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教案( 1.4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精选2篇)
高二教案( 1.4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 篇1
1.4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理解:
①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用实例表明,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
②怎样从主观方面入手,力求使意识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能力方面
运用对比分析的思维方法,教会学生能够对一种认识进行判断,指出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并指出其产生的主观原因,继续体会哲学的思维要求,学会对比分析的思维方法。
觉悟方面
①通过立场不同会影响认识正确与否这一观点的教学,引导学生提高觉悟,以人民根本利益为立足点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正确对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②能够知道“不可知论”不利于人们改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教育学生要相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知识。
教学重点
为什么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难点
意识为什么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教学方法
1.对在能否获得正确反映的主观原因的论述中,主要采用分析的方法进行叙述,即提出观点后运用具体材料进行分析论证。
2.采取对比分析、讲清道理的方法。立场对比、世界观对比、人生观对比、思维方法对比、知识构成对比,它们的不同带来了认识的不同。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什么是意识?正确和错误的意识是否反映的都是客观存在呢?
导入 新课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但无论正确与否,意识都是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那么,意识为什么会有正确和错误的差别呢?意识能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研究这些问题。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提问:教材第19页2、3两段说明了什么问题?
多媒体显示:
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自选图片。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后,教师讲解。)
1.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这个问题是教学难点 ,可以采取以下方式突破:第一,要利用教材强调这早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既然人类在实践中能够取得成功,达到预期的目的,那就说明原有的认识是符合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规律的,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第二,适当作一些理论补充:一是客观事物有相对稳定的一面,这给人正确认识事物提供了可能;二是从认识主体看,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和逐渐完善的大脑是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三是从认识能力看,人有抽象思维能力,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的认识能力是不断提高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设疑:“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对人们的行动会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它会使人们放弃认识世界的主观努力,从而使改造世界的活动失去正确的指导。我们青年学生将来都要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都要参加改造世界的实践。为了正确有效地进行实践,我们必须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l)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可以举抗击“非典”等例子来说明,以提高学生对人们有能力正确认识世界,通过实践
和努力学习可以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性的认识。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font-kerning: 0pt">
全国防治非典攻关组副组长李学勇 广东抗非典专家钟南山
广州将千余份非典病历特级保护锁进保险箱 北京举行高考防非演习 应付潜在的突发事件
2003年6月24日下午,我国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在北京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宣布解除对北京的旅游禁令和北京从疫区名单中除名。
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表示,对北京的“双解除”,意味着北京防治非典的成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标志着我国内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全部被解除了旅行限制,并从疫区的名单中删除;标志着我国将恢复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生活,到我国任何地方旅行,开展正常的经济贸易往来都将是安全的;标志着我国防治非典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
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科技攻关组副组长、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先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先生和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黄培堂先生,向大会介绍了我国在防治非典型肺炎科技攻关工作方面取得的进展。第一,一批重要科技攻关成果已经在防治sars的实战中得到有效利用。第二,在目前世界尚未取得突破的一些领域,比如疫苗、药物、早期诊断方面也取得了关键性的进展,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三,初步建立了防治sars的研究平台。第四,加强了防治sars研究生物安全管理。第五,积极开展了有效的国际合作。
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2003年7月28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全党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夺取了防治非典工作的阶段性重大胜利,保持了经济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这场斗争的胜利,进一步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更加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人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各国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扩大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这再一次充分说明,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确指引,有全党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战胜不了的风险。
(2)人们的意识是有差别的
①虽然都是正确的意识,但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
②人们的意识有正确和错误的差别。其原因包括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
2.产生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的主观原因
讲解这一问题时,一是通过一些例子,运用比喻说明;二是按课本讲解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的客观原因,着重从主观上分析三方面的原因和怎样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l)立场不同
提问:为什么立场不同产生的意识不同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①从观察自然界事物看,位置不同,视觉反映不同。
②从阶级社会中人们认识事物看,阶级立场不同,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引导学生分析,穷人和商人意识为什么不同?(教师最后归纳。)强调人们的利益不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同,举例:四“伯乐”相马。
多媒体显示:
四“伯乐”相马
四“伯乐”相马:高个子“伯乐”说马太矮了;矮个子“伯乐”说马太高了;瘦个子“伯乐”说马太肥了:胖个子“伯乐”说马太瘦了。
看上面的漫画,并联系当前生活中的事例,议一议端正立足点的重要性。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漫画”从表面上看,四个“伯乐”以自己的胖瘦高矮为标准来评价马的胖瘦高矮,但从深层次来看:人们一旦以个人利益为立足点就不可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这说明立场不同,角度不同,看问题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提问:怎样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形成正确意识呢?
