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政治教案设计 > 2022届高考政治第一轮考点专项复习(通用5篇)

2022届高考政治第一轮考点专项复习(通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22届高考政治第一轮考点专项复习(通用5篇)

2022届高考政治第一轮考点专项复习 篇1

  选修2经济学常识专题一  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考纲聚焦

  1. 斯密的理论贡献和政策主张

  2. 李嘉图的理论贡献和政策主张

  知识网络

  考点激活

  考点一  斯密的理论贡献和政策主张

  1. 斯密的财富观

  2. 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

  (1)内容:斯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的人。他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他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决定的,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

  (2)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与局限性科学性局限性

  3. 斯密的阶级结构与收入分配理论

  (1)斯密的阶级结构理论:在经济学说史上,他第一次根据生产资料占有状况和取得收入的形式不同,把资本主义社会成员划分为以地租为生的地主阶级,以工资为生的工人阶级和以利润为生的资产阶级这三大阶级。

  (2)斯密的二元收入分配理论: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工人得到了自己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

  4. 斯密的分工理论

  (1)内容: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

  (2)原因: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因为:其一,分工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其二,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其三,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要扩大分工,就要扩大市场规模、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因此应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

  5. 自由放任政策主张:一方面要扩大市场范围,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自由放任;另一方面要限制政府的作用,国家的职能应只限于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以及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与公共事业等三个方面。

  6. 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如果各国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其他国家生产的东西,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参与各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

  考点二  李嘉图的理论贡献和政策主张

  1.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

  (1)李嘉图科学地揭示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同意斯密关于使用价值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的观点,同时纠正了斯密对没有使用价值也可以有交换价值的观点,提出没有交换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使用价值,并意识到了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

  (2)李嘉图提出了一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

  (3)李嘉图还意识到了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以及在商品价值决定问题上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极大地丰富了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

  2. 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

  (1)收入分配理论:一个国家的总收入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工资、利润、地租都是来自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

  (2)相对工资理论: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得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

  (3)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理论:名义工资是指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支付给工人的货币量;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获得的货币工资所能购得的生活必需品。由于人口的增长导致物价上涨,所以名义工资上涨,实际工资并不一定增加。真实反映雇佣工人生活水平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名义工资。

  3. 李嘉图的经济自由与政府职能主张

  利己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通过市场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因此,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认为政府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保障私有财产、革除政治弊端和振兴教育上。

  4. 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与比较成本学说

  (1)自由贸易的主张: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率,为资本积累提供条件,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2)比较成本学说:生产相同的产品,各国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产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去换取本国需要又处于劣势而由他国生产的商品,则各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好处。

  典例解析

  【例1】(•广东)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自由放任思想在对外贸易方面的表现,就是主张对外贸易的自由化,反对对外贸易垄断和政府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斯密这一主张的理论来源在于他批判重商主义时提出的对外贸易优势原理。为了论证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斯密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

  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斯密如何运用绝对成本学说解释对外贸易的必要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学基本问题分析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用经济学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致用性本质特征的理解。斯密关于自由贸易的绝对成本学说,学生只要熟练地掌握绝对成本学说的内涵就可以顺利答出此题。

  答案:(1)在对外贸易中,不同国家生产相同的产品,其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

  (2)如果各国将本国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本国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其他国家生产的东西,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参与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所以各国都应该参加对外贸易。

  【例2】(•广东)绝对优势和劣势并不是决定国与国之间贸易关系或者人与人之间分工关系的唯一因素。甲在理财方面有绝对优势,乙在推销方面对甲有绝对优势,由甲负责理财,甲乙负责推销是有效率的,但是,如果甲相对于乙不仅会理财,而且更会推销,那么这两人的分工需要重新思考。

  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

  (1)甲与乙如何分工更有效率?

