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数学教案设计 > 《统计》教学设计(通用22篇)

《统计》教学设计(通用2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统计》教学设计(通用22篇)

《统计》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3-9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统计的含义。会看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单的统计。教学难点 

  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用具

  统计图、统计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导入  新课

  (一)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统计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热闹路二小的校园,它有宽敞、美丽的教学楼,同学们在整洁的环境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你们看,他们都在干什么?

  教师出示课件。热闹路第二小学的校园生活:舞蹈组、电脑组、篮球队等在活动。

  师:(出示课件:一个小花坛中有26朵四种颜色的郁金香。)我最喜欢学校的这一处小花坛,看到这些美丽的花,我想知道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你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来?

  学生完成题卡(先数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再涂色)。教师提示:涂完后注意标上下面的数字。

  (二)对比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引出新知

  师:(出示统计图)说一说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

  生:(齐答)红花有8朵,黄花有7朵,蓝花有5朵,粉花有6朵。

  师:(对比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比较题卡与刚才的画面,哪一个更能清楚地看出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

  生1:第一幅图混在一起,看不清楚;第二幅图分开了就很清楚。

  师:(小结)像我们刚才那样把花的朵数数出来并用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来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进行统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 (板书课题:统计)。

  二、实践操作,掌握新知

  (一)让学生体验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都喜欢什么颜色的花,你能不能在喜欢的花下面打“√”告诉老师?

  学生完成题卡后,教师收上题卡。

  (二)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的过程

  1.初次进行记录。

  师:现在老师手里拿着同学们的题卡,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生1: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最多?

  生2:喜欢黄色的有多少人?

  生3:喜欢红色的人多还是少?

  生4:喜欢粉色的人有多少?

  生5:喜欢蓝色的人多还是少?

  生6:喜欢红色的有多少人?

  师:让我们一起解决这些问题吧!

  教师较快地读数据,学生记录不下来。

  2.小组讨论记录的方法(方式开放,教师简介写“正”字的方法)。

  师:前后的同学研究一下怎样才能记下来?

  学生讨论记录的方法。

  师:研究出来了吗?你打算怎么记?

  生::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打“√”;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粉色的,我在下面画“○”。

  生::老师说红色,我在下面打“√”。

  生1:老师说红色,我在下面写“1”。

  生2: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粉色的,我在下面画“△△”(教师指导:如果用一个符号记会更快)。

  教师简介写“正”字的方法,演示“正”字的结构,说明为什么。

  3.再次进行记录。

  教师读数据,学生记录(大部分学生不用“正”,有的写成“┃”,有的写成“┣”)。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记录的?

  生1:喜欢红色的有11人,喜欢黄色的有10人,喜欢蓝色的有9人,喜欢粉色的有8人。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打“√”;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粉色的,我在下面画“○”。

  师:有没有结果一样,方法不一样的呢?

  生2:我用“√”。

  生3:我用“○”。

  生4:我写“正”。

  师:有数据不一样的吗?

  生5:喜欢红色的有10人,喜欢黄色的有12人,喜欢蓝色的有9人,喜欢粉色的有8人(教师指导:记录要认真,并请该生重复正确的答案)。

  (三)认识统计表、统计图

  师:(出示统计表)请同学们说数据,老师把它们填在统计表里。

  红色11人黄色10人蓝色9人粉色8人

  学生们说数据,教师把它们填在统计表里。

  师:(出示统计图)如果我们还用涂小格的方式表示的话,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应该用多少个小格表示呢?

  随着学生们的回答,教师从统计图中抽拉出11个单位格的红条,10个单位格的黄条,9个单位格的蓝条,8个单位格的粉条。

  师:如果没有小格你能知道有多少人吗?

  生:(齐答)不能。

  师:(抽拉出纵轴左边的数字)没有小格,这回能看出来有多少人吗?

  生:(齐答)能,因为上面有数字。

  师:像我们刚才这样把杂乱无章的数据整理成这样有条理的图形,这个图就是统计图。那么你们能不能给这个表格起个名字呢?

  生:(齐答)统计表。

  (四)通过统计图、统计表回答问题-

  师:看着统计图、统计表你还能知道哪些问题?

  生1:一个比一个少1。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

  生2:一个比一个多l。

  生3:最前面的最高,最后面的最低(教师订正:喜欢红色的人最多,喜欢粉色的人最少)。

  生4:喜欢红色的人比喜欢黄色的人多1,喜欢蓝色的人比喜欢黄色的人少1。

  生5:黄色比红色少1(教师订正:喜欢黄色的人比喜欢红色的人少1)。

  师:喜欢红色的比喜欢蓝色的怎么样?

  生1:少2(教师纠正:多2)。

  (五)小结

  师:这样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每种数据的数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统计图(表)的意义。

  三、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一)野生动物园

  师:(出示课件:野生动物园中各种动物数量的统计表)沈阳的野生动物园里有许多动物,老师整理出一张统计表。你能根据这张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老虎骆驼长颈鹿狮子大象斑马12只8只4只7只5头26匹

  老虎____只,斑马____匹,____最少。

  生1:老虎有12只。

  生2:斑马有26匹。

  生3:长颈鹿最少,有4只。

  (二)生日统计图

  师:(出示统计图:各月份出生的人数为2、5、7、4、3、4、1、1、6、2、3、2)说一说你看出了什么?

  生1:先上再下再上再下再上再下再上再下。

  师:能看出数据的变化吗?

  生1:7、8月份出生的都是1个人。

  生2:3月份人最多,2月份比3月份少2个人,1月份比2月份少3个人,4月份比3月份少3个人,5月份比4月份少1个人,9月份比8月份多4人(教师订正:多5人)。

  师:还能知道什么?

  生1:班里有多少人?

  师:怎么算的?

  生2:1月有2人,2月有5人……(学生心算,没算出来)

  师:大家帮他算一算。

  生:(齐答)连加。

  生1:25。

  生2:40。

  师:对了。

  (三)统计课外活动小组人数

  师:(出示课件:热闹路第二小学的校园生活,钢琴小组1人、舞蹈小组6人、计算机小组3人、田径队5人、篮球队8人在活动。)你们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吗?请帮老师算一下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有多少人。

  学生一边看课件,一边完成各自题卡中的统计图或统计表(只需完成一项就可以了)。

  师:你填的是统计图还是统计表?

  生1:统计表。

  师:为什么?

  生1:因为老师只让完成其中一个。

  师:在统计的过程中,我们要灵活选用统计的方法。

  (四)游戏

  师:老师被难住了。春节到了,要开联欢会,可

  是班费有限,只能给同学买两样水果,买哪两样呢?怎么办?

  生1:买喜欢吃的人最多的两种。

  师:我怎么知道呢?

  生1:问一问他们。

  师:(出示:西瓜、橙子、草莓、苹果、葡萄的图片)你们说一说自己喜欢吃的水果。

  学生在下面一起说。

  师:这样非打起来不可,怎么解决呢?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帮老师决。

  生1:看一看喜欢哪两种水果的人最多就可以了。

  师:我们来统计一下,把小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上。

  学生依次到黑板前把自己手中的小星星贴在喜欢的水果图片上。西瓜、橙子、草莓、苹果、葡萄的图片上分别有6、6、21、1、4颗小星星。

  师:我们应该买哪两种水果呢?

  生1:应买草莓和橙子。

  生2:应买西瓜和橙子,西瓜和橙子一样多。

  师:让我们来数一数。

  生齐数。

  师:这两种水果我们都少买一些好吗?

  生:(齐答)好。

  四、总结

  师: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用统计来解决。……。

  选自《中小学教材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统计》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3页。

  教学目标 :

  1.认识简单的统计图,知道统计的对象,会看简单的统计图。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统计的对象,能看懂简单的统计图。

  教学难点 :

  能看懂简单的统计图。

  课前准备:

  每组一个篮子,4双筷子,4个小碗,玻璃球若干;小印章30个;统计图2种;多媒体课件;纸花若干朵。

  课前交流:

  1.给小组的每个同学编号。

  2.公布奖励办法,给表现好的小组贴小红花。

  3.了解学生的生日,教师对每月过生日的人数做好记录。

  教学过程 :

  一、认识统计

  (一)导入  

  师:老师知道大家喜欢看比赛,有一场精彩的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想不想去看看?