举一些实际例子来说明,例如,关于“下岗”问题,依法“纳税”问题,见义勇为问题,遵守交通规则等,让学生讨论回答,其中有正确和错误的意识。立场问题是利益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利益问题。由于人们的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导致了正确与错误的反映。
教师提问:那么,我们应该站在什么立场上观察和分析问题,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而人们的具体利益是有差别的。如果离开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把各自的具体利益作为立足点,观察问题时就不可能获得正确认识。因此,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是我们获得正确认识的基本前提,是我们应当永远坚持的立足点。
(2)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
据《中国青年报》2003年7月25日报道,一个新规定让湖北省今年高考的文科状元周迅“落榜”。这个消息让许多人深感意外。湖北省仙桃市考生周迅以638分的高分居湖北省文科考生榜首,成为家喻户晓的文科状元。落榜的原因是,根据湖北省招办《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被高等院校开除学籍或勒令退学不满一年者(从被处分之日起,到报名开始之日止)”不得报名参加高考。周迅因成绩优秀,16岁即被保送入中国科技大学,就读期间,他做了一件让自己后悔终生的事情。有一天,他的书包放在学校图书馆里不翼而飞,他干脆也偷偷拿了别人的书包,结果被当场抓住,这个书包里有价值数千元的物品。学校依照校纪校规对他作出了勒令退学的处分。退学后的周迅再次参加高考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第一志愿填报了北京大学。可是,省招办在审查周迅的报名资格时发现,中国科技大学对周迅的处分决定是今年3月份才作出的。也就是说,周迅不符合湖北省招办今年规定的高考报名条件。省招办决定不予投档,周迅提前“落榜”了。
对此却看法不一。周迅偷走别人的东西,理应受到惩罚;这种惩罚的限度不恰当,它的期限(有没有必要延续一年之久)和程度(有没有必要取消高考报名权利)不得当;学校处罚以后,所在地的招生部门没有必要再强令其一年之内不得报考大学;一个年轻人,犯了错误,已经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不应该剥夺他重新参加高考的权利;周迅所争取的,只是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并不是要抹去曾经的错误和过失;难道一个人犯了错误,就要没完没了地受处罚;惩罚的目的是教育人而不是毁灭人,对于跌倒了又重新站起来的周迅,应该做的是扶他一把而不是推他一掌。
教师提问:为什么孔繁森等先进模范人物受到人人称赞,一些损人利己的人和行为遭到大家的唾弃。但也有相反的评价。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世界观不同,观察与思考的方法不同,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否正确。一个人的生活目的、生活态度是否正确,不仅影响着他的人生道路,而且会影响到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
(3)知识构成不同
提问:教材第23页2、3两段楷体字材料说明一个什么共同问题?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正确与否,对他认识问题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首先,一个人原有知识正确与否,极大地影响着他对新的认识对象的理解。一般说来,原有知识正确会有助于正确理解新的认识对象;原有知识错误,则可能导致新的错误。因此,我们在学习时应注意正确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掌握科学理论知识。
其次,每个人在以往的社会环境和自己的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同样会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议一议: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怎样影响了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或提问回答,教师归纳。)
一个人掌握的科学知识越多,对新的问题正确认识的可能性越大;一个人对知识规律性的联系理解和掌握的越深刻,就越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总之,由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方面的原因,人们的意识未必都是正确的。尽管如此,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这一能动作用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应该在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尽力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3.我们应当尽力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学生自学第23页最后一段,重点阅读黑体字。)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课文着重从主观方面分析了产生正确与错误意识的原因。我们要使自己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必须端正立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多媒体显示)
1.2003年4月29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不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就不可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不可能顺应历史进步的潮流。”这一论断说明 ( )
a.办事情能否成功取决于人们的立场是否正确
b.只有立场正确,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的规律
c.人民大众是历史的主人
d. 只有立场正确,就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2.人们对燃烧现象曾有两种相反的解释,燃素说认为,燃烧是可燃物质释放燃素的过程;氧化说认为,燃烧是可燃物质与氧化合的剧烈的氧化反映过程。以上两种解释 ( )
a.二者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二者是对客观事物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的正确反映
c.由于各自的知识构成不同,形成了对事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反映
d.由于阶级立场不同,形成了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
3.“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唐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
a.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要是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c.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反映
d.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4.人的头脑不是一间装知识的仓库,而是一座生产知识的工厂。从哲学上看,这一说法强调了 ( )
a.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b.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能动的
c.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d.主观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参考答案:
1.b 2.a 3.c 4.b
高二教案( 1.4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 篇2
1.4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理解:
①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用实例表明,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
②怎样从主观方面入手,力求使意识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能力方面
运用对比分析的思维方法,教会学生能够对一种认识进行判断,指出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并指出其产生的主观原因,继续体会哲学的思维要求,学会对比分析的思维方法。
觉悟方面
①通过立场不同会影响认识正确与否这一观点的教学,引导学生提高觉悟,以人民根本利益为立足点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正确对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②能够知道“不可知论”不利于人们改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教育学生要相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知识。
教学重点
为什么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难点
意识为什么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教学方法
1.对在能否获得正确反映的主观原因的论述中,主要采用分析的方法进行叙述,即提出观点后运用具体材料进行分析论证。
2.采取对比分析、讲清道理的方法。立场对比、世界观对比、人生观对比、思维方法对比、知识构成对比,它们的不同带来了认识的不同。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什么是意识?正确和错误的意识是否反映的都是客观存在呢?
