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单元:《成长》《我长大了一岁》教学设计(通用14篇)
第十六单元:《成长》《我长大了一岁》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我”长大了一岁,改正了不少缺点。
2、总结自己的进步,为自己的成长感到欣喜。
3、学习编一段话,最后一句是:“我长大了一岁。”
教学重点、难点:
1、仿照课文的样子,编一段话。
2、认识生字。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愿意认识他吗?(出示第一幅图)我叫明明,今年六岁,已经上一年级了,我长大了,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愿意看看我的进步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我长大了一岁》。(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边看图,边听课文录音。
要求:
(1)听清生字字音。
(2)思考“我”都有哪些进步?
2、检查听课文情况。逐幅出示插图,让学生说说“我”的进步。
3、自己试读课文。
(1)不认识的字用笔做上记号。
(2)同桌互相认读生字。 4、小组合作读课文,看看别的小朋友读得准不准。
5、各小组推荐一名读得最好的同学到前面来读,比比那个小组读得认真。
6、齐读课文。
三、认识生字。
1
1、课件展示课文,把生字的颜色设定为红色。
(1)请几位同学读生字。
(2)找出生字的“邻居”,他们还能与谁交朋友?
(3)出示生字,小组合作学习。
(4)讨论交流,说出自己记生字的好方法。
(5)出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齐读课文。
2、提问:因为我长大了一岁,所以我改正了什么毛病,学会了哪些大孩子做的事?
3、讨论:前两段中的“你们”都指谁?捉小鸟、欺负小弟、小妹为什么不对?
4、小组合作学习:个人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进步,然后仿照课文的样子,编一段话,最后一句是“我长大了一岁。”
5、小组汇报所编的句子,评一评哪一组编的句子最好。
五、背诵课文。
1、自己试着背诵课文。
2、“开火车”背诵课文,一人背诵一小节。
六、课堂检测:男女比赛背课文。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看到了明明的进步,也找到了自己的进步。你在今年中进步这么快,高兴吗?我们在一天天长大,更要一天比一天进步。
八、作业。
把你们编的一段话说给爸爸、妈妈听,相信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大,会很高兴的。
板书设计:
我长大了一岁
再也不捉小鸟了 再也不欺负小弟小妹了 学会做大孩子的事
第十六单元:《成长》《我长大了一岁》教学设计 篇2
《成长》这篇课文通过小约翰送报买香肠的故事,告诉学生从小要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有利于成长的道理。
为了让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上课之前我没有像以前那样让学生直接打开课本,听老师范读,我而是把课文内容改成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听得很认真。然后我也抛出一个问题:你喜欢文中的主人公吗?为什么?让学生进行了几轮发言后,我询问:你们愿意近距离了解他吗?请打开课本,今天我们学习《成长》这一课。
紧接着让学生充分自读后,我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人物的外貌和语言的句子。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约翰所具备的良好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约翰在雪中送报的情景,带领学生走进情境,从而走近约翰。
在总结全文内容时,引导学生通过说说“你认为约翰将来是个怎样的人?”学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自己也经历过许多事,你认为哪些事有利于自己的成长?用问题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认识自己成长经历中缺少良好的生活习惯,缺少独立生活能力。
人们常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孩子的老师。我们有责任教育学生从小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在童年独立成长,快乐成长。特别是对于我校学生来说,意义更加重大。他们是家长的掌上明珠,从小娇生惯养,在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由家长包办的生活,所以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能把藏在他们骨子里的一些东西去加以雕琢与塑造,我是多么的幸福啊!
第十六单元:《成长》《我长大了一岁》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
B.能够说出与教师交往与沟通的基本准则;
C.了解、掌握与教师交往的几种正确方法(技巧)。
2.能力目标:
A.能够通过恰当的方法表达对教师的感情;
B.能够运用角色互换的方法理解师生交往中的矛盾冲突,能够主动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
3.情感态度价值观:
A.愿意与教师交往,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
B.认同新型师生关系之民主、平等的基本价值取向,积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学会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创建和谐美好的师生关系。
设计思路:本课承接“家庭中的人际交往”,侧重学习“学校人际交往”,衔接后一单元“不同文化模式中的人际交往”。
本课通过研究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揭示新时期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真正含义。着重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教师,学会与教师交往。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强教育教学实效性 。
课前准备:自编短剧《王强的苦恼》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问题引导法、通过“小品”的展示讨论突破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
1.导入:A从复习上一节课知识开始:谁来说说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B.检查预习效果:谁来说说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什么内容?
2.思考与讨论:A、你最喜欢的老师是谁?理由是?
B、你认为与老师好接触吗?理由是?
过渡:如何与教师做好沟通十分重要,这有助于我们健康成长,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
板书:主动沟通健康成长
3.思考:你认为与老师沟通中最大的困惑、障碍是什么?
板书:一、师生交往新观念
过渡:由此可见师生交往中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只有转变观念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成为学生的朋友才能共建美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增添新的篇章。
板书:二、共筑师生情感桥梁
4、思考:回想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与老师发生过的矛盾冲突,说明原因及后果。
欣赏短剧:《王强的故事》
5、思考与讨论:1、如果你是王强你会怎样做?
2、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样做?
3、如果你是王强的朋友你会怎样做?
过渡:同学们的分析都很好,在我们的学习中与老师发生矛盾冲突是正常的。回避激化都不能解决问题,主动进行沟通是一切交往的有提,只有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进行沟通,才能更好地愉快学习生活,健康成长。
6、发现与总结:请同学们看书P50-P53
思考:1。与老师交往的前提是什么
2.主动与老师沟通的方法有哪些?