  (教师边播放小猫钓鱼的课件进解说: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参加比赛的队员,他们要参加什么比赛呢?想知道他们比赛的成绩吗?请看一下比赛的记录单)

  (二)指导看图

  师:图上有一条横线,下面分别列出了参加比赛的三只猫的名字,上面的小格表示他们钓鱼的条数,一小格代表一条鱼,涂了几格就表示它钓了几条鱼。

  (三)认识统计

  师:看这个图,你能告诉大家什么?

  先小组四个人说说,再指名答。

  生1:小黄钓了6条鱼,小白钓了5条鱼,小花钓了4条鱼。

  生2:小黄钓得最多,小花钓得最少。

  生3:小黄是钓鱼比赛的冠军。

  生4:小黄比小白多1条,小白比小花多回条。

  生5:小白比小黄少1条,小花比小黄少2条。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贴小红花鼓励。)

  师:如果再有一条小黑猫参加比赛,你猜他能钓几条?为什么?

  生1:可能是7条,因为图是按6条、5条、4条的顺序排的,再来一只可能钓7条。

  生2:可能是3条,因为图是按6条、5条、4条的顺序排的,再来,只可能钓3条。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的也很有道理。看这个图,我们不仅知道了每只小猫钓鱼比赛的成绩,而且知道了谁是冠军,知道了小黄比小白、小花多几条等类似的一些问题。

  二、感受统计

  师:用这样的方法来记录咱们同学之间的一场比赛好不好?

  生:(异口同声)好。

  (一)创设情境

  师:今天我们要举行的比赛,请全体同学参加,高兴吗?先听清比赛的规则。

  (1)每个同学必须听到老师“开始”的口令再动手,听到“停”的口令必须住手。

  (2)必须用筷子将玻璃球夹到每个人的小碗中,手碰到玻璃球就是犯规。

  (3)时间1分钟,由电脑计时。

  师:请组长给小组的每一个同学发一个小碗,再发一双筷子。

  (学生活动。比赛结束时,要求学生将筷子放回篮子,给动作快的3个组贴小红花。)

  师:谁想把你的成绩告诉老师和同学?(指名3~5人,教师及时做出评价)

  师:大家都忍不住想说,老师也很想知道每个同学的成绩,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这样的一张纸,请组长记录,纸上有一条横线,下面是你们小组四个同学的号,谁夹了几个玻璃球,现在就请组长在谁的上面从下往上盖上几个小印章。(组长注意:盖章的时候要用力,一定要给大家记清楚。)

  (每组一张统计图。)

  (记完后将玻璃球倒入篮内,组长收起小碗。)

  (二)认识统计

  (展示一个组的统计图。)

  师:这是第6小组的记录,从这张图上,你知道了这个小组比赛的哪些情况?小组的四个同学可以先商量一下,商量好了再举手告诉老师和同学。

  (教师巡视,了解小组商量的情况。)

  生1:我知道了1号夹3个、2号夹6个、3号夹4个、4号夹7个。

  生2:我知道了4号夹的最多,1号央的最少。

  生3:我知道了2号比1号多3个,1号比2号少3个。

  生4:我知道了2号比3号多2个,4号比3号多3个。

  生5:我知道了1号、2号、3号、4号共夹20个。

  (学生边回答,边让被展示的组评价,贴小红花)

  师:同学们刚才说得真好,这个组夹的最多的是4号同学,其他组还有没有比他更多的?是谁?咱们一块来看一看。

  师:我们这次比赛的冠军是××同学,我们向他表示祝贺,并发给他一个小奖品。

  (三)小结升华

  师:我们刚才记录了每个同学夹玻璃球的成绩,并且评出了冠军,咱们数玻璃球的个数并且记下来的过程就是统计(板书)。

  师:我们用统计的方法评出了的夹玻璃球比赛的冠军。了解了小猫钓鱼的一些情况,统计的作用真不小。

  三、应用拓展

  (一)统计生日

  师:课前,老师了解了同学的生日,现在请你根据老师刚才的记录,把大家的生日也用这样的图统计出来,好吗?谁先说说怎样涂?

  生:横线上面一个小格代表一个同学,每个月有几个同学过生日就涂几格。

  师:说得真好,我们奖励给这个同学所在的小组一朵小红花。

  (学生涂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挑几个同学的作品,一起来欣赏一下。

  教师挑两个同学的作品展示。(第一个同学的作品)

  师:先自己评评好吗?

  生:有点脏,不算太好。

  师:挺谦虚的,谁还想给他评评。

  生1:他涂得挺清楚,就是有些地方出头了。

  生2:他涂得很准,和老师记录的一样。

  师:第一次就涂得这样准,这样清楚,就不简单了。

  (第二个同学的作品。)

  生:他涂得很好,不但涂得很准,而且干净整齐。

  师;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二)统计红花

  师:看黑板,你有什么发现?

  生1:6组的小红花最多,得了5朵。

  生2:1组、3组、5组的小红花一样多,都是两朵。

  生3:2组得了1朵小红花,4组得了4朵小红花。

  师:6组的小红花最多,说明6组的表现最棒,你觉得他们哪些地方做得好?

  生1:他们发言最积极。

  生2:他们反应最快,四个人的动作最快。

  生3:他们最守纪律,听指挥。

  师:大家说得真好,我们以后就要向6组学习。

  四、小结全课

《统计》教学设计 篇3

  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竞争和环保意识、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玩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以达到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的目的。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93~95页内容。

  教材分析

  《统计》是数学课程改革下的一个新内容,它重视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了统计的方法,初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还通过统计学生喜欢什么活动、统计喜欢喝什么牛奶、拍球比赛等,使学生在玩中体验到统计的用处确实很大。

  学生分析

  学生对参加活动、喝牛奶、拍球等这些生活经验都很熟悉和感兴趣,对涂色也很感兴趣,因此,选取了这些内容让学生统计,并对统计图进行涂色,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对数据收集、比较多少也比较熟悉,并能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但对数据的整理、描述比较难掌握,要让学生在玩一玩、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中掌握这个知识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统计过程的体验,初步感知统计的意义和知道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记录数据,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环保意识,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示像:小朋友们自己主持班会,讨论队活动课将进行什么活动。

  电脑出示配音录像:

  大家好,我是帅帅。今天老师有事,让我来主持这次的班会,周三下午队活动课举行什么活动好呢?问问同学们吧。我先拿主意定下四种再让同学们民主决定。

  跳绳、踢毽子、拍球、拔河这四种活动你们喜欢哪种?(同学们意见纷纷)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提问。

  你们能帮帅帅想个办法算出哪种活动是同学们最想参加的吗?

  生1:让同学们举手表决。

  生2:我用画“”来算。

  生3:用电视上的画“正”字来算。

  ……

  2.再放录像:

  帅帅:为了算得更准确性

  些,我用“√”一个一个同学来算。(同学们依次报自己最喜欢的活动。)

  跳绳 踢毽子 拍球 拔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提问。

  师:通过刚才的民主表决,你们认为他们会进行什么活动呢?

  刚才我们说的和帅帅做的就是统计。

  板书:统计

  三、用统计图表表示数据

  1.出示统计图表

  项目

  跳绳

  踢毽子

  拍球

  拔河

  人数

  2.你能不能把这些数量填到表中?学生填,展示后集体订正。

  四、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1.除了用符号记录以外,我们还可以在统计表上涂颜色来表示,出示统计表。

  2.教师示范:跳绳的有6人参加,我们就在它对应的位置上面数出6格并涂上颜色。(边说边演示)

  3.提问:除了用数的方法外,还可以怎样给对应6格涂上颜色?(看左边对应的数字)其中每一格代表什么?(一个人)

  4.从这幅统计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喜欢拍球的小朋最多,喜欢踢毽子的小朋友最少)

  5.你能从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生1:踢毽子比拍球少多少人?8-4=4(人)

  生2:跳绳比拍球多多少人?8-6=2(人)

  ……

  五、小组合作,体验统计过程

  1.为庆贺“六一”儿童节,牛奶公司将给我们每个小朋友送一盒牛奶作为节日礼物,甜牛奶、酸奶、纯牛奶、草莓奶、巧克力奶,哪种是你最爱喝的?请告诉小组长。

  2.小组长用喜欢的方法将自己小组的同学最爱喝的牛奶进行统计,再汇报,教师填统计表。

  品种

  甜牛奶

  酸奶

  纯牛奶

  草莓奶

  巧克力奶

  数量

  3.分析牛奶统计表及其作用。

  六、游戏,进一步体验统计的作用

  1.以每组选1名同学

  与1名裁判进行拍球比赛。

  2.通过统计表记录的数据评选胜负。

  3.小结:统计不仅可用于投票活动,订牛奶等集体订购,还可以用于各种比赛,生活中统计的作用很大。

  七、拓展与实践

  1.简单介绍生活中常见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2.播放关于少用塑料袋的宣传片录像,进行环保教育,再让学生回家统计一周家里用了多少塑料袋。并想一想日后该怎样做。

  八、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这节课在什么地方用到统计?你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过到统计?

