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芦花荡》教学方案(精选15篇)

《芦花荡》教学方案(精选1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芦花荡》教学方案(精选15篇)

《芦花荡》教学方案 篇1

  《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芦花荡》

   目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教学时间  

  一课时(40分钟)

  学习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于小说的三要素这一概念并不会感到陌生。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过《社戏》等小说篇目,现在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对小说这一文体的结构要素和行文特点的理解。初二学生对作品复述、品读、讨论探究的的能力也较强。可引导他们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捍卫国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体会并学习课文中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他的妙处,并分析其作用

  2.赏析主要人物“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和传奇色彩。  

  三、知识与技能  

  1. 体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能区分人物描写的不同方法,能够综合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构建人物立体形象,了解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2.理解优美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资源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lu1] 

  一.导入新课(投影课题,播放歌曲)  

  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听到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首威武雄壮、慷慨激昂的《大刀进行曲》,是抗日歌曲中最过瘾、最解恨的一首歌曲吗?尤其是最后一声“杀!”集中表现了中国军民对日寇的无比愤怒和刻骨仇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芦花荡》讲述的就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吧。  

  教学活动2  

  二. 整体感知   

  1.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投影)  

  2.多媒体显示白洋淀优美风光,播放课文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感受课文内容。(要求:边听读边划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找出文中的人物。  

  3. 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lu2] 

  三.课文研读  

  引导学生赏析小说的景物美、人物美,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把握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段。

  1.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③找出文章开篇揭示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句子。分组探究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出示投影片)  

  讨论后让学生代表讲述结果,老师在幻灯片中归纳显示:  

  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2.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思考、讨论、明确  

  ①课文是通过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老头子的英雄性格的?请找出具体描写的语句。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②.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可以用“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上”的句式说出来吗?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过于自信自尊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lu3] 

  四.问题探究  

  课文写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如何理解“过于”这个词?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于”一指“非常”,二有“过头”的意思。所以,本句话既有非常自尊自信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作用: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 的核心。全文情节,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lu4] 

  五.主题延伸

  战争年代,我们的英雄们用他们英雄的行为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篇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呢?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行为来回报我们的英雄和报效我们祖国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想法。

  [lu5] 

  六.拓展练习  

  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一定佩服之至,请你展开想象,把她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lu1]用歌曲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对日寇的侵华无比愤怒和刻骨仇恨!进而理解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lu2]突出小说的重点、难点。

  [lu3]突破难点。

  [lu4].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捍卫国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体会并学习课文中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lu5]活动使所学内容的迁移

《芦花荡》教学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文中的词语,明了词语含义。

  2.休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讲解,辅导完成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2.带领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成的别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3.整体感知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难点

  1.景随情移,情景相生的描写手法。

  2.人物性格的探讨研究。

  ◆疑点

  这篇小说怎样渲染了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芦花荡》教学设计

  课堂学习时间:2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

  2、上网查找有关作家孙犁的人物介绍和代表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3、

  ◆学生准备

  1.浏览有关白洋淀的资料,形成对该地区的基本认识。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及步骤: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一、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字词,并将自己认为需重点识记的生字生词写在下面,小组内交流并展示,巩固识记。

  二、作者介绍:

  大屏幕显示(重要资料)

  a、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全面胜利。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无数的抗日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如王二小、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等,也创造出许多杰出的战斗方式,如地道战、地雷战等。

  b、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xx年4月6日出生。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抗战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芦花荡》是一短篇小说。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

  请同学们注意默读要求和方法。

  a、说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b、说说老头儿是个怎样的人?

  (默读并思考,寻找文中的相关句子或词语、从人物的行动中领会)

  2、学生回答,概述有关故事情节。

  (师生点评)

  四、品读研讨

  1、请同学们注意以下问题

  问题①  为什么说老头儿“过于自信和自尊“?

  问题②  老头儿是个怎样的传奇的人?

  2、学生品读(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感知人物形象)。

  3、小组合作交流。

  [为什么说老头儿“过于自信和自尊“?]

  [ “老头儿是个怎样的传奇的人?]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研讨

  1、问题展示,学生交流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问题③   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划出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说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问题④   假如这位老头儿就是你的爷爷,你会感到自豪吗,你想对他说什么?

  问题⑤   思考:从古至今,世界上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冲突,对于冲突的极端形式――战争的爆发,给社会带来巨大的不幸,人民身受战乱之苦……。结合你的所学,谈谈你对战争的认识。

  二:课堂研讨,领会主旨

  三:我写我画我思考

  1、写作片段尝试:模仿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描写一个人物,要通过一件事和相关的环境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全班复述课文小竞赛。

  3、“我为课文配插图”小组展示作品

  四:总结反馈

  五、补充材料《荷花淀》

  荷花淀

  ――白洋淀纪事之二

  孙 犁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女人抬头笑着问: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

  “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

  “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

  “还在区上。爹哩?”

  女人说: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

  “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

  “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

  “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

  “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

  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一家人送他出了门。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

  “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水生的女人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到了马庄,她们不敢到街上去找,来到村头一个亲戚家里。亲戚说:你们来的不巧,昨天晚上他们还在这里,半夜里走了,谁也不知开到哪里去。你们不用惦记他们,听说水生一来就当了副排长,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

  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

  “你看说走就走了。”

  “可慌(高兴的意思)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拴马桩也不顶事了。”

  “不行了,脱了缰了!”

  “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

  “那是真的,我们家里住过一些年轻的队伍,一天到晚仰着脖子出来唱,进去唱,我们一辈子也没那么乐过。等他们闲下来没有事了,我就傻想:该低下头了吧。你猜人家干什么?用白粉子在我家影壁上画上许多圆圈圈,一个一个蹲在院子里,托着枪瞄那个,又唱起来了!”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现在你知道他们到了哪里?”

  “管他哩,也许跑到天边上去了!”

  她们都抬起头往远处看了看。

  “唉呀!那边过来一只船。”

  “唉呀!日本鬼子,你看那衣裳!”

  “快摇!”

  小船拼命往前摇。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但是立刻就想,什么也别想了,快摇,大船紧紧追过来了。

  大船追的很紧。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的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后面大船来的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妇女们带着浑身水,又坐到她们的小船上去了。

  水生追回那个纸盒,一只手高高举起,一只手用力拍打着水,好使自己不沉下去。对着荷花淀吆喝:

  “出来吧,你们!”

  好像带着很大的气。

  她们只好摇着船出来。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冒出一个人来,只有水生的女人认的那是区小队的队长。这个人抹一把脸上的水问她们:

  “你们干什么去来呀?”

  水生的女人说:

  “又给他们送了一些衣裳来!”

  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

  “都是你村的?”

  “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小队长开了个玩笑,他说:

  “你们也没有白来,不是你们,我们的伏击不会这么彻底。可是,任务已经完成,该回去晒晒衣裳了。情况还紧的很!”战士们已经把打捞出来的战利品,全装在他们的小船上,

  准备转移。一人摘了一片大荷叶顶在头上,抵挡正午的太阳。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了。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一个个像落水鸡似的。一路走着,因过于刺激和兴奋,她们又说笑起来,坐在船头脸朝后的一个噘着嘴说:

  “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

  “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她们自己也笑了,今天的事情不算光彩,可是:

  “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

  “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

  “打沉了,我也会浮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我也不怕!”

