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发现》练习(精选17篇)
《有趣的发现》练习 篇1
一、请将下列汉字按音序排列。
趣 著 考 察 因 淹 而
二、看拼音,写词语。
tè bié bǐ jiào rón yì yuán lái
shēn cún yán jiū zhú jiàn fā xiàn
三、比一比,再组词。
现( ) 较( ) 鸟( ) 容( )
观( ) 效( ) 岛( ) 究( )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著名的( ) 有趣的( ) 重要的( )
认真地( ) 慢慢地( ) 仔细地( )
五、选词填空。
发现 发明
1、我( )屋角有个马蜂窝。
2、爱迪生经过反复实验,终于( )了电灯。
观察 观看
1、老师组织我们去( )《雷锋的故事》这部电影。
2、达尔文经过反复( ),终于找到了答案。
六、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完成练习。
达尔文捉来 昆虫,反复观察 , 找到了答案。原来,岛上经常刮 ,那些 翅膀的昆虫, ,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而那些翅膀 ,因为能顶住 ,也 。可怜的是那些翅膀 的昆虫,由于很容易被刮到 ,便逐渐消失了。
1、这段话共有_________句话。
2、为什么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把表示原因的句子用“———”画出来。
《有趣的发现》练习 篇2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重点句子的朗读,让学生了解达尔文的有趣发现。
2、指导学说读好三个因果关系的复句,从而领悟适者生存的道理。
3、指导书写部分生字,掌握部分生字字型。
【教学重难点】对三个因果复句的朗读和理解。理解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有趣的发现》一课,学习了这篇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谁能来当小老师领大家一起读呢?
2、昨天老师又请大家回家读了课文,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达尔文的新发现到底是什么?
二、学习第二小节
1、过渡。有一次,达尔文来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考察。他发现了什么呢?
2、根据回答出示: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没有翅膀,感到很奇
3、小朋友感到奇怪吗?(奇怪)那么谁来读好这句话呢?(注意指导:要么……要么……,特别,很奇怪)
三、学习第三小节
1、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读一读第三小节,然后找出原因来。
2、 根据回答出示:・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由于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那些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所以也能生存下来。
・而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虫,由于很容易被刮到海里去,便逐渐地消失了。
3、分析:(1)小朋友,你们知道为什么翅膀大的昆虫能生存下来吗?(因为它们的翅膀特别大,顶得住大风。)你们能用“因为……所以……”来把这句话的意思表达出来吗?(因为这些昆虫的翅膀特别大,有顶抗大风的能理,所以可以生存下来谁能读好这句话呢?(指名朗读)(2)那么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为什么也能射干农村下来呢?你能用“因为……所以……”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出来吗?你们找一下,这句话中没有用因为……所以……,用的是什么呢?(由于……就……)谁来读好这句话呢?(指读)(3)那些昆虫为什么会逐渐消失呢?出示相关句子,指读这句话。
4、通过刚才的比较,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呢?或者你知道了什么呢?自己读一读这段话。
5、交流:引导学说呢感明白“适者生存”的道理。(就是能力的人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没有能力的人会被社会淘汰,不能生存下去。所以我们小朋友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成为一个有本事的人。)
6、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吧?
7、那么达尔文怎么会知道的呢?(1)出示:因为他捉来很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2)指名读,注意读出达尔文那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3)师小结:正是因为达尔文不断的去观察,才发现了这个秘密的。我们小朋友应该怎样做呢?(学生发挥)
四、学习第四小节
1、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谁来读好这句话呢?注意指导好长句子的停顿。
五、复述课文
1、小结:(板书)达尔文从考察时发现这个有趣的事情,到后来进行观察比较,最终得出了答案。
2、谁能根据老师的板书来把课文的内容再用自己的话讲一遍呢?(学生自由发挥)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2、说说如何记忆
3、师范写,生临摹。
【教学反思】
按上述设计,我进行了《有趣的发现》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取得了预想的效果。在进行第三段的教学时,先是自读找出共有几句话,然后找四名同学分句朗读,接着以第二句为例,围绕“什么样的翅膀,因为什么,结果怎样”找重点词,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然找出了“没有、不能飞、不大可能”这几个词语,并顺势找出第三、四句的重点词。最后,又再次读了一遍课文,教师用从第二句话中找到的词语说了和第二句话意思相同的句子,让学生练说第三四句。学生有词语作基础,有教师的示范,顺畅地说了出来。说完之后,我就揭示了这就是复述。并让学生试着复述第一、二自然段,由于准备充分,学生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总结了抓住关键词复述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有趣的发现》练习 篇3
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这是一篇二年级上册的课文,在教材中属于科学篇单元.本文讲述了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在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考察,经过认真观察,反复比较,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或翅膀特别小.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段用一句话简单介绍了达尔文,第二段点明了这个有趣的发现是什么,用"要么………要么………"的句式讲清了岛上昆虫的现象,并且指出达尔文看到这一现象后感到十分奇怪.第三段先介绍了达尔文发现这一现象后的做法 "捉来许多昆虫","比较","认真观察",接着用三句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讲清了造成这一有趣现象的原因,即岛上经常刮大风,昆虫翅膀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它们是否能顶住大风,适应环境,得以生存.最后点明这个有趣的发现为达尔文以后的科学研究(提出生物进化论,揭示适者生存的科学规律)奠定了基础.
细读文本,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达尔文的发现有两个层次,一开始是发现一种现象,后来是经过研究发现这一现象背后透露出的大自然中的本质规律.从而也体现达尔文热爱大自然,观察敏锐,具有寻根探底深入细致的研究精神.在此基础上我认为本课教学一方面引导学生知道达尔文的发现,另一方面要要引导学生读懂达尔文怎么会有这个有趣的发现.基于以上认识,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复述课文.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读不写,理解"考察 ,容易"等词语的意思,用"要么……要么……"练习说句子.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达尔文热爱科学,积极探究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研究的精神,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家的故事的阅读兴趣.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帮助学生读准生字字音,认识新偏旁"车",能按笔顺正确书写,辨析"容,究"的部首,并能正确,美观的书写.
2,注重长句的指导,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使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采用换词法,造句法,演示法,表述法等多种方法理解词义.
4,理清文脉,知道岛上原来有哪三种昆虫,各有什么结果.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正确美观地书写其他生字,用"要么……要么……"练习说句子.
2,复述课文,引导学生读懂达尔文怎么会有这个有趣的发现,也就是感受达尔文热爱科学,积极探究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研究的精神,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家的故事的阅读兴趣.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今天老师发现坐得特别精神,秋姑娘来到你身边,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和小朋友分享一下.接下来让学生猜猜: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著名的科学家特别善于发现,知道他是谁吗 出示图片,介绍达尔文,同时我出示达尔文的文字介绍:达尔文是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科学家.目的是与课文第一自然段对达尔文的介绍作比较,让学生明白表达不一样,意思一样,然后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谈话氛围中进入板书课题 有趣的发现.认读生字"趣",指导读准课题后,请学生根据题目来质疑,"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带着问题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 初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
1, 借助拼音认真读课文两遍,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长句子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小朋友的读书情况.
开火车读生字卡片,正音.
三,读通课文
1,第一自然段的教学联系开始对达尔文的介绍采用自读,比较读等形式,一方面让学生读通,另一方面感知说话的表达方式.
2,带着问题读第二自然段"发现了什么现象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岛上的昆虫有几种情况 一种是什么样的 另一种呢 有没有第三种情况 只有在两种选择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要么……要么……"来说,从而理解"要么……要么……"表示只有两种情况的存在.谁能象达尔文一样带着奇怪的语气来读一读这句话 如果是你看到这样的现象奇怪吗 (指导读好这句话,读出他的奇怪).
3,达尔文发现了这个奇怪的现象以后是怎么做的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你觉得达尔文找到这个答案容易吗 谁再来告诉大家,抓住 "许多","反复","终于"在读中体会,通过学生一边又一遍的互相告知理解"反复",用找朋友的方式感知"考察和观察"意思,学习生字"较",经过达尔文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答案.那么答案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原来,……便逐渐消失了.哦,原来是这么回事,你知道告诉大家几种样子的昆虫吗 分句子朗读,让学生站在达尔文的角度告诉大家.在指导读的基础上理解"生存,容易",并用"容易"说话.
4,最后总结全文,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生字"研究","究"和"容"进行比较.
四,指导写字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抓关键词为突破口,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使学生正确流
利的朗读课文.采用换词法,造句法,演示法,表述法等多种方法理解词义.通过书空,比较等方式来学习生字.
