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叫三声夸克(精选17篇)

叫三声夸克(精选17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叫三声夸克(精选17篇)

叫三声夸克 篇1

  课题:

  设计意图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了多层次的物质结构,了解什么是夸克。

  2.认识“盒子”在说明内容及安排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3.能够体会文章通俗、形象、准确的说明语言。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认真阅读、实践体验等自主与合作学习方法,了解科学知识。

  2.引导学生认识课文在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上的一些特点,初步形成说明知识的能力。

  3.提出问题,引导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像的精神。

  【教学过程】

  课前参与:

  出示教具,一个正方形的小纸盒(上扎针孔),提问:如果让纸盒里的气体分子排着队从针孔里全部跑出,猜一猜需要多长时间?学生回答:“一分钟”、“一小时”、“一天”、“一月”、“一年”、“十年”、“一百年”、“五百年”、“一千年”...教师提示:需要九千年(物理学研究成果)才能跑完。教师进一步引导:这么小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又是由电子、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构成,而它们也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科学家在它们中又发现了夸克。(板书文题,导入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出大意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读的时候,划出文章中提到的一些科学概念,并标出有疑问的地方,留待后面学习过程中解决。学生读课文。读完,讨论以下问题:(二)本文主要说明了什么?    (文章主要说明了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这些物质结构...)

  说明它们的时候有顺序吗?

  (按照物理学家们发现并认识这些物质结构的过程来写的,是不断深入的。这在说明的顺序上叫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板书)。 2、“夸克”是什么意思?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回答。(“夸克”是译音,意思是海鸟的叫声。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有一句话:“向麦克老人三呼夸克。”科学家盖耳曼借其中的“夸克”为自己的假象命名。实际上“夸克”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3、文章的题目能否改为“叫七八声夸克”?(因科学家研究的“夸克”与“三”特别有缘,再加上诗句中有“三呼”两字,作者便借用了,应该说一语双关,用“七八声”则毫无意义。)  4、用图来表示物质结构。(最好用不同的画法,线状结构或盒式结构都可以。学生板演)二、再读课文,读出精彩 1、再读课文,把文章中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字词句句划出来,想一想,精彩在什么地方,体会作者是如何花腐朽为神奇,把枯燥、抽象的科学知识说得浅显易懂的。(主要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物质结构的组成部分比作一个个“盒子”,“盒子”有:原子、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光子、介子、强子、夸克等。) 2、科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地认识夸克的?用文章中的具体的字词句来回答。(主要是文章中的设问句的提示,6个“又”字,第22段3个“新”,结尾的4个疑问句,等。) 3、语文小活动――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如果你是科普知识推广员,你将怎样推广文章中提到的一些科学概念?

  ①小组合作。要求:推广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清楚;语言要通俗易懂。(教师提示:同学们可以将课前查资料获得的一些信息与课文中的说明内容结合起来,注意语言要通俗,可以用一些说明方法,每个小组可以派一名代表推广。教师示范:我们小组对“夸克”感兴趣,我向大家推广“夸克”。夸克是兼有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粒子。“夸克”首先是从理论上推导出来的,以后才被陆续发现。“夸克”有6种,划分为3对,分别是上夸克和下夸克,奇异夸克和粲夸克,顶夸克和底夸克。夸克不能脱离其他粒子而独立存在,仿佛士兵犯了错误被禁闭而失去了自由。) ②学生分组讨论。 ③讨论毕,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台前推广。 ④学生互评:围绕上面的要求互评。提示可以结合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等方面评价。三、深读课文,品味语言  换词换句,体会表达的内容和效果有什么不同。  1、原子核本身却十分微小,大约10万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才相当于一个原子的直径。改为:10万个原子核的直径才等于一个原子的直径。  2、科学家从实验里已经感觉到,强子内部有结构。这好比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里有东西。改为:强子的内部结构为科学家的分析提供了初步的根据。四、联系实际,读出自己  1、请同学们算一算,夸克的研究与发现经历了多少年?你从中看出科学家具有什么精神?(发现夸克花了近1XX年;敢于怀疑,善于想象,勇于创新)  2、夸克的研究与发现是这样的,那么,你还能说出其他这样的人和事吗?    (伽利略的斜塔实验;哥白尼的日心说;阿基米德浮力的计算;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等)

  3、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说说学习本文后你有何收获?(如:在学习上要敢于质疑、敢于创新、不断探索;要在实践与思考中培养自己对科学的兴趣;一个问题解决以后,又有新的问题产生,所以人类不能停留探索的脚步。)     教师总结:人类的发展需要的就是这些精神,我们要努力学习,用自己的热情与执著去揭开这一个又一个盒子里的秘密。课后实践活动:  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用两行标题的形式改写课文的标题。 如:善于想象,勇于创新          ――夸克的发现

  板书设计:

  叫三声夸克

  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         夸克       

  【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能把学生由看得见的实物引入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引发学生无限的想象。】

  【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说明文常见的顺序】

  【指导学生用画结构图的方法来理清文章内容】

  【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初学说明文,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

  【拓展课堂学习的空间,联系其他事例,增加学生对科学精神的理解】

叫三声夸克 篇2

  .《叫三声夸克》教案5 

  .《叫三声夸克》教学设计4 

  .《叫三声夸克》教案3 

  .《叫三声夸克》教案2 

  .《叫三声夸克》教案1 

  .《叫三声夸克》课堂教学实录 

  .《叫三声夸克》综合能力测试 

  .叫三声夸克・检测与评价 

  《叫三声夸克》ppt课件3  

  《叫三声夸克》ppt课件2  

  《叫三声夸克》ppt课件1  

叫三声夸克 篇3

  叫三声夸克

  教学目标 :

  1、了解科学家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的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激发观察和了解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本文用通俗形象的语言介绍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的写法。

  3、学习说明文的一些基本写作技巧。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感知科学家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精神。

  2学习说明方法,了解多层次复杂分类。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先板书“夸克”二字,提问:如不看课文,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再完全出示课题。

  2、根据语系,对课文标题进行解释。

  3、提问课文为什么不换成别的,如:“关于物质的基本结构”、“介绍一种超微粒子”、“微观世界的奥秘”等。

  二、感知课文

  1、讨论“夸克”应当在“盒式结构图”中的哪一个“盒子”里?

  2、第一个盒子和第二个盒子应当填入什么?依据是什么?

  3三个盒子的研究。阅读找到关键句子和关键词句,理清盒式结构的顺序 :原子 ――原子核――强子――夸克 。

  4借助有关挂图和事物模型以证实前面顺序是否正确。

  5、研究文章开头(第1―2段)和结尾(第22―26段)与中间主体部分的关系。

  三、研读课文

  1、学生提出疑问。

  2、教师提出研究问题。

  (1)作者除了向青少年介绍物理学知识外,还有没有别的意图?文中有没有透露出这个意思?

  (2)“夸克模型”怎样提出来的?科学研究和想象有什么关系?

  (3)你对本文在表达上比较满意或感兴趣的有那些?

  四、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写篇题为《夸克自述》的说明文。

  2搜集有关材料,谈谈语文课中培养想象力的话题。

叫三声夸克 篇4

  

  执教人:翟霄杨  单  位:安阳市第八中学

  实物――盒子导入  ,由学生上台打开盒子(层层剥“笋”)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与这位同学打开一个又一个盒子有什么联系呢?――答案就在课文内容中。

  很久以前人们认为物质结构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原子,人的肉眼能看见原子吗?给大家打个比方。

  举例子,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原子,乃至夸克。

  通过比喻,使我们对夸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夸克可以说是目前人们发现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单位。那么夸克的发现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呢?

  科学家实验往往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科学实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检验→建立理论,不断完善→发现问题。又产生新的疑问……

  试以夸克的发现为例说明这样一个过程。

  物理学家不断探索,发现新知,推动物理研究不断深入,那么其他行业的人呢?你能再举一些例子吗?

  形式:先小组交流,再发言。

  让我们环视一下我们美丽的家园――探索之花催开了现代化高科技文明的果实。同学们,让我们用自己的青春与热情去探索世界中一个又一个盒子吧!

