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准备:
有关冬雪的录相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家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1.看录相,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段录相,描绘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呢 (大雪纷飞时的景象).的确,在我国的北方,每当冬季来临,那漫天的飞雪,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思,无限的喜悦,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场雪》.让我们一起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入冬后的第一场雪的,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的.
2.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及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呢
学生甲:我来为大家介绍本文的作者峻青的有关资料.峻青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自幼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抗战爆发后参加革命.这篇文章写于1962年.1960年―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欠收.国民经济遭受到了严重的困难.人们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呀!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这第一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就写下了这篇散文,收录在散文集《秋色赋》中.
二,预习课文.
1.读准字音.
2.自学生字并组词.
3.画出难以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自己试着解决.
三,交流自学效果.
1.掌握字音.出示幻灯片投影,指名带读.
2.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茸:本音读"róng",在"毛茸茸"中读"rōng".指又短又密又软的毛发.
甸:本音读"diàn".在"沉甸甸"中读"diān".
骤然:突然,忽然.
凛冽:刺骨的寒冷.
寂静:没有声音,很静.
谚语: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想一想,作者分哪几个方面来写这场雪的
2.指名分段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是从四个方面来描写这场雪的.
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联想
(2)你能试着分段吗
雪前(1―2自然段)
雪中(3自然段)
雪后(4,5自然段)]
联想(6,7自然段)
3.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你的同桌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雪后美景.
2.体会作者情感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雪不仅能给人带来欢乐,还能给农民们带来丰收.让我们跟随作者共同去体验一下吧!
2.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你还记得吗
板书:雪前――雪中――雪后――联想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一)雪前,雪中,雪后的景色各具哪些特点呢 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画出重点语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二)抓住重点语句深入体会.
我们就用读的形式汇报.
1.雪前
(1)学生甲:雪前的特点就是天气变化大.
(2)学生分别读句子,谈体会.
①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
从"骤然"这个词体会到天气由暖变冷,变化特别突然.
②空中布满了钻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雪来.
铅色的阴云说明天阴得很沉,预示着大雪即将来临.风很刺骨.呼呼地刮着.
(3)教师小结:作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雪前气象的变化:阴――风――雪.
(4)谁愿意把这种变化读出来呢 请学生练读后汇报读.
2.雪中
(1)按照雪前一部分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用读的形式进行汇报.
(2)学生汇报.
学生甲:雪中的特点是雪下得很大.
(3)谈重点句的体会.
①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小雨,不久就只见鹅毛般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
鹅毛般的雪花表明雪片很大.
一会儿就白了,也说明雪下得很大.
②冬天的山村到了夜晚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
"簌簌地""不断"表明雪下得又大又急.
③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
"压断"说明积雪很多,枯枝承受不住厚厚的积雪,就被压断了.
(4)教师小结:这一段雪中的景象作者就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写.不仅写了样子――"鹅毛般的雪花,",颜色――"地上白了",而且写了声音――"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偶尔压断枯枝"咯吱一声响",因此,这部分内容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序.
(5)练习有语气地朗读.
3.雪后:
(1)雪整整下了一夜,雪后的大地是什么样的呢 板书:景色壮丽
(2)大家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的 请你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作出记号,用读的形式进行汇报.
(3)学生自学.
(4)讨论后交流.
①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粉妆玉砌,指用白粉打扮,用玉石砌成.用在这里,说明雪后世界变成了白色,非常壮丽.
②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这句话作者用了比喻,把积雪的柳条比作"银条儿",把堆满雪的松柏枝叶比作"雪球",描写出了雪后树木的形态,十分好看.
③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这里作者写出了两种色彩:玉屑似的五光十色的彩虹.阳光和雪花互相辉映所产生的瑰丽色彩.
(5)教师小结:作者即写出了雪后的静态美,又写出了动态美,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雪景图.那么,雪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带来了欢乐.孩子在堆雪人,掷雪球,欢乐的叫喊声使我们体会到人们的欢乐.)
4.看到场大雪,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瑞雪兆丰年".)
5.什么是"瑞雪兆丰年" 这么说有根据吗 请同学们把有关的语句划在书中,再作交流.
6.学生汇报.
学生甲:"瑞雪兆丰年"指的是这场雪下得正是时候,预示着来年是个丰收年.
学生乙:这么说是有科学依据的.积雪可以冻死害虫,雪化后可以促进庄稼的生长.
学生丙:农民们也有着丰富的经验.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积雪可以保护麦苗安全过冬.
7.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甲:表达出作者对雪的喜爱和赞美.
学生乙:表现了作者的满腹喜悦.因为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连年的自然灾害使人们企盼着丰收.看到这场瑞雪,人们必然联想到来年的丰收,所以人们的心情万分激动,欣喜.作者正表达了这种情感.
8.带着这样的情感,把这部分内容有感情地读出来.
三,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方面很有特色.作者无比喜爱这场瑞雪,把这种感情蕴含在对雪中,雪后景色的描写上,也直接通过联想表达了出来.)
2.你认为文章的哪部分写得好 好在哪儿
3.围绕重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1)有序:按时间的顺序,按下雪的过程写.
(2)有物:从写景到写人,再联想到来年的粮食丰收.
(3)有情:为雪景而欢乐,为来年的丰收而喜悦.
四,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看录相资料,再次领略雪的美丽壮观.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练习朗读.
3.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积累在《采蜜集》本上.
五,作业
1.读课文.
2.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
附:板书设计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篇2
之三
执教者 西新桥小学 史铭玉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第一场雪”景的美。
2、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能说出自己对雪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交流学习成语:(时间为五分钟)
1、首先是我们交流学习成语的时间,这几天,我们交流的成语是与“雪”有关的,谁第一个来?
2、学生交流学习成语。(请两名同学)
3、其余同学的搜集的成语在小小组内交流。
二、读题,初悟课文中心。
1、同学们,刚才我们交流了与雪有关的成语,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雪景的文章,题目是――《第一场雪》(点击课件)。
2、大家一起来读读课题。(齐读)
3、你感觉读得好吗?你来试一试?你为什么要把课题这样读呢?
4、真好,你把雪的美以及人们对这第一场雪的期盼都读出来了,好,现在我们就按刚才同学说的这种感情,再一次把这个课题读好。(齐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己一个人去读一读这篇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同时边读边想:《第一场雪》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2、学生汇报交流。
四、再读课文,读好课文。
1、过渡句:作者笔下的第一场雪感觉是这么突然,昨天还是阳春三月,今天就下起来了;这第一场雪感觉又是这么的及时,想到明年会有一个好收成,我们心中也是无比喜悦。从你们的发言中,教师也深深感受到给同学们留下感受最深的是这第一场雪的美景,主要集中在课文的第三、四、五小节。同学们,能不能通过你们对这三小节的朗读,把你们此时此刻的感受和体会尽情地表达出来?可以自由选择读书的方式,个人读,或者小小组配合读。
2、学生自由选择读书的方式开始读书。
3、谁来读,你读得最棒的是哪一段。
第四小节:(1)学生个人朗读。
(2)小组配合朗读。(分两组)
(3)师:多美啊!我们看看这雪后的美景去!看的时候可以交头接耳、指手画脚,动起来!(播放录像)
(4)师:假如这段雪景再和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结合起来就更好了,请同学们来当当“配音员”,注意配音员要与画面协调,先试试再来!
