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与分配(精选14篇)
收入与分配 篇1
【考点明细】
考点 个人收入的分配 国家收入的分配
]
具体明晰[来 分配制度 效率与公平 财政 税收
①生产决定分配
②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③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①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②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①国家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②国家财政与基础设施建设 ③国家财政与宏观调控
④财政收入与支出 ⑤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⑥财政收支平衡 ⑦税收与财政的关系 ① 税收及其基本征
② 税收的种类
③主要税种的作用
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⑤纳税人、负税人
第7讲 个人收入的分配
【知识回扣】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1.分配制度: 决定分配, 决定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决定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直接原因),把按劳分配与按 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
2.分配原则
(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 。
(2)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必要性: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 ,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 ,直接原因是社会主义条件下 。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在 所有制范围内实施。
2.按生产要素分配
(1)形式:按生产要素分配主要包括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土地、资本等要素。
(2)意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 、 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 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 充分涌流,以造福于民。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 公平,而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
2. 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①原因: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 , 。
②措施:第一、坚持和完善 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第二、保证 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第三、 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 。
(2)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重难点突破】
重难点1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重要提示】 生产资料所有制 决 产品分配方式
生产资料公有制 定 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的适应范围只限于公有制经济内部,而不是全社会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都适用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所得的工资、奖金、津贴都属于按劳分配的形式。同时,虽然按劳分配只能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却不能反过来说公有制经济中只采用按劳分配一种分配形式,公有制经济中的福利性分配等并不属于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中也实行有按生产要素的分配方式(如股份)。
2. 深化整合:辩证认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作用
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导致分配结果的悬殊和收入差距的扩大,影响社会公平。为此,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进一步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等。
3. 温馨提示: 合法收入(包括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国家保护
非法收入(包括非法的劳动收入和非法的非劳动收入):国家取缔
劳动收入:劳动收入即劳动所得,是相对于不劳而获的剥削收入和资金收入而言的。形式多样,如按劳分配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工资收入等;
非劳动收入:按资本分配的收入,如利息、股息。风险收入,如红利;
【例题1】(08•上海)今年我国首次实行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制度,在如图所示“所得项目”中属于资本要素分配的是( )
a.①⑤ b.⑤⑦ c.⑦⑧ d.①⑧
【例1】(09•安徽)为了“扩内需、保增长”,XX年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 000亿元债券,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列入省级预算管理。居民购买地方政府债券所获得的利息收入属于( )
a.债务收入 b.红利收入
c.劳动收入 d.资本收入
【例题3】(XX年广东) 表 某私营企业出口的dvd机的成本与利润表(单位:美元)
产品 售价 制造成本 外国专利费 纯利润
员工工资 其他费用
dvd(台) 32 3 10 18 1
上表中员工工资与外国专利费分别是按什么生产要素分配得到的收益
a.劳动、资本 b.资本、技术 c.管理、技术 d.劳动、技术
重难点2 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
1.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状况及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我国居民收入贫富差距过大,而且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2)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异明显,收入向高收人群体集中,两极差距扩大;
(3)不同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4)行业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收入差距日益突出。
2.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的原因(为什么)
(1)理论依据:①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②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会导致收入两极分化,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2)现实意义:①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②有利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效率和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④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⑤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措施?(怎么办)
(1)根本途径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加人民收入,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2)坚持“效率和公平统一”的分配原则,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通过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调节收入分配,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加大对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促进区域、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并贯彻落实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
(4)加强法制建设,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反对就业歧视和工资歧视。
【重要提示】正确理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活动中,将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重点调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职与退休人员之间的收入关系。
【例题4】观察右图,对此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工不同酬应不同,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
b.容易导致职工收入差距扩大
c.侵犯了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d.初次分配也应注重公平
【例题5】(08海南卷)中共xx大报告指出,“初次
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
加注重公平”。下列选项中具有缩小收入差距功能的再分配措施有
①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②个人工薪所得实行超额累进税率
③扩大财产性收入 ④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例6】(09•江苏)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下列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措施是 ( )
a.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b.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
c.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d.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重难点3 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1. 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存在矛盾。提高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提高效率亦指把蛋糕做大);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要合理、适度,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促进公平亦指把蛋糕分好)
2. 二者又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与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3. 如何处理二者关系(怎么办) ⑴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与活力。
(2)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于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例7】(XX年江苏卷)在企业分配中.如果过分压低劳动报酬,则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终将限制企业的发展。这说明( )
a.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b.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c.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d.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
【例8】(09天津卷1)XX年初,我国政府推出新医改方案。该方案的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项改革有利于
a.提高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 b、完善分配制度,调节过高收入
c.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d、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优势互补
【例9】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要坚持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 ②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再分配中的比重 ③要坚持再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的原则 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错题笔记
易错点一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入,属于按劳分配。
【例1】中共xx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材料能够体现的分配方式有( )
a.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b.按劳分配
c.按劳动要素分配 d.按生产要素分配
错因分析:该题易错选b。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是与个体经济相适应的,农村集体经济不存在这种分配方式,按劳动要素分配是指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中工人的工资收入。
纠错心得:农村集体经济中,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所得是按劳分配,而农民流转土地所得的收入,是以土地为要素所得的收入,因此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易错点二 共同富裕就是同步富裕。
【例2】图1显示的是“橄榄型”或“纺锤型”收入分配结构。这种低收入和高收入者相对较少,中等收入者占绝大多数的结构比图2“倒金字塔型”稳定得多。我国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构建“橄榄型”或“纺锤型”收入分配结构,以下可以选择的对策有( )
①统筹城乡发展 ②提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③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④发展经济,实现同步富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错因分析: 该题易错选④。误认为共同富裕就是同步富裕。
纠错心得: 共同富裕不同于同步富裕,同步富裕是平均主义,是背离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
5、(09广东卷)41 (18分)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某村有30亩河滩地,因常发洪水被各承包农户摞荒。村委会协调将其转包给一养蟹人,农户获得每亩100元补偿款。养蟹人每年净收益8万元。合同到期后,农户见有利可图要求收回土地,单农户无养蟹技术,好处无从实现。经村委会协调,养蟹人每年每亩再补偿100元。养蟹人之所以让步续约,是因为若不承包,收益为零,现每年只是减少收益3000元。一年后,农户获得更多的土地补偿并参与蟹场生产,收入增加。养蟹人与农户关系改善,经营成本下降,且蟹的消费量上升,养蟹人净收益反而增加了1000元。
材料2:XX年、XX年我国收入分配状况
指标 XX年 XX年 年均增长速度
gdp 13、58万亿元 25、73万亿元 10、8%
财政收入 2、17万亿元 5、13万亿元 22、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472元 13786元 9、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622元 4140元 6、8%
材料3:我国政府XX年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民生的分量越来越重。例如,在4万亿元政府投资计划中,2800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400亿元用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3700亿元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1) 结合材料1说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7分)
(2) 材料2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根据以上材料,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角度为扩大内需提出你的建议。(7分)
【解析】:考查考生对效率与公平关系、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等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以及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答案要点: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①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养蟹人收益的增加,才有可能对农户每年每亩再补偿100元。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农户获得了100 元的再补偿,这不仅促进了财富的公平分配,而且随着农户收入增加蟹的消费扩大,也增加了养蟹人的收入,进一步提高了效率。
②效率和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这表现在养蟹人与农户在利益上需要相互协调。
(2)①材料2中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有增长,但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都低于财政收入增速、gdp增速。
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存在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3)扩大内需的措施包括
①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②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③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⑤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⑥协调区域发展
收入与分配 篇2
综合探究: 讲求效率 维护公平
【探究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收集资料、讨论、辩论、提出合理化建议等形式,既反思自我,又反思他人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加深对“效率与公平”这一问题的理解,并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微观分配提出合理的建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努力做到效率与公平的最佳统一。提高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探究活动建议】
1、分两组分别收集分配中讲求效率的表现与维护公平的表现
2、分两组分别讨论讲求效率的意义和维护公平的意义
3、在分组的基础上,分正反方展开辩论
(正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维护公平。反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讲求效率)
【课时安排】1课时。
【探究活动形式】讨论、辩论、提供合理化建议
【探究活动步骤】
导入:
教师讲授《和尚分馒头》的故事: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好多老和尚和小和尚,他们当然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了。平时,庙里和尚们吃的东西都是每天从山下运过来的,可是有一天,天公不作美,刮起了台风,下起了暴雨,山路堵了,粮食运不上来了,和尚们可愁死了,念经都没力气了。这时庙里的方丈出来说话了:“和尚们,莫慌张,大家打起精神来,现在庙里还有20个馒头,我们这里有20个人,本来可以一个人分一个的,但是为了照顾老和尚,就让老和尚一个人分3个,小和尚三个人分1个,这样刚好分完。”方丈刚说完,下面就议论开了,当然,小和尚也有不高兴的。大家在心里数着、算着,这样是刚好吗?不久,热气腾腾的馒头端上来了,大家照老方丈的指示做了,老和尚一个人分3个,小和尚三个人分1个,小和尚真可怜,可也没办法呀,有总比没有好呀。
问题;你人认为这样分配合理吗?为什么不合理
学生:不公平,要就不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小和尚干活就没了劲头。
教师总结:我们凡是要讲求效率,维护公平(板书)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手工竞赛:每组六人、十张纸,时间3分钟,在规定时间内叠的纸鹤多组为胜。
【探究问题】
教师:现在同学们手工做完了,加入你是收购这些手工艺品的商人,哪么请同学们拟定自己的收购计划。
学生:分组讨论,拟定自己的收购计划。
【计划展示】
方式一:不论数量和质量,平均每组给5元。
方式二:计数给钱,每只纸鹤给2元。
方式三:数量质量相结合,叠的好的每只纸鹤给4元,其它2元。
方式四:叠的好的每只纸鹤给100元,其他2元。
教师:请同学们评价上面的收购方案
学生:分组讨论收购方案并阐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总结:方式一:平均主义;方式二:虽然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平均主义,可是没有考虑到质量,不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实质也是一种平均主义;方式三:即注重了效率,有体现了公平;方式四:收入差距拉得太大,不公平。
【问题探讨】
1、公平与效率的含义
2、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学生:阅读课文,归纳问题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公平:在经济学中,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它主要表现为分配的相对平等。
公平与效率的相互关系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活动探究】
(一)讨论(15分钟):两则招聘启事
招聘启事1
a公司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某学习软件。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工资待遇:30元/天
招聘启事2
b公司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某学习软件。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工资待遇:底薪15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20元佣金
思考:(1)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采取那种分配方式。为什么?