  (2)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内容和政策主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学中比较成本理论的掌握,并运用该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此题第(1)问学生要能从材料中发现甲在推销方面、乙在理财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然后据此来对甲乙进行分工。此题第(2)问学生只要将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内容和政策主张答出即可。

  答案:(1)由乙来理财,甲来推销更有效率。因为乙在理财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甲在推销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2)李嘉图认为,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因此,他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他认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率,为资本积累提供条件,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考点演练

  1.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显示,XX年1~9月份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6 675元,比去年同期上涨18. 8%。当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但在现实生活中,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城乡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城市居民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收入差距,这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危及社会公平和正义。

  运用经济学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斯密“富国裕民”的主张对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2. 近日,第十二届北京国际航空展览会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拉开帷幕。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的“枭龙”、“飞豹”、“歼八m”、“山鹰”四大出口型军用飞机一齐亮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也展示了自主或合作研制的直升机、教练机、运输机三大类别20余种机型。“中国制造”成为航空展上的亮点。来自世界上22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家展商参加了本次展会,空中客车公司在航展上展出了其全双层a380、a350宽体飞机和a330-200f新型货机模型,波音公司的787、777、737和747-8飞机等也在航展上亮相。预计到2026年,我国(不含香港、澳门、中国台湾)航空客运周转量将接近1.2万亿人公里,约为XX年的5倍;民用货运周转量将达到690亿吨公里。未来20年内,中国民航需要补充民用客机3 365架,其中大型喷气客机2 467架,支线飞机898架。

  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常识,分析说明北京航空展连续成功的意义。

  3. 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嘉图关于商品价值的认识:(1)一种商品如果没有用就不会具有交换价值。(2)效用对于交换价值来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它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3)耗费在一件商品上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尺度,交换价值是由价值来调节的,因而是由耗费的劳动量来调节的。

  材料二谈到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李嘉图进一步指出:(1)商品的价值与投在它们生产上的劳动成比例,这里的劳动不仅包括投在商品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也包括投在实现该劳动所需要的一切器具或机器上的劳动。(2)一切商品,不论是工业制成品、矿产品还是土地产品,规定其价值的永远不是在极为有利的条件下进行生产时用的较小量劳动,而是不享有这种便利的人进行生产时所必须投入的较大量劳动。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

  (1)对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李嘉图的观点与斯密的观点相比较,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在劳动决定价值的问题上,李嘉图的观点与斯密的观点相比较,有何不同?

  (3)上述材料表明李嘉图对劳动价值论作出了哪些贡献?

  (4)李嘉图体系为什么最终走向了解体?

  4. 在收入分配问题上,李嘉图指出:

  观点一劳动加到原料中去的价值量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也就是分割为工资和利润。

  观点二地租是付给地主的一部分土地产品,而土地产品的价值是由从生产到送上市场这一整个过程所必需的劳动总量决定的。  

  观点三一国的产品要在地主、资本家和劳动者三个阶级之间进行分配。要正确判断各阶级的收入状况,不能根据某一阶级所获得的绝对产品量,而应根据其所得的相对产品量。假设由于机器和农业的改良,总产品增加了一倍,如果工资、地租和利润都增加一倍,这时三者之间的比例就会和以前一样,但如果此时工资增长了一半,地租增长了四分之三,剩下的增量全部归于利润,那么,利润相对提高,而地租和工资相对下降了。

  (1)观点一、二表明,工资、利润、地租的来源是什么?

  (2)观点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从三个观点说明的问题看李嘉图在收入分配理论上的贡献。

  5. XX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根据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谈一谈我国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参 考 答 案

  专题一  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1. 答案:(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实力迅猛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正实现着民富国强的目标。但由于各种原因,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又是与富民的目标相背离的。(2)斯密“富国裕民”的主张对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斯密认为,经济学有两个目的:一是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二是给国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虽然我国历史上就曾有藏富于民的主张,那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改变积贫积弱、缓和剥削阶级和人民矛盾的权宜之计。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国家的执政党,因此,在我国,民富和国强是一致的。面对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我们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目前,我国国力增强了,有能力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每一个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2. 答案:(1)李嘉图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这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各国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产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2)北京航空展的发展充分反映了通过发展对外贸易可以节约成本,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3)北京航空展的连续成功举办充分说明我国航空航天科技的进步,也必将促进我国航天航空科技的发展进步。