导入 新课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但无论正确与否,意识都是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那么,意识为什么会有正确和错误的差别呢?意识能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研究这些问题。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提问:教材第19页2、3两段说明了什么问题?
多媒体显示:
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自选图片。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后,教师讲解。)
1.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这个问题是教学难点 ,可以采取以下方式突破:第一,要利用教材强调这早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既然人类在实践中能够取得成功,达到预期的目的,那就说明原有的认识是符合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规律的,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第二,适当作一些理论补充:一是客观事物有相对稳定的一面,这给人正确认识事物提供了可能;二是从认识主体看,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和逐渐完善的大脑是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三是从认识能力看,人有抽象思维能力,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的认识能力是不断提高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设疑:“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对人们的行动会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它会使人们放弃认识世界的主观努力,从而使改造世界的活动失去正确的指导。我们青年学生将来都要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都要参加改造世界的实践。为了正确有效地进行实践,我们必须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l)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可以举抗击“非典”等例子来说明,以提高学生对人们有能力正确认识世界,通过实践
和努力学习可以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性的认识。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font-kerning: 0pt">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全国防治非典攻关组副组长李学勇 广东抗非典专家钟南山
广州将千余份非典病历特级保护锁进保险箱 北京举行高考防非演习 应付潜在的突发事件
2003年6月24日下午,我国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在北京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宣布解除对北京的旅游禁令和北京从疫区名单中除名。
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表示,对北京的“双解除”,意味着北京防治非典的成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标志着我国内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全部被解除了旅行限制,并从疫区的名单中删除;标志着我国将恢复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生活,到我国任何地方旅行,开展正常的经济贸易往来都将是安全的;标志着我国防治非典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
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科技攻关组副组长、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先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先生和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黄培堂先生,向大会介绍了我国在防治非典型肺炎科技攻关工作方面取得的进展。第一,一批重要科技攻关成果已经在防治sars的实战中得到有效利用。第二,在目前世界尚未取得突破的一些领域,比如疫苗、药物、早期诊断方面也取得了关键性的进展,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三,初步建立了防治sars的研究平台。第四,加强了防治sars研究生物安全管理。第五,积极开展了有效的国际合作。
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2003年7月28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全党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夺取了防治非典工作的阶段性重大胜利,保持了经济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这场斗争的胜利,进一步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更加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人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各国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扩大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这再一次充分说明,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确指引,有全党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战胜不了的风险。
(2)人们的意识是有差别的
①虽然都是正确的意识,但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
②人们的意识有正确和错误的差别。其原因包括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
2.产生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的主观原因
讲解这一问题时,一是通过一些例子,运用比喻说明;二是按课本讲解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的客观原因,着重从主观上分析三方面的原因和怎样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l)立场不同
提问:为什么立场不同产生的意识不同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①从观察自然界事物看,位置不同,视觉反映不同。
②从阶级社会中人们认识事物看,阶级立场不同,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引导学生分析,穷人和商人意识为什么不同?(教师最后归纳。)强调人们的利益不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同,举例:四“伯乐”相马。
多媒体显示:
四“伯乐”相马
四“伯乐”相马:高个子“伯乐”说马太矮了;矮个子“伯乐”说马太高了;瘦个子“伯乐”说马太肥了:胖个子“伯乐”说马太瘦了。
看上面的漫画,并联系当前生活中的事例,议一议端正立足点的重要性。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漫画”从表面上看,四个“伯乐”以自己的胖瘦高矮为标准来评价马的胖瘦高矮,但从深层次来看:人们一旦以个人利益为立足点就不可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这说明立场不同,角度不同,看问题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提问:怎样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形成正确意识呢?
