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海内存知已 教学设计示例(精选2篇)
第五课 海内存知已 教学设计示例 篇1
窗体顶端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唐朝对外频繁的友好往来。唐朝和新罗的友好关系。日本留学生和遣唐使,阿倍仲麻吕(晁衡)和鉴真。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唐朝和天竺的友好往来,玄奘西游。唐和波斯、大食的友好往来。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由于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又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唐和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2)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新罗、日本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唐朝也吸收了各国的长处,从而又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唐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双方人民都有好处。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课文小字,找出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从而培养运用比较方法去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教师提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是谁写的?他是什么时代的人?学生回答后教师由此导入 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4课“和同为一家”。唐朝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进一步发展,各族人民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今天我们学习“海内存知己”这一课。用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的一句作为课题,突出了唐代对外友好往来的空前盛况。随唐时期,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是强盛的国家。唐政府对外采取比较开放的政策,积极同各国交往,尤其同亚洲各国交往频繁。那时候,我国都同哪些国家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有哪些著名人物和重大事件?这些就是我们在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书写课题)2.讲授新课一、频繁的贸易往来:(悬挂《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唐朝与各国频繁贸易往来的原因和表现是什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一子目后回答,教师作总结)1.唐朝的强盛,繁荣,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2.唐朝比较开放的政策和发达的对外交通,为同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便利条件。唐朝的对外政策(要求学生用颜色笔在书上划重点符号)“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重他们的税收,允许外商在中国长期居住,和中国人通婚或在中国任官”。在图上指明唐朝的对外交通路线:陆路从长安出发,往东经河北、辽东,可达朝鲜半岛;往西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经新疆可通中亚、西亚和印度,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海路从登州出发,可达朝鲜、日本;从杨州出发,横渡大海,可直达日本;从广州出发,经东南亚,至印度,再至波斯湾沿岸,到达非洲、欧洲各国。
3.唐时与邻邦友好往来盛况空前,表现在:由隋朝时的十几个国家发展到70多个(在数字下划重点符号)。最主要的有(指图):新罗、日本、天竺、波斯、大食等国。(要求学生在课本P31的地图上用颜色笔在相应的国名下划横线杠)。
二、唐和新罗的友好关系(板书此目后,让学生从书上找出新罗与唐朝往来频繁的具体内容:在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人最多”。“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