  最后,把屈原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叫三声夸克 篇5

  一.研读教材文本,确立目标

  叫三声夸克教学反思5篇文章叫三声夸克教学反思5篇

  《叫三声夸克》是苏教版八下第三单元“事理说明”的一篇介绍物理知识的说明文,说明的对象属于微观世界的抽象概念。苏教版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每个单元都有单元提示,那么每课所确立的学习目标均应参考单元目标而设定。每篇课文的内容很多,可讲可学的内容也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精心取舍,分清主次,不可面面俱到,否则就会产生“蜻蜓点水”的现象。

  对于接触物理知识不久的初二学生来说,抽象的物理概念显得有点难,如果纯粹从说明文的角度讲课,庞杂的文体知识可能会使学生觉得无所适从。本文介绍的是一种科学知识,所以有很强的科学性,同时语言很有特色,生动形象,通俗有趣,深入浅出地进行了说明。我主要引导学生重点去品读本篇说明文的语言,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就体现了科(知识性)与普(通俗易懂)的完美结合。因此,把“体会本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说明科学知识的特点”作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激发学生热情,激趣教学

  课堂要有效,调动学生主体热情很重要,有热情,才有积极学习的情志,才有高效课堂。本文最大的一个语言特色是以“盒子”为喻的打比方。在众多的说明方法中,“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用得最多,为什么呢?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是呀,为什么”,学生在思考的时候就会想“盒子”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打比方,化抽象为具体,易于让读者接受。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自然就得出“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作用。

  这就比教师单纯的说教和灌输教的巧妙。

  本节课的亮点还在于,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寻找“打比方”以外的形象化、通俗化的语言。比如“还测定了它们的质量是多少,带有什么样的电荷,如何自旋(左旋还是右旋),寿命多长,就像调查户口似的,记入了档案,再加以分析。”“这真是怪事,仿佛士兵犯了错误被禁闭而失去了自由,难道就没有一个自由夸克吗?”出乎我的意料,学生找到了三处,我顺势让他们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其中的两位同学能紧扣内容来分析作用,尽管回答问题有些紧张,但不影响思维之花在他们内心深处自然绽放。

  课堂上,教师的作用还体现在“对话帮扶”上。我在处理学生回答问题出现的偏差时,没能及时抓住问题契机去适时引导,让一两个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的机会溜之大吉。比如,当我提出问题“课文里使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什么”的时候,学生脱口而出“举例子”、“列数字”,这个时候,教师的引导帮扶显得尤为重要。我留给学生的时间不多,过早的给出了问题的答案。如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层次,是教师必备的教学机智,这也是这堂课的遗憾之一。

  回首课赛的教学设计到课堂实践,有忙碌、有焦虑,还有些许的紧张,那只是自己转变教育理念,努力引导学生“学精彩”的初步尝试。在教学这条路上,我还有许多要进一步学习、完善的`地方。我想,持之以恒、不断创新、不断反思是最好的方法、途径。

叫三声夸克 篇6

  执教人:翟霄杨  单  位:安阳市第八中学 【教学目标】1.了解多层次的物质结构的分类。2.通俗,形象的语言。3.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通俗,形象的语言;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教学难点】多层次的物质结构的分类。 【教学步骤】一.导语:     实物――盒子导入,由学生上台打开盒子(层层剥“笋”)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与这位同学打开一个又一个盒子有什么联系呢?――答案就在课文内容中。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题目的含义。 三.初步了解物质结构。     很久以前人们认为物质结构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原子,人的肉眼能看见原子吗?给大家打个比方。    举例子,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原子,乃至夸克。 四.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比喻句,体会比喻的表达效果。1.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画出来。2.体会比喻的表达效果:形象、生动。 五.思考问题:     通过比喻,使我们对夸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夸克可以说是目前人们发现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单位。那么夸克的发现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呢?     科学家实验往往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科学实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检验→建立理论,不断完善→发现问题。又产生新的疑问……     试以夸克的发现为例说明这样一个过程。 六.你认为物理学家最终发现夸克,*的是什么?(通过文中哪词语可以看出来) 七.开拓思维训练:     物理学家不断探索,发现新知,推动物理研究不断深入,那么其他行业的人呢?你能再举一些例子吗?     形式:先小组交流,再发言。 八.总结:     让我们环视一下我们美丽的家园――探索之花催开了现代化高科技文明的果实。同学们,让我们用自己的青春与热情去探索世界中一个又一个盒子吧!     最后,把屈原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附板书设计】叫三声夸克 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探 索

叫三声夸克 篇7

  叫三声夸克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介绍物理知识的说明文,知识性较强。对于初次接触物理知识的初一学生来说,如同乘快船摆篙,一不小心就方向不明。因此,教师应从教法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启学生的心智,吸引其静心阅读、专心阅读,使学生从文章中领悟科学家们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可贵的科学精神,并引导学生运用这种精神去探索科学的奥妙。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请观看大屏幕(或电视显示)

  播放关于物质结构组成原理的纪录片。这一环节可增强直观效果。科普读物是学生感兴趣的,为进一步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从课题入手,了解学生预习情况,设计如下问题:(1)“夸克”是什么呀?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的夸克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起这样的名字?(2)为什么只叫“三声”夸克,叫“七八声”不行吗?

  学生讨论发言明确:

  (1)“夸克”是译音,意思是海鸟的叫声。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有一句话:“向麦克老人三呼夸克。”科学家盖耳曼借其中的“夸克”为自己的假象命名。实际上“夸克”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因科学家研究的“夸克”与“三”特别有缘,再加上诗句中有“三呼”两字,作者便借用了,应该说一语双关,用“七八声”则毫无意义。

  二、整体感知

  读课文,应掌握以下知识点:①物理学家对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在不同的阶段对物质的结构会有不同的认识。②本文介绍的是人们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最新成果。采用以下方法突破:

  1.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什么?读完课文,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2.课文中提到了许多的“盒子”,请你列举出它们的名字。

  3.请你给这些“盒子”排个队,简要说明排队的理由。

  4.目前,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最新成果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

  (1)人们对物质结构探索研究的过程,说明了人们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不同认识,介绍了物质结构研究的新成果――夸克,激发人们对物质结构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2)“盒子”有:原子、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光子、介子、强子、夸克等。它们的大小可用下图表示: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理由:见课文中的第五自然段的内容阐述。

  (3)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最新成果是夸克。

  三、心智启发

  这篇课文在说明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寄寓着科学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代青少年需认真学习的,有了这种精神才会去探索科学秘密。同学们读完课文一定会有许多的感想,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启发。可设计以下问题激发兴趣:

  1.请同学们算一算,夸克的研究与发现经历了多少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发与认识?

  2.你认为科学家发现夸克的过程有何特点?

  3.你认为“叫三声夸克”是谁在叫?在人生探索的道路上你应该做怎样的人?

  4.探究课文结尾,鼓励想象,发表见解。提出新的疑问:课文最后写到“物质的最小结构就是夸克吗?盒子里还有盒子吗?”对你有什么启发与认识,为什么?

  (进行联想式的片断写作训练,200字以内,把自己的大胆想法写出来。)

  学生讨论,明确以下要点:

  1.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坚持不懈,能够吃苦。(发现夸克花了近一百年。)

  2.敢于怀疑、敢于创新、敢于想象也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精神。(提出假想――研究――证实。)

  3.科学家们。(或善于探索之人)

  四、探讨艺术特色

  一篇好文章尤如一杯香茶,细细品味,才觉回味无穷。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此文语言所表达的精妙之处。

  设计如下问题:

  你读这篇文意感觉有没有兴趣?如果有兴趣,请说出理由。

  小组讨论发言之后明确:

  理由:①课文所介绍的知识结人一种新鲜感和神奇感。

  ②课文本身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具有趣味性与可读性,具体表现在:

  A.运用比喻说明和分类说明。B.运用设问,发人深思,把读者引向深入。

  (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找出比喻句和设问句,进行具体说明,学生作点评)

  孙丽君

叫三声夸克 篇8

  这是一篇介绍物理知识的说明文,知识性较强。对于初次接触物理知识的初二学生来说,如同乘快船摆篙,一不小心就方向不明。因此,我就从教法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启学生的心智,并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我把教学过程设为:导入―定向―自学―展示交流―练习―拓展。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了解说明事物的特征,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基本内容,也能体会到科学家们那种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不倦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注重课堂练习实践,在活动中了解科学知识,训练研究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

  也许设想是理想化的,可惜我在今天的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没能很好地做好时间的安排。在“自学”这一环节所花时间过多,导致后面学生展示与交流不够,且预设的练习没能完成,最后显得过于仓促,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有个学生讲到“大约10万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才相当于一个原子的直径。”这里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时,我也没能及时指出这里的“大约”用法的准确性。总之,本节课留下太多的不足与遗憾。我以后一定要更努力学习,不断给自己加入一些鲜活的“血液”。我想,学校给我这个学习的机会,我也该进行一次痛苦的自我改革了。

叫三声夸克 篇9

  叫三声夸克

  字音

  泄气(xiè   )肇事( zhào   )禁闭(jìn     )隧道(suì    )

  形近字

  隧(隧道)  遂(遂愿)

