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政治教案设计 > 个人收入的分配(通用16篇)

个人收入的分配(通用16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个人收入的分配(通用16篇)

个人收入的分配 篇1

  政治:《经济生活》第七课学案(新人教必修1)

  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经济生活》学案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学习目标】:1、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3、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地位              4、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要性       【课前预习】  【知识点梳理】(必做部分)  一、基础落实(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①(生产力角度)                                                          ②(基本经济制度角度)                                                    (市场经济角度)                                                          2、什么是按劳分配?                                                                               3、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  (1)必要性  ①(由谁决定?)                                               ②(前提)                                                      ③(物质基础)                                                  ④(直接原因)                                                   (2)重要性  ①(有利于)                                                                                                                              ②(对谁的否定?体现了?)                                                                                                                 4、我国存在哪些分配方式?                                                             5、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何意义?   ①是对                                                                   ②体现了                                                                 ③有利于                                                                    【知识点辨析】(选做部分)  二、知识拓展 (找出下列判断中错误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⑴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⑵个体经济的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        ⑶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成果分配。           【课堂探究】    李明一家五口都有收入。他本人承包了集体的土地,收入一万多;和妻子开了一个小店,纳税后有两万多;儿子是一家股份制企业的职工,工资、奖金和津贴有三万多,另外炒股也能赚四五万;女儿是一家国有企业的工程师,工资也有五万,另外利用休息日为一家外资企业当顾问获得五万报酬;母亲靠出租房屋获得一万多的收入。       请回答:李明一家的收入各属于什么分配方式?       李明一家的收入  分配方式  李明承包土地的收入     妻子开店的收入     儿子的工资奖金和津贴     儿子炒股的收入     女儿的工资     女儿当顾问的报酬     母亲出租房屋的收入                     【课后反思】  通过本课学习,我要掌握的内容能是什么,重点是什么?我掌握了吗?(请尝试概括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巩固练习】  一、基础知识巩固(必做部分)  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1、下列各项对按劳分配理解正确的是(    )    a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b.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c.按劳分配的实质是按劳动的时间进行分配      d.按劳分配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范畴  2、下列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的是(     )  ①张某在私营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收入     ②王某经营一家早餐店获得的收入  ③李某在国有企业中获得的奖金和津贴收入  ④孙某在国家机关工作中获得的工资收入   a.①②③        b. 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3、某三口之家,丈夫是公务员,妻子是三资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从分配方式看,丈夫和妻子的收入分别属于  a按劳分配和按技术要素分配        b按劳分配和按资本要素分配  c按劳动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        d按劳分配和按管理要素分配  4、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      b.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社会主义劳动的特点和性质  d.劳动产品还不够丰富  5、我国现阶段,要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其根本原因是  a.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  b.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c.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d.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二、知识拓展与能力提升(选做部分)  1.按劳分配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之间的关系是                       ①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②后者为前者提供了可能性        ③前者是后者在分配关系上的体现        ④前者是后者的前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图是我国某市居民XX年收入一览表:  内容  工资薪金收入  房屋、土地等其他收入  国债收入  股票收益  利息收入  比例(%)  40  29  7  10  14  注: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图表表明                                                              ①财产性收入已成为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投资方式的多样化,导致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③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我国的主要分配方式       ④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步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张某在一家国有控股企业工作,月薪1500元。XX年5月,他卖给本企业一项技术专利20万元,其中以10万元购买了本企业的股票。同年8月他获得了2万元的股息。并按规定缴纳了个人所得税。回答  3.张某的收入方式有                   ①按劳分配              ②按劳动要素分配      ③按技术要素分配        ④按资本要素分配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按劳分配的对象是                   a.社会总产品  b.个人消费品    c.企业总产品     d.社会财富  5.按生产要素分配导致的客观结果是                         a.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    b.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缩小      c.按劳分配主体地位降低    d.极端两极分化    《经济生活》学案系列: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学习目标】:1、懂得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               2、理解我国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               3、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及其要求               4、能结合实例说明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意义     【课前预习】  【知识点梳理】(必做部分)  一、基础落实(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1、收入分配公平是指什么?                                                                                                                                                                    2、收入分配公平有何意义?                                                          3、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①                                                                               ②                                                                               ③                                                                                  4、什么是效率?           5、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什么?  ① (一致性)                                                                  ② (一致性)                                                                   ③(矛盾)                                                                           6、怎样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①                                                                            ②                                                                               ③                                                                               ④                                                                                 【知识点辨析】(选做部分)  1、公平就要消灭差别,有差别就不公平。    2、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区别。    【课堂探究】  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头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在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为此,党的xx大报告提出,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根据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差距?  (3)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从而解决收入差距拉大?      【课后反思】  通过本课学习,我要掌握的内容能是什么,重点是什么?我掌握了吗?(请尝试概括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巩固练习】  一、基础知识巩固(必做部分)  1.xx大报告明确提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要更加注重公平。这是因为           a.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b.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c.注重公平可以消除收入差距     d.公平是按劳分配的体现  2.在xx大报告中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更加注重公平”有助于                           ①让一部分人首先富裕起来            ②全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④实现整个社会的同步富裕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  3.依据上题,进行再分配注重公平必须做到               ①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入      ②必须重新分配私有财产,改革税收体制,做到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不纳税      ③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        ④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a.①④ b.①② c.①③④   d.②③④  4.目前,“看病难、看病贵”、“就业失业问题”和“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是我国最突出的三大社会问题。对此,政府应该                                  a.积极发展经济,鼓励效率优先     b.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拉动经济增长  c.提高人民币汇率,增加社会财富    d.调整经济政策,更加注重分配公平  5.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地要根据实际,合理确定低保对象范围和标准,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①是一种社会救助制度           ②是一种社会福利制度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④有利于农民充分就业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6.合理且适度的收入差距是贯彻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等重大方针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  ①克服平均主义,更好地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  ②尊重和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③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④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7.在我国的规划中,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下列能体现分配问题上坚持维护公平的是  ①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②扶助弱势群体,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③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落实“三条保障线”    ④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知识拓展与能力提升(选做部分)  31.材料一:1978―XX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收人情况     1978年  1989年  1999年  XX年  XX年  国内生产总值(元)  3645.2  16992.3  82054  120332.7  24661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43  1376  5854  7703  13786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134  602  2210  2476  4104  材料二:XX年不同行业的几位职工工资情况  ⑴、沈阳市居民刘某因病不能工作,和女儿享受低保金每月500元,丈夫下岗后在一家单位值班每月500元,全家每月有50元肉价补贴。  ⑵、成都某国企员工:基础工资880元,年功工资120元。房租补贴80元,岗位工资1725元,扣除养老金、公积金、医疗保险、所得税,一个月实发2020元。  ⑶、某金融业人士:基本工资1500元,岗位工资5070元,住房津贴970元,交通及福利补贴2150元。  ⑷、深圳某公司长住海外员工:底薪1XX元,补助7000元,年终奖金根据市场情况好坏10万至15万左右,平均年薪35万左右。  (1)材料1和材料2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怎样看待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问题?  

  (3)如何解决上述材料所反映的问题?(10分)  

  参考答案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巩固练习:必做部分:bddca          选做部分:aacba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课堂探究  (1)主要原因有:分配制度的变化,允许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体制不完善;地域差别;由国家参与的再分配手段不完善;非法收入造成的差距。(3分)    (2)当前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合理打开收入差距。这是由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对于收入上的差距,我们一方面要体现效率原则“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另一方面,我们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而导致两极分化,以体现公平原则,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关键是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同时,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为此,要采取多种途径扩大就业,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使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收入差距(3分)巩固练习  必做部分:bccdaab选做部分:  ⑴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但材料二反映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1分)  ⑵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现行收入分配政策的影响,以及人们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程度不同,在一定时期出现收入差距的扩大是难以避免的;适当差距的存在,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收入差距扩大是在绝大多数人收入都有了很大提高的基础上扩大。(2分)  ②收入差距过大,又会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减低效率,更重要的是,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2分)  ⑶①最根本的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1分)②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分)③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分)④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1分)⑤在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1分)     

个人收入的分配 篇2

  主题词:分配

  考点整合:

  一、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生产决定分配---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生产力水平、所有制结构、市场经济客观要求)

  2、按劳分配为主体(地位)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66页―67页

  ▲注意:按劳分配不等于按劳动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适用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存在为前提。而按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要素)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就普遍实行,它存在于我国的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意味着劳动者只是受雇于企业主,他们只能作为劳动要素的提供者参与生产要素分配。两种收入所体现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不同。

  (2)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前提、物质基础、直接原因

  (3)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66页第二段

  【例1】在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这种分配制度的原因有很多,但其最终原因是( b )

  a.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c.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d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

  (4)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现实表现

  第一,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

  第二,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收入结构看,按劳分配部分的收入仍然占较大比重。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与个体经济适应)

  (2)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及内容: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  

  ②意义:p68第四段---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调动积极因素创造社会财富,推动市场经济发展

  此外,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也属于非按劳分配。

  ★注意区分: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

  【例2】(•全国)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  d   )

  a、按劳分配       b、按管理要素分配    c、按劳动成果分配     d、按劳动要素分配

  【例3】(•江苏•不定项)下列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认识中,正确的有( cd )

  a.它只适用于非公有制经济     b.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分配方式

  c.它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d.它是凭借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例4】为了最广泛、最充分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一切合法的劳动收人和合法的非劳动收人,都应该得到保护。这里所说的合法的非劳动收人包括(  d    )

  ①国有企业职工所获得的奖金收人      ②个体工商户的收人

  ③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收人         ④银行存款、购买债券、投资股市获得的收人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二、分配原则:兼顾效率与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效率与公平(是什么)

  (1)效率的含义: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p69

  【例5】我们积极完善按劳分配机制,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主要是因为它有利于(c )

  a.实现社会公平     b.体现平均分配    c.提高经济效率     d.防止两极分化

  (3)公平的含义(包括:公平的含义、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

  【例6】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收入差距的调节问题,明确提出了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等一系列政策。这表明( b )

  a.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效率问题。

  b.社会主义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c.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d.有效调控收入差距,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一致性,矛盾):70页第三段

  3、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因(为什么?共二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1)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联系:节约型社会)

  (2)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畴内,使分配的结果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3)坚持注重效率,维持公平相协调,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又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

  4、如何实现兼顾效率与公平(怎么样?)---(三个要求一个关系)

  (1)三个要求:71页第第二段

  (2)一个关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71页第三段)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

  国民收入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辩证统一体:初次分配是再分配的前提和基础;再分配是初次分配的必要条件和保障。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必须坚持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原则。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内部的各方面当事人之间进行的,经过这次分配得到的收入,也称原始收入。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

  再分配则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之间、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各部分人之间进行的。一般来说,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借助于税收、价格、保险费、国家预算等经济杠杆进行的。

  国民收入的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经过这次分配得到的收入,也称原始收入。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

  。    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不直接参与物质生产的社会成员或集团,从参与初次分配的社会成员或集团那里获得收入。再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是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的基本机制。

  除了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之外,慈善公益事业较为发达的国家,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的捐助活动,将一些人的财产直接或间接地转移到了另一些人手中,客观上起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因而,被称为第三次分配。第三次分配是人们自觉自愿的一种捐赠,它带来的影响不仅是经济的,而且还有社会与政治的,因而发挥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无法替代的作用。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从创造出来到最终使用所经过的两次复杂的分配过程。通过分配,国民收入分解为不同主体的收入,形成不同的用途。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经过这次分配得到的收入,也称为原始收入。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有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经济成分,不同经济成分的生产性企业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全民所有制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劳动者个人、企业和国家三者之间进行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分解为职工个人收入、企业收入及国家收入三部分。职工个人收入是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这一部分是用于劳动者及其家属生活消费的必要产品。企业纯收入的一部分以利润和税金的形式上缴给国家,形成国家财政收入,用于发展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和国防等事业的需要。企业纯收入的另一部分作为企业利润

