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小康(精选3篇)
走向小康 篇1
一、课时基本内容:1课时 走向小康二、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重、难点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取舍,教法、学法的选择等
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体现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的目标以及“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的内容要求。其中“感受小康”的框题阐释了学生生活的变化,让学生看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各种变化,从而体会小康生活的到来和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解读小康”则剖根究源,考察了“小康”二字的来源及其含义,以此来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的状况,认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重要意义。本课和第五课是第六两课的基础。
2.学情分析:学生对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有了解,本课内容的设计遵循的是从直观向抽象、从感性向理性的逻辑。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观察社会、查找反映小康生活的资料获得直观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考察“小康”概念的起源,进而反观我国小康社会的理想目标。3.重、难点的确立:
本节重点、难点:第四课是本单元“财富论坛”的引子,相对于其他课来说,不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本课的两个框题可以合并在一节课上。“感受小康”“解读小康”两个框题相比较,第二框题“解读小康”是重点。因此,本节课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了解“小康”一词的含义、小康的实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目标中的地位、“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含义。4.教学资源的取舍:(1)充分利用教材课文中的材料。(2)对实现小康的意义、全面小康需补充一些相关材料。5.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观察社会、查找反映小康生活的资料获得直观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考察“小康”概念的起源,进而反观我国小康社会的理想目标。本单元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可以组织开展以“我心中的小康社会”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朗诵或绘画展等形式的活动。(1)讨论法。(2)问答法。在导入阶段和课中,大量使用。(3)阅读法。对课中重要文字、图片、图表要引导学生阅读。(4)笔记法。课文中重要的概念、意义等要通过笔记批注和用笔勾画的方法进行标识。(5)探究法。结合课中的交流和探究。(6)讲解法。本课知识点较多,需要教师适当进行归纳和讲解。三、拟达成的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了解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了解“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概念。
能力目标:学习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感,懂得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四、教学流程
环节
师生活动设计
训练内容
预期目标
设计意图
效果反馈与修正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查找反映我国人民小康生活的照片或其他文字资料;思考并写出自己对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看法,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整理理解我国进入小康社会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
课中教学
课中教学
导入:阅读教材p23-24:材料与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家庭近年来发生的变化以及家人的感受。第四课 走向小康(板书)一、感受小康(板书)
环节一:感受小康:可以用一个词语概括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这个词就是“小康”。那么,什么是“小康”?我们来感受一下人们对小康生活的描述。 教师呈现一组老百姓对小康生活的描述,学生了解老百姓眼中的小康生活。 (1)我家盖了三间瓦房,买了拖拉机,我过的就是小康生活,不愁吃穿嘛! (2)我家买了一百多平米的新房,买了小轿车,我家算是小康了。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反映小康生活的资料,或者自己家庭生活的状况,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小康生活。1.小康生活是一种衣食无忧、内心感到满足的生活状况。2.总体上达到小康的意义(板书)二、解读小康(板书)
环节二:解读小康:“小康”到底指什么?请阅读教科书p26:的第一篇阅读资料,回答如下问题。
①“小康”一词源自哪里? ②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1.小康水平(板书):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那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如何呢?请阅读教材p27:进行思考归纳。2.三步走的战略(板书)3.我国现阶段小康生活的状况:到XX年,总体实现了小康,但是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板书) 请阅读教材p27:最后一段阅读资料,了解什么是全面小康?“全面小康”与“总体小康”之间的关系?4.全面小康:即更高水平的小康(板书)(1)时间:21世纪头20年。(2)特点:与总体小康相比,是较高标准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与精神文明的小康相统一的小康。5.xx大对全面小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结:本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所取得的成就,了解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要经历的基本过程。现在,我们懂得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和实现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懂得了建设国家、改善人民生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学生阅读学生思考学生发言听讲解学生展示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其意义,畅谈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美好。学生阅读学生思考学生回答学生阅读学生思考学生回答学生小结直观感受我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感受小康生活的到来。进一步理解和感受小康:什么是小康?①“小康”一词源自哪里? ②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现阶段小康水平的特点?如何理解全面小康?“全面小康”与“总体小康”之间的关系?初步感受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变化,体会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受小康社会。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更加深入地了解小康社会的美好,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铺垫。
