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精选16篇)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精选16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精选16篇)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篇1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咱们将一同去感受。

  (板书课题)

  师:请齐读课题。……关于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

  生:枫桥在哪里……枫桥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这座桥叫做枫桥?……

  师:其实,枫桥是江苏省苏州城外的一座小石拱桥。夜──泊?“夜”是什么?(夜晚),“泊”呢?(停泊),那“夜泊”就是──?谁用自己的话把这题目的意思说说?

  生: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旁边。

  师:很好!谁把船停泊在枫桥?

  生:作者张继。

  师:就在那个晚上啊,他写下了这名扬千古的诗句。来,咱们再读课题!

  生:枫桥夜泊!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师:《枫桥夜泊》是一首非常美的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先好好地读给大家听听,好吗?(播放动画,教师诵读古诗。)

  (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你们也想来读一读吗?

  生:想!

  师:为了让你们能读得更好些,周老师给大家提几个小建议,待会,同学们先一个人自由地读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明白了吗?

  生:明白啦!

  师:打开书,第111页,开始吧。(课件:诗文,配以《春江花月夜》的音乐。)

  (生自由读古诗。)

  师:从大家刚才琅琅的读书声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学习古诗的热情!谁来做这节课第一个给大家读古诗的同学?

  (一女生读,较好。)

  师:谢谢你给大家开了个好头!谁再来?

  (一男生读,较有情感。)

  师:有模有样,不错……你来!

  (又叫了两个女生读。)

  师:你的声音真是太美了,太好听了!

  师:都想读,都能读了是吗?

  生:是的!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师:可是,同学们啊,要读好古诗,光是读通了,读顺了,这还远远不够,还应该──

  生:读出感情来。

  师:古诗虽然短小,但往往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要学好古诗,咱们就得细细地去体会这其中的感情,接下来,大家再好好地读读,读出你的感受来。

  生:(自由朗读古诗。)

  师:同学们,你们读得真是太起劲了,老师都有点不忍心打断你们了!来,说说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首诗非常安静。

  师:那你能读出这种静静的感觉了吗?

  (生朗读,有意读得较静。)

  师:其实这位当班长的,平常声音非常响亮,可这次她读得比较──(生:轻)比较──(生:小。)

  生:我觉得读出了一种“安谧静美”的意境。

  师:什么词?

  生:安谧静美。

  师:(竖起大拇指)了不起!你能读读吗?

  (生读,掌声在每次学生读书后都响起。)

  师:掌声一次又一次响起啦。咱们把读的要求放高一点吧,我们要觉得最美,就把掌声送给他,好吗?当然,他刚才读得挺棒!

  生:我觉得这些景物非常的优美。

  师:你能美美地读一读吗?

  (生读)

  师:真美!还有什么感觉吗?

  生:我觉得诗人很忧愁。

  师:你能读读吗?看怎么读出一点“愁”的味道?

  (生读,师生鼓掌。)

  师:掌声说明了一切!同学们的感情倒是非常细腻、非常丰富,那么在那个晚上,诗人张继,他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读读。

  (生再次自由朗读诗文。)

  师:读出味道来了吗?诗人张继他那晚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

  生1:忧愁。

  生2:我也是觉得非常的忧愁。

  生3:我也觉得很忧愁,我是从“愁”字看出来的。

  师:哦──哪一句?

  生:第二句。

  师:江枫渔火──对愁眠。很好!

  生4:很孤独。

  生5:我觉得诗人是对自己现在的出境很愁,我从“客船”可以看出来,它体现的是思想的忧愁,他现在正在客船里面,或许,他不应该在客船,应该在家里面……睡觉。

  师:是啊,真好!看来下面的这个问题老师没必要问了,我本来想问大家,诗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这时候的心情?

  生:(齐答)愁!

  师:(板书:愁)他愁些什么?

  生1:我觉得他可能在为国家而烦恼。

  生2:有可能在思念他的家乡。

  生3:可能在担心他的家人。

  师:有一个字,刚才有个女孩子也点到了,我们从那个字可以看出,他这个时候不在家乡,他在外面。哪个字?

  生:(齐答)客!

  生:还有个字,“姑苏城外”的“外”字。

  师:你从这个“外”字也感觉到了他不在家乡,在外面,是吗?你的感觉挺有意思的!

  师:客,客是什么?

  生:客人……游客……在外做客……

  师:是啊,客人也好,游客也罢,反正他就是个“客”,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哪怕不是个佳节啊,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这漂泊在外的游子,他也会“倍思亲”啊!对吗?

  生:对!

  师:晚上睡不着觉,一个人站在船头上,他可能会想些什么?

  生1:家人是否身体还好。

  生2:他可能会想回家。

  师:在外漂泊,感觉很累了。

  生3:自己的国家是什么样子了,是强盛还是衰败。

  师:是啊,可能有很多事情,他都在担心着呢,一个人在外面,他都不知道。

  生4:想念着家乡的一草一木。

  生5:他可能在想,什么时候才可以回家。

  师:夜深了,他无法入眠,站在船头上,他非常非常地想家。可这时候,家人不在身边,哪怕是看到了美丽的夜景,有人陪他分享吗?……要是遇上了伤心的事儿,有人可以诉说吗?……夜深了,睡不着,想找个人说说话,聊聊天──

  生:也没有。

  师:他只好一个人站在船头上,轻轻地吟诵着这忧伤的诗句──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

  师:通过学习,我们一步一步走近了这位诗人,也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想进一步了解了解这位著名的诗人吗?

  师:(课件出示作者介绍)他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曾中过进士,也在朝廷担任过许多要职,身处战乱时期的他,十分关心国家的前途,关心百姓的疾苦。他为人正直,从不逢迎权贵,曾被一些朝廷的官员所排挤,官场上也很不得志。

  师:进一步认识了诗人张继,我想,我们会更好地理解他的心。──他还有可能在愁些什么?

  生1:老百姓的生活好不好。

  生2:他为什么这么有才华还沦落到要在外面睡觉?

  (哄笑)

  师:据周老师在网上了解到,他并不是没那几个住店的钱,可能正是因为心里忧伤,所以他也没心思到城里去见识那种“灯红酒绿”,他就想在这小桥下,流水边,好好地静一静。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2、理解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入情入境,想像诗所描述的意境;

  4、通过学诗领会阅读诗歌的要领。

  【教学重点】领悟诗歌的感情基调,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意境。

  【教学难点】掌握阅读诗歌的要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用孟郊的《登科后》导入,以登科后的“喜”与落榜后的“悲”形成对比,为学诗定下感情基调。

  二、简介作者。

  三、析题: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看着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四、学诗:

  (一)初读诗歌:

  1、学生齐读。

  2、教师范读。

  3、学生评议老师范读,通过评议掌握朗读技巧。

  4、多层次朗读。

  5、理解诗歌大意。

  (1)阅读诗歌,结合注解理解诗歌大意;

  (2)学生质疑,教师相机析疑;

  (3)学生汇报所理解的诗歌大意。

  (二)精读诗歌:

  1、品读诗歌。

  (1)感悟诗歌感情基调,品读诗歌,深层次理解诗歌意境。

  ①落榜了,想到十几年的艰辛付出都付诸东流,这是怎样的一种失落之愁;要回家了,想起离别前的宏愿,如何去面对自己的父老亲人啊,这是怎样的一种羞愧之愁;人生无常,我的前途在何方?这又是怎样的一种茫然之愁。伴随着音乐声,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想象一下,诗人当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想了什么?

  ②学生汇报。

  (2)在品读中领会阅读诗歌要领。

  2、文本拓展。

  (1)借助文本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①教师配乐范读《不朽的失眠》;

  ②你喜欢这篇文章吗?为什么?

  (2)借助拓展文本,巩固掌握阅读诗歌的要领。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

  教后记:第一次尝试以诗文并行的形式学习唐诗,设计的意图是想让学生透过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体会如何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悟诗歌背后所蕴藏的故事。从本课例操作情况看来,效果较好。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篇3

  诗意在对话中生成

  ――《山行》与《枫桥夜泊》教学

  慈溪市周巷镇第二小学 许金苗

  【教学内容】

  浙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第15课《古诗四首》之《山行》与《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

  1、借助注释,理解诗义。

  2、透过意象,感受诗情。

  3、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课前准备】

  搜集秋诗、秋词。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富有意趣的对话空间。本课试图利用诗歌文本特点,搭建师生对话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处,进行一次充满情趣和美的对话。

  【教学流程】

  一、诵秋感愁,渲染气氛。

  师生交流秋诗、秋词,这些诗词中弥漫着一种较为普遍的悲秋情绪。学生写“愁”字,说说“愁”字上头为何是个“秋”字的理解,建立秋景与秋思之间的联系。

  二、《枫桥夜泊》,品悲秋滋味。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展开想象: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大胆猜想:诗人为什么而愁。意象统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朗读感悟:情境描绘中朗读,诗歌朗读中悟境。

  三、《山行》,悟秋色可爱。

  1、描绘诗人眼中的秋色。

  2、比:杜牧的心境跟张继是否一样。赏:欣赏红叶图片,谈感受,诵诗句。悟:从一、二两句诗中体悟诗人的爱秋情怀。

  四、整合拓展,升华诗意。

  1、同样处在深秋,同样不得志,为何心境会如此迥然相异。

  2、假如杜牧遇上张继,会对张继说些什么。

  3、补充一些爱秋诗,如,《赠刘景文》、《秋词二首》等。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篇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领悟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和表达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

  1、解题:

  2、(图片)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躁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一首诗让张继名垂千古,世界闻名。

  3、展示书画,歌“枫桥夜泊”

  不朽失眠著佳作,千古名篇天下传!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品读“入境”。

  1、读准字音,你读出什么感受?

