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法律伴我成长(精选2篇)
第20课 法律伴我成长 篇1
第20课 法律伴我成长
学校与家庭的呵护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关心学校,关怀他人的情感;充分理解家庭与学校保护的内涵,从而能够主动配合学校与家庭保护,健康成长。
2. 知识与能力:
未成年人保护的必要性;未成年人家庭保护的重要意义、家庭保护的相关法律要求。未成年人学校保护的重要意义、学校保护的要求。能够形成从具体现象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能力;自主归纳知识的能力。初步掌握运用书本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
学校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学校、老师给未成年人许多关爱,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引出本课讨论话题:学校与家庭保护
主要流程:
案例分析:通过对《中学的课程设置》、《学校可以开除小a吗》两则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学校保护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分析:通过观看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遇到有关情况的应对办法。
实话实说:谈谈我校哪些做法符合学校保护的要求,哪些需要完善?
辨析:有了学校保护,未成年人就能健康成长。引出家庭保护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小雨的故事》及漫画分析,讨论家庭中的一些行为的恰当与否,讨论家庭保护方面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与掌握家庭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
言为心声:联系所学的法律知识,对自己所受到的良好保护与关怀表达感激之情,同时对家庭与学校保护中存在的困惑、问题寻找对策。联系实际,为和谐校园创建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践活动:小组集体创作以未成年人保护为主题的公益宣传作品。
案例评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的课程生活化、活动化的基本理念。案例分析环节的安排中,案例的选取具有典型性,是学生学校与家庭生活的再现,学生很熟悉,有话可说。同时,有些问题还有一定的思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本教学设计的另一特色在于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的设问与活动安排,如“实话实说”,“言为心声”等,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第20课 法律伴我成长 篇2
第20课 法律伴我成长
社会与司法的保护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掌握未成年人社会与司法保护的重要意义、相关法律要求。能够形成从具体现象中概括出一般原理,学会自主归纳知识的能力。能够初步掌握运用书本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关心社会,关怀他人的情感。在理解社会与司法保护的内涵的基础上,能够主动配合社会与司法的保护,从而实现健康成长。
教学过程:
导入:
用总理看望留守儿童的照片引入课题:国家与社会十分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主要流程:
1.阅读思考:阅读两篇短文,探讨良好的社会环境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系。进而理解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保护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用沉迷于网络中的孩子这一案例,讨论系列问题:网络利大还是弊大?请你为这些孩子脱离网瘾提几个好的建议。这些孩子的成长历程说明了什么?你认为谁该对此负责?社会应该有怎样的反思与行动?了解目前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中的一些不利因素。明确社会在孩子成长中的责任。
3.正面引导:请列举社会生活中重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举措与事例,并谈谈这样做的重要意义
4.案例分析:通过视频及 “网络警察”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国家与社会对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视,并能够理解相关些做法的重要意义,从而为进一步理解社会保护的要求及意义作好铺垫。
5.通过播放影片《心里话》,引导同学们对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作深入的思考,懂得未成年人保护是家庭与学校的责任,更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的系统工程。通过介绍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有关优先发展教育的措施,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6.通过打击雇用童工现象、重庆首次对未成年人暂缓宣判等典型案例的分析,特别是对“暂缓判决”的课堂辩论,让学生对于什么是司法保护,司法保护的具体要求,司法保护的重要意义等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
7.花季宣言:由班级同学分小组完成一个“远离不良影响,促进自我健康成长”的行动宣言,引导同学们认识到,我们不仅需要在良好的保护下学习与成长,更需要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主动配合各方面的保护。
案例评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够密切结合社会生活,特别是学生的生活实际。总理看望留守儿童、视频《心里话》、网络警察及打击雇用童工现象素材,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时代特色,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而对学生上网问题的多层面、多角度的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问题讨论与解决中,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也能够有效地突破与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