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和眼镜(通用14篇)
眼睛和眼镜 篇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物理(八上)》第68-71页,主要包括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课型:新授课
二、教材分析和设计思想
眼睛和眼镜是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了解凸透镜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的应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的一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眼睛、近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观察世界的窗口。《眼睛和眼镜》这一节从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逐步展开,在介绍眼睛的调节作用后,进一步引出了视力缺陷及其矫正的问题,最后安排了《科学世界》供同学们阅读。《动手动脑学物理》穿插在《科学世界》之前。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寻找教与学的切入点,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将学生下意识运用到的科学方法和良好的思维脉络展露出来,教师的引导以及合理的归纳与总结,将未知的知识和隐含的学科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领悟知识获取的过程和方法,为主动探究、解决新问题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奠定基础。这是我设计的主要思想。我先通过“盲校的同学在认真地用手看书”导入,让学生体会残疾人对生活的态度和热爱世界的情感,感受热爱生命的真谛。再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1.模拟眼睛成像,随后,由模拟眼球成像实验与真正的眼睛的区别引出眼睛的调节作用。从长时间的近观导致眼睛的病变引入课题。
2.近视眼的成因,让学生在上一个实验的基础上选用器材,进行对比实验,验证猜想。
3.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同时我还为每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了预备知识一栏,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突出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把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地应用已学到的知识,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这样做有利于实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最佳配合,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改变“重结果轻过程”这种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课后学习,把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转向让学生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课后学习),都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愿意探究、敢于创新等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过程和方法
● 通过模拟眼睛成像活动,经历、体验和领悟眼睛成像的原理,通过比较实验,领会近视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关心残疾人和热爱世界的情感;
●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四、教学要点
1.重点: 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2.难点:眼睛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五、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以启发式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知识)。
六、教具
充水的透明气球、用手电筒制作的光源、凸透镜两只(焦距不同)、白纸两张、凹透镜一只、多媒体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研究研究课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景之一: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它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眼睛会流露出你的感情,是心灵的窗户。(关键词:明亮的眼睛,心灵的窗户)
情景之二:请戴眼睛的同学摘去眼前的眼镜,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大家。(关键词:摘去眼镜,景物变得模糊)
情景之三:投影“浙江盲校的同学在认真地用手看书”的图片。(关键词:盲人需要帮助,爱心使世界光明)
由此启发,让学生提出问题,并选取其中三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研究的主题。
(1)眼睛为什么能看清物体?
(2)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
(3)近视眼和远视眼应如何矫正?
眼睛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它会流露出你的感情,被称为 。(填空)
摘去眼前的眼镜,景物变得模糊。
闭上眼睛,体会盲人的痛苦,激发学生的爱心。
我们都拥有一双眼睛。有关眼睛,你想了解什么问题?请提出一个有关眼睛的问题,写在下面:
(过渡:为了解决你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和学习与眼睛、眼镜相关的知识)
(二)子课题1:模拟眼睛成像(探究“眼睛为什么能看见物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投影眼睛结构图,观察我们眼睛的结构
逐一介绍眼球的结构,并与相应的光学仪器相对应(提示学生,我们晶状体的焦距很短,只有1~2cm,因此我们平时看到的物体都在两倍焦距以外;同时让学生观察玻璃体、晶状体、视网膜的位置,为学生实验做好铺垫)。
简单介绍桌上的器材:充水的透明气球、用手电筒制作的光源、凸透镜两只(焦距不同)、白纸两张,让学生有一个初步了解。
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眼睛成一个什么样的像?”进行合理猜想,教师对猜想进行归纳和汇总。
组织学生讨论:⑴实验器材的装置;⑵实验的步骤;⑶记录信息的方法;⑷应注意的问题;并对讨论结果完善补充。
实验一:把凸透镜与充水的透明气球紧帖放置,光源放置在凸透镜前两倍焦距之外并正对凸透镜,把白纸放置在充水的透明气球后接收像,记录成像的位置。
2.眼睛的调节
预备知识: 凸透镜中间越厚,焦距较短,凸透镜使光线偏折的程度越大,会聚本领越强。
请一位同学在教室第一排和最后一排观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人眼睛如何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
实验二:在透镜位置不变时,改变光源的远近,研究所成像的位置,位置是改变的。
进而提问:在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时,若要使远近不同的物体都成在光屏上,怎么办?
实验三:利用充水的透明气球模拟晶状体的变形与调焦。
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共同归纳总结:远眺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较薄,焦距较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近观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较厚,焦距较短,近处物体射来的光又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
观察并了解我们眼睛的结构
眼球的结构:
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相当于光屏,物体在它上面成像(填空)
明确玻璃体用充水的透明气球演示;晶状体用凸透镜演示;视网膜用白纸演示。
学生猜想并说出猜想的理由。
个人猜想、记录。
小组讨论并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小组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有效的信息:物体经过眼睛成倒立、缩小、实像。
思考并讨论
小组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有效的信息
小组实验、研究、操作
共同归纳总结
(三)子课题2:近视眼的成因(对比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近视眼的成因是什么?”进行合理猜想,教师对猜想进行归纳和汇总。
组织学生讨论:(1)如何在上一个课题的基础上选用器材;(2)进行对比实验的步骤;(3)实验数据的记录方法;(4)应注意的问题。并对讨论结果完善补充。
小组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有效的信息并与实验一的成像的位置相比较,得出结论:眼睛近视是由于晶状体变厚,使光线在视网膜前发生会聚。
实验四:在前面三个实验的基础上,更换一个焦距比较短的凸透镜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成像的位置与实验一相比较。
多媒体演示加深印象。
学生猜想并说出猜想的理由。
个人猜想、记录
小组讨论并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小组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有效的信息并与实验一的成像的位置相比较,得出结论:眼睛近视是由于晶状体变厚,使光线在视网膜前发生会聚。
(四)子课题3:近视和远视的校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备知识: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
1.实验五:近视眼的矫正
取一个较大的焦距(当作正常眼)凸透镜,调节白纸(光屏),光源成清晰的像在光屏上。换上一个较小的焦距凸透镜(当作近视眼),白纸(光屏)不动,观察光屏上像的情况。在凸透镜前插上一个凹透镜(或学生的近视眼镜),观察白纸(光屏)上像的情况。
多媒体演示加深印象
2. 实验六:远视眼的矫正
取一个较大的焦距(当作正常眼)凸透镜,调节白纸(光屏),光源成清晰的像在光屏上。换上一个更大的焦距凸透镜(当作近视眼),白纸(光屏)不动,观察光屏上像的情况。在凸透镜前插上一个凸透镜(或老花眼镜),观察白纸(光屏)上像的情况。
多媒体演示加深印象。
介绍有关眼保健知识,进行用眼卫生教育。
学生猜想并说出猜想的理由。
个人猜想、记录
小组讨论并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小组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有效的信息并与实验一的成像的位置相比较,得出结论:眼睛近视是由于晶状体变厚,使光线在视网膜前发生会聚。
小组实验、研究、操作、记录
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做到用眼卫生
小组实验、研究、操作、记录
(五)小结,布置课后学习
由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并完成课后学习(内容见附)。
附:课后学习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可以回答你上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了吗?把你的结论写在下面。如果还不能解决,课后与同学讨论或与老师探讨。
2.按课本上“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知识,测出你的近点。你的近点是多少?和其他同学或家庭人员比较一下,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的近点相同吗?探究一下,其中有什么规律?你能完成你的探究报告吗?
