》发生在怎样的时间和空间?(细读第一自然段)
本文描写了哪些生物?
时间:三餐、六月、三月、上古、三月、宿、五百岁、八千岁
地点:北冥、南冥、楚之南、穷发之北、(空间)九万里、三千里、百里、千里
人物:鲲鹏、生物、天、水、芥、风、蜩、学鸠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斥
启示:超越时空局限、超越物我的局限人与物、梦幻与现实毫无界限、生命的大自在、大自由、鸢飞鱼跃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改、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
三、《逍遥游》的主人公是谁?鲲与鹏有什么特点?
给你怎样的心灵体悟?(结合课文)
体悟:※是庄子给世人的生命大礼
是生命的姿态
是充满了智慧和悲悯
是挣脱了“所待”的大境界
让我们的心灵辽阔
浑沌、茫然、天真、天籁、神韵
补充: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与天地精神独往来
有哪个同学听说过“浑沌”的故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地位浑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秋水》
四、1、没有对比映衬就无法抵达艺术的境界,试列举本文的参差错落、大开大阖的几组主要的对比,体会妙处。
化
鲲――――――鹏
鹏――――――蜩学鸠
朝菌蟪蛄――――――冥灵大椿
众人――――――彭祖
斥 ――――――鹏
列子
(过渡)
智、行、德、而(能)――――至人、神人、圣人
(真人、化人)
追问:
1、问什么两次写到“鹏”的飞?(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2、怎样理解庄子的“水”与“天”?
3、饲料与鲜花也许我们真的不是彼此懂得,“夏虫不可语于冰”“井蛙不可语于海”。
4、“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中的“圣人”和儒家的“圣人”的含义相同吗?
五、1、屈原有文《天问》,文中哪一句是庄子的“天问”?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①(把我们的视野引向苍茫无限的宇宙,远方的远方,仰望与敬畏康德语)
②(人们已经能测到一百亿光年的之遥的远度和一百亿年前的历史)
③无极之外复无极也
2、本文最能体现庄子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并超越凡俗的价值标准的句子。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强大的内心、看破名利、甚至生死)
3、解释加点的词语:
水击三千里(磅礴大气)
野马也,尘埃也(生命气息
天地自然为――大生命
生命相互激荡,油然盎然
生生不息的精神)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洋洋自得、活色生香、小家子气十足)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代倡形象,通假,很绝)
之二虫又何知(泛称)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追求)
文中几次写到“笑”,有什么意义?
1、蜩与学鸠笑之曰
2、斥 笑之曰
3、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六、庄子的哲理故事,惊艳绝艳,惊世骇俗,风流一脉
庄生化蝶(物我)
鼓盆而歌(生死)
超越曳尾涂中(名利)
相忘于江湖(自我)
藐姑射神人(注: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谷,吸风饮露。庄子《逍遥游》)
白驹过隙
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薪火相传
朝三暮四
运斤成风
七、最能表现庄子的生死观、自然观、价值观的一段话:
“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本彼与此,何其偏也。”
八、儒道互补,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红楼梦》中的一僧一道)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
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
结语:
1、战国时代是混血的时代,战国时代是思维启蒙的时代,是智者的时代。――林庚
2、(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还有路,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可以飞翔)
3、庄子不仅给我们智慧悲悯,还给了我们生命的诗意。
对庄子《逍遥游》的另一种解读 篇3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写作思路、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 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 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学习重点】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学习难点】
1、了解庄子想像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2、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庄子及其作品和道家思想;
2、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落实相关基础字词。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二、《庄子》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 ,杂篇11。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著,外篇、杂篇为庄子后学著。
庄子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擅长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来说明道理,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三、庄子思想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四、写作背景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这正是庄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观原因。
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题解】
关于《逍遥游》
逍遥,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品,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全文分两大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总论,课文一连运用了几个寓言故事,层层铺垫,论证世间万物都是因为“有所待”而失去自由,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了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
【课堂检测】
1、庄子,名 , 时期 人,著名的 、 , 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 。在政治上,他主张 。为了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屏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2、《庄子》一书,今存 篇,分为 ,是庄子所作,
和 ,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文笔 ,想象 ,气势 。 《庄子》善于虚构,大多是寓言作品,“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深奥、玄妙)”。想象丰富,多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从文学价值方面讲,《庄子》一书展现出的浪漫主义才力,更为后世称道和借鉴。
3、在《逍遥游》一文中,“逍遥”的意思是 。
【感知课文】
一、听课文朗读,积累字音
1、音读――正字音、明句读。(听读后完成)
北冥( ) 鲲( ) 迁徙( ) 抟( )
坳堂( ) 夭阏( ) 蜩( ) 榆枋( )
舂( )粮 晦朔( ) 小知( ) 蟪蛄( )( )
大椿( ) 斥 ( ) 泠( )然 恶( )乎待哉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
b.复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之为舟
c.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d.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3、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c.汤之问棘也/是已。
d.楚之南/有冥灵者。
二、熟读课文,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其翼若垂天之云(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2)小知不及大知(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3)三餐而反(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4)故夫知效一官(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5)此小大之辩也(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6)而御六气之辩(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7)旬有五日而后反(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三、诵读比赛
方法:十分钟小组自读,随机抽取任何一名成员诵读。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研读一二自然段
2.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学习过程】
意读:认真阅读第一自然段,注意书下注释―― 疏字词及用法。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怒而飞
(2)去以六月息
(3)置杯焉则胶
(4)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5)控于地而已矣
(6)而后乃今将图南
(7)适莽苍者
(8)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9)我决起而飞
(10)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1)而后乃今培风
二、一词多义
1.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之二虫又何知
众人匹之
2、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请息交以绝游
长太息以掩涕兮
三、指出下列古今异义
(1)去以六月息者也 古: 今: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 今:
(3)南冥者,天池也 古: 今:
(4)野马也,尘埃也 古: 今:
(5)腹犹果然 古: 今:
四.指出下面句子的文言句式类型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3、南冥者,天池也
4、而莫之夭阏者
5、彼且奚适也
6、之二虫又何知
7、其自视也
8、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9、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10、彼且恶乎待哉?