我来说一说:就这些方法中的某一点谈谈你的感受。
老师想对你说:小结
拓展与探究:老师我想对您说: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请同学们把写好的纸条折叠好,后边的同学向前传交到老师这来,我相信同学们今天应该有所收获,我也收获颇丰,我很高兴结识了大家这么多朋友。最后送给大家一首歌。结束。
板书设计:
主动沟通 健康成长
一、 师生交往新观念
二、共筑师生情感桥梁
1、与教师交往的前提:
第十六单元:《成长》《我长大了一岁》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大胆言说自己成长中的烦恼。
(2)与别人交谈努力做到口齿清楚,态度大方,话语通顺完整,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说话不要带口头禅,不重复。
2、能力目标:
(1)通过了解成人对成长时期烦恼的认识,审视自己的所谓烦恼,重新评价自己,也要为朋友、同学排忧解难。
(2)写作要围绕中心,有主题。写自己要能写出独特的认识,写别人要注意本人的审视和评论,帮朋友解忧要注意语言的针对性。
3、情感目标:认识自己,以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挫折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想:
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要把每一个孩子看成独特的生命个体,引导他们学会倾诉和应对烦恼,尊重他们对生活的细微体验以及也许还不成熟的看法。父母的经历和老师自己对生活理解也是课程的组成部分,这样,才有助于在课堂中与学生作真诚的交流与沟通,促进课堂多元对话。(活动场所:可借鉴中央台“实话实说”“艺术人生”等节目的场景,营造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交流环境)
教学设计:
一、人生导航
同学们,我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在我们的眼里,你们天真无邪、无忧无虑,是快乐的天使。是不是这样?
的确,中学生正生活在孩童和成人的夹缝之中,童年的幼稚已逐渐退却,大人们所谓的成熟离我们还太远,于是,花季走来,雨季走来,心中的烦恼也就随之而来。
是啊,烦恼是我们成长中不可避免的情绪。有烦恼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对待它。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引导自己以平常的心态正视烦恼,以积极的方式化解烦恼。今天,我们就来上一堂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从而体验更丰富的生活情感;锤炼更坚强的性格意志;领悟更丰富的人生智慧。
亲爱的同学们,你曾经也遇到过烦恼吗?“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今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进行一次大梳理,大家打开心窗一吐为快,也许你心头的阴云就会烟消云散,心情像阳光一样灿烂,笑容如鲜花一般绽放。
二、心情驿站(设“最真实奖”)
1. 学生按学习小组进行交流,畅所欲言,态度真诚,大方得体。
2. 组长小结归类,以备班上交流。
3. 班上交流。(有些学生对自己的烦恼可能有所保留,不敢直言:或不愿意说,或不好意思说,或只说那些不关痛痒的,等等。教师应鼓励他们,让他们放下包袱,因为总是把烦恼埋在自己心里,不仅会影响学习,影响情绪,天长日久还会影响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对于那些特别内向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对自己的父母或好朋友或日记本说,或者课后与老师交流,不必强求在大庭广众中说)
三、云开见日(设“金点子奖”)
今天大家倾诉了这么多的烦恼事,不过要把它们都给解决掉才算畅快是吧?其实我们的同学都是“智多星”,相信凭我们群策群力,会想出更有实效的金点子来解决烦恼的。比一比哪一小组哪位同学介绍的方法最多,出的点子最好。
(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的或具有共性的问题,以便他们做出公正的评价。如小张面临学习压力,变得爱发脾气,容易烦躁不安甚至紧张兮兮;教师可从心理学角度加以引导、疏通、升华:自我放松法、自我暗示法、倾诉法、音乐疗法、体育调整法、阅读法……又如小王不明白父母和班主任老师对他过分注意自己的打扮为什么总是看不惯;教师可从中学生自我意识觉醒,开始注意自己对异性同学留下良好印象谈起,肯定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有利于培养文明的行为,但是过多注意自己的外表是不妥的,给异性同学以美好的印象更应注重内在素质的培养,同时建议小王应与父母老师多沟通,争取相互理解、相互适应)
四、真情碰撞(设“金话筒奖”)
1. 我们同学间进行了一次心语沟通,互相非常坦白、真诚。那么你还有什么更想了解的?请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向你最想了解的同学或老师提问。
2. 我们回家也都做过小记者,采访了身边的成年人。请同学们把采访的经过和自己的心得简要与同学交流。
五、学海拾贝(设“丰收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让学生用名言警句的形式写出对烦恼的认识和感悟。
① “如果所有的人都把自己的烦恼拿到市场上去交易,任何人在看到了别人的烦恼之后,都宁可把自己的烦恼重新搬回家。”――西方哲理
② “当一份快乐跟别人一起分享时,它就变成了两份快乐;当一份烦恼跟别人共同分担时,它就成了一半的烦恼。”
③ “每一棵树的枝叶都是它的问题,但也是一棵树的全部。”――《读者》
2、让学生高声朗读自己的名言警句,让所有的同学大声的朗读全班推选上来的优秀的名言、名句。
如:烦恼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但是它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彩。
六、引吭高歌(放歌曲《金梭银梭》或《明天会更好》)
“烦恼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接踵而至,不管我们小小的心田是否能承载得了这样的'困惑。因为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承受,都要经历这样的日子。”这节课大家不仅说出了自己的烦恼,也了解了他人的烦恼,而且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我们学会了体验生活,学会了为他人着想,学会了化解烦恼,相信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灿烂,更加美好!