  “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

  “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1945年于延安

《芦花荡》教学方案 篇3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作为第一个叙事性作品单元的第二课,我认为它是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的延续和提升:《新闻两则》侧重从结果的角度来表现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芦花荡》则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新闻两则》叙述简明,侧重教会学生六要素的知识,本文开始训练学生从比较复杂的叙述中来把握记叙的要素。同时,叙述相对新闻详尽、生动,也就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更多的路径。

《芦花荡》教学方案 篇4

  《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传奇色彩;学会复述课文情节;

  2、细心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

  3、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教学重点]

  重点:体味这个老头子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学会概括性复述课文情节;

  难点:注意揣摩景物描写。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

  2、上网查找有关作家孙犁的人物介绍和代表作品。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你知道多少抗日英雄的名字,以及他们可歌可泣的故事。(学生发言,相互补充)

  确实,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畔,抗日战争的洪流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芦花荡》,去见识一位普通的老英雄吧。

  二、作者介绍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抗战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芦花荡》是一短篇小说。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提(tī・fang)防 疟子(yào) 寒噤(jìn)蹿(cuān) 仄(è)歪

  飒飒(sàsà) 吆喝(yāo・he) 张皇失措 央告

  2、听课文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

  用“这是一片_____________的芦花荡”陈述。

  3、再读课文,划出景物描写的句子。

  四、品读研讨

  1、美丽的芦花荡里有着哪些人?

  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

  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

  一群愚蠢的日本鬼子兵

  2、课文记叙了哪些事情?

  ① 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夜送两个小女孩进芦花荡);

  ② 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老头子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

  3、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份深沉的爱国热情。

  五、复述课文

  1、 小组合作,学会概括性复述课文

  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 和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复述故事情节。

  预设: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的脑袋上。

  2、学生评价

  3、拓展延伸

  请依照上面的格式,用“深沉的爱国情表现在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六、课堂小结

  燕赵多慷慨之士。这个极具传奇色彩的《芦花荡》故事,让我们在冀中人民身上,看到了属于北方民族的那些最有光彩的品质。小说写的是残酷战争里的人和事,但决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其高昂浓重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

  七、布置作业 

  1、 通读课文,感受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课外阅读短篇小说《荷花淀》。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朗读课文

  三、品读研讨

  1、小说的主角是谁? 老头子。

  2、请用“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说话,探究人物性格。

  (学生小组讨论、补充完善)

  预设:

  ① 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外貌:“撑船的是一个……除非在白洋淀上。”

  语言:“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心情:“悠闲”“编算”

  ② 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对女孩:喜爱;

  对鬼子:满怀仇恨。

  ③ 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勇:不带一枝枪;

  智:设下计谋。

  ④ 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上(核心性格)

  3、课堂练习

  如果你是二菱,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二菱的身份,设身处地,把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四、品味语言

  1、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请找出来,细心加以体会。(详见课文)

  2、请你任选一句,谈谈你的审美感受。

  预设: ①“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②“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比喻手法,体现出老头子的英勇、干练。

  ③“鲜敕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语言清新隽永,柔婉秀美,富有诗情画意。

  五、课堂小结

  年近六十,照例该养养老了,我们的老英雄翅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特别是他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从他的身上,我们再一次分明感知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

  2、课外阅读《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苏联・肖洛霍夫)、《米隆老爹》(法・莫泊桑)。

《芦花荡》教学方案 篇5

  一、说教材

  今天我所说的篇目是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它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八年级第一单元所选择的都是战争题材的文章。战争的残酷,中国人民的英勇气概,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参提出,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的情感,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孙犁的这篇小说《芦花荡》是精读课文,为两课时。我的设想是第一课时复述课文,熟悉小说情节,着重分析人物性格,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第二课时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分析环境对刻划人物形象的作用,并进行人物外貌,心理描写的训练。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痛打鬼子,讨还血债的英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小说中主人公“老头子”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真实、很可爱。“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具有一种立体美;“真实”表现在作为一个大英雄,小说不仅写其智勇双全,而且写其过于自信、自尊,写他自责、歉疚;“可爱”表现在老头子对待两个女孩的`态度上。孙犁在刻画这个人物时从面到点,以“过于自信和自尊”为性格的核心,展开情节,老头子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正是因为作者没有把老头子塑造成“高、大、全”的完美形象,他才更有了几份亲切,他的英雄行为才更富有传奇色彩。孙犁的小说正是擅长以生活中的平常人物为代表,展现后方人民看似平静却又十分艰苦的斗争生活,表现普通群众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从而传达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传达出中国人民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昂扬乐观的斗争精神。

  根据《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②感知老头子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③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情感与态度认识

  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①通过分析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②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探究――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课堂上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拟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听读、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激发兴趣→整体感知→品读揣摩→迁移”的教学模式,感知、品读中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和抗日英雄的故事。

  说明: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人物活动的环境――芦花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创设有利于课文学习的情境;采用听读、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教师有感情地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春光降临,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

  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

  自古燕赵就多慷慨悲歌之士。在党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如我们熟悉的《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芦花荡》

  说明: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爱,对侵略者的恨的情感,油然而生对英雄的敬意,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后,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2、配乐诵读整体感知

  学生在《十面埋伏》《平湖秋月》的音乐背景下以自已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文章,初步感受芦花荡,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阅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如: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并将对课文的整体感受用“这是一片的芦花荡的句式说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阅读永远是对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配上合适的音乐更容易让学生和与文章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这样的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作好铺垫。)

  3、合作探究感受传奇

  1)、比较小兵张嘎、李向阳,铁道游戏队等你所熟悉的抗日英雄,老头子的英雄性格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来刻画这个传奇的人物形象的?你觉得这个老头可爱吗?(重点探究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2)、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重点探究老头子的性格内涵)

  3)、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重点探究人物形象描写艺术)(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对课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做全面探究,体味人物和情节的传奇色彩。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对本课的重点问题有更明晰的掌握。)

  4、展开想象口语交流

  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会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重点品读并评析他的心理,在品读中展开想象,如果自已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出示画面,请学和给老头和二菱配上独白式的画外音。(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和环境能有自己的体验,在交流合作中,参与说话,展开想象,学生的积极性高,表现欲强,这也符合活动原理。)

  5、小结存储体验拓展

  小结: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课文中的老头子就是一个真实,可爱的老英雄,他以英勇的斗志和非凡的智慧保卫了自己的家园,赢得了胜利。从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中,传达出中国人民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昂扬乐观的斗争精神。他的行为告诉我们,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延伸: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在大家所熟悉的抗日战争歌声当中结束。(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故事,歌声引发体验,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学习英雄们不怕艰难,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让语文课堂向更远的方向延伸。)

  6、作业布置课外延伸

  摘抄课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佳句。

  比较阅读孙犁的另一篇小说名作《荷花淀》。

《芦花荡》教学方案 篇6

  课标解读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教益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了解小说的特点,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和结构运用默读的各种方法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

  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预习导读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我会学

  1 、给加粗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疟( )子寒jìn( )蹿了一蹿( )吆喝( )

  zè( )歪飒( )飒阴惨( )提防( )

  2、 《芦花荡》的作者是__________,选自《 ________ 》,本文是他的“__________”,他的`另一篇小说是《荷花淀》,写作年代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 ________”

  3、本文的体裁阅读小说应注意把握那三要素

  试用这三要素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二、我的疑问

  预习导学教学过程

  三、我会做:小组合作展示、

  1、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2、作者用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的?

