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物理教案设计 >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导学案人教版(精选15篇)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导学案人教版(精选1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导学案人教版(精选15篇)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导学案人教版 篇1

  ―新授课

  ★整体设计说明★本课由浮在水面的物体和浸没水中的物体是否都受到浮力引入新课,进而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自然展开,体验整个探究过程,重点培养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重点突破“突然出现”的、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溢水杯。根据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划分,本节课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探究知道浮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数据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并验证。按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探究浮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并在寻找过程中收集数据、总结规律。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在这个难点上先通过定量探究浮力大小和ρ液、v排的关系。再通过对数据“分析与论证”,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教材分析★

  本课安排在《压强和浮力》的最后一节,学生对于力和运动已经有较深认识,同时也说明本节综合性较强。

  ★教法建议★

  本课分为三个板块:认识浮力,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很多学生没有经历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直接进入了阿基米德原理,这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也是不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建议从真实的生活现象入手一一探究破解,加深学生对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理解。有条件的学校因设置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学情分析★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已经对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浮力有比较浅显的认识,但对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是否受浮力”及“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认识还不够,甚至存在错误的前概念。

  ★学法引导★

  大胆让学生对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猜想,然后一一设计实验来验证、破解。整个过程中不断穿插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缜密思考,交流与合作来归纳总结,加深认识。这样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来体会物理、体会科学的发展。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和方法

  (1)注重培养学生收集数据的能力。

  (2)注重培养对实验数据“分析与论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浮力,来培养其科学精神。(2)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感知实验的意义和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浮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约2分钟)

  请同学们看到讲台上的水槽,其中盛有一些水。现在将泡沫、木块、金属块放入。请同学们通过所观察到的现象来判断,哪些物体受到浮力。

  (学生:)

  木块泡沫被水托住了,所以受到浮力。请用你用桌上的仪器来验证,浸在水中的金属块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并求出它所受浮力的大小。

  (学生:)

  【设计意图】课始,通过展现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破除部分学生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不受浮力的错误前概念。

  二新课讲解

  1浮力的定义(约2分钟)

  老师把气球作为奖品送给回答问题的同学。“将球抛过去”(氢气球上升)

  没有关系,老师补一个给你。先请坐。谁能告诉大家是什么力使得气球向上运动?

  (学生:)

  原来物体浸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

  浮力: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的托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浮力概念,同时明白浮力不止是浸在液体中能产生,同时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是受浮力的。

  2关于浮力的探究(约25分钟)

  生活中与浮力有关的现象很多,请提出关于浮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猜想?可以先思考一下关于浮力大小的猜想

  (学生回答)

  下面请同学们用桌上的器材,来验证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浸入液体深度的关系。实验时请使其它变量保持不变。

  (学生:)

  接着咱们来验证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的关系。这里有一个塞满橡皮泥的气球,将它放入水中,请同学们记住此时指针的位置。拿出来,请这为同学来改变它的形状。再次放入,请同学们观察指针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这说明浮力大小和物体形状什么关系?

  (学生:)

  现在我们来实验探究一下:浮力大小与浸入体积的关系。这个圆柱体的每一格体积是0.2×10-3m3。我们使它浸入水中的体积每次增加一格,则它浸入水中的体积就会如表所示。我们通过实验来测算与之对应的浮力大小。

  我们把它所受的浮力大小输入。请寻找浮力大小与浸入水中体积的关系。可以讨论。

  (学生:)

  物体浸在水中时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浸入的体积成正比。

  (学生:)

  我们的结论是:浸在水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的体积成正比。这个规律在水中成立,在其它液体里是否也成立,我们换到酒精中来验证下。

  请大家仔细分析表格数据,并回答浮力大小和浸入酒精中体积的关系。

  关于浸入液体中的体积,阿基米德有着亲身体验,有人知道这个故事吗?掌声鼓励一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浸入液体体积就等于排开液体的体积。我们把v浸换成v排。

  (学生)

  科学研究表明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液体体积成正比。

  班上会游泳的同学请举手?如果游泳圈套在身上,你敢不敢去游泳?给你一个游泳圈,但我要提醒你这是一个破损的、吹不起来的游泳圈,你现在敢跳到游泳池深水区去了吧?

  (学生)

  能不能用我们刚才的结论来解释一下,没吹起的游泳圈为什么不能起到作用?

  (学生)

  回到我们的实验数据,已经完成了我们的研究任务,但其中是否还暗藏玄机,请仔细分析。

  (学生:)

  请大家进行数据分析,看能否得出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具体关系。

  (学生:浮力的大小还和液体密度成正比。)

  你是如何得出来的?

  还有其它数据能佐证吗?

  实验数据给了我们一个惊喜: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液体密度成正比。

  有了游泳圈就可以浮起来,对吧?

  (学生:)

  现在请你在空气中浮起来。

  (学生:)

  在水中能浮起来,在空气中却不行。请用刚才的结论解释一下好吗?

  (学生:)

  这是我们的两条结论,下面利用结论来做两到题目。

  如果v排不变,液体密度增大到两倍,那么浮力增大到原来的几倍?

  (学生:)

  如果液体密度增大到两倍后,v排再增大到三倍,那么浮力增大到原来几倍?

  (学生:)

  原来浮力和v排、ρ液的乘积也会成正比。那么v排、ρ液的乘积是什么呢?

  (学生:)

  我们把刚才所有的实验数据都放到一起来。然后用电脑算出排开液体的质量。把v排、ρ液遮盖住,我们的数据是不是也证明它们成正比?

  真的是。浮力和排开液体质量的比值是多少?

  (学生:)

  还有哪个物理量和质量的比值也是10n/kg?