(5)同学们尝试着配上录像朗读。(分两组)
(6)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全体起立,可以再加上些动作。
第三节;(1)学生个人朗读。(分两人)
(2)小组配合朗读。(一组)
(3)师:每当我看到雪花飞舞,雪花洗礼着这个世界的时候,《雪绒花》的旋律会在我的脑子里回荡。这曲子那抒情的旋律,准确地表现出下雪时的美好。“雪绒花,雪绒花,小而白,洁而亮,仿佛对着我微笑”这首曲子同学们在音乐课上刚学过!下面,就让我们在大雪飘飘时,去体验一下,雪绒花飘落在我们的手中、发梢时的感觉吧!(师播放录像)
(4)齐读。
第五节:(1)学生朗读。(两人或两组)
(2)你们喜欢堆雪人、掷雪球吗?我们赶快全部加入到这队伍来,齐读。
4、总结:《第一场雪》这篇文章就像一幅幅画卷向我们展开,有“夜雪图”、有“瑞雪图”、“戏雪图”、“丰收图”。让我们把课文的第3。4。5小节齐读一遍,把你们的所有感受都通过读表现出来!
五、引导学生自我感悟。
1、大家刚才已经跟随作者峻青去领略了他所看到的那一场雪,感受到了许多。雪是一种能够令人产生许多种情绪的东西,在每个人眼中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同学们,你们眼中的雪是怎样的呢?可以再到课文中与作者再次细细交流;也可以想想自己阅读过的有关雪的诗歌,散文;或者回忆一下自己看雪的情景……(请同学们在小小组内先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来交流自己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
许多同学与作者的感受是相通的,那么课后请你选择你喜欢的课文段落去背一背,如果你的感受不同于作者,课后可以把你眼中的雪它写下来,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交流。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篇3
之一
佚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准备:
有关冬雪的录相资料。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了解作家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1.看录相,导入 新课。
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段录相,描绘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呢?(大雪纷飞时的景象)。的确,在我国的北方,每当冬季来临,那漫天的飞雪,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思,无限的喜悦,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场雪》。让我们一起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入冬后的第一场雪的,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的。
2.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及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呢?
学生甲:我来为大家介绍本文的作者峻青的有关资料。峻青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自幼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抗战爆发后参加革命。这篇文章写于1962年。1960年―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欠收。国民经济遭受到了严重的困难。人们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呀!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这第一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就写下了这篇散文,收录在散文集《秋色赋》中。
二、预习课文。
1.读准字音。
2.自学生字并组词。
3.画出难以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自己试着解决。
三、交流自学效果。
1.掌握字音。出示幻灯片投影,指名带读。
2.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茸:本音读“róng”,在“毛茸茸”中读“rōng”。指又短又密又软的毛发。
甸:本音读“diàn”。在“沉甸甸”中读“diān”。
骤然:突然,忽然。
凛冽:刺骨的寒冷。
寂静:没有声音,很静。
谚语: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想一想,作者分哪几个方面来写这场雪的?
2.指名分段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是从四个方面来描写这场雪的。
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联想
(2)你能试着分段吗?
雪前(1―2自然段)
雪中(3自然段)
雪后(4、5自然段)]
联想(6、7自然段)
3.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你的同桌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雪后美景。
2.体会作者情感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课前导入 。
1.雪不仅能给人带来欢乐,还能给农民们带来丰收。让我们跟随作者共同去体验一下吧!
2.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你还记得吗?
板书:雪前――雪中――雪后――联想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一)雪前、雪中、雪后的景色各具哪些特点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画出重点语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二)抓住重点语句深入体会。
我们就用读的形式汇报。
1.雪前
(1)学生甲:雪前的特点就是天气变化大。
(2)学生分别读句子、谈体会。
①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
从“骤然”这个词体会到天气由暖变冷,变化特别突然。
②空中布满了钻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雪来。
铅色的阴云说明天阴得很沉,预示着大雪即将来临。风很刺骨。呼呼地刮着。
(3)教师小结:作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雪前气象的变化:阴――风――雪。
(4)谁愿意把这种变化读出来呢?请学生练读后汇报读。
2.雪中
(1)按照雪前一部分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用读的形式进行汇报。
(2)学生汇报。
学生甲:雪中的特点是雪下得很大。
(3)谈重点句的体会。
①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小雨,不久就只见鹅毛般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
鹅毛般的雪花表明雪片很大。
一会儿就白了,也说明雪下得很大。
②冬天的山村到了夜晚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
“簌簌地”“不断”表明雪下得又大又急。
③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
“压断”说明积雪很多,枯枝承受不住厚厚的积雪,就被压断了。
(4)教师小结:这一段雪中的景象作者就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写。不仅写了样子――“鹅毛般的雪花,”,颜色――“地上白了”,而且写了声音――“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偶尔压断枯枝“咯吱一声响”,因此,这部分内容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序。
(5)练习有语气地朗读。
3.雪后:
(1)雪整整下了一夜,雪后的大地是什么样的呢?板书:景色壮丽
(2)大家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的?请你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作出记号,用读的形式进行汇报。
(3)学生自学。
(4)讨论后交流。
①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粉妆玉砌,指用白粉打扮,用玉石砌成。用在这里,说明雪后世界变成了白色,非常壮丽。
②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这句话作者用了比喻,把积雪的柳条比作“银条儿”,把堆满雪的松柏枝叶比作“雪球”,描写出了雪后树木的形态、十分好看。
③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这里作者写出了两种色彩:玉屑似的五光十色的彩虹。阳光和雪花互相辉映所产生的瑰丽色彩。
(5)教师小结:作者即写出了雪后的静态美,又写出了动态美,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雪景图。那么,雪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带来了欢乐。孩子在堆雪人,掷雪球,欢乐的叫喊声使我们体会到人们的欢乐。)
4.看到场大雪,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瑞雪兆丰年”。)
5.什么是“瑞雪兆丰年”?这么说有根据吗?请同学们把有关的语句划在书中,再作交流。
6.学生汇报。
学生甲:“瑞雪兆丰年”指的是这场雪下得正是时候,预示着来年是个丰收年。
学生乙:这么说是有科学依据的。积雪可以冻死害虫,雪化后可以促进庄稼的生长。
学生丙:农民们也有着丰富的经验。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积雪可以保护麦苗安全过冬。
7.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甲:表达出作者对雪的喜爱和赞美。
学生乙:表现了作者的满腹喜悦。因为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连年的自然灾害使人们企盼着丰收。看到这场瑞雪,人们必然联想到来年的丰收,所以人们的心情万分激动、欣喜。作者正表达了这种情感。
8.带着这样的情感,把这部分内容有感情地读出来。
三、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方面很有特色。作者无比喜爱这场瑞雪,把这种感情蕴含在对雪中、雪后景色的描写上,也直接通过联想表达了出来。)
2.你认为文章的哪部分写得好?好在哪儿?
3.围绕重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1)有序:按时间的顺序,按下雪的过程写。
(2)有物:从写景到写人,再联想到来年的粮食丰收。
(3)有情:为雪景而欢乐,为来年的丰收而喜悦。
四、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看录相资料,再次领略雪的美丽壮观。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练习朗读。
3.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积累在《采蜜集》本上。
五、作业
1.读课文。
2.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
附:板书设计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篇4
之五
佚名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3、领悟雪景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设计说明】树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的新课程观,教学设计着眼于发挥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培养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积累词汇,拓展思维空间。从而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二、教学流程
本文建议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根据“预习”要求,初读课文,总体把握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词,理清层次,熟悉内容。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体会雪大、景美、人欢等特点以及作者的联想,领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㈠创设情境,导题激趣。
1、课件播放山村雪景动画。
2、谈话导题:同学们,欣赏了这雪景,你喜欢吗?想说些什么?作家峻青也很喜欢雪,他写的“第一场雪”可美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设计说明】兴趣能激发学习动机,通过情境导入 ,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和欲,使他们进入自主读书与探究的氛围中。
㈡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学生根据“预习”要求,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说明】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读,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在整体感知的过程中舒展其灵性和个性。
㈢合作交流,资源共享。
1、通过预习和刚才的初读,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已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清写作顺序、这场雪的特点以及作者的心情等。
2、哪些地方还没有读懂?请提出来。
【设计说明】学生在预习及整体感知后,通过生生互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人人参与,说的内容更为广泛。让学生质疑,更能使学生说得兴致勃勃。
㈣重抓特点,读中领悟。
1、默读课文,说说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雪大”“景美”的?怎样体会出来的?