《有趣的发现》练习 篇4
1.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原文
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的生物学家叫达尔文。有一次,他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感到很奇怪。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的昆虫,由于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那些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顶得住大风,所以也能生存下来。而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虫,由于很容易被刮到海里去,便逐渐消失了。
这个有趣的发现,更激发了达尔文研究昆虫的兴趣。
2.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百”“达”“文”“反”“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像达尔文那样仔细观察事物,学习他认真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关词句,重点是词句训练。
教学准备:
挂图,贴图,生字卡片,小黑板若干
一、课前谈话,知识铺垫。
1、小朋友,在我们地球上生存着许许多多的昆虫,它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瞧(出示昆虫图),老师这儿就有许多,认识他们吗?
2、指名学生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昆虫有一些相同之处。
4、是啊,这些昆虫有的翅膀特别大,有的翅膀特别小,还有的没有翅膀。(教师用笔圈出同类,并分别标上“翅膀大”“翅膀小”“没翅膀”)
5、你还知道哪些昆虫是属于这三类中的一种?
二、揭示课题,引发疑问。
1、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读一个与昆虫有关的小故事,名字就叫――
(出示课题:有趣的发现)
2、指名读题,注意轻声“的”。
3、读了题目在你脑中是否出现了一些小问号呢?
4、学生质疑:(谁发现?在哪发现?发现什么?怎样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三、逐段讲读,解答疑问。
(一)第一自然段
1、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读,正音:“一”的变调,“英”“名”后鼻音,“达尔文”英文名字多读熟练。
3、从短短的这句话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这个有趣的发现与“达尔文”有关,是达尔文发现的。
(2)“一百多年前”。
师加述:达尔文出生在1809年,去世时73岁,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
(3)“英国科学家”。
出示达尔文的肖像图,师加述:瞧,这位就是身穿英国绅士服的达尔文,他经常与各种动植物打交道,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博物学家。
4、这样一位有名的科学家,谁再向大家介绍一下。指名感情朗读。
5、小朋友,你还会用这样的句式来介绍一下达尔文吗?
句式训练:达尔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第二自然段。
1、过渡:达尔文是在哪儿,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让我们赶快去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吧,同样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分句读:可以喊上你的同桌,也可以叫上你的好朋友和你合作读。
4、哪个问题你能解决了?
(1)(在哪发现。)――学习第一句。
学生:达尔文在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发现的。
教师加述:达尔文作为一名博物学家,经常跟着海军勘探船到海洋的小岛上去考察。
(2)(发现什么。)――学习第二句。
学生: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教师出示插图:瞧,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发现了这样一个情况,达尔文感到――(很奇怪)。他奇怪些什么呢?
你会用这样的句式说好吗?
句式训练:达尔文看到岛上只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却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5、不一会儿两个问题解决了,再读读这个自然段,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6、学生:
(1)到底为什么岛上只有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和没有翅膀的昆虫,却没有小翅膀的昆虫?
(2)什么是“考察”,达尔文是怎样考察的?
(三)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1、过渡:还等什么赶快学习第三自然段吧!先来看看达尔文是怎样考察的吧!
2、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3、指名读,正音。
4、出示达尔文考察时的插图:小朋友,你觉得达尔文考察的时候态度怎样?
5、学生:很认真,很细心。
6、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突出他的认真的态度呢?
(1)“许多”
教师:你猜想一下,达尔文会捉来哪些昆虫?
学生:(蜻蜓、蝴蝶、蚂蚁、蜘蛛……)
教师:为了方便研究,达尔文捉来了这么做种昆虫,而且每一种的数量也很多。
指名读好词语。
(2)“反复”
学生:反复说明达尔文观察比较了很多次。
教师:是啊,科学家的许多发现,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中找到答案的,达尔文也不例外。
指名读好词语。
(3)“终于”
学生:达尔文找到答案很不容易。
教师:没有反复的观察比较如何得来正确的答案呢!
指名读好词语。
7、齐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四、教学生字,授以方法。
百、达、文、反、较
1、认读。
2、组词:想帮谁组就帮谁组。
3、指导写法:除“比较”的“较”笔画比较多外,其余笔画都较少,写好笔画较少的词,关键在于找到,关键笔画。分析每个字的关键笔画。
4、描红,抄写。
3.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新要求:那就是学会复述课文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训练,我不敢松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这项训练有个良好的开端,我是这样指导的:
第一,让孩子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让学生对每个段落有个整体内容的把握,根据他们的发言和课文内容,我相机在黑板上板书:达尔文――考察,发现奇怪的现象――反复观察比较,找答案――研究的作用
第三自然段是复述的重点,我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三种昆虫的情况,化解了复述的难度。
第二,根据板书,我先示范把课文复述了一遍,让学生明白复述和背诵的区别,知道复述可以抓关键词。具体复述时,我先指导学生分自然段复述内容,再把课文串起来去复述,有易到难,循序渐进!小部分学生把课文读得很熟练了,复述课文时就把课文背了下来。也有一部分学生故意把文中的词换成自己的词,我看到孩子把故事内容大体说了出来,语言也较有条理、有序,就对孩子给予肯定。不知道各位是怎么做的?
《有趣的发现》练习 篇5
《有趣的发现》是语文S版第六单元的作文教学内容,主要是写自己发现的有趣的事情。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古语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没有生活的源头活水,我们的作文就成了一滩死水。”我在讲清作文要求后,就让学生进行习作,第一次交上来的作文草稿,质量很差,学生都不知道从何入手,学生的大多数没有进行观察,也就没有什么发现,也就没内容可写。如何才能选择一种普遍的发现进行有效的作文知道呢?经过深思熟虑,最后我决定让学生观察一次盐水能增加水的密度,增大物体在水中的浮力这样的实验,再动手自己做一次实验,再进行作文指导。
上课时,我先把一个油桃放入两杯清水中,观察油桃沉入水底,接着往一杯清水中加入大量的盐,搅拌使盐水融化在水中,再观察油桃的变化,看着油桃慢慢浮到水中,然后问学生是什么原因,我再把其中的科学常识介绍清楚,最后,让学生自己来做一遍实验。做完实验后,我为这次作文,开一个头,让学生接着往下进行口头作文,再请学生复述作文,最后再让学生进行正式的习作,这样学生就更加清晰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作文交上来之后,我发现这次作文普遍很好,就连平时不会写作文的学生都写的内容清晰,语言流利。由此可见,充分的课前准备,充分的观察,有效的方法指导,语言的训练很重要。希望下一次作文能放手发挥学生更大的主动性,作文可以多样化一些。
《有趣的发现》练习 篇6
一、教材简析: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记叙了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通过对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考察,发现了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表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探索的严谨作风,同时揭示了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有趣的发现”这一标题,中心词是“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它的含义是“发觉”,如发现大路上车来车往;在科学研究领域,它的含义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规律。标题中的“有趣”,是用于修饰“发现”的,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或喜爱。学生的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要发达得多。在理解课文的时候,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可以起到深入理解书面文字的效果。
三、教学理念
1、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2、从“多讲”走向“多读”。根据二年级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学中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3、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巩固10个生字、8个词语及1个偏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像达尔文那样仔细观察事物,学习他认真探索的精神。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所有孩子对祖国纯真的爱。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列的道理,教师就必须创设情境,带孩子们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以体验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特定情感,俗话说:情之萌生离不开“境”,要解作者之情,首先必须入文章之“境”。因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出示昆虫图片,配以悠扬的乐曲,之后我请孩子们想想自己想做岛上的哪种昆虫,为什么。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我通过音乐、图画、语言描绘等手段,强化了学生的感受,从而激起了他们热烈的情绪。在热烈情绪的带动下,学生便被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从而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
(二)以情育情,引发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学时,我和学生一起逐步深入地挖掘课文的情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表情朗读,表达抒情等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课文情感,用课文的情感培育学生的情感,以达到与课文的情感发生共鸣。一旦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发生共鸣,便会形成巨大的内驱力,驱使学生冲破现有时空束缚,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他们带到更加遥远的意境中。在《有趣的发现》的教学中,理解“考察”一词时,我请学生一起观看达尔文在岛上观察昆虫的图片,让学生说说他在干什么?他是怎样做的?这样,学生就能熔入到那一场景中,更好地领会词语的意思。
(三)情感的升华
根据二年级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学中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安排了一个环节:看谁能把达尔文感到奇怪的感觉读出来,一次又一次的诵读,在孩子们的情感和课文情感多次发生共鸣之后,孩子们已经完全置身于情感世界,和达尔文一样充满了好奇之心。
《有趣的发现》练习 篇7
有趣的发现教案设计文本解读:
课文的第二段只用了两句话讲述达尔文在岛上的考察发现,看起来太平淡无奇,很难找到学习语言的切入点。但其中的个别词语却是潜伏其中的很好的语言因素,如“考察”、“发现”、“要么……要么……”“奇怪”等。以这些词为空破口,进入文章进行语言学习,对于低年级来说是切实可行的。
文本与社会生活:
文中所提及的“发现”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却给我们一种启示:留心处处皆发现,寻找学习语言的因素,带领学生学习语言也是如此。
文本与学生经验:
文章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在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只存在两种昆虫:一种翅膀特别大的,另一种是没有翅膀的。科学家为了解开其中的迷,经过艰苦的科学研究,最后终于解开了其中的迷。
尽管表面看来,文章所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但仔细品味,却能发现,不论是一开始文章所预设的“谜面”,以及到后来揭示的“谜底”,都是十分有趣的。所以我们在带领学生进行课文语言学习的时候,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感受、感悟到其中的“趣”,也就是要充分借文章之“趣”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动机和兴趣”。
学习目标:
1、紧扣“发现”,让学生去发现自己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2、让学生通过自读,用各种形式将自己的发现展示出来,并加以运用。
教案:
文章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结构,是按“考察发现――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的顺序叙写文章,这也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所以在执教本课第二自然段时,本人力求学生学习语言都紧紧围绕文章内在的逻辑顺序展开,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再把这些字词带进课文,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去读懂,加以吸收和利用。
实施
学习语言片断一:“两进两出”悟“考察”。
师:我们常说,学贵有疑,就是说学习最难能可贵的就是能提出问题,现在请把你善于观察的眼光转向第二段,能不能从第二段发现问题呢?边看边用铅笔画出来。
(师行间巡视,发现大多数学生划了“考察”、“奇怪”两个词语,板书于黑板上)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什么意思呢?就是书读得遍数多了,就能读懂,请小朋友们把第二段多读几遍,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这两个词语。
(生练读第二段)
师:谁读懂了第“考察”?哪个来读一读第一话,老师从他的声音里就知道他读懂得了没有?