  (学生:)

  浮力和排开液体所受重力之间是否会有联系,一起来看一下。先用电脑算出重力,再遮盖住排开液体的质量,请寻找关系。

  (学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真正的探究过程,将传统的验证实验改进成探究实验。让学生深刻体会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本过程虽然探究的七个环节都有体现,但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3.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f浮=g排(约5分钟)

  同学们提出了浮力等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猜想,下面咱们要来验证。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

  由步骤①、②我们可以算到浮力,③、④可以算到排开液体的重力。请注意步骤①中溢水杯中的水必须盛满。在动手实验时,请在纸上记录实验数据。现在从抽屉里拿出器材。

  不仅我们的实验符合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事实都符合,因此它可以称为一个原理。这个原理最早提出是阿基米德,所以该原理称之为:阿基米德原理。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浮力的概念,探究了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并得出了阿基米德原理。

  下面来我们做一个估测浮力大小的游戏。老师手上有一个重力不计的方形泡沫。请大家仔细观察它的大小。压入水中,使其浸没。请大家估测其所受浮力大小。

  (学生)

  请同学们报一下自己的估测数据,现实中的数据并非总是整数。我们来看一下哪一组估测最准确。

  【设计意图】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在本节课第二个部分属于理论分析,有必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其正确性,这也是浮力学科的特点之一。同时也可让学生学会使用溢水杯和理解溢水杯的构造特征。

  三课堂小结(约1分钟)

  让学生归纳这节课学到的知识。

  四课堂例题(约2分钟)游戏

  下面来我们做一个估测浮力大小的游戏。老师手上有一个重力不计的方形泡沫。请大家仔细观察它的大小。压入水中,使其浸没。请大家估测其所受浮力大小。

  (学生)

  请同学们报一下自己的估测数据,现实中的数据并非总是整数。我们来看一下哪一组估测最准确。

  五达标测试(约8分钟)学案

  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单独完成达标测试的8道题,对学生错误的题目进行讲解。

  六布置作业约1分钟

  完成课后作业3、4题

  ★板书设计★

  浮力

  一、认识浮力

  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

  受到的向上托力就叫浮力二、探究浮力

  与v排有关

  与ρ液有关

  阿基米德原理

  f浮=g排

  ★教学反思★

  本节是该章的核心内容,也是力学版块的重点和难点。教材中关于浮力的大小的得出是利用了溢水杯实验得出。笔者以为这是一节带有验证色彩的课型。若能加以改进设置为一堂探究课,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建构起相关的物理知识。本着这个想法笔者进行尝试,对课型进行了重新设置。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导学案人教版 篇2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第一册(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节(P141~P14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

  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4、板书设计 :

  第一节:浮力

  1、什么是浮力

  2、物体的浮沉

  (1)下沉:F浮<G

  (2)上浮:F浮>G

  (3)悬浮:F浮=G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3、浮力产生的原因

  5、布置作业:1、2、3、4、5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导学案人教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探究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过程。

  【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将气球和铁块分别扔到水里会怎样?但同样用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就不会下沉?如果制成潜艇却还可以浮沉自如,又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对于九年级的学生对浮力已有一些了解,通过情景激活学生脑海里的知识。学生通过搜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使思维发散。通过所列举的现象,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讲授新课1.研究什么是浮力

  学生研究:把乒乓球压入水中。观察乒乓球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有什么感觉?

  (设计意图:不仅自然引入浮力的概念,还让学生认识到这个力是竖直向上的,对浮力方向有一个初步认识,为猜想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后排开的液体的多少有关做好铺垫。)

  过渡:在水中上浮的物体,显然是受到了浮力的作用。但是,像石块这样的东西在水中下沉,是否也受浮力的作用呢?

  学生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实验研究得出浮力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设计意图: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排除错误观点“只有上浮的物体才受浮力,下沉物体不受浮力”。通过实验学会测量、计算浮力的一种方法,并通过观察再次发现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水的多少有关,为下面的探究做铺垫。)

  过渡:水会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浮力,那么空气会不会也对其中的物体有浮力呢?

  演示1:放飞的气球(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向上的托力。)

  演示2:把一物体放入水中用称重法测量浮力得到

  F浮=GF’(多媒体展示,增强可见度。)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称重测量浮力的方法)

  2.阿基米德原理

  过渡:小的物体可以用称重法求浮力,那么像轮船这样的大家伙又该怎么测浮力呢?

  演示3:阿基米德原理(结合课件展示,帮助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这一重要原理,同时采用新老教材两实验相结合的办法,突破学生理解上的障碍。)

  随堂练习

  1.将一物体系在弹簧测力计上,称得其重为100牛顿,将它放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80牛顿。则物体受到的浮力是

  A、100牛顿;B、80牛顿;C、20牛顿;D、120牛顿

  2.浸入水中的皮球,放手后,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

  A、浮力变大,重力变小;B、浮力不变,重力不变C、浮力变小,重力变小;D、浮力变小,重力不变。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识,掌握重点。)

  小结

  最后,由学生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哪些遗憾。通过交流、回顾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

  布置作业

  1、P97动手动脑学物理3、4、5。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浮力的利用。

  板书设计

  五、浮力

  1.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向上的托力称为浮力。

  2.称重法测量浮力的大小:F浮=GF’

  3.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用公式表示为:F浮=G排=ρ液gv排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导学案人教版 篇4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水的浮力》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对本节课做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初中科学八年级上第1章第5节内容,是继水的压强、水的密度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个与物理学有关的基本概念。本节课既是对前面压强与密度知识的生化和具体化,同时它又为后面学习力学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从实验入手,引导学生

  学习浮力的概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育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2)同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4.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1)由于人们掌握了浮力的知识,从而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制定为: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则为: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二:说学情

  当然,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需要考虑学生的情况,下面我来分析一下学情。

  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了通过预习,明白浮力的基本概念,对常见的船漂浮在水面、皮球浮在水面、水受到向上的力的现象也较为熟悉。在能力方面,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实验、观察、描述、区别、判断总结能力还较为缺乏,另外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容易产生焦躁厌学情绪,控制力还较弱,针对以上情况,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在课堂上应加于适当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三: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铁块会沉在水中,而铁船却能浮在水面上,同样由铁制成的潜水艇就能潜入水下航行。有些人游泳会淹死,而死海里,人们却能悠闲地躺在水面上看报。水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现象呢?