3.谁不希望自己拥有一双明澈的眼睛?“爱护眼睛,远离近视”,是我们健康用眼的主题。写一句爱护眼睛的话,记在下面,并要求自己努力做到: 。
4.调查一下我们及周边学校中学生用眼情况,统计出近视率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和班里的同学进行交流,看看谁的调查更仔细。
眼睛和眼镜 篇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是如何矫正的。
2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及矫正方法的探究,提高利用物理方法认识和解决人体生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可变焦水透镜的成像模拟实验,尝试应用控制变量、对比、替代等一些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强化眼保健意识。
(2)体验科学规律、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海伦・凯勒的简介,体会残疾人的痛苦和对生活的热爱。
点评:课堂教学是由教学目标、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要素构成的。本课依据课程标准“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这一教学目标,以人体的器官──眼睛为研究对象,以眼睛的成像原理,眼疾的原因及其矫正的方法和器具为主要内容载体,生发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度六条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全面具体,教育要素的挖掘充分,教学目标的表述准确、切实。
【新课教学】
1 新课引入
教师:生活中有一种说法,叫:“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说明眼睛是我们最值得信赖的。你们有没有想过,有的人一生都生活在黑暗中,感受是怎样的?其实大家只要有生活在漆黑的夜里的经验,就不难体会一个失明的人对光明的渴望。下面请大家听一篇散文。
(播放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背景音乐:“二泉映月”)
教师:听完了这篇散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眼睛对于我们非常的重要。我们应该爱护自己的眼睛。
教师:看来,眼睛对于我们真的很重要,那么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探究与眼睛和眼镜有关的知识、问题。
点评: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激发探究眼疾成因,预防近视和失明的强烈欲望。
2 新课教学
教师:眼睛作为人的一个重要器官,有一个最基本的功能:看东西。那好,我们首先就来探究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1)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教师:关于眼睛的结构和基本的成像原理,我们在七年级的生物课里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学生:①人的眼睛由晶状体、角膜、视网膜等结构组成,其中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②人的眼睛相当于一架照相机。
③眼睛会患近视和远视病。
④眼镜有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其中近视眼镜是一个凹透镜,而远视眼镜是一个凸透镜。
那么眼睛的成像原理和我们曾经学过的一种什么光学器材很相似?(照相机),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照相机能够使远近不同的物体都能在胶片上成一个清晰的像,靠什么来调节?
学生:镜头和胶片的距离。
(flash课件展示:照相机的调节作用)
教师:眼睛也能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也是这样调节的吗?
学生:不是,因为眼睛的晶状体和角膜之间的距离是无法调节的。
教师:那么眼睛调节什么才可能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原来,眼睛的晶状体是一个特殊的凸透镜,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它的厚度可以调节,可以通过睫状肌实现自动调节。
(f1ash课件展示:晶状体的厚度调节)
教师:下面我们来模拟眼睛的调节作用,大家通过实验观察,看是否能得到一些启示。
*自制实验器材:用自制水凸透镜(可通过连接在一起的注射器改变其厚度)模拟晶状体,蜡烛模拟眼前的物体,光屏模拟视网膜。(教师简单介绍实验器材,并演示眼睛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如何调节的)
学生总结: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自动变厚,其折光能力变强;看远处的物体时,晶状体自动变薄,其折光能力变弱。
点评:基本知识内容及物理事实的教学,可以采用传统的讲授、演示、讨论的方法,本课仍采用了这些方法,但恰到好处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特别是可变焦水透镜教学模具的制作和演示应用,使“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这一问题的教学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落实。在非探究性内容的教学中仍渗透了探究的思想方法,特别是实验手段的创新,给了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专门的操练式创新教育对学生的作用可能会更大些。
教师:如此看来,眼睛还是一架非常高级的变焦照相机。眼睛有出问题的时候吗?会出什么问题?
学生:红眼病、角膜炎、沙眼、近视眼、远视眼等。
教师:下面我们就重点来探究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问题。
(2)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教师:我想先来调查一下我们班有多少同学患近视眼?(大致统计)
教师:队伍还不小,看来我们还是非常有必要来探究有关近视眼的问题,下面我想请一位患近视眼的同学来配合我做一个小实验。
实验:让一患近视眼的学生摘掉眼镜朗读一首诗,不断向远处移动白纸。
教师:大家通过刚才的小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近视眼患者看近处的物体清晰,而看远处的物体模糊。近视眼镜(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教师:“看远处的物体很模糊”这是患上了近视眼最典型的症状,你们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我觉得可能是视网膜出了问题,因为患了近视眼就看不清物体了。还有可能是字太远了,像变小了,所以看不清楚了。有可能是晶状体的自动调节功能失调所造成的。
教师:这是刚才同学们对近视眼成因的猜想,下面我们一起来对同学的猜想作出分析评价。
学生:第一个猜想不对,我觉得不是视网膜出了问题,因为如果是视网膜出了问题,那么我们看近处的物体时也会看不清楚。
学生:也不是因为字太小了,因为我和我的同桌同学离黑板一样远,我患了近视眼看不清楚,而他却看得清楚。
教师:看来同学说的还很有道理,你们同意吗?
学生:同意。
教师:那么请大家接着思考:如果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时晶状体不能自动变薄,那么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在视网膜的前方,因为晶状体越厚,其折光能力越强。
教师:你们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镜片来矫正?
学生:应该用凹透镜,因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教师:非常好,刚才我们猜想出了近视眼形成的原因及矫正的方法,但这毕竟只是我们的一个猜想,我们还必须想办法来验证一下。下面我们想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检验一下我们刚才的猜想,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套实验器材,大家先来认识一下。(实验器材跟演示实验器材一样,简单介绍器材及作用)
教师: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怎样完成实验可以检验我们刚才的猜想。(学生讨论并总结实验方案)
教师:除了近视眼之外,还有一种眼病:远视眼,大家有谁知道患上了远视眼的感受?
学生:我爷爷是远视眼,他看书的时候总是把书离眼睛很远,所以我想患上了远视眼,应该是看近处的物体模糊,而看远处的物体比较清晰。
教师:他观察得很仔细啊,那么请大家按照逆向思维,猜想一下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学生:远视眼也是由于晶状体的自动调节系统出了问题,当看近处的物体时,不能自动变厚而导致像在视网膜的后面造成的,应该用凸透镜来矫正,因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教师:那么我们按照刚才验证近视眼相反的方法就可以得到实验方法,现在请大家利用我们刚才介绍的实验器材,对近视眼及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的猜想进行验证。(学生实验)
教师:实验完成的组请举手,我想请两个组的同学来展示一下他们刚才实验的过程及得出的结论,哪个组的同学愿意上来展示一下?(学生展示实验过程)
教师:刚才大家通过实验验证了猜想,得到了近视眼和远视眼形成的原因及矫正的方法。那么你们在实验的过程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点评:探究性学习也需要一定的基本知识铺垫,也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本课中教师很好地发挥了参与合作和引领作用。学生利用教师制作的实验器材,主动积极探究“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情感体验充分,思维活跃,在释疑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了控制变量、观察测量、对比分析等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我刚才在对近视眼进行矫正的时候发现,用桌子上的镜片进行矫正时,效果很好,而用我自己的眼镜来矫正时,效果不是很好。
教师:你的发现很好,那你有没有想过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我还没想好,但我想可能是由于我的眼镜和桌子上的镜片的度数不一样吧?