2、重点练读第3、4、5自然段。
首先,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其次,指名读文,师生评议。
【设计说明】读是学习语言、理解课文、感悟文本的根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通过默读、自由读、指读、评读等形式,让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写景抒情的方法。
㈤激发情感,总结升华。
1、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首先,引导学生从雪大、景美、人欢以及作者的联想等方面去体会。
其次,抓重点词句读一读,以更深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2、教师讲述时代背景。
3、请学生结合背景资料,再读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心情。
【设计说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通过“读――思――议――读”,层层递进,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思中感悟,体会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㈥反复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设计说明】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这是对学生的尊重。熟读成诵,有助于激发阅读兴趣,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拓展延伸
1、课前搜集雪景图片、雪的诗文以及雪的作用的等资料。
2、课后要求选做以下内容:(可以完成一题或多题)
①抄写喜欢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②用你喜欢的词语写句子,可以写一句或两句,也可以写一段话。
③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继续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设计说明】将课堂教学引向社会生活,注重语文实践,学生的思路宽了,思维活了,想象的翅膀展开了,鲜活的个性凸现出来了,这才是新课程追求的境界。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篇5
之四
佚名
一、教学目标 :
1.借助字典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能力的培养。
2.注意雪中和雪后的景象有什么不同,并体会作者怎样借写景抒发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3.学习作者有条理地记叙下大雪的情景,并抓住景物特点以及展开联想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1.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体会作者借描写雪景所表达的预见到来年小麦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2.本文难点是作者是怎样在描述瑞雪的过程中透露自己内心的喜悦的。
三、教学难点 :
本文难点是作者是怎样在描述瑞雪的过程中透露自己内心的喜悦的。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解“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等谚语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2.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中表达心情的方法。
3.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
4.学生质疑问难。
六、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读过课文,说一说胶东半岛的第一场大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对作者所说的“瑞雪兆丰年”你又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学习生字,注意字首、字形、正音。
凛(l!n)冽(li8)彤(t$ng)云骤(zho))然粉妆(zhu1ng)玉砌簌(s) 玉屑(xi8)
(2)理解词语。
凛冽:刺骨的寒冷。
彤云;密布的阴云。
玉屑:玉石的粉末。本课用来比喻雪末儿。
粉妆玉砌:用白粉装饰,玉石砌成,形容雪后一片白色的世界。妆,装饰。
瑞雪兆丰年:及时的好雪预示着丰收年。瑞,吉祥的意思。
(3)读课文,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在书中勾画出你喜欢的句子,记录疑难问题。
(4)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5)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学生自悟。
(1)导入 语。
同学们,大家都见过雪吗?下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象。一场大雪后,往往给人们带来欣喜和快乐。我们今天学习课文《第一场雪》,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入冬的第一场雪,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的。
(2)作者和时代背景介绍:
本文作者是峻青,写于1962年,1960-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欠收,国民经济遇到了暂时的困难。人们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啊。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这第一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写下了这篇散文。
三、范读课文,初知内容。
(1)按你的想法,如果要写“第一场雪”应抓住哪些特点写?作者写“第一场雪”抓住了哪些特点来写的?与你的想法有哪些相同和哪些不同?(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2)议论。
(3)小结:因为是“第一场雪’,所以作者抓天气骤然变冷这个特点来写,又写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并对第一场雪进行了联想议论。
4.读通课文,理清脉络,练习分段并概括段意。(可前后桌讨论或小组讨论)(按“下雪前”“雪中”“雪后”“联想”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下雪前的天气变化。
第二段(第3自然段)写下雪时的景色。
第三段(第4、5自然段)写雪后的景象。
第四段(第6、7自然段)写作者的联想。
5.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最能体现作者的喜悦之情?用笔在书中勾划出重点词句。
(课文的第三段描写了雪后的景象,从整体到部分,由景物到人物,从静态到动态,运用比喻和象声词、叠词等,有声音有色彩,有诗情有画意,充满了作者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直入重点段学习。
①指名朗读第三段。
②分小组议论。
这一段的两个小节,各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雪大、雪景美、人欢乐)
③雪后的景色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粉妆玉砌”是什么意思?雪后的柳树是“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松树、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后,“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和雪球儿籁籁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玉屑”是什么?这里指什么?“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是什么样的景象。来描写雪后的壮丽自然景象,作者还抓住人物的活动来写雪后的景象:“一群群孩子……”,以此来表达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作者由景物到人物,由静态到动态描绘雪后的景象。)
④出示幻灯片,看图并结合课文内容想象第一场雪后的壮丽景象,学生可边看图边说,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
⑤练读课文。(要求读出喜爱之情)
⑥提出不懂的词语和问题。(同学回答、教师补充)
(3)其它几段又写的是什么呢?学习其余几个段落。
①讲读第一段。
②朗读第一段后,找出表示时间和天气变化的语言,并在书中勾划出来。
前些天 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
前天 天气预报寒流即将南下(寒流未到)。
昨天清早 天气骤然变冷布满彤云(寒流初到)。
昨天中午 刮起凛冽寒风(寒流到来)。
昨天黄昏 下起雪来。
这是按时间顺序把寒流来时每一个阶段的特点表现出来,语言简明,特点突出。
③师生对读,师可读前部分,生读后部分,也可调换读一读。
6.学习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下雪时作者怎样按先后顺序记叙了下雪的过程?先找出表示先后的词,再找出相应的下雪情景。
“开始” “伴着小雪”。
“不久” “鹅毛般的雪花”。
“一会儿” “地上白了”。
“夜里” “压断枯枝”。
(2)小结:这一段雪中的景象作者就是抓住以上事物的特点写得很细致,不仅写了样子--“鹅毛般的雪花”,颜色--“地上白了”;而且写了声音--“籁籁地不断往下落”,偶尔压断枯枝,咯吱一声响”。所以这段写得有序、有色、有形、有声。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四段
①齐读这一段,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瑞雪兆丰年”)“瑞”“兆”你是怎么理解的?“瑞雪兆丰年”你又是怎么理解的?(及时的好雪预示着来年是个丰收年。)
②它的科学根据是什么?
先让学生动手在书上画出来,然后再指名说一说。
(科学根据从两方面加以说明,一方面从积雪可以冻死害虫,雪化后可以促进庄稼生长来说明;一方面从老农的经验--积雪可以保护麦苗安全过冬来说明。)
③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充满喜悦的思想感情)
(4)下雪后,同学们最喜欢做什么游戏?你们的心情怎样?课文怎样写孩子们欢乐的心情?(“堆雪人”“掷雪球”“欢乐的叫喊声”)
那欢乐的叫喊声,都快把树枝上的积雪震落下来了。”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夸张)目的是什么?(突出了“人欢”。)
(5)朗读全文。
二、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方面很有特色,作者无比喜爱这场瑞雪,这种感情既蕴含在对雪中、雪后景色的描写上,也直接通过联想表达出来。)
3.你认为这篇课文哪部分写得好?好在哪里?