  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兴办集体福利和职工奖励。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首先分解为职工工资和企业盈利。企业盈利又分解为三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2)以集体建设事业基金的形式上缴给主管部门;(3)以公积金、公益金等形式留给企业,用于发展生产、职工集体福利和劳动奖励。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特点的农村集体经济所创造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分成

  三部分:(1)以农业税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2)以公积金、公益金的形式由集体经济用于扩大再生产和举办集体福利事业;(3)农民的个人收入。生产物质产品的个体经济创造的国民收入,除一部分向国家上缴所得税以外,其余为个人生产经营的收入。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直接关系到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的经济利益。因此,必须妥当安排,处理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并相应地制定正确的工资政策、税收政策、集体所

  有企业收益分配政策、农产品和工业消费品的价格政策,以便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生产劳动者的原始收入的基础上,在全社会范围内进一步进行分配的过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不直接参与物质生产的社会成员或集团从参与初次分配的社会成员或集团那里获得收入,这种收入又称派生收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维持和发展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国家,除了物质生产部门之外,还有文化教育、科研、医疗卫生、国家行政机关和国防等非物质生产部门,这些部门劳动者的劳动,虽不创造国民收入,但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国家必须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集中一部分财力来发展这些部门,满足它们的各项业务开支和支付工资的需要。(2)社会主义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社会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地区,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其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为使各部门、各地区能够协调发展,改善国民经济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必须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提供资金,利用这些资金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国民经济薄弱环节,发展边远地区和落后地区的经济,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协调发展。(3)建立社会保证基金和后备基金的需要。社会主义社会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的赡养,孤儿的抚养和教育,劳动者及其家属的生活困难救济,以及举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这些方面所需费用,除企业和集体经济自筹一部分外,主要要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建立社会保证基金来解决;为了应付突发事故,自然灾害等造成的损失,对灾民进行救济,也需要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建立各种社会后备基金。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1)国家财政预算。这是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工具。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国家财政机关利用国家预算把物质生产部门以及个人缴纳的税金、利润集中起来,形成国家的财政收入;然后再以预算支出的形式,用于生产建设投资,文化、科研、卫生和各种福利事业的拨款,以及行政、国防和对外援助的开支,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银行信贷。银行在存放款活动中,必须收取和支付利息,并由二者差额形成银行利润。因此,利息也是银行、企业、居民之间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另外,银行本身的业务活动,即存放款和发行有价证券等活动,也能将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起来,重新分配,改变这部分国民收入的使用方向。(3)价格和劳务费: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价格和价值的背离促成了国民收入在各阶层、各部门之间的再分配;劳动者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得到的收入,有一部分要用于支付各种劳务费用,形成各种服务性行业收入,这部分收入又称为个人收入、企业生产基金和上缴国家税金,因而这部分国民收入也实现了再分配。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按其用途可以归结为:(1)积累基金,包括生产性积累基金和非生产性积累基金两部分;(2)消费基金,包括个人消费基金和社会消费基金两部分;(3)社会后备基金;(4)援外基金。

  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原因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之所以必须进行再分配,有下列原因:

  第一,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获得了原始收入,而非物质生产部门要获得收入,必须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解决。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把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一部分原始收入,转给不创造国民收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形成“派生收入”,以满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国家行政和国防安全等部门发展的需要和支付这些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第二,加强重点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需要。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它们的发展速度、生产增长规模、技术结构等互不相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比例不协调现象和薄弱环节。同时,各物质生产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得到的收入份额,往往同它们各自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不相一致。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宏观调控的全局出发,有计划地将国家集中的纯收入,通过再分配,在不同部门、地区和企业之间调节使用,以加强重点建设,克服薄弱环节,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第三,建立社会保证基金的需要。劳动者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保证基金,以及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基金,除企业、个人负担外,有一部分也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建立社会保证基金来解决。这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四,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为了应付各种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等,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建立社会后备基金,来满足这些临时性的应急需要。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通过下列途径来进行:

  (1)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国家制定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它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首先把各个部门上缴的税金集中起来,形成国家预算收入,然后通过预算支出形式,用于经济建设、文教卫生、国防建设、福利设施、行政管理等各方面。

  (2)银行信贷。银行信贷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的条件下,把社会闲置的资金和货币集中起来,然后向单位、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这就改变了资金使用的主体、使用的方向、使用的时间,从而对国民收入进行了再分配;同时,通过差别利率,信贷机构获得了利润,可用于充实信贷资金、提留信贷企业基金、支付职工工资。存款者和贷款者的收入也由于差别利率得到调整,使一部分国民收入在工商企业、职工、居民之间进行了再分配。

  (3)劳务费用。在社会主义分工体系中,有一部分劳动者用自己提供的劳务,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享受各种劳务的劳动者,用自己的收入支付各种劳务费用。提供劳务活动的单位,在得到劳务费用后,用于支付职工工资、支付管理费用、提留基金和上缴国家税金。因而,通过劳务费用的支付,一部分国民收入实现了再分配。

  (4)价格变动。价格变动不能增加或减少国民收入总量,但会改变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阶层居民之间的分配。价格的调整和市场价格的变化,影响着交换双方的实际收入,引起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例如,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降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就会增加农民收入;消费品销售价格提高,就会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就会引起国民收入在各工业部门之间的转移等等。由此,国民收入在国家、部门、企业、职工、农民之间实现了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机制的调整

  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来看,再分配的机制也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目前的问题是,国民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国家所得的比重过低等,因此,必须集中财力,振兴国家财政,这是保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国民收入再分配和最终分配环节上,要通过深化和完善财税、劳动、人事、工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并适应所有制结构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建立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

个人收入的分配 篇3

  第七课  

  基础知识结构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必然性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1.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2.按劳分配

  (1)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基本内容和要求:(见课本)

  3.我国现阶段为什么必须实行按劳分配?

  (1)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显示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由于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支配地位,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因此,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除按劳分配以外,还有哪些其他分配方式?

  (1)主要还有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3)按生产要素分配:(a、劳动  b、资本  c、技术  d、管理等) 

  2.为什么要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

  (1)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确立这一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2)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

  (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区别:(1)效率,指经济活动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有利于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2)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2、二者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积极性。

  (二)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使用效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2.①兼顾效率与公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兼顾效率与公平,-----先富帮后富;③兼顾效率与公平,------基本生活。(见课本)

  名词点击:1.效率优先:指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要把促进效率的提高放在第一位,即必须承认差别,使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此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兼顾公平:强调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通过税收 财政和社会保障等措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       3.鼓励一部分人依靠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承认差别,合理拉开个人收入的差距,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体现了效率优先原则;提倡先富帮后富,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坚持共同富裕,又体现了兼顾公平原则。因此,鼓励一部分地区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充分体现了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原则。

  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在我国现阶段,下列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所得的有(     )

  a.国有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            b.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c.三资企业工人的工资                  d.企业承包经营者的年薪

  2、现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     )

  a.生产资料公有制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中共xx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在分配制度中应遵循(    )

  a.共同富裕的原则                 b.先富带动共富的原则

  c.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d.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原则

  4、按劳分配适用的范围是(     )

  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外资经济       d.公有制经济

  5、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主要是因为它有利于(     )

  a.实现社会公平    b.体现平均分配    c.提高经济效率   d.防止两极分化

  6、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最终原因是(    )

  a.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b.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c.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d.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

  7、建立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①是由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②是由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④是由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决定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    )

  ①表明社会主义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②表明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③就应该克服平均主义,实现同步富裕   ④就应兼顾公平

  a.①②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党的xx大报告中讲到收入分配问题时指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据此回答:9―10题。

  9、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     )

  a按劳分配原则  b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c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d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10、合理且适度的收入差距是贯彻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等重大方针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    )

  ①克服平均主义,更好的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  ②尊重和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③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④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                 (    )

  a 按劳分配    b 按管理要素分配    c 按劳动成果分配     d 按劳动要素分配

  12、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主要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____决定的。   (   )

  a.产品结构    b.产业结构         c.所有制结构       d.消费结构

  13、下列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认识中,正确的有               (    )

  ①它只是适用于非公有制经济  ②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分配形式  ③它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④它是凭借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a. ③④   b. ②④   c. ①②   d. ①④    

  14.某国有企业在改组为股份制企业时,职工老张买了该企业面值XX0元的股票. 年终分红时,老张获得了3000元股息.这3000元属于   :(   )

  a.劳动收入     b.福利收入        c.资金收入        d.经营收入

  15.兄弟二人各承包了本村的五亩菜地。哥老办法种菜;弟弟则精耕细作,采用了地膜覆盖、温室大棚等先进技术。结果,弟弟菜地的产量和收入都大大超过了哥哥。从上述事例中可看出,兄弟俩的收差异主要是因为弟弟增加了    (   )

  ①劳动投入 ②资金投入 ③土地投入 ④技术投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1.材料一《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的决定》指出: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距离。

  材料二:指出:坚持克服一些单位盲目增加个人收入和社会集团消费的倾向,同时关心贫困地区,低收入者和困难企业职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它们所反映的要求是否一致?为什么?

  26、(12分)朱容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指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要认真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要提高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工资报酬,充分体现他们的劳动价值,可以试行年薪制。

  (1)如何理解在收入分配问题上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6分)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6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accdc  6―10:aabda   11―15:dcacc

  二、非选择题:

  1.(1)①材料一说明社会分配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使劳动者合理拉开差距。②材料二:说明在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时,要兼顾公平,帮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防止收入过分悬殊,反对两极分化。

  (2)强调拉开收入差距和防止收入过分悬殊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二者目标一致,都是实现共同富裕。因为:①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才能真正体现按劳分配,从而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更多的人走向富裕。②防止收入过分悬殊,关心困难群众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增强社会稳定,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3)总之,我们要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作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2.(1)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3分)这就是说,一方面,必须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才能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在分配中搞平均主义,只能导致普遍贫困。另一方面,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条件下,国家必须对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加以适当调节;否则会造成收入水平的过分悬殊,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3分)

  (2)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3分)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以造福于人民。因此,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的分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3分)

个人收入的分配 篇4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 学 目 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基础知识】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能力过程】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标要求

  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提示与建议、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讨论:不论什么要素参与分配,是否都应该得到等量的报酬?

  、模仿:为一家公司设计合理的分配方案。  

  重点 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难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课时 

  教具 

  方法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导

  入

  新

  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南岭村”的例子,提出问题: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教

  学

  过

  程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劳分配为主体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教师点拨: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而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 教师活动:我国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 (2)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取决于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第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在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 教师活动: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中如果实行平均分配会出现什么后果?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如果实行平均分配,必然导致“懒汉”的出现,劳动者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和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整个社会的发展必然缓慢,最终导致共同贫穷。 教师活动:可见,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既是客观经济条件的要求,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也体现了优越性。 (3)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 教师总结: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也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就是活动:既然按劳分配有这样重要的意义,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占怎样的地位? (4)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现实表现 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首先,从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看,虽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但由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所以按劳分配必然是主体;同时,劳动者中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占多数,所以按劳分配方式必然是主体。其次,从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收入结构看,尽管目前公有制企业个人收入来源逐渐多样化,但在各种报酬中,按劳分配部分的收入仍然占较大比重。最后,从按劳分配对其他收入方式的影响看,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经济活动中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在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除去按劳分配之外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到底还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为什么在我国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下面内容的学习来了解。 (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教师活动:为什么我国所有制结构和我国的分配制度有相同的地方?都以某某为主,多种并存?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种分配方式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公有制是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但在其他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不能按劳分配,而只能采取其他非按劳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2)多种分配方式的主要形式 第一、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在这里劳动者充当了什么角色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第二、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漫画与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教师点评:参与受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要做到能分清一种分配属于哪种要素的收入。 教师活动:在我国为什么允许这些要素参与分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什么重要作用? (3)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课

  堂

  小

  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也有重要的意义。  

  板

  书

  设

  计  

  反

  思  

个人收入的分配 篇5

  高考第一轮复习  能力检测  第三单元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姓名班次

  一、单项选择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XX年中来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通过改革分配制度和健全社会保障,不断缩小分配差距。

  1、以下对收入差距以及国家缩小收入差距政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①会导致平均主义,不利于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

