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通用17篇)
《赞美》 篇1
一、重点难点分析
1.全诗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意象纷纭而含蓄,给理解带来许多困难。但是只要紧扣民族的悠长历史、浴血的艰难年代和人民苦难而充满希望的生活斗争这三点,并结合全诗哀歌式的艺术风格来分析这些意象,就可以比较容易地体察到它的内蕴。
2.从表面上看,每节诗最后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关键句)与前面的内容似乎联系不紧,但只要细加分析,便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如第二部分,写到了一位农夫的觉醒和勇敢斗争,他以必死的决心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他的大义大勇正是整个民族已经觉醒并付诸行动的必然结果。
3.对少数意象比较晦涩的难句,我们也不必非要拘泥于理解上的精确,只要了解其大意即可。而且,由于作者当时身处国民党统治区,也不可能把他政治上的倾向表达清楚。
二、表现手法解说
1.穆旦是九叶派诗人,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穆旦的诗风基本上是雪莱式的抒情格调,又揉杂某些现代派诗歌的因子。”他的诗风“徐缓、整饬、押韵。情调是哀歌式的,遂循了英国古典诗歌的特点。他的这一诗风,从他译雪莱、拜伦,似也可以得到印证”(引自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出版的《穆旦诗集》说明)。一诗也鲜明体现了他的风格和情调。
2.作者善于捕捉意象,意象横越时空,缤纷多彩,内蕴深远,气势宏大,又加上哀歌式情调,故全诗拥有雄浑美和沉郁美。
3.诗中广泛地运用了排比、反复、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段,增强了竟象的表现力。
(解说:诗歌由于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意象艺术,所以依据时代背景来解读就十分必要;还要善于抓住诗中点明主旨的关键句来居高临下,复杂意象的解读也就迎刃而解了。)
自读思考
《死水》
1.依据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说说“死水”象征了什么?
2.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三个部分。
3.“死水”的形象有两层,一是其本来面目,二是添加脏物后更加腐烂的面目,请在书上作出标志。
4.第一节中的“不如”“爽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作者要“多扔些破铜烂铁”“泼你的剩菜残羹”?
5.第二、三、四节描绘的种种景象具有什么共同特点?可用诗中哪一句话来概括?
6.“让丑恶来开垦”中的“丑恶”指什么?
7.“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期望?
8.“反讽”手法在诗歌中的第二、三、四节中得到了具体表现,请画出有关词句。
9.第五节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10.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哪一句话跟本诗作者的感情有相似之处?
11.比较《死水》与《一句话》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12.课外阅读闻一多的诗集《红烛》和《死水》。
13.背诵全诗。
第一节:
1.“走不尽……”“数不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有什么特点?
2.“说不尽的故事”指什么?有什么特点?
3.“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引出后面一系列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是对整节诗的一个诠释,请加以具体说明。
第二、第三节:
5.本部分诗中出现了一位农夫的形象。在前六句中,他是怎样一个人?而在第7-16句中他又是怎样一个人?他坚定地走上了什么道路?
6.“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此句的含意是什么?
7.“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该怎样理解?
8.第三节中前八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它们对农夫来说,意味着什么?
9.“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在他的身上痛哭吧”这些诗也暗示了“农夫”怎样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农夫怎样的感情?
第四节:
10.前六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我”为什么要“站在路上踟蹰”?
11.前三节诗结尾都用“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第四节诗却以“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为什么要变化?
答诗:
12.诗中的“我”可以指代什么?农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象征了什么?
13. 该诗题为,作者要赞美什么?
14.该诗用了大量的铺陈、排比、反复和长句,请各举出一例,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15.课外阅读《穆旦诗集》。
16.拿此诗与艾青的长诗《向太阳》和田间的长诗《给战斗者》比较,说出它们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17.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解说:这两首诗尤其是难度很大,为此,必须设计较详细的思考题来帮助学生想像、揣摩、分析、掌握。又由于学生对两位作者(尤其是穆旦)和时代背景比较生疏,所以要作必要介绍,而且可结合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和艾青、田间的同题材作品,从而加深理解。)
参考答案
《死水》
1、“死水”象征了当时腐烂的旧中国。2、略3、一是1、2两句,二是3~12句。4、愤激之情。希望它“丑”上加“丑”,加速灭亡。5、丑陋不堪,污臭至极。“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6、指当时的反动统治者。7、期望旧中国加速灭亡。8、略9、归纳概括全诗内容。10、略11、思想上:①同:激烈的情感;②异:《一》从正面写;《死》从反面写。艺术上:①同:构思新颖;新格律;②异:《死》用了反讽手法,较含蓄。
1、描绘了中华民族辽阔的土地、人民艰难的生活和悠久的历史。给人的印象是即开阔又压抑。2、指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生活,充满灾难、忍受、对自由幸福的渴望。3、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历史、生活持有的强烈的责任感和爱。4、略5、受苦受难,不断失望,忍辱负重。义无反顾地投身民族解放的事业,抱着必死的决心,坚强不屈。6、因为民族的觉醒和抗争意味着苦难时代将会结束。7、略8、描绘了妇女儿童饥饿、悲哀、恐惧的生存状态。解救他们,是农夫们义不容辞的责任。9、有可能牺牲。作者为他的义无反顾感到既无助又担心,并且致以崇高的敬意。10、描绘了民族绵长的苦难和痛苦的期待。“踟蹰”是因为历史的负担太重。11、第三节作者思考民族、历史、生活和人民,得出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结论。第四节作者的思绪回到了痛苦凄凉的现实,然而又有了前面的认识,故而又大声呼唤,尽管有太多的“无言的痛苦”,“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12、“我”是抒情主人公,可以借代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代言人。农夫象征着已经觉醒正在浴血奋战的广大中国人民。13、略14、一咏三叹,增强了视觉上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设计者:刘人云)
《赞美》 篇2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简历及创作风格,把握诗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劳动农民的沉郁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诵读导入
这首诗规模宏大,自始至终,澎湃着火热的激情,诵读时须注意两点:
一是体会蕴藏在诗行里的强烈的感情,揣摩作者痛苦的悲怆的真切感受;二是注意每节诗末尾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复吟唱的深厚意味,这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带血的呼喊。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
穆旦,原名查良铮,1918年出生,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至千里之外的边城昆明。1940年毕业后留校。1942年5月毅然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抗战以来他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考验,长沙至昆明的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开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记忆。这种见闻和经理引起诗人对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赞美》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坚韧的生存力的礼赞。
三.鉴赏分析全诗
1.第一节:诗人仿佛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用密集的意象群来充分展现眼中所见。这大地是辽阔美丽的,有走不尽的起伏的山峦,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有美丽的河流草原,动听的鸡鸣和狗吠,但这是一片呼啸着干燥的风的荒原土地,低压的暗云下,滚滚东流水唱着单调的歌,表现的是诗人复杂的精神世界。“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一句,点出了时代的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这片土地既爱且怨的感情。诗人对土地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他要拥抱的人民是在耻辱里生活的佝偻者。但“我”是和这土地一起受难呻吟着过来的,对土地充满着爱,而且从这爱的力量中他感受到一个伟大的史实:“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2.第二节和第三节:诗人重点写了“他”――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缩影,他勤劳善良,有超常的忍耐力,惯于隐忍,安于苦难,然而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他毕竟起来了,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走上了抗战的行列。这是觉醒了的人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这意味着他们除了忍受饥寒、疲劳外,还要面临流血和死亡。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民啊,所以诗人要“拥抱每一个人”。
3.最后一节:诗人以两种相互交叉的感情,写了他复杂的内心感受。“悠久的年代的风”,年复一年吹过“倾圮的屋檐”,给人带来了“无尽的呻吟和寒冷”;吹过“枯槁的树顶”“荒芜的沼泽”,与“虫鸣”及“乌鸦的声音”相应和。这一切使诗人感到无言的痛苦,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所以“我”并不失望,仍有勇气生存下去。
四.朗读全诗,总结其赏析要点:
1.广大的包容性
这首诗并不想以小见大,而是力图对所见所闻所感作整体的把握,以表现复杂深刻的感情。重要处不吝惜笔墨,敞开思路大胆铺排。
2.民族生命力的讴歌
全诗尽管流露了低沉悲怆的情调,但贯穿全诗的是一种强烈的爱。作者从“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诗人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国、义无返顾的农夫身上。当战争打破了乡村的安宁,农夫便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一条征战之路。他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坚定信念。
五.作业:
先对《断章》进行朗读,然后学生自己赏析,讨论这首诗的主题。
教师提示:这首短诗玲珑精巧,是短诗中有悠久生命力的一朵小花。作者用常见物、眼前景创造了象征性的画面,为读者想象留下开阔的空间。有人认为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在“装饰”二字上,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悲哀;有人认为作者从虚处着笔,实写一位美人。作者撰文认为,意思着重在“相对”上,表达了一种哲学观念。
板书设计:
《赞美》 篇3
赞美》
一、重点难点分析
1.全诗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意象纷纭而含蓄,给理解带来许多困难。但是只要紧扣民族的悠长历史、浴血的艰难年代和人民苦难而充满希望的生活斗争这三点,并结合全诗哀歌式的艺术风格来分析这些意象,就可以比较容易地体察到它的内蕴。
2.从表面上看,每节诗最后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关键句)与前面的内容似乎联系不紧,但只要细加分析,便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如第二部分,写到了一位农夫的觉醒和勇敢斗争,他以必死的决心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他的大义大勇正是整个民族已经觉醒并付诸行动的必然结果。
3.对少数意象比较晦涩的难句,我们也不必非要拘泥于理解上的精确,只要了解其大意即可。而且,由于作者当时身处国民党统治区,也不可能把他政治上的倾向表达清楚。
二、表现手法解说
1.穆旦是九叶派诗人,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穆旦的诗风基本上是雪莱式的抒情格调,又揉杂某些现代派诗歌的因子。”他的诗风“徐缓、整饬、押韵。情调是哀歌式的,遂循了英国古典诗歌的特点。他的这一诗风,从他译雪莱、拜伦,似也可以得到印证”(引自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出版的《穆旦诗集》说明)。一诗也鲜明体现了他的风格和情调。
2.作者善于捕捉意象,意象横越时空,缤纷多彩,内蕴深远,气势宏大,又加上哀歌式情调,故全诗拥有雄浑美和沉郁美。
3.诗中广泛地运用了排比、反复、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段,增强了竟象的表现力。
(解说:诗歌由于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意象艺术,所以依据时代背景来解读就十分必要;还要善于抓住诗中点明主旨的关键句来居高临下,复杂意象的解读也就迎刃而解了。)
自读思考
《死水》
1.依据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说说“死水”象征了什么?
2.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三个部分。
3.“死水”的形象有两层,一是其本来面目,二是添加脏物后更加腐烂的面目,请在书上作出标志。
4.第一节中的“不如”“爽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作者要“多扔些破铜烂铁”“泼你的剩菜残羹”?
5.第二、三、四节描绘的种种景象具有什么共同特点?可用诗中哪一句话来概括?
6.“让丑恶来开垦”中的“丑恶”指什么?
7.“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期望?
8.“反讽”手法在诗歌中的第二、三、四节中得到了具体表现,请画出有关词句。
9.第五节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10.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哪一句话跟本诗作者的感情有相似之处?
11.比较《死水》与《一句话》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12.课外阅读闻一多的诗集《红烛》和《死水》。
13.背诵全诗。
第一节:
1.“走不尽……”“数不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有什么特点?
2.“说不尽的故事”指什么?有什么特点?
3.“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引出后面一系列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是对整节诗的一个诠释,请加以具体说明。
第二、第三节:
5.本部分诗中出现了一位农夫的形象。在前六句中,他是怎样一个人?而在第7-16句中他又是怎样一个人?他坚定地走上了什么道路?
6.“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此句的含意是什么?