4.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学习写法
(1)有序:按时间顺序,按下雪过程写。
(2)有物:从雪景写到人,再联想到来年小麦丰收。
(3)有情:为雪景而欢乐,为来年丰收而喜悦。
5.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对本课的学习,说说你观察到的雪前、雪中、雪后是怎样的景象。
(3)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有条有理,粗细有致,情景交融以及展开联想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三、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
参考资料
这篇阅读课文选自峻青的散文集《秋色赋》,原题为《瑞雪图》,本文写于1962年,1960-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时期,当时粮棉欠收,国民经济遇到了暂时困难,人们是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啊。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这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收”,心里无比喜悦,写下了这篇散文。文章描绘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大雪,讲述了“瑞雪兆丰年”的科学道理,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篇6
之六
佚名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天的美丽景色,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
2.学习作者是怎样在描写景物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了解下雪前气候变化和雪天景色特点,并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
2.学习本文抓住下雪前的天气变化和下雪时、下雪后的景色特点进行记叙、描写,并在描写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生字、新词,积累描写下雪时和雪后景色的词语。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凛冽”、“彤云密布”、“粉妆玉砌”、“毛茸茸”、“谚语”等词语的意思。
(二)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在前边我们学习了课文《林海》,学完后,你理解了什么?(作者通过自己细致的观察,抓住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展开合理的想象,景物描写和联想结合起来,并运用抒情、议论等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峻青写的一篇文章《第一场雪》。这篇文章是从峻青写的《瑞雪图》中节选的,它既写了实在的景物,又有自己的联想,语言文字非常优美。
(二)简单介绍本文的时代背景。
本文写于1962年。1960年至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欠收,国民经济遭到了暂时的困难。人们是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啊。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这第一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写下了这篇散文。文章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大雪,讲述了“瑞雪兆丰年”的科学道理,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课文。
(三)听课文录音。注意本文的写作顺序。
(四)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
(1)“彤云”,指什么云?(下雪前密布的阴云。)
(2)“谚语”,什么叫谚语?本课的谚语是哪句话?(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的语句。用简单的话反映深刻的道理。本课谚语是“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瑞雪兆丰年”中“兆”是什么意思?
(预先显示。)
(4)什么是“俗话”?(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话。这种话简练而形象,大多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瑞雪兆丰年”就是一句俗话。)
(5)“粉妆玉砌”是什么意思?(用白粉打扮,用玉石砌成,形容雪后一片白色的世界。)
(6)“簌”与“籁”,进行读音、字形、字义的比较。
2.填写课后练习第一题。(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联想)。
(五)默读课文。分小组议论课文的分段,概括段意。
(引导学生将内容相近的自然段归纳在一起,按文章脉胳将内容分为两部分:下第一场雪的经过及联想;也可以按时间顺序分为四段: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下雪的好处。)
(六)指三名同学,分别朗读雪前、雪中、雪后这部分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按时间顺序写的。)画出课文中表示时间及其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有了明显变化的词语。(可用投影仪显示)
前些天――阳春三月 昨天一早――骤然变冷
中午――凛冽寒风 下午――呼呼地刮
黄昏――鹅毛大雪
开始――伴着小雨 不久――大片雪花
一会――地面白了 夜里――压断枯枝
今晨――天放晴了
小结:作者这样写,既显示了由晴到阴、由暖到冷、由雨到雪气候的骤然变化,又明显地可以看出是按时间顺序来描写第一场雪的。文章的层次清楚。
(七)作业 。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层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了解雪天的美丽景色,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
(二)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景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雪中、雪后的美丽景色,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
(二)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三、教学过程
(一)听写字、词。
彤云 凛冽 寒流 棉被 粉妆玉砌
飘落 谚语 寂静 瑞雪 兆丰年
(二)让学生再一次听课文录音。注意作者对“雪中”、“雪后”景色的描写。
(三)讨论、交流。
1.自己读“雪中”的描写。画出课文中描写雪花在空中飞舞的样子和形状的词语。(写雪是“纷纷扬扬”的,雪花是“大片大片”的,是从空中“飘落”下来的。)画出描写雪花“声”的词、句。(写夜里下雪,雪花是“簌簌地”往下落,“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偶尔咯吱一声响。”)
2.读“雪后”的美景。
(1)“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什么意思?(用白粉装饰,用玉石砌成,形容雪后一片白色的世界。这是一个十分生动的形容。)
(2)作者是怎样描写无风时和有风时的雪景的?(“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这是雪后无风时的雪景。有风时则是“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3)说说你觉得作者这样描写雪后的景色美吗?为什么?(作者这样描写雪后的景色很美。写无风时,白雪落在“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变成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落在“冬夏常青”的松柏上;则变成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多美的景象。写有风时,“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都变成了“玉屑似的”“雪末儿”,在阳光下,显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雪后的美景。)
(四)学生有感情地再次读课文。(引导学生,细细地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例如下面的句子:
“嗬!好大的雪啊!”写出作者惊喜的心情。
“山川、河流……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喜悦、赞美这第一场大雪的思想感情。……)
小结: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景物描写得越美,越生动,感情就抒发得越真挚,越充分。
(五)齐读第二部分课文。
1.“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是什么意思?(“瑞雪”,是指吉祥、应时的好雪。“兆”,预示。“瑞雪兆丰年”是说这场雪下得很好,很是时候,预示着来年是个丰收年。)它的科学根据是什么?(作者从三个方面说明它的科学道理:(1)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2)雪水能供应庄稼生长需要的水分;(3)厚雪能保护庄稼过冬。)
2.人们总结了一句谚语是怎么说的?(“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课文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最后说:“我想,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把及时的大雪称为“瑞雪”的道理吧。”这一句收拢全文。进一步表达了对雪的喜爱、赞美之情。)
小结:通过作者的联想,又一次表现了作者对第一场雪的喜悦心情。
(六)总结本文中心思想。(本文讲述了“瑞雪兆丰年”的科学道理,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七)作业 。
1.复习课后练习第2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篇7
之二
佚名
第一课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一、二段内容。
重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难点:理解一、二段内容。
教学过程 :
一.观看雪景图。(单击课题)
二.审题引入。
1.“一场雪”和“第一场雪”意思有什么不同?
2.按你的想法,“第一场雪”应抓哪些特点写?