  3. 答案:(1)李嘉图同意斯密使用价值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的观点,同时纠正了斯密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交换价值的观点,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并意识到了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2)李嘉图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3)李嘉图意识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以及在商品价值决定问题上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因而极大地丰富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容。李嘉图把劳动价值理论推到了古典经济学的最高峰。(4)①由于他把商品生产看成永恒的,所以他无法理解价值所体现的商品生产者之间关系的特殊性。②由于解决不了价值规律与劳动和资本的交换规律之间的矛盾,以及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规律之间的矛盾,李嘉图体系最终走向了解体。

  4. 答案:(1)按照李嘉图的观点,工资、利润、地租都来自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这是从他的一元劳动价值论必然得出的结论。(2)李嘉图认为,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得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如果工人的工资增长速度低于利润和地租增长的速度,雇佣工人的相对工资下降,则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中,工人阶级所占的份额下降,工人阶级与其他阶级收入差距拉大。(3)这一理论的伟大贡献:①在经济学说史上,李嘉图第一个提出相对工资这一概念。②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5. 答案:(1)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必须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2)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就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资源,充分发挥斯密所强调的“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3)根据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我国要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商品,积极“走出去”,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对外贸易,占领国际市场。同时,“引进”我国急需的没有比较优势的商品、技术、管理等,以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但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要注意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

2022届高考政治第一轮考点专项复习 篇2

  专题三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

  考点聚焦

  1. 罗斯福新政

  2. 凯恩斯革命

  3. 新自由主义

  4.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

  知识网络

  考点激活

  考点一  罗斯福新政

  1.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1929-1933年爆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持续时间之长、危害程度之深,都是空前的。这次危机的爆发,再一次证明了市场不是万能的。

  2.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1)在经济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刻,罗斯福成为美国的第32任总统。为了挽救濒于绝境的美国经济,他开始实施“新政”。

  (2)新政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33年3月开始,主要任务是实现调整与复兴;第二阶段,自1935年5月开始,主要任务是进行改革。

  (3)在新政中,罗斯福强调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节和干预。新政的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主要集中在金融业、农业、工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3.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1)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美国原本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与垄断组织相结合的经济制度得以形成。罗斯福新政对其他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罗斯福新政“以巨额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的方针,也为美国此后连年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播下了种子。实践证明,罗斯福新政并没有找到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灵丹妙药。

  4. 我们应怎样借鉴新政

  针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必须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实行正确的货币政策,防止金融风险;以工代赈,启动市场;注重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重视农业,强本固基;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大力促进再就业工程;建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健全法律法规,保证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考点二  凯恩斯革命与新自由主义

  1. 凯恩斯革命的内容

  (1)凯恩斯认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而有效需求不足使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企业减产停产乃至倒闭破产,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造成工人失业。

  (2)凯恩斯主张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付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摆脱危机。

  2. “凯恩斯革命”的影响

  (1)《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以前,西方没有宏观经济学。该书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它的发表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直到目前为止,《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仍然是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著作之一,凯恩斯仍然是影响最大的西方经济学者之一。

  (2)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危机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凯恩斯提出的各种反危机主张,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尽管20世纪70年代以来,凯恩斯的政策主张遇到了怀疑,但其影响依然存在。

  3. “凯恩斯革命”的实质

  (1)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直接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凯恩斯从人的“心理规律”出发,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并以此为据,提出反危机的措施;这既掩盖了经济危机、失业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联系,又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2)他的政策主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因此它的作用是有限的。

  4. 凯恩斯主义的困境与新自由主义的兴起

  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滞胀”现象的出现,使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遇到了极大的挑战,促进了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兴起。

  5. 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

  (1)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体现在若干经济学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之中。这些学派主要有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弗莱堡学派、哈耶克新自由主义、公共选择学派、新制度学派,等等。其中,以货币学派最为典型。

  (2)虽然各学派的理论内容各不相同,政策主张也有差异,但它们一般都坚持经济人假设、完全市场信息假设和完全竞争市场假设;都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市场自由化;都认为私有制是最有效率、最符合人性的永恒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反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主张私有化。