七、活动延伸
将今天的真心话,心中情,写在日记本上,记下自己成长过程中烦恼或快乐的一笔,留下自己成长的足迹。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在合作交流中时时处处跳动着孩子们创造的思维火花。语文原本就是应该这样鲜活生动而亲切地走进孩子们的世界。
这次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也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平常紧张而繁忙的语文学习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并且也为他们排解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尤其是在特殊的日子里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来对待人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活动内容安排有一定难易梯度,互有联系,课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重视学生互评,从形式、内容方面推荐整堂课的优胜者,从同学们的反映看,应该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评价。
不足处是教学内容多,学生参与积极性却很高,45分钟时间明显不够,不少学生想说而没有得到相应的机会,意犹未尽;如果用两节连堂课时间就比较充裕了。
第十六单元:《成长》《我长大了一岁》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小约翰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仍然自食其力的事情,对西方国家的教育背景有所了解。
情感目标: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学习小约翰自食其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学习小约翰自食其力的精神。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联想,引起感悟。
《锁不住的心》让我们了解到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中国孩子成长中的烦恼,《女孩儿乌塔》让我们了解和外国孩子丰富的成长经历,我们今天学习的《成长》,再一次让我们了解国外家长与我们不同的教育理念,国外儿童不同于我们的成长故事。
二、自读自悟,交流体会。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加以梳理引导,在理解的基础上全班交流讨论。
例如,围绕“约翰是个怎样的孩子?”画出相关的语句,也可以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想。
他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盯着香肠,用手取了一根,自言自语地嘀咕:“不购买两根。”这句话,他几乎天天重复着,好像她的口袋里只允许装上两块钱。――小男孩重复的行为使大家顿生疑窦,引起了读者好奇,是因为妈妈给他的钱很少吗?是他家的经济条件差吗?
当“我”要送他两根香肠时,他“用手推让”,“话说得不卑不亢”。――一个自尊、要强得孩子,令我们对他顿生好感。
“是我的妈妈。”她不等我说完,笑着回答,“雪太大了,妈妈不放心,一定要陪伴我送报……”――疑窦初解。
“你每月送报纸,可以拿到多少报酬?”
他告诉我:“八十元。圣诞节时报纸多,可以拿一百元以上。”――原来他的衣兜里不是没有钱,他自己挣的钱足可以购买两根香肠了。他的克制与节俭,是对自己劳动所得的珍惜啊。
还可以就“文章为什么不像《女孩儿乌塔》一样,用《小约翰》命题,而以《成长》为题?”展开讨论。
由此理解约翰父母对他的教育方式,从而理解文章拿给的写作意图。
三、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向学生推荐《夏令营中的较量》,这是作者十几年前写的一篇文章了,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学习生字生词。
本课生字可以采用形近字和同音字比较的方式进行。
“俭”与“检”“挎”与“跨”“销”与“消”等形近字不要混淆。
“戴”与“带”在用法上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
“琢”“济”是多音字,可以让学生自己查字典理解另外的读音和用法。
第十六单元:《成长》《我长大了一岁》教学设计 篇6
活动目标
1.观察小蝌蚪,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2.积极参与小蝌蚪生长的讨论活动,乐于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
3.萌发幼儿关注蝌蚪生长的兴趣,初步具有保护动物的意识。
活动准备
小蝌蚪生长的PPT、饲养小蝌蚪
活动过程
1.谈话活动,引发幼儿回忆,激发幼儿了解小蝌蚪生长的探究欲望。春天来了,小池塘里又多了谁?
2.带幼儿观察小蝌蚪,感知小蝌蚪的外形特征。
(1)请幼儿自由观察小蝌蚪,说出其颜色和外形。
(2)讨论:小蝌蚪为什么和青蛙长的不一样?幼儿相互比较、分辨。
小结:蝌蚪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是不一样的,刚开始是一个黑乎乎,外面透明的`卵。
3.观看课件,进一步感知小蝌蚪变青蛙的生长变化,萌发幼儿对小蝌蚪的喜爱之情。
(1)讨论:小蝌蚪在生长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你用动作来表示一下。
小结:小蝌蚪从卵慢慢长出尾巴,变成小蝌蚪;再长出两条后腿和两条前腿;最后小尾巴不见了,颜色也变了,就变成了一只真正的青蛙。
(2)讨论:长大后的小青蛙学会了什么本领?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们呢?
小结:青蛙不光吃蚊子、苍蝇,还大量捕食蛾子、稻飞虱等农业害虫,它们一年吃害虫的数量大约是五万多只。所以人们称它为“庄稼的保护神”。青蛙对我们人类的益处很大,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不能捕杀青蛙,好好的保护它。
第十六单元:《成长》《我长大了一岁》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两篇有关“成长”的课文,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想不想知道今天这个成长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吧。
【复习前面课文内容,引出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运用自己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还不能理解的在集体交流中提出来。
3、自由读课文,你能知道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你想让老师、同学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故事大意,提出问题,培养归纳、质疑能力。】
(三)检测识字情况,指导易错字的写法。
(1)用“开火车”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听写生字。
(2)当时反馈比赛情况,将写错的字正确的写法展示在黑板上,请同学介绍你是如何记住这些字的。
(3)区分形近字:你能给这些生字找个伙伴吗?再分别组个词
(4)重点指导“驶、酬、诞”这3个字的写法,教师板书指导
【以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以学生传授经验的方式更利于学生接受知识。】
(四)集体交流,把握课文大意,质疑。
1、《成长》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故事?
