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陈涉世家》基础训练(精选15篇)

《陈涉世家》基础训练(精选1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陈涉世家》基础训练(精选15篇)

《陈涉世家》基础训练 篇1

  基础训练一、给下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1.耕之垄上                    ________2.已失期________3.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________4.尉果广                      ________5.忿尉                        ________6.将军身坚执锐                ________二、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1.富贵,无相忘。              ________2.皆斩________3.以为亡                      ________4.置人所鱼中                  ________5.为天下________6.楚人之________7.天下秦久矣                  ________8.吴广爱人                    ________9.尉果广                      ________10.杀两尉________三、请据你的朗读感受,用“/”为下边句子标出停顿节奏1.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四、翻译下列句子1.今之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五、简答题1.起义的导火索是什么?答:2.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3.为起义作了哪些舆论准备?答:4.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有哪些?答:  参考答案一、1.chu^    2.du^   3.ji4n4.ch9    5.hu@   6.p9二、1.如果  2.依法  3.有的  4.用网捕  5.通“倡”;倡导6.爱怜  7.苦于  8.一向  9.用板子打  10.一共三、1.发闾左/戌渔阳/九百人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3.又/问今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四、1.现在逃亡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行吗?2.燕雀哪知道鸿鹄的志向呢?3.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五、1.遇雨失期,失期当斩。2.天下苦秦久矣3.置书鱼腹,篝火狐鸣。4.秦二世杀了太子扶苏,引起人们对秦王朝更大的不满;楚人怀念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陈涉世家》基础训练 篇2

  21、陈涉世家

  教学目的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3.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解题,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分析课文第1段。 

  教学步骤  

  1.导入  新课: 

  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农民起义,这些农民起义为残酷的封建统治所迫,充分说明了它通民反的理。每次农民起义都沉重地打击了黑暗的封建统治,有的甚至推翻了封建王朝,是推动历史前进,促使变革封建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发生在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这次农民起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给予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击,促使了秦速亡,使由秦始皇开始的而想万世统治中国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暂的15年便被刘邦的西汉政权所取代。陈胜、吴广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动起义的,起义的经过怎样,我们学习了司马迁写的就知道了。 

  2.解题。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可作如下补充。 

  ①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在汉武帝时就任太史令(史官),掌管秘籍、史料、职司记载等。司马迁自幼受父亲熏陶,10岁就到长安学习,20岁起曾多次到南北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俗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后来写作《史记》打下基础。38岁时继任太史令,更有机会博览皇家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42岁时开始写作《史记》。后由于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是上,获罪下狱,被处官刑。为完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历时10多年,终于写成历史巨著《史记》。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这部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不至汉武帝的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记”(记历代帝王政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兴亡)、七十二“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书中史料翔实,作者思想倾向也极为鲜明。例如课文,作者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的传记列在“世家”里,足见他对陈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看重。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③秦始皇统一中决定起义后,陈胜、吴广首先分析天下形势,拟定斗争策略。“天下苦秦久矣”,简明而又准确地概括了当时的形势,揭露了秦王朝的苛政,表达了人民群众积蓄已久的不满与反抗情绪,揭示了暴发农民起义的必然性。在这种形势下举行起义,一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响应。陈胜又分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制定了借深得人心的扶苏、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发动起义的斗争策略。陈胜坚信,这样做一定会得到“宜多应者”的效果。然后为起义作舆论准备,他们运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方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使人们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结果在士卒中很快得到反应。陈胜的做法虽然是借助鬼神迷信来争取群众,但作为一种策略,充分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斗争才智。

  3.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课文记叙方法上的特点。

  本段仍以人物对话为主,间以叙事。陈胜和吴广商议大计,分析天下形势,制定斗争策略等,都以他们对话的形式向读者表达,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情,对他们的性格理解得更透彻。

  三、分析课文第3段

  1.教师领读或由学生自读课文后,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吴广素爱人:一向。向来。广故数言欲亡:故:故意。亡:逃跑。陈胜佐之:帮助、协助。成死者固十六七:固:本来。十六七:十个里面有六、七个。从民欲也;顺从。为坛而盟:建筑。祭以尉首:用。将兵徇蕲以东;率领。车六七百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骑千余:古时一人一马为称骑。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陈涉乃立为王:于是被拥立。诸郡县苦秦史者:被……压迫的。杀之以应陈涉:虚词“来”。

  2、这段文字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以及建立农民政权的情况。可讨论如下问题:

  ①陈胜、吴广是通过哪些步骤发动起义的?

  陈胜、吴广发动起义通过王个步骤:“并杀两尉”揭开了起义的序幕,接着发动群众参加起义,然后建立领导系统。“并杀两尉”选择了“将尉醉”的适宜时机,又设下激尉要杀吴广的圈套,使众人认为杀之有理。这又表现了起义领袖的机智。杀尉后陈胜当即号召群众起交,他先晓以利害,指出如不起义,只有死路一条。再提出“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激励众人立下雄心壮志,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尤其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封建统治阶级提出了有力的挑战,道出了千百万贫苦农民的心声,显示了对起义胜利的坚定信心和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陈胜的这些话,说得慷慨激昂,激动人心,果然得到众人的热烈拥护和响应,起义队伍很快组织起来了。 

  ②起义发动后,起义队伍为什么能形成浩大的声势并建立起农民政权?

  起义发动后,起义军斗争矛头直指秦政权,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在战斗中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很快建立了农民政权――张楚。究其原因,除起义领袖敢于反抗,胸怀大志,正确谋划,策略得当外,还有九百徒后的热烈响应,勇敢战斗。然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秦的暴政逼得人民不得不反。“天下苦秦久矣”,深刻揭示了秦王朝对贫苦人民的压迫剥削程度之深,致使怨声载道,人心思变,使农民起义有着坚实的基础。三老、豪杰的话“伐无道,诛暴秦”就点明了起义的性质,也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农民起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故而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后,很快就形成了法大的声势,不久农民政权也建立起来了。 

  3.学生齐读课文后,讨论这段文字在材料安排和记叙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材料安排上的特点是洋略结合。详写起义的发动经过,对陈胜、吴广“并杀两尉”、发动群众等都详细描写,并把叙事和对话结合起来,让起义领袖的机智勇敢,强烈的反抗精神得以充分的体现。而对起义后的浩大声势及建立农民政权则略写,省去了战斗情况和筹建政权的描写,因为从上文看来这已是情理中的事。记叙方法上的特点是,以侧面描写表现陈胜、吴广的功绩。借三老、豪杰的嘴,赞颂农民起义的功业,以诸郡县杀秦朝酷交响应陈胜,表现农民起义得到全国各地的拥护。

  四、概括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

  课文记叙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表现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五、课后练习与思考:

  复习课文,注意保文中一词多义,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领会课文以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步骤 

  1.导入  新课:

  前二课时我们分析了课文内容,了解了陈涉起义的原因,过程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这次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政,揭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也让读者了解了起义领袖敢于反抗,善于斗争,要为国家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大志。那么课文在记叙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作为起义领袖的陈胜的性格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呢?本课时我们先来讨论这一问题。

  2.学生默读课文后,讨论课文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很多,一般通过人物的育行来表现。课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陈胜。从课文内容看,陈胜表达志向、谋划起义、发动起义等都是透过他的语言来表现的。可见识文主要是通过语言,尤其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的。纵观全文,陈胜参与对话的共有三次,第五段中,陈胜同其他佣耕者的对话,表现了陈胜的远大志向和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精神。第2段中,陈胜同吴广的对话,表现了他们组织起义的谋略才智。他们对当前形势的正确分析、起义策略的确定、怎样制造舆论等都是通过对话表达出来的。第3段中,陈胜同成卒的对话,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充满英雄气概的起义领袖形象。可见保文就是通过人物对话把陈胜等人的性格极为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3.选读课文中有关陈胜参与对话的内容,找出最能表现他性格的语言,并加以适当的评论。最能表现陈胜性格的语言有

  ;1)苟富贵,无相忘”。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④“壮志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①句表达了陈胜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陈胜具有“有相同车,有难同当”的朴素阶级感情,说明陈胜虽然出身低贱,但胸怀大志,不寻常人。②句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通过比喻,表现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浅的惋惜名句说明了陈胜面对秦王朝的暴政,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决心不受命运的摆布,为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而举行起义,表现了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也是他“鸿鹄之志”的具体表现。④句彻底否定了封建统治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等卑有序、贵贱有别的谎言,砸碎了长期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精神枷锁,是鼓舞人心的战斗口号,表现了陈胜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对封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

  4.文言文在表达上常出现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有些句子还形成了特有的固定形式。讨论下边句中加点词的

  词义和用法:

  ①项燕为楚将( 【大将,名词〕上使外将( )兵【率领,动词」公将( )鼓之【将要,副词】

  ③以数谏故[ 因为,连词」杀之以应陈涉【虚词“来”,连词」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介词」祭以尉首〔用,拿,介词〕

  以上两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不同,词性也不相同,有的读音也不同,应该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的意思,确定们不同的意义。再讨论下边句中成分省略情况:①衣食所安,(吾)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主语 介宾短语中的宾语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土气)衰,三(鼓)而(士气)竭。谓语 主语 谓语 主语

  ③扶苏以数谏(上)故,上使(之)外将兵。宾语宾语

  ④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宾语 介词 由以上4个例句可以看出,文言文中成分省略的句子是常见的,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为最多。理解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意思补出。

《陈涉世家》基础训练 篇3

  (一) 

  教学目的 

  一、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及起义后的主要情况 

  二、理解记事详略得直的剪裁方法。 

  三、体会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采用整体入手的方法,每一“循环”都做到完整地阅读、朗读、讲述、分析。 

  三、重点地突出一些字、词、句,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地讲解。凡有注解的,不讲,由学生利用注解读懂课文。用一个不同断句的例子扩大视野,积累知识。 

  四、介绍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了解《史记》的一般情况。 

  二、读通课文,理解词语,明确层次。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结合检查预习中看阅读提示和注解自读课文的效果),教读。 

  提问:1.《史记》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时代的人?2.《史记》的“世家”部分是记什么人的?作者为什么把陈涉列入“世家”中?3.课文中记述陈涉起义的经过,同时又记了哪些有关的人物?这些人物中与陈涉关系最密切的是谁?要求:学生不看课本能简答,并能板演“吴广”、“葛婴”,字形笔画无误。随后,引导看阅读提示和题目注解,既加深印象,又从注文“他用毕生精力著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一句引发求知要求,介绍《史记》。 

  讲述:关于《史记》汉朝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议做过太史令,死后.司马迁继任这个官职。太史令是管天文、历法、国家典籍、编写史册的官。司马迁46岁时,因李陵事件牵连(只宜简介,作最低限度的说明,不必多讲),下了大狱,受至惨重的刑罚。后来,汉武帝因司马迁很有才能,赦了他,任命他为中书今(管皇帝的文书诏令人受刑后的司马迁,决心继续父亲的事业,编写史书。最后,终于写成立起自传说中的黄帝直至当代为止约三千年左右的中国通史。全书包括 12纪(记帝王事迹), 30世家(记诸侯世系), 70列传(记个人和少数民族事迹),8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等情况),10表(用表格形式编排史料)。其中,列传的最后一篇为《太史公自序》,是自传。《史记》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记载历史这一“纪传体”的体裁。(联系旧课: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是《左传》)讲述时,学生简要笔记;讲述后,学生(邻座)互对笔记。指名复述笔记内容,师生共同订正。 

  朗读:指名(水平属于中等的学生)通读全文,读时如个别字、词有障碍,要及时帮助“过关”,以保持课堂良好气氛。要求: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再次加深对课文的印象2读后,了解有什么疑难,及时解答,并由此导向课文后的习题,解决“比较・辨析”的第三题(口头)、第五题(书面)。(可多看《教师教学用书》,此处不重复抄录)两题解决后,即提出新的练习内容。 

  二、练习 

  提示:词有本身的词义,但要理解还须把它们放在句中、文中。下边所举的词,在不同组合时有不同的解释。 

  之1.之垄上:去、往。 

  2惟恨久之:是虚指的,无实义,在白话中不必译出。 

  3.鸿鹅之志:相当于“的”。 

  4二世杀之:格代人或物,他或它。应说“二世杀了他。他,指扶苏”,不可说 

  “二世杀了扶苏”,“之”不等于“扶苏”。 

  提问:“楚人怜之”,“卜之鬼乎”,“杀之以应陈涉”,这三个语句中的“之”的解释与上举1-4例中哪一个相同?(答案:4) 

  这里的练习,作用是:(1)统观全文,前后对照,易于分辨。(2)全面掌握,突出个别,有助巩固。作练习时,不仅答案由学生说,举例语句的解释,也可鼓励学生说。应注意的是,把字放在句中、文中,避免多讲古汉语语法的倾向。虚词“乃”也可用同样方法。 

  乃 

  1.乃入据陈:才进入(占有)了陈县 

  2.乃行卜:于是去问卜 

  3.乃公子扶苏:是公子扶苏 

  4 .(家祭毋忘告)乃翁:你的父亲 

  列出“乃谋曰”、“乃诈称公子扶苏”、“乃令符离人慕婴”,“乃”字义与上例中“2”同。 

  除以上的“之”、“乃”之外,理解文中的“数”也可用这个方式来达到巩固的目的。比较了“数有功”、“数万人”音义的不同,就可找到“以效谏故”、“数言欲亡”的“数”与“数有功”的“数”同一音义。 

  三、再次导向课文,教读。 

  提示:原文不分段,现在,编入课本,分了段,对阅读理解有帮助。要求:提摄出每段主要内容。默读,速度可较快,发言,明确本文层次:1.用内心动态、对话、动作写出陈涉情态,表现传主陈涉的大志。(说明;本篇不是合传,传主只是陈涉一人,因吴广与陈涉起义和后来行事的关系密切,所以也在开头叙及里籍)2.以对话为主,详写起义前的准备,包括所处环境、分析形势、共同谋划、制造舆论等。3.用对话和叙述的方法,写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大好形势。叙事真切、生动,有条理,是《史记》的特色,所以,人们不仅把它视为不朽的历史著作,而且评价它是有高度文学价值的作品。 

  分散快速默读,体会层次和叙事生动性,并注意字音。读后指出:借,是藉(藉,文言文中通用)的简化字,常解释为“假使”,读 ,不读 ji。但书籍的“籍”不简化,读ji。,读zan。度已失期的“度”,读uuo。,是“谪”的通假字,读z e,在文中与“适”无关。适有两音:读 kuo,常作人名;现又作“”的简化字,应读 sh 。“适”不能代替“谪”的通假字而该成Zh 。 

  四、讨论(此内容适用于水平较高的班)。 

  文中“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据中华版二十四史是这样断句的:“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比较一下,哪一种断句文意更明确?思考、议论、发言、结论:后者较好。据历史,秦兴德役,发民滴戍,民不堪命,电大泽乡的九百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把“九百人”三字连下读较能明确当时史实。如果“九百人”三字属上,可以理解为当时只征发九百人到渔阳去而已。由此可见,读古籍断句,要反复思考斟酌,要结合历史事实。这是阅读中应当懂得的门径。 

  五、布置作业  

  参考课文后第四题,试作填充,并准备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讲时要注意“序”,即弄清课文段落和段落内部各层次,以体现作者安排材料的恰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锻炼口述能力。 

  二、理解选材详略。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结合检查作业 ) 

  提问:检查课文和填充第四题第1小题情况,明确填充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在此基础上口头讲述。 

