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 杆(通用15篇)
杠 杆 篇1
教学设计
巧妙利用体验游戏化解学习困难
杠杆这节课可以有如下两种教学思路:
第一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然后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并通过作图来强化。再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第二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只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然后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我采用第二种思路:学生学习物理已接近一年,学生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同时也了解了最基本的物理学习方法,形成了较稳定的物理学习心理,这都是学习本节的有利因素。加上日常生活中剪刀、直尺、起子、木棍等工具学生较常见。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借助实物和课本中的信息快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学习,形成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互助协作的精神;采用“边探索、边实验、边讨论”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方法,渗透科学方法,培养综合能力、创新精神。
《杠杆》设计思路:
我在引入新课时采用学生体验游戏的方法:
方案:一、跷跷板游戏。
1、用板凳面或厚木板放在砖块上,作成简易的跷跷板,请一位同学站在跷跷板的一端,分别让体重差别很大的两位同学先后站在另一端,比较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认识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同时让学生形成初步感受---力的大小是影响杠杆平衡的条件之一
2、让体重大的同学站在跷跷板一侧靠近支点的中间位置,让体重很小的同学站在跷跷板的另一侧最远端。发现体重大的同学被翘起来了。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杠杆,意识到杠杆的平衡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由此引出力臂的概念。同时为后面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作好铺垫。
在实验时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有了强烈的学好本课的动力。
实验探究二: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反思:
1.杠杆这节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根据杠杆的五要素把生活中的杠杆模型和理想的理论模型结合起来,比如剪刀、夹菜的筷子、指甲剪等
2.这节还有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画支点和力臂,这里既牵扯到数学点到直线距离,有涉及到物理的力的作用点和力的示意图,学生感到非常困难。
3.画力臂并比较力臂大小是下面杠杆分类的基础,一定要多练并让学生过关。
杠 杆 篇2
(一)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
2.知道有关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的力臂。
3.理解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和支架、钩码、尺、线。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由学生阅读课本第十三章前言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
教师指出,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滑轮、轮轴、斜面等。
由学生阅读本节开头的大问号后的一段。并参阅图13�23、图13�24,图13�25说明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引出一节。
“板书:第十三章 简单机械 一、”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
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13�2甲或出示事先画好图的小黑板讲解。给出的定义。
教师指出: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的特点。有直的也有弯的。
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板书:“1.什么是?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
2.描述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
(1)教师以讲什么是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板书:“2.名词术语:”
支点:(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
动力:使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阻力:阻碍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注意:动力和阻力使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或L动标出。(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
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力臂常用虚线画出。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或L阻标出。
(2)以课本图13�2丙,抽水机的柄为例(出示小黑板,图中暂不画出两个力臂),结合演示抽水机柄模型,由一名学生在板图上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要求用直尺三角板规范画出。其他学生在各自笔记本上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讲评。如有不足之处予以纠正。
3.研究的平衡条件
(1)教师:的平衡是指静止不转动或匀速转动。今天研究的平衡是指在水平位置静止不动的平衡。
(2)实验目的:研究的平衡条件。
(3)学生阅读课本中研究的平衡条件实验的课文。并检查实验器材。
(4)提问:步骤1,为什么调节两端的螺母使在水平位置平衡?步骤2,为什么在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要求学生答出: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从支点到动(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的长度,才可从上的刻度值直接读出。
提问:实验器材中一个钩码的质量是多少克?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
要求学生答出。
提问:课本记录实验数值的表格中力和力臂的单位是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是牛和厘米。教师指出,表中“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单位是牛・厘米,通常用牛・米表示。(用刻度尺量长度,不要求读出估计数值。)
(5)学生实验,实验数值记录在课本表中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完毕,整理好器材。
(6)总结:由多个小组报告,根据实验数值归纳出的平衡条件,及数学表达式。
板书:“3.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上式的意义是: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例如用抽水机抽水时,加在抽水机手柄上的力是150牛,如果动力臂是60厘米,阻力臂5厘米,即动力臂是阻力臂的4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四分之一。由此可知抽水机的柄受到的阻力是600牛。
三、小结重点知识
(1)什么叫动力臂?什么叫阻力臂?
画出节后练习第3题各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由四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各示意图如图1所示。
(2)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之后练习1、2、3题
杠 杆 篇3
详细介绍:
第十三章简单机械第一节杠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2、理解杠杆的概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力目标: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爱科学、爱动手,事实求实的学习态度。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课前准备:学生自制蜡烛跷跷板:长蜡烛1支,大号缝衣针1根,杯子2个,薄铁皮(或塑料板)1块,小碟2个。教具准备: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弹簧测力计。教学难点: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教学重点: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过程:一、引入:出示幻灯片1、2二、出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目的,出示幻灯片3、4。三、展示收集的杠杆,出示幻灯片5、6,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四、分组讨论:什么叫杠杆?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7,杠杆的定义,学生齐读。五、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六、实验探究:板书:杠杆的平衡条件:六、趣味小实验:自制蜡烛跷跷板4、点燃蜡烛两头,就做成了一个蜡烛跷跷板。七、比拼台:出示幻灯片18(通过超链接和19―25相连),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答题,竞赛。学生竞争选取题目,抢答题。目的:活跃课堂气氛,巩固课堂教学,并颁奖鼓励。八、小结本节内容:出示幻灯片26。九、作业:。出示幻灯片27。板书设计:第一节杠杆2、杠杆的五要素:(1)支点o(2)动力f1(3)阻力f2(4)动力臂(5)阻力臂二、探究实验三、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
杠 杆 篇4
(一)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由学生阅读课本第十三章前言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
教师指出,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
由学生阅读本节开头的大问号后的一段。并参阅图13�23、图13�24,图13�25说明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引出杠杆一节。
“板书:第十三章 简单机械 一、杠杆”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杠杆?