7.“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该怎样理解?
8.第三节中前八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它们对农夫来说,意味着什么?
9.“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在他的身上痛哭吧”这些诗也暗示了“农夫”怎样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农夫怎样的感情?
第四节:
10.前六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我”为什么要“站在路上踟蹰”?
11.前三节诗结尾都用“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第四节诗却以“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为什么要变化?
答诗:
12.诗中的“我”可以指代什么?农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象征了什么?
13. 该诗题为,作者要赞美什么?
14.该诗用了大量的铺陈、排比、反复和长句,请各举出一例,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15.课外阅读《穆旦诗集》。
16.拿此诗与艾青的长诗《向太阳》和田间的长诗《给战斗者》比较,说出它们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17.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解说:这两首诗尤其是难度很大,为此,必须设计较详细的思考题来帮助学生想像、揣摩、分析、掌握。又由于学生对两位作者(尤其是穆旦)和时代背景比较生疏,所以要作必要介绍,而且可结合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和艾青、田间的同题材作品,从而加深理解。)
参考答案
《死水》
1、“死水”象征了当时腐烂的旧中国。2、略3、一是1、2两句,二是3~12句。4、愤激之情。希望它“丑”上加“丑”,加速灭亡。5、丑陋不堪,污臭至极。“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6、指当时的反动统治者。7、期望旧中国加速灭亡。8、略9、归纳概括全诗内容。10、略11、思想上:①同:激烈的情感;②异:《一》从正面写;《死》从反面写。艺术上:①同:构思新颖;新格律;②异:《死》用了反讽手法,较含蓄。
1、描绘了中华民族辽阔的土地、人民艰难的生活和悠久的历史。给人的印象是即开阔又压抑。2、指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生活,充满灾难、忍受、对自由幸福的渴望。3、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历史、生活持有的强烈的责任感和爱。4、略5、受苦受难,不断失望,忍辱负重。义无反顾地投身民族解放的事业,抱着必死的决心,坚强不屈。6、因为民族的觉醒和抗争意味着苦难时代将会结束。7、略8、描绘了妇女儿童饥饿、悲哀、恐惧的生存状态。解救他们,是农夫们义不容辞的责任。9、有可能牺牲。作者为他的义无反顾感到既无助又担心,并且致以崇高的敬意。10、描绘了民族绵长的苦难和痛苦的期待。“踟蹰”是因为历史的负担太重。11、第三节作者思考民族、历史、生活和人民,得出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结论。第四节作者的思绪回到了痛苦凄凉的现实,然而又有了前面的认识,故而又大声呼唤,尽管有太多的“无言的痛苦”,“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12、“我”是抒情主人公,可以借代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代言人。农夫象征着已经觉醒正在浴血奋战的广大中国人民。13、略14、一咏三叹,增强了视觉上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赞美》 篇4
一.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赞美的必要性,掌握赞美的技巧和基本原则,了解赞美的多种方式。
2.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赞美技巧、赞美性语言、赞美性的行为方式,对他人进行适度的赞美以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使我们认识到适当的赞美会给集体和个人带来快乐.
2.通过活动, 让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欣赏和赞美别人,进一步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树立自信,使自己不断地进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到赞美别人带来的愉悦和受到赞美后的鼓舞、奋进,激发学生恰当地对他人表示赞美的动机。
二.教学形式:主题班会
教学时间:35分钟
教学年级:五(3)中队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排演小品。
3、请家长写一段赞美孩子的话。
四、活动流程
(一)感受赞美的力量
1、讲述名人故事,感受赞美的力量
师:同学们,在今天这节班会课上,周老师介绍你们认识一位名人。
(出示“列夫.托尔斯泰”人像)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下面请我们班的故事大王丁汀来给大家讲述他的故事吧!――讲故事
思考:点燃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火焰,找回自信和人生目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问题出示,学生交流
师:是啊,是赞美让他有了奋进的信心和勇气。这就是赞美的力量!那么,在生活中,你赞美过别人或得到过他人的赞美吗?
2、学生回忆生活中“赞美他人或得到他人赞美”的经历。――学生交流,说说赞美时的心情。
小结:我们在赞美中收获了什么?――媒体出示:赞美的力量 快乐 友谊 自信 进步
3、师小结:
的确,愿意赞美别人和被别人赞美都是幸福的,因为它会让你和对方都感到快乐,人与人的关系更和谐、友善。这就是赞美的力量。
(二)掌握赞美的技巧和原则
师:那么,怎么样的赞美才能产生这样的力量呢?请大家先来欣赏一段小品《学会赞美》。(大意:一位同学在学校艺术节中并不出色的演唱,得到了两位同学截然不同的赞美,一个赞美他是歌星,一个赞美热爱集体,积极参加活动。)
1、学生表演小品《学会赞美》,说说欣赏哪种赞美?为什么?
2、师小结:是啊,赞美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和原则,才能体现它的魅力。――出示:赞美的技巧和原则
只有发自内心的赞美,才能打动人。――出示:真诚:措辞得体、情真意切赞美对方,要符合实际,有针对性。――出示:真实:具体明确、不讲套话。
(三)了解赞美的方式
师:其实,赞美除了用夸奖的语言外,还有很多方式。你平时看到过哪些方式呢?出示:赞美的方式
1、四人小组讨论
2、学生反馈。
相机出示 赞美的方式:语言 欢呼 握手 拥 抱 掌声 击掌 鲜花 翘拇指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对赞美一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知心姐姐的一段话。
3、读读知心姐姐的话
赞美是美德,它会使人宽慰,它会使人快乐,它会使人感觉到美的存在。赞美不是虚伪,不是恭维,是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欣赏与鼓励。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复杂的表达。只要它发自你的肺腑,它就会打动人心,给别人带来莫大的惊喜,也让自已心情愉悦。
(四)赞美身边的人
a、师:的确,只有真诚的赞美才能最打动人的心灵。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人值得赞美。周老师在你们的身边找到了这两位同学――出示:一幅绘画作品 运动会中的一段描述
1、讨论:大家觉得他们是谁?值得赞美吗?(分组讨论,在赞美卡上写上对他们的赞美,注意赞美要真诚、得当)
2、各组派代表向这两位同学送“赞美卡”。不过,在赞美同学时,老师给大家一个小小的提示――媒体出示:
温馨提示:
面带微笑 → 走近朋友 → 双手送上 → 直视对方→ 真诚赞美→ 相互欣赏
3、采访被赞美者之一:你得到了大家的赞美,心情怎样?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吗?
b、师:只要你的身上在闪光,就一定会有人欣赏。 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位最值得我们赞美的同学――媒体出示:带破洞的裤子 留着伤疤的腿
他就是陈嘉伟同学。这样吧,我们请我们梅花班的小记者对他做一番采访吧!请上梅花小记者。
2、梅花小记者采访主人公:你好!我是梅花小记者张一湄,记得你在上次校运动会中参加了1500米长跑,能不能帮我们讲述当时比赛的情景。――陈嘉伟讲述赛场情景。
记者:请你说说当时你是怎么想的?――陈嘉伟说想法
记者:同学们,此时此刻,大家一定非常的感动,让我们真诚地来赞美他吧!可以用上不同的方式。――学生走到他身边赞美他。
3、梅花小记者毛睿亭采访赞美者:当你在赞美他时,你的心情怎样?
采访被赞美者:听了同学对你的赞美,你能说说此时的心情吗?
4、记者总结:同学们,当你在赞美别人的同时,你一定非常欣赏他,并下决心要汲取他的长处。当你被人赞美时,你会快乐、幸福,并会极力自己继续努力,这就是赞美的力量。让我们细心发现他人的长处,多多赞美他人吧!谢谢大家,我们的采访到此结束!
5、颁“梅花奖”
师:此时此刻,大家一定被陈嘉伟同学的毅力和对班级的责任心、荣誉感深深感动。他就是运动场上的小梅花。我建议:为陈嘉伟同学颁“梅花奖”。――请副班主任上台为陈嘉伟同学颁“梅花奖”。
相信,从今天开始,我们梅花班一定会出现更多这样的陈嘉伟,这枝顽强不屈的梅花将会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傲然开放!再次用掌声赞美他。
c、教师送“赞美卡”赞美学生。
其实,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每一位同学的身上都有闪光点。今天,老师也做了一张赞美卡,想赞美我们班的同学,他就是余宾帆同学。请上余宾帆同学。―1、教师讲述他宽以待人的故事。
2、教师送“赞美卡”。(语言 摸头 拥抱)
3、师:大家用掌声都来赞美他吧!
d、家长赞美孩子
师:听说我们班要举行“赞美”的主题班会,我们有几位家长写来了便条,用他们真诚的语言想赞美他们的孩子。
1、媒体出示:“孩子,你是值得赞美的……”
吵吵:你用你那稚嫩的肩膀帮助妈妈一起撑起这个小家,旅游季节你给我送饭,工作忙时我对你发脾气,你满腹委屈悄然离开,我生病时你关心我,心疼我,我们相依为命,度过了许多风风雨雨,谢谢你,宝贝,你是值得赞美的!
森林:你从小失去了爸爸,可你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坚强,看到别人有心爱的玩具,你从不轻易向妈妈开口,看到妈妈疲惫地回家,你用你小小的手,心疼地为妈妈捶背,虽然家里贫困,但你告诉妈妈永远要做妈妈的儿子。
你的坚强,懂事,是值得妈妈赞美的,妈妈永远爱你!
教师深情诵读赞美语。
2、分别请被赞美的两个孩子上台,说说此时此刻的心情(现场拨打电话向妈妈说出心里话)
3、学生掌声赞美,教师动情鼓励。
(五)尾声
1、教师总结、赠诗
同学们,其实,你们每个人都值得赞美。在这里,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诗。
――出示诗《赞美》:
赞美,如同一缕阳光,感动你我,温暖人心。
赞美,如同一场春雨,滋润心田,催人奋发。
赞美,如同一首诗歌,陶冶情操,激励成长。
真诚赞美, 催开心灵之花。
配乐朗诵诗
2、教师激情结束
同学们,只要我们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真诚赞美,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就能收获友谊、收获自信,快乐、幸福地成长!祝愿你们在三小这片沃土上,成为懂得赞美他人,也被他人赞美的好少年!