生1: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
师:老师从你的声音里已经听出,你有一点读懂得了。如果能把“考察”用动作做出来,那就说明你是真正读懂了。这可不容易呀,可要好好练习啊!
(学生边读边练习加动作)
师:谁来加上动作试试看?
生2: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读后,往左右各看了两眼)
师(模仿该生动作)述:有点像考察了,请小朋友们都看看图(实物投影展示图)上的达尔文是怎么“考察”的?可以边读边学着做一做,还可以加上你自己考察的动作。
(学生练读中做“考察”的样子)
师:这次,谁愿意到前面来考察?
生3(来至讲台上):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读完,该生做出象是在专心致志看一件什么东西似的样子)
师:达尔文,你在考察什么呢?
生3:我是在考察昆虫。
师:发现什么了?
生3:我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师:刚才考察的那位达尔文也来考察一下吧!
生2上讲台表演读,这次较之第一遍,有很大提高。(师带头为他鼓掌)
师:让我们跟着这两位达尔文也来考察一下。(用手示意)有一次,――
(全体学生练习这句话)
学习语言片断二:纵向拓展用“奇怪”
师:我们用熟读课文,看课文的插图,用动作做一做的方法,读懂了“考察”,现在大家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或者其他的方法读懂“奇怪”呢?
(学生各自练习)
生4:他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读时,满脸疑惑,并侧过脑袋,用一根手指指着脑袋。)
师:请你上来为大家读一读。大家一边听一边看,看他有没有读懂奇怪?
生4上讲台来再读,读时,两条眉毛几乎拧到了一起,表情较之刚才还要出色。
师:他读懂了吗?
生5:他读懂了,他脸上做出了“奇怪”的表情。
生6:他读出了“奇怪”的语气。
师:他用“语气”和“表情”告诉我们,他已经读懂了“奇怪”。你们能做到吗?你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读懂“奇怪”呢?还不快练!
(学生练习得十分起劲,各自都做出了“奇怪”的表情,部分学生还兴致勃勃的表演了起来。)
师指名读。
生7边读边呈现出满脸疑惑的神色。
生8边读边比划着昆虫翅膀的大小,读后做出一副愁眉不展的神色。
生9读后,还喃喃自语:奇怪?怎么这儿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呢?
师:是呀,只要我们像达尔文一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奇怪的事情。比如:小红发现母鸡总是围着鸡窝转,感到很奇怪。还有:奇怪!太阳怎么不从西边出来呢?
教师出示投影:
____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奇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句式说一句话。
生11:我发现头上有白头发了,感到很奇怪。
生12:奇怪!我掉了的牙怎么还不长呢?
生13:我发现我的声音从录音机里传了出来,感到很奇怪。
生14:奇怪!今天我们上课怎么用话筒呢?
……
总结:
正如在“文本解读”中提到的,课文的第二段虽短小却是文章的一个重点段落,以抓关键词为突破口去学习课文的语言,是我所采用的引导方法。但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读得进,悟得出”呢?我想越俎代庖是绝对不是上上之策,告诉他去做做这个词的表情,那个词的动作,学生不但处于被动状态,最主要是学习兴趣大打折扣。于是我就想何不放手来个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发现其中的不懂的字词,然后再通过自己阅读,将课文语言吸收进去,再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驾驭课文语言。最后,再将内化了语言加以运用。这种学习语言的方式与课文的叙述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所遵循的模式是:“发现语言因素――感悟语言因素――悟出语言因素――积累运用语言”。
最后的学习效果正是应验了那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学得既主动,又轻松,创造性地吸收了课文语言,创造性地将他们演绎出来,更创造性地进行了运用。
《有趣的发现》练习 篇8
一、说教材
这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在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考察,经过认真观察,反复比较,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段简单介绍了达尔文。第二段点明了“有趣的发现”是什么,用“要么……要么……”的句式讲清了岛上昆虫翅膀的特点,并且指出达尔文看到这一现象后感到十分奇怪。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先介绍了达尔文发现这一现象后的做法――“捉来许多昆虫”、“反复比较观察”,接着用三句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讲清了造成这一有趣现象的原因,即岛上经常刮大风,昆虫翅膀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它们是否能顶住大风,适应环境,得以生存。最后一段点明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以后的科学研究(提出生物进化论,揭示适者生存的科学规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题目是眼睛,是全文的核心。这个“有趣的发现”是谁发现的?发现了什么?有趣在哪儿?这个发现有何意义?这些都是阅读本文从基本层面上需要解决的问题。细读文本,我们不难看出其实达尔文的发现有两个层次:一开始是发现一种现象,后来是经过研究发现这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大自然中的本质规律。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普通人,如果没有像达尔文这种对自然执着的爱,那样敏锐的观察,那样寻根探底、深入细致的研究精神,可能会对这种想象熟视无睹,或是认为这很寻常,不值得研究。所以,我认为本课教学在引导学生读书上,不能光停留在阅读一个科学故事,搞清最基本层面的几个问题上,而是要引导学生深入读懂达尔文究竟发现了什么现象和规律,他怎么会有这个有趣而重要的发现的。
因此,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读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用“要么……要么……”练习说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科学道理,鼓励学生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研究的精神。
课文二、三自然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达尔文这个有趣的发现是什么,而难点则是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科学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说教法和学法
我试图通过独特而又富有童趣的情境创设,以“发现”为切入口,从生活中的“发现”,谈到课题中的“发现”,进而探究课文中的“发现”,最后又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发现”,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兴趣,又让学生在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昆虫在大风中的各种遭遇,从而突破难点,使学生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
三、说教学程序
(一)营造“发现”氛围,初涉课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课时中,我营造“发现”氛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可以是教室里的布置,可以是同学头上的发卡,也可以是大自然的变化。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揭题,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质疑,学生就会提出“这个‘有趣的发现’是谁发现的?发现了什么现象?有趣在哪儿?”这些基本层面的疑问。
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轻松的谈话交流,真实的内心疑问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此时即可趁热打铁,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整体感知。
要让学生走进文本,离不开充分的初读,从一个个抽象的文字符号到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痕迹,生成感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这个环节,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激发学生反复读,读字词,读句子,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自行解决“这个‘有趣的发现’是谁发现的?发现了什么现象?”两个疑问。
设想进行以下几步:
1、借着刚才质疑的兴趣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文,先不提什么要求,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因为一遍课文读下来,学生会感到欲望内心的满足,但也遇到了生字词的障碍,此时老师再提要求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2、再读课文,明确要求:
(1)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想想刚才的疑问有哪些自己读明白了。
3、 检查初读:
(1) 一查词语的认读,识记并初步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百多年 达尔文 反复 比较 生存
容易 研究 著名 考察 因为 淹死 而
在读准确的基础上,重点指导:①提醒“因、文”为前鼻音②“存、研、较”的偏旁和笔顺③用说近义词、反义词的方法理解“容易、比较、著名”④用动作示范的方法理解“反复”
(词语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初读环节,不仅要让学生读准音,同时也要相机进行形、义的教学指导)
(2)二查分段读课文,要求学生仔细倾听是否通顺流利,并思考每段主要讲了什么。(这是注重了学生仔细倾听的习惯培养,每段内容不要求回答)
4、之后交流初读所得,相机出示第一段,解决“谁发现”这个疑问,说说读了以后对达尔文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转换句式,用“达尔文是_______”来介绍一下达尔文的身份。
(三)营造“探究”氛围,体验悟理。
第二课时先从解决“发现了什么现象?”入手,让学生再读课文,画出文中的有关语句 “他看到……要么……要么……,感到十分奇怪。”请学生读读句子,说说达尔文发现了岛上昆虫的什么现象,和其它地方的昆虫相比有什么奇怪之处。从而理解“要么……要么……”的句式表示只有两种情况的存在,再让学生用这个句式练习说话。
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再读这段话,引导质疑反思:难道这就是课题中指的“有趣的发现”吗?这是全文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此时要求学生再次走进文本,细读课文,思考:根据这个现象,达尔文找到了什么原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他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的?