举一些实际例子来说明,例如,关于“下岗”问题,依法“纳税”问题,见义勇为问题,遵守交通规则等,让学生讨论回答,其中有正确和错误的意识。立场问题是利益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利益问题。由于人们的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导致了正确与错误的反映。
教师提问:那么,我们应该站在什么立场上观察和分析问题,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而人们的具体利益是有差别的。如果离开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把各自的具体利益作为立足点,观察问题时就不可能获得正确认识。因此,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是我们获得正确认识的基本前提,是我们应当永远坚持的立足点。
(2)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
据《中国青年报》2003年7月25日报道,一个新规定让湖北省今年高考的文科状元周迅“落榜”。这个消息让许多人深感意外。湖北省仙桃市考生周迅以638分的高分居湖北省文科考生榜首,成为家喻户晓的文科状元。落榜的原因是,根据湖北省招办《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被高等院校开除学籍或勒令退学不满一年者(从被处分之日起,到报名开始之日止)”不得报名参加高考。周迅因成绩优秀,16岁即被保送入中国科技大学,就读期间,他做了一件让自己后悔终生的事情。有一天,他的书包放在学校图书馆里不翼而飞,他干脆也偷偷拿了别人的书包,结果被当场抓住,这个书包里有价值数千元的物品。学校依照校纪校规对他作出了勒令退学的处分。退学后的周迅再次参加高考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第一志愿填报了北京大学。可是,省招办在审查周迅的报名资格时发现,中国科技大学对周迅的处分决定是今年3月份才作出的。也就是说,周迅不符合湖北省招办今年规定的高考报名条件。省招办决定不予投档,周迅提前“落榜”了。
对此却看法不一。周迅偷走别人的东西,理应受到惩罚;这种惩罚的限度不恰当,它的期限(有没有必要延续一年之久)和程度(有没有必要取消高考报名权利)不得当;学校处罚以后,所在地的招生部门没有必要再强令其一年之内不得报考大学;一个年轻人,犯了错误,已经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不应该剥夺他重新参加高考的权利;周迅所争取的,只是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并不是要抹去曾经的错误和过失;难道一个人犯了错误,就要没完没了地受处罚;惩罚的目的是教育人而不是毁灭人,对于跌倒了又重新站起来的周迅,应该做的是扶他一把而不是推他一掌。
教师提问:为什么孔繁森等先进模范人物受到人人称赞,一些损人利己的人和行为遭到大家的唾弃。但也有相反的评价。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世界观不同,观察与思考的方法不同,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否正确。一个人的生活目的、生活态度是否正确,不仅影响着他的人生道路,而且会影响到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
(3)知识构成不同
提问:教材第23页2、3两段楷体字材料说明一个什么共同问题?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正确与否,对他认识问题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首先,一个人原有知识正确与否,极大地影响着他对新的认识对象的理解。一般说来,原有知识正确会有助于正确理解新的认识对象;原有知识错误,则可能导致新的错误。因此,我们在学习时应注意正确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掌握科学理论知识。
其次,每个人在以往的社会环境和自己的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同样会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议一议: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怎样影响了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或提问回答,教师归纳。)
一个人掌握的科学知识越多,对新的问题正确认识的可能性越大;一个人对知识规律性的联系理解和掌握的越深刻,就越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总之,由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方面的原因,人们的意识未必都是正确的。尽管如此,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这一能动作用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应该在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尽力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3.我们应当尽力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学生自学第23页最后一段,重点阅读黑体字。)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课文着重从主观方面分析了产生正确与错误意识的原因。我们要使自己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必须端正立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多媒体显示)
1.2003年4月29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不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就不可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不可能顺应历史进步的潮流。”这一论断说明 ( )
a.办事情能否成功取决于人们的立场是否正确
b.只有立场正确,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的规律
c.人民大众是历史的主人
d. 只有立场正确,就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2.人们对燃烧现象曾有两种相反的解释,燃素说认为,燃烧是可燃物质释放燃素的过程;氧化说认为,燃烧是可燃物质与氧化合的剧烈的氧化反映过程。以上两种解释 ( )
a.二者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二者是对客观事物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的正确反映
c.由于各自的知识构成不同,形成了对事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反映
d.由于阶级立场不同,形成了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
3.“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唐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
a.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要是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c.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反映
d.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4.人的头脑不是一间装知识的仓库,而是一座生产知识的工厂。从哲学上看,这一说法强调了 ( )
a.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b.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能动的
c.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d.主观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参考答案:
1.b 2.a 3.c 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