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精选2篇)
4.5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篇1
4.5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了解旅游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了解旅游活动的规模要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树立爱护旅游资源的道德风尚,培养严格执行保护环境各种法规的意识,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旅游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及原因、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有关挂图、自制板图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教学过程: 一、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1.环境污染 旅游活动是一种消费活动,会产生各种废弃物。(旅游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是一种物质文化生活、是一种生活消费活动) 大气污染 ―― 旅游交通的发展和各种能源的使用 水污染 ―― 各种旅游设施排除的污水固体废弃物污染 ―― 旅游者乱抛垃圾等(教材80页图4.25) 这些问题危害当地居民,也危害旅游者本身。 2.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旅游地居民从事旅游商业活动,不适当地使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例如捕杀珍禽异兽、滥伐森林、乱挖草皮等,会造成生态结构失调。 3.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①道路、停车场、旅店、餐馆等服务性设施的修建 ②旅游者的参观游览、生活娱乐等活动 4.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①旅游者的践踏、触摸、拍照以及呼吸和汗水的作用等 ②少数旅游者不文明的行为(教材80页图4.26) 5.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大量旅游者以及为接待旅游者而进行的各种服务,对当地正常社会秩序产生冲击。例如:占据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分享当地的公共设施,使当地生活物品的供应趋于紧张等。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一)游览价值 1.旅游资源的质量 ―― 是否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或者历史文化价值,旅游资源的游览价 值首先体现在旅游资源的质量上。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孤独的景点,无法与其他景点共同构成景 观群,这样的资源游览价值也不大。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 所要开发的资源在景观特征上雷同于邻近的景点,其游览价 值也会下降。(二)市场距离 概念 ―― ①市场距离即旅游资源分布地与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②经济距离指游客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然后再返回出发地所用的时间和费用。(用图表示如下) 出发地目的地时间 + 费用经济距离
结论 ―― 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与游览价值不一定呈正比。位于或者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价值较大。 原因 ―― ①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相对较高,有外出旅游的动机和条件 ②旅游是一项耗资较大、费时较多的生活消费活动,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越低。可见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三)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 旅游资源所处的交通位置的优越性直接影响其开发价值。如果旅游资源的交通位置闭塞,进出不畅,既增加了旅游者的心理顾虑,又使来往路程耗时过多,前往旅游人数就很少。 例如:(教材81页图4.27)天柱山风光(四)地区接待能力 现代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事业,涉及到食、宿、行、购、游、娱等许多方面。提高地区接待能力的途径有: ①加强旅游资源本身的开发 ②旅游活动配套设施的建设 ③提高服务质量(五)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1.概念 ―― ①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 纳能力。可以从容人量去度量。 ②容人量:指在满足游人游览的心理要求的基础上,景区旅游单位面积内所容纳的游人数,它反映风景名胜区的用地、设施、投资规模,以及景区旅程、内容、景象、布局等。 2.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旅游活动规模达不到环境承载量:说明对旅游资源开发不足,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 旅游活动规模超过环境承载量:会对旅游区的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 事例分析 ―― 庐山与黄山旅游的环境承载量的比较(教材82页图4.28和图4.29) 庐山:环境承载量较大。庐山在1100米的高度是一个宽广的平台,建有小镇,镇上设施齐全,生活、游览都很方便,乘汽车可直达镇上。 黄山:环境承载量较小。黄山山上无较为宽广的平地,生活设施较少,生活用品多靠人力从山上挑下来。游客多时,食、宿不便。 问题1 地区接待能力与旅游的环境承载量的关系
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按照旅游环境的承载量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是 ( ) a.黄山、庐山、华山 b.华山、黄山、庐山 c.庐山、华山、黄山 d.庐山、黄山、华山 2.大量旅游者涌入旅游区,给当地造成的影响最小的是 ( ) a.冲击正常的社会秩序 b.造成环境污染 c.影响当地的治安状况 d.分享当地的公共设施 3.到西藏旅游者的数量远远少于到云南的旅游人数,是因为西藏 ( ) ①游览价值不高 ②经济距离过长 ③地区接待能力不足 ④交通不便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二、读下面“旅游市场需求与地区旅游接待能力示意图”,分析回答: 14710月需求14710月需求14710月需求14710月需求abcd
(1)四幅图中,横线表示_____________;曲线表示_______________。 (2)一个地区旅游接待能力应与旅游市场需求相适应。a图和b图带来的主要问题分别有哪些? (3)c图、d图中的虚线分别表示增加旅游项目及采取季节差价后的实际情况,问这样 作的好处分别是?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d 2.c 3.b 二、(1)地区旅游接待能力、旅游市场需求 (2)a图带来的主要问题是:旅游接待规模大于旅游市场需求,投资规模过大造成资金、旅游设施等的浪费 b图带来的主要问题是:旅游接待规模不能满足旅游市场需求,从而对景区社会秩序、生态环境、背景环境等造成严重的破坏,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3)增加旅游项目后:可吸引更多的游人,开拓旅游市场,从而提高旅游资源、旅游设施的利用率。采取季节差价后:淡季降低价格,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旺季适当提高价格,以减少游客数量,避免游客过多而地区接待能力不足带来一系列问题。
4.5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篇2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2) 掌握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内容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文明习惯、公德意识及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旅游资源开发评价条件
教学难点:
1.游览价值
2.市场距离
3.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教学方法:
案例法、讨论比较法
教学手段:
电化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略
[讲授新课]
[板书]4.5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 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点击课件]展示图片:旅游交通工具,旅客随便丢废弃物
提问:这幅图片反映出旅游活动会产生什么问题?产生什么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1、环境污染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1、材料2
提问:上述两材料,反映旅游活动中存在什么问题?后果如何?
回答,总结:略
[板书]2、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提问:这段材料反映出旅游活动中的什么问题?有何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3、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点击课件]展示图片
提问:上述几幅图片反映旅游活动中的什么现象?会有何负面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4、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承接]除了以上问题,旅游活动还会对正常社会秩序产生冲击。
[板书]5、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提问]谁能说一下,旅游活动会怎样冲击正常社会秩序?
回答,总结:略
[过渡承转]略
[板书]二、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1、游览价值
[提问]从游览价值角度考虑,旅游资源开发要考虑哪些条件?
回答,总结:(1)资源的质量。举例①万里长城,秦兵马俑
②杭州西湖,苏州园林
(2)集群状况。 举例①北京景区
②杨村小世界
(3)地域组合状况。举例①天津水上公园
②北京雍和宫
[承转]旅游地的资源价值越高,其经济价值也就越高吗?(不是)
讲解:与其他产业一样,旅游业也必须考虑市场因素。
[板书]2、市场距离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为什么到杭州的游客以上海、江苏最多?而安徽、北京很少?
师总结:略。提出经济距离的概念。
[点击课件]展示“经济距离”动画
[承转]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也越低,可见,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点击课件] 展示“吸引半径”动画
举例:北京、杭州、西安、洛阳
[板书]3、交通位置及通达性。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两地中哪一个旅游资源的开发速度快一些?为什么?
[板书]4、地区接待能力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自学
[板书]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提问]请同学读一下旅游环境承载量的概念,且说出它是用什么来衡量的呢?
师讲解:旅游环境承载量包含着景区资源、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对游人数量的适应能力,有的景区大,有的景区小。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两地在旅游的地区接待能力,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方面有什么差异?
回答,总结:略
[板书]“旅游环境的保护”
(让同学课下自学)
[课堂小结]
[课堂反馈]
[课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