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地理教案设计 > 地球自转(通用8篇)

地球自转(通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地球自转(通用8篇)

地球自转 篇1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初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基础知识。但其中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及时差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高考试题中涉及此基础知识的比例也很大,这些问题都需要从这里得到解决,所以教学时要特别注意直观性,帮助学生彻底解决此基础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从各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特点。

  2.利用灯泡或手电当太阳,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地球自转时各地昼夜有什么变化,从而理解各地时差,初步学会利用简易工具换算时间。

  【课程标准要求】

  ●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教学用具】

  师:地球仪、三球仪、灯泡、简单的课件,时区分布表格(课前发给学生);生:彩色不干胶条、手电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方向,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观察总结,讨论合作

  【教学过程】

  一、合格地球人的考查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

  2.小时侯你认为是天转还是地转?现在呢?

  3.你知道地球是怎么转的吗?

  4.你知道地球的自转对地球人有何影响吗?

  这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回答问题,并引入两个专题(怎么转和影响)的教学。

  1.学生都能回答出来。

  2.是天动还是地动,这还是个问题呢,可以激发学生讲科学家哥白尼“地心说”的故事,鼓励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努力。

  3.那么,地球是怎么转的呢?

  活动一:演示地球自转运动

  第一步:请3个学生到台前来演示,大家评判谁演示的正确!(注意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具有代表性,观察后就明朗了)

  第二步:小组内每个同学演示一遍,组员负责指正,要求人人会演示。

  第三步:在地球仪上贴一彩色不干胶条,从3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赤道上空看;北极上空看,南极上空看,最后总结出结论。

  总结:地球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屏幕给出三幅地图:a.面向赤道;b.面向北极;c.面向南极,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化演示为图示,增强实战能力)并告诉学生:记住极地地球自转方向将是以后解决以极地为中心的习题的关键!

  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周期):一天,也是昼夜交替的周期。

  活动二:利用手电或灯泡,观察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步:地球不自转,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

  第二步:拨动地球仪,看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第三步:在地球上选择几个城市,分别贴上不同颜色不干胶条:如北京、开罗、纽约等,看他们随着地球自转运动经历昼夜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

  说明:这里强调几个时间点:日出(晨)、中午、黄昏、子夜。

  学生总结:

  1.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体,在太阳的照射下,面向太阳的一面就是白天,即昼;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即夜。

  2.由于地球不断地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上某地依次经历了晨、午、昏、夜的昼夜交替现象。

  3.不同的地点经历的时间不同,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处在不同的晨、午、昏、夜等时间,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要先看到日出。

  教师补充演示:利用书上问和图进行解说。

  练一练:给昼夜平面图,让学生判断不同地点的时间,实现从立体地球仪向平面地图转化。

  老师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强调不是昼夜),各地时间存在差异。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补充下列内容)

  小知识:古时人们判断时间,是以太阳升到最高也就是正午时为12点,各地太阳最高时刻不同,所以正午时间不同,所以各地时间就不同,存在时间的差异,人们为了相互交流,人为规定了24个时间,经度每15度为一个时间,叫区时,使用这个时间的15经度范围内的地方叫时区,绘制成地图就叫时区表,要想知道某地现在是什么时间,不需要记忆,只需要使用时区表,如图就可以查出。(下图置于大屏幕上,学生使用简图)

  活动三:《教你小技巧》:利用简易时区划分图判断各地时间

  工具:时区划分图(教师提供)

  第一步:将该表格的时间部分和空间部分撕开(如上图已撕开的时间表)并在时间表上把每个小时的时间都注出。

  第二步:求解:明确已知时区和时间,求已知时区的未知时间。

  将已知时间和该地所在时区(空间)重合在一起,所求时区的时间就能够从“时间”图上得出来。如图:当北京时间为18点时,纽约时间是当日5点,开罗时间是12点……利用时区与时间的有机组合,你可以很方便地读出图上任意城市的区时(屏幕上老师用课件演示)。

  第三步:学生练习,老师先随便出题,给学生练习的机会;根据时事出题,比如德国世界杯比赛时间与北京时间的换算,北京奥运会与世界各地小朋友观看时间的换算等等。

  整节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最有收获的是?(由学生来总结,往往比老师总结更有效)

  课外作业布置

  手工制作作业:制作时区盘(给学生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选做)

