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精选17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精选17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精选17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 篇1

  1、三首古诗词可以按先后顺序分别进行教学,也可以把三首诗词进行比较教学。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

  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先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是难点,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去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要作如下点拨:

  《独坐敬亭山》中的“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子的意思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的时候要进行适当的变通,如:我看着山,山也看着我,互相都看不够。《望洞庭》中的“镜未磨”。要让学生知道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制做的,镜表面需要经过打磨。《忆江南》中的“旧曾谙”要交待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再引导学生查字词典帮助理解。

  在理解词句意思时,应鼓励学生质疑,形成师生之间互相对话的氛围。

  3、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说说全诗的大意。如用第一人称来说,用角色对话的形式说,根据提供的画面来说,形成宽松的、相互交流环境。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的语言质量,看是否把诗意理解正确,语言是不是连贯等。

  4、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把握每首诗的感情基调。如《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忆江南》,以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朗诵。

  5、在理解诗意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或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或通过画画等活动方式,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不要停留在简单的意译层面上。

  6、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或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

  7、如采用三首诗词比较教学,可以在基本疏通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诗人不同时间所见景物和景物的特点,以及诗人当时思想情感等方面作相互比较;对诗和词的形式上作些对比。还可以运用不同的音乐作配音朗诵,借以体会诗人当时的不同心境。

  8、教学本组生字,要引导学生自学生字,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然后教师在班上检查。注意“谙”读 ān,不要读成 yīn;“亭”字下面不要写成“子”;“庭”字中“壬”下面的一横要短。

《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 篇2

  1、学生应该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

  2、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当然,也可以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3、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时候,要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点拨,使学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比如,对《泊船瓜洲》中提到的三个地名,学生可能只是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却不明白作者心里真正的想法。教师可以这样点拨:“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在学生心愤而求通、口悱而不能言时,教师适当地介绍背景,帮学生体会文字里面蕴涵的意思。

  比如,《秋思》中,“洛阳城里见秋风”,仅仅是要说秋天到了吗?也要在学生不留意之时,引导其思考“秋风”带给人心理上的感受。

  再比如,《长相思》中的“故园无此声”中的“故园”,不仅要让学生联系前文,明白“故园”是什么地方,还要点拨学生想象: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呢?从而使学生体会“故园”二字所承载的无穷的韵味。

  4、要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

  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5、要切实提高古诗词背诵积累的质量。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认真保质地默写下来。

  6、可以引导学生课外搜集诵读积累有关乡思的诗词或诗词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歌曲,唱一唱。

  7、教学本课生字,要引导学生自学,利用掌握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通过形近字对比或形声字的方法,扎实地写好生字。本课出现了几个多音字,要在初读时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熟读时体会它们的意思。本课的多音字有:“间”读 jiàn;“万重山”和“意万重”的“重”读 сhóng;“还”读 huán;“风一更”的“更”读 gèng。

《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 篇3

  这是古人笔下的江南山水美景,是古诗词,可依照先后顺序分别进行教学。

  1、教师可运用插图创设情境,引学生走入诗词描绘的意境中。

  2、自主读文,理解诗意。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已读文,小组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的意思,再尝试说说句子的意思。注意必要时,教师或引导学生介绍相关背景和其他资料。还要引导学生想想诗中描写的画面,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3、反复吟诵,体验诗情。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可进行汇报展示,比赛读,配乐读等。

  4、拓展积累。展示作者笔下的江南山水,再引导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丰富认知,增加积累。

《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 篇4

  学习建议:

  亲爱的同学们,拿到新的语文课本,你们一定欣喜不已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古诗词三首》,我们在这里将学习三首古诗词: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刘禹锡的《望洞庭》和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古诗词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带我们进入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情感。

  学习本课,我们要认识两个生字“螺”和“谙”,会写5个生字:“亭、庭、潭、螺、谙”。在此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谙”字的读音。

  古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同学们可以自己尝试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词,如果愿意,你还可以在“同步课堂”的“朗读欣赏”中欣赏播音员的朗读,如果有兴趣,你还可以和播音员比一比。

  积累语言的最好方式就是背诵,你多长时间能够背会这三首古诗呢?别忘了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听到你们熟练的背诵,爸爸妈妈一定十分高兴。对于《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两首诗不单单要会背,还要会默写,可不要写错字哟!

  有同学问我:该如何学习古诗词?我的办法是这样的: 1、朗读古诗。先要借助拼音或工具书,也可先听“朗读欣赏”,目标是读准字音;2、描述古诗。先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找出来,通过预习查字典,结合注释或及老师的帮助解决,然后学生用自己的话串讲,基本弄懂诗句意思。3、展开想象。边读边想象画面,感悟诗的意境,品味诗的语言;4、熟读成诵。不仅会背还要会默写,积累优美的语言,感受诗词的魅力。

  同学们,让我们打开书本,操纵手中的遥控器,赶快开始我们的学习之旅吧!

  复习建议:

  1、复习时,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以前学过的课文,展开合理的想象,由“话”转变成为“画”,从而再现诗句的意境,活化诗句的意境。

  2、可以通过三首诗的对比进行复习,抓住诗人不同时间所见景物和景物的特点,以及诗人当时思想情感等方面互相比较;对诗与词的形式作比较等,体会诗人当时的不同心境,深入体会诗句的魅力。

  同步练习:

  一、听写练习:(放在“生字新词”中)

  敬亭山、洞庭湖、水潭、青螺、谙熟(谙练、谙达)

  二、课后习题讲析:

  1、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2、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还想象出了一幅幅图画。

  ø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诗句意思: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只有孤单单的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

  画面描述:寂寥的长空、远去的众鸟、连孤云也悠然远去。读这两句诗,同学们脑子里一定出现了这样一幅清幽平静的画面。也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和寂寞的感情。

  ø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句意思:从远处看,月光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画面描述:读这两句诗,同学们脑子里一定会出现这样的景象:清冽的月光下有着一望无际的洞庭湖,波光粼粼,银光闪闪,如同银白色的盘子。湖中苍翠的君山,就像一枚小小的青螺,小巧玲珑、精致无比。如此美景,怎不令人喜爱?

  ø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诗句意思:春日映照下,江边盛开的鲜花比那火焰还要红艳;那碧绿的江水如同蓝草一般。

  画面描述: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江边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再看那碧绿的江水,绿波粼粼。红花碧水,好一幅江南春景图!

  3、选做题:我还会背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同学们,下面几首诗都是描写山水风光的,你会背它们吗?赶快和我一起来背诵吧!

