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设计(精选14篇)
《草原》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音乐)第二册第五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内蒙古短调民歌。歌曲旋律明朗豪放,有着进行曲雄壮有力的特点,节奏较为整齐,表现了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家乡的热爱,通过对比教材的学习延申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并通过教材的延伸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蒙古民族风情,增进民族间的团结,同时通过歌曲的演唱、舞蹈、表演,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及其对音乐的兴趣。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认识了解蒙古民族风情、音乐、舞蹈。
技能目标:学会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并能感情的演唱。学习简单的蒙古舞蹈动作,随音乐作简单的即兴创编表演。通过节奏练习、演唱、创编、表演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表现能力和良好的乐感。
情感目标:通过演唱蒙古歌曲,学跳蒙古舞蹈,培养学生对草原及蒙古族的喜爱之情,增进民族团结。通过集体创编表演培养了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学情分析:
施教班级为一年级学生。一方面一年级学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掌握水平还较低,处在初级水平,有待于教师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降低难度,循序渐进,帮助他们积累音乐经验。另一方面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嗓音自然、形体灵巧,适合采用歌、舞、图片、表演等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及手段
1、模枋法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提倡我们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通过模仿积累经验,为提高学生音乐素质,激发学生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奠定基础。(本节课设计:抓住一年级学生好模仿,模仿力强的特点,让学生模仿蒙古舞动作;模仿马蹄声、射箭声进行节奏练习;根录音模唱等环节,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模仿中学会演唱表演,提高其音乐素养。)
2、体验法
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倡我们引导学生在聆听、演唱、表演音乐过程中充分体验音乐,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让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感受音乐,学习音乐,表现音乐,提高学生音乐技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本节课设计:通过让学生欣赏体验蒙古歌舞,并学习演唱蒙古歌曲,学跳蒙古舞蹈等环节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同时在学习中进一步体验蒙古歌舞的特色。提高学生的音乐感觉力、表现力及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3、合作法
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本节课设计:通过让学生在二声部节奏练习中合作及集体创编表演两个环节培养学生的音乐合作意识)
4、综合法
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的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音乐为主线的综合实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本节课设计:以音乐为主线,将音乐与舞蹈、民族知识综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更直观的理解音乐。开发形体姿态中的教育因素,将音乐与舞蹈相结合,“唱”和“跳”相辅相成为学生创造了生动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
5、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话筒,磁带,琴,舞板
学法指导
以学生学习为主,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学法指导紧紧绕教学目标,通过“听”“唱”“动”让学生在模仿学习表演体验中积极自然的去感知音乐、学习音乐、表现音乐。
课堂设计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律动端正坐姿
(利用自然的节奏律动形式集中学生注意,引导学生在有节奏的模仿动作中自然的进入音乐学习)
(二)认识草原
(通过讨论、看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大草原及蒙古族,并结合介绍过程渗透进节奏练习,引出蒙古舞)
1、复习歌曲(我有一只小羊羔)引出美丽的大草原。(1、通过聆听说歌曲名称,练习低年级学生的聆听、听辨音乐的能力。2、对学生演唱作一定的指导。)
2、师生讨论蒙古族、草原等情况,引导学生去认识了解大草原及蒙古族;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3、(1)提问:大草原上住着什么人?结合图片
讨论小结: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他们住在蒙古包里,爱喝牛奶和奶茶,爱吃牛肉,烤羊肉等。(教师简单讲解,学生初步认识)
(2)节奏练习
提问:草原上的人爱做什么?放牛、放羊、赛马、摔跤、射箭、唱歌、跳舞等。
节奏练习:(师)我们一起来骑马(生)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师)我们一起来射箭(生)嗖O嗖O
(分部练习>边做边念引出蒙古舞蹈)
(利用综合法将节奏练习渗透到民族知识介绍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模仿骑马声,射箭声,积极主动的进行节奏练习,培养节奏感,符合了新课标中1―2年级学生创造标准中的要求,能够运用人声模仿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
(三)草原的舞蹈
(通过欣赏并亲身体验学习简单的蒙古舞,加深学生对蒙古歌舞的体验感受,及学习兴趣,并自然的引出歌曲。)
2、学习蒙古舞蹈分解动作。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适当试范蒙古歌舞。请同学来学学蒙古舞的一些动作,体验蒙古舞特色。(骑马、扬鞭、摔跤、鹰飞、耸肩、前后肩等)(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学习蒙古舞动作,培养学生感受力表现力及对音乐的兴趣)
3、教师舞蹈表演。(通过教师的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师生共同舞蹈体验。(把歌曲音乐和舞蹈结合,进一步把学生引入蒙古音乐舞蹈之中,让学生愉快的在音乐和肢体提高音乐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由舞蹈引入歌曲,教师范唱歌曲。(引出歌曲)
(四)唱草原
1、听歌曲录音说说歌曲里唱了什么?(聆听、听辨能力培养)
2、熟悉歌词
(1)听歌曲录音,说说歌曲里唱了些什么。培养学生听记能力。
(2)教师按歌曲节奏的以小快板的型式念歌词。
3、学唱歌曲(通过听唱模唱等方法完整学唱歌曲,指导学生演唱歌曲,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1)教师用琴伴奏范唱。(通过教师范唱让学生自然的进入歌曲学习,从而达到师生的音乐共鸣,即教师在范唱,学生跟唱。)
(2)师生一起听琴分句模唱。(通过模唱完整学习歌曲)
(3)跟琴学唱歌曲。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并反复练习达到背唱。
(五)创编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通过集体创编表演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音乐表现力。)
(1)讨论用什么方法来表演。(一年级学生音乐表演技能,经验积累较少,能力有限,因而这一开源环节教师首先为他们的创编作适当的指导。)
(2)集体创编。(因一年级学生缺少创编表演经验,还不能一短时间内创编整个节目的能力,因此在这里采用了集体创编的的方法。)
(3)学生表演。
(4)师生共同表演。(最后给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自主的愉快的演唱表演,从而即让学生以音乐表演中获得愉快感受与体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在学生愉快的表演中自然的提高了自身的音乐素养。)
(六)课堂小结。
本课优势
1、教学内容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歌曲舞蹈都比较能引起学生的喜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丰富多样,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愉快的参与学习。同时能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学习为主体。
3、以音乐为主线,将舞蹈与音乐结合,“唱”“动”结合相辅相成,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生动愉快的学习环节。
4、教学环节连接自然。
《草原》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欣赏美丽的草原景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读懂段的内容,感受草原的美丽与欢腾。
教学重点: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整体感知
1、在我国内蒙古有一个美丽的大草原――锡林郭勒大草原,那里水草肥美、风光秀丽,是世界闻名的大草原之一,也是中国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生物圈的草原自然保护区,你们想去看一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草原,欣赏那里的美好风光吧!