  二、新课内容 

  1.讲述训练:指名一人以《大泽乡》为题讲“陈涉起义”的故事。要求:明条理,有重点,合史实,不夸饰,事件发展过程层次分明。讲后,学生评论,教师总结。评论标准:过程有序,事实明白,口齿清楚,语言通畅,能把起义的准备、行动作为重点,其他只作略讲。 

  2朗读训练:分散读全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注意第二段和第三段前半(“吴广亲爱人”至“收而攻蕲”),用语调、语气、语速,吸引听者。 

  3.小结(讲述与提问结合):(1)写法上;剪裁得当。详写起义前的商议和舆论准备,起义的具体经过。其他如佣耕、徇地、战谯门、刑秦吏等等则略写。这样写,表现出作者的史才,善于剪裁史料,突出了起义的主要内容。(2)描写生动:文中详写的是人物的心理、说话、动作;其他略写的,只作一般叙述。这样写,表现出作者善于突出重点,写得生动,有文学才能。(3)条理分明:“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一句人物自己表明内心的话,贯串全篇。 

  起义前,失期,是导火线。谋划时,从“苦秦”而确定大计,是善于分析形势。准备时,青火狐鸣和帛书,是善于制造舆论。起义时,吴广先“忿恙尉”而后陈胜佐其杀尉,立即召令众人听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写出了善于把握时机和胸中之志。先杀尉而后发号召,行事易成(若先号召,尉未杀则效果不同),可见善于谋划,设计周密。以下写乘时而作,及时自立为王,便很自然。总之,这样写,显示了传主的“鸿鸽之志”,同时,也见出条理。前人评论说司马迁善序事理,称赞他做到“其文直,其事核”,实属至当。(这里只点一下,下边还要说到) 

  三、作业  

  课后反复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自读茅盾短篇小说《大泽乡》。 

  二、比较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讲述:茅盾在1930年写了短篇小说《大泽乡》。那时正处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前期,农民的革命意识逐渐觉醒,对反动统治的反抗意识逐渐增强。现据 1980年人民文学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复印(或誊印),发给阅读。 

  二、。新课内容 

  学生阅读《大泽乡人要求:默读2―3遍,把它与《史记・陈涉世家》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异同,可从题材、体裁、写法等方面考虑,在文字下边画线(单横线、曲线按各人自己使用习惯),左右空白处也可用文字简记要点。不必出题限死回答内容,要让学生思路活跃起来,自由驰骋,并由此引发学生兴趣。读后先小声议论,然后发言。教师在学生议论时巡回了解情况,以便帮助小结。小结、归纳,其大端可如下举: 

  1.题材:相同,陈涉在大泽乡起义反秦。 

  2.组材:课文是从传记节选的,材料比《大泽乡》多。《大泽乡》是短篇小说,它所选取的是一个“横断面”,集中于大泽乡起义,不像传记还写了起义以外的事(如里籍、佣耕、进军、称王等等。) 

  3.体裁:《陈涉世家》是传记,必须叙写传主的一生事迹,因而篇幅的长短取决于传主生平事迹的多寡。《大泽乡》是短篇小说,篇幅的长短受体裁特点的限制。 

  4人物:《陈涉世家》按史传体例,一开头就叙写传主概况(本篇因需要而兼及有密切关系的人,但这并不能看作是“合传”),以传主的事迹贯串全篇。大泽乡})先描写环境,由押送的军官先“出场”,然后在故事情节展开中,主人翁陈胜才出场.有时一个场面描写别的人,主人翁可以不出现。 

  5.写法:《陈涉世家》遵循“史”的要求,注重“实录”,尽管文4咆写人的对话、行动等等,但目的不在于描写,只为了叙事,更不作想象,不运用文艺创作上的手法。《大泽乡》中有景物描写,或用来交代情节发展的环境,或把这种描写同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起来,起到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作者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刻画人物形象,予以合理的想象。例如,第一部分写两个军官的性格,写他俩的思想活动,与颗百成卒对立;第二部分写成卒的怨恨情绪;第三部分写军官暗地里商量坑杀戍卒;第四部分写起义的场景。 

  6中心:《陈涉世家》着意在反映史实,位泽乡》则突出了阶级对立、阶级矛盾的主题。 

  小结(讲述为主):读《陈涉世家》,仅仅从课文这个节选部分.已能初步领略到《史记》的特点:“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正因在史学、文学两方面都有高度的成就,所以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大泽乡》用短篇幅写大事件,作者匠心独运.还熔铸了一些史事于篇中,写得极其自然。例如,秦始皇36年,百姓怨秦而假借天上坠星为殒石的谣言,有使者夜行过平舒适中闻仙人说祖龙(指秦始皇)当死;大将蒙恬率大垦戍本屯边,是秦的一大苛政。作者又借用汉代梅福说的话(倒持太阿)来指斥秦的统治者,用这些史事来加强反秦的气氛,但又不同于传记中的人物行事实录。作者还在作品中写了一些引人深思的句子。例如,“但是‘阎左”的践奴们的洪水太大了,太大了”,“地下火爆发了”之类。 

  三、作业  

  指导使用《简化汉字总表》,向学生说明:使用简化汉字应以1986年10月10日国家正式颁布的“总表”为准,《大泽乡》的复(油)印中应改正三个字,“象”改“像”,望的“燎”不作“了”,“”的简化字应作“”,不应作“罗”。又,电影、电视的字幕,商品的说明书,时常有不该使用的简化字,应予注意,不要受其影响,发现不符合“总表”规定的,可以用与人为善的态度,提出意见,要求纠正。 

  七陈涉世家(二) 

  教学目的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3.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解题,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分析课文第1段。 

  教学步骤  

  1.导入  新课: 

  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农民起义,这些农民起义为残酷的封建统治所迫,充分说明了它通民反的道理。每次农民起义都沉重地打击了黑暗的封建统治,有的甚至推翻了封建王朝,是推动历史前进,促使变革封建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发生在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这次农民起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给予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击,促使了秦速亡,使由秦始皇开始的而想万世统治中国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暂的15年便被刘邦的西汉政权所取代。陈胜、吴广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动起义的,起义的经过怎样,我们学习了司马迁写的《陈涉世家》就知道了。 

  2.解题。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可作如下补充。 

  ①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在汉武帝时就任太史令(史官),掌管秘籍、史料、职司记载等。司马迁自幼受父亲熏陶,10岁就到长安学习,20岁起曾多次到南北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俗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后来写作《史记》打下基础。38岁时继任太史令,更有机会博览皇家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42岁时开始写作《史记》。后由于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是上,获罪下狱,被处官刑。为完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历时10多年,终于写成历史巨著《史记》。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这部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不至汉武帝的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记”(记历代帝王政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兴亡)、七十二“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书中史料翔实,作者思想倾向也极为鲜明。例如课文《陈涉世家》,作者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的传记列在“世家”里,足见他对陈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看重。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③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虽然有推动历史前进的一面,但他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实行严酷的刑法,又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大量征发农民修长城,造阿房宫,筑骊山墓。秦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到公元前209年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敲响了秦王朝的丧钟。 

  3.教师范读课文,除结合注释正音外,并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 

  辍(chu)耕怅(chon)恨闾( )友戍(sh )度(duo )已失期以数谏( )故 乃行卜( )烹(peng)食 忿( )恚尉陈胜佐( )之袒( )右将( )兵骑 

  (qi2,旧读ji4)千人 瞧门 

  4.学生参阅注释默读课文,要求: 

  ①进一步给生字或容易读错的字正音,并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②课文共3段,各写了什么内容,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课文第1段先简介陈胜、吴广其人,而后侧重介绍陈胜是个素怀大志,有反抗精神的人。第2段先交代引发陈涉、吴广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说明农民起义暴在什么情况下爆发的。接着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说明陈胜不但敢于斗争,而且有斗争智谋。第3段写陈涉、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并建立政权的经过,显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课文先介绍被立传人物的概况,再叙述被立传人物的史实。叙述史实又依着农民起义的经过,即起义发生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顺序组织材料。这样既有传记的特点,又使记事脉络清楚。 

  5分析课文第1段 

  教师领读或学生自读课文后,参阅注释理解文义。讨论的这段文字介绍了陈胜的哪些情况,是通过什么手法介绍的。 

  这段文字除简介陈胜、吴广的姓名籍贯外,侧重介绍了陈胜的出身和性格,重点是以记叙陈胜与别人对话的手法表现陈胜不安现状。胸怀大志,有政治抱负的性格特点。“陈涉少时,尝与人拥耕”,说明陈步是个无田无地靠帮别人打工为生的贫苦农民。“怅恨久之”,表明陈胜对自己所处的佣耕地位怨恨不满。而对话中的“苗富贵,无相忘”,表达了陈胜极想改变现状,摆脱贫困的愿望,也反映了他其有朴素的阶级友情。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则通过形象的比喻,道出陈胜怀有远大的志向。这样课文开篇就让读 

  者了解陈胜虽然出身低践,但却有反抗精神,胸怀大志,不同常人。 

  6.课后练习与思考: 

  ①指出下边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 

  一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拥者笑而应曰 

  在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辍耕之垄上 

  怅恨久之 

  藏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阅读课文,参阅注释,预习第2、第3段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课文第2、第3段,了解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 

  1.提问抽查,集体补充:简介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2.提问抽查,集体补充:陈胜是什么出身,他有什么性格特点。 

  3.教师归纳:课文第1殷介绍陈胜佣耕出身,又通过对话表现他有要摆脱贫困,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大志。这是介绍被立传的人物。接下来写被立传人物所经历的史实,以印证被立传人物的性格特点。于是课文第2、第3段转入写陈胜、吴广所领导的农民起义。本课时我们了解这次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经过,讨论陈胜在起义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以及这次起义的历史意义。 

  (H)分析课文第2段。 

  1.教师领谈或学生自读课文后,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为(wei2)屯长:作为。度(duo)已失期:猜想、估计。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就。吾闻二世少子也:小儿子。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判断动词。上外使将兵:上:皇上。将:率领。今或闻无罪:有人。项燕为(wei2)楚将:是。判断动词。或以为亡:逃跑。为(Wei4)天下唱:向、对。吴广以为然:对的。有功:建立功业。 

  2这段内容记叙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和谋划经过,表现了他们敢于反抗的精神和超群的斗争谋略。可讨论如下问题: 

  ①陈胜、吴广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举行起义的? 

  是在陈胜,吴广等九百贫苦人被征戍边,途中遇雨,道不通而无法按期到达目的地,而按秦朝法律都要被杀的情况下,不得不举行起义的。这既说明了秦摇役繁重,法律苛酷的暴政,说明了起义是被逐出来的,又表现了陈胜多人敢于反抗的精神。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在逃亡和起义同样都是死的情况下,毅然选择为了救国救民而举行起义的决定,充分显示出陈胜的“鸿鹅之志”。 

  ②决定起义后,陈胜、吴广进书了哪些起义前的准备工作? 

  决定起义后,陈胜、吴广首先分析天下形势,拟定斗争策略。“天下苦秦久矣”,简明而又准确地概括了当时的形势,揭露了秦王朝的苛政,表达了人民群众积蓄已久的不满与反抗情绪,揭示了暴发农民起义的必然性。在这种形势下举行起义,一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响应。陈胜又分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制定了借深得人心的扶苏、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发动起义的斗争策略。陈胜坚信,这样做一定会得到“宜多应者”的效果。然后为起义作舆论准备,他们运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方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使人们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结果在士卒中很快得到反应。陈胜的做法虽然是借助鬼神迷信来争取群众,但作为一种策略,充分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斗争才智。 

  3.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课文记叙方法上的特点。 

  本段仍以人物对话为主,间以叙事。陈胜和吴广商议大计,分析天下形势,制定斗争策略等,都以他们对话的形式向读者表达,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情,对他们的性格理解得更透彻。 

  (三份析课文第3段 

  1.教师领读或由学生自读课文后,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吴广素爱人:一向。向来。广故数言欲亡:故:故意。亡:逃跑。陈胜佐之:帮助、协助。成死者固十六七:固:本来。十六七:十个里面有六、七个。从民欲也;顺从。为坛而盟:建筑。祭以尉首:用。将兵徇蕲以东;率领。车六七百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骑千余:古时一人一马为称骑。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陈涉乃立为王:于是被拥立。诸郡县苦秦史者:被……压迫的。杀之以应陈涉:虚词“来”。 

  2这段文字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以及建立农民政权的情况。可讨论如下问题: 

  ①陈胜、吴广是通过哪些步骤发动起义的? 

  陈胜、吴广发动起义通过王个步骤:“并杀两尉”揭开了起义的序幕,接着发动群众参加起义,然后建立领导系统。“并杀两尉”选择了“将尉醉”的适宜时机,又设下激尉要杀吴广的圈套,使众人认为杀之有理。这又表现了起义领袖的机智。杀尉后陈胜当即号召群众起交,他先晓以利害,指出如不起义,只有死路一条。再提出“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激励众人立下雄心壮志,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尤其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封建统治阶级提出了有力的挑战,道出了千百万贫苦农民的心声,显示了对起义胜利的坚定信心和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陈胜的这些话,说得慷慨激昂,激动人心,果然得到众人的热烈拥护和响应,起义队伍很快组织起来了。 

  ②起义发动后,起义队伍为什么能形成浩大的声势并建立起农民政权? 

  起义发动后,起义军斗争矛头直指秦政权,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在战斗中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很快建立了农民政权――张楚。究其原因,除起义领袖敢于反抗,胸怀大志,正确谋划,策略得当外,还有九百徒后的热烈响应,勇敢战斗。然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秦的暴政逼得人民不得不反。“天下苦秦久矣”,深刻揭示了秦王朝对贫苦人民的压迫剥削程度之深,致使怨声载道,人心思变,使农民起义有着坚实的基础。三老、豪杰的话“伐无道,诛暴秦”就点明了起义的性质,也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农民起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故而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后,很快就形成了法大的声势,不久农民政权也建立起来了。 

  3.学生齐读课文后,讨论这段文字在材料安排和记叙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材料安排上的特点是洋略结合。详写起义的发动经过,对陈胜、吴广“并杀两尉”、发动群众等都详细描写,并把叙事和对话结合起来,让起义领袖的机智勇敢,强烈的反抗精神得以充分的体现。而对起义后的浩大声势及建立农民政权则略写,省去了战斗情况和筹建政权的描写,因为从上文看来这已是情理中的事。记叙方法上的特点是,以侧面描写表现陈胜、吴广的功绩。借三老、豪杰的嘴,赞颂农民起义的功业,以诸郡县杀秦朝酷交响应陈胜,表现农民起义得到全国各地的拥护。 

  (四)概括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 

  课文记叙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表现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五)课后练习与思考: 

  1.在下边句中的通假字下面加点,并在句后括号里写上它所通假的那个字。 

  ①小惠未,民弗从也。 

  ②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③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④将军身被坚执锐。 

  2把下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手? 