2、读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吗?
3、你有哪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助你解决?(学生边说,教师边分类归纳板书)
4、梳理学生所提问题,提出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学生的质疑中来,抓住课文的重点内容,以便于第二课时有目的地学习。】
(五)作业:
1、生字、字词,熟读课文。
2、向家长询问或与家长交流自己成长中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从上一节课学生的质疑引入。
1、同学们,还记得你们上节课就《成长》这篇课文提出了哪些问题吗?(电脑出示这些问题)
2、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是围绕“成长”提出的。(出示“因为这样更利于它的成长”)“这样”的成长是指怎样的成长呢?为什么说“因为这样更利于它的成长”?
【此环节的安排是从学生前一节课的质疑引入,使得两节课衔接自然、紧凑,再抓住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用课文的重点句提出问题,使学生从课始就进入课文的重点,体现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二)抓住重点段落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画出小男孩的表现(包括他的语言和动作)
(2)看到小男孩当时的表现,你会想些什么?
2、集体交流,抓住重点句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1)“自言自语地嘀咕……好像他的口袋里只允许装两块钱。”(可以看出小男孩非常渴望得到两根香肠,但他又从来不买两根。)
(2)当“我”表示要多给他一根香肠时,他用手推让说:“不要。两块钱买一根,还可以喝一听可乐。”如果你是他,此时你会怎样做呢?
【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走入文本,深入体会小男孩内心所想】
(3)从小男孩的态度,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
【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
(4)齐读第六自然段,我们和作者一样,会产生很多疑问,你当时会想些什么呢?
语言训练:听了他的话,我琢磨: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也许――――,还也许――――。
【通过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小男孩面对自己爱吃的香肠,却又不舍得买呢?
3、体会第7-13自然段
(1)“我”看到了什么情景,使“我”恍然大悟?(“我”看到在一个大雪天,约翰的妈妈开着汽车陪他给每家每户送报纸,每月可以拿到八十元的报酬。但他仍然花两块钱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
(2)此时,你心中又有怎样的想法呢?你明白了什么呢?
①约翰是个很有责任感的孩子,冒着大雪坚持送报纸。
②约翰家不是没有钱,是他自己这样做的,他这样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所得。
③约翰的妈妈其实很爱约翰,在大雪天陪他送报,还用这种方式鼓励他做事要坚持不懈。
……
(3)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你想对小约翰或他的妈妈说些什么呢?
4、齐读第14自然段,为什么说“因为这样更利于他的成长”?你觉得是这样吗?你有没有相类似的经历,结合生活实际和大家谈一谈你的看法。
(三)总结全文。
1、这样一个可爱的男孩,我们是不是该记住他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样子,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描写约翰外貌的句子。
2、你觉得约翰哪儿可爱?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约翰可爱的语句,读一读。
3、如果约翰站在你的面前,你会怎样夸他呢?
(四)作业。
1、把《成长》的故事讲给父母听,请他们也谈谈听后的感受,与家长进行交流。
2、把描写约翰外貌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
3、推荐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两篇文章《乌塔》和《爸爸错了》。
板书设计:
成长
妈妈不喜欢吗?
约翰用两块钱买东西――
他家的经济条件差吗?
这 样 做 为 了 成 长
第十六单元:《成长》《我长大了一岁》教学设计 篇8
【学习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美好情感。
2.认识生活中美好情感的作用,学会通过合理的的方式获得美好的情感。
3.能以实际行动创造美好的情感体验,传递美好的情感,传递生命的正能量。
【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获取美好的情感
难点:以实际行动传递美好的情感,传递生命的正能量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情感是丰富多彩的,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哪些情感是美好的。这些美好的情感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学生回答。
师:是呀,美好的情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生活中,通过参与一些有意义的活动逐渐获得的,我们正是在品味美好情感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一)自主预习
1.美好的情感表达着我们的.愿望,促进我们的精神发展。
2.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与人交往、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等方式获得美好的情感。
3.体验负面感受未必是件坏事,它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饱满丰盈。
4.在情感体验中,我们并不总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可以用自己的热情和行动来影响环境。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教材P47阅读感悟及探究与分享
1.学生阅读分享教材P47“退休教师欢送会”的故事,体味师生之间美好的情感。
2.学生阅读分享教材P47下面探究与分享“东东和亮亮的情感体验”,探讨:
(1)你如何看待东东和亮亮的情感体验?
交流点拨:东东通过读侦探小说获得了一种快乐的体验,但是东东不应一看就是一夜,这不仅影响自己学习,而且对自己身体也有影响;亮亮通过参加以“成长”为主题的青春仪式,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获得了美好的情感,这有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
探究二:教材P48探究与分享“浩浩参加年级辩论会”
1.阅读分享P48浩浩参加辩论会的心理体验。
2.探讨:
(1)浩浩为什么心里感觉不舒服?这是一种什么感受?
交流点拨:因为浩浩参加年级辩论会发挥失常,没有为班级争得荣誉,所以心里感觉不舒服,这是一种挫败感。
(2)浩浩这样的感受有什么意义?
交流点拨:挫败感是一种负面感受,体验挫败感,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饱满丰盈。
探究三:教材P49方法与技能“学会关心”及下面探究与分享
1.学生阅读分享教材P49学会关心需要做到的5点要求。
2.探究与分享
(1)当你发现自己处于一个人际关系冷漠的环境,你更倾向于适应还是改变这种环境?为什么?