  6. 新自由主义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对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进行了批判,并从不同的角度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见解和政策主张。在一段时期内,他们的一些政策主张对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制定产生过一定影响。但它们所主张的政策的实施并未解决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却带来了另一些新问题,再加上它们反对国家干预的主张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左,进入90年代以后,其影响在西方国家有所削弱。

  考点三  西方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

  1. 不同模式的主要特点

  (1)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有: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很大,国家干预少;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开放程度高、流动性大,就业竞争压力大。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也属于这一模式。

  (2)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有:混合经济体制特征明显;注重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的结合;强调社会保障。欧洲大陆与北欧多数国家都采取这一模式。

  (3)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有:在强调自由竞争的同时,特别强化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鼓励员工参与企业事务,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心和诚实感。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也属于这一模式。

  2. 各种模式的形成原因

  (1)各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受本国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2)美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主要是受其传统的自由主义和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等因素的影响。

  (3)德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主要受“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和战后英美占领当局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4)日本东亚模式的形成主要受日本自然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儒家思想等因素的影响。

  3. 对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与评价

  (1)在市场发挥作用的大小、政府干预程度和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三个方面,三种市场经济模式相对而言,情况如下:

  (2)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强调发挥市场的作用,好处在于束缚少,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干预,容易加剧两极分化。

  (3)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来提高效率,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来缓解各种社会矛盾。但无处不在的社会保障大大削弱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4)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政府主导特征明显。这有利于经济发展,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的一面,但易于形成官商勾结,造成政府决策失误和加剧社会不公平。

  (5)这三种市场经济模式各具特点,它们的基本点却是相同的。首先,它们都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其次,在经济运行中,都以市场竞争作为最基本的调节手段。第三,国家调节经济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统治地位。

  (6)三种市场经济模式,既体现了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在要求,也反映了社会化生产和现代商品经济发展一般要求。对各种模式,我们都应认真研究、认真分析,既要认清它们的阶级实质,决不能照搬,又要剥离出反映一般规律的东西,从我国国情出发吸收学习。

  典例解析

  【例1】(•海南)在金融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西方主要国家对当前金融危机的认识存在着分歧。在XX年11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华盛顿峰会上,欧盟轮值主席――法国总统萨科奇认为当前危机应归咎于美国放任的资本主义模式。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强调,监管不能造成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德国总理默克尔则对布什的说法不以为然。她认为,当前问题是对市场的过度放纵,必须采取措施防止危机重演,而德国的社会市场机制应该成为世界的基本机制。

  概括指出美国市场经济模式与德国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区别。

  解析:本题以二十国集团峰会为背景,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以及再认、再现知识的能力。要注意题目设问要求回答“美国和德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区别”,不要把二者的共同点也答出。

  答案:(1)美国市场经济模式主要强调发挥市场的作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有利于激发企业和劳动者的活力。但缺乏对市场的必要监控和干预,容易加剧贫富两极分化。

  (2)德国市场经济模式在注重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还注重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来缓解各种社会矛盾。但过多的社会保障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例2】(•广东)二战后,英美接管了联邦德国。为了复兴欧洲经济,马歇尔提出了“欧洲经济复兴计划”。在“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影响下,联邦德国经英美占领当局同意进行了货币和价格改革,并运用法律与政策维护市场经济运行所必需的正常秩序,同时建立了一整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德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解析:德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是教材基本而又重要的知识点,分析其形成原因,则需要适当综合分析教材观点,要注意本题实际上有两问,包括特点和形成原因,一般来说要分开作答。

  答案:(1)德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是:①混合经济体制特征明显。②注重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的结合。③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2)德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原因是: ①主要受“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影响,这一理论强调自由竞争,但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实行旨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国家干预。 ②受战后英美占领当局政策影响,英美当局主张实行市场经济。

  考点演练

  1. 在美国,邮政是国营的,电力和铁路是半国营的,其他经济部门都是私营的。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仅在2%左右。美国每年都有大批企业破产倒闭,劳动者不断地从原来的工作岗位转移出来谋求重新就业。

  请问:

  (1)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有哪些特点?

  (2)你知道还有哪些国家的市场经济属于这一模式吗?