教师:很好,那我们现在把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外进行探究,就是为什么你的镜片矫正时,像不是很清晰,而用桌子上的镜片矫正时,像会很清晰。
教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
教师:(在学生谈到保护眼睛的时候,给大家介绍一些保护眼睛的方法)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保护眼睛的资料。(投影:保护眼睛的方法)
教师:关于保护眼睛的方法,你们还可以通过上网、查阅书刊等途径获得更多保护眼睛的方法,在课外的时间在班级内开展讨论活动。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就到这里,下课。
总评:本节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探究生活中物理现象的一个典型课例。此课从准备到实施凸现了三大亮点:一是自制“可变焦水凸透镜”,匠心独运、巧夺天工,使人眼复杂的晶状体调光过程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抓住了改造工具认识自然这一科学探究的关键;二是教师合理地利用故事、多媒体动画、学生随身物品等多种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眼的结构、成像原理和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方法;三是教师充满关切、富有情感和启发性的语言,调动了学生内心体验,学生们全身心投入、积极探究,学习氛围浓、效果好。这是一节参加全国比赛的课,获得了全国第三届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初中组一等奖,但留下了精心雕琢、打磨,追求完善的痕迹,存在对探究主题:“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这一教学重点内容突出不够的缺点。
眼睛和眼镜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参与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使其能自觉注意保护视力。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
【教学难点】
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的培养。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挂图、眼睛模型、投影仪、课件、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眼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滚动放映一组与眼睛有关的一组图片和视频,最后画面定格在一幅带眼镜的卡通画面上: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认识到眼睛是人体中一个既复杂又奇妙的器官,它帮助我们认识身外的世界,判断物体的大小、距离、质感、颜色及长宽等等,但在我们周围许多人的眼睛出现了问题:
汇报上一节课布置的近视率的调查结果:
结果表明,近视已是我们同学们中存在的很普遍的视力问题。你想知道有关近视的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确定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问题一:眼球的结构及视物原理:
上节课已布置让学生查阅有关眼睛的资料:
放投影片,课本图3.4-1,眼球的结构,让不同的小组通过挂图和投影片讲叙,然后其他小组补充:
师生总结:
1.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近似球体。此外,还有一些附属结构。
2.眼球由角膜、晶状体、瞳孔、虹膜、睫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组成。
3.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4.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作用,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5.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小组交流:有关眼睛的结构各小组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让其他小组解决:
问题如下:
1.眼睛的睫毛、眼皮不属于眼球的构造,属于什么?(解答:眼球的附属结构:有使眼球运动的肌肉,保护眼球的眼睑、睫毛、结膜、泪器。)
2.眼睛睫状体起什么作用?(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3.眼睛中瞳孔起什么作用?(眼睛瞳孔的作用能改变大小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若在一个阳光普照的室外环境下,由于我们的眼睛不用太多光线来观看物体。瞳孔会自动收缩;相反,在漆黑的环境下,由于我们需要更多的光线来看物体,瞳孔便会自动扩张,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
4.视网膜起什么作用?(眼睛中视网膜的作用是把物体成的像的光能转变为神经冲动,再经过通往大脑的神经把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到达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5.既然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那么物体能成什么样的像?(光线由物体射入眼球,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的折射,然后到达视网膜形成倒像,但我们看见的物体都是直立的物像,是因为受生活经验的影响。)
师生总结:我们的眼睛就是这样:光线由我们所观看的物体发出,经过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再由角膜及晶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再会聚在视网膜上(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一)眼睛(板书)
主要构造:
设问:我们的眼睛实在了不起,我们不需要像摄影师那样,要考虑到环境的光暗或物体距离,我们的眼睛会自动调节,只要眼睛各部分运作正常,每一次我们均可“摄”取一张美丽动人的“相片”。有些人单靠自身眼睛的调节已不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这种情况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处理?
问题二: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
小组交流:1.近视眼的成因: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者晶状体太凸,折光能力太强,致使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还未到达视网膜就已聚成一点,而当光线到达视网膜时又都分散开,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2.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远视眼是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或者晶状体太扁,折光能力太弱,致使近处射来的平行光线到达视网膜时,还没有聚成一点,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设问:那么怎么矫正近视眼和远视眼?你们能不能通过实验模拟矫正近视和远视的过程?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
1.矫正近视的模拟实验方案:
取一个凸透镜,蜡烛、光屏和近视眼镜。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按图3-34所示摆好,调节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使得在光屏上得到一个蜡烛的缩小实像。我们用白纸板模拟眼睛的视网膜,上述实验,表示正常眼看物体时,能在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像。
图3-34
把蜡烛向左移动一定距离,此时蜡烛的实像不再落在光屏上,光屏上蜡烛的形象变得模糊,用另一张白纸在光屏前移动,可得到蜡烛清晰的像。这个实验模拟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近视眼视网膜的前方。
用一个近视眼镜镜片放在凸透镜前,模拟近视眼用凹透镜来矫正视力。这时物体发出的光通过凹透镜发散后再进入眼睛(凸透镜),可以看到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蜡烛像。
2.矫正远视的模拟实验方案:
教师对学生的方案表示赞扬并总结。
问题三:怎样爱护眼睛:
播放课件:生活中的错误用眼方法:
请几位戴眼镜的同学说说戴上眼镜之后在生活中和学习中的不方便之处。思考怎样注意用眼卫生?同学们举例说明。
教师补充:形成近视眼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是形成学生近视眼的主要因素。
儿童、青少年眼睛中的晶状体弹性强,睫状体的调节能力大,但是如果看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书本放得离眼太近,或采光、照明条件不好,或持续用眼的时间过长,都会使睫状体内的肌肉持续收缩。晶状体凸度增大,久而久之,一旦看远方物体时,睫状体内的肌肉就不能放松。变凸的晶状体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就造成了假性近视。
发生假性近视以后,如仍不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会造成变凸的晶状体不能恢复正常,就会变成真性近视。
播放课件:你的眼睛累了吗?专家教你做放松眼睛的眼部体操,学生一起跟着做。
三、课堂总结:
学生分组概括本节的内容。
设问:你还有那些想知道的问题可利用留言板和老师。同学继续交流。
四、课后拓展:
阅读科学世界“眼镜的度数”,回答提出的二个问题。
五、板书设计:
一、眼睛
(1)结构:
(2)成像原理
二、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用凹透镜
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用凸透镜
眼睛和眼镜 篇4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是如何矫正的。
2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及矫正方法的探究,提高利用物理方法认识和解决人体生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可变焦水透镜的成像模拟实验,尝试应用控制变量、对比、替代等一些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强化眼保健意识。
(2)体验科学规律、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海伦・凯勒的简介,体会残疾人的痛苦和对生活的热爱。
点评:课堂教学是由教学目标、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要素构成的。本课依据课程标准“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这一教学目标,以人体的器官──眼睛为研究对象,以眼睛的成像原理,眼疾的原因及其矫正的方法和器具为主要内容载体,生发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度六条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全面具体,教育要素的挖掘充分,教学目标的表述准确、切实。
【新课教学】
1 新课引入
教师:生活中有一种说法,叫:“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说明眼睛是我们最值得信赖的。你们有没有想过,有的人一生都生活在黑暗中,感受是怎样的?其实大家只要有生活在漆黑的夜里的经验,就不难体会一个失明的人对光明的渴望。下面请大家听一篇散文。
(播放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背景音乐:“二泉映月”)
教师:听完了这篇散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眼睛对于我们非常的重要。我们应该爱护自己的眼睛。
教师:看来,眼睛对于我们真的很重要,那么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探究与眼睛和眼镜有关的知识、问题。
点评: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激发探究眼疾成因,预防近视和失明的强烈欲望。
2 新课教学
教师:眼睛作为人的一个重要器官,有一个最基本的功能:看东西。那好,我们首先就来探究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1)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教师:关于眼睛的结构和基本的成像原理,我们在七年级的生物课里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学生:①人的眼睛由晶状体、角膜、视网膜等结构组成,其中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②人的眼睛相当于一架照相机。
③眼睛会患近视和远视病。
④眼镜有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其中近视眼镜是一个凹透镜,而远视眼镜是一个凸透镜。
那么眼睛的成像原理和我们曾经学过的一种什么光学器材很相似?(照相机),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照相机能够使远近不同的物体都能在胶片上成一个清晰的像,靠什么来调节?
