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片断:气压和风(精选3篇)
教学片断:气压和风 篇1
(武昌文华中学 孙景沂)
一、什么是气压
1.举例 “想一想”,有两个球胆,一个打足了气,一个没有充气,两个的重量是否相同?(必要时,可放在天平两侧试一试,或用称称一下)这证明了空气是有重量的。
2.做小实验 将一个盛满了水的茶杯,用纸密盖杯口,急速将杯口倒转向下,杯里的水不会立即倒出来。这就是大气给予纸的压力。
3.小结 空气是物质,物质是有重量的,空气重量在单位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力,就叫做大气压力,简称气压。气压的单位用百帕(Pa)表示。
二、气压高低的变化
气压高低变化的教学应抓住两点:①促成气压高低的本质东西是“空气的多或少”(稠密或稀少,或曰空气密度大小)。②引导学生分析促成空气多或少的原因,从而得出气压高或低。
1.气压随海拔高低而变化 层层提问,逐步推理,“近地面与高山上,哪里的空气稠密?[近地面],哪里的空气较稀薄?[高山上]――那么,何处气压高?[近地面],何处气压低?[高山上]――结论;地势越高,气压越低;地势越低,气压越高”――“想一想”,为什么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登山运动员,都背着氧气筒?
2.气压随气温高低而变化 阅读“高气压和低气压”图,注意每一图
于理解气压的低高),或补充“空气增多”。于是,采用浓缩记忆法,气压随气温高低变化的规律为:气温高,气压低(原因是受热上升,空气少了,低压);气温低,气压高(原因是受冷下沉,空气多了,高压)。
3.等压线图 等值线图知识已讲过多次,让学生回忆一个就够了,这里强调在“气压分布示意图”上,要注意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的位置,因为讲“风的形成”要用到这部分知识。
读图指导 指导学生读“气压分布图”的方法,在气压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该中心为高压区;反之,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称为低压区。
三、风是怎样形成的
1.类比推理 水从高处流向低处,空气也同样是从高气压处流向低气压处(板图,让学生画空气流动箭头),这种空气的水平运动,就叫做“风”。
2.学生再练习画下图。上图,风从什么方向吹来?[西→东],叫做西风;下图,风从什么方向吹来?[东南方]叫做东南风。因此,风从哪个方向吹来,就以那个方向作为风的名称。观察风向一般在高处立一风向标,也可观察烟柱、旗子、树枝的飘向。
3.阅读“风力、风级、陆地表面现象附表”
先解释一下风力即风速(km/h);又按风速大小,把风力划分为0~12级。通常天气预报几级风即指的风级。
重点看一看3级、6级、8级风的风速和陆地表面现象。当学主遇到这种现象时,可以大致判别是几级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做一做”练习
1.用一根竹竿(或木棍),在它的顶端用细线系一条较长的纸条,拿在院子里,看一看纸条是怎样飘动的。利用它辨别风向。
2.观察烟柱、树枝摇动的情况,估计风力的大小,判断大致是几级风。
四、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1.读图指导 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上,大圆及圆面表示地球表面;注意左旁侧标注的纬度数,这些纬度数表示着各个气压带在地球上分布的规律;圆内呈条带状地标明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2.读图答问
(1)地球上共有几个气压带?各叫什么名称?
(2)每个气压带各分布在什么纬度附近?
(3)哪个气压带在地球上只有一个?它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半球各跨一部分],哪些气压带在南、北半球各有一个?
(4)风从什么气压带吹向什么气压带?