2、板书课题,教师简介锡林郭勒大草原。(设计意图:情景导入,介绍锡林郭勒草原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3、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想想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文路,找出重点词广阔美丽、欢腾。)
二、 细读课文 理解感悟
(一)指导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锡林郭勒大草原广阔美丽的?并把你感受最深的词句划下来。(设计意图:“品词、品句、品读”是体现阅读教学工具性的有效方式,抓住词眼让学生比较、揣摩、体会,突现了“以读悟语+以读悟情=以读代讲”。)
2、指名汇报,相机出示句子。
(1) 草:
A.“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①闭眼想象一下,此时我们已来到美丽的大草原上,草就在
我们的脚下,我们兴奋地向前奔跑着,向前,向前,再向前。你的眼前是什么?睁开眼睛,谈谈你的'感受?②把你这种感觉读出来。③你还能从哪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设计意图:把文本的对话与延伸的想象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更好的体会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和美丽。)
B.“无论是山岭上、深谷里,还是平原上,到处都覆盖着青青的野草。”
①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
②指导朗读: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就让我们用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吧。
C.“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
①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
②草不仅高,你还感受到什么?
③想一想:在草原上捉迷藏,会是什么样子?
(2)湖水:
“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
的七彩光芒”
①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②这一洼洼清亮的湖水就像一块块神奇的宝镜镶嵌在一望
无际的草原上,想象它不仅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还映出了什么?
(3)野花:
“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色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①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②在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上,不单单有这些种类的花,还
有很多我们叫不出名字的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 ③在青翠的草地上,就是它们为草原增添了缤纷的色彩,美吗?那我们就美美地读读吧!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学习汇报中,随机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的训练,突出了阅读教学“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的要求。)
(4)师引导总结本段
作者用他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一碧千里的( ),然后描写了清亮的( ),最后写了各种各样的,写出了草原的广阔和美丽。(设计意图:分别领略了草、水、花的美丽后,再引导学生总体回顾本段,从部分回到整体,广阔美丽的草原整体印象再次印入脑海,加深印象。)
3、再读1、2自然段,你们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了吗?试背第二自然段内容。
4、指名分别来背(板书:野草、湖水、野花)
5、小结过渡:阅读课文时,抓重点句就能理解段落的内容,这是一种读书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实
践中发现文段的表达特点,掌握读懂段落内容的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6、指导学习3、4自然段
①默读3、4自然段,看这部分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②小结:看,你们抓住了重点句“锡林郭勒大草原还是个欢腾的世界”很快就理解了第四段写了什么。
③是什么使得这片草原变成了欢腾的世界?就让我们带着兴奋的心情一起去大草原感受那里欢腾热闹的场面吧!(课件播放草原欢腾的景象)
三、拓展创新 发挥想象
1、看了这段录像,再结合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
2、你们说的好极了!看来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要做一个草原人,要把草原当作我们自己的家,而事实上,这广袤、美丽、生机盎然的草原的确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怀一起来当小导游向人们介绍这草原的美景。(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既使学生更深的理解课文内容,又使学生的口语得到训练。)
四、作业设计:
学了课文,你最想歌唱草原的什么?回去思考,创作一首草原新歌。(设计意图:从而既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又使学生产生热爱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思想感情。)
《草原》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草原》这篇课文主要记述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象以及受到的蒙古同胞的热情欢迎的情景。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动情景,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
【设计特色】
读书自悟,悟中体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要求】
1、能通过阅读,对文章有自己的见解,感谢悟草原的优美,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体会文章的记述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汇报交流搜集到的材料
课件出示草原美景图。
二、快速默读课文
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
2、小组交流字词。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4、指名回答,大家交流。
三、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作者按什么顺序,从哪几方面描写草原景色的?
2、小组交流。
3、用笔画一画描写草原优美景色句子,结合句子谈谈自己的感想体会。
(采用变话为画的方法进一步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景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通过阅读,对文章有自己的理解,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
老师导入: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划原人民粗犷豪放,热情好客的美好品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下草原人民有哪些风俗民情。
1、表演。
2、结合有关句子谈自己的看法。
二、练习延伸
请同学们想象,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1、学生表述可参阅的资料。
课件出示草原美景图。
2、集体反交流。
3、动笔实践。
【板书设计】
天空:明朗
风景优美 空气:清新
平地:一碧千里
小丘:色欲流
草原
远道迎宾
热情好客 热情款待
《草原》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了解蒙古族人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感受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通俗歌曲的演唱;
2、指导学生用明亮、清脆的声音、赞美的心情演唱《草原赞歌》,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
3、演唱《草原赞歌》并表演,加深理解歌曲,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教具:VCD、钢琴、录音机、萨克斯、挂图、服饰
歌曲分析:
《草原赞歌》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歌曲,民族五声调式的羽调式二段体结构。
A段由两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由8小节组成,第二乐句由9小节到16小节组成,是第一乐句的重复,体现了朝气蓬勃的'情绪,赞美草原的感情,具有草原骏马飞奔的节奏特点,使人感到欢快活泼。
B段由17小节到26小节组成,节奏舒展,把人们一下子带到蒙古人民的美好生活中,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辽阔草原,飞奔的骏马,点缀在草原上的是星星点点的蒙古包,飘香的奶茶,悠扬的牧歌,茂盛的草场,肥状的牛羊。
教学过程:
一、入教学
请同学们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一起走进教室,分四组坐好。(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给同学们创设情境,带到蒙古大草原。
师:蓝天、白云、小羊、奶牛、真是歌的海洋,舞的故乡。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大草原。
师:老师在上节课让同学们搜集少数民族 蒙古族的资料,你们搜集到了吗?