1.使节和留学生唐初朝鲜半岛上的高丽、百济和新罗与唐朝都的往来。7世纪后期,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后,直到唐末,始终和唐朝保持着友好关系。两国互遣使节,不断从海、陆两路往来。新罗派了大批留学生来长安学习,在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人最多,873年旅唐的新罗生多达216人。840年学成归国的新罗学生一次就有105人。新罗留学生,有不少人参加唐朝的进士科考试,如李同、崔彦 、崔致远等都考取了进士。新罗留学生回国时带回许多唐朝的文化典籍,在吸收传播唐文化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2.贸易往来唐朝同新罗的贸易繁盛,新罗商人的足迹经中原达到江淅一带。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货物的首位。新罗商人给唐朝带来牛、马、苎麻布、纸、折扇、人参等,又从唐朝贩回丝绸、茶叶、瓷器、药材、书籍等。这些都大大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3.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8世纪中期,新罗仿照唐朝的政治制度改革了行政机构,又依照唐朝的科举制度选拔官吏,还采用唐朝的历法。新罗都城平壤是依照长安、洛阳建筑的,也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新罗医学博士用《本草经》等中国医学书教授学生。朝鲜文化对唐朝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朝鲜音乐很受我国人民欢迎,唐太宗设置的十部乐,其中一部就是高丽乐。
三、唐朝和日本的友好往来
1.遣唐使和留学生“遣唐使”是日本派遣到唐朝的使节团。随同使臣到唐朝的还有学者、学问僧、留学生、画师、医生、工匠、水手等,人数很多,有时达五、六百人。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早在公元前二、三世纪,我国文化已开始传入日本,两国人民自古来往十分密切。唐朝时期,中国的封建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产生辉煌灿烂的盛唐文化,而日本的“大化改新”则促使日本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唐朝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与日本的社会变革结合起来,出现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高潮。唐建立后的200多年间,日本正式遣使来中国共13次之多。日本留学生在唐朝学习哲学、历史、政治制度、文学艺术和生产技术。他们回国后积极传播唐朝文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2.晁衡(唐玄宗时来中国)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在717年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来到长安,那时他才17岁,取汉晁衡。他在唐朝学习、工作了30多年,曾先后担任秘书监(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左散骑常侍(皇帝的侍从顾问)、安南都护等职。他的汉文诗写得很好,得到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的赞赏,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一生为中日人民的友谊,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为了纪念这位国际友人,我国陕西西安兴庆宫公园内还建立了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3.鉴真(唐玄宗时六次东渡日本)为了促进中日人民友好和文化交流,唐朝也有不少人到日本去,其中最著名的是鉴真。鉴真是扬州大明寺高僧。他对佛经深有研究,对戒律部份尤其精熟。724年他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前后经过12年,六次起程,五次失败。753年,66岁高龄的鉴真已双目失明,他借日本第10次“遣唐使”回国的时候,又同弟子、工匠携带许多佛经、佛像、手工艺品、药物等,克服种种艰难险阻进行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九州,受到日本人民的热烈欢迎。鉴真一行先后在日本的九州、奈良等地传布佛教,并将中国的建筑、雕塑、医学等知识介绍到日本。在他的设计和指导下修建的唐招提寺,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日本古都奈良。鉴真留居日本10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郭沫若先生写的“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城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一诗,表达了日中两国人民对这位大师的赞扬和崇敬。763年鉴真逝世后,被其弟子安葬于奈良唐招提寺内。相传他的弟子塑造鉴真干漆坐像一直安放在该寺,定为日本国宝。1980年鉴真像回他的故乡“探亲”,又到北京巡展,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让学生看P33鉴真塑像图画,指出:鉴真身披袈裟,盘膝端坐,两手交错放在腿上,神态安祥。塑像至今仍保留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让学生看彩图10,《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2.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提问:日本在哪些方面受到唐朝文化的深刻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①城市建筑:日本的京都、寺院建筑、雕该绘画都受到唐朝文化的影响。8世纪后期,日本迁都平城京(今日本奈良)都城的建设规模依照唐朝长安,甚至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也有“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课后同学们可将课本P34《平城京》图与P19《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对照起来看,比较一下。