  ②上使外将兵。 

  ③大楚兴,陈胜王。 

  ④借第令毋斩,而成死者固十六七。 

  ⑤将军身被坚执锐。 

  ③皆刑其长吏。 

  3.复习课文,注意保文中一词多义,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领会课文以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步骤  

  1.导入  新课: 

  前二课时我们分析了课文内容,了解了陈涉起义的原因,过程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这次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暴政,揭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也让读者了解了起义领袖敢于反抗,善于斗争,要为国家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大志。那么课文在记叙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作为起义领袖的陈胜的性格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呢?本课时我们先来讨论这一问题。 

  2.学生默读课文后,讨论课文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很多,一般通过人物的育行来表现。课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陈胜。从课文内容看,陈胜表达志向、谋划起义、发动起义等都是透过他的语言来表现的。可见识文主要是通过语言,尤其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的。纵观全文,陈胜参与对话的共有三次,第五段中,陈胜同其他佣耕者的对话,表现了陈胜的远大志向和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精神。第2段中,陈胜同吴广的对话,表现了他们组织起义的谋略才智。他们对当前形势的正确分析、起义策略的确定、怎样制造舆论等都是通过对话表达出来的。第3段中,陈胜同成卒的对话,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充满英雄气概的起义领袖形象。可见保文就是通 

  过人物对话把陈胜等人的性格极为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3.选读课文中有关陈胜参与对话的内容,找出最能表现他性格的语言,并加以适当的评论。 

  最能表现陈胜性格的语言有;1)苟富贵,无相忘”。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④“壮志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①句表达了陈胜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陈胜具有“有相同车,有难同当”的朴素阶级感情,说明陈胜虽然出身低贱,但胸怀大志,不寻常人。②句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通过比喻,表现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浅的惋惜名句说明了陈胜面对秦王朝的暴政,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决心不受命运的摆布,为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而举行起义,表现了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也是他“鸿鹄之志”的具体表现。④句彻底否定了封建统治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等卑有序、贵贱有别的谎言,砸碎了长期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精神枷锁,是鼓舞人心的战斗口号,表现了陈胜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陈 

  胜是一个对封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 

  4.文言文在表达上常出现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有些句子还形成了特有的固定形式。讨论下边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 

  项燕为楚将( 【大将,名词〕 

  上使外将( )兵【率领,动词」 

  公将( )鼓之【将要,副词】 

  ③ 

  以数谏故[ 因为,连词」 

  杀之以应陈涉【虚词“来”,连词」 

  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介词」 

  祭以尉首〔用,拿,介词〕 

  以上两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不同,词性也不相同,有的读音也不同,应该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的意思,确定它们不同的意义。再讨论下边句中成分省略情况:①衣食所安,(吾)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 

  主语 介宾短语中的宾语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土气)衰,三(鼓)而(士气)竭。 

  谓语 主语 谓语 主语 

  ③扶苏以数谏(上)故,上使(之)外将兵。 

  宾语宾语 

  ④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 

  宾语 介词 

  由以上4个例句可以看出,文言文中成分省略的句子是常见的,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为最多。理解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意思补出。 

  5.课后练习: 

  ①“故”的用法有。a.事,事故b.原因,缘故c.故意人所以,因此e.旧的。下边句子中的“故”属哪种意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公问其故B.广故数言欲亡 

  C.故(-)逐之D.以数谏故 

  ②“为”的用法有:a.作为 b.认为. c.做,担任 d.是 e.向.替 f.因为 g.被。下边句中的“为”属哪种意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C.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E为坛而盟。 

  F.自立为将军。 

  ③在下边句中括号里补上适当的成分: 

  A.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D.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E.守丞死,乃入据陈。 

《陈涉世家》基础训练 篇4

  《史记》共130篇,叙述了从黄帝开始到汉武帝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6500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著作。鲁迅曾将它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按《史记》体例,“世家”是王侯传记。司马迁把陈涉列入“世家”,说明他对陈涉的肯定态度。

  积累:

  1、通假字

  发闾左戍渔阳   “”通“谪”,因获罪被发配到很远的地方。

  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被坚执锐     “被”通“披”。

  2、词类活用

  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用作动词,是“以……为苦”,即“认为……苦”的意思。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用作动词,是“使眼色”的意思。

  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用作动词,是“使……忿恚”的意思。

  3、古今不同用法

  今亡亦死           亡,古义:逃亡。  今义:死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间,古义:暗地。  今义:中间。

  卒中往往语。        往往,古义:到处。 今义: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训练

  1.给加粗字注音。

  (1)秦王怫然怒(    ) (2)以头抢地耳(    )(3)亦免冠徒跣(    ) (4)聂政之刺韩傀(    )(5)休降于天(    ) (6)天下缟素(    )

  2.解释加粗词语。(1)请广于君(    ) (2)非士之怒也(    )(3)岂直五百里哉?(    )(4)弗敢易(    )(5)休降于天(    ) (6)长跪而谢之(    )(7)秦王色挠(    )(8)寡人谕矣(    )

  3.翻译下列句子。

  (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4)聂政之刺韩傀,白虹贯日。(5)怀怒未发,休降于天。(6)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为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该字的意思。

  1.因屏人曰(    )________  2.好为《梁父吟》(    )________3.枉驾顾之(    )________  4.遂用猖蹶(    )________5.先主遂诣亮(    )________  6.民殷国富(    )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4.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________;________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它的含义。

  1.欲信大义于天下  ________通________:

  2.自董卓已来________通________:

《陈涉世家》基础训练 篇5

  (一) 

  教学目的 

  一、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及起义后的主要情况 

  二、理解记事详略得直的剪裁方法。 

  三、体会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采用整体入手的方法,每一“循环”都做到完整地阅读、朗读、讲述、分析。 

  三、重点地突出一些字、词、句,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地讲解。凡有注解的,不讲,由学生利用注解读懂课文。用一个不同断句的例子扩大视野,积累知识。 

  四、介绍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了解《史记》的一般情况。 

  二、读通课文,理解词语,明确层次。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结合检查预习中看阅读提示和注解自读课文的效果),教读。 

  提问:1.《史记》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时代的人?2.《史记》的“世家”部分是记什么人的?作者为什么把陈涉列入“世家”中?3.课文中记述陈涉起义的经过,同时又记了哪些有关的人物?这些人物中与陈涉关系最密切的是谁?要求:学生不看课本能简答,并能板演“吴广”、“葛婴”,字形笔画无误。随后,引导看阅读提示和题目注解,既加深印象,又从注文“他用毕生精力著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一句引发求知要求,介绍《史记》。 

  讲述:关于《史记》汉朝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议做过太史令,死后.司马迁继任这个官职。太史令是管天文、历法、国家典籍、编写史册的官。司马迁46岁时,因李陵事件牵连(只宜简介,作最低限度的说明,不必多讲),下了大狱,受至惨重的刑罚。后来,汉武帝因司马迁很有才能,赦了他,任命他为中书今(管皇帝的文书诏令人受刑后的司马迁,决心继续父亲的事业,编写史书。最后,终于写成立起自传说中的黄帝直至当代为止约三千年左右的中国通史。全书包括 12纪(记帝王事迹), 30世家(记诸侯世系), 70列传(记个人和少数民族事迹),8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等情况),10表(用表格形式编排史料)。其中,列传的最后一篇为《太史公自序》,是自传。《史记》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记载历史这一“纪传体”的体裁。(联系旧课: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是《左传》)讲述时,学生简要笔记;讲述后,学生(邻座)互对笔记。指名复述笔记内容,师生共同订正。 

  朗读:指名(水平属于中等的学生)通读全文,读时如个别字、词有障碍,要及时帮助“过关”,以保持课堂良好气氛。要求: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再次加深对课文的印象2读后,了解有什么疑难,及时解答,并由此导向课文后的习题,解决“比较・辨析”的第三题(口头)、第五题(书面)。(可多看《教师教学用书》,此处不重复抄录)两题解决后,即提出新的练习内容。 

  二、练习 

  提示:词有本身的词义,但要理解还须把它们放在句中、文中。下边所举的词,在不同组合时有不同的解释。 

  之1.之垄上:去、往。 

  2惟恨久之:是虚指的,无实义,在白话中不必译出。 

  3.鸿鹅之志:相当于“的”。 

  4二世杀之:格代人或物,他或它。应说“二世杀了他。他,指扶苏”,不可说 

  “二世杀了扶苏”,“之”不等于“扶苏”。 

  提问:“楚人怜之”,“卜之鬼乎”,“杀之以应陈涉”,这三个语句中的“之”的解释与上举1-4例中哪一个相同?(答案:4) 

  这里的练习,作用是:(1)统观全文,前后对照,易于分辨。(2)全面掌握,突出个别,有助巩固。作练习时,不仅答案由学生说,举例语句的解释,也可鼓励学生说。应注意的是,把字放在句中、文中,避免多讲古汉语语法的倾向。虚词“乃”也可用同样方法。 

  乃 

  1.乃入据陈:才进入(占有)了陈县 

  2.乃行卜:于是去问卜 

  3.乃公子扶苏:是公子扶苏 

  4 .(家祭毋忘告)乃翁:你的父亲 

  列出“乃谋曰”、“乃诈称公子扶苏”、“乃令符离人慕婴”,“乃”字义与上例中“2”同。 

  除以上的“之”、“乃”之外,理解文中的“数”也可用这个方式来达到巩固的目的。比较了“数有功”、“数万人”音义的不同,就可找到“以效谏故”、“数言欲亡”的“数”与“数有功”的“数”同一音义。 

  三、再次导向课文,教读。 

  提示:原文不分段,现在,编入课本,分了段,对阅读理解有帮助。要求:提摄出每段主要内容。默读,速度可较快,发言,明确本文层次:1.用内心动态、对话、动作写出陈涉情态,表现传主陈涉的大志。(说明;本篇不是合传,传主只是陈涉一人,因吴广与陈涉起义和后来行事的关系密切,所以也在开头叙及里籍)2.以对话为主,详写起义前的准备,包括所处环境、分析形势、共同谋划、制造舆论等。3.用对话和叙述的方法,写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大好形势。叙事真切、生动,有条理,是《史记》的特色,所以,人们不仅把它视为不朽的历史著作,而且评价它是有高度文学价值的作品。 

  分散快速默读,体会层次和叙事生动性,并注意字音。读后指出:借,是藉(藉,文言文中通用)的简化字,常解释为“假使”,读 ,不读 ji。但书籍的“籍”不简化,读ji。,读zan。度已失期的“度”,读uuo。,是“谪”的通假字,读z e,在文中与“适”无关。适有两音:读 kuo,常作人名;现又作“”的简化字,应读 sh 。“适”不能代替“谪”的通假字而该成Zh 。 

  四、讨论(此内容适用于水平较高的班)。 

  文中“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据中华版二十四史是这样断句的:“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比较一下,哪一种断句文意更明确?思考、议论、发言、结论:后者较好。据历史,秦兴德役,发民滴戍,民不堪命,电大泽乡的九百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把“九百人”三字连下读较能明确当时史实。如果“九百人”三字属上,可以理解为当时只征发九百人到渔阳去而已。由此可见,读古籍断句,要反复思考斟酌,要结合历史事实。这是阅读中应当懂得的门径。 

  五、布置作业  

  参考课文后第四题,试作填充,并准备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讲时要注意“序”,即弄清课文段落和段落内部各层次,以体现作者安排材料的恰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锻炼口述能力。 

  二、理解选材详略。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结合检查作业 ) 

  提问:检查课文和填充第四题第1小题情况,明确填充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在此基础上口头讲述。 

  二、新课内容 

  1.讲述训练:指名一人以《大泽乡》为题讲“陈涉起义”的故事。要求:明条理,有重点,合史实,不夸饰,事件发展过程层次分明。讲后,学生评论,教师总结。评论标准:过程有序,事实明白,口齿清楚,语言通畅,能把起义的准备、行动作为重点,其他只作略讲。 

  2朗读训练:分散读全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注意第二段和第三段前半(“吴广亲爱人”至“收而攻蕲”),用语调、语气、语速,吸引听者。 

  3.小结(讲述与提问结合):(1)写法上;剪裁得当。详写起义前的商议和舆论准备,起义的具体经过。其他如佣耕、徇地、战谯门、刑秦吏等等则略写。这样写,表现出作者的史才,善于剪裁史料,突出了起义的主要内容。(2)描写生动:文中详写的是人物的心理、说话、动作;其他略写的,只作一般叙述。这样写,表现出作者善于突出重点,写得生动,有文学才能。(3)条理分明:“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一句人物自己表明内心的话,贯串全篇。 

  起义前,失期,是导火线。谋划时,从“苦秦”而确定大计,是善于分析形势。准备时,青火狐鸣和帛书,是善于制造舆论。起义时,吴广先“忿恙尉”而后陈胜佐其杀尉,立即召令众人听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写出了善于把握时机和胸中之志。先杀尉而后发号召,行事易成(若先号召,尉未杀则效果不同),可见善于谋划,设计周密。以下写乘时而作,及时自立为王,便很自然。总之,这样写,显示了传主的“鸿鸽之志”,同时,也见出条理。前人评论说司马迁善序事理,称赞他做到“其文直,其事核”,实属至当。(这里只点一下,下边还要说到) 

  三、作业  

  课后反复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自读茅盾短篇小说《大泽乡》。 

  二、比较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讲述:茅盾在1930年写了短篇小说《大泽乡》。那时正处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前期,农民的革命意识逐渐觉醒,对反动统治的反抗意识逐渐增强。现据 1980年人民文学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复印(或誊印),发给阅读。 

  二、。新课内容 

  学生阅读《大泽乡人要求:默读2―3遍,把它与《史记・陈涉世家》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异同,可从题材、体裁、写法等方面考虑,在文字下边画线(单横线、曲线按各人自己使用习惯),左右空白处也可用文字简记要点。不必出题限死回答内容,要让学生思路活跃起来,自由驰骋,并由此引发学生兴趣。读后先小声议论,然后发言。教师在学生议论时巡回了解情况,以便帮助小结。小结、归纳,其大端可如下举: 

  1.题材:相同,陈涉在大泽乡起义反秦。 

  2.组材:课文是从传记节选的,材料比《大泽乡》多。《大泽乡》是短篇小说,它所选取的是一个“横断面”,集中于大泽乡起义,不像传记还写了起义以外的事(如里籍、佣耕、进军、称王等等。) 

  3.体裁:《陈涉世家》是传记,必须叙写传主的一生事迹,因而篇幅的长短取决于传主生平事迹的多寡。《大泽乡》是短篇小说,篇幅的长短受体裁特点的限制。 

  4人物:《陈涉世家》按史传体例,一开头就叙写传主概况(本篇因需要而兼及有密切关系的人,但这并不能看作是“合传”),以传主的事迹贯串全篇。大泽乡})先描写环境,由押送的军官先“出场”,然后在故事情节展开中,主人翁陈胜才出场.有时一个场面描写别的人,主人翁可以不出现。 

  5.写法:《陈涉世家》遵循“史”的要求,注重“实录”,尽管文4咆写人的对话、行动等等,但目的不在于描写,只为了叙事,更不作想象,不运用文艺创作上的手法。《大泽乡》中有景物描写,或用来交代情节发展的环境,或把这种描写同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起来,起到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作者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刻画人物形象,予以合理的想象。例如,第一部分写两个军官的性格,写他俩的思想活动,与颗百成卒对立;第二部分写成卒的怨恨情绪;第三部分写军官暗地里商量坑杀戍卒;第四部分写起义的场景。 

  6中心:《陈涉世家》着意在反映史实,位泽乡》则突出了阶级对立、阶级矛盾的主题。 

  小结(讲述为主):读《陈涉世家》,仅仅从课文这个节选部分.已能初步领略到《史记》的特点:“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正因在史学、文学两方面都有高度的成就,所以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大泽乡》用短篇幅写大事件,作者匠心独运.还熔铸了一些史事于篇中,写得极其自然。例如,秦始皇36年,百姓怨秦而假借天上坠星为殒石的谣言,有使者夜行过平舒适中闻仙人说祖龙(指秦始皇)当死;大将蒙恬率大垦戍本屯边,是秦的一大苛政。作者又借用汉代梅福说的话(倒持太阿)来指斥秦的统治者,用这些史事来加强反秦的气氛,但又不同于传记中的人物行事实录。作者还在作品中写了一些引人深思的句子。例如,“但是‘阎左”的践奴们的洪水太大了,太大了”,“地下火爆发了”之类。 