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13�2甲或出示事先画好图的小黑板讲解。给出杠杆的定义。
教师指出: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
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板书:“1.什么是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描述杠杆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
(1)教师以讲什么是杠杆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板书:“2.名词术语:”
支点:杠杆(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注意: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或l动标出。(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
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力臂常用虚线画出。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或l阻标出。
(2)以课本图13�2丙,抽水机的柄为例(出示小黑板,图中暂不画出两个力臂),结合演示抽水机柄模型,由一名学生在板图上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要求用直尺三角板规范画出。其他学生在各自笔记本上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讲评。如有不足之处予以纠正。
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教师: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静止不转动或杠杆匀速转动。今天研究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不动的平衡。
(2)实验目的: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学生阅读课本中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的课文。并检查实验器材。
(4)提问:步骤1,为什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步骤2,为什么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要求学生答出: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从支点到动(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的长度,才可从杠杆上的刻度值直接读出。
提问:实验器材中一个钩码的质量是多少克?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
要求学生答出。
提问:课本记录实验数值的表格中力和力臂的单位是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是牛和厘米。教师指出,表中“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单位是牛・厘米,通常用牛・米表示。(用刻度尺量长度,不要求读出估计数值。)
(5)学生实验,实验数值记录在课本表中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完毕,整理好器材。
(6)总结:由多个小组报告,根据实验数值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数学表达式。
板书:“3.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上式的意义是: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例如用抽水机抽水时,加在抽水机手柄上的力是150牛,如果动力臂是60厘米,阻力臂5厘米,即动力臂是阻力臂的4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四分之一。由此可知抽水机的柄受到的阻力是600牛。
三、小结重点知识
(1)什么叫动力臂?什么叫阻力臂?
画出节后练习第3题各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由四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各杠杆示意图如图1所示。
(2)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本节课之后练习1、2、3题
杠 杆 篇5
杠杆 教案示例
(一)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由学生阅读课本第十三章前言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
教师指出,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
由学生阅读本节开头的大问号后的一段。并参阅图13�23、图13�24,图13�25说明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引出杠杆一节。
“板书:第十三章 简单机械 一、杠杆”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杠杆?
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13�2甲或出示事先画好图的小黑板讲解。给出杠杆的定义。
教师指出: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
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板书:“1.什么是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描述杠杆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
(1)教师以讲什么是杠杆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板书:“2.名词术语:”
支点:杠杆(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注意: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或l动标出。(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
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力臂常用虚线画出。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或l阻标出。
(2)以课本图13�2丙,抽水机的柄为例(出示小黑板,图中暂不画出两个力臂),结合演示抽水机柄模型,由一名学生在板图上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要求用直尺三角板规范画出。其他学生在各自笔记本上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讲评。如有不足之处予以纠正。
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教师: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静止不转动或杠杆匀速转动。今天研究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不动的平衡。
(2)实验目的: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学生阅读课本中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的课文。并检查实验器材。
(4)提问:步骤1,为什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步骤2,为什么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要求学生答出: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从支点到动(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的长度,才可从杠杆上的刻度值直接读出。
提问:实验器材中一个钩码的质量是多少克?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
要求学生答出。
提问:课本记录实验数值的表格中力和力臂的单位是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是牛和厘米。教师指出,表中“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单位是牛·厘米,通常用牛·米表示。(用刻度尺量长度,不要求读出估计数值。)
(5)学生实验,实验数值记录在课本表中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完毕,整理好器材。
(6)总结:由多个小组报告,根据实验数值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数学表达式。
板书:“3.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上式的意义是: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例如用抽水机抽水时,加在抽水机手柄上的力是150牛,如果动力臂是60厘米,阻力臂5厘米,即动力臂是阻力臂的4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四分之一。由此可知抽水机的柄受到的阻力是600牛。
三、小结重点知识
(1)什么叫动力臂?什么叫阻力臂?
画出节后练习第3题各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由四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各杠杆示意图如图1所示。
(2)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本节课之后练习1、2、3题
杠 杆 篇6