三.范读课文,初知内容。
1.边听边想。
作者写“第一场雪”抓住哪些特点写的?(单击课前预习--内容理解栏--问题3)
2.生讨论后,师总结。(单击答案)
四.自学生字词,理清层次。
1.查字典自学字词。
2.按“下雪”“雪后”“联想”给课文分段。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拼写词语。(单击巩固练习拼写词语)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单击课前预习--字词学习栏)
2.讨论分段。
(1)、读课文,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讨论分段依据。
(2)、单击课前预习--内容理解--问题1(生讨论回答,师总结)
六.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找出表示时间和天气变化的语言。
前些天--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
前天--气象台预报寒流即将南下。(寒流未到)
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布满彤云。(寒流初到)
昨天中午--刮起凛冽寒风。(寒流到来)
昨天黄昏--下起雪来。
这是按时间顺序把寒流来时每一个阶段的特点表现出来,语言简明,特点突出。
七.讲读第二段。
1.朗读第二段。
2.下雪时,作者怎样按先后记叙了下雪的过程?先找出表示先后的词,再找出相应的下雪情景。
(单击课前预习--内容理解--问题4)
这段也是按时间发展顺序写的,用看到的和听到的把下雪的情况写出来了,有形、有声、有色。
八.布置作业 。
1.写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
1.深入体会文章中心。
2.学习写作方法。
重点:体会文章中心思想。
难点:学习文章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第二段。
二.讲读第三段。
1.朗读第三段。
2.议论。
(1)这一段的两个小节,写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雪大、雪美、人欢)
(2)“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怎样写雪大?进一步理解词语“罩”“粉妆玉砌”。
(3)为什么柳树上的雪是“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松树和柏树上的雪为什么是“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了解原因后,指出这里写的是静景。
(4)一阵风吹来,树上的精致发生了什么变化?齐读“树枝轻轻地摇晃”到“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指出这里写的是动景。
(5)课文怎样写孩子们欢乐的心情?(“堆雪人”“掷雪球”“欢乐的叫喊声”)
(6)“那欢乐的叫喊声,都快把树枝上的积雪震落下来了。”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目的是什么、(突出“人欢”)
(7)概括段意。
三.讲读第四段。
1.读读想想,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瑞雪兆丰年”)“瑞”“兆”是什么意思?“瑞雪兆丰年”是什么意思?
2.“瑞雪兆丰年”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3.作者对第一场雪怀着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把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单击课前预习--内容理解栏--问题2)
4.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单击课前预习--内容理解--问题5)
5.概括段意。
6.小结。
“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叫谚语。谚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劳动经验的总结,是客观规律的总结,含有科学道理。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预见到来年小麦将会丰收,表达了作者对这场大雪充满了喜悦的心情。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总结谈话。
1.复述全文内容。
2.概括中心思想。
通过第一场雪雪景的描写和联想,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和预见到小麦丰收的喜悦之情。
3.学习写作方法。
(1)文章叙述顺序: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大的按雪前、雪中、雪后的顺序写,小的雪前和雪中也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后两段是按景和情、理和情的顺序写。
(2)抓住特点:寒流来时各个阶段的特点非常清楚,雪后落叶的柳树和不落叶的松柏不同的特点表现的非常准确。
(3)景中含情:作者对第一场雪的喜悦之情通过具体语言表现出来,把“严寒”写得很美,透过美显示爱,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练习。(单击巩固练习--字义解释--词语判断栏)
七.布置作业 .
背诵二.三.四三个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
前:冷--云--风
第一场雪 中:大片大片 一会儿就白了
后:雪大 景美 人欢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篇8
这是峻青先生笔下的一篇文质皆美的文章,能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美,在朗读当中感悟美是这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全校教师听课时,我选择了讲授这一课。说实话,我是在听了乳山口一位老师讲这一课后讲授的,听课时感觉那位教师讲得不错,心头一阵窃喜,回来后便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一概否定,而将这位老师的教案全盘复制。于是,一堂课便成了表演课,结果不言而喻。一篇好文章硬是被活生生地肢解开来,美在哪里?连我自己也找不到了。在听了校长和辛老师的评课后,更让我有如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为我今后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一是教学要讲究个性化,是自己的东西用起来才得心应手,因此认真地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才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二是教师要放下架子,学会“弯下腰与花朵对话”,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才会积极参与,才会使课堂充满活力与激情。三是课件的使用要科学合理,如果使用不当便是画蛇添足,而不是画龙点睛,四是让自己的语言丰富多彩起来,尤其是评价语言,不要吝啬,给学生一缕阳光,她会笑对严寒;给学生一丝春风,她会拥有春天,给学生一滴甘露,她会滋润心田。五是在学习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尤其是课堂应变能力,这非一日之功。如在教学这一课学生质疑时,有个学生提出“为什么说雪是麦子的棉被,而我们的手碰到雪却会感到很凉?”这是一个多么有价值的问题呀!可是却被我无情地扼杀了,这是教师的失职,是课堂的败笔,但愿以后不再有。
失败也美丽。我将以失败为起点,奋起直追,让自己在新课改中成长起来。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篇9
下雪对于南方人来说是很神秘的情景,所以我们总是通过网络和阅读感受这种感觉,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第一场雪》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一场雪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今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第一场雪》阅读题目:
(1)给下列划线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好大的雪啊(a ya) 毛茸茸(rōngróng)
玉屑(xiè xuè) 簌簌(sù shù)
(2)请你再写出两个像“毛茸茸、沉甸甸”这样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静态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话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其他部分还有你喜欢的句子吗?请你写出一句来。
《第一场雪》参考答案:
(1)ya róng xiè sù
(2)黄澄澄 黑漆漆
(3)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4)雪后美丽的景色。
(5)“略”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篇10
《第一场雪》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画了一幅瑞雪图: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及作者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这一景象。文章字里行间虽无直抒胸臆,但情溢言表,在流畅、动人的景物描写中寄予情思,而这种情思正是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而要抓住这种情,只有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他们在自己的表情读者朗读中去领会,去感悟,才能阅读训练中达到突出重点,把握情感的目的。下面我就教学“雪中”“雪后”两部分,谈谈自己的设想。
要让学生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先抓住文章的重点。所以,在学习“雪中”和“雪后”这两部分前,我先让学生从雪前、雪中、雪后和联想这几部分中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一定会指出是文中描写最美的雪中和雪后这两部分,而这部分的之所以美,就是因为作者在文中溶入了自己的情感,是文章的重点。至此,引出“雪中”“雪后”两部分学习内容。
一、自学“雪中情景”,学习写作方法。
首先,导语引入:“既然大家对雪中和雪后的美景感兴趣,我们就先来看看雪是自动么下的?”之后便指导学生运用“读―思―议―读”的方法学习:
①自由读,了解写什么;
②思:这一段写出了雪下得怎样?文中哪一句话最能突出“下得大”这一特点,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下雪的;
③议:根据上面问题,学生展开讨论解决问题。④读:哪些地方是作者看见的,谁来读一读,看能不能读出雪下得很大的那种气势。读后指导,在读中怎样才能把雪下得大,哪些字词应重读。而后再读,要求读雪下大的特点。以此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并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写作特点。指导朗读技巧,要读出文章的特色。最后,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这一部分的学习中自己写作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从而把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
二、学习“雪后美景”,体会思想情感。
导语引入:大雪整整下了一夜,天晴了。大家凭自己的经验,说说一夜大雪后,早上推开门一看,你是什么感觉?作者是怎样给大家描述的呢?接着让学生继续用“读―思―议―读”的方法来学习:
①指名读,大家闭上眼听,看能不能把你带入画中。老师范读,并总结这一部分应如何来读,进一步训练朗读能力。
②思:作者都写了些什么内容?哪一句是概括持写雪景?“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这句用了什么手法,是什么意思?我们从此听作者的心情如何?你是从哪些方面听出来的?
③议:思考并讨论以上问题。
④再读。“是啊!这些优美的语句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些充满感情的语句!”最后让学生动手画出文中的好词好句,并说说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收获?从而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以这样的方法教学“雪中”“雪后”,充分体现了朗读教学的优越性,不但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也发展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篇11
之四
作者:贺斌源
[学习目标]
1、继续研读课文,感受下雪后景象的美,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感情,激发学生对雪的向往之情,丰富学生对下雪的认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作者交流,感悟作者的感情及表达方法。
3、培养和发展想象力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教学难点 ]
领悟作者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激趣阅读。
1、回顾下雪前、下雪时情景。
2、播放课件《雪绒花》(下雪情景)。
二、回顾学习方法(四读法)。
三、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第四、五自然段。
2、学生汇报。
①说说你读完后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板书:雪大――景美――人欢)
②一幅怎样的画面扑入你的眼帘?(播放课件)哪些句子概括地写出了雪后景象?