(2)如果你是应聘者,你更愿意到哪家公司工作?为什么?
(3)假如你选择在b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了解了以下情况:一套学习软件市场价是600元,而包括各方面的成本总共才200元,而从200元转化为600元的过程绝大部分是通过推销员的努力才得以实现的。但是b公司的老板却轻而易举就获取净利润400元,你辛辛苦苦推销一套软件才获得20元的佣金,老板的收益是你的20倍。你愿意干下去吗?说说你的理由。
(4)请你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角度,谈谈这一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课堂探究】
奖学金的分配
假定学校奖励本班一笔奖学金,请同学以组为单位,依据“效率与公平”原则,为班主任设计一个合理的分配方案
学生:分组拟定合理的分配方案,注意方案要体现“讲求效率,维护公平”的原则。
【辩论】(27分钟)
1.辩题:“在当代中国,收入分配中讲求效率与维护公平何者更为重要?”
正方:在当代中国,收入分配中讲求效率比维护公平更重要
反方:在当代中国,收入分配中维护公平比讲求效率更重要
2.辩论过程:
(1)教师简单介绍辩论队、辩手、辩题、规则。(2分钟)
(2)正方和反方一辩分别阐述基本观点。(4分钟)
(3)自由辩论。(10分钟)
(5)观众同学继续就所支持的正方或反方加强本方观点;或者质问对方观点请求回答。(5分钟)
(6)正方和反方四辩分别总结陈词。(4分钟)
3.辩论总结:
由观众同学评判胜负,教师总结发言,点评辩论会的总体情况。(2分钟)
【感知历史】
感知我国在效率与公平认识上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民谣
上工敲破钟,干活磨洋工,
一地一窝蜂,收工打冲锋,分粮兴冲冲。
劳动多了你别喜,东西分配不由你,
劳动少了不用愁,分配多少按人头
改革开放后: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xx大:更加注重公平
【问题总结】
问题;怎样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一)从法律上、制度上努力营造一个维护公平的制度环境。
(二)完善分配制度,高度重视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
(三)完善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配套制度。
(四)关心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布置作业】(3分钟)
就第一阶段所讨论的案例,作进一步引伸:假如,c公司也是一家软件公司,也要同时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同一学习软件。要求与a、b公司一样,不同的是待遇。c公司没有底薪,推销员每推销一套学习软件,可以获得40元佣金。此时,
(1)如果你是老板,你更愿意选择哪种分配方式?为什么?
(2)如果你是应聘者,你更愿意选择哪家公司?为什么?
(3)如果你是同类公司d的老板,请你设计一套针对推销员的分配方案,要求比a、b、c三家的方案都更好体现效率与公平的结合,更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效益。
附:辩论赛主持词
“当今中国,个人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何者更为重要”辩论主持词
各位请安静下来,我们的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
今天参加本场比赛的两支队伍是:正方:女生代表队 反方:男生代表队
参加今天决赛的八名选手是:正方一辩郑丹丹同学,正方二辩张晓梅同学,正方三辩兰雅华同学,正方四辩姚丹丹同学。反方一辩许东同学,反方二辩王桂才同学,反方三辩陈思鹏同学,反方四辩钱健同学。
担任本场比赛裁判的是:除了辩手之外的各位同学!
本场比赛的辩题是“在当今中国,个人收入分配中讲求效率与维护公平何者更为重要”,正方的观点是:在当今中国,个人收入分配中讲求效率比维护公平更重要
反方的观点是:在当今中国,个人收入分配中维护公平比讲求效率更重要
本场比赛分为陈述观点、自由辩论、观众参与辩论、总结陈词四个阶段。观众参与辩论阶段为5分钟,观众可以向支持的一方补充阐述观点,也可以向反对的一方反驳观点或质问对方。
各位观众,现在双方辩手已经严阵以待,信心十足。今天,究竟谁将是最后的赢家,还要看每一位辩手的智慧和团队的合作。为使我们双方的队伍都能以一个最佳状态开始比赛,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给他们以鼓励。
首先请正方一辩阐述正方观点,时间是2分钟,请。
谢谢正方一辩的精彩发言,下面请反方一辩阐述反方观点,时间也是2分钟,请。
感谢反方一辩的发言,下面进入最精彩的自由辩论,双方各有5分钟时间,首先由正方发言。
谢谢,经过八名辩手精彩的自由辩论后,现在进入观众参与辩论阶段。请观众同学向所支持一方补充论证,或者向所反对的一方提出反驳观点或质疑。
请观众继续陈述或提问。
现在进入总结陈词阶段,首先请反方四辩总结陈词,时间2分钟,请。
感谢反方四辩的精彩陈词,下面请正方四辩总结陈词,时间也是2分钟,请。
感谢正方四辩的精彩陈词。到这里,本场比赛就告一段落了。现在,请全体观众同学评判本场比赛的冠军。赞同正方获胜的请举手……赞同反方获胜的请举手……,通过大家的民主评判,本场比赛正/反方获胜!请大家用最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本场比赛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参赛选手的精彩表现!
收入与分配 篇3
1、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老多得,少劳少得。
2、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可能性)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现实性)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必要性)
3、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1)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
(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
(2)按生产要素分配
a 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权益收益分配参与。
b 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等。
c(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a 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b 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充分造福于人民。
5、效率:
(1)含义: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的影响
a 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发展; b 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3)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因:由我国的根本任务的国情决定的。
a 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b 国情: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
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6、兼顾公平
(1)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
(3)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7、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即对立统一)
(1)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2)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8、如何做到效率和公平相统一?(如何做到兼顾效率与公平?)
a 兼顾效率与公平,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又要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c兼顾效率与公平,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1、什么叫财政?财政收入都包括什么?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上一年度的财政实际执行情况,称作国家决算。)
2、财政收入: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2)组成部分: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
(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a 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原因):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反映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b 分配政策:
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
a.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b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少――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财政支出
(1)含义: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主要用途:(我国财政支出有哪些项目?)
a 经济建设支出(最主要) b 科教文卫事业支出
c 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d 社会保障支出 e 债务支出
4、我国财政收支情况合理吗?
财政收支平衡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收入和支出绝对相等是财政收支的理想状态,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所以我们认为略有节余、略有赤字都是财政收支平衡。我国财政收支情况合理。
5、两种财政政策:
(1)扩张性财政政策:
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应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需求,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2)紧缩性财政政策:
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经济发展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应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
6、财政的巨大作用
(1)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发挥财政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a 通过财政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a 通过对财政收支数量、方向、结构的控制和调整,促进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及经济结构的优化,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b 财政加大经济建设支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b 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2)人民生活有保障
a 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保证国家职能的行使,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政权的巩固,保证人民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安居乐业。
b 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为人民创造安宁、和谐的生活环境,必须提供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c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征税和纳税
一、税收及其种类
(一)税收的基本特征
1、税收的含义(本质):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1)税收以国家为主体,采取法律形式的分配。
(税、利、债、费是财政收入的来源,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
(2)税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职能。
(3)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税收的基本特征是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区别的主要标志。)
(1)强制性――必须交; 无偿性――不允许附带任何要求和回报; 固定性――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收额之间的数量比例。
(2)这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其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有固定性,随意征税会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最终将危及国家利益。
(二)、我国税收的种类
1、我国税收的种类
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为五大类: 流转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资源税(矿产税、土地资源税);财产税(契税、遗产税);行为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
2、两大税种:增值税和所得税。
(1)增值税:属于流转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加工、修理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 一般计算方法:增值税=商品销售额×税率-上一环节已缴税金
(2)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跟,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计算方法:实行累进税率 特点:“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
――税收不仅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二、依法纳税
(一)、纳税人与负税人
1、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区别:
(1)纳税人: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
(2)负税人:是实际或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2、纳税人与负税人的联系:
(1)当纳税人所缴的税款是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如个人所得税的税款是由纳税人承担的,纳税人就是纳税人。)
(2)当纳税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企业可能通过提高商品价格把税款加在商品售价中,转嫁给消费者。)
(二)、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为什么说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税收取之与民、用之于民。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国税收的性质)
(2)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违反税法的几种行为
(1)偷税: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的行为。
(2)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核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3)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4)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的行为。
3、怎样才能更好做到依法纳税?