  ②收入差距会激发效率,差距越大,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就越大、

  ③收入差距过大,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采取措施缩小差距是明智之举

  ④意味国家将不再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之所以提出要不断缩小分配差距,是因为符合( )

  ①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②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   ③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④社会主义的本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人民日报》在《为科技下乡进一言》一文中指出,和在乡镇搞一些热热闹闹的摆桌咨询活动相比,带着自己的科技成果进村入户要艰苦得多。要让科技真正进村入户,就得把农民和科技人员“绑”在一起,使农民的利益和科技人员的利益统一起来。这种“捆绑”不是要“生拉硬扯”而是要建立一种符合市场原则的激励机制。据此回答3-6题。

  3、为建立这种机制,就必须对科技人员( )

  a.实行按劳分配   b.实行按技术要素分配  c.实行按资本分配   d.实行按劳动力分配

  4、材料所说的“使农民的利益和科技人员的利益统一起来”,从经济学上看就是( )

  a.按土地要素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统一       b.按劳分配与按技术要素分配的统一

  c.按信息要素分配与按技术要素分配的统一        d.按资分配与按劳分配的统一

  5、除了管理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以外,我国还存在以下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  )

  ①按土地要素分配    ②福利性分配   ③按劳分配   ④按技术要素分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在杜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从生产关系上看是由        决定的。(  )

  a.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状况    

  b.我国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c.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d.公有制为主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7、某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信息,进行技术发明,并将自己的技术发明提供给某企业,从而获得了一份收入,这份收人属于( )

  a.非正当收人               b.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人  

  c.按技术要素获得的收人     d.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获得的收入

  8、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分配上应该坚持( )

  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③同步富裕,共同发展    ④平均分配,消除差距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高考第一轮复习     能力检测       经济生活.4.16

  9、XX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都有所增长,但最终消费率仍呈下降趋势。只有拓宽增收减负途径,才能做大消费蛋糕。这是因为( )

  a.我国个人收人的来源逐渐多样化      b.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人受到国家保护

  c.收人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d.消费品价格直接影响消费品水平

  兼顾公平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原则。

  10、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效率与公平是相辅相成的。这是因为( )

  a.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效率与公平的对立方面已经消失

  b.我国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都以提高企业和国民经济效率为首要目标

  c.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d.兼顾社会公平是提高效率的物质基础,提高效率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政治保证

  11、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和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就是要做到( )

  a.使个人收入与其经济活动的贡献相联系  b.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

  c.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    d.把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12、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在我国收入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有利于(  )

  ①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  ②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③增加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          ④以最少的经济投人取得最大的经济成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13、下列各项对按劳分配理解正确的是( )

  a.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b.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c.按劳分配的实质是按劳动的时间进行分配   

  d.按劳分配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范畴

  14、下列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的是(     )

  ①张某在私营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收入     ②王某在农村集体经济联产计酬中获得的收入

  ③李某在国有企业中获得的福利性分配收入  ④孙某在国家机关工作中获得的工资收入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15、陕西杨凌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近年来,一些农业科学家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迅速成为“科技富翁”。这种分配方式,其意义在于( )

  ①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    ②兼顾社会公平,促进低收入者收入的提高   ③体现了国家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④有利于激发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活力,创造社会财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不定项选择题

  16、合理且适度的收入差距是贯彻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等重大方针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 )

  a.克服平均主义,更好地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

  b.尊重和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c.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d.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

  高考第一轮复习     能力检测       经济生活.4.16

  17、我国科技部、教育部规定,高新技术成果可按注册资本的35%入股。这说明( )

  a允许和鼓励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b.我国在政策上鼓励科技创新和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c.按经营成果分配是我国个人消费品分配的补充原则和方式

  d.我国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效率优先,有利于提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18、我国的个人收人分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其原因是(  )

  a.我国生产力比较落后,而且发展很不平衡  

  b.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基础

  c.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

  d.我国存在着多种经营方式

  某国有控股企业职工税后收入如下表(单位:元)

  年份 工资 奖金 股息 房屋出租 技术入股 合计

   7000 2500 1000  0 12500

   7500 3000 500 2500 3000 16500

  19、材料中的分配方式不包括( )

  a.按劳分配   b.按资本要素分配  c.按技术要素分配  d.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

  20、该材料说明( )

  a.个人收入与其投人的生产要素有关

  b.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c.个人收入都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d.个人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量相联系

  农民工是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城市繁荣、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他们的权益尚未得到有效保障。据此回答21--22题。

  21.上述材料启示我们应该(  )

  a.坚持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           b.更加关注社会公平

  c.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扩大           d.为了效率关注公平

  22.解决农民工问题,需要(  )

  a.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

  c.完全运用市场经济原则               d.对农民进行职业素质培训

  三、简答题

  23、根据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抽样调查结果,我国XX年在人均的全部收入中,劳动收入占73.3%(其中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收入占了绝大部分比例),同时股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国家加强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形成的转移性收入和其他收入由1995年的19.4%上升26.2%。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的什么经济制度?

  (2)在这一制度中应坚持什么原则?这一原则是怎样达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的?

  高考第一轮复习     能力检测       经济生活.4.16

  24、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差距不断扩大。到XX年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差距约为5:1。有研究表明,城乡居民收入过分扩大问题,与我国国内市场销售不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滞后等有密切的关系。结合上述材料回答:

  (1)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分扩大有什么意义?

  (2)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应当怎样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问题。

  四、辨析题

  25、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必然会带来贫富差距,导致两极分化

  第七课答案

  cdbbc,dcacc,abbdc

  abc,abd,acd,d,abd,abc,abd

  23、答案:(1)材料反映了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我国实施这一制度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个原则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达到共同富裕。平均主义只能导致普遍贫穷。同时,又通过各种政策,调节过高收入,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人,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尽可能实现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收入过分悬殊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24答案(1)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扩大内需,推动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的公平,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采取多种手段调节收入差距,坚持效率优先,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坚持“多予少取”,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完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25、答:题中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1)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2)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但同时也会造成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一方面我们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另一面国家对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加以适当调节,有效地防止两级分化。

  第六课主观题答案

  24、储蓄可以获得利息,而保存现金没有任何收入;

  储蓄可以把零散的资金集中起来,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国家,保存现金不利于支援现代化建设;通过储蓄可以调节市场货币流通,保存现金则不能;储蓄比较保险,现金容易丢失,不宜保存,但使用起来方便;(只要结合储蓄和现金的优缺点进行,言之有理就给分)

  25、①要注意投资的回报,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理由: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收益,但投资的风险大小不同,银行存款基本没有风险性,而购买股票和公司债券、金融债券等风险较大,投资时应该慎重②投资要注意多元化,不应该只是局限在银行储蓄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

  ③要量力而行。经济实力微薄,可投资储蓄和购买政府债券,经济实力允许可选择风险高,收益高的投资

  ④投资要注意考虑个人利益,同时要考虑国家利益,不可违反国家法律政策

  26、(1)这家银行的性质是: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2)第一,可以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第二,能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决策依据。第三,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提高其经济效益。

  第七课主观题答案

  23、答案:(1)材料反映了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我国实施这一制度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个原则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达到共同富裕。同时,又通过各种政策,调节过高收入,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人,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尽可能实现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收入过分悬殊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24.答案(1)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扩大内需,推动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的公平,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2)措施:加强国家宏观调控,采取多种手段调节收入差距,坚持效率优先,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坚持“多予少取”,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完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25、答:题中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1)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2)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但同时也会造成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一方面我们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另一面国家对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加以适当调节,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所以,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不会导致两极分化。

个人收入的分配 篇6

  江苏省连云港市中云中学 万君善 222067

  理解和把握本课内容,必须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入手: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理解该内容应注意:

  (1)前提和范围──在公有制范围内,非公有制下采取的任何分配方式都不是按劳分配;

  (2)体现公平──分配的尺度,任何公民都采取同一尺度;

  (3)承认差异──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另外,要注意:

  a.我国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

  b.我国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我国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2、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由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消除了任何人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权来占有他人的劳动产品,过不劳而获生活的可能性。在公有制下,由于劳动者平等地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因而,使个人消费品能够按照劳动人民的利益以个人提供的劳动为依据进行分配。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基础。

  该点须注意:1、判断一种分配方式是否是按劳分配,首先要看它是否在公有制范围内,在公有制范围内则可能是按劳分配。在公有制下,存在着按劳分配和非按劳分配两种方式。

  公有制下非按劳分配方式有: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如: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所得收入。

  (2)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分配方式除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外,还取决于分配的产品数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还不可能达到产品极大丰富的程度,还不可能按照劳动者的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所以,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3)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由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不够发达,生产技术水平还比较低,还存在着旧的社会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仍然存在。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向社会提供的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不可能从一种负担变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还有物质利益的要求。因此在分配个人消费品时承认并反映这种差别,把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和劳动报酬联系起来,才能有效地鼓励劳动者充分运用自己的劳动技能为社会服务,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3、按劳分配的重要性

  (1)实行按劳分配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实行按劳分配,把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2)实行按劳分配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实行按劳分配,要求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劳动,才能获得收入,是对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

  按劳分配既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物,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领域的体现。只有实现了按劳分配,才能体现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才能从经济上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

  以上两点,共同构成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在我国,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这就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所有的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我国现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着其他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2、并存之因

  (1)实现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是由我国现行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决定了分配方式不能只是按劳分配一种,应当允许存在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也应该允许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3)是由我国现行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较低,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兼顾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各方面的利益,从而调动全社会参与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3、意义

  (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才能使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提高经济效率。

  (2)确立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从而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3)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力的尊重和对劳动、知识、人权和公德的尊重。

  二、我国现行分配方式存在的必要性

  (一)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

  1、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生产决定分配,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存在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这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最终原因。

  2、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在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因此,按劳分配也必然成为分配方式的主体,但在公有制经济之外,还存在着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使个人的收入来源多样化。因而,也就必然会存在多种非按劳分配方式。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确定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原则,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因此,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实践证明,坚持现行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激发了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现行分配制度的重要性

  =>提示:①按劳分配的重要性(意义)②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略)

  (三)该问题下必须注意的问题

  1、公有制下,个人收入的取得可分为按劳分配所得和非按劳分配所得

  2、生产要素参与收益与两极分化

  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可以促使效率提高,会造成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但不会导致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允许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但也会造成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

  按生产要素与收益分配,是依法实施的。我国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并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并对收入差距过分悬殊进行调节;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使收入差距趋向合法化。这就有效地防止了两极分化。

  由此可见,按生产要素分配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不会导致两极分化。

  三、兼顾效率与公平

  (一)效率与公平

  1、效率

  (1)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经济活动是人们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人们总是追求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果。

  (2)与收入的关系: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2、公平

  (1)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这里所说的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

  注意:我们所说的公平不是否定差别,不能认为:公平就是消灭差别,有差别就不公平。人人平均、不存在差别才是公平。

  正确的看法是:公平不在于没有差别,而在于差别是否合理。如果差别给人以激励,使经济具有活力和效率,又不影响社会稳定,就是公平。

  (2)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两者的关系──对立统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保证劳动者的利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劳动效率的积极性。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2、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兼顾效率与公平,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兼顾效率与公平,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主是要将个人收入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充分调动人们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在由国家参与的再分配中,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和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放,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以兼顾各阶层各方面群众的利益,特别是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个人收入的分配 篇7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学案

  基础知识结构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必然性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1.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2.按劳分配

  (1)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基本内容和要求:(见课本)

  3.我国现阶段为什么必须实行按劳分配?

  (1)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显示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由于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支配地位,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因此,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除按劳分配以外,还有哪些其他分配方式?