四、品读词句,潜心会文。
(一)深入学习第三段。
1、反复朗读,边读边想,捕捉关键词语品读出雪后景象的特点。
(1)“呵!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林、房屋,全都罩上了一
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2、生汇报:
①让学生说出所感。
②找依据词,品读,证明所感。
③播放课件:欣赏雪景。
(2)“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①导语 激趣,继续引导欣赏。
②播放课件:欣赏银条儿、雪球儿。
③你想怎样形容它们?
④引导质疑并品析:“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
⑤赞一赞: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和遣词用句的绝妙。
⑥读一读:读出语感。
(3)“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①激趣引导欣赏。
②生汇报所见所感。
③品味重点词。
④悟情。
⑤感情读。
3、引导学生小结作者的描写方法。
4、欣赏全景,配乐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男女生配合读)。
5、悟情。
①读完后,你的心情如何?(高兴)
②(播放课件:嬉雪)他们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高兴、欢乐?
③设身处地,悟景悟情。
④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⑤结合课本,拓展延伸。
“拍雪景”(四人小组讨论――记录――汇报)
(二)深入学习第四段。
1、理解“瑞雪兆丰年”
2、结合写作背景悟情,情感得以升华。
作者的激情从哪来?他为什么这么高兴?
*背景资料。
*你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冲口而出的喜悦?(回顾品读“呵!好大的雪呀!”)
*想象:作者接着还会说什么呢?(呵!好大的雪啊!真是……)
五、研读运用,深化发展。
1、思考总结写作方法(通过写景与联想表达感情)。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达到背诵。
六、作业 。
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在《小蜜蜂》积累本上。
七、板书设计 :
19、第一场雪
雪前 骤然变冷 一读:呈现画面
雪中 纷纷扬扬 二读:品词品句
雪后 雪大――景美――人欢喜爱 三读:领悟情感
联想 瑞雪兆丰年喜悦 四读:以情带读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篇12
之二
东青小学 金建瑛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第三、四两段的内容,感悟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2、领悟抓住特点描写雪景和通过写景、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这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天放晴了,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什么呢?这节课,我们来细细地阅读课文第三段和第四段。
二、学习第三段课文。
1、听读课文,边听边想: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精读体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你觉得写得好的语句旁边做上记号,多读一读,想一想好在哪里?
(2)交流讨论。
(3)欣赏雪后景象。(多媒体播放录象)
3、小结。
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真实、用词巧妙,抓住雪大、景美、人欢这三方面来写雪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4、熟读成诵。
三、学习第四段课文。
1、默读课文。
2、讨论。
(1)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什么?
(2)什么是“瑞雪兆丰年”?为什么说“瑞雪兆丰年”?
(3)根据课文的叙述和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介绍冬雪对农业生产的好处。
3、小结。
课文第四段主要讲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并通过联想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四、总结全文,引导欣赏。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2、你喜欢课文的哪部分?说说为什么喜欢?
3、质疑问难。
五、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根据收集的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板书:
雪前:雪 来 得 快
雪中:雪 下 得 猛
19、第一场雪
喜悦
雪后:雪大、景美、人欢
联想:瑞 雪 兆 丰 年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篇13
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谁亲眼在我们成都市见过下雪?(有数位生举手)谁亲眼在成都市见过课文中写的这样的大雪?――啊,没有。那我们这课该怎么学呢?大家一点直观感受都没有。――这样吧,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到他所描写的一场雪中去游览,大家说好吗?(生答好)我们对雪不太了解,那么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任务,就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识“雪”这种自然现象,了解雪与人的情感的联系,与人的社会生活的联系。这些任务大家能不能完成?(生答能)
师: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生:这篇课文是描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
师:只有这些吗?
生:这场雪还预示着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你重新组织一下语言,再说一遍。能不能更简单些?
生:这篇课文是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这场雪预示胶东半岛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他说的行不行?有没有别的说法?
生:这篇课文写了胶东半岛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还写了作者的联想。
师:谁听出来了,他们俩人的发言有什么区别?
生:刚才第一位男同学是按主要内容来说的,第二位女同学是按课文的线索来说的。
师:课文的什么线索?
生:是按下雪的线索来说的。
师:下雪的过程,对吧?
生:对。
师:如果按照那位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生:按照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雪的景色”,第二部分写了“雪的用处”。不,“雪的好处”。
师:“雪的景色”,仅仅是雪的景色吗?――第一部分就是写“下雪”,第二部分是“雪的联想”。这样说可以吗?
生:可以。
师:如果按照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又可以分为几部分?
生:按照这位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四段。
师:也就是四部分。哪四部分?
生:第一部分是下雪前的景象,第二部分是下雪时的景象,第三部分是下雪后的景象,第四部分是作者的联想。
师:两种分法都可以。我们为了学习的方便,按照分四部分这种方法来学习。――我还要问大家:在雪前、雪中、雪后和联想这四部分中,你感觉最新奇、最有兴趣的是哪部分?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雪中”那一部分。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产生联想的那一个部分。
生:我感兴趣的是雪后的景色。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雪前”。这一段写得很形象。
师:这么说大家对四部分都感兴趣了。那么我问一问吧。有多少同学对第一部分最感兴趣?(有五六位学生举手)多少同学对描写下雪的“雪中”最感兴趣?(有不少同学举手)多少同学对描写雪后景象最感兴趣?――嗬!这次人最多!因为你们最不了解下雪后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好。哪些同学对雪后的联想最感兴趣?(有两三个同学举手)
师:好,那就按照同学们的意愿,首先来看雪怎么下。大家打开课文第二段。谁能够把这一段读出来?你认为应从哪里开始就从那里开始,你认为应到哪里结束就到那里结束。
生:(读课文)“前些天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大雪整整下了一夜。”
师:对她读的有没有意见?
生:我觉得“下雪的景象”应该从“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开始。
师:这个意见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对原读文的学生)你读得多了,天气还在变,你就开始读了。咱们从第二个同学这儿开始来读。大家看一看写下雪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也就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的?
生:先从“雪下得很大”这个角度来写的,然后又从“冬天的雪夜”来写。
师:介绍了雪下得很大,紧跟着就写黑夜吗?
生:他讲了雪一下子就把地染白了,说明雪下得很大。
师:他是先写看见的,后来……
生:写听见的。
师:为什么后来写听――见――的?
生:因为雪下得很大,晚上很冷,他不可能一个人站在雪地里观察雪景。
师:所以他就写他“听”,对不对?我们先读一读看见的雪。读的时候要把雪下得很大的那个气势读出来。大家看他这场雪下得大不大?
(生读课文有关部份)
师:这场雪大吗?
生:不大。
师:谁能比他下得再大点?(笑声)
(生再读课文)
师:够大的吗?
生:不够。
师:那么谁来建议,要想把这场雪读得很大,哪些词应该强调地读得重一些。
生:我觉得应该把“纷纷扬扬”、“大片大片”和“彤云密布”这些词读得重一些。
师:你给作一下示范好吗?
(生读课文)
师:这次读得不错。他把那几个重点词强调出来了。大家再跟着我把这几句一块儿读一下。(教师带学生逐句学读)好,谁把刚才这一节再读一下?这回要下得很大了。
(生读课文)
师:她这几个词强调出来了。但有一个缺点,谁听出来了?