杠 杆大纲要求:1、理解力臂的概念。2、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知识点分解:1、杠杆的概念。 2、杠杆的五要素。3、杠杆的示意图。 4、杠杆的平衡条件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2、知道什么是杠杆的五要素,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4、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二、教具:计算机及其网络、课件、投影、激光手电、直尺。三、教学重点:1、杠杆的五要素。2、杠杆的平衡条件。四、教学难点:力臂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导入:阿基米德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杰出的科学家,他有一句豪言壮语:“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他的话有道理吗?从这一节开始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板书:第十三章简单机械 第一节 杠杆)人们在劳动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有的机械很简单,例如钳子、剪子、螺丝刀、扳手等;有的机械比较复杂,例如:缝纫机,车床、印刷机、收割机、起重机等等。复杂的机械是由许多元件、部件组成的,其中不少都是简单机械。所以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今天我们就从杠杆这种简单机械开始学习(板书:一、杠杆的概念)。人类很早就开始使用杠杆了:这是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的情景。他们就是靠杠杆这一简单机械来搬动巨大石块,从而建造了世界奇迹――金字塔。请同学们利用手边的直尺和橡皮做一个简单的杠杆,来撬起你的文具盒(学生实验)。根据刚才的实验,撬动石块我们首先需要什么?(学生回答)――――撬杠。将撬杠放在石块下;向下压撬杠,就可以撬动大石块了。(同步动画演示)。那么在这里使用的撬杠是具有什么特点棍呢?它必须是一根硬棒;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具体地说就是: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杠杆,比如跷跷板、小型抽水机的手柄。它们都有一根硬棒,都是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着一个固定点转动。所以它们都是杠杆。谁还能举出几个杠杆的例子?学生回答。(剪刀、钳子、铡刀、杆秤、起重机的吊杆、天平的横梁、扁担、指甲刀)。为了更好的了解杠杆,我们先学习几个有关的名词,(板书:二、杠杆的五要素)。在撬石块的例子中,杠杆绕着o点转动,我们就把这一点叫做杠杆的支点。即:“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做杠杆支点。”常用字母o来表示。人加在杠杆的一端的力,使杠杆发生转动,这个力就叫动力,在图上用f1来表示。杠杆另一端石块的重力阻碍了杠杆的转动,我们称为阻力,在图上常用f2表示。请同学在练习本上画出抽水机的手柄这个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学生叙述,教师演示)。当沿着动力的方向作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叫做动力的作用线,那么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做动力臂,用l1表示动力臂。同样,我们可以做出阻力臂,用l2表示。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跷跷板和抽水机手柄这两个杠杆中的力臂(学生练习)。请大家注意:找力臂时一定要先画力的作用线,然后用几何的方法,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引垂线,这段线段的长度就叫力臂。一定不要把支点到力的作用点之间的距离当作力臂。这五个概念是分析杠杆时经常使用,所以常称它们为杠杆的五要素。练习:找出铡刀中的杠杆,并标出它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学生练习,教师点评。如何才能用很小的力撬起更大的石块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实验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现在让我们踏上信息高速公路,利用国际互联网络进行模拟实验。请同学们打开网页( 05/html/lever. htm):屏幕的杠杆上有彩色的刻度标记,每格为0.1m。每个砝码的重力是1n。挂砝码前杠杆刚好平衡。你可以使用鼠标左键在杠杆的任意刻度上挂上或取下若干个砝码,找出杠杆平衡的规律。(方法是:在钩码上单击鼠标左键,可取下一个钩码;在其他位置按住鼠标左键拖动到其他钩码下方或杠杆刻度上,松开左键即可增加一个钩码。)实验时,在杠杆的不同位置两边挂上若干个钩码,调节钩码的个数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观察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大小,填入表中。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重做两次实验,计算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值,并将结果填入表中。总结杠杆平衡的条件。根据实验让学生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字母表示就是:f1 l1=f2 l2.。这就是著名的杠杆原理。公式表示了杠杆平衡的条件,既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关系。此公式也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f1/f2=l2/l1它表示在杠杆平衡时,动力、阻力的大小与它们的力臂成反比。关于如何使用杠杆才能更省力以及这个公式的具体运用,我们将在下一节中继续研究。小结:今天我们都学习了什么?(一、杠杆的定义;二、杠杆的五要素;三、用实验研究了杠杆的平衡条件。)课下请同学们思考,如何使用杠杆才能做到更省力。今天的作业是:课本p193页练习1.2.3题。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杠 杆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二、教具:杠杆、支架、钩码、尺、线等三、复习 请画出下面点到线的距离。(学生板演)四、 导入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你知道这句话中的道理吗?在这句话中“一个立足点,一根长棍”指的是什么呢?对,这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杠杆。(板书课题)五、 新授师:那么什么是杠杆呢?(一)杠杆定义同学们请看:(教师演示)我们来模拟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怎样用一支棍撬起一块大石头?(模拟撬粉笔盒)师:在模拟这个过程中,我们用了一支硬棒,而且在撬起过程中这支硬棒在一个力的作用下,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象这样的一支硬棒叫杠杆。(板书定义)同学们能否利用手边的刻度尺来做一个杠杆撬起你的书本呢?(学生实验)师:你能举出几种在日常生活当中见过的杠杆吗?(学生举例)出示投影片:起子、铡刀、羊角锤、抽水机柄、剪甲刀等。教师指出,这些都是杠杆,然后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一支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需要注意的是杠杆并非一定是直的。(二)杠杆的五个要素:师:其实在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开始利用杠杆了(看图13-1),那么他们利用杠杆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答,省力)对,我们利用杠杆时一般都是为了省力,那么杠杆为什么省力呢?要想知道原因,需要了解几个有关于杠杆的名词。我们以刚才的撬棍为例来学习这几个名词,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可以把这个图画出来。(教师示范讲授)1、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用红笔标出)2、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注意:动力指的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是杠杆,动力作用点在杠杆上。(教师演示)3、 阻力:阻止杠杆转动的力。(f2)同样,阻力也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同样是杠杆,阻力作用点也在杠杆上。(教师演示)4、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动力作用线的定义在课本的下面(学生阅读)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如何才能画出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教师演示)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5、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那么如何画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呢?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不够长怎么办?(教师演示)师:我们把这五个要素叫做杠杆的五要素。现在我们来练习画一个(出示投影)(三)实验: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习完了杠杆的五个要素后,我们来通过实验研究一下杠杆为什么能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首先请同学们来阅读一下课本第五自然段,找出我们这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学生阅读并找学生说出)师:我们通常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杠杆的,所谓的平衡指的是杠杆在水平位置上静止,或匀速转动。在我们这个实验中的第一步应该把杠杆在水平位置上调平,为什么这样做,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解释原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找学生起来说做法,教师演示)师:那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能否再去调节杠杆的平衡呢?(学生回答)实验的第二、第三步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继续看书。师: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做几次?我们用什么来当动力和阻力?为了统一一下标准,我们把支点右边的钩码当动力,支点左边的钩码当阻力。在这三次实验中同学们可任意的取三次值,让杠杆达到平衡。我们前后位每四人一组,每组出一名同学负责随时记录数据。好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开始做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找一组的实验数据投影,并分析数据。师:在这三次实验中,同学们能否找出一个规律来?(请学生回答)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师:对,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杠杆平衡条件。(板书)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如果用字母表示的话这个公式可以写成:f1l1=f2l2这个平衡条件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这个关系式也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f1/f2=l2/l1也就是说,当阻力和阻力臂一定的时候,我们使用杠杆所用的动力是与动力臂成反比的,动力臂越大,所用的力就越小,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了。六、 小结在这一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那些知识,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学生总结)