交流点拨:我更倾向于改变这种环境。因为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关爱,生命拒绝冷漠。
(2)如果你想改变这种环境,你会怎样做?
交流点拨:我会用真心对待他人,用真诚、热情、给予去感动、改变他人,消融冷漠。
探究四:教材P50探究与分享――大军的日记
探讨:
1.大军送给邈邈的仅仅是一本小人书吗?
交流点拨:不仅仅是一本小人书,更是两位同学之间友谊的见证。
2.为什么大军会认为这本小人书是“我们”的礼物?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因为这本小人书代表了大军和邈邈之间的友谊,这本小人书是他们友谊的见证,看到这本小人书,就会想起他们之间美好的友谊。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1.分组分别展示自主预习的内容,此部分可以一组展示,另一组负责评价,学生展示完后,必须有一定时间强化记忆,巩固基本知识点。
2.合作探究部分,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评比。
第十六单元:《成长》《我长大了一岁》教学设计 篇9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学会书写1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小约翰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仍然自食其力的事情,对西方国家的教育背景有所了解。
3.使学生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学习小约翰自食其力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阅读,小组探究,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鼓励学生自食其力,珍惜一切劳动成果。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方国家的教育背景。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学习小约翰自食其力的精神。
【预习作业】
1.自学生字、生词,熟读课文。
2.了解课文大意。
3.查阅有关西方国家的教育背景,并与中国的教育进行比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联系以前所学课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联想,引起感悟。
《锁不住的心》让我们了解到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中国孩子成长中的烦恼,《女孩儿乌塔让我们了解和外国孩子丰富的成长经历,我们今天学习的《成长》,再一次让我们了解国外家长与我们不同的教育理念,国外儿童不同于我们的成长故事。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读自悟。
1.让学生自读课文自悟。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
2.了解课文大意。
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初步掌握课文内容,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三、交流体会。
各组选派代表说出课文大意,对于文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全班解决。教师加以梳理引导,在理解的基础上全班交流讨论。
例如,1.围绕“约翰是个怎样的孩子?”画出相关的语句,也可以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想。
他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盯着香肠,用手取了一根,自言自语地嘀咕:“不购买两根。”这句话,他几乎天天重复着,好像她的口袋里只允许装上两块钱。――小男孩重复的行为使大家顿生疑窦,引起了读者好奇,是因为妈妈给他的钱很少吗?是他家的经济条件差吗?
2.当“我”要送他两根香肠时,他“用手推让”,“话说得不卑不亢”。――一个自尊、要强得孩子,令我们对他顿生好感。
“是我的妈妈。”她不等我说完,笑着回答,“雪太大了,妈妈不放心,一定要陪伴我送报……”――疑窦初解。
3.“你每月送报纸,可以拿到多少报酬?”
他告诉我:“八十元。圣诞节时报纸多,可以拿一百元以上。”――原来他的衣兜里不是没有钱,他自己挣的钱足可以购买两根香肠了。他的克制与节俭,是对自己劳动所得的珍惜啊。
4.还可以就“文章为什么不像《女孩儿乌塔》一样,用《小约翰》命题,而以《成长》为题?”展开讨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由此理解约翰父母对他的教育方式,从而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使学生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学习小约翰自食其力的精神。】
四、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向学生推荐《夏令营中的较量》,这是作者十几年前写的一篇文章了,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设计意图:给学生渗透阅读方法,给叙事性的文章分层,可以按着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展开来进行。】
五、学习生字生词
本课生字可以采用形近字和同音字比较的方式进行。
“俭”与“检”“挎”与“跨”“销”与“消”等形近字不要混淆。
“戴”与“带”在用法上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
“琢”“济”是多音字,可以让学生自己查字典理解另外的读音和用法。
第十六单元:《成长》《我长大了一岁》教学设计 篇10
【活动的目的】
1、给学生创造一个吐露真情的空间,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诉说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培养学生善于表达、乐于倾诉的习惯。
2、通过了解他人的烦恼,培养学生善解人意,战胜困难的品质,同时,正确认识自己,增进化解烦恼的能力。
3、能生动形象地描述自己的烦恼,并说出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能写出有一定感染力的作文。
【活动指导】
1、引导学生倾诉自己的烦恼:
教师指导: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有欢乐必有烦恼。我们常常享受欢乐,同时也有烦恼的困惑。我们一定要学会欢乐要与人同享,烦恼要善于倾诉。
有了烦恼并不可怕,我们要学会摆脱困惑。不要把烦恼隐藏在心中,认为是一件可羞的事。确实,同学们在生活中,环境的改变,课程的增多,心理的变化等都会给我们带来烦恼,面对烦恼,请同学们敞开心扉,自由倾诉。
请同学们把自己遇到的烦恼说出来,然后用一、两句话形象描述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分成若干组,在小组交流,然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2、勤于了解他人的烦恼:
教师指导:每当烦恼困惑自己时,有些同学会产生一种悲伤、自卑的感觉,认为自己的命运不好,在同学们中间是最不幸的、最痛苦的一个。其实,这种思维是极不正确的,如果长此以往,你的心理负担会加重,直接影响学习。在这里,老师明确地告诉你:你的感觉并非事实,请你看看别人所走过的路,不难发现,在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痛苦并不孤独。
请同学们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一下你的父母或老师,看看他们成长过程中有些什么烦恼,了解他们解除烦恼的故事。(见书上问题)
(另加问题:过去的.岁月如何改变了你?你又是如何走近你的抱负的?)