②文学艺术:唐诗在日本广泛流传,白居易的诗万为日本人民喜爱。日本天皇、士大夫还热衷学习中国书法。日本原没有自己的文字,官府文告,文人们的诗赋文章都使用汉字。学问僧空海,吉备真备自唐朝学习回国后,仿照汉字草书、楷书偏旁创制平假名、片假名。后逐渐形成由汉字演化而成的日文。(其中仍大量使用汉字)日文的创造和使用,有力地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③生活习尚:日本人民的饮食、服装和日常生活,至今还保留着唐朝的某些风尚。日本人当的衣、裙、带、鞋等服饰及发型,饮茶习惯多仿唐朝。
④节日风俗:日本人的每年五月初五饮菖蒲酒、重阳节登高、饮菊酒等风俗也明显地受到唐代的影响。
四、玄奘西游天竺(唐时对印度半岛的统称)
1.玄奘西游(唐太宗时玄奘到天竺取经,归国后著《大唐西域记》)玄奘,俗姓陈,名 ,13岁时出家为僧,玄奘是他的法名。唐朝初年,玄奘研究佛经理论,觉得当时汉文的佛经有些译得不全、不确切,就决心往西方求经,研究佛经中的疑难问题。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出玉门关,经过寸草不生的沙漠,翻过终年积极雪的高山。有一次他丢失行李,五天滴水未沾,几乎昏死。但他战胜千难万险由天山南路横穿新疆,越过葱岭,通过中亚,经过千辛万苦到达印度。在印度他广泛搜集各种佛教经典,访问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圣地。那烂陀寺是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戒贤法师是当时印度的佛学权威。寺内藏有很多佛经以及医学、天文、地理等书籍。玄奘在寺里勤苦学习了五年,读完了寺里所藏的佛经,取得优异成绩,成为那烂陀寺。大法师之一。接着他外出游学,环游印度半岛,多次参加佛学辩论会,誉满天竺。后来玄奘参加了曲女城的佛学辩论会并由他主讲。听讲的有来自印度各地18个国王,还有僧侣学者共五、六千人。大会连续举行了18天,听众被玄奘精辟的议论所折服。大会结束那天,戒日王和18国王各以厚礼相赠,他全部谢绝。最后戒日王垦请玄奘乘坐一头用精美的华幢装饰的大象绕场一周,表示对这位中国大师的崇敬。645年经过十六、七年的远游,玄奘从天竺回到长安,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等出城迎接,长安城成千上万的老百姓走出坊门欢迎他。他把带回来的600多部佛经陈列在长安的朱雀大街的南端,任人参观,观众络绎不绝。后来,玄奘组织大规模的佛经译场,从事翻译工作19年,译出佛经75部,共1335卷。这些佛经后来在印度大部失传,所以玄奘的译本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半岛宗教、哲学、文学、科学的重要文献。玄奘还根据旅途见闻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亲历的110国,传闻的28国情况。内容丰富生动。现在《大唐西域记》已译成数国文字,成为一部世界名著。请同学们翻开彩图11《玄奘》。指出:玄奘身上背着书箱,头顶上有防雨的伞,伞前垂下的线挂着一盏油灯,玄奘左手持经书,右手佛尘(用来驱赶蚊蝇),胸前挂着念珠,表明他夜晚一边赶路一边还在苦读经书。玄奘西游取经,对促进中国和印度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为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出生入死、历尽艰辛的顽强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
2.唐朝与天竺的友好往来。
五、唐朝与西亚各国的往来
1.唐朝和波斯(今伊朗)的友好往来。
2.唐朝和大食(唐称阿拉伯为大食)的友好往来。教师提出:上面我们学习了唐朝与新罗、日本的友好往来,请大家思考一下,唐朝与这些国家的友好往来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学生答后,教师归纳,出示表一:《唐朝与各国友好往来的相同点》唐朝与各国友好往来的相同点这里“贸易往来”一项中,主要强调唐朝与各国贸易中的货币交换。要学生看课本P34“开元通宝”、“和同开 ”,P36“波斯银币”图。指出:“开元通宝”是唐初开始铸的铜钱,唐代近300年长期使用,也流入日本。日本出土的“开元通宝”达几万枚。“和同开 ”是日本奈良于708年铸造的银币,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西安面郊何家村出土了5枚。这两种货币的出土,说明唐朝时候,中日贸易的频繁。在西安、新疆、青海、山西、河南、广东等地都发现了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新疆乌恰县一次就出土了947枚,说明波斯商人、商业经营规模之大和范围之广。出示表二《唐朝与各国的贸易、科技交流》唐朝与各国的贸易、科技交流指出:唐朝的经济、文化、科技对朝鲜、日本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唐朝也吸收了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从而又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
3.巩固小结:悬挂《唐朝对外关系示意图》唐朝时候,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是强盛的国家。唐政府对外采取比较开放的政策,积极与各国交往,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对促进各自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4.布置作业
(1)各国为什么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2)简述玄奘、鉴真的共同之处?