  2. 20世纪20年代以来,苏、美经济发展的模式不同,对两国及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30年代,苏、美两国的经济发展各有何基本特征?

  (2)简要分析出现上述基本特征的原因。

  (3)结合二战后初期的有关史实,说明苏、美两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世界上的扩张情况及其影响。

  3. (•江苏模拟)1936年,西方经济学界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凯恩斯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在刚撰写通论时给戏剧家萧伯纳的信中颇为自负地说,此书也许会对世界上关于经济问题的思考方法发生革命,引得世人拭目以待。果然,该书一出,的确引起轰动,西方经济学界公认经济学发生了一场“革命”。

  (1)简要阐述凯恩斯革命的影响。

  (2)现阶段我国应该如何借鉴凯恩斯的边际消费递减理论以扩大需求?

  4. 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受中东石油危机等影响,美国经济陷入困境。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gdp下降了5.7%,工业生产下降了15.1%……1974年消费物价上涨11.4%,1975年上涨11%。

  ――摘自韩德强《世界经济危机史简述》

  材料二面对严重的经济问题,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失灵。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是反对凯恩斯主义的重要学派。货币学派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的手段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反对国家过多干预经济。供给学派认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于扩大供给,主张通过减税刺激人们的投资和工作的积极性,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里根政府采用了这两个学派的观点,对经济运行机制进行调整。

  ――摘编自吉尔德的《财富与贫困》和弗里德曼

  《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

  材料三里根时期美国经济增长速度表

  (1)依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问题给美国带来的影响。

  (2)里根政府运用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理论,为解决上述经济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

  (3)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美国经济整体发展趋势。这种趋势说明了什么?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的观点为什么能够解决美国当时的经济问题。

  5.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和有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两个阶段。但由于政府干预不同,不少国家市场经济呈现不同模式,较为典型的有,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

  (1)请比较三种模式在市场作用、政府干预程度和社会保障水平方面的差异。

  (2)请说明三种市场经济的共同点。

  专题三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

  1. 答案:(1)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有: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很大,国家干预少;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开放程度高、流动性大,就业竞争压力大。

  (2)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也属于这一模式。

  2. 答案:(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存在严重问题;美国遭受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但建立了新的经济运行机制。

  (2)苏联:实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和产值产量,忽视轻工业的发展,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美国: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导致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3)苏联: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照搬了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方面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但逐渐束缚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为日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美国: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扩展到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 答案:(1)①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以前,西方没有宏观经济学。该书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它的发表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②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危机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凯恩斯提出的各种反危机的政策主张,都程度不同地为西方国家所执行,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尽管20世纪70年代以来,凯恩斯的政策主张遇到了怀疑,但其影响依然存在。

  (2)①依据凯恩斯的理论,中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比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因此,他们对国民经济中消费扩大的贡献比高收入者要大。②现阶段,我国社会中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比较高,应千方百计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现金购买能力,扩大社会需求。

  4. 答案:(1)问题:通货膨胀与生产下降并存。影响: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2)措施:里根政府推行减少财政支出;降低税率;减少政府干预等措施。

  (3)趋势: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并持续增长。说明:里根政府对经济的调节是有效的;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理论对当时美国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美国经济体制仍然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4)①货币学派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使之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②货币学派主张缩小政府开支,减少赤字,能降低需求,供给学派主张扩大供给,有助于促进供需平衡;③供给学派主张通过减税刺激投资,扩大了生产,有助于解决生产停滞问题;④两个学派都主张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促使经济复苏。

  5. 答案:(1)市场作用政府干

  预程度社会保

  障水平美国模式最大最低较低德国模式中等中等较高日本模式最小最高较低(2)三种模式市场经济的共同点:首先,它们都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其次,在经济运行中,都以市场竞争作为最基本的调节手段。第三,国家调节经济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统治地位。

2022届高考政治第一轮考点专项复习 篇3

  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考纲聚焦

  1. 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2.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3.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

  4.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知识网络

  考点激活

  考点一  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1. 列宁与新经济政策

  (1)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2)新经济政策的意义: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满足了劳动者的利益要求,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特别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即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 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1)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