3.找规律,找原因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发现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分布及成因。至于30°附近和60°附近的气压带成因,只能靠教师讲,学生领会多少算多少(将在本文“学习方法辅导”中说明)。
(1)赤道地带――终年气温高还是低?(高),气流上升还是下沉?(上升),近地面空气多了还是少了?(少了),那么,应该是高气压带还是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
(2)两极地区――终年气温( ),气流( ),近地面空气( ),应该是气压( ),故称为极地高气压带。
(3)南北纬30°附近的副热带,气流下沉气压增高,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教师讲)。
(4)南北纬60°附近的副极地地带,气流上升,气压减低,称为副极地低气压带(教师讲)。
[有关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教材不讲,只写了“上述气压带的分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也会有些变化……”,教学时可以省略这一段话。
4.提示两个条件(①风是从高压处吹向低压处的,②气压带是高低气压相间排列的),请学生答出风带的形成。(1)信风带(2)西风带(3)东风带
学生看图,教师明确交代,注意表中的顶目:
有关风向偏转问题写在本文参考材料中,讲解与否,讲到什么程度,根据各校各班情况自行决定。
教学片断:气压和风 篇2
(武昌文华中学 孙景沂)
一、什么是气压
1.举例 “想一想”,有两个球胆,一个打足了气,一个没有充气,两个的重量是否相同?(必要时,可放在天平两侧试一试,或用称称一下)这证明了空气是有重量的。
2.做小实验 将一个盛满了水的茶杯,用纸密盖杯口,急速将杯口倒转向下,杯里的水不会立即倒出来。这就是大气给予纸的压力。
3.小结 空气是物质,物质是有重量的,空气重量在单位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力,就叫做大气压力,简称气压。气压的单位用百帕(Pa)表示。
二、气压高低的变化
气压高低变化的教学应抓住两点:①促成气压高低的本质东西是“空气的多或少”(稠密或稀少,或曰空气密度大小)。②引导学生分析促成空气多或少的原因,从而得出气压高或低。
1.气压随海拔高低而变化 层层提问,逐步推理,“近地面与高山上,哪里的空气稠密?[近地面],哪里的空气较稀薄?[高山上]――那么,何处气压高?[近地面],何处气压低?[高山上]――结论;地势越高,气压越低;地势越低,气压越高”――“想一想”,为什么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登山运动员,都背着氧气筒?
2.气压随气温高低而变化 阅读“高气压和低气压”图,注意每一图
于理解气压的低高),或补充“空气增多”。于是,采用浓缩记忆法,气压随气温高低变化的规律为:气温高,气压低(原因是受热上升,空气少了,低压);气温低,气压高(原因是受冷下沉,空气多了,高压)。
3.等压线图 等值线图知识已讲过多次,让学生回忆一个就够了,这里强调在“气压分布示意图”上,要注意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的位置,因为讲“风的形成”要用到这部分知识。
读图指导 指导学生读“气压分布图”的方法,在气压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该中心为高压区;反之,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称为低压区。
三、风是怎样形成的
1.类比推理 水从高处流向低处,空气也同样是从高气压处流向低气压处(板图,让学生画空气流动箭头),这种空气的水平运动,就叫做“风”。
2.学生再练习画下图。上图,风从什么方向吹来?[西→东],叫做西风;下图,风从什么方向吹来?[东南方]叫做东南风。因此,风从哪个方向吹来,就以那个方向作为风的名称。观察风向一般在高处立一风向标,也可观察烟柱、旗子、树枝的飘向。
3.阅读“风力、风级、陆地表面现象附表”
先解释一下风力即风速(km/h);又按风速大小,把风力划分为0~12级。通常天气预报几级风即指的风级。
重点看一看3级、6级、8级风的风速和陆地表面现象。当学主遇到这种现象时,可以大致判别是几级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做一做”练习
1.用一根竹竿(或木棍),在它的顶端用细线系一条较长的纸条,拿在院子里,看一看纸条是怎样飘动的。利用它辨别风向。
2.观察烟柱、树枝摇动的情况,估计风力的大小,判断大致是几级风。
四、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1.读图指导 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上,大圆及圆面表示地球表面;注意左旁侧标注的纬度数,这些纬度数表示着各个气压带在地球上分布的规律;圆内呈条带状地标明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2.读图答问
(1)地球上共有几个气压带?各叫什么名称?
(2)每个气压带各分布在什么纬度附近?
(3)哪个气压带在地球上只有一个?它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半球各跨一部分],哪些气压带在南、北半球各有一个?
(4)风从什么气压带吹向什么气压带?