  生:有浮力的作用,死海的浮力更大。

  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怎样?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研究一下:

  水的浮力是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向上托的力。

  (二)科学探究

  一、浮力的存在和测量

  1、液体的浮力。

  将一只旋紧瓶盖的空矿泉水瓶压入水中时,手有什么感觉?――手会感觉到有一个力将手往

  上推。

  当放开手后,又会观察到什么现象?――由于水的浮力,瓶子将上浮最后浮出水面。

  结论: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一下吗?

  实验: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秤下,记下弹簧秤的读数,再用手托一下悬挂在空气中的物体,观察弹簧秤的读数?――弹簧秤读数变小。

  提问:弹簧秤的读数为什么会变小?

  回答:因为物体受到手对它向上的托力。

  将弹簧秤下的物体浸没在水下。你又发现了什么?――弹簧秤的读数也变小。

  弹簧秤的读数变小又说明什么?――说明水对物体也有一个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

  结论: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水的浮力就是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向上托的力。

  这个实验实际上也提供了一个测量浮力的方法,即将一个物体悬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在空气中时,读出弹簧秤的读数F=G,再将物体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秤的读数F’,则浮力的大小就是F浮=F-F’。(条件:物体在水中会下沉)

  推广:不仅是水,所有的液体都会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那么,气体也会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吗?

  2、气体的浮力。

  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是否也有浮力呢?生活中什么现象可以说明气体对物体也有浮力呢?(热气球、烟上升等等,注意风筝、直升机、飞机不是浮力的应用)

  怎么才能证实气体浮力的存在呢?

  实验:一个充足了气的球,气孔上插有打气针,打气针的另一端连着气囊,一开始打气针还没有完全插入排球的气孔,排球不会漏气,此时的杠杆是平衡的。

  当把打气针插入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气从排球跑到气球里面,气球体积变大,杠杆失去平衡,左边(球)上升,右边下沉。

  杠杆左边的质量不变,但由于排球里的气体压强大,传到了气球里面,这样排开大气的体积增加了,浮力也增加了,所以杠杆失去了平衡。

  得出:气体也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结论:1.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3.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4.浮力的单位:牛。

  总之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而老师知识一个参与者,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会学知识。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谢谢!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导学案人教版 篇5

  一、教材分析

  今天这一节课,我选的教学内容是小学《自然》第五册第10课《水的浮力》。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这一节课我选择的是三年级的学生。

  因为从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看,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自然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学生大多九岁左右,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在学习活动中他们能积极地思索,能努力地探索问题的结果。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活动中能充分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综合运用自然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根据《自然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智能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本课中学生要初步学会做说明水有浮力的实验)

  3、非智能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知识、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进一步树立学好自然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以及问题探索的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我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自主探索,实验操作,让学生知道: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确定为:认识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水的浮力。

  五、教学思路设计

  根据“主导和主体”、“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确定如下: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开放式教学法,具体分为三个部分。①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人人参与,积极动脑动手,给每个学生都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学有所得。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得出“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的结论;③通过归纳总结和大量的应用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2、从学的方面来说,分为两个部分。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系列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动脑、动手,运用自然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得出实验的结论。

  六、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包括实验器材和CAI课件等演示性教具。

  学具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泡沫塑料、充了气的气球、弹簧秤、钩码。

  教具和学具的使用,以其直观、形象、科学等特性,对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启迪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以及突破教学重难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教学过程

  本节自然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观图激趣,质疑引入”,第二个部分是“操作实验,发现规律”,第三个部分是“总结谈话,激发信心”。

  (一)第一个部分是“观图激趣,质疑引入”

  教师首先出示“潜水艇在水中航行”的多媒体画面,并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师叙述:同学们请看,画面中的潜水艇在大海中乘风破浪,你看它一会儿在水面上航行,一会儿又潜入了水中,多威武,多有趣呀!同学们,请想一想,潜水艇为什么能够在大海上航行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揭示其内在的规律。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利用直观的多媒体画面,结合教师的解说,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良好欲望,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作了一定的铺垫。

  (二)第二个部分是“操作实验,发现规律”

  本部分是本节自然课的重点,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指导学生认识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1)师讲述(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内容):

  同学们,在我们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一块泡沫塑料和一个充了气的气球,请分别把它们放入水槽中,用手向下按一按,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有什么感觉?每个同学都来试一试。

  (2)接下来让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检查。

  (3)分组实验完毕,组织学生讨论并汇报实验结果。

  ①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②用手按浮在水上的泡沫塑料和气球,有什么相同的感觉?

  (学生会说,泡沫塑料和充了气的气球会浮在水面上;用手按一按,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会感到有一种力等等。)

  ③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在这里,学生会说,泡沫塑料和充了气的气球在水中会受到一种向上的力。)

  (4)接下来教师小结:以上实验说明,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用多媒体出示并板书课题“水的浮力”。)教师随即在黑板上板书: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分组实验,让学生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并引出课题。

  第二个环节:指导学生认识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1)教师演示并叙述:同学们,老师将一个钩码放入水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放入水中的钩码是沉还是浮?(学生会说钩码会沉下去。)

  (2)接着,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受到水的浮力?你是怎样想的?(用多媒体出示)

  (有的学生说会,有的学生说不会)

  (3)钩码在水中究竟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呢?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水槽、弹簧秤、钩码),自己设计一个实验,研究下沉的物体究竟是不是受到了水的浮力?