让学生从理论上了解“小康”一词的含义以及我国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了解建设小康社会与提高我国人民物质与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我国政府是如何促进生产发展、实施强国富民政策的让学生懂得: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总体实现了小康。但是,我国现代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等的小康。巩固提升,为后面教学打下基础。
课后安排1.完成练习册p?2. 教师查找有关劳动致富、智慧致富的案例、名言;制作有关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劳动致富、智慧致富的案例和名言。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理解劳动致富、智慧致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五、教学反思:
走向小康 篇2
课题
第4课 走向小康
课型
新授
总序号
4
时间
课 标
解 读与
教 材
分 析
课标解读:三4.1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4.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教材分析:走向小康是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四课内容,重点是了解我们的小康还是总体小康。以及全面认识全面小康。
学 情 分 析
经过两年的初中学习生活,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很大提高;另外,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上的学习、新闻报刊的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对于小康社会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为学生学习本课提供了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但是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是有限的,老师应及时地给予指导。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第四课是本单元“财富论坛”的引子,相对于其他课来说,不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本课的两个框题可以合并在一节课上。“感受小康”“解读小康”两个框题相比较,第二框题“解读小康”是重点。因此,本节课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了解“小康”一词的含义、小康的实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目标中的地位、“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含义。
教
学
目
标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感,懂得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能力
目标
学习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知识
目标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我国政府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初步了解我国政府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了解“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概念。
创新
支点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资料,通过分析,讨论,讲解,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学习“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xx大、xx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知识;搜集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图片、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指导学生查找反映我国人民小康生活的照片或其他文字资料,思考并写出自己对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看法,准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
教 学方 法与
媒 体教 具
教学方法: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本节课以讨论分析为主,辅之以讲授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增强分析能力.其主要思路是:分析导入――学生认知――讨论现象――得出结论.各环节均体现以学生为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媒体教具:ppt课件、有关影片剪辑资料、文字材料
教 学 过 程
学法指导引入:看图片,感受小康生活1.呈现一组反映我国人民衣食住行等方面变化的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家庭近年来发生的变化以及家人的感受。教学环节一:感受小康1.可以用一个词语概括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这个词就是“小康”。那么,什么是“小康”?我们来感受一下人们对小康生活的描述。 2. 教师呈现一组老百姓对小康生活的描述,学生了解老百姓眼中的小康生活。 (1)我家盖了三间瓦房,买了拖拉机,我过的就是小康生活,不愁吃穿嘛! (2)我家买了一百多平米的新房,买了小轿车,我家算是小康了。 (3)我妈妈爸爸都有稳定的工作,收入属于中等偏上,我妈妈说我家的生活就算是小康生活了。 3.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反映小康生活的资料,或者自己家庭生活的状况,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小康生活。教学环节二:我眼中的小康1.呈现本备课系统提供的多媒体资源《我眼中的小康》,让学生了解一些人对小康社会的看法,引发学生的讨论。 2.学生交流各自对小康社会的看法。可以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人们的精神面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思考。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意见和看法,总结出小康社会和小康生活的内容。教学环节三:解读小康1.教师:前面我们初步了解了“小康”一词,懂得了小康生活是一种衣食无忧、内心感到满足的生活状况。“小康”是否就是指“靓起来的服饰”“精起来的饮食”“大起来的住房”“鼓起来的钱袋子”等等这些物质生活?“小康”一词是怎么来的?“小康”到底指什么?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我们才能够全面地把握我们现在的状况,懂得我国经济建设的意义,了解未来社会的发展前景。 2.呈现对“小康”概念的各种表述,如“小康”一词的来源、包含的意义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含义等。学生讨论其意义,畅谈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美好。本备课系统提供的资料《小康词典》可以供师生参考。 3.