学生:镜头和胶片的距离。
(flash课件展示:照相机的调节作用)
教师:眼睛也能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也是这样调节的吗?
学生:不是,因为眼睛的晶状体和角膜之间的距离是无法调节的。
教师:那么眼睛调节什么才可能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原来,眼睛的晶状体是一个特殊的凸透镜,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它的厚度可以调节,可以通过睫状肌实现自动调节。
(f1ash课件展示:晶状体的厚度调节)
教师:下面我们来模拟眼睛的调节作用,大家通过实验观察,看是否能得到一些启示。
*自制实验器材:用自制水凸透镜(可通过连接在一起的注射器改变其厚度)模拟晶状体,蜡烛模拟眼前的物体,光屏模拟视网膜。(教师简单介绍实验器材,并演示眼睛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如何调节的)
学生总结: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自动变厚,其折光能力变强;看远处的物体时,晶状体自动变薄,其折光能力变弱。
点评:基本知识内容及物理事实的教学,可以采用传统的讲授、演示、讨论的方法,本课仍采用了这些方法,但恰到好处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特别是可变焦水透镜教学模具的制作和演示应用,使“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这一问题的教学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落实。在非探究性内容的教学中仍渗透了探究的思想方法,特别是实验手段的创新,给了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专门的操练式创新教育对学生的作用可能会更大些。
教师:如此看来,眼睛还是一架非常高级的变焦照相机。眼睛有出问题的时候吗?会出什么问题?
学生:红眼病、角膜炎、沙眼、近视眼、远视眼等。
教师:下面我们就重点来探究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问题。
(2)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教师:我想先来调查一下我们班有多少同学患近视眼?(大致统计)
教师:队伍还不小,看来我们还是非常有必要来探究有关近视眼的问题,下面我想请一位患近视眼的同学来配合我做一个小实验。
实验:让一患近视眼的学生摘掉眼镜朗读一首诗,不断向远处移动白纸。
教师:大家通过刚才的小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近视眼患者看近处的物体清晰,而看远处的物体模糊。近视眼镜(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教师:“看远处的物体很模糊”这是患上了近视眼最典型的症状,你们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我觉得可能是视网膜出了问题,因为患了近视眼就看不清物体了。还有可能是字太远了,像变小了,所以看不清楚了。有可能是晶状体的自动调节功能失调所造成的。
教师:这是刚才同学们对近视眼成因的猜想,下面我们一起来对同学的猜想作出分析评价。
学生:第一个猜想不对,我觉得不是视网膜出了问题,因为如果是视网膜出了问题,那么我们看近处的物体时也会看不清楚。
学生:也不是因为字太小了,因为我和我的同桌同学离黑板一样远,我患了近视眼看不清楚,而他却看得清楚。
教师:看来同学说的还很有道理,你们同意吗?
学生:同意。
教师:那么请大家接着思考:如果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时晶状体不能自动变薄,那么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在视网膜的前方,因为晶状体越厚,其折光能力越强。
教师:你们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镜片来矫正?
学生:应该用凹透镜,因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教师:非常好,刚才我们猜想出了近视眼形成的原因及矫正的方法,但这毕竟只是我们的一个猜想,我们还必须想办法来验证一下。下面我们想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检验一下我们刚才的猜想,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套实验器材,大家先来认识一下。(实验器材跟演示实验器材一样,简单介绍器材及作用)
教师: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怎样完成实验可以检验我们刚才的猜想。(学生讨论并总结实验方案)
教师:除了近视眼之外,还有一种眼病:远视眼,大家有谁知道患上了远视眼的感受?
学生:我爷爷是远视眼,他看书的时候总是把书离眼睛很远,所以我想患上了远视眼,应该是看近处的物体模糊,而看远处的物体比较清晰。
教师:他观察得很仔细啊,那么请大家按照逆向思维,猜想一下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学生:远视眼也是由于晶状体的自动调节系统出了问题,当看近处的物体时,不能自动变厚而导致像在视网膜的后面造成的,应该用凸透镜来矫正,因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教师:那么我们按照刚才验证近视眼相反的方法就可以得到实验方法,现在请大家利用我们刚才介绍的实验器材,对近视眼及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的猜想进行验证。(学生实验)
教师:实验完成的组请举手,我想请两个组的同学来展示一下他们刚才实验的过程及得出的结论,哪个组的同学愿意上来展示一下?(学生展示实验过程)
教师:刚才大家通过实验验证了猜想,得到了近视眼和远视眼形成的原因及矫正的方法。那么你们在实验的过程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点评:探究性学习也需要一定的基本知识铺垫,也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本课中教师很好地发挥了参与合作和引领作用。学生利用教师制作的实验器材,主动积极探究“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情感体验充分,思维活跃,在释疑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了控制变量、观察测量、对比分析等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我刚才在对近视眼进行矫正的时候发现,用桌子上的镜片进行矫正时,效果很好,而用我自己的眼镜来矫正时,效果不是很好。
教师:你的发现很好,那你有没有想过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我还没想好,但我想可能是由于我的眼镜和桌子上的镜片的度数不一样吧?
教师:很好,那我们现在把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外进行探究,就是为什么你的镜片矫正时,像不是很清晰,而用桌子上的镜片矫正时,像会很清晰。
教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
教师:(在学生谈到保护眼睛的时候,给大家介绍一些保护眼睛的方法)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保护眼睛的资料。(投影:保护眼睛的方法)
教师:关于保护眼睛的方法,你们还可以通过上网、查阅书刊等途径获得更多保护眼睛的方法,在课外的时间在班级内开展讨论活动。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就到这里,下课。
总评:本节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探究生活中物理现象的一个典型课例。此课从准备到实施凸现了三大亮点:一是自制“可变焦水凸透镜”,匠心独运、巧夺天工,使人眼复杂的晶状体调光过程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抓住了改造工具认识自然这一科学探究的关键;二是教师合理地利用故事、多媒体动画、学生随身物品等多种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眼的结构、成像原理和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方法;三是教师充满关切、富有情感和启发性的语言,调动了学生内心体验,学生们全身心投入、积极探究,学习氛围浓、效果好。这是一节参加全国比赛的课,获得了全国第三届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初中组一等奖,但留下了精心雕琢、打磨,追求完善的痕迹,存在对探究主题:“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这一教学重点内容突出不够的缺点。
眼睛和眼镜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是如何矫正的。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及矫正方法的探究,提高利用物理方法认识和解决人体生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可变焦水透镜的成像模拟实验,尝试应用控制变量、对比、替代等一些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强化眼保健意识。
(2)体验科学规律、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海伦・凯勒的简介,体会残疾人的痛苦和对生活的热爱。
点评:课堂教学是由教学目标、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要素构成的。本课依据课程标准“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这一教学目标,以人体的器官──眼睛为研究对象,以眼睛的成像原理,眼疾的原因及其矫正的方法和器具为主要内容载体,生发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度六条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全面具体,教育要素的挖掘充分,教学目标的表述准确、切实。
新课教学
1、新课引入
教师:生活中有一种说法,叫:“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说明眼睛是我们最值得信赖的。你们有没有想过,有的人一生都生活在黑暗中,感受是怎样的?其实大家只要有生活在漆黑的夜里的经验,就不难体会一个失明的人对光明的渴望。下面请大家听一篇散文。
(播放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背景音乐:“二泉映月”)
教师:听完了这篇散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眼睛对于我们非常的重要。我们应该爱护自己的眼睛。
教师:看来,眼睛对于我们真的很重要,那么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探究与眼睛和眼镜有关的知识、问题。
点评: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激发探究眼疾成因,预防近视和失明的强烈欲望。
2、新课教学
教师:眼睛作为人的一个重要器官,有一个最基本的功能:看东西。那好,我们首先就来探究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1)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教师:关于眼睛的结构和基本的成像原理,我们在七年级的生物课里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学生:①人的'眼睛由晶状体、角膜、视网膜等结构组成,其中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②人的眼睛相当于一架照相机。
③眼睛会患近视和远视病。
④眼镜有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其中近视眼镜是一个凹透镜,而远视眼镜是一个凸透镜。
那么眼睛的成像原理和我们曾经学过的一种什么光学器材很相似?(照相机),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照相机能够使远近不同的物体都能在胶片上成一个清晰的像,靠什么来调节?