在学习交流第三段第2-4句的内容时,以“岛上经常刮大风”为突破口,让学生想象一下刮大风时翅膀小的、没有翅膀和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在风中会如何表现,并让孩子们演一演,试着用语言进行描述,创设大风吹来的情境,采用随机采访的形式问一问几种“昆虫”的不同感受。在近似游戏形式的朗读体验结束后,再去找课文是用怎样的语言把这三种情况介绍清楚的,学生找出“由于、因为…所以…,由于…便…”等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之后,本文的难点已经突破了:昆虫只有适应岛上的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反之则自然淘汰。
达尔文为什么会有这么有趣的发现呢?怎么别人就发现不了呢?这个追问再次把学生引进课文,学生仔细阅读,找到“考察、十分奇怪、许多、比较、认真观察、终于”等词句,体会达尔文这一发现的必然性,那是他热爱科学,深入研究的结果。读到这里,学生对这个发现的认识更加清晰,对达尔文的认识更加深刻,内心涌动着对达尔文的敬仰、佩服,崇拜之情油然而生。这时因势利导,让孩子们夸夸达尔文,说说自己的感受就水到渠成了。课文内容的感悟就在再次得到了深化,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结合板书,指导复述。
经过两课时的学习,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已经有了较深刻的印象,在第三课时中,根据板书的提示,指导学生复述课文就不再困难了。
(五)课外拓展。
布置学生课后搜集阅读科学家的故事,可安排一个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
补充一点:本课的生字是穿插在前两个课时中进行教学的。
板书: 有趣的发现,营造氛围,体验悟理
翅膀大 生存
没翅膀 风
翅膀小 消失
《有趣的发现》练习 篇9
教学要求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学会本课堂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确良10个字只识不写.认识破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关键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第3自然段,读中贯穿词语训练.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吗
(出示达尔文像)他就是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你对达尔文有什么了解简介达尔文和《进化论》.
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文是讲述达尔文关于发现的一个故事的,这就是《7.有趣的发现》教师边述边板书课题.
解题.
(1)"有趣"是什么意思
(2)看了课题,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学生边讲教师边在题目旁打小问号.
(3)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
自由练读文章.
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和多音字.
(2)读通文工中的长句.
(3)标出文中的小节号.
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一类生字词)
一百达尔文反复比较生存容易研究
1自已读读词.
2你在字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正音:
"文""反""研":都是前鼻音.
"存":读平舌音.
"容"声母是"r"
"易"","研":读整体认读音节.
3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4 去掉拼音齐读词语.
5.你能给这些生字组词或组成语,或用生字说一句话.
(2)(出示二类生字词)
1自已读读生字词.
2齐读生字词.
3去掉拼音后,会读的同学站起来齐读.
4.把生字词带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长句子多读几遍.
5.指名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评议.
重点指导读通第3自然段中的第二第三四句.
6.齐读课文
三、初步理解课文汇报内容
1.刚才我们提的小问号有哪个可以擦去了
剩余的问号我们下节课来解决.
2.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故事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读一读生字词,巩固字音.
2.分析字形.
(1)自已先看笔顺表,自学生字.
(2)有熟字记忆生字.
鸟---岛交----较穷-----究在-----存开----研
(3)哪个字难写,哪个同学可以当小教师教教大家
3.指导书写.
易: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最后两撇要平行,最后一撇比前面一撇长.
达:里面的"大"最后一笔捺改为点.
较:"车"做偏旁时最后一笔应是提.
"存":半包围结构,看准在田字格的位置.
4.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有趣的发现》练习 篇10
教学要求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学会本课堂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确良10个字只识不写.认识破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关键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第3自然段,读中贯穿词语训练.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吗
(出示达尔文像)他就是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你对达尔文有什么了解简介达尔文和《进化论》.
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文是讲述达尔文关于发现的一个故事的,这就是《7.有趣的发现》教师边述边板书课题.
解题.
(1)有趣是什么意思
(2)看了课题,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学生边讲教师边在题目旁打小问号.
(3)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
自由练读文章.
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和多音字.
(2)读通文工中的长句.
(3)标出文中的小节号.
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一类生字词)
一百达尔文反复比较生存容易研究
1自已读读词.
2你在字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正音:
文反研:都是前鼻音.
存:读平舌音.
容声母是r
易,研:读整体认读音节.
3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4
去掉拼音齐读词语.
5.你能给这些生字组词或组成语,或用生字说一句话.
(2)(出示二类生字词)
1自已读读生字词.
2齐读生字词.
3去掉拼音后,会读的同学站起来齐读.
4.把生字词带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长句子多读几遍.
5.指名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评议.
重点指导读通第3自然段中的第二第三四句.
6.齐读课文
初步理解课文汇报内容
1.刚才我们提的小问号有哪个可以擦去了
剩余的问号我们下节课来解决.
2.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故事
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读一读生字词,巩固字音.
2.分析字形.
(1)自已先看笔顺表,自学生字.
(2)有熟字记忆生字.
鸟---岛交----较穷-----究在-----存开----研
(3)哪个字难写,哪个同学可以当小教师教教大家
3.指导书写.
易: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最后两撇要平行,最后一撇比前面一撇长.
达:里面的大最后一笔捺改为点.
较:车做偏旁时最后一笔应是提.
存:半包围结构,看准在田字格的位置.
4.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有趣的发现》练习 篇11
有趣的发现教案设计文本解读:
课文的第二段只用了两句话讲述达尔文在岛上的考察发现,看起来太平淡无奇,很难找到学习语言的切入点。但其中的个别词语却是潜伏其中的很好的语言因素,如“
考察”、“发现”、“要么……要么……”“奇怪”等。以这些词为空破口,进入文章进行语言学习,对于低年级来说是切实可行的。
文本与社会生活:
文中所提及的“发现”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却给我们一种启示:留心处处皆发现,寻找学习语言的因素,带领学生学习语言也是如此。
文本与学生经验:
文章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在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只存在两种昆虫:一种翅膀特别大的,另一种是没有翅膀的。科学家为了解开其中的迷,经过艰苦的科学研究,最
后终于解开了其中的迷。
尽管表面看来,文章所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但仔细品味,却能发现,不论是一开始文章所预设的“谜面”,以及到后来揭示的“谜底”,都是十分
有趣的。所以我们在带领学生进行课文语言学习的时候,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感受、感悟到其中的“趣”,也就是要充分借文章之“趣”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动机和兴趣”。
学习目标:
1、紧扣“发现”,让学生去发现自己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2、让学生通过自读,用各种形式将自己的发现展示出来,并加以运用。
教案:
文章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结构,是按“考察发现——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的顺序叙写文章,这也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所以在执教本课第二自然段时,本人力求学生学习语言都紧紧围绕文章内在的逻辑顺序展开,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再把这些字词带进课文,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去读懂,加以吸收和利用。
实施
学习语言片断一:“两进两出”悟“考察”。
师:我们常说,学贵有疑,就是说学习最难能可贵的就是能提出问题,现在请把你善于观察的眼光转向第二段,能不能从第二段发现问题呢?边看边用铅笔画出来。
(师行间巡视,发现大多数学生划了“考察”、“奇怪”两个词语,板书于黑板上)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什么意思呢?就是书读得遍数多了,就能读懂,请小朋友们把第二段多读几遍,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这两个词语。
(生练读第二段)
师:谁读懂了第“考察”?哪个来读一读第一话,老师从他的声音里就知道他读懂得了没有?