  (1)主要还有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3)按生产要素分配:(a、劳动  b、资本  c、技术  d、管理等) 

  2.为什么要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

  (1)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确立这一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2)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

  (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区别:(1)效率,指经济活动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有利于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2)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2、二者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积极性。

  (二)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使用效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2.①兼顾效率与公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兼顾效率与公平,-----先富帮后富;③兼顾效率与公平,------基本生活。(见课本)

  名词点击:1.效率优先:指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要把促进效率的提高放在第一位,即必须承认差别,使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此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兼顾公平:强调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通过税收 财政和社会保障等措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       3.鼓励一部分人依靠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承认差别,合理拉开个人收入的差距,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体现了效率优先原则;提倡先富帮后富,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坚持共同富裕,又体现了兼顾公平原则。因此,鼓励一部分地区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充分体现了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原则。

  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在我国现阶段,下列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所得的有(     )

  a.国有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            b.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c.三资企业工人的工资                  d.企业承包经营者的年薪

  2、现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     )

  a.生产资料公有制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中共xx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在分配制度中应遵循(    )

  a.共同富裕的原则                 b.先富带动共富的原则

  c.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d.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原则

  4、按劳分配适用的范围是(     )

  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外资经济       d.公有制经济

  5、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主要是因为它有利于(     )

  a.实现社会公平    b.体现平均分配    c.提高经济效率   d.防止两极分化

  6、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最终原因是(    )

  a.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b.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c.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d.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

  7、建立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①是由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②是由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④是由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决定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    )

  ①表明社会主义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②表明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③就应该克服平均主义,实现同步富裕   ④就应兼顾公平

  a.①②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党的xx大报告中讲到收入分配问题时指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据此回答:9―10题。

  9、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     )

  a按劳分配原则  b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c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d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10、合理且适度的收入差距是贯彻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等重大方针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    )

  ①克服平均主义,更好的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  ②尊重和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③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④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                 (    )

  a 按劳分配    b 按管理要素分配    c 按劳动成果分配     d 按劳动要素分配

  12、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主要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____决定的。   (   )

  a.产品结构    b.产业结构         c.所有制结构       d.消费结构

  13、下列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认识中,正确的有               (    )

  ①它只是适用于非公有制经济  ②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分配形式  ③它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④它是凭借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a. ③④   b. ②④   c. ①②   d. ①④    

  14.某国有企业在改组为股份制企业时,职工老张买了该企业面值XX0元的股票. 年终分红时,老张获得了3000元股息.这3000元属于   :(   )

  a.劳动收入     b.福利收入        c.资金收入        d.经营收入

  15.兄弟二人各承包了本村的五亩菜地。哥老办法种菜;弟弟则精耕细作,采用了地膜覆盖、温室大棚等先进技术。结果,弟弟菜地的产量和收入都大大超过了哥哥。从上述事例中可看出,兄弟俩的收差异主要是因为弟弟增加了    (   )

  ①劳动投入 ②资金投入 ③土地投入 ④技术投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1.材料一《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的决定》指出: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距离。

  材料二:指出:坚持克服一些单位盲目增加个人收入和社会集团消费的倾向,同时关心贫困地区,低收入者和困难企业职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它们所反映的要求是否一致?为什么?

  26、(12分)朱容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指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要认真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要提高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工资报酬,充分体现他们的劳动价值,可以试行年薪制。

  (1)如何理解在收入分配问题上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6分)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6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accdc  6―10:aabda   11―15:dcacc

  二、非选择题:

  1.(1)①材料一说明社会分配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使劳动者合理拉开差距。②材料二:说明在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时,要兼顾公平,帮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防止收入过分悬殊,反对两极分化。

  (2)强调拉开收入差距和防止收入过分悬殊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二者目标一致,都是实现共同富裕。因为:①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才能真正体现按劳分配,从而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更多的人走向富裕。②防止收入过分悬殊,关心困难群众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增强社会稳定,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3)总之,我们要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作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2.(1)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3分)这就是说,一方面,必须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才能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在分配中搞平均主义,只能导致普遍贫困。另一方面,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条件下,国家必须对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加以适当调节;否则会造成收入水平的过分悬殊,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3分)

  (2)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3分)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以造福于人民。因此,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的分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3分)

个人收入的分配 篇8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大连二模)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居于主体地位。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对象是(  )

  a. 社会总产品     b. 个人消费品

  c. 生活必需品  d. 物质总产品

  2.  (•福州模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列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的是(  )

  ①张某在私营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收入 ②王某在农村集体经济联产计酬中获得的收入 ③李某在国有企业中获得的福利性分配收入 ④孙某在国家机关工作中获得的工资、奖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3.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这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这里的“客观条件”是指                     (  )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②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状况

  ③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我国经济成分中的主体地位

  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多样的经营方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4.  (•桂林模拟)小卿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XX年11月份领取工资4 000元,岗位津贴1 000元,取暖补贴200元,购买股票分得红利2 000元。其中,按劳分配和非按劳分配的收入分别是(  )

  a. 5 000 2 200  b. 4 000 2 000

  c. 4 000 3 200  d. 5 200 2 000

  5. (•济南模考)据某管理科学研究机构调研显示:中国各企业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年收入是一线工人年收入的5~10倍左右。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薪酬    (  )

  a. 是按劳分配的具体体现

  b. 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体现

  c. 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制度

  d. 有利于防止个人收入分配上的两极分化

  读漫画《如此分配》,回答6~7题。

  6. 农民获得土地出让金,属于(  )

  a. 按劳分配               b. 按土地所有权分配

  c. 按生产要素分配         d. 按劳动力要素分配

  7. 针对漫画中出现的问题(  )

  a. 必须进行所有制改革,坚持按劳分配

  b. 必须规范收入分配,完善分配体制

  c. 必须让政府决策一切,平均分配

  d. 必须保护各种收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8. XX年8月1日,我国反垄断法施行两周年。近年来,垄断行业高薪酬的报道已经成为媒体和网络的关注重点。公众对垄断行业薪酬的质疑,反映了人们对收入和分配领域的公平价值的追求。下列措施能体现公平价值追求的有(  )

  ①征收个人所得税 ②实行社会医疗保障制度 ③效率优先原则 ④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 ⑤实行按劳分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④⑤               d. ①②⑤

  9.  (•临沂模拟)中国的收入差距正从改革开放初期80年代基尼系数0.20的高度平均,迅速扩大到目前基尼系数0.46,突破了国际公认的贫富差距0.40警戒线,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下列措施最能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是(  )

  a.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b.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 加强国家调节,提高劳动报酬在效益分配中的比重,强化税收调节

  d.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国民收入

  10.  (•南京模拟)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下列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措施是(  )

  ①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②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③建立职工正常增长机制

  ④加强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11. 有人认为“收入分配的公平就是要消除收入差距”,这种观点    (  )

  ①是正确的,因为平均才能真正实现公平,公平就是没有差别

  ②是错误的,收入分配的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而不是消除差距

  ③是正确的,它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④是错误的,它割裂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2.  (•吉林模拟)“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将成为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两个同步增长”(  )

  ①意味着建设富强国家,百姓拥有更多财富,分享发展成果 ②意味着经济建设发展了,居民收入就能增长,促进同步富裕 ③将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 ④将有利于完善分配格局,保证落实“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针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④ 

  13.  (•江苏泰州模拟)右图所示,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之间的组合模式有多种多样,你认为比较恰当的组合应该在(  )

  a. aa′区间之内  b. bb′区间之内

  c. a′或b′点上  d. ab区间之内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规划的建议》指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据此回答14~15题。

  1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表现在(  )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③效率和公平可以等同 ④效率和公平也存在矛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          d. ②④

  15. 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应正确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假如你通过辛勤劳动先富起来,你的做法是(  )

  a. 通过个人高消费使自己缩小与他人的收入差距

  b. 满足现状,转而追求精神需求

  c. 继续个人创业致富的同时,发扬奉献精神,回报社会,帮助他人致富

  d. 遵纪守法个人致富,等待国家调节与其他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  (•太原月考)某企业有员工270人,陈先生是该企业的所有者并自任总经理。在XX年该企业报表中包括以下项目:(单位:万元)

  项目 原材料 机器、设

  备、厂

  房折旧 专利

  费 工资、

  津贴 税款 土地

  租金 利

  润

  费用 1 800 135 1 900 1 350 110 9 243

  注:在工资、津贴中,管理人员(总经理和部门经理)5人薪水共450万元;技术人员9人,年薪430万元;工人和职员256人,工资、津贴共468万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什么作用?(12分)

  (2)你对该企业的工资、津贴和利润分配方案有什么看法?(8分)

  17. XX年10月8日,投资银行瑞信发表全球财富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三大财富来源地,仅次于首两名的美国和日本。目前中国的家庭财富总值16.5万亿美元,预期XX年的财富将增长逾1倍至35万亿美元。下图为社会的人口财富状况结构示意图。两幅图代表的社会财富总量相等。

  结合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进行探究:

  (1)哪种人口财富状况更优越?为什么?(8分)

  (2)从经济常识角度看,我国应如何实现更优目标?(12分)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XX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

  a. 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

  b. 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增加税收

  c. 减少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

  d. 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

  2.  (•沈阳模拟)《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各地根据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情况,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资助的资金属于(  )

  a. 科教文卫事业支出   b. 财政收入

  c. 社会保障支出   d. 经济建设支出

  3. 在中央财政收支形势紧张的情况下,XX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等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支出安排高达7 284.63亿元,增加1 653.34亿元,增长了29.4%。这反映出                 (  )

  a. 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越多越好

  b. 经济发展是增加财政收入的基础

  c. 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d. 保持财政收支平衡是财政政策实施的目的

  (•潍坊模拟)XX年10月1日,我国“嫦娥二号”卫星发射成功。据此回答4~5题。

  4. “嫦娥二号”任务总经费国家投入约9亿元人民币,我国经济发展为“探月工程”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说明(  )

  a. 财政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b. 财政是科技发展的物质保证

  c. 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d. 财政具有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5. 下列观点与右面漫画《中国腾飞,坚强保证》的寓意一致的是(  )

  a. 有国就有税、有税必有法

  b. 税收为国家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c. 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

  d. 依法纳税是我国税收的基本特征

  6. XX年10月16日,财政部公布“XX年9月份财政收支情况”,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63 039.51亿元,同比增加11 520.64亿元,增长22.4%。我国财政收入连年显著增加的根本原因是(  )

  a. 经济较快回升

  b. 税收征管部门严格执法,加大征税力度

  c. 全社会依法纳税的意识明显增强

  d. 物价水平上涨,使以现价计算的税收收入相应增加

  7.  (•西安模拟)请你根据我国近十年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走势图(如下),选择正确的选项(  )

  a. a点适宜增加财政支出,提高银行利率

  b. b点适宜提高税率,降低银行利率

  c. c点适宜减少财政支出,提高税率

  d. d点适宜压缩财政支出,提高银行利率

  8.  (•广州模拟)XX年1~6月我国财政支出部分项目与XX年同比一览表

  项 目 教育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和就业

  同比增加

  (单位:亿元) 1 005.8 475.85 810.24

  增长率 16.6% 26.8% 16.5%

  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

  a.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b. 财政支出的增加会导致财政赤字的增加

  c.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d. 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9. XX年中国年度国家财政赤字将达到10 500亿元,比去年增加了1 000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对赤字的正确认识是    (  )

  a. 出现赤字是财政收支平衡的常态

  b. 赤字是指中央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的情况

  c. 适度赤字有利于经济发展

  d. 赤字大小以国债的多少衡量

  10. 读下图可见(  )

  a. 税收是国家实行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b.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 税收增长是财政收入增长的原因

  d.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11.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XX年9月29日联合发布通知调整房地产相关税收政策。自XX年10月1日起,个人购买首套普通住房契税将下调,对出售自有住房并在1年内重新购房的纳税人不再减免个人所得税。这表明(  )

  a. 税收具有固定性,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可以随意调整

  b. 税收具有无偿性,国家机关必须强制征收

  c. 税收具有固定性,但我国财政部等国家机关有权依法调整

  d. 税收具有强制性,我国财政部等国家机关依法强制征收

  12. 经国务院批准,《关税实施方案》自XX年1月1日起实施。其中,对部分进出口关税税目税率进行了调整。这是中央调结构的政策之一。对国家调整进出口关税税目税率的认识正确的有(  )

  a. 这是国家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

  b. 这违背了税收的固定性特征

  c. 表明税收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

  d. 表明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13. 税务部门向开小卖部的小王征税,小王拒绝纳税,理由是:“我是个体户,小本经营,还要纳税吗?”你如何看待小王的行为      (  )