(1)国家要完善我国的税收制度,减少我国的税收漏洞。
(2)公民也要增强自己对国家工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3)税务机关要依法征税。
(4)每一个公民要树立纳税人意识,自觉依法纳税,增强社会责任感。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调节
(1)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进行。
(3)比喻:“看不见的手”
(4)作用:市场能够及时、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调动生产竞争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2、市场调节为什么要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1)市场调节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各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2)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既要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1)原因: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有哪些物品不能让市场调节)
(2)局限性: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事后调节)。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含义: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社会主义制度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性。
问: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源配置是谁在起基础性作用?市场调节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我国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鼓励先富,而后先富带后富)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6、宏观调控:
(1)需要宏观调控的原因:
a 加强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b 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
(2)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3)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比喻:“看得见的手”
7、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
(1)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例子: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计划
(2)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例子:经济立法、经济司法活动
(3)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
1、什么是总体小康?什么是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全面小康: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济更加发展、民族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科学发展观
(1)含义:xx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科学发展观。
(2)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
(3)措施(表现为哪几种发展状态):
a 全面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b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等等统筹工作,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方面相协调。
c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1)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结果;
(2)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分工使生产要求打破地域和国界的限制;
(3)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4)资本为了追逐利润,在全球到处奔走。
(5)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以及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推动着经济全球化发展。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方面有哪些?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3、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
跨国公司: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4、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
(1)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
(3)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影响其他国家,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4)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不能置身事外,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5、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
(1)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
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2)世贸组织的目标是:各成员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削减关税,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其他障碍和歧视待遇,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促进各成员的经济发展。
XX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3)对中国入世如何评价:
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a 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
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b 严峻考验: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6、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7、对外开放是中国一项长期政策。中国已经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引进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单靠国内自身积累资金,不足以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引进外资。在利用外资的同时,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走出去”: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层次。“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争取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
8、中国对外开放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中国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收入与分配 篇4
XX届一轮复习政治:新课标必修1
经济生活复习提纲高考重点提示
注◆◆◆◆◆为知识点在高考中的重要程度为最高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与分配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指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居主体地位。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按劳分配――公有制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
2、作用: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是分配制度上的伟大变革。
3、在我国主要有哪几种分配方式◆◆◆◆◆?
①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这种分配方式只存在个体经济中。如城乡个体工商户的收入;农村承包养殖户的收入等。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分红、债券所得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按土地要素分配(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按管理要素分配(管理者通过股权激励方式获得的股份分红)。
4、效率与公平(1)公平含义:指收入分配的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效率=产出/投入,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5、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如果分配方式合理,则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收入分配公平,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劳动者的积极性,为生产力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实现共同富裕。平均主义抹杀人们的贡献,其本质是不公平。两极分化指收入差距过分悬殊且不断拉大,它会严重挫伤劳动者积极性,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6、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我国的分配原则◆◆◆◆◆
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坚持效率优先是因为: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②效率优先符合我国国情。因为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必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③效率优先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效率优先,才能调动各种资源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兼顾公平:是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坚持兼顾公平是因为:①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兼顾公平,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劳动者的积极性,为生产力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②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实现共同富裕要求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
6、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要求
①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带后富。
③要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
1、国家财政收入的含义是什么?主要有哪些来源?
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来源:◆◆◆◆①税收收入(主要来源);②利润收入;③债务收入;④其他收入。
2、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其中基础性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影响因素:①经济发展水平;②分配政策。基础性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3、国家财政支出的用途有:①经济建设支出(重点是基本建设和支持农业,是占首位的财政支出);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④社会保障支出(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⑤债务支出。
4、财政收支平衡与财政赤字
财政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但财政收支是在动态中实现的,这种状态几乎不存在。
财政收支平衡有三种情况:收入等于支出;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赤字意味着要靠借债过日子,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5、国家财政的巨大作用有:◆◆◆◆◆
(1).集中力量办大事:①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的建设,是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经济结构调整有重大促进作用。②国家通过对财政收支水平的调控促进经济增长。③国家通过财政收支方向、结构的调整和控制,促进经济结构合理优化,同时支持高科技研究开发,发展了科技教育等事业。
(2).人民生活有保障:①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②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③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第九课、征税与纳税
1、税收的含义、基本特征及其关系分别是什么?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
税收基本特征:①强制性;②无偿性;③固定性;
关系:三个基本特征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①税收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2、我国税收的种类:根据征税对象,我国的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资源税五大类。目前在我国增值税(属于流转税) 和个人所得税(属于所得税)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
3、增值税的含义及征收意义分别是什么?◆◆◆
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基本税率是17%。
增值税不仅可以避免对同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个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4、人所得税的含义及征收意义分别是什么?◆◆◆◆◆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意义: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5、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判断一个经济单位或个人是否是纳税人的标准是什么?
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是指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判断标准:是否取得应税收入,是否发生应税行为
注意:纳税人不一定是税款的实际承担者,即纳税人不一定就是负税人。当纳税人所缴的税款是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当纳税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在我国现有税法规定的范围内,不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的纳税人,但人人都是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者,因而都是实际的负税人,都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作出了贡献。
5、我国税收的性质是什么?在经济生活中有哪些违反税法的行为?
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违法行为:①偷税;②欠税(纳税期限);③骗税(税收优惠政策,集中在出口退税);④抗税(用暴力或威胁)
6、公民怎样增强“自觉纳税”意识,做一个守法公民?
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收入与分配 篇5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教学案
第七课、个人收入与分配
1. 决定分配, 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 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 的分配制度。
2. 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3. 什么是按劳分配?
4.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 决定的。① 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 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 ,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5按劳分配――公有制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
6、按劳分配作用:
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 ,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 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和消除两极分化的 ,它体现了劳动者 , 的社会地位,是 上的伟大变革。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站主体地位,决定了 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另外,还存在其它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 和 。
8在我国主要有哪几种分配方式?
①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这种分配方式只存在个体经济中。如城乡个体工商户的收入;农村承包养殖户的收入等。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分红、债券所得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按土地要素分配(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按管理要素分配(管理者通过股权激励方式获得的股份分红)。
9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①它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 、 的确认,
②体现了 的尊重,对 、 、 、 的尊重。
③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 , 。
10.效率,指经济活动中 的比率,它表示 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 的节约和 的增加。
11.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 。即要求成员之间的 ,要保证人们的 。收入分配的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公平的收入分配,是 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 ,实现 、 。
1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 。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 。
1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
(2)
14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或体现社会公平的?(我国如何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
(1)
(2)
(3)
具体措施:
①
②
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
1.国家的 和 就是财政。
2. 和 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3国家预算、国家决算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4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 , 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它们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5国家财政的巨大作用是什么?
6.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和采用的方法手段有分别是什么?
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 ,一部分经济资源 、经济运行主要受 不足制约时,政府实施这一政策,通过 经济建设支出和 税收,刺激总需求 , 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紧缩性财政政策:在经济 、经济的正常运行受 制约、物价 时,政府实施这一政策,通过 财政支出, 税收,抑制总需求, 通货膨胀率,给经济“ ”。
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 、 以及其他收入。其中 是财政收入的最重要来源。目前在我国, 居于财政支出的首位。
7.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其中基础性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影响因素:① 。基础性影响因素: 只有_______,大力增加________,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② ,国家要制定
的分配政策,既保证 ,又促进
财政支出
8 财政收入按具体的用途,可分为 支出。
9、 财政收支平衡
(1)财政收如和支出对比有三种情况: ___________
(2)所谓财政收支平衡,指当年的
(3)财政盈余指
(4)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 财政收入的部分
10.人们习惯将 和 合称为税收。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 ,依法取得 的基本形式
11. 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12.税收具有 、 、 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主要标志。
13.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分为 、 、 、 和 五大类,共二十多种。 和 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
14. 增值税的含义及征收意义分别是什么?
含义:增值税是以 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意义:增值税不仅可以避免对同一个经营额 ,而且可以防止前一个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 。它有利于促进 ,也有利于 。
15个人所得税的含义及征收意义分别是什么?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 征收的一种税。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 和 。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 ,所得越低,税率越 。
意义: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 ,也是调节 ,实现 的有效手段。
16我国税收的性质是 ,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根本原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7.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 。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时,必须承担 ,自觉 。
18.现实生活中存在着 、 、 、 等违反税法的现象。
19公民怎样增强“自觉纳税”意识,做一个守法公民?
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 ,以 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 和使用 ,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 和 ,以维护 。
收入与分配 篇6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注意:
1、 能够区分不同分配方式,尤其是按劳分配(公有制中的工资、奖金、津贴)与按劳动力要素分配(非公有制,如私营、外资企业中发的工资),以及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
2、 注意分析技术工人的收入构成(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个体户等)
3、劳动性收入一般包括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和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非劳动性收入一般指按资本要素分配(如股息、利息等)、按技术要素分配。
备注1:社会公平(政治、经济、文化)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厚基础。
实现社会公平除了从收入分配制度角度考虑之外,还有:
1.靠发展。根本在于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尤其要增加群众的财产性收入。
2.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XX年义务教育等。
3.靠改革。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首先,完善民主权利的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其次,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
第三,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
第四,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税收制度)。见新教材(财政的作用)
第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备注2:财产性收入的含义: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思考:
1、财政如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①发展经济(基础)
②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精神文化生活)
③巩固国家政权(稳定的社会环境)
④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社会和谐)
⑤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共富、社会和谐)
如何保证税收的稳步增长?