生:搜集到了。
师:下面请展示你们的成果吧!
生:(展示)
师:你们用文字、图片、服饰、乐器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蒙古族,老师也创编了一条具有蒙古族民族特色的发声练习曲,同学们想和老师一起唱吗?
生:(想)
5 3 1┃ 5 3 1 ‖
辽阔的大草原
(强调学生声音统一,音色明亮)
二、歌曲学习
今天呢,让我们共同学唱一首蒙古族歌曲。(出示歌名)
师:老师范唱,请你们听歌曲中都描述了什么。
生:(听)
(听过范唱后,学生开始描述)
生:闪烁的星星多草原的羊儿多飘浮的云彩白草原的羊绒白
师:大家说的都是歌词,那么和老师一起按照节奏来读歌词吧。(出示节奏)
师:我们刚才仿打的只是歌曲乐句中的两个小节,请看黑板:这是完整的三条节奏,谁能来试奏?
生:……
师:同学们不但掌握了这些节奏,而且还能够填进歌词,你们真棒!
师:同学们看到了,老师已经按照小组分别准备了卡拉OK、录音机、钢琴、萨克斯,请小组长组织好各组同学,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学习这首歌曲 《草原赞歌》。大家准备好了吗?那么开始吧!
(分组学唱)
(每组汇报学习成果)
三、总结
师:大家表现的都很出色。希望同学们在以后学唱歌曲时,能够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得更加饱满。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这首歌曲。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草原》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学习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学习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年暑假,老师到过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的景色实在太美了,是我忍不住用相机把它拍了下来,同学们想看一看吗?(展示图片)猜一猜这是哪里?
2.42年前老舍先生再去草原参观访问的时候,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让我们乘坐老舍先生的汽车一起去领略草原的美景。(板书:草原)
3.齐读课题。
二、录音范读,了解主要内容
1.听课文朗读。
2.谈话作者写了草原的景,还写了草原的人。哪些自然段写景,哪些自然段写人呢?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三、学习第一部分
过度: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别忘了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描写草原美景的句子。
1.学生读书,勾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2.哪位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学生读后针对句子进行体会)
(1)句子: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在你眼前,是一片绿色,再往远一点看,还是绿色,再远一点,也还是绿色。放眼望去这草原就像一张巨大的绿色绒毯一直铺向天和地相接的地方。你们看到了吗?
自己去读一读这句话,把一碧千里的场景给读出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茫茫是什么意思吗?
(2)还有谁继续来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句子: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师: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绿色与白色的搭配是多么美啊!我们一起来读,起。
师: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把羊群比作大花)
(3)还有谁想读喜欢的句子,起来读一读。
句子: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黑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师:这位同学真是好眼力,一下子就找到了写草原美景的点睛之笔,不过,老师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有一个疑问,翠色欲流它流了没有?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欲:将要。将要流却没有流。)为什么又说轻轻流入云际呢?同桌的同学相互讨论讨论,说说自己的看法。有学过国画的同学没有?(讲“渲染”的意思)最后轻轻流入云际。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翠色”吗?还记得学过的《翠鸟》一文吗?刘老师联系翠鸟这片课文,我觉得这个翠绿比一般的绿更多一些鲜亮、绿得更有光泽、绿得更丰富、更饱满,绿得像要流下来了,这就是“翠色欲流”。
同学们再读这句话,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脑海中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开始。
请同学起来读,读得好不好,同学们,这哪里是绿色在流动啊!这分明是生命的活力在流淌,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4)你们还喜欢那一句,读一读。(你们发现了写草原天空的句子没有,读一读)
句子: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能不能谈一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咱们平常看到的天空是怎样的?我们这里的天空很可爱,但草原上的天空比我们这里的更可爱。在这样的天空底下,真让人想高歌一曲。同学们,让我们把这种想高歌一曲的感觉读出来,这次,起。
你们看,(出示图片)草原的天空是那样明朗,让我们的视线变得如此清晰,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5)过度:草原像一幅很好的画卷,风赋予了草原小丘、线条、牛羊,更是赋予了草原与生命的活力,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限于此情此景,老舍先生不由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种境界------当你来到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草原时,你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下课后,用小诗或句子把它写下来。
3.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喜爱再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四、学习第二部分
过度:草原的景色如此美丽,那草原的人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分小组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你们要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把你们认为最满意的答案用简洁的语言填入表格。明白吗?(分组,每组各填一个自然段。如果你填得很快,还可以完成其他自然段的填写。)
2、有好多同学已经完成了,好,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那个自然段的填写最有把握就先说哪一个自然段。在刚才的填表练习当中啊,大家不光填好了表格,还能使用简洁的语言,这说明你们完全有能力自己去读懂课文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你们能不能像老师一样把草原上人的特点概括出来。(板书:热情)
3、在课文第二部分,作者写了那么多的感人场面,你最喜欢哪一个场面,读一读。
现在,把你最喜欢的场面读给大家听。(用我最喜欢的场面是什么?如:敬酒-----读)
4、当学生读到离别的场面时,(如果没有学生读,老师自己读)师谈话:
我们和热情的蒙古族人民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尽情地唱啊、跳啊;尽情地享受着民族大团结带给我们的欢乐。此刻,夕阳已经偏西,夕阳的余晖洒满了碧绿的大草原,可是,谁也舍不得离去,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板书:蒙汉情深
5、全体起立,带着对草原的依恋,对草原人民的依恋,再次齐读这句话:“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老师很满意,让我们在歌声中再一次体会大草原的美。(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六、板书设计
景美丽
草原蒙汉情深
人热情
《草原》教学设计 篇6
教材简析
这篇文章是大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感受,辽阔美丽的草原景色、热情好客的内蒙古人民,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完成整篇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幅一碧千里而不茫茫,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奇丽的草原美景,接着描写了人们盛大热情的欢迎场面,最后是草原联欢、把酒话别的情形直至以“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而且语言优美,既不失纯朴简练的语言风格,有呈现生动感人的气息。
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
一、设计理念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一切为孩子的发展”是本次课改的主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阅读方法,然后放手让他们大胆地去进行阅读实践,在读中找(批画),读中思,读中议,读中悟,再通过感情朗读,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情和体会,设法使学生能在整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始终激情满怀,积极主动,并能自觉地与学习伙伴合作探究。另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还要努力体现听、说、读、写等语文素养的实践活动,力求整体推进,全面提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能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弄清本文的思想内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读优美句段,感受草原绮丽风光和蒙族兄弟姐妹的热情好客。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3、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优美的语言。
(2)学习本文边描绘边议论抒情的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景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教学难点
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来把握文章的内在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1.播放草原风光录像,学生边看边想怎样概括地描述草原的绮丽风光。
2.同桌交流,概括草原的绮丽风光。
3.师:谁来给大家描述一下草原美丽的风景?