  ①小王拒绝纳税的行为涉嫌违法,但与道德无关 ②小王拒绝纳税的行为既涉嫌违法,又是不道德的 ③小王应缴纳企业所得税 ④小王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a. ②④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

  14.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这是因为(  )

  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

  ②税收是国家财政支出的基础

  ③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④税收具有无偿性、固定性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5.  (•苏州模拟)公民要有纳税人意识,应该(  )

  ①诚信纳税,自觉履行纳税义务 ②将自觉纳税作为纳税人应承担的责任 ③关心税收的使用,监督税务执法行为

  ④努力提高自己征管税收的能力和水平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  (•烟台模拟)财政收入是经济发展形势的晴雨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期间我国gdp、国家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

  材料二 XX年1~5月,我国的财政收入是 3.5万亿元人民币,预计全年将会突破8万亿元,即将成为世界第二大财政收入经济体。这表明中国不仅率先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且在后危机时代取得了先发优势。然而,8万亿让国民为之骄傲的同时,民众也希望带来更多实惠。

  (1)试描述图表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指出信息说明的经济问题。(8分)

  (2)结合图表和材料二,运用财政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让8万亿元给民众带来更多实惠。(12分)

  17. 由中国能源协会、北京远洋腾达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中国(北京)国际低碳与生态经济技术展览会”,于XX年9月19~21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隆重召开。 本届展览会以“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生态”为主题。我国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任务,目前各地在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有效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

  分别从价格和税收两个方面,各举出有利于发展生态经济的一个事例,并说明体现的经济学道理。(20分)

  具体事例 体现的经济学道理

  价格

  杠杆    

  税收

  杠杆  

  参考答案

  第七课

  5. b 【解析】管理人员的薪酬是按管理要素进行分配的,因而b正确。管理人员所在企业不一定是公有制经济,a项不确定。我国基本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故c说法错误。这种分配方式易造成两极分化现象,d项错误。

  6. c 【解析】农民获得土地出让金,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7. b 【解析】a与题意无关,c错在“一切”与“平均”上,d错在“各种”上。

  8. d 【解析】③④体现了效率原则。

  9. c 【解析】a、b两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都会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促进效率提高,故与题干要求不符,应排除。只有在增加国民收入的基础上理顺分配秩序,才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故d项不选。

  10. c 【解析】再分配主要通过国家财政支出的形式实现的,故答案为c。①③都发生在劳动生产部分,属于初次分配领域,故排除。

  11. d 【解析】收入分配的公平不等于绝对的平均,它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而不是消除收入差距,题中观点否认了差距,实际上否认了效率,割裂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故②④正确。①说法错误,③错把共同富裕等同于同步富裕。

  12. c 【解析】②错在“同步富裕”,我国现在的分配原则是“兼顾效率与公平”,故排除④。

  13. d 【解析】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故ab区间之内正确体现了这一关系,故选d。

  14. c 【解析】③错在“等同”上,题目要求回答效率与公平的“一致性”,④是从矛盾角度来说的,不符合题意。

  15. c 【解析】a错在“高消费”上,b错在“满足现状”上,d错在“等待国家调节”上。

  16.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意义,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第(2)问考查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对于分配方案的看法应一分为二,辩证认识。既要看到其有利于提高效率的一面,同时更应看到其有失公平的一面。

  【答案】(1)①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4分)②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4分)③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促进生产力的发展。(4分)

  (2)①收入分配方式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4分)②该企业的分配方案明显向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倾斜,体现了效率优先。(2分)③工人和一般职员的收入偏低,有失公平,不利于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应当考虑区分不同的岗位责任,兼顾分配的公平。(2分)

  17.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回答第(1)问的关键是正确理解两图的经济学内涵,在此基础上作出判断与分析;第(2)问可从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和宏观调控等方面回答。

  【答案】(1)图乙更优。(2分)在社会财富相等的情况下,图甲中低收入人口占绝大多数,收入越高人口越少,社会财富悬殊,两极分化现象明显。(3分)图乙中,中等收入人口占了绝大多数,高收入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占少数,社会财富比较均衡,体现了社会的发展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3分)

  (2)①要进一步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在社会财富中的作用。(4分)②要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发挥市场在社会财富分配中的作用,促进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4分)③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发挥财政、税收等的作用,实现社会公平。(4分)

  第八课

  8. d 【解析】财政对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的支出,可见财政对社会公平以及人民生活的保障,故答案为d。

  9. c 【解析】略有赤字是财政收支平衡,赤字过大不属于财政收支平衡,a不选。财政收入大于支出是财政盈余,b不选。发行国债只是弥补财政赤字的一种措施,d不选。

  10. b 【解析】根据图表中的比例,我们可以看出税收收入占94.8%,说明在中央财政收入结构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11. c 【解析】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对税率进行调整,而不是随意调整,体现了税收的固定性。a说法错误,b、d不符合题意。

  12. 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国家利用税收杠杆对经济进行调节,d项正确。调整出口退税率,客观上有利于增加出口,而非扩大内需,a错误;该做法并不违背税收的固定性特征,b错误;c项与题意不符。

  13. 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税收和公民的纳税意识等知识,考核学生的理解能力。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拒绝纳税既违反了国家的有关法律,也不符合公民的基本道德行为准则,因此应选②,舍弃①。小王是个体户,根据税法的规定,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属于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因此应选④,排除③。

  14. a 【解析】此题考查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②说法不正确,④不符合题意。

  15. b 【解析】纳税人不但要有自觉履行纳税义务的意识,还要有监督税务执法行为的权利意识,①②③符合要求。④的主体是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选。

  16.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对图表信息的获取能力,首先应该合理断定gdp、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的整体变化态势。其次要分析gdp、财政收入与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第(2)问,主要强调如何发挥财政作用,更好地发挥财政在保证人民生活方面的作用。此题主要立足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二是优化财政收入结构。

  【答案】(1)①期间,我国gdp、国家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在、XX年增幅略有回落,但总体呈现较快增长态势,说明我国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4分)②另一方面,财政收入增长大大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gdp的增长,说明国民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不合理。(4分)

  (2)①合理调节财政支出方向。一是合理加大经济建设支出,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及时调整财政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民众获得实惠奠定坚实经济基础。(3分)二是合理加大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事业支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从而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让民众获得更多直接实惠。(3分)②合理调节财政收入结构。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当前实际看可以适当减免税收,让利于民,实现藏富于民,国富民强。(6分)

  17. 【解析】本题从价格和税收方面分析对节能的作用,要联系价格影响供求、税收调节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知识分析。

  【答案】

  具体事例 体现的经济学道理

  价

  格

  杠

  杆 实施差别电价、阶梯水价、天然气超额加价;实施地铁、公交的低票价等。(4分) 价格影响需求,通过提高资源性产品价格,发挥价格杠杆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中的宏观调控作用。(6分)

  税

  收

  杠

  杆 对高污染、高耗能、资源性产品实施较高税率,而对绿色、生态、环保产品减免税等。(4分) 税收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调节手段之一,通过对征税对象、税率的确定和征管,起到调节经济、调节消费行为、节约资源的作用。(6分)

个人收入的分配 篇9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二课时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教案

  【内容目标】

  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学习要求】

  了解: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理解: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教学要求】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

  【主干知识】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公平的含义、表现、意义:

  (1)含义:收入分配的公平。

  (2)表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反对收入的绝对的平均主义和收入差距的过于悬殊)

  (3)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注:分配方式影响公平)

  2、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

  a、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b、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措施。

  c、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的含义: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注:收入分配方式影响积极性,影响效率,影响生产。)

  2、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既存在矛盾,又有一致性。

  (1)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2)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保证劳动者的权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进人们的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4、正确处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要求

  (1)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反对平均主义和收入差距悬殊;落实分配政策,提倡奉献精神;鼓励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3)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要将个人收入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再分配中要加强政府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两极分化。

  【板书】                          公平的的含义

  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实现公平的举措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效率含义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二者关系

  【教学反思】

个人收入的分配 篇10

  一、高考主要考点

  1、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2、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作用;3、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4、了解公平与效率的含义;5、说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2、按劳分配为主体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注意:按劳分配不等于按劳动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存在为前提。而按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要素)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就普遍实行,它存在于我国的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意味着劳动者只是受雇于企业主,他们只能作为劳动要素的提供者参与生产和分配。两种收入所体现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不同。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2)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前提、物质基础、直接原因)

  (3)按劳分配的意义和地位。

  例1、在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这种分配制度的原因有很多,但其最终原因是(  )

  a.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c.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d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2)按生产要素分配.①含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②意义

  4、此外,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也属于非按劳分配。

  例2、(•全国)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     )

  a、按劳分配       b、按管理要素分配    c、按劳动成果分配     d、按劳动要素分配

  例3、 (•江苏•不定项)下列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认识中,正确的有(     )

  a.它只适用于非公有制经济     b.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分配方式

  c.它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d.它是凭借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例4、为了最广泛、最充分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一切合法的劳动收人和合法的非劳动收人,都应该得到保护。这里所说的合法的非劳动收人包括……(      )

  ①国有企业职工所获得的奖金收人      ②个体工商户的收人

  ③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收人         ④银行存款、购买债券、投资股市获得的收人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效率与公平(是什么)

  (1)效率的含义

  (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例4、我们积极完善按劳分配机制,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主要是因为它有利于(   )

  a.实现社会公平     b.体现平均分配    c.提高经济效率     d.防止两极分化

  (3)公平的含义(包括:公平的含义、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

  例5、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收入差距的调节问题,明确提出了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等一系列政策。这表明(       )

  a.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效率问题。  b.社会主义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c.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d.有效调控收入差距,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一致性,矛盾)

  3、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因(为什么?共二点。注意新教材有改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1)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2)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畴内,使分配的结果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3)坚持注重效率,维持公平相协调,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又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

  4、如何实现兼顾效率与公平(怎么样?)---(三个要求)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通过改革分配制度和健全社会保障,不断缩小分配差距。

  1、以下对收入差距以及国家缩小收入差距政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①会导致平均主义,不利于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  ②收入差距会激发效率,差距越大,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就越大  ③收入差距过大,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采取措施缩小差距是明智之举  ④意味国家将不再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之所以提出要不断缩小分配差距,是因为符合

  ①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②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 ③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④社会主义的本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人民日报》在《为科技下乡进一言》一文中指出,和在乡镇搞一些热热闹闹的摆桌咨询活动相比,带着自己的科技成果进村入户要艰苦得多。要让科技真正进村入户,就得把农民和科技人员“绑”在一起,使农民的利益和科技人员的利益统一起来。这种“捆绑”不是要“生拉硬扯”而是要建立一种符合市场原则的激励机制。

  3、为建立这种机制,就必须对科技人员

  a实行按劳分配   b.实行按技术要素分配  c.实行按资本分配   d.实行按劳动力分配

  4、材料所说的“使农民的利益和科技人员的利益统一起来”,从经济学上看就是

  a按土地要素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统一        b按劳分配与按技术要素分配的统一

  c.按信息要素分配与按技术要素分配的统一        d.按资分配与按劳分配的统一

  5、除了管理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以外,我国还存在以下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

  ①按土地要素分配    ②福利性分配   ③按劳分配   ④按技术要素分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在杜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从生产关系上看是由        决定的。

  a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状况     b,我国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c.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d.公有制为主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7、某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信息,进行技术发明,并将自己的技术发明提供给某企业,从而获得了一份收入,这份收人属于

  a.非正当收人               b.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人  

  c.按技术要素获得的收人     d.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获得的收入

  8、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分配上应该坚持

  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③同步富裕,共同发展  ④平均分配,消除差距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XX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都有所增长,但最终消费率仍呈下降趋势。只有拓宽增收减负途径,才能做大消费蛋糕。这是因为……

  a.我国个人收人的来源逐渐多样化    b.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人受到国家保护

  c.收人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d.消费品价格直接影响消费品水平

  兼顾公平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原则。

  10、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效率与公平是相辅相成的。这是因为

  a.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效率与公平的对立方面已经消失

  b.我国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都以提高企业和国民经济效率为首要目标

  c.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d.兼顾社会公平是提高效率的物质基础,提高效率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政治保证

  11、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和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就是要做到

  a.使个人收入与其经济活动的贡献相联系   b.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

  c.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    d.把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12、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在我国收入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有利于(  )

  ①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  ②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③增加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          ④以最少的经济投人取得最大的经济成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13、下列各项对按劳分配理解正确的是

  a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b.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c.按劳分配的实质是按劳动的时间进行分配   

  d.按劳分配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范畴

  14、下列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的是(     )

  ①张某在私营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收入        ②王某在农村集体经济联产计酬中获得的收入

  ③李某在国有企业中获得的福利性分配收入  ④孙某在国家机关工作中获得的工资收入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必须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大作用,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15、近年来,一些农业科学家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迅速成为“科技富翁”。这种分配方式,其意义在于

  ①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            ②兼顾社会公平,促进低收入者收入的提高   

  ③体现了国家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④有利于激发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活力,创造社会财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简答

  21、根据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抽样调查结果,我国XX年在人均的全部收入中,劳动收入占63.3%(其中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收入占了绝大部分比例),同时股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国家加强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形成的转移性收入和其他收入由1995年的19.4%上升36.2%。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的什么经济制度?