  词语解释

  泄气:泄劲,失去信心和干劲。

  妙处:奥妙的地方。

  禁闭:把犯错误的人关在屋子里让他反省,是一种处罚。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卞毓麟,1943年7月生,196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从事天体物理学研究至1998年3月,1998年4月到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现任版权部主任,1999年4月起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系兼职教授,现为上海天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协翻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2、关于夸克:夸克是兼有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粒子。夸克首先是从理论上推导出来的,以后才陆续发现。最后一个夸克――顶夸克于1995年初才被发现。

  课文内容分析

  (一)题目解说

  文章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结构全篇,借用一首诗中的诗句作为标题,既揭示了物理学家盖尔曼提出的“夸克模型”的基本设想,也为全文的说明定下了语言基调。

  (二)结构分析

  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三)整体感知

  1、重点段落分析

  文章重点介绍夸克这种超微粒子发现的全过程。这部分内容,是按由假想到证明的顺序来写的。先写美国科学家盖尔曼发挥想象提出了“夸克模型”,并说明了“夸克”这个名字的来由,接着写许多科学家为找到夸克所进行的艰苦研究。这部分内容写得十分丰富而又有变化。既写出了研究中的收获,也写出了研究的艰难;既写了能证明夸克存在的根据,又写了仍不能解释的许多疑团。行文也富有波澜。

  2、重点语句点拨

  “还有比质子和中子更小的结构吗?”这些疑问句把问题不断引向深入。

  3、主题

  本文以人们对物质结构探索研究的过程为序,说明了人们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不同认识,介绍了物质结构研究的最新成果――夸克,激发人们对物质结构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4、写作特点

  (1)语言通俗形象,结构严谨。通篇语言平实明白,几乎口语化的表达使本来抽象的物理理论知识显得十分通俗易懂。文章开头从一个礼品盒的比喻入题,使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为轻松容易。文章的结构也以这一比喻为依托来安排。开头由此入题,结尾仍然紧扣它收笔,中间每一部分内容的引出都仍以这个比喻为过渡。有关“盒子”的比喻的句子在文章当中穿针引线,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2)多层次的复杂分类,也是本文说明的一个特点。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比如比喻、举例等。但最主要的是分类说明。这是由文章的内容决定的。文章的内容是以人们对物质结构探索研究的过程为顺序,说明物质结构,介绍了物质结构研究的成果。只有恰当地运用分类说明才能把有关内容说明清楚。而且,许多新的成果是在原来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这个分类的层次就显得比较复杂。多层次的复杂分类,所以能说得清楚:一是用设问句把问题不断引向深入。二是用关键词“又”,体现说明的深入性。

  (3)这篇文章在说明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寄寓科学精神,给人以启发。人类对物质结构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探索、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夸克的发现和证明更体现了科学家的身上可贵的科学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代青少年首先要认真学习的,有了这种精神,才能去探索科学秘密。

  新课 标第 一网 x k b1. co m

  5、体验拓展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铸成欢乐,正如他那句豪言壮语所说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

  “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名人传》

  (1)选文中“他”指的是             ,他是                        造就的伟人。

  (2)通过阅读《名人传》,你感受到他身上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案:(1)贝多芬 痛苦和磨难   (2)在困境中顽强奋斗,不向命运低头。

  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题:

  依次为: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第二题:1、“大约10万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才相当于一个原子的直径”和“10万个原子核的直径才等于一个原子的直径”有这样几点不同:①原句说“大约”,改后的句子缺少了这个限制,便没有原句准确,因为这是一个估计的说法,并不是精确的比较。②原句说“大约10万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改后的句子直接说成“10万个原子核的直径”,前后的内容不是一回事。③原句是“相当于”,改成了“等于”,前者是大概估计,后者是肯定的说法。总之,改后的句子和原句相比,不够准确。

  2、“这好比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里有东西。”这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意思是科学家已经从实验室里感觉到,强子内部有结构。这仅仅是“感觉”,是科学家根据实验产生的一种想象,还没有进行科学的证明,改为“强子的内部结构为科学家的分析提供了初步的根据”,似乎是已进行了科学的证明,显然不妥。

  第三题:略

  同步训练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档案(   ) 踪迹(   ) 禁闭(    )电荷( )

  suì道( ) 模xíng( )xiè 气(   )

  2、解释下列词语

  驱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禁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泄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列词语顺序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基本粒子――原子――原子核――夸克

  b、中子――质子――电子――夸克

  c、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d、原子――强子――夸克――原子核

  4、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8分

  (1)在费米实验室,有一个加速器,地下的环形隧道长达6.4千米。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先后有900名科学家在这里工作,终于找到了顶夸克。(          )

  (2)原子核本身却十分微小,大约10万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才相当于一个原子的直径。(        )

  (3)这好比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里有东西。( )

  (4)电子和中微子属于轻子,轻子的数量比较少;绝大多数的基本粒子都属于强子,其中包括质子和中子。( )

  5、选出“夸克”在文句中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4分

  a、美国科学家盖耳曼提出了一个“夸克模型”,说是所有的强子都是由3种夸克构成的。

  b、要把想像中的夸克变成真实的夸克并不容易,找了20年,也没发现夸克的踪迹。

  c、因为在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有一句话:“向麦克老人三呼夸克。”

  d、这真是怪事,仿佛士兵犯了错误被禁闭而失去了自由,难道就没有一个自由夸克吗?

  二、课内语段阅读

  这又是一个“盒子里还有盒子吗?”这一类的问题,科学家从实验里已经感觉到,强子内部有结构。这好比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里有东西。

  这时候,科学家也只有发挥想像力了。美国科学家盖尔曼提出了一个“夸克模型”,说是所有的强子都是由3种夸克构成的。

  夸克是译音,意思是海鸟的叫声。因为在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有一句话:“向麦克老人三呼夸克。”盖耳曼把夸克借用过来,无非是一语双关,说明每一个强子都有3个夸克。

  想像固然浪漫,盖耳曼提出夸克模型却是经过理论分析的,而且分析得很有道理。慢慢地,盖耳曼的理论被大多数人接受了。这等于承认了盒子里有东西。

  知道了有夸克这种物质,那就得把它找出来。要把想像中的夸克变成真实的夸克并不容易,找了20年,也没发现夸克的踪迹。人们有点泄气了。没想到1976年,旅美华人科学家丁肇中发现了j粒子。j粒子的j与中文的丁字非常相似,这也是给这种新粒子命名的妙处。新粒子的发现,引起种种猜测,j粒子是不是第四种夸克?这一发现,又唤起了寻找夸克的热情。

  这时又有了一种说法:为什么夸克不能脱离其他粒子而独立存在呢?这真是怪事,仿佛士兵犯了错误被禁闭而失去了自由,难道就没有一个自由夸克吗?

  1、第1段中“这又是一个盒子里还有盒子吗”一句中的“又”字包含了什么意思?“盒子里还有盒子吗”是指什么?

  2、“可以初步判定盒子有东西”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了20年,也没发现夸克的踪迹。”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迁移探究

  从织布机到计算机

  你知道织布机和计算机有什么相同之处吗?它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超乎你的想象。摆在写字台上的台式机,塞在口袋里的掌上电脑,挂在腰上的移动电话,乃至你家中的很多家用电器,都是18XX年诞生的一台织布机的后代。

  19世纪早期,法国里昂的丝织工人们织出了图案绚丽的丝绸锦缎,然而他们使用的工具却是质量低劣、效率低下的老式手工提花机。这种机器需要有人站在上面,费力地一根一根地将丝线.提起、放下,才能织出精细复杂的丝绸,就好像演员在操纵牵线木偶。

  这种烦琐的劳动随着18XX年雅卡尔提花机的发明发生了改变。这种革命性的织布机利用预先打孔的卡片来控制织物的编织式样,速度比老式手工提花机快了25倍,就好比从自行车到汽车的飞跃。雅卡尔的打孔卡片不只为丝织业带来革命,也为人类从此打开了一扇信息控制的大门。

  1836年,雅卡尔去世:两年之后,计算机科学先驱、著名的英国科学家查尔斯•巴比奇制造了一台木齿铁轮计算机,用来计算很多数学难题,并利用雅卡尔打孔卡片的原理为这台计算机编程。当时巴比奇的女友称这台木齿铁轮计算机就如同提花织布一样,在编织代数模型。革然他没有使用语言编程(一个世纪以后才正式出现),但是巴比奇毕竟提出了为计算机编程的思想,这一理念启发了20世纪的计算机科学家。后来,人们将巴比奇称为计算机的鼻祖。

  19世纪未,美国统计学家赫尔曼•霍尔瑞斯借鉴雅卡尔的打孔卡片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机器,供户口调查员处理数据。在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美国的人口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人口普查变得越来越难以操作,要想对一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至少要花上十年的时间。这部被霍尔瑞斯称为“制表机”的机器大大提高了人口数据处理的速度。制表机的原理与雅卡尔提花机很接近,它在卡片上打出一系列的小孔,代表每一个家庭的每一位公民,不同的孔包含不同的信息。只要运用得当,制表机每小时可以处理几万张卡片。

  20世纪40年代,ibm公司开始制造计算机,计算机的时代到来了。不过那时候的计算机没有放弃类似于雅卡尔提花机上的那种打孔卡片,还在利用它编程。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打孔卡片最终被电子媒介――磁带和光盘所取代。

  看到这里,也许我们可以说,计算机不过是台极其高级的织布机而已。这是多么令人惊奇的事情,我们现在视为尖端科技的计算机,竟与织布机血脉相连。当你使用计算机的时候,本质上你也是在以光速做着编织工作。

  1、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本文以 为顺序,介绍了雅卡尔发明的用――控制织物的提花机,巴比奇制造的木齿铁轮计算机,霍尔瑞斯发明的被称为――的机器,ibm公司制造的计算机。

  2.人们为什么把巴比奇称为计算机的鼻祖?