《赞美》 篇5
第二课时 真诚地赞美一、 教材分析1、对教材目标的理解:1)从知识目标看:学生懂得赞美在人际交往中的积极作用。2)从能力目标看:培养学生学会赞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3)从情感目标看:培养学生仁爱之心,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完善自己的人格。2、对重点与难点的分析:1)重点:学会真诚地赞美,主动营造愉快、积极的人际氛围。2)难点:赞美的艺术二、 综合设计思路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学习自尊自信的时候,曾经跟大家谈过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大家还记得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什么吗?对,就是自我实现。而自我实现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别人的认可与欣赏,尊重的需要已经成为人们占优势的需要,而赞美正可以使对方觉得被尊重,被认可,满足了人们内心的需要,真诚的赞美就像阳光一样能温暖我们的心灵。当然真诚的小黑板出示材料: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一所小学进行了一项实验。他给各年级的学生做了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测完之后,他并没有看测验结果,而是直接教给老师一份名单,指出名单上的学生很有潜力,将来可能比其他的学生更有出息。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那些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罗森塔尔的这个实验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简单的来说,告诉我们成功与被认可之间的关系,本来这些学生可能都是资质平凡,但是罗森塔尔的结论是一种赞美,帮助了这个小学的老师和这些孩子都树立起信心,从而使这些孩子进步了。少年史蒂夫莫里斯眼睛不好,但是天生耳朵敏锐,有一次,老师拜托他听声辨位,找到从学校实验室逃走的老鼠。老师对史蒂夫的认可,开启了他新的人生。后来史蒂夫成为顶尖的热门歌星和作曲人。真诚的赞美是一种使人不断完善的美好的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同时也害怕别人的指责。大家听说过,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吧?我这里说一个陶先生四颗糖果教育学生的故事。(略)大家想想看,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我们身边,作为老师一看这样的情形,当时一定是气愤难当,很容易对王友同学一顿劈头盖脸的责骂,而这样的责骂能产生什么样效果呢?陶先生没有采取一般的粗暴对待的方式,而是用表扬,赞美使王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的赞美和表扬实际起到了一种迂回批评的好效果。所以我们说,巧妙迂回的赞美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批评方法,这就要看每个同学对赞美的运用了。基于以上的原因,更加证明了一点,我们在生活中要积极去赞美别人,但是赞美别人是一门艺术,不能随意地赞美,是由讲究的。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探究园。思考探究园后面的四个问题。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为什么说陈小力的赞美不是阿谀奉承呢?那就在于他的赞美是不是真心实意地,真心实意,发自内心的才称得上赞美,否则虚伪的赞美就是阿谀奉承了。所以大家在赞美他人时,首先必须要真诚,发自内心,必须是实事求是,不是无中生有,言过其实的,否则有拍别人马屁的嫌疑,而且容易造成误解。赞美的第二点是中肯。简单说就是要理智地赞美别人,感情色彩太浓或太淡都会影响赞美的效果。比如,有些家长在看到孩子的一点成绩之后就忘乎所以,激动不已,把孩子捧上了天,不留余地,没有分寸,所以中肯就要求有理智,有分寸。第三,新颖。赞美别人要新颖,善于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亮点,才有新意,正如巴尔扎克所说,第一形容女人为花的人是聪明人,第二形容女人为花的人就一般了,第三个形容女人为花的人就是笨蛋了。简单地说要善于去发现。第四,具体。赞美别人要具体说,不要太笼统,比如说某人很好,好在哪里?说某人很厉害,厉害在哪里。如果赞美的不够具体,会让产生距离感。认真地,真诚的赞美才能打动人心。第五,区别。赞美要根据对象不同有所区别。比如对年长者,你可以赞美他的阅历、经验、健康等等。对年轻人,你可以赞美他的活力,事业,仪表等等。第六,灵活。赞美可以视情况不同灵活采取不同的赞美方式,比如,老师对同学的表扬如果放在家长会上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或者赞美不需要当面,可以通过他人的转述,这些都是采用比较灵活的方式去赞美别人。第七,适时。赞美别人也讲求实效。比如,老师在学生的作业上写:“你昨天的作业很工整。”学生看了以后会产生疑惑,老师是不是指我今天的作业很不工整呢?错过了赞美的时机,效果大大的降低了,甚至可能产生误解。第八,兼顾。赞美别人的时候,你还要注意兼顾到周围其他人的感受。在赞美某人时,尽量为其他人保留面子,比如,甲做的不如乙,就不如说,乙做得最好。虽然两种方式都对于乙来说都是相同的,但是对于甲来说就不同了,第二种表达会让甲心里好受一些。教师总结:同学们让我们在朗诵《学会欣赏》诗中,结束我们这一课的学习,但愿我们生活中多些欣赏的眼光,多些真诚的赞美,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幸福,更美好!板书设计:三、 真诚的赞美是温暖的阳光1、欣赏需要赞美来表达2、真诚的赞美是一种使人不断完善的美好的途径3、巧妙迂回的赞美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批评方法4、我们应积极的赞美别人5、赞美他人必须真心实意
《赞美》 篇6
教案设计说明:这首诗较为抽象,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要求教师作较为认真的指导。而一般的参考书上对此诗又没有较为详尽的分析。在多次的阅读中,对这首诗作了一点比较幼稚的解释,在这里呈现给大家。
教学目的:
一、 使学生理解该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
二、 了解该诗中运用的反复手法及梦一般的诗境。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有这种特点。
三、 简介作者:穆旦,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华大学,抗战爆发以后随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共同迁往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随军远征缅甸。他走了很远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难,这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 引导初读:作者在诗中写了什么?(他梦到了什么?)亦即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五、 阅读第一小节:
1、 作者在这首诗中,交织着痛苦和希望两种情感,请阅读第一小节,你认为在这一节中,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满希望的?
2、 明确:作者描绘了干燥的风,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三种哀景,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爱情和鹰群、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三种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难,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处看见的人民、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三个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3、 小结:这一小节是作者对大地的宏阔展示,虽荒凉贫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满亮色,全诗笼罩了“赞美”的基调。
六、 阅读第二小节:
第二小节诗人由地到人,写了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阅读,思考。提示:这个农夫原来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时代的变迁打破了他家乡的宁静,他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征途。(引导学生理解:“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过他祖先的的同样的泥土”;“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让他死亡的征途。)
七、 这个农夫走了以后怎样呢?阅读第三小节,从诗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凉。但是他走了,从不回头诅咒。
这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对这个农夫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提示:舍家保国,义无反顾。
面对这个崇高的人,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面对的个人,作者激动(要拥抱每一个人)、悲伤(为了他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小结:这一小节中作者写了农夫走了以后的悲哀。
八、1、阅读第四小节前六行,思考:这几句写的是什么?
提示:注意作者反复强调的东西。这几句写的是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凉依旧。
2、面对这种现象,作者有什么感受?
提示:阅读以下三句,体会作者的感情。作者为了民族仍将有可能面临耻辱的历史而痛苦,徘徊
3、但最后的两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这里,作者既有对未来的忧郁,又有对前途的展示。大地依旧,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一个希望正在升起。
九、 课堂总结:这首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构成了诗歌 的主旋律,表明了赞美的内容,这首诗像一个梦境,通过一些意象的描绘,表达了痛苦的希望交织的情感。
十、 作业 :熟读。找出自己仍不理解的句子。思考其中的道理。
《赞美》 篇7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现代诗的有关知识;2.初步学习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3.了解现代诗的基本流派及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1.《再别康桥》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2.《死水》的象征意义;3.《赞美》一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学习了两首古典诗词之后,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几首现代诗歌。(板书标题)
二、检查预习:
1、注音:荇 篙 溯 斓 笙 漪 羹 绮 酵 佝偻
嚣 圮 踟蹰
2、辨析组词:蒿、篙、稿、槁、缟。 谰、澜、斓。 圯、圯。 踟、踌。箫、萧、潇踟蹰和踌躇
3、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试读这三首诗。
三、教师名确: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再别康桥》(板书)。然后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 序,浙江海宁人。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1918―1922年先后在美国、英国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他一生留下4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徐志摩是个个性主义者。他有“单纯的信仰”,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他为理想奋斗,一生都在追求爱与美,追求个性的表现,向往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但是,当时中国社会已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阶级斗争日益尖锐,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也好,超阶级的人性和自由也好与时代潮流是相悖的,最后徐志摩“流入颓废的怀疑”之中。这四部诗集真实地记录了他由“单纯的信仰”逐步变为“颓废的怀疑”的过程。
写作背景:康桥,现通译“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1920年9月离开美国到达英国,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旁听生学习政治,于1922年8月下旬离英返国。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国,重访剑桥大学,于同年11月6日回国途中在轮船上作《再别康桥》这首诗。
四、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划出诗歌中的意象,
五、提问:
1、这首诗歌有哪些意象?
明确:有“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辉”“夏虫”等意象。
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些意象都是远高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自然景物,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
3、这些意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联系诗歌标题分析,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是抓住一个“别”字。因此,作者运用这些意象,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离别气氛;同时,再联系正文中“作别”“不带走”这样的词语分析,可以肯定,作者在这些意象中寄托了对康桥深深的依恋和惜别之情。(这个过程,正是把握这首诗的主旨的方法)
六、诗意分析:
全诗共八节,几乎每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这就是《再别康桥》的“画面美”。画面美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着浮藻的清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诗人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里,做“一条水草”的体验等。本诗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音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难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感受。但相似并非相同,“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变成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轻轻地招手”,是向彩云告别;“挥一挥衣袖”似乎是“彩云”依依不舍,拽住了“我”的衣袖,“我”不得不挥之而去。首节写“彩云”告别,尾节斩钉截铁地宣告“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诗人个人的自由天性,诗意又深了一层。
七、提问:怎样理解《再别康桥》一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即艺术特点)
[解析]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告别对象由人间转向天空的云彩,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其次,诗人为别离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见机器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特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
八、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第1小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看到臭水沟里的一沟污水、死水时,你会想到什么?你能把它写成诗来讽刺一种社会现象吗?1925年,著名的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就以“死水”为题,写了一首诗歌《死水》(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著名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曾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创办《新月》杂志。1946年7月15日遭国民党特务暗杀。他的诗风沉郁凝重,语言绚丽精炼,对仗工整,为开创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格律诗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同时还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主张,曾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作品有诗集《死水》、《红烛》。
三、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画出诗中描写“死水”的词语,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提问:
1、诗人是怎么描写“死水”的?
明确:诗人是这样描写“死水”的外表的:一池的“绿酒”上面有绿的“翡翠”、红的“桃花”、闪光的“罗绮”和灿烂的“云霞”,还“飘满了珍珠”,又有“歌声”。诗人又是这样揭示“死水”的内里的:里面有的是“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羹”,这些污秽的东西在这里霉烂、发酵;那翡翠便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锈,罗绮是油腻的光,云霞是霉菌,绿酒是一沟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可见“死水”的外表华美,只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华美的外表下面是污秽的罪恶。
2、诗人为什么把“死水”描写得如此美丽?
明确:这是一种“反讽”手法。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3、《死水》一诗中的“死水”究竟象征着什么?
明确:一般研究认为,这首诗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因时地不同,至少有三重象征意义:(1)从其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此诗后面所署创作时间是1925年4月。正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准备回国的前夕。留美期间的闻一多有两个突出的情绪,一是对美国社会那种在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感到愤怒与厌恶;一是对自己的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思念。因此,他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反帝激情的诗篇,
《死水》正是这种情绪的反映。“死水”不正是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的美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吗?(2)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死水》虽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但到了1926年月月已身在北京的决一多先生,才特意拿它出来发表,是有其新的做含意的。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满腔痛恨。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态度是这样的决绝、激烈!(3)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他结束了诗人的生涯走进了学者的书屋。1928年,他编成了他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他把封面设计成通盘的黑纸,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也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死水”正是黑暗的中国现实的象征,这样,从《死水》一诗到《死水》一书,又有了另外一层寓意了。
五、关于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是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诗歌流派。新月诗派分前后两期,前期以1926年4月创刊的《晨报•诗镌》为阵地,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刘梦苇、饶孟侃等;这是一个在胡适为代表的写实派白话和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派自由诗创作处于衰退、停滞状态下,涌现而出,致力于提高新诗艺、潜心于探索新格律的诗歌流派。本派诗人以“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作为诗艺目标,各自又能腾挪变化,斟酌创新,创作出大量内容与形式臻于双美的诗作,对新诗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其中闻一多、徐志摩的作用尤为突出。
六、作业 :
1、徐志摩是中国资产阶级文学流派“ ”的代表诗人,著有诗集《 》、
《 》、《 》等。
2、闻一多,现代诗人,作为“ ”诗派的领袖和一代宗师,第一本诗集是《 》,第二本诗集是《 》,较第一部在艺术上更为成熟。
3、课后练习一第2小题。
第三课时
一、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新诗中的新格律诗,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再来学习一首新诗中的自由诗《赞美》(板书课题及作者)。
说明概念:新诗是指“新文化”运动后出现的白话诗,包括新格律诗和自由诗。新格律诗以闻一多和徐志摩为代表,主张新诗的格律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们的“三美”主张。自由诗则不讲究格律的要求,形式较为自由,只讲究思想内容的表达,不注重语言形式的整齐和韵律。
二、简介作者:
穆旦(1918――1977),原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本名查良铮,笔名梁真。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开始习诗。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抗战爆发后,随校迁长沙又转昆明。1940年西南联大毕业、留校。1949年赴美国,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副教授。著有诗集《探险者》(1945)、《穆旦诗集》(1947)、《旗》(1948)等。他是40年代我国“九叶诗派”(这是活跃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的一个流派)诗人中最具有现代诗风的一位。写有《赞美》、《诗八首》等有影响的诗篇。
三、写作背景:
四、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领会诗人感情。
五、简析: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此诗虽以“赞美”为题,但描写的重点却是祖国的苦难现实和悲怆历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民族的忧虑之情。在诗人笔下,祖国“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许多孩子期待着饥饿,而又在饥饿里忍耐”;在路旁仍是一样的“不可知的恐惧”。面对此情此景,诗人的心在流血,在为祖国的贫穷、落后、凄凉、萧条而痛心,为祖国人民的苦难生活而悲伤,并“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而忧虑。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沉沦,也不希望人民因此而沉沦,他让读者从诗中看到了希望,他带着鼓励和期盼再三咏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在这带血的呼喊里,昭示了中华民族振兴的力量。这才是“赞美”的根源之所在。
2、诗题为《赞美》,作者究竟要赞美什么?