  3、请用不同的标记分别从文中画出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的句子。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四、归纳总结:

  4、①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②并结合课文对其中一种性格举例详细说明。

  ①

  ②

  ③

  ④

  5、小说中着意突出的是其中哪一性格特征?“过于自信与自尊”的“过于”应当怎样理解?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一、我的收获:位老英雄。让我们一起走近课文《芦花荡》。

  二各小组将预学成果展示出来,小组之间评比。

  三、归纳整理。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四、自我评估

《芦花荡》教学方案 篇7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悠闲(    )    疟子(    )  苇塘(    )  撒网(    )

  寒噤(    )    仄歪(    )  泅水(    )  飒飒(    )

  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①人们的眼再尖厉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掌出来。 (   )

  ②老头子的身体往上窜了一窜,随着,那小船很利害地仄歪了一下。(   )

  ③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末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

  ④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错,船却走不动。      (  )

  3、结合语言环境,试试解释下列词语。

  ①……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编算:                                                  

  ②……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她挂花了”。

  挂花:                                                   

  4、选词填空。

  ①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

  (a.撑 b.划 c.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  (a.奔 b.走 c.超)着东南去了。

  ②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  (a.阴森恐怖 b.阴森黑暗 c.暗无天日)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   (a.堕落 b.掉 c.滴落)下来的样子。

  ③弯弯下垂的月亮,   (a.挂 b.镶 c.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④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  (a.飒飒 b.瑟瑟 c.呼呼)的风响。

  5、下列句子中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情,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b、老头号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c、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d、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

  6、填空。

  ①《芦花荡》的作者是         ,选自《         》,本文是他的“            ”,他的另一篇小说是《荷花淀》,写作年代是              。

  ②《芦花荡》的作者是   ,他与   、   、    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他的小说被称为“     ”。课文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     》。

  7、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2周年的日子里,“记住历史,珍惜和平”成了青少年的共识。假如一位抗日老战士来到你的身边,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假如一们来华谢罪的侵华日军老兵来到你身边,你又将对他说些什么?请围绕“记住历史,珍惜和平”这一主题,根据不同的对象,写下你想说的话。

  ①我将对抗日老战士说:                                   。

  ②我将对来华谢罪的侵华日军老兵说:                            。

  二、阅读理解

  ①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②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③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④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⑤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⑥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⑦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⑧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⑨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8、老头子为什么选择在中午时分来报仇?第①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答:

  9、老头子让二菱看他这场“英雄的行为”原因何在?表现了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10、第④段加粗的“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是表现老头子紧张、恐惧的心理吗?为什么?

  答:

  11、第⑦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

  12、第⑧段画线的自然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三、课外阅读

  (一)彩蒲台的苇

  ①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②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③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像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④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⑤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⑥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⑦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⑧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⑨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⑩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⑾“没有!没有!”    

  ⑿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名简短有力的话吧!

  13、请从第①段中找出一个比喻句来,品味其妙处。

  答:

  13、阅读第②段文字,概括不同苇的不同用途。

  答:

  14、“苇塘”为什么能成为“冀中名胜”?

  答:

  15、“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此句一语双关,赞美了               ,更隐含着              。

  16、文中作者选取了两个典型事例,请说说其作用。

  答:

  17、全文采用     和    手法,塑造了采蒲台英雄儿女平凡而伟大的人格与灵魂。

  18、整容,就是通过人为的手段来改变原来的容貌,以掩盖自己的缺陷,使自己变得美丽或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近年来,日本新历史教唐突书编撰会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以下简称《教科书》)严重歪曲历史,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某著名电视主持人把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的行为斥之为“政治的整容”。

  材料一:关于卢沟桥事迹,日《教科书》中说是“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了战斗状态”。而事实上是日军为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以士兵失踪要求入城检查而遭到拒绝为借口,向宛平城开枪开炮。

  材料二:关于南京大屠杀,日《教科书》中仅在一张照片上用小字提示了一句“东京审判认为日本军队在1937年的日中战争中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很多中国民众。但是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这几乎否定了这场疯狂杀害30万中国人大屠杀的真实性,而且几乎不会使读者注意到这一惨绝人寰的大灾难。

  材料三:日本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公然违反《联合国海洋公约》,正式宣布接受日本民间企业在中日有争议的东海海域开采油气资源的申请。

  材料四:差不多在《新历史教科书》出笼的同时,日本政府不断向联合国提出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要求。

  根据以上提供的材料,说说“政治整容”的含义。

  “政治整容”:                                                              

  (二)再见藤萝

  孙犁

  楼下小花园,修建一座藤萝架。走廊形,钢筋水泥,涂以白漆。下面还有供游人小憩的座位。但藤萝种了四五年,总爬不到架上去。原因是人与花争位,藤萝一爬到座位那里,妨碍了人,人就把它扒拉到地上去,再爬上来把它的尖子揪断,所以直到现在,藤条已经长到拇指那么粗,是东一条,西一条,胡乱爬在地上。

  藤萝这种花也怪。不上架不开花,一上架就开了。去年冬天,有一位老年人,好在这里休息晒太阳,他闲着没事,随手抓了一条塑料绳子,把头起的一枝藤条系到架上去,今年开春,它就开了一簇花,虽然一枝独秀,却非常鲜艳。

  正当藤萝开花的时候,有几位年轻母亲,带孩子来这里坐,有一个女青年,听口音、看穿衣打扮,好像是谁家的保姆,也带了一个小孩,来架下玩耍。这位小保姆,个儿比较高,长得健康又俊俏,她站在架下,藤萝花正开在她的头上,在早晨的阳光照耀下,就好像谁给插上去的。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妇女服饰大变,心态也大变。只要穿上一件新潮衣裙,理上一个新潮发型,就是东施嫫母,也自我感觉良好,忽然变成天仙。她们听着脚下高跟的响声,闻着脸上粉脂的香味,飘飘然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这位农村来的女青年,站在这些人中间,显得超凡脱俗。她的美,是一种自然美,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更没有描眉画眼的做假。她好像自觉到了这一点,所以她站在这些时髦妇女中间,丝毫没有“不如人家”的感觉。她谈笑从容,对答如流,使得这些青年主妇们,也不能轻视她的聪明美丽。她成了谈话的中心,鹤立鸡群。

  藤萝架旁,每天还有一些老年妇女练功。教她们的,是一位带着江湖气味的中年人。这是一位热心公益的人,见到藤萝散落地下,在他的学生们到来之前,他就找些绳索,把它们一一系到架上去。估计明年春季,藤萝架上,真的要繁花似锦了。

  20、解释下面两个词语。

  ①东施嫫母:                                   

  ②鹤立鸡群:                                    

  21、文章从题目到正文,处处都没有离开“藤萝”,其作用是:                                                 。

  22、本文在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有举例加以说明。

  23、试说说“估计明年春季,藤萝架上,真的要繁花似锦了”这句话的深意。  

  四、拓展练习: 巧填对联

  24、旧时,官场上一般官吏对上司尊称“大人”,而自称“卑职“。于是有人对这种卑躬屈膝的行为进行讽刺,把这两句口头禅缀成一副对联:

  上联:大人、大人、大大人、大人一品高升,升到三十六天宫,与玉皇大帝盖瓦;

  下联:                                                               

  25、乾隆年间,曾迎来外国一“活佛”住在北京雍和宫内,供奉甚勤,参谒者络绎不绝。不幸的是“活佛”不久因患痘疹死去了,有人送一挽联:

  上联:渺渺三魂,活佛竟成死鬼;

  下联:                                                                 

  26、明代内乡县有个叫李子田的学生,看到其弟李萌仍是一名编外增额的增广生员,几年来未有长进,就写一联寄去:尔今年增广,明年增广,不知尔增得几多,广得几多。李萌看了后,心中不悦,想到哥哥虽然官授翰林检讨,也不过如此,于是回敬了下联:                                             。

  五、话题作文

  27、课文《芦花荡》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如“月明风清的夜晚……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等。模仿课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写写你家乡的景物,400字左右,题目自拟。