  研究时,请注意:

  ①如果钩码受到水的浮力,会看到什么现象?

  ②如果钩码没受到水的浮力,结果会怎样?(用多媒体出示)

  接下来,我对学生要做的实验进行说明并且示范操作:在学生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这样来做这个实验。即将钩码挂在弹簧秤的小钩上,观察此时弹簧秤的刻度是多少,并记录下来;再将弹簧秤上的钩码没入水中,看一看此时弹簧秤的刻度又是多少,并作好记录;然后将两次记录的结果进行比较,看是否发生了变化,是怎样变化的。通过实验,可以看到,后一次记录的结果变小了,说明钩码在水中受到一种向上的力,把钩码往上托,使得弹簧秤的刻度变小了。这种力是一种什么力呢?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因此,就可以得出实验的结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当然,学生在实验操作的活动中,还会有其它的实验方法,在这里,不再一一说明。只要他们的实验方法可行,能得出实验的结论即可。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

  (4)接下来让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学生分组实验完毕,抽生汇报实验过程及其结果。

  ①你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

  ②在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③实验结果是怎样的?

  ④通过实验,你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在这里,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小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用多媒体出示并板书)

  (6)实验小结:通过实验1和实验2,我们已经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也就是说: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用多媒体出示并板书)。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自己提出设想,自己设计实验,自主探索,自己叙述实验的过程,得出实验的结论。这符合当代开放式的、学生主动去探索的教学思想。在本部分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动手动脑、合作学习的教学意图。

  第三个环节:指导学生认识水的浮力的应用

  (1)谈话:同学们,水的浮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请看多媒体课件“水的浮力的应用”。

  (2)请同学们观察、讨论:

  ①图中是什么物体?

  ②它们是不是利用了水的浮力?利用水的浮力做什么?

  ③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水的浮力?

  (3)抽学生说后教师小结。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在学生得出实验结论后,让学生说出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水的浮力这一现象的理解。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第三个部分是“总结谈话,激发信心”

  1、教师总结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自主操作、自主实验,我们已经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水的浮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我们要充分运用水的这一特性,使其为我们的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2、教师布置作业:在新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要为大家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课后自己思考:既然各种物体在水中都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有的沉有的浮?看谁最聪明,能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用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谈话,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自然、用好自然的信心,使学生能更加投入地参加到平时的自然课的学习活动中去。

  八、板书设计

  水的浮力

  一、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二、水的浮力的应用。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导学案人教版 篇6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8年级(下)第九章第四节《浮力》。下面就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计理念、教学方法、学情分析、教学程序六个方面说说如何上这节课的。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和气体的压强、压力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概念的认识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为学习下一章物体的浮沉、二力平衡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浮力大小的探究过程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识确定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浮力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通过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设计理念

  根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确定本节课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现象引出课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教师点拨 解疑释惑──创意设计 应用实践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具体教法包括:提问法、谈话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法等。

  五、学情分析

  任教的学校属于普通农村中学,有些学生上进心不强,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宜低起点入手。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四副图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构建浮力的概念。通过图9-29这个探究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了一步用手托石块使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这样一个步骤,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托力”的存在。再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浮力的大小时,先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说出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然后出示图9-30的器材,提出问题:如何测量装水的塑料袋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根据课文的步骤进行实验。实验时要引导学生逐步进行实验,得到科学的数据,将一组较好的数据板书到黑板上,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一个让学生信服的结论。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了科学家探究科学规律的过程。

  最后,利用我们身边的一些现象讨论验证得到的结论。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二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二是阿基米德原理法。归纳出两个探究过程。

  4、布置作业: 课本 p771、3、4

  第2题:鼓励有条件的学生上网查找,和同学交流讨论。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导学案人教版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③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探究试验

  四、教学器材

  瓶盖、玉米粒、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演示器(力学实验盒内的套装)、水槽、空易拉罐、水、大烧杯、小烧杯等

  五、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木头能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下沉的铁块也受浮力吗?(自己阅读粗略找出本节的主要内容)

  (二)、探究新知

  1、浮力的概念

  对生活现象的描述引出浮力的概念

  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

  演示实验:浮在水面上的瓶盖

  方向:竖直向上

  3、浮力的作用点

  通过学生的认知,规范为了研究方便,通常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4、浮力的大小

  (1)猜想: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实验1:在漂浮的瓶盖内逐渐加入玉米粒,随着玉米粒的增加观察瓶盖在水中的位置,猜想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不予评论)

  实验2:在大烧杯内盛满水,将空易拉罐逐渐压入水中,体会浮力大小变化,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不予评论)

  实验3: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沙筒在空气中的重力,再将沙筒逐渐浸入大烧杯的水中,直至浸没,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予以总结)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2)实验探究:物体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水的重力的关系?

  仪器介绍:弹簧测力计、水槽、大烧杯、小套筒、沙筒

  参照课本48页探究实验的内容和步骤进行探究实验(小组讨论)

  方案交流:需要测得的物理量,为了避免错误,减小误差,实验需要注意事项。

  进行实验:完成表格

  实验数据:

  沙筒重: 小套桶重:

  沙筒完全浸入水中后拉力F:

  浮力F浮:

  小套桶和水的总重G总:

  排出的水的重力G排 :

  交流数据,得出结论。

  结论:沙筒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水所受的重力

  (3)阿基米德原理

  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在上述实验中,(有)推导:G排=m排g=液V排g,所以,F浮= G排=液gV排。(液是指液体的密度)。

  (三)浮力练习

  课本50页第3题和第6题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布置

  同步训练《浮力》一节1-10题

  八、课后总结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附板书设计:

  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的作用点:通常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浮力的大小:测量F浮= G F

  阿基米德原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浮力公式:F浮= G排=液gV排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导学案人教版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天然课和生存履历中已经熟习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联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底子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均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睁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要害,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使用奠基了底子。浮力知识对人们的一样寻常生存,生产技能和科学研究有着遍及的实际意义。