明确:全诗尽管流露了低沉悲怆的情调,但贯穿全诗的是一种强烈的爱。作者从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从佝偻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诗人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国、义无反顾的农夫身上,他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坚定信念。是对民族生存力的讴歌和赞美。
3、阅读诗歌第二节,完成下列问题:
(1)“一个农夫”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既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我们整个中华民族。
(2)从“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到下面的“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表现了“他”怎样的变化?一个“只”字在句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表现了“他”的觉醒。“只”表现了“他”还只限于“关注”的阶段。
(3)“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这一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意念?
[明确]:“他”是一个正在觉醒中的“我”,而“自己”则是一个“麻木无知”的“我”
而这个“麻木无知”的“我”正在走向“死亡”。
(4)“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
[明确]:因为“他”必须是强大的,“他”承担着实现“希望”的责任。
4、诗中每一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有怎样的意味?
[明确]:从修辞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反复。尽管诗人为祖国人民的苦难生活而而悲伤,但诗人没有因此而沉沦,也不希望人民因此而沉沦,他用“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复作结,就是让读者从诗中看到希望,在这带血的呼喊里,昭示了中华民族振兴的力量,表达了对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的坚定信念,是对民族生存力的讴歌和赞美。
六、布置作业 :
课后练习三。
[1]
《赞美》 篇8
自读导言
《死水》
1.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愤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2.理解“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理解作者的反讽手法和音律美。
《赞美》
1.根据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对中华民族觉醒与抗争的由衷赞美。
2.理解诗中的农夫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该诗意象的雄浑美和沉郁美。
(解说:诗歌的魅力主要表现为意象美和语言美,把握住这两点,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呼之欲出了。)
自读程序
1.读课本有关注释,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2.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并解释。
3.听读,朗读,默读全诗。
4.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若干部分,写出各部分大意。
5.研读,思考,回答(题目请见后面自读思考)。
6.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7.熟读《赞美》,背诵《死水》。
(解说:这两首诗尤其是《赞美》理解难度很大,因此,必须设计一系列思考题来帮助学生想像推理,逐步分析理解。掌握时代背景和作者简况也很重要,是理解诗作的一把钥匙。)
自读点拨
《死水》
一、重点难点分析
1.第四节为全诗的重点,对全诗内容进行总汇。“这里断不是美的存在”是对“死水”本质上的批判;“让给丑恶来开垦”是对前面“死水”加速腐朽种种情景的总括;“造出个什么世界”是对旧中国的诅咒,集中表达了他的愤激之情。
2.反讽手法。即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刺事物。诗中加速“死水”的腐烂后出现了一些“奇怪”景象,铜锈成了“翡翠”,铁锈出了“几瓣桃花”,“油腻”织出“罗绮”,“霉菌”蒸出“云霞”,“死水”酿出“绿酒”,“白沫”成了“珍珠”,“青蛙”“叫出了歌声”……这些怪异现象,正是作者对死水一样的现实社会的无情嘲笑和讽刺。好像一个丑人却戴上美丽的花,涂脂抹粉,扭捏作态,嗲声嗲气,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不如死了做个“鬼”再生。同时暗含了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粉饰太平种种伎俩的揭露。
二、表现手法解说
1.艺术构思独具匠心。不说变“丑”为“美”,而说让“丑”更“丑”,“丑”至灭亡,再造新“美”,从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激之情和对新社会的热望。
2.反讽手法。
3.具有音律美。当时闻一多等人倡导“现代格律诗”,要求每行字数一样,音步也一样,如第1、2句,“我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读起来自有一种整齐的音律美。
《赞美》
一、重点难点分析
1.全诗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意象纷纭而含蓄,给理解带来许多困难。但是只要紧扣民族的悠长历史、浴血的艰难年代和人民苦难而充满希望的生活斗争这三点,并结合全诗哀歌式的艺术风格来分析这些意象,就可以比较容易地体察到它的内蕴。
2.从表面上看,每节诗最后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关键句)与前面的内容似乎联系不紧,但只要细加分析,便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如第二部分,写到了一位农夫的觉醒和勇敢斗争,他以必死的决心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他的大义大勇正是整个民族已经觉醒并付诸行动的必然结果。
3.对少数意象比较晦涩的难句,我们也不必非要拘泥于理解上的精确,只要了解其大意即可。而且,由于作者当时身处国民党统治区,也不可能把他政治上的倾向表达清楚。
二、表现手法解说
1.穆旦是九叶派诗人,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穆旦的诗风基本上是雪莱式的抒情格调,又揉杂某些现代派诗歌的因子。”他的诗风“徐缓、整饬、押韵。情调是哀歌式的,遂循了英国古典诗歌的特点。他的这一诗风,从他译雪莱、拜伦,似也可以得到印证”(引自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出版的《穆旦诗集》说明)。《赞美》一诗也鲜明体现了他的风格和情调。
2.作者善于捕捉意象,意象横越时空,缤纷多彩,内蕴深远,气势宏大,又加上哀歌式情调,故全诗拥有雄浑美和沉郁美。
3.诗中广泛地运用了排比、反复、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段,增强了竟象的表现力。
(解说:诗歌由于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意象艺术,所以依据时代背景来解读就十分必要;还要善于抓住诗中点明主旨的关键句来居高临下,复杂意象的解读也就迎刃而解了。)
自读思考
《死水》
1.依据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说说“死水”象征了什么?
2.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三个部分。
3.“死水”的形象有两层,一是其本来面目,二是添加脏物后更加腐烂的面目,请在书上作出标志。
4.第一节中的“不如”“爽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作者要“多扔些破铜烂铁”“泼你的剩菜残羹”?
5.第二、三、四节描绘的种种景象具有什么共同特点?可用诗中哪一句话来概括?
6.“让丑恶来开垦”中的“丑恶”指什么?
7.“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期望?
8.“反讽”手法在诗歌中的第二、三、四节中得到了具体表现,请画出有关词句。
9.第五节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10.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哪一句话跟本诗作者的感情有相似之处?
11.比较《死水》与《一句话》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12.课外阅读闻一多的诗集《红烛》和《死水》。
13.背诵全诗。
第一节:
1.“走不尽……”“数不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有什么特点?
2.“说不尽的故事”指什么?有什么特点?
3.“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引出后面一系列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是对整节诗的一个诠释,请加以具体说明。
第二、第三节:
5.本部分诗中出现了一位农夫的形象。在前六句中,他是怎样一个人?而在第7-16句中他又是怎样一个人?他坚定地走上了什么道路?
6.“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此句的含意是什么?
7.“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该怎样理解?
8.第三节中前八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它们对农夫来说,意味着什么?
9.“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在他的身上痛哭吧”这些诗也暗示了“农夫”怎样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农夫怎样的感情?
第四节:
10.前六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我”为什么要“站在路上踟蹰”?
11.前三节诗结尾都用“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第四节诗却以“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为什么要变化?
答诗:
12.诗中的“我”可以指代什么?农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象征了什么?
13. 该诗题为《赞美》,作者要赞美什么?
14.该诗用了大量的铺陈、排比、反复和长句,请各举出一例,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15.课外阅读《穆旦诗集》。
16.拿此诗与艾青的长诗《向太阳》和田间的长诗《给战斗者》比较,说出它们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17.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解说:这两首诗尤其是《赞美》难度很大,为此,必须设计较详细的思考题来帮助学生想像、揣摩、分析、掌握。又由于学生对两位作者(尤其是穆旦)和时代背景比较生疏,所以要作必要介绍,而且可结合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和艾青、田间的同题材作品,从而加深理解。)
参考答案
《死水》
1、“死水”象征了当时腐烂的旧中国。2、略3、一是1、2两句,二是3~12句。4、愤激之情。希望它“丑”上加“丑”,加速灭亡。5、丑陋不堪,污臭至极。“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6、指当时的反动统治者。7、期望旧中国加速灭亡。8、略9、归纳概括全诗内容。10、略11、思想上:①同:激烈的情感;②异:《一》从正面写;《死》从反面写。艺术上:①同:构思新颖;新格律;②异:《死》用了反讽手法,较含蓄。
《赞美》
1、描绘了中华民族辽阔的土地、人民艰难的生活和悠久的历史。给人的印象是即开阔又压抑。2、指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生活,充满灾难、忍受、对自由幸福的渴望。3、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历史、生活持有的强烈的责任感和爱。4、略5、受苦受难,不断失望,忍辱负重。义无反顾地投身民族解放的事业,抱着必死的决心,坚强不屈。6、因为民族的觉醒和抗争意味着苦难时代将会结束。7、略8、描绘了妇女儿童饥饿、悲哀、恐惧的生存状态。解救他们,是农夫们义不容辞的责任。9、有可能牺牲。作者为他的义无反顾感到既无助又担心,并且致以崇高的敬意。10、描绘了民族绵长的苦难和痛苦的期待。“踟蹰”是因为历史的负担太重。11、第三节作者思考民族、历史、生活和人民,得出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结论。第四节作者的思绪回到了痛苦凄凉的现实,然而又有了前面的认识,故而又大声呼唤,尽管有太多的“无言的痛苦”,“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12、“我”是抒情主人公,可以借代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代言人。农夫象征着已经觉醒正在浴血奋战的广大中国人民。13、略14、一咏三叹,增强了视觉上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设计者:刘人云)
[1]
《赞美》 篇9
我凝望着这青青的芦苇沉思遐想:任何一个人必有所长,只要各尽其才,对人类就有贡献;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为人民而献身,全部发光发热,就应受到赞扬。我呵,我也愿作这绿色海洋中一根小小的芦苇……下面由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关于芦苇的赞美的阅读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芦苇的赞美阅读材料
①我曾在莽莽的原始森林中跋步,目睹过那参天大树的巍巍英姿;也漫游过广袤的大草原,领略了“风吹草低见牛羊”那诗情画意;还曾在滔滔的大海乘船,观赏过白浪翻滚,海鸥翱翔……这些,都曾使我心神激动,赞叹不已。这次到冀中,看到了纵横数十里的白洋淀,却又被满淀青青的芦苇迷醉了。
②没有到过白洋淀的人,总以为白洋淀就是一片白茫茫,其实不然,如果站在淀边,根本看不到连成一片的水面,而是一个苇塘连着另一个苇塘,整个白洋淀就是一个莽莽苍苍的芦苇世界。只有摇着船儿,进入芦苇荡的深处,才真正看到一个个大小不同的淀子,碧蓝碧蓝的,波光潋滟。这许许多多的淀子,还有那纵横交错的濠沟、港汉,都完全隐蔽淹没在这奇妙浩瀚的绿色海洋里。
看看这绿野千里,你会觉得它像南方层层叠叠的甘蔗田,也像北方辽阔的草原;像茂密的丛林,又像蔚蓝色的大海,时而静穆如山岳,那样清幽神秘;时而翻起万顷绿浪,发出阵阵的涛声,那样声势浩大。这浩如烟海的芦苇荡,是绝妙的青纱帐,是曾经威震全国的雁翎队的故乡!