  (2)从主张消灭商品经济,到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从主张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到提出由国家调节商业,表明随着苏俄社会条件的改变和经济政策的调整,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不过,当时列宁仍然把这些变化当成解决困难的一种权宜之计。

  考点二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1.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

  斯大林明确指出:最适合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个概念的,是剩余价值规律,即资本主义利润的产生和增殖的规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济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2.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雇佣劳动制度已被消灭。

  斯大林分析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没有资本家参加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生产。这一认识划清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界限。但他也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范围只限于个人消费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

  斯大林认为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就有价值规律。并进一步指出价值规律是客观的,它是一个很好的实践的学校,无产阶级国家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

  考点三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主要体现在《论十大关系》上。包括: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一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协调比例关系;正确处理各种权力和利益的关系;向外国学习。

  考点四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1. 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

  2. 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

  3. 毛泽东认为,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即使实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可能依然存在。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范围,毛泽东提出了某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论断,突破了斯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认识。

  4. 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毛泽东一方面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

  典例解析

  【例1】(•汕头模拟)材料一早餐一块黑面包、几块糖、一杯咖啡,午餐和晚餐外加一两碟菜,这是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苏联政府提供给国际友人的最高饮食待遇。当时苏联人民的饮食水平就更低了。

  材料二192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时,人们再也抑制不住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喜悦心情,纷纷走出家门,上街狂欢。

  材料三1921年苏俄大旱,1922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自1923年整个国民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2)三个材料中所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哪些重大意义?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第(1)问可以从三个不同角度阐述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后苏俄的经济状况。第(2)问可以从工农联盟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对苏俄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所产生的影响等角度去分析。

  答案:(1)材料一说明实施新经济政策前,人民生活水平低,人民不满意,生产积极性也调动不起来;材料二反映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人民情绪高涨;材料三反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①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恢复了国民经济,调动了生产积极性;③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

  【例2】(•浙江模拟)材料一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它奠基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因为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彼此满足了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地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政府只需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

  材料二从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学派在西方世界就大行其道,并且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学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的灵丹妙方是: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这些办法在相当时期内,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材料三里根当选之后(1981年),雄心勃勃,表示了实行少政府(干预)、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的政策,对美国经济来一番“引人注目的改变”。

  请结合材料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思想?

  (2)与上述思想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思想主张有何不同?指出美国20世纪30年代最能体现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并概述其主要内容。

  (3)材料三中,里根政府进行“引人注目的改变”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改变”取得了哪些成效?里根政府采取此政策是受谁的影响?

  解析:解答此题应首先把握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出现的几种经济政策,并结合相关内容回答问题。第(1)问的特点是设问较简单,学生只要读懂材料一即可作答;第(2)问也要读懂材料,明确其与第一种完全不同,它采用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想,体现这一政策的应是罗斯福新政;第(3)问的相关内容也需要学生联系课本知识分析和解答。本专题主要涉及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包括罗斯福新政、凯恩斯革命、新自由主义等内容。这要求学生在备考中注意各种政策、措施实施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答案:(1)反映了国家不干预经济的思想。(答“自由放任思想”亦可)

  (2)材料二主张:政府要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最能体现这一变化的事件是罗斯福新政,其内容: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

  (3)原因:里根政府认为,对经济过度干预导致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成效:美国经济开始复苏;此后经济持续增长。(答“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下降”亦可)里根政府在最初的政策制定中,深受新自由主义的供给学派的影响。但随着经济的增长,赤字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增加。因此,里根在其第二个任期内,不得不对政策进行调整。供给学派的影响随之日益缩小。

  考点演练

  1. 在20世纪的世界历史舞台上,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当时的经济社会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简述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2. 斯大林在分析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时,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有其特殊性。

  从经济学常识角度回答,斯大林是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的?

  3. 苏联理论界有人认为:由于历史赋予了苏维埃国家特殊的作用,他的领导人能够依靠政权的力量废除现存的政治经济学规律,制定、创造新的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就是苏维埃政权创造出来的。2-112-12

  针对上述观点,斯大林指出:这是完全不对的,不能把我们的年度计划和无计划跟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混为一谈。

  请分析:

  (1)前一种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2)国家制定经济计划与客观经济规律之间有什么关系?