  3.为什么说计算机是“18XX年诞生的一台织布机的后代”?

  4.本文主要运用了作比较的方法,请举出两例,并加以说明。

  5.从雅卡尔提花机的发明,到现代计算机的诞生,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分条列出两点。                                                                           

  四、课外拓展阅读

  海底也有淡水

  开发新水源,是解决水危机的一个重要途径。面对咸苦浩翰的大海,人们在望洋兴叹之余,肯定不止一次地幻想过:海中有没有淡水?能不能像钻探石油那样从海底下钻出淡水来?

  目前,科学家们已在海底发现了甘甜的淡水,而且数量惊人。例如,在希腊东南面的爱琴海海底有一处涌泉,一昼夜能流出100万立方米淡水。人们将泉水与海水分开,用冰冻水灌溉3万公顷的土地。近年来,俄罗斯海洋学家探测表明,大洋底部淡水资源很丰富,其蕴藏量约占海水总量的1/5。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和古巴之间,海面上有一个直径30米的淡水区,水色、温度与周围海水皆异,人称“淡水井”。在我国福建省古雷半岛东边有个莱屿,距该岛500米的海面上也有一个淡水区,叫“玉带泉”。上述几例都是海底喷泉,因离岸不远海底的含水构造都是和陆地含水构造相连的,喷出的淡水由陆地予以补给。由于地下水露头很低,在海面以下,水头压力也是很大的。除此之外,在海底海相与陆相交互地层中,陆相地层也有淡水层保存,它们一般与陆地含水构造不连通,也没有露头,成为封存的“化石淡水”。

  海底的淡水是从何处来的呢?各国科学家经过艰辛探索,提出了不少理论。渗透理论认为,海底的淡水来自陆地。海洋每年有33万立方千米的海水被蒸腾,化为雨雪降到陆地上之后,一部分渗入地下,遇到不透水的岩层,便形成了蓄水层。如果这蓄水层靠近大海,淡水就有可能透过海岸流入海底的岩层中。

  凝聚理论认为,地面上的淡水渗入海底只能达到一定界限,但实际上在这一界限以下仍有淡水,显然这些淡水不是来自陆地。海底的有些淡水是那里空气中的水蒸气凝聚而成的。

  岩浆理论认为,地球深处存在着放气带,那里释放出数量惊人的气体,其中有大量的氧气和氢气,它们相互结合便形成了岩浆水。

  沉降理论则认为,地下水的起源与海底沉积物的沉积过程相联系。海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一层层地沉积在海底,下层的沉积物在重力的作用下,把水分挤出来;被挤压的水又随沉积物的下降,被带入地层深处,形成了地下水。

  不管哪一种理论更符合实际,但在海底有藏量丰富的淡水,这是不争的事实。科学家们设想,有朝一日将在海上建成淡水厂,用钻机像钻石油一样钻淡水。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节)

  1.通读全文,说说文章围绕“海底也有淡水”说明了哪些内容?(4分)

  2.海底喷泉是如何形成的?(3分)

  3.文中提到了三种关于海底淡水来源的理论,请任选一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不超过20字)。(3分)

  4.在开发海底淡水的过程中,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你认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请分条叙述,至少写出3条。(3分)

  五、中考题(XX年盐城卷)

  病毒的话

  我们家族的名称是“病毒”。顾名思义,就是能致病的毒物。因此,人们谈病毒色变。可是,这不能赖我们呀!是你们人类给我们起了这么一个不雅的名称。

  我们也不好怪人类,给我们起这个名称也是有来由的。19世纪末,烟草得了花叶病;荷兰植物学家比林杰克把病的烟叶捣碎,挤出液汁,用没有上釉的瓷过滤器过滤,滤过的液汁用当时最好的显微镜都检查不出有什么细菌,可是它仍然能让烟草得病。比林杰克认为,这一定是比细菌还小的微粒在作怪。他把这类微粒叫做“病毒”,人类就是这样结识了我们。后来发现,人类许多疾病,如流感、麻疹、肝炎等等,其罪魁祸首也都是我们。把我们称作病毒就更有理由了。

  人类的本事越来越大,科学家终于看到了我们的真面目。我们家族最小的成员只有细菌的千分之几那么大,直径只有百万分之一厘米,大的也只有百万分之二十五厘米。(a)我们的构造比细菌还简单的多。我们根本没有细胞结构,只不过是由一个核酸分子(一种记录遗传密码的物质)外包一层蛋白质外壳而已。

  其实同世界万物一样,我们之中有有害的病毒,也有有益的病毒。

  20世纪初,科学家就发现,我们家族中有些成员有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内的本领,能钻进细菌体内,在那里繁殖,使细菌死亡,科学家把它们叫做“噬菌体”。(b)人种了牛痘可以产生对天花的免疫力,牛痘就是经过“改造”后毒性减弱的天花病毒。经过这一番改造,它不仅不再危害人类,还反戈一击,帮助人类消灭这种可怕的传染病。现在许多种疾病的病毒已经被用来制造疫苗为人类服务了。我们家族中还有一些成员叫做“肠道腐生病毒”。它们在婴儿出生以后不久就进入婴儿肠道,在人一生中始终呆在那里。其中有些是有益的。它们可以促进人体产生有防治疾病作用的干扰素,抑制能致病的肠道病毒、流感病毒等等。科学家现在已经制成活肠道病毒、流感病毒等等。科学家现在已经制成活肠道病毒疫苗,它能预防多种传染病,甚至还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哩!

  (选自苏教版初中语文《自读课本》)

  1.整体感知,回答问题。

  (1)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两大方面内容?

  (2)从整体上说,本文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2.请你用“读书动笔”的方法,仿照示例,任选文中画线的(a)(b)两句中的一句(只填字母,不需抄写原句)作点批注。

  示例:原文――“……滤过的液汁用当时最好的显微镜都查不出有什么细菌。可是它仍然能让烟草得病。”

  批注――这个“当时”用得好。从时间上加以限制,那时科技还不发达,即使是最好的显微镜也查不出细菌,但未否定以后也不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原文――(     )

  批注――                                                                     

  3.边读边议,回答问题。

  (1)从文中看,人们把“   我们”称为病毒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不超过16个字)

  (2)在“我们之中有有害的病毒,也有有益的病毒”之前加上“其实同世界万物一样”的含义是什么?包含了分析问题的哪种正确方法?