  如:《绝句》 杜甫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同步检测

  一、基础知识题

  (1)“相看两不厌”的“厌”的意思是(    )

  1、讨厌  2、满足  3、憎恶

  (2)“湖光秋月两相和”中“和”的读音是(     )

  1、huó  2、hé   3、hè

  (3)《望洞庭》的作者是(    )

  1、刘禹锡   2、白居易  3、李白

  二、巩固提高题

  (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了(    )修辞手法。

  1、比喻   2、夸张  3、拟人

  (2)《忆江南》中“忆江南”是(    )

  1、词的题目  2、词牌名  3、既是词牌名,又是题目

  (3)“能不忆江南?”是用反问的语气说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1、对  2、错

  三、能力拓展题

  选择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3)能不忆江南?                   (    )

  1、比喻  2、拟人  3、反问  4、对偶

《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 篇5

  第5课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识记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到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2、通过细读,感悟“绿”字的妙用。

  教学过程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就是长江北岸的瓜洲。请同学们先读一读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吧!   

  3、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1)把古诗读懂,了解古诗的大意。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句的情感。

  (3)有感情诵读古诗

  (4)能结合对《泊船瓜洲》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泊船瓜洲》的解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把学习的“主权”和义务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动力。)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要求其他同学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了“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会写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

  2、我会诵读《泊船瓜洲》。

  3、我知道“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当时王安石是怎么推敲的。

  4、我会解答课后的思考题。

  5、我会说《泊船瓜洲》的大意。

  (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设计意图:求知离不开文字基础,此环节意为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差异,补缺补漏。扎实基础知识。展示顺序的确定,即做到了扶差的作用,又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关键为每位学生都要动起来,投入学习。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情感,感受用词的推敲。

  生1:“到”

  生2:“入”

  生3:“吹”

  生4:“满”

  生5:“来”

  生6:“戏”

  生7:用“绿:最好。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从“一水间”“数重山” 体会那种离家近情更却的感受。

  3、学生展示诵读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的感悟,展示对诗的个性理解,然后通过自己不同的诵读方式,加深对诗的体会,力求每位学生善倾听,能质疑,能展示,善解疑。

  (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诵读

  2、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诗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诗

  4、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诗

  5、画一画展示诗中意境。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设计意图:所有的学习目的,就是运用和再创造,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1、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

  2、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设计意图:没有矛盾就没有创新,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知识冲突才能促进对文本知识和自己内在的知识的冲突,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链,才能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收集有关王安石的诗

  2、把《泊船瓜洲》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设计意图:能否触动学生把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的学习,是一位教师真正的魅力所在,是一节精彩课堂的催化剂,因为,学生喜欢你这位教师,你的课,学生不由自主地为今后自己课堂的再次展示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呢?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的思乡之情呢?

  2、引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秋思》和《长相思》

  (1)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2)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

  3、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1)把古诗读懂,了解古诗的大意。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句的情感。

  (3)有感情诵读古诗

  (4)能结合对《秋思》和《长相思》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秋思》和《长相思》的解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把学习的“主权”和义务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动力。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要求其他同学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我会诵读《秋思》和《长相思》。

  2、我会解答课后的思考题。

  3、我会说《秋思》和《长相思》的大意。

  (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设计意图:求知离不开文字基础,此环节意为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差异,补缺补漏。扎实基础知识。展示顺序的确定,即做到了扶差的作用,又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关键为每位学生都要动起来,投入学习。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秋思》和《长相思》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抓关键字或诗句来体会。

  3、学生展示诵读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的感悟,展示对诗的个性理解,然后通过自己不同的诵读方式,加深对诗的体会,力求每位学生善倾听,能质疑,能展示,善解疑。

  (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诵读

  2、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诗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诗

  4、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诗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设计意图:所有的学习目的,就是运用和再创造,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1、读一读第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词,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各有千秋,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词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还知道那些古诗词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背诵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没有矛盾就没有创新,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知识冲突才能促进对文本知识和自己内在的知识的冲突,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链,才能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2、学生仿写思乡的诗

《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月”的意象;

  2、探究“月”的意象丰富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

  感知“月”的意象,探究和品味其在诗歌等作品中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

  欣赏探究法(即创造气氛,示例剖析;巧妙点拨,启发想象;感悟理解,迁移强化;拓展学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以视频导入――

  思考:古代诗人为什么写这么多关于“月”的诗句?

  引出本课主题―解读古诗词中“月”的意象

  一、古代诗词中月的种类

  明月――明月皎皎照我床(曹丕《燕歌行》)

  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瑟琶行》)

  冷月――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残月――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缺月――缺月挂疏桐(苏轼《卜算子》)

  钩月――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关山月――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

  ……

  二、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有哪些

  (一)“月”是爱与美的象征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

  “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

  (二)“月”是理想人格、高洁情操的象征

  思考:具有“理想人格、高洁情操”象征意义的意象,你还能想到哪些?

  (三)月象征永恒,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四)月是思乡怀远的载体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4.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五)月是失意孤寂的载体

  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三、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独游西岸①(节选)

  辛弃疾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问题:在诗人笔下的明月具有怎样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那一轮浸润过唐诗宋词的明月,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正是我们的精神故乡。我们要努力呵护与守候,即使是在今天!我们也要对夜空里的明月给以更多的关注!

《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2、感受清新明丽、宁静美好的的春日垂钓图,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3、初步感受“渔歌子”词的形式特点。

  4、培养阅读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体会这首词描绘的景象,培养阅读词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教学方法:情景感悟法、引导发现法

  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PPT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歌景交融( 7 分钟)

  (一)好语积累:

  师:出示词语(1) 学生齐读

  师:这组词都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生:回答

  师:出示其他几组

  生:齐读后回答

  师:好词都是靠我们平时积累的,现在老师就考考大家,就读了这一遍,不看屏幕,谁能记住其中的三个以上?

  生:汇报

  师:总结并鼓励。我们平时学习读书的时候,就是要向今天一样一边读一边往了脑海里记,这样随着时间的增加,我们的词语积累会越丰富,我们的读写能力才会提高的快。

  (二)激趣导入:

  师:播放歌曲:《渔歌子》

  师:你从画面中都看到了什么?

  生:汇报看到的内容

  师:谁能凭着记忆,把歌词给大家念出几句吗?

  生:试着背出

  师导入:刚才这支歌,可不是一首普通的歌曲,歌曲中唱的是千古流传的词,这首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正音 感知品味( 10分钟 )

  1、解题

  师:板书课题 (渔歌子 【唐】张志和)

  生齐读课题

  师:这《渔歌子》不仅是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所以这里的“子”不

  能读成轻声,要读成三声。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忆江南写的是什么?那么大家猜猜,结合你的预习,说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渔歌子》是写什么的?