  《芦花荡》精读精练参考答案

  1.略 2.①撑②蹿③抹④措3.①盘算②受伤4、①a 、a  ②b 、c ③c  ④a5、b6、①孙犁、孙犁文集、白洋淀纪事之二、抗日战争时期②孙犁、赵树理、周立波、柳青、诗化小说、《荷花淀》7、①老爷爷,感谢你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做出了牺牲,祝您健康长寿,生活幸福。②爷爷,你的勇气值得敬佩,想信您的这一举动会给贵国一些仍怀军国思想的人以最好的教育。(语气要委婉,对长辈要尊敬)8、天鬼子掉以轻心,加上天气闷热,鬼子肯定会到淀里洗澡,洗澡时不能带枪,而水里则是老头子的天下,这样选择是为了扬长避短。画线句子不仅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还渲染了一种神秘的气氛。9、菱挂了花,老头子很内疚,让二菱看自己打鬼子解恨,同时也向她们证明自己不是吹牛。表现了老头子过分自尊的性格。10、是,这些描写写出老头子为了引诱敌人上当故意装出害怕的样子,旨在表现老头子的机智。从后面的描写也可见,老头子并没有丝毫的紧张、恐惧。11、喻,形象地写出了老头子痛打敌人的情景,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12、然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老头子把敌人置于死地时,内心萌发出的一种报仇后的轻松、愉快的情绪。13、“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形象地说出了“人”与“苇”密不可分的关系。14、大白皮和大头栽:织炕席;正草: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15、一方面因为好看,风景优美;另一方面是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16、采蒲台的苇美  对这里人民抗日英雄事迹的由衷赞美17、塑造采蒲台英雄儿女平凡而伟大的人格与灵魂,抒发对抗日根据地人民丰富而崇高的人、情、美的饮佩之情。18、寓情于景;白描19、指日本用颠倒黑白、抹杀事实等手段来篡改教科书,以掩盖罪行、美化自己,从而达到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和更高的政治地位的目的。20、①长得很丑的女性。东施、嫫母,古代丑妇②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21、以藤萝为背景、为线索、为衬托,并以此聚合人物,展现风貌。22、强烈的对比(或“正反对照”)。具体表现在时髦城市妇女和农村女青年身上的对比,在主妇和保姆之间,表现一个浮华一个朴素,感情的天平倾向了对自然美的歌颂。23、“热心公益的人”的美好德行潜移默化地感染着他人,美好风尚的形成使得这棵藤萝一定会枝繁叶茂。24、卑职、卑职、卑卑职、卑职万分该死,死落十八层地狱,为阎罗老子挖煤。25、迢迢万里,东来不见西归。26、君今年检讨,明年检讨,不知君检得什么,讨得什么。27、略。

《芦花荡》教学方案 篇8

  [教学设计a]步步感受

  创意说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到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步骤 ]

  观看《铁道游击队》导入  :

  在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让我们――

  一、走进芦花荡

  1.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将感受用“这是一片              ”的芦花荡说出来。

  2.将《芦花荡》中写景物的句子找出来,并展开想象,感受美景。

  二、感受人和事情

  1.粗略感知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如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   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  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 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  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2.重点探究

  ①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           ”说话,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可以有如下结论: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过于自信自尊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②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           ”的句式说话,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与意义。

  可以有如下结论: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③依照上面的格式,用“深沉的爱国情表现在           ”“屈辱的亡国痛表现在           ”的句式发现说话。

  三.探究诗性美

  《芦花荡》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读之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文章的“诗性美”。

  讨论交流,明确:

  ①轻缓的节奏。

  孙犁的小说一般不具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而不力图以情节取胜。《芦花荡》就是这样,讲的是一位老人护送两个小女“战士”,又为她们负伤报仇的故事,全文几乎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一切都在柔美的芦花荡里缓缓的进行,就像那脉脉的流水一样。

  ②白描的手法。

  写人不以外形为主,而是注重神似。往往抓住事物的传神之处,突出重点,通过简洁的,最有特征性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点出人物的神韵,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本文在刻画主人公――协助我军的“老头子”就体现出了这点。他“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这是形貌的描写。紧接着以“短短的花白胡子”和“尖利明亮的眼睛”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在战斗中,又以“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叹了一口气”,“像连珠箭”,“射穿了老头子的心”等几处心理描写,展现了老人的自尊。而人物的几句精简的语言描写,如“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和“等到明天,你们看吧”,就把老人的自信自强、爱憎分明的性格表现得生动而深刻。着墨不多却直指人物的灵魂精神,却反映人物的人性美和灵魂美。

  ③诗意的意境。

  作者追求作品中诗的情调,诗的感情。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

  “月明风清”、“一片苇叶”、“稻米和肥鱼的香味”“飒飒的风响”等情境和语言的选择,就连写战斗,也不忘那“莲蓬的清香”等美的意象的选择。景物的描写是为展现情感的,即古人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使作品的情与景都饱含着诗意,展现出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和光明的人生、以及优雅的人情的向往和追求,对罪恶、丑陋、陈旧和黯淡的事物的厌弃。    

  ④清新的语言。

  本文语言的特色是凝炼、含蓄、优美、生动、富于色彩美和音响效果。课文的第一段,写苇塘、星光和水鸟,都是那么的轻婉柔美,把读者带到一个清新的语境中。“悠悠”“弯弯”“飒飒”“溜溜”等叠音词的运用,给人以轻缓的节奏美感。“风清月明”“清爽”“悠闲”“丝绒”“清香”等词语也给人以舒适、光亮的情感体验,使文章清丽自然,含蓄隽永,柔婉秀美,富于抒情性。

  [教学设计b]网络阅读

  创意说明:以课文为基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阅读面,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实践活动中感性鉴赏诗体小说的艺术美.。

  [教学步骤 ]

  一.第一次上网,查询写作背景及芦花荡的地理特征。

  搜索关键词:芦花荡

  二.第二次上网,发现孙犁其人。

  搜索关键词:孙犁

  三.第三次上网,更多地了解孙犁,扩展阅读“诗体小说”的另一篇代表作《荷花淀》,具体了解诗体小说的特点。

  搜索关键词:诗体小说

  四.更多地寻找并阅读在孙犁影响下的“荷花淀派”作家群“诗体小说”的代表作。

  搜索关键词:荷花淀派

  五.将阅读收获交流共享。

  [教学设计c] 添加配读

  创意说明: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选择、自由活动,给文章配乐、配图、配画外音、配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步骤 ]

  一.沸扬扬读,整体感知。

  二.教师出示《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高山流水》《鱼舟唱晚》《十面埋伏》等经典国乐,要求根据文字与内容选择朗读时的背景音乐。

  明确:读文中景物描写时宜选配《平湖秋月》,而朗读“老头抓鬼子”的内容宜配《十面埋伏》。

  三.使用学生选择的背景音乐,指名朗读1―8段,要求给这段内容配一幅插图。

  明确:可以是美丽的芦花荡为背景,一个干瘦的老头在荷花淀里撑着船。

  四.分组读老头护送女孩子挂花的内容(9―54段),想象老头没完成任务时的心理活动,给老头和二曼配上独白式的话外音。

  活动设计一:

  一学生读课文: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一学生配画外音:多可爱的两个孩子,都怪我,怎么这次就不小心点呢?该怎么向部队交代呢?平日可是在大家面前夸过海口的,这张老脸往哪搁去?

  活动设计二:

  一学生读课文: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一学生配画外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活可不是放空炮,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呢!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五.师范读老头抓敌的部分(55―63),感受作者字里行间对老头的情感,以“老头的形象”为主题,给前面的插图提上一首诗。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孙犁与“荷花淀派”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孙犁,河北安平县人。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腕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作者的名篇《荷花淀》。《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其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我国杰出的语言大师、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茅盾在评介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象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2.课文扩读材料

  荷花淀(见)

  使用建议:《荷花淀》与《芦花荡》是姊妹篇,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都是以炮火硝烟的战争为背景,展现后方人民十分平静却又十分艰苦的斗争生活,表现了普通群众的群众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可以和课文联合起来阅读,进一步感受诗体小说的诗情画意。

《芦花荡》教学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⑵ 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⑶ 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2、能力目标:

  ⑴ 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⑵ 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⑶ 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3、德育目标:

  从文中智勇双全的“老头子”,投身革命的大菱、二菱,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探究问题: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故事情节,在复述中再现文章内容,感受其传奇色彩。在熟悉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美点追寻,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感受作品的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感受课文内容的传奇色彩,并探究传奇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到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板书文题。)

  设计二:

  请大家翻开课本前面的彩色插图《白洋淀》,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白洋淀优美风光,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感受课文内容:

  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1、辨明字音: 

  提防(dī fng) 竹篙(g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 蹿(cuān) 仄歪(zè)        

  趴(pā) 扒(bā) 飒(sà)        

  转弯抹角(mò)    