  1)材料:剪刀、彩笔、直尺、硬纸板两张、胶水、子母扣、大头针、钢笔

  2)步骤:

  (一)将图甲和图乙贴在硬纸板上,用剪刀将图甲按图的范围剪出圆盘(将时钟剪去)。两图中心用大头针穿孔,用子母扣别好,使图甲可以自由转动;

  (二)给图甲按陆地、海洋分别着色,将城市用红笔使其突出显示;

  (三)在乙图底板的垂直于12点处绘出平行太阳光线,并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四)在日界线处外接一小块硬纸条,延长日界线,在日界线两侧标出今(明)天和明(今)天字样。同样,在底板的24点处延长界线,在两侧标出今(明)天和明(今)天字样。

  【教学反思和后记】

  本节课内容较多,难度也较大,试图通过直观地球仪演示观察和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解决难点,设计思路新颖独特,操作起来容易出现课堂混乱的问题及时间不够的问题,需要提前考虑对策!

地球自转 篇2

  目的要求

  1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间 ; 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根据日月星辰的视运动推想地球的运动)。

  3 、通过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学生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准备:

  1 、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

  2 、挂图或投影仪――地球的自转(标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地球的公转。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提问:

  ( 1 )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 2 )在一天的不同时刻,南天的星座(例如猎户座)在天空中是怎样移动的?北天的星座呢?

  ( 3 )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了什么现象?

  ( 4 )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

  2 、你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

  ( 1 )讲述:

  关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有的同学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有的则认为是地球自己转动形成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意见。

  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以前,人们凭肉眼直接观察,一直以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时由于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后来,人们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思考,认识到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形成的。

  谈话:明明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未联想一些熟悉的现象:

  ①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会怎样?(向后移动)

  ②你们坐过船吗?在船上怎样知道船是否在行驶?怎样知道船在向哪个方向行驶?如果看船上的物体能发现吗?为什么?

  ( 3 )讲解:当我们随同车、船一起运动的时候。会看到车、船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 ; 同时,通过观察车、船以外的景物的运动状况,可以判断我们乘坐的车船的运动情况。

  ( 4 )提问:

  已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是静止的。这说明什么?

  ①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向前移动,这说明什么?

  ②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快速地向后移动,这说明什么?

  ( 5 )讲述:我们可以根据物体间相互运动的关系,推想地球的运动状况。

  ( 6 )讨论:

  ①通过观察,我们看不到大地在动。据此能说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吗?为什么?(如果把地球比做宇宙中的一艘大船,我们便是这艘大船上的乘客,只看“船”或“船”上的物体,是不能判断地球这艘大船动或不动的。)

  ①怎样才能判断地球动或不动呢?(要看地球以外的天体的运动情况)

  ②通过观察可以知道,地球以外的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现象,也就是说都在自东向西运动。这说明什么?(地球在自西向东运动)

  ③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总是循环出现的,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地球在转动)

  ④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从看到太阳正南到再次看到太阳正南,相隔时间大约是多少?( 24 小时)这说明什么?(地球转动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24 小时)

  ( 7 )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自转。)

  我们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是南极和北极,穿过地轴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做地轴。(板书:“地轴”)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以地轴为轴转动着,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24 小时。

  ( 8 )指导学生填写课本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 9 )提问:

  ①什么叫地球自转?我们根据什么知道地球在自转?

  ②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③为什么在地球自转过程中,我们会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2 、指导学生认识昼夜的成因

  ( 1 )讨论:

  ①我们已经知道昼夜现象是伴随太阳东升西落发生的。既然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那昼夜现象应该是由什么引起的?(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②请你想像一下,为什么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地球上会有昼夜现象呢?

  ( 2 )讲述: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每组都有一个用乒乓球做的小地球仪,我们就用它来实验。

  ( 3 )分组实验:

  ①点燃蜡烛,用蜡烛光代替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

  ②观察:”地球”的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哪个部分没有被照亮?想一想:这两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③转动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即从左向右)转动,观察在同一地点 (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是否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 4 )汇报实验结果。

  (以上实验也可以分步进行。如果分步实验,汇报也分步进行。)

  ( 5 )讨论:

  ①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②现在,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 6 )教师小结: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自转及昼夜成因。)

  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双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 7 )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 8 )提问:

  ①昼夜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②昼夜现象为什么是交替循环的?