杠 杆 篇7
一、教学目标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在什么条件下费力?在什么条件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以及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3、利用组合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操作实验、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 ― ― 2、难点:认识杠杆上的“三点”(支点、重点、力点);分析、归纳、杠杆工作规律。三、电教设计本课采用实地让学生使用木棍撬移钢筋混凝土块,使学生建立“杠杆”的概念;通过撬石块投影认识杠杆上的三点(支点、力点、重点);通过学生列举事实,比较实际操作中的两种不同效果和文字投影,启发学生发现杠杆的省力原理;通过学生利用杠杆尺做实验和操作,观看演示实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杠杆还具有费力和既不省力、又不费力的作用。在学生认识了“杠杆的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书中插图,认识人们利用杠杆原理制造的工具,并通过使用这些工具,探索出杠杆在什么条件下省力,在什么条件下费力,在什么条件下不省力、也不费力,利用文字投影帮学生归纳出“杠杆的工作规律”。为巩固本课知识,让学生结合生活,列举出一些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应用杠杆的实例。并布置学生应用杠杆原理做一些实事。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现场谈话(操场旧旗杆基座旁):地面上是一些旧旗杆基座用的部份钢筋混凝土块。由于它们很重,瓦工们暂时还没有设法将它们运走。同学们有什么方法,把它们搬运到操场的一角去吗?(二)学习新课1、建立“杠杆”的概念(1)请力气大些的1―2名男生用手搬,合作抬混凝土块。(2)学生思考:搬不动、移不走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用木棍式的东西来撬)(3)请体力小些的女生(1人)用木棍撬混凝土块。a. 大家想:怎么撬? b. 一女生动手用木棍撬。(4)教者把准备好的12根木棍,发给各实验小组,让每一个学生都来一次,都来感受下下先搬后撬的亲身体验。(5)建立“杠杆”的概念教者讲述:我们刚才用来撬移钢筋混凝土块用的木棍,在实际运用中,人们常常会先在木棍下垫上砖块、石块、铁块之类的能够支撑木棍用的物体,再用木棍来撬重物。这时的木棍已不再是一根普通的棍子了,它成了一种简单的机械―杠杆。(回实验室,黑板板书课题:14. 杠杆)(6)(师生回实验室)(出示投影并讲解):杠杆上的“三点”:支点、重点、力点。2、认识“杠杆的作用”(1)发现杠杆的省力原理a. 提问:运用杠杆作工具时有什么作用?(黑板板书:杠杆的作用)b. 学生举例c. 学生比较:动手搬、抬和用木棍撬移混凝土块的两种不同效果,并交流操作实践中的体会。d. (文字投影) 名人言:“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一个人把地球撬动”。e. 归纳得出结论:杠杆有省力作用。(黑板板书:1. 省力)(2)实验认识,用杠杆作工具时,还有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a. 提问:是不是一旦应用了杠杆就能省力?b. 学生用杠杆尺实验研究。c. 学生汇报实验研究的结果。d. 学生演示:(1)用镊子取瓶中的弹子;(2)用天平称弹子。e. 归纳小结:用杠杆作工具时,除了省力的情况外,还有“费力”和“既不省力,又不费力”两种情况。(黑板板书:2. 费力;3. 既不省力,也不费力)3、探索研究杠杆工作规律(1)提问:你能否利用人们应用“杠杆原理”制造出的工具,去探索一下杠杆的工作规律?(3)学生利用工具操作,研究探索杠杆工作规律。a、看课文中插图,认识人们应用“杠杆原理”制造的工具(钉锤、剪刀、钳子、镊子)b、利用实物分析:“钉锤、剪刀、钳子、镊子”上哪是“支点”?哪是“重点”?哪是“力点”?c、利用工具操作:a. 用“起钉锤”拔木板上的钉子; b. 用“剪刀”剪硬纸板;c. 用“钳子”剪断铁丝; d. 用“镊子”取出瓶中的弹子。d、说一说:a. 杠杆在什么条件下省力?b. 杠杆在什么条件下费力?c. 杠杆在什么条件下既不省力,也不费力?e、思考、讨论:a. 常用的表示数量关系的符号有几种?b. 怎样运用其中的一种符号,把杠杆上的“三点”,在什么条件下省力、在什么条件下费力、在什么条件下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表示出来?f、(文字投影)归纳总结:杠杆的工作规律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 ― ― 4、教者小结: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杠杆的外形是可以改变的,它并不都是像一根棍子。但凡是有支点、力点、重点,工作时力点与重点围绕支点转动的装置,都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杠杆的工具并不都是省力的,也有是费力的,这主要是为了工作方便。人们一旦掌握了杠杆的规律,就可以根据需要,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杠杆类的工具。(三)巩固应用1、(出示小黑板)请你举例,说说杠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学生交流。(四)布置作业课外应用杠杆原理做一些实事,并把所做的经过等记入日记,向大家汇报。
杠 杆 篇8
(一)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
2.知道有关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的力臂。
3.理解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和支架、钩码、尺、线。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由学生阅读课本第十三章前言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
教师指出,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滑轮、轮轴、斜面等。
由学生阅读本节开头的大问号后的一段。并参阅图13�23、图13�24,图13�25说明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引出一节。
“板书:第十三章 简单机械 一、”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
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13�2甲或出示事先画好图的小黑板讲解。给出的定义。
教师指出: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的特点。有直的也有弯的。
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板书:“1.什么是?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
2.描述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
(1)教师以讲什么是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板书:“2.名词术语:”
支点:(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
动力:使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阻力:阻碍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注意:动力和阻力使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或L动标出。(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
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力臂常用虚线画出。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或L阻标出。
(2)以课本图13�2丙,抽水机的柄为例(出示小黑板,图中暂不画出两个力臂),结合演示抽水机柄模型,由一名学生在板图上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要求用直尺三角板规范画出。其他学生在各自笔记本上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讲评。如有不足之处予以纠正。
3.研究的平衡条件
(1)教师:的平衡是指静止不转动或匀速转动。今天研究的平衡是指在水平位置静止不动的平衡。
(2)实验目的:研究的平衡条件。
(3)学生阅读课本中研究的平衡条件实验的课文。并检查实验器材。
(4)提问:步骤1,为什么调节两端的螺母使在水平位置平衡?步骤2,为什么在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要求学生答出: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从支点到动(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的长度,才可从上的刻度值直接读出。
提问:实验器材中一个钩码的质量是多少克?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
要求学生答出。
提问:课本记录实验数值的表格中力和力臂的单位是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是牛和厘米。教师指出,表中“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单位是牛・厘米,通常用牛・米表示。(用刻度尺量长度,不要求读出估计数值。)
(5)学生实验,实验数值记录在课本表中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完毕,整理好器材。
(6)总结:由多个小组报告,根据实验数值归纳出的平衡条件,及数学表达式。
板书:“3.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上式的意义是: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例如用抽水机抽水时,加在抽水机手柄上的力是150牛,如果动力臂是60厘米,阻力臂5厘米,即动力臂是阻力臂的4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四分之一。由此可知抽水机的柄受到的阻力是600牛。
三、小结重点知识
(1)什么叫动力臂?什么叫阻力臂?