  3、讲授目的

  (1)知识目的

  凭据讲授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讲授,要使门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偏向,明白浮力孕育发生的缘故原由,明白物体的浮沉条件。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工具

  1、学生器材:

  对于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相同的实验器材:一个烧杯、一个弹簧称、一块石头、一根细线、适量水。

  2、演示器材:

  一个小铁钉、一个木块、一个乒乓球、一个空心金属球

  五、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点击浏览更多说课稿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讲授容量大,以是反馈和牢固重要留待课后完成。要是讲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首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丈量浮力巨细的要领。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明白阿基米德原理实行作准备。二是受力均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泊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巨细的决定式。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导学案人教版 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掌握浮力相关概念和受力分析。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问题的比较与分类,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通过师生活动,培养提升学生的观察、质疑、分析、概括、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学习的精神;

  (2)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美好情感

  二、重点难点:

  受力分析;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生质疑、分析、概括、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策略

  三、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师生活动所需的实验器材。

  四、教学设计

  一、浮力的知识回顾

  问题1:关于浮力,你能回忆起哪些知识点?

  1.自主思考

  2.分组讨论

  3.小结归纳

  4.当堂巩固1.哪些物体受到浮力?

  2.浮力的方向?

  3.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4.称重法测浮力?

  5.阿基米德原理?

  6.物体的浮与沉?

  二、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演示)

  器材:弹簧测力计,物块A,水,烧杯

  问题2:你有哪些方法测量物块(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1.思考实验思路

  2.注意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导学案人教版 篇10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浮力》。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先来说,【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浮力》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第五课的内容,属于“物质世界”领域→“运动与力”范畴→“常见的力”部分。

  浮力是力在水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曾在上学期“运动和力”单元学习过重力、拉力等,认识了力是有方向的、有大小的,并且对重力和拉力进行了测量。

  学生本单元在前4课的学习中,了解了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

  本课通过研究物体沉浮的秘密,知道了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同时结论的得出又为后续学习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浮力的影响及其原因,改变液体的浓度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以及初中进一步学习浮力的计算奠定基础。可见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课内容对学生今后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教材分析:

  本课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通过“感受浮力”,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放入水中时,它就受到了水对它向上的推力,即浮力。通过“研究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又通过“测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从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接下来说,【学情分析】

  对本课要开展的探究活动来说,学生具有一定的能力。在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对于重力、拉力等“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他们往往认为,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重力等于0。不知道该如何测量浮力的大小。学生已有的经验不能解释为什么物体在水里会上浮。

  但是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他们对于探究过程有初步的了解,喜欢用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基础进一步指导他们完成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理解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3.找到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浮力是可以测量的,向上的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2.学会用科学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解决科学问题。

  依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本课的重点:

  【教学重点】

  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情分析,我将本课的难点确定为:

  【教学难点】

  学会用弹簧测力计科学测量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通过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排开水量的关系,得出: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为了更好地完成探究活动,需要进行如下准备:

  【材料准备】

  教学具:一个水槽、一个弹簧测力计、三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一个塑料量杯、一个小滑轮、一个吸盘式粘钩、渔线、记录单、水。

  需要说明的是,教材中测量泡沫塑料块“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时排开的水量、浮力,我发现学生难以把握其浸入水中的体积,因此课前在泡沫塑料块上做好标记,改为“测量同一个泡沫塑料块三分之一浸入水中、三分之二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三种状况时排开的水量、浮力”,提高了实验的目的性和准确性。

  【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感受浮力。(认识什么叫浮力,感受浮力,总结浮力的概念)

  1、感受浮力

  (1)上课伊始,我提出问题:“学习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东西容易浮?什么样的东西沉?”(轻、体积大)

  让学生复习以前的沉浮知识,以此来引出新问题。

  (2)然后我出示一块泡沫塑料块,问学生“根据以往经验,这个泡沫塑料块,会沉还是会浮?”(预测)

  “它会浮,为什么?”(很轻)

  同学说它轻,我接着问“轻,有没有重量?”

  “它在空气中如果下落会受到什么力?”(重力)

  “放到水中,除了受到重力,还受到什么力?”(浮力)〖引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

  (3)引导学生亲手感受。“用手压一压,感受一下这个力。说说手有什么感觉?”〖力看不到,必须感受。你能看到浮力吗?有什么办法感受到它的存在?〗

  这样设计是为了……〖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感受浮力,并且描述体验的感觉。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在水中受到向上的浮力。通过亲自动手,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2、通过几个问题,总结浮力的概念

  (1)当学生感受了浮力之后,请学生说说“这个力的方向是?这个力与平常的力有什么不同?”(垂直向上)

  (2)把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课题:浮力】

  (3)接着让学生把感受的浮力在图中标出来。“此时的泡沫塑料块一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能不能把它们画下来吗?”〖让学生的隐性思维显现出来,充分暴露他们的思维。〗

  师生共同对学生的画图进行评价。(表示力的箭头从物体的重心出发,重心是物体对角线的交叉点)

  (4)分析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提出问题“浮力与重力有什么不同?”(方向相反)

  “浮力与重力的方向相反,大小相等。”

  “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重力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时,浮力=重力。”【板书】

  接着联系生活,“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在体育活动中?”