  (凄凉……)

  2、师范读,生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3、这首诗写了些什么景物?(生答)

  1)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

  2)霜,使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句。品读这两句诗霜满天,地上霜(清冷的感觉),仿佛看到了什么?(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

  5、江枫“对”?――面对,相伴。?“对”是什么意思?此时,谁与谁对?谁和谁相伴?江风和渔火相伴。张继有人相伴吗?体会了张继什么心情?(寂寞)

  6、“眠”――睡了?谁“眠”?江枫、渔火、船家、周围的一切都睡了。诗人怎么样?(难以入眠) 

  树睡了

  桥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有张继醒着

  夜愈深,愈难眠

  原来,作者是对愁难眠啊!生诵读教师改写的诗句

  7、后半句

  1)“客”思乡 寂寞

  钟声响起(课件)讲解作者遭遇,抓文眼“客”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想法和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联想(体会寂寞愁苦)。

  2)诗人在想什么?

  你能用语言表达作者的这种忧伤呢?不能,只能来读!

  三、读整首诗,诵读悟情。

  1、看画面入情入境,将情融入古诗朗读中。

  2、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

  3、张继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情景?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1)边吟诗句,边想象画面。

  2)师引读:

  一千两百年前的一天.殿试揭晓的黄榜上人名密密麻麻.可偏偏没有他张继的名字。他羞愧沮丧.本来预期的结果不是这样的。虽经十年寒窗苦读,可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他踏上小舟默默南行。时至深夜,泊船枫桥.不能成眠的他。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张继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

  月亮缓缓下坠――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一句)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二句)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三、四句)

  没有父母的关怀,没有孩子的欢笑,有的只是--读古诗

  没有家乡的山水,没有熟悉的乡音,有的只是――读古诗

  四、“出境”体会表达方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自己感情,情景交融,达到美的艺术境界。

  1、教师口述作者描写的画面或生设计诵读古诗的旁白(即在理解感悟古诗的思想感情过程中,感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并在创编古诗时,有初步的运用)。

  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张继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他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他感到孤独,使他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张继搭乘的客船上……

  2、在教师的引导下联想类似的感情经历(夏令营活动中的感受),迁移运用表达方法。

  五、整体感知古诗写法,拓展探究。

  1、师生讨论:我们学过的古诗或课文中,有没有用到过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若有时间,安排学生现场练习一段情景交融的片段:今天上课前的心情如何?能否以写景来衬托你当时的心情?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景:月落  乌啼  霜满天  江枫  渔火

  情:清冷  孤独  寂寞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篇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9、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请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五、指导写字

  1、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 )、( )、( )、( )、( )、( ),听到的有( )和( ),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2、背诵课文。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篇6

  之二

  常熟市徐市中心小学 徐进芳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 :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9、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请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五、指导写字

  1、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 )、( )、( )、( )、( )、( ),听到的有( )和( ),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2、背诵课文。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背诵本诗。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篇8

  《枫桥夜泊》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读诗感受意境。

  2. 品析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过程

  ㈠  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在课内学了不少古诗,背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说说喜欢的理由。

  生:背、说。

  师:如同学们刚才所说;古诗短小,语言凝练,意境隽永,富有韵味,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夺奇葩,古人常作诗来描述生活,抒发情感。

  据说在遥远的唐朝,一个秋天的夜晚,客居它乡的诗人科举考试落榜,心境失落忧伤乘船来到苏州,泊船于枫桥边,眼前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仿佛让他见到了知音。触景生情,写下了《枫桥夜泊》。

  生:说古诗题目的意思。

  ㈡  读出韵味,体会意境

  生:读诗。

  师:指导生读诗读出节拍。生上去划节拍。集体读。

  生:①自读古诗边读边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②把作者在诗中描绘的画面呈现在眼前,体会画面带给自己怎样的感觉。

  师:放《春江花月夜》学生自读完成要求。

  生:汇报自学。

  师:从画面中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答 ①②③  有相同体会的同学带着体会读古诗。

  师:点评。

  ㈢  赏析品读体会感情

  师:同学们看投影打出的要求赏析品读古诗,体会作者情感。

  投影打出:① 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并把感受写在相应的诗句旁。

  ③ 与合作伙伴交流学习收获,讨论解决疑问。

  生:汇报学习收获。

  景物:用・・・----分别标出看到和听到的。

  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西下,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发出声声啼叫。

  寒霜弥漫在空中(体会:作者凄冷、伤感)。

  师: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呢?师引导生体会客居它乡夜晚的孤独,还有作者落榜后心情的失落。

  师:创设情境:看着清冷的月亮落下去。黎明前更显得黑暗迷茫,听着乌鸦哑哑的啼叫,孤寂伤感在心中叠加,弥漫在空气中的霜华带着阵阵寒意将诗人包裹,这叫诗人如何不伤感,如何不凄凉?

  生:带着体会个别读 ①②③。 

  师:指导注意语调语速。

  集体朗读。

  诗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我躺在船上满怀愁绪。江边的枫树和江面上点点渔灯伴着我彻夜不眠(体会到:诗人孤寂忧愁)。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说说自己是怎样体会到的。师引导生去体会落榜无人在身边安慰,露宿在船上,身边没有亲人的关怀。

  师:创设意境: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点点灯火。这是多么优美的夜景。而诗人此时面对美景却黯然神伤,彻夜难眠,他想倾诉他需要关怀。

  生:带着感受男女生分别读(带着伤感较缓慢地读)

  生读一,二句。

  师:过渡。不知诗人沉浸在迷惘的愁思中过了多久忽然… (放钟声)。

  生:描述听到钟声的感觉。①悠远 ②伤感 ③思念 ④沉重。

  生:读三、四句。

  生:说说“三,四”句意思及体会到的情感。夜半的钟声从苏州城西郊的寒山寺传到了江上停泊的客船上(体会到孤独忧愁)。

  师:创设意境:这悠远回荡的钟声似乎给冷寂深沉的秋夜带来了一点感动,使诗人从迷惘中惊觉。但诗人一夜躺在船上难以言状的感受随着钟声在心头回荡更加地挥之不散。

  生:带着感受读三、四句。

  师:三句语速比一、二句稍快一些,最后一句后三个字读的重而悠长。

  生:练读三、四句。

  (四) 总结深化

  1这首诗从时间上先后写了第二天 黎明→前一天 晚上→深夜。

  2 这是一首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意境清远的美诗,诗人张继以“愁”作为诗眼,将众多的景物串联起来,染上了“愁”的色彩,动静结合,由近至远,在读者面前和谐地展现了一幅秋江夜泊图。(贴出挂图)让我们和诗人去江南秋夜赏景抒怀。

  师生读诗:师读第一拍,女生读第二拍,男生读后面拍节。

  女生读一、二句,男生读三、四句。

  全体读整首诗。

  生:背诵全诗。

  师: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作者作诗的背景,理解了诗意,体会其中的情感。如果时光倒流,你与张继相遇

  你会对他说些什么?(最想说的)

  生: 赞美文采

  安慰劝导

  问询以后情况

  师:据资料上说,诗人张继虽然考场失意,但是却因《枫桥夜泊》名垂千古。那些考场得意者却大多没给后人留下佳作。我们由此可以得出诗文是真情的流露。有感而发才能写出打动自己感动别人的作品来。

  你能学习本诗一些方法写一篇小诗来表达你的某种情感吗?

  板书:

  枫桥夜泊

  看:  月落/乌啼/霜/满天,

  愁:  江枫/渔火/对/愁眠。

  听:  姑苏/城外/寒山寺,

  感:  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篇9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整首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诗歌。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张继漂泊在外的愁思。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张继漂泊在外的愁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这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座桥成为名桥,让一座寺庙成为旅游胜地。

  2、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引导学生齐说)

  解题

  师板书:夜泊

  1)泊是本课的生字,谁来读?这还是一个多音字。(分别组词)

  2)在这里停泊的是什么?(船)所以“泊”在这里就是停船的意思。

  3)诗人在什么时候停的船?(晚上)评价:你真会思考。这儿写的是夜泊。

  4)诗人将船停在哪里呀?(枫桥边)师完成板书。评价:你们真厉害,和老师一起完成了诗题。指名读。

  5)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什么时候,在哪里,干什么。)

  3、同学们,是谁在枫桥边停船啊?(唐朝诗人张继)是的这就是诗的作者。

  师板书。

  4、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张继,一起来感受这首名垂千古的诗。

  二、初读。

  1、请同学们借助书后的生字表,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2、请生读生字。

  3、读整首诗。注意断句,读出诗的韵味。

  三、精读感悟。

  1、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想来读这首诗,来到这枫桥边。大家边听边想,诗人张继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看到的用波浪线画下来,把听到的用小三角表示出来。

  2、师范读。

  3、相信大家眼前一定浮现出了许多景物,也听到一些声音。四个人一个小组,交流一下,你所划的景物和声音吧!