古往今来,鲜花、芳草、青松、翠竹、骄扬、垂柳……曾经扣动过多少诗人和画家的心灵,用绚丽色彩给它们浓妆淡抹,用优美的诗句把它们讴歌颂扬。而芦苇,往往很少被注意和重视,常常只当作某种风景的点缀而出现在画图和诗文里。其实,这平平凡凡、朴实无华的芦苇,是很值得人们赞美的。
⑤盛夏时节,每根芦苇,临风摇曳,婀娜多姿,显示出一种生气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一根芦苇,应该说是很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也是脆弱无力的,只要被大风一吹很容易折断。也许芦苇深知自己这个弱点吧,它从来不会单独存在,总是集群而生,聚众而长。只要有芦苇的地方,就是一簇簇,一片片,繁繁茂茂,蓬蓬勃勃,成林似海,风吹不断,浪打不倒。任何环境中也是从容挺立,不折不弯,掀起千重浪,渲腾澎湃。这时候,你一点也不会觉得芦苇弱小,给人留下的是众志成城,气势磅礴的壮观。
⑥芦苇,是白洋淀里的一大宝,作为青纱帐,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它曾经是抗日英雄儿女的天然屏障。作为野生植物,它又是人们生活的一种来源,世世代代,养育着成千上万的人。它易生易长,每年冬天全部砍光苇子,第二年春天一阵春风,几场春雨,又发笋冒尖,长出新的芦苇,一年又一年,总是蓬蓬勃勃,对土地要求极少,而自己为人们全部献身。
⑦芦苇,虽然不能在高楼大厦作柱为梁,但在广大乡村里,却是普通房子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它虽然不是什么稀奇名贵,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给人们编织成日常生活中的芦席和各种用具;它虽然不像金石那样坚硬,万古不朽,但它愿粉身碎骨,变作纸浆;造出洁白柔美的纸张来,就连那些苇梢碎叶,也勇于投入炉灶,用生命的火焰,为人们驱寒取暖,烧火做饭,全部化为光和热……
⑧我凝望着这青青的芦苇沉思遐想:任何一个人必有所长,只要各尽其才,对人类就有贡献;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为人民而献身,全部发光发热,就应受到赞扬。我呵,我也愿作这绿色海洋中一根小小的芦苇……。
芦苇的赞美阅读题目
1.文章第①段先用一组_________句,盛赞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是为了引出描写的对象_________,这组句子在这里起了_________作用。
2.文中“迷醉”一词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②③两段是从________入手描写________,运用一系列比喻,以浓墨重彩,从不同角度描写和赞美白洋淀芦苇世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文章结尾的第⑧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尾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结尾说:“我呵,我也愿作这绿色海洋中一根小小的芦苇……”假如你当时也在场“凝望着这青青的芦苇”,你有何感想?请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芦苇的赞美阅读答案
1.排比 莽莽的原始森林 广袤的大草原 滔滔的大海 芦苇 烘托
2.是文章的文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3.整体 芦苇荡 莽莽苍苍 奇妙浩瀚 清幽神秘 声势浩大
4.结尾段由芦苇自然联想到人,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提示了芦苇的象征意义。
5.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6.开放性命题,言之成理即可。
《赞美》 篇10
一、设计理念:
如今的社会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眼中只有自己,更多的是亲人对他们的赞美、迁就与关心,赞美他人,寻找他人的闪光点,他们似乎失去了这样的能力。如果老师一味地批评,会导致大量差生的形成;如果抓住其特点,适当地赞美,会挖掘学生的潜力,学生会变得阳光。赞美有助于进一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在赞美中自身也会更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到赞美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明确赞美的原则与技巧。
2、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验赞美别人带来的愉悦,受到赞美后的鼓舞、奋进,激发赞美他人的动机。
3、能力目标
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运用赞美的原则与技巧尝试赞美他人。
教学重点:赞美的原则、方法与技巧。
教学难点:学会用真诚、积极的态度赞美他人。
教学方法:故事启发、讨论法、情境学习法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感悟赞美
1、听故事,感受赞美的力量
老师讲故事:
从前,有甲乙两个猎人,他们清早就去打猎,晚上他们各猎得两只兔子回来,甲的妻子看见冷漠地说:"你一天只打到两只小野兔,真没用!",甲猎人不太高兴,心里埋怨起来,你以为打猎很容易吗?第二天他故意空手而回,让妻子知道打猎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乙猎人的妻子则恰恰相反,她看到丈夫带回了两只兔子,_¤°_说"你一天打了两只野兔,真了不起!",乙猎人听了满心喜悦,心想两只算什么,结果第二天他打了四只野兔回来.
师:从这个故事,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
学:……
师:(引导学生尝试回答问题时,说出赞美的重要性,真诚的赞美使人愉悦,给人自信和力量,使人能把事情干的更好。)
2、回忆赞美理解赞美
师:同学们,请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赞美的理解。
生:畅所欲言。
师总结:赞美是发自内心的对于美好事物表示肯定的一种方法。真诚的赞美使人愉悦,给人自信和力量,但不恰当的赞美却适得其反。在赞美中,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原则、方法与技巧,才能让赞美更具魅力。
3、理解赞美的内容和方法
师生交流赞美的内容:
优点、长处(2)品质(3)能力(4)潜力(5)性格
(6)外貌……
赞美的方法:语言与非语言,如眼神、微笑、点头、掌声等等。
(二)情境学习,学会赞美
师:在生活中,你赞美过他人吗?你们接受过其他人的赞美吗?下面我们看几个情景来领会赞美的原则与技巧吧!领悟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赞美他人呢?
[情境一]
对于一个很捧的人,有人赞美说:“你真苗条”!对一个嘴很大的人有人夸奖说:“你的小嘴真可爱”!你同意这种赞美吗?
师总结:赞美必须真实,发自内心。
[情境二]
教师总结:赞美是一门艺术,真诚的赞美使人愉悦,给人自信和力量,但不恰当的赞美却适得其反,
元旦联欢会上,张军唱了一首《青花瓷》,唱得虽然很投入,但明显跑了调。同学们都鼓掌表示鼓励。王华和李梅对张军进行了赞美。
王华对张军说:“张军,你唱得太棒了,你真是个音乐奇才呀!”
李梅对张军说:“张军,你唱得认真又投入,你是好样的!”
学生思考:你更欣赏哪种赞美?为什么?
生:学生思考后全班交流。
师:赞美必须适时,不恭维吹捧
[情境三]
小明考试得第一名,他兴致勃勃地跑回家,心想:妈妈一定会夸奖我的,可是小明把这一喜信告诉妈妈,妈妈只顾忙自己的事根本没在意,小明心灰意冷,特别生气,几天以后,妈妈忙完自己的事,对小明大加夸赞,可小明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你能说说是什么理由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在多媒体上归纳讲解)
师总结:赞美必须及时,不错机会。
(三)学以致用,一起赞美
赞美大行动,优点轰炸
(1)教师假设情境:现在我不是你们的老师,我是你们勤劳的妈妈。谁想做我的儿子或女儿?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我来试一试这位小演员怎么样?
看,这是妈妈下班后,专门为你做的菜。如果你回到家,看到劳累了一天的妈妈我已经烧好了你最爱吃的菜,你会对我说些什么?即使是自己的妈妈也要想清楚了再说。
教师归纳总结:有的同学说妈妈做的菜味道真好,有的说妈妈辛苦了,有的说感谢妈妈的养育之恩……,大家从不同的方面赞美了妈妈。
过渡:赞美可以让平凡的生活变得美丽,让自己和他人感到幸福和快乐!
(2)过渡: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赞美。下面,我们来赞美身边同学。
请以座位前后相邻的四位同学为一个小组,每位同学以其他三位同学为赞美对象,至少说出其他成员的两条优点。
请一组学生在全班表演,学生思考并交流,他们运用了赞美的哪些方法、原则与技巧。
教师总结:在优点轰炸中,大家用赞美的原则与技巧赞美了小组成员。在小组外,还有很多同学值得我们赞美,接下来,我们把赞美送给他们。
课后拓展传递赞美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学会了怎样赞美自己身边的美,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们赞美的人,请把你的赞美制成赞美卡片,送给他们吧!(课外作业)
(五)板书设计
学会赞美
赞美真实发自内心
赞美适度不恭维吹捧
赞美及时不错机会
(六)教学反思
略
《赞美》 篇11
市第八中学心理健康班会课教案
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苏霍姆林斯基
一.班会主题:学会欣赏和赞美别人
一:班会目的: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需要被人欣赏和赞美;善于欣赏和赞美别人是拥有良好人际关际关系、寻觅知心朋友的一个重要条件。帮助学生认识到欣赏和赞美人是一种艺术,而艺术需要学习,让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掀赏和赞美别人,进一步增进同学之间的 友谊
二:全班齐唱歌曲--《相逢是首歌》伴着余音,主持人登场
甲、乙:你曾对我说,相逢是首歌。
丙、丁:缘份系着你和我,淌过岁月的条条小河。
合: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很高兴为大家主持这次活动。我是主持人……(主持人分别作自我介绍)。
第一个环节--为什么要欣赏和赞美别人
欣赏配乐故事《真希望你是我女儿》。
故事大意是:一个外貌较丑,听力有缺陷,有很强自卑感的小女孩由于老师一句充满爱心的"真希望你是我女儿"之话语,而恢复了自尊、自信,成为一个快乐可爱的女孩。
甲: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被人掀赏,被人赞美。
乙: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光是孩子,世界上所有的人,都需要被欣赏、被赞美、被鼓励。
丙:想象一下,如果一个足球运动员射中了球门,没人给他喝彩,全世界的观众,无论是球场上的,还是电视机前的,大家都对进球保持沉默……,那么还会有足球赛吗?还会有运动员吗?
丁:是的,人们正是用掌声、欢呼、鲜花和夸奖的语言来表达对运动员的欣赏、赞美和鼓励。
甲:欣赏和赞美原本是人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最积极的表现。
乙:欣赏和赞美可以使我们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获得成就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丙:欣赏和赞美是对人的尊重,它可以使人增自尊,得到鼓励,给平凡的生活带来温馨和快乐。
丁;欣赏和赞美是人际关系的润滑济,它可使人与人间的关系更友善,更和谐。
第二个环节--怎样欣赏和赞美别人
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怎样欣赏和赞美别人呢?请看小品--《应聘》。
小品大意为:有两个应聘者抽到的面试题都是"请赞美主考官"。两人的表现方式截然不同:其中一人的赞美是实事求是、适度的,让人听了舒服。而另一人则是夸大其辞,有意恭维,给人的感觉是俗气、虚伪,让人讨厌、恶心。
丙:从刚才的小品中我们发现,一个人在生活中能被人欣赏、赞美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但是,欣赏和赞美别人并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它是一种艺术。
丁:不错,欣赏和赞美别人也是有原则的。首先,它一定也是有原则的。首先,它一定要是发自内心的,具体到位的,千万不能过度,否则可能会有溜须拍马之嫌。
丙:我们在这个团结向上的班级中已共同生活、学习了两年多,同学们之间已经有了较深的了解。
第三个环节--学会欣赏和赞美别人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男生,学会欣赏男生,也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让男生知道怎么欣赏女生,今天我们特请来了其它班的两位男同学,大家欢迎!