画出节后练习第3题各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由四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各示意图如图1所示。
(2)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之后练习1、2、3题
杠 杆 篇9
课题
11.1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2、知道几个与杠杆有关的名词,会画力臂3、会用实验探究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重点:力臂的概念;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难点:力臂的画法;杠杆平衡条件的得出过程教学方法:自学、实验探究、关键点拨、练习巩固等相结合。教 具:羊角锤、演示杠杆、钩码等。
教 学 过 程
学
前
准
备
1、对照课本图11―1试一试,你是怎样拔出图钉的?有那些不同的方法? 什么方法方便、省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什么叫力的作用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什么是杠杆?杠杆的几个名词是如何定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才能正确的画出力臂?自己试一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什么叫杠杆的平衡?如何调节杠杆的平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是如何得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习
过
程1、交流预习成果,说一说你的体会。(针对课前预习1回答) 2、仔细观察图11―2指出图中的工具有那些共同的特点。教师再模拟撬石头让学生观察后回答: 杠杆: 支点: 动力: 阻力: 动力臂: 阻力臂: 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说明杠杆,并分析它的五要素。 例题分析:教师以羊角锤为例分析杠杆的五要素和力臂的画法: 3、做书图11―4实验让学生做好记录并填入课本上的表格中 4、分析表格中记录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公式中f1表示 、f2表示 l1表示 l2表示
巩
固
练
习1、判断正误:(1)杠杆不一定是直棒。 ( )(2)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叫动力臂 ( ) (3)利用直棒撬起重物时,用力的方向只能向下。 ( )2、画出图只各力的力臂:
3、一个人用12m长的扁担挑起重200n和300n的两桶水,肩膀应放在离200n的这桶水多远?
达
标
检
测1、力臂是指________到___________的__________. 2、杠杆平衡是指杠杆处于________状态或作________________. 3、杠杆平衡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表述),用公式表示为______ 4、当杠杆在 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我们在做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中,是使杠杆在 平衡。 5、下列关于杠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杠杆只可以是直的 b、杠杆一定有支点 c、杠杆的支点可以不在杠杆上 d、杠杆的长度等于动力臂与阻力臂之和 6、一杠杆正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在这个杠杆上再施加一个作用力那么该杠杆: a、仍有可能平衡,只要这个力加在阻力这一边 b、仍有可能平衡,只要该力加在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之间 c、仍有可能平行,只要这个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 d、杠杆不可能平衡,因为多了一个力 7、在一根长2米的杠杆的两端分别挂g1=30n和g2=50n的物体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支点应在距g1为 米的位置。
拓
展
提
高
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1)实验前出现图甲所示情况,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左端的螺母向 调(填“左”或“右”) 丙秤盘调零螺丝支点游码槽码秤杆砝码盘
(2)实验过程中出现图乙所示情况,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时应将右边的钩码向 (填“左”或“右”)移动 格。(3)图乙中杠杆水平平衡后,在杠杆左右两边钩码下同时加一个相同的钩码,这时杠杆将 。(填“保持水平平衡”、“顺时针转动”或“逆时针转动”)(4)如图丙所示的案秤是个不等臂杠杆,请你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说明用几个不重的砝码就能平衡盘中重得多的货物的道理 ___ 。
杠 杆 篇10
第十三章简单机械第一节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及的五要素。2、理解的概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3、理解的平衡条件。能力目标: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爱科学、爱动手,事实求实的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课前准备:学生自制蜡烛跷跷板:长蜡烛1支,大号缝衣针1根,杯子2个,薄铁皮(或塑料板)1块,小碟2个。教具准备: 和支架,钩码,尺,线,弹簧测力计。教学难点 :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教学重点: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的平衡条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出示幻灯片1、2二、出示教学目标 ,明确学习目的,出示幻灯片3、4。三、展示收集的,出示幻灯片5、6,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四、分组讨论:什么叫?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7,的定义,学生齐读。五、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展示撬石头的幻灯片,让学生观察,说一说,什么叫支点?什么叫动力?什么叫阻力?。出示幻灯片8,教师归纳总结。讲解什么是动力臂?什么是阻力臂?出示幻灯片9―12说明做图过程。 六、实验探究:提出问题:你想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作出假设:你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要平衡:1、 只与力的大小有关;2、 只与力臂的大小有关;3、 只与力的方向有关;4、只与力和力臂的乘积有关。制定计划:根据小组确定的探究课题,制定探究计划。讨论和完善计划:实施计划:你可以参考下面的实验装置(出示幻灯片15)和实验步骤(出示幻灯片17、18),让学生分小组实验。得出结论:你得出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入设计的表格中,结论是_______________。展示学生的分析结果,并给以评价:总结出的平衡条件出示幻灯片17。板书:的平衡条件: 六、趣味小实验:自制蜡烛跷跷板目的:证实的平衡条件。实验设计:1、 把蜡烛底端的蜡刮掉一些,让它象顶端一样露出烛芯。2、 把缝衣针从蜡烛中部穿过,露出的针头、针尾架在两只杯子的边缘上。3、 用薄铁皮(或塑料板)剪成两个小人,用腿间的尖头插立在蜡烛上,两个小人的位置到缝衣针的距离相等。4、点燃蜡烛两头,就做成了一个蜡烛跷跷板。做出总结:的平衡条件是: 出示幻灯片18。七、比拼台:出示幻灯片18(通过超链接和19―25相连),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答题,竞赛。 学生竞争选取题目,抢答题。目的:活跃课堂气氛,巩固课堂教学,并颁奖鼓励。八、小结本节内容:出示幻灯片26。1、 的定义。2、 的五要素。3、的平衡条件。九、作业 :。出示幻灯片27。课堂作业 :课本193页 题目 2、3板书设计 : 第一节 一、1、定义:一跟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2、的五要素:(1) 支点O(2) 动力F1(3) 阻力F2(4) 动力臂 (5) 阻力臂 二、探究实验三、的平衡条件:
杠 杆 篇11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春寒料峭,却阻挡不住我们业务学习的热情。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科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七大方面,说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讲的是新人教版初二物理课本第十二章内容,教材第七章、第八章分别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从新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了这个问题,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杠杆平衡条件是贯穿于全章的主线,起到统领全章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认识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初步理解力臂的感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和杠杆的一些应用。