  答:                                                                       

  六、片段作文(30分)

  以“微观世界”为题,写一篇简短的说明文

  答案:一、1、dàng zōng  jìn  hè  隧 型泄 2、推动  把犯错误的人关在屋子里让他反省,是一种处罚。泄劲,失去信心和干劲。3、c4、(1)列数字(2)列数字 作比较  (3)打比方  (4)分类别5、c

  二、1、说明前面已碰到过这个问题,这里又出现的新的问题推动科学家继续探索,同时,引出下文。指“还有比中子和质子更小的结构吗?”2、指通过实验,进行又根据的推测和猜想。

  3科学探索的道路是艰难而曲折的,只有不断探索,永不言弃的人才能尝到胜利的果实。

  三、时间(或:事物发展)打孔卡片(或:预先打孔的卡片)制表机 2、(1)、巴比奇制造了计算机  (2)巴比奇提出了为计算机编程的思想。3、因为从最早的木齿铁轮计算机到现代的ibm公司早期制造的计算机,都运用了雅卡尔提花机以打孔卡片控制信息的原理。4、示例:(1)把雅卡尔提花机与老式手工提花机作比较,说明了前者编程速度快。(2)把制表机处理数据的速度和人工处理数据的速度作比较,说明前者处理数据速度快。(3)把制表机和雅卡尔提花机作比较,说明两者的编程原理相通。5、示例:(1)科学技术是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的。(2)革命性的发展创造会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3)科学发明往往是与社会生活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4)读书学习也需要借鉴吸收前人的知识和经验。

  四、1.文章围绕“海底也有淡水”说明了海底有淡水且数量惊人、海底淡水的两种类型、海底淡水来源理论、海底淡水开发前景等内容。(信息完整,意思正确即可)

  2.陆地含水构造延伸到离岸不远的海底含水构造。地下水出水口在海面以下,水头压力很大.地下水向上喷涌,形成海底喷泉。(信息完整,意思正确即可。)

  3、示例  渗透理论;降水(雨雪)渗入地下形成蓄水层并流入海底

  岩浆理论:地底放气带释放出氧气和氧气并相互结合

  沉降理论:沉积物中水分被重力挤出后带入地层深处 (信息完整。意思正确即可。)

  4.示例  建厂及钻探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要适度开发,不可过量开采;注意避免对淡水区附近的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五、1.(1)从名称、由来、自身结构及人类如何利用改造病毒两方面来介绍 

  (2)本文主要采用了逻辑顺序。这样由表及里利于提示事物的本质。2.原文(a)批注: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准确地说明了病毒的体积之小。3.(1)许多疾病的罪魁祸首都是病毒

  (2)任何事物有不好的一面,也好的一面,都是一分为二的。要学会全面的辩证的看问题。

叫三声夸克 篇10

  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的是《叫三声夸克》一文。

  由于是自读课文,所以我尽量以学生展示为主。首先,我让学生自由展示字词,可是学生坐在位置上几乎没有怎么动。一想,原来自己平时都是指定到各小组,指定到组员的,这次学生不知道该不该上来。我于是又说了一遍,这时才有几个同学慢慢上来,接着又陆续上来一些,直到站满了黑板。接下来,我又布置了一些任务,都是让学生自由展示,学生们有了上一次的经验,都主动到黑板前来展示,积极性很高。

  我想:学生不是没有积极性,关键是敢不敢放手给学生,能不能给学生展示的舞台。给学生一次机会,他们会给你一份精彩。

叫三声夸克 篇11

  一.教学重点:

  1. 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2. 通俗形象的语言,严谨的结构

  3. 层次的复杂分类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学法指导:搜集资料、模型展示、分析讨论

  四.课前准备:

  师:准备教学模型

  生:1.熟读课文,预习文中重要字词

  2.思考:什么是夸克,课题的含义是什么。

  3.填写物质的盒式结构图

  4.小组合作写一篇科普小短文

  五.教学步骤 :

  1. 导入  新课,展示模型。

  2. 自读课文后检查字词: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接受默写,其他同学报预习中发现的重要字词。

  3. 分小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结合“探究练习”一。

  (教学提示:根据盒式结构图填写“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或“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夸克”分析课文思路)

  4. 分析讨论:课文是以什么顺序安排组织材料的?

  (交流总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由浅入深地说明物理学家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依次为: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文章重点介绍夸克这种超微粒子发现的全过程。这部分的内容,是按由假想到证明的顺序来写的。)

  5. 小组交流讨论:课文的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除此之外还用到了什么其他的说明方法?

  (交流总结:本文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分类说明,只有恰当运用分类说明才能把有关内容说明清楚,此外还综合运用了比喻、举例说明。)

  6. 课文的题目是什么意思?(从书上找出相关文字来说明)

  7. 小组交流讨论:“盒子”这个比喻在说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作用。

  (交流总结:内容方面,文章开头从一个礼品盒的比喻入题,使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为轻松容易。结构方面,以此为依托来安排,开头由此入题,中间以此为过渡,结尾紧扣它收笔,穿针引线,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教学提示:这一部分的教学是主要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紧扣课文具体语句。如:“到了19世纪末,X射线的发现促使人们思考,是不是盒子里还有一个盒子?”“好像是说原子这个盒子里,也就是这些东西了。”“这又是一个‘盒子里还有盒子吗’这一类的问题……”“这好比是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有东西。”“盒子里装盒子,发现的盒子已不少了,按顺序是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8.分析讨论:科学家是如何一步一步认识夸克的?这中间的过程反映了科学家研究的什么精神?用文中具体的字、词、句回答。

  (教学提示: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对课文进行有依据的分析,并且适时点拨,如:

  1、“人们有点泄气了”:写出了科学家研究的艰辛。

  2、五个“又”:表示科学家对夸克认识的逐步深入的过程。)

  (交流总结:揭示了科学研究、科学探索应该具备的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9.这是一篇科普作品,你感兴趣吗?为什么感兴趣?

  (明确:1、课文所介绍的知识给人一种新鲜感和神奇感;2、课文本身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具体表现在:1、运用多种说明方法,2、采用设问、发人深思。)

  10.交流各个小组准备好的科普小短文。

  (教学提示:这一旨在让同学发散思维,提高学习科普作品的兴趣。)

  11. 课堂小结。

  12. 布置作业 :

  (1) 探究练习第二、三题

  (2) 预习《〈梦溪笔谈〉二则》

叫三声夸克 篇12

  《叫三声夸克》课堂教学实录

  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 王玉华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和物质结构的基本构成,知道什么是夸克。

  2.认识“盒子”在说明内容及安排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3.能够体会文章通俗、形象的说明语言。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认真阅读、实践体验等自主学习方法,了解科学知识。

  2.引导学生认识课文在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上的一些特点,初步形成说明知识的能力。

  3.提出问题,引导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在学习、生活中,要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像。

  【教学过程】

  (课前学习活动: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自然科学书籍或网络,了解原子、质子、中子等科学概念;收集科学家敢于怀疑、探索新知的例子)

  师:(在讲台上放一盒子)同学们看到这个盒子可能会想,盒子里是什么呢?我们请一位同学上来打开看看。

  (一同学走上讲台打开盒子)

  生:还是盒子。

  师:再打开盒子看看。

  (生继续打开盒子)

  生:还是盒子啊?(生一脸疑惑。有学生笑)

  (同学们顿时有了兴致,纷纷要求继续打开盒子)

  师:同学们都有一种探究下去的欲望,盒子里到底是什么呢?其实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并不重要,同学们的探究问题的欲望倒是我们获得许多发现的前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叫三声夸克》就体现了科学家们这样的执着精神。

  (师板书:《叫三声夸克》)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熟悉了课文,了解了一些科学概念。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读的时候,划出文中提到的一些科学概念,并标出有疑问的地方,留待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解决。

  (生读课文。有的默读,有的大声朗读,有的边读边用笔划语句)

  (老师巡视并解答一些同学提出的疑问)

  师:刚才有同学问这几个字怎么读:“毓”“肇”“隧”。哪位同学读读看?

  生:第一个读yù,第二个读zhào,第三个读suì。

  师:对。同学们读了课文,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整体印象。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文字投影]①本文主要说明了什么?

  ②根据课文内容,将物质结构关系用示意图画出来。

  小组讨论三分钟时间。

  (生四人小组展开热烈讨论。三分钟后,老师组织交流)

  生:我们认为,文章主要说明了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这些物质结构。

  师:说明它们的时候有顺序吗?

  生:有。按照物理学家们发现并认识这些物质结构的过程来写的,是不断深入的。

  师:对。这在说明的顺序上叫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板书)。

  生:老师,作者还提出了物质结构研究的一些新问题。

  师:补充得很好。作者不仅提出了物理学家们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还提出了一些新问题,有些问题说不定还要*同学们将来去解决呢。

  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一些物质结构能不能用示意图画出来?(画在黑板上)

  生1展示:

  强子

  原子         

  原子核

  夸克

  这些盒子是越来越小的,它体现了物质结构的特征。

  生2展示:

  原子

  原子核

  基本粒子        

  夸克        

  因为基本粒子分为两类,一个是数量比较少的轻子,还有数量多的强子,所以可以这样来画盒式结构图。

  师:不错,你读书与分析问题都比较仔细。

  生:老师,我画的不是盒式图,而是线状图。

  原子        原子核         基本粒子      夸克

  质子    中子    轻子    强子

  师:有创意,读书也很细心。刚才我们通过讨论两个问题,基本上了解了文章说明的内容。现在,我们进行一次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入研读课文。

  (师投影活动内容:“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综合实践活动中,如果你是科普知识推广员,你将怎样向同学们推广文中提到的一些科学概念。)

  师:我再提示几点:同学们可以将课前查资料获得的一些信息与课文中的说明内容结合起来,注意语言要通俗,可以用一些说明方法,每个小组可以派一名代表推广。

  大家在小组内先交流八分钟左右时间。

  (生活动。有的小组拿出课前上网查的资料,有的拿出一些科普读物,还有的划出课文中一些相关句子,有的在纸上整理内容。同学们思维活跃,讨论热烈,学习主动积极)

  师:好,同学们小组讨论很热烈,一定很有成效。哪一小组代表先来推广?