1.根本:经济发展,发展生产力
2.国家加强立法,执法、打击违反税法的现象,加强依法纳税意识。
3.公民增强纳税人意识,加强监督意识
收入与分配 篇7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二框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课标导引内容目标: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提示与建议:1.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2.讨论:不论什么要素参与分配,是否都应该得到等量的报酬?3.模仿:为一家公司设计合理的分配方案。学习探究思 考 探 究知 识 要 点1.材料一:国民收入是由居民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三部分构成的,合理调整这三者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分配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据有关方面测算,从2002年到2006年,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2002年为62.1%,2006年为57.1%,下降了5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后,我们实行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调动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的积极性,使生产力得到大发展,各种要素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然而,这一“并存”越来越不得了,逐步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情况。资本与管理在分配中比重越来越大,劳动报酬比重越来越小。材料二:当前,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职与退休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很大。⑴如何解决材料一反映的问题?这样做有什么意义?⑵如何解决材料二反映的问题?2.王乐义,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1989年首创了冬暖式蔬菜大棚。在此基础上,他又把眼光投向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上。他常说,“天下农民是一家,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把自己的发明,无偿地、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四面八方的百姓,改变了中国北方冬季少青菜的历史,鼓了农民的钱袋子。 王乐义的做法对我们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有何启示?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1.公平的含义2.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 3.公平的收入分配的意义4.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5.实现社会公平的举措⑴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①意义②措施⑵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效率和效率提高 2.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3.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⑵正确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⑶ 反对平均主义,防止收入差距悬殊;落实分配政策,提倡奉献精神,倡导回报社会提示点拨1.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⑴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根本的区别。公平是指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它包括“机会均等、规则平等、差距适度、共同富裕”等内容。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它承认适度的差距,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平均主义则抹杀一切劳动差别和分配差距,要求绝对平均,实际违背了公平原则,压抑劳动者积极性,所以公平与平均主义是根本对立的。⑵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分配,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分配后,还须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次分配。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⑴共富不能理解为所有的劳动者、所有的地区同时、同等程度的富裕,不能理解成同步富裕。⑵兼顾公平不是要消除收入差距,是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⑶要区分我国的分配制度、分配原则和具体的分配政策。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分配原则是兼顾效率与公平;分配政策是以共富为目标,倡导先富帮后富,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例题精析(・上海卷)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今年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比上年增加395亿元,今年起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将全部免除,中央财政拨款95亿元专门用于帮助高等学校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困难学生,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也将进一步落实。⑴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属于国民财富两次分配中的哪一次分配?⑵实现教育公平必将推动经济和社会更好地发展。请运用所学经济常识简要回答其原因。【解析】本题以关注教育公平这一时政内容为依据,考查国民财富的两次分配,以及社会的公平问题。第⑴问明确“是什么”,即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第⑵问分析为什么关注教育公平,可围绕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分析。【答案】⑴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属于国民财富的再分配。⑵社会公平是经济效率持久增长的必要条件。教育公平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整体提升,由此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实现教育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因而必将促进社会与经济更好地发展。自我测评一、选择题1.xx大报告明确提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要更加注重公平。这是因为a.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b.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c.注重公平可以消除收入差距 d.公平是按劳分配的体现2.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必然形成收入差距。要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实现社会公平,必须 ①进一步完善维护社会公平的政策措施,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制度②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的扶持力度③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④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3.“公平就是消灭差别,有差别就不是公平。”这种观点a.错误,其实质是主张平均主义b.错误,其实质是只讲效率不讲公平c.正确,因为效率与公平总是对立的d.正确,它主张共同富裕4.“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这主要是a.由国家通过税收进行 b.在初次分配范围内进行c.在再分配范围进行 d.由先富起来的个人和地区进行5. 在我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再分配之所以要更加注重公平是因为 ①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 ②这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客观要求 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④这是实现同步富裕的客观要求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意味着①将个人收入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 ②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 ③要严格控制过高收入 ④就是要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7.基尼系数是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有关部门和有关研究机构的测试结果显示,我国的基尼系数大概为o.45(已经超过o.4的警戒线)。
基尼系数
o
0.2―0.3
0.3~0.4
0.4―0.5
0.5以上
反映情况居民收入绝对平均
居民收入比较平均
居民收入相对合理
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居民收入差距悬殊
上述材料表明,现阶段我国
a.要高度重视个人收入的分配问题,保证公平
b.基本实现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
c.必须防止个人收入出现差距d.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导致两极分化8.观察右图,对此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a.工不同酬应不同,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 b.容易导致职工收入差距扩大c.侵犯了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d.初次分配也应注重公平二、非选择题9.近几年,我国为解决分配不公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健全并落实职工最低工资制度、进一步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加强对垄断行业企业工资监管,等等。解决分配不公问题有什么经济意义?
10. 党的xx大报告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⑴简要分析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为什么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⑵国家如何在参与再分配过程中更加注重公平?走近生活材料一:据统计,我国富有群体的社会财富约占全国个人全部财富的71%,其中,不到0.5%的家庭拥有全国个人财富的60%以上。而地区差异更加明显,上海市的人均年收入是西部地区的10倍以上。XX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11759元和3587元。调查显示:某市电力集团公司一名普通职工年薪可达15万元,相当于全国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倍。社会财富分配的悬殊,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材料二:目前,人们对收入分配问题都比较关注。从人们所熟悉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xx大报告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XX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适当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再到xx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我国收入分配改革不断深入,收入分配制度日趋成熟。请以“我国居民收入不平衡,贫富差距严重”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⑴阅读材料,概括当前我国社会的收入分配不公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⑵请从个人收入分配的角度,就解决社会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收入与分配 篇8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75">
考点
考纲解读
1.分配制度
明确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理解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2.效率与公平
理解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说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3.财政收入与支出
了解财政收入、支出的构成;了解财政赤字
4.财政的作用
理解财政对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5.税收及其种类
了解税收的含义、基本特征和种类;理解税收的作用
6.依法纳税
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75">本单元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分别介绍了我国的分配制度――个人收入的分配和国家收入的分配。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命题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多以选择题形式命题,考查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二是提高效率,促进公平。目前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XX年高考可能以主观题形式呈现,要结合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扩大就业、刺激消费、财政的作用综合考查。财政与税收的主要命题点有三类:一是辨别类,多为选择题,如辨别税收的基本特征,财政收入与支出构成要素。二是体现类,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皆有,如分析材料如何体现财政的作用。三是措施类,多为非选择题,如针对热点问题探究合理化财政措施。复习本单元要掌握主干知识,把握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财政和税收的内在联系。同时,关注下列热点:(1)从效率与公平角度,分析廉租住房制度,城市低保标准提高的必要性、重要性。(2)利用税收的知识,说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行结构性减税的意义。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劳分配为主体(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①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③分配制度。(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④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分配⑤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温馨提示按劳分配并不承诺等量劳动会取得等量报酬。一方面,因为个人劳动能力和单位时间内劳动质量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因为劳动者的个人收入是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相联系的。只有当企业能取得一定的效益时,劳动者的个人收入才有保障。这就是目前不同企业的职工收入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3)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⑥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⑦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⑧直接原因。◆ 温馨提示平均分配并不等于公平分配。许多人误认为真正的公平应该是平均分配,这是一种典型的平均主义。(4)实行按劳分配,能够促进⑨社会生产的发展,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⑩社会地位。(5)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2)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的制度。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温馨提示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实行,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是同个体经济相适应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则与私营和外资经济相适应,这是三种分配方式在所有制基础上的区别。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1.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1)公平涉及经济、政治、法律各个领域。合理的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2)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3)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4)如何实现社会公平?一个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两个“重要举措”: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二者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3)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温馨提示不能认为贫富差距符合“效率优先”的原则,有利无弊。这是因为:适当的贫富差距符合“效率优先”的原则,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过大的贫富差距不利于社会公平,背离社会主义本质,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不能笼统地说,贫富差距是利是弊,要看其程度如何、效果如何。
1.重点突破: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论依据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依据的基本理论是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我们通过三个图示来说明:
“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不同分配方式的意义”之间的联系
【例1】 某位国有独资企业技术骨干的年收入,由工资、奖金、股票投资收入等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工资、奖金、股票投资收入都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b.工资、奖金、股票投资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c.工资属于按劳分配,奖金、股票投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d.工资、奖金属于按劳分配,股票投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解析: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工资、奖金、津贴在公有制经济中则属于按劳分配。在非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动、技术、资本、管理等要素获得收益则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答案选d项。答案:d2.辩证认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作用和影响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作用和影响,应当辩证分析。第一,积极作用和影响。①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能从根本上杜绝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的资源浪费现象,提高全社会的资源使用效率;能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资源,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促进经济的集约增长。②从利益索取角度说,承认各种生产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利益索取权,既可激励要素投入者投入的积极性,又可激励要素使用者节约的积极性。③没有按生产要素分配,市场对资源配置就不可能起基础性作用,因而也就没有市场经济本身。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促进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第二,按生产要素分配也有可能产生一些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由于人们对生产要素的占有和使用权不平等,由于不同的社会成员使用生产要素的效率不同,又由于人们拥有的各种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千差万别,必然会导致分配结果的悬殊和收入差距的扩大,出现分配不公。另外,按生产要素分配必然存在非劳动要素所有者对劳动者的无偿占有,出现剥削收入使社会分层复杂化并加剧社会矛盾。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影响。【例2】 购买股票、债券所得,属按资本要素分配的收入。对这一分配形式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它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 ②它是资本要素创造价值的结果 ③它是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形式④它是由宏观调控决定的分配形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分配制度,旨在考查理解能力。我国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资本要素分配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①③正确,应选b项。②④观点错误,舍去。答案:b3.难点分析: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1)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活动中,企业作为分配主体,将国民生产总值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关系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税收进行调节和规范,不直接干预。(2)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政府对收入要素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主要通过税收、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转移支付等调节手段进行,重点调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职与退休人员之间的收入关系,防止收入差距过大,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3)在自由竞争、优胜劣汰、价格机制、利益驱动机制下,初次分配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也有助于提高效率,但如果分配中存在的问题过多,再分配很难纠正过来。因此,在初次分配中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十分重要。(4)再分配具有社会公平功能,党的xx大报告强调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就是要加大税收等经济杠杆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当然,再分配也要注意促进效率。如果把再分配调节力度搞得过大,出现奖懒罚勤效应,就会既损害初次分配的公平性,从而也会损害效率,反过来影响再分配的调节能力和社会公平的功能。只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促进效率与公平,才能促进国民收入合理分配,最终既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例3】 近些年来,高管高薪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据XX年上海市总工会的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市大部分建立年金企业的经营者的工资与普通职工的工资差距在3~5倍,少数企业则远高于5倍。对此,普通劳动者意见纷纷。这说明当前( )a.我国初次分配注重效率b.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的c.促进公平必须依靠合理的机制和政策d.初次分配也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解析:本题易误选a项,原因在于对我国的分配原则和题意认识不清。材料强调初次分配中的分配不公现象已引起很多人不满,说明初次分配也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d项正确。a项所述与国家当前的政策不符;b项说法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答案:d