  (2)在这一制度中应坚持什么原则?这一原则是怎样达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的?

  2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什么影响?在我国收入分配中初次分配应怎样注重效率,再分配应怎样兼顾公平?

  23、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差距不断扩大。到XX年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差距约为5:1。有研究表明,城乡居民收入过分扩大问题,与我国国内市场销售不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滞后等有密切的关系。结合上述材料回答:

  (1)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分扩大有什么意义?

  (2)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应当怎样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问题。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选择题:1、c2、d3、b4、b5、c6、d7、c8、a9、c10、c11、a12、b13、b14、d15、c

  21、答案:(1)材料反映了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我国实施这一制度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个原则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达到共同富裕。平均主义只能导致普遍贫穷。同时,又通过各种政策,调节过高收入,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人,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尽可能实现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收入过分悬殊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23答案(1)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扩大内需,推动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的公平,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采取多种手段调节收入差距,坚持效率优先,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3)“多予少取”,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4)完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25、答:题中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1)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2)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但同时也会造成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一方面我们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另一面国家对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加以适当调节,有效地防止两级分化。

个人收入的分配 篇11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一.   内容标准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意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以及实行意义;效率、公平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善于在相互矛盾的复杂事物中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深入村镇或社区,实地考察、调研、收集分配中讲求效率的表现与维护公平的表现;分组讨论讲求效率的意义和维护公平的意义;或分正反两方展开辩论;学会分析典型案例,并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微观分配提出合理的建议。结合现实生活和课堂所学基本观点撰写政治小论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二.   知识纵横本单元继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谁来生产”的问题之后,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从社会再生产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看,本单元是从社会产品分配的角度对社会经济过程进行分析,因而是全书的重点之一。本单元包括三课内容,主要讲两大问题:一是个人收入分配(第七课);二是国家收入分配(含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和第九课“征税和纳税”)。除了上述内容,另设置一个“综合探究”栏目,使学生围绕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展开调查和讨论。在第七课中,先是学习作为我国经济制度之重要组成部分的产品分配制度,这是与第四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着密切内在联系的一个内容。从生产关系角度,这两部分内容是不可分割的,理应放在一起来学习。本教材打乱了传统的学科体系,而是按照“为何生产”(消费)――― “是谁生产”(生产)――― “为谁生产”(分配)――― “怎样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发展观)的体系安排了全书四个单元,才将这两者活生生拆解开来。虽然体系变了,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丝毫没有因此而改变。只有讲清讲透、学会学好这部分内容,才能使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和把握。接下来的第二节“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则是与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密切相关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虽然由来已久,但在党的xx大上又有新的发展。只有学好这一节,才能使学生做到与时俱进地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

个人收入的分配 篇12

  《经济生活》教学案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7.1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②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③懂得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④了解我国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⑤了解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

  2、能力目标

  ①能准确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内涵、必然性及地位的理解能力;②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的自觉性;②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考试要求】

  高 考 考 纲                   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3、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3、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a

  a

  b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按劳分配为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方法、学法点津】

  1、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2、学法点津:对于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可从反面来思考,即不实行按劳分配实行按需分配或平均分配会出现什么后果去理解,这也体现了按劳分配的作用。对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主要是掌握每种生产要素分配的特点,而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则要抓住关键的字眼去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过程】 【交流、合作探究】 【学习反思】

  (一)我国现行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是什么:

  2、客观必然性:

  (二)按劳分配

  1、含义

  2、基本内容和要求

  3、原因

  4、意义

  5、地位

  (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多种分配方式包括:

  2、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

  (1)含义

  (2)特点

  (3)政策

  3、按生产要素分配

  (1)生产要素的内容

  (2)意义

  (一)我国现行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探究】p58该村的收入分配有什么特点?

  (二)按劳分配

  1.【巩固练习】在我国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对象是(  )

  a、社会总产品b、个人消费品c、生活必需品d、物质总产品

  2.【探究】p59在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这两种分配方式中,应该实行哪种分配方式?在平均分配和按劳分配两种方式中,哪种更合理、更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3.【判断】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

  4.【巩固练习】在各类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要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要重点向做出突出成绩的劳动者倾斜。这体现了(  )

  a、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

  b、按劳分配原则

  c、市场的基础作用

  d、劳动创造财富

  (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探究】p59小吴的爸爸和姑姑主要按什么方式取得收入?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目前收入分配方式有什么特点?

  2.【判断】个体劳动者的所有收入都受国家保护

  3.【巩固练习】某员工在外资企业工作,年薪5万元;利用业余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年薪2万元;购买股票,年终分得红利1万元;出租住房,年收入2万元。该员工一年的劳动收入为(  )

  a、10万元   b、9万元

  c、8万元    d、7万元

  【巩固提升】

  【学习过程】 【导学设计】

  一、单项选择题

  1、按劳分配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这种分配方式的经济形式是(   )

  a、混合所有制经济                 b、公有制经济

  c、私营经济                       d、外资经济

  2、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具体表现在                       (   )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我国还存在着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    ③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     ④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王某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某国有银行工作,月薪1500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王某辞职花钱购买了一辆出租车,从事旅客运输,月收入达到3000元。后来,王某用手中积累的资金炒股,获得收入150万元。王某的这些收入依次分别体现了下列分配方式(  )

  a、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

  b、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

  c、按劳动要素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

  d、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

  4、电视剧《乡村爱情》中的女主人公之一王小蒙为人正直、事业有成,从一开始与父母经营豆腐坊,到后来雇佣工人成立豆制品厂,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王小蒙前后的收入包括(  )

  ①按劳分配获得的收入 ②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获得的收入 ③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 ④合法的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5、下列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     )

  ①投资房地产获得的收益  ②存款获得的利息   ③集体企业工人的工资 ④外资企业工人的工资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确立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      )

  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②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的尊重    ③能激发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   ④能确保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教后反思】

  答案:

  1、b    2、c     3、d    4、b    5、c    6、a

个人收入的分配 篇13

  个人收入的分配

  1.(•连云港模拟)目前我国公民收入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劳动型收入、资产型收入、劳资混合型收入、技能声誉型收入等。我国公民存在多种收入类型最根本的原因是( b )

  a.我国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形式

  b.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

  c.我国存在多种生产经营方式

  d.我国实行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

  解析  生产决定分配,我国存在多种分配方式,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

  2.我国去年连续发行三期国债,居民购买踊跃。购买国债所得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的收入。对这一分配方式的正确认识是,它是         ( c )

  a.提高居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b.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方式

  c.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方式

  d.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分配方式

  解析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c项正确。

  3.(•淮南质检)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这一论述表明          ( a )

  ①经济发展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②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③要做到社会成员的平均分配 ④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  材料体现了公平分配的重要性,①②符合题意,③平均分配的观点错误。④不符合题意。

  4.(•福州联考) 解决漫画中问题的措施有        ( b )

  ①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②财政补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 ③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④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漫画体现了我国存在的分配不公现象。

  5.(•太原月考)某企业有员工270人,陈先生是该企业的所有者并自任总经理。在去年该企业报表中包括以下项目:(单位:万元)

  项目 原材料 机器、设

  备、厂

  房折旧 专利费 工资、

  津贴 税款 土地

  租金 利润

  费用 1 800 135 1 900 1 350 110 9 243

  注:在工资、津贴中,管理人员(总经理和部门经理)5人拿薪水共450万元;技术人员9人,年薪430万元;工人和职员256人,工资、津贴共468万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什么作用?

  (2)你对该企业的工资、津贴和利润分配方案有什么看法?

  答案  (1)①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②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③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①收入分配方式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②该企业的分配方案明显向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倾斜,体现了效率优先。③工人和一般职员的收入偏低,有失公平,不利于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应当考虑区分不同的岗位责任,兼顾分配的公平。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5分)

  1.(•合肥一检)“分配的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这就是说                   (  )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决定分配方式的物质基础

  b.实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

  c.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产品的多少直接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解析 社会提供的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的多少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选a。b、c不符合题意,d说法错误。

  答案 a

  2.(•苏州调研)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居于主体地位。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对象是         (  )

  a.社会总产品      b.个人消费品

  c.生活必需品      d.物质总产品

  解析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b项正确。社会总产品中包含的生产资料部分,上交国家和企业自留的净产品不参与分配,a、d两项不选。生活必需品与高档耐用品是相对应的,不是按劳分配的对象,c不选。

  答案 b

  3.(海口模拟)某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技术员王某购买了内部职工股,年终按股分红得3 000元,他还将自己的专利技术投入公司入股,年终又获得17 000元,全年他共得工资款36 000元,岗位津贴960元,奖金12 800元,一年之中他缴纳各种税款4 500元,向困难职工捐款1 000元。在王某一年的所得中,属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别是(  )

  a.29 760元;17 000元    b.49 760元;20 000元

  c.48 800元;20 000元    d.44 260元;3 000元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分配制度,关键在于分清各种分配方式的对应范围。王某所在的是国有企业,属于公有制经济,工资、奖金、津贴属于按劳分配,即36 000+960+12 800=49 760元。按股分红(按资本要素参与分配)和专利技术分红(按技术要素参与分配)都属于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即3 000+1 7000=20 000元。纳税和捐款不属于“个人收入”,不符合题意,因此答案选b。

  答案 b

  4.(•茂名模拟)某镇居民张某在闹市口租用李某的两间房子,投资5万元开办了一个小饭店,自己掌厨,妻子购货、理财,儿子女儿当服务员。每年缴纳费税后净收入6万多元。房主李某每月收取租金600元。张某一家人的收入和李某收取的房租分别属于(  )

  a.按劳分配所得和非按劳分配所得 

  b.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所得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c.按资本要素分配所得和福利性分配所得

  d.按劳分配所得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解析 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适用于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因此a、d两项不能选;c项中的按资本要素和福利性分配所得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张某的小饭店属于个体经济,李某属于按生产要素中的土地要素分配收入,故选b项。

  答案 b

  5.(•济南模考)据某管理科学研究机构调研显示:中国各企业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年收入是一线工人年收入的5~10倍左右。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薪酬    (  )

  a.是按劳分配的具体体现

  b.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体现

  c.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制度

  d.有利于防止个人收入分配上的两极分化

  解析 管理人员的薪酬是按管理要素进行分配的,因而b正确。管理人员所在企业不一定是公有制经济,a项不确定。我国基本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故c说法错误。这种分配方式易造成两极分化现象,d项错误。

  答案 b

  6.(•广东)某私营企业出口的dvd机的成本与利润表(单位:美元)