  三、作业  

  指导使用《简化汉字总表》,向学生说明:使用简化汉字应以1986年10月10日国家正式颁布的“总表”为准,《大泽乡》的复(油)印中应改正三个字,“象”改“像”,望的“燎”不作“了”,“”的简化字应作“”,不应作“罗”。又,电影、电视的字幕,商品的说明书,时常有不该使用的简化字,应予注意,不要受其影响,发现不符合“总表”规定的,可以用与人为善的态度,提出意见,要求纠正。 

  七陈涉世家(二) 

  教学目的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3.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解题,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分析课文第1段。 

  教学步骤  

  1.导入  新课: 

  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农民起义,这些农民起义为残酷的封建统治所迫,充分说明了它通民反的道理。每次农民起义都沉重地打击了黑暗的封建统治,有的甚至推翻了封建王朝,是推动历史前进,促使变革封建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发生在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这次农民起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给予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击,促使了秦速亡,使由秦始皇开始的而想万世统治中国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暂的15年便被刘邦的西汉政权所取代。陈胜、吴广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动起义的,起义的经过怎样,我们学习了司马迁写的《陈涉世家》就知道了。 

  2.解题。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可作如下补充。 

  ①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在汉武帝时就任太史令(史官),掌管秘籍、史料、职司记载等。司马迁自幼受父亲熏陶,10岁就到长安学习,20岁起曾多次到南北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俗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后来写作《史记》打下基础。38岁时继任太史令,更有机会博览皇家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42岁时开始写作《史记》。后由于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是上,获罪下狱,被处官刑。为完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历时10多年,终于写成历史巨著《史记》。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这部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不至汉武帝的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记”(记历代帝王政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兴亡)、七十二“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书中史料翔实,作者思想倾向也极为鲜明。例如课文《陈涉世家》,作者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的传记列在“世家”里,足见他对陈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看重。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③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虽然有推动历史前进的一面,但他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实行严酷的刑法,又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大量征发农民修长城,造阿房宫,筑骊山墓。秦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到公元前209年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敲响了秦王朝的丧钟。 

  3.教师范读课文,除结合注释正音外,并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 

  辍(chu)耕怅(chon)恨闾( )友戍(sh )度(duo )已失期以数谏( )故 乃行卜( )烹(peng)食 忿( )恚尉陈胜佐( )之袒( )右将( )兵骑 

  (qi2,旧读ji4)千人 瞧门 

  4.学生参阅注释默读课文,要求: 

  ①进一步给生字或容易读错的字正音,并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②课文共3段,各写了什么内容,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课文第1段先简介陈胜、吴广其人,而后侧重介绍陈胜是个素怀大志,有反抗精神的人。第2段先交代引发陈涉、吴广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说明农民起义暴在什么情况下爆发的。接着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说明陈胜不但敢于斗争,而且有斗争智谋。第3段写陈涉、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并建立政权的经过,显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课文先介绍被立传人物的概况,再叙述被立传人物的史实。叙述史实又依着农民起义的经过,即起义发生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顺序组织材料。这样既有传记的特点,又使记事脉络清楚。 

  5分析课文第1段 

  教师领读或学生自读课文后,参阅注释理解文义。讨论的这段文字介绍了陈胜的哪些情况,是通过什么手法介绍的。 

  这段文字除简介陈胜、吴广的姓名籍贯外,侧重介绍了陈胜的出身和性格,重点是以记叙陈胜与别人对话的手法表现陈胜不安现状。胸怀大志,有政治抱负的性格特点。“陈涉少时,尝与人拥耕”,说明陈步是个无田无地靠帮别人打工为生的贫苦农民。“怅恨久之”,表明陈胜对自己所处的佣耕地位怨恨不满。而对话中的“苗富贵,无相忘”,表达了陈胜极想改变现状,摆脱贫困的愿望,也反映了他其有朴素的阶级友情。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则通过形象的比喻,道出陈胜怀有远大的志向。这样课文开篇就让读 

  者了解陈胜虽然出身低践,但却有反抗精神,胸怀大志,不同常人。 

  6.课后练习与思考: 

  ①指出下边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 

  一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拥者笑而应曰 

  在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辍耕之垄上 

  怅恨久之 

  藏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阅读课文,参阅注释,预习第2、第3段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课文第2、第3段,了解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 

  1.提问抽查,集体补充:简介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2.提问抽查,集体补充:陈胜是什么出身,他有什么性格特点。 

  3.教师归纳:课文第1殷介绍陈胜佣耕出身,又通过对话表现他有要摆脱贫困,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大志。这是介绍被立传的人物。接下来写被立传人物所经历的史实,以印证被立传人物的性格特点。于是课文第2、第3段转入写陈胜、吴广所领导的农民起义。本课时我们了解这次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经过,讨论陈胜在起义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以及这次起义的历史意义。 

  (H)分析课文第2段。 

  1.教师领谈或学生自读课文后,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为(wei2)屯长:作为。度(duo)已失期:猜想、估计。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就。吾闻二世少子也:小儿子。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判断动词。上外使将兵:上:皇上。将:率领。今或闻无罪:有人。项燕为(wei2)楚将:是。判断动词。或以为亡:逃跑。为(Wei4)天下唱:向、对。吴广以为然:对的。有功:建立功业。 

  2这段内容记叙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和谋划经过,表现了他们敢于反抗的精神和超群的斗争谋略。可讨论如下问题: 

  ①陈胜、吴广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举行起义的? 

  是在陈胜,吴广等九百贫苦人被征戍边,途中遇雨,道不通而无法按期到达目的地,而按秦朝法律都要被杀的情况下,不得不举行起义的。这既说明了秦摇役繁重,法律苛酷的暴政,说明了起义是被逐出来的,又表现了陈胜多人敢于反抗的精神。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在逃亡和起义同样都是死的情况下,毅然选择为了救国救民而举行起义的决定,充分显示出陈胜的“鸿鹅之志”。 

  ②决定起义后,陈胜、吴广进书了哪些起义前的准备工作? 

  决定起义后,陈胜、吴广首先分析天下形势,拟定斗争策略。“天下苦秦久矣”,简明而又准确地概括了当时的形势,揭露了秦王朝的苛政,表达了人民群众积蓄已久的不满与反抗情绪,揭示了暴发农民起义的必然性。在这种形势下举行起义,一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响应。陈胜又分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制定了借深得人心的扶苏、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发动起义的斗争策略。陈胜坚信,这样做一定会得到“宜多应者”的效果。然后为起义作舆论准备,他们运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方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使人们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结果在士卒中很快得到反应。陈胜的做法虽然是借助鬼神迷信来争取群众,但作为一种策略,充分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斗争才智。 

  3.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课文记叙方法上的特点。 

  本段仍以人物对话为主,间以叙事。陈胜和吴广商议大计,分析天下形势,制定斗争策略等,都以他们对话的形式向读者表达,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情,对他们的性格理解得更透彻。 

  (三份析课文第3段 

  1.教师领读或由学生自读课文后,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吴广素爱人:一向。向来。广故数言欲亡:故:故意。亡:逃跑。陈胜佐之:帮助、协助。成死者固十六七:固:本来。十六七:十个里面有六、七个。从民欲也;顺从。为坛而盟:建筑。祭以尉首:用。将兵徇蕲以东;率领。车六七百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骑千余:古时一人一马为称骑。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陈涉乃立为王:于是被拥立。诸郡县苦秦史者:被……压迫的。杀之以应陈涉:虚词“来”。 

  2这段文字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以及建立农民政权的情况。可讨论如下问题: 

  ①陈胜、吴广是通过哪些步骤发动起义的? 

  陈胜、吴广发动起义通过王个步骤:“并杀两尉”揭开了起义的序幕,接着发动群众参加起义,然后建立领导系统。“并杀两尉”选择了“将尉醉”的适宜时机,又设下激尉要杀吴广的圈套,使众人认为杀之有理。这又表现了起义领袖的机智。杀尉后陈胜当即号召群众起交,他先晓以利害,指出如不起义,只有死路一条。再提出“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激励众人立下雄心壮志,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尤其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封建统治阶级提出了有力的挑战,道出了千百万贫苦农民的心声,显示了对起义胜利的坚定信心和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陈胜的这些话,说得慷慨激昂,激动人心,果然得到众人的热烈拥护和响应,起义队伍很快组织起来了。 

  ②起义发动后,起义队伍为什么能形成浩大的声势并建立起农民政权? 

  起义发动后,起义军斗争矛头直指秦政权,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在战斗中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很快建立了农民政权――张楚。究其原因,除起义领袖敢于反抗,胸怀大志,正确谋划,策略得当外,还有九百徒后的热烈响应,勇敢战斗。然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秦的暴政逼得人民不得不反。“天下苦秦久矣”,深刻揭示了秦王朝对贫苦人民的压迫剥削程度之深,致使怨声载道,人心思变,使农民起义有着坚实的基础。三老、豪杰的话“伐无道,诛暴秦”就点明了起义的性质,也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农民起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故而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后,很快就形成了法大的声势,不久农民政权也建立起来了。 

  3.学生齐读课文后,讨论这段文字在材料安排和记叙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材料安排上的特点是洋略结合。详写起义的发动经过,对陈胜、吴广“并杀两尉”、发动群众等都详细描写,并把叙事和对话结合起来,让起义领袖的机智勇敢,强烈的反抗精神得以充分的体现。而对起义后的浩大声势及建立农民政权则略写,省去了战斗情况和筹建政权的描写,因为从上文看来这已是情理中的事。记叙方法上的特点是,以侧面描写表现陈胜、吴广的功绩。借三老、豪杰的嘴,赞颂农民起义的功业,以诸郡县杀秦朝酷交响应陈胜,表现农民起义得到全国各地的拥护。 

  (四)概括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 

  课文记叙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表现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五)课后练习与思考: 

  1.在下边句中的通假字下面加点,并在句后括号里写上它所通假的那个字。 

  ①小惠未,民弗从也。 

  ②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③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④将军身被坚执锐。 

  2把下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手? 

  ②上使外将兵。 

  ③大楚兴,陈胜王。 

  ④借第令毋斩,而成死者固十六七。 

  ⑤将军身被坚执锐。 

  ③皆刑其长吏。 

  3.复习课文,注意保文中一词多义,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领会课文以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步骤  

  1.导入  新课: 

  前二课时我们分析了课文内容,了解了陈涉起义的原因,过程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这次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暴政,揭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也让读者了解了起义领袖敢于反抗,善于斗争,要为国家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大志。那么课文在记叙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作为起义领袖的陈胜的性格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呢?本课时我们先来讨论这一问题。 

  2.学生默读课文后,讨论课文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很多,一般通过人物的育行来表现。课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陈胜。从课文内容看,陈胜表达志向、谋划起义、发动起义等都是透过他的语言来表现的。可见识文主要是通过语言,尤其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的。纵观全文,陈胜参与对话的共有三次,第五段中,陈胜同其他佣耕者的对话,表现了陈胜的远大志向和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精神。第2段中,陈胜同吴广的对话,表现了他们组织起义的谋略才智。他们对当前形势的正确分析、起义策略的确定、怎样制造舆论等都是通过对话表达出来的。第3段中,陈胜同成卒的对话,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充满英雄气概的起义领袖形象。可见保文就是通 

  过人物对话把陈胜等人的性格极为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3.选读课文中有关陈胜参与对话的内容,找出最能表现他性格的语言,并加以适当的评论。 

  最能表现陈胜性格的语言有;1)苟富贵,无相忘”。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④“壮志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①句表达了陈胜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陈胜具有“有相同车,有难同当”的朴素阶级感情,说明陈胜虽然出身低贱,但胸怀大志,不寻常人。②句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通过比喻,表现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浅的惋惜名句说明了陈胜面对秦王朝的暴政,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决心不受命运的摆布,为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而举行起义,表现了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也是他“鸿鹄之志”的具体表现。④句彻底否定了封建统治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等卑有序、贵贱有别的谎言,砸碎了长期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精神枷锁,是鼓舞人心的战斗口号,表现了陈胜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陈 

  胜是一个对封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 

  4.文言文在表达上常出现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有些句子还形成了特有的固定形式。讨论下边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 

  项燕为楚将( 【大将,名词〕 

  上使外将( )兵【率领,动词」 

  公将( )鼓之【将要,副词】 

  ③ 

  以数谏故[ 因为,连词」 

  杀之以应陈涉【虚词“来”,连词」 

  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介词」 

  祭以尉首〔用,拿,介词〕 

  以上两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不同,词性也不相同,有的读音也不同,应该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的意思,确定它们不同的意义。再讨论下边句中成分省略情况:①衣食所安,(吾)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 

  主语 介宾短语中的宾语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土气)衰,三(鼓)而(士气)竭。 

  谓语 主语 谓语 主语 

  ③扶苏以数谏(上)故,上使(之)外将兵。 

  宾语宾语 

  ④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 

  宾语 介词 

  由以上4个例句可以看出,文言文中成分省略的句子是常见的,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为最多。理解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意思补出。 

  5.课后练习: 

  ①“故”的用法有。a.事,事故b.原因,缘故c.故意人所以,因此e.旧的。下边句子中的“故”属哪种意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公问其故B.广故数言欲亡 

  C.故(-)逐之D.以数谏故 

  ②“为”的用法有:a.作为 b.认为. c.做,担任 d.是 e.向.替 f.因为 g.被。下边句中的“为”属哪种意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C.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E为坛而盟。 

  F.自立为将军。 

  ③在下边句中括号里补上适当的成分: 

  A.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D.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E.守丞死,乃入据陈。 

《陈涉世家》基础训练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章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2.揣摩文章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3.深刻理解课文中一些精彩的语句,并熟读成诵。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的是这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初期迅速发展的形势,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全文以陈涉、吴广的活动为线索,按事情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陈胜的出身和青年时期的远大抱负。

  第二部分(第2段)写陈涉起义的原因和策划的经过。首先写起义的原因。接着重点写陈胜对形势的分析,突出了一个“谋”字,显示了陈胜既敢于斗争又有斗争的智谋,表现了这位农民起义领袖洞察时局的能力。最后写陈胜、吴广在准备起义过程中造舆论,以号召、发动群众,这再次显示了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

  第三部分(第3段)写陈胜、吴广领导起义和取得的伟大胜利。他们对起义的发动、计划十分周密,起义军的进军势如破竹,形势迅速壮大。

  第2、3两段是全文的重点,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如“天下苦秦久矣”,反映了陈胜对全国反秦形势的洞察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但显示了陈胜的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精神,而且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了这位起义军领袖的卓越才能。这些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极有深度。

  文章以事件发展的顺序来组织全文,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作者紧扣“起义”这个中心,详略适宜的写了起义的前前后后,显得重点明确,有助于作品主题的揭示,更有助于陈设形象的勾勒。

  文章的语言简洁,用词极富表现力。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文言文,在解决整体诵读课文和重难点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翻译,给学生做适当的疏通。本文作为人物传记,不能当成历史事件的记叙来进行解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更多关注人物的形象,对人物的言行进行反复阅读。文章中对人物的言行进行详尽的描写而对事件的叙述先对比较简单。譬如,文章中多次详细引用了陈胜的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死国可乎”“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其中陈胜“天下苦秦久矣”的一段话,不计算标点,整整用了100个字;而写一场战争,有时则不到十个字,如“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10个字,就交代了两场战争的经过与结果。这种详略的取舍,无疑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

  在进行阅读探究回答问题时,让学生用文言的句式来直接进行阅读与思考,不应该时时借助于翻译这一拐杖,这样才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培养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采取的方法,一是诵读,二是多直接用课文中的原文来解答问题,尽量少用翻译后的句子来回答问题。

  带领学生向课文外面走,让学生课外查阅《史记》及其司马迁的有关知识,再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深刻理解人物及历史,了解为什么将陈涉列在“世家”这一体例中的原因。

  因此,教学本文分这样的几步:先在老师的帮助和疏导下,读懂文章的意思;再探究人物的形象特征;最后揣摩精彩语句,并能够深刻理解。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第3段,疏通文意;

  2.再读课文,明确起义的经过;

  3.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三段,解决重点字词,疏通翻译

  1.自读这一段,同桌互相提问,完成文意的翻译。

  2.对这一段的字词及句子的翻译进行质疑。

  二、再读课文,提炼概括起义事件。(尽量用原文中的语言回答)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三段的内容。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陈涉的?