采访后组织交流评价。
3、乐于替朋友解除烦恼:
教师指导:有了烦恼,生活就失去了光彩,忧郁、感伤就会重临于我们心头。如果你的朋友有了烦恼,作为朋友的你该为他做些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增强化解烦恼的能力,同时体会助人为乐的快感。
(学生先列出提纲,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活动评价】
1、口语能力方面的评价。采用活动一的,可以让学生之间互评,评价要点包括:说话的语速和声音,说话的态度,说话的流畅程度,所说烦恼是否坦诚,等等。采用活动二的,可以提前给每位学生一个评价表,要求学生在采访完某人后,让这个人帮忙填写。评价表内容可以包括下边几项:口齿是否清楚,问题是否明确,内容是否有中心,礼貌用语等。
2、写作能力方面的评价。由老师从情感、内容、结构(格式)、语言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选择活动一的学生,如果有不想让老师看日记的,可以让他的好朋友、父母或他认为可以信任的人帮助进行评价,不强求一律交给老师。
第十六单元:《成长》《我长大了一岁》教学设计 篇11
活动目标
1.通过了解他人烦恼,审视自己的所谓烦恼,重新评价自己,正确面对烦恼;写作要能写出独特的认识,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认识自己,以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挫折等。
活动时间:
1课时
活动过程
一、播放背景音乐《小小少年》,教师导入
开展一次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的活动。假如你是主持人,你将怎样开展这个活动?
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教师根据学生设计的方案引导进行下一步活动。
二、案例分析
1.投影案例:
案例1
我的爸爸妈妈老是吵架,一点儿小事就“唇枪舌战”,争吵不休,我每天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感受不到一点儿乐趣和温暖。我真不想回家了!家对我还有什么意思呢?只会增添我的烦恼!
案例2
我一直是妈妈的乖乖女,可是现在我对妈妈烦透了!只要有同学打电话来,她总会用狐疑的眼光打量我;放学我们男女生一起回家,她就会再三盘问;我出去玩,她也要追问有没有男生……妈妈怎么这样呀?我都烦死了!
2.小组讨论,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来帮他们化解烦恼?推荐发言人各抒己见。
倾诉、换位、转移、沟通、咨询(可向专业人士咨询,包括“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在中国起步较晚,在欧美发达国家进行“心理咨询”是非常普遍的事情。
3.推荐帮助:
网站:知心姐姐、春雨网---湖北青少年心理在线、
栏目:《心理访谈》
文章: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何其方《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4.师:大家帮他找到了这么多化解烦恼的方法,我们回顾一下自己的烦恼,现在是不是也找到了化解的方法?你打算尝试用哪些方法来化解自己的烦恼?
5.学生发言,教学反思《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6.替朋友解脱烦恼。
7.小组讨论,推荐说得最好的同学上台交流。
8.教师从口齿、举止、普通话及内容、情感等方面稍作评价。
三、心灵鸡汤
1.教师投影展示名言:
2.你能把自己对烦恼的感悟也用名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吗?学生尝试写作。
3.学生上台投影展示并朗读自己的名言警句。
四、结束语
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正确面对烦恼,也有了自己对待烦恼的看法和态度,下一步你打算怎样安排?
2.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教师略作指导。
3.教师补充活动安排:请同学们回家后了解爸爸妈妈、亲人朋友、兄弟姐妹的烦恼,尝试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为他们化解烦恼;还可以建立班级网站、班级博客,为同学们服务。
4.在背景音乐中师语:
烦恼伴随我们成长,见证着我们成长,成长中的我们要用一种平静的心态去面对,过滤烦恼,驱赶心中的阴霾,让灿烂阳光洒满心田,因为阳光总在风雨后。
教学后记及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我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人翁地位,把听说读写作为教学的支点,以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以案例分析为形式让学生触类旁通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梯级的语言和写作的训练,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本节课的设计,有以下亮点:1.这样设计,由他人的案例入手避免了学生仅限于表层的诉说及不愿启齿的烦恼,目的是尊重孩子敏感而强烈的'自尊心、隐私,给他们提供了借鉴的范本,由他人触及自己从中收获面对烦恼应采用的正确方法。2.这样的设计,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对“写”的能力的训练。虽然我强调用一定的形式,但是因为学生个体的差异,他们所表述的方式也应该是色彩纷呈的。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运用,无形中会增添语言的美感。3.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会互相欣赏,体会到交流的快乐,同时也让学生在朗读倾听中寻找自己,寻找自信,让烦恼真正成为我们下一次成功的基石。
第十六单元:《成长》《我长大了一岁》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案例:
在开展主题活动《菜来了》时,幼儿表现了很大的兴趣,都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看到幼儿这么活跃,我又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教学活动一:七彩菜单
教学目的:
1、幼儿养成均衡的饮食习惯。
2、复习统计的概念。
3、认识各种蔬菜、瓜和豆。
教学准备:
1、蔬菜卡片、实物蔬菜。
2、事先带幼儿蔬菜超市参观。
教学创新:
我们组织了参观蔬菜超市,让幼儿认识各种蔬菜,。幼儿通过摸、看、闻,得到了很多蔬菜知识。阳阳说:“茄子是紫色的的,长长的”。美美说:“青菜和韭菜的叶子绿绿的,可是它们的形状不同。”涵涵说:“西红柿,我们吃的是它的果实”……
当幼儿激烈争论时,我趁机引导他们,向他们介绍各种蔬菜的主要特征和食用方法,丰富幼儿的课外知识。发给幼儿每人一张蔬菜统计单,请幼儿给自己喜爱的蔬菜涂色,从表上我们可以看到幼儿的饮食习惯。告诉幼儿春天是小朋友身高长得最快的季节,小朋友们多吃蔬菜,不挑食,身体才能棒棒的。
教学反思:
幼儿在愉快地氛围里,让幼儿通过摸、看、闻来感知蔬菜。
教学活动二:水果
教学目的:
1、通过比较,感知水果内外的差别。
2、发展幼儿的肌肉能力。
3、体会制作食物的乐趣。
教学准备:橙子、苹果、香蕉、木瓜。
教学过程:
老师:“今天,老师请来四个水果娃娃到我们班做客,现在他们来做自我介绍。”
1、橙子:大家好,我的名字叫橙子,我穿着橙色的外套,英文名叫orange,我的身体圆鼓鼓的,就像一个大皮球。
2、木瓜:小朋友么好,你们听过故事《咕咚来了》吗?故事里讲的就是我,我的本领很大,如果你不开心生气了,就喝一口用我泡的水,就会消气了。
3、香蕉:我的名字叫香蕉,我的身体弯弯的,像月牙,我最喜欢穿黄色的裙子。