  2、辨析词义: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仄歪(倾斜、歪斜)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2、学生自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明确:一个干瘦的、眼睛特别明亮的老者撑着一只小船,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运干部。他不带一支枪,甚至也不穿一件像样的衣服(除了那件蓝色的破旧短裤),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驰骋,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稻米和肥鱼的香味,才和歌声一起从苇塘里飘出来;靠了他,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才得以维系。

  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接着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以“但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开头,续说下文。

  四、美点大追寻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一次美点大追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

  1、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同学读这篇小说的感受,要求同学用“我喜欢_____,因为______”这样的句式说话。

  学生各抒己见,畅谈阅读的感受。

  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情节,因为它具有浓浓的传奇色彩。”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因为他孤身一人捉弄并战胜十几个鬼子,本领神奇。”

  “我喜欢这篇小说中的两个俊女子,因为她们小小年纪便投身革命,大菱受伤后表现得异常坚强,是个真正的革命战士。”

  “我喜欢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因为它富于诗情画意,比如‘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我喜欢小说把严酷的战争与温柔的水乡结合在一起的写法,因为它具有一种摇曳的美。”

  ……

  2、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

  五、教师引导学生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1、要求学生就“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2、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

  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3、深层探究:

  提问: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

  ⑴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⑵ “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而女孩却一再怀疑,先不答话,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女孩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待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也不写其用意,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痛击鬼子。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赏析小说的人物美、景物美,把握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段,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充分体会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芦花荡》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身处磁场,我们似乎身不由己。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

  二、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1、以小组为单位,就“你认为小说中人物的刻画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小组组长作总结归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明确: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为“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真实,很可爱。“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具有一种立体美;“真实”表现在作为一个大英雄,小说不仅写其智勇双全,而且写其过于自信、自尊,写他自责、歉疚;“可爱”表现在“老头子”对待两个女孩的态度上。

  2、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立体美: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明表现人物的手段,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学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段。

  明确: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教师点拨:这些片断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

  教师补充:除了对老英雄的正面刻画外,也有侧面描写,如“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歌声、香味让我们想像到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功劳。再如“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写敌人的束手无策,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神奇。又如写二菱对老英雄的怀疑、不信任,侧面写老人的英雄行为。

  3、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真实美:

  ⑴ 提问: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学生明确:

  ①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

  ② 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

  ③ 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

  ④ 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

  ⑵ 仔细揣摩文中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真实、可爱。

  学生齐读相关语段,在想像中感受老人的复杂心理。

  三、赏读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好处

  1、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要求学生从文中画出并摘抄,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

  明确:

  ⑴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⑵ 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⑶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⑷ 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⑸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⑹ 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⑺ 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⑻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学生齐读写景语段,展开想像,感受那浓浓的诗情画意。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景的作用:

  ⑴ 教师示范分析第⑴、第⑻句。

  明确:“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么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白天一片死寂,连水鸟也躲避;只有到晚上,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第⑻句是老人致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这段景物描写有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决非可有可无。

  ⑵ 学生品味其他写景句,分析其作用。可从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等角度入手。

  四、课堂小结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从他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五、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教师点拨: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选三位同学口头回答,其余同学点评。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感受作品的诗意美。

  【板书设计】 

   情节──传奇色彩

  芦花荡:美 → 人物──立体美,真实美

   环境──诗情画意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假如你是小说中的二菱,请你以第一人称改写这篇小说。

  2、小说中,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请用一段文字描述苇塘里的部队生活。

  3、仿写小说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来写你的家乡,注意体现时代特色,体现抒情韵味。

  二、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

  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领土,杀害我国同胞,是非正义的战争;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消灭敌人,是民族自卫,是正义战争。请就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探究以下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场战争?中国人民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谁该对这场战争负责?

  三、组织以“英雄的故事”为题的故事演讲会

  同学也许看过一些表现战争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其中勇敢的英雄形象惊天地、泣鬼神,让我们以讲述故事的形式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与追思,请以“英雄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演讲稿,全班交流,选择较好的发言人参加全校的演讲比赛。

  四、开放性探究

  阅读微型小说《午后的故事》,回答文后问题:

  午后的故事

  一声尖啸刺耳的叫骂声在大街上响起,像平空炸起一颗响雷,撕破了大街的宁静。当时是午后,阳光明亮亮的,没有多少事要去做的人们三五成堆聚在大街两旁侃大山下闲棋,街道上有流水一样的行人。听到这一声叫骂,人们不约而同地伸长脖子睁圆眼睛朝叫骂的地方望去。

  只见一个壮汉手持一把锋利的菜刀在大街上狂奔,他满脸杀气,一边狂奔一边叫骂。

  壮汉手中的菜刀在明亮亮的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像一道火绳烧灼着人们的眼帘。大街的行人纷纷停下来,像被谁无声指挥着似的一同往街道两旁挤靠。街道两旁的男男女女也都站起来,紧张地往更里面的地方挤靠。一时间街道两旁形成两堵人墙,人们都屏住呼吸茫然地看着大街上那个狂奔的壮汉。

  壮汉还在叫骂,狂奔。大街上空荡荡的,仿佛静止的流水。在午后,整个大街上只有一个壮汉在狂奔,在叫骂。

  “站住!放下你的刀!”

  突然,又一声炸雷在大街上炸响,震得两旁的人墙悸动一下,人墙上的一双双眼睛齐刷刷地循声望去。

  一个老人站立在大街中央像巍然挺立的一棵松,迎面拦住狂奔叫骂的壮汉。

  壮汉仿佛没有听见老人的喊声,仍然挥舞着菜刀往前狂奔,他手中的菜刀闪着亮光犹如一条吐着毒芯的长蛇。

  “站住!放下你的刀。”

  老人又大吼一声,声若洪钟。

  壮汉这次听到了,他一愣怔停下来,狐疑地瞅一眼老人。

  老人像挺立的一棵松拦住他的去路。但很快壮汉又凶相毕露,狂嚣起来,他疯狂地挥舞着手中的菜刀,像空中无数条毒蛇在吐芯。

  “让开!我要杀林三,不关你的事。”

  老人岿然不动,威严地吼道:“放下你的刀!”

  壮汉声嘶力竭地叫道:“你让开!不让开我先杀了你再去杀林三。”

  老人说:“放下你的刀!我不会让你走过去,除非我倒下。你听着,要是死我已经死过三次了。小鬼子的子弹从我前胸穿过后背钻出,我没有死;红卫兵把我踹下高台,昏迷了三天我没有死;歹徒的刀从我前胸刺进去,鲜血淌了一地我还是没有死。这三次我都没有死,难道还怕再有一次吗?”

  壮汉无望地说:“不,你让开。”

  老人说:“放下你的刀!我是一个失去儿子的父亲,我不能再让一个父亲失去儿子。”

  听着老人这句悲凉的话语,街道两旁的人墙又一阵悸动,像一阵寒风贴着人墙刮过,人们的心都不住地颤抖着。人们都清楚地记得也是这样一个午后,也是男男女女三五成堆聚在大街两旁侃大山下闲棋,街道上行人如流水,三个歹徒在殴打一个年轻人,年轻人就是老人的儿子。当时没有谁出来阻拦,大街上仿佛空无一人,老人的儿子被打倒在地,肠子流出了一堆,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午后明亮亮的阳光下,在众目睽睽之下枯萎了。

  “放下你的刀!”老人又高声吼道。

  壮汉无力地哀号一声:“不──”可是他拿菜刀的手抽搐起来,剧烈地抖动起来,“哐啷”一声,菜刀落在地上,像一条僵死的蛇。

  壮汉捧着脸蹲下来,忽然放声痛哭。

  老人依然站立着,午后的阳光明亮亮地照在老人身上,老人像巍然挺立的一棵松。

  1、小说的题目是“午后的故事”,文中多次写到午后明亮亮的阳光,作用是什么?

  2、作品是如何从正面、侧面表现老人的崇高品格的?