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本节内容编者意图是体现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体现学生科学探究活动,有探究实验杠杆的平衡条件,图文并茂,目的是培养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学生使用过杠杆类工具,例如剪刀、筷子、钓鱼竿等等,对平衡已有一定的认识,能正确熟练使用实验所需测量工具,但对杠杆这种简单机械缺乏较为系统的科学认识,对杠杆的作用更是模糊不清。这就希望教师创设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物理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杠杆平衡的条件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本章其他几节所述物理规律的理论依据,应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杠杆及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和画法应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科模式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新知探索课模式是以“实验探究”为引领,“小组合作”为基础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该模式包括: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提升三部分
教学设计
⒈、创设情景,引入问题
教师通过让学生捏粉笔头的比赛,提出疑问,引出要研究的问题――杠杆。并由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和古埃及人修建金字塔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物理问题:杠杆是什么?由简单到复杂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个过程,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⒉、研究发现,展示新知
结合教材中的几种杠杆示意图,黑板上画出撬棒撬石头、跷跷板的杠杆示意图,引导学生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归纳出杠杆的概念。这种发现学习法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有助于保护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
在学生掌握了杠杆的概念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熟悉的杠杆。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杠杆的理解,并锻炼了学生认知食物的能力。
要进一步了解杠杆,提出要掌握杠杆的几个概念,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支点、动力、阻力、动力作用线、阻力作用线、动力臂及阻力臂。对于动力臂及阻力臂作图,学生比较难于理解,需要反复地讲解和强调,因为在初中教学中已经学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那么从这里入手,讲解作图过程,在过渡到力臂的画法中来,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⒊、探究活动 增强体验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保护好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要认真引导学生分析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在试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F 与 的乘积和F 与 的乘积相等、相差很小、相差较大,教师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处理,根据所处理的数据讨论、总结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F × =F × 。
⒋、拓展分析 发散思维(实验结论推出部分 5历时)
从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看出,影响杠杆平衡的不只是力,也不只是力臂,而是力和力臂的乘积。力再大,力臂若为零,则对杠杆的平衡不起任何影响。
最后让学生通过画出杠杆的示意图,明白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优缺点,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应用它们解决简单问题,增强解题能力。
5、深化概念,拓展思维(小结部分 历时3)
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要点进行回顾,加以总结,训练学生归纳物理知识的能力。
6、夯实基础,巩固提升
课堂同步,找出几个针对性习题,重在检查学生对不同杠杆的分类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更好的巩固掌握本节课内容,为下节课深入认识大好基础。
板书设计:
杠 杆
一、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⒈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一般用O表示。
⒉动力:是杠杆转动的力,一般用字母F 表示。
⒊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里,一般用字母F 表示。
⒋动力作用线:过动力作用点沿动力方向所画的一条直线。
⒌阻力作用线:过阻力作用点沿阻力方向所画的一条直线。
⒍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字母 表示。
7阻力臂:从纸雕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字母 表示。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 =F
三、杠杆的应用
四、课堂评价
评价应反映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评价表格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我从合作意识,参与积极性,实验技能,观察描述能力,处理实验结果能力,基础达标和拓展提升六方面通过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种形式对学生本节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作出评语给出等级,激励学生再接再励。评价关注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使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
参照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想想做做”、“科学世界”等栏目来开辟一些新栏目,例如:本节课后我会让学生做一个身边的生活用品―杠杆的统计,并分别对杠杆进行分类,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开阔学生的眼界,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兴趣的目的。课外资源方面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重视利用网络资源和其他媒体信息,例如我会让学生们上网查询在生产生活的杠杆有哪些应用等。还有开发优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进行课外小实验。指导学生通过各种资源学习物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让学生的学习材料更富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最后送一句警言与大家共勉:一千个愿望,一千个计划,一千个决心,不如一个行动!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杠 杆 篇12
(一)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由学生阅读课本第十三章前言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
教师指出,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
由学生阅读本节开头的大问号后的一段。并参阅图13�23、图13�24,图13�25说明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引出杠杆一节。
“板书:第十三章 简单机械 一、杠杆”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杠杆?