1.(江苏单科,12)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下列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措施是( )a.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b.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c.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d.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答案:c解析: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属于初次分配环节注重公平,a、d两项不选。调整存贷款利率属于注重效率的问题,b项不选。2.(宁夏、辽宁文综,14)某科技企业除对科技人员支付工资外,还采取科技成果入股的激励方式,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这说明( )①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②分配关系的调整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③科技人员的脑力劳动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④科技人员的收入取决于科技成果的使用价值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按生产要素分配会造成收入差距的拉大,故①错误。“采取科技成果入股”是分配关系的调整;“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说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故②正确。科技人员的脑力劳动是一种复杂的劳动,比起一般的体力劳动,科技工作人员的脑力劳动能创造更大的价值。③正确。劳动者的收入是其产品新增价值的一部分,使用价值不影响商品的价值大小,故④错误。3.(安徽文综,1)为了“扩内需、保增长”,XX年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 000亿元债券,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列入省级预算管理。居民购买地方政府债券所获得的利息收入属于( )a.债务收入 b.红利收入c.劳动收入 d.资本收入答案:d解析:利息收入属于非劳动收入,首先排除c项;红利是股票收入的一种形式,b项不选;债务收入是指靠借债而获得的收入,居民购买债券是一种投资支出,享有的是债权,a项不选。购买债券获得的利息与股票利息、储蓄利息都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获得收入的分配形式。4.(广东单科,41)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问题。材料1:某村有30亩河滩地,因常发洪水被各承包农户摞荒。村委会协调将其转包给一养蟹人,农户获得每亩100元补偿款。养蟹人每年净收益8万元。合同到期后,农户见有利可图要求收回土地,但农户无养蟹技术,好处无从实现。经村委会协调,养蟹人每年每亩再补偿100元。养蟹人之所以让步续约,是因为若不承包,收益为零,现每年只是减少收益3000元。一年后,农户获得更多的土地补偿并参与蟹场生产,收入增加。养蟹人与农户关系改善,经营成本下降,且蟹的消费量上升,养蟹人净收益反而增加了1000元。材料2:XX年、XX年我国收入分配状况
指标
XX年
XX年
年均增长速度
gdp
13.58万亿元
25.73万亿元
10.8%
财政收入
2.17万亿元
5.1 3万亿元
22.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472元
13786元
9.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622元
4140元
6.8%材料3:我国政府XX年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民生的分量越来越重。例如,在4万亿元政府投资计划中,2800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400亿元用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3700亿元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等。(1)结合材料1说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2)材料2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3)根据以上材料,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角度为扩大内需提出你的建议。答案:(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①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养蟹人收益的增加,才有可能对农户每年每亩再补偿100元。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农户获得了100元的再补偿,这不仅促进了财富的公平分配,而且随着农户收入增加蟹的消费扩大,也增加了养蟹人的收入,进一步提高了效率。②效率和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这表现在养蟹人与农户在利益上需要相互协调。(2)①材料2中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有增长,但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都低于财政收入增速、gdp增速。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存在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3)扩大内需的措施包括①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②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③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⑥协调区域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对效率与公平关系、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等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以及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紧扣材料,准确阐释分析。
完善分配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背景材料材料一:中国社科院XX年《经济蓝皮书》发布。蓝皮书指出,XX年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第二季度政策效果开始显现,积极财政政策对抵制经济下滑发挥了重要支撑,推动了经济若干方面发展。从宏观经济态势和需求来看,要坚持积极财政政策,以稳定和巩固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XX年我国仍然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眼于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内需,提高消费。材料二:中国社科院的数据显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已达3.22∶1。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理论分析1.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2.完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完善分配制度,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成果,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3.收入差距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但不能忽视公平原则,违背公平与正义。4.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深化改革、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保障,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举措。热点预测1.实施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规范津贴补贴的同时实施绩效工资,逐步形成合理的绩效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完善的分配激励机制和健全的分配宏观调控机制,其直接意义是( )a.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极性,提高公益服务水平b.增加居民收入,拉大收入差距c.促进经济发展水平,增加财政收入d.提高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比重答案:a解析:b、d两项两个说法是错误的;实施绩效工资与增加财政收入没有直接的联系,c项排除。2.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中等收入者占多数。一个真正现代化的、稳定的国家必然是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高、低收入者所占比重都不大的“橄榄型”结构。从工资、财政、税收的角度看,应该怎样建造“橄榄型”结构,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答案:(1)继续完善最低工资制度,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在非公有制企业集中的地区,积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建立和完善工资指导线等;鼓励企业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职工福利,提高收入水平。(2)财政继续实施支农惠农财税政策;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缩小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支持稳步建立劳动密集型行业工资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扶贫标准。(3)实行更加合理的税收调节,让高收入者比低收入者多纳税并以此调节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应是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方向。解析:不能泛泛而谈增加收入的措施。建造“橄榄型”结构的实质就是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回答措施的时候应该注意从工资、财政、税收的角度谈。
一、单项选择题1.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这里的“客观条件”是指(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②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状况 ③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我国经济成分中的主体地位 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多样的经营方式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c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现阶段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由生产力状况和所有制结构决定,故为c项。2.XX年12月5~7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再成焦点问题。会议要求“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这有利于( )a.不断改善民生,提高消费水平b.完善分配结构,扩大投资规模 c.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同时富裕 d.消除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答案:a3.指出,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公平是说( )a.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平是不重要的b.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c.消灭收入差距,实现人人平等d.坚持“共富”优于“先富”的原则答案:b4.在收入分配问题上,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其统一性体现在(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 ②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③公平就是效率 ④效率高一定会带来社会的公平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a解析:效率和公平是一致的,但不是说两者没有区别,所以,③错误。高效率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有社会的公平。5.国家决定自XX年起,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只要“年满16周岁、不是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参加“新农保”。这表明国家致力于( )a.实现社会公平 b.促进效率提高c.规范市场秩序 d.增加农民收入答案:a解析:国家致力于新农保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表现,参加“新农保”,促进社会公平,故为a项。近年来,国企高管与普通员工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据此回答6~7 题。6.(河南豫南九校联考)XX年9 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 (被称为“限薪令”)。对中央企业高管发出“限薪令”的依据在于( )a.国有企业员工收入应贯彻按劳分配原则b.按生产要素分配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c.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d.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答案:c解析:对中央企业高管发出“限薪令”是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率。a、d两项与题意不符,b项不正确。7.(河南豫南九校联考)要解决我国上述收入差距大的问题,还应该( )①消除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②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③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④ 再分配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b解析:实现社会公平并不是要消除收入差距、实施平均主义,而是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故排除①。读漫画《内外有别》,完成8~9题。
内外有别8.漫画反映出的问题是( )a.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收入分配政策b.只有拉开收入差距才能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c.收入差距过大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d.行业之间存在收入差距是正常的答案:c解析:“福利”收入令人望尘莫及,说明收入差距过大的严峻问题,c项符合题目要求。9.对于这种情况,国家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a.调节过高收入 b.取缔非法收入c.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 d.加大按劳分配收入的比例答案:a解析:缩小收入差距应缩小高收入行业的“福利”收入落差,即调节过高收入。二、非选择题
10.表1 部分大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支出情况 单位:元
地区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广州
人均可支配收入
12 463.9
9 337.5
13 250
7 238
13 980.5
人均消费性支出
10 285.8
7 192
10 464
6 360.2
10 671.8
高收入户人均收入
16 620
13 263
18 361
11 482
20 982
低收入户人均收入
5 734
3 876
5 834
3 545
6 832
表2 上述该城市不同职业家庭资产分布状况
不同职业家庭
资产总额
金融资产
实物资产
私营企业主及个体经营者
330 318 9
1 108 762
2 194 427
不同所有制单位负责人、管理者
899 107
245 321
653 786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507 981
122 248
385 733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及有关人员
234 756
63 727
171 029(1)表1、表2分别说明了什么?(2)结合表1和表2说明其产生的原因。(3)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答案:(1)表1说明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人均收入存在地区的差异、贫富差异;说明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已经先富起来了。表2说明按生产要素分配,由于资本、技术、管理、劳动的不同,所以收入不同;说明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地区和个人收入的不平衡是由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及其分配方式决定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3)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首先,实现共同富裕根本上是要发展生产,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区和个人收入不平衡;其次,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通过财政手段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再就业工程解决下岗职工的就业。
收入与分配 篇9
课题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执笔人
编写日期
执行人
执行日期
三维
教学
目标
(识记):财政收入与支出;税收及其种类 (理解):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重点
难点
(简单应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综合应用):财政及其作用
教法
教具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特色教案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考点解析】 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简单应用):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信息、土地等) 2.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理解):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要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一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制度保证);二是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三是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3.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简单应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物质保证。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反对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提倡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4.财政及其作用(综合应用):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它通过国家预算来实现。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5.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识记):税收收入是构成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和最重要的来源;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是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支出主要是经济建设、科教文卫、行政管理、国防、债务、社会保障等。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6.税收及其种类(识记):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增值税是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增值额征税。它可以避免重复征税和偷税行为。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所得额征税。它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调节个人收入,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7.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理解):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物质基础;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通过税收实现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当履行的义务;自觉纳税是公民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体现。违反税法的行为有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教学
