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构建”与“创造”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构建”与“创造”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

  构建思维品质,创造扎实基础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记录过去,提示未来。而对于高考来说,不管是要拿下前面的选择题,还是在大题中言之有物,深厚的知识积淀都是先决条件。

  然而,又不能仅仅沦为一个背书机器。时常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历史专有的逻辑思维,保有历史的“温情与敬意”,才能开阔看待历史问题的视野,同时助力高考。

  1.1与教材促膝长谈——读什么?怎么读?

  一本教材中若干单元、每个单元中的一课,都有其核心话题(往往是标题)。正是因为教材的编排,把人类复杂、零散的历史整理成精练、系统的历史知识,我们才能逐步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大到教材的编排框架、小到课文的一句话、标题的一个词,我们都需要进行思考、理解、掌握。

  那么有哪些细节我们是要特别关注的呢?

  1.历史概念,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自然经济”“土地私有制”“近代化”“近代新式交通工具”“资本原始积累”等众多专业表述,我们都需要进行理解并掌握。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辨析,可以结合教材语境、相关链接和其本身词语构造进行理解,可以和老师、同学讨论,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后,记忆会方便很多。如果有人在考试答卷上写“中央专制君主集权”,你说老师该不该给分呢?

  2.特定的意义、影响类表述,匹配正确,避免张冠李戴。为了降低高中学习难度,高中教材中会比较直接地分析、总结某一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这也是我们平时记忆的大块内容。如果我们只是死记硬背,在考场上往往会与其他相关表述混淆。因此,在学习阶段,就要学会整理某一历史事件的意义、影响等考点,同时注意和相关表述进行辨析。

  1.2学会总结与反思——认识自己,更认识历史

  学会反思,第一层意思是学会“认识你自己”,懂得自己历史学科的长处和不足,知道自己的学习习惯、方法偏好。一个基础不够扎实的人,通过刷题训练选择题解题能力,最后往往会在解答题中漏洞百出;一个欠缺逻辑能力的人,一味停滞在“死记硬背”的低级学习上,最后往往会让努力得不到结果。是基础不牢,还是思维不顺,是习惯不好,还是方法不当,这都是我们需要经常思考并着手改变的。

  学会反思,第二层意思是学会“认识历史”,了解学科特点,选择合适方法。历史学习的特点,就是知识记忆量大、逻辑思维要求高,如果一味采用理科的刷题方法,则只能获得短期的小幅度提升,难以保持高水平。因此,笔者建议同学们不要盲目刷题。首先需要扎实基础,日积月累完成记忆、背诵工作;其次要提升思维能力,通过框架的构建和思维的串联,形成学科知识体系;最后再进行适当的题型练习,并在练习中感悟、总结出科学的解题策略。

  2

  构建三维体系,创造个性认知


  历史学习并非完全就是死记硬背。历史需要大量知识的记忆,但并不是零散的、被动的记忆。高质量地进行知识的吸收,建立思路清晰的学科体系,能够帮助你更加有效背诵,也能帮助你在考场上更快作出反应。

  2.1捋清时间线

  历史,由古到今,由今溯古。历史的学习离不开时间。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时空观表明,时间,是宇宙的第四维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演变,西方人文思想不断发展,都是时间尺度上的纵向联系。很多时候,历史事件并非孤立,而是像一颗颗珍珠镶嵌在时间长河中,前因后果的丝线把它们串联,才构成人类历史夜空中闪亮的星河。学习历史,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历史的惯性”。而要进行历史事件因果分析,就必须先明确事件发生的时间——只有过去才能影响未来。因此,对历史时间的把握,看似机械,却是开展历史事件分析论证的前提。

  从更加功利的角度讲,历史考试对时间的考查十分重视,其中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是指明确要求考生进行排序、年代对应等,隐性是指考生只要能够用材料进行时间定位便可以排除时间错误的选项。

  因此,能够清晰地记忆历史事件的时间定位,十分重要。建立纵向的时间体系,可以通过梳理历史年表等方式进行。这部分工作比较枯燥,也无捷径可走,同学们需要耐心、坚持。

  背不完也得背!

  2.2注重空间格局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时空观念表现在我们需要结合时间、地点对每一个具体历史事件进行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也符合唯物史观的学习要求。人类生活在地球,乃至这个宇宙,必然要占据一定的空间。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各地的经济、政治、文化逐渐变得不同,最终使得人类文明多元化发展。学习中国史,我们需要考虑历史发生地点是闭塞的山区还是坦荡的平原;学习世界史,我们需要思考文明产生条件是滔滔大河还是茫茫海洋。新航路开辟以来,人类文明的横向交流发生根本性改变,不断朝着世界史的阶段迈进。历史,是时间的魔法,也是空间创造的奇妙互动。作为现代公民,我们实应打开视野,以全球视角看待历史,在世界的多元格局中遨游。

  时空观念,对应的就是纵向和横向的框架。二者联系紧密,在学习时也可以一并记忆。简单来说,就是在记忆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同时,还要把握其发生地点,并能大致了解该地点的基本地理特征。近年来,特别是2017-2018年,浙江省历史选考十分注重考查时空观念,对历史事件发生地点的考查也曾一度成为重点。