  (学生争着要求上讲台发言)

  代表一:我们小组对“夸克”感兴趣,我向大家推广“夸克”。

  夸克是兼有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粒子。“夸克”首先是从理论上推导出来的,以后才被陆续发现。“夸克”有6种,划分为3对,分别是上夸克和下夸克,奇异夸克和粲夸克,顶夸克和底夸克。夸克不能脱离其他粒子而独立存在,仿佛士兵犯了错误被禁闭而失去了自由。

  (代表一推广完,有学生鼓掌)

  师:这位同学推广了“夸克”,哪位同学作个评价?

  生:我觉得这位同学介绍思路清楚,表达比较准确,还打了一个比方,很形象。但有些概念还不够通俗,象“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师:对,说明事物可以用打比方、列数字、下定义等说明方法,还要把语言说得通俗一些,因为你是普及科学知识的推广员嘛!好,下面我们请出第二位代表。

  代表二:我推广的是“强子”知识。

  强子是一种亚原子粒子,所有受到强相互作用影响的亚原子粒子都被称为强子。按目前的物理理论强子是由夸克、反夸克和胶子组成的。胶子是量子色动力学中的力子,它将夸克连在一起,强子是这些连接的产物。绝大多数的基本粒子都属于强子,其中包括质子和中子。强子内部有结构,这好比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里有东西。

  生评价:他的说明语言很有特点,像“绝大多数”、“初步判定”等都从范围和程度上加以限制,用得准确;“摇盒子”这个比喻也很形象,还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但他又引出了许多新的概念,我们不懂。

  代表三:我说明原子核。原子核简称“核”。位于原子的核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两种微粒构成。原子核本身十分微小,大约10万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才相当于一个原子的直径。原子核的能量极大。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吸引力,能克服质子之间所带正电荷的斥力而结合成原子核,使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发生分裂。

  生评价:他们的说明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很清楚。“大约”、“相当于”这些词表达不绝对,很准确。

  师:做一个推广员,不仅要仪态大方,语言清楚响亮,更重要的是要把内容表达清楚、准确,语言还要简练通俗。同学们做得不错,是称职的推广员。

  夸克的发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科学实验、发现问题到提出假设、实践检验,再到建立理论、不断完善,再到发现新问题、产生新疑问”,这是需要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像的精神的。

  夸克的研究与发现是这样,那么你还能说出其他这样的人和事吗?

  (小组交流三分钟后,全班交流)

  生1:伽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运动法则”,确立了正确的“自由落体定律”,即在忽略空气阻力条件下,重量不同的球在下落时同时落地,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

  生2:哥白尼敢于怀疑宗教的歪理邪说,创立了更为科学的宇宙结构体系――日心说。

  ……

  师:对,这些科学家正是有了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才有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发现。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可有什么收获?谈谈看。

  生1:在学习上要敢于质疑、敢于创新、不断探索。

  生2:要在实践与思考中培养自己对科学的兴趣。

  生3:一个问题解决以后,又有新的问题产生,所以人类不能停留探索的脚步。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人类的发展需要的就是这些精神,我们要努力学习,用自己的热情与执著去揭开这一个又一个盒子里的秘密。最后我用爱国诗人屈原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文字投影课后实践活动:根据课文,利用科技资料和网络,进一步了解夸克的有关知识,写一篇科普小短文)

  【教学说明】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了解说明事物的特征,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像的思维品质。

  注重实践,在活动中了解科学知识,训练研究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

  将课前活动、课后活动与课堂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拓展课堂学习的空间,加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附科普例文:

  夸克的自白

  邵泽华

  大家好,我是夸克。干什么?有意见?哦,没找着我是吧,这不是大事,你凭那一双凡胎肉眼是绝对看不清我(们)的,不过我们一直在你的身边。现在人们能够看清我们也真是不容易呀。

  有这么一个人,把一个大盒子拿起来摇一摇,听见里面有声音,就打开盒子想看看里面是什么。然而,这个盒子里面又是一个盒子,此人重复了前面的过程,可是盒子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他一个接一个地打开,到现在也没有确定这可恶的套盒到底有多少层。

  这与人类寻找我们的过程差不多,原子那个大家伙很快被科学家们发现了。不久,只有原子体积几万分之一的原子核也暴露了,当然,环绕在它周围的电子也被人好好研究了一番之后抛在一边。进而,在原子核之中,我的贴身卫士强子、粒子、一堆乱七八糟子努力保护我不被发现,但是人类的聪明才智终于突破了他们的防守,找到了我(们),夸克三兄弟。我的名字有个性吧,不带“子”字。不过这要归功于我的“想象”者美国科学家盖尔曼。他在发现我的时候好像想起了一句诗,出自《芬尼根之觉醒》,诗句中的海鸥向麦克老人三呼夸克,于是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

  三呼夸克,这真是一句神奇的诗。尤其是它点出了“3”这个数字与我们夸克家族的密切联系。三呼夸克,三种夸克:夸克多了以后又可以分为三个组,人们又把“组”称作“代”,就是说我们夸克有三代。

  有些人开始思考:“3”字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但是,更多的人仍然在思考一个古老的问题:物质最小的单位是什么?难道真的是我吗?

  换句话说,盒子里还有盒子吗?

叫三声夸克 篇13

  课题:叫三声夸克

  1.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2.品味通俗形象的语言,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

  3.了解多层次的复杂分类。

  【学习重难点】

  1. 品味通俗形象的语言,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

  2. 了解多层次的复杂分类。

  【学法指导】

  整体感知说明对象,探究理清说明顺序,揣摩辨析语言,领悟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学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 预习导学

  1.字音互填并在横线上补充你认为需要掌握的字词。

  丁zhào(     )中  jìn(     )闭     泄(     )气    隧(    )道   夸克(    )

  2.解释词语。

  驱使:                                   泄气:

  禁闭:                                   隧道:

  3.课文以盒子里面有盒子为比喻,来说明物质结构的特点。请根据课文填写物质的盒

  式结构图。

  4.课文的题目是什么意思?(从书上找出相关文字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应该学习科学家在认识物质结构基本组成的过程中的哪些科学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在预习时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大胆提出。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文章主要说明对象是什么?

  (2)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合作探究

  (1)课文以盒子里面有盒子为比喻,来说明物质结构的特点。物质结构有哪些特点?(探究练习一)课文是以什么顺序安排组织材料的?

  (2)课文的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除此之外还用到了什么其他的说明方法?

  4.品味语言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找出文章中你喜欢的语言,读一读,品一品。

  5.释疑解难

  6.小结

  三、课堂巩固

  经过分析,发现大多数基本粒子是不稳定的,寿命很短,很容易转化为其他基本粒子。这些基本粒子的质量大小差别很大,可以根据质量的大小来分类。还有另一种分类方法,它把基本粒子分为两类,一类是轻子,一类是强子。

  电子和中微子属于轻子,轻子的数量比较少,绝大多数的基本粒子都属于强子,其中包括质子和中子。面对数量如此多的强子,科学家又在思考了:还有比质子和中子更小的结构吗?

  这又是一个“盒子里还有盒子吗”这一类的问题,科学家从实验室里已经感觉到,强子内部有结构。这好比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里有东西。

  这时候,科学家也只有发挥想象力了。美国科学家盖耳曼提出了一个“夸克模型”,说是所有的强子都是由3种夸克构成的。

  夸克是译音,意思是海鸟的叫声。因为在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有一句话:“向麦克老人三呼夸克。” 盖耳曼把夸克借用过来,无非是一语双关,说明每一个强子都有3种夸克。

  想象固然浪漫,盖耳曼提出夸克模型却是经过理论分析的,而且分析得很有道理。慢慢地,盖耳曼的理论被大多数人接受了。这等于承认了盒子里有东西。

  知道了有夸克这种物质,那就得把它找出来。要把想象中的夸克变成真实的夸克并不容易,找了20年,也没发现夸克的踪迹。人们有点泄气了。没想到1976年,旅美华人科学家丁肇中发现了j粒子。j粒子的j与中文的丁字非常相似,这也是给这种新粒子命名的妙处。新粒子的发现,引起种种猜测,j粒子是不是第四种夸克?这一发现,又唤起了寻找夸克的热情。

  1976年以后,对夸克又有了新的认识,说夸克不止3种,还有第四、第五、第六种,理论更深入更复杂。

  这时又有了一种说法:为什么夸克不能脱离其他粒子而独立存在呢?这真是怪事,仿佛士兵犯了错误被禁闭而失去了自由,难道就没有一个自由夸克吗?