生:那里天是那么蓝,飘着几朵白云,那一望无际的天底下是成群的牛羊。放羊的姑娘手里拿着鞭子,正在高歌一曲。
生:蔚蓝的天空中飘着白云,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上,牛羊在悠闲地吃着草,清清的湖水泛着微波,此情此景真使人难忘。
4.师:今天老师和你们去草原看看那里的优美风景和热情的蒙族人民。
[点评:用录像的画面展示草原美丽的风光,引人入胜,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草原的美景,营造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情景,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和衔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音。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继续自由读课文,要求一定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朗读(或开火车读),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学生依据读得正确流利的标准自评,互评)
4.默读全文,想一想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桌交流。
5.指名说。
生: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热情好客的蒙族人民。
生:课文主要讲了草原的迷人景色和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点评:读准每个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整体把握和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
(三)理清文章脉络,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找一找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画出有关语句。
(初见草原 接近陈巴尔虎旗 蒙古包外 蒙古包内 蒙古包外)
2.同桌或小组交流。
3.反馈层次划分的情况。
4.自由读课文,想想,在这五个地方,作者各写了什么呢?给每段加个小标题。
(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5.教师作必要指导。
[点评:小标题不同于段落大意,因学生这方面的练习较少,教师有必要作相关指导。]
6.四人小组交流,互评。
7.反馈。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草原静态美。
(1)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想一想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又有什么感受?
(2)同桌或前后同学交流。
(3)全班反馈讨论。
师: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感受呢?
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使我感受到了草原美得像一幅赏心悦目的风景画。
生:我感受到了草原的色彩特别美。
师:你的感受很好,作者描写草原色彩,突出了哪种颜色?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课文,找出描写草原色彩的句子好好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突出描写草原色彩的。(学生认真读课文,自由交流)指名朗读描写草原色彩的句子。
师:大家一起说,作者用哪个字突出了草原的色彩,为什么?
生:(齐答)绿色,因为草是绿色的,写草原的颜色就要突出一个“绿”字。
生: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丘比作了中国画。
生: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师:找一找哪点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一起读运用夸张手法的句子。
生:我读了以后感受到草原的美是一种静态的美。
师:怎么见得呢?
生:课文中只写了草原到处一片绿色,没写声音,还写道:“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看到这么美的中国画,该怎样读来表现草原这绮丽的风光,表达出作者和你自己的心情呢?
生:我认为该用欣赏的语气来读。
师:你能不能试着读一读。
生:老师,我认为该用高兴的语气来读。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我的心情一下好起来了,所以我认为该用高兴的语气读。
师:你的感受也很独特,你来读一读好吗?(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师:你们读得都不错,老师听了以后,眼前仿佛展现了一幅美丽的中国画。
[点评: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让学生有了自己不同的感受,用不同的语气来朗读课文,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这也是阅读教学中,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体现。]
师:还有哪位同学想谈谈你的感受?
生:四面都是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草原是碧绿的。
生:我认为还是草原的色彩美。
师:作者还是用静态美的描写手法,写出了草原的色彩美。这里有个关联词“是……也是……”谁能用它来说一句话呢?
生:老师不仅是我们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我们的好朋友。
(3)师:哪位同学还想谈谈自己的看法?(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都读得格外认真,都有很真切的体会,那就让我们用读来把我们的不同感受表达出来吧。(自由读,同桌交流读,指名读)
[评析:教学中充分体现出了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教师采用了巧妙的方法为学生示范,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来感受草原的美丽。抒发自己的情感,真切地感悟到草原的美,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既增强了教学效果,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2.师:我们在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采用了什么学习方法呢?
生:我们用的学习方法是“读 思 议 读”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就用这种学习方法,小组内学习课文2~5自然段,注意在书中作好批注。(学生四人小组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评析: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自学,这才达到了教的目的,同时教师也突出了自己的指导作用,真正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1)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想谈谈你们的感受?
生:“忽然像一阵风吹过……这是主人欢迎远客”。从这段话中,我感受到了草原人民是那么好客。
生:老师,我们小组认为,这句话不仅写出了草原人民的好客,而且写得很美,骏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迎客队伍像一条彩虹飞过来,我想他们一定穿得很鲜艳才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你们都谈得很有见解,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吗?
生:老师我认为语速要读得快些,这句话除了写色彩美,还写了草原牧民纵马疾驰的场面。
师:这又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呢?
生:动态描写。
师:请你试着读一读,好吗?
(2)师:谢谢你给大家带来美的感受,哪个小组的同学还愿意汇报你们的感受?
生:“初入草原,听不见……忽飞忽落的小鸟。”从这句话中我体验到了草原的安静。
师:不错,草原为什么会这样安静呢?请大家默读下面的内容,看看能发现什么?
生:老师,我知道了,那是因为草原太大了。课文里写“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人们惊叹“呵!”表示走了一百五十里路突然见到一条明如玻璃的河时很惊喜。
师:很好!谁说说你对“快了,快到了!”这句话的体会呢?
