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线段》教学设计(通用11篇)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篇1
二年级甲班 黄桂颖
(第十周)11月2日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五册48-49页及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直的和可度量,初步认识线段,会判断线段;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会按要求的长度画线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用直观、描述方式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具:
课件、直尺或三角板、各种直的,弯的实物。
学具:
直尺、各种直的,弯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度量线段。
1.观察,总结线段特征
(1)请小朋友把你们带来的东西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哪些东西是直的?把它们放在一起
(2)请小朋友再看一看、摸一摸在这些直的东西中,除了直以外,你还有什么发现?(都有两头,可以摸得到)
(3)如果我们把盒子边的一头看作一点,另一头看作一点,从一点到另一点直直的,就是线段,桌子上的什么东西可以看成线段?(注意讲“边”)请观察你周围还有那些物体上有线段?学生说一说、评一评。其实在我们教室中的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等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4)刚才我们从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线段,那关于线段,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问,质疑)
(5)谁会把线段从它们身上搬下来?试一试,学生动手在纸上画
展示学生的作品,你觉得谁画的是线段?为什么?
小结:大家说得不错!象这样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就是线段。
(6)出示(不同位置的线段):瞧,这些都是线段。这是线段的端点,它表示不能再继续延长。
2.练习巩固
(1) 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条线段?
学生打手势表示,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3号为什么只有2条线段?4号有3条线段,怎么看?)
3.度量线段长度
(1)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并且也会判断了,那么线段可以量出长度吗?
(2)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固定,所以线段的长度可以量出来。
(3)说说量线段的方法?请你用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量出书上的线段的长度。
(4)订正答案。
二.画线段.
1.尝试画线段
(1)现在请你画一条长为3厘米的线段,你能画吗?试一试。(书上有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
(2)展示,订正画的结果。(怎样判断画的对吗?○1是不是线段?○2线段是不是3厘米长)
2.示范讲解:因为线段的长是3厘米,所以只要把尺子放平,铅笔紧挨尺子有刻度的一边,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最后在两边点上端点。
3.再次画线段:你能用这种方法画一条7厘米的线段吗?巡视指导。
三.巩固反馈。
1.基础练习:
(1)练习一的7题(说明理由)
(2)练习一的8题
(3)练习一的10题:
估一估,哪一条线段长?怎么验证?(用尺子量)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认识呢?同样长的线段我们会觉得竖着放的比较长,那是视觉的误差,小朋友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要得到正确的答案,还是得量一量,比一比。
2.全班在作业本上画:
(1)画出长5厘米的线段;
(2)画出比5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3)画出比5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四.扩展练习:在每两个点间画线段。(试一试)
思考:3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4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5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关于线段你了解了什么?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线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归纳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片断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片断二”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片断三”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感受。“片断四”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整个过程教师始终是以学生发展为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一,创设了让学生主动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调动了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了求知欲。
第二,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片断三”和“片断四”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必须大胆放权: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方向,让他自己去前进;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创造。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把学生的最大潜能释放出来。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实际,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感受。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通过折纸的方式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在讲解想想做做第4题时交给学生按照点的顺序来画从而在做第5题时不会有遗漏。然而由于课上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很多,学生很兴奋,在讲解时没能使得所有学生都看着老师就讲解,从而降低了课堂的效率,以后我会加强课堂教学的管理。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都比赛过立定跳远吧!几人站在一排,一起跳,谁跳得距离远谁赢,对吧?
2.投影演示:今天啊,森林里举行动物运动会,乌龟、小兔和青蛙比赛立定跳远呢!从起点开始,三个小动物同时跳一下,就出现了三条线,谁第一,谁最后?
3.揭题:这些线可大有学问了,在数学上有个专用的名字叫“线段”,大家愿意去研究它吗?(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二、认识线段::
1.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根毛线(弯曲状)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2.猜测:捏住毛线的两头拉紧,线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呢?
观察思考:从哪儿到哪儿是直的。
3.课件演示:一段毛线上一点到另一点从弯曲到直的变化过程。
4.明确两手之间的这部分形状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板书:线段)
5.组织比较: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
6.导思:用一手捏住线的一头能得到线段吗?
7.指出:这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
(板书:有两个端点)
8.跟教师一起斜拉、竖拉毛线,发现只要是直直的,都是线段。
9.说一说:通过操作研究你们发现:线段有什么特点?(板书: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10.认识多媒体出示线段示意图,说明线段可以用示意图“ ”表示。
11.指名说说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过线段?
12.明确:如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13.两人小组交流: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14.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想想做做”第1题)
三、画线段:
1.启发:我们以前研究过桌面的形状,知道是用长方形表示的,那么我们手中的线段在纸上怎么表示呢?
追问:为什么要用尺?除了尺,还能借助什么?