  ③昼夜的来临为什么会逐渐发生的?

  3 、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公转及四季成因

  ( 1 )谈话:地球除自转外,还有其他运动形式吗?

  ( 2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公转。

  ( 3 )观察:

  ①从图中看,地球在怎样运动?(绕太阳转动)运动的方向是怎样的?(自西向东)

  ②你知道地球绕太阳转一周要多长时间吗?(一年)

  ③从图中看,地球在绕太阳转动时,地轴的方向是怎样的?(总是倾斜的,倾斜的方向、角度不变。)

  ( 4 )讲解: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转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由于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倾斜角度不变,这样就造成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上同一地点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太阳高度比较大,有时太阳高度比较小,有时太阳高度居中。我们知道太阳高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气温的变化,这样,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上同一地点的气温就会出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春夏秋冬四季现象。

  巩固应用

  l 、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提问:

  ( 1)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 2 )什么是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 3 )一天 24 小时是根据什么定的?

  ( 4 )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同时自转了多少周?

  ( 5 )为什么一年有 365 天?

  布置作业

  观察与思考: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南天的星座(猎户座或其他任意一个星座,在天空中的方位有什么变化?(随着日期的推移,自东向西移动。)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这是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与周围星座相互运动的现象。)

地球自转 篇3

  《地球运动――地球自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特征

  难点:地球自转的周期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以“地球自转运动”为主要教学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探究地球自转的特征,为下节课学习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打下基础。由于“地球的运动”内容基础性和空间思维要求极强,在高中地理内容中,既是一个难点,又是一个关键点,还是一个考点,因此要花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探究。

  另外,本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导入】

  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从今天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的“日

  当午”需要多长时间?

  【学习新课】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展示)

  1、了解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师)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

  (生)对自己在导学案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

  (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逐一解答。

  疑惑一、地球自转的速度

  (师)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

  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速度。线速度是指做

  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角

  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

  的角度。

  (生)读图,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如何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

  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分布有何特点?除极点外,地球自转的

  角速度是多少?

  (3)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分布有何特点? 疑惑二、地球自转的周期

  (师)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地球自转的周期。由于选

  取参照物的不同地球自转有恒星日和太阳日两个周期。

  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

  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活动】利用地球仪演示恒星日和太阳日

  (师)一个恒星日地球自转了多少度?一个太阳日地球自转了多

  少度?恒星日和太阳日谁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高效探究】

  (10分钟高效讨论探究)

  要求:各组明确自己的任务,对于本组答案进一步整理、完善。

  【展示】

  展示要求:限时5分钟,口头展示,脱稿展示,分层次,要点化,注重小结。

地球自转 篇4

  一、教学内容

  选自(浙江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第二册。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学生在小学和七年级第一册对静态地球的认识及九大行星绕日运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继续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以及由此体验太阳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的规律,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地球的公转做好准备。是学生对地球原有认识的沿伸(从原来认识的静态的地球――到动态的地球)。

  三、学生分析

  我校地处衢江区的山区,学生对天文、地理方面知识了解的比较少;初一学生对空间想象能力也较弱。但学生对天文方面知识有浓厚的兴趣。

  四、设计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突出科学探究体现科学本质,注重学生发展。)

  本课的设计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动作(活动),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将个体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分为同化、顺应、平衡和自我调节等环节。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故本人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对当前知识有效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体现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生进入情景。

  2、强调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活动。

  3、强调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研究。

  4、强调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利用小组合作模拟形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喜悦与乐趣。

  5、强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五、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特征。

  2、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和讨论。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的含义及昼夜交替周期。

  3、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乐于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六、教学用具

  地球仪、十字方向标、矿烛、火柴、白色的乒乓球十四组,地球自转及昼夜现象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激发引入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你们对我们的家园――地球了解有多少呢?

  生:-------------------------。(学生依靠以前所学所接受的知识进行回答,内容很丰富。)

  师:同学们对地球了解的确实不少,现在我有一个问题哪个同学是否能帮我解疑?我们常看到太阳周而复始地东升西落,是太阳绕地球旋转造成的吗?

  (常见的先入错误概念与科学的正确概念发生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不对,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师:地球究竟是如何自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探究《地球的自转》。

  (二)探究(1)地球的自转

  师:请同学们转动地球仪,看看地球仪有几种转动方向?