  4. 请简要回答1956年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原因及其意义。

  5. 进入XX年以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美联储已经连续两次大幅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美国总统也于XX年1月25日宣布减税1 500亿美元。

  美国的上述动作体现了哪位经济学家的理论?该经济学家的理论内容主要是什么?

  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1. 答案: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有: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③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主要有:①整顿金融业。②恢复和稳定农业。③复兴工业。④建立宽泛的社会保障。

  2. 答案:(1)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是没有资本家参加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生产,他的这一认识划清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界限。(2)他片面地认为,由于受决定性经济条件的制约,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范围只限于个人消费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

  3. 答案:(1)前一种观点的实质是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是唯意志论的表现。

  (2)国家制定计划与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是:国家制定计划要以客观规律为前提,客观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通过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开展工作,对人们的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4. 答案:(1)原因是:以苏联为借鉴,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东方大国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在许多方面基本上是照搬苏联经验的。但苏联模式未必适合中国,而且这一模式本身存在的一些弊端在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后被暴露出来,与此同时,新中国在几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也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经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

  (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大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提出摆脱单一的苏联模式,寻找独立自主地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所形成的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起了指导作用。这一探索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逐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5. 答案:(1)美国的经济行动体现了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

  (2)凯恩斯认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造成工人失业。他主张国家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付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这属于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2022届高考政治第一轮考点专项复习 篇4

  经 济 生 活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1)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一定不是商品;第二,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注意:馈赠的礼品、救灾物资、退出流通领域的物品不是商品。

  (2)属性: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注:

  比较 使用价值 价值

  区

  别 1、含义不同 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形态不同 具体 抽象

  3、性质不同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根本属性、特有属性

  4、主体不同 卖者拥有 买者支付

  联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

  ①商品一定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是商品。

  ②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才需要交换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③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④商品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一定是商品。

  ⑤商品之所以能够交换,是因为他们都有价值(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理论联系实际:

  日常生活中,商品的质量、品牌是就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言的。商品具备良好的使用价值,是顺利实现商品价值的前提,因此,企业应当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创造自己的品牌。

  2.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1)货币含义: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作为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货币之所以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也具有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又称购买手段职能。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能与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上的

  货币。货币充当流通手段职能后,原来的商品交换(商品――商品)变成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商品――货币――商品)。

  注意:流通手段≠商品流通,前者强调货币的职能和作用,后者强调商品流通的方式。

  (4)货币流通规律

  商品流通过程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即

  待售商品量与价格水平的乘积)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即货币在买主和卖主之间转手的次数)成反比。

  计算公式

  (5)区别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如发工资、领利息、付房租、还欠款等。与流通手段最大的区别是支付手段在时空上是分离的,而流通手段必需是同时同地进行,也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3.纸币的含义及其发行规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纸币的含义: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比较:货币与纸币、纪念币、纪念钞

  纪念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它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具有货币的一切职能。纪念钞是纸币,本质上不是一般等价物,是价值符号,只能代替货币行使流通手段等部分职能。

  比较:纸币和货币

  区别(从五个方面区别) 联系

  货币 ①货币是商品;②货币有价值;③货币有五种职能;④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⑤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①纸币是货币的符号,纸币由货币发展而来;

  ②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纸币 ①纸币不是商品;②纸币没有价值;③纸币只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④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⑤纸币是国家发行的。 

  注①:纸币代替金属货币后,人们通常把流通中的纸币称为货币。

  注②:货币发展的历程:金属货币→铸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注③:纸币是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过程中产生的。因为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候,人们只关心它的实际购买力,并不关心它本身的价值,从而产生了没有价值的纸币。

  (2)发行规律: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额与发行量,但不能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也不能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 度。纸币的实际购买力是由市场决定的。

  注:纸币的面值(面额)≠ 纸币的购买力(纸币代表的价值,或者实际能购买商品的能力)

  一般来说,通货膨胀时,纸币贬值,纸币的面值大于纸币的购买力;通货紧缩时,纸币升值,纸币的面值小于纸币的购买力。

  (3)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能将物价上涨等同于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不能将物价下跌等同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含义 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 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跌。