  生:回答

  师:打开课件 理解课题(打渔者或者垂钓爱好者唱的歌。)

  2、初读(正音、品味)

  一读正音,读得字正腔圆

  生:学生看书试读

  师:指名读词

  学生纷纷读词。(师在声音、字音上加以指导)

  师:(出示:多音字:塞 指导)

  二读品味,要读得韵味十足

  师:古时候啊,诗词是用来唱的,它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所以我们要

  读出古诗词的韵味来。(出示:二读品味:......)下面请同学们用小斜线,把这首词的节奏画出来。

  学生边读边画

  画后学生汇报

  师:出示自己的节奏让学生对照

  师小结后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节奏读给大家听。

  三、细读想象 理解词义 (15 分钟)

  1、三读解义,要读得心有画

  师:出示自学提示

  学习提示:

  (1)边读边划,作者在词中写了哪些景物?

  (2)展开想象,说说这些景物都是什么样的?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词义。

  学生小组内学习 教师参与学习

  小组汇报:

  师相机出示: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

  风、细雨

  师: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播放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西塞山风光》

  学生接着小组汇报

  师:你们说得真好,这些景物你们把它说得活灵活现的,就仿佛是一

  幅美丽的画卷。

  小组汇报词义。

  师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景色吗?

  生:回答。

  师板书:(美丽如画 景)

  师:面对这么美丽如画的景色,你能把它读得像画一样美吗?我们共同读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品析作者 深化悟情 (6分钟)

  四读悟清,要读得情真意切

  师:读词想画面,是帮助我们读懂词的好方法,那如果我们想读懂词

  中的人,悟出词中的情,我们就要走进词的作者。通过预习,对于词作者张志和你有哪些了解?

  学生汇报课前预习。

  【师:出示作者张志和及简介】

  师: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这个张志和啊,他钓鱼和别人不同,他钓鱼的鱼钩是不放鱼饵的,同学们,你有疑问吗?那张志和整天徜徉在山水之间垂钓不归,他钓的是什么呢?(生:一种自由自在的情趣)

  师{板书:人:悠然自在}

  师:同学们,作者怀揣一颗悠闲自在的心,面对这美丽如画的景,假如皇帝找到他了,让他回去继续做官,他还能回去吗?那么这里的不须归,{师板书:不须归}你还仅仅理解为不回家吗?还表达了什么?

  生:汇报

  师:谁愿意带着作者的这种悠闲自在不须归的心情把这首词字正腔圆、孕味十足、心中有画的再次吟诵出来。

  【播放配乐,学生吟诵】

  指名吟诵,大家共同吟诵。

  五、总结全文 课外延伸( 2 分钟)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师:张志和整体徜徉在山水之间垂钓不归,极坏了他的哥哥,于是他的哥哥也写了一首词,来规劝他的弟弟,那么这首词又是怎么写的呢?请课下同学们回去收集,看看他的哥哥是怎样劝他的?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唐】张志和

  美丽如画 景 不须归

  悠闲自在 人

《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 篇8

  教学目的:

  1、认识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在自学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3、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齐读)。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现在请大家看课文,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读好。自由读《宿建德江》(学生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

  2 、教学生字

  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在古诗中大家都能读好这些生字,我们去掉古诗的语境,你还能读准这些生字吗?

  3 、再读古诗: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自读)来,你来读一读,你再来读一读(指名读)他读得真不错,那我们向他学习,大家齐读《宿建德江》。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同学们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 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

  教师范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学生看板书)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齐读)

  2、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板书)来,一起把这行诗来读一读。

  3、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而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4、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背着书包回家去)还有人在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温馨的画面让我们感觉无比幸福)现在我们再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又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思念亲人了;(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感到寂寞了;(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怀念家乡了。

  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那一时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来,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读出了思亲之愁(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5 、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孤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月亮又会怎样的劝慰他呢?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把它写下来吧!

  6、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2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是呀!这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罢罢罢,还是看这里, 有的只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7、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四、全诗回读、情感共和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不变的月。学习了本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了孟浩然的知己,朋友,我们已然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让我们这份愁情托付江中的月儿,通过我们的背诵,以解他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回读或背诵全诗指名背小组背比赛背)

  在月亮的光影里,我们看到诗人的背影如此美丽;在月亮的光影里,每一个诗人都曾经陶醉,每一次陶醉都是一幅美的画面,它以如此的凄凉带我们到那诗人的编织的清幽淡雅的诗的境界之中。只要我们用心体会,一定可以跨越时空,体会古诗的无限境界。(齐背古诗)

《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 篇9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的心境。诗句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好教材。此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锤炼历来被人所称道,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位游子的心。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词风缠绵而不颓废,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选编这三首诗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诵读,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设计理念】

  追求古诗学习的人文性、个性化。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提升感悟内涵,达到入情,悟情,融情,升情的目的。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2、搜集这三位诗人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组际比赛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

  2、家乡,是每个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弦,谁一触动它,就会发出最缠绵的思念之音。今天我们就随着古诗《泊船瓜洲》,与王安石共弹一曲思乡曲吧!

  背诵思乡古诗,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亮相的机会,唤起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乐于自觉背诵古诗文的兴趣。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拨动学生的思乡之琴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揭题讨论:

  ⑴ 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吗?“瓜洲”在这里指哪里?

  ⑵ 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谁来介绍一下。

  ⑶ 师相机介绍王安石。

  2、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⑴ 学生自由试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 正音:

  间、数、重、还。

  ⑶ 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或师范读。

  ⑷ 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读通是读懂的前提,因此,先让学生试读,适时辅以教师的范读,或学生的赛读,力求读通的同时,读美。并让学生借助图、课后注释,以学生自己对诗歌内容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取代统一答案,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来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三、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1、反复品读: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⑴ 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⑵ 描述关于绿的好词: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绿”过江南的美丽景色?

  (“阳春三月”、“鸟语花香”、“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绿满江南”、“桃红柳绿”、“春风和煦”……)指数名学生说。

  ⑶ 朗读体会“绿”意: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绿意盎然的春光图。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学生朗读。

  师:你看,这“绿”字让你们这么一说,竟如此的丰富多彩;这“绿”字让你们这么一读,竟如此的生机盎然。知道吗,这小小的“绿”字里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呢!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交流: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换词、朗读体会作者用词之妙,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 

  2、质疑:

  春风真的只绿“江南岸”吗?那作者为什么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不说“春风又绿江两岸”呢?哪个词写出他想回家?(还)

  你有过思念家乡的感受吗?你想家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朗读体会。

  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让他们的情绪在情境中与诗人产生共鸣,更能体悟作品蕴含的情感。

  3、是哪些景物让诗人想回家?他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点拨:

  ⑴ 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一、二行诗。

  ⑵ 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和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标出位置。结合图和注释理解诗意。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水间”“只”“数重山”的意思。

  ⑶ 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① 简介:

  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在学生心愤而求通、口悱而不能言时,教师适当地介绍背景,帮学生体会文字里面蕴涵的意思。 

  ②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⑷ 诗人离家很近了,应该怎样?(*家近应该还)

  4、离家近了,应该回家;离家久了,更应该回家。可是什么原因?