  〖设计意图:对于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我通过亲自感受浮力、用图示的方法画出浮力与重力的关系,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过力的三要素,因此对于静止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有一定的认知困难,我通过打比方,把泡沫塑料块的这种状态比喻成拔河中的僵持状态,双方的力量均等。引导学生用具体形象的认识,理解浮力、重力的关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进入第二个环节,研究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1、提出问题

  学生在五年级上学期学习过测量力的方法,结合今天的教学内容,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看到浮力是一种向上的力,有办法测量吗?”随着问题的提出,把学生自然而然的带入第二个环节。

  2、讨论测量方法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了多种方法。

  (1)引导学生从科学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对他们提出的多种方法进行评价、筛选。

  (2)如果学生没有找到科学、可行的方法,我出示几种实验材料让学生设计出测量向上的浮力的方法。〖弹簧测力计只能测量向下的力,泡沫塑料块浮在水中,需要把向下的力进行转换,最好能借助一个仪器朝上拉――小滑轮。〗

  课本中介绍的实验装置由于橡皮泥遇水后吸附力不够强,实验失败率较高。在多次实践后,我对教具进行了改进。准备一只透明的塑料量杯,在底部吸附粘钩,在上面装上小滑轮。利用一根线穿过小滑轮,一端系住泡沫塑料块,一端挂在弹簧测力计的钩上,就可以测量拉力了。

  (3)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组装一遍实验材料,讲清实验过程中如何测量泡沫塑料块的拉力。

  提问“应用了什么道理?”(改变力的方向)

  〖设计意图:怎样测量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对测量向下的力有一定的基础,但测量向上的力在理解上有困难。这样挑战性的操作,需要学生动一定的脑筋,也需要教师的扶持与引导。因此我采取在提出问题以后,启发学生在科学性上找出解决问题方法,出示材料(可行性)解决实验设计这个教学难点。〗

  接下面来说第三个环节,测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测量同一个泡沫塑料块三分之一浸入水中、三分之二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三种状况时的排开水量、浮力大小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有什么特点,和记录单上的项目有什么联系?”

  〖设计意图:教材中测量泡沫塑料块“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时排开的水量、浮力,我发现学生难以把握其浸入水中的体积,因此课前在泡沫塑料块上做好标记,改为“测量同一个泡沫塑料块三分之一浸入水中、三分之二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三种状况时排开的水量、浮力”,提高了实验的目的性和准确性。〗

  (2)修改记录表格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

  泡沫塑料块自重: 牛顿 塑料量杯里的水量: 毫升

  三分之一浸入水中

  三分之二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浸入后水面刻度

  排开的水量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排开的水越多, 越大。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清楚地分析、对比数据,我对教材中的表格进行了改进,使学生能通过数据得出:排开的水量和浮力大小的关系。〗

  (3)提问“在测量力的同时,当我们把泡沫塑料块浸入水中,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水面上升)

  接着问“水面上升与浮力有什么关系?”

  师生讨论需要提前测量:①泡沫塑料块未浸入水中,受到的重力。②未放入泡沫塑料块时,塑料量杯里的水量刻度。(观察刻度时,视线应与水面持平)

  〖明确实验目的:①测量力的大小(拉力)。②看水面上升了多少(放入泡沫塑料块后,塑料量杯里的水量刻度)〗

  (4)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进行讨论,并且请学生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

  a.水平记录水位线。

  b.线不要与物体蹭。

  c.测力计钩和环不能相蹭。

  〖设计意图: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便于学生能科学有效地完成实验,提高动手做实验的水平。〗

  (5)学生根据讨论好的方法分别测量三种状况,并且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教师巡回指导,并帮助出现困难的小组。

  (6)收集数据,比较排开的水量,解释浮力大小产生的原因。

  “从上面数据中,你们知道了什么?还发现了什么?”通过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板书: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7)分析数据,讨论浮力的计算方法。

  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弹簧测力计上的拉力,是不是等于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还有?(重力)

  〖设计意图:通过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浮力、重力和拉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活动二:测量大小不同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测量大小不同泡沫塑料块全部浸入水中时的排开水量、浮力大小

  通过前面的活动,学生已经发现同一个泡沫塑料块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那么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全部把它们浸入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相同吗?有了先前活动的铺垫,这个问题的推测与实验解释是没有难度的。所以,我先出示三个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让学生推测它们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哪个大、哪个小?学生通过推测引起兴趣,再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得到数据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大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最大,排开的水量也最大;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最小,排开的水量也最小;说明不同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排开的水量有关。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塑料量杯里的水量: 毫升

  小泡沫塑料块

  中泡沫塑料块

  大泡沫塑料块

  自重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浸入后水面刻度

  排开的水量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排开的水越多, 越大。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与前面的活动是一种有机的整体,体现了思维递进。测量的方法与前面相同,学生根据前面活动所获得的结果,可以推断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一样。因此可以让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

  2、比较排开的水量,解释浮力大小产生的原因

  (1)学生将测量记录的数据填入表格,对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规律。总结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与浸入水中的体积大小与浮力的关系。

  (2)引导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排开的水量)有怎样的关系?

  A、泡沫塑料块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分析数据,从数据中得出有用的结论,完善学生的科学概念。〗

  最后是第四个环节,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提出问题:“一个人游泳时,仰泳浮在水面上受到的浮力大,还是他潜水时受到的浮力大?”

  “30万吨的油轮与小货船相比,哪个载重多?哪个浮力大?”

  〖设计意图:学生思考相互讨论,深入理解将本课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导学案人教版 篇11

  教学目标:

  1. 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沉浮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用实验证明在水中浮着的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

  实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课前准备:

  盆、泡沫、木块、石块、小皮球、橡皮、钩码、弹簧秤、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多媒体出示:皮球掉进树洞里(图)

  师:一天,几个小朋友在大树下玩皮球,一不小心,皮球掉进一个树洞里。

  洞又深口又小,小朋友们的手臂根本够不到皮球。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吗?

  2、学生汇报交流。

  (生可能会说出往树洞里倒水,皮球会浮起来)

  3、设疑:皮球为什么会浮起来呢?它和什么有关?

  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浮力,是不是所有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学习浮力有什么用……)

  今天,我们不可能解决同学们提出的所有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浮力。

  二、实验活动

  (一)实验1:

  1、要求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大胆猜想,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并把猜想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注意:只猜想,不动手实验!