  产品 售价 制造成本 外国专

  利费 纯利润

  dvd(台) 32 员工工资 其他费用 18 1

  3 10  

  上表中员工工资与外国专利费分别是按什么生产要素分配得到的收益  (  )

  a.劳动、资本       b.资本、技术

  c.管理、技术       d.劳动、技术

  解析 该企业的所有制性质是私营,因此员工工资是按劳动要素分配;专利属技术范畴,外国专利费是按技术要素分配,因此选d。

  答案 d

  7.(•福州质检)国务院决定,从 年起三年内我国医改投入8 500 亿,努力建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实现人人都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这样做

  (  )

  a.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b.是解决效率与公平问题的根本途径

  c.是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d.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的要求

  解析 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体现了公平原则,选c。

  答案 c

  8.(•上海)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公平为效率提供持久动力 ②效率为公平奠定必要基础

  ③公平是追求效率的社会条件 ④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前提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和物质前提,公平是效率的保证和社会条件,①②③④均正确说明了这种关系,因此选d。

  答案 d

  (•临沂期中)近年来,国企高管与普通员工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据此回答9~10 题。

  9.XX年9 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 (被称为“限薪令”)。对中央企业高管发出“限薪令”的依据在于                 (  )

  a.国有企业员工收入应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b.按生产要素分配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c.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d.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答案 c

  10.要解决我国上述收入差距大的问题,还应该       (  )

  ①消除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②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③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 ④再分配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b

  11.(•泰州模拟)党的xx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以下有利于初次分配中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有(  )

  a.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b.增加财政支出

  c.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d.扩大财产性收入

  解析 a、b属于再分配,d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12.(•南通期末)观察下图,对此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工不同酬应不同,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

  b.容易导致职工收入差距扩大

  c.侵犯了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d.初次分配也应注重公平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公平在劳动报酬中的表现。a将漫画“同工不同酬”偷换为“工不同酬应不同”,故得出了错误的结论。b、c、d是漫画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 a

  13.(•海门模拟)改革开放30年来,在所有制问题上我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物权法》明确规定,保护一切合法财产;党的xx大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样的变化            (  )

  a.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有利于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

  c.必将使个人资产增值

  d.有利于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解析 题目考查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意义,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35分)

  14.(•海口模拟)“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xx大报告指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1)财产性收入中的“利息、红利、租金”属于我国现阶段的哪种分配方式?(2分)

  (2)我国居民收入还是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占到居民收入70%左右,而财产性收入所占比例较小,只有2%左右。试述“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提出的合理性及意义。(10分)

  答案 (1)按生产要素分配。

  (2)①这一表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②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有利于增加居民的收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解决我国存在的社会分配不公问题,缩小收入差距。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5.(•抚顺月考)下图为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收入分配结构示意图。两幅图所代表的社会财富总量相等,图(一)被称为“金字塔型”收入分配结构,图(二)被称为“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

  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xx大强调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在更加注重公平的精神下,哪种收入分配结构更优越?(6分)

  (2)中央强调,对不同收入群体采取不同的调节办法,努力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这有什么重要意义?(8分)

  (3)从经济制度上看,你认为怎样才能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9分)

  答案 (1)图(二)更优。在社会财富总量相等的情况下,图(一)中低收入人口占绝大多数,收入越高人口越少,社会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现象明显。图(二)中,中等收入人口占了绝大部分,高收入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占少数,社会财富分配比较均衡,体现了社会的发展有利于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2)①“金字塔型”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弊端十分明显,由于利益分配不平衡、不公平引发的利益分化,必然激化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矛盾,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②构建“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中等收入者多,两极人数少,能让绝大多数人享受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有利于我国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其次,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扩大内需、提升消费结构,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再次,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不但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接受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

  (3)①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发挥各种所有制在社会财富增长中的作用。②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发挥市场在社会财富分配中的作用,促进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③要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利用财政、税收等手段,实现社会公平。

个人收入的分配 篇14

  XX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政治学科考点解析・《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测试内容和要求 测试内容能级要求了解理解运用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3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4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和意义及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二.◆考点梳理 【考点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1.定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注意] ①按劳分配的性质是社会主义;②按劳分配的范围是公有制经济中;③按劳分配的对象是个人消费品分配;④按劳分配的标准是以劳动为尺度。⑤按劳分配的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考点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1)含义: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是指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2)特点: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3)态度: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 (1)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2)范围:生产要素是指劳动、知识、技术、土地、信息、管理和资本等要素。 (3)意义:①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②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注意] ①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的比较: 两种分配方式的前提不同,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动要素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中。例,在公有制经济中,工人所得工资、资金、津贴等属于按劳分配;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工人所得工资、资金、津贴等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 ②教材第60页的三幅图即“我靠劳动致富”、“我靠科技发家”、“我靠投资获利”,要能够从不同侧面去理解。 【考点3】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客观必然性: (1)从生产关系来看: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2)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来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的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从根本原因来看:我国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决定的。 (4)从市场经济来看:我国实行这一分配制度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5)实践证明,这种分配制度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促进作用。[注意] ①现阶段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与分配制度。基本原则:按劳分配;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分配制度的决定因素:一是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二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根本因素是: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③不能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相混淆。 【考点4】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和意义及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 (1)主要表现: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当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分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注意] 收入分配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这两者之间有着根本区别。 (3)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 ①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a.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缩小收入差距,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b.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c.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d.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e.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有利于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②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a.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b.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a.意义: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b.措施: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c.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措施: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级分化,实现公平分配。d.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f.生产决定分配,从根本上说,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加    快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 [注意]     a.公平不在于差距的大小,而在于差距是否合理。所谓“合理”就是差别既不能影响社会稳定,又能给人以激励,促进效率。     b.如何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的比例: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依据劳动合同法、保障企业为劳动者缴纳医疗养老等保险金、健全工会、落实企业社会责任。     c.促进社会公平的举措:还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使分配倾向贫困地区,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实现城乡、区域之间协调发展;还可以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一.◆测试内容和要求 测试内容能级要求了解理解运用1财政收入的来源√2财政收支关系的三种情况√3我国财政的作用√4税收的含义√5税收的基本特征√6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二.◆考点梳理 【考点1】我国财政的作用 1.定义: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2.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如免费义务教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抗震救灾、帮护困难群众和下岗失业职工等等。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国家通过财政支持某些行业、某些地区的建设、财政投资基础设施行业等等。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注意] ①财政的作用是三个“促进”。 ②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 第一,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第二,财政支出对应社会总需求,财政收入对应社会总供给。 第三,两种财政政策的比较 适用情况措施目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紧缩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考点2】财政收入的来源 1.定义: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2.财政收入的来源是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3.影响: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是基础性的。 [注意] 教材第66页“相关链接”部分关于财政收入四个来源的具体说解释。 【考点3】财政收支关系的三种情况 1.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有三种情况: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2.三种情况的含义: ①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②财政盈余: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 ③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考点4】税收的含义 税收的含义: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注意] 税收的含义中,主体是国家;目的是为实现国家职能;手段是凭借政治权力;依据是法律;地位是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考点5】税收的基本特征 1.基本特征: (1)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2)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3)固定性: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2.关系: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①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注意] ①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图示来帮助掌握。 教学资源集散地。" spid="_x0000_i1025">②税收的基本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用图表比较: 税利债费缴纳主体纳税人国有企业投资人获利方式依法固定、强制无偿征收按国家规定征收国家财政通过借贷获得提供服务收费,罚款,捐赠等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最基本的形式比重不大比重不大比重不大其他特点征收面广,最稳定可靠国有企业纳税后的利润按规定上缴国家的部分需要按时偿还项目多,不稳定,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考点7】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为什么说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①从我国税收的性质来看: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②从税收与国家财政的关系来看(意义、作用):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③从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来看: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④从税收的强制性来看: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违反税法必须受到法律的追究。⑤从现实情况来看(必要性):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违反税法的现象。 (2)作为公民怎么样履行依法纳税这项基本义务? 作为公民要有自觉纳税意识,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与违反税法的行为进行斗争,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注意] 第2点“怎么样”,可以从公民“意识”、“行为”两个角度去理解。 (3)作为国家怎么样征税? ①完善税收和财政制度; ②加大稽查和处罚力度,严惩违反税法的行为; ③规范税收征收管理,堵塞漏洞; ④加强税收宣传,教育人们要自觉依法纳税。

个人收入的分配 篇15

  XX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教案之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考点导航

  1、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分配原则

  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

  二、知识网络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按劳分配为主体   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因

  持按劳分配的意义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个体劳动者

  个 多种分配方式的主要形式     劳动成果分配

  人 按生产要素分配收

  入 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的 社会公平  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

  分 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

  配 实现分配的社会公平  保证居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收入分配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和社会公平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原因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

  三、考点疏理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而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

  (2)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取决于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②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在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

  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既是客观经济条件的要求,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也体现了优越性。

  (3)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

  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也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现实表现

  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首先,从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看,虽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但由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所以按劳分配必然是主体;同时,劳动者中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占多数,所以按劳分配方式必然是主体。其次,从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收入结构看,尽管目前公有制企业个人收入来源逐渐多样化,但在各种报酬中,按劳分配部分的收入仍然占较大比重。最后,从按劳分配对其他收入方式的影响看,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经济活动中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公有制是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但在其他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不能按劳分配,而只能采取其他非按劳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2) 多种分配方式的主要形式

  ①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

  参与受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3)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二)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

  1、社会公平

  (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

  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3)实现分配的社会公平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

  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注意】

  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活动中,将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生产要素的提供与报酬支付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初次分配关系;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重点调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职与退休人员之间的收入关系。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一致性、矛盾)

  (1)效率的含义: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2)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①二者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②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着矛盾

  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3)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原因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①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②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畴内,使分配的结果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4)、处理好效率与公平(怎么办)---(三个要求)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注意】

  (1)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不仅不违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相反,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不是同时也不是同步富裕,而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然后,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地区最终共同富裕。

  (2)分配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并不是要消除收入差距,而是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借口兼顾公平而消除收入差距,必然陷入平均主义,实质也是分配不公的表现。

  四、典例解析

  【例1】(09江苏卷12)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下列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措施是

  a.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b.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

  c.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d.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解析】本题考查注重公平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再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据此可以排除ad两项;b项行为主体虽然是国家,但不属于注重公平的措施,故只有c项正确。

  【答案】c 

  【例2】(09天津卷1)XX年初,我国政府推出新医改方案。该方案的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项改革有利于

  a.提高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          b.完善分配制度,调节过高收入

  c.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d.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优势互补

  【解析】本题以XX年初“两会”前的热点及焦点议题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分配制度、社会公平与和谐社会等交叉知识点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我国政府推出的新医改方案其目标在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目的就在于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应选c项。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并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故a项不选,其目的也不是在于调节过高收入,故b项不选,该题容易选d项,但是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其目的并在于体现优势互补,应该是对于城乡尤其是农村都是有利的举措。

  【答案】c

  【例3】(09全国卷26)当下,我国很多地方摊贩经营非常活跃,但存在经营不规范现象。有的地方以建立固定经营场所的方式给小贩提供经营空间,加强市场管理,规范摊贩的经营行为。促进这类个体经济的发展有利于

  ①实现按劳分配的收入分配原则                   ②扩大政府调控范围

  ③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就业                         ④方便群众的日常生活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从审题中,首先可排除①,因为“按劳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范围内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而材料和本题设问很显然是个体经济。从材料中也不能体现从事这类个体经济的人是低收入群体,更体现不出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所以排除③。④正好是教材中讲到的个体经济的作用之一,从材料中政府的行为也正是为加强管理而实施。

  【答案】d

  五、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党的xx大报告首次提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有利于(  abcd  )

  a.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公平  b.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风尚

  c.劳动报酬与经济增长、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相适应

  d.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在企业分配中,如果过分压低劳动报酬,则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终将限制企业的发展。这说明  (   a   )

  a.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b.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c.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d.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

  3.xx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以下有利于再分配中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有   (  cd  )

  a.提高增值税率    b.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c.实行超额累进税率    d.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4.中共xx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下列选项中具有缩小收入差距功能的再分配措施有  (  d  )

  ①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②个人工薪所得实行超额累进税率

  ③扩大财产性收入    ④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中共xx大报告中提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当得到保护。”下列各项中属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的是  (    c  )