全班自由发言向男生提问,互相交谈,互相寻找优点,要求气氛轻松、活跃。
甲:通过刚才的交谈,增进了男女生之间的了解。我们发现,男女同学各有各的优势,因此,相互问正常的、适度的交往是很有必要的。
乙:由于一定的空间距离,我们平时与其它班的同学接触也不太多,为了使同学们更全面地了解其它班的同学,我们还请来了两位女同学,大家欢迎!
自由发言:他们相互寻找优点,互相欣赏、赞美。
丙:刚才大家各抒己见,谈得很投机。通过以上活动,我们已逐渐感受到学会欣赏、赞美别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丁:我们正处于中学时代,渴求友情,希望广大朋友,可以说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愿。
甲:但有些同学感觉知心朋友难找,真诚友情难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的现象呢?
丙:大家应该知道,友情从来都是双向性的,纯真的友情只能建立在相互的交流中。
丁:当你呼唤他人真挚友情的时候,首先有必要审察一下自己是否向同学、向他人传递了自己的真挚友情。
甲、乙:真诚地关心别人,多多地帮助别人,学会欣赏、赞美别人,这就是寻觅知心朋友和真挚友情的重要秘诀之一。
丙丁: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对他人多一份欣赏,多一份赞美关心,多一份帮助。
二:把 尊 重 装 在 心 中
一、班会目的 伴随着学生日益走向独立,逆反心理甚至代沟往往就会产生。此时学生心理应如何调节,又怎样消除与父母日益明显的隔阂,密切与父母的关系呢?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能够体谅父母、理解父母,从而尊重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并进一步尊重他人,关爱社会。
二、班会
过程:
(一)从“尊重父母”开始
主持人上台:
甲:世界上有一种琐碎的爱,她的名字叫母爱。
阴雨时节,一把雨伞送来了她的深情,
傍晚时分,一杯牛奶送来了她的关怀,
琐碎之中,爱在荡漾,爱在澎湃。
乙:世界上有一种宽容的爱,它的名字叫父爱。
像高山似大海,它包容着一切。
多么宽容的父爱,多么博大的襟怀。
甲:但常常听见有同学这样评价父母:“他们太古板!” “他们懂得什么!”
乙:也常常听见同学们大声呼吁:“爸爸妈妈,请理解我” “请给我自主的权利”。
1、班会开始:主持人在韩红《天亮了》的背景音乐下,讲述这首歌的创作背景。
请同学们谈谈对这个故事或这首歌的理解和感受。引入“尊重父母”的主题。
2、小游戏:写出父母的生日。游戏结束后主持人总结。
3、表演小品:《沟通》,后点评。“你与爸爸妈妈经常性沟通吗?”“你觉得你的爸爸妈妈好沟通吗?”“哪些事情你通常会跟父母讲?哪些不讲?”“你会把心事告诉谁?”
4、请同学们讲讲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真情故事。
5、你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6、全班齐诵《新三字经》。
《新三字经》
为人子 方少时 尊长辈 习礼仪
孝与悌 须继承 爱父母 意深长
亲养儿 多苦辛 报春晖 寸草心
亲有教 儿恭听 做错事 即改正
家务事 乐担承 洗碗筷 扫门庭
家爱我 我爱家 推此心 爱中华
(二)“尊重他人、关爱社会”
主持人甲:美国有位总统,一次批评他的女秘书:“你这件衣服很漂亮,你真是一个迷人的小姐。只是我希望你打印文件时注意一下标点符号,让你打的文件像你一样可爱。”女秘书对这次批评印象非常深刻,从此打印文件很少出错。身为美国总统,可算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之一了,说话如此委婉、“客气”,这是他好修养好气度的体现。假如他换一种盛气凌人的口吻喝斥:“怎么搞的!连标点符号都搞不清楚,亏你还是xx大学毕业的!”只能让对方反感,而达不到纠正对方错误的目的。
主持人乙:说话也是一门艺术。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很多人,说的很多话,立足点和出发点本来是不错的,但由于不注意说话艺术,往往导致无谓的误解和争端。
正光公司最高管理者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真诚地爱你的同事、爱你的上级;要多从好的方面去想别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先施于人;得理也饶人……这些观点很值得我们深思。
主持人甲:人,谁没有一点自尊、谁没有面子观念?只要我们记住:在一个社会中,有职位的高低、分工的不同,但绝对没有人格的贵贱。你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吗?那好啊,那也正是人人都需要的。聪明的你,就先理解和尊重别人吧。相信这样做了,我们一定可以有更宽松、愉快的环境。
1、表演小品《公共汽车》
2、尊重他人,尊重自然,关爱社会。尊重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你觉得当今社会还存在着哪些不尊重的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
3、小游戏:《你的魅力在哪里?》
(三)班主任总结
结束语,班会结束。
《赞美》 篇12
刘星河
一、自读目标
《死水》
1.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愤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2.理解“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理解作者的反讽手法和音律美。
《赞美》
1.根据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对中华民族觉醒与抗争的由衷赞美。
2.理解诗中的农夫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该诗意象的雄浑美和沉郁美。
二、自读程序
1.读课本有关注释,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2.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并解释。
3.听读,朗读,默读全诗。
4.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若干部分,写出各部分大意。
5.研读,思考,回答(题目请见后面自读思考)。
6.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7.熟读《赞美》,背诵《死水》。
三 、自读点拨
《死水》
一、重点难点分析
1.第四节为全诗的重点,对全诗内容进行总汇。“这里断不是美的存在”是对“死水”本质上的批判;“让给丑恶来开垦”是对前面“死水”加速腐朽种种情景的总括;“造出个什么世界”是对旧中国的诅咒,集中表达了他的愤激之情。
2.反讽手法。即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刺事物。这些怪异现象,正是作者对死水一样的现实社会的无情嘲笑和讽刺。好像一个丑人却戴上美丽的花,涂脂抹粉,扭捏作态,嗲声嗲气,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不如死了做个“鬼”再生。同时暗含了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粉饰太平种种伎俩的揭露。
二、表现手法解说
1.艺术构思独具匠心。不说变“丑”为“美”,而说让“丑”更“丑”,“丑”至灭亡,再造新“美”,从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激之情和对新社会的热望。
2.反讽手法。
3.具有音律美。“现代格律诗”的“三美”
《赞美》
一、重点难点分析
1.要紧扣民族的悠长历史、浴血的艰难年代和人民苦难而充满希望的生活斗争这三点,并结合全诗哀歌式的艺术风格来分析这些意象,去体察到它的内蕴。
2.从表面上看,每节诗最后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关键句)与前面的内容似乎联系不紧,但只要细加分析,便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如第二部分,写到了一位农夫的觉醒和勇敢斗争,他以必死的决心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他的大义大勇正是整个民族已经觉醒并付诸行动的必然结果。
3.对少数意象比较晦涩的难句,我们也不必非要拘泥于理解上的精确,只要了解其大意即可。而且,由于作者当时身处国民党统治区,也不可能把他政治上的倾向表达清楚。
二、表现手法解说
1.穆旦是九叶派诗人,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穆旦的诗风基本上是雪莱式的抒情格调,又揉杂某些现代派诗歌的因子。”他的诗风“徐缓、整饬、押韵。情调是哀歌式的,遂循了英国古典诗歌的特点。
2.作者善于捕捉意象,意象横越时空,缤纷多彩,内蕴深远,气势宏大,又加上哀歌式情调,故全诗拥有雄浑美和沉郁美。
3.诗中广泛地运用了排比、反复、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段,增强了竟象的表现力。
四、自读思考
《死水》
1.依据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说说“死水”象征了什么?
2.“死水”的形象有两层,一是其本来面目,二是添加脏物后更加腐烂的面目,请在书上作出标志。
3.第一节中的“不如”“爽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作者要“多扔些破铜烂铁”“泼你的剩菜残羹”?
4.第二、三、四节描绘的种种景象具有什么共同特点?可用诗中哪一句话来概括?
5.“让丑恶来开垦”中的“丑恶”指什么?
6.“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期望?
7.“反讽”手法在诗歌中的第二、三、四节中得到了具体表现,请画出有关词句。
8.第五节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赞美》
第一节:
1.“走不尽……”“数不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有什么特点?
2.“说不尽的故事”指什么?有什么特点?
3.“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引出后面一系列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是对整节诗的一个诠释,请加以具体说明。
第二、第三节:
5.本部分诗中出现了一位农夫的形象。在前六句中,他是怎样一个人?而在第7-16句中他又是怎样一个人?他坚定地走上了什么道路?
6.“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此句的含意是什么?
7.“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该怎样理解?
8.第三节中前八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它们对农夫来说,意味着什么?
9.“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在他的身上痛哭吧”这些诗也暗示了“农夫”怎样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农夫怎样的感情?
第四节:
10.前六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我”为什么要“站在路上踟蹰”?
11.前三节诗结尾都用“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第四节诗却以“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为什么要变化?
答诗:
12.诗中的“我”可以指代什么?农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象征了什么?
13. 该诗题为《赞美》,作者要赞美什么?
14.该诗用了大量的铺陈、排比、反复和长句,请各举出一例,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参考答案
《死水》
1、“死水”象征了当时腐烂的旧中国。2、一是1、2两句,二是3~12句。3、愤激之情。希望它“丑”上加“丑”,加速灭亡。4、丑陋不堪,污臭至极。“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5、指当时的反动统治者。6、期望旧中国加速灭亡。7、略8、归纳概括全诗内容。
《赞美》
1、描绘了中华民族辽阔的土地、人民艰难的生活和悠久的历史。给人的印象是即开阔又压抑。2、指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生活,充满灾难、忍受、对自由幸福的渴望。3、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历史、生活持有的强烈的责任感和爱。4、略5、受苦受难,不断失望,忍辱负重。义无反顾地投身民族解放的事业,抱着必死的决心,坚强不屈。6、因为民族的觉醒和抗争意味着苦难时代将会结束。7、略8、描绘了妇女儿童饥饿、悲哀、恐惧的生存状态。解救他们,是农夫们义不容辞的责任。9、有可能牺牲。作者为他的义无反顾感到既无助又担心,并且致以崇高的敬意。10、描绘了民族绵长的苦难和痛苦的期待。“踟蹰”是因为历史的负担太重。11、第三节作者思考民族、历史、生活和人民,得出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结论。第四节作者的思绪回到了痛苦凄凉的现实,然而又有了前面的认识,故而又大声呼唤,尽管有太多的“无言的痛苦”,“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12、“我”是抒情主人公,可以借代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代言人。农夫象征着已经觉醒正在浴血奋战的广大中国人民。13、略14、一咏三叹,增强了视觉上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1]
《赞美》 篇13
口语交际:学会赞美
(一)、故事导入 :
美国的“钢铁大王”卡耐基1921年付出1百万美元的超高年薪聘请了一位高级管理人员。人们感到不可理解:这个人有什么本领,值得花这么多钱?卡耐基意味深长地说:“因为他最会赞美别人,这是他最值钱的本事。”
(二)、创设情境,练习表演。
(三)、小组合作,学会赞美
1、出示书上的图:优秀作业 本 大扫除
2、指名读题。
3、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来表演。
4、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演示。
5、大组交流。
小结:赞美不但要真诚,还要看具体的场合和对象,有时在赞美人不在的场合进行赞美,效果更好。
6、我们来看看别人是怎么赞美别人的?
幻灯出示:
“小明,你说话真是妙语连珠,真不愧是我们班的语言大师。”
“杨学,你的画真美!在全国性作文比赛中,还得过大奖呢!你真了不起。”
“妈妈,您太辛苦了!劳累了一天,还烧了这么多的菜,真是我的好妈妈!”
小结:及时、恰当地赞美别人,是一种美德,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
(四)、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赞美。
师:在我们四(1)班这个集体中,你们有没有发现值得我们赞美的人和事?