  课后反思

  学生对统计喜欢什么活动、喜欢喝什么牛奶、拍球比赛、涂统计图都很感兴趣。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统计确实很有用的。但在统计图涂色操作中,在对应地方涂色,学生往往会涂偏,说明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还比较差,在日后教学中还要加强。

《统计》教学设计 篇4

  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93-94统计二、教学准备卡片、白纸、空白统计表、统计图、课件、盒子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3、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策略选择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等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的教学;而数学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本课统计内容的选择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先让学生通过帮助食堂叔叔解决中餐分发水果的难题,初步体会到统计的意义,体会到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然后通过统计同学们喜欢的水果,积极地引导学生亲自经历收集、整理和记录数据的过程,再让学生探索如何进行统计。并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使培养目标得以落实,能力得到发展。在统计出结果后,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决策,从而让学生体验调查统计活动的必要性。    统计初步知识内容不算很难,但有时比较繁琐,需要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宜多合作,而看图表回答问题选择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了统计的方法,初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体验到统计确实是很有用的。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设计意图课前谈话:小朋友,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老师要给表现好的小组投票打勾,看最后哪个小组得的勾最多,成为今天的冠军,有信心得冠军吗?瞧,现在第*小组最有精神,先给他们投一票!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师:瞧,老师这里有四种水果,你最喜欢吃哪一种呢?生:我喜欢……师:看来每个人喜欢吃的还都不一样。食堂叔叔就为这件事犯愁了。原来他要给小朋友准备中饭的水果,为了发的方便,他只能统一买一种,到底我们班哪种水果喜欢的小朋友最多呢?你有什么好办法知道啊?〖备选〗若学生提出:可以用举手的方法。师:怎么举手啊?生:喜欢苹果的举手,再数一数。然后喜欢草莓的举手,数一数……师:哦~你们听明白了吗?请你上来试一试。生:(数出)喜欢苹果的有*人。师:哇,这个办法可以吗?接着这三种水果也象这样通过举手的方法数出各有几人,就能知道哪种水果喜欢的人最多了。还有别的办法吗?〖备选〗若学生提出:可以喜欢每种的人为一组排队,再数一数。师:恩,排队也可以啊,让喜欢吃梨的小朋友排排队,再数一数有几人就可以了。〖备选〗若学生提出:还可以用投票的方法。师:怎么投呢?生:给每人一张纸,每个人把喜欢的写下来放在一起,最后只要数一数票就行了。师:你觉得这种办法可以吗?那它有什么好处呢?〖备选〗若学生提出:不用排队,数人数这么麻烦,人多的时候也可以用。师:对呀,如果现在食堂叔叔想知道全校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也用排队举手好不好?生:不好,太麻烦了。师:是啊,但是投票这种办法可以不用点人数那么麻烦,只要数一数大家交上来的选票就可以了。那我们就来试试看!〖备选〗若学生不知道师:你看,举手、排队这些方法都不错,但是现在食堂叔叔想知道全校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也用举手排队好不好?生:那不好,太麻烦了。师:是啊,但是投票这种办法可以不用点人数那么麻烦,只要数一数大家交上来的选票就可以了。那我们就来试试看!二、探索方法,体会过程(一)统一投票。师:每个小朋友桌上都有4种颜色的选票。我们用绿色的代表西瓜,红的代表苹果,黄的代表梨,粉色的代表草莓。请每个小朋友选一种种你最喜欢的水果,想好了吗?好拿起代表这种水果的选票。放到老师这个盒子里。多余的三张放在一边。师:好,现在全班小朋友的选票都在这个盒子里,那接下来我们该做什么呢?生:要把颜色相同的放在一起,看谁多。师:怎么才能知道谁多。生:要数一数。师:对啊,数一下就可以了。好办法。那不数行吗?如果我们不数怎样看出谁最多呢?生:摆起来,看谁长。师:对呀,小朋友真能干,想出了投票的方式来收集喜欢吃水果的人数。其实其它班的小朋友也有这样的想法。瞧,老师从全校各个级段抽取了8个班级的选票带来了。我们也帮他们整理一下好吗?请每组小组长上来领一份。然后先回到位置上。师:好每组小朋友都拿到了一份。先请你们小组声音轻轻的讨论一下,用你们喜欢的方法把这些选票整理在这张白纸上,然后再动手整理,看那一组合作的又快又好又安静。(二)反馈。师:同学们,刚才每个小组都把选票整理在白纸上了,老师收集了几种,我们来评一评,哪一种摆法既简单又能让大家一下子就比较出谁多谁少,看的很清楚。预设:1、师:(无序摆放)我们先来看看这种摆法,你觉得怎么样?生:不太好。有点乱,我看不出谁多谁少。2、师:(无序摆放有标数字)那这一种呢?   生:这种好,看的很清楚。   师:对呀,你觉得这种可以吗?(争取意见)生:可以。师:那你觉得它比刚才那种好在哪里?生:每个数字对这一样水果。每种水果有几人喜欢看的很清楚。   师:对啊,如果老师给它加上一个表格,和小朋友桌上那张粉红色的表格一样了,这就是一张统计表。(板书)从这张*班的统计表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呢?   生:我知道了喜欢西瓜的有几人。……   师:是啊,这张统计表能让我们一目了然地看出每种水果有几人喜欢。哪种水果喜欢的人最多。         3、师:(统计图式的摆放)这种摆法可以吗,能不能很清楚地看出谁最多?生:能。师:谁最多?你是怎么看的?   生:西瓜最高嘛。 师:不仅要看谁最高,还要看看起点,你看,他们把开始部分对齐了,这样我们就很容易比较了。只要看谁最高就可以了。那觉得这种摆法好在哪里啊?师:对啊,可以让我们一目了然地看出谁最多,多的程度怎么样。师:但有的小朋友说,这样我如果想知道每种水果有几人喜欢,我还要去数,真不方便。为了方便大家看,我们就把这些有颜色的小方块填在这样一张表格里,这就是一张统计图了。统计图的下面是每一个项目,告诉我们每一栏分别是什么。左边有一排数字。有了这张统计图,我就不用去数有几个方块了,只要看看旁边的数字就可以了,你会看吗?生:喜欢西瓜的有13人。师:你是怎么看的?上来指一下。师:只要看最顶端对应的数字就行了。会看了吗?(三)巩固整理。师:那我们把刚才自己组整理的数据也做成这样的统计图,好吗?我们可以用铅笔涂小格的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图。为了涂的方便,我们可以用画斜线的方法来涂。先来画苹果的,要画在苹果两个字的上面。那我在这里画了一个小方格表示什么意思呢?生:喜欢苹果的有一个人。师:好,那我接着画。那这一条的又表示什么意思呢?生:喜欢苹果的有6个人。师:那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再来涂。涂好的小朋友也可以完成那张统计表。师:好,我们来欣赏一下涂好的统计图,小朋友你们看,整理好的统计图看起来一条一条的,数学家就叫规定叫它条形统计图。那从这张我们班小朋友的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收集到什么信息呢?生:我知道了喜欢草莓的比喜欢梨的人多。生:喜欢西瓜的人最多。师:是啊,那我们就可以建议食堂叔叔给我们买西瓜了,对吗?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其实刚才我们做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统计。我们把这些杂乱无章的数据整理成这样的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统计图。这个表格就是统计表。三、提高发散。师:你能当一回小老师根据这张统计图,提一些数学问题吗?生:喜欢的比喜欢西瓜的多几人?生:喜欢西瓜和喜欢梨的一共有几人?师:谁会列式解决这些问题?师:小朋友,我们帮食堂叔叔解决了一个问题,通过这个统计图和统计表我们能一目了然地看出我们班的小朋友喜欢吃苹果的人最多。其实啊,统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的非常多,你还在哪里用到过统计呢?师:是啊,我们现在学的还只是比较简单的统计,以后我们还要学习复杂的统计,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爸爸妈妈经常用到比较复杂一点的统计图。老师希望小朋友在学习这些知识后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好吗?新课的引入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引入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情境,调动了学习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了很好的气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设计了“帮食堂叔叔想办法”的情景,以便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积极地引导学生亲自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方法的过程,并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使培养目标得以落实,能力得到发展。精心创设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情境,积极地引导学生亲自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方法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保护学生的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并将每种方法加以演示。通过学生自己的比较,教师再适机地进行归纳,巧妙地出示统计图和统计表,使学生更加清晰深刻地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在认识会看统计图、统计表之后,积极地引导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并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设计的开放性问题“你能提一些数学问题吗”,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和能力。课件出示不同的统计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图,深刻了解它的作用。五、教学片段实录(一)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创造性较好,活动中学习的生成性体现的较好。师:好,现在全班小朋友的选票都在这个盒子里,那接下来我们该做什么呢?生:要分类,看哪种颜色的多。师:怎么才能知道谁多。生:数一数有几张。师:对啊,数一下就可以了。好办法。那不数行吗?如果我们不数怎样看出谁最多呢?生:摆起来,看谁长。(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比较一致,效果较好。师:同学们,刚才每个小组都把选票整理在白纸上了,老师收集了几种,我们来评一评,哪一种摆法既简单又能让大家一下子就比较出谁多谁少,看的很清楚。1、师:(无序摆放)我们先来看看这种摆法,你觉得怎么样?生:不好。太乱了,看不出谁多谁少。2、师:(无序摆放有标数字)那这一种呢?   生:这种标上了数字,我能知道什么最多。   师:对呀,你觉得这种可以吗?生:可以。师:那你觉得它比刚才那种好在哪里?生:每个数字对这一样水果。我知道了每种水果有几人喜欢。   师:对啊,如果老师给它加上一个表格,和小朋友桌上那张粉红色的表格一样了,这就是一张统计表。(板书)从这张*班的统计表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呢?   生:我知道了喜欢西瓜的有13人。……   师:是啊,这张统计表能让我们一目了然地看出每种水果有几人喜欢。哪种水果喜欢的人最多。         3、师:(统计图式的摆放)这种摆法可以吗,能不能很清楚地看出谁最多?生:能。师:谁最多?你是怎么看的?   生:西瓜最高嘛。 师:不仅要看谁最高,还要看看起点,你看,他们把开始部分对齐了,这样我们就很容易比较了。只要看谁最高就可以了。那觉得这种摆法好在哪里啊?师:对啊,可以让我们一目了然地看出谁最多,多的程度怎么样。师:但有的小朋友说,这样我如果想知道每种水果有几人喜欢,我还要去数,真不方便。为了方便大家看,我们就把这些有颜色的小方块填在这样一张表格里,这就是一张统计图了。统计图的下面是每一个项目,告诉我们每一栏分别是什么。左边有一排数字。有了这张统计图,我就不用去数有几个方块,只要看看旁边的数字就行了,你会看吗?生:喜欢西瓜的有13人。师:你是怎么看的?上来指一下。生:这个最上面对过去是13,所以是13人。六、教学反思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就创设情境,从学生熟知生活实际中提出“怎样才能帮助食堂叔叔”的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引入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情境,调动了学习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的意义。接着在第二个环节探索方法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探索统计的方法,使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分析统计的结果。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并为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展示统计多样性,并且积极讨论,为接下来正式的统计图的出现奠定基础。在这过程中教师提供了几组随机抽取的数据,也体现了在实际生活中用随机抽取的方法进行调查统计的情况很多。小组合作过程中各组方法不同,让全班学生都能参与到统计中来,扩大了学生的参与范围。第三个环节,拓展空间,提高发散。从统计图或统计表中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再次让学生感悟调查活动的价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作出恰当的决策。在本节课中在新课导入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挺高,但是部分学生对统计的目的还不是非常明确。直到后来巩固整理时才清晰。另外,在体验统计过程中并且必须注重统计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在让学生提出问题的一环节时,有一位学生提出把所有的数字全部加起来好象不是正确的总数。教师没有及时因势利导,渗透基本的检验方法。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着发现、探索检验的方法。