  还有人说,物质的最小结构也许就到此为止了。盒子里装盒子,发现的盒子已经不少了,按顺序是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在研究夸克的时候,发现夸克与3这个数字特别有缘,3呼夸克,3种夸克;夸克的种类多了以后,夸克又可以分成3个组,人们把这种组叫做“代”,也就是夸克有3代。

  可是,夸克的第三代里还缺一个夸克,它叫顶夸克。1994年4月6日,在费米实验室,终于发现了顶夸克的存在。

  在费米实验室,有一个加速器,地下的环形隧道长达6.4千米。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先后有900名科学家在这里工作,终于找到了顶夸克。这一发现,证实了夸克是存在的,证实了顶夸克是第三代。

  新的发现,带来了新的希望,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为什么只证实了顶夸克的存在?

  “3”字有什么意义?

  而最基本的问题仍然是:物质的最小结构就是夸克吗?

  盒子里还有盒子吗?

  1.课文的题目是什么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关文字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判断与课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大多数基本粒子是不稳定的,寿命短,容易转化。基本粒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轻子,一类是强子。质子和中子属于强子。

  b所有的强子都是由3种夸克构成的。这是美国科学家盖尔曼在“夸克模型”中提出来的。

  cj粒子是由旅美华人科学家丁肇中在1976年发现的。因为“j”与“丁”相似,故命名为“j”粒子。

  d物质的最小结构可能不是夸克。

  3.根据课文内容你能在上图中的最后一个箭头后添上一个疑问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部分作如下改动,表述的内容和效果有什么不同?

  科学家从实验里已经感觉到,强子内部有结构。这好比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断盒子里有东西。

  改为:强子的内部结构为科学家的分析提供了初步的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夸克的过程,共用了五个“又”字,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

  ①维生素k是维生素家庭中的止血“功臣”,人体缺少它,出血时血就不能凝固。

  ②维生素k的两兄弟k1、k2的性格、脾气有同有异。

  ③相同的是它们都是中性黄色的化合物,不溶于水,只溶于油脂等有机溶剂,性质十分稳定,不怕酸,也不怕热,即使在强酸下或在150℃的高温中也能泰然自若。但是,维生素k却非常害怕碱和紫外线,一旦和它们相遇,就会被撕得支离破碎。因而,含有丰富维生素k的食物如青菜、猪肝在烹调中切不可放碱,否则,会把维生素k破坏殆尽。

  ④不同的是,在常温下维生素k1是液体,维生素k2却是固体。维生素k1通常存在于植物体内,在各种绿色植物中含量尤为丰富;维生素k2通常存在于动物体内,尤其是动物的肝脏内。

  ⑤它们化学结构中都有一个名叫α-甲基酸的结构,因此都有止血的本领。但由于其结构有不同之处,因而止血的效力也不同。维生素k1的止血本领要比维生素k2大百分之六十。

  ⑥维生素k止血的奥妙在哪里呢?

  ⑦原来人体血液中含有凝血酶元,它能起止血的作用。可是光有凝血酶元是不能使血液凝固的,一旦人体某处组织出血,血小板遭到破坏,就会释放出凝血活素和钙离子,这二者与凝血酶元结合在一起,变成了凝血酶。在凝血酶的催化下,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元就很快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这样,出血也就被止住了。而维生素k不仅是凝血酶元的主要组成成分,而且还能促进肝脏制造凝血酶元。所以缺乏维生素k就会缺少凝血酶元,凝血酶的组成便遭到破坏,血液就不能凝固。维生素k止血的奥妙也就在这里。

  (节选自王一川《生命科学的奇葩》,有删改)

  1.请写出维生素k的四个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凝血酶元止血的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用了不少生动的词语,如“家族”、“功臣”等。请在文段中再找出4个这样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严密,试从本文第③、④自然段中举一个例句加以说明。

  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本文内容,选出下列判断中错误的一项(    )。

  a肝脏是人体中制造凝血酶元的主要器官,所以肝功能不全者伤口往往出血不止。

  b青菜最好生吃,这样可以保持青菜中富含的维生素k。

  c科学家在实验中用麻子油治好了小鸡的出血病。由此可推断麻子油中可能含有维生素k。

  d准备动大手术的病人要适量补充维生素k,以防手术中出血不止。

  1.因为在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有一句话:“向麦克老人三呼夸克。” 盖耳曼把夸克借用过来,无非是一语双关,说明每一个强子都有3种夸克。 2、b  3、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盒子里还有盒子吗?  4、原句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意思是科学家从实验里已经感觉到,强子内部有结构。这仅仅是“感觉”,是科学家根据实验产生的一种想象,还没有进行科学的证明,改为“强子的内部结构为科学家的分析提供了初步的依据。”似乎是已进行了科学的证明,显然不妥。 5、表现了科学工作者层层深入的探索物质超微粒子的过程。6、略   

  课后作业   1.(1)中性黄色化合物。(2)不溶于水,只溶于油脂等有机溶剂。(3)性质十分稳定(不怕酸,不怕热)。(4)怕碱和紫外线。    2.凝血酶元与出血时血小板释放的凝血活素和钙离子结合变成凝血酶,凝血酶的催化使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元迅速变成了不溶性纤维蛋白,从而止血。    3.(两)兄弟、性格、脾气、泰然自若、撕、怕。    4.例一:“它们……不溶于水,只溶于油脂等有机溶剂。”(“只”字起限制作用,准确说明了维生素k的性质)例二:“在常温下维生素k1是液体,维生素k2却是固体。(“在常温下”准确表明条件,极为严密)。    5.b

叫三声夸克 篇14

  《叫三声夸克》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分类说明的方法,认识“盒子”这个比喻在说明内容和结构上两方面的作用。

  2、了解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和物质结构的基本组成,知道夸克是什么样的物质结构。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学习说明的一些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录音或者学生轮流读课文,并思考。

  (1)标号段落序号,划出疑难点。

  (2)本文说明了什么?

  2、明确

  一(1―2)以礼品盒里面还有礼品盒为比喻,引出说明的话题。

  二(3―21)说明物理学家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

  三(22―26)提出物质结构研究的新问题。

  (二)研究课文探讨交流

  1、课文以盒子里面有盒子为比喻,来说明物质结构的特点。物质结构有哪些特点?

  (形态不同,性质各异,最小单位是都是原子)这样概括行吗?(不对)为什么呢?

  那么,他们是怎样认识的呢?(阅读、讨论、交流)

  (3―4)段:写了人们对物质结构研究的起初认识,即物质的对小单位是原子。

  (5)段:认识深入一步,原子核也不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在原子内部,还有电子和原子核。

  (6―10)段:认识又有新突破,原子核也不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原子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或者把“基本粒子”说成“强子”也可。)

  (11―12)段:人们对物质结构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高峰,科学家们在研究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认为粒子还不是最小的结构,更小的物质结构还有夸克。(重点详写)

  按照由假象到证明的顺序来写的。

  2、夸克的证明最后定论了吗?物质结构的研究结束了?

  文章结尾的四个问句提出问题,夸克的证明没有最后定论,物质结构的研究更没有结束,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探索。

  3、你认为科学研究、科学探索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

  4、说明方法

  打比方、举例子,最主要的还是分类别。

  文章内容以人们对物质结构的探索研究的过程为顺序,说明物质结构,介绍物质结构研究的成果,只有恰当的运用分类说明才能把有关内容说明清楚。而且许多新成果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这个分类层次就显得比较复杂。

  5、语言特色:平实、准确、通俗、几乎口语化。

  加入对下面加横线的句子作如下改动,表达内容和效果有什么不同?

  (1)原子核本身却十分微小,大约10万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才相当于一个原子的直径。

  改为:“10万个原子核的直径才等于一个原子的直径”。

  讨论明确:“大约”“相当于”语言准确。

  (2)科学家从试验里已经感觉到,强子内部有结构。这好比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里面有东西。

  改为:“强子的内部结构为科学家的分析提供了初步的依据。

  讨论明确:原句是一个形象的说法。

  作业 :

  写观察笔记,记录各种不同的天气的典型现象。

叫三声夸克 篇15

  叫三声夸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家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的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激发观察和了解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本文用通俗形象的语言介绍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的写法。

  3、学习说明文的一些基本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感知科学家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精神。

  2、学习说明方法,了解多层次复杂分类。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简介有关知识,并从课题入手,了解学生预习情况,设计如下问题:1、“夸克”是什么呀?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的夸克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起这样的名字?2、为什么只叫“三声”夸克,叫“七八声”不行吗?