学生:镜头和胶片的距离。
(flash课件展示:照相机的调节作用)
教师:眼睛也能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也是这样调节的吗?
学生:不是,因为眼睛的晶状体和角膜之间的距离是无法调节的。
教师:那么眼睛调节什么才可能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原来,眼睛的晶状体是一个特殊的凸透镜,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它的厚度可以调节,可以通过睫状肌实现自动调节。
(f1ash课件展示:晶状体的厚度调节)
教师:下面我们来模拟眼睛的调节作用,大家通过实验观察,看是否能得到一些启示。
眼睛和眼镜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眼球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3)了解用眼护眼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晶状体的形状对观察景物的影响”的演示,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的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用眼护眼教育,强化眼保健意识,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眼睛。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2学情分析
学生对眼睛和眼镜较熟悉,生物课上已经对眼球的结构、近视眼和良好用眼习惯有所介绍,所以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已有良好的基础。从物理的角度了解眼睛,了解正常眼睛的调节对于刚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学生来说理解上有较大难度。由于学生刚接触物理,对于科学探究能力较差,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待培养。
3重点难点
重点:
1. 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 科学用眼习惯的养成
难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为什么有的眼睛要戴上眼镜才能看清物体?这节课我们从物理的角度来学习有关眼睛的知识。
活动2【讲授】一 眼睛是如何看清物体的
1.复习眼球的结构。
投影眼球图片,将构造中视网膜和晶状体空出请学生填空。
重点讲解晶状体和视网膜,提出问题:晶状体的形状和学过的哪种光学器件相似?
2.播放视频:牛眼照相机
归纳: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将精彩尽收眼底。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角膜和晶状体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经过大脑的处理感受到了正立的实像,人就可以看到物体了。
活动3【讲授】正常的眼睛调节
1.学生体验活动:眼睛看投影仪,手拿上面有字的纸突然移至眼前,看纸上的字,体会这一瞬间眼睛有何感受?引发猜想,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眼在怎样进行调节?
2.对照照相机的调节提出眼睛不同于普通照相机的神奇之处。提出问题:普通照相机靠改变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像距)使底片出现清晰的像,人的眼睛晶状体到视网膜的距离基本不变,它是靠改变什么使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呢?
3.动画模拟:看远处物体,晶状体变薄,看近处物体,晶状体变厚。
归纳:为了达到合适的折光效果,晶状体通过变厚变薄改变它的折光能力。看远处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看近处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自动调节折光能力。指出:眼睛是一架精巧的可连续变焦的照相机。
活动4【活动】三 近视眼和远视眼及其矫正
1.近视眼的成因
学生活动:比较正常眼和近视眼的眼调节能力。请一个近视的同学和眼睛正常的同学从远到近看同一物体,比较他们看清物体的情况。
引导学生得出近视眼的典型症状。引导学生分析:正常眼看远处物体可以成像于视网膜上,近视眼看东西模糊,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提出问题:近视眼看远处物体成像于视网膜前还是视网膜后?近视眼是如何形成的?
2.学生对比“近视眼的症状和成因”学习“远视眼的症状和成因”。
3.探究活动一:近视眼和远视眼的诊断
(1)提出问题:教师设置不正常眼,分小组安排近视眼或远视眼,学生以眼科小医生的身份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诊断。
(2)设计方案,分组探究
根据探究目的,围绕如何进行诊断展开讨论,初步确定一个基本的方案。然后学生进行探究以期能得出满意结论。教师巡视、为部分同学提供帮助
(3)交流
鼓励学生大胆参加交流:
A.探究结论是什么?
B.如何操作、怎样得出的结论;
C.有意识地与他人方案进行对比评价。
4.探究活动二: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1)提出问题:如何对你桌上的近(远视眼)进行矫正?
学生作出猜想并指出猜想依据
(2)分组探究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解决问题
(3)交流评估
分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A、探究结论是什么?
B、有意识地与他人方案进行对比评价。
C、还有没有什么发现
活动5【讲授】四 保护眼睛
1.患近视的同学谈体会:近视给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不便
2.播放图片:爱眼屋
师生共同指出不良用眼习惯
师生交流:保护眼睛,除了杜绝上述不良用眼习惯,我还应做到:
教学生一种眼保健方法
眼睛和眼镜 篇7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内容分析:
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本节把眼睛作为一种像照相机那样的光学仪器,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眼睛的成像原理、眼疾的原因及其矫正的方法,使学生获得一些实际知识。
学情分析:
眼睛的成像原理、眼疾的原因及其矫正的方法,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些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了解眼睛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点难点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策略方法自学:
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预习本课。
教学媒体投影设备,挂图。
引入新课
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是一个相当复杂天然光学仪器,从结构上看,眼球非常类似于照相机(或者说类似于摄像机)
讲授新课
眼睛的作用相当于凸透镜,照课本图4―12或利用教学挂图讲解眼睛的结构,成像原理,并可以把它与照相机作比较。
学习过眼睛的构造,学生可以了解眼睛是怎样观察物体的。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了解(生活物理社会)
接着可以问学生:
用凸透镜使距离不同的物体成像,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会不同。而用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像都成在视网膜上,即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不变,这不是与透镜成像规律有矛盾吗?
这样就引出了眼睛的调节作用。
介绍眼睛的调节作用。
进一步向学生提出由于生理上的原因,有些人单靠自身眼睛的调节已不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这种情况应如何处理?
这就是视力缺陷及其矫正的问题。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
如果眼睛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会造成晶状体变凸,或睫状体疲劳过度,使调节能力降低,这样就容易形成近视眼。
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眼保健知识。近视眼及其矫正照课本图4―14(a)进行讲解。
P91学生活动(通过两个透镜观察物体)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
远视眼及其矫正照课本图4―14(b)进行讲解。P91学生活动(通过两个透镜观察物体)
让学生仔细观察近视镜片和远视镜片,看看有什么不同;度数深的眼镜和度数浅的眼镜镜片有什么不同?