  生:(通过转动地球仪)有自西向东和自东向西两种。

  提出问题:

  师:地球究竟是绕地轴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旋转呢?

  建立假设:

  学生假设:1、地球自西向东旋转。2、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师:如何来设计实验检验我们的假设呢?

  (根据以上的猜测假定太阳不动,用点燃的矿烛代表太阳,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仪,在“地球仪”上某点贴上十字方向标以判定方位,在十字方向标中间插上一火柴代表观察者。)

  师:怎样检验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观察者看到太阳是否是东升西落为标准。)

  方案一:猜测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方案二:猜测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师:请各组派一代表汇报探究的结果,进行组间交流。

  得出结论:

  1、地球是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2、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师:我们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方观察和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方观察,地球仪旋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从北极上方观察地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师: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呢?让我们坐上航天飞机离开地球到太空中看看吧!

  播放地球自转的课件。(通过学生相互间合作与探究得出了符合科学的正确的结论,学生有了成就感。)

  (三)、探究(2)昼夜交替和昼夜交替现象

  师: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一天中有白天和黑夜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否世界各地都同时是白天和黑夜呢?能否用我们现有的工具来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完善其中一方案:(1、用点燃的矿烛代表太阳,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仪,让“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观察“地球”那部分被“太阳光”照到哪部分没有被照到。各代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2、转动“地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即自左向右)转动,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小组中学生代表发言:“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代表白天即(昼);“太阳光”没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表示黑夜即(夜)。转动“地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即自左向右)转动,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白天与黑夜交替现象。

  师:造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小结: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半就是白昼,而被着太阳的另一半则太阳照不到,是黑夜,这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地球每转一周,昼夜就更替一次,这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师:昼夜更替一次的时间是多少?

  生:约24小时。

  演示:地球上被照亮与没被照亮(即昼与夜)之间有一条分界线――晨昏线(圈)。

  师:晨昏线(圈)有几条?

  生(讨论):有无数条。

  播放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现象课件。(使较抽象较难理解的现象直观化、具体化、可接受化。)

  师: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没有好处?为什么?请大家课后思考。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大家的探讨、研究,你们对地球有那些新的认识?

  及你得到了些什么?是否有新的问题!

  生:小结(通过学生小结使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意义的建构,与原有知识进行顺应。同时产生新的问题激发新的探究动机和目标。)

  八、教学反思:

  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及兴趣是有效进行探究式教学和这种教学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本设计抓住学生的先入错误概念与科学的正确概念的冲突引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动机及学习兴趣。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也较抽象,但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视化、易懂化使学生可操作化,效果较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实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按照探究活动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教师确实要改变教育观念,不能做好好先生把学生捧在手心怕他碎了,含在嘴里怕他化了,应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要我们能为他们创设起较好情境、合适的氛围学生的科学素养完全可以在“开放、自主”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地球自转 篇5

  高一地理导学案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 时间  总学时 

  课程目标1.理解地方时、区时和北京时间的概念。

  2.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3.正确判断作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转。

  学习重点:能正确掌握区时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能正确掌握区时的计算方法

  学习流程:

  ☆前置补偿:    怎样判断晨昏线?

  ☆情景导入

  一轮船在太平洋海域由西向东航行。轮船至东十二区,一孕妇产下一女婴,时间是1988年12月31日30分。越过日界线后,又产下一女婴,时间是11时50分。11时55分,孪生姐妹出生的喜讯,通过电报向产妇的父母传送。奇怪的是“妹妹”的年龄却比“姐姐”的大。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预习交流

  1.地方时:因______________的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2.时区与区时:

  时区的划分:地球上以________范围作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______个时区。每个时区的________________称为中央经线。

  中时区的划分:中时区的中央经线为__________,东西各跨7.5°

  区时的规定与计算:每个时区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区时。相邻时区间的时差为1小时,每往东一个时区,区时____________,每往西一个时区,区时__________________。

  3.日界限:日界线的东侧为_________时区,西侧为______________时区。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_________,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______________。

  4.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_______________的区时。也就是经线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时,它是中国的统一的时间。

  ☆自学研读及探究

  探究一:时区的计算的方法:你知道120°e在哪个时区吗?