生:我想,人们坐车跑了一百五十里路,突然见到了河,见到了牛羊,隐隐听到鞭子声,急着要见到草原牧民。
[评析: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把学生带入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感受草原的辽阔。]
生:“也不知道怎么的,就进了……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我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生:我认为这段话还写出了蒙古的风俗特点,淳朴、好客、热情、大方。
生:这段话也体现了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师:能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吗?(生有感情地朗读)
生:老师,我们组认为,最后一段也表达了蒙汉两族的友谊。
生:这部分还表达了人们愉快地相见,盛情地款待,让主客忘了回家,忘了太阳已经偏西。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背下来,和小组同学交流。
(五)配乐朗读,感情升华
1.在《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歌声中,朗读全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句抄在《好词佳句本》中,和同桌交流一下。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背下来,和小组同学交流。
[评析:学生体会了草原美和人情美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对文章的感受得到升华,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了感情的共鸣。这时的朗读,是孩子们发自肺腑的赞歌。]
4.以小组为单位,试着设计板书,归纳文章大意和中心。
5.反馈归纳板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 篇7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2.读懂第一自然段,领会草原的自然美,体会句中含着的意思.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1、领会草原的自然美,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2、体会第一段中动态,静态的描写。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景色的静态,动态的。
教具准备:音乐视频、幻灯片。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以讲促读,自主感悟,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和人土风情的画片,请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放课件,听歌曲)
听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着草原美丽的画面,此时你有什么想法?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一起走进草原,齐读课题。
3.老师来变一个小魔术(草原后加上?号)现在你再读读看,意思改变了吗?你又读出了哪些新意思?(师加上!)请你再读读看,有没有什么新感觉?(生自由谈)
二、整体感知,理清作者叙述顺序
1.草原之美让人魂牵梦绕,现在,赶快打开书,去读读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吧!有个问题请大家边读边想:课文围绕草原先后写了哪些内容?
2.生充分自读思考。
3.读后交流,师相机概括板书: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风光美人情美
三、品读,感悟第一自然段,体会草原的美
1.过渡:老舍先生用他的一支生花妙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景画,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欣赏优美的音乐,一边听老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并在脑海中想像画面。听完后,告诉同学们,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2.师配乐范读课文。
3.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
4.过渡:草原的美是如此与众不同,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的最让你心动的景色,美美地读一读,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5.生自读交流,说说文中最让你心动的景色。
6.全班交流,师点拨引导,相机出示课件画面,图文结合理解“一碧千里”“小丘柔美”“翠色欲流”等词的意思。
结合中国画理解“勾勒”“渲染”等词的意思。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赛读,师生评议。
8.面对如此美丽宽广的大草原,假如你置身其中最想做的是什么?
9.那么,我们来看看作者来到大草原的感受吧!用横线画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10、交流读后感受,相机指导学生理解“高歌”“低吟”两词的区别。
这两种情调一样吗?如果把文中的两个词颠倒一下位置,好不好?
11.是啊,作者陶醉了,你们陶醉了吗?让我们带着赞叹,带着兴奋,带着陶醉来朗读第一自然段。
12.读了这么多,大家会背了吗?把你最心动的句子背下来。
13.拓展。假如你是一位来草原寻找灵感的诗人,你会低吟一首怎样奇丽的小诗呢?假如你是一位带团游览的导游,你又会怎样向游客来宣传草原的美景呢?想一想,你是当诗人还是导游?赶快写下你们的赞美吧!
14.生练笔。试写小诗或导游词。
15.指名生上台读自己写的小诗或导游词,师给予热情评价。
16、这都说明大家在草原上心情愉快、高兴。我们还是来看看作者此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吧!
重点分析“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句话。并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指导个性化地阅读。
17、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这一自然段都写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18、对第一自然段的描述做一个评价,写的怎么样?(抓住能表现草原特点的景物进行描绘等等。)为什么?之所以能把草原的美丽景色描绘出来,并且对草原有着如此深的感受,作者的细心观察和巧妙的表达,请大家在文中找一找,看看作者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借鉴。
19、学生交流,指导好词佳句的积累。
四、欣赏歌曲,升华情感
同学们,虽然这节课我们没有真正去美丽的大草原,但我们已经用心感受到了那儿的风景之美。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首献给草原的赞歌,来结束今天愉快的学习。至于草原的人性之美,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品味。(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五、练习
1、指导用关联词语造句。
〈1〉“那么……那么……“是排比句式,表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既……又……”是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在这一句中,表示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
〈3〉“不管……总是……”是表示条件不同,结果相同的句式。
六、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用练习五的关联词造句。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展开想象,画一画自己心目中的草原美景图。
七、板书:
空气(清鲜)
天空(明朗)
小丘(绿)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平地(绿)羊群
《草原》教学设计 篇8
【教材简析】
《草原》是一篇集自然美和人情美为一体的记叙性散文。作者用极精炼、极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内蒙古草原的奇丽景色,热情歌颂了蒙汉同胞间的深情厚谊。全文激荡着美的旋律。闪烁着民族团结的光彩。
在本篇中,作者善于抓住草原环境的特点和在这个环境里生活的人们的特点描绘了一幅独特的牧民生活风俗画,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用词精炼,行文流畅,作家想象丰富,在文中多处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使文章充满了诗意。
【教学设想】
1、朗读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艺术再创造。语文课上要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读书,指导学生将文中之情准确生动地再现出来。对于《草原》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才能明白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悟出文中之理,才能感受其用语的精妙,积累它的语言。为此,在教学描写草原自然风光的段落时,可让学生找出最喜欢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并说说读了这些句子后的感受。教师根据学生找读的句子,随机引导品味,并结合一定的意境,通过评读、想象等方式促使学生把学生把这些句子读好,充分体会草原风光的美。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
2、《草原》这篇课文中介绍了蒙族人发是怎样欢迎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的。虽然有的同学以前通过电视也了解到一些蒙族人民的民族风情,但文所写的事情毕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所以学生就很难想象出这种场景,体会出蒙汉的情深。在处理这一环节才时,可自制 cai课件,向学生展示蒙族人民是怎样待客的,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蒙汉情深何忍别”的含义,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悟”出来了。
3、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主动地探求,主动地发展,而不是“越俎代庖”,更不可“画地为牢”。要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就要营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自由争辩的气氛,促使学生独立读书、思考、理解、品析,让学生圈点批画,讨论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在集体力量的帮助下,让每个学生的自主性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想己所想,说己所说,人人都有所得。在教学《草原》第二至五自然段时,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互帮互助自学完成。在全班交流时,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可以读你想读的句子;可以向大家介绍民族风情;可以谈谈自己读了某些句子后的体会;还可以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补充或点评。这种做法。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教改要求,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查阅资料,课前预习,合作学习等形式掌握课文内容,并在教师的点拨下,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来领悟文章的情感。采用背诵、摘抄、仿写等方式积累语言并加强运用。本课教学还要给足时间让学生阅读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求异思维。基于以上想法,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读懂课文,从中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学会本课4个生字,掌握并积累一定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入情人境,学习语言;启导点拨,叙谈见解。
【课前准备】
cai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通过课内外搜集、查找资料了解草原的有关知识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查字典、词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内容,释疑存疑,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自学,我们对内蒙草原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你们想去大草原看看吗?