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6 页的第一篇阅读资料,回答如下问题。 ①“小康”一词源自哪里? ②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6 页的第二篇阅读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①最早提出“小康”设想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②正式将实现小康列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xx大 ③从( )年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 a.1979 b. c. d. 5. 呈现教科书第27页中的第一篇阅读资料,让学生通过分析资料了解我国现阶段小康生活的状况:到XX年,我国国家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总体实现了小康,但是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6.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7页最后一段阅读资料,了解我国21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了解“全面小康”与“总体小康”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科书第28页的阅读资料了解“全面小康”或更高层次的小康的内容。总结本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所取得的成就,了解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要经历的基本过程。现在,我们懂得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和实现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懂得了建设国家、改善人民生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可以请学生发表意见,说说学习了本节课后的感想。初步感受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变化,体会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初步感受小康生活,了解人民对小康生活的期盼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受小康社会。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更加深入地了解小康社会的美好,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铺垫让学生从理论上了解“小康”一词的含义以及我国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了解建设小康社会与提高我国人民物质与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我国政府是如何促进生产发展、实施强国富民政策 让学生懂得: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总体实现了小康。但是,我国现代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等的小康
总结升华
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较为简单,教师主要强调重点让学生掌握。如:实现总体小康的时间、正确认识现在的小康水平、全面小康的目标等。
走向小康 篇3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感受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初步形成对小康社会的感性认识。
能力目标:学会从现实变化去感受小康社会,正确认识党的基本路线。
知识目标:了解小康内涵的历史演变、小康的标准、不同阶段的小康特征;认识实现全面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小康的标准、不同阶段的小康特征;
难点:学会从现实变化去感受小康社会,正确认识党的基本路线。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多媒体呈现生活中的各种画面,让学生感受生活的变化,教师引导分析,引出课题《走向小康》
二、 新课教学
环节一、感受小康
学生谈小康:你是怎样看待小康生活。提示学生从自己的身边 所发生的变化如、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所起。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简单的评价后作总结:从衣食住行看小康:1、靓起来的衣着服饰 2、精起来的饮食 3、大起来的住房 4、多起来的私人轿车 5、鼓起来的钱袋子 6、降下来的恩格尔系数。
这些成就是党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的。到20世纪末,人们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环节二、解读小康
什么是小康?小康的演变经历了哪些过程?现代意义上的小康的是谁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引导学生阅读26页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解并分别抽学生回答,教师评定并总结,要求学生了解掌握。
引导学生分析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并填写下列内容:
时间 目标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抽一位学生上黑板填写,教师巡视其余同学的填写情况。教师评定并作分析,特别强调学生要求掌握每一的时间及其对照的相关目标,千万不能混淆。要求学生及时的记忆并抽查学生记忆的情况。
结合三步目标的内容和时间,今天以实现的目标是哪几步?
学生分析后抽学生回答,教师评定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当今意义上的小康:一方面: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东西差距仍相当的突出,所以发展不平衡。二方面:到XX年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达到800美元,所以是低水平的。三方面:当今的人们仍只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无法注重精神生活和生活环静的改善,因此说是不全面的小康。这样的小康是总体小康。
归纳总结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的、发展不平衡的、不全面的。
抽一位学生朗读27页第二段正文,要求其余学生提取文段中的信息,抽学生回答自己提取的到的信息,教师引导分析,全面小康的特点:较高标准的、共同富裕的、精神文明的小康。要求学生掌握全面小康实现的时间及其特点。
环节三、学生讨论:小康的实现有什么意义?提示学生将不同时期的生活情况进行对比。抽学生作答,教师评定并归纳:
1、 将进一步造福十几人口,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2、 有利于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本质。
3、 有利于缓和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
课堂小结:
1、 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分别是什么?
2、 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板书设计:
环节一、感受小康: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感受小康。
环节二、解读小康
1三步走的目标: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2、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
全面小康的特点:较高标准的、共同富裕的、精神文明的小康、
3、 小康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