《统计》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3-9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统计的含义。会看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难点

  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用具

  统计图、统计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导入新课

  (一)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统计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热闹路二小的校园,它有宽敞、美丽的教学楼,同学们在整洁的环境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你们看,他们都在干什么?

  教师出示课件。热闹路第二小学的校园生活:舞蹈组、电脑组、篮球队等在活动。

  师:(出示课件:一个小花坛中有26朵四种颜色的郁金香。)我最喜欢学校的这一处小花坛,看到这些美丽的花,我想知道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你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来?

  学生完成题卡(先数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再涂色)。教师提示:涂完后注意标上下面的数字。

  (二)对比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引出新知

  师:(出示统计图)说一说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

  生:(齐答)红花有8朵,黄花有7朵,蓝花有5朵,粉花有6朵。

  师:(对比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比较题卡与刚才的画面,哪一个更能清楚地看出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

  生1:第一幅图混在一起,看不清楚;第二幅图分开了就很清楚。

  师:(小结)像我们刚才那样把花的朵数数出来并用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来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进行统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 (板书课题:统计)。

  二、实践操作,掌握新知

  (一)让学生体验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都喜欢什么颜色的花,你能不能在喜欢的花下面打“√”告诉老师?

  学生完成题卡后,教师收上题卡。

  (二)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的过程

  1.初次进行记录。

  师:现在老师手里拿着同学们的题卡,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生1: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最多?

  生2:喜欢黄色的有多少人?

  生3:喜欢红色的人多还是少?

  生4:喜欢粉色的人有多少?

  生5:喜欢蓝色的人多还是少?

  生6:喜欢红色的有多少人?

  师:让我们一起解决这些问题吧!

  教师较快地读数据,学生记录不下来。

  2.小组讨论记录的方法(方式开放,教师简介写“正”字的方法)。

  师:前后的同学研究一下怎样才能记下来?

  学生讨论记录的方法。

  师:研究出来了吗?你打算怎么记?

  生::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打“√”;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粉色的,我在下面画“○”。

  生::老师说红色,我在下面打“√”。

  生1:老师说红色,我在下面写“1”。

  生2: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粉色的,我在下面画“△△”(教师指导:如果用一个符号记会更快)。

  教师简介写“正”字的方法,演示“正”字的结构,说明为什么。

  3.再次进行记录。

  教师读数据,学生记录(大部分学生不用“正”,有的写成“┃”,有的写成“┣”)。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记录的?

  生1:喜欢红色的有11人,喜欢黄色的有10人,喜欢蓝色的有9人,喜欢粉色的有8人。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打“√”;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粉色的,我在下面画“○”。

  师:有没有结果一样,方法不一样的呢?

  生2:我用“√”。

  生3:我用“○”。

  生4:我写“正”。

  师:有数据不一样的吗?

  生5:喜欢红色的有10人,喜欢黄色的有12人,喜欢蓝色的有9人,喜欢粉色的有8人(教师指导:记录要认真,并请该生重复正确的答案)。

  (三)认识统计表、统计图

  师:(出示统计表)请同学们说数据,老师把它们填在统计表里。

  红色11人黄色10人蓝色9人粉色8人

  学生们说数据,教师把它们填在统计表里。

  师:(出示统计图)如果我们还用涂小格的方式表示的话,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应该用多少个小格表示呢?

  随着学生们的回答,教师从统计图中抽拉出11个单位格的红条,10个单位格的黄条,9个单位格的蓝条,8个单位格的粉条。

  师:如果没有小格你能知道有多少人吗?

  生:(齐答)不能。

  师:(抽拉出纵轴左边的数字)没有小格,这回能看出来有多少人吗?

  生:(齐答)能,因为上面有数字。

  师:像我们刚才这样把杂乱无章的数据整理成这样有条理的图形,这个图就是统计图。那么你们能不能给这个表格起个名字呢?

  生:(齐答)统计表。

  (四)通过统计图、统计表回答问题-

  师:看着统计图、统计表你还能知道哪些问题?

  生1:一个比一个少1。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

  生2:一个比一个多l。

  生3:最前面的最高,最后面的最低(教师订正:喜欢红色的人最多,喜欢粉色的人最少)。

  生4:喜欢红色的人比喜欢黄色的人多1,喜欢蓝色的人比喜欢黄色的人少1。

  生5:黄色比红色少1(教师订正:喜欢黄色的人比喜欢红色的人少1)。

  师:喜欢红色的比喜欢蓝色的怎么样?