  4、先来说说看,张继看到了什么?

  月落:

  1)这是一轮怎样的月亮?(残月)这还是一轮怎样的月亮?(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2)是的,月落的意思就是: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3)看来夜已经很深了,再过一会就要天亮了。同学们,这是什么季节的月亮?(深秋)快要入冬了,天上的月亮是怎样的呢?

  生:惨淡、无光,凄凉

  4)是的,这是凄凉的月光。谁来读这个词。

  霜满天:

  1)已经是深秋了,下霜之后的天气更凉了。为什么是“霜满天”呢?(霜很大,很浓,很多)

  2)你们说,在这霜满天的夜晚,诗人能感受到这种寒冷吗?(能)

  3)我们在家里也许很难感受到这种寒冷。而张继此时身在哪里?(外地、船上)你们说得都很对。张继本是湖北省襄州人,但他此时在哪里?(苏州),从哪里知道?(姑苏城)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苏州是我们江苏的一个城市,湖北和江苏之间相隔1000多公里。我们古代的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行驶的速度非常慢,由此可见,张继已经离家很长时间了。我们把漂泊在外的人称为什么?你能体会游子的感受吗?(生交流)

  这满天的霜呀将游子张继团团包住,张继是什么感受呢?

  4)读读这个词。

  江枫:1)江边的枫树。

  2)因为是晚上,江边的枫树在作者的眼里是什么样子的?(暗红,昏暗、黑乎乎)

  渔火:什么样的?江面上的点点渔火,忽明忽暗,隐隐约约。

  连起来读读这两个词。

  5、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张继所看到的,那张继还听到什么了呢?

  乌啼

  1)这是什么意思?人们喜欢听乌鸦的叫声吗?(不喜欢)为什么?

  2)是的,乌鸦的叫声十分刺耳,在夜晚听到乌鸦的叫声,更加的凄惨,凄凉。

  3)读词。

  6、同学们,张继看到的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副图,一副凄凉的秋夜图。请你们回过头来想想,用自己的话描述给你的同桌听,从天空再到江面的顺序来描述。

  7、理解感悟“对愁眠”

  1)诗人看到了,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听着凄厉的乌鸦叫声,张继又怎样的感受?(压抑、难过、郁闷、心情很不好)

  2)此时的张继睡得着吗?(睡不着)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对愁眠”?

  3)作者为什么睡不着?(圈出“愁”)张继心中满是忧愁,那这里的“眠”是睡觉的意思吗?那是什么眠?(失眠、无眠、不眠、难眠)

  4)是的,张继根本睡不着,他带着忧愁,难以入眠。

  5)连起来,读读整句诗。个别读,分组读,一起读。

  8、感受钟声。

  1)诗人在船上难以入眠,所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他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默读第二句。

  2)寒山寺:简介寒山寺。寒山寺在哪里?是近在咫尺吗?(不是,而是在姑苏城外,只能是远远看到。)

  3)张继听到了什么?(钟声)

  4)哪里传来的钟声?(寒山寺)

  5)为什么远在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张继也能听到呢?(因为是半夜了)从哪里看出来?(夜半钟声到客船)

  6)这半夜的钟声传到了哪里?(客船)在这里“到”就是传到的意思。

  7)客船能听到钟声吗?真正听到钟声的是——张继。

  8)客船上的张继是一个漂泊在外的人,他是一个孤孤单单,举目无亲的游子,这“铛——铛——铛——”的钟声分明敲在张继的心上。听着钟声的张继更加无法入眠了。他会想些什么呢?

  9)读这句诗。

  9、张继的心中有无限的愁,他挥笔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的诗,字字都是发自肺腑。自己读读这首诗,感受这深深的愁。

  个别读,想读的读,齐读,比赛读。

  四、拓展延伸。

  咱们学习的《山行》和《枫桥夜泊》都是写的关于秋天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两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补充习题》上的《暮江吟》和《秋词》。

  教后记:

  1、《枫桥夜泊》的作者张继是一位失意的诗人,他的这首诗将一位落榜之人漂泊在外愁苦表现得淋漓尽致,霜天残月,江枫渔火,每一处景物都是灰暗、凄凉,处处都透着寒气,整首诗笼罩着深深的愁。二升三的学生能体会到什么?在备课的时候,我很担心学生根本不能体会到“愁”,因为孩子那么小,正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时候,要是自己的引导不到位,整节课肯定就是无病呻吟,将是我一个人的独角戏,所以,我觉得对于当时的背景知识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一定要提前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所以,我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诗人张继的背景资料,并在班上交流,学生知道了原来张继是一位落榜的诗人,他的这首《枫桥夜泊》最为有名……学生了解了张继的遭遇,我想引导学生体会当年张继在枫桥边的感受时,应该就显得容易了。

  2、在我自己备课的时候,我想要让孩子深刻理解并感受到诗人的感情,我自己一定要吃透文本,吃透教材,所以,我认真研读了教参,并把自己的疑问和年级组的老师交流,然后我才开始写教案,设计教学流程。“诗人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是我的主要问题,然后从景到情,逐步引导学生感受,然后再读中悟。

  3、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谨记师傅跟我说的,1)要机智地面对学生的回答,要紧紧扣住事先备好的教案,灵活运用教学机智来应付课堂上的状况,否则就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2)课堂上的提问一定要有效,让学生明确地知道要干什么。3)不能过分重复学生的话,而是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作出评价。我紧扣诗人“看到”、“听到”的,引导学生感悟凄凉的秋叶图,进而感受悲凉的钟声,感受之后指导朗读。

  4、自己这次上课的感觉:1)学生虽然能够答出老师的提问,但有的问题没有出现我想要的效果,发言的面仍然不够广,有的学生想说却又不敢说,课堂气氛有些闷,我想我的引导可能还不够有效,诗句的前半句花的时间较长,导致最后整首诗的朗读还不够到位,最后一个拓展的环节只能被安排成了家庭作业一带而过。2)以前学生出现答不出,或者回答不够到位的时候,我的脑子里面就开始乱,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但我这次能够冷静地对待以外状况的发生,所以课堂显得从容了很多。

  我想自己要学习的还有很多,研读文本的能力还要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学,多读,多想,多悟,希望能够上出让学生如沐春风的课。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篇10

  1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87

  一、教材解读:

  《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耳熟能详、童叟皆知的诗篇。在那个诗人辈出,几乎人人都能附庸风雅地吟唱诗歌的朝代,仅凭一首诗歌而享誉于世的并不多。而张继就是其中一个。在《全唐诗》中,张继名下的诗歌只有两首,而我们熟悉的就只有这首《枫桥夜泊》。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么一首二十八字的诗歌如何流传千年而日久弥新了?当我们抛开张继的创作背景,单单从审美的角度来剖析这首七言绝句时,惊奇地发现其中一个个意象竟成了一种文化的符号,情怀的象征。

  “明月寄相思”的“月落”,那几声揪人心扉的乌鸦的“惊啼”,已然成了我们遥思故里、漂泊他乡惊魂的“化音”。那几点被江霜渲染得愈加昏黄的“渔火”,透过弥漫的寒气让人稍稍感到“家”的温馨,抚慰着那颗饱受羁旅之苦的心灵,同时也勾起多少游子“思归”的心怀。冷月、孤舟、渔火,何其落寞、凄清、幽渺!声声啼鸦,阵阵钟声,似乎是从生命的最深处,一下一下撩拨着诗人与读者的心弦。我们透过那涤荡千年的寒山寺的钟声,夜深人静时分在心底吟咏此帧小诗,分明可以从每个字符中捕捉到散发传递着时代久远的生命情感信息。“何时最是相思处?月落乌啼霜满天”(明.孙愤);“北城月落乌啼夜,更是孤舟肠断时”(明.张文潜);唐以后,这已成为中国诗人飘泊羁旅途中最销魂的风景了。

  二、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教材分析,综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拟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一种涤荡千年的文化情怀,一个游子对故乡、亲情的无限牵挂。

  2、在深入文本的过程中不断触摸古诗的“内核”――情感,从而在对比阅读中,不断丰厚、滋养、催生这种文化情怀。

  3、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螺旋式的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策略。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在引领学生一次次入诗言中,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体悟,读出自己内心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厚重的古诗文化,品味重点句,借诗句的诵读来触摸文化的脉搏,以文化的厚度去诠释文字的意韵。

  四、教学理念:

  1、古诗教学的关键与难点都在如何引领学生在吟诵浅显的诗句中,披文入情、披文入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所蕴藏的积淀千年文化内蕴。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努力引领学生在自读自悟,教师适时点拨中入“诗言”,品“诗意”,悟“诗韵”。

  2、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诗歌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因此,教学中努力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境对话、切己体悟,探询诗歌传达出的情趣,在学生脑海植下一个个生动而充满文化内涵的意象。

  五、教学过程:

  (一)日暮乡关何处是――未眠

  1、  复习吟诵王维《鸟鸣涧》。

  导语衔接:夜晚,在王维心田留下的是恬静的圆月,清幽的山涧,几声回荡山谷的鸟鸣。

  2、  深情诵读李白《静夜思》。

  顺情而导:同样的夜晚,同样的月色,涌上李白心头的却是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3、  导入新课: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傍晚,诗人张继乘船路过苏州寒山寺畔,天色已晚便系舟江畔。在张继的笔下,那晚的月色又留下怎样的故事,那晚的景色又勾起诗人多少遐想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继,走进他笔下的《枫桥夜泊》。

  (理念阐释:同样的月色,别样的情怀;同样的景致,不同的心境。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典诗词能借助一个个简单常见的景物抒发如此丰厚的情感底蕴的原因所在。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通过《鸟鸣涧》与《静夜思》的复习导读,在上课伊始就营造一种文化的心境,从而为探寻《枫桥夜泊》意象背后的文化意韵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4、  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5、自由读读诗歌,努力读正确,读通顺,读得有节奏,有感觉。。

  6、指导朗读: 读着读着,你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怎样的情感?把你的感受送到诗句中去再读读《枫桥夜泊》。

  7、诗歌读到现在我想大家对诗句已经有了朦胧的感受,接下来请大家再好好读读诗句,凭借下面的注解,与同桌一起合作,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穿插介绍“寒山寺”的由来)

  (理念阐释: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读自悟。因此在梳理诗句意思时,屏弃了传统古诗教学的逐句讲解,而是让学生首先对诗歌的意韵有一个感知层面的整体把握,再通过注解自主探究诗句意思。)

  8、再次走进诗歌,读着读着浮现在你脑海里的是一幕幕怎样的景象呢?