3.要求学生尝试表示。
4.师生一起探索出三种顺序不同的画法:点线点法、线点点法、点点线法。
四、巩固练习: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线段,线段的用途可大啦!不信,让我们一起去“智慧宫”里去闯三关吧!每闯过一关就可以给自己加一颗“智慧星”
1.第一关──数线段。(“想想做做”第2题)
2.第二关──折线段。
3.第三关──连线段。(“想想做做”第3.4.5题)
4、小结认识:从“智慧宫”里走出来,你对线段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5、激励探索:生活中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只要大家勤动脑,勤动手,一定会有更新的发现。
6.这里有五个点,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什么图形?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篇3
认识线段
温师附小 王丽君
教学目标 :
(一)使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知道它的特征。
(二)使学生能辨认线段,初步学会画线段。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准备:
人手一根毛线、一张长方形纸、一把直尺、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它吗?它的名字就叫“线段”。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二)新授
(1)初步感知
1、你觉得线段是怎样的?(生:直直的;一段一段的;弯曲的……)
2、能不能想办法变出一条线段?
生尝试。
师(出示准备好的毛线):把毛线拉得直就出现一条线段。
请一生上来摸一摸。演示:这直的一段叫线段。
3、同桌合作:一个拉,另一个指出这条线段在哪里。
请两生演示。
一生想办法拉出线段,另一生指出: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线段。
演示,问:垂下来的这一段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4、小结:线段是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2)认识端点
1、两头粘上去的叫做线段的什么?(端点)(师把毛线拉直粘在黑板上)
2、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两个)(板书:有两个端点)
(3)总结概念
现在,小朋友认识线段了吗?线段是怎样的?
让生记线段: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把线段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4)找线段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的边都是线段。小朋友找找看,看谁的小眼睛最亮?生:课桌边、黑板边……(让生用手感知)
(5)折线段
1、指出白纸中哪些边是线段?
2、在白纸中折出一条线段。(折痕)
3、再折比刚才短一点的线段。
4、在这张纸中折出最长的线段。(摆擂台,让擂主说出理由和折的方法)
(6)小结
通过刚才的拉、折、指,你认识线段了吗?
(7)画线段
1、生自由画在白纸上,然后反馈评价。
2、指定条件画。
A、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师演示方法:用0刻度尺示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B、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
反馈:要求非常准确。(进行认真做事的思想教育)
3、小结:线段有长有短。(板书)
(三)巩固
1、找一找,下面那些是线段?(小黑板出示)
2、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是有几条线段组成的。
3、过任意两点,能连起几条线段?
3点能连几条线段?
4点呢,每两点连起来,共有几条线段?(生思考,动笔画。)
4点位置方向有不同。
思考:
4、比较:看看哪条线段长?
演示:一样长。(生活中经常用到这样的数学知识。如:穿竖条衣服的人看上去瘦一些,穿横条衣服的人看上去胖一些等)
(四) 总结
这节课,小朋友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
认识线段
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有长有短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和研究者;(3)关注学生的差异面;(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当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准备的毛线团太新,不够形象,学生没开始拉就已经是一条线段了;老师说的话太多,容易使内容琐碎造成学生思路不完整;在画线段时还不够规范,特别是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这样学生才能看得清楚。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物体长短,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此类的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都为这节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但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概念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同时他们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又是学习的有利因素。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能用直尺画出不定长的线段。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会画线段。
教学难点:画线段、数线段。
三、教具和学具
教具准备:课件、棉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学具准备:棉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四、教法和学法
课堂教学主要采取直观演示法和操作实践法,配合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操作,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五、教学程序的设计
结合以上分析,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六个部分:
流程一、曲直对比,情境导入:(2分钟)
课件出示情境图:小明家和学校两点之间很多条路,只有中间一条路是直的,用红色的线段表示;其它路线都是曲线。
启发学生思考:小明从学校回家,走那条路最近?为什么?
这一环节充分地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这条路因为直,所以近。使学生直的概念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同时,在情境中渗透,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流程二:反复体验,认识线段(8分钟)
这个流程分三个层次教学。
首先是直观感知:请学生把桌上的棉线拉直,观察棉线的形状。
第二层次,通过讲解和变式练习,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由直观形象到抽象概括。
先讲解:像刚才的那条路,和我们两手之间的这样直直的一段线就是线段。手捏住的棉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
在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线段有几个端点?你认为线段的特征主要有哪些?线段的端点是怎样表示的?
改变棉线的方向和形状:这样是线段吗?为什么?
通过变式训练,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线段的本质特征。
第三个层次:回归具体,找线段。
请学生在身边找一找有哪些线段?摸一摸线段的特征,和同桌说一说线段在哪儿,端点在哪儿?