生:刚才我们只读了两句,其余的她不应该读。
师:我们是让读这一节,她读得对。――她读得有点太缓慢了,把大雪的气势给“延缓”了,是不是?――你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地上一会儿就白了”,应该强调“一会儿”,为什么?
生:强调了“一会儿”才能突出雪下得很大。
师:为什么?
生:因为雪下得大,地上一会就白了。
师:“一会儿”表示什么意思?
生:“一会儿”表示很快。
师:很快地上就白了。雪下得大不大?
生:大。
师:好。我们再把这一句读一读。(示范、带读)
师:这场雪下在什么地方了?
生:这场雪下在了胶东半岛……
师:(接)的一个什么具体地点?
生:胶东半岛的一个山村。
师:下在一个山村。(板书“山村”)
师:下雪的主要时间是白天还是黑夜?
生:黑夜。
师:对,黑夜。(板书“夜”)这个夜是什么样的?
生:静静的。
师:(板书“静”)可以说是一个(读板书)“山村静夜”。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个静夜读得很静?谁来试试?
生:读课文,(“冬天的山村……偶尔咯吱一声响”)
师:他读得静不静啊?(学生答静)他为什么能读得这样静?你给大家介绍一下。(指读文学生)
生:因为我读得有点轻,还有点慢,所以显得静。
师:对。一轻二慢。怎样才能体现这一点呢?我告诉大家――读这样表示非常“静”的句子,要用“虚声”来读,不要读得太实。听我来读。
师:(用“实”和“虚”两种读法读句子,让学生对比)哪种读法显得静呢?
生:第二种。
师:对。要读得怎么一点呢?
生:“虚”一点。
师:那谁来“虚一虚”呀?(笑声)
(生读课文该节)
师:(赞赏地)嗯,还“咯吱一声响”。(学学生读的声调)
师:既然那么静,就应该一点声音都没有,那他还写了那么多声音干什么?一会“簌簌往下落”一会“咯吱一声响”?
生:作者写的声音都是很小的,如果不安静,就不容易听见。
师:对不对?(学生答对)这叫“静中微响,更觉其静”。你们写作文时经常这样写,比如教室里非常安静,简直能够听到……
生:(接说)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
师:好,再来试试,比他读得还要静。(笑声)
(生读文)
师:他读得静不静啊?(生不答)看来大家不太满意,是吧?你来推荐一个同学再读一下。
(生读文)
师:好不好?(生答好)的确不错。你们看这场雪大不大?(生答大)大得简直弥天漫地。(板书“雪弥天”,然后读板书)“山村静夜雪弥天”。你们看是不是这样的景象啊?(生答是)
师:第二天清早,天就放晴了。我们看看雪景好不好?(生答好)雪景很美,谁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笑声)他读的时候,大家闭住眼来听,看他能不能把你带到那么美的雪景中去。(笑声)
生:(读文)“今天早晨……五光十色的彩虹。”
师:你们听他读完这段,是不是感到走到雪野中去了?(生反映不一)
师:刚走到雪野的边上,(笑声)是不是?啊,没进去。谁能带着大家进去?(生再读文,但读得不好)
师:进去了吗?
生:(齐)没有。(大笑)
师:啊,是没有。可能刚才那位同学领着咱们走到了雪野的边上,他又领着咱们出来了。(大笑)
师:咱们一起读一下,看看我能不能把大家领进去。(示范读、带读)往前走了几步没有?
生:走了。
师:谁接着领大家往前走?
生:(读文)“大街上的积雪……震落下来。”
师:他领着我们看到了一群欢乐地游戏着的小孩。可见写雪景不但写了景,而且写了什么?(生答人)我们还是重点研究一下这个景。你们说这段课文哪一句是概括地写雪景的?
生:(读句)“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这是什么句?
生:这是一个比喻句。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万里江山”比作被雪打扮成的“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什么叫“粉妆玉砌”?
生:就是用白粉妆扮,用玉石砌成,通常用来描述雪景。
师:用你自己的话来描述描述“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生:雪后初晴,万里江山被皑皑白雪打扮成了银妆素裹的世界,白雪在阳光下,显出晶莹透明的光。
师:你好像在背什么,用自己的话来说。
生:阳光普照,照在雪地里。眺望远方,到处一片白茫茫。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那光像一粒粒珍珠,投射在地上,就把大地变成了闪光发亮的白雪世界。
师:也像在背。你们是不是看了一些描写雪的课外书?(学生答是)要是用自己的话讲就更好。――我们来考虑一个问题:概括地说,这个“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生:“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一个银装素裹的银色的世界。
师:对,但光“银色”不发亮。雪花被太阳一照,那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生:晶莹透明的世界。
师:啊,晶莹洁白。(板书:“晶莹世界”)在这个“晶莹世界”中,人怎么样啊?
生:欢乐。
师:嗯,欢歌笑语。(板书:“人欢笑”)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他说柳树条上挂着“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我们平常的感觉,凡是毛茸茸的东西,一般不会闪光。那么这个“毛茸茸”的银条,为什么却又“亮晶晶”?
生:因为那是雪落在柳枝上,被太阳一照就闪光了。
师:他说那银条儿是雪组成的,这一点是对的。还有什么?
生:那银条是雪。开始,雪是毛茸茸的;后来被太阳一照,晒化了,变成了水。水就是亮晶晶的。因此说这个银条是“毛茸茸、亮晶晶”的。
师:非得变成水才亮晶晶吗?雪本身不亮吗?再说,在北方的冬天,下了这么大的雪,不会太阳一出来马上就化了。可能在咱们南方,雪不等落到地面上就变成水了。对不对?(学生答对)但是那雪为什么会沾在柳枝上?答案在课文前面。(读文)“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开始还伴着一阵小雨……”因为是第一场雪,天气还不是十分寒冷,所以开始下的是雨。这雨把柳枝――(学生接:打湿了)雪落在打湿了的柳枝上,越积越多,变成了――(学生接:银条),因为它不是特别光滑的,是凹凸不平的,所以看起来是毛茸茸的,太阳一照,就会亮晶晶。还有一个:凡是“蓬松松”的东西――比如一团棉花吧――它就不会“沉甸甸”,但是课文为什么又说“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呢?
生:因为那是一棵树上的雪积在一个地方,因此它是蓬松松,而且沉甸甸。
师:没有真正分析出来。
生:书上说“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雪落在树枝上非常沉重,所以是沉甸甸的。
师:还是没有说清楚。――大家看这儿……(教师在黑板上画松枝积雪图)这是一根松枝,这是冬天不落的松针。密集的松针把落在它上面的雪都托住了,成为一个雪球。雪球给我们的感觉当然是蓬松松的。但这个雪球是由一根松枝来负担着。当微风吹来的时候,松枝就托着雪球摇晃,好像负担不了这个雪球似的。所以又给我们的感觉是沉甸甸的。是不是这个雪球真的沉得我们抱也抱不动呢?(生答不是,整个这一段话都是师生对口问答中完成的。记录时略)
师:北方的冬雪好不好?(生答好)我们再来读一遍,从下雪一直读到雪景。
生:(读文)“这是入冬以来……震落下来了。”
师:真的震落下来吗?(生答没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是个夸张句。
生:我不同意这个同学的意见。因为那么多人一齐叫,声音很大,会发生共振,雪有可能被震落下来了。
生:我也认为有可能震落下来。因为那么多小孩在玩,有堆雪人的,有掷雪球的。如果掷雪球时,一个雪球打在树枝上,雪就震落下来了。
师:那是他们的“欢叫声”震落下来的吗?