  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四、感情朗读,背诵诗歌

  1、读:

  读出语气、节奏、重音。

  2、评:

  评议读法,注意把握节奏、语速、重音。

  3、背诵:

  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4、小组合作,把这首诗改编成小故事或作画。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通过读、说、议、背诵,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感受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改编诗作,为诗配画,则更是展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五、运用所学,适时拓展

  1、补充写王安石的诗供学生选择自读,或同桌读,或几个人讨论。

  2、补充阅读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拓宽阅读的时空纬度:一是古诗,一是现代诗;一是思家,一是思家更思国。从而实现情感升华,深化学生情感内涵。

  六、课外作业

  收集思乡思亲的诗作,特别是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的诗。

  〖板书设计〗

  ◎钟山         

  ◎京口

  ~~~~~~~~~~~~~~~~

  ~~~~~~~~~~~~~~~~

  ◎瓜洲

  《泊船瓜洲》一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采用板画能很明确地表达了这个主题:京口、瓜洲一水相隔,岸上,诗人独自一人向着家乡的方向远眺,虽然家乡离此地相距深远,但诗人看来,只是翻过几座山就到了,很近很近,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

  1、导入:

  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余光中眼里,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到了张继和纳兰性德的的笔下,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秋思》和《长相思》。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五分钟。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还要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争取把它读得有味。

  2、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3、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4、对比阅读,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

  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词又叫长短句,因此,诗句与诗句不同,根据词牌填写,字数有多有少。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5、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6、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悟出诗、词的不同特点。

  二、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2、借助图、课后注释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⑴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洛阳城里见秋风”句点拨:

  ① “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② 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③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④ 课件播放繁华的洛阳城,再对比反衬引思:面对如此繁华的洛阳城,诗人却只“见秋风”?

  通过想象画面、对比反衬诗人思乡之情。 

  “欲作家书意万重”句点拨:

  ① “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② 简介:

  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③ 想象说话: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④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让人一言难尽呀!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读出“意万重”之感。

  在这里,朗读不再是机械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渲泄。 

  ⑤ 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⑵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从这两句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读不懂的?

  点拨:

  ① 看看文中插图,找找画的应该是哪句诗的意思?

  ② “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③ 换位思考,写话体验:

  出示提示语:

  想一想,如果你是诗人,在这秋风瑟瑟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家书“开封”后,你会怎么做?(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如果你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心里怎么想?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话?想象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图文结合,想象画面,换位思考,丰富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诵读全诗,说说在诗人眼中,乡愁是什么?(一封意万重、说不尽、临发又开封的家书)。

  学习《长相思》:

  1、朗读全词,读通,读出节奏感。

  2、谈初读感受:

  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3、欣赏课文插图,对照文中注释,尝试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

  (学生默读并思考词意,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4、全班交流:

  ⑴ 感受边塞军旅生活之苦:

  ① 说说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诗的意思。

  ② 相机理解“一程”“一更”“此声”是指什么声音?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无法安睡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③ 联系生活谈谈:踏遍千山万水,风雨兼程,你们有没这样的感受?你觉得边塞军旅生活怎么样?朗读体会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联系生活放谈感受,由生活走向文本,激起学生情感体验。 

  ⑵ 想象故园和谐宁静之美:

  ① “故园”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呢?

  ② 全班交流: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祥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

  ⑶ 对比反衬“碎”字之苦涩:

  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碎在征途上,碎在风雪中,碎在心坎上,谁再来读《长相思》?(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3、质疑:

  既然身在征途,身系家园,感觉那么的心碎,那为什么还要参加边塞军旅生涯?引导学生明白好男儿心系故园,更爱国家。

  4、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三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三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

  (第一首,借景抒情,浑然天成;第二首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最后一首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风雪聒耳,吹不断我的思乡情。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反复诵读,感悟特点,升华情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那一股股思乡情!

  四、作业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学生练写。

  4、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设计〗

  秋思              长相思

  见秋风,意万重       边塞苦旅

  思念家乡        思念故园热爱祖国

  说不尽,又开封       思念故园

  〖练习设计〗

  1、当堂测评:

  背诵三首诗词,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

  2、请在正确的读音后打“√”

  京口瓜洲一水间(jiàn jiān)

  钟山只隔数(shù shǔ)重(chón zhòn)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huán hái)。

  3、读一读,写一写:

  洛阳 榆关 河畔 帐篷

  4、按要求填空:

  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诗出自(  )朝诗人王安石的《    》,全诗表达了诗人真挚的(      )之情。其中“绿”的意思是(         ),还”的意思是(       )。全句诗意是(                    )。

  ⑵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这句诗出自宋朝诗人(  )的《      》,在诗人眼中,乡愁犹如(        ),读着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            )。

  5、向大家推荐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或歌曲。

  〖教学建议〗

  一、加强自读自悟

  学生应该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积累,然后引入新课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点拨,使学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加强对比阅读

  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也可以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可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在古诗教学过程中,也可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古诗与现代诗对比阅读,诗与词对比阅读,如学了《泊船瓜洲》后,适时补充阅读现代诗《乡愁》,引导学生朗读发现异同点;学习《秋思》和《长相思》时,则让学生对比阅读诗与词的不同风格特点,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将“读”贯穿始终

  “读中求解,读中求悟”,因此,在理解诗意前,应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诗句,读出节奏感,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读、看画面读、换位思考读等形式读出诗词蕴含的独特情感,达到与诗人情感共鸣的目的。

  四、做好积累与运用

  可以引导学生课外搜集诵读积累有关乡思的诗词或诗词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歌曲,唱一唱。要切实提高古诗词背诵积累的质量。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认真保质地默写下来。

  〖资料链接〗

  1、课后《资料袋》。

  2、余光中: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3、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进士。神宗时,两为宰相,创新法。后罢相居金陵,号半山老人。其政事文学皆著名,词传不多,却一洗五代绮靡旧习。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歌曲》。

  4、张籍:

  唐诗人,字文昌,苏州人,贞元进士。其乐府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甚受白居易推崇,和王建齐名。

  5、纳兰性德:

  (顺治十二年1655~康熙二十四年1685),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始祖为蒙古土默特氏。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他是清大学士明珠的公子,乡试出徐乾学门下。他生平淡泊名利,喜交接文学名士,酷爱书史。论诗反对模仿。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见长,凄惋幽深,颇得南唐二主遗韵。著有《通志堂集》、《饮水词》等。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 篇10

  《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在辞官归乡之后写的一组组诗,共六十首。课本中的古诗即是选自其中的一首。古诗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朗读,熟读成诵。因此我这节课的设计思想就是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古诗,并配以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带着理解记忆。

  首先说一些这节课的优点:

  1、第一个环节,我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绘画作品,让学生诗画配对、这个环节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也比较有兴趣。只有来自学生中间的东西,学生才更感兴趣。兴趣是学好的的前提。