生1: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
师:老师从你的声音里已经听出,你有一点读懂得了。如果能把“考察”用动作做出来,那就说明你是真正读懂了。这可不容易呀,可要好好练习啊!
(学生边读边练习加动作)
师:谁来加上动作试试看?
生2: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读后,往左右各看了两眼)
师(模仿该生动作)述:有点像考察了,请小朋友们都看看图(实物投影展示图)上的达尔文是怎么“考察”的?可以边读边学着做一做,还可以加上你自己考察的动作。
(学生练读中做“考察”的样子)
师:这次,谁愿意到前面来考察?
生3(来至讲台上):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读完,该生做出象是在专心致志看一件什么东西似的样子)
师:达尔文,你在考察什么呢?
生3:我是在考察昆虫。
师:发现什么了?
生3:我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师:刚才考察的那位达尔文也来考察一下吧!
生2上讲台表演读,这次较之第一遍,有很大提高。(师带头为他鼓掌)
师:让我们跟着这两位达尔文也来考察一下。(用手示意)有一次,——
(全体学生练习这句话)
学习语言片断二:纵向拓展用“奇怪”
师:我们用熟读课文,看课文的插图,用动作做一做的方法,读懂了“考察”,现在大家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或者其他的方法读懂“奇怪”呢?
(学生各自练习)
生4:他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读时,满脸疑惑,并侧过脑袋,用一根手指指着脑袋。)
师:请你上来为大家读一读。大家一边听一边看,看他有没有读懂奇怪?
生4上讲台来再读,读时,两条眉毛几乎拧到了一起,表情较之刚才还要出色。
师:他读懂了吗?
生5:他读懂了,他脸上做出了“奇怪”的表情。
生6:他读出了“奇怪”的语气。
师:他用“语气”和“表情”告诉我们,他已经读懂了“奇怪”。你们能做到吗?你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读懂“奇怪”呢?还不快练!
(学生练习得十分起劲,各自都做出了“奇怪”的表情,部分学生还兴致勃勃的表演了起来。)
师指名读。
生7边读边呈现出满脸疑惑的神色。
生8边读边比划着昆虫翅膀的大小,读后做出一副愁眉不展的神色。
生9读后,还喃喃自语:奇怪?怎么这儿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呢?
师:是呀,只要我们像达尔文一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奇怪的事情。比如:小红发现母鸡总是围着鸡窝转,感到很奇怪。还有:奇怪!太阳怎么不从西边出来呢?
教师出示投影:
____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奇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句式说一句话。
生11:我发现头上有白头发了,感到很奇怪。
生12:奇怪!我掉了的牙怎么还不长呢?
生13:我发现我的声音从录音机里传了出来,感到很奇怪。
生14:奇怪!今天我们上课怎么用话筒呢?
……
总结:
正如在“文本解读”中提到的,课文的第二段虽短小却是文章的一个重点段落,以抓关键词为突破口去学习课文的语言,是我所采用的引导方法。但如何更好地让学生“
读得进,悟得出”呢?我想越俎代庖是绝对不是上上之策,告诉他去做做这个词的表情,那个词的动作,学生不但处于被动状态,最主要是学习兴趣大打折扣。于是我就想何不放手来个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发现其中的不懂的字词,然后再通过自己阅读,将课文语言吸收进去,再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驾驭课文语言。最后,再将内化了语言加以运用。这种学习语言的方式与课文的叙述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所遵循的模式是:“发现语言因素——感悟语言因素——悟出语言因素——积累运用语言”。
最后的学习效果正是应验了那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学得既主动,又轻松,创造性地吸收了课文语言,创造性地将他们演绎出来,更创造性地进行了运用。
《有趣的发现》练习 篇12
教学内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了解达尔文有趣的发现是什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课文二、三自然段。了解达尔文有趣的发现是什么。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第三段内容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认识了一个叫达尔文的人,老师想考考小朋友,你对达尔文了解多少?(课前作业:布置学生搜集达尔文的资料)
出示:达尔文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
什么叫著名呢?
著名:象这样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的,这么有名的就叫著名。
谁能来读好这句话呢?
过渡句: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有关这位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的小故事。
二、新授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插图
提问:小朋友们来观察一下,图上的达尔文在干什么呀?
生答:在小岛上考察
出示: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
2.那什么叫“考察”呢?
考察就是观察、调查的意思。
今天让我们也来做一做小小考察员,去观察一下,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出示课件:观察昆虫,2种昆虫,一种翅膀特别大的,一种没有翅膀的。
3.小小考察员们,你们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发现呀?看一看哪个小朋友的观察最仔细?
生答:只有2种昆虫,一种答翅膀的,一种没翅膀的。
你们的观察真仔细!和达尔文当时的发现一样呢!你们瞧:
出示句子:引读: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岛上有几种昆虫呢?生答:2种 有没有第三种呢?是呀,所以我们书中用了“要么…要么…”这个句式。
谁能来读好这句话呢?
过渡:当达尔文有了这个有趣的发现后,他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第三小节。
(二)、细读第三自然段
1.请大家自己读课文,用直线划出达尔文是怎么做的。(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
指名回答,生读: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2. 比较句子:
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捉来昆虫,观察比较,找到了答案。
这两个句子,哪个好呢?好在哪里?
许多:许多好在哪里?
出示:昆虫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都会干些什么
终于:终于又好在哪里?
这容易吗?是啊,太不容易了。但是工夫不负有心人,你们瞧,他终于找到了答案。
过渡:我们来看那么达尔文找到的答案到底是什么呢?
出示:谁来读一读?生读。
3. 这里讲了几种昆虫?他们的情况分别是怎样的?
出示表格: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发现 特大的 能顶住 能生存下来
小 的 顶不住 逐渐消失
4.请小朋友们看一段动画,边看边想,这个岛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生答:岛上经常刮大风
原来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哦~~原来这2种昆虫能够适应环境,所以生存了下来,而那个翅膀小一点的呢?是不适应这个环境,所以被淘汰了。出示:这就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三)、细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的科学研究有什么帮助呢?我们一起来读第四自然段。
1.通过第四自然段的朗读我们知道了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小结:达尔文进行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正是许多象这样的发现,才使他反复研究思考,发现了生物进化的奥秘。所以说这个有趣的发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总结
1、你觉得达尔文有那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2、 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的故事呢?