  生1:少2(教师纠正:多2)。

  (五)小结

  师:这样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每种数据的数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统计图(表)的意义。

  三、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一)野生动物园

  师:(出示课件:野生动物园中各种动物数量的统计表)沈阳的野生动物园里有许多动物,老师整理出一张统计表。你能根据这张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老虎骆驼长颈鹿狮子大象斑马12只8只4只7只5头26匹

  老虎____只,斑马____匹,____最少。

  生1:老虎有12只。

  生2:斑马有26匹。

  生3:长颈鹿最少,有4只。

  (二)生日统计图

  师:(出示统计图:各月份出生的人数为2、5、7、4、3、4、1、1、6、2、3、2)说一说你看出了什么?

  生1:先上再下再上再下再上再下再上再下。

  师:能看出数据的变化吗?

  生1:7、8月份出生的都是1个人。

  生2:3月份人最多,2月份比3月份少2个人,1月份比2月份少3个人,4月份比3月份少3个人,5月份比4月份少1个人,9月份比8月份多4人(教师订正:多5人)。

  师:还能知道什么?

  生1:班里有多少人?

  师:怎么算的?

  生2:1月有2人,2月有5人……(学生心算,没算出来)

  师:大家帮他算一算。

  生:(齐答)连加。

  生1:25。

  生2:40。

  师:对了。

  (三)统计课外活动小组人数

  师:(出示课件:热闹路第二小学的校园生活,钢琴小组1人、舞蹈小组6人、计算机小组3人、田径队5人、篮球队8人在活动。)你们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吗?请帮老师算一下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有多少人。

  学生一边看课件,一边完成各自题卡中的统计图或统计表(只需完成一项就可以了)。

  师:你填的是统计图还是统计表?

  生1:统计表。

  师:为什么?

  生1:因为老师只让完成其中一个。

  师:在统计的过程中,我们要灵活选用统计的方法。

  (四)游戏

  师:老师被难住了。春节到了,要开联欢会,可

  是班费有限,只能给同学买两样水果,买哪两样呢?怎么办?

  生1:买喜欢吃的人最多的两种。

  师:我怎么知道呢?

  生1:问一问他们。

  师:(出示:西瓜、橙子、草莓、苹果、葡萄的图片)你们说一说自己喜欢吃的水果。

  学生在下面一起说。

  师:这样非打起来不可,怎么解决呢?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帮老师决。

  生1:看一看喜欢哪两种水果的人最多就可以了。

  师:我们来统计一下,把小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上。

  学生依次到黑板前把自己手中的小星星贴在喜欢的水果图片上。西瓜、橙子、草莓、苹果、葡萄的图片上分别有6、6、21、1、4颗小星星。

  师:我们应该买哪两种水果呢?

  生1:应买草莓和橙子。

  生2:应买西瓜和橙子,西瓜和橙子一样多。

  师:让我们来数一数。

  生齐数。

  师:这两种水果我们都少买一些好吗?

  生:(齐答)好。

  四、总结

  师: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用统计来解决。……

《统计》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 P68-69

  [教材简析]

  教材安排了三次统计活动,让学生学习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初步认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例题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动物生日聚会的情境提出问题,体现生活里需要统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通过分类理一理,出现象形统计图,使学生认识它,并依据它描述分类整理的结果;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分类整理花的朵数,并引入简单的统计表,让学生用数据表示分类整理的结果。"想想做做"让学生调查本小组的小朋友各爱吃哪一种水果,统计爱吃每种水果的人数,填入统计表。这样安排,意在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并通过亲自实践,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实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2、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

  3、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感受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

  4、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题。

  教学难点 :

  1、学生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 (如计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图表中。

  2、组织有效的统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合作。

  设计思路:

  1、“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的要求。因此,每一个系统的活动的设计都应是学生们身边的事,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提出数学问题,在情境的创设中既可以导人数学知识教学,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统计,处处有数学。

  2、“学活动化,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也是新课程的要求。让学生形成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其真正投人到统计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排一排等活动中初步感受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

  3、“数学的问题化,让学生学习思考的数学。”也是新课程的要求。因此,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数据,根据数据提出问题,充分拓展思维,深化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同时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加大象的生日宴会,你们愿意吗?

  (多媒体显示大象图像,并伴音:小朋友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妈妈告诉我,待会儿会有很多客人来为我庆祝生日。看,它们来了!多媒体显示:小动物们戴着面具唱着生日歌依次出现。)

  师: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答:我想知道它们是谁?我想知道每一种动物有几只?)

  二、实践操作,初步体验统计

  师:是呀,大象家来了那么多客人,它们都是谁呢?分别有几只呢?下面,请同学们帮助大象对来的客人做好登记。一个客人就拿张相应的动物头像贴在吹塑纸上。

  (多媒体显示:动物客人依次揭开面具)学生摆动物头像。

  学生摆完后,师: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呢?

  生:大象家来了小狗、小猴、小猪。

  师:他们分别有几只呢?

  生:小猴有5只、小狗有4只,小猪有3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方法能一下子清楚地知道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分别有几只?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引导学生想出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分类统计的方法。

  师:  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好不好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小组合作,先讨论怎么分,怎样排,然后动手理一理。

  学生学习小组讨论、操作,然后教师把每一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一组排得最整齐、最漂亮呢?(师为最漂亮的小组发一颗星。)

  学生进行评价。引出课本第62页例图,请小朋友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横线下面的括号里。(学生在书上完成。)

  师: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同学们有这么多发现,都是通过我们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得到的。刚才我们做的这些就是统计。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分小组整理各种鲜花的朵数。

  师讲述:客人们给大象送来了什么?(花)有没有关于花的问题想问别的小朋友呢?(花有哪些颜色?各有几朵?)

  师:   课本巳经把这些花印在了附页上,请大家把附页里的花剪下来,分类贴在课本(课前剪好。)

  分组讨论: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把每种花的朵数填在表格里。

  组织全班交流,启发学生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如哪种花最多?哪种最少?你还知道些什么等)给予评价。

  2、引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

  A、以小组为单位,说明题目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剪、摆一摆。

  B、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统计的结果,让学生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少?你还知道什么?)

  C、想一想,说一说。

  师:今天我们帮大象统计了来的客人,送的鲜花,大象非常高兴。同学们,你们再帮大象想一想,怎样给客人们准备午餐呢?

  让学生说出各自的想法,给予评价。

  师:回家后把今天大象过生日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统计》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引导学生初步体验信息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初步学会有序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从不同情境中抽象数学问题的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会解决生活中简单的统计问题,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能看懂统计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各种颜色的旗帜图片,空白统计图和统计表,水果箱,水果图片若干,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各种物品。

  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下一些教学理念:

  1、在生活中学数学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如买彩旗、游动物园等,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2、在活动中学数学

  本课设计了一系列数学活动,充分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

  3、学有价值的数学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学会有序观察和思考,并能对生活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

  4、人人都得到发展

  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统计的过程,并在过程中理解和感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的提高。

  教法学法

  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本节课运用学生小组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

  2、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教学程序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师情境引入:“同学们,十月十八日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日,是全县人民大喜的日子,到时候可热闹了!你们想去参加吗?我们班准备组织一支彩旗队前去祝贺,我们需要买很多面旗帜,到底哪种颜色的旗帜需要多买些呢?每种颜色需要买多少面呢?你能想想办法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揭示课题:统计----漂亮的彩旗。

  二)亲历学习过程,主动获取新知。

  (课前教师给每组准备空白统计图表,红、黄、蓝、绿各色旗帜图片。)

  1、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让学生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倾听他人意见中使自己长进,在交流评价中发现新的方法,从而确定最佳调查方案。

  2、分组活动,调查整理

  要求学生调查自己组内喜欢各种颜色的人数,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整理调查结果,完成各组的统计图表,并准备向全班同学介绍各组的方法与结果。学生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独特的想法,应允许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允许多种方法并存。

  3、交流汇总,初构模型

  组织学生全班交流统计情况,展示各组的统计图表。然后让全班同学把喜欢的旗帜图片贴到黑板上,共同完成全班的象形统计图及统计表。在全班同学的交流汇总中,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统计的优越性。教师对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表现突出的小组发给一颗“合作星”,表现好的同学发给“智慧星”。

  4、分析结果,合理猜测。

  教师出示全班的彩旗统计图,提问:从这张统计图上,你能发现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吗?然后引导学生猜测:“老师刚才没有参加同学们的调查,你们猜一猜,老师会喜欢什么颜色的旗帜?为什么?”对统计结果的分析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并适时加以引导。

  三)加深拓展内化,学会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但能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1、游动物园