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13�2甲或出示事先画好图的小黑板讲解。给出杠杆的定义。
教师指出: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
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板书:“1.什么是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描述杠杆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
(1)教师以讲什么是杠杆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板书:“2.名词术语:”
支点:杠杆(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注意: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或L动标出。(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
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力臂常用虚线画出。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或L阻标出。
(2)以课本图13�2丙,抽水机的柄为例(出示小黑板,图中暂不画出两个力臂),结合演示抽水机柄模型,由一名学生在板图上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要求用直尺三角板规范画出。其他学生在各自笔记本上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讲评。如有不足之处予以纠正。
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教师: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静止不转动或杠杆匀速转动。今天研究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不动的平衡。
(2)实验目的: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学生阅读课本中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的课文。并检查实验器材。
(4)提问:步骤1,为什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步骤2,为什么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要求学生答出: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从支点到动(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的长度,才可从杠杆上的刻度值直接读出。
提问:实验器材中一个钩码的质量是多少克?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
要求学生答出。
提问:课本记录实验数值的表格中力和力臂的单位是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是牛和厘米。教师指出,表中“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单位是牛・厘米,通常用牛・米表示。(用刻度尺量长度,不要求读出估计数值。)
(5)学生实验,实验数值记录在课本表中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完毕,整理好器材。
(6)总结:由多个小组报告,根据实验数值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数学表达式。
板书:“3.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上式的意义是: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例如用抽水机抽水时,加在抽水机手柄上的力是150牛,如果动力臂是60厘米,阻力臂5厘米,即动力臂是阻力臂的4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四分之一。由此可知抽水机的柄受到的阻力是600牛。
三、小结重点知识
(1)什么叫动力臂?什么叫阻力臂?
画出节后练习第3题各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由四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各杠杆示意图如图1所示。
(2)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之后练习1、2、3题
杠 杆 篇13
一、教材分析: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课。
教材第五、六章分别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从新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了这个问题,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即便是在学科的知识考察当中,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常考点,因此,无论是在传统教材,还是新教材当中,杠杆这一节课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剪刀、指甲刀、夹子、筷子等物体,但仅仅是会使用,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些物体的特点。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一些杠杆的图标,让学生寻找他们的共同特征,引导他们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杠杆的概念,使学生对杠杆有初步的认识。再结合明确有关杠杆的概念。然后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寻找杠杆平衡时,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再次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运用杠杆的知识对三类杠杆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是有用的、有趣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物理新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特征,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认识什么是杠杆的过程中,通过教师演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杠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3)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分组实验的方法,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实验数据之间的规律来对实验进行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展示我国古代的舂和桔槔等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探究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意识;
(3)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密切联系实际,增强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4、教学重点:
(1)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让学生经历一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全过程,并体会实验探究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三、学情分析:
(一)思维基础:本节内容位于教材的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课,在以前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力学基本知识以及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们已经接触了一些探究过程,可以说对于实验探究,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基础,但初二学生知识有限,思路不够宽,对于问题还不能深入考虑。因此,对于本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思维起点,让学生充分参与物理的教学过程,形成良好的理解思维习惯。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知识储备: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这些力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
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把实验和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难点:
(1)怎样找到杠杆的力臂;对力臂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抽象,因此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过程中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结果。
四、 教学设计思路
在这节课的设计当中,我注重体现两个理念。一是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倡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二是希望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并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用肯定、激励的语言鼓舞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思考、讨论、操作的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一)图片引入,激发兴趣
(二)、情景体验,抽象概念
(三)、课中练习,突破难点
(四)、趣味实验,引入问题
(五)、合作讨论,探究实验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对于杠杆的概念,我让学生通过撬重物、拔钉子的小实验,来自己观察、思考,抽象概括出这些工具的共同点,从而得出杠杆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杠杆应用的实例,这样的'处理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有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并切实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是有趣有用的。力臂的引入和理解是一个难点,我们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到:当支点和动力作用点相同时,动力的作用效果确不同,从而引出力臂的概念,在通过演示、图解来突破这个难点。分析、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是这节课的重点,按照研究自然科学的一般步骤,
即一:发现和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二:实验收集资料和数据;三:分析、研究这些资料和数据;四:发现规律性,得出结论。我采用“从引导提出问题---利用撬书包的活动实际体验---作出你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小组合作设计和完成实验---分析数据间的规律并得出结论”的程序来组织教学,这样,让学生参与和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了探究能力。
另外,还尽量营造出和谐、自然的课堂氛围,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
作用,注重教学评价在课堂中的作用。
本节课学生可以采取观察归纳法、实验探究法、发现学习法及讨论法等学习本节内容。观察归纳法主要用于杠杆概念的建立,实验探究法用于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讨论法是学习讨论试验结果,发现学习法是发现生活中的杠杆及学习其内容。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内容的特征,引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如何去观察实验,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鼓励、表扬等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请思考:能否用一把弹簧测力计测量一头大象的重呢?