生:我认为雪球本身也有重量,再加上共振,这样合二为一,就要落下来了。
师:你们说雪末儿下来没有?(生答下来了)
师:这一点我同意,真下来了,是怎么下来的呢?可能是那位同学说的打雪球时碰下来的,也可能是微风一吹“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正好在这个时候孩子们欢乐地喊起来了,配合在一起,好像是震下来的。作者确实写的是夸张句。
师:那末――大家把书放下。这场雪就这么无缘无故地下起来的吗?这要从哪一段去看?
生:第一段。
师:大家默读第一段。默读完了告诉我,你能不能用最简洁的话把这段的意思概括出来。
(生默读第一段,读完后讨论)
生:从西伯利亚来的寒流进入了胶东半岛,胶东半岛上就下起了雪。
师:我要把你这段话都写在黑板上,恐怕这黑板太短。(笑声)更简单一些。
生:第一段是写天气的变化。
师:怎么变化说出来没有?没说出来。
生:第一段就是说寒流侵入胶东半岛。
师:引起了什么?那才是关键的。
生:第一段写的是天气骤然变冷。
师:啊,最后还是落在了天气变冷。寒流侵入是原因,结果是天气变冷。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里哪个是关键?
生:结果是关键。
师:对。那第一段就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告诉我们寒流侵入了胶东半岛就下雪了。
师:啊!天气没变!
生:第一段就是告诉我们天气骤然变冷。
师:对不对?(生答对)
师:你能不能把“天气骤然变冷”再缩减一下?
生:天气变冷。
师:啊,变得不快。
生:变冷。
师:还是不快――哪个字表示“快”(生答“骤”表示快)你把这个字用上。
生:骤然变冷。
师:谁骤然变冷?
生:天气骤然变冷。
师:还是六个字!四个字能不能说?
生:天气骤冷。
师:对不对?(生答对。教师板书“天气骤冷”)
师:为什么说它是突然地变化的?你们看看这种变化是发生在多长时间内?
生:天气在一天之内变化的。
师:是一天吗?
生:两三天。
师:两三天之间变得这么快。(板书“数日间”。然后读板书)“天气骤冷数日间”。
师:作者写了天气变化,写了下雪,又给我们描绘了美丽的雪景。最后他该写什么了?(学生答联想)谁来读一读那一段?
(生读课文第四段)
师:“瑞雪兆丰年”,这个“兆”字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兆”字是预兆的意思。
师:预兆是什么意思?
生:预兆就是预示。
师:预示是什么意思?(笑声)
生:将要。
师:我将要干一件什么事情。比如一会下课了我们将要往学校走,那就是:“我预兆往学校走。”(笑声)不对。
生:预兆的意思就是预示。
师:我要是再问你,预示的意思――就是预兆?(笑声)不行。你们说一说,这场雪带来了丰收,这个丰收是什么时候才出现?(生答明年)在后来的时间才能出现。后来发生的事情提前出现一种迹象,给我们一个信号,这就叫预兆。所以这个丰收在什么时候啊?
生:明年。
师:(板书“丰收在来年”)这个丰收在来年呢,所以说:瑞雪“兆”丰年。你们从作者情感上看,他看见下这么大的雪高兴不高兴?(生答高兴)他看见这样美的雪景高兴不高兴?(生答高兴)他想到这样的雪预兆着大丰收,他心里面比看见雪景会怎样?
生:还高兴。
师:(指板书)我们给它加两个字,加什么?
生:高兴。(笑声)
生:预示……
师:啊,不对。(板书“更喜”)行不行?
生:行。
师:“更喜丰收在来年”。我还要提个问题:这么一场雪,带来一次丰收,作者他这么高兴,特意为它写篇文章。作者这样的激情是从哪来的?他为什么会这么高兴?
生:是因为他喜欢雪,所以他为雪写篇文章。
师:我问的是他为什么竟然会这样高兴?
生:雪可以带来丰收。
生: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它不仅很美,还可以促进明年的丰收。
师:我告诉大家吧。这篇文章是作家峻青(板书峻青)在1962年写的。可能你们不知道,我们国家1960年、1961年到1962年是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三年,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农业连年歉收。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在三年的最后,看到下这么一场雪,而这场大雪又预兆着丰收。预示着来年的丰收,就是说,我们国家从三年的困难时期中走出来了,我们的农业,我们的国民经济,将要获得恢复,或者更大地发展。他的心里高兴不高兴?(生答高兴)所以课题说“第一场雪”,不仅仅从事实上,确实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我们从它的社会意义上来看,是三年自然灾害以后,第一个丰收的信号,我们国家开始走向恢复的第一个信号。所以他在标题上特意要加上“第一场雪”。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我们再把全文好好读一遍。(指跟前一位同学)你起来给推荐四个同学。谁善于读出天气剧烈变化,找一个。(学生推荐)谁读描写下雪能读好?(学生推荐)谁描写雪景读得好?(学生推荐)谁读最后一段?(推荐的学生指着自己说“我”)(笑声)啊!你自荐。他说“我”!好,好。就你们四位来读,一个接一个,开始。
(生读课文。读了三人后,下课铃响)
师:好,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再读了。(对没有读得上的第四个同学)对不起!(笑声)
师:大家看黑板上我的板书,像什么?
生:一首诗。
师:好。我们一齐来把它读一下:
(生读板书)
天气骤冷数日间,山村静夜雪弥天。
晶莹世界人欢笑,更喜丰收在来年。
师:下课。(掌声)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篇14
教材分析:《第一场雪》是六年制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情溢言表,充分体现了作者由这场雪预见到明年粮食的丰收而无比喜悦之情。 二、 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深入研读课文,感受下雪后景象的美,丰富学生对下雪的认识。2、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对雪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3、 发展目标:培养和发展想象力与探究能力。 三、 学习重点: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四、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五、 教法与学法 教法:采用“感情朗读法”利用极富感情的语言表达,紧扣重点词、句细嚼慢咽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 学法:教给学生“四读”的学习方法,仔细品味重点段、句、词,体会文中的情感。六、 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教学。七、 教学程序1、 创设情境,激趣阅读 先让学生回顾下雪前,下雪时的情景,接着播放《雪绒花》课件,激起学生阅读下文的兴趣。 2、 回顾学法,整体感知 先复习上节课所总结的学习方法,再引导学生整体品读文段,然后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心中的感受如何?3、 精讲细读,释疑拓展,体会情感这一环节,是教学重点,采用感情朗读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情感。先让学生边读边想,捕捉关键词语读出雪后景象的特点,再引导学生质疑并品析好词好句的妙用,用自己的话语赞一赞作者遣词造句的绝妙,最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悟景悟情,并结合课本拓展延件“拍雪景”,“想象作者接着还会说什么?”4、 揭示背景,情感升华。先介绍本文作者峻青的写作背景,接着以一个反问(如此:“瑞雪兆丰年”!作者能不高兴?我们能不高兴?)升华情感,最后让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这一环节,从部分回归整体,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升华情感,完成教学任务。5、 研读运用,深化发展。在这一环节中,先师生共同总结写作方法,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达到背诵。6、 作业设计:以生为本,高度自主。这次设计的作业是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在《小蜜蜂》积累本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7、 板书设计。19、第一场雪雪前:骤然变冷 一读:呈现画面雪中:纷纷扬扬 二读:品词品句雪后:雪大―景美―人欢 喜爱 三读:领悟情感联想:瑞雪兆丰年 喜悦 四读:以情带读 这个板书既概括了全文的内容,又体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及学法;既展示了文章的层次条理,又体现了所述事物的特点;既新颖别致,又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