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曲直对比和变曲为直,使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通过感知实物,再由抽象回到具体,学生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从而对线段形成清晰的理性认识。
这个环节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辨认线段的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课件出示练习: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59~6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线段的过程,认识线段的特征,了解线段是有长短的,学会正确画线段,体会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直线。
2、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
3、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来自生活实际;能积极参与观察、交流等活动。
【教学重点】
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
【教学难点】
建立线段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引入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师:老师让你们猜一个(课件出示谜面):“一条条,一根根,编制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让学生读
学生指名回答:毛线
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从毛线中去学习一些数学的知识和本领。
二、动手操作,初步认识线段
(1)变曲为直
师:现在请拿出你准备好的毛线,轻轻放在桌上,观察你的毛线,形状是怎么样的?(自己不要出示毛线)
学生观察
师:毛线是什么形状的?
学:像毛毛虫……
学:毛线是弯弯曲曲的。
(学生会说毛线像动物或者其他图形,老师需要总结)
师提问:大家都说的非常棒,你们的毛线有各种形状,但总的来说都是――弯的。怎样才能把毛线变直呢?你有什么好方法?想好的以坐姿告诉老师!
(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毛线拉直并上台演示)
请两位学生上台展示,并让一位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做到的?
老师展示:如果这条毛线这样呢(将线放松),它还是直的吗?
学:不是。
师:所以,让绳子变直可以像刚刚这位同学这样,将线拉紧!
请第二位同学分享你是怎样做到毛线变直的。
将第二位学生的毛线请到黑板上,用两个吸铁石粘住端点。
师: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一个小动作揭示了一个奇妙的数学知识:捏紧两端,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指着黑板上的毛线),这就是线段!(板书:线段)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认识)。
(2)感知线段――直的、两个端点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请问,线段是怎么样的?
小结:线段是直的(板书)。
师:现在两手拉紧的这条线是直的,数学中将这两端的点(指吸铁石或者图钉)叫做端点(在两端板书“端点”),想一想,线段有几个端点?
学:两个。
师:观察地真仔细。
再请一位学生回答,给予正面回应:回答地非常棒!
(板书:两个端点)
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线段的特点?
学:直的、两个端点。
师:谁还想说一说?
学:直的、两个端点。
师:同学们都回答地非常好,我们一起说一说线段的特点好吗?
齐说:直的、两个端点
(3)抽象出线段――画线段
师:黑板上是毛线表示的线段,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图形表示出来(黑板上画线段)它是直的,先画一条直直的线(教师画直的线),再用两条小竖线表示两个端点(教师在两端画两条小竖线)。这样的图形就是线段(在线段上板书:线段)
问:老师刚才是用什么表示线段的两个端点?
学:两个端点用两条小竖线表示。
师:现在大家认识线段了吗?你能闭上眼,在头脑中画一条线段,记得住它是什么样的吗?试试看!
师:老师在大屏幕上画一条线段,请大家仔细观察。
(4)辨认线段――想想做做第1题
师:睁开双眼,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可是老师遇到了一个困难,你能当当小判官,帮老师判断下面的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请两位同学说说。
学:第二个和第四个是线段。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
学:他们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师:回答地真不错,谁还想说一说。
学:……
师:回答地好不好?
学:好。
师:掌声送给他。
三、联系实际,进一步感知线段
(1)到生活中找线段
师:小朋友们已经明白了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在生活中,我们能找到线段吗?大家看老师手里的纸盒(边说边指),纸盒的这条边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所以它是――线段(齐声),那这个纸盒上还有线段吗?你来帮我指一指?
(请学生上台指给大家看)
师:指的非常仔细,纸盒的每一个面都有四条线段。小朋友们有没有善于发现线段的眼睛,找一找生活中的线段呢?想一想,找到了和同桌说一说。
请学生回答,(学生可以下位指)并提问:你是怎么判断的?(复习线段的特点)
总结:像直尺的边、课本的边、门的边等等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边说边指边和端点),所以都可以看成线段。
(2)到图形中找线段
师:小朋友们找到了生活中的线段,可是你们能不能指出图形中的线段呢?接下来要考考大家的眼力(眼力大比拼),看大屏幕,谁能在快速数出图形中的线段的数目。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师:数一数每个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填在括号里。
请四位学生回答,说说线段的数目,为什么是线段?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生:每条边都是线段,有几条边就有几条线段。
总结:我们发现每个图形的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并且它是几边形就有几条线段。
四、感知线段长短,画线段
(1)认识线段长短
师:小朋友们,我们现在认识了线段,能在生活中和学过的图形中找到线段,接下来还有更有趣的折纸游戏,你们想玩吗?
学:想!
师:将三张纸片放在桌子左上角备用。拿出第一张纸片,对折,打开,现在同学们的纸上都有了一条折痕。仔细观察,这条折痕也能看成一条线段吗?为什么?
学:可以,因为它是直的,而且有两个端点。
师:大家同不同意?
学:同意!
师:掌声送给他!现在将第一张纸片放在桌子右上角,再拿出左边第二张长方形纸片,你能折出比第一张的线段长一些的折痕吗?试一试!