  3、文中三次以毒蛇为喻对菜刀进行对比性描写,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暗示有人在光天化日下行凶;暗示竟无人制止阳光下的罪恶;映衬老人见义勇为的高大形象。

  2、正面描写:通过语言、行动描写表现老人的嫉恶如仇、大义凛然。

  侧面描写:写周围人的胆小怕事,衬托老人的见义勇为;描写壮汉的穷凶极恶,反衬老人的英勇无畏。

  3、表现壮汉由疯狂到恐惧的心理变化,侧面表现老人强大的震慑力。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关于《白洋淀纪事》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二、课文赏析

  战斗的诗情画意

  《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

  小说一开头,就有一段精妙的景物描写: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美好的幻觉。这是多么优美的自然环境呀!然而,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躲到窝里,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情感!接下来,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很富于生活实感。这让我们不由得想到了《荷花淀》中的景物描写:“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一样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融情入景,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情怀。

  小说结尾部分有一段关于芦花的描写: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这段描写,表面上看,似乎离开了具体的斗争环境,不过,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这是老人战胜鬼子后产生的心理感受。在轻松、愉快的老人眼中,鲜嫩的芦花自然会显得格外的美。

  从这两段景物描写可以看出,战争在孙犁笔下,已褪去了它那狰狞的面目,有浓浓的诗情画意。这是作者内在气质的集中表现。

  ──(参考《孙犁作品欣赏》,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版)

《芦花荡》教学方案 篇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复述故事情节。

  3.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的主题。

  教学重点:

  1.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

  2.体会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探究: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文字资料

  预习提纲: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感知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二、作者介绍: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

  三、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1.明确目标

  2.检查生字词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

  四、复述故事情节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1.识记字词。2.进一步阅读课文,分析老头子的性格特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人物性格,体会景物描写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速读课文,概括老头子的性格特征,说说文章是怎样来突出这一特征的?

  四人小组讨论,举手回答,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过于自信和自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爱憎分明:他对于同胞姐妹充满的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付诸行动。

  有高涨的爱国热情: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智勇双全: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景物描写。

  二、体会景物描写作用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的很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的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谈感受。

  三、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芦花荡》教学方案 篇11

  一、导入部分

  引导学生注意这篇小说与以往读过的战争题材小说或者看过的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作的风格不同之处,进入学习。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拟定“你喜欢这篇小说吗?喜欢小说的那些方面?”来确定学习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识教师归结到“人物形象美、环境美、语言美”三大方面并且板书,作为探究学习任务。

  二、检查预习

  1、处理生字词

  2、概述小说内容

  三、走近“老头子”

  赏析老头子这一典型人物形象。

  阅读提示:跳读课文,把你认为描写“老头子”的精彩之处标记勾画出来,加批注。

  思考:

  “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陈述理由。

  1.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2.展示探究学习成果:

  抗日热情高涨的人(二、五段);

  老当益壮的人(三、四、五段);

  自尊自信的人:

  “每天夜里”、“每天傍晚”;三个“不怕”;三处“明天来看吧!”以及大菱受伤以后集中地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

  爱憎分明的人:

  对两个孩子和爱和对敌人的恨“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智勇双全的人(诱敌上钩、痛击鬼子)

  3.分角色朗读体会“老头子”的性格特征。

  4.迁移训练,丰满人物形象:

  从两题中选一题:

  (1)二菱躲在荷叶底下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2)晚上“老头子”回来后向大菱转述白天痛击鬼子的经过。

  5.深化“老头子”形象,分析其典型性和代表性:

  小说为什么塑造一个年近六十岁的干瘦的老头子形象,而没有塑造一个高大魁梧、身强力壮的硬汉子英雄形象。

  (传奇性、典型性、代表性;男女老少全动员,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四、走进“芦花荡”

  欣赏环境描写。

  过渡:倒数第二段“他狠狠地敲打……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一句话有什么作用?文中类似的精彩的景色描写还有很多,请找出来加以分析、欣赏。

  1、自主学习;

  2、展示;

  3、指导朗读,读出情境和趣味。

  语言美的分析穿插在二、三环节中

  五、“荷花淀派”的创作风格

  思考: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如诗如画,“老头子”的'形象塑造趣味横生、丰满有加,这与当时残酷的抗日战争形势协调吗?难道不矛盾吗?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小结: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追求诗情画意之美,尽展浪漫主义色彩,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抒写风云变幻的人生,从而使小说独树一帜,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创作风格:

  以诗歌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六、几分钟自由质疑时间

  七、课堂小结,推荐阅读《荷花淀》

《芦花荡》教学方案 篇1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环境(单元说明)

  《芦花荡》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有的记叙正义战争的胜利,有的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酷,而在血与火的战争中,真善美与假恶丑,人类的意志力、智能、体能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我认为本单元的情感与态度目标是:让学生获得对战争(战争的根源、战争的历史、战争的性质以及战争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选文以叙事作品为主。联系七年级教材,不难发现,从八年级开始,教材在七年级着重培养学生一般的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开始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本册一、二单元安排的均是叙事性作品,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而阅读叙事性作品(记叙文)的基础,就是能清楚地把握记叙的要素。因此,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说,本单元就是要复习、掌握记叙六要素的知识,通过抓六要素来把握课文内容,从而把握叙事性作品的人物和事件,获得自己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的独特的领悟。

  从过程与方法目标上来说,单元要求通过反复练习学会在初读过程中能迅速抓住记叙的要素;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比较、思考课文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默读技能,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

  2、教材特点及教学目标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作为第一个叙事性作品单元的第二课,我认为它是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 的延续和提升:《新闻两则》侧重从结果的角度来表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芦花荡》则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新闻两则》叙述简明,侧重教会学生六要素的知识,本文开始训练学生从比较复杂的叙述中来把握记叙的要素。同时,叙述相对新闻详尽、生动,也就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更多的路径。

  根据《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 应该是: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②感知老头子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③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情感与态度

  认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①通过分析情节感知人物形象。②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二、教学方法

  拟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听读、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激发兴趣→整体感知→品读揣摩→迁移”的教学模式,感知、品读中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和抗日英雄的故事。

  说明: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人物活动的环境――芦花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创设有利于课文学习的情境;采用听读、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法,既是因为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也是根据课文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又富有浓厚的传奇色彩的特点,试图培养学生既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课文内容,又能通过适当的朗读品味、体验,培养语感;教学模式的制定则是根据情意原理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根据学情,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在理清记叙要素基础上把握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复述,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

  三、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

  ㈠  导入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教师有感情地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春光降临,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

  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

  自古燕赵就多慷慨悲歌之士。在党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如我们熟悉的《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芦花荡》

  说明:此导入  ,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爱,对侵略者的恨的情感,油然而生对英雄的敬意,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后,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边听边想像边概括(最好不看书):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试着用几句话概括出来。

  说明:听的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听故事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事。同时,听读既给想像创造了条件,又是诱发学生阅读的“有声广告”。因此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听来捕捉有效信息,在想像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激发学生更大的阅读兴趣。

  方法指导:听的时候注意把记叙要素变成问题,以利于概括。

  四人小组相互交流、补充,教师小结并过渡:

  具体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老头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快速默读课文。要求:

  ①分析情节的具体发展层次。

  ②说说老头子给你的印象,并请找出相关语句。

  方法指导:克服“唇动”“手动”式的默读,养成依靠视觉运动进行的“眼动”式的默读习惯。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并引导合作,深入探究:

  ①小结情节层次:护送(开端)→受伤(发展)→复仇(高潮和结局)

  合作探究:

  课文开头的几个自然段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说明: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从分析情节入手来把握人物形象也是小说阅读的一般规律。探究的问题则是引导学生全面把握文章的布局谋篇。

  ②归纳人物性格(相关语句要求绘声绘色地读出来)

  爱国、爱憎分明、智勇双全、自信自尊,核心是自信自尊

  合作探究:

  ①你能说出这些性格之间的内在联系吗?

  ②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透过老头子这一形象,你能看到些什么?