1、 学生发言
2、 下座位表演
3、 老师采访:我现在是一名记者,想采访一下被赞美的同学。
(五)、联系社会生活,进行赞美。
师:社会就象一个大家庭,它的每个成员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自己不平凡的贡献。他们坚守岗位,爱岗敬业,他们的精神是值得赞美的。现在,老师向大家介绍两位特殊的英雄:
1、 杨利伟
2、 叶欣
说说他们的事迹;
面对这两位英雄,你们想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
态度----真诚
口语交际:学会赞美语言----恰当
内容----具体
《赞美》 篇14
自读导言:
一、《死水》
1.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愤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2.理解“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理解作者的反讽手法和音律美。
二、《赞美》
1.根据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对中华民族觉醒与抗争的由衷赞美。
2.理解诗中的农夫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该诗意象的雄浑美和沉郁美。
(解说:诗歌的魅力主要表现为意象美和语言美,把握住这两点,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呼之欲出了。)
自读程序:
一、读课本有关注释,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二、查字典,给生字新词注音并解释。
三、听读,朗读,默读全诗。
四、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若干部分,写出各部分大意。
五、研读,思考,回答(题目请见后面自读思考)。
六、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七、熟读《赞美》,背诵《死水》。
(解说:这两首诗尤其是《赞美》理解难度很大,因此,必须设计一系列思考题来帮助学生想像推理,逐步分析理解。掌握时代背景和作者简况也很重要,是理解诗作的一把钥匙。)
自读指导:
《死水》
一、重点难点分析
1.第四节为全诗的重点,对全诗内容进行总汇。“这里断不是美的存在”是对“死水”本质上的批判;“让给丑恶来开垦”是对前面“死水”加速腐朽种种情景的总括;“造出个什么世界”是对旧中国的诅咒,集中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2.反讽手法。即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刺事物。诗中加速“死水”的腐烂后出现了一些“奇怪”景象,铜锈成了“翡翠”,铁锈出了“几瓣桃花”,“油腻”织出“罗绮”,“霉菌”蒸出“云霞”,“死水”酿出“绿酒”,“白沫”成了“珍珠”,“青蛙”“叫出了歌声”……这些怪异现象,正是作者对死水一样的现实社会的无情嘲笑和讽刺。好像一个丑人却戴上美丽的花,涂脂抹粉,扭捏作态,嗲声嗲气,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不如死了做个“鬼”再生。同时暗含了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粉饰太平种种伎俩的揭露。
二、表现手法解说
1.艺术构思独具匠心。不说变“丑”为“美”,而说让“丑”更“丑”,“丑”至灭亡,再造新“美”,从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激之情和对新社会的热望。
2.反讽手法(见上)。这是诗人借鉴了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
3.具有音律美。当时闻一多等人倡导“现代格律诗”,要求每行字数一样,音步也一样,如第1、2句,“我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读起来自有一种整齐的音律美。同样,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既有外形的建筑美,又因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具有内在的音乐美。
《赞美》
一、重点难点分析
1.全诗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意象纷纭而含蓄,给理解带来许多困难。但是只要紧扣民族的悠长历史、浴血的艰难年代和人民苦难而充满希望的生活斗争这三点,并结合全诗哀歌式的艺术风格来分析这些意象,就可以比较容易地体察到它的内蕴。
2.从表面上看,每节诗最后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关键句)与前面的内容似乎联系不紧,但只要细加分析,便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如第二部分,写到了一位农夫的觉醒和勇敢斗争,他以必死的决心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他的大义大勇正是整个民族已经觉醒并付诸行动的必然结果。
3.对少数意象比较晦涩的难句,我们也不必非要拘泥于理解上的精确,只要了解其大意即可。而且,由于作者当时身处国民党统治区,也不可能把他政治上的倾向表达清楚。
二、表现手法解说
1.穆旦是九叶派诗人,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穆旦的诗风基本上是雪莱式的抒情格调,又揉杂某些现代派诗歌的因子。”他的诗风“徐缓、整饬、押韵。情调是哀歌式的,遂循了英国古典诗歌的特点。他的这一诗风,从他译雪莱、拜伦,似也可以得到印证”(引自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出版的《穆旦诗集》说明)。《赞美》一诗也鲜明体现了他的风格和情调。
2.作者善于捕捉意象,意象横越时空,缤纷多彩,内蕴深远,气势宏大,又加上哀歌式情调,故全诗拥有雄浑美和沉郁美。
3.诗中广泛地运用了排比、反复、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段,增强了竟象的表现力。
(解说:诗歌由于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意象艺术,所以依据时代背景来解读就十分必要;还要善于抓住诗中点明主旨的关键句来居高临下,复杂意象的解读也就迎刃而解了。)
自读思考:(然后抽一定时间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死水》
1.依据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说说“死水”象征了什么?
2.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三个部分。
3.“死水”的形象有两层,一是其本来面目,二是添加脏物后更加腐烂的面目,请在书上作出标志。
4.第一节中的“不如”“爽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作者要“多扔些破铜烂铁”“泼你的剩菜残羹”?
5.第二、三、四节描绘的种种景象具有什么共同特点?可用诗中哪一句话来概括?
6.“让丑恶来开垦”中的“丑恶”指什么?
7.“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期望?
8.“反讽”手法在诗歌中的第二、三、四节中得到了具体表现,请画出有关词句。
9.第五节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10.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哪一句话跟本诗作者的感情有相似之处?
11.比较《死水》与《一句话》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12.课外阅读闻一多的诗集《红烛》和《死水》。
13.背诵全诗。
《赞美》
第一节:
1.“走不尽……”“数不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有什么特点?
2.“说不尽的故事”指什么?有什么特点?
3.“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引出后面一系列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是对整节诗的一个诠释,请加以具体说明。
第二、第三节:
5.本部分诗中出现了一位农夫的形象。在前六句中,他是怎样一个人?而在第7-16句中他又是怎样一个人?他坚定地走上了什么道路?
6.“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此句的含意是什么?
7.“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该怎样理解?
8.第三节中前八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它们对农夫来说,意味着什么?
9.“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在他的身上痛哭吧”这些诗也暗示了“农夫”怎样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农夫怎样的感情?
第四节:
10.前六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我”为什么要“站在路上踟蹰”?
11.前三节诗结尾都用“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第四节诗却以“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为什么要变化?
全诗:
12.诗中的“我”可以指代什么?农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象征了什么?
13. 该诗题为《赞美》,作者要赞美什么?
14.该诗用了大量的铺陈、排比、反复和长句,请各举出一例,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15.课外阅读《穆旦诗集》。
16.拿此诗与艾青的长诗《向太阳》和田间的长诗《给战斗者》比较,说出它们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17.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解说:这两首诗尤其是《赞美》难度很大,为此,必须设计较详细的思考题来帮助学生想像、揣摩、分析、掌握。又由于学生对两位作者(尤其是穆旦)和时代背景比较生疏,所以要作必要介绍,而且可结合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和艾青、田间的同题材作品,从而加深理解。)
参考答案
《死水》
1、“死水”象征了当时腐烂的旧中国。2、略3、一是1、2两句,二是3~12句。4、愤激之情。希望它“丑”上加“丑”,加速灭亡。5、丑陋不堪,污臭至极。“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6、指当时的反动统治者。7、期望旧中国加速灭亡。8、略9、归纳概括全诗内容。10、略11、思想上:①同:激烈的情感;②异:《一》从正面写;《死》从反面写。艺术上:①同:构思新颖;新格律;②异:《死》用了反讽手法,较含蓄。
《赞美》
1、描绘了中华民族辽阔的土地、人民艰难的生活和悠久的历史。给人的印象是即开阔又压抑。2、指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生活,充满灾难、忍受、对自由幸福的渴望。3、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历史、生活持有的强烈的责任感和爱。4、略5、受苦受难,不断失望,忍辱负重。义无反顾地投身民族解放的事业,抱着必死的决心,坚强不屈。6、因为民族的觉醒和抗争意味着苦难时代将会结束。7、略8、描绘了妇女儿童饥饿、悲哀、恐惧的生存状态。解救他们,是农夫们义不容辞的责任。9、有可能牺牲。作者为他的义无反顾感到既无助又担心,并且致以崇高的敬意。10、描绘了民族绵长的苦难和痛苦的期待。“踟蹰”是因为历史的负担太重。11、第三节作者思考民族、历史、生活和人民,得出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结论。第四节作者的思绪回到了痛苦凄凉的现实,然而又有了前面的认识,故而又大声呼唤,尽管有太多的“无言的痛苦”,“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12、“我”是抒情主人公,可以借代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代言人。农夫象征着已经觉醒正在浴血奋战的广大中国人民。13、略14、一咏三叹,增强了视觉上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课内或课后作业 :
1、 应用所学的诗歌鉴赏办法,讨论并完成练习三。
2、 自主研读:
A、《再别康桥》和《死水》是如何体现诗的章法、韵律等形式美的?(点拨:音节、押韵、节奏及首尾呼应的结构,体现音乐美;具体、形象、动感、色彩的晚景图,体现绘画美;分节、诗行、字数,体现建筑美。)
B、怎样揣摩诗的意象,领会诗的象征意义?(点拨:一是要抓住关键词,并弄清它的显性和隐性含义;二是要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不可妄加臆断。)
附:板书设计
《死水》
风吹不动、凝滞腐烂
(静――动)
翡翠 ↑
桃花 静“美” 动“丑” 漂满白沫
死 水 小珠笑声
罗猗 (反讽) (反讽) 花蛟偷酒
云霞 ↓
蛙声作衬,死水沉寂
(动――静)
美国
“死水”的三重象征 北洋政府
黑暗的中国现实
具体的物 形 读
神 者 象
具体的事 象 ――征(暗示) 征
情 联 意
境 况 意 想 义
《赞美》
1、 我坚忍地承受灾难 2、忧患着农民的忧患
我深情地拥抱人民 感应着战争的冷酷
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
3、为民族和人民的灾 4、历史在无声地推进
难而哀哭,博爱是 山河,人民等待着的
诗人的本能 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
《赞美》 篇15
[活动构想]
五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的学生,在精神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赞美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何况我们五(4)班的全部学生都是外来农民工子女,来自全国多个省份。由于生活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不足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处理好这方面的关系。因此,以本次“走进贤城――学贤、践贤、成贤”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开展本次班级活动,就是为了从赞美这个角度走入学生。让他们懂得什么是赞美,为什么赞美,赞美什么,怎样赞美等,启迪学生去真诚地赞美别人,并感受被人赞美的快乐,通过“赞美”和“被赞美”的美好情绪的体验,使学生了解人际过程中“真诚赞美别人”是促进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也是人际交往的技巧之一,并学会真诚地去赞美别人,从而学会构建美丽的精神家园,促使学生融入学校贤文化建设。
一、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赞美的必要性,掌握赞美的技巧和基本原则,了解赞美的多种方式。
2、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赞美技巧、赞美性语言、赞美性的行为方式,对他人进行适度的赞美以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使我们认识到适当的赞美会给集体和个人带来快乐.
2、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欣赏和赞美别人,进一步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树立自信,使自己不断地进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到赞美别人带来的愉悦和受到赞美后的鼓舞、奋进,激发学生恰当地对他人表示赞美的动机。从而学会构建美丽的精神家园,促使学生融入学校贤文化建设。
二、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排演小品。
3、请家长写一段赞美孩子的话。
三、活动流程
(一)暖身活动: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
先用右手指碰一下左肩,再碰一下右肩,然后右手竖起大拇指从胸口用力伸出去,再换左手做同样动作,最后双手齐做,双手交叉用拇指碰左右肩,然后从胸口将双手用力伸出,拇指朝上:我真的很不错,我真的很不错,我是真的真的很不错。双手拍对方肩膀:你真的很不错,你真的很不错,你是真的真的很不错。
如果大家能再勇敢一点,自信一点就更好了。现在我应该把词改改送给大家,你们是真的很不错,你们是真的真的很不错,你们是真的真的真的很不错。
感谢同学们给我的掌声,也希望同学们多多献出你们的掌声,因为它既是对自己的鼓励,又是对别人的欣赏。我相信我们班的每一位同学在今天都会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示出来。
(二)故事导入感受赞美的力量
1、故事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先让大家听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称赞》。请大家边看边听。
2、启发谈话: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喜欢这两个小动物吗?为什么?