后记
收入与分配 篇10
收入与分配
【复习要点】
1.个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2.国家财政与税收。
(1)国家财政。财政及其作用;财政收入与支出。
(2)征税与纳税。税收及其种类;依法纳税。
【知识归纳】
一、重难点
(一)我国的分配制度
1.原因
(1)可能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现实性: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必要性: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意义: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⑷地位: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2.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
(1)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2)意义:①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②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3.我国的分配原则
⑴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③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如何贯彻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
⑴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⑵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带后富。⑶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公平,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4.财政与财政收入的构成
⑴含义:国家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⑵财政收入: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简而言之:税、利、债、费的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5.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⑴财政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是其主要因素。
⑵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⑶分配政策的影响:①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②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③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财政收入和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6.财政的作用:(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2)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衡运行的作用。
7.税收及其特征
(1)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基本特征:①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②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二、易混点
误区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注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
误区二: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收入。
注意:按劳分配收入一定是劳动收入,而劳动收入则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
误区三:财政收支平衡就是财政收入与支出相等。
注意: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人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误区四:国家预算就是中央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计划。
注意:国家预算一般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
误区五:在国家财政预算与决算中,财政收支平衡是最理想的状态。
注意:财政收入与支出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
误区六:财政是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因此,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注意:过多的财政收入,会影响企业和个人收入,并最终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反之亦然。
误区七:我国社会主义税收和以往税收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注意:所有的税收都是取之于民,但只有社会主义税收的最终受益者是广大劳动人民。
误区八: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中国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注意:要注意区分纳税人和征税对象,所述是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其征税对象是个人所得额。
【真题再现】
[例1](•江苏卷)在企业分配中,如果过分压低劳动报酬,则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终将限制企业的发展。这说明( )
a。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b。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c。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d。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
【答案解析】a 本题以企业过分压低劳动报酬为背景,考查分配原则这一考点,属于对主干知识的考查。过分压低劳动报酬,则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终将限制企业的发展强调的是公平对效率的影响,故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主旨无关。
【名师点睛】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xx大报告对其进行了最新的论述,特别注意强调公平,关注民生,因此在复习时,要侧重于公平问题。
[例2](•海南卷)在我国,中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原为33%,外资企业一般享受15%或更低的优惠税率。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企业所得税法》将我国境内的中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这一政策调整将( )
①有助于改善外商投资结构 ②提高外资企业管理水平
③提高中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④促进中外资企业公平竞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解析】c 调整我国境内的中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平等性,有利于促进中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税率的统一,使外资无优惠政策可言,这有助于改善外商投资结构,故①④符合题意;企业所得税税率调整不具有提高外资企业管理水平和提高中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故②③不符合题意,故选c。
【名师点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税收政策等相关制度也越来越完善,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复习时要着重分析这些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
[例3](•广州调研)材料1:据报道,广东研发投入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it领域的专利85%来自国外,高新技术企业对国外技术依存度在70%以上。珠三角产品以贴牌加工生产为主,出口占70%以上。目前,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众多中小企业的订单急剧减少,XX年11 月广东出口贸易零增长,进入了发展的“寒冬”。
材料2:近年来,广东中小企业贷款在总贷款的余额中只占20%左右,扩大再生产所需资金严重不足。中小企业老板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只有10%,初、高中水平的人居多。
材料3:面对中小企业的困境,广东省政府频频出招:省财政安排162亿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其中有10亿元重点用于扶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贷款贴息或补助;落实国家自XX年1月1日起推行的增值税转型改革,为企业减少税负将达130亿左右。省财政出资10亿元,建立省级再担保公司,广东商业银行大面积提高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的比重。
材料4:广东省中小企业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8%以上,对gdp的贡献率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率超过50%。80%的流动人口、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都在中小企业实现就业。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结合材料1、2,分析导致中小企业进入发展“寒冬”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结合材料3、4,说明广东省政府为什么要帮助中小企业走过“寒冬”,目前采取了哪些宏观调控手段?
(3)请你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帮助中小企业家分析,怎样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
【思路解析】对于第一问,结合材料1、2的内容,可以直接得出答案;第二问考查政府帮助企业走过“寒冬”的原因,以及政府采用的宏观调控手段,要结合企业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财政、货币政策等内容进行回答。第三问考查企业转型发展的出路,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公司的经营与发展”这一知识点进行回答。
【答案要点】(1)①缺少品牌,科技含量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②外需减少。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出口萎缩。③贷款困难,资金短缺。④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低。
(2)①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发展中小企业能拉动经济增长;中小企业数量巨大,其健康发展能促进就业,对于缩小城乡差距起了重要作用。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是发挥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衡运行的作用。在广东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省政府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拉动经济增长;二是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引导企业加强研发和技术改造,以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③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为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广东省发挥商业银行的作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评分意见:若考生从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的角度回答:“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样给分。
(3)确保企业顺利发展的最根本的出路在于: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评分意见:考生若答 “创建自有品牌,提高科技含量,提高发展的质量。”同样给分。若答“加大研发投入、拥有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坚持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升级。”可加分。
【名师点睛】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企业如何转型,政府如何应对,是目前各国共同面对的一个焦点问题,复习备考时,应结合企业的发展、政府的宏观调控、实践科学发展观等知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复习。
三、名师导学
1.学法指导:(1)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环节,党的xx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所以,从高考的角度来看,复习“个人收入的分配”这一部分的知识要重视从“效率与公平”入手,理解目前肥培政策中“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深刻含义和现实生活中国家采取的具体措施。(2)国家财政对于保障人们生活,保证国家的政治活动和经济、文化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复习“国家收入的分配”这一部分内容要围绕“财政”这一核心问题,弄清财政的不必要性、主要来源和作用。并结合当前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加以理解。
2.命题前瞻:在XX年的高考命题中对于本专题的考点将会出现三大变化:(1)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将会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试题的灵活性,强调语言的变通性。(2)由客观性试题为主转向主观性试题为主。到目前为止,本专题只出过一道简答题,估计在XX年的高考中会用现实生活的背景材料为依据来命题,主观性试题将会成为命题人的兴奋点,也是解决当前我国现实问题的需要。(3)由显性直观性试题转向隐性思辨性试题。过去由于采用旧教材,大多采用的试题是显性直观性试题。随着新教材的大力推广,综合能力测试的全面铺开,政治试题往往涵盖在文学材料、数字语言、图表漫画之中,因而从地理、历史等学科的有关情景切入高考政治命题将会是XX年高考中综合能力测试的必然趋势。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所以在XX年的备考中我们要过多关注:财政的作用(联系时政分析),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这些将可能成为命题者重点关注的知识点。
收入与分配 篇11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我国分配制度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注: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方式并非都是按劳分配。
3.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1)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信息、土地等。
②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种类及对应形式
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分红、债券所得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
按土地要素分配:如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按管理要素分配:经营管理要素获得的收入主要是通过股权激励方式获得的股份分红。
按信息要素分配: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点子)的收入。
③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其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其二,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注意:三个区别
(1)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和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
社会主义性质分配:按劳分配。非社会主义性质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2)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区别
第一,存在的范围不同。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动成果分配存在于个体经济中,按劳动要素分配存在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
第二,性质不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性质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是非社会主义性质分配。
(3)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合法的劳动收入: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
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按土地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信息要素分配。
附: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比较
按劳分配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区别 所有制基础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分配主体 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的劳动者 个体劳动者 私营和外企中的劳动者
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 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 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 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处于雇佣地位
体现的关系 劳动者是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非公有制生产关系 私有制生产关系
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 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之一 是我国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联系 劳动者都要靠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劳动来获得收入,合法收入都受国家保护
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及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附:关于科技人员收入的分配方式问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鼓励自主创新,其中包含科技创新,分配制度改革要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对科技人员收入的分配方式应全面,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1)公有制企业中科技人员收入的分配方式主要是按劳分配。还有非按劳分配的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
(2)股份制企业中,科技人员凭借技术向企业投资入股,获得相应的股份,从股份制企业获取收入,属按技术要素投入所得的收入。
(3)私营企业或外资企业中,科技人员受雇于私营企业主和外商,其所得工资是按劳动要素分配。
(4)科技人员自办实休,自办公司,其科研成果或技术专利归自己所有。通过转让成果或专利所获得的收入属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4.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1)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2)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注意:收入公平既不是平均分配也不是消除差距。
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当前,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5.说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2)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收入与分配 篇12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学习目标】:1、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3、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地位
4、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要性
【课前预习】
【知识点梳理】(必做部分)
一、基础落实(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①(生产力角度)
②(基本经济制度角度)
(市场经济角度)
2、什么是按劳分配?
3、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
(1)必要性
①(由谁决定?)
②(前提)
③(物质基础)
④(直接原因)
(2)重要性
①(有利于)
②(对谁的否定?体现了?)
4、我国存在哪些分配方式?