  明确:是以姓名、籍贯、身世、志向等几个方面来介绍陈胜的。

  3.为什么这样介绍陈胜?

  先写这段主要是表明陈胜后来发动起义并非偶然,早有其思想根基。

  4.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天下苦秦久矣”,暴虐的秦朝专制统治给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造成全社会普遍的怨愤和仇恨,这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失期,法皆斩”,秦朝严酷的法令逼使戍卒揭竿而起,这是起义发生的直接原因。

  5.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什么?

  明确:①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置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②吴广在驻地旁的丛词中,狐呜呼口:“大楚兴,陈胜王。”

  6.起义经过哪几个步骤?

  明确:第一步并杀两尉;接着用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作为动员群众起义的口号。

  三、研读课文,赏析人物个性

  1.从起义事件中搜集一些信息,尤其是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解读人物。

  找出起义前后陈涉的语言进行阅读,体会人物的个性: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充分表现了陈涉非凡的个性和远大抱负。

  “天下苦秦久矣”“宜多应者”反映了陈涉既敢于斗争又有斗争的智谋,对全国反秦形势的洞察力。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但显示了陈涉的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精神,而且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了起义领袖的卓越才能。

  2.从起义的事件中找出人物的行动的有关描写,解读人物。

  如: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置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吴广在驻地旁的丛词中,狐呜呼口:“大楚兴,陈胜王。”……

  明确:表现了陈涉志向远大,足智多谋。

  3.研读题目,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

  “世家“是司马迁写作《史记》时所创立的一种体例,记述世代相承的诸侯王国兴衰事迹。陈涉出身雇农,司马迁之所以把他列入“世家”,你认为这反映作者的怎样的观点?

  明确:作者肯定了陈涉在*秦王朝过程中的“首事”之功,即首先发动起义的历史功绩;同时又认为,陈涉曾一度建立政权,发号施令,因此列入“世家”,给予他以重要历史地位。

  4.同桌讨论:

  你是如何看待陈涉这个农民起义领袖?

  如何看待这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这一历史留给我们后人怎样的思考?

  四、作业布置

  1.课后整理第3段翻译;

  2.整理出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字、重点虚词的用法。

《陈涉世家》基础训练 篇7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陈涉世家》流传至今的充满豪气的话,小编在此整理了《陈涉世家》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陈涉世家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巳,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战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如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陈涉世家》阅读题目:

  【小题1】.请用“/”标示下列语句的句中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而 戍 死 者 固 十 六 七 (2)乃 诈 称 公 子 扶 苏、项 燕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4分)

  (1)将军身被坚执锐( ) (2)复立楚国之社稷( )

  (3)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 ) (4)尉果笞广( )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这次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导致这次起义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分)

  答:导火线:

  根本原因:

  【小题5】、陈胜、吴广为起义做的舆论准备有①  ②  (只限每空4字)(2分)

  【小题6】、“ ”一句表达了陈胜敢作敢为,反抗权贵的反叛精神。(2分)

  《陈涉世家》参考答案:

  【小题1】(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小题1】(1)通“披”,穿。 (2)国家 (3)等到 (4)用竹板(鞭子)打

  【小题1】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戍守边疆死掉的本来达到十分至六七。

  【小题1】导火线: 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已

  【小题1】置书鱼腹 篝火狐鸣

  【小题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6、将普通金属转化为特种合金。

《陈涉世家》基础训练 篇8

  《陈涉世家》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及起义后的主要情况。

  2.理解记事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3.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

  1.在熟悉课文的前提下,疏通文意。主要利用正音、断句、范读等方法,引导学生熟悉课文;采用整体入手的方法,每一“循环”都做到完整地阅读、朗读、讲述、分析。

  2.充分利用课后练习,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减轻学生负担,落实训练重点。

  3.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思考题,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4.介绍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提问:①《史记》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时代的人?②《史记》的“世家”部分是记什么人的?作者为什么把陈涉列入“世家”中?③课文中记述陈涉起义的经过,同时又记了哪些有关的人物?这些人物中与陈涉关系最密切的是谁?要求:学生不看课本能简答,并能板演“吴广”、“葛婴”,字形笔画无误。随后,引导看阅读提示和题目注解,既加深印象,又从注文“他用毕生精力著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一句引发求知要求,介绍《史记》。

  2.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可作如下补充。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这部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的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记”(记历代帝王政绩),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兴亡)、七十二“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书中史料翔实,作者思想倾向也极为鲜明。例如课文《陈涉世家》,作者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的传记列在“世家”里,足见他推崇陈涉的历史地位和功绩。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课文分析

  本课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的前一部分。陈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世家》是写陈涉的一篇传记,比较完整地叙述了陈涉起义的全部过程。本课所选内容,叙述了陈涉、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表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涉、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1.教师范读课文,除结合注释正音外,并注意下边字的读音:

  辍(chuò)耕怅(chàng)恨闾(lǜ)友戍(shù)度(duó)已失期以数谏(jiàn)故乃行卜(bǔ)烹(pēng)食忿(fèn)恚尉陈胜佐(zuǒ)之袒(tǎn)右将(jiàng)兵骑(ji)千人谯(qiáo)门

  2.学生参阅注释默读课文,要求:

  ①进一步给生字或容易读错的字正音,并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②课文共3段,各写了什么内容,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课文第1段先简介陈胜、吴广其人,而后侧重介绍陈胜是个素怀大志,有反抗精神的人。第2段先交代引发陈涉、吴广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说明农民起义在什么情况下爆发的。接着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说明陈胜不但敢于斗争,而且有斗争智谋。第3段写陈涉、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并建立政权的经过,显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课文先介绍被立传人物的概况,再叙述被立传人物的史实。叙述史实又依着农民起义的经过,即起义发生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顺序组织材料。这样既有传记的特点,又使记事脉络清楚。

  3.分析课文第1段

  教师领读或学生自读课文后,参阅注释理解文义。讨论的这段文字介绍了陈胜的哪些情况,是通过什么手法介绍的?

  (这段文字除简介陈胜、吴广的姓名籍贯外,侧重介绍了陈胜的出身和性格,重点是以记叙陈胜与别人对话的手法表现陈胜不安现状。胸怀大志,有政治抱负的性格特点。“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说明陈涉是个无田无地靠帮别人打工为生的贫苦农民。“怅恨久之”,表明陈胜对自己所处的佣耕地位怨恨不满。而对话中的“苟富贵,无相忘”,表达了陈胜极想改变现状,摆脱贫困的愿望,也反映了他有朴素的阶级友情。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则通过形象的比喻,道出陈胜怀有远大志向。这样课文开篇就让读者了解陈胜虽然出身低践,但却有反抗精神,胸怀大志,不同常人。)

  4.课后练习与思考:

  ①指出下边句中黑体词的用法和意义: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佣者笑而应曰辍耕之垄上

  怅恨久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阅读课文,参阅注释,预习第2、第3段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教师归纳:课文第1段介绍陈胜佣耕出身,又通过对话表现他有要摆脱贫困,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大志。这是介绍被立传的人物。接下来写被立传人物所经历的史实,以印证被立传人物的性格特点。于是课文第2、3段转入写陈胜、吴广所领导的农民起义。本课时我们了解这次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经过,讨论陈胜在起义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以及这次起义的历史意义。

  二、分析课文第2段。

  1.教师领读或学生自读课文后,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为屯长:作为。度已失期:猜想、估计。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就。吾闻二世少子也:小儿子。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判断动词。上外使将兵:上:皇上。将:率领。今或闻无罪:有人。项燕为楚将:是。判断动词。或以为亡:逃跑。为天下唱:向、对。吴广以为然:对的。有功:建立功业。

  2这段内容记叙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和谋划经过,表现了他们敢于反抗的精神和超群的斗争谋略。可讨论如下问题:

  ①陈胜、吴广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举行起义的?

  (是在陈胜,吴广等九百贫苦人被征戍边,途中遇雨,道不通而无法按期到达目的地,而按秦朝法律都要被杀的情况下,不得不举行起义的。这既说明了秦朝压迫沉重、法律苛酷的暴政,说明了起义是被逼出来的,又表现了陈胜等人敢于反抗的精神。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在逃亡和起义同样都是死的情况下,毅然选择为了救国救民而举行起义的决定,充分显示出陈胜的“鸿鹄之志”。)

  ②决定起义后,陈胜、吴广又做了哪些起义前的准备工作?

  (决定起义后,陈胜、吴广首先分析天下形势,拟定斗争策略。“天下苦秦久矣”,简明而又准确地概括了当时的形势,揭露了秦王朝的苛政,表达了人民群众积蓄已久的不满与反抗情绪,揭示了暴发农民起义的必然性。在这种形势下举行起义,一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响应。陈胜又分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制定了借深得人心的扶苏、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发动起义的斗争策略。陈胜坚信,这样做一定会得到“宜多应者”的效果。然后为起义作舆论准备,运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方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使人们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结果在士卒中很快得到反应。陈胜的做法虽然是借助鬼神迷信来争取群众,但作为一种策略,充分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斗争才智。)

  3.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课文记叙方法上的特点。

  本段仍以人物对话为主,间以叙事。陈胜和吴广商议大计,分析天下形势,制定斗争策略等,都以他们对话的形式向读者表达,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情,对他们的性格理解得更透彻。

  三、分析课文第3段

  1.教师领读或由学生自读课文后,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黑体词的意思:

  吴广素爱人:一向,向来。广故数言欲亡:故,故意。亡,逃跑。陈胜佐之:帮助、协助。戍死者固十六七:固,本来。十六七:十个里面有六、七个。从民欲也:顺从。为坛而盟:建筑。祭以尉首:用。将兵徇蕲以东;率领。车六七百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骑千余:古时一人一马为称骑。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陈涉乃立为王:于是被拥立。诸郡县苦秦史者:被……压迫的。杀之以应陈涉:虚词“来”。

  2.这段文字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以及建立农民政权的情况。可讨论如下问题:

  ①陈胜、吴广是通过哪些步骤发动起义的?

  (陈胜、吴广发动起义通过三个步骤:“并杀两尉”揭开了起义的序幕,接着发动群众参加起义,然后建立领导系统。“并杀两尉”选择了“将尉醉”的适宜时机,又设下激尉要杀吴广的圈套,使众人认为杀之有理。这又表现了起义领袖的机智。杀尉后陈胜当即号召群众起交,他先晓以利害,指出如不起义,只有死路一条。再提出“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激励众人立下雄心壮志,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尤其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封建统治阶级提出了有力的挑战,道出了千百万贫苦农民的心声,显示了对起义胜利的坚定信心和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陈胜的这些话,说得慷慨激昂,激动人心,果然得到众人的热烈拥护和响应,起义队伍很快组织起来了。)

  ②起义发动后,起义队伍为什么能形成浩大的声势并建立起农民政权?

  起义发动后,起义军斗争矛头直指秦政权,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在战斗中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很快建立了农民政权――张楚。究其原因,除起义领袖敢于反抗,胸怀大志,正确谋划,策略得当外,还有九百徒属的热烈响应,勇敢战斗。然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秦的暴政逼得人民不得不反。“天下苦秦久矣”,深刻揭示了秦王朝对贫苦人民的压迫剥削程度之深,致使怨声载道,人心思变,使农民起义有着坚实的基础。三老、豪杰的话“伐无道,诛暴秦”就点明了起义的性质,也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农民起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故而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后,很快就形成了法大的声势,不久农民政权也建立起来了。

  3.学生齐读课文后,讨论这段文字在材料安排和记叙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材料安排上的特点是详略结合。详写起义的发动经过,对陈胜、吴广“并杀两尉”、发动群众等都详细描写,并把叙事和对话结合起来,让起义领袖的机智勇敢,强烈的反抗精神得以充分的体现。而对起义后的浩大声势及建立农民政权则略写,省去了战斗情况和筹建政权的描写,因为从上文看来这已是情理中的事。记叙方法上的特点是,以侧面描写表现陈胜、吴广的功绩。借三老、豪杰之口,赞颂农民起义的功业,以诸郡县杀秦朝酷吏响应陈胜,表现农民起义得到各地的拥护。

  四、概括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 本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以可靠的历史资料为依据,生动的再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明的揭示了它的实质―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伟大革命运动。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陈胜,作者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农民革命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光辉形象。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陈涉世家

  司马迁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胸怀大志

  天下苦秦久矣――起义原因

  行卜念鬼书帛狐鸣――准备起义

  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发动起义

《陈涉世家》基础训练 篇9

  【分析教材】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基本篇目《陈涉世家》,是《史记》中的名篇。按《史记》的体例,对全国政局有深远影响的人的传记才可以称为“世家”,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是对这位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的充分肯定。本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主线贯穿全文,记叙了这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的斗争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学习本文要特别注意陈胜对当时形势和起义前途所作的分析,以增强对这场革命运动爆发的必然性的认识;另外,对《史记》几个主要成就在文中的体现也要很好地把握,如:成功地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形象;善于谋篇布局,情节曲折生动,对历史资料注重剪裁取舍等等。

  【分析学生】

  有利因素:学生在历史上已学过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为学好本文打下了历史基础;从初一到初三学生已学过文言文近30篇,特别是通过《曹刿论战》等文章的学习,对古代作家怎样布局谋篇、处理材料运用语言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学好本文打下了文言基础。

  不利因素:

  1、作品所描述的故事发生在秦末,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对学生认识这场革命运动暴发的必然性,理解陈胜的形象可能有一定的影响,故将“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经过,背诵第二、三段中的重点语句”作为两个教学重点。

  2、本文长句、难句、通假词、古今词、活用词较多,会给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带来一些困难;另外本文要求掌握的文言判断句与现代文的判断句格式有较大的不同,学生可能会混淆,所以将以上知识作为教学难点。

  【设计理论与思路】

  设计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理解不仅仅取决于合理的阅读活动过程,还涉及读者用怎样的方式来阅读。在目前流行的众多阅读中,采用re阅读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一齐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较好地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

  设计思路:采用re阅读教学本课。

  (re阅读,是根据史密斯“阅读也是一种表达”的命题而来的。r和e分别是英语“阅读”和“表达”的第一个字母。)

  全程分四个系统:

  1、“读──说”系统,疏通文句,解决学习重点一,突破难点;

  2、“读──写”系统,翻译句子,编写剧本,为课本剧演出作准备;

  3、“读──演”系统,巩固学习重点一,为解决重点二打基础;

  4、“读──背”系统,完成学习重点二。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了解《史记》及有关常识。

  ⑵了解关于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和变格。

  ★⑶认识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⑷背诵二、三节中要求背诵的部分。

  2、能力目标:

  ⑴学习本文成功地塑造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形象的写法。

  ⑵学习本文注重剪裁取舍以突出重点的写法。

  ⑶培养学生读说能力、说写能力、想象能力、表演能力、组织能力等等。

  3、情感目标:

  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国家多作贡献。

  【教学方法】

  讨论法、读书法指导、实际训练法。

  【教具准备】

  1、文字投影片3张。

  2、图片投影3张。

  3、录像片断一节。

  【教时安排】

  三教时。

  第一教时:指导学生读说,疏通句意文意,解决学习重点一,突破难点;

  第二教时:指导学生动笔写,编写剧本,分组排练;

  第三教时:实际训练法,课本剧演出、评议,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录像播放农民起义的片断,导入新课。

  2、文字投影,打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

  二、新课学习

  1、读──说:

  ⑴听读:

  播放录音朗诵,标出长句停顿节奏,给难字注音,整体感知课文。

  ⑵自读:

  读准以下字音:

  阳夏人少时闾左当行度已失期数谏

  陈胜王社稷被坚执锐骑千余

  ⑶自说、互说:

  ①说难词的解释,难句的翻译。(投影片打出题目)

  ②说长句难句的朗读停顿理由。(投影片打出题目)

  (教师巡回辅导,随时解答问题,并搜集共性问题以供全班讨论)

  ⑷小小组中说:

  讨论以下题目:

  ①哪句话表现了陈涉年轻时的远大抱负?