3.找规律,找原因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发现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分布及成因。至于30°附近和60°附近的气压带成因,只能靠教师讲,学生领会多少算多少(将在本文“学习方法辅导”中说明)。
(1)赤道地带――终年气温高还是低?(高),气流上升还是下沉?(上升),近地面空气多了还是少了?(少了),那么,应该是高气压带还是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
(2)两极地区――终年气温( ),气流( ),近地面空气( ),应该是气压( ),故称为极地高气压带。
(3)南北纬30°附近的副热带,气流下沉气压增高,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教师讲)。
(4)南北纬60°附近的副极地地带,气流上升,气压减低,称为副极地低气压带(教师讲)。
[有关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教材不讲,只写了“上述气压带的分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也会有些变化……”,教学时可以省略这一段话。
4.提示两个条件(①风是从高压处吹向低压处的,②气压带是高低气压相间排列的),请学生答出风带的形成。(1)信风带(2)西风带(3)东风带
学生看图,教师明确交代,注意表中的顶目:
有关风向偏转问题写在本文参考材料中,讲解与否,讲到什么程度,根据各校各班情况自行决定。
教学片断:气压和风 篇3
(武昌文华中学 孙景沂)
一、什么是气压
1.举例 “想一想”,有两个球胆,一个打足了气,一个没有充气,两个的重量是否相同?(必要时,可放在天平两侧试一试,或用称称一下)这证明了空气是有重量的。
2.做小实验 将一个盛满了水的茶杯,用纸密盖杯口,急速将杯口倒转向下,杯里的水不会立即倒出来。这就是大气给予纸的压力。
3.小结 空气是物质,物质是有重量的,空气重量在单位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力,就叫做大气压力,简称气压。气压的单位用百帕(pa)表示。
二、气压高低的变化
气压高低变化的教学应抓住两点:①促成气压高低的本质东西是“空气的多或少”(稠密或稀少,或曰空气密度大小)。②引导学生分析促成空气多或少的原因,从而得出气压高或低。
1.气压随海拔高低而变化 层层提问,逐步推理,“近地面与高山上,哪里的空气稠密?[近地面],哪里的空气较稀薄?[高山上]――那么,何处气压高?[近地面],何处气压低?[高山上]――结论;地势越高,气压越低;地势越低,气压越高”――“想一想”,为什么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登山运动员,都背着氧气筒?
2.气压随气温高低而变化 阅读“高气压和低气压”图,注意每一图
于理解气压的低高),或补充“空气增多”。于是,采用浓缩记忆法,气压随气温高低变化的规律为:气温高,气压低(原因是受热上升,空气少了,低压);气温低,气压高(原因是受冷下沉,空气多了,高压)。
3.等压线图 等值线图知识已讲过多次,让学生回忆一个就够了,这里强调在“气压分布示意图”上,要注意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的位置,因为讲“风的形成”要用到这部分知识。
读图指导 指导学生读“气压分布图”的方法,在气压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该中心为高压区;反之,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称为低压区。
三、风是怎样形成的
1.类比推理 水从高处流向低处,空气也同样是从高气压处流向低气压处(板图,让学生画空气流动箭头),这种空气的水平运动,就叫做“风”。
2.学生再练习画下图。上图,风从什么方向吹来?[西→东],叫做西风;下图,风从什么方向吹来?[东南方]叫做东南风。因此,风从哪个方向吹来,就以那个方向作为风的名称。观察风向一般在高处立一风向标,也可观察烟柱、旗子、树枝的飘向。
3.阅读“风力、风级、陆地表面现象附表”
先解释一下风力即风速(km/h);又按风速大小,把风力划分为0~12级。通常天气预报几级风即指的风级。
重点看一看3级、6级、8级风的风速和陆地表面现象。当学主遇到这种现象时,可以大致判别是几级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做一做”练习
1.用一根竹竿(或木棍),在它的顶端用细线系一条较长的纸条,拿在院子里,看一看纸条是怎样飘动的。利用它辨别风向。
2.观察烟柱、树枝摇动的情况,估计风力的大小,判断大致是几级风。
四、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1.读图指导 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上,大圆及圆面表示地球表面;注意左旁侧标注的纬度数,这些纬度数表示着各个气压带在地球上分布的规律;圆内呈条带状地标明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2.读图答问
(1)地球上共有几个气压带?各叫什么名称?
(2)每个气压带各分布在什么纬度附近?
(3)哪个气压带在地球上只有一个?它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半球各跨一部分],哪些气压带在南、北半球各有一个?
(4)风从什么气压带吹向什么气压带?
3.找规律,找原因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发现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分布及成因。至于30°附近和60°附近的气压带成因,只能靠教师讲,学生领会多少算多少(将在本文“学习方法辅导”中说明)。
(1)赤道地带――终年气温高还是低?(高),气流上升还是下沉?(上升),近地面空气多了还是少了?(少了),那么,应该是高气压带还是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
(2)两极地区――终年气温( ),气流( ),近地面空气( ),应该是气压( ),故称为极地高气压带。
(3)南北纬30°附近的副热带,气流下沉气压增高,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教师讲)。
(4)南北纬60°附近的副极地地带,气流上升,气压减低,称为副极地低气压带(教师讲)。
[有关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教材不讲,只写了“上述气压带的分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也会有些变化……”,教学时可以省略这一段话。
4.提示两个条件(①风是从高压处吹向低压处的,②气压带是高低气压相间排列的),请学生答出风带的形成。(1)信风带(2)西风带(3)东风带
学生看图,教师明确交代,注意表中的顶目:
有关风向偏转问题写在本文参考材料中,讲解与否,讲到什么程度,根据各校各班情况自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