4、苹果:大家好,我是苹果apple,不好意思,我的脸红了。
我们运用拟人化的方式,通过比较,知道四种水果的外表,教师把四种水果切开,请幼儿尝一尝它们的味道,说一说它们的内外的差别。幼儿每人一把塑料刀、一个水果,把水果切成块放在杯子里,然后倒入糖水,水果宾治完成了。
教学反思:通过活动,幼儿加深对四种水果颜色和形状的认识。
教学活动三:用水果核作画
教学目标:
1、锻炼幼儿观察能力。
2、知道有些水果有核
3、幼儿发挥想象力,爱上创作。
教学准备:苹果核、橙核、桃、草莓。
教学过程:
1、把苹果核、橙核分别放在盘子里,请幼儿辨别,让他们仔细观察形状、颜色,发挥想象看一看这些果核象什么?可以做什么?可不可以创作出一幅画来,幼儿动手操作,可以画也可以粘贴。
2、教师出示桃、草莓,请幼儿猜测它们有核吗?幼儿用小刀开桃和草莓,亲自验证有无果核,有核和无核切的感觉一样吗?为什么?
3、向幼儿介绍,吃有核水果时,要注意那些事项,把幼儿的作品展示在作业栏中。
第十六单元:《成长》《我长大了一岁》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了解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运用统计图表整理观察记录的结果;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统计图分析植物茎生长的规律;植物开花、结果的过程;用适宜的方式描述实验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观察黄豆与花生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黄豆与花生植物的生长变化。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生长四周的黄豆与花生生长的课件。(学生准备)黄豆与花生长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1、师:(活动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黄豆与花生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茎发生了哪些变化。
2、师:(活动指导)
①带领学生整理幼芽出土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重点整理幼芽出土以后一周,黄豆与花生茎的颜色、硬度和高度。
②利用黄豆与花生植株的高度变化的数据,画出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图。学生画好后,教师讲述柱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是科学研究中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
③指导学生分析柱状统计图,引领学生根据柱状统计图预测未来几周的时间里黄豆与花生植株高度将如何变化?
二、植物茎的作用
1、师:(活动因入)植物的茎总是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承担这样一些功能呢?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2、师:(活动指导)
①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思考茎的作用的问题。
②引领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③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收集信息);
得出结论(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三、研究花变果实的过程
1、师:为了观察黄豆与花生植株,我们采摘几朵黄豆与花生植株(按生长顺序采摘)。
2、师:指导学生观察花,引领学生发现,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3、师:指导学生解剖花。(解剖花时,要用镊子细心地从外到内撕下花的个部分。提醒学生注意:使用镊子时动作要轻,防止将花的某一部分弄坏,解剖下来的花的各部分,要分类摆放,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花的每一部分的名称。)
4、生:学生解剖花。(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四、观察黄豆与花生的果实
1、师:黄豆与花生的果实是什么样的呢?它在生长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师:组织学生观察成熟的黄豆与花生的果实和未成熟的黄豆与花生的果实。引导学生比较观察。
3、师:引导学生关注完全成熟的黄豆与花生果实,果实里面有什么?(种子)
4、生:学生观察黄豆与花生果实。观察完了以后,学生汇报。
5、师:教师总结。
作业布置:
继续观察黄豆与花生的生长变化过程,做好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植物长大了
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果实里面有种子。
第十六单元:《成长》《我长大了一岁》教学设计 篇14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成长》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
《成长》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成长》是语文S版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共分十四个自然段,记叙了意大利小男孩约翰虽然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却生活节俭,还坚持用自己的劳动――为居民点送报纸,来挣零花钱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小培养孩子生活的能力,更有利于他们成长。
课文的一至六自然段写小约翰给我的最初印象,很可爱,很节俭。每次到“我”的面包房总是重复的两句话、重复的行为引起了“我”的好奇。由此我推测约翰的父母可能不太喜欢他,也可能是他家的经济条件不太好,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至十四自然段写一个雪天,一个在妈妈陪伴下送报纸的小男孩引起我的注意,最终“我”明白了,约翰家不是没有钱,他的妈妈也不是不爱他,而是为了培养他的生活能力,这样更有利于他的成长。
设计理念:
1、由“我”前后对约翰家情况的不同猜测,引导课文分层,然后分层引导学生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测。
2、抓住课文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2、有感情的朗读。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说教法、学法
运用对比法、问题发现法。抓住“我”前后对约翰家情况的不同猜测,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产生疑问,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用情感体验法,让学生理解“我”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猜测。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读、思、悟,最终懂得从小培养生活的能力,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的道理。