  ②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

  ③哪句话表现了陈涉的博大胸襟?

  ④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哪几种?

  ⑤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什么?

  ⑥简述起义的具体步骤。

  ⑦为什么本文详写起义前的形势分析、起义的准备、起义的过程,略写起义军进攻发展速度和农民政权的建立?

  ⑸班级中说:(质疑、析疑、答疑)

  ①多人说重点句子翻译。

  ②代表说起义的原因和结果,解决学习重点一。

  ③讨论总结规律,突破难点:

  a、长句朗读的正确停顿的规律:

  按意义停顿(先根据解释疏通文意,然后朗读,不读破句。例句投影打出)

  按语法结构停顿(主语/谓词/宾语,一般介宾短语、偏正短语不中间拆开。例句投影打出)

  b、文言判断句的格式:

  基本格式:……者……也;

  变格:……也;……乃……

  变格中的“……也”易与其它句式混淆,可讲清:古汉语判断句中,谓语是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充当的,结合上文区别:

  夫战,勇气也。(谓语“勇气”是名词,是判断句)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是动词,非判断句)

  二世少子也。(谓语“少子”名词短语,是判断句)

  ⑹集体朗读:(巩固知识)

  读重点语段,读准长句的停顿,读出判断句的语气;加深理解起义原因及过程,认识陈胜远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才略。

  (设计说明:re阅读认为:一边读,一边尝试“说”,这样个人丰富的经历、经验就会加入阅读过程中去,会不自觉地在读物与读者之间建立一个区域广泛的敏感区。并且“说”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听力、领悟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唤起和组织读者的知识经验储备。)

  2、读──写:

  针对班级学生的语文基础分别安排以下两种写的作业,使不同语文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得。

  ⑴基础较差的学生书面翻译重点语段句子,特别是要求背诵的两段。

  ⑵基础中上的学生分四大组将课文改编成剧本,两组写起义前的准备,两组写发动过程。(图片投影供参考,文字投影打出改编要求)

  ⑶确定剧本后每组指定一名“导演”组织排练,要求全组人人参加。

  (设计说明:re阅读认为,“读――写”系统就是用文字对阅读理解的成果给予定型。“读”是“写”的基础,“写”是对读物的更严密深入的一种阅读或者说通过写可以对读物有更深切的理解,阅读时语言符号的表象的鲜明性、生动性、适切性都会在“写”的时候于人脑中再现,“读”通过“写”使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3、读──演:

  (增加感性认识,巩固学习重点一,为完成学习重点二打基础)

  ⑴放录音,小声读课文,为演出创设氛围。

  ⑵分组上演课本剧。

  要求:

  ①故事情节尊重原作,可加以合理想象、创造。

  ②语言通俗化、口语化,言行突出人物个性特征。

  ③适当运用道具。

  ⑶师生评议。

  (设计说明:“说”主要动嘴,“写”主要动手,“演”则主要动体,“形诸于体,谓之表演”,在戴尔的“经验之塔”结构模型中,“演戏、表演”被定为“做的经验”它最直接、最具体,学习者最容易理解,也便于记忆。)

  4、读──背:

  (完成学习重点二)

  ⑴背诵。

  ⑵重点句子默写。

  (设计说明:学生经过多种方式的读、说、写、演以后,对课文内容、文章脉络、人物形象等基本熟记于心,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诵文章规定的章节,想必已不再是难事。)

  三、终结反馈

  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设计练习。(略)

  四、作业

  整理本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的字。

  文言文学习活动是一种很紧张、很艰巨、很枯燥的活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活动的多样化是保持学生有意注意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学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证明,单调刺激使人疲劳、分散注意,而re阅读却能纠正这一现象,特别是有故事情节的文言文尤其适应这一方法。

《陈涉世家》基础训练 篇10

  教学要点

  一、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二、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三、材料处理详略得当。

  四、背诵课文重点段落。

  教学设想

  一、 教学重点是讲清大泽乡起义的原因和经过,了解人物对话的语气表达方式;教学难点 是对多义词不同含义的理解,以及对文中有关迷信活动的正确认识。

  二、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和课文注释,并凭借工具书疏通字词句。在此基础上,教学中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并通过背诵,加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大家学过中国古代历史,能说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于哪个朝代,起义的领袖是谁吗?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检查预习

  1  《史记》是一部什么书?

  《史记》是汉代司马迁编写的一部史书,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不仅史料翔实,而且文笔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而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  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强化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推行强硬政策,对农民实行残酷剥削,大大加重了税赋和劳役的征发,这些急政暴行,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农民起义一触即发。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微宿县境)率戍卒900人揭竿而起,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陈胜领导的这场农民起义虽只有半年,但严重地动摇了秦王朝的封建统治。

  3  给下列黑体的字注音,并说出其含义。

  阳夏(jiǎ)  嗟乎(jiē)  (zhé)戍  当行(háng)  陈胜王(wàng)  罾(zēng)  篝火(gōu)  忿恚(huì)  笞(chī)  徇(xùn)  (zhì)  (zàn)  柘(zhè)  谯(qiáo)  砀(dàng)  社稷(jì)

  三、教师朗读课文后指导学生理清叙事线索

  提问:围绕着农民起义这一中心事件,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明确: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第1段介绍农民起义的领袖;第2段记叙起义的原因和谋划情况,第3段写起义的经过和取得的胜利。

  四、研读第1段

  1  阅读理解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1)“之”的三种不同用法;

  (2)“也”“哉”所表达的语气;(3)“尝”“毋”“苟”等词的含义。

  2  学生口译并讲评翻译情况。

  3  质疑和讨论。

  提问:本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陈胜的?

  讨论明确;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1)“与人佣耕”,表明陈胜是个被剥削受压迫的穷苦农民;(2)“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3)“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

  五、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2、3段。要点:完成课后“辨析・比较”题三、1  2题,掌握多义词;找出文中通假字和活用的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口头回答上节课布置的预习要点,教师作补充,从而掌握文中的多义词、通假字及词类活用用法。

  二、研读第2段

  1  阅读理解课文,讲清重点字词句(结合文中注释与语境进行):

  皆次当行  会天大雨  等死  以数谏故  诚以吾众  宜多应者  威众  间令(与“又何间焉?”比较)  往往语

  2  学生口译并讲评翻译情况。

  3  质疑和讨论。

  提问: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在段中画出有关句子。

  讨论明确: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苛重的劳役和残酷的刑法。“发闾左戍渔阳900人,一次征发就达900人,可见当时徭役之重;“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统治者逼迫出来的。

  提问:陈胜、吴广是怎样谋划起义的?怎样看待他们所采用的迷信手法?

  讨论明确:首先,陈胜、吴广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天下苦秦久矣“,道出了秦王朝的残酷统治及广大平民百姓的怨恨之情;同时,陈胜还分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提出借扶苏、项燕之名“为天下唱”的主张;最后,他们为起义制造舆论。采用“丹书鱼腹”、“篝火狐鸣”等迷信的方式,这是根据当时的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斗争策略,说明陈胜、吴广的足智多谋。提问:这一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语言、动作、外貌)

  明确:以记叙人物的对话为主,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能。

  三、研读第3段

  1  阅读理解课文,讲清重点字词句(结合文中注释和语境进行)

  多为用者  忿恚尉  借第令毋斩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比至陈  豪杰  被坚执锐  刑其长吏

  2  学生口译并讲评翻译情况。

  3  质疑和讨论。

  提问: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写了三方面内容。(1)并杀两尉;(2)为坛而盟;(3)胜利进军。总之,写了起义的经过和胜利情况。

  提问:“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思想含义是什么?

  讨论明确:这句话表达了陈胜等人敢做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定。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提问: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理解・积累”题四、五;背诵“陈胜、吴广乃谋曰……吴广以为然”和“召令徒属曰……吴广为都尉”两段文字。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完成情况

  二、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

  提问:陈胜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试说明理由。讨论明确:作者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世家”是《史记》中为那些对全国政局有影响的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可见对他首先发难的功绩是予以充分肯定的。

  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活动,归纳出主题思想: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陈胜起义的过程,刻画了陈胜、吴广的英雄形象,赞扬了他们反抗暴秦专制的历史功绩。

  三、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启发诱导,明确:

  1  围绕中心来选材组材。文章围绕着秦末农民起义这一中心事件,详略得当地记叙了起义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作者首先简略地交代了主人公陈胜的身世和抱负,继而详写起义的原因、谋划情况、起义的经过及得取得的胜利。条理清楚,主次分明。

  2  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全文共写了三次对话。第1段陈胜与同伴们的对话,表现了他远大的志向和反抗意识;第2段陈胜同吴广的对话,反映了他们善于斗争的智慧和才能;第3段陈胜同戍卒的对话,表现出陈胜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气概。不仅如此,作者还善于根据人物不同的身分和处境,写出对话的语气。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与“等死,死国可乎?”两句,皆为疑问句,但语气表达方式同中有异,前句“也”相当于“啊”,表达的语气肯定意味强些,表现了“佣耕者”对陈胜的话根本不相信;后句“乎”表达的语气委婉些,含有征徇的意味。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朗读・背诵”题一,“辨析・比较”题三和“理解・积累”题四、五。

《陈涉世家》基础训练 篇11

  汉•司马迁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理解使动用法,掌握本文一词多义等文言文词语。

  2.学习本文塑造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形象的写法及注重剪裁取舍以突出重点的写法。

  3.了解陈涉起义,了解司马迁和《史记》;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祖国多作贡献。

  【重点难点】

  1.重点:实词“为、当、行、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

  2.难点: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课文提示】

  1. 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兴建宫殿、陵墓、长城、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天下困疲不堪,人民苦难深重。于是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2.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陈涉世家》是《史记》中的名篇。按《史记》的体例,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是对这位农民起义领袖的充分肯定。

  3.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XX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本纪12篇,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世家30篇,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70篇,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表10篇,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8篇,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

  【正音正字】

  鹄(hú ) 度已失期(duó) 稷 (jì ) 闾(lǚ ) 笞(chī) 恚(huì)

  罾(zēng) 谪戍(zhé shù) 当行(háng) 柘(zhè) 毋(wù )

  蕲(qí ) (zhì)    (cuó )  苦(hù ) 柘(zhè) 谯(qiáo)

  阳夏(jiǎ) 数谏(shuò )  陈胜王(wàng)间令(jiàn)宁有种(nìng)

  【词语积累】

  1. 解释本文的成语、名句:

  ①鸿鹄之志:比喻远大志向。

  ②篝火狐鸣: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

  ③苟富贵,无相忘:有朝一日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

  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⑤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2. 从下列各句找出通假字:

  ①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 “”通“谪”,征发,调发 )

  ②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意图,意思,用意 )

  ③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

  ④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 )

  ⑤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 )

  3. 解释划线词语的古、今义:

  ①卒中往往语。( 古义:处处。今义:常常。 )

  ②楚人怜之。( 古义:爱戴。今义:怜惜,怜爱。 )

  ③夜篝火。( 古义:用竹笼罩着火。今义:泛指在空旷地或野外架木燃烧的火堆。 )

  ④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十分之六或七。今义:十六或十七。 )

  ⑤皆来会计事。( 古义:聚会商议。今义:kuàijì,管理财务的人。 )

  ⑥借第令毋斩。( 古义:即使,假设。今义:凭借,假托。 )

  ⑦今亡亦死。( 古义:逃亡。今义:死。 )

  【初学课文】

  1. 浏览课文,了解内容。

  2. 复述课文内容。

  【课文简析】

  课文节选的是《史记•陈涉世家》的前部分,主要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文章属于传记体裁,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课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这一场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地揭示了它的实质──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农民运动。

  时间:秦二世元年七月。   地点:大泽乡。

  发起者:陈胜、吴广。    参加者及人数:“闾左戍渔阳”的九百人。

  起义发生的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秦朝酷法迫戍卒揭竿而起。

  起义爆发的原因:“天下苦秦久矣”,暴虐的秦朝专制统治给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造成全社会普遍的怨愤和仇恨,这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第一段,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素怀大志,有反抗精神。文章是从姓名、籍贯、身世、志向等几个方面来介绍陈胜的。出身:“与人佣耕”,却入世家──反秦大业“由涉首事”,“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秦”,故入“世家”。“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同享的思想意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画龙点,提挚下文。

  本传传主是陈涉,一开头连吴广的籍贯也作了交代。因为吴广与陈涉合谋举事,预伏下文线索。这里单说陈涉跟佣者谈话一事,引出陈涉的“鸿鹄之志”,提挈全文内容。

  第二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起义的导火线是:戍卒在开赴渔阳途中遇雨失期。

  第三段,记述陈胜起义的起事经过以及陈胜起义迅猛发展的概况。

  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首先是要既杀死两尉,又要得到士兵的支持,所以陈胜使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并杀两尉”。就在群龙无首的时候,陈胜站了出来,先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利害,然后用“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坚定抗争的信念,指出参加起义是士卒们的惟一出路;陈胜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士卒的拥护。接着提出策略口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宣告组成。

  陈胜在起义初期做了三件事:①“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为未来的指挥中心建立一个战略后方;②自己率兵攻占陈作为西进攻秦的指挥中心;③建立政权,提出复兴楚国的战略口号。从这几件事可以看出他的战略目标是推翻秦王朝的统治。

  作者选材有详有略。从全篇来看,详写的是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的是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起义军的进攻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至于各地的反秦斗争则仅用一句话带过。在详写的那一部分里,重点是写陈胜的谋划,其余如大泽乡遇雨、问卜、士卒惊恐、为坛而盟等,都写得比较简略。这样有详有略地写来,才能突出地表现陈胜的非凡才略。

  【课外作业】

  1. 完成“学习建议”。

  2. 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成就。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原文: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翻译: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

  原文: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翻译: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和众人一道被人雇佣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边高地(休息),怅然叹息了很久,说:“如果(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别人。

  原文: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翻译:一起被雇佣的人笑着回答说:“你是受雇耕地的人,哪里有富贵啊?”