  创设动物园情境(课件显示),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园吗?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去动物园玩一玩,看看动物园里都有些什么动物?每种动物有多少呢?你能试着统计一下吗?”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有哪些动物,每种有多少,并记录下有关数据,然后在组内统计表,然后全班交流,共同完成统计图表,并说说从统计图表上可以发现什么。

  2、实物统计

  课前,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了一些实物。并在每组桌上放有空白统计图表。

  在学生体验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后,让学生把各组的物品统计一下,看看每种物品有多少,并将统计的结果填在桌上的表格内,试着完成象形统计图。学生准备的物品可能多种多样,有水果、文具、玩具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去进行统计。接下来,指定各小组说出统计结果,并展示自制的象形统计图。最后,让学生尝试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加以评价和鼓励。

  四)落实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1、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并结合各组所得“红星”情况进行统计。

  2、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价,并完成下表,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体现评价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评组评

  上课积极发言☆☆☆☆☆☆

  积极与他人合作☆☆☆☆☆☆

  认真倾听他人意见☆☆☆☆☆☆

  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

《统计》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材第二册p93―94页例1、例2及9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使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设计思路】

  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本节课注重体现以下几点:

  1、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对简单数据进行整理,以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有一些初步的认识。

  2、注意学生情感的个性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得到充分的展示。

  由于低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化倾向,当讨论如果只买一种水果,该买哪种水果时,这就形成真实的两难问题.学生既要考虑到个体对水果的喜好,又想照顾大多数同学的喜好,真是左右为难.

  3、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根据统计结果,六种水果该各买多少的讨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想一想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就能知道?

  引出课题。

  二、引导探索,认识新知。

  1、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哪一种水果,记录在统计表里。同桌讨论:如果六种水果都买,哪些水果要多买,哪些水果要少买?

  2、绘制统计图。

  (1)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相互评价.

  (2)看统计图表提问题。

  三、应用知识。    完成书95页的第一题。

  四、课堂总结。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统计?

  五、课后延伸。

  调查本班同学,把喜欢下面几项活动的人数统计出来。(游泳、跳绳、拍皮球、踢足球、跑步)

《统计》教学设计 篇9

  “统计”教学设计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张 林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p.70~74教学目标: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和统计;2.综合运用所学统计知识整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据,并根据统计结果、分析、说明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高统计能力;3.进一步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增强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材料3份、常州市和桂林市8月份空气质量状况教学过程:教 学 活 动设 计 意 图一、 情境导入,激发需求1、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多媒体连续播放学生穿着各种鼓号队服的图片),这是各种款式的鼓号队队服(定格于课本鼓号队图片),感觉怎么样?2、我们学校鼓号队也准备购买服装,选定了这一款(指屏幕)。老师从服装厂了解到学生服装的制作一般分大号、中号、小号三类(板书:大号、中号和小号)(多媒体显示:服装分大号、中号和小号。②你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吗?)3、这个问题现在你能解决吗?为什么?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多媒体显示:身高120~129的适合穿小号,130~139的适合穿中号,140~149的适合穿大号。 学校鼓号队员身高记录单)4、需要知道的条件都提供了,你能很快告诉大家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了吗?(板书课题:统计)5、说一说你准备统计什么?(板书:鼓号队员身高情况统计表)6、怎样统计呢?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统计的方法? 本环节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根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围绕“你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吗?”这个问题的讨论,分步骤提供学习素材,让“静态”的教材资源“动态”呈现,初步让学生体会分段标准是沟通所要解决的问题与身高记录单之间的桥梁;最后利用“需要知道的条件都提供了,你能很快告诉大家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了吗?”这个问题来激起学生统计的需求,同时唤起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统计方法的回忆。教 学 活 动设 计 意 图二、 合作探索,经历过程1、接下来我们就用材料1来统计。为了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大家进行统计前,老师想提两点建议:(出示活动提示1、同桌合作整理鼓号队员身高的分布状况,把得到的结果填入统计表中;2边做边想,整理数据时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板书:整理数据时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2、学生利用材料1同桌统一方法后统计,教师巡视指导。3、现在我们来全班交流,请到的小组说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统计的,其他同学认真听,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是用怎样的整理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的?最后可以对他们的做法发表自己的观点。(利用视屏展台,学生交流时关注:怎么合作的?40你们怎么得到的?反馈其他同学的统计结果和所用的方法;一张完整的统计表要有表名、统计时间和统计结果;等等)(板书:画“正”字、做记号、……)4、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各个身高段的的人数(板书:9、22、9、40)。现在这张统计表完成没有?(强调“年、月”的填写)(媒体回例题)现在这个问题能解决了吗?5、小结:看一看,想一想,今天的统计表与以前学过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学习的统计是把一些数据按照标准进行分段整理。(板书:分段整理)本环节主要解决“怎样做”的问题。分四个层次展开:一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活动提示”来组织学生的自主活动,提高学生活动的效率;二是组织交流,通过交流,相互启发,资源共享,让学生认识到整理数据方法的多样性,对“怎样整理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有所体悟,从而提高统计的正确率;三是重视对整理后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凸显“合计”在数据整理中的作用,突破难点;同时也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一张完整的统计表应包括表名、统计时间和统计结果;四是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及时小结,点明本课学习内容――分段整理数据,初步体会到分段整理数据的价值。三、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1、象这种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老师平时是经常使用的。(出示环保知识竞赛的成绩记录单)这是学校一次环保知识竞赛的成绩记录单,你们觉得这次环保知识竞赛的成绩怎么样?(1)需要分段对数据进行整理(出示第二屏,只有等级,没有分数段)。能填写下面的统计表吗?(2)提供分段标准,学生利用材料2独立统计。(3)汇报校对,现在你能说说这次环保知识竞赛成绩怎么样了吗?为什么?2、经过分段整理后的数据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实际状况。其实,向这样分段整理的方法在生活中的运用还有很多(多媒体播放天气预报)。空气污染指数84,空气质量状况为“良”,除了“良”,还会有哪些呢?它们所对应的污染指数各是多少呢?书上73~74页有具体的介绍。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本上的“你知道吗”。3、学生看书。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你能完成这张表格吗?(出示表格)污染指数 ? 空气质量状况 良 4、你们知道我们常州的空气质量情况怎么样呢?老师从常州环保局收集了今年8月常州市的空气质量日报情况摘要(显示)。观察表中的数据,结合我们刚才整理的空气质量划分标准,请你分段整理上面的数据,把统计表填写完整。(1)四人组讨论可以怎样分段;(2)根据讨论的分段标准,利用材料3,独立整理数据,填写常州市2005年8月空气质量日报情况统计表;(3)汇报交流:怎么分段的,你的统计结果怎样(分5段的强调写0)(4)看着统计表,说说你的想法?5、老师对这一话题也很感兴趣,还从国家环保总局的网上浏览到桂林市8月份的空气质量情况(显示数据记录单)。你能很快填出2005年8月桂林市空气质量日报情况统计表吗?6、(显示常州和桂林8月两张统计表)看了上面的两张统计表,你有什么想法?作为常州的一员你可以做些什么?四、小结: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五、作业:教材p.72第二题。 分两个层次,一是基本练习,巩固所学新知,凸显“分段标准”的桥梁作用;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据的整理可以使数据的分布状况更清楚,清晰地反映出现实状况。 二是围绕本课重点的拓展练习,让学生体会到除了按照提供的分段标准进行数据整理,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定标准分段(但这种分段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借助了教材“你知道吗”中的提示);另外,通过组织对比,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整理后数据的分析、应用,更引发学生去关注身边的环境,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参政、议政的意识。 用开放式的小结,引导学生对全课所学回顾、反思,提升学习能力。 附板书设计:统 计――分段整理

  整理数据时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画“正”字 做记号 ……鼓号队员身高情况统计表

  身高()合计120~129130~139140~149人 数409229 小号 中号 大号

《统计》教学设计 篇10

  共案部分

  《统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100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知道我们自己所在的县(区)有多少人吗?下面是某地区1985~XX年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数量,并把相关数据制成了复式统计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制作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另外,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想:我们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就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物成对进行对比,例如,男生和女生、(1)班和(2)班等,使学生发现可以在一个统计图中同时表达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数量变化情况。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3.合作交流。

  (1)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点拨:这就是复式条形统计图。

  (2)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得到提升。

  (4)独立完成例题后的第(1)~(3)题,第(4)题全班交流。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前3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一个问题要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总数逐年上升,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因而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让学生在感受到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在统计知识和观念上加以提升:通过对这样的统计图的描述和数据分析,发现了很多信息,了解了很多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与意义。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第101页的“做一做”。

  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1)、(2)、(3)题,第(4)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通过调查收集数据,然后通过整理,再完成统计图,交流信息。

  2.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3.补充练习。

  (1)某商店七、八月份出售某一品牌各种规格的空调台数如下表。

  请你把统计图补充完整。

  从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如果你是商店经理,明年进货时有何打算?