2、cai课件播放草原风光,欣赏后导说:“大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
辽阔美丽
(在上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演示课件力求做到通过由文入图,发散思维,激趣导说。
采用课件展示草原美丽的风光,引人入胜,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的同时,让学生感知草原的美景,营造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情景,为后面的教学环节作好铺垫和衔接。)
3、导题:
今天,我们就随大作家老舍先生一起去内蒙古大草原上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课题:
草原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启由读课文,思考: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⑴ 自主发表见解。
⑵ 导读:
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指名读。
⑶ 评读。
2、大家都想读吗?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先把它画下来,再读一读,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教师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引导品味:
以下节选句例的顺序随学生的回答而定:
⑴ 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点拨:
你们能想象得出来吗?试着想一想。
出示画面:
你们想的和画面上画的一样吗?谁能把这句话读好?
(朗读句子,展现画面,引导学生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
⑵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师导:你们说得真是太好了,草原真的很美。(同时出示画面)老师也想来读读,你们愿意听吗?(师读)我读得怎么样? (生评)相信你读得一定比老师读得更好,试一试好吗?
(该处采用了师读生评的形式,师生合作,学生读的兴致将会大大增强。)
⑶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点拨:
如果此时你就站在老舍先生的身边,面对如此辽阔美丽的草原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主发表自己的见解。
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导:
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老师都沉醉在其中了。我真想低吟一首小诗,来表达我满心的愉快:“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你们想吟诗吗?可以现编,想好了就坐在位子上低吟。谁想念给大家听?可以站起来试一试。
(学生自主学习,读、思、议、说,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读书实践,一导圈点,自读自语,养成边读边想边画的良好阅读习惯:二导思维,制作电脑课件,把课文语言变成生动画面,发展学生形象思维:三导迁移,感悟课文,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激发创新意识,即兴低吟小诗,发表独立见解,并互相补充,臻于完善。)
3、指导朗读、背诵:
⑴ 引读:
下面,咱们一起来读第一自然段,把草原的美充分展示出来。
课件出示文字内容并配乐。
⑵ 引背:
这一段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你就把它背出来;能背多少就背多少。
⑶ 大屏幕上出示提示语,背诵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
1、师导:
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风光是那样令人神往。那么这里的蒙族人民又是 怎样对待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的呢?让我们再入草原去感受一下。
⑴ 课件播放蒙族人民接待客人的情景(配有解说词)。
⑵ 结合学生自主发言,板书:
热情好客
2、小组学习:
提出要求:
下面是小组学习的时间,请大家四人一小组自学二至五自然段。
课件提示自学内容:
1、读读你想读的句子。
2、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做做简要批注。
3、介绍民族风情。
3、全班交流。
(该环节设计,重视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通播放画面、指导朗读和泛谈体会,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4、小结:
愉快的相见,盛情的款待,尽情的联欢,让主客忘了时间,忘记了太阳已尼偏西了。他们谁也不肯走,谁也不愿走,真是……(生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活斜阳”)。同时出示画面 (该画面为夕阳西下,蒙汉人民告别的情景)。
是啊!大草原景美,人更美,此时此刻,我真想高歌一曲,来表达我的心情。同学们,愿意和我一起唱吗?
师生齐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草原遍地花……”
(以师生同虽抒发感情的形式结束,使学生体会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审美化。)
四、自选练习
1、画草原风光图。
2、练写(选其一):
⑴ 写几句话赞美大草原。
⑵ 仿写一处景:
这次,我看到了……
3、摘抄你喜欢的词句,并适当写些点评。
五、课外延伸
搜集、阅读描写草原风光的文章。
《草原》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飘带舞、拘束、羞涩”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对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搜集草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2.歌曲《天堂》,描写草原生活的乐曲一首。
【教学重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说话,激qing导入
1.齐读课题。你去过(见过)草原吗?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草原的?
(生可以通过唱歌、讲述等形式来交流和表达。如歌曲《天堂》《草原之歌》,也可以就自己在电视、电影、网络上看到的草原进行描述。)
2.“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的草原的美。大家想不想听一听?播放歌曲《天堂》。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透过文字去体会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指名认读生词。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两个)
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
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师生适当点评。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4.指名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5.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建议:学生谈到自己喜欢的句子是,课件及时呈现该句。同样喜欢这一句的学生也参与朗读。同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6.请你把刚才勾画的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师:你们发现勾画的句子都写的什么内容呢?
点拨:其实这些句子就是作家老舍先生看到草原风光以后,抒发自己感情的句子。
7.配乐引读课文。教师读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学生读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
8.引导思考: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板书:高歌──低吟
9.讨论交流: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作者初入草原,从整体上看到草原美丽开阔,所以满怀豪放之情,想要高歌一曲,既而深入草原,被草原美景所陶醉,所以想坐下低吟小诗。)
10.背诵第一自然段。
(1)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拿起书来,再读一遍课文,再感受一次草原那无限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把它们永远记在脑海中!(齐读)
(2)课文学到这儿,谁把这美景记在脑海中了,谁能把这段课文背下来?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试一试。(配乐)
四、总结
我们虽然只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但我相信:草原的美一定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板书设计
1、草原
风光美────────────人情美
高歌──低吟
作业设计
1.先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请正确、漂亮地书写“毯、渲、勒、吟、迂、襟”等字。
3.摘抄文中的好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
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感悟草原人情美
草原风光无限美,草原上居住的蒙古人民更是热情奔放。作者一行人进入蒙古草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接待,表现了蒙古族风情。课文25自然段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部分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
教师适时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4.课文四个自然段就讲了四个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成果。
5.组内交流。
6.全班交流。
(1)第二自然段──迎客。
①提出交流要求:一边说,一边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最后还要加上自己的评论。
②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感受草原人民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的情景,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对汉族兄弟的情深意长的情谊。)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感受热闹的场面打破草原寂静的场景。)
③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④练习背诵本自然段。
(2)第三自然段──相见。
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的?