(拿着自己提前准备好的纸片让折正确的学生折,再让这位同学分享她的折法)
(自己的纸片互相对比)
师:现在将第二章纸片放到右上角,拿出第三张纸片,你能不能折出比第一次线段短一些的折痕呢?再试试看。
(拿着自己提前准备好的纸片让折正确的学生折,再让这位同学分享她的折法)
提问:拿出自己三次折出的纸片,对比折痕,你有什么发现(将自己的三张纸片放到黑板上)?让学生对着黑板上的纸片说一说。
学:有的线段长,有的线段短。
......
师:小朋友们观察地非常认真,我们发现,用纸片折出的这些折痕都可以看成线段,比较发现,有的线段长,有的线段短,也就是说,线段是有长短的(板书)。
师:现在看一看,你还能完整地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点吗?
学:直的、有两个端点、线段是有长短的。
师:回答地非常棒!
(2)学生画线段
师:小朋友们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折出了线段,那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条线段?画线段之前我们要准备哪些工具?
学:直尺,铅笔,橡皮。
师:很好,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给大家看。
请一位学生上黑板画,画完后
师:画的真仔细,你能说一说是怎样画的吗?(用学生的语言)
学:……
师:画的过程中,有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跟同学们说一说?
学:……
说完老师用学生的语言再在黑板上示范一遍。
师:通常,我们可以沿着直尺的边来画线段(边画边说明画的方法),画线段时,左手固定住直尺,沿着直尺的边画线段,两端要画两条小竖线表示端点。
现在拿出一张纸片,在纸片上画出一条工整的线段。
五、总结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学:线段。
师:对啦,线段,关于线段,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呢,谁愿意说一说?
学:线段是直的、两个端点、线段有长短。
师:回答地非常棒,还有其他的收获吗?
学:生活中有很多线段…….画线段要注意什么……
师:看来啊,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还不少,看大家表现这么棒,老师要奖励你们玩一个闯关游戏,大家想玩吗?
学:想!
六、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师:“连一连”闯关游戏,游戏一共有三关,大家有没有信心闯关成功?准备好了吗?
先看第一关(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给大家30秒的时间,开始!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画线段的方式。
学生画好后,提问:还能画出不一样的线段吗?
让学生试着画一画。
师:连接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学:一条。
师:对,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大家一起读一遍: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好,第一关小朋友们知道了连接两点可以画一条线段,现在开始第二关,老师又给了你们一个点,现在有三个点,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怎样画呢?我想请同学上台给我们指一指怎样画,思考一下(请学生上台指一指怎样画)。
师:大家觉得这位同学指的正不正确?掌声送给他。
(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就要每两个点都要连接成一条线段)
你们试着画一画
学生画线段,教师巡视。
请学生回答画了几条线段。
师:画了几条线段?三条线段围成了什么图形?画成了三角形。
大家表现真不错,第二关闯关成功,如果有四个点呢?第三关来了,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开始!(教师巡视,将黑色卡纸发给学生完成)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每两点之间”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师:根据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你画了几条线段呢?
学:四条。
学:五条。
学:六条。
师:大部分小朋友画了四条线段。请小朋友观察黑板上这几位同学的画法,观察,他们还有哪两点没有连接成线段呢?说说你的想法。
说明:要在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凡是两点间就要连接成线段。那怎样可以不遗漏呢?可以按顺序,每次从一点开始连接其他三点,这样可以画出6条线段(示范按顺序画出6条)。
(四个点没讲完的话,留下悬念,四个点之间可以画几条线段,五个点、六个点、七个点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课下想一想)
五、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线段有什么特点?你好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课后反思:
这节课主要存在以下一点可以改进的地方:
1、语言做到精炼,不冗赘
2、线段的呈现可以做一个动图,更生动
3、课堂上定力不够,处理课堂情况能力弱,需要加强学习练习
4、课堂常规还需要强调学习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包括48和49页。《厘米和米》本单元教学量长度,包括与之相关的线段、度量单位等知识。“认识线段”这部分内容是教学量长度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面积和体积的重要知识准备。教材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知识,通过具体活动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
2.教学目标
我以《新课标》为依据,结合本节课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了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的一些特征,知道线段是直的,线段是有长度的,学会将一些物体的边看成线段。
(2)使学生能够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能在一些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线段,会数出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点拨作用,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基于这些我采用了参与式、讨论式、互动式、体验式等教法;倡导自主合作、自我探究等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发展生活”,我将这个理念贯穿整个课堂。
1.图片导入
我用几幅图片的引入初步感知线在生活中的问题也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新授
我将全过程分为拉一拉、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4个环节。
(1)拉一拉
请学生观察随意放在桌上的毛线,看看是怎样的?在学生说出是弯的之后,想一想怎样才能把毛线变直,学生动手操作,拉一拉将毛线变直。让同桌两人交换着摸一摸,两手之间直直的一段在数学上叫做线段。(板书:线段,直直的)两只手捏住的地方叫端点。(板书:端点)在数学上我们用小竖线来表示端点。让学生来指一指、数一数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我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摸一摸、指一指、数一数直观感知线段,从中抽象出线段这个概念,知道线段是什么样的。为了巩固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下面画的是线段吗?指名判断并说出为什么。在学生判断出是线段后,我在此基础上做了拓展,一条拉长,一条旋转,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不管是长的还是短的,朝哪个方向,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的都是线段。
(2)找一找