(三)教法建议
1.本课的教学重点:唐和新罗的友好关系。唐和日本的友好往来。玄奘西游。难点:地名、国名(古今异名)较多,学生不易掌握。
2.对教材的重点,应采取教师详细讲解,辅以学生看课本上有关内容,图画和提问等方法突出重点。
对其他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可采用教师归纳,出示表格等方式略加讲解,使教材讲解详略、取舍适当,以期收到举一以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教材的难点部分除使用教学挂图外,在“巩固小结”时,应采取串解复习的方法,化繁为简,以突破难点。
第五课 海内存知已 教学设计示例 篇2
窗体顶端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唐朝对外频繁的友好往来。唐朝和新罗的友好关系。日本留学生和遣唐使,阿倍仲麻吕(晁衡)和鉴真。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唐朝和天竺的友好往来,玄奘西游。唐和波斯、大食的友好往来。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由于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又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唐和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2)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新罗、日本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唐朝也吸收了各国的长处,从而又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唐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双方人民都有好处。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课文小字,找出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从而培养运用比较方法去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教师提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是谁写的?他是什么时代的人?学生回答后教师由此导入 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4课“和同为一家”。唐朝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进一步发展,各族人民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今天我们学习“海内存知己”这一课。用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的一句作为课题,突出了唐代对外友好往来的空前盛况。随唐时期,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是强盛的国家。唐政府对外采取比较开放的政策,积极同各国交往,尤其同亚洲各国交往频繁。那时候,我国都同哪些国家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有哪些著名人物和重大事件?这些就是我们在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书写课题)2.讲授新课一、频繁的贸易往来:(悬挂《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唐朝与各国频繁贸易往来的原因和表现是什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一子目后回答,教师作总结)1.唐朝的强盛,繁荣,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2.唐朝比较开放的政策和发达的对外交通,为同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便利条件。唐朝的对外政策(要求学生用颜色笔在书上划重点符号)“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重他们的税收,允许外商在中国长期居住,和中国人通婚或在中国任官”。在图上指明唐朝的对外交通路线:陆路从长安出发,往东经河北、辽东,可达朝鲜半岛;往西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经新疆可通中亚、西亚和印度,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海路从登州出发,可达朝鲜、日本;从杨州出发,横渡大海,可直达日本;从广州出发,经东南亚,至印度,再至波斯湾沿岸,到达非洲、欧洲各国。
3.唐时与邻邦友好往来盛况空前,表现在:由隋朝时的十几个国家发展到70多个(在数字下划重点符号)。最主要的有(指图):新罗、日本、天竺、波斯、大食等国。(要求学生在课本P31的地图上用颜色笔在相应的国名下划横线杠)。
二、唐和新罗的友好关系(板书此目后,让学生从书上找出新罗与唐朝往来频繁的具体内容:在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人最多”。“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