  原文: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翻译:陈胜长叹说:“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啊向啊!”

  原文: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翻译:秦二世元年7月.征召贫民900人调去驻守渔阳,驻扎在大泽乡。

  原文: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翻译:陈胜、吴广都被编进这支队伍,并担任屯长。

  原文: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翻译:恰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耽误期限,按秦朝律法,都要斩首。

  原文: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翻译:陈胜吴广就商量说:“如今逃跑是死,发动大事也是死,同样是死,为楚国而死好吗?”

  原文: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翻译:陈胜说:“天下苦于秦王朝统治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小儿子,不应该立为国君,该立的是太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谏劝始皇的缘故,皇帝派他到边疆带兵。现在有人传说没有什么罪名,二世就杀害他了。老百姓大多听说扶苏贤明,却不知道他死了。项燕担任楚国将领,多次有战功,爱护士兵,楚国人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战死了,有人认为逃走了。现在果真把我们这些人诈称自己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

  原文: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翻译: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对。于是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的事情都能办成,能建立功业。然而你们向鬼神占卜吗?”

  原文: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翻译:陈胜吴广很高兴,琢磨向鬼神占卜的意思,说:“这是教我们先要让众人威服罢了。”

  原文: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翻译:于是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塞进别人捕到的一条鱼的肚子里。士兵买鱼回来烹食,发现了鱼肚子里的字条,本来已经觉得奇怪了。

  原文: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翻译:(陈胜)又暗中让吴广在驻地旁边丛林里的词堂里,夜晚点起篝火,装作狐狸的声音喊道:“大楚复兴,陈胜称王。”士兵们整夜既吃惊又害怕。

  原文: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翻译:第二天,士兵中间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的看着陈胜。

  原文: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翻译:吴广平时关心别人,士兵们大多愿意为他出力。

  原文: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翻译:(一天,两个)押解士兵的尉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扬言要逃走,诱使他们恼怒,让他们责罚自己,借此激怒其他众人。

  原文: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翻译:果然一个尉鞭打吴广。一个尉拔出剑,吴广一跃而起,夺过剑杀死了他。陈胜协助吴广,一同杀了两个尉。

  原文: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翻译:(陈胜)召集部属宣布说:“各位遇到大雨,都已经超过限期,耽误期限,应当斩首。即使能免于斩首,而驻守边塞死的人也占十分之六七。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要死就应该成就大名声。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部属都说:“愿意听从您的号令。”

  原文: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翻译:于是假托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顺应百姓的愿望。(大家)露出右臂,号称大楚。筑一座高台宣誓,用将尉的头祭奠天地。

  原文: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翻译:陈胜自己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进攻大泽乡,收编大泽乡的起义军后又进攻蕲县。

  原文: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苦、柘、谯,皆下之。

  翻译:蕲县攻克后,就派符离人葛婴带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苦、柘、谯等县,都攻下来了。

  原文: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翻译:一路收编人马。等到打到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马一千多,士卒几万人。

  原文: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翻译:进攻陈县时,陈县的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在城门洞应战。不能取胜,守丞战死后,(起义军)才进去占领陈县。

  原文: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翻译:几天后,(陈胜)下达命令召集乡官和才能出众的人一起来集会商讨大事。

  原文: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翻译:乡官和才能出众的人都说:“将军您亲自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尖锐的武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消灭残暴的秦国,重新建立楚国的社稷,论功应当称王。”

  原文: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翻译:陈胜于是被拥戴称王,国号是张楚。

  原文: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翻译:在这时,各郡县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的人,都惩办当地长官,杀了他们来响应陈胜。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 从下列各句找出词类活用词。

  ①大楚兴,陈胜王。(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 

  ②尉果笞广。( 笞:用鞭、杖打。 )

  ③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 

  ④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用作动词,看。 ) 

  ⑤夜篝火。(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 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燃起篝火。 ) 

  ⑥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用作动词,本义鱼网,这里是“捕捞”。 ) 

  ⑦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 

  ⑧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 

  2. 补出下列各句省略的内容。   

  ①守丞死,乃入据陈。( “乃”的前面,省略主语“起义军”。 )

  ②广以为然。( “以为然”是“以之为然”的省略,即省略宾语“之”。 )

  ③上使外将兵。( “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 )

  ④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指吴广。 )

  3. 解释一词多义:

  ①数:扶苏以数谏故( shuò,副词,多次,屡次 )

  数言欲亡( shù,数词,表示不确定的数目 )

  ②所:置人所罾鱼腹中( 代词,用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相当“…的” )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名词,处所 ) 

  ③之:辍耕之垄上( 动词,去,到 )

  怅恨久之( 结构助词,无实义,附在时间副词后面,可译为“全”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结构助词,“的” )

  二世杀之( 代词,“他”,指扶苏 )

  ④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动词,“按顺序排列”的意思,可译为“编次” )

  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动词,指旅行或行军途中停留 )

  ⑤当: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介词,应当,应该 )

  不当立( 助动词,应当 )    

  当此时( 介词,正在……的时候 )

  ⑥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háng,名词,行列,队伍 )

  乃行卜( xíng,动词,往,去 ) 

  行收兵( xíng,动词,行军 )

  ⑦以:扶苏以数谏故( 介词,因为 )

  或以为死( 和“为”组成动词短语,以为,认为 )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介词,用,拿,把 )

  以激怒其众( 连词,来,以便 )

  ⑧为:若为佣耕( wéi,动词,做 )   

  为天下唱( wèi,介词,替 )

  ⑨举:举大事亦死( 动词,发动 )   

  举烛而索( 动词,举起,拿着 )

  举庞为督( 动词,推举,推荐 )

  ⑩兵:上使外将兵( 名词,军队 )   

  行收兵( 名词,兵员,士卒 )

  亚夫持兵揖曰( 名词,兵器,武器 )

  4. 陈胜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怎样的分析?提出了什么口号?

  陈胜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利于发动起义,他抓住了秦王朝面临的严重政治危机和人民的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天下苦秦久矣”,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暴统治极其愤恨,处处都蕴蓄着反抗的力量。长子扶苏“贤”而被杀,二世胡亥“不当立”而立,必然加重秦王朝的内部危机,并由此引起更深刻的社会矛盾;楚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受毒最深,早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而当时的楚人又把他们的这种心情寄托在对燕的怀念。陈胜抓住了当时这两个最敏感的问题,利用百姓不知情,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 )

  5. 陈胜起义前,做了哪些舆论准备?

  ①丹书帛曰“陈胜王”,置入所罾鱼腹中。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假借鬼神的名义号召众戍卒准备跟陈胜一同起事。 )

  6. 陈胜在起义时,有哪些步骤?

  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首先是要既杀死两尉,又要得到士兵的支持,所以陈胜使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并杀两尉”。就在群龙无首的时候,陈胜站出来,先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利害,然后用“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坚定抗争的信念,指出参加起义是惟一出路;陈胜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士卒的拥护。接着提出策略口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宣告组成。

  7. 陈胜在起义初期做了哪几件事?这表明他有怎样的远略?

  ①“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为未来的指挥中心建立一个战略后方;

  ②自己率兵攻占陈作为西进攻秦的指挥中心;

  ③建立政权,提出复兴楚国的战略口号。

  从这几件事可以看出,他的战略目标是推翻秦王朝的统治。

  8. 评析最能表现陈胜性格的语言。

  ①苟富贵,无相忘。

  表达了陈胜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陈胜具有“有相同车,有难同当”的朴素阶级感情,说明陈胜虽然出身低贱,但胸怀大志,不寻常人。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通过比喻,表现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浅的惋惜。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说明陈胜面对秦王朝的暴政,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决心不受命运摆布,为建立自己理想国家而起义,表现了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也是他“鸿鹄之志”的具体表现。 )

  ④壮志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彻底否定了封建统治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等卑有序、贵贱有别的谎言,砸碎了长期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精神枷锁,是鼓舞人心的战斗口号,表现了陈胜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对封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

  9. 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①抓住时机;②故意使自己受辱,用激将法;③激怒众人。

  10. 找出跟下面两句话相照应的上下文。

  ①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上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大楚兴,陈胜王”。

  下文:“陈胜自立为将军”、“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11. 对“而”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

  a,佣者笑而应曰( 表示直接 )(表示修饰)

  b,夺而杀尉( 表示递进 )

  c,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表示转折 )

  d,收而攻蕲( 表示承接 )

  12. 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失期,法皆斩 ”,其根本原因是“ 天下苦秦久矣 ”。(都用原文回答)

  【课外作业】

  1. 整理课堂笔记。

  2. 预习《答司马谏议书》。

  3. 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教学后记】

《陈涉世家》基础训练 篇12

  教学目标: 

  一 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及起义后的主要情况 

  二 理解记事详略得宜的剪裁方法。 

  三 体会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教学设想: 

  一 安排三课时 

  二 采用整体入手的方法,每一“循环”都做到完整地阅读、朗读、讲述、分析。 

  三 重点地突出一些字、词、句,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地讲解。凡有注解的,不讲,由学生利用注解读懂课文。用一个不同断句的例子扩大视野,积累知识。 

  四 介绍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 了解《史记》的一般情况。 

  二 读通课文,理解词语,明确层次。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新课(结合检查预习中看阅读提示和注解自读课文的效果),教读。 

  提问:1.《史记》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时代的人?2.《史记》的“世家”部分是记什么人的?作者为什么把陈涉列入“世家”中?3.课文中记述陈涉起义的经过,同时又记了哪些有关的人物?这些人物中与陈涉关系最密切的是谁?要求:学生不看课本能简答,并能板演“吴广”、“葛婴”,字形笔画无误。随后,引导看阅读提示和题目注解,既加深印象,又从注文“他用毕生精力著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一句引发求知要求,介绍《史记》。 

  讲述:关于《史记》 汉朝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做过太史令,死后,司马迁继任这个官职。太史令是管天文、历法、国家典籍、编写史册的官。司马迁46岁时,因李陵事件牵连(只宜简介,作最低限度的说明,不必多讲),下了大狱,受到惨重的刑罚。后来,汉武帝因司马迁很有才能,赦了他,任命他为中书令(管皇帝的文书诏令)。受刑后的司马迁,决心继续父亲的事业,编写史书。最后,终于写成上起自传说中的黄帝直至当代为止约三千年左右的中国通史。全书包括12世纪(记帝王事迹),30世家(记诸侯世系)70列传(记个人和偈褡迨录#?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等情况),10表(用表格形式编排史料)。其中,列传的最后一篇为《太史公自序》,是自传。《史记》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记载历史这一“纪传体”的体裁。(联系旧课: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是《左传》)讲述时,学生简要笔记;讲述后,学生(邻座)互对笔记。指名复述笔记内容,师生共同订正。 

  朗读:指名(水平属于中等的学生)通读全文,读时如个别字、词有障碍,要及时帮助“过关”,以保持课堂良好气氛。要求: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再次加深对课文的印象。读后,了解有什么疑难,及时解答,并由此导向课文后的习题,解决“比较・辨析”的第三题(口头)、第五题(书面)。(可参看《教师教学用书》,此处不重复抄录)两题解决后,即提出新的练习内容。 

  二 练习 

  提示:词有本身的词义,但要理解还须把它们放在句中、文中。下边所举的词,在不同组合时有不同的解释。 

  提问:楚人怜之,卜之鬼乎,杀之以应陈涉,这三个词句中的“之”的解释与上举1-4例中哪一个相同?(答案:4) 

  这里的练习,作用是:(1)统观全文,前后对照,易于分辨。(2)全面掌握,突出个别,有助巩固。作练习时,不仅答案由学生说,举例语句的解释,也可鼓励学生说。应注意的是,把字放在句中、文中,避免多讲古汉语语法的倾向。虚词“乃”也可用同样方法。 

  列出“乃谋曰”、“乃诈称公子扶苏”、“乃令扶离人葛婴”,答案选取“2”。 

  除以上的“之”、“乃”之外,理解文中的“数”也可用这个方式来达到巩固的目的。比较了“数有功”、“数万人”音义的不同,就可找到“以数谏故”、“数言欲亡”的“数”与“数有功”的“数”同一音义。 

  三 再次导向课文,教读。 

  提示:原文不分段,现在,编入课本,分了段,对阅读理解有帮助。要求:提摄出每段主要内容。默读,速度可较快,发言,明确本文层次:1.用内心动态、对话、动作写出陈涉情态,表现传主陈涉的大志。(说明:本篇不是合传,传主只是陈涉一人,因吴广与陈涉起义和后来行事的关系密切,所以也在开头叙及里籍)2.以对话为主,详写起义前的准备,包括所处环境、分析形势、共同谋划、制造舆论等。3.用对话和叙述的方法,写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大好形势。叙事真切、生动,有条理,是《史记》的特色,所以,人们不仅把它视为不朽的历史著作,而且评价它是有高度文学价值的作品。 

  分散快速默读,体会层次和叙事生动性,并注意字音。读后指出:借,是籍(藉,文言文中通用)的简化字,常解释为“假使”,读,不读。但书籍的“籍”不简化,读。,读。度已失期的“度”,读。,是“谪”的通假字,读,在文中与“适”无关。适有两音:读,常作人名;现又作“”的简化字,应读。“适”不能代替“谪”的通假字而读成。 

  四 讨论(此内容适用于水平较高的班)。 

  文中“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据中华书局版二十四史是这样断句的:“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比较一下,哪一种断句文意更明确?思考、议论、发言、结论:后者较好。据历史,秦兴徭役,发民谪戍,民不堪命,屯大译乡的九百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把“九百人”三字连下读较能明确当时史实。如果“九百人”三字属上,可以理解为当时只征发九百人到渔阳去而已。由此可见,读古籍断句,要反复思考斟酌,要结合历史事实。这是阅读中应当懂得的门径。 

  五 布置作业 

  参考课文后第四题,试作填充,并准备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讲时要注意“序”,即弄清课文段落和段落内部各层次,以体现作者安排材料的恰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 锻炼口述能力。 

  二 理解选材详略。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新课(结合检查作业) 

  提问:检查课文和填充第四题第1小题情况,明确填充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在此基础上口头讲述。 

  二 新课内容 

  1.讲述训练:指名一人以《大泽乡》为题讲“陈涉起义”的故事。要求:明条理,有重点,合史实,不夸饰,事件发展过程层次分明。讲后,学生评论,教师总结。评论标准:过程有序,事实明白,口齿清楚,语言通畅,能把起义的准备、行动作为重点,其他只作略讲。 

  2.朗读训练:分散读全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注意第二段和第三段前半(“吴广素爱人”至“收而攻蕲”),用语调、语气、语速,吸引听者。 

  3.小结(讲述与提问结合):(1)写法上,剪裁得当:详写起义前的商议和舆论准备,起义的具体经过。其他如佣耕、徇地、战谯门、刑秦吏等等则略写。这样写,表现出作者的史才,善于剪裁史料,突出了起义的主要内容。(2)描写生动:文中详写的是人物的心理、说话、动作;其他略写的,只作一般叙述。这样写,表现出作者善于突出重点,写得生动,有文学才能。(3)条理分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一句人物自己表明内心的话,贯串全篇。起义前,失期,是导火线。谋划时,从“苦秦”而确定大计,是善于分析形势。准备时,篝火狐鸣和帛书,是善于制造舆论。起义时,吴广先“忿恚尉”而后陈胜佐其杀尉,立即召令众人听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写出了善于把握时机和胸中之志。先杀尉而后发号召,行事易成(若先号召,尉未杀则效果不同),可见善于谋划,设计周密。以下写乘时而作,及时自立为王,便很自然。总之,这样写,显示了传主的“鸿鹄之志”,同时,也见出条理。前人评论说司马迁善序事理,称赞他做到“其文直,其事核”,实属至当。(这里只点一下,下边还要说到) 