  (1)交流眼前浮现的景物:月亮、枫树林、乌鸦、渔船……

  (2)根据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景物加以描述,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提炼意象。

  预设:月亮慢慢西沉;几点渔火若隐若现;一艘小船独系江边;惊飞的寒鸦……

  (3)出示课件,指导读出这些词组的意韵、情味。

  明月西沉 乌鸦惊啼 飞霜漫天 孤舟独系 钟声传荡  渔火愁眠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

  (理念阐释:把古诗中的意象通过学生自主的感悟化为一个个可视、可感的景象,从而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播下一棵闪烁着中华文化的种子。然后通过朗诵把学生脑海中形成的模糊的“心象”清晰起来,明朗起来,从而体味这些词组背后的诗人情怀。)

  (二)烟波江上使人愁――愁眠

  1、看着渐渐西沉的明月,诗人独伫船头,迎着清冷的江风,向着远方,又怎能入眠呢?

  引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面对这样的夜色,多少漂泊在外的诗人留下了消魂的诗篇,对比参读:

  孟浩然《宿建德江》选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崔灏《黄鹤楼》选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反反复复地朗读这些诗句,你体会到他们怎样的情怀?你从那个字眼体会到他们这份沉重的情怀的?(随即板书“乡愁”)

  预设:他们都出门在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万水千山阻隔着诗人与家人的联系,却阻隔不了诗人对家人的牵挂。

  他们都是在一天舟车劳顿之后,夜晚系舟江畔,才格外思念家乡的。

  思念让诗人难以入眠,望穿秋水,愁断天涯……

  4、音乐声中,情境导读:

  就是这样的月色,就是这样的江畔,诗人独倚船头,望着月儿悄然西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就是这样的心情,就是这样的景致,诗人眺望远方,不知何时眼眶已然润湿――“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从日暮乡关到到月亮西沉,诗人在愁绪中,眼帘渐渐低垂,他手握书卷,疲倦的心慢慢安歇下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设计说明:伴着低沉、缓慢、略带忧愁的乐曲,教师运用自己深情的语言,反复导读诗句,不知是诗句中意象打动了学生,还是诗人的情怀感动了孩子,我们期待的就是学生与诗人在心境上达成一种“合契”。)

  (三)夜月偏惊游子眠――难眠

  1、  追问:昏睡低垂的双眼,真的能全然合上吗?朦胧昏沉的心湖,真的能平静下来

  吗?(愁绪中的游子的灵魂始终不能真正的安顿)

  2、  朦胧的睡眼迷迷糊糊之间,看到了远处星星点点的渔火,诗人在迷糊的睡梦中仿

  佛看到了什么?(江畔人家的温馨再次唤醒诗人思家的情怀)

  3、江畔的游子苦苦难以真正“入眠”,难道只有漂泊在外的诗人难以入睡吗?还有谁也总在夜深人静时辗转反侧呢?她们又会在编织着怎样的梦呢?

  预设:

  诗人的妻子也无法入睡,她日夜思念着漂泊在外的丈夫,又怎能安然入梦呢?

  诗人的母亲也无法入眠,她在担心着自己的孩子出门在外睡得香吗,吃得饱吗?

  还有诗人最知交的好友,他在牵挂着何时能与自己的朋友把酒言欢,对酒谈心……

  追问:深夜里思念着远方诗人的家人朋友,又会在低声祈祷着什么,祝福写什么呢?

  预设:

  妻子:“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你什么时候回家团聚呢?

  母亲:孩子,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你一人孤身在外一定要保重身体。

  朋友:张继兄,祝福你高榜提名,名满九州!

  孩子:爸爸,爸爸,你什么时候再陪我去放风筝啊?

  4、睡梦中的诗人思念着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亲人牵挂着远方的游子,怎奈夜月凄冷,偏醒游子睡意――――诵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理念阐述:刚刚“欲眠”却又“难眠”。其实今夜难以入梦的又何止诗人一人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是闺妇对远游的丈夫的牵挂。通过跨越空间的阻隔,进行诗人与家人的情境对话,编制一个多维的情感磁场,从而让学生对“故乡”这个现在的城市孩子渐渐淡忘的意象有了感官的认识――原来故乡就是对家人的思念,就是对故乡一草一木的向往……同时也更深入的走进诗人的心理,探询“难眠”的深层原因,他在思念亲人,同时想到亲人也在牵挂自己,这时思家的心更紧缩了,归家的意更急切了。)

  (四)钟声搅碎乡思梦――不眠

  1、  过渡:夜已深,人欲睡;归心急,苦难眠。

  2、  教师范读,学生静心体悟诗人的心怀,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  低沉的萧鸣与一声声钟声,整体诵读《枫桥夜泊》。

  4、  那一声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划破了夜晚的寂静,更划破了诗人入睡的心,搅碎了

  诗人入眠的梦!――――再读《枫桥夜泊》。

  5、  此时涌上心头的是离愁之恨,是思家之愁,是羁旅之苦,是失意之悲。头顶划过

  阵阵惊鸦的悲鸣,诗人迎着凄凄的江风,夜的梦却又被寒山寺飘来的钟声搅碎,搅碎了似乎刚刚平静的心湖,搅碎了刚刚理顺的思绪。此时的他想起了……想起了……

  6、  音乐声中,学生写话,抒发郁积胸口的情感。

  7、  交流、评议、提升:

  预设:他想起了自己出门时,妻子含情相送的眼神,他想起了孩子拉扯着自己的衣脚久久不原松开的小手;

  他想起了自己年迈的母亲连夜赶制御冬的衣服,他想起了母亲拉着自己的双手千叮万嘱的话语;――――引背孟郊《游子吟》

  他看着远处星星点点的渔火,想起自己的孩子可能正趴在自家小院里捉蟋蟀的情景,不禁泪滑眼角。――――引背叶绍翁《夜书所见》

  他想起家乡稻谷飘香,瓜果满园的景色,想起自己的朋友登高遍插茱萸的情形。――――引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理念阐述: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丰厚文本的人文内涵。立足文本,又不拘泥文本,积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体现的正是新课标提出的“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其次,通过对比参读,立体化地构筑学生的认知、情感、思维体系,更深化对文本的认识,从而对“月落、乌啼、渔火、钟声”等具象背后所蕴涵的中华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体悟。)

  8、  音画渲染,诵读体悟意象背后的文化承载。

  播放意境图,音乐响起(古乐《西江月》),诵读:

  明月西沉 乌鸦惊啼 飞霜漫天 孤舟独系 钟声传荡  渔火愁眠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

  9、结语:我想诗歌读到现在,张继笔下的《枫桥夜泊》已经在你们的心灵深处留下

  一幅昏黄、朦胧的画面。“何时最是相思处?月落乌啼霜满天”,“北城月落乌啼夜,更是孤舟肠断时” 。在唐以后,这已成为中国诗人飘泊羁旅途中最销魂的风景了。“寒山寺的钟声 ”连同诗人的情怀已经融入了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里。老师相信随着你们年岁逐增,对这份情感也会有更真切的体会。

  (设计说明:从日暮乡关系舟江畔,到月上树梢江畔独倚;从夜阑寂静辗转反侧,到魂系故乡烟波愁眠;从夜月啼鸦渔火隐映,到夜半钟声惊碎乡梦。诗人从“未眠”到“欲眠”,从夜月凄冷,偏醒游子睡意的“难眠”,到钟声击碎迷糊朦胧的睡梦的彻底“不眠”。《枫桥夜泊》在向我们展现了古典文化中最消魂的“乡思图”的同时,也用简洁凝练的诗句描述了一个饱受羁旅之苦,乡思之愁的游子孤思难眠的一夜。可以说“未眠”――“欲眠”――“难眠”――“不眠”构成了本诗的线索。因此,教学时围绕“乡愁”这个永恒的主题,以诗人的心怀为线索构筑本课的教学。)

  六、练习设计:

  1、背诵诗歌,要求默写一次。

  2、改变人物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写下自己一夜的所见、所闻、所感。

  (理念阐述:语文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它承载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因此,语文学科应格外重视诵读积累。其次,语文又是一种生活的延伸。我们在披文入境中欣赏别人的生活,目的是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丰厚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第二道课外练习,就是让学生切己体悟、换位思考,并进行语言实践,努力体现的都是“语文即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七、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张继

  未眠――难眠――不眠

  乡愁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篇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自由背诵本诗。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 “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 “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 “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 “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9、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请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五、指导写字

  1、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       )、(      )、(     )、(     )、(     )、(      ),听到的有(     )和(     ),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2、背诵课文。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篇12

  一、说教材:

  《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耳熟能详、童叟皆知的诗篇。在那个诗人辈出,几乎人人都能附庸风雅地吟唱诗歌的朝代,仅凭一首诗歌而享誉于世的并不多。而张继就是其中一个。在《全唐诗》中,张继名下的诗歌只有两首,而我们熟悉的就只有这首《枫桥夜泊》。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么一首二十八字的诗歌如何流传千年而日久弥新了?当我们抛开张继的创作背景,单单从审美的角度来剖析这首七言绝句时,惊奇地发现其中一个个意象竟成了一种文化的符号,情怀的象征。

  “明月寄相思”的“月落”,那几声揪人心扉的乌鸦的“惊啼”,已然成了我们遥思故里、漂泊他乡惊魂的“化音”。那几点被江霜渲染得愈加昏黄的“渔火”,透过弥漫的寒气让人稍稍感到“家”的温馨,抚慰着那颗饱受羁旅之苦的心灵,同时也勾起多少游子“思归”的心怀。冷月、孤舟、渔火,何其落寞、凄清、幽渺!声声啼鸦,阵阵钟声,似乎是从生命的最深处,一下一下撩拨着诗人与读者的心弦。我们透过那涤荡千年的寒山寺的钟声,夜深人静时分在心底吟咏此帧小诗,分明可以从每个字符中捕捉到散发传递着时代久远的生命情感信息。“何时最是相思处?月落乌啼霜满天”(明.孙愤);“北城月落乌啼夜,更是孤舟肠断时”(明.张文潜);唐以后,这已成为中国诗人飘泊羁旅途中最销魂的风景了。

  二、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教材分析,综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拟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一种涤荡千年的文化情怀,一个游子对故乡、亲情的无限牵挂。

  2、在深入文本的过程中不断触摸古诗的“内核”――情感,从而在对比阅读中,不断丰厚、滋养、催生这种文化情怀。

  3、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螺旋式的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策略。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在引领学生一次次入诗言中,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体悟,读出自己内心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厚重的古诗文化,品味重点句,借诗句的诵读来触摸文化的脉搏,以文化的厚度去诠释文字的意韵。

  四、教学理念:

  1、古诗教学的关键与难点都在如何引领学生在吟诵浅显的诗句中,披文入情、披文入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所蕴藏的积淀千年文化内蕴。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努力引领学生在自读自悟,教师适时点拨中入“诗言”,品“诗意”,悟“诗韵”。

  2、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诗歌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因此,教学中努力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境对话、切己体悟,探询诗歌传达出的情趣,在学生脑海植下一个个生动而充满文化内涵的意象。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本课教学试图搭建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入诗言、入诗情、入诗心;在教师巧妙点拨、适时引领中出诗言、出诗境,从而在诗人、学生、诗歌之间搭建起一座传荡着古老文化之风的“对话”的桥梁。因此,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诵读体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的音乐与画面的渲染,引领学生读中感悟,思中明理,读中融情,悟中升情。

  六、教学过程:

  (一)日暮乡关何处是――未眠

  1、  复习吟诵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导语衔接:夜晚,在王维心田留下的是恬静的圆月,清幽的山涧,几声回荡山谷的鸟鸣。

  2、  深情诵读李白《静夜思》。

  顺情而导:同样的夜晚,同样的月色,涌上李白心头的却是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但在乐清市首届古诗研讨会上,因为结合我们育英学校学生寄宿的现状,我课前谈话

  的内容就调整为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如银的月光撒在你的床头,你都在想些什么?这样的话题意在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为体会诗人的四乡情怀做感性的铺垫。)

  3、  导入新课: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傍晚,诗人张继乘船路过苏州寒山寺畔,天色已晚便系舟江畔。并写下了这首《枫桥夜泊》。

  (理念阐释:同样的月色,别样的情怀;同样的景致,不同的心境。这就是

  为什么中国古典诗词能借助一个个简单常见的景物抒发如此丰厚的情感底蕴的原因所在。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通过《鸟鸣涧》与《静夜思》的复习导读,在上课伊始就营造一种文化的心境,从而为探寻《枫桥夜泊》意象背后的文化意韵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4、  读题,理解题意。(泊是什么意思?泊一般指船舶停靠在岸边。能用一个完整的句

  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什么时候,谁干什么。夜晚,张继停船在枫桥岸边。)

  5、过渡:在张继的笔下,那晚的月色又留下怎样的故事,那晚的景色又勾起诗人多少遐想呢?让我们走进张继,走进他笔下的《枫桥夜泊》。请同学们反反复复把诗歌读上三遍,第一遍、第二遍努力读出节奏的变化,第三遍用心去读,争取读出诗歌的感觉来。

  6、指导朗读:

  检查朗读,指导读出节奏的变化,以及适度的绵音。

  7、我们读着读着就把这首诗歌读得有点感觉了。但读古诗还得读出一幅幅画面来。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诗歌,结合下面的注释说说诗歌的意思,并想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

  (1)交流:浮现在你脑海里的是一幕幕怎样的景象呢?月亮、枫树林、乌鸦、渔船……

  (2)根据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景物加以描述,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提炼意象。

  预设:月亮慢慢西沉;几点渔火若隐若现;一艘小船独系江边;惊飞的寒鸦……

  (3)老师把同学们看到的一幕幕景象都出示在课件上了,请大家自由读读这些词语,抓住那个在你眼前清晰可见的词语反反复复地读读。

  明月西沉  乌鸦惊啼  飞霜漫天   孤舟独系  钟声传荡  渔火愁眠

  ①     谁来读读第一组词语。追问:在这样的夜晚月亮慢慢西沉,你突然听到几只乌鸦

  惊啼打破了夜的寂静,你有怎样的感受?――再读第一组词语。

  ②     谁来读读第二组词语。追问:孩子,在那白雾弥漫的江面你看到了什么?你再看

  那艘孤孤单单的小船上有一个孤单的身影,你看到了吗?

  ③     同学们,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走进这幅江南秋夜图。――齐读词组。把

  这些词组的意韵放进诗歌中去,再次诵读诗歌。

  ④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呢?(宁静、幽暗、寒冷、凄清、

  悠远、美丽……)

  (理念阐释: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读自悟。因此在梳理诗句意思时,屏弃了传统古诗教学的逐句讲解,而是让学生首先对诗歌的意韵有一个感知层面的整体把握,再通过注解自主探究诗句意思。)

  8、再次走进诗歌,读着读着浮现在你脑海里的是一幕幕怎样的景象呢?

  (1)交流眼前浮现的景物:月亮、枫树林、乌鸦、渔船……

  (2)根据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景物加以描述,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提炼意象。

  预设:月亮慢慢西沉;几点渔火若隐若现;一艘小船独系江边;惊飞的寒鸦……

  (3)出示课件,指导读出这些词组的意韵、情味。

  明月西沉 乌鸦惊啼 飞霜漫天  孤舟独系 钟声传荡  渔火愁眠

  (理念阐释:本环节的设计意在把古诗中的意象通过学生自主的感悟化为一个个可视、可感的景象,从而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播下一棵闪烁着中华文化的种子。然后通过朗诵把学生脑海中形成的模糊的“心象”清晰起来,明朗起来,从而体味这些词组背后的诗人情怀。)

  (二)烟波江上使人愁――愁眠

  1、就在这幅昏黄的画面里,诗人看着渐渐西沉的明月独伫船头,迎着清冷的江风,又怎能入眠呢?

  引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随即板书“未眠”。

  2、面对这样的夜色,多少漂泊在外的诗人留下了消魂的诗篇,对比参读:

  孟浩然《宿建德江》选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崔灏《黄鹤楼》选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反反复复地朗读这些诗句,你体会到他们怎样的情怀?你从那个字眼体会到他们这份沉重的情怀的?(随即板书“乡愁”)

  5、  同学们,读诗歌的更高境界就是与诗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请大家抓住这个“愁”

  字选择一句反复地诵读,读到自己仿佛已经成了诗人。

  6、  生成对话:崔灏啊,你为何而愁啊?这样的夜晚是什么勾起了你的思乡之愁呢?(提

  升评价:这是漫无边际的思乡之愁!这是无人倾诉的思乡之愁!这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漂泊之愁!这样的夜晚这样的景色,怎能不让人忧愁呢?)