  实验一记录单

  学生汇报。

  2、学生猜想并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

  3、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

  刚才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

  (学生可能会说出,做个实验:把它们都放到水里,就知道了。)

  4、学生实验并填写,老师巡视,学生汇报,师相应板书。

  (二)实验2:

  1、质疑: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浮在水面上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受到了水的浮力。)

  师:那水的浮力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知一下。

  2、出示实验要求:

  把泡沫等上浮地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仔细体会手的感觉,并进行小组内交流,填写实验记录单。

  实验二记录单

  把泡沫等上浮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摁,手会感觉到

  ,这个力的方向是 。这说明

  这些物体在水中受到了 。

  3、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并板书:上浮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科学上称这力叫浮力。

  (三)实验3:

  1、质疑:上浮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那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如何来证明你们的猜想?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提出用实验来证明你们的猜想。明确实验步骤,提出实验注意要求。

  v 物体要完全浸入水中;

  v 物体和弹簧秤不能接触盆壁;

  v 正确使用弹簧秤,并正确读写刻度;

  v 把测量结果正确记录下来,完成实验三记录单。

  用实验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6、教师小结: 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一个向上的力。也就说在水中下沉、上浮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所以我们就能归纳: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三、实践应用:

  1、说说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水的浮力的一些应用。

  3、让学生观看:浮力应用视频(盐水选种)。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找一找,水的浮力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教学反思

  首先,我认真阅读了《科学课程标准》,看到这样一句话: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我认真琢磨,细细体会,觉得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科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那我们科学课该怎么上呢?我想,科学课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做到教师放手,让学生动手,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解决问题,证明猜想,从而来体验科学。因此,《浮力》这一课,我把学习的主动性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猜想、动手、验证,教师只是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这样所取得的效果最佳。

  其次,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我给学生准备了实验记录单和实验器材:泡沫、橡皮、木块、石头、弹簧秤……并让每组学生准备好一盆水。这样,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实验材料,使学生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得出的科学结论就更可靠,学生印象也最深。当然,以上的材料也可让学生准备,这就更锻炼了学生。

  最好,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哪些物体是上浮的,哪些物体是下沉的。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紧接着,从“为什么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却沉在水底这个问题”入手,得到受到浮力的结论,再引导学生利用浮在水面的物体去感受浮力,用手往下按,体会手上的感觉。学生经历这一探究过程,初步感受到了浮力。接下来,我让大家再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并通过实验得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水的浮力。最后,带领学生观看浮力的应用视频,让学生了解浮力在人们生活中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这堂课上,虽然课堂气氛并不浓,但孩子们的的智慧、想象力、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我想,为学生提供学习得以发生的情景和材料,让学生自己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验自主探究的科学过程,那么,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会学得更好,得到更多!

  同时,这堂课中也让我看到了许多不足,让我明白了,科学实验的结果很重要,但实验的感知更重要。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感知浮力,但因缺乏经验,只重视了实验的结果,让学生通过填写实验结果记录单来代替了每个学生的实验感知,抹杀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充分感知和分析的过程,因而结果并不深刻。如果在实验后,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实验感知,再通过表象去看本质,这样就能过水到渠成,自然得到实验结果,这样的结果,学生才会更理解、更深刻。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导学案人教版 篇1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第一章第6节《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从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看,他们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前几年的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五年级的学生大多十岁左右,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其有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在学习活动中他们能积极地思索,能努力地探索问题的结果。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活动中能充分锻炼和培养自己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寻找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证据。通过数据分析,归纳当物体浸入水中体积大时,受到的浮力也大,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就下沉。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探索大科学奥妙的兴趣,进一步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以及问题探索的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寻找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证据。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能用不同方法寻找证据,分析,评价证据。

  五、教学思路设计

  根据“主导和主体”、“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确定如下: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开放式教学法,具体分为两个部分。①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人人参与,积极动脑动手,给每个学生都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学有所得。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得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的结论。

  2.从学的方面来说,分为两个部分。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在活动中动脑、动手,运用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得出实验的结论。

  六、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包括实验器材和课件等演示性教具。

  学具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量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或砖块、细线、记录表。

  教具和学具的使用,以其直观、形象、科学等特性,对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启迪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以及突破教学重难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受下沉物体受到的的浮力

  1、谈话: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泡沫放到水里,它会浮在水面上,是因为泡沫受到水的浮力。

  演示:现在老师这儿有一个马铃薯、一个钩码,把它们放入水中,观察一下,会看到什么现象呢?(马铃薯、钩码沉下去了)。大家说说看,下沉的这个马铃薯和钩码它们会受到了水的浮力了吗?(板书课题: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2、学生交流自己的猜测。

  3、过渡:你们都说马铃薯、钩码会受到水的浮力呢,那么如果我把马铃薯和钩码放到水里后手上的感觉和它们在空气中手上的感觉一样吗?(不一样)

  学生感受一下。

  交流感受。(马铃薯在空气中重,在水中轻),那么说明马铃薯在水中受到了水的浮力。

  钩码呢?也感受一下。

  交流。(能感觉得到差别,但不明显)说明也受到了水的浮力。

  4、过渡:刚才我们用感受的方法验证了我们的猜想。如果能用数据来证明,那就更有说服力了。老师这儿有一个测力计,你会用它来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吗?

  5、小组讨论。

  6、生交流。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利用直观的多媒体画面,结合教师的解说,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良好欲望,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作了一定的铺垫。

  二、通过实验,寻找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证据

  1、要获取更精确的数据,怎么办?(用测力计)

  2、交流:演示用测力计,下发实验记录单。

  3、学生实验,作好记录。完成后交流填写汇总表

  4、交流获取的数据。观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小结: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板书)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分组实验,让学生知道,在沉入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三、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1、过渡:现在老师这儿有个东西,(出示)多把其中1格、3格、全部浸入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会一样吗?(边演示边说)

  学生猜测

  3、学生实验测量,作好记录。

  4、填写数据汇总,分析数据

  4、小结得出结论: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大小不一样,浸入水中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反之,则越小。

  四、分析数据,建立概念联系

  1、师:既然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还下沉呢?

