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历史教案设计 > 第七学习主题(通用2篇)

第七学习主题(通用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七学习主题(通用2篇)

第七学习主题 篇1

  1. 9XX年,生活在辽河上游的契丹族,在首领耶律阿保机的领导下,统一了契丹各部,建立了契丹国,定都上京。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2.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3. 11世纪初,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4. 10XX年,宋辽议和,史称“澶渊之盟”。

  5. 11XX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上京。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军灭北宋。1127年,赵构重建宋朝,以临安为都城,历史上称为“南宋”。在众多的抗金雄师中,以岳飞领导的岳家军最为突出。

  6. 辽、宋、西夏、金并立时期我过南方的农业得到发展。主要表现在:①南方灌溉技术和耕作技术有很到的提高②扩大了耕地面积③农作物种植区域的扩大和经济作物的大量栽培。

  7. 南宋时,棉纺织业在南方兴起。此后,棉纺织业成为我国古代手工业中一个重要行业。南方的制瓷业发展很快,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业生产中心。

  8. 北宋时期一种名叫“交子”的纸币在四川地区出现,这是世界上最早发行和流通的纸币。南宋时,发行了纸币“会子”。

  9. 南宋都城临安既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又是一座繁华的商业城市。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对外贸易海港大多在南方,主要有广州、泉洲等。政府在这里设市舶使进行管理。

  10.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南方劳动力增多②带来先进的劳动工具、技术以及优良品种等③南方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④南方的自然资源得到更多地开发和利用,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11.两宋时,麻布仍是主要衣料,不同的行业的人,穿着不同行业特征的服装,妇女服装 样式变化最多。

  12.两宋时,北方人仍以面食为主食,南方人仍以大米为主食。

  13.东京是北宋最繁华的城市,城内有专门供人们娱乐的场所――“瓦子”。“瓦子”里专供舞台演出的地方叫“勾栏”。南宋都城临安也一个繁华的大都市,城内供人民娱乐消遣的场所叫“瓦舍”。

  14.12世纪时,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落。12XX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铁木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15. 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改国号为元。第二年定都大京(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南宋政权灭亡。1279年,南宋残余势力最后被消灭,元朝统一中国。在元军向南推进的过程中,遭到了以文天祥为代表的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

  16. 忽必烈的改革措施:元朝统一全国后,忽必烈重用大批汉族人士为谋士,推行汉制,进行改革。①在中央,设置了管理全国政务的中书省,增设宣政院,专门负责对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度曲军政事务的管理。②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③元朝还设置了澎湖巡检司作为管理琉球(今中国台湾岛)和澎湖列岛的专门机构。④忽必烈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多次下令禁止把农田变为牧场,鼓励人民开荒种粮。他向全国推广棉花种植技术,棉布开始成为百姓的主要衣料。⑤忽必烈统治时期,政府还主持治理黄河水患,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使因年久失修,不能贯通的南北大运河又畅通了。⑥意义:这些措施,巩固了元朝统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大都成为国内外闻名的大城市。

  17. 民族关系的发展:①原因:元朝的统一,为各民族人民的交往、交流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促进了民族融合②表现:原已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族、女真族人同当地汉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在一起,被统称为汉人。一些由中亚、西亚迁到中国居住的各族人,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族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生活习惯和文化特点,并且都信奉伊斯兰教的新民族――回族。

第七学习主题 篇2

  [课标内容]

  (1)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

  (2)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本课所介绍的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2)通过讨论课课中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一分为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答课后畅想天地和自己动手栏目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本课,并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感受新中国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加深对城乡差别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树立历史责任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知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物质文明进步和人们观念变化的关系,培养学生与时俱进、富有竞争精神的积极人生观。

  [重点和难点]

  重点:日常生活的变化。

  难点:(1)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2)城市与乡村、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学生对本课的理解会有所不同。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解启发、讨论体验法。

  [教学过程]

  先让学生按第24课的要求进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变化情况进行调查,总结完成情况,说明学生的调查只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的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第23课“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让大家对新中国以来整个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导入新课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1、衣、食、住、行的巨大变化

  2、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充实

  二、就业制度的变化

  1、企业打破“铁饭碗”和干部打破终身制

  3、人们就业观念的变化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

  1、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

  2、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社会福利院的兴建

  [小结]

  要求学生完成课后题,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七学习主题(通用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