  说明:小说就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形象的把握影响到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因此,应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扣住人物个性化的东西。

  老头子性格的突出特点也是学生最容易把握的就是他的自信自尊,可做重点分析。其他的有一定的难度,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要求学生把相关语句绘声绘色读出来可以检测学生理解的程度。

  探究的问题则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的突出特点、思想内核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小结。

  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述你这节课的感受或收获吗?

  说明:这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强调教学目标 的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置家庭作业 :

  ①请你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复述给你的家人听,并请把你家人的评价带回来。

  ②朗读课文,归纳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

  说明:设题目的,一是为下课时做准备,二是锻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同时可增进与家人的沟通。

《芦花荡》教学方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象,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述的作用,提高描述的潜力。

  4、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方法:

  探究,体验

  教学媒体:

  投影仪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比如,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很地教训了敌人。这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

  结合注释简介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生字词状况。

  (三)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资料表现出来的?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教师总结明确:

  1、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十分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3、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举例见课文。

  4、(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此刻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近六十岁了,但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2)还表此刻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3)还表此刻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插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十分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4)还表此刻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5、主题: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三、总结: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十分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四、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

  2、思考课后练习三。

  五、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字词

  二、品味赏析:(完成课后练习三)

  景物描述: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十分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十分优美,给人一种用心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述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述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述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答案见教参)

  2、体味这些景物描述的句子。教师示例:讲解第一处景物描述的句子文中第一自然段。

  体味:“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貌”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但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那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

  3、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四人一组,讨论分析,分析合理即可。

  4、景物描述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5、动笔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三、重点研读文章的154段,问题如下:

  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你说说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有什么罪恶用意?

  4、请你指出第四段中从“老头子……个性明亮”一段文字属于什么描述?有什么作用?

  5、透过“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事实?反映了什么问题?

  6、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述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7、“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不是鲁莽?请结合文段资料说明你的理由。

  8、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答案:

  1、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2、这句话的意思是,应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带给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3、敌人企图用这种卑劣手段困死荡中的军民。

  4、肖像描述。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个性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

  5、写敌人为封锁毒计的失败而哀愁,反映了我抗日军民的顽强和智慧。

  6、心理描述的语句:课文47段中从“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呀!”

  补写的心理活动合理即可。

  7、不是鲁莽。因他心中有着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靠着高超的水上技艺,拥有独特的对敌斗争的利器船桨和鱼钩使他在对敌斗争中游刃有余,是处于高度的自信。

  8、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的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答案不求一致。

  四、小结:

  本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述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情怀。期望大家能认真揣摩本文的景物描述,以便在今后自我的作文中充分的运用这一描述手法。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2、预习第三课,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六、课后记:

  板书设计:

  (一)老英雄的性格特征:

  1、爱国抗日

  2、爱憎分明

  3、自信自尊

  4、智勇双全

  (二)景物描述的作用:

  1、渲染故事气氛

  2、烘托人物精神

  3、加强抒情韵味

《芦花荡》教学方案 篇14

  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

  2、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写。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老头子的人物形象,了解老头子的性格特点,今节课我们来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分析文中环境描写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

  (1段)“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抗日战争时期,敌人把白洋淀重重包围,我军处境异常艰难)。

  “呆望”一词还可以看出敌人的束手无策;――“狠狠地往上钻”象征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和斗争的力量。

  (2段)“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表现老头子的身轻如燕,可用一种轻快、潇洒的语调来读。

  (9段)“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天空的明净,用环境的宁静、优美来为下文所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情作铺垫。

  (13段)“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梁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去,她们长大成人了”

  ――把女孩子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天边的北斗“也是一种暗喻,暗喻她们在党的光辉的指引下,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38段)“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用飒飒的风响”来形容老头子此时的心情,月亮也落下去了,老头子心情十分沮丧。

  (55段)“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咽气。”

  ――因为天气闷热,所以鬼子要出来洗澡,为下面情节作铺垫。

  (59段)“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通过静来反衬下面的情景,引出下文的情节。以静来写动。

  (60段)“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老头正狠狠地敲打着鬼子,内心萌发着轻松、痛快的感受,鲜嫩的芦花也显得格外美丽。

  小结:《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件,但决没有那种凄惨的描绘,就连那个女孩子受伤后的几声呻吟,也被轻轻一笔带过,作品要高昂浓重地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地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

  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三、探究讨论

  1、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的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因为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企图用这种卑劣手段困死荡中的军民。

  2、老头子的船头为什么要放那一大捆的莲蓬?

  为了引诱鬼子上当。

  3、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你能够写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怎么样,我没有夸海口吧,小鬼子伤了人,我一定要叫他们付出代价。

  4、结尾段写有个女孩子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是谁?她当时心理是怎样想的?请同学们把她当时的心理补写出来。

  二菱;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老同志,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四、小结

  真正的爱国情感,是从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开始,从你接触的每一位凭着诚实劳动养活全家的人开始,从平凡的生活中解读人的情感开始,从逐步了解用血汗写就的几千年文明开始,而不是空喊。

《芦花荡》教学方案 篇15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学生初次接触/'消息/'这种文体,应知道消息的最基本要求,一是内容要真实,要用事实说话,来不得半点虚假;二是报道要迅速及时;三是要简明扼要。

  消息报道主要是用事实说话,但也可以插入简单的议论。主要文体部分的第二层写完战况后,插入了简要的议论,应引导学生反复思考、细细品味它的作用。

  本文语言极富特色:准确、简明、概括性强;用词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应引导学生欣赏、学习。

  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由时代背景入手)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二、初步感知课文,理出文章的脉络。

  一条新闻,通常包括标题(有的还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有的可根据情况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a.请同学朗读课文,老师注意正音反馈。b.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

  1.正音: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要求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荻港 锐不可当 溃退 歼灭 要塞

  2.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a.从/'新华社/'到/'渡江区域/'为第一部分,即/'导语/'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b.从/'20日夜起/'到篇末是第二部分,即/'主体/'部分,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主体部分又分为三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是第一层,写出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是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未是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三、整体感知课文,揣摩、把握关键词语。

  1.思考:文章是抓住/'横渡长江/'来写的,与/'横渡/'的/'渡/'有关的词语有哪些?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有哪些?

  明确:与/'渡/'有关的词语:/'冲破/'/'渡至/'/'渡过/'/'渡完/'等均是。

  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写我方的有/'歼灭/'/'击溃/'/'控制/'/'封锁/'/'切断/'等;写敌方的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抵抗/'/'微弱/'/'泄气/'/'毫无作用/'等。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文导语部分,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只用了两句话就及时、准确地对事情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可就关键词语作一下分析。

  明确:第~句话,既报道了我军之强大(/'百万大军/'),又点出了战线之长(/'1000余华里/'),/'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八个字写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第二句话中的/'均是/'两个字概括了战线之广大,又洋溢着胜利的豪情,同时又是对/'1000余华里/'战线的具体说明。

  3.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4.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为什么最后才写东路军?

  明确: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5.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见《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6.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评论可分为两方面,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评论中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和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7.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的准确鲜明。采用讨论的形式,由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加以分析。(结合课后练习第三大题引导学生从①词语含义的差异②语句的感情色彩③简略和确凿说法的不同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区别分析。)

  8.小结。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种新闻体裁。

  (1)消息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报道迅速及时;简明扼要。

  (2)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消息的六要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这几个知识点要求学生了解,以便更好地阅读和写作消息。

  9.比较阅读

  阅读/'课后练习四/'《我军横渡长江情景》。这篇消息同样报道渡江战役,比较这则消息同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相同:都是新闻报道(消息),都具有报道及时、语言简洁的特点;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歌颂了渡江战役的胜利。

  不同:课文从全局上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本文只介绍了西路军某部渡江的情况。课文介绍渡江情况简略概括,只交待了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进展情况;本文作者以亲身经历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课文有对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等内容;本文对敌军情况几乎未作报道。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可介绍给学生,便于学生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和理解课文详略的处理。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到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清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教学设计(b)

  教学设想:教师先把新闻这种文章体裁向学生作一个简要的知识性的介绍。应对 时代背景做点介绍,或布置学生在课外找有关解放战争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这样也有助于理解课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感到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又不是无所适从。

  本文学习的重点是消息的特点和文章的语言,不要求学生死记数字、地名、时间、事件等。看插图、幻灯片,增强感官认识。或听录音带,反复朗读,以体会语言特色。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分析课文。

  1.听录音带,看幻灯片,增强直观感受。

  2.叫学生上黑板给加点的字注音(书上标记)。

  分析课文:

  1.消息通常由标题、导语、主体构成,导语指开头的一两句话,它用简明的文字,报道消息最主要最鲜明的事实,或者同时揭示主题思想,主体是对事实的叙述和展开,是消息的中心部分,努力避免和导语语言重复。

  思考:这则消息的导语是什么?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2.导语部分告诉了我们哪些情况?