  其公式是:经线所在时区的序号=该地经度÷15=商+余数,若余数7.5°,则商数即为所求时区的序号;若余数7.5°,则所求时区的序号为商数加1。该地为东经度即为东时区,该地为西经度既为西时区。

  试一试:130°w为______区          172°e为_______区

  探究二:当东八区为7月2号8:00时,东十一区的时间是?西三区的时间是?

  归纳:区时的计算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一试:一架飞机于5月1日上午8时从上海起飞前往纽约(西五区),飞行时间需要8个小时,问到达纽约时,纽约时间是?

  探究三:通过前面的预习交流,你能回答创设情景中的问题吗?请填以下内

  探究四:你知道日期的界线吗?

  当中时区为9月7号的6:00时,在上图1中标出各时区的日期和钟点,看一看9月7号和9月6号的分界线在什么地方?9月7号和9月6号范围的比为____________。因此日期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这两条经线。

  ☆延伸拓展:你能分清日期的这两条界线吗?

  试一试:(1)当中时区为0:00时,今天和昨天的范围比值是_____

  (2)当今天和昨天的范围比值为1:5时,0:00在的时区为________.

地球自转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为下面的内容―――了解这些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②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2、能力目标

  ①实践能力: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

  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通过教具(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多媒体动画,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3、.运用多媒体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引用毛泽东主席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提问学生这种情况能否发生。

  讨论后给出明确结论:可以,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运动,从而引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这样引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参与意识)

  2、介绍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①演示多媒体动画“自转”,讲解概念:

  提示学生注意地轴指向。

  结论:自转是围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地轴倾斜,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②转动地球仪,结合动画,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方向(提问学生)

  结论: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则为顺时针

  ③讲解地球的自转周期:

  首先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才能知道地球已经自转了一周?引导学生思考。

  结论:地球自转周期的度量需要一个超然于地球的参照点,这个参照点应当是固定不动的,故我们选择一颗离地球非常遥远的恒星,在地球上看来,恒星的位置似乎是固定不动的,以它为参照点算出来的周期即为恒星日。

  ④运用多媒体动画和彩图册上的图,讲解地球自转的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画,注意不同纬度的线速度、角速度的特征。结论: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

  线速度则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

  3、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

  ①演示公转动画,提示学生观察地球公转轨道特征

  结论:地球的公转是围绕太阳在转动,其轨道为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导致地球有时离太阳较近,有时较远,从而引出近日点和远日点

  ②阅读表格“地球在公转

  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提示学生阅读时注意在近、远日点时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差异。

  结论: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4、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①讲清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及黄赤交角的形成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地球正着身子公转,则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关系如何?

  应该是重合的,但由于地球公转时是倾斜着身子的(即地轴倾斜):而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故黄道面和赤道面之间有一个交角,即黄赤交角。

  ②分析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由于太阳的体积比地球大得多,因此可以认为太阳射来的是平行光。

  设计两个假设,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假设1:假如地球表面是平面的,那么太阳光跟地面的关系(答案是到处都是垂直的,直射点有无数个。)

  但地球是一个球体,表面是球形,故直射点只有一个。

  假设2:如果地轴不倾斜,直射点和地面的关系(将永远在赤道上。)

  但地轴倾斜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在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太阳有时直射在北半球,有时直射在南半球,有时直射在赤道上,范围最北为23026’N,最南为23026’S,即南、北回归线上。

  演示动画: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引导学生完成课本上的表1―3―1

  5、本节内容小结

  授课设计意图:

  整个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为本位,发挥自主学习的优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力求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不将结果简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启发引导下去分析、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然后教师简评、补充、总结,这样才能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新课标的课改精神。

地球自转 篇7

  一、新课展开

  【生】4人一组讨论。

  【师】(1)抽生回答。

  (2)边播放“地球的自转”第三部分昼夜交替边讲解昼夜产生的原因。

  (3)提问:太阳上有昼夜之分吗?

  【生】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师】

  (4)抽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5)小结:地球是一个不透光的球形固体,阳光只从一侧照射。

  2、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

  【师】

  (1)边播放“地球的自转”第三部分“从北极上空看昼夜交替现象”边讲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2)提问:昼夜交替有规律吗?

  【生】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师】

  (3)抽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地球自转一周,昼夜交替一次)

  1、晨昏线(圈)

  【师】

  (1)边播放“地球的自转”第四部分边指出晨线、昏线和晨昏圈。

  (2)提问:晨线和昏线在地球的位置是否固定不变?