《有趣的发现》练习 篇13
首先说一下教材
《有趣的发现》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充满探索意味的叙事性作品。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达尔文在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发现了岛上的昆虫翅膀都不同。于是,他亲自去岛上观察,终于被他找到了昆虫翅膀不一的答案。在这篇课文中,达尔文以一个智者的形象出现,他既是一个科学家,而在学习此文时,对于天真的孩子们来说,他更是一个能够带领他们走向科学,走向生活,探索问题答案的朋友。此文通过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一方面是在赞扬达尔文仔细观察,勇于探索,亲自实践去找到答案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也在号召我们的孩子要学习达尔文的这种仔细观察,乐于探索的精神。当然,课文还传达给孩子的另一个信息,那就是我们必须要学会去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去适应你。这篇课文一共有四个小节,可以按照这四节分为四部分来教学。
第一部分:(1节):讲述了英国有位著名的科学家叫达尔文。
第二部分:(2节):讲了达尔文乘船到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考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第三部分:(3节):讲了达尔文由观察到的现象去探究事物的本质联系,发现岛上昆虫的体型特点与能否适应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有趣的发现”。即“适者才能生存”,从而点明题旨。
第四部分:(4节):指出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了重大作用。“非常重要”强调了达尔文后来之所以能在进化论方面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并为人类作出杰出的贡献,与这一发现是分不开的。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编排意图,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达尔文事迹的学习,学习他那种仔细观察,勇于亲自去探索,实践的科学精神。也使学生在脑海中牢记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因此,我将第三条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说教学设计
在研究教材,钻研教法的基础上,教学设计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一环,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 谈话导入,引入情境
“孩子们,你们在平常的生活中有什么有趣的发现吗?”一开始,我会以谈话的方式直接导入。我所抛出的这一问,和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预计学生肯定会不加以思索,踊跃回答。而这一效果正好是我想要的。本来,在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在内。会觉得科学味的文章难教。但我这样一问,使孩子们的身心立刻放松下来,课堂内的气氛变得不那么严肃,孩子也就会在乐中学习了,我的目的达到了。接着,我板书课题 “有趣的发现”。课题中有一个二会字 “趣”。所以,教学时,我注上拼音,让学生读准 “趣”的发音。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纠音: 出示生字词
bǎi dá wén fǎn fù jiào cún róng yì yán jiū
一百 达尔文 反 复 比较 生存 容 易 研 究
2、在朗读纠音,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会引导学生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课标指出,二年级的学生要能够完整讲述简短的故事了。所以,我的这一设计,主要是为了让我的学生练习说,说不好不要紧,但要敢表达,我会在一旁作指导。我就想为我的孩子们提前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
3、主问题提出
课程标准指出,在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孩子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会抛出一个疑问。达尔文的发现是什么呢?他是如何发现的?这是全文教学的一个主问题。主问题,按照我的理解,它就等同于我们的脊梁,因此它是课文教学进程的核心。它对于孩子和作为教师的我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对于孩子来说。它适应了孩子们身心发展的特点。二年级的小孩,他们在课堂上很容易分神,也往往读书,听课没有目标,常常知识跟着附和。因此,这样的主问题,可让他们集中注意力,知道老师说要做什么,而自己又要做什么?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而对于老师,主问题作为整课的核心,它可以帮助我们老师把握住课文的重点。况且,问题一提出,孩子们还会由于好奇心的趋势,立即去读文章,对文章有进一步的感知。
(三) 研读课文,深刻领会
重点研读第三小节,体会达尔文执着的探索精神。
① 对比,感觉自己的不足
先让学生切合自己的实际说说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问题时,会自己去寻找答案吗?预计:一些学生说有,但由于孩子的阅历不足,大多肯定说没有。于是,老师再话题一转说,我们的科学家达尔文就有,一起来看看。这时,不用老师说,孩子们在心里也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
② 紧扣“许多”“反复”“观察”“比较” “终于”,体会达尔文的执着。
重点句子出示: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先让学生说自己读后的感受,这时候我们老师要充分珍惜孩子的言语,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初步的理解。
③ 想象性表演,升华理解。
让孩子们想象达尔文会怎样观察,谁来给大家看看。这样的表演,由于是直观性的,给孩子留下的影响会更深。当然,因为是课标指出的。也要发展孩子的想象能力,所以我设计了这个环节。孩子们先是通过自己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在脑海中想象,完成了一个内化过程,接着,我会让他们说,完成了一个外化过程。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
④ 对比学习
首先,让孩子们读一下达尔文找到昆虫翅膀为什么不同的答案,也就是后面的三句话。我一边出示几个画面(1、没有翅膀的昆虫停住不动的画面,2、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在风中的画面,3、翅膀不够大的昆虫的画面),这里出现的画面而不是课文文字,一是考虑到大片文字吸引不了二年级孩子们的长时间注意,二是图片配合风的声音更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兴趣,也容易让他们理解课文,然后看表格填空,自己再说说为什么不同?最后,对比一下,选择一个说你想对它说的话。表格如下:
昆虫翅膀(有趣的)
发现
⑤ 朗读感悟
本节学好了。我要求学生朗读。因为,朗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听听孩子们对于课文的理解程度。
(四) 畅谈体会,加深感悟
教师是课程的推进者之一,教师能走多远,紧接着,孩子们就能走多远。当然,别忘了我们的孩子,他们也是课程的推进者之一。孩子们对于知识的需求是不会也不可能用言语直接表达的。但作为老师的我们知道,在进行了刚才那么有趣的表演之后,孩子的热情仍旧高涨,他们对于知识的学习仍然处于颠峰状态,能动性孩子促使他们想要学到更多。因此,在这个时候,我会抛出层层递进的两问:①你们觉得达尔文发现昆虫的翅膀不同后就亲自去岛上探索,观察的做法怎么样?这个问题提出以后,我会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其实,从表面上看,孩子们的确是在谈着自己的想法。但实际上,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了他们自己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我们知道,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才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所在。这个时候,承接着孩子们所说,老师再简明扼要地帮助孩子总结此文的主旨,起到升华作用。
(五) 启发想象,拓展延伸
语文学习,如果仅仅停留在文内意思的理解和掌握那时远远不够的。拓展延伸可以帮助孩子对文章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因此,①我会请孩子们说说学了这文后感受。可以预计,孩子们肯定会说要学习他的科学精神。这样,孩子们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了,比任何的思想教育起到的效果都要好。当然,②我还会让孩子们说说对昆虫有什么想说的话没有?以此引导出“要学会适应环境”这一说法。因为相对于前一主旨重要性是次之的,所以无须花太多时间。③介绍自己知道的科学家以及他们的事迹。
说说本课教学的注意点
1、 生字词教学的注意点:比较的“较”,车字旁要注意写法(笔顺和笔画的变化),达尔文的“达“,里面的“大”,把捺改成点。
2、 朗读感悟的注意点:要将句式中的练习和朗读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
附板书:
昆虫(有趣的 ) 发现
没有翅膀,翅膀残缺的 不容易被风吹走
翅膀特别大的 能生存下来
翅膀不够大的 逐渐消失
仔细观察 勇于亲自探索实践的科学精神
《有趣的发现》练习 篇14
作者:陆彩霞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21
《有趣的发现》第一课时教学小记
陆彩霞 发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之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2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之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
3、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第3自然段,读懂词句之间的关系和意思。进行词句训练。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卡、田字格黑板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认识“车”字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田字格中正确书写“存、研、较、达”4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我们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科学家,请问你知道哪些科学家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他就是――
2、(出示达尔文像)并介绍:他就是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你对达尔文有什么了解?(让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讲解)
3、揭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讲的是达尔文关于发现的一个故事。
板书课题:7 有趣的发现
4.解题:
(1)“有趣”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者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经过查找、观察后才看到的。)
(2)你有什么想了解的问题?(发现了什么?这个发现有趣在哪儿?是谁发现的?他是怎么发现的?) 教师在相关的地方打上问号。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激发学生识字、读文的兴趣
过渡:让我们轻轻打开书本,看看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1、请大家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一遍,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
读第二遍时,要求: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点一下,根据课文想想它的意思。
2、小朋友读得很认真,下面老师也想来读这篇课文,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师朗读课文)
3、现在也请大家来把把课文读一读,好吗?(齐读课文)
三、分自然段朗读,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过渡:大家读得真认真!
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呢?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谁愿意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听了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出示:英国 著名)这两个词语,你能读好吗?自己练练,指名读。(注意后鼻音和翘舌音)谁来说说“著名”是什么意思?能不能用其他词语来代替?
3)能把句子读好吗?齐读这一句。(读出著名的、让人尊敬的语气。)
3、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达尔文怎么会那么著名呢?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呢?
1)请小朋友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出示第二自然段)
2)达尔文做了什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句话,(点击第一句话变颜色: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女同学一起来读一读。(出示词语: 小岛 考察) “小岛”是怎样的?点击看图片。(海洋里被水环绕、面积比较小的陆地。)什么是“考察”?(细致、深刻地观察)让我们把第一句话再来读一读。
3)达尔文观察到了什么呢?接着来看第二句话,(点击第二句话变颜色: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男同学来读一读。达尔文究竟看到了什么呢?谁来说说?指名回答。(点击:要么……要么……)
要么……要么……是什么意思?(只有两种昆虫,不是翅膀大就是没有翅膀,)
4)我们大家都知道自然界中有很多的昆虫,它们的种类也很多,可是在这个小岛上就只有这两种,所以达尔文觉得――,能把这种奇怪的语气读出来吗?自己先练习一下。指导朗读。
4、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达尔文看到岛上只有两种昆虫,感到很奇怪,于是就去寻找其中的原因,他找到了吗?听老师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1)达尔文是怎么做的?(出示第一句话)什么是“反复”?“反复观察比较”又是怎样的?指名学生说说。
2)是什么原因呢?找出书上的句子读一读。(点击:生存 容易 逐渐 消失)理解词语的意思。
3)我们把第三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
5、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有什么意义呢?齐读这一段。注意长句的停顿。
2)(点击词语:研究)理解:(探求事物的真相、本质)
6、现在请小朋友把整篇课文读读吧。齐读课文。
四、学写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过渡:课文我们小朋友已经读完了,还认识课文中的词语老朋友吗?