  (2)实践活动。

  ①请你调查你们小组同学一周内爸爸妈妈每天的睡眠时间,制成统计表。

  ②根据复式统计表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③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④根据你的调查结果,写一篇数学日记。

  四、小结

  个案部分

  一、合作探究

  1.制作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二、精要点拨

  引导学生想:我们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就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物成对进行对比,例如,男生和女生、(1)班和(2)班等,使学生发现可以在一个统计图中同时表达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数量变化情况。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三、拓展延伸

  实践活动。

  ①请你调查你们小组同学一周内爸爸妈妈每天的睡眠时间,制成统计表。

  ②根据复式统计表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③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④根据你的调查结果,写一篇数学日记。

  四、课后反思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再创造”。数学学习的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自我生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知识仅是一个载体,学生收获的,除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探究过程中所生成的方法、技能、情感等等。既然学习是学生自我生长的过程,那么,教学必然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的生成性,对教学的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节课中,比较成功的预设有两处:1、在对原始数据的整理中,先让学生观察“从原始表中你能看出什么?”,再问学生“能一眼看出每一个项目有多少人想参加吗?”“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一眼看出呢?”从而让学生自主产生了整理数据的需要。2、对动态数据的收集整理,预设了一个“陷阱”:让学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收集整理动态数据。学生在失败中,产生了寻求合作、寻求新方法的欲望。这两处预设,为学生自主探寻、生成合适的整理数据的方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动态生成的课堂,也意味着教学并非处处皆能预设到。那么,对于课前未曾预设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要随时调整、修改教学过程,提供必要的情境,通过递进生成的过程性目标,最终实现整节课的预设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之前,我并没有想到以本班学生为样本去收集数据,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使得收集的数据无法准确。其实,这些问题的产生并不奇怪,都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经验的。因此,教学中,我没有催赶,没有采用明示、暗示的手段,而是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去思考,通过三次统计,最终让学生自己寻找到比较合适的方法,统计出准确的数据。可见,自我生长的数学课堂,既需要教师在课前作高明的预设,也需要教师在课堂作智慧的调整,这两者,都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作为出发点的。 

  确山县靖宇小学数学教案

  备课组:四年级组    第七册     授课人张蕾  授课时间:XX年12月

  共案部分

  《统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复式统计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的意义和作用。能够准确填写完成复式统计表,会看复式统计表,并分析表中所说明的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看统计表回答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1.讲授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单式统计表,为了便于分析和比较,有时需要把几个有联系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

  例3 下面是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四个小组的学生人数统计表。

  数学小组  

  生物小组

  航模小组

  美术小组  

  (1)观察与思考。

  ①从以上四个单式统计表中你能了解到哪些内容?

  ②如果想了解或者比较各个小组的人数情况,能不能把这4个小组的人数情况整理成一个统计表?

  为了便于比较各小组中男生和女生参加人数的情况,我们可以把它们合编成一个统计表。

  (2)分组讨论。

  想一想:统计表中怎样划分栏目才能反映各小组中男、女生的人数?

  出示表头:     

  表中左上角的一个格(表头)用斜线隔成三格。“1”说明横向类别,“2”说明竖向类别,“3”说明表头右下方的空格是填写横栏和竖栏交叉数据的(有时还要注明数据的单位名称)。

  (3)指导填表。

  ①由学生独立填表,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小组人数统计表

  年 月

  ②引导学生检验。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和验算的习惯。

  (4)根据合编后的统计表回答问题。

  ①这四个小组共有学生__人,其中男生有__人,女生__人;

  ②人数最多的是__小组;

  ③男生人数最多的是__小组;

  ④女生人数最少的是__小组。

  2.巩固练习。

  1)我国1994~1996年的粮食和棉花产量如下:

  1994年:粮食44450万吨,棉花425万吨

  1995年:粮食46500万吨,棉花450万吨

  1996年:粮食49000万吨,棉花420万吨

  根据以上数据制成统计表。

  我国1994~1996年的粮食和棉花产量统计表

  年 月 日

  提问:表中数据是否需要写单位名称?为什么?

  说明:表头中横向类别与竖向类别的位置是可以交换的。

  (2)一个书店第一季度的售书情况如下,制成统计表。

  一月份售出:文艺书1620册,科技书2087册,工具书153册;

  二月份售出:文艺书4763册,科技书4262册,工具书425册;

  三月份售出:文艺书2835册,科技书2247册,工具书363册。

  19xx年第一季度售出图书统计表

  年 月 日

  ①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并提问:竖栏标明的是什么?横栏标明的是什么?

  ②由学生独立填好统计表。

  ③引导学生检验,提问:怎样才能保证填写的数据准确无误?

  3.供学有余力的同学思考解答。

  公交汽车公司有三个车队,各队男、女职工人数如下:

  一队有男职工38人,女职工42人;

  二队有男职工41人,女职工45人;

  三队有男职工39人,女职工43人。

  根据以上数据算出各队人数和全公司人数,并制成统计表。

  (订正:公交汽车公司职工人数统计表

  ×年×月×日

  个案部分

  一、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

  想一想:统计表中怎样划分栏目才能反映各小组中男、女生的人数?

  出示表头:     

  表中左上角的一个格(表头)用斜线隔成三格。“1”说明横向类别,“2”说明竖向类别,“3”说明表头右下方的空格是填写横栏和竖栏交叉数据的(有时还要注明数据的单位名称)

  二、精要点拨

  想一想:统计表中怎样划分栏目才能反映各小组中男、女生的人数?

  三、拓展延伸

  巩固练习。

  1)我国1994~1996年的粮食和棉花产量如下:

  1994年:粮食44450万吨,棉花425万吨

  1995年:粮食46500万吨,棉花450万吨

  1996年:粮食49000万吨,棉花420万吨

  根据以上数据制成统计表。

  我国1994~1996年的粮食和棉花产量统计表

  年 月 日

  提问:表中数据是否需要写单位名称?为什么?

  四、课后反思

  第一,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一年级的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还没有真正掌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方法。

  第二,还应加深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在“组织比赛”“饮料购买”“水果生产”这三个活动中,可以通过“老师介绍、师生共同探讨和学生独立说出统计意义”这三个过程加深学生对统计意义的理解。

  本课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感受到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但在小组调查时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小组内同学合作得不够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

《统计》教学设计 篇11

  统计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把它作为一块附带内容,从四年级开始集中用几课时教学生学习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应该说我们不化或很少化精力去思考统计的教学。然而今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我们的学生――21世纪的公民,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挑战,他们需要在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必须具有一定的收集与处理信息、作出决策的能力,同时能够进行有效的表达与交流。为此,《课程标准》把“统计与概率”作为四个领域的内容之一,并且具体制定了各学段的要求。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现实已摆在面前,我们该如何进行统计教学,孩子该如何学统计……带着这些问题,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我设计了《统计》一课,愿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教学思路与环节

  在低年级中教学统计,必须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征,又要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整节课分两大块,第一块是引入、展开,使学生体验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第二块实践应用。

  1、引入

  (1)出示熊猫、猴子、小鹿图片。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朋友,你们看,他们是谁呀?我想知道熊猫、猴子、小鹿各有多少只,你们有什么办法?

  (2)创设情境,教师报图片学生记录。

  学生操作,用不同的方法收集数据。

  (3)反馈记录情况,交流评价记录方法(投影展示各种记录方法)

  请同学介绍记录方法,比较用划正字的方法记录有什么好处。

  (4)学生取图验证记录是否正确。

  [课一开始出示图片,有意制造矛盾冲突,让静态的动物图片动态口述出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数学问题从情景中自然发展而成。统计动物图片张数,分二次操作,第一次记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方法,为探索问题的解决,各显神通,交流比较不同的记录方法,突出感知划“正”字的方法; 第二次通过静态的图片,体会收集数据方法的多样化,数一数也是很好的办法。既是解决问题的实践又是验证,通过前后比较对问题解决进行回顾和评价,从而证实方案是否简捷、易行,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最优化”解题思路。我认为这样的设计能促使学生有效思考,发展学生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分析,对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的了解事实上也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我们必须牢记的事实是:不能以教师主观的解释来代替学生的真实思想,应该意识到,学生所获得的数学知识也未必是数学教师所期望的]

  2、展开

  (1)出示散乱的电视机、计算机、录音机和手机图

  (2)议一议:要把这些东西统计出来,你们认为必须先知道什么?