我让小组讨论找一找生活中的线段,摸一摸、指一指。学生发现直尺、黑板、课本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生活中有线段,平面图形中也藏有线段。找一找这些图形有几条线段围成的?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多边形,能很快说出线段的条数,这即是在旧知识上的拓展,也是新知识的巩固。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中,相领两条线段的交点就是线段的端点。找一找是让学生从身边事物着手寻找线段,发现生活中的线段,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的特点。
(3)折一折
借助上一环节中出现的长方形,让学生用折的方法创造出一条新的线段,摸一摸并指出端点。和同桌比一比,谁的.长谁的短,并想办法折出比刚才的折痕更长或更短的线段。在折一折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激发课学生创造的欲望,训练了发散性思维。
(4)画一画
在画之前和学生讨论画线段的工具,有的选择直尺,有的选择文具盒,有的选择书本等,经过对比,学生发现最佳的画线段的工具-直尺。请学生自己尝试着画线段。在画的过程中说说怎样才能把线段画好。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工具,自己画,而不是老师给定工具,示范画,将给与式、模仿式转变成自我探究式,将课堂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老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学生会画线段后,出现2个点,连接2个点可以画几条线段?学生动手画,理解连接2个点只能画一条线段。接着是不在同一直线上的3个点,连接每两个点可以画几条,重点理解每2点的含义,再动手画。4个点时,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自己动手试着画。学生有的画4条,有的画6条,让画6条的学生交流你是怎样画的?怎样才能有序而又不遗漏的画出线段,进一步理解每两点的含义。5个点时可以画几条呢?请学生猜一猜,课后动手画一画。这是一系列有序但又具有不同层次的数学练习,力求达到学生课堂学习的趣味化,活动化与生活化,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倾听他人的想法,深化对线段的认识。
3.
最后和学生一起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介绍下线段,从而巩固对线段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立足《新课标》,抓住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但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强烈的表现欲这些特点,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改变传统授课模式。这是我对这节课的设想,敬请指导,谢谢!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篇7
1、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
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寻找生活中的线段,数线段。
教学准备
一段线、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请同学拿出一根线,把它随意摆在桌上,看它是什么样子?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端,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教师演示后学生猜)
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
提问:这样拉出来的和原来的那根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
谈话: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线段)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请小朋友再捏住线的两端拉紧现在我们手上拿的 是一条。。。(线段)
手捏住的两端就叫线段的两个端点(板书)
两端之间的这段线是。。。(直的)
小结:所以线段必须要有两个端点,并且两端之间的线是直的。
3、线段可以这样 表示(老师板书 : )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有几个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点
二、实际应用
1、其实平常学习、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线段:?
你能说出生活中其他地方有线段?同桌说一说然后交流。
完成 想想做做(1)
2、完成 想想做做(2)
(1)黑板有4条边,它们都是什么?黑板是什么图形?
(2)拿出长方形纸,摸一摸互相说一说有几条线段围城?然后交流。
(3)数一数下面每个图形是有几条线段围成?(略)
学生相互数一数,指出端点在哪?
三、画线段(想想做做 3、4、5)
1、刚才认识了线段,你能画出一条线段吗?学生自由画。然后交流,
2、归纳几种画法。
3、给你两点能画出一条什么?(两个点能连成一条线段)
4、三个点连成几条线段,画出什么图形?
5、4个点呢?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他有什么特点?
还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线段 : 直的
2个端点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8~49页内容。
教材分析: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比较低,所以教材在编排上十分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要求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逐步形成认识,建立相关的概念,形成必要的技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
2、使学生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会数图形里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想像力,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通过操作能折、画出线段。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以及通过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个图形的线段和线段数量。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师:老师让你们猜一个(课件出示谜面):“一条条,一根根,编制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
学生指名回答:毛线
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从毛线中去学习一些数学的知识和本领。
二、动手操作,初步认识线段
1、变曲为直
教师出示毛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毛线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学生观察,得出毛线的形状是弯弯的、弯曲的。)
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能使弯曲的毛线变直吗?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毛线拉直并上台演示。
(操作:A 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 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
师: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一个小动作揭示了一个奇妙的数学知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课件出示文字)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认识线段)。
2、初步感知线段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现在谁愿意上台来指一指哪儿可以看成线段。提问:线段是怎么样的? 小结并板书:线段是直直的。
竖着拉,斜着拉,这样能把两手之间的一段看成线段吗?