  7、在音乐声中,情境导读:

  就是这样的月色,就是这样的江畔,诗人独倚船头,望着月儿悄然西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就是这样的心情,就是这样的景致,诗人眺望远方,不知何时眼眶已然润湿――“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从日暮乡关到到月亮西沉,诗人在愁绪中,眼帘渐渐低垂,他手握书卷,疲倦的心慢慢安歇下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设计说明:通过诗句链接,丰厚学生对诗人漂泊羁旅之苦的体验,然后在低沉、缓慢、略带忧愁的乐曲中,教师运用自己深情的语言,反复导读诗句。不知是诗句中意象打动了学生,还是诗人的情怀感动了孩子,我们期待的就是学生与诗人在心境上达成一种“合契”。)

  (三)夜月偏惊游子眠――难眠

  1、  追问:诗人昏睡低垂的双眼,真的能全然合上吗?朦胧昏沉的心湖,真的能平静下来吗?(愁绪中的游子的灵魂始终不能真正的安顿)

  2、江畔的游子苦苦难以真正“入眠”,难道只有漂泊在外的诗人难以入睡吗?还有谁也总在夜深人静时辗转反侧呢?她们又会在编织着怎样的梦呢?

  预设:

  诗人的妻子也无法入睡,她日夜思念着漂泊在外的丈夫,又怎能安然入梦呢?

  诗人的母亲也无法入眠,她在担心着自己的孩子出门在外睡得香吗,吃得饱吗?

  还有诗人最知交的好友,他在牵挂着何时能与自己的朋友把酒言欢,对酒谈心……

  追问:深夜里思念着远方诗人的家人朋友,又会在低声祈祷着什么,祝福写什么呢?

  预设:

  妻子:“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你什么时候回家团聚呢?

  母亲:孩子,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你一人孤身在外一定要保重身体。

  朋友:张继兄,祝福你高榜提名,名满九州!

  孩子:爸爸,爸爸,你什么时候再陪我去放风筝啊?

  4、睡梦中的诗人思念着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亲人牵挂着远方的游子,怎奈夜月凄冷,偏醒游子睡意――――诵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理念阐述:刚刚“欲眠”却又“难眠”。其实今夜难以入梦的又何止诗人一人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是闺妇对远游的丈夫的牵挂。通过跨越空间的阻隔,进行诗人与家人的情境对话,编制一个多维的情感磁场,从而让学生对“故乡”这个现在的城市孩子渐渐淡忘的意象有了感官的认识――原来故乡就是对家人的思念,就是对故乡一草一木的向往……同时也更深入的走进诗人的心理,探询“难眠”的深层原因,他在思念亲人,同时想到亲人也在牵挂自己,这时思家的心更紧缩了,归家的意更急切了。)

  (四)钟声搅碎乡思梦――不眠

  1、  过渡:夜已深,人欲睡;归心急,苦难眠。

  2、  教师范读,学生静心体悟诗人的心怀,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低沉的萧鸣与一声声钟声,齐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  那一声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划破了夜晚的寂静,更划破了诗人入睡的心,搅碎了

  诗人入眠的梦!此时涌上心头的是离愁之恨,是思家之愁,是羁旅之苦,是失意之悲。头顶划过阵阵惊鸦的悲鸣,诗人迎着凄凄的江风,夜的梦却又被寒山寺飘来的钟声搅碎,搅碎了似乎刚刚平静的心湖,搅碎了刚刚理顺的思绪。此时的他想起了……想起了……

  4、  音乐声中,学生写话,抒发郁积胸口的情感。

  5、  交流、评议、提升:

  预设:他想起了自己出门时,妻子含情相送的眼神,他想起了孩子拉扯着自己的衣脚久久不原松开的小手;

  他想起了自己年迈的母亲连夜赶制御冬的衣服,他想起了母亲拉着自己的双手千叮万嘱的话语;――――引背孟郊《游子吟》

  他看着远处星星点点的渔火,想起自己的孩子可能正趴在自家小院里捉蟋蟀的情景,不禁泪滑眼角。――――引背叶绍翁《夜书所见》

  他想起家乡稻谷飘香,瓜果满园的景色,想起自己的朋友登高遍插茱萸的情形。――――引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理念阐述: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丰厚文本的人文内涵。立足文本,又不拘泥文本,积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体现的正是新课标提出的“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其次,通过对比参读,立体化地构筑学生的认知、情感、思维体系,更深化对文本的认识,从而对“月落、乌啼、渔火、钟声”等具象背后所蕴涵的中华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体悟。)

  6、  音画渲染,诵读体悟意象背后的文化承载。

  我想诗歌读到现在,张继笔下的《枫桥夜泊》已经在你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一幅昏黄、

  朦胧的画面。播放意境图,音乐响起诵读:

  明月西沉 乌鸦惊啼 飞霜漫天  孤舟独系 钟声传荡  渔火愁眠

  7、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次走进这幅悠远、宁静的秋夜思乡图吧!学生齐诵《枫桥夜泊》。

  8、结语:“何时最是相思处?月落乌啼霜满天”,“北城月落乌啼夜,更是孤舟肠断时” 。

  在唐以后,这已成为中国诗人飘泊羁旅途中最销魂的风景了。老师相信随着你们年岁逐增,对这份情感也会有更真切的体会。

  (设计说明:从日暮乡关系舟江畔,到月上树梢江畔独倚;从夜阑寂静辗转反侧,到魂系故乡烟波愁眠;从夜月啼鸦渔火隐映,到夜半钟声惊碎乡梦。诗人从“未眠”到“欲眠”,从夜月凄冷,偏醒游子睡意的“难眠”,到钟声击碎迷糊朦胧的睡梦的彻底“不眠”。《枫桥夜泊》在向我们展现了古典文化中最消魂的“乡思图”的同时,也用简洁凝练的诗句描述了一个饱受羁旅之苦,乡思之愁的游子孤思难眠的一夜。可以说“未眠”――“欲眠”――“难眠”――“不眠”构成了本诗的线索。因此,教学时围绕“乡愁”这个永恒的主题,以诗人的心怀为线索构筑本课的教学。)

  七、说练习设计:

  1、背诵诗歌,要求默写一次。

  2、改变人物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写下自己一夜的所见、所闻、所感。

  (理念阐述:语文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它承载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因此,语文学科应格外重视诵读积累。其次,语文又是一种生活的延伸。我们在披文入境中欣赏别人的生活,目的是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丰厚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第二道课外练习,就是让学生切己体悟、换位思考,并进行语言实践,努力体现的都是“语文即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八、说板书:

  枫桥夜泊

  张继

  未眠――难眠――不眠

  乡愁

  (设计说明:以“眠”串起本课的教学,以“乡愁”搭建起本课教学的文化主题。)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篇13

  低年级的古诗词教学中,主要定位在诵读和理解诗意上,进入三年级后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如果仅仅限于读正确和理解诗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努力实现意义到意境、意蕴的跨越,所以在教学《枫桥夜泊》一诗时,我把重点放在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情上。

  教学中,我紧抓住诗中的“愁”字展开教学,找准了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紧扣诗眼,抓住“这首诗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愁,什么叫愁?(烦恼)谁在愁呢?(诗人张继)他为何而愁呢?”这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古诗。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张继“愁什么”时,首先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乌鸦悲戚地啼叫,整个大地都被寒霜笼罩,江边的枫树,点点渔火,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切都让诗人感到孤独、凄凉、寂寞。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猜猜诗人为何而愁,学生猜测:他可能远离家乡,在思念亲人;他可能是忧国居民等,然后出示一段介绍诗人张继落榜的小故事,让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诗人张继的孤独、寂寞。

  最后指导学生诵读诗歌,学生的情感也就自然而来,也就读出了张继这种深深的愁。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篇14

  一、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是北师大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我们去旅行》的拓展阅读《古诗二首》的第二首。是唐代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名垂千古、万口传播的行旅诗。本诗通过诗人在江南游历,夜泊枫桥时,对眼前残月西沉、乌鸦哀鸣、霜华漫天、渔火愁眠、夜半钟声、孤舟摇曳景象的描绘,真切自然地抒发了他跨越时空的羁旅之愁。教材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正是让学生在读诗悟诗中,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也有一定的热情。而且已积累了许多不同内容的古诗,如《宿建德江》、《夜雨寄北》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的大意;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出门在外,夜宿孤舟上的愁苦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境,品味诗韵。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愁苦之情。

  五、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本课教学试图搭建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吟诗言、悟诗情、入诗心;重诵读品悟,品读感悟,从而在诗人、学生、古诗之间构建起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因此,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音乐与画面的渲染,引领学生读中感悟,思中明理,读中融情,悟中升情。

  六、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创设诗意课堂

  上课伊始,我以《古诗二首》的第一首《夜雨寄北》“激趣”,通过师生回顾古诗表达的情感,以及诵读“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来营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浓郁氛围,既而导入新课,然后,板题,解题。这样以诗引诗,进行师生对话,架起师生文本间情感的第一座桥梁,使得学生“不觉转入此中来”。

  第二个环节:初读诗文,感知诗意——绘“江南秋夜图”

  语文是最需要倾注情感的学科。而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读自悟,因此在梳理诗句意思时,我没有采用传统的逐句讲解的方法,而是让学生首先对诗歌的意韵有一个感知层面的把握。这个环节我力求突出一个“读”字和一个“悟”,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第二步通过范读、模仿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指导学生读懂诗意。

  最后一步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找出自己看到的景象,而我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合作者的作用,帮助他们用自己认为最优美的语言把简单的景象:月亮、乌鸦、霜花、枫林、渔船、钟声、客船……进行想象描述,并提炼整理出残月西沉、乌鸦哀鸣、霜华漫天、渔火愁眠、夜半钟声、孤舟摇曳六个意象;最后让学生自由大声反复朗读,感悟这些词语,体会其中蕴涵的情感。