  2、生交流。预设:

  重力大于浮力(浮力小于重力)

  追问:从哪里看出来?能找到相应的数据吗?生找上次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浮力怎么算出来?

  3、学生整理数据,交流,发现。

  浮力小于重力或重力大于浮力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自己提出设想,自己设计实验,自主探索,自己叙述实验的过程,得出实验的结论。这符合当代开放式的、学生主动去探索的教学思想。在本部分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动手动脑、合作学习的教学意图。

  五、总结

  1.教师总结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自主操作、自主实验,我们已经知道: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水的浮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我们要充分运用水的这一特性,使其为我们的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2.教师布置作业:在新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要为大家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课后自己思考: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当它所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会停在水中什么位置呢?看谁最聪明,能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科学、用好科学的信心,使学生能更加投入地参加到平时的科学课的学习活动中去。

  当然,本节课说课以及课堂中有很多问题存在,希望大家毫不保留地给我指出来。谢谢大家。

  板书: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浮力大小会发生变化,浸入水中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反之越小。

  浮力小于重力,物体就下沉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导学案人教版 篇1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浮力》为九年级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的五、六二节,本章知识是以前力学的延伸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浮力》则主要讲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密度、力、力的平衡、压强等知识的深化。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新教材力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浮力的产生。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养成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浮力的应用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秤、细线、水、大烧杯、食盐、鸡蛋、金属块等

  二、说教法

  通过设置情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以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活动,把浮力知识有机地进行归纳,串联起来。得出解决浮力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对知识系统整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本节课通过学生参与探究,相互交流,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创设“死海不死”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探索欲望,引入复习课。采用多媒体,生动活泼,交互性好,能调动学生全部感官,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2、实验质疑,合作探究

  (1)建立浮力概念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浮力现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出示问题1:如何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增强学生的研究和探索欲望。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并由多媒体展现实验过程,得到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复习了浮力的概念,突出了重点。

  (2)探究浮力的大小

  首先利用多媒体简单回顾阿基米德原理,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教师出示问题2:小东的爸爸买了一个玉制实心工艺品,小东想知道它的密度,他利用了一个弹簧秤、一根细线和一盘清水,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方案。此题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来测密度,通过学生分组设计实验,体现学生探究意识,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既复习了实验,又突破了难点。

  (3)探究浮沉的条件

  教师出示问题3:鸡蛋放在清水中会怎样?怎样使鸡蛋上浮?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趣,学生会主动参与,从而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解决这一问题要运用力、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识,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4)浮力的应用

  教师出示问题4: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钢铁的密度比水大,为什么钢铁制造的轮船会漂浮在水面上呢?设置这一问题,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边分析边利用多媒体展示: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密度计。这部分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潜水艇及飞艇的技术问题不必纠缠。>A*8N/K#v

  (5)浮力知识小结

  学习了浮力知识后,你有哪些收获?请把你的收获与同学交流分享。通过回顾交流来复习浮力主要知识点,可以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相互补充,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了学生。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浮力知识点,让学生对浮力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导学案人教版 篇14

  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8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四节《浮力》。

  一、教材分析

  通过研读教材,对浮力这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这一常识的基础上,综合的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等知识而展开的。学习完本节内容后,学生能够知道什么是浮力,如何测浮力的大小及阿基米德原理。为接下来物体的浮与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的内容及其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我将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1、感受浮力的存在,理解浮力的概念。

  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3、理解阿基米得原理

  4、理解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探究,定性认识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学习使用探究学习常用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关观:

  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收集资料。交流讨论等活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并联系学生的实际状况,我认为本节教学的重难点如下:

  1、重点:1)浮力的概念,经历探究过程,了解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难点:1)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教材的特点,依据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一理念及初中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以科学探究为主,讲授法为辅的方法。即在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基础上,辅助以观察、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的思维从感性的具体到抽象的规定,真正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测量,明确浮力的大小,然后通过简单的生活现象的分析使学生的思维从抽象的规定到思维的具体,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争取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五、教学过程

  1、浮力的概念:

  浮力的概念采用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后归纳得出,生生交流后,学生汇报,教师点评。1)浸在液体内部和浮在液体表面的物体都受到浮力;2)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3)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4)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的感受,准备2个小实验,一个是释放氢气球,一个是往水里压空矿泉水瓶。

  在这一环节,也许有各种问题出现,特别是概念的建构与生活经验的冲突,比如正在下沉的物体不受到浮力的作用,可以用另一个生活经验去反驳,比如在水里提物,比在岸上提物轻松。从而形成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浮力的测量:

  明确了浮力的概念之后,在手压矿泉水瓶的实验中,提问学生有没办法测得浮力的大小。给出器材,小组讨论,得出方案。

  器材:弹簧测力计,石块,烧杯,细绳

  实验步骤:在空气中称出石块的重力,将石块浸没在水里称出此时的视重。

  根据现象能说明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

  除此,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会发现两次弹簧测力计示数之差,正好等于浮力的大小。

  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

  关于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利用器材:弹簧测力计、圆柱体、盛有纯水和浓盐水的容器各一个。实验步骤可以参考书上P92 。学生按照步骤记录数据,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这个实验比较简单,计划让同学们自行完成,有问题的举手示意,完成后一起交流。

  关于探究浮力的大小,在已经知道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的体积(质量、重力)有关。

  小组讨论分析实验步骤,明确实验原理而后再进行实验。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导学案人教版 篇15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第一册(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节(P141~P14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  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    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      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导学案人教版(精选15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