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说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理解“成长”
1.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第十一课《成长》,齐读课题。
2. 谁能用“我们怎样成长”说一句话
小结:是啊,同学们在家长的关心、呵护下快乐幸福地成长着。其实,我们的成长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身体的成长,个子越长越高,一方面是心理的成长,懂得的事、会做的事越来越多。
4.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一个名叫约翰的小男孩的成长故事。他是怎样成长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吧。
这样的导入不仅直接,而且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成长”的含义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因为故事内容有些曲折、复杂,学生不容易概括,因此,我用一道填空题加以引导。出示课件
填空
一个名叫约翰的意大利小男孩,每次来“我”工作的面包房时,只花 买 。虽然他很想 ,可却从不多花钱买。后来“我”发现他每月给人 ,获得
。最后“我”终于明白 ,而是为了 ,这样 。
3、再读填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
三、直接提出课文第6和第14自然段,引发学生质疑
1、不知道同学们注意了没有,课文里有这样两段话:(出示课件)
听了他的话,我琢磨,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
这时候,我才恍然大悟:约翰家不是没有钱,他的父母也不是不爱他,而是为了从小培养他的生活能力,因为这样更利于他的成长。
2. 引导学生对比读这两段话,引发学生质疑
①琢磨什么意思?“也许”表明这是“我”的猜测,我的猜测是什么?生读“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
②恍然大悟什么意思?我忽然想明白了什么?生读“约翰家不是没有钱,他的父母也不是不爱他。而是为了从小培养他的生活能力,因为这样更利于他的成长。”
③师引“我”开始这样猜测(生读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后来又这样认为(生读他的父母也不是不爱他)。“我”开始猜测(生读“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后来又认为(生读约翰家不是没钱)。对比我前后不同的猜测,你们有疑问吗?
生:“我”前后的想法为什么不一样?
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两段话的对比,使学生产生并提出问题,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新课标理念。
四、围绕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自己读文找答案
1. 师:“我”开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猜测,我们得联系这一段的上文去理解。这一段上文是从哪儿到哪儿,(生1-5自然段)。
2. 学生自读1-5自然段,找出使“我”产生这样猜测的原因。
① 约翰每次来面包房,总是亲昵地拖长声音,冲着我说:“您好――”等我回答后,他便从口袋里掏出两元钱,要买意大利香肠。
② 他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盯着香肠,用手取了一根,自言自语的说“不够买两根的”,这句话他几乎天天重复着,好像他的身上只允许装两元钱。
理解:“不够”、“几乎天天重复着”、“只允许装两元钱”
在这里教师是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师:正是由于这样,才使我产生了这样的猜测(生读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
3. 师:“我”看到约翰很想买两根香肠,可是他每次只带两元钱不够买,于是有一次,我给约翰拿了两根香肠,约翰要了吗?(生:没有)一起读这段话。
“有一次,我拿了两根香肠给他:“你拿去吃好了。” 他那双大眼睛闪了又闪,用手推让说:“不要。两块钱买一根,还可以喝一听可乐。”
从这段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约翰很懂事,不随便要别人的东西
约翰的两元钱花的很有计划。
4. 小结:约翰每次只花两元钱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虽然他很想买两根,可他从不多花钱去买。因此“我”猜测(生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可后来我为什么又认为约翰家不是没有钱,他的父母也不是不爱他呢?我们也得联系这一段的上文来理解。这一段的上文是(生:7-13自然段)
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这一部分
学习7-13自然段,思考,后来我为什么又会这样以为呢?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之间能够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5. 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①约翰家有车,所以他家不是没有钱。
②他的妈妈在大雪天里陪他一起送报,所以他的父母不是不爱他。
③师:约翰每月送报能挣多少零花钱?我们一起读12自然段。
漫不经心是什么意思?
他每月挣(生:八十元),圣诞节更多,能挣(生:一百多元),挣不少呀,他对此却毫不在意,不放心上。说明他并没有一次把钱看得(生:很重)。可前面写道他每次到面包房只花两元钱。这又一次证明了他(生:节俭、花钱有计划)。
节俭不乱花钱,花钱有计划,这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的能力。
教师的引导层层深入,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什么是生活的能力。
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我们现在知道了“我”后来为什么会认为“约翰家不是没有钱,他的父母也不是不爱他,而是为了从小培养他的生活能力,因为这样更利于他得成长。”的原因了。
四、理解“而是为了从小培养他的生活能力 ,这样有利于他成长。”
1、在这篇课文中约翰已经表现出一定的生活能力。你认识到了吗?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一下。
2.学生交流
①花钱有计划,不乱花。
②积极劳动,懂得通过劳动获得报酬。
② 对工作负责任,大雪天也要送报。
小结:小约翰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能力。在他父母的培养下,他还会掌握更多的生存能力,这样长大以后,他就能独立的生活,不依靠别人。
五、拓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同学们,你们和约翰是同龄人,学习了约翰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写一写吧。
拓展部分使学生心里初步树立从小要培养生活能力的意识,实现了新课标三个维度之一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说板书设计
成 长
节俭、花钱有计划
从小培养生活得能力 懂得靠劳动来获得报酬 更利于成长
工作有责任心
板书设计突出了课文的中心,简洁,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