  2、通过观看视频了解范成大的资料也是比较成功的。这个环节与说课的时候有所不同。说课的时候我的思想是让学生看文字,但是改成视频之后,效果比较好。学生非常喜欢看,而且在得到了视觉享受之后也记住了相关信息。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是实实在在认真看了。而且看过之后的东西记忆会比较深刻。

  3、通过观看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本来这个环节在理解完了诗意之后,我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天过去了,却没有行人经过,那些人都是干嘛了?因为之前观看了很美丽的乡村画面,学生还没有从那个思维中走出来。所有答的问题都是我不曾想过的,比如学生说那些人都在家里避暑,或是说躲在家里不出来怕踩坏了菜花等等,都是很有想象力的。通过这个环节我不能不承认预设是多么的重要,但是百密毕竟有一疏。要想尽量小的避免预设不全的问题我认识提前试讲比较重要。因为这节课我在另外两个班里试讲之后回答也是五花八门,很少有人说对。所有即使这次学生的回答再发散,奇怪我也是有应对的心理的。

  4、让学生动手参与古诗的学生当中。我做了精美的卡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拼图游戏。这个环节学生比较喜欢,因为避免了以往枯燥的背诵环节。学生在这个环节也有了团结协作与竞争意识。

  5、让学生不同形式的展示古诗。比如歌唱,打节拍等等。学生的表现非常出色。他们很自信,都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展示。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成熟的地方:

  1、不过第一个环节我在说明要求的时候只说“请同学们连线”但是没有连完之后再背一背。如果事先说明学生可能会有一小部分不敢举手。以后在讲课中要把问题设计全面,不要有遗漏。而且问题的设计要更有技巧。

  2、在时间的把握上有点欠精准。在拼图的这个环节没想到学生小组合作的这么好,他们分工特别明确,动作也很利索,所有很快就把古诗拼好了。我本来想剩下的时间估计够学生拼完就不错了,没想学生能够有时间展示。正式因为学生拼图特别迅速,所有我让学生去展示,但是因为展示的环节又是机动的,所有加上展示之后又显得时间比较仓促。如果时间再多给几组来展示,会更好。这样只能用两个组来展示,本来是想对于形式好的,可以让这个组带领全班来用他们的形式朗读古诗。

  以上几点是我对这节课一点不成熟的思考,希望这种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一直伴随着自己前进。

《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 篇11

  【教材简说】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

  1、课文简说: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词句解析:

  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所见所想。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人向远方,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⑵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延起来,当春风绿了江南两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长满了乡愁。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情之浓烈。诗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一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秋思》:

  1、课文简说: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2、词句解析:

  ⑴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是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了。

  ⑵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小诗,其实包含了作者艰辛的构思过程,应该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如江夔的“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的《秋思》又属一例。当然他见秋风而想的不仅是家中的美食吧?否则怎会“意万重”呢?同是起乡思,张翰“命驾”而归,张籍却不能,恐怕这里又多了一份不能归乡的惆怅和无奈吧!

  《长相思》:

  1、课文简说: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2、词句解析:

  ⑴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词的上阕”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夜深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此行队伍之庞大。在这羁旅野外的深夜,顶顶帐篷,点点灯火,也算是一个特殊的景观,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

  ⑵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而作者于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如果说,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这首词在表达上与李清照的“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芭蕉》)”有异曲同工之妙。

  选编这三首诗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 篇12

  一直以来我对古诗教学感到棘手。如把字、词、句的意思嚼碎了喂给学生,“填鸭式”地教学,学生学得苦,我教得也累;如放手让学生去自学,教师不讲或少讲,又怕煮“夹生饭”。于是我上网收到了陈丽婷老师的《古诗两首》的授课实录,受她的启发,我在教学时,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的感悟能力和丰富的想像力得到极大空间的发挥。

  在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一上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前面的两篇课文作者都是用优美的词句来赞美春天的勃勃生机,万物复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是通过诗的形式来描述眼中的暮春的景色,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双眼听我咏诗。然后让学生把刚才想到的景象描述出来,内心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同学们畅所欲言,很快就把诗的大意描述出来了。最后再通过图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欣赏诗的美,了解诗人眼中朴实的美。效果非常好。

  在教学的最后一环节中,我采纳另一位老师的方法创编古诗。我说:“诗人杨万里住在新市徐公店看到了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就写下了这首古诗。写得可真美呀!其实,你们也可以写出这么美的诗句的,真的!”话音未落,下面质疑声彼此起伏“啊,我们也能?”“太难了!”“不可能!”……

  望着孩子们边说边摇着头摆着双手的可爱样子,我笑着说:“行,咱们不写诗。但是,来试着创编这首古诗的后两句总行吧?小朋友,想一想,假如你就在菜花园中,你可能还会遇上哪些可爱的小动物?并和它们玩耍呢?”只见同学们各个沉思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首先站起来说:“我捉蚂蚱玩。”“我捉青蛙玩。” 一个男孩抢着说。“青蛙是益虫不能捉”有人冒出一句来。“我知道,我只是和它玩,不会伤害到它的。”“我追我家的小黄狗” ……

  我趁热打铁,让同学们仿照古诗后一句,在小组中试着创编诗句。一个孩子写道:儿童急走追黄狗,钻入草丛无处觅;另一个写的是:儿童急扑捉青蛙,跳入莲池无踪影;……

  看到学生越超越课本的创作,我感到很惭愧:不是咱的孩子们没有想象,没有创新,而是老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呀!

《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 篇13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诗词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4、搜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积累古诗词的热情。

  【学习重、难点】

  1、重点:

  背诵诗词,了解意思,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2、难点:

  读诗词,想意境,感悟语言美。

  【教学设计思路】

  这三篇都是以写景为主的古诗词,语言凝练优美,描写生动逼真,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大自然真是真是多姿多彩,令人神往。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主,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深入研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品味语言,学习作者表达情意的方法。

  【教学方法】

  采取“像”、“读”、“议”、“诵”相结合,用音像激起兴趣,通过朗读激qing,在讨论中品味语言,探讨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谈话激趣  祖国的山水是如此的美丽。阅读本单元课文,我们将随作者做一次愉快旅行,体会他们对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和表达情意的方法。 二、导入《独坐敬亭山》  一千多年前,大诗人李白秋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李白感怀身世,自己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饱尝人间的心酸,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者自己,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他觉得自己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因此写下本诗。  学生自读课文,读通读顺,交流相关资料。三、初读理解    帮助学生复习理解诗词的方法:

  1、看插图晓大意。

  2、看注释联系上下文。

  3、查字、词典选解释。

  用自己的画说说从插图看到了什么?强调“厌”的古今不同意。大致说出词意后,再读古诗,读流利读准确。四、感悟意境  熟读(回读)古诗,创设意境 :学生齐读古诗,并想象,如你是大诗人李白,在敬亭山,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找出与孤相同意义的词,让学生体会出李白的孤独并朗读出来。

  解决思考题:

  李白看到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想到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感情朗读:让学生读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幽静。五、学科拓展  要求:

  学生只要基本体现诗意,布局合理就可以了,不做太高要求。 用自己手中的笔在白纸画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画面。  作简笔画。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潮来之前人和江的词句,了解到人很多,江很静。二、自主协作学习第二三首诗词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3、组织学生,指导教学。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白居易的资料,教师补充。

  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同方法学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熟读成诵。三、品味语言  学完了课文,课文的语言的确很美,再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美的句子。  1、学生读课文,划句子。

  2、学生读划出的句子,并说明美的理由。

  3、师生共同品读,感受句子的语言美和形象美。

  四、积累  1、老师说词语意思。

  2、进行词语运用练习。

  1、学生抢答。

  2、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3、师生共同评价。

  五、总结写作手法  1、作者表达方面,我们能向课文学习什么?