物体通过眼睛后成在视网膜上的是一个倒立的实像,但是人的感觉却是正立的实像,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人的眼睛与生俱来就已习惯于这种视觉感受。
课件下载八年级物理眼睛和眼镜1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眼睛和眼镜 篇8
一、教材分析
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天然光学仪器,从结构上看,眼球非常类似于照相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眼镜的结构,知道晶状体的形状对观察景物的影响。通过对近视眼、远视眼成因的研究和矫正方法的讨论,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二、课标分析
了解人眼的成像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方法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知识学生是非常熟悉的,有很多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或多或少有所了解,故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让学生在课前提前搜索、调查、查阅相关资料、对其进行分析总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展示才华的机会多给与他们。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
2.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3.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特点及其矫正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对比发展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矫正视力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眼睛保健教育
3.使学生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学习重点:人眼成像的原理。
学习难点:利用水透镜探究近(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
突破措施:通过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小组展示
六、教学资源准备
凸透镜、凹透镜、激光笔、PPT课件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
同学们你们知道人的一生80%的信息是通过我们的眼睛获得的吗?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带我们领略多彩斑斓的世界,你们知道眼睛是如何成像的吗?这节课就来学习《眼睛和眼镜》。
观察结合眼睛的构造思考回答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25分钟)
认识眼睛
1.人眼的结构出示人眼结构图片,对照图片请同学们说出眼睛的主要结构?教师强调:晶状体、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人眼成像的原理: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呢?人眼如何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1.提出问题:人眼如何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教师图片展示
2.实验探究探究内容:利用水透镜体验眼睛是如何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实验器材:水凸透镜,光具座,光屏
1.实验步骤:
(1)利用水透镜在基础曲度下使发光体成清晰的像。
(2)将发光体远离水透镜,调整水透镜厚度使光屏上的像再次清晰。
(3)将发光体靠近水透镜,调整水透镜厚度使光屏上的像再次清晰。
2.结论:
(1)当看远处物体时,将水抽出,水透镜变薄,像变清晰。
(2)当看近处物体时,将水注入,水透镜变厚,像变清晰。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提出问题: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呢?教师图片展示成因成因: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远物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实验探究内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实验器材:水凸透镜,光具座,光屏活动1:近视眼的成因实验步骤:
(1)利用水透镜在基础曲度下使发光体成清晰的像
(2)将水透镜中注入一些水,让水透镜变厚,观察像是否变的模糊。
(3)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
结论:(1)近视眼患者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变强。
(2)近视眼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前方。
活动2:近视眼的矫正
实验步骤:
(1)向后移动光屏恢复水透镜成近视眼时的状态。
(2)在水透镜前方添加透镜直至像再次清晰。结论:近视眼患者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教师图片展示矫正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近物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
(三)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1.提出问题:远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呢?教师图片展示成因2.实验探究探究内容: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实验器材:水凸透镜,光具座,光屏
活动1:远视眼的成因实验步骤:
(1)利用水透镜在基础曲度下使发光体成清晰的像
(2)将水透镜中抽出一些水,让水透镜变薄,观察像是否变的模糊。
(3)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
结论:(1)远视眼患者晶状体变薄折光能力变弱。
(2)远视眼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后面。
活动2:远视眼的矫正
实验步骤:
(1)向前移动光屏恢复水透镜成远视眼时的状态。
(2)在水透镜前方添加透镜直至像再次清晰。我的发现:远视眼患者需要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四)保护视力的方法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如何保护我们的.视力课堂小结:
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困惑?
观察投影说出眼睛的主要组成部分:睫状体、晶状体、瞳孔、视网膜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小组交流展示答案小组成员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小组合作讨论及对实物感知,养成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通过实际操作,感受物理实验操作的严谨性,增强动手的能力,激发学习物理的热情。
巩固练习(5分钟)
导学案课后巩固练习
学生自主当堂完成,教师现场答疑解惑
巩固课上学习知识,做到堂堂清。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八、板书设计
第4节眼睛和眼镜
一、眼睛
(1)结构:
(2)成像原理
二、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用凹透镜
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用凸透镜
九、教学反思
发掘学生形成近视眼的主要原因,例如长时间在光线太强或光线太弱的情况下看书;学生看书的坐姿不端正导致看书的距离太近;学生长时间关注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屏幕;不合理饮食等都有可能造成近视眼。应该怎么做?可以经常做眼保健操、眺望远处的物体、佩戴防蓝光的眼镜、端正坐姿让眼睛离书面的距离30~40cm左右,注意合理饮食。
眼睛和眼镜 篇9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物理(八上)》第68-71页,主要包括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课型:新授课
二、教材分析和设计思想
眼睛和眼镜是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了解凸透镜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的应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的一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眼睛、近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观察世界的窗口。《眼睛和眼镜》这一节从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逐步展开,在介绍眼睛的调节作用后,进一步引出了视力缺陷及其矫正的问题.
1.模拟眼睛成像,随后,由模拟眼球成像实验与真正的眼睛的区别引出眼睛的调节作用。从长时间的近观导致眼睛的病变引入课题。
2.近视眼和远视的成因,让学生在上一个实验的基础上选用器材,进行对比实验,验证猜想。
3.近视和远视的矫正。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突出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把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地应用已学到的知识,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模拟眼睛成像活动,经历、体验和领悟眼睛成像的原理,通过比较实验,领会近视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关心残疾人和热爱世界的情感;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四、教学要点
1.重点: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2.难点:眼睛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五、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以启发式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知识)。
六、教具
凸透镜3只(焦距不同)、白纸两张、凹透镜一只、光具座,蜡烛,打火机多媒体教学课件,湿抹布。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研究研究课题
(二)子课题1探究“眼睛为什么能看见物体”
(三)子课题2: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对比探究)
(四)子课题3:远视的成因和矫正
(五)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教师汇总。
(六)轻松一刻:呼吁大家爱眼护眼!
眼睛和眼镜 篇10
一、活动过程
1、上课、听课。振华上课,呈现自己的教学设计,备课组长观课。
2、集体评议。吕老师组织评课。备课组长根据看课提出自己的意见,多数教师从某个教学环节或教学内容说起,能够发现课堂上的一些问题,缺少明确的教学建议。
3、内容培训。备课的程序和内容指导
1)教学内容分析――提问两位教师,分析本课内容。
认识本课是一节知识应用课,本课教学内容是眼睛的视物原理和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透镜的作用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本课在这个基础上拓展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眼睛视物原理,成像与焦距有关),应用了透镜的会聚发散作用(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在成像的位置的确定上两条路线透镜的作用、凸透镜成像规律,二者结合在一起使用,综合性强。
2)教学目标分析――提问教师(刚结束教育技术培训学员)从哪些方面分析(ISM分析法型)
具体从三维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的布鲁姆分层分析。明确这节课的知识目标层次、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知识目标都是在“知道”的层次,但是结论的得出要经历领会透镜做作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础实现,还要经历分析成像的原因(分析能力),矫正近视远视的办法(综合能力),所以在能力要求上较高。在怎样的活动中学生才会容易的学会知识,获得学习的成功的体验?需要情感目标达成的活动设计。
3)学情分析――提问教师初二学生的特点,本课中学生学习的障碍?
照相机成像和眼睛成像之间的联系、凸透镜成像和眼睛成像之间的联系。模型和实物、模型和模型之间形成联系,对初二学生来说比较难,凸透镜成像规律本身就比较难,这节课属于应用就更难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难为简、树立学生学习信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都是本课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
4)教学方法和策略选择
.......