  三 作业 

  课后反复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 自读茅盾短篇小说《大泽乡》。 

  二 比较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讲述:茅盾在1930年写了短篇小说《大泽乡》。那时正处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前期,农民的革命意识逐渐觉醒,对反动统治的反抗意识逐渐增强。现据1980年人民文学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复印(或誊印),发给阅读。 

  二 新课内容 

  学生阅读《大泽乡》。要求:默读2-3遍,把它与《史记・陈涉世家》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异同,可从题材、体裁、写法等方面考虑,在文字下边画线(单横线、曲线按各人自己使用习惯),左右空白处也可用文字简记要点。不必出题限死回答内容。要让学生思路活跃起来,自由驰骋,并由此引发学生兴趣。读后先小声议论,然后发言。教师在学生议论时巡回了解情况,以便帮助小结。小结、归纳,其大端可如下举: 

  1.题材:相同,陈涉在大泽乡起义反秦。 

  2.组材:课文是从传记节选的,材料比《大泽乡》多。《大泽乡》是短篇小说,它所选取的是一个“横断面”,集中于大泽乡起义,不像传记还写了起义以外的事(如里籍、佣耕、进军、称王等等。) 

  3.体裁:《陈涉世家》是传记,必须叙写传主的一生事迹,因而篇幅的长短取决于传主生平事迹的多寡。《大泽乡》是短篇小说,篇幅的长短受体裁特点的限制。 

  4.人物:《陈涉世家》按史传体例,一开头就叙写传主概况(本篇因需要而兼及有密切关系的人,但这并不能看作是“合传”),以传主的事迹贯串全篇。《大泽乡》先描写环境,由押送的军官先“出场”,然后在故事情节展开中,主人翁陈胜才出场,有时一个场面描写别的人,主人翁可以不出现。 

  5.写法:《陈涉世家》遵循“史”的要求,注重“实录”,尽管文中也写人的对话、行动等等,但目的不在于描写,只为了叙事,更不作想象,不运用文艺创作上的手法。《大泽乡》中有景物描写,或用来交代情节发展的环境,或把这种描写同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起来,起到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作者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刻画人物形象,予以合理的想象。例如,第一部分写两个军官的性格,写他俩的思想活动,与戍卒对立;第二部分写戍卒的怨恨情绪;第三部分写军官暗地里商量坑杀戍卒;第四部分写起义的场景。 

  6.中心:《陈涉世家》着意在反映史实,《大泽乡》则突出了阶级对立、阶级矛盾的主题。 

  小结(讲述为主):读《陈涉世家》,仅仅从课文这个节选部分,已能初步领略到《史记》的特点:“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正因在史学、文学两方面都有高度的成就,所以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大泽乡》用短篇幅写大事件,作者匠心独运,还熔铸了一些史事于篇中,写得极其自然。例如,秦始皇36年,百姓怨秦而假借天上坠星为殒石的谣言,有使者夜行过平舒道中闻仙人说祖龙(指秦始皇)当死;大将蒙恬率大量戍卒屯边,是秦的一大苛政。作者又借用汉代梅福说的话(倒持太阿)来指斥秦的统治者,用这些史事来加强反秦的气氛,但又不同于传记中的人物行事实录。作者还在作品中写了一些引人深思的句子。例如,“但是‘闾左’的*奴们的洪水太大了,太大了”,“地下火爆发了”之类。 

  三 作业 

  指导使用《简化汉字总表》,向学生说明:使用简化汉字应以1986年10月10日国家正式颁布的“总表”为准,《大泽乡》的复(油)印中应改正三个字,“象”改“像”,望的“”不作“了”,“”的简化字应作“”,不应作“罗”。又,电影、电视的字幕,商品的说明书,时常有不该使用的简化字,应予注意,不要受其影响,发现不符合“总表”规定的,可以用与人为善的态度,提出意见,要求纠正。

《陈涉世家》基础训练 篇1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借助课*释,读懂文章内容,反复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梳理本文叙事脉络,学习本文通过人物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树立远大志向和理想。

  二、教学重点

  梳理本文叙事脉络,明确大泽乡农民起义的前因后果。

  三、教学难点

  以情节为基础,以人物语言为突破点,分析陈涉形象。

  四、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

  《史记》我过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我国历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两个“第一”叠加,产生的效应不是“1+1=2”,而是“1+1=2107”,还用问吗?今天学习的这篇的文章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二)突破标题

  “陈涉世家”中“陈涉”即“陈胜”,那为什么不直接用“陈胜世家”;“世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平民能进入“世家”行列?

  (三)梳理脉络

  通过观看大泽乡起义的视频,梳理本文的叙事脉络。

  谋划起义→舆论造势→发动起义

  (四)探究形象

  以各个情节为基础,筛选出陈涉的语言,由此概括出陈涉的形象:洞察时局、卓越组织领导才干、志存高远、抱负非凡。

  五、拓展延伸

  对比:《史记•陈涉世家》和《汉书•陈胜传》,功劳大VS功劳小?

  六、板书设计

《陈涉世家》基础训练 篇14

  教学目标:

  1.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了解《史记》与司马迁;

  2.熟读课文1、2两段,疏通文意;

  3.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秦朝是中国历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中国统一的新纪元。但同时也爆发了封建历第一次农民起义。是那个时代造就了英雄,也是英雄成就了那个辉煌的历史。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吧,更多的去了解那位伟大的起义领袖。

  结合书下注释了解司马迁。

  司马迁,是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幼年就随父学习,20岁起游历全国各地,考查史迹,采集史料,搜集历史传闻逸事,为后来编写《史记》做了重要的准备工作。公元前108年他继任父亲太史令的官职。3年后(24岁)开始编写《史记》。

  公元前99年因上书替李陵辩护,被捕入狱,受腐刑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约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伟大的历史巨著《史记》。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重点检查下列词语的读音:

  鸿鹄(hú) 闾(lǚ)左 谪戍(zhé shù) 当行(háng) 度已失期(duó)

  以数谏(shuòjiàn) 罾(zēng) 间(jiàn) 祠(cí)陈胜王(wàng)

  忿恚(fèn)(huì) 笞(chī) 宁(nìng) 有种乎 蕲(qí) (Zhì)

  (Cuó)拓(Zhè) 谯(Qiáo) 会(huì)计事 长吏(lì) 以应(yìng)陈涉

  骑(jì)千余 将军身被(pī)坚执锐

  2.组织学生朗读课文,从字音、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互相评价朗读的效果

  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l)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4)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3.阅读第一段,解决重点字词,疏通翻译

  (1)“之”字的三种不同用法。

  (2)“……者……也”句式的理解。

  (3)“也”“哉”所表达的语气。

  (4)“尝”“苟”等词的含义。

  明确:

  辍耕之垄上。之:去、往,动词。

  怅恨久之。之:语气助词,不译。

  鸿鹄之志。之:助词,的。

  “……者……也”句式表判断。其变式有:“……,……也。” “……者,……。”

  “也”“哉”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为反诘和蔑视。

  (5)同桌两人互相协作完成本段的翻译。

  4.阅读第二段,解决重点字词,疏通翻译

  (1)重点字词

  “发”:征发。 “”:通假“谪”,责罚。“戍”:防守。 “屯”:驻守。

  “次”:编到。“当行(háng)”:应差。“为”:担任,当。“屯长”:戍边军队中的小吏。

  “会”:适逢。“度”(duó):估计。 “失”,耽误,错过。“法”:依照秦法规定,名词作状语。

  “乃”:于是,就。 “亡”:逃亡。“举”:起事,发动。 “等”:同样。

  “死国可乎?”为国而死,好吗?“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苦”:苦于,为某种事物或境况所苦。“ “当”:应该。“乃”:是。

  “以”:因为。“数”(shuò):屡次。 “将”(jiàng):统率。

  “或”:有人。“多”:只是。“爱”:爱护。“怜”:喜爱。“以”:认为。

  “诚”:果真。“以”:把。 “唱”:通假“倡”,倡导。

  “宜”:大概。“多”:数量大。“应”:应和,响应。“然”:正确。……

  以上重点字词的解释,不直接呈现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分组讨论,能自己解决的,就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就质疑,由老师帮助解决。

  (2)指名尝试翻译这一段内容,同学之间互相质疑。

  三、布置作业

  1.课后整理1、2两段的翻译。

  2.对重点实词和虚词进行归纳整理。

  3.找出陈胜在起义前后的语言进行阅读,并思考这些语言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陈涉世家》基础训练 篇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熟悉课文,疏通文意。

  4、理解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过程与方法

  1、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2、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1、懂得文中实词“为、当、行、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

  2、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万分省略等到语言现象。

  3、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写。

  2、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3、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分析】:

  《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中小学历史与社会的教材中均有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史实故事。本文写的就是陈胜、吴广发动的大泽乡起义。从学生熟悉的大泽乡起义谈起,课文就容易理解了。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小黑板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而司马迁却对这次农民起义给予高度的评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板题】:

  21、《陈涉世家》

  《史记》

  二、资料交流: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父司马谈也是思想家。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后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共130篇,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部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本纪”叙述历代统治者帝王的政迹; “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 “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三、介绍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1、读

  2、译(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理解感悟(把握内容、挖掘内涵)

  4、掌握古汉语知识与古文化常识。

  四、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和节奏。

  明确下列汉字的读音:

  阳夏( jiǎ ) 辍耕( chuò ) 鸿鹄( hú ) 闾左(lǚ )

  戍(zhé shù ) 当行(háng) 度已(duó ) 数谏(shuò jiàn)

  罾(zēng ) 间令(jiàn ) 篝火( gōu ) 忿恚(huì)

  果笞( chī ) 宁有(nìng )攻蕲( qí ) 、(zhé zàn )

  柘、谯( zhè qiáo ) 千骑( jì )社稷(jì ) 怅chàng

  嗟(jiē) 鹄(hú) (zàn) 柘(zhè) 度(duó)

  烹(pēng ) 徇(xùn)陈胜王(wàng ) 披坚执锐(pī)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大意。

  五、新课讲授:

  1、全班朗读第一段

  2、自读自译:辍耕之垄上:辍,停止;之,到、往。若为佣耕:若,你;

  3、提问理解

  ⑴、陈涉是什么出身?

  明确:“佣耕”之民,却入世家――反秦大业“由涉首事”,“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故入“世家”。正如项羽反秦首功,列入“本纪”一般。

  ⑵、他与一般的农民有何不同?

  明确: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1)“与人佣耕”,表明陈胜是个被剥削受压迫的穷苦农民;(2)“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3)“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

  4、全班朗读第二段“二世元年七月……法皆斩”

  5、自读自译:闾左:借代贫民;次当行:编在戍边队伍中;会天大雨:会,正逢;度已失期:度,考虑,心里想;

  6、提问理解:这几行文字告诉了我们哪些事情?

  明确:一是秦朝徭役繁重,民众苦不堪言;二是秦朝严刑酷法,百姓战战兢兢。这样的高压统治还妄言千秋万代,真如痴人说梦一般。三是陈胜吴广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可谓是拥有造反的本钱了。

  【作业布置】:熟读课文

  【课后反思】:

  21、《陈涉世家》

  《史记》

  【备课时间】:20xx、10、22【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熟悉课文,疏通文意。

  4、理解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过程与方法

  1、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2、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1、懂得文中实词“为、当、行、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

  2、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万分省略等到语言现象。

  3、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写。

  2、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3、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分析】:

  《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中小学历史与社会的教材中均有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史实故事。本文写的就是陈胜、吴广发动的大泽乡起义。从学生熟悉的大泽乡起义谈起,课文就容易理解了。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小黑板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回讲到,九百谪戍之徒,因雨误期,按秦律当斩。此时到了性命攸关之际,正是英雄人物涌出之时。正是这一场大雨,引出了中国历第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大泽乡*。

  二、新课讲授:

  (一)、学生疏通文意,理解大意。

  (二)、分析课文内容:

  1、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在段中画出句子。

  明确: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苛重的兵役和残酷的刑法,“发阁左戍渔阳九百人”,一次征发就有900人,可见摇役之重;“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的。

  2、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明确:先提贤君公子扶苏可以利用,以宗法观念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绪,并争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统治者内部力量;再提深受楚国人民爱戴的名将项燕,以其名义发动起义,具有号召力,又可燃起人民对秦灭楚的复仇火焰。两个策略,反映陈胜对时局的关注和精到的智识。

  3、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舆论准备,是怎样的?有何作用?

  明确:陈胜、吴广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制造陈胜要做王的舆论,主要作用是“减众”。

  4、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明确: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

  课堂小结:第2自然段作者交代了起义地点、有利条件等起义背景,又进一步描写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过程,最后达到了“威众”的目的,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智慧,也反映了我国农民起义发动时期的特点。

  三、熟读背诵。

  【作业布置】:熟读背诵第二段

  【课后反思】:

  21、《陈涉世家》

  《史记》

  【备课时间】:20xx、10、22【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熟悉课文,疏通文意。

  4、理解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过程与方法

  1、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2、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1、懂得文中实词“为、当、行、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

  2、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万分省略等到语言现象。

  3、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写。

  2、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3、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分析】:

  《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中小学历史与社会的教材中均有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史实故事。本文写的就是陈胜、吴广发动的大泽乡起义。从学生熟悉的大泽乡起义谈起,课文就容易理解了。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小黑板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陈胜吴广大泽乡率九百戍卒起义,这支农民起义军的命运会如何发展呢?要知道他们即将面对的是一支虎狼之师。

  秦灭六国靠的就是这支战无不胜的大军。自商鞅变法以来,强大的秦军通过一次次战争消耗东方列强的军事力量。在130年的时间里,秦军歼灭六*队160多万。到公元前230年的时候,再也没有对手能够与秦军抗衡,秦王嬴政就此发动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十年统一战争期间,六*队的伤亡总数超过了200万。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公元前221年,最后的齐国不战而降,秦军挺进当时世界上的城市临淄。至此,战国时代结束,秦帝国诞生了。

  二、新课讲授:

  (一)、疏通文意。

  (二)、讲析课文:

  1、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写了三方面内容,A并杀两尉,B为坛而盟,C.胜利进军。总的来说是叙述了发动起义到建立张楚政权的经过。

  2、第3段开头交代了几个场面?有何用意?

  明确:开头交代了“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这三个场面,“并杀两尉”是为了扫清障碍,“广故数言欲亡”“故”表明用计,目的是激怒将尉“答广”“尉果符广”“果”表明计划成功,“剑挺”写出将尉的凶残,接着用“夺”“杀”“佐”“并杀”连着四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陈胜、吴广面对强敌,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召令徒属”慷慨陈词,几句话简洁精炼,说理中肯,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再次体现陈胜的胆识和才智。文中在描述这两个场面后,插入一句议论“从民欲也”,表明起义正是人心所向,对“为坛而盟”的描写,则显示了简朴隆重的气氛。

  3、课文后半部分哪些词语体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

  明确:“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之大。

  4、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三、品读、拓展:

  1、背诵下面句子,并理解在文中的作用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起义的直接原因)

  (2)天下苦秦久矣(起义的根本原因)

  (3)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起义的舆论准备)

  2、试从课文内容归纳分析陈胜的性格。

  【作业布置】:配套练习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陈涉世家》基础训练(精选15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