1.使节和留学生唐初朝鲜半岛上的高丽、百济和新罗与唐朝都的往来。7世纪后期,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后,直到唐末,始终和唐朝保持着友好关系。两国互遣使节,不断从海、陆两路往来。新罗派了大批留学生来长安学习,在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人最多,873年旅唐的新罗生多达216人。840年学成归国的新罗学生一次就有105人。新罗留学生,有不少人参加唐朝的进士科考试,如李同、崔彦 、崔致远等都考取了进士。新罗留学生回国时带回许多唐朝的文化典籍,在吸收传播唐文化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2.贸易往来唐朝同新罗的贸易繁盛,新罗商人的足迹经中原达到江淅一带。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货物的首位。新罗商人给唐朝带来牛、马、苎麻布、纸、折扇、人参等,又从唐朝贩回丝绸、茶叶、瓷器、药材、书籍等。这些都大大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3.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8世纪中期,新罗仿照唐朝的政治制度改革了行政机构,又依照唐朝的科举制度选拔官吏,还采用唐朝的历法。新罗都城平壤是依照长安、洛阳建筑的,也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新罗医学博士用《本草经》等中国医学书教授学生。朝鲜文化对唐朝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朝鲜音乐很受我国人民欢迎,唐太宗设置的十部乐,其中一部就是高丽乐。
三、唐朝和日本的友好往来
1.遣唐使和留学生“遣唐使”是日本派遣到唐朝的使节团。随同使臣到唐朝的还有学者、学问僧、留学生、画师、医生、工匠、水手等,人数很多,有时达五、六百人。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早在公元前二、三世纪,我国文化已开始传入日本,两国人民自古来往十分密切。唐朝时期,中国的封建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产生辉煌灿烂的盛唐文化,而日本的“大化改新”则促使日本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唐朝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与日本的社会变革结合起来,出现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高潮。唐建立后的200多年间,日本正式遣使来中国共13次之多。日本留学生在唐朝学习哲学、历史、政治制度、文学艺术和生产技术。他们回国后积极传播唐朝文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2.晁衡(唐玄宗时来中国)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在717年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来到长安,那时他才17岁,取汉晁衡。他在唐朝学习、工作了30多年,曾先后担任秘书监(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左散骑常侍(皇帝的侍从顾问)、安南都护等职。他的汉文诗写得很好,得到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的赞赏,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一生为中日人民的友谊,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为了纪念这位国际友人,我国陕西西安兴庆宫公园内还建立了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3.鉴真(唐玄宗时六次东渡日本)为了促进中日人民友好和文化交流,唐朝也有不少人到日本去,其中最著名的是鉴真。鉴真是扬州大明寺高僧。他对佛经深有研究,对戒律部份尤其精熟。724年他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前后经过12年,六次起程,五次失败。753年,66岁高龄的鉴真已双目失明,他借日本第10次“遣唐使”回国的时候,又同弟子、工匠携带许多佛经、佛像、手工艺品、药物等,克服种种艰难险阻进行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九州,受到日本人民的热烈欢迎。鉴真一行先后在日本的九州、奈良等地传布佛教,并将中国的建筑、雕塑、医学等知识介绍到日本。在他的设计和指导下修建的唐招提寺,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日本古都奈良。鉴真留居日本10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郭沫若先生写的“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城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一诗,表达了日中两国人民对这位大师的赞扬和崇敬。763年鉴真逝世后,被其弟子安葬于奈良唐招提寺内。相传他的弟子塑造鉴真干漆坐像一直安放在该寺,定为日本国宝。1980年鉴真像回他的故乡“探亲”,又到北京巡展,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让学生看P33鉴真塑像图画,指出:鉴真身披袈裟,盘膝端坐,两手交错放在腿上,神态安祥。塑像至今仍保留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让学生看彩图10,《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2.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提问:日本在哪些方面受到唐朝文化的深刻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①城市建筑:日本的京都、寺院建筑、雕该绘画都受到唐朝文化的影响。8世纪后期,日本迁都平城京(今日本奈良)都城的建设规模依照唐朝长安,甚至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也有“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课后同学们可将课本P34《平城京》图与P19《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对照起来看,比较一下。