  当学生的动情点被激活时,我随即小节导入下一个环节,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走进这幅凄清悠远的江南秋夜图吧,把词语的意韵融入诗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第三个环节:品读诗文,体会情感——赏“江南秋夜图”(这个环节我预设三步完成)

  第一步:今夜无眠

  在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中,我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为学生的品读铺设意境,从而引导学生读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两句,然后用“以诗引诗”、“以诗悟诗”、“师生接诗”的方法反复朗读诗句,着重体会“愁”的滋味。

  这样在诵读中让诗意打动学生,让诗人的情怀感染学生,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世界因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生发的游子愁、思乡愁、忧患愁、失意愁等种种情感体验,达到学生与诗人情感的融合,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今夜,对诗人张继续来说注定是一个因各种“愁”而难以入眠的夜晚。

  第二步,今夜愁眠

  这个环节我主要是想通过拓展学生思维,编织一个跨越时空的情感磁场,让学生从多维空间品味诗歌传递的人文情怀。

  首先让学生根据个人的生活体验,发挥想象,学生可能会说出今天晚上诗人的母亲、妻子、孩子都在思念着诗人;我就根据学生的语言、情感及时整理,挖掘学生已拥有的诗句,来丰富对诗人内心情感世界的理解。将无眠的诗人思念着远方亲人,远方亲人也牵挂着远行的诗人,层层叠叠交织在一起,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孤独、寂寞与无奈。

  第三步,今夜不眠

  我是这样导入这一步的:正当诗人辗转反侧之际,寒山寺悠远的钟声划破了夜晚的寂静,有节奏地响了起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禅意的钟声,一声一声撞击在诗人的心坎。此时,愁绪满胸的张继又会有怎样的怀想呢?

  学生边议边说,互相交流,他们可能会说出“钟声让夜晚显得更加凄凉”“钟声使诗人思念家乡的情绪更加强烈”等,这时我适时点拨:这钟声给诗人以震撼、也给诗人以安慰。诗人出门在外,夜宿孤舟的愁苦之情就如这钟声一样悠远、绵长。

  这样在读读、议议、想想、说说中,学生对诗人所抒发的浓厚情怀感同身受,如滔滔江水一样滚滚而来。

  最后,我设计师生共同感情朗读古诗、升华情感的环节。随着多媒体在《高山流水》的乐曲中渐次再现的画面,我和学生一起诵读《枫桥夜泊》。让这幅江南秋夜图牢牢地定格在每个孩子的心中。

  七、教学板书

  好的板书可以说是一个微型的教案,其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节课的板书我突出一个“愁”,以“愁”搭建起诗人、学生、文本之间沟通的桥梁。板书设计如下:

  枫桥夜泊

  无眠——愁眠——不眠

  羁旅之愁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篇15

  知识点: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能力点:

  培养朗读、品诗析句、表演诗的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德育渗透点:

  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正确对待愁。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吟诵;

  2、诗人为何而愁。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导语: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中又以唐诗最为出色,先后涌现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一大批优秀的诗人。所以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枫桥夜泊》。

  2、板书课题,齐读、释题。

  二、欣赏、学习古诗

  1、齐读古诗。边读边读边思考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的景色。

  2、既然是深秋夜晚和拂晓的景色,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应该读出冷和静。请听老师吟诵一下,同学们在图中标出景物。

  3、请生汇报,师板书并释词。

  4、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5、你能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这些景物分类吗?(“所见、所听”或“动态、静态”)

  6、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文中哪一个字点明了作者这种心情。

  7、作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成功地借助了这些凄凉、孤寂的景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忧愁。你觉得是怎样的忧愁让作者一夜未眠呢?(让学生畅所欲言)

  8、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据史料记载,张继是因为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而忧愁。师简介科举。

  9、课前老师编排了一个课本剧,同学们想看吗?(课本剧台词:旁白:“张继参加科举考试,谁知名落孙山,张继怀着无比的忧愁还乡,途中路经姑苏城外,将船停泊在枫桥边上。”张继:“想我张继十年寒窗,饱读诗书,本想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报效国家,谁知考题希奇古怪,此次赶考无功而返,我怎能对得起日夜操劳的母亲,有何颜面去见家乡父老,唉!”旁白:“张继忧愁难谴,看着月已西落,听到乌鸦啼叫,满天飞霜向作者侵来,江边的枫树、江上鱼船上的灯火伴着作者难以入睡,回想起半夜寒山寺传来的钟声,作者不禁有感而发。”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0、请生临场一分钟编排后表演(形式不限,如果没有学生愿意则此环节取消。)

  1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12、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都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心中的忧愁,你还知道哪些带“愁”字的诗句吗?(已经布置学生课前搜集)请生汇报后带读所搜集诗句。

  1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带“愁”字的诗句,大家想读读吗?投影出示。

  14、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笑语欢歌,也有忧郁哀愁,面对忧愁,有的人萎靡不振,有的人自暴自弃,而张继呢,则变愁为诗,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那么面对坎坷和忧愁我们应该怎样呢?(生畅所欲言,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愁。)

  三、总结

  我们应该做个坚强的人,变愁为号角,催人奋进;变愁为号角,勇敢地扬起帆,去破浪远航。

  四、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编排本课课本剧,进行班级课本剧表演。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朝张继)

  所见: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愁

  所听:乌啼夜半钟声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篇16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驳论据的方式

  (二)能力训练点

  了解诗歌赏析应注意的问题  ,

  (三)德育渗透点赏析诗歌时,不要牵强附会的理解以至破坏诗的意境。

  (四)美育渗透点感受诗歌意境的美。

  二、学法引导

  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驳论据的方式

  2.难点诗歌的赏析

  3.疑点    对“新解”中说的现实客观存在的事物应如何看待?

  (四)解决方法   

  1.指导学生查阅资料

  2.召开一个诗歌赏析交流会或开一堂诗歌赏析课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查阅资料

  2.阅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反驳了哪些“新解”?为什么始终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进行反驳?

  (2)你读过《枫桥夜泊》,也听过老师讲解这首诗,你认为对这首诗到底应该怎样鉴赏?

  3.开一个小型的诗歌赏析交流会,了解诗歌赏析应注意的问题。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复习巩固驳论文的文体知识。

  2.能够赏析张继的《枫桥夜泊》。

  3.能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看看作者列举了对方的哪些“新解”。

  (=)整体感知    .

  本文就关于《枫桥夜泊》的几点新解提出质疑,采用驳论据的方式从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等角度有力地反驳了“新解”。

  (三)教学过程 

  1.由欣赏配乐朗诵《枫桥夜泊》导入  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解释词语:

  索隐(索引):把书刊中的项目或内容摘引下来,每条下标注出处页码,按一定次序排列,供人查阅的资料,也明引得。

  招徕(lai):招揽。

  望文生义:文,文字。指字面。义,意义。不了解文字的确切涵义,只是从字面上去作牵强附会的解释。

  匠心独运:匠心,工巧的心思。独创工巧的艺术构思。亦作“匠心独造”。

  揆情度理:(kui)(du6):揆度:估量;揣测。

  索然无味: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形容毫无意味和兴趣。

  (2)指名翻译《枫桥夜泊》。

  [明确]乌啼: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啼叫,说明天将亮。

  江枫:江边的枫树。

  姑苏:苏州的别称。

  整首诗的意思是:月亮落去乌鸦啼叫寒霜茫茫遍野,面对着江枫和渔船的灯火使人愁闷难眠。姑苏城外的寒山寺里,半夜的钟声飘入到远来的航船。

  (3)赏析《枫桥夜泊》: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子夜泊船时不能成眠,羁旅乡愁油然而生,于是欣然写下了这首佳作。全诗从远景描写着笔,首句七.爪字描绘了“月落”“乌啼~霜满天”三种景象。接着写在秋月渐落的背景下,描写近景中的枫叶和渔火,同时抒发愁绪。最后两句点明了诗画中景物的具体地域在姑苏城外的客船上,能听到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一个“到”字准确地勾勒出了钟声由远而近的听觉,衬托出诗人“对愁眠”的心境。全诗中景物既具体又夸张,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3.指名学生阅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列举的对《枫桥夜泊》的新解。

  4.讨论下列问题:

  (1)新解:有人认为在两句诗中罗列了三座桥和一座山。即(1)认为“乌啼”不是指乌鸦啼叫,而是指“乌啼桥”;(2)“江枫”也不是指江边的枫树,而是指寒山寺前两座并排的姐妹桥,一座叫江桥,一座叫枫桥。(3)“愁眠”也不是愁闷难眠的意思,而是指运河西岸,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远的两座山之一“愁眠山”,又名“孤山”(另一座叫狮子山)。

  (2)作者是如何理解《枫桥夜泊》这首诗的。   

  [明确]作者认为这首诗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主要在于诗人的匠心独运的杰出

  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你看:凉秋夜半,霜气逼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又远远来叩旅人的心扉。

  5.生再读课文,要求思考:“新解”的根据是什么?即反面论据是什么?作者采用了什么驳斥方式进行批驳的:批驳过程中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6.讨论新解(1):“乌啼”一“乌啼桥”

  (1)反面论据:A.“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

  B.在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

  (2)作者采用了驳论据的方式进行驳斥,驳斥过程中采用了例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

  驳A:“乌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

  例证:乐府中就有《乌夜啼》的曲名。

  事实论证:乌鸦受到惊扰,是会飞起来,叫起来的。

  驳B:①无文献史料可证,有可能命名是在诗作成之后。

  类比论证:梁祝故事普遍流传之后,在不同的地方,出现过多少个祝英台读书处和梁山伯墓、梁山伯庙。

  ②桥在河上,位置较低,揆情度理,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了的印象。

  7.讨论新解(2):“江枫”一“江村桥和枫桥”

  (1)反面论据:寒山寺前有两座并排的姐妹桥一“江村桥和枫桥”。

  (2)作者也采用了驳论据的方式进行驳斥,驳斥过程中采用了反证法:

  假设“江枫”指“江村桥和枫桥”,那么诗人不会简称(①不合古人的习惯;②诗要讲究形象和意境),诗题应改为“江村桥枫桥夜泊”,所以假设不成立。

  8.讨论新解(3):“愁眠”一“愁眠山”    .