5、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何意义?
①是对
②体现了
③有利于
【知识点辨析】(选做部分)
二、知识拓展 (找出下列判断中错误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⑴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⑵个体经济的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
⑶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成果分配。
【课堂探究】
李明一家五口都有收入。他本人承包了集体的土地,收入一万多;和妻子开了一个小店,纳税后有两万多;儿子是一家股份制企业的职工,工资、奖金和津贴有三万多,另外炒股也能赚四五万;女儿是一家国有企业的工程师,工资也有五万,另外利用休息日为一家外资企业当顾问获得五万报酬;母亲靠出租房屋获得一万多的收入。
请回答:李明一家的收入各属于什么分配方式?
李明一家的收入 分配方式
李明承包土地的收入
妻子开店的收入
儿子的工资奖金和津贴
儿子炒股的收入
女儿的工资
女儿当顾问的报酬
母亲出租房屋的收入 [来源:高.考.资.源.网]
【课后反思】
通过本课学习,我要掌握的内容能是什么,重点是什么?我掌握了吗?(请尝试概括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巩固练习】
一、基础知识巩固(必做部分)
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1、下列各项对按劳分配理解正确的是( )
a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b.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c.按劳分配的实质是按劳动的时间进行分配
d.按劳分配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范畴
2、下列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的是( )
①张某在私营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收入 ②王某经营一家早餐店获得的收入
③李某在国有企业中获得的奖金和津贴收入 ④孙某在国家机关工作中获得的工资收入
a.①②③ b. 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3、某三口之家,丈夫是公务员,妻子是三资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从分配方式看,丈夫和妻子的收入分别属于
a按劳分配和按技术要素分配 b按劳分配和按资本要素分配
c按劳动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 d按劳分配和按管理要素分配
4、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 b.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社会主义劳动的特点和性质 d.劳动产品还不够丰富
5、我国现阶段,要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其根本原因是
a.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
b.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c.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d.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二、知识拓展与能力提升(选做部分)
1.按劳分配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之间的关系是
①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②后者为前者提供了可能性
③前者是后者在分配关系上的体现
④前者是后者的前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图是我国某市居民XX年收入一览表:
内容 工资薪金收入 房屋、土地等其他收入 国债收入 股票收益 利息收入
比例(%) 40 29 7 10 14
注: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图表表明
①财产性收入已成为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投资方式的多样化,导致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③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我国的主要分配方式
④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步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张某在一家国有控股企业工作,月薪1500元。XX年5月,他卖给本企业一项技术专利20万元,其中以10万元购买了本企业的股票。同年8月他获得了2万元的股息。并按规定缴纳了个人所得税。回答
3.张某的收入方式有
①按劳分配 ②按劳动要素分配
③按技术要素分配 ④按资本要素分配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按劳分配的对象是
a.社会总产品 b.个人消费品 c.企业总产品 d.社会财富
5.按生产要素分配导致的客观结果是
a.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 b.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缩小
c.按劳分配主体地位降低 d.极端两极分化
《经济生活》学案系列: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学习目标】:1、懂得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
2、理解我国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
3、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及其要求
4、能结合实例说明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意义
【课前预习】
【知识点梳理】(必做部分)
一、基础落实(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收入分配公平是指什么?
2、收入分配公平有何意义?
3、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①
②
③
4、什么是效率?
5、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什么?
① (一致性)
② (一致性)
③(矛盾)
6、怎样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
②
③
④
【知识点辨析】(选做部分)
1、公平就要消灭差别,有差别就不公平。
2、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区别。
【课堂探究】
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头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在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为此,党的xx大报告提出,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根据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差距?
(3)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从而解决收入差距拉大?
【课后反思】
通过本课学习,我要掌握的内容能是什么,重点是什么?我掌握了吗?(请尝试概括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巩固练习】
一、基础知识巩固(必做部分)
1.xx大报告明确提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要更加注重公平。这是因为
a.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b.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c.注重公平可以消除收入差距 d.公平是按劳分配的体现
2.在xx大报告中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更加注重公平”有助于
①让一部分人首先富裕起来 ②全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④实现整个社会的同步富裕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
3.依据上题,进行再分配注重公平必须做到
①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入
②必须重新分配私有财产,改革税收体制,做到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不纳税
③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
④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a.①④ b.①② c.①③④ d.②③④
4.目前,“看病难、看病贵”、“就业失业问题”和“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是我国最突出的三大社会问题。对此,政府应该
a.积极发展经济,鼓励效率优先 b.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拉动经济增长
c.提高人民币汇率,增加社会财富 d.调整经济政策,更加注重分配公平
5.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地要根据实际,合理确定低保对象范围和标准,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①是一种社会救助制度 ②是一种社会福利制度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④有利于农民充分就业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6.合理且适度的收入差距是贯彻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等重大方针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
①克服平均主义,更好地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
②尊重和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③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④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7.在我国的规划中,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下列能体现分配问题上坚持维护公平的是
①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②扶助弱势群体,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③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落实“三条保障线” ④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知识拓展与能力提升(选做部分)
31.材料一:1978―XX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收人情况
1978年 1989年 1999年 XX年 XX年
国内生产总值(元) 3645.2 16992.3 82054 120332.7 24661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43 1376 5854 7703 13786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134 602 2210 2476 4104
材料二:XX年不同行业的几位职工工资情况
⑴、沈阳市居民刘某因病不能工作,和女儿享受低保金每月500元,丈夫下岗后在一家单位值班每月500元,全家每月有50元肉价补贴。
⑵、成都某国企员工:基础工资880元,年功工资120元。房租补贴80元,岗位工资1725元,扣除养老金、公积金、医疗保险、所得税,一个月实发2020元。
⑶、某金融业人士:基本工资1500元,岗位工资5070元,住房津贴970元,交通及福利补贴2150元。
⑷、深圳某公司长住海外员工:底薪1XX元,补助7000元,年终奖金根据市场情况好坏10万至15万左右,平均年薪35万左右。
(1)材料1和材料2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怎样看待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问题?
(3)如何解决上述材料所反映的问题?(10分)
参考答案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巩固练习:必做部分:bddca
选做部分:aacba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课堂探究
(1)主要原因有:分配制度的变化,允许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体制不完善;地域差别;由国家参与的再分配手段不完善;非法收入造成的差距。(3分)
(2)当前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合理打开收入差距。这是由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对于收入上的差距,我们一方面要体现效率原则“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另一方面,我们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而导致两极分化,以体现公平原则,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关键是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
同时,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为此,要采取多种途径扩大就业,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使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收入差距(3分)
巩固练习
必做部分:bccdaab
选做部分:
⑴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但材料二反映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1分)
⑵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现行收入分配政策的影响,以及人们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程度不同,在一定时期出现收入差距的扩大是难以避免的;适当差距的存在,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收入差距扩大是在绝大多数人收入都有了很大提高的基础上扩大。(2分)
②收入差距过大,又会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减低效率,更重要的是,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2分)
⑶①最根本的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1分)②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分)③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分)④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1分)⑤在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1分)
收入与分配 篇13
第3课时 收入与分配
收入分配改革推动“民富国强”
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大幕正在开启。这一改革,不仅是“让人民幸福”的国家民生政策的主轴,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目前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其中,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是主要问题之一。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当前的紧迫工作。
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提高扶贫标准,减少贫困人口。
XX年9月,我国进一步健全个人所得税制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结构,降低中低收入者税负,强化对高收入的调节。
知识链接
1.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的经济意义。
(1)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缩小社会收入差距,能够扩大社会整体消费总量,从而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
(2)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障。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维护社会公平,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4)社会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行业差距、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打破垄断,维护市场秩序,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
2.请你为缩小收入差距、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提建议。
(1)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宏观调控。
(2)加快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健全和完善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实现社会公平。
(4)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加强对垄断行业改革,切实推动经济的协调发展。
针对训练
1.要解决漫画中所反映的问题,必须( )
①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②实行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③加大国家对民生领域的投入
④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解析:选a。漫画的主题是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过低。③④不能解决漫画反映的问题。
2.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 从不同行业来看,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目前,电力、石油等垄断企业职工平均收入是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5~10倍;从不同群体来看,收入最高10%群体和收入最低10%群体的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当前的23倍;从不同地区来看,XX年人均收入最高的上海市与最低的贵州省相差8倍以上,全国4007万贫困人口中,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高达94.1%。
材料三 中央规划建议把调整收入分配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要求规范收入秩序,整顿收入分配,努力实现社会公平。
(1)简要概括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现象和问题。
(2)请从财政、税收角度,就如何解决上题中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1)①从XX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但XX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城镇。②从城乡、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不同地区来看,收入差距明显且有进一步扩大趋势。
【答案】
(2)①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财政对农村、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②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扶持,进一步发挥财政对促进社会公平的保障作用。③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加强对高收入人群的个人所得税征收,调整对垄断行业的税收政策,从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高考展示
例1:(•江苏•10)下图表示效率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横轴x代表收入差距,纵轴y代表效率,原点o表示绝对的平均主义和绝对的低效率。曲线表示效率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变化的情况。该图表明
①在x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成反方向变化
②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效率会降低
③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激励作用,效率将会提高
④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有助于保持较高的效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理解。由图可知,在x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成同方向变化,故①错误;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后,效率会降低,故②正确,③错误;④正确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故选d。
答案:d
例2:(•福建•33)“拉弗曲线”(见下图)描述了税率和税收的关系。它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税收政策必须考虑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②a点是我国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最佳税率选择
③确定税率应充分考虑企业产品的价值和竞争力
④税率超过了一定的范围将导致税收收入的下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 d.③④
【解析】本题以图像的形式考查税收与税率之间的关系。①正确表明了正确制定税收政策的积极意义,当选;②观点错误,图中a点税收处于最高位,但并不一定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最佳税率选择;③所述的企业产品的价值和竞争力与题中图示的启示无关,不选;④正确表述了税收与税率的关系,当选。故选c。
答案:c
例3:(•天津•11)假定小张和老赵某月的工薪收入分别为1900元、5000元,结合表1,判断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表1 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工资、薪金所得适用)
*指个人月工资、薪金所得减去XX元以后的余额
a.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具有累进性质
b.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c.小张该月不用缴纳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
d.老赵该月应缴纳450元的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个人所得税相关知识的掌握。a项表明个人所得税的特点具有“累进”性,观点正确;b项正确表述了征收个人所得税的作用;c项工薪为1900元,而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XX元,小张不应缴税,观点正确;通过计算,老赵应缴纳个人所得税为:500×5%+1500×10%+1000×15%=325元,故d项错误,故选d。
收入与分配 篇14
政治学科二轮复习之专题三:收入与分配
一 【考点明细】
考点
个人收入的分配