4、研究问题:
本课的重点眼睛为什么能看清远处和近处的物体?――设计演示实验,制作水透镜
本课重点近视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体现出教学过程、突出重点、知识联系,显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5、分组研讨:参与教师分成三组分别研讨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
6、小组汇报
二、活动总结(提供给教师,分组完成任务)
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要点
1、突破难点:眼镜视物。演示形象直观,能够引起学生的对于眼睛视物和凸透镜成像的联系。
演示实验:模拟人眼睛成像
教师准备:
1)需要制作水透镜,多次实践,确保成功演示成功
2)演示的步骤有助于学生的接受
3)设计讲解词。有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2、突出重点:近(远)视眼及其矫正
小组活动:近(远)视眼成因及矫正
教师准备:
1)器材的准备
2)活动达成的预期目标
3)活动的流程设计
4)小组活动任务设计
5)小组活动评价设计
6)小组展示的预计与评分
3、板书设计:
完整呈现本课的知识框架――突出重点
有助于于学生理解的版图版画――成因动画效果直观
简单的分析的过程――
…..
4、教学设计关键
1)体现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在本章的整体框架下理解本节内容――本课属于知识应用的教学,突出新旧学习之间的联系,能力要求较高。显性的知识内容:知道人眼视物原理、近(远)视眼及其矫正。隐性(已有)的知识内容:透镜的作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因素
能力要求:分析能力――人眼视物;综合能力――近(远)视眼及其矫正;实验能力――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发展(成因的猜测,矫正的方法、验证的实验步骤);小组合作能力
2)体现出教师对于学情的了解:
初二的学生理性思维较弱――突破方法:学生游戏情景将实际与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容易进入学习过程
分析综合能力也较弱: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师的讲授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并完成学习任务
3)体现出教师的设计技巧:每个环节紧紧相扣不孤立,各环节的之间的语言进行设计
5、设计技巧:
通过学前分析(内容分析、目标分析、学生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框架,选择合适教学方法策略。
在选择方法策略、以及制作过程要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搜索整合利用。
技巧:参看多个教学设计,列出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设计种采取的方法,择优、合适的纳入到自己的设计框架中。
三、活动反思
本次研讨活动,前半部是教师自有发言,好处是能够看看出教师的听课的状态和水平,不足是不能结合本次研讨的目标――形成优化的教学设计,研课值达到了建构出框架,具体设计没有形成,研课的活动后移一个环节,还要在后面几天形成设计。
观课前需要提出明确的观课任务,促进观课者积极思考。一开始就按照教学设计的框架进行听评课,研讨时目标定位,针对性强,也能促使活动目标的达成。
眼睛和眼镜 篇11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2.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3.了解用眼卫生及眼睛保健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
难点: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三、学习用具:眼睛模型、近视镜、老花镜
四、学习过程:
(一)提出问题
爱动脑筋的小明和爷爷都戴着眼睛,平时他有这样的观察和体会:爷爷看书读报时必须戴上眼镜,而看远处的物体时可以摘下眼镜;而自己看远处的物体必须戴上眼镜,而看书时可以摘下眼镜;视力正常的爸爸却既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也能看清远处的物体。那么作为 “心灵的窗户”人眼是如何看见周围物体的呢?小明和爷爷患各有怎样的眼睛疾病?他们各自佩戴的眼镜有什么特点呢?
(二)自主探究
眼睛是一个既复杂又奇妙的“照相机”,它帮助我们认识身外的世界。那么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吗?观察图5.4-1眼球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了解眼球是由哪些部分构成。
2.眼球好像一架 ,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 ,视网膜相当于 。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 ,可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量。
3.小组讨论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是凸透镜成像的那种情况?像有何特点?
4.认真观察图5.4-2,小组讨论我们的眼睛是如何看到近处和远处的物体的?
5.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是我们有些同学成了近视眼,有些人成了远视眼,你们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是怎么形成的吗?
(1)特点
近视眼只能看清 的物体,看不清 的物体.
远视眼只能看清 的物体,看不清 的'物体.
(2)成因及矫正
近视眼的晶状体太 ,折光能力太 ,自远处的光汇聚在视网膜的 方。所以我们要让进入眼睛的光提前发散,在眼睛前方放 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认真观察图5.4-4,观察近视眼同学的眼睛
近视眼的晶状体太 ,折光能力太 ,自远处的光汇聚在视网膜的 方。所以我们要让进入眼睛的光提前汇聚,在眼睛前方放 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3)自学《科学世界》眼睛的度数,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三)知识链接:
儿童、青少年眼睛中的晶状体弹性强,睫状体的调节能力大,但是如果看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书本放得离眼太近,或采光、照明条不好,或持续用眼的时间过长,都会使睫状体内的肌肉持续收缩.晶状体凸度增大,久而久之,一旦看远方物体时,睫状体内的肌肉就不能放松.变凸的晶状体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就造成了假性近视。发生假性近视以后,如仍不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会造成变凸的晶状体不能恢复正常,就会变成真性近视.
预防近视要做到:①读书、写字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约33 cm.②看书一小时后休息,要远眺几分钟.③要认真做眼睛保健操.④不要在直射强光下看书.⑤不在光暗的地方看书.⑥不躺卧着看书.⑦不在走路时看书.
五、学习小结:
1.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主要由瞳孔(好像照相机的 )、角膜及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 )、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 )组成。
2.近视眼佩戴 矫正。
3.远视眼佩戴 矫正。
六、达标检测:
1.自于物体的光经过晶状体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 B.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C.所成的像是实像 D.所成的像相对于物体是正立的
2.下列与近视眼不符合的是( )
A.晶状体曲度过大 B.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C.眼球前后径过短 D.可用凹透镜纠正
3.近,小华为了看清书上的字,眼睛与书的距离和视力正常时相比越越近了,这说明小华已( )
A.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B.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C.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D. 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4.下面是关于眼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分别填上近视眼、远视眼、正常眼
(2)图中甲眼、丙眼比较,不同点是:a ;b .
5.图中分别画出了眼睛看近处和看远处的各两种光路,在A、B、C、D四种光路中,__________描述了正常眼的成像情况;__________描述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__________描述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
A B C D
6.所示的眼镜的镜片是_______透镜,这种眼镜可以用于矫正_______眼。
眼睛和眼镜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眼睛的结构,知道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
2、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特点及其矫正方法。
过程方法
1、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精神。
2.通过几个问题的讨论,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去解释或联想某些生活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
1、使学生具有眼保健、保护视力的意识,注意用眼卫生。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近视眼及其矫正。
2、远视眼及其矫正。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每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用来观察周围的事物,获得信息,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呢?患有近视和远视的人要佩戴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眼睛和眼镜。
(一)眼睛
1、问题:眼睛就好像一架照相机,眼睛是如何看物体的呢?眼睛的构造是怎样的呢?
在学生说出内容基础上通过播放课件讲述: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
1、向学生了解近视眼看远处物体的现象
回答:只能看清近处物体而看不清远处物体。
师补充:由于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使晶状体变凸,或睫状体调节能力降低,远处的'景物的像成在视网膜前,形成近视眼。
2、如何使远处的光成在视网膜上呢?
学生用简单器材做探究实验
3、近视眼的矫正:
汇报实验结果:必须加一个光学元件对光起发散作用----凹透镜
4、日常生活中我们因如何保护自己的眼睛呢?