3、小结:在小刺猬的称赞下,小獾学会了做椅子,在小獾的赞美下,小刺猬消除了一天的疲劳。同学们,赞美的力量多大呀!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别人对你的赞美吗?是啊,真诚的赞美能让你感到非常快乐。
今天我们这节主题班会的主题就是“真诚赞美,做快乐小贤人”。
贤是什么意思?怎样的人是贤人?想拥有快乐的人,应该是懂得赞美的人,要成为一个贤人,也应该是一个会赞美的人。
4、那么,在生活中,你赞美过别人或得到过他人的赞美吗?
学生回忆生活中“赞美他人或得到他人赞美”的经历。
学生交流,说说赞美时的心情。
小结:我们在赞美中收获了什么?(赞美的力量心情舒畅增加自信多交朋友激励进步)
(三)生动演绎掌握赞美技巧
1、小品表演讨论
过渡:那么,怎么样的赞美才能产生这样的力量呢?
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小品《第一名》。
①小品表演:《第一名》
a、哇!哇!猴子,你跑得实在是太快了!(做鬼脸,面带嘲笑)
b、拍拍小强的肩膀,微笑着说:“你真棒!为我们班级夺得了一枚金牌,谢谢你。”
c、哼,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学校第一名吗,有本事拿个上海市第一名。(不屑一顾)
②讨论交流:如果,你是张小强,你会喜欢谁的话?为什么?
③小品改版:小组内交流把第---句话改为一句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赞美。
④现场演绎,师生评论
小结:是啊,有时一句真诚的话语,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一道赞许的目光……都能表达我们对别人的赞美。
[1] [2] 下一页
《赞美》 篇16
教学目的:1、懂得赞美的重要。
2、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口语交际活动。
3、真诚地用恰当而美好的语言去褒扬别人。
教学重点:说话时态度要诚恳,要注意分寸,不说奉承话。
教学准备:1、做幻灯片,创设情境。
2、了解班集体中值得赞美的人和事。
3、收集英雄人物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美国的“钢铁大王”卡耐基1921年付出1百万美元的超高年薪聘请了一位高级管理人员。人们感到不可理解:这个人有什么本领,值得花这么多钱?卡耐基意味深长地说:“因为他最会赞美别人,这是他最值钱的本事。”
揭题: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这种最值钱的本领。板书:学会赞美
(二)、创设情境,练习表演。
老师:我们先来表演一个小节目。
师:现在我不是你们的老师,而是你们的妈妈。谁想做我的儿子或女儿?
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我来试一试这位小演员怎么样?
师:看,这是妈妈下班后,专门为你做的菜。如果你回到家,看到劳累了一天的妈妈已经烧好了几盘可口的菜,你会对妈妈说些什么?
(投影显示做好的饭菜)
学生:妈妈,你辛苦了!
师:请同学评议一下,这位同学表演得怎么样?
根据同学回答板书: 态度 ----真诚
师:还有谁愿意上来表演一下?
学生:妈妈,你做的菜比宾馆的名厨做的菜还要香,你太伟大了!
师:对他的表演,你想说什么?
板书:语言-----恰当
师:谁能更上一层楼?
生回答(略)
板书:内容----具体
评议:你认为他成功在哪里?
过渡:赞美是一种美好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尊敬父母,也要学会赞美自己的爸爸妈妈。
(三)、小组合作,学会赞美
1、出示书上的图:优秀作业本 大扫除
2、指名读题。
3、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来表演。
4、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演示。
5、大组交流。
小结:赞美不但要真诚,还要看具体的场合和对象,有时在赞美人不在的场合进行赞美,效果更好。
6、我们来看看别人是怎么赞美别人的?
幻灯出示:
“小明,你说话真是妙语连珠,真不愧是我们班的语言大师。”
“杨学,你的画真美!在全国性作文比赛中,还得过大奖呢!你真了不起。”
“妈妈,您太辛苦了!劳累了一天,还烧了这么多的菜,真是我的好妈妈!”
小结:及时、恰当地赞美别人,是一种美德,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
(四)、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赞美。
师:在我们四(1)班这个集体中,你们有没有发现值得我们赞美的人和事?
1、学生发言
2、下座位表演
3、老师采访:我现在是一名记者,想采访一下被赞美的同学。
“★★,你听了同学的赞美,有什么感受?以后准备怎么做”
小结:赞美是一种艺术,能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在生活中,我们就要善于发现值得赞美的人和事。
(五)、联系社会生活,进行赞美。
师:社会就象一个大家庭,它的每个成员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自己不平凡的贡献。他们坚守岗位,爱岗敬业,他们的精神是值得赞美的。现在,老师向大家介绍两位特殊的英雄:
1、 杨利伟
2、 叶欣
说说他们的事迹;
面对这两位英雄,你们想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态度----真诚
口语交际:学会赞美 语言----恰当
内容----具体
《赞美》 篇17
师:能成为我们四年级(1)班的班主任,我感到很荣幸,为什么呢?因为郭老师觉得咱们班37位同学,每一位同学都是那么可爱。王雨晴是我们的小班长,学习刻苦,乐于助人,物别是从她的言谈中流露出来的那份率真,值得我学习。刘文博是语文课代表,做事认真负责,收发作业从没出过差错,是老师的小助手。还有陈高云、凌智、李梦雅等,要不是时间关系,我真想挨个说下去。同学们,我刚才说的这番话是在――
生;表扬同学。
(师板书:赞美)
评:教师选取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赞美,真实、自然地引出了课题,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值得赞美的人就在我们身边。
师:王雨晴,听了老师的赞美,你有什么感受?你该对我怎么说?
生:我很高兴,心里甜甜的。谢谢老师的赞美,我会继续努力的。
师:你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刘文博,你呢?
生:我也很高兴,想笑,可是又怕别人笑话,所以就忍住没笑。(生笑)郭老师,我要再接再厉,努力做得更好。
师:受到赞美,是会让人感到愉悦的,所以,想笑你就开心地笑吧:大家朝夕相处.一定也会发现同学身上的一些优点的。请大家想一想;哪个同学的哪一方面值得你赞美,你该怎么对他说?
(学生练习)
生:我想赞美祖潇。(离开坐位,来到祖潇跟前,低着头)祖潇,你能背130首古诗,真了不起!值得我学习。
师:在赞美别人时,要注意眼睛看着对方,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再来遍,好吗?
(学生抬起头重新说了一遍)
师:面对这份真诚的赞美,祖潇,你该怎么办?
生:谢谢你的赞美,我会继续努力的。
(学生纷纷举手)
师:同学们想赞美谁,就请下位直接对他说吧[
(学生下位练说)
评: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内容,对学生的交际礼仪也予以指导,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师:看来,在我们身边值得赞美的同学还真不少。说到这,我想起了一个人,孙芳同学,请你到讲台前来。
(台下响起一阵笑声)
师:我听到了笑声,我也听出了有些笑声的含义。是不是觉得孙芳身上没有值得赞美的地方?记得罗丹说过这样一句话(投影出示):“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
(学生轻声读)
师:孙芳同学身上肯定有值得我们赞美的地方。我看哪个同学眼睛最亮,最先发现孙芳值得赞美的地方。
生:孙芳爱劳动。
生:孙芳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师:这些都是闪光点,那你怎么对孙芳说呢?
生:孙芳,你为了让我们有一个良好 的学习环境,每天都早来晚走,不伯脏, 不怕累,主动打扫教室,很辛苦,我要好好向你学习。
(孙芳低着头.满脸通红)
生:孙芳,上次张军身体个舒服,吐 了一地,你热心地帮他清理.是我学习的榜样。
(学生纷纷举手,争相发言)
师:看来,孙芳同学值得我们赞美的 地方还真不少呢!孙芳,你看那么多的同学要赞美你,你对大家说两句话吧!
(孙芳流着眼泪,抬起了头)
生:谢谢大家的鼓励,我学习成绩还 不好,我一定会努力赶上的。
(全班同学、听课教师报以热烈的掌 声)
师:同学们,记住:赞美别人是一种 美德,你在赞美别人的同时,也极大地丰 富了自己。美国作家戴尔・卡耐基说过:“称许要真诚,赞美要慷慨。”大家读读这句话,体会体会其中的含义。
(投影出示名言,学生诵读)
评:教师引用罗丹的名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深化了学生的认识,丰富了训练的内涵。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发展,口语交际教学的人文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师:在学校里,我们经常会赞美自己的同学,但对于最关心、疼爱我们的家人,可能就有些忽视。下面的这个情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师生表演小品)
师(围着围裙走到桌边摆放碗筷):我儿子最爱吃红烧鱼,今天我休息,一大早就去市场买了一条鲜活的大鲤鱼。回来后忙个不停,参照菜谱做了这道莱。(闻闻盘子)真香,我儿子一定爱吃。
(学生敲门上场)
生:我饿坏了,饭做好了吗? 师:做好了,做好了,军军快去洗手,,今天妈做了你爱吃的红烧鱼。
(学生坐下就吃)
师:孩子,味道怎么样?
生:好吃,好吃。(吃完一抹嘴)我饱了,下楼玩一会儿。
(学生下场)
师:同学们,看了这个情境,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军军对妈妈说话不太礼貌。
生:妈妈忙了半天为军军做了这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很辛若。军军应谢谢妈妈。
生:军军应赞美妈妈。
师:是的,军军对妈妈的付出没有用 心去感受。如果你是军军,你会怎么做?同桌之间演练一下;
(同桌演练后,学生到讲台前表演)
生:妈妈,您为我忙活了大半天,真是太辛苦了.谢谢妈妈。
师:瞧我的孩子多懂事呀!妈妈再忙也乐意。孩于,快尝尝妈妈做的鱼。
(学生做品尝的动作)
生:真香呀!,您坐下,我给您盛饭,您先吃鱼。
师:有这样的孩子,我这当妈的高兴呀!你吃你吃。’
(全班学生笑)
师:同学们,生活中.我仍常常最容易忽视的是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别忘了赞美自己的父母,他们是最疼爱你们的人。
评:“生活即教育”,教师选取学生生 活中的事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由此,学生经历了感受――体会――评价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学会赞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师:下面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权当我
有一个科长,特别喜欢别人夸他;一天他请下属吃饭,下属就投其所好,端着―碗米饭说:“科长,您做的米饭可真是品种繁多呀!有生的、熟的,还有半生不熟的呢!”
(学生大笑)
师:大家都笑了。这叫赞美吗?
生:不叫。
师:这是奉承。赞美应该真诚,应该恰如其分。就像培根所说:“即使好心的称赞,也必须恰如其分。”我们也经常受到别人的赞美,应该保持什么心态呢?老师送大家一句话(投影出示):“人誉我谦,又增一美;自夸自败,还增一毁。”
师: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但是赞美这个话题却是永恒的。同学们:希望大家学会在生活中用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用真诚的心去感受.用诚挚的语言去赞美。让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继续学会赞美。
评: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这就是以学生为本。在本课教学中体现了以下三点:1.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情境、在交际的过程中,注重引手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评价美,交际双方在这一过程中,情感得到了交流,认识得到了提高,在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规得到了发展。2.几则名言的运用,丰富了口语交际教学的内涵,以名言促进交际活动的进行,以交际活动辅助对名言的理解、积累。这一环节的教学意义.绝非局限于这一节课,它将影响着学生今后的生活。3;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从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细致了解,对学生心灵的倍加呵护。教学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实际,同时又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较好地体现了口语交际教学的人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