  ①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和奖金  ②股金分红、技术股份分红和房屋租金 

  ③农民出售各种农产品获得的收入  ④国债利息和购买彩票获得的奖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我国现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决定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是(   b   )

  a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这一制度适应了我国现实的生产力水平和特点

  c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

  d党中央、国务院一心一意要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7.上海某药业有限公司与四位博士合办一家新的有限责任公司,原公司注册300万元拥有60%的股份,四位年轻博士以“无形资产”――知识拥有40%的股份,既实现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又实现了个人技术与国有资产的结合。这四位博士取得的收入属于(   d   )

  a按劳分配所得                    b按劳动要素所得

  c按生产要素所得                  d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8.某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技术员王某购买了内部职工股,年终按股分红得3000元,他还将自己的专利技术投入公司入股,年终又获得17000元,全年他共得工资款36000元,岗位津贴960元,奖金12800元,一年之中他缴纳各种税款4500元,向困难职工捐款1000元。在王某一年的所得中,属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别是(   b   )

  a  29760元;17000元              b  49760元;XX0元

  c  48800元;XX0元              d  44260元;3000元

  9.四川省人事厅下发文件,允许企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和保守本单位技术商业秘密、不侵犯本单位或从事相关研究课题的知识产权和经济权益的前提下,跨单位兼职,多职多薪。从分配角度讲,这一做法(   b   )

  a将拉大收入差距,加剧贫富差别,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b 体现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c反映出国家对知识的重视,有利于科技人员发挥聪明才智

  d会导致有些技术人员一心谋取“灰色收入”而荒废了新技术的研发

  10.在现实生活中,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相同的劳动,但获得的劳动报酬却可能有相当大的差别。这说明(  d    )

  a按劳分配只是一个抽象的原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b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是与企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

  c按劳分配的实行只有经过一个漫长过程才能实现劳动者收入均等地获取报酬

  d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是与企业的效益联系在一起的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注: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上下班变通补贴、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营业盈余指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它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二   据统计,l998年国有及规模以土工业企业工资总额是企业利润的2.4倍,到XX年降到了0.43倍;l998年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是4.3%,到XX年提高到了21.36%。

  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答案】劳动者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下降,利润占初次分配的比重上升。这表明在我国初次分配中存在利润比重过大的问题。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利.提高劳动报酬 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如,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工资随劳动生产率增长而增长。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保证企业为劳动者缴纳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金。在政府引导下,建立健全工会组织,提高劳动者在与企业谈判中的地位。落实企业的社会责任。

  12.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头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在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为此,党的xx大报告提出,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根据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有:分配制度的变化,允许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体制不完善;地域差别;由国家参与的再分配手段不完善;非法收入造成的差距。

  (2)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差距?

  【答案】当前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合理打开收入差距,这是由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对于收入上的差距,我们一方面要体现效率原则“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另一方面,我们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而导致两极分化,以体现公平原则,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从而解决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

  【答案】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关键是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同时,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为此,要采取多种途径扩大就业,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使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趋向合理。

个人收入的分配 篇16

  XX届高考一轮复习学案《经济生活》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第i部分【自主预习学案】一.【高考导航】课标要求高考考点本课重难点1.      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      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3.      分配制度:(1)生产决定分配;(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4.      效率与公平:(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2)提高效率,促进公平1.      按劳分配为主体――含义、必然性、意义、对“主体”的认识2.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必然性、主要形式、意义3.      关于公平问题――含义、意义、与平均主义的根本区别4.      社会公平――体现、实现5.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二者关系(内容)、要求(如何处理---措施)二.【考点梳理】――――你能默写准确吗考点一 分配制度1.  生产决定分配必然性――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1)含义――(2)原因①可能性――②意义――③地位――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①含义――②意义――考点二 效率与公平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1)    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2)    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3)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与措施――①    一个制度保证:――②    两个“重要举措”――2.提高效率,促进公平(1)    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什么):―――(2)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措施(如何处理):―――注意:社会再生产包括哪四个环节?谁是决定环节?思考:1、说说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2.按劳分配就是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吗?注意:生产力状况既是所有制的最终决定因素,也是分配制度的最终决定因素思考:3、判断对错:平等分配就是平均分配。(   )公平分配等于平均分配。(   )只有按劳分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按劳分配是我国的唯一分配方式。(   )注意:按劳分配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是同个体经济相适应的,按生产要素分配与私营和外资经济相适应,这是三种分配方式在所有制基础上的区别。思考:4、劳动收入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吗?注意:农村集体经济中,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所得是按劳分配,而农民流转土地所得的收入,是以土地要素所得的收入,因此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思考:5、非劳动收入就是剥削收入吗?注意:公平的收入分配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不是真正的公平。思考:6、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有什么重要意义?注意: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分配。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分配后还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次分配,以保证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三.【知识整合】――――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第ii部分【课堂探究学案】要求:一、小组内讨论交流预习成果,互相解疑答惑,完善问题答案,并标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展示。二、思考、讨论、展示以下活动。思考与理解1.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2.如何辨证认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作用和影响?3.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4.如何实现社会公平?五.【热点探究】 中国共产党第xx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 规划建议。材料一:    XX年、XX年我国收入分配状况指标XX年XX年年均增长速度gdp13.58万亿元25.73万亿元10.8%财政收入2.17万亿元5.13万亿元          2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2元  13786元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4140元6.8%                                                                      材料二:党的xx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努力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xx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今后五年将更致力于全面均衡发展和收入分配改革,保持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控制收入差距扩大,在规划中实现 “国富”到“民富”的转变。在今年的两会上,总理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中共xx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经济增长的“主旋律”将围绕包容性增长展开。这说明在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千方百计让人民富裕起来,实现社会公平,成为中国政府的一个重要执政理念。名词解释:包容性增长,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使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同步进行;财富公平分配,不造成贫富差距,向低收入人群倾斜,使所有人都从增长中获益。材料三:党的xx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之前,中共中央广泛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对制定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国务院将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制定方案,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 探究思考:(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2)、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国家怎样才能实现“保持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7分)(3)、运用政党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富民、重民生?(6分)(4)、结合材料三,分析规划的制定过程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六【巩固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安徽文综1)为了“扩大内需,保增长”,XX年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亿元债券,有财政部代理发行,列入省级预算管理。居民购买地方政府债券所获得的利息收入属于(  )a 债务收入 b 红利收入 c 劳动收入 d 资本收入教学资源集散地。" type="#_x0000_t75" wrapcoords="-114 0 -114 21445 21600 21445 21600 0 -114 0">2.(XX高考江苏卷10)图2表示效率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横轴x代表收入差距,纵轴 y代表效率,原点o表示绝对的平均主义和绝对的低效率。曲线表示效率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变化的情况。该图表明①在x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成反方向变化②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效率会降低③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激励作用,效率将会提高④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有助于保持较高的效率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3.(XX高考山东卷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争取农民收入实现更高增幅”是山东省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①提高经济效率,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③实行农产品政府定价政策,提高农民收入  ④增加货币发行量,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4.(XX高考天津卷8)有人用拆字法解读“幸福”二字:“幸”字是由土和¥(钱)构成,“福”字包含了农、口、田。这样看来,“幸福”是指一个温馨和睦的家,有房住、有田耕、有钱花。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看,要提升人民的幸福程度,应该①大力增加财政收入         ②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③满足居民合理住房要求     ④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5.(XX高考上海文综卷14)XX年9月16日,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强调,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中国强调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本身就具有包容性增长的含义。下列做法中能体现包容性增长的是   ①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②消除贫富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③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④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代替传统产业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6.(XX年高考・安徽卷3)李某是以国有企业工程师,去年工资收入是36000元,奖金8000元,个人专利转让收入5000元;其妻开一家个体杂货店,年收入15000元;家里有房出租,年收入6000元。去年李某一家按劳分配收入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分别是a. 44000元    26000元                  b.36000元        19000元c. 49000元        21000元              d.44000元        11000元教学资源集散地。" type="#_x0000_t75">7.(XX高考・福建卷28)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在一般情况下,下列选项中与图10曲线反映的变动关系相一致的是a.x轴为税率              y轴为财政收入b.x轴为居民收入          y轴为商品房价格c.x轴为商品价格总额      y轴为流通中所需货币量d.x轴由经济增长率        y轴为失业率8.(XX高考・北京卷33)按收入高低把总人口等分为高、中、低三组,图8所示为各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两种不同状态。下列做法有利于由状态a向状态b转变的是①加大扶贫开发与救济力度②个人收入按超额累进税率缴税③发挥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④降低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③④9.(北京朝阳区XX届高三二模24)如果说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是政府的责任,那么,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体现了政府的良知。为了分好这个“蛋糕”,政府应该①加大财政税收在收入分配中的调节作用②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调控政策③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人,取缔非法收入④制定企业工资方案,提高最低工资标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北京海淀期末检测)我国去年连续发行三期国债,居民购买踊跃。购买国债所得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的收入。对这一分配方式认识正确的是,它是                                                a.提高居民 收入的主要途径                         b.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方式c.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方式                 d.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分配方式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参考答案】【热点探究】参考答案:(1)①材料一中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有增长,但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都低于财政收入增速、gdp增速。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存在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4分)(2)、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②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③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继续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④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站合理的比重。⑤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调节过高收入,保障过低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拓宽投资渠道,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公民的合法财产,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⑦加强宏观调控,整顿分配秩序,打破行业垄断;⑧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防止出现两极分化是在再次分配中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⑨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 7 分)(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3)、①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2分)②这是由党的地位和性质、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分)③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 (2分)(4)、①由中共中央提出规划建议,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分)②中共中央在通过规划前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表明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是我国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3分)③《建议》将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既体现了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2分)【巩固训练】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此题的关键点在于明确居民的收入,实际上就是分配方式,那么我国国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购买债券,属于个人投资,所以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中的资本分配,故此题答案为d。债务收入是指以政府的名义,通过信用手段获得的收入。通常包括国内债务收入和国外债务收入。国内债务收入是指国家通过在国内借款或发行的各种政府债券所获得的收入,而此题指向居民的个人收入,故排除a。红利收入是指购买股票获得的收入,排除b。劳动收入是指通过付出劳动而获得的收入,此题是通过资本支出获得收入,故排除c。2.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效率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解题思路】图示信息显示,在x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成正比例方向变化,①错误;但收入差距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收入差距继续拉大,效率反而会降低,②符合;收入差距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激励作用,过大则不利于提高效率,③错误,④正确。3. 【答案】a【解析】本题其实就是考察如何提高居民的收入。①说法正确,提高经济效率,能使提高居民收入有坚实的物质保证;②说法正确,这是从政策上我们要提高居民收入必须做的;③说法错误,农产品政府定价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④说法错误,盲目的增发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本题答案选a。4.c  解析:(1)增加财政收入是一个方面,但是不能直接提升幸福提升幸福程度 ,不选。   ②从收入角度 ,③从居民住房角度 ,④从物价角度,都是提高居民幸福程度的措施。因此选c。5.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包容性增长的内涵。主要是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来分析。6.【解析】d  本题考查考生对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理解与应用。李某作为国有企业工程师,其工资、奖金属于按劳分配收入,共44000元;个人专利转让属于按生产要素中的技术要素分配,房出租属于按生产要素中的土地要素分配,共11000元;妻子作为个体老板,其收入属于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故d项正确。7.【解析】d  本题考查的考点是:财政收入、税收、影响价格因素、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图表呈现的是一种反比例关系,只有d项随着经济增长率的上升,社会失业率相对降低,准确地体现这一关系。其中ab选项都是不确定的,不能一概而论。c项体现的是一种正比例关系。8.【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缩小收入差距,关注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以及学生准确调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以数据图表的形式呈现材料,考查缩小收入差距,关注社会公平的问题,为此应该提高劳动者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④排除,应重视国家的宏观调控,以    克服单纯市场调节的弊端,排除③,当选a9.【答案】d【解析】④是个正误混杂的选项,后半句是对的,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这属于调节收入分配的内容,但是制定企业工资方案,不应由国家来代替。选a.10.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的中心意思选择,这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个人收入的分配(通用16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