1、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有趣 一百 著名 小岛 考察 反复 达尔文
比较 因为 淹死 生存 容易 研究 而
生字小朋友也想看看你们是否认识它们,瞧,它们也来了。
2、出示本课生字:(抽读、开火车读。)
百 达 文 反 较 存 容 易 研 究
3、指导书写
1)请学生看书上“存、研、较”的笔顺。
2)师示范书写,学生一边看书,一边看黑板。
达:先写“大”,把最后一笔捺变成点,注意先写“大”。
存:半包围结构。和熟字“在”比较。
研:左窄右宽。石字旁中的“口”写在左下格,右边“井”的两横写在横中线上面。
较:左窄右宽。把“车”的横写成提,右边“交”的撇要注意避让,捺脚可以舒展一些。
4、学生在书本上描红,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第一课时,我的研究课题是“合理有效地安排好第一课时”。那么我觉得第一课时,肯定要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正确。因为读书是最主要的语文实践活动.第一课时就要读得扎实,读得有层次。所以,我首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通读顺课文,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多读几遍,;第二遍是把生字词语的音读准,并且自己想想词语的意思。在初步理解课文时,也采用了很多方法让学生自由读,再读给同桌听,学生自主读书,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但是在教学第一课时,引导孩子理解课文中的词语时“这个词语什么意思?”这个问题问太多了,没有换一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词语的意思。有的词语理解也不到位,还有对学生的预设不够充分,比如我要让学生理解“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要么……要么……”换个词语等,自己觉得很简单,想学生应该回答出来,可是结果学生的答案却在我的意料之外,说明自己在备学生这一头还还欠缺了一些。
《有趣的发现》练习 篇15
教材分析
《有趣的发现》选自语文出版社S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百花园六中的“能说会道”栏目。本栏目由口语交际内容、对话框、口语交际的要求和步骤三部分组成。本次口语交际是讲自己“有趣的发现”,主要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发现以及自己是怎么发现的。这一内容既紧密结合本单元专题内容,又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审美情趣,让学生交际起来有话可说。交流时学生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自己在大自然、生活中的有趣发现,即经过探索研究找出以前还没有被自己认识的事物或规律,把发现了什么和是怎么发现的说清楚。通过具体的交际情境,使学生在生与生、师与生的交流互动中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教学目标
1、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自己在大自然、生活中的有趣发现,把“发现了什么”和“是怎么发现的”说清楚。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人交际的能力、认真倾听的能力、应对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
3、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体会发现的乐趣。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1、观察大自然、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
2、玻璃杯、盐水、淡水、鸡蛋。
3、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话题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在约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交界处有一个神奇的地方,知道它是哪吗?
生:“死海”
师:对,它就是著名的“死海”,知道它神奇在哪吗?
生1:人能浮在水面上看书。
师:说清楚一点好吗?同学们,说的时候要做到,说清楚。(板书:说)
生1:人能浮在水面上看书。
师:对
生2:能浮在水面上看书、看报纸。
老师:看多神奇啊!它还神奇在死海没有动植物生存,“死海”因此而得名,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生:想・・・・・・
师:那请看老师这里,这是二杯水,这是一枚?
生:鸡蛋
师:请同学们,看好啦!
生:噢・・・・・・(同学们发出了惊奇的声音)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鸡蛋放在第一杯水里会下沉,放在第二杯水里会上浮。师:你说得很好,说得非常清楚,用了“第一”和“第二”,看来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非常好,所以我们要像她一样说话的时候,要说清楚,还有什么发现?
生2:我发现鸡蛋放在水中会微微变大。
师:咦!真的吗?真的变大了呀,你眼力真好,还有呢?生3:鸡蛋放在水里的时候水会上升。
师:真的啊,二杯水一样,鸡蛋放进去,水面上升了。看来你眼力也不错。同学们,看完后有什么问题想和老师交流吗?
生1:老师,这两个杯子里的水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师:看来你很会问。还有吗?杨浩,请你说。
生2:老师,这枚鸡蛋是不是坏了啊!
师:噢,这个我不知道,待会要自己去寻找答案。
生3:老师,这枚鸡蛋是不是耍魔术的鸡蛋呀?
师:这可不是耍魔术,我也不会耍魔术啊!
生4:老师,这枚鸡蛋是不是你特别制作出来的?
师:我可没那种能力。
生5:老师,这二个杯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啊?
师:“铛?铛?铛・・・・・・”(老师敲了敲杯子)杯子有没有问题呢?生:没有。
师:还有问题吗?
生6:老师,为什么鸡蛋放进杯子里感觉好像变大了。
师:这个问题谁知道?
生1:这是因为光的折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是妈妈给我讲课讲的。
师:还有什么问题想问老师的?
生1:老师,这两杯水里面你是不是添加了什么啊?
师:看来你很会问,同学们有这么多的疑问,那怎样才能找到答案呢?生1:可以品尝。
师:可以尝,你来。还可以做什么?
生2:还可以闻一下。
生3:还可以摇一下看看
师:好,你上来观察一下鸡蛋。还有吗?
生4:还可以摸一下鸡蛋看看是否是真的
师:好,来,上来,我们一块来看一看。
生1:用舌头尝。
师:停,拿着就敢尝呀?对于不清楚的东西,我们可不能随便尝哦。老师告诉大家,这两杯水是安全的,可以尝,开始尝吧。生1:老师,这杯水是咸的,另一杯是淡的。
师:你有什么猜测呢?
生1:我猜测这里面肯定有很多盐。
师:对呀,奥秘就在这两杯水里。你来闻一闻。
生2:这二杯水的味道一样。
师:有什么味道?应该怎么说。
生:这两杯水没有味道。
师:这二杯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你来观察一下鸡蛋。是不是真鸡蛋?学生3:鸡蛋是真的。
师:请同学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同学们,刚才大家通过闻、尝、观察,大家找到了其中的奥秘,一杯水是盐水、一杯水是淡水。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鸡蛋在这杯水里会浮上来,在另一杯水里会沉下去呢?谁来告诉大家?
学生1:因为把盐放在水中?
师:谁来补充一下?不怕,说错了没关系?谁来说?
生2:把盐放在水里,水的密度变大,所以鸡蛋会浮上来。
师:你还知道关于密度的问题,关于密度的问题,不知道没关系,以后大家要学的。现在谜底能揭开了吗?
生:能。
师:那“死海”之迷能揭开了吗?谁来揭开这个迷?
生1:“死海”里面含盐量太高了。
师:对啊,同学们,死海的含盐量非常高,它的含盐量是普通海水的10倍。
生:哇・・・・・・(同学们又一次的发出惊奇的声音)
师:所以“死海”里面没有动植物生存。
师:同学们,通过用眼睛观察、用鼻子闻、用嘴尝、动手实验,大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就是?
生:发现。(师板书:发现)
师:刚刚的发现有趣吗?
生:有趣
师:那这节课我们就来聊一聊“有趣的发现”这个话题。(师板书:有趣的)齐读一遍。
生:有趣的发现
二、畅所欲言说发现
师:同学们,课前大家去观察、发现了,你都有那些有趣的发现呢?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请你说。
请学生说自己有趣的发现,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完可以提问或补充。师:看来同学们的发现可真多!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说啊,这样吧,同学们,你们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然后把你们组的发现说清楚,说的时候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以后把你们组都有那些发现,待会来告诉大家,可以借用老师提供的二种句式来说,也可以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说,我看哪个小组能把你们组的发现说清楚。开始。生:小组交流。
师:有的小组已经完成了,谁来汇报一下?
生1:我们组X同学发现了,X同学发现了,X同学发现了,我发现了。我们组的发现真多啊!师:看来你说的真好啊!你是如何记住你们组的这些发现的?
生1:我把同学们的发现简写在草稿本上。
师:看来他用一些简单的字,把每个人的发现记录下来,这真是一个学习的好方法。
师:你来说你们组的发现,同学们认真听,听完以后你认为谁的发现最有趣,把它记在心里。
生2:我们组有很多有趣的发现,有的同学发现了,有的同学发现了,有的同学还发现,还有的同学发现了。
师:哦,看来你选择了第一种句式来说,用了“有的?有的?还有的?把你们组的发现说得很清楚,真不错,有没有用自己的话来说的呢?
师:同学们,想和他们交流吗?
生:想。
三、互动交流说过程
师:那在交流的时候要做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翻开课本103页,读一读交流的要求。开始读。
生:读要求。
师:读完了,那在交流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生1:要注意别人说要认真听、说要说清楚。
师:对还有呢?
生2:如果别人认为你第一遍说的时候,没有说清楚,当你第二遍说的时候要换一种方式来说,努力把意思说清楚。
师:对,要努力做到说清楚。说清楚什么呢?