  明确:渡江人数(百万),渡江区域(1000余华里),渡江结果(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些都体现了渡江气势的雄壮和战线之长。

  电头:电头指说明发电者、发电地点、发电时间的文字,本文开头括号里的字就是电头,电头通常是必不可少的。

  3.指明学生朗读主体部分,了解各路军渡江时间和人数,体会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①给课文主体部分分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第二层:从/'21日下午/'到/'不到丝毫作用/'。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段/'。

  ②指出各路军渡江人数、时间、进展,了解整篇新闻的具体内容。

  (见下文的板书设计)

  4.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

  明确:三个层次,从中路军到西路军再到东路军,这种顺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一是与发动进攻的时间有关:20日夜一一一一1日下午五时--22日下午;二是与所遇敌情有关,西路军与东路军虽同时发动进攻,但西路军与中路军又有相同之处,所遇敌军抵抗较小,而东路军所遇敌军之抵抗则较为顽固;三是各后之间有明显衔接,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和内容上的衔接。

  5.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以记叙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议论,这段新闻中的议论部分是哪几句?

  明确:此种情况,一方面……不起丝毫作用。

  这段议论,主要阐述了什么?对敌我双方的议论,哪一方写得详细?哪一方写得简略?

  明确:从敌人双方阐述了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我方的/'英勇善战,钱不可当/'与敌方的/'希望和平,都很泄气/'形成鲜明的对比。

  讨论时我略敌详,一是因为我军的英勇善战是人尽皆知的,同时也是告诉读者,国民党反动派违背历史潮流,而人民解放军才是正义之师。这段议论,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从写作角度来看,新闻中插入适当的议论,阐明问题,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

  6.本文的语言特点。

  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自由讨论,概括出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讨论过程略。)

  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1)准确:

  如/'1000余华里/'/'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7.完成课后统习

  8.布置课外写一篇新闻一

  学生开始练习写消息,往往掌握不住这种文章体裁的写法,会把它写成一般记叙文。为此,在布正作文时,最好先作辨析练习--把同一题材写成消息和记叙文,让学生进行比较;再强调新闻的要素,然后,取当天或近日的报纸上典型的新闻作为范例进行比较,以增强他们写作的兴趣。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渡长江

  毛泽东

  标题:单行概括事件

  导语:人数区域事件

  主体:各路军渡江情况

  军别时间地段人数遇敌

  中路军20日夜安庆--芜湖30万甚微

  西路军21日下午五时安庆--九江(不含)35万甚微

  东路军对日下午五时南京--江阴35万较强

  进展:

  渡至繁昌,鲁港等地已占领广大南岸地区,正向南扩展中_

  摧毁抵抗,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提(dí)防     寒噤(jìn)                      泅水(sì)

  b.疟(yào)子     疟(nüè)疾                      仄(zè)歪

  c.一蹿(cuān)   飒飒(sà)                      丝绒(yíng)

  d.撑(chēng)船  蹲(dūn)着                      淀(díng)里

  2.下列句子的空缺处应依次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    )

  ①小女孩(    )在船边,用两只小手(    )着水玩。

  ②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    )上了船。

  a.扒淘 趴 b.趴 掏 扒

  c.扒掏 趴 d.趴 淘 扒

  3.填空。

  《芦花荡》是________(作者)的著名短篇小说。故事发生在________的岁月里。在充满诗情画意的________里,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________感到快乐,让________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________。

  (一)语段点将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小女孩子说:

  “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1.上文的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

  (    )

  a.神态描写 b.动作描写

  c.心理描写 d.语言描写

  2.填空。

  ①“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这个句子形象地写出了老头子________到了极点。

  ②“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这句话写出了老头子强烈的________心理。

  ③“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这句话写出了老头子深深的________心理。

  3.上面老头子的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热闹哩!”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从下文看,指的是哪件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

  ①那天的风雪真暴,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了。一屋的跺脚声。

  ②鼻头红红的欧阳老师挤进教室时,等待了许久的风席卷而入,墙壁上的《中学生守则》一鼓一顿,开玩笑似的卷向空中,又一个跟头________了下来。往日很温和的欧阳老师________: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乱哄哄的教室静了下来,我们________地望着他。

  ③“请同学们穿上胶鞋,我们到操场上去。”

  ④几十双眼睛在问。

  ⑤“我要求同学们到操场上站立5分钟。”

  ⑥教室外,卷地而起的雪粒雪团呛得人睁不开眼张不开口。脸上像有无数把细窄的刀在拉在划,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脚像是踩在带冰碴的水里。我们挤在屋檐下,不肯迈向操场半步。欧阳老师没有说什么,面对我们,脱下羽绒衣,线衣脱到一半,夹着雪的狂风帮他完成了另一半。“到操场上去,站好。”老师脸色苍白,一字一顿地对我们说。

  ⑦谁也没有吭声,我们老老实实地到操场排好了队。瘦削的欧阳老师只穿一件白衬褂,衬褂紧裹着的他更显得单薄。我们规规矩矩地站着。5分钟过去了,老师吃力地说:“解散。”

  ⑧就在我还未能透彻地理解欧阳老师这一课时,仅有“中师”文凭的他,考取了北京一所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⑨以后的岁月里,我时时想起那一课,想起欧阳老师课后的一番话:“在教室时,我们都以为自己敌不过那场风雪,事实上,我们不是都顶住了吗?面对困难,许多人戴着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后,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我很庆幸,那天我没有像个别的同学那样缩在教室里,在那个风雪交加的时候,在那个空旷的操场上,我上了终身难忘的一课。

  1.在文中第②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丢今非昔比 惊叹

  b.落神态自若 惊恐

  c.栽一反常态 惊异

  d.飘判若两人 惊诧

  2.下边没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个句子是

  (    )

  a.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

  b.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

  c.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

  d.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了。

  3.下列对本文描写人物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主要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b.用对自然界暴风雪的描写来衬托人物。

  c.对欧阳老师用了正面、形象描写。

  d.对同学们用的是侧面、概括的描写。

  4.文章第①至⑦段写的内容是________。作者详写了________,略写了________,目的是为了通过________的渲染,突出文章的中心。

  5.文章中揭示欧阳老师在操场上给学生上这“一课”用意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在第⑧段补充叙述了“一课”之外的另一件事,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给这篇短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a.泅―qiú c.绒―róng d.淀―diàn 2.d 3.孙犁 抗日战争 芦花荡 抗日将士 日本鬼子 鱼鹰

  (一)1.c 2.①痛苦  ②自责  ③内疚  3.自信和自尊  4.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痛揍鬼子

  (二)1.c  2.d  3.d  4.欧阳老师在风雪交加的一天带领班上学生到操场上站立5分钟,上了一堂令人难忘的课 风雪很暴的恶劣天气  人物活动的过程及细节环境气氛  5.面对困难,许多人……困难不过如此……  6.以欧阳老师敢于正视困难,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事实,证明了经过努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使欧阳老师的形象更丰满,充实了文章内容,突出了中心思想  7.难忘的一课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芦花荡》教学方案(精选15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