  【生】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师】

  (3)抽生回答。引出晨线、昏线和晨昏圈的含义。

  (4)晨线和昏线的定义。

  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由黑夜变为白昼的界线即为晨线。

  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由白昼变为黑夜的界线即为晨线。

  二、小结回顾

  【师】(1)提问:地球的自转有何规律?

  【师】(2)抽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师】(3)提问:地球的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没有好处?

  【师】(4)抽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三、作业

  1、书面作业:

  作业本练习1―8小题。

  2、活动作业:

  在晚上,利用自制地球仪,用手电当作太阳,体验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和晨线、昏线和晨昏圈的含义。

地球自转 篇8

  一、内容与说明

  1、内容

  地球自转的概况――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典型地理现象――地方时。

  2、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宇宙环境”篇的组成部分。地球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天体,认识地球的自转及因此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对整个地球环境有个基本的认识,可为后续“自然环境”篇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与角速度。

  2、能够理解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和时差。

  3、能够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在地图上判断各点之间的方位关系。

  4、能够计算两个地区之间的时差。

  【设计思想】注重从“现象”引出“为什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原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

  区时的计算、涉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日期的计算。

  四、教学课时

  1课时。(“地球自转偏向力”另外安排一课时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首页上显示一幅不停自转的地球图片,引入“地球的自转”这一内容。

  【设计思想】开门见山地将“地球的自转”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较为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二)新课教学

  1.从物理学中描述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几个因素,引出地球自转的几个要素――方向、周期和速度(线速度、角速度)。

  2.教师设问“什么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出地球自转的定义――绕着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注意自转轴是地轴,方向是自西向东,进而让学生判断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用地球仪为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让大家从南、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在南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自转方向分别为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做一做,小练习:找出北半球的水平气流的运动轨迹,如下图:

  【设计思想】单是口头描述“自西向东”“顺时针”“逆时针”这些词语,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方向仍然是模糊的;如让学生边用地球仪演示边观察,就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和记忆。

  3.复习经纬线的知识,如“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等。

  【设计思想】绝大部分的高二学生对于初中时所学的经纬线、经纬度毫无印象,见到经纬线一筹莫展。所以适当补充经纬线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4.教师继续设问“由于地球的自转,我们地球上会出现哪些景象呢?”展示一份报道“20xx年7月10日的凌晨2点多,很多中国铁杆球迷还围坐在电视机前,关注着世界杯决赛的战况。”让学生判断这份报道出现在哪个国家的媒体上?

  【设计思想】学生能够判断出是中国媒体的报道,从而引出“地方时”的概念,先让学生辨析一下,“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是不同的概念,也是不同原因导致的。教师同时用地球仪和手电筒进行演示。

  5.教师再设问“世界各地的时间为什么会有不同?有怎样的不同?”从而引出地方时,以及地方时的划分。得出“时间的东早西晚”,经度每15度时间就差1小时,经度1度时间就差4分钟。引出“北京时间”的概念,让学生辨析“北京时间”“北京的时间”“东八区标准时”。

  教师通过地球仪及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完成“北京时间”、“北京的时间”、“东八区标准时”之间的区别。

  做一做,小练习:计算世界杯决赛(最近的一届)是当地时间几点开始的?

  6.教师引入当年麦哲伦环球航行时的“丢一天”,引入“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概念:麦哲伦的船队1519年9月从西班牙出发,历经三年又回到了西班牙。航海日志上为9月6日,西班牙当地日期却为9月7日。这一天“丢”在了哪里?为什么会丢?

  有一位双胞胎孕妇从上海坐船前往旧金山,在接近日界线的时候生下了一个女孩,越过日界线后生下了一个男孩。若干年后,两个孩子长大后了,他们也学了有关日界线的知识后,男孩说他应该是哥哥。你们认为他这么说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设计思想】从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7、教师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以及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方时。大家看这张结构图,对于今天的学习内容你已经掌握了多少呢?请同学们对照这张图,自己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如有疑问,请提出来。

  六、专家评析

  地球的自转运动是高二地理的学习难点,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本课题的设计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现象”引出“为什么”,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

  采用学生自主复习的模式进行最后的小结,在巩固复习的同时,让学生再次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不断探究,不断解决问题,也是本课设计的一个特色。

  当然,本设计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教师所举例子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些问题是否符合高二学生的认知基础等。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地球自转(通用8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