  学生讨论发言明确:

  1、 “夸克”是译音,意思是海鸟的叫声。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有一句话:“向麦克老人三呼夸克。”科学家盖耳曼借其中的“夸克”为自己的假象命名。实际上“夸克”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因科学家研究的“夸克”与“三”特别有缘,再加上诗句中有“三呼”两字,作者便借用了,应该说一语双关,用“七八声”则毫无意义。

  二、整体感知

  读课文,应掌握以下知识点:①物理学家对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在不同的阶段对物质的结构会有不同的认识。②本文介绍的是人们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最新成果。采用以下方法突破:

  1、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什么?读完课文,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2、课文中提到了许多的“盒子”,请你列举出它们的名字。

  3、请你给这些“盒子”排个队,简要说明排队的理由。

  4、目前,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最新成果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

  1、人们对物质结构探索研究的过程,说明了人们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不同认识,介绍了物质结构研究的新成果――夸克,激发人们对物质结构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2、“盒子”有:原子、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光子、介子、强子、夸克等。它们的大小可用下图表示: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理由:见课文中的第五自然段的内容阐述。

  3、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最新成果是夸克。

  三、心智启发

  这篇课文在说明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寄寓着科学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代青少年需认真学习的,有了这种精神才会去探索科学秘密。同学们读完课文一定会有许多的感想,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启发。可设计以下问题激发兴趣:

  1、请同学们算一算,夸克的研究与发现经历了多少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发与认识?

  2、你认为科学家发现夸克的过程有何特点?

  3、你认为“叫三声夸克”是谁在叫?在人生探索的道路上你应该做怎样的人?

  4、探究课文结尾,鼓励想象,发表见解。提出新的疑问:课文最后写到“物质的最小结构就是夸克吗?盒子里还有盒子吗?”对你有什么启发与认识,为什么?

  学生讨论,明确以下要点:

  1、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坚持不懈,能够吃苦。(发现夸克花了近一百年。)

  2、敢于怀疑、敢于创新、敢于想象也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精神。(提出假想――研究――证实。)

  3、科学家们。(或善于探索之人)

  四、探讨艺术特色

  一篇好文章尤如一杯香茶,细细品味,才觉回味无穷。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此文语言所表达的精妙之处。

  设计如下问题:

  你读这篇文意感觉有没有兴趣?如果有兴趣,请说出理由。

  小组讨论发言之后明确:

  理由:①课文所介绍的知识结人一种新鲜感和神奇感。

  ②课文本身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具有趣味性与可读性,具体表现在:

  a.运用比喻说明和分类说明。b.运用设问,发人深思,把读者引向深入。

  (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找出比喻句和设问句,进行具体说明,学生作点评)

  五、布置作业

  对“物质的最小结构就是夸克吗?盒子里还有盒子吗?”进行联想式的片断写作训练,200字以内,把自己的大胆想法写出来。

  六、板书设计

  一、(1―2段)引出话题

  二、(3―21段)      原子

  物质结构认识       原子核         (逻辑顺序)

  的四个层次          强子           (时间顺序)

  夸克

  三、(22―26段)提出新问题

叫三声夸克 篇16

  《叫三声夸克》是一篇介绍物理知识的说明文,说明的对象属于微观世界的。

  对于接触物理知识不久的初二学生来说,显得有点难,如果纯粹从说明文的角度讲课,庞杂的文体知识可能会使学生觉得无所适从。因此,作为教师我觉得应精心设计教法,先抛开文体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有关人们研究物质结构的知识,使他们感受科学家严谨的研究态度和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像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启学生的心智,吸引其静心阅读、专心阅读,使学生从文章中领悟科学家们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可贵的科学精神,并适时引导学生运用这种精神去探索科学的奥妙,这样的教学效果才更好。

叫三声夸克 篇17

  基础题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4分)

  (1)档(    )案 (2)泄(    )气

  (3)禁(    )闭 (4)隧(    )道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10分)

  (1)好奇心qū________使,再打开这个盒子,里面又是一个盒子……

  (2)还测定了它们的质量是多少,带有什么样的电hè________,如何自xuán________。

  (3)要把想像中的夸克变成真实的夸克并不容易,找了20年,也没发现夸克的zōng________迹。

  (4)在研究夸克的时候,发现夸克与3这个数字特别有yuán ________。

  (5)新粒子的发现,引起种种cāi________测,j粒子是不是第四种夸克?

  3.读句子,回答问题。(6分)

  (1)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

  (你能从以上句子中找出词语来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吗?)

  (2)还有人说,物质的最小结构也许就到此为止了。

  (如果把句中的“也许”去掉,那么所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夸克不能脱离其他粒子而独立存在呢?这真是怪事,仿佛士兵犯了错误被禁闭而失去了自由,难道就没有一个自由夸克吗?

  (如果把句中画线的话去掉,句子还是通顺的,那么它起什么作用呢?)

  4.读下列文字后回答问题。(20分)

  (1)物理学家在研究物质结构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个类似的问题:最里面是什么?

  (这句中“类似的问题”指什么?)

  (2)美国科学家盖耳曼提出了一个“夸克模型”,说是所有的强子都是由3种夸克构成的。

  夸克是译音,意思是海鸟的叫声。因为在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有一句话:“向麦克老人三呼夸克。”盖耳曼把夸克借用过来,无非是一语双关,说明每一个强子都有3种夸克。

  (“一语双关”中的“一语”是指什么?“双关”又具体指什么?)

  (3)有一种礼品盒,看上去只是一个盒子,不知道里面是空的,还是装了什么东西。打开来看看,里面仍然是一个盒子。好奇心驱使,再打开这个盒子,里面又是一个盒子……总之,盒子里装盒子,不知道最里面的盒子里面到底是什么。

  (联系全文想一想,这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把这段文字放在全文开头有什么作用?)

  5.读下边的文字后,说说科学家们对基本粒子采用了哪些分类方法。(10分)

  经过分析,发现大多数基本粒子是不稳定的,寿命很短,很容易转化为其他基本粒子。这些基本粒子的质量大小差别很大,可以根据质量的大小来分类。还有另一种分类方法,它把基本粒子分为两类,一类是轻子,另一类是强子。

  6.在费米实验室,有一个加速器,地下的环形隧道长达6.4千米。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先后有900名科学家在这里工作,终于找到了顶夸克。这一发现,证实了夸克是存在的,证实了顶夸克是第三代。(10分)

  读了这段文字,特别是几个数字后,你有怎样的感想?

  综合题

  联系课文内容,读读如下的结尾部分,说说这给你怎样的启示。

  新的发现,带来了新的希望,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为什么只证实了顶夸克的存在?

  “3”字有什么意义?

  而最基本的问题仍然是:物质的最小结构就是夸克吗?

  盒子里还有盒子吗?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1)dàng(2)xiè(3)jìn(4)suì

  2.(1)驱(2)荷旋(3)踪(4)缘(5)猜

  3.(1)句子中用“几乎”,说得准确。句子的意思是说原子核的质量接近于原子质量的全部,而电子只占十分微小的质量,所以用“几乎全部”的词语来表述。

  (2)如果把“也许”去掉,就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原句中用“也许”,表示对这是物质的最小结构这一点不能肯定。事实上这种结构还可以再分。如果把“也许”去掉,那就表示它肯定不能再分了。

  (3)用比喻,使说明形象生动,引起阅读的兴趣。

  4.(1)“类似的问题”是指盒子里装盒子,最里面的盒子里到底是什么。(2)“一语”指“三呼夸克”;“双关”既指海鸟向麦克老人三呼夸克,又指每一个强子都有3种夸克。(3)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从内容方面说,可以使读者易于理解文章说明的对象,从结构上看,文章以这一比喻来安排结构。

  5.一种是依据基本粒子质量的大小来分类,第二种是把它们分为轻子和强子。

  6.科学研究中的基础研究十分艰难,如要证实顶夸克的存在,900名科学家耗时8年进行艰苦的研究;又如加速器的地下环形隧道有6.4千米长,可见其巨大,说明需要巨大投资,以及许多重型装备。

  综合题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探索物质结构的奥秘是无止境的。二、只有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科学研究才能有进展。三、作为学生,要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如会质疑,善发问,来培养自己的探究、创新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等第评定参考意见:

  优:涉及到以上3点,且联系自己说得较具体。

  良:涉及到以上2点,且说得较具体。

  中:仅涉及到以上1点,且语言不够通顺。

  下:说不清受到什么启发,且语言又不通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叫三声夸克(精选17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