五【合作探究】
品读:认真阅读第一段――明内容,懂道理。
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
2、鹏直上九万里,是真正的逍遥吗?为什么?
3、“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拗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课文用这些比喻说明什么呢?
4、文中“之二虫又何知”蕴含着作者的什么态度或道理?
【研读第二段】
意读:认真阅读第二自然段,注意书下注释―― 疏字词及用法。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彼且奚适
2、是鸟也
3、抟扶摇
4、穷发之北
二、一词多义
其
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皆出于此乎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也
穷
穷以游无穷者
穷则独善其身
今多穷困
欲穷其林
三、古今异义
1.蟪蛄不知春秋 古: 今:
2.抟扶摇羊角而上九万里 古: 今:
【合作探究】
1、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2、 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第一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小结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 回顾一二段文言知识并研习第四自然段。
2.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 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4、理解“逍遥”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意义。
(1)而后乃今将图南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不过数仞而下
(4)彼于致福者
5、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6、《齐谐》者,志怪者也
7.虽然,犹有未树也
二、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在句中的意思。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海洋上的运输。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野生的马。
(3)腹犹果然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①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②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4)蟪蛄不知春秋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春天和秋天。
(5)众人匹之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很多人。
(6)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转折连词,与“可是”相呼应。
(7)神人无功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无功劳。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南冥者,天池也:
(2) 而莫之夭阏者:
(3)奚以知其然也:
(4)而彼且奚适也:
(5)彼且恶乎待哉:
(6)之二虫又何知:
(7)翱翔蓬蒿之间:
(8)以游无穷者:
6.翻译下列句子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3)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课内探究】
1. 这一段写了哪些人?可分为几类?
2. 作者对这几类人的看法是怎样的?
3. 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什么?
【思考探讨】
这篇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哲理,这个哲理是什么?
【拓展延伸】
全文鉴赏要点:
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 等。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对庄子《逍遥游》的另一种解读 篇4
江苏省泗洪中学 周道宝
人教版第四册课本有一篇《庄子》的《逍遥游》(节选),仅仅三个自然段,《教参》也好,其它分析文章也罢,说得云里雾里,真是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
这三段,庄子到底想说什么?又是怎么说的呢?
要解读庄子的玄机,老夫认为,关键要点准这三段的穴位,大鹏鸟这一意象,就是该文的穴位!
文章一、二自然段到底写什么?对,就是写了一个大鹏鸟!写了怎样一个大鹏鸟?写了就差那么一点点就可以进入逍遥境界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大鹏鸟,但是,很可惜,她还是差那么一点点!她没有进入逍遥境界!
庄子为什么要着力写大鹏鸟?那么因为逍遥的绝对自由境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通过大鹏鸟这一意象,逍遥的境界我们大致可以感知到了,这是典型的化无形于有形的手法。同时,第三自然段中的“宋荣子”、“列子”大致能达到怎样的境界,我们也可以感知到了,这是典型的物、人互喻互衬手法。
庄子又是怎样写大鹏鸟的呢?开篇便点出该“神鸟”是从何物点化而来的,极写其大;引《齐谐》,极写其迁徒的状观,其与天地的融为一体;类比水载舟,极写托举其大风,用“蜩”“学鸠”反衬其超凡脱俗,非一般小动物所能理解、感知!――“之二虫又何知!”
文章在第二自然用了正衬、反衬手法来写此“神鸟”。“朝菌”“蟪蛄”反衬“冥灵”“大椿”“彭祖”所达到的 “大知”“大年”境界;“朝菌”“蟪蛄”“斥鸟”也是用来反衬“大鹏鸟”,而“冥灵”“大椿”“彭祖”又用来正衬“大鹏”是达到“大知”“大年”境界的神鸟!