小结:不管怎么拉它们都是直的,可以看成线段。
3、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课件出示图片:两手捏住毛线的两端,叫做线段的“端点”。
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
小结并板书:有2个端点。
请学生上台指一指毛线的两个端点在什么地方?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课件出示),建构线段模型。(介绍线段的两个端点可以用两条小竖线表示)
5、小结特征: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6、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认线段)。
师:你们说得真好!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现在请大家来当小判官:你能判断下面的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交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是线段或者不是线段?引导学生从线段的两个基本特征来说明。
二、进一步感知线段的特征
1、到生活中找线段。
师:我们身边的物体也有很多线段,比如数学书的这一条边可以看成一条线段(演示)你知道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吗?请小朋友们也拿起自己的数学书,找一找它的哪条边可以也看成线段? 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
提出要求: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师:孩子们真了不起,拥有一双会观察的小眼睛。
2、到图形中找线段
师:其实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也都是有线段围成的。下面我们进行一个眼力大比拼。(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交流:指一指你最喜欢的图形的线段分别是哪几条
小结:我们发现每个图形的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并且它是几边形就有几条线段,虽然这些图形中线段的两个端点没标出来,但我们要知道它们是存在的。
3、折线段
谈话:小朋友喜欢玩折纸游戏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玩一玩吧!(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对折,打开)
启发:现在同学们的纸上都有了一条折痕。想一想。这条折痕也能看成一条线段吗?为什么?
提问:下面请大家拿出第二张长方形纸片,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一些的折痕吗? 提问:拿出第三张长方形纸,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短一些的折痕吗?
师提问:从这三次折线段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
三、学习画线段
谈话:小朋友们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折出了线段,还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条线段?那我们画线段用什么工具?
指出:通常,我们可以沿着直尺的边来画线段。
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画线段时,左手按住直尺,使它不能移动,再用笔贴紧直尺的一边画,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的,不能弯曲,再在线段的两端画上端点(即两条小竖线)
展示几个学生的作品,进行评讲
提问:你还能用其他工具来画线段吗?
四、联系实际,拓展认识
谈话: 下面我们来玩个连一连的闯关游戏。准备好了吗
1、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按要求画一画
学生画好后,提问:连接这两点还能不能画出不同的线段吗?
指出: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齐读)
2、想想做做第4题
师:好,第1关小朋友们知道了连接两点可以画1条线段第二关开始啦,这儿有3个点,猜一猜,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小结:有3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一共可以画3条线段,画成的是(三角)形。
3、想想做做5题
师:真不错,第2关闯关成功,如果有4个点呢?第三关来了
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又能画几条线段呢?
小结:按题目的要求一共可以画6条线段
4、最后一关来了,有5个点,
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又能画几条线段呢?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小结:按题目的要求一共可以画10条线段,并连成一个五角星。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线段,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篇9
一、教材分析
《量长度》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部分:认识线段,认识厘米,认识米,以及实践活动"量一量"。
"认识线段"这部分内容是教学量长度的基础,因为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教材先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学好这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度量单位。
二、 目标制定:
以《新课标》为依据,结合本节课内容特点,我预设了本节课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线段,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线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过程和方法:让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情境中,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和线段的特征。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根毛线,一把尺子,一张长方形纸和长短不一的游戏棒若干。
三、学情分析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一课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可以说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零,有的是朦胧的生活经验,是幼时父母说过的什么是直的,曾经在生活的玩耍中接触过的什么是弯的。在他们不完全的概念中,有弯与直之分,却没有线段、射线、直线之别。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注意力不够集中。但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强烈的表现欲,这些都是课堂上需要利用和捕捉的闪光点。
四、教法,学法预设
认识线段属概念教学,根据学生对概念认识得到一般规律: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为此我预设了如下教法学法:
预设教法有:直观演示法,谈话启发式,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预设学法有:观察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索法等。
五、教学流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发展生活"的理念,必须通过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得到体现和实施。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预设了七大版块:一、曲直对比,情境导入新课;二、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三、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四、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五、活动体验,深化线段认识;六、全课,抽象线段特征;七、当堂检测,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版块一、曲直对比,情境导入新课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有别于语文等其他学科情境。这种情境是一个一步步地纵向深入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主动认识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本节课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1、 出示两根小棍一根是直的,一根是弯曲的。
2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根小棒有什么不同之处?
3、 让学生根据这些线的特点分为两类。(曲线和直线) 这一环节的设计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探究欲,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识打下了良好基础。
版块二、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点,你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学生把线分为曲线和直线后
1、 首先追问:你能想办法把这些弯线变直吗?让学生用事先准备的毛线动手试一试,再汇报演示:你是怎么做的?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捏住毛线的两头,拉紧毛线;另一种是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 端让毛线自然下垂。此时可让学生展开讨论:哪一种做法使毛线更直?