作业: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一架小杆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升华学习兴趣。
杠 杆 篇14
一、教学设计
1.知识性
科学课的首要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除知识目标以外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也都要以知识为载体达成的。就本节课而言,关于杠杆的五要素需要必须了解的。任老师结合生活中实际的杠杆例子,请学生从中抽象出杠杆的模型,在实例的分析过程中对杠杆的五要素加以很好的落实。
2.技能性
本节课的重要技能是对寻找实际生活中的杠杆和杠杆五要素的识别,以及对动力臂和阻力臂的作图技能,教师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板演,师生评价,生生互动的方式使大部分学生对动力臂和阻力臂的作图技能都有基本的掌握。
3.教育性
科学课虽不是思想教育课,但科学与情感(德育)的结合从来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师通过引入我国古代劳力人民对杠杆的利用,提升爱国思想教育,以及埃及人民在建金字塔时对杠杆的利用,使学生体会科学的魅力。
二、课堂组织
1.情景鲜明
本节课以用棍棒撬石块,开饮料瓶、订书机等贴进让学生身边的例子,同时让学生用笔和书本、文具盒模拟棍棒撬石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主线突出
课堂中所有学生的活动都是围绕着寻找杠杆的五要素这条主线展开。
3.活动多样
本节课堂活动包括了“学生模拟棍棒撬石头”、“读图思考”、“小组站起身讨论”、“现场打开饮料盖子”、“动上臂体验人体上的杠杆”、“学生板画力臂”等环节,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活动学习。
三、课堂评价
1.及时
课堂上,任老师几乎对每一位学生的回答都引导其他学生进行生生之间的评价,最后还有教师的评价,用及时的评价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面广
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可以看出,一般学生的知识面是比较广的,相互之间的评价内容往往能挖掘出更有深层意义的内容。如“对动力和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寻找的的评价,学生几乎提到了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的方向相反、两个力在支占同侧是方向相反,不同侧时方向相同,这些都得益于教师组织学生对评价进行评价以及反思。
3.欠实
但在此节课中,特别是在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过程中,任老师也往往为了追求“预定目标”,即当学生回答的答案不是自己预定的答案时,在评价上就缺乏客观性和明确性,没有给学生一种明确性的答案。如关于阻力臂和动力臂的概念,第一位学生的答案虽然不完全正确,但是也不错,当然从答案的完整性来看没有第二名学生照着课本念好,但第一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值得表扬。这时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分析,而不是“不同意见”再让学生回答。
四、改进建议
1.本节课的难点在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寻找,能及怎么突破学生的前概念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间的距离,为什么要引入力臂这个概念,教师的设计上没有挖掘,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没有很好的突破难点。
2.课堂上的科学用语需要进一步规范。如“动力和阻力使杠杆绕支点的转动方向相反”不能说成“动力和阻力的转动方向相反”,石头对撬棒的阻力是石头对棒的压力而不是石头的重力。
3.在时间的安排上,课堂前面部分太“紧”,学生思考、讨论的余地和机会太少,而课堂后半部分的时间又太多了,分配时间可以更合理一些。
杠 杆 篇15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三种杠杆的概念、特点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三种杠杆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及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能根据三种杠杆的概念对常用的杠杆进行归类。
教学难点:能正确画出杠杆示意图,找出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
教学方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剪刀、钳子、瓶起子、镊子、指甲剪、天平、杠称、杠杆和支架、钩码、弹簧测力计、线。
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什么是杠杆的一点两力两臂?
2、什么是杠杆的平衡条件?
3、请几位同学支黑板上画出事先画在黑板上的杠杆的示意图,在画完杠杆的示意图后,进行点评,巩固力臂的画法。
二、创设情境
对上述的杠杆从比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进行归类,得出三种杠杆,这三种杠杆在应用各有哪些优缺点。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展示汇报
1、三种杠杆
⑴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画出各杠杆的力臂,根据三种杠杆的概念,并判断哪些是省力杠杆?哪些是费力杠杆?
⑵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后回答以下问题。
①省力和费力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②省距离和费距离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①问中是指比较动力和阻力的大小。若动力比阻力小,则省力。反之,则费力。
引导学生说出①问中是指比较动力作用点通过的距离和阻力作用点通过的距离的大小。若动力作用点通过的距离比阻力作用点通过的距离小,则省距离。反之,则费距离。
⑶根据上述的分析推断一下,等臂杠杆的情况是怎样?
2、生活中的杠杆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并说明它们属于哪一类杠杆,如:
剪刀 瓶起子 筷子 镊子 钳子 钢笔写字 钓鱼杆 铡刀 指甲刀 起钉锤 天平
课堂作业
1、下列杠杆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______________,属于费力杠杆的是______________、
A、筷子 B、镊子 C、钳子 D、托盘天平 E、杆秤 F、瓶盖起子 G、钓鱼杆 H、道钉撬I、扫帚 、理发剪刀 、铁匠剪刀 L、羊角锤 M、火钳 N、船桨
2、在使用杠杆时,需要省力,就必须使用动力臂______阻力臂的杠杆;需要省距离,就必须使用动力臂______阻力臂的杠杆;天平是一个_______杠杆、
典型例题
1、最大力臂问题、
例1、如图所示,要把球滚上台阶所用得力最小,画出所用的最小的力的方向及作用点、
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判断力的变化、
例2、如图所示,作用在杠杆一端且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F,将杠杆缓慢地由竖直拉至水平过程中,力F( )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D 先变大后变小
三、拓展提升
1、用撬棒撬起一石块,沿不同方向用力作用于撬棒,哪个力最小( )
A F1 B F2 C F3 D 都一样
2、如图所示,一根不均匀的木棒,用细绳悬挂起来,恰好平衡,若从悬挂处锯段,将木棒分成两段,则( )
A 粗端重 B 细端重 C 一样重 D 无法确定
3、用一杆秤称物体质量时,误用了一个较重的秤砣,称出的物体质量比实际值( )
A 偏大 B 偏小 C 一样重 D 无法确定
4、在下图中,要把石块用最小的力撬起来,在图中画出这个力的方向及其作用点、
5、请画出将质量分布均匀的长方体木块向右抬起时所需最小的力的示意图、
6、(选作)如图所示的杠杆在细绳的拉力作用下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已知小球的质量是5g,放在距支点10c处,A点到支点的距离是10c,求细绳的拉力、( g=10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