③重点体会句子: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从“总是”和两个“再”字中,都能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④把你的体会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或者齐读。
(3)第四自然段──款待。
①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你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你用一边说、一边读、一边评价的方式交流。
(如: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奶茶,摆上了奶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②指名学生朗读本段,其余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4)第五自然段──联欢。
①继续运用前边的方法学习。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7.是啊,蒙汉情深,怎忍别离,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大家谈兴正浓。面对情深意切的蒙古族人民,我们对整个草原都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热爱──依恋
8.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通过有感情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1.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2.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开。我们通过读文,感受着蒙汉人民的亲密无间,咀嚼着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你发现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1.草原
风光美────────人情美(草原风情画)
高歌──低吟 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热爱──依恋
作业设计:
①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②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③继续阅读有关草原的资料。
《草原》教学设计 篇10
之七
作者:南宁市星湖小学 小咪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必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四、教学方法:读书自悟、悟中体情。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课文前两段,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目标完成过程。
1、揭题:
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3、引读课文,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
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4、理清脉胳,讨论分段:
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可分成几段?段意是什么?
5、复习检查。请同学们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写了初到草原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人民从几十里外来迎接客人。)
6、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问难。
7、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听师范读边听边在脑海申勾勒画面。
自由读、思考。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这一段写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小组讨论,老师点拨:
一碧千里: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草原。
茫茫:檬陇的样子。尽管一望无际,但远处仍是那样清清楚楚,没有模糊的感觉。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
a、在这一段申作者运用非常贴切的打比方的句子来写具体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作者用"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比喻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演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作者用"『用绿色喧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比喻草原上小丘线条的柔美。
b、作者用词准确,语句生动、形象、优美。比较句子,读一读,、说说哪一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2)学习第二段。
A、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一段主要写了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从"洒脱"一词体会到草原的"一碧千里"。"河"字后面加了感叹号,说明河在草原上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牲口,才会有人家……)
B、初人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申交流(初人草原,看出草原辽阔、寂静。从"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都……"和"初入草原,听不见……也看不见……"接近公社时:看到了小河、牛羊、马群听见了鞭响。
C、出示投影片:看图,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从"远处"一词看出,草原人民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体会到牧区人民情深谊长。"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看出主人们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马跑得飞快,体会到主人迎客心切;小丘的顶部成半圆形,因为马队是从小丘上过来的,所以远看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热闹的场面打破了草原的寂静。)
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8、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三、四、五段。
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指名背诵第一段)
2、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
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用"--"线标出、交流。
(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指导朗读这一段。
(注意:重音读画线的词语,表达主客双方激动的心情。)
3、学习第四段:
a、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如b、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好茶,摆上了好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b、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c、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4、学习第五段: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三)总结、扩展。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围绕重点;学习表述。
(1)找出描写草原美景的部分和叙述蒙古族同胞热情待窑的部分读一读。
思考:作者是怎样写草原上的景美,人更亲的?
(2)小结:这篇课文既有草原静态美景的描写又有热情迎客的动人场面,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3)片断练习:《校园一角》。
(要求:运用《草原》的写法,突出描写校园一角的特点。)
▲教学小结: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草原》教学设计 篇11
之二
佚名
一、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1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和人土风情的画片,请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放课件,听歌曲)
听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着草原美丽的画面,此时你有什么想法?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一起走进草原,齐读课题。
二、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过渡:在预习课文中,大家知道了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
1读了文章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也可以把预习课文中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2教师随时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课件展示)
三、自学课文,合作探究。
1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注意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的词句,在课文的空白处,写写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教师相机指导。
过渡:在自学的过程中,同学们特别认真,尤其是同学们能抓住重点的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课前查找的资料,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2小组同学自学交流,认识上达成共识后,待会汇报你们自学的的成果。教师深入到小组内,和同学一起交流探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组织教学。
四、激励评价,赏读涵咏。
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同学们小组的活动,每个同学参与合作的积极性特别高,很多同学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下面,我们请同学代表你们小组的同学,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谈谈你们的体会和理解认识。
(一)指名研读草原景色部分的同学,汇报学习的情况。
1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说说老舍眼中草原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用书上的词语或者自己概括词语加以总结,请同学把这些词板书在黑板上。〔你体会的很好,能否用书上的重点的词语加以总结,把它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参与板书课文中的重点的词语。学生板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错别字。〕
2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展示课件),加深学生感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草原喜爱的思想感情。(听了同学们谈的对草原的感受,一定想走入草原了,来吧!放课件)
3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的课文。
过渡:这么迷人的景色,这么优美的语句,我们真的应该多读读。选择本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进去。〔板书:景色美〕
4学生配乐朗读课文的情况,教师适时鼓励。(出示课件)
(二)研读老舍先生在访问中被热情招待的部分。
过渡:同学们通过边读边谈体会的方法,我们感受到草原的美,让我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在访问的过程中又什么的感受呢?