  2、教师总结:

  ⑴ 善于观察,在观察时抓住特点。

  ⑵ 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观察到的材料积累起来。

  ⑶ 学着运用侧面描写。

  ⑷ 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1、学生畅所欲言。

  2、学生边讨论边自由读,然后选派代表汇报。

《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 篇14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的思乡诗。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长相思》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它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的词。

  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选编这三首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路点睛

  思路一: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思路二: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4.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泊船瓜洲》)

  学 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背诵一首思乡的古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泊船瓜洲》这首诗,注意“间、数、重、还”的正确读音。

  3.《泊船瓜洲》的意思是。

  4.“间”的意思是( );“数重山”的意思是;第一、二行诗的意思是。

  5.“绿”的意思是( );“还”的意思是;第三、四行诗的意思是。

  6.诗集中集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称为诗眼。默读诗句,勾出诗眼,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

  7.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又”可以换成哪些词,与原句比较,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一、古典音乐创设古诗情境,背诵怀乡古诗词。

  二、明确古诗学习方法:解诗眼→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三、初读课文,落实字词。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音:间、数、重、还。

  四、自读自学“学习提纲”3.4.5题,理句连意,说说古诗大意。

  五、导读导悟重点、难点、疑点及“诗眼”,体会思想感情。

  1.质疑问难,解决难点、疑点。

  2.抓住“诗眼”“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联系全诗想象意境,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思念家乡之情。

  六、讨论“绿”“又”的准确、生动,领悟作者“用景”表达感情的表达方法。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古诗。

  2.合理想象,把《泊舟瓜洲》改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3.积累一首思念家乡的古诗,说说诗句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七、改写古诗,积累古诗

  第二课时(学习《秋思》)

  学 案教案

  学习提纲

  1.题目《秋思》的意思是。

  2.“见秋风”指作者看见了,“欲”的意思是。第一、二行诗的意思是。

  3.“复恐”的意思是( ),“说不尽”指说不完,“行人”指( ),“临发”的意思是( ),“开封”的意思是。第三、四行诗的意思是。

  4.默读古诗,勾出诗眼,联系全诗,想想全诗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一、创设古诗情境,复习古诗学习方法(解诗题→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二、整体感知。检查正角、流利地朗读课文情况,正音。

  三、自读自学“学习提纲”1.2.3题,理句连意,说说古诗大意。

  四、导读导悟“三点”“一眼”,体会全诗思想感情。

  1.解决课文中“难点、疑点”。

  2.指导学生抓住诗眼“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全诗。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古诗。

  2.合理想象,把“秋思”改写成300字左右的记叙文。

  3.积累思念有乡亲人诗《乡愁》

  七、改写古诗,积累古诗

  第三课时(学习《长相思》)

  学 案教案

  学习提纲

  1.题目《长相思》的意思是( )。

  2.“榆关”指,“那畔”的意思是,“千帐灯”的意思是。这首词的上阕意思是。

  3.“聒碎”的意思是,“梦不成”的意思是( ),“故园”指( )。这首词的下阕的意思是。

  4.默读全词,勾出“词眼”,联系全词,想想“这首词”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

  5.朗读、背诵全词。

  一、创设音乐情境,明确学词方法(解题→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二、整体感知,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词

  1.朗读、正音。

  2.书写难字:榆、畔、帐、聒、园、此。

  三、自读自学“学习提纲”1.2.3题,理句连意,说说全词大意。

  四、导读导悟“三点一眼”,体会边塞将士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1.解决词中难点、疑点。

  2.以词眼“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为核心,抓住“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夜深千帐灯”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五、回读古诗词三首,比较其中心、语言、表达方式的异同。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长相思》

  2.合理想象,把《长相思》改写成300字左右的记叙文。

  3.积累思乡的词一首

  六、改写《长相思》,积累思乡词一首。

《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 篇15

  一、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诗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瑰宝,今天又到了欣赏古诗的时间了,首先,让我们来进行背诗大赛。

  今天来研究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今天你就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来研究这首古诗

  二学生自学

  先让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小组选择喜欢的方法,共同学习古诗教师桌间巡视。

  三汇报自学

  小组选出代表汇报自学情况

  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重点词语绿

  2时句的意思

  3几个问题

  (1)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2)体会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用法

  (3)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四总结延伸

  1熟读成诵

  2练习背诵

  3改写短文

  4你离开过家吗?你能体会思念家乡的滋味吗?用几句话写下来

  五课堂总结

  学生自由谈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指名背诵泊船瓜洲,总结上节课的学法

  二导入

  1出示古诗

  2指名朗读

  三学生自学

  分组自学后两首古诗,教师巡视指导排忧解难。

  四汇报自学

  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情况,集体纠正。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重点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杜仲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时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指导背诵

  五感情升华

  读一读第五课学习的三首古诗,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使人在表达方法上却各有特色,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还知道那些古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被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 篇16

  [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方法:借用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自读感悟,朗读涵咏,讨论交流,撰写小论文等。

  教学理念:

  以文定教、顺学而导──根据古诗词的体裁和思乡诗词的题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经验和规律,确定了以朗读品味为主的教学方法;依据单元、课文的编排特点,设计了对比教学的教学思路。

  课前预习:

  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

  课前互动:播放《思乡曲》,师生合作背诵思乡的诗词。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诗。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诗词题目“泊船瓜洲”“秋思”。)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

  (重点强调“间”“重”等多音字,并以此渗透联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确定多音字读音的学习方法。)

  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诗歌大意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

  3.老师质疑检测:“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身在何处呢?”引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感知古诗大意。

  四、朗读品味两首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1.小结过渡。

  2.引导品读《泊船瓜洲》。

  (1)自读批注,读解语境。

  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

  (2)交流感悟,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预设“一水间” “只隔”“绿”“又”“何时”“还”。