这样,“大知”“大年”的“鹏”非一般动物所能匹及了。这样神鸟是否达到逍遥境界呢?没有。她要有外部条件,没有“负大翼”之风,她寸步难行!连这神鸟都没有达到逍遥境界,那么世上万事万物就很难达到逍遥境界了。
动物是这样,人又有何不同!在庄子看来,“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这些被名缰利锁束缚的人与“蜩”“学鸠”“朝菌”“蟪蛄”“斥鸪”这些可怜的小动物没什么两样;“宋荣子”“列子”也只能达到“鹏”的境界。要达到逍遥的境界还须再进一步――“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样,中心论点便水到渠成地引出来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作者邮箱:
对庄子《逍遥游》的另一种解读 篇5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
----《逍遥游》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重点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相关的特殊文言句式。
3、积累课内写作素材。
一、知识回顾
(一)文学常识
作者庄子,名周,____________(时代)人,曾做过蒙漆园吏,一生自甘贫困,从事著作,有《 》一书。他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实词含义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水击三千里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6、野马也,尘埃也
7、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8、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9、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10、而后乃今将图南
11、我决起而飞
12、枪榆枋
13、适莽苍者
14、三餐而反
15、腹犹果然
16、小知不及大知
17、小年不及大年
18、朝菌不知晦朔
19、众人匹之
20、未有知其修也
21、故夫知效一官
22、且举世而与之而不加劝
23、旬有五日而后反
24、而御六气之辩
(三)虚词用法
1、去以六月息者也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3、其视下也,则若是则已矣
4、置杯焉则胶
5、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6、而后乃今培风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8、之二虫又何知
9、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10、彼且奚适也
11、彼且恶乎待哉
(四)课内外名句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4、野马也,尘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6、且夫水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浅而舟大也。
8、风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_______。故九万里,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旬有五日而后反。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五)翻译训练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迁移
齐人有一妻一妾
《孟子•离娄下》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 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 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能力提升----课内写作素材积累
(1)写作素材:
a、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b、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角度点拨:世间万物皆有所待,没有做到真正的自由
(2)写作素材:
a、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
b、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角度点拨:①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是获取自由的要诀;②无己、无功、无名才能绝对自由。
对庄子《逍遥游》的另一种解读 篇6
一、教材分析
《逍遥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首篇课文。《逍遥游》作为《庄子•内篇》的第一篇,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更关键的是,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是作者批判现实的理论依据和深层动力
并本单元要求学生加强自学,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欣赏作品的情节、形象和语言。欣赏中要展开想象,进入作品创造的艺术天地。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另外教学大纲要求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智能目标1、练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养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能欣赏作品听情节、形象和语言。
德育目标:1、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论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教学重点]1、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了解、赏析本篇形象化的说理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所待”的思想
二、教法运用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教师提示诵读要领,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了解内容并体味、把握其中的感情变化。
2.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点拨词句,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发现文言现象的能力。为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主要采取发现法、联想法。发现法是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联想法练习思维的发散,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空间,为创造思维打下基础。对重点字词句则是引导、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利于记忆掌握及巩固。
三、学法分析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学生被动接受。对文言文学习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文言文学习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文言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本课还将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让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动”起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
当导语故事引出作者时,让学生以回忆的形式了解作者,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巩固了以前学过的知识点。
在对本文一些常用文言字词句式的梳理时,学生在掌握本文知识的同时,联想到过去学过的相关知识,并加以归纳,有利于形成知识网,联合巩固新旧知识。
三教学程序设计(一)课前安排学生利用工具书及课文注解进行预习,力求初步熟悉课文,扫除生字障碍,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二)导语:由一则小故事引出追求逍遥游的庄子,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作者,教师再并结合一些文学常识补充完善。
(三)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再指导朗读,体味其中的感情变化以及作者独特的文笔。(四)全班朗读,指出朗读中的不足或错误。因为本单元要求加强自学,故本课时以总结归纳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使之掌握和巩固。内容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五)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并提示下节课的内容。(六)布置作业,巩固这节课的内容,并引导学生进一步自学,深入了解课文。
(七)板书设计:重点突出,直观系统。将板书大体分为三块,左边为文学常识板凶括作家及作品简介等。中间与右边两块作为教学重点的突出版面,内容包括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四、教学效果课上,学生积极配合并思想,达到了较好的互动。经过这节课,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文学常识,在掌握了本文的一些文言字词句的同时,归纳梳理了以前学过的知识点,将新的知识点与旧的知识点联结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并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对庄子《逍遥游》的另一种解读 篇7
《逍 遥 游》学 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写作思路、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
4、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5、理解庄子“逍遥之游”的境界。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 ,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
2、资料链接
名句积累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