1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文部分,放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交流理解课文的其他部分,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迎接远客:学生先读重点的语句谈体会,然后看录像,学生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出示课件,板书概括的词语)
教师小结:在路上作者初步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随后他们来到了蒙古包外。
(2)学生齐读蒙古包外迎接的部分。
(3)热情接待:先让学生随作者一起走进蒙古包,看看发生什么样的事,(学生看录像),再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谈谈为什么这样读课文。学生概括板书词语)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如果自己是一位访问团的成员,看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又受到内蒙古人民的热情款待,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结合自己家乡的情况,能不能对主人发出访问我们家乡的邀请?(教师板书:人热情)
2时间过得真快,在联欢的欢声笑语中,今天的访问就要结束了,作者感受到了草原的景色美,人更美。在斜阳下,怎么舍得分别?作者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句子的意思,齐读。
六、课内外结合:
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作者五六十年代在草原的所见所闻,课下收集今天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草原资料或者图片,准备在班上交流展评。
《草原》教学设计 篇12
名师简介
支玉恒,男,1939年出生,河北张家口人,中学高级教-师。多年来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其教学以新、实、活、深、巧见长,课堂教学设计富有创意,风格清新独特。巡回讲学执教,深受好评。其教学录像片获全国奖,并由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在全国影响很大。教学著述颇丰,多篇论文获全国或省级优秀、最佳奖。《欣赏与评析》《琢玉》《“课标”教学新录》《专玉恒阅读教学方法集粹》等是近期出版的部分专著。
【设计理念】
有创造性地运作“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有创意地阅读。以“读说式”的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引经据典”地解读课文、阐述见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课堂语文实践,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
[设计特色】
景、情、理一体解读,读、思、说滚动推进。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结合预习印象,对课文进行整体认知。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后讨论:1.草原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在阅读和影视中得到的知识漫谈。
2.本篇课文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写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风景很美,一是草原人民的热情。)教师引导归纳,学生发言板书:风光美、人情美。3.课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热爱,歌颂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课文;2.请学生分析本段内部结构;3.抓住两个抒情句的理解,以情感的体会带动对全段的理解;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有情感地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人情人境。
(教师的导读应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
第一段,作者意在写景抒情,教师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情感体会;第二段作者是写事抒情,教师则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情节中的重要部分——表达蒙族人民热情豪爽和特殊风俗的语句——来体会“蒙汉情深”的中心。)
三、整体认识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和层次。
1.提问:从这一部分内容的整体上看,它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一段主要写的是草原上蒙族人们的热情豪放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默读这一部分课文,分析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几层意思,给每层意思概括出一个小标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迎客、相见、款待和联欢。)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各层意思。
1.指导学习第一层意思(迎客)。(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勾画:①作者的哪些描述表现了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②哪些描写表现了蒙族人民特有民族风情和民族性格?(2)学生进一步默读课文,继续思考上述问题,然后讨论发言,发言运用“读说式”,就是在发言中把朗读与发表个人见解结合起来,一边引读课文有关语句章节,一边评述分析。(3)最后归纳本层的中心内容,概括成小标题的形式。
在这一层中,蒙族人民的热情豪爽和独特风俗,主要表现在他们迎客的方式上。学生可围绕此点进行读说。作者在这里用一连串短语短句,生动地描述了蒙族朋友几十里外驰马带路的情景。(板书:几十里外,驰马带路)
2.总结学习这一层课文的过程:读思——勾画——读说——概括。
3.依次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其他三层意思,运用在学习第一层时归纳的“读思——勾画——读说——概括”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逐段发表意见。(教师在讨论过程中p-]步板书:语言不通,心意相通;敬酒唱歌,会心微笑;夕阳西照,谈兴正浓.)
在“相见”一段中,需要注意的“也不知道是谁的手……”和“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这些句子;在“款待”一段中,要注意“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不管喝的是什么……”这些句子;在“联欢”一段中,要注意最后两句诗。对这些重点表达作者内心感受的语句,教师可视学生“读说”的情况,设计辅助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最后一句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各家理解略有分歧,有些理解是:“我们在这边疆的草原上倾心交谈,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浓厚真不忍心就这样分别啊!”认为是作者一行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草原。我认为这句诗只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这里的“别”不是离开草原的“告别”“分别”,而是大家住宿休息的“暂别”。因为天色既已向晚,怎么可能驱车远行离开呢?因此可能是留宿一夜。但双方谈兴正浓,即使是今晚的暂时分别,明日还要相聚,双方也不忍离去,可见情谊之深。
(第二大段是采用默读、思考、表达的方法,教师在这里运用了一种“读说式”,让学生把读和说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引经据典”阐述个人见解的能力,又是一种特殊的口头表达训练。学生要把“引证地读”“引证地说”结合得很好,确实需要在组织语言上下一番功夫。下了功夫就得到了锤炼。根据教材不同,写法不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普遍应该遵循的规律,也是本课例教师教学设计的一个特色。在本教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朗读、默读、勾画、思维、表达等各方面的基本功训练,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总结课文。
1.依据板书,讲清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借景、借事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板书:写景——抒情,写事——抒情)
2.归纳课文整体内容,并指出本课第一大段,写了草原的风光美,第二大段写了草原的人情美,把这两部分联系起来,作者实际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浓笔重彩、有声有色的草原风情画。(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箭头连接有关内容) 。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完整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不论对全篇课文的认识还是对每一个大段、段中的每层,都是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形成一定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学习,最后再从整体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这在各个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评点】
语文课文是一个充满了诱惑的“意义”世界,寻求“意义”是人的一种精神追求,是一种至高的境界。这就点明了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学会解读“意义”,领悟人生,其功莫大焉。本案所展示的解读引导艺术,据文而入境,因境而生情,由情而悟理,知理而养性,既反映了解读的基本规律,又展现了教师的艺术造诣。戴震云: “凡学生始于离词,中乎辨句,终乎闻道”,在本设计中既可见承传,亦可见出新。
《草原》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课前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3、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2、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
“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
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
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
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
(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 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 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2、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3、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4、背诵课文第1段。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2、背诵课文第1段。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
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
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⑴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⑵ 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⑶ 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
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
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
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⑴ 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
(草原十分辽阔。)
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
(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⑵ “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
(十分静寂。)
⑶ 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⑷ 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⑸ 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
(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⑴ 指名学生读第2层。
⑵ “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⑶ 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⑷ 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
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⑴ 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⑵ 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⑴ 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qing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⑵ 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⑶ 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
(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
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
(“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
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⑷ 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
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3题。
【板书设计】
草 原
初到草原──草原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快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草原》教学设计 篇14
之一
作者:郎老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
1.在作业 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 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