  (3)还原诗境,感情朗读。

  (4)角色替换,自由吟咏。背诵诗文。

  3.自读体会《秋思》。

  (1)小结过渡: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又是什么呢?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家乡,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诗文,深入体会。

  (2)自由朗读体会。

  (3)交流汇报,扣住“见秋风”“意万重”深化对诗文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五、对比梳理,整体朗读

  1.总结: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

  2.朗诵两首诗词。

  营造情境,引读朗诵,体会情感,表达感情。

  作业设计(课件出示):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

  2.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奉诏进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何时还

  秋  思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意万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二、对比学习《长相思》

  三、总结三首诗词,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题目 作者 背景 思乡缘由 作者表现 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秋 思 张 籍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叙事抒情

  含蓄感人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征旅途中 遇风雪 辗转难眠 写景叙事

  倾诉心声     

  四、根据上面的表格,小组合作写小论文

  提示:

  竖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比较和两首思乡诗(词)的异同”“古代人离开家乡的原因略谈”“触动古人的思乡愁绪的意象有哪些”等题目写小论文。横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的赏析”论文题目。

  [音频回放]

  :81/xiaoyumeeting/古诗词三首.mp3

  [课堂实录]

  古诗词三首

  课前活动:

  1.师生打招呼

  2.放声背诵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

  师生问好

  师:第五课的古诗词三首,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两首,第一首《泊船瓜洲》作者是谁?

  生:王安石

  师: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师:那《秋思》呢?

  生:张籍

  师:昨天预习过课文了吗?谁来读?

  一女生读《泊船瓜舟》

  师:读得正确、流利。一水间的“间”为什么读成

  生:是一水间隔

  师:让我们一起读第一句

  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

  师:第二首谁来?

  生读第二首

  师:我们都自学了这两首诗,谁结合重点词的意思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一学生说第一首的意思

  师:说得准确而且很流利

  另一学生说第二首诗的意思

  师:你不仅把诗大意说出来,还补充了自己的意思。把老师想问一下这个“欲作”是什么意思?

  生:想写

  师:“又担心”是从哪个词读出来?

  生:复恐

  师:让我们拿起课本,轻轻地来读这两首古诗。

  生齐读

  师:预习得很好,两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到底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这思乡之情?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品读这两首诗。

  一学生读《泊船瓜洲》

  师:你觉得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生:春风

  师:请你谈一谈

  生:因为作者看见春天到了,春风吹绿江南两岸,让他想起了故乡。

  师:这两个句子里有一个字特别特别有名,课后的资料袋里有对这个故事的介绍,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资料袋里的文字资料

  师:诗人字斟句酌,最后确定了一个字,是──

  生:绿

  师:自己读一读这一句,从这个绿字能读出什么来?

  学生小声读

  师:从绿中你读出什么?

  生:我知道春天,燕子飞回来,河水融化了,流出哗哗的水声,柳树随着春风长出了细细的柳条,随着风舞动。小鸟也回到故乡,站在大树上欢乐的歌唱。

  师:这个绿字不知藏着多少幅美丽画面,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出示课件

  学生闭上眼睛想像。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来说。

  生:我从音乐听到小鸟的叫声,小溪水潺潺的流水声,柳枝上长出芽苞,小溪中未融化的冰块儿,在水中跳动。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色。

  生:有点悲伤,有点欢快。

  师:想得多好。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景象?还可以用自己的积累的词语、诗句来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心在山前……

  师:黄四娘家──

  师:小孩们放学了,儿童散学──

  (师生接诗句)

  师:一个绿字里不知藏了多少幅画面,能把这首诗美美地读出来吗?谁来试一试

  一男生读

  师:这个绿字,怎样才能让我们想到更美好的画面?

  生再读

  师:有进步,吹面不寒杨柳风,能让你的春风再暖和一点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好吗

  生齐读

  师:这个绿字仅仅是在写江南的美吗?想想作者身在何处,他的家乡又在哪里呢?师板画。

  师:谁知道?

  生:作者的故乡在钟山,在京口

  师:同意吗?你读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在哪儿?

  生:在瓜洲

  师:你就是作者站在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这两句诗。

  学生读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都是诗人王安石,想着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前两句。

  生读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山道崎岖,交通落后,到长江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在作者的笔下却是“京口瓜洲──,(学生接诗句)钟山只隔──

  (学生接诗句)从这些词语体会到什么呢?

  学生思考,师小声读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体会到交通不发达,但思乡浓厚,用了“只一”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非常浓厚,作者思念家乡的殷切。

  师:是思念,让天涯变成咫尺

  生:我从“一”“树”读出了对故乡的的思念,他的心中非常思念自己的故乡,向往故乡,远处的家乡仿佛就在眼前了。

  师:你读懂了诗人的心,体会到了诗人的心。他的家乡很遥远,却近在眼前,他思念家乡,

  让作者仿佛走不出自己的家乡,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诗的前两句。

  生齐读

  师:作者如此依恋自己风景如画的家乡,为什么又要离开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王安石的有关资料。

  1070年王安石升任宰相,提出正革,主持变法……

  1074第一次变法挫败王安厂被朝廷……

  ……

  师:五十七岁的作者站在长江边,你们能体会到他的心情了吗?

  生:有点高兴,有点悲伤

  师:你带着依恋读一读后两句诗。

  学生读

  师:谁还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

  生:又高兴又无奈的心情

  师:有点无奈

  生:他很想回家。

  师:他对家乡充满了深深的依恋。

  生:他很无奈,他依恋家乡,可他要去当官,皇命难违,很少回家,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家。

  师:这一次他刚刚离开家乡,却对家乡产生深深的依恋。千种滋味,万般愁绪化作江水,滚滚流淌,化作两句诗,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后两句诗。

  生读

  师:九百年前,诗人站在花间渡口,他的身后是深深依恋的家乡,他的前方仕途茫茫,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

  师:老师可以读一下吗?

  师:(师范读)同学们,咱们再读,好不好?

  生:好

  师生齐读

  师:唉!在途中是和煦的春风勾起了王安石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勾起了他无限乡愁,那么,又是什么勾引起了诗人张籍对家乡的思念呢?自己读一读第二首。

  师:是什么?

  生:秋风

  师:板书秋风

  师: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看不见的,作者在洛阳城里都看见了什么?轻声读第一句

  生小声读第一句诗

  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再读第一句。

  生读

  生:他看到满天飞舞的树叶,还有空中排成一字的大雁

  师:大雁朝哪飞?

  生:朝南飞

  生:作者感受到秋风来了,秋风吹过,让人打了个冷颤。

  师:这都是你谈到的秋风。

  生:闻到桂花的香味

  生:他看到一些小松鼠在收集食物,落叶飘下来,桂花的香味,不禁想起中秋节快到了。

  生:看到秋风吹来,带来许多凉意

  师: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兮,雁南飞……来,读第一句诗

  学生读

  师:诗人在这寂聊的秋风中,又做了什么呢?读下面的诗句

  生读

  生:作者想给家人写一封信。

  师:写信,写完又干什么?