2 、然后告诉学生: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让学生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互相指一指手中的线段。
3、 教师演示并说明:同学们捏住的毛线的两头,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追问: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
4、让学生回忆刚才的操作,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线段有哪些特征。
5、在数学上,线段也可以用( )的图形表示让学生指一指这条线段从哪开始到哪结束,两个端点是如何表示的。
这一版块的设计意图是: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所以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我引导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再进一步观察线的两端,明确手捏住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让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获得对"线段"这一抽象概念直接而真实的体验。
版块三、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1 首先让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再让他们分别去摸一摸,指一指。(摸一摸是让学生感受线段的直;指一指是感受线段有两个端点。)
2 再让学生想象一下生活中的线段,并举例说明。进一步感悟线段的特征。
3、折线段比较长短
让学生拿出圆形纸先对折,再展开,然后观察折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折痕就是一条线段)再让学生折出一个比它长或比它短的线段,对比你折出的的条线段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观察得出线段是有长短之分的。)
4、比较身边线段长短,揭示线段有长有短。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这个环节中,有上一个寻找身边的线段到想象生活中的线段,由摸一摸,指一指,到抽象地说出生活中的线段,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经验及事物建立联系。
版块四,根据线段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此时学生已经经历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并会描述线段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作了如下设计:
1小组讨论:你准备用什么工具画线段,怎样画?
2学生用不同的工具,不同方法尝试画线段?
3汇报交流展示学生所画的线段。
4教师示范画法,并说明: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来画线段比较方便,美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通过探索,操作,尝试等方法主动建构,而不取决于学习者机械的模仿和记忆。这一部分教学要求学生从已形成线段的表象中,抽象出线段。在前面摸一摸,指一指的,找一找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用身边的工具尝试画一画线段,先自己建构线段的模型,再通过讨论交流完善这一建构过程。
版块五,活动体验,深化线段认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内化本节课的知识,我设计了基本性练习,拓展性练习和开放性练习。
基本性练习
书后"想想做做"的第1题,让学生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学生通过判断并作出解释,加深对线段的认识。
数线段"想想做做"第2题,先让学生数出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然后让学生指一指线段的端点,初步感受公共点。最后再提问: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发现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是几边形。
拓展性练习
连线段
想想做做第3题,先出示两个点,问:你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吗,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想想做做第4题,出示三点,理解"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先猜一猜画出来会是什么图形?再独立练习,事物展示,让学生体会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想想做做第5题,出示四点。先猜一猜你最多能画出几条线段?再让学生画一画。让学生在画一画,议一议的过程中体会两点之间可以画一条线段的规律。
版块六,全课,抽象线段特征
通过,让学生回答我们认识了什么,线段有什么特点这两个问题,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线段上升到理性认识线段,从直观认识线段上升到抽象认识线段。更加明确线段的三个特点: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长有短。
版块七,当堂检测,反馈学习效果
这样做的目的,教师能很好的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以便进行因材施教,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增效”。
六、板书设计:
把线段的特征为三点板书出来便于学生记忆掌握,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认识线段
1、直的
2、有两个端点
3、有长有短
在本节课整体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从朦胧到清晰,从感知到抽象。以上设计源于,以下认识:(1)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习与已有经验相联系时,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时数学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所以首先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感受生活中有数学,接着去摸,指,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从而抽象出线段。(2)荷兰数学家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需要学生亲身体验。因此,在中我先让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再让学生摸一摸、指一指、画一画。最后通过数线段、折线段等一系列活动巩固学生对线段的认识。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篇10
主讲:于x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8~49页内容。
【教材分析】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比较低,所以教材在编排上十分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要求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逐步形成认识,建立相关的概念,形成必要的技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
2.使学生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会数图形里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想像力,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通过操作能折、画出线段。
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以及通过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个图形的线段和线段数量。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师:老师让你们猜一个(课件出示谜面):“一条条,一根根,编制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
学生指名回答:毛线
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从毛线中去学习一些数学的知识和本领。
二、动手操作,初步认识线段
(1)变曲为直
教师出示毛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毛线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学生观察,得出毛线的形状是弯弯的、弯曲的。)
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能使弯曲的毛线变直吗?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毛线拉直并上台演示。
(操作:a 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 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
师: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一个小动作揭示了一个奇妙的数学知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课件出示文字)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认识线段)。
(2)初步感知线段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现在谁愿意上台来指一指哪儿可以看成线段。提问:线段是怎么样的?
小结并板书:线段是直直的。
竖着拉,斜着拉,这样能把两手之间的一段看成线段吗?