学生各抒己见说出平时保护视力的方法。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
1、让学生试着分析远视眼观察到的现象
生回答:只能看清远处物体而看不清近处物体。
总结: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近处一点的光未汇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上(即汇聚在视网膜后)
2、如何使近处的光成在视网膜上呢?
学生用简单器材做探究实验
3、远视眼的矫正
汇报实验结果:必须加一个光学元件对光起会聚作用----凸透镜
眼睛和眼镜 篇13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物理(八上)》第68-71页,主要包括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课型:新授课
二、教材分析和设计思想
眼睛和眼镜是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了解凸透镜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的应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的一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眼睛、近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观察世界的窗口。《眼睛和眼镜》这一节从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逐步展开,在介绍眼睛的调节作用后,进一步引出了视力缺陷及其矫正的问题.
1.模拟眼睛成像,随后,由模拟眼球成像实验与真正的眼睛的区别引出眼睛的调节作用。从长时间的近观导致眼睛的病变引入课题。
2.近视眼和远视的成因,让学生在上一个实验的基础上选用器材,进行对比实验,验证猜想。
3.近视和远视的矫正。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突出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把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地应用已学到的知识,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模拟眼睛成像活动,经历、体验和领悟眼睛成像的原理,通过比较实验,领会近视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关心残疾人和热爱世界的情感;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四、教学要点
1.重点: 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2.难点:眼睛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五、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以启发式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知识)。
六、教具
凸透镜3只(焦距不同)、白纸两张、凹透镜一只、光具座,蜡烛,打火机 多媒体教学课件,湿抹布。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研究研究课题
(二)子课题1探究“眼睛为什么能看见物体”
(三)子课题2: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对比探究)
(四)子课题3:远视的成因和矫正
(六)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教师汇总。
(七)轻松一刻:呼吁大家爱眼护眼!
眼睛和眼镜 篇14
教学目标
1.了解眼睛的简单构造和眼睛视物的基本原理。
2.通过实验模拟,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的方法。
3.培养学生跟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用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4.使学生有自觉保护视力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了解眼睛的结构,知道如何保护和矫正视力。
(2)知道用实验解决问题。
2.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视力的矫正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大家都知道,眼睛是认识世界的窗户,如果眼睛瞎了,你们想象一下你们的生活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甲:我们将看不见任何东西,整天在黑暗中摸索,很痛苦。
生乙:我们无法看书、写字,只能用手触摸盲文,用针刺出盲文代替书写。
生丙:我们将看不见蓝天、白云,过马路也不方便,将看不见同学的笑容。
师:眼睛瞎了,是很痛苦的。有的人先天就是瞎子,有的人因事故或疾病眼睛瞎了,我们健康人在生活中应该关心、爱护盲人,特别是过马路时要主动为盲人带路。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一辈子就只有一双眼镜,平时大家要注意用眼卫生,好好爱护自己的眼睛,每年的6月6日是世界爱眼日。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眼睛与视力矫正。
板书:第六节眼睛与视力矫正
二、新课教学
1.眼睛。
提出问题:
师:对于眼睛,大家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我想知道眼睛是怎么看见物体的'?
生乙:我想知道眼睛的构造。
生丙:我想知道眼睛变成近视眼、远视眼的原因。
生丁:我想知道近视眼镜,老花镜是怎样矫正近视眼、远视眼的。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以上这些问题这节课我们都要逐一探究。人眼的构造大家在生物课上学过,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人眼的构造由外到内是: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
教师出示眼球构造挂图或课件演示。
师: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课件演示课本P68图4―49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大家想一想眼睛看物体与什么类似?
生:与凸透镜成像类似。
师:从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来看,眼睛看物体相当于生活中的凸透镜成像的哪一种?
生:相当于物体距离凸透镜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板书:(1)人眼视物相当于凸透镜成像
师:请一个同学在教室的最前排和最后排看黑板上同一个“大”字。
小明同学在不同位置都能看到“大”字,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知识,远近不同的物体成的像的位置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要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视网膜(光屏)要不断移动(即眼球在不断变化用气球模拟),请大家思考一下:到底什么在变?
生:不是眼球在变,只能是晶状体在改变形状和焦距。
师:对。其实眼镜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晶状体在睫状体的作用下,改变厚薄,改变焦距(即调焦)。
课件演示课本P68图4―50正常眼看远处物体和正常眼看近处物体动感、形象,使学生加深印象。
板书:人眼看远近物体原理: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2.视力矫正。
师: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这是大家切身的问题,这两个问题,请大家先自学几分钟。
课件演示课本P68图4―51(a)近视眼将像成在视网膜前,(b)老花眼和远视眼将像成在视网膜后。
演示实验:用几个有不同焦距的凹透镜在凸透镜作为眼镜片,一个光源和一组眼睛模型如课本P69图4―52来探究视力矫正的方法。
模型中的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烧瓶后壁相当于视网膜,着色液体则表示玻璃体。
用光束照射每个眼睛模型,让学生根据光束聚焦位置确定出每个模型代表的是哪一种眼睛。
生:a是正常眼,b是近视眼,c是远视眼。
(1)探究近视眼的矫正。
师: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亡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为了能看清物体应在近视体眼睛前面放一个什么镜?说出根据。
生:应放一个凹透镜,因为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演示:放一个凹透镜,光还是会聚在视网膜前。
师:怎么办?
生:换一个凹透镜。
师:换――个什么样的凹透镜?
生:换一个更凹的凹透镜,即焦距更短的凹透镜。
师:怎么判断?
生:用手摸。
演示:用一个焦距更短的凹透镜可以使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师:町见要矫正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
板书:(1)近视眼的矫正:配戴凹透镜
师:近视眼还有其他方法矫正吗?
生:激光治疗。
师:介绍激光治疗的原理。
(2)探究远视眼的矫正。
师: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面上太短,因此来自近处一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为了能看清近处物体.应在远视眼前面放一个什么镜?说出根据。
生:应放一个凸透镜,因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演示:放一个凸透镜,光还是会聚在视网膜后。
师:怎么办?
生:换一个凸透镜。
师:换一个什么样的凸透镜。
生:换一个更凸的凸焦镜,即焦距更长的凸透镜。
演示:换一个焦距更长的凸透镜,光还是会聚在视网膜的。
师:怎么办?
生:换一个焦距更短的凸透镜,凸透镜焦距越短,折光能力越强。
演示:换一个焦距更短的凸透镜,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板书:(2)远视眼矫正:配戴凸透镜
课件演示: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3)眼镜的度数。
师:透镜焦距f的长短标志折光本领的大小。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通常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焦度,用f表示,即f=。
如果某透镜的焦距是0.5m,它的焦度就是f==2m-1
如果远视很严重,眼镜上凸透镜的折光本领应该大一些,透镜焦度就要大一些。平时说的眼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100的值。倒如,100度远视镜片的透镜焦度是1m-1,它的焦距是lm。
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近视眼和远视眼患者应到有关的眼科医疗部门去检查,请眼科专家诊断应戴什么样的眼镜,如果配制不好,会加剧视力下降。
3.如何卫生用眼,做好眼保健操
师:正常眼、近视眼的同学平时应如何做到卫生用眼?
生甲:不要长时间连续用眼,要注意休息。
生乙:要讲究卫生,毛巾要勤洗、勤晒。
生丙:要经常做眼保健操。
师:大家讲得很好,下面请大家在眼保健操乐曲声中做一遍眼保健操。
课后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眼睛的构造,人眼视物与凸透镜成像一样,知道了近视眼、远视眼的形成原因及矫正,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平时应注意保护眼睛。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