②文学艺术:唐诗在日本广泛流传,白居易的诗万为日本人民喜爱。日本天皇、士大夫还热衷学习中国书法。日本原没有自己的文字,官府文告,文人们的诗赋文章都使用汉字。学问僧空海,吉备真备自唐朝学习回国后,仿照汉字草书、楷书偏旁创制平假名、片假名。后逐渐形成由汉字演化而成的日文。(其中仍大量使用汉字)日文的创造和使用,有力地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③生活习尚:日本人民的饮食、服装和日常生活,至今还保留着唐朝的某些风尚。日本人当的衣、裙、带、鞋等服饰及发型,饮茶习惯多仿唐朝。
④节日风俗:日本人的每年五月初五饮菖蒲酒、重阳节登高、饮菊酒等风俗也明显地受到唐代的影响。
四、玄奘西游天竺(唐时对印度半岛的统称)
1.玄奘西游(唐太宗时玄奘到天竺取经,归国后著《大唐西域记》)玄奘,俗姓陈,名 ,13岁时出家为僧,玄奘是他的法名。唐朝初年,玄奘研究佛经理论,觉得当时汉文的佛经有些译得不全、不确切,就决心往西方求经,研究佛经中的疑难问题。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出玉门关,经过寸草不生的沙漠,翻过终年积极雪的高山。有一次他丢失行李,五天滴水未沾,几乎昏死。但他战胜千难万险由天山南路横穿新疆,越过葱岭,通过中亚,经过千辛万苦到达印度。在印度他广泛搜集各种佛教经典,访问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圣地。那烂陀寺是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戒贤法师是当时印度的佛学权威。寺内藏有很多佛经以及医学、天文、地理等书籍。玄奘在寺里勤苦学习了五年,读完了寺里所藏的佛经,取得优异成绩,成为那烂陀寺。大法师之一。接着他外出游学,环游印度半岛,多次参加佛学辩论会,誉满天竺。后来玄奘参加了曲女城的佛学辩论会并由他主讲。听讲的有来自印度各地18个国王,还有僧侣学者共五、六千人。大会连续举行了18天,听众被玄奘精辟的议论所折服。大会结束那天,戒日王和18国王各以厚礼相赠,他全部谢绝。最后戒日王垦请玄奘乘坐一头用精美的华幢装饰的大象绕场一周,表示对这位中国大师的崇敬。645年经过十六、七年的远游,玄奘从天竺回到长安,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等出城迎接,长安城成千上万的老百姓走出坊门欢迎他。他把带回来的600多部佛经陈列在长安的朱雀大街的南端,任人参观,观众络绎不绝。后来,玄奘组织大规模的佛经译场,从事翻译工作19年,译出佛经75部,共1335卷。这些佛经后来在印度大部失传,所以玄奘的译本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半岛宗教、哲学、文学、科学的重要文献。玄奘还根据旅途见闻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亲历的110国,传闻的28国情况。内容丰富生动。现在《大唐西域记》已译成数国文字,成为一部世界名著。请同学们翻开彩图11《玄奘》。指出:玄奘身上背着书箱,头顶上有防雨的伞,伞前垂下的线挂着一盏油灯,玄奘左手持经书,右手佛尘(用来驱赶蚊蝇),胸前挂着念珠,表明他夜晚一边赶路一边还在苦读经书。玄奘西游取经,对促进中国和印度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为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出生入死、历尽艰辛的顽强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
2.唐朝与天竺的友好往来。
五、唐朝与西亚各国的往来
1.唐朝和波斯(今伊朗)的友好往来。
2.唐朝和大食(唐称阿拉伯为大食)的友好往来。教师提出:上面我们学习了唐朝与新罗、日本的友好往来,请大家思考一下,唐朝与这些国家的友好往来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学生答后,教师归纳,出示表一:《唐朝与各国友好往来的相同点》唐朝与各国友好往来的相同点这里“贸易往来”一项中,主要强调唐朝与各国贸易中的货币交换。要学生看课本P34“开元通宝”、“和同开 ”,P36“波斯银币”图。指出:“开元通宝”是唐初开始铸的铜钱,唐代近300年长期使用,也流入日本。日本出土的“开元通宝”达几万枚。“和同开 ”是日本奈良于708年铸造的银币,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西安面郊何家村出土了5枚。这两种货币的出土,说明唐朝时候,中日贸易的频繁。在西安、新疆、青海、山西、河南、广东等地都发现了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新疆乌恰县一次就出土了947枚,说明波斯商人、商业经营规模之大和范围之广。出示表二《唐朝与各国的贸易、科技交流》唐朝与各国的贸易、科技交流指出:唐朝的经济、文化、科技对朝鲜、日本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唐朝也吸收了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从而又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
3.巩固小结:悬挂《唐朝对外关系示意图》唐朝时候,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是强盛的国家。唐政府对外采取比较开放的政策,积极与各国交往,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对促进各自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4.布置作业
(1)各国为什么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2)简述玄奘、鉴真的共同之处?
(三)教法建议
1.本课的教学重点:唐和新罗的友好关系。唐和日本的友好往来。玄奘西游。难点:地名、国名(古今异名)较多,学生不易掌握。
2.对教材的重点,应采取教师详细讲解,辅以学生看课本上有关内容,图画和提问等方法突出重点。
对其他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可采用教师归纳,出示表格等方式略加讲解,使教材讲解详略、取舍适当,以期收到举一以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教材的难点部分除使用教学挂图外,在“巩固小结”时,应采取串解复习的方法,化繁为简,以突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