小结:不管怎么拉它们都是直的,可以看成线段。
(3)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课件出示图片:两手捏住毛线的两端,叫做线段的“端点”。
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
小结并板书:有2个端点。
请学生上台指一指毛线的两个端点在什么地方?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课件出示),建构线段模型。(介绍线段的两个端点可以用两条小竖线表示)
(5)小结特征: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6)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认线段)。
师:你们说得真好!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现在请大家来当小判官:你能判断下面的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交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是线段或者不是线段?引导学生从线段的两个基本特征来说明。
二、进一步感知线段的特征
(1)到生活中找线段。
师:我们身边的物体也有很多线段,比如数学书的这一条边可以看成一条线段(演示)你知道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吗?请小朋友们也拿起自己的数学书,找一找它的哪条边可以也看成线段? 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
提出要求: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师:孩子们真了不起,拥有一双会观察的小眼睛。
(2)到图形中找线段
师:其实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也都是有线段围成的。下面我们进行一个眼力大比拼。(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交流:指一指你最喜欢的图形的线段分别是哪几条
小结:我们发现每个图形的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并且它是几边形就有几条线段,虽然这些图形中线段的两个端点没标出来,但我们要知道它们是存在的。
(3)折线段
谈话:小朋友喜欢玩折纸游戏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玩一玩吧!(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对折,打开)
启发:现在同学们的纸上都有了一条折痕。想一想。这条折痕也能看成一条线段吗?为什么?
提问:下面请大家拿出第二张长方形纸片,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一些的折痕吗?
提问:拿出第三张长方形纸,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短一些的折痕吗?
师提问:从这三次折线段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
三、学习画线段
谈话:小朋友们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折出了线段,还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条线段?那我们画线段用什么工具?
指出:通常,我们可以沿着直尺的边来画线段。
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画线段时,左手按住直尺,使它不能移动,再用笔贴紧直尺的一边画,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的,不能弯曲,再在线段的两端画上端点(即两条小竖线)
展示几个学生的作品,进行评讲
提问:你还能用其他工具来画线段吗?
四、联系实际,拓展认识
谈话: 下面我们来玩个连一连的闯关游戏。准备好了吗
1、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按要求画一画
学生画好后,提问:连接这两点还能不能画出不同的线段吗?
指出: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齐读)
2、想想做做第4题
师:好,第1关小朋友们知道了连接两点可以画1条线段第二关开始啦,这儿有3个点,猜一猜,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小结:有3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一共可以画3条线段,画成的是(三角)形。
3、想想做做5题
师:真不错,第2关闯关成功,如果有4个点呢?第三关来了
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又能画几条线段呢?
小结:按题目的要求一共可以画6条线段
4、最后一关来了,有5个点,
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又能画几条线段呢?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小结:按题目的要求一共可以画10条线段,并连成一个五角星。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线段,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篇11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它。陌生是因为线段作为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学生的感性认识远远超过了理性认识,要以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才行。
因此在备课前我先研读教材,发现教材首先通过学生对自然放置的线和拉直后的线进行比较、观察来初步认识线段,感受“线段是直的”,并用图表示线段,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表象特征。再通过观察直尺、黑板、课本的边线以及用纸折出的折痕都可以看成是线段,而且要求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有长有短”。让学生用直尺画线段,既丰富了学生对线段的感知,又加深了对线段的认识。想想做做主要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帮助学生巩固线段的特征。第1题让学生根据线段的特征判断是否是线段,突出作为图形,线段是直的,而且有两个端点。第2题让学生数出常见图形中线段的条数,渗透“多边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第3题让学生用直尺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第4、5题让学生利用三个点或四个点,连接其中的每两点分别画一条线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体会线段与有关多边形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来认识线段。我在设计时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首先让学生观察放在桌上的毛线,然后让学生把手中的毛线拉直,用拉直的毛线和没拉的毛线作比较,让学生理解线段是直的。通过让学生摸摸拉直的毛线的两头,让学生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比较概括的能力。
这一环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初步感受线段的特征,但我觉得不是所有的知识点必须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有些知识点还是要直接与学生说明的,比如说线段的两端叫端点,端点这一概念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必须通过“灌输”让学生知道什么叫端点,并在下面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渗入,使学生很好掌握。
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具有开放性,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识,通过让学生数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加强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
(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如我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线段的时候,学生局限于找教室中的线段,这时候如果能用多媒体辅助一下,学生的视野会更开阔;让学生画线段时没有规范化,导致在作业中出现画得线段不是很“美观”。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真切的体会到教态不够规范、自身教学语言不凝练,教育机智不成熟。
第一:教态不够规范。在课堂中教师的肢体语言很重要,我记得听老教师说过教师在课堂上实际上就是在表演,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该有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这样就能让他们在轻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而不是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机器。
第二:教学语言不凝练。主要体现在不会引导学生,不会顺着学生的发言就势引导。还有就是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是很巧妙,我觉得有点“唐突”,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过渡比较生硬。我们知道,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回答不可能都是自己预设的答案,面对出乎意料的答案如何巧妙地引导,在有些地方我发现是很牵强地拉回主题。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充分发表观点和意见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交流活动,但也不宜过频繁地换学生。另外要让学生相互评价,让学生做做小老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教育机智不成熟。我想对于教师来说,教育机智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也并非天生的,而是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努力参加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能力达到了成熟地步的表现,是教师掌握了高超的教育艺术的表现,这点感触非常深。
总的来说,这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认真备课,努力钻研教材,在一点一滴中积累经验,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多下功夫,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相信自己会有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