  (1)反面论据A: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远处有两座山,一座叫狮子山,另一座叫愁眠山,又叫孤山。

  B:渔家既然掌灯,那“眠”字就无从解释了,所以只好把“愁眠”解作一座山。

  (2)作者还是采用驳论据的方式逐一驳斥了两个反面论据,驳斥过程中采用了道理论证和归谬法:

  驳A:①道理论证:诗中要有一个“我”在,没有“我”就没有诗,没有文学。就《枫桥夜泊》这首诗而言,确是有个“我”在的。这“我”就在“愁眠”二字上。这个“我”,实为一篇主宰,全诤命脉。有了这“愁眠”的“我”,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钟声才有了活力,才染上了主观感情的色彩,才生出一种动人的意境。若把“愁眠”解释成两公里外的一座孤山,“月落”等等就全变成死的了,全诗也就变成死的了。

  ②无文献史料可证那座山在唐朝就叫“愁眠山”,有可能山的命名在诗作成之后。

  归谬法:“愁眠山又名孤山”有两种解释:a.原名是“孤山”,那么“愁眠”之名定是后人附会上去的.b.原名是“愁眠山”,那么没有必要再起“孤山”的“又名”。因此,可以推测那座山不会在唐朝就叫“愁眠山”。

  驳B:反问,强调掌灯和旅客“愁眠”不矛盾。

  9.文章最后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明确]希望文学研究者不要把诗的一字一词都落实到具体事物上,否则会使诗的意境

  全失,兴味索然。

  (四)总结、扩晨

  这篇文章在摆出反面观点之后,采用驳论据的方式逐点加以批驳,同时运用摆事实、讲道理、反证法、归谬法等多种论证方法及反问等修辞方法,论证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你读过《枫桥夜泊》,也听过老师讲解这首诗,你认为对这首诗到底应该怎样鉴赏?

  (五)布置作业 

  这篇文章为什么始终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进行反驳?课后背诵《过故人庄》《凉州词》《出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渭城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春夜喜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天净沙・秋思》等诗歌,下一堂课开一个诗歌赏析交流活动。    ・

  (六)板书设计 

  13《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鸟啼――乌啼桥

  诗中罗列了三座桥和一座山--江枫――江村桥和枫桥一驳斥(驳论据)

  愁眠――愁眠山

  结论:希望文学研究者不要把诗的一字一词都落实到具体事物上。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背诵复习古诗词

  2.探讨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

  鉴赏古诗词应能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积淀相关文、史知识;2.准确疏通诗句含义;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4.领悟作者的积极意义;5.体会作品的独特意境

  (三)教学过程     ‘

  1.导入  :诗歌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凝练含蓄的语言,真挚醇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化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良好的文化涵养。今天我们就一起回顾几首古诗词,探讨鉴赏古诗词的一些方法。

  2.出示本节课涉及的诗词,背诵。①《过故人庄》②《凉州词》③《春夜喜雨》④《出塞》⑤《渭城曲》⑥《渔歌子》⑦《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⑧《天净沙・秋思》

  3.示练习(一):选出下列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

  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合”“斜”是拟人手法,把绿树、

  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

  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

  怨杨柳”用了拟人手法。  ‘

  请同学们回答本题中涉及的诗歌、作者、朝代,并背诵补全诗文。   

  请同学们选答案,并分析原因:A(化静为动)

  得:鉴赏古诗:抓名句、名句抓炼字,炼字抓修辞

  4.示练习(二):阅读《出塞》,完成下列各题:

  (1)“龙城巨将”中的“龙城”指――,巨将指――,――代人

  (2)对“秦时明月汉时关”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运用比喻,即像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隘。

  B.运用夸张,即秦代明月一直照到现代,汉代关隘一直留至今天。

  C.运用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关隘,可理解为秦汉以来明月就照着边关。

  (3)读诗应掌握意境,对本诗前两句意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句气势不凡,意境高远,从千年之前万里之外写起,一下子拉开了广阔悠久的历史

  时空,展现出一幅苍茫的月临关塞的风景图画。

  B.首句从千年之前,万里之外写起,并与历史战争联系起来,这神来之笔,有一种历史凝。    重感。

  C.首句虽写千年之前,但一切都是现实的,是唐代战争的写照,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兴奋的复杂感情。

  D.首句起兴高起,别出心裁,既然写出了深沉的历史意识,又抒发了历史征人及其亲人的同情。    一

  (4)读诗应以全诗着眼,全篇的主题是(    )

  A.表达诗人对千年战争的厌恶,对人民的同情。

  B.反映唐代政治腐败,边关无将镇守。

  C,赞扬千年来为战争献身的人们,并希望这种悲剧不再重演。

  D.歌颂历史上阵亡的将士,激发人们戍边保国的壮志豪情。

  [参考答案]

  4.(1)卢龙塞李广汉(2)c(3)c(4)D

  5.示练习(三):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下列练习:

  (1)诗人在“构图”上成功地运用了映衬手法,一面是秋风萧飒中“枯藤老树昏鸦”。一面是“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这是(    )相映,而“流水”与“小桥”是(    )相映,写景与写人则是(    )相映。.

  A.背景与主体    B.明暗    C.动静

  [参考答案]

  B  C  A

  (2)对这首诗主旨理解不正确的(    )    ・

  A.表现了诗人对羁旅在外的游子的思念。

  B.写游子的客愁、思乡。

  C.表达天涯旅人的凄苦之情。

  明确(二)(三)答案。

  由以上两则练习可简单概括:

  (板书鉴赏古诗词:积淀相关文、史知识、准确疏通诗句含义

  教师讲解相关知识――文化历史知识、作家、作品风格、流派。

  6.示练习(四)(五)(六):

  <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赏析有误的(    )

  A.全诗由述志和记梦两部分组成,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

  B.诗中“尚”字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C.诗的后两句都是写梦境,与前两句写实相映衬。

  D.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五)《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赏析有误的(    )

  A.这首诗描写了春江水涨,烟雨迷,鸟飞鱼肥,悠然垂钓的图景。

  B.青山、白鹭、红花、绿水,景物色彩鲜明,再现了桃花汛期南国特有的色彩。

  C.“青箬笠,绿蓑衣”,用借代手法勾画出一幅剪影式垂钓图,表现了作者恬然安适的情

  趣。

  D.“斜风细雨不须归”表现了诗人敢于搏击风雨,不怕困难决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六)《送元二使安西》诗文赏析有误的(    )

  A.本诗描绘了翠绿的春晨美景和饯行劝酒的动人画面,突出了“酒深情更深”。

  B.三、四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难舍,无比挂念之情。

  C.一、二两句中的春雨和柳色是对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当时错综复

  杂、百感交集的心情。

  D.“更”字显示出作者劝酒时的殷勤,在频频劝酒中透露出诗人对友人难舍难分的心情。

  请学生分析后明确答案。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得出:(板书)鉴赏古诗  领悟作者的积极意义

  体会作品的独特意境

  由(六)《送元二使安西》联想到其他送别名句。

  [参考答案](四)c(五)D(六)c

  (四)总结、扩晨

  总结诗歌赏析的注意点(见板书)

  用本节课所学的诗歌鉴赏方面的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横线留给学生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的题目是    ,作者  。

  2.诗的颔联,作者从    角度,写出了春雨    的特点。    ,

  3.诗的颔联,作者从  角度,描写了一幅    图。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一句是以    反衬    ,意在表现(

  )

  A.乌云浓密    B.雨意正浓

  C.小径黑暗    .    D.船火明亮

  5.这首诗中描写作者想像中景象的诗句是    这一句写出了    的景象。

  6.从诗中找出点颔全诗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

  答:   

  7.作者的这首五言律诗传达了什么样的心情:答:[参考答案]1.《春夜喜雨》杜甫2.听觉细雨绵绵(无声无息、轻柔湿润)3.视觉江村夜雨    ’4.“江船渔火”“野径云黑”B5.“晓看红湿外,花重锦官城”春色满城,花城锦绣6.“好雨”“知”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雨之所以好,好在适时降落。7.通过成都春夜降雨,滋润万物的绚丽多彩的景色表达喜悦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能够背诵并赏析本节课所学的诗歌。

  (六)板书设计 

  积淀相关文、史知识

  准确疏通诗句含义鉴赏古诗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悟作者的积极意义

  体会作品的独特意境 

  八、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等。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精选16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