  表现 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 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

  本质 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多。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少。

  成因 ①纸币发行过多;②社会需求旺盛;③成本上升等。 ①纸币发行过少;②社会需求不足等。

  影响 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但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而居民收入水平没有提高,就会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影响经济发展。 适度的通货紧缩可以挤去经济泡沫,抑制投资过热;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对策 可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最根本的是发展生产。具体就是提高银行利率,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发国债,减少财政支出,提高税率。 可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具体就是调低银行利率,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发国债,提高财政支出,减低税率。

  联系 ①二者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即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发行纸币的数量不平衡造成的。

  ②二者都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利。

  备注 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有多种情况、多种原因,所以物价上涨不一定是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跌。物价下跌有多种情况、多种原因,所以物价下跌不一定是通货紧缩。

  4.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

  (1)信用卡含义: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注意:信用卡作为电子货币的一种,其本质不是一般等价物,而是与纸币一样,是一种价值符号,自身没有价值。信用卡不可以任意透支,不可以随意申领,不可以在任何地点消费使用,不是绝对安全。

  (2)功能:信用卡具有存款、取款、消费、结算和查询等功能。(注意与银行的业务相联系)

  (3)优点:使用信用卡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5.外汇和汇率。

  (1)外汇的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第一,外币不一定都是外汇。只有可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

  第二,外汇不等于外币,外汇除包含外币,还包括:以外币支付的支票、汇票、股票、债券等。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跌落。

  汇率变化与本币币值、外币币值的联系

  一般来说,一国汇率(采用直接标价法,如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降低,表明同量外币所能兑换的本币减少,则通常意味着本币升值或外币贬值;反之同理。

  外币 本币 外币币值 本币币值 外汇汇率 本币汇率

  不变 更多 升值 贬值 升高 跌落

  不变 更少 贬值 升值 跌落 升高

  更多 不变 贬值 升值 跌落 升高

  更少 不变 升值 贬值 升高 跌落

  (3)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分析

  本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

  ①出口减少,进口增加;②外资投资成本增加;③由①②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  ④本国外汇储备贬值;⑤有利于境外旅游、留学。

  本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有:

  ①出口增加,进口减少;②外资投资成本降低;③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④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加。

  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

  利 ①可以降低企业进口成本,有利于我国企业扩大进口;②在竞争的压力下,有利于促进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③进口品价格降低,到境外旅游会比较便宜,居民的消费水平会有所提高。

  弊 不利于出口,对于出口企业而言,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尤其是一些劣势企业会面临较大的困难。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从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2)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3)正确的金钱观,指导我们理性地对待金钱,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2022届高考政治第一轮考点专项复习 篇5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

  (2)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

  ①收入水平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对于未来收入,如果人们有非常乐观的预期,那么预支将来收入的可能性就会加大。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

  (3)物价总体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其他因素:消费预期、消费偏好、消费心理(课本阐述了四种常见的消费心理,此外还有其他如爱买心理、安全心理、求便心理等)。

  拓展:如何提高消费水平?

  (1)收入水平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提高消费水平根本上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2)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提高消费水平要完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

  (3)物价总体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4)消费水平还受消费心理的影响。因此要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科学、合理消费。

  2.消费类型。

  (1)按消费对象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可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消费类型 钱货两清消费 贷款消费 租赁消费

  所有权 交易一旦完成,商品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发生了转移 还完贷款为止,所有权才彻底转移到消费者手里 商品的所有权不发生变更

  使用权 获得该商品使用权和所有权 获得该商品使用权 获得该商品在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

  适用情况 大部分商品 大宗商品或服务,一次性付款超出 消费者的支付能力 使用次数有限,为暂时的使用而购买不划算的商品

  (3)按消费目的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消费结构的含义和恩格尔系数。

  (1)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消费结构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2)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4.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是不可取的。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讲究实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我们提倡消费要适度。既反对超前消费,又反对抑制消费;

  所谓超前消费,是指超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或个人经济承受能力的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2022届高考政治第一轮考点专项复习(通用5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