生1:怎样发现的?
师:刚才发现了什么呢?大家要重点说清楚?
生:怎样发现。(师板书:怎样发现)
师:对,别人说的时候要做到认真的听,听完以后大家还要评一评,待会我们就要看看哪些同学会听,会评,明确了要求,大家就要努力做到哦。刚才大家对关于仓鼠的这个问题感兴趣,下面我们就先请发现者给我们讲讲,发现者是谁?
师:掌声有请X同学给我们讲。那我就做到你座位上,我来当一回学生,待会你可要给我一次发言的机会,好不好?
师:就这样交流吧,同学们。下面同学们在小组里面交流,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在小组里面选出自己最有趣的发现,请发现者讲,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以后,就像我们刚刚那样来交流。开始交流吧。生:小组交流。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上来和同学们交流?选一个最好的上来交流。要自告奋勇地起来,待会我们评一评哪些同学讲得最好,说得最好,谁的发现最有趣。噢!你还准备了图片,请你上来讲一讲。师:来,同学们开始和她交流吧。
师:同学们,就这样交流我们又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植物,大自然中无奇不有,大自然中的植物,有许许多多有趣的地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刚才讲了动物的、植物的,还有生活中的发现,你们对谁的发现感兴趣啊?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交流,大家发现了在生活中、大自然中许多
有趣的一些现象,并且能找到答案,其实啊,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也是这么得来的,像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瓦特发明了蒸气机。我们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发现,比如像这些(大屏幕),只要我们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思考的大脑”,“一张能说会道的嘴”你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奥秘,体会到更多的乐趣。课后继续去探索发现吧!继续去分享你发现的快乐吧!
四、写自己有趣的发现。
1、自主写作
2、好朋友互相修改。
五、评价。
1、好友推荐作文,自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2、师生共同评选出本次“小作家”。
《有趣的发现》练习 篇1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其中两条绿线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1、学习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第三自然段,在读中贯穿词句训练。
教具准备:投影、生字卡片,课文录音。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7 有趣的发现。
2、解题:“有趣”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练读课文。要求:(1)标好小节号。(2)读准生字字音。(3)读通课文中的长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词。(出示下列词语)
有趣 达尔文 小岛 昆虫 翅膀
观察 比较 因为 生存 研究 重要
指名带读,正音后,再指名带读,开火车读。
(2)去拼音后,指名带读这些词语,开火车读。
(3)问: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出示第3自然段,重点指导读第二至第四句。
(4)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评议。
3、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问:你听明白了什么?
3、引导:达尔文是什么时候的人?达尔文是哪个国家的什么人?
4、给“著名”这个词找个近义词。
5、齐读这个小节。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读一读,巩固生字的字音。
2、你是怎么样记住每个生字的?指导分析生字的结构和偏旁。
上下结构――容、易、究。
左右结构――较、研。
半包围结构――达、存。
3、指导书写:你在字形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4、你能给这些生字组词或用它来说一句话吗?
5、集体书空这些生字。
6、学生描红。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上完成《习字册》。
2、课后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第三自然段,在读中贯穿词句训练。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读生字卡片。
2、扩词:达 岛 因 存
二、分析理解。
1、细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第一句中的达尔文干了什么?
(3)第二句告诉我们达尔文发现了什么?
(4)换词练习:“要么……要么……”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5)出示挂图,看图说话练习。
2、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2)理解第1句。
“许多”说明了什么?“反复”说明了什么?“终于”说明了什么?
(3)理解第2、3句。
这里讲了几种昆虫?这些昆虫怎么样?
3、细读第四自然段。
(1)齐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2)本文中“有趣的发现‘指的是什么?
三、总结全文。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我们要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的精神。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复述课文。
2、总结课文,使学生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
3、完成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指名朗读课文。
2、听写本课的生字词。
二、复述课文。
1、指导复述课文:教师指导复述课文的要求。主要内容只要说出来就可以了,不必背诵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
3、学生自由读课文,练习复述。
4、同座位练习复述课文,互相纠正。
5、指名试着复述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课堂上完成“综合练习”本。
2、课后完成《同步测试》。
课堂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
究 ( ) 观 ( ) 校 ( ) 白 ( )
穷 ( ) 现 ( ) 较 ( ) 百 ( )
二、一字开花。
反 ( ) ( ) ( )
容 ( ) ( ) ( )
存 ( ) ( ) ( )
研 ( ) ( ) ( )
三、生字回家。
石
亻
忄
阝
板书设计:
7 有趣的发现
《有趣的发现》练习 篇17
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这是一篇二年级上册的课文,在教材中属于科学篇单元。本文讲述了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在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考察,经过认真观察,反复比较,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或翅膀特别小。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段用一句话简单介绍了达尔文,第二段点明了这个有趣的发现是什么,用“要么………要么………”的句式讲清了岛上昆虫的现象,并且指出达尔文看到这一现象后感到十分奇怪。第三段先介绍了达尔文发现这一现象后的做法“捉来许多昆虫”、“比较”、“认真观察”,接着用三句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讲清了造成这一有趣现象的原因,即岛上经常刮大风,昆虫翅膀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它们是否能顶住大风,适应环境,得以生存。最后点明这个有趣的发现为达尔文以后的科学研究(提出生物进化论,揭示适者生存的科学规律)奠定了基础。
细读文本,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达尔文的发现有两个层次,一开始是发现一种现象,后来是经过研究发现这一现象背后透露出的大自然中的本质规律。从而也体现达尔文热爱大自然,观察敏锐,具有寻根探底深入细致的研究精神。在此基础上我认为本课教学一方面引导学生知道达尔文的发现,另一方面要要引导学生读懂达尔文怎么会有这个有趣的发现。基于以上认识,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复述课文。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读不写,理解“考察、容易”等词语的意思,用“要么……要么……”练习说句子。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达尔文热爱科学,积极探究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研究的精神,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家的故事的阅读兴趣。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帮助学生读准生字字音,认识新偏旁“车”,能按笔顺正确书写,辨析“容、究”的部首,并能正确、美观的书写。
2、注重长句的指导,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使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采用换词法、造句法、演示法、表述法等多种方法理解词义。
4、理清文脉,知道岛上原来有哪三种昆虫,各有什么结果。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正确美观地书写其他生字,用“要么……要么……”练习说句子。
2、复述课文,引导学生读懂达尔文怎么会有这个有趣的发现,也就是感受达尔文热爱科学,积极探究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研究的精神,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家的故事的阅读兴趣。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今天老师发现坐得特别精神,秋姑娘来到你身边,你有没有新的发现?和小朋友分享一下。接下来让学生猜猜: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著名的科学家特别善于发现,知道他是谁吗?出示图片,介绍达尔文,同时我出示达尔文的文字介绍:达尔文是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科学家。目的是与课文第一自然段对达尔文的介绍作比较,让学生明白表达不一样,意思一样,然后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谈话氛围中进入板书课题有趣的发现。认读生字”趣“,指导读准课题后,请学生根据题目来质疑,“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带着问题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
1、借助拼音认真读课文两遍,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长句子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小朋友的读书情况。
开火车读生字卡片,正音。
三、读通课文
1、第一自然段的教学联系开始对达尔文的介绍采用自读,比较读等形式,一方面让学生读通,另一方面感知说话的表达方式。
2、带着问题读第二自然段“发现了什么现象?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岛上的昆虫有几种情况?一种是什么样的?另一种呢?有没有第三种情况?只有在两种选择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要么……要么……”来说,从而理解“要么……要么……”表示只有两种情况的存在。谁能象达尔文一样带着奇怪的语气来读一读这句话?如果是你看到这样的现象奇怪吗?(指导读好这句话,读出他的奇怪)。
3、达尔文发现了这个奇怪的现象以后是怎么做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你觉得达尔文找到这个答案容易吗?谁再来告诉大家,抓住“许多”、“反复”、“终于”在读中体会,通过学生一边又一遍的互相告知理解“反复”,用找朋友的方式感知“考察和观察”意思,学习生字“较”,经过达尔文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答案。那么答案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原来,……便逐渐消失了。哦,原来是这么回事,你知道告诉大家几种样子的昆虫吗?分句子朗读,让学生站在达尔文的角度告诉大家。在指导读的基础上理解“生存、容易”,并用“容易”说话。
4、最后总结全文,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生字“研究”,“究”和“容”进行比较。
四、指导写字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抓关键词为突破口,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使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采用换词法、造句法、演示法、表述法等多种方法理解词义。通过书空、比较等方式来学习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