国家收入的分配具体明晰分配制度效率与公平财政税收①生产决定分配②按劳分配及其作用③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①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②提高效率、促进公平① 国家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② 国家财政与基础设施建设 ③国家财政与宏观调控④财政收入与支出 ⑤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⑥财政收支平衡 ⑦税收与财政的关系① 税收及其基本特征② 税收的种类③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二 【知识导图】分配个人收入分配国家收入分配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效率与公平效率公平财政税收财政的作用依法纳税
学 习 内 容
课堂笔记三、【考点梳理】1、(a)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作用答: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 (包括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作用(意义):①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生产的发展。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2、(a)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答: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着其他分配方式,主要包括 (1)按个体劳动者的 分配,指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2)按生产要素分配,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生产要素有 、 、 、 、 等。 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它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3、(b)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答:①生产决定分配,我国的分配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决定的。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制度,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的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b)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和意义 说明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答:(1)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与平均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2)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3)措施: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a.意义: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b.措施: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注: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充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措施: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5、(b)公平和效率的关系(1)关系:效率和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两者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公平;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第二,效率和公平分别强调不同方面,两者又是矛盾的。(2)措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提高效率,又要注重公平。①既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又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③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6、(b)我国财政的作用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免费义务教育、各自社会保障、抗震救灾、帮护困难群众和下岗失业职工等等)。②财政具有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国家通过财政支持某些行业、某些地区的建设、财政投资基础设施行业等等。)③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在经济增长滞缓,(收大于支)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供大于求),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发展过热、物价上涨(供小于求),经济的正常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支大于收)。注:财政政策国家调整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的政策,如增加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或者减少税收,免收利息税和农业税,调整出口退税等。货币政策是国家关于货币和金融的政策,国家通过货币政策调整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符合流通中货币的需要量。如调整存贷款利息率、存款准备金率,鼓励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等等。7、(a)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来源答: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财政收入的形式有:①税收收入――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它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②利润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和国家参股企业的分红收入。③债务收入。④其他收入:收费、罚款等。8、(b)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①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是 ,二者是根与叶的关系、源与流的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 。②财政收入还受分配政策的制约。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9、(a)财政支出含义和种类答: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按具体用途,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其中经济建设支出居于财政支出的首位。 10、(a)财政收支平衡答:财政收支平衡,指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 ,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 。 11、(a)税收的含义答:税收是 为实现其职能,凭借 ,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12、(a)税收的基本特征及其作用答:(1)税收具有 、 、 。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① 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② 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③ 固定性:国家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2)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税收必须具有固定性。 (3)作用: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增值税)13、(a)个人所得税(1)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税的一种税。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率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2)纳税人:①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②在我国境内无住所而又不居住或者居住不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3)作用:①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②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14、(b)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答:(1)公民为什么要依法纳税?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税收(性质) 、 ,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自觉诚信纳税。(2)违反税法的行为有: (有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 (没有及时缴纳而拖欠税款)、 (骗取国家税收优惠主要是出口退税)、抗税(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3)公民在税收方面的权利:关注国家的税收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四 【重点导学】1、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1.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状况及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我国居民收入贫富差距过大,而且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2)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异明显,收入向高收人群体集中,两极差距扩大; (3)不同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4)行业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收入差距日益突出。 2.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的原因(为什么)(1)理论依据:①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②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会导致收入两极分化,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2)现实意义:①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②有利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效率和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④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⑤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措施?(怎么办)(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加人民收入,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2)坚持“效率优先,更要注重公平”的分配原则,进一步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3)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调节收入分配。加大对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促进区域、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4)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并贯彻落实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 (5)加强法制建设,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反对就业歧视和工资歧视。 (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鼓励先富起来的人投入社会捐助慈善事业) 2、兼顾效率和公平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什么)(1)区别: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协调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 (2)联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劳动效率的积极性。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注重效率要求拉开收入差距,而维护公平要求缩小收入差距。 2.如何处理二者关系(怎么办)⑴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与活力。 (2)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于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五 【热点材料例析】江苏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见成效 材料一XX年8月15日上午,江苏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今年上半年江苏经济运行情况。九大关键数据显示,我省经济呈现出“总体企稳、结构好转、内需上升、预期改善”的格局,回暖向好态势不断发展。在发布会上,省统计局局长张卫东表示,“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很多人认为对经济的影响可能是上半年见底,可能是下半年见底,现在看起来,江苏经济在一季度已见底”。记者了解到,最近几年,江苏的gdp一直保持着比全国高3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速,今年上半年,高了4.1个百分点,可以说,江苏的经济好于预期、好于全国。 材料二江苏省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15 530. 5亿元,同比增长11.2%,比全国上半年增幅的7.1%高4.1个百分点。1一6月江苏cpi低位运行。上半年全省cpi平均为99.4,同比连续五个月下跌,环比连续四个月下跌,其中6月份为98.3,为近十年来最低。与XX年12月份相比,上半年价格总水平累计下跌0. 6%。而与去年同期比较,今年物价比去年降1. 7%。1一6月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 891元,同比增长ll.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财政收入1一6月,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91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税收收入增长6.3%。主要税种中,增值税从3月份起正增长,说明工业在那时开始企稳回升。 材料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于XX年8月7一9日,先后来到无锡、南通就太湖治理、苏南经济转型、江苏沿海经济带发展等进行调研,这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第三次到江苏考察调研。他近日在江苏考察时指出,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企稳向好的形势下,中央强调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动摇,这是因为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国际经济前景还不明朗,外需下滑的压力仍然很大;经济自主增长的动力还不强,一些行业、企业经营还比较困难,产能过剩的问题十分突出,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扩大内需在短期内还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一些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会递减,一些关系长远的政策收到成效需要时间。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导向不能改变。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调整经济结构结合起来,以平稳较快的经济发展为结构调整提供基础,创造条件,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经济生活角度】1.应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财政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所起的作用。(1)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政府通过制定扩张性财政政策或紧缩性财政政策调节经济的过缓或过快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降低税率,扩大财政支出,可以拉动投资和消费,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2)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当前重点可以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保障民生。 2.有人说,目前中央强调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动摇,会造成我国的财政赤字,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利。请结合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对此进行评价。(1)宏观调控转向防过冷防通缩,就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实际等于扩张性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的直接表现形式是通过发行国债,扩大赤字来加大政府投入。我国将扩大赤字发行国债。 (2)财政收支的三种情况:收大于支;收等于支,或收大于支略有节余,收小于支略有赤字;收小于支。第一种情况意味着财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第二种状况叫做收支平衡,第三种状况就是财政赤字,财政赤字主要靠借债来弥补,但发行货币也是一种消除赤字的办法。不能笼统地说财政赤字是耆利还是有害。 (3)一般说来,财政赤字过大会引发通货膨胀,但近年来我国运用适度的财政赤字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平衡总供给和总需求等产生了良好的作用。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 【政治生活角度】 为什么党和政府要实行积极财政政策?(1)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内需,保增长”,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来袭,我们首先要把国内的事情办好。中国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本身就是对全球金融市场稳定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 (2)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执政地位;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3)国家的职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内需,保增长”,扩大内需的十项政策,是国家履行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 (4)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促进发展,发展有利于和平。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中国重拳扩大内需对世界经济是重大利好。 (5)是国家坚持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体现。 【生活与哲学角度】1.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已开始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中国虽然受到的直接冲击相对较小,但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已经开始显现,经济增速连续五个季度减缓,今年年中,中共中央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下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2)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扩大内需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要实行积极财政政策。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财政政策的特点:思路新、工具多、导向明。 (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江苏省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提高说明了这一点。 (5>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XX年政策组合的变迁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也体现了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认识无止境,一切把认识凝固、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 (6)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在江苏考察时指出,我国经济企稳向好,同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 (7)联系具有普遍性,因此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向实体经济蔓延,国内宏观经济增速的回落成为此次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原因。 (8)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要重视和调动人的精神能量。 (9)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江苏省经济的见底回升说明了这一点。 (10)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决定在XX年前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这有助于恢复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中国这次救市行动与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时有所不同,这次的重点是改善民生,改善人民居住、出行、环境、医疗和受教育的条件。投资4万亿人民币还有助于世界经济克服金融危机,将不仅对世界经济构成支撑,也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很大影响,有助于纠正中国经济的不平衡。 (11)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所以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重视量变,还要学会“优化结构”。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可以引起质变,所以要研究事物的结构,调整优化事物的结构。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