  生:写信交给送信人,有些意思没写完,又拆开。

  师:怎样写的,又是怎样拆的呢?(出示课件图片和音乐)你看到他送信时的动作了吗?看到他的神情了吗?体会到他的心了吗?选择写家书和拆家书的片断

  课件出示练笔提示:(指名读提示)

  生:抓住“见秋风”“欲作”“意万重”变成“写家书”片段,或者抓住……

  师:开始写,选择其中的一个片段来写。

  师:谁来读读你写的内容?

  生:现在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此时我想起了年幼的孩子……我抬头看明月,仿佛看见我的孩子和妻儿对我笑呢,低下头……

  生:写完了家书,我又担心又害怕,担心写的不完整……

  师:同学们,虽然有些同学还没有写完,但在你写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诗人的心,对家乡的牵挂,能带着这种牵挂来读第二首诗吗?

  学生齐读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已经细细地品读前两首诗,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一个是生机勃勃的春天,一个是收获的季节来临。

  师:还有什么不同?

  生:《泊船瓜洲》又是新的一年,想起年老的父母,却无法回家。秋是凄凉的季节。

  生:《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的。《秋思》是叙事抒情的。

  师:他们写诗勾起乡愁的事物不同,表达的方式不同。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生:都表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板书

  师: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两首动人的诗篇。

  学生齐读两首诗。

  下节课,让我们走进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说课]

  附课文: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京 口 瓜 洲 一 水 间,

  钟 山 只 隔 数 重 山。

  春 风 又 绿 江 南 岸,

  明 月 何 时 照 我 还。

  秋 思

  洛 阳 城 里 见 秋 风,

  欲 作 家 书 意 万 重 。

  复 恐 匆 匆 说 不 尽,

  行 人 临 发 又 开 封 。

  长 相 思

  山 一 程,水 一 程,身 向 榆 关 那 畔 行,夜 深 千 帐 灯。  风 一 更,雪 一 更,聒 碎 乡 心 梦不 成,故 园 无 此 声。

  (本文为“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参赛课例,由人教小语论坛现场报道)

《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 篇17

  教材简析

  《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包括《独坐敬亭山》《望 洞 庭》和《忆 江 南》。《独坐敬亭山》是李白在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的。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经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诗人刘禹锡在《望 洞 庭》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

  《忆 江 南》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忆江南”是词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所回忆的是诗人曾经观光游览当地风景时所留下的印象。课文选了其中第一首。

  选编这三首古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教学重点是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教学难点是品味诗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古诗,也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诗的意思基本能理解。

  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理解诗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词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诗词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学生无法理解,这需要教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情。

  课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流传至今,并编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诗文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具体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怎样才能让学生从这些诗文精品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古诗文教学的难点和热点。这节课的设计中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多种形式的导读,以读促悟,对话入情,促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达到明意、入境,培养想象能力和语感。

  教学过程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力求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情。

  上课伊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所知道的唐朝诗人都有谁?他们写过什么诗?这样既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检查了学生的古诗学习积累。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把三首古诗词进行比较教学。第一课时是两首古诗的比较教学。在这两首歌诗的比较学习中,让学生知道作者的心情不同,写作的角度不同,景色不同,即使都是江南的山水风光,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第二课时进行《忆江南》这首词的教学,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词与诗的不同形式,以及所描绘的景色的不同。

  关于词句的理解

  古诗文言简意丰,往往一个词、一个句子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场景,一段心路历程,甚至是一段人生,让人遐想,引人深思。词句是构成文章的“材料”,没有对诗句的理解和把握,就没有对篇章乃至整部作品的理解。一首诗词中值得品味推敲的词语很多,在教学中我着力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全诗的画面以后,选择那些画龙点睛的词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那些“着一字而境全出”的文眼,展开丰富的想象,浮现画面,重构意象。

  在《独坐敬亭山》这首诗中,“尽”和“闲”意蕴丰富,是理解《独坐敬亭山》诗情的关键。这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结尾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课堂上应该着力引导学生细心品读,根据诗,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读懂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反复体味这种“静”,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望洞庭》中的“两相和”写出了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

  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的景象。“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白银盘里一青螺”写出了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像一件工艺珍品,使人爱不释手。教学中结合看图、吟诵来体会理解诗人描绘的景象。

  《忆江南》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与同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就体现在这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一个个标点的学习感悟里。

  进入古诗的意境

  课堂教学要做的是架起一座通向诗境的桥梁:解决疑难字,粗通大意,激发阅读兴趣。读者要读出诗情必须进入诗的意境,必须发挥想象。诗词的意境给读者一个无垠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者进入了就会浮想联翩,就会感动不已,就会酒不醉人人自醉。

  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的寻求诗词的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图景。比如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敬亭山和洞庭湖的两处山水给你带来的感觉一样吗;在《独坐敬亭山》的教学中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作者描绘的敬亭山的画面;最后想象着自己就是诗人李白,独自坐在敬亭山的对面,看着这寂静的敬亭山,再带着与诗人同样的孤独、寂寞的心情把这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在《望洞庭》中教师用语言去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诗境: 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上,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或背诵?

  在《忆江南》中播放配乐词朗诵,闭上眼睛在脑子里勾画出一副美丽的图画再读出来。

  古诗文代表着语言艺术的最高境界,字字珠玑,句句音韵和谐,平仄相间,只有教师用心体验,投入真情,引导孩子们反复诵读古诗文,让孩子们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才能把学生带入诗境,感受诗韵,浸润诗情,收获品格。

  课内外拓展

  这三首古诗词意境优美,学生通过读中悟情,读中明理,头脑中或深或浅地形成了一幅或多幅图画。在第二课时我设计了让学生给喜欢的古诗词配画这个环节,把自己想象到的景色再现出来。为诗配画可以加深学生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境,对他们的审美能力、理解能力、绘画能力都能得到锻炼,使感情得到升华。

  改写古诗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和思维训练的好方法。在《望洞庭》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练习说话: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用古诗编故事,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对原诗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第一课时设计了交流课外积累这个环节: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在这里学生能想起多少就说多少,在课后作业中布置继续搜集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以便在第二课时进行交流积累。

  课堂练习

  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练习应该踏踏实实地进行。

  比如课堂留出几分钟写生字,同桌互相检查评析;同桌相互交流说说词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随时发问;同桌检查各自的背诵情况。

  这样在较短的时间里争取使更多的学生大脑得到“运动”,也争取使课堂变得实实在在。

  通过这次备课,我觉得我应该更努力地去大量阅读,不断积累。因为我知道,要带领学生走进诗的王国,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这些正是教好古诗文的根本所在,今后我还要努力尽量把课上得朴实一些。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我们共同探讨怎样进行古诗文教学。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精选17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