  对于地点的记忆,功夫靠平时。笔者建议同学们首先认识中国地图和课本涉及到的国家或地区的地图,然后尝试在地图上标注一些历史事件。当然,也可以以列表方式整理某一地点曾发生过的事件。还可以制定一个主题线索然后把相关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点进行整理。遇到战争、行进路线等,还应该了解推进路线。

  2.3以专题为纲

  时空观念的把握,为你建立起纵向和横向的历史框架,为你拓展了长度和广度;而专题式的整理复习,可以不断积淀厚度,加深理解。这就是第三个维度。

  由于课本是按专题史编排,在进行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的整理记忆时,势必要打破课本的局限,用通史的眼光看待历史。但通史在广度上有余,在深度上不足,需要回归专题式整理学习加强历史积淀。

  课本的编排是专题史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首先以课本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框架进行学习。而后,我们可以按照国别史的角度整理诸如美国史、古希腊史、法国史等,可以按照人物、人群整理比如晋商、官员、哲学家、科学家等,可以按照某一历史阶段整理。专题式整理,同样是以时空观念为基础,再加上一些限定,从而在茫茫历史中选取信息加以整理。这样的方法,同样需要打破课本局限,而且在考场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所谓打破课本局限,就是在整理某一知识点时,需要从各本课本中找到有关表述并进行整理,剔除重复部分,形成该知识点的完整内容。例如,在整理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作用时,我们的信息来源主要来自人物课本该课,但别忘记该单元导语;同时,细心的同学还会发现战争课本中论述凡华体系不稳定性时也提到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其中就有“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冲击了凡尔赛体系”这样的表述(这一点在2018年11月选考最后一题中成为了答案,很多人根本没有想到)。把不同地方的表述整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点整理,也便于后期记忆、运用。

  专题整理,是不断深化认识、加深理解的有效办法,我们也会在不同主题的多次整理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掌握很多历史知识。

  多整理,自然就会熟能生巧啦!

  3

  构建应考思路,创造稳定发挥


  3.1选择题——提前准备or见招拆招?

  是提前准备还是见招拆招,不同的选择题类型有不同的应对方法。要想作出针对性回答,需要对历次选考真题进行分析。

  笔者把选择题的题型划分为4个层级,并将2016-2019年历次选考选择题进行了分类:

  我们可以看到,层级一、层级四曲线基本在图上部,层级二、层级三曲线基本在图下部,表明史实记忆和材料理解占选择题大头。而层级一、二、三均属于需要提前准备的内容,大约占2/3.

  数据表明,提前准备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对层级四的题目,也需要培养一定的解题能力,在此以真题为例介绍几种层级四题目解题策略,帮助大家“见招拆招”。

  ①时空定位法。利用材料中隐含的时间、地点信息排除与材料信息不符合的选项。

  【2017年4月选考第24题】《大西洋宪章》向世界表达了“建立和平,使所有国家能够在它们境内安然自存,并保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的自由中,安度他们的一生”的决心。这反映了

  A.英美苏开始联合对德意作战

  B.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C.英美对法西斯国家正式宣战

  D.英美联合反对法西斯暴政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大西洋宪章》”指向时间1941年8月14日,A指当年9月英美苏签署议定书,B发生在1942年元旦,C发生在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第二天,故选D。

  ②全面概括法。给材料分层,选择一个全面概括材料、不遗漏内容的选项。

  【2016年4月选考第27题】有学者认为:“在康德那个时代,启蒙意味着一种觉醒,从自然王国中发现真理,用真理取代宗教迷信;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启蒙意味着一种背叛,要求砸碎几千年以来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纲常礼教的枷锁。”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A.欧洲启蒙运动源于对宗教神权的“觉醒”

  B.新文化运动旨在“背叛”封建纲常礼教

  C.启蒙思想家因“觉醒”与“背叛”的矛盾而求索

  D.思想启蒙的历史蕴涵着“觉醒”与“背叛”的变奏

  【答案】D

  【解析】本题意图是让考生从东西方的思想启蒙史中抽离出一个普遍规律。材料中分号前后分别将欧洲和中国,因此A、B选项只讲一方,失之偏颇,不选;材料中没有提到“启蒙思想家”,因此C也不恰当,故选D。

  ③重心分析法。概括材料主旨,往往需要分析材料的重心,即最主要的意图。一般可以通过关联词、标点等标志进行分析。

  【2019年4月选考第29题】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1939年的这一代人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他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一切失望记得太清楚了。”“诚然,还有这样一种区别:1939年的……这场战争是为了一种信念而斗争。这就使人变得坚强刚毅。而1914年的战争则不同,人们对于那场战争的真相一无所知……所以,当年的炮灰们脖子上围着花环,钢盔上绕着橡树叶当桂冠,会像醉汉一般欢呼着向自己的葬身之地走去。”这段话旨在说明

  A.和平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B.两次世界大战给战争增添了新的方式与内容

  C.二战因其战争的正当性引领人们勇于献身和牺牲

  D.一战所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长久的阴影

  【答案】D

  【解析】本题让考生概括材料主旨。通读材料,发现主要讲一战和二战。茨威格对二者进行了比较,发现:二战是正义的,人因此坚强(因果关系由“这就使”看出);一战是“真相一无所知”,人因此失望、盲目牺牲(因果关系由“带来”“所以”看出)。材料主要强调战争对人的影响,A、B均不符合。又通过“而……则不同”的转折句式看出,作者表意重心在后文,即一战,故而是通过与二战比较来反衬一战给人造成的心理创伤。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