  (有哪些东西、有多少)能不能想个办法让大家能很快看出这几种电器的多少?学生思考、商量(可以用划正字的方法记录、也可以在格子里涂色记录等等)

  (3) 学生交流方案,师根据情况出示象形统计图。

  (出示统计表)二(1)班小红准备把上面的东西分类记录在统计表里;(出示统计图)小兰准备在格子里涂颜色记录,你们猜猜,她会怎么涂?(是几就涂几格。如果是1台,就从下往上涂1格,3台就涂3格)那我们先要在左边写上数,说明一格表示1台。

  这么多方法,你准备怎么记录?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各有几台。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找小朋友帮忙,也可以找老师。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数量(填表、涂色等)

  (5)反馈整理数据的表示形式。评价唯度:正确、美观

  (6)看图填一填(电视机比电脑多3台,手机比录音机少2台,录音机比电视机少3台)思考: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孩子在入学前,已有在成年人指导下分类的经验,例如,父母鼓励孩子帮忙归类蔬菜,并指出“这些放在冰箱里,这些放到架子上”。这些非正式的经验有助于儿童发展对“归在一起的东西”的理解。通过谈论什么同什么归在一起,儿童形成了用于描述特征、分类的重要词汇,并发展了根据标准分组的非正式概念。为此,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议一议,要把这些散乱的东西统计出来,必须先知道什么,能不能想个办法让大家能很快看出这几种电器的多少,促使学生思考。学生通过对散乱的电视机、电脑、手机、录音机进行归类整理,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从中发现电视机、电脑、手机和录音机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克服一对一的方式,让每个学生看统计图、表填一填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思考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不但可以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涂色感知条形统计图中,先不标上数据,让学生大胆地猜测怎么涂,给学生留下自由的思考空间,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学生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但由于学生年级低,教师必须明确这一学段的全体学生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不任意拔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作适当的引导,以确保基本要求的实现。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个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学设计应考虑体现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3、实践应用

  (1)小组活动。

  下个星期,二(1)要搞个活动。他们准备买一些水果,骆老师调查了一些同学,每人说出一种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调查结果骆老师已经装在这个信封里。现在我们四个人一组把调查结果表示出来,贴的图要让大家一看就知道,喜欢吃什么什么水果的人最多。(2)成果展示

  从这些统计图中,能一眼看出喜欢哪种水果的人最多?相互评价,发现同一种水果应该排在一起,排队要排直,应该一一对应,比多少时,应该起点对齐。

  (3)交流评价

  从这张统计图中,我们能一眼看出喜欢吃草莓的人最多,你还能发现什么?(如共调查了20 名同学,喜欢吃草莓的人数最多,喜欢吃西瓜的人数最少,买草莓和桃子更好些……)

  如果请你帮我们班去买水果,你准备买什么?为什么?你认为谁的想法更合理些?理由是什么?

  [这一环节通过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调查、统计,通过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完成“最喜欢吃的水果”统计实践活动,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趣味贴图,完成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理材料后,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推断,交流评价中体会统计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你还能发现什么是一个发散性问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多提问题,这对于理解统计的意义很有好处。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注意贴图指导]

  4、小结

  (1)板书课题:统计]

  (2)反思:从刚才的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师点拨:从刚才的活动中,我们知道了可以用划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还知道了可以用统计表和统计图分类记录。小朋友可以用这些方法去解决很多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小结在一节课中应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回顾这节课的内容、方法。这不仅是数学内化的需要,也是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获得数学学习经验、思想、方法的需要。认识自己、控制自己、调整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形成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是学习能力的具体表现。我们不能因为学生可能说不到点子上、说不完整,而剥夺学生的权利。因此,重视这一环节的设计,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主体性的发展。]

  5、综合训练

  (1)学生独立填统计表和统计图。

  师:你能不能把这份四月份天气情况表也记录在统计表和统计图里呢?这里每一格代表几天?(2天)如果6天就涂6格,请试一试。

  (2)反馈交流统计表及统计图。

  从这个统计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这个月晴天最多,雨天最少;晴天比雨天多8天等)你们猜猜,明年四月的某一天,很可能是什么样的天气?是什么天气的可能性最小?(很可能是晴天,是雨天的可能性最小)

  [这一情景活动意在引导学生多观察,选取有意义的事例,通过对原始数据调查、收集进行归类整理、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相关的问题,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情趣,并自然渗透统计教学思想,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据统计打下基础。]

  二、设计理念

  1、重新认识统计教学的目标

  传统的统计教学,我们关注的往往只是技能目标,学生是否学会制作统计表、统计图,忽视统计观念的培养。我们说统计和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帮助人们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所以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为此,我们应该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重新认识统计教学的目标。综合四个方面,对这节课我制定了这样几个目标。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初步认识统计表、象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完成相应的图表,使学生体验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知识与技能目标)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体会统计的意义。(解决问题目标)

  数学思考目标: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突出体现在开始部分和第二部分具体到半抽象的过渡)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贯穿于整节课)

  解决问题目标: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看图你能发现什么)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第一部分、整理数据的表示形式可以用象形图、统计表、统计图),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反馈评价、小结)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情感与态度目标: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激励和尊重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我们知道,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使学生形成高效的、统一的、固定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设想整个学习活动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能积极参加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的独立运用数学知识思考与创造的意识,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他们自己的思维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力求让学生明确表达想法,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建构数学知识。

  3、体现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方式

  以往一提起数学学习,我们会自觉地把数学学习与做练习等同,这是一种误解。本课设计力求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数学学习活动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

  4、贯彻联系生活和数学应用的思想

  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生活经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努力为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的实际背景,让学生具有实践活动的机会,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机会。

  5、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大家知道数学课堂不再简单地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应当成为学生探索与交流数学、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学习。所谓主动学习,就是要强调学习数学是一个学生自己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学生,能让学生亲自参与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在教学中努力创设一些探索性、思考性活动,少一些现成的结论。教师工作贵在启发,重在信任,让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才干的机会。

《统计》教学设计 篇12

  《统计》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6 、127 页的内容及第129 一131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 题和140页的第11题。

  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  重点难点

  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四   教具准备

  投影及多媒体课件。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出示第9―14 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

  提问:从表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如果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亚运会所获金牌数的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实施

  1 .老师提问: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并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

  2 .提问: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3 .引导学生回答教材第126 页例2 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团则趋于平稳。

  4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9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l 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 一15 岁的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翎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 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5 .完成教材第129 、130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2 、3 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6. 完成教材第140页的第11题。

  (三)思维训练

  下面是 年1 月22 日到28 日北京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指数的统计数据。

  22日 23日 24日 25日 26日 27日 28日

  XX年1月 119 174 143 95 115 173 163

  XX年1月       

  查阅XX年同其北京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指数,填入表中,然后利用下面的材料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统计》教学设计 篇13

  第六单元    统计第一课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课型新授教 学 目 标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使学生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 单的数据分析。 1、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 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重点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具课件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教 学 过 程

  一、       情境导入: 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学生观察统计表 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学生思考老师的问题,自主探究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3、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4、讨论交流: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5、全班汇报交流。 分析: 三、巩固新知 1、             完成10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103―104页3、4、5学生展示统计图。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完成统计图并回答问题,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从更高的角度认识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达到提升。

  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感受到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课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课题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课型新授教 学 目 标1、使学生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在生活中找到复式统计图,并能进行简 单的数据分析。 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 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重点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具课件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教 学 过 程 一、       情境导入: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家庭都买了汽车。哪些同学的家里买了汽车?我们在外出时有时就要将汽车放在停车场。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2 师: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画成横式的。 2学生独立完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学生积极发言

  学生观察统计表

  自主探究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学生展示统计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3、通过分析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三、巩固新知 1、             完成106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的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103―104页3、4、5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发现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 在整个社会所有的车辆中,轿车的数量是最多的。

  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完成统计图并回答问题,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使学生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课时:你寄过贺卡吗?课题你寄过贺卡吗?课型    实践课教 学 目 标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根据阅读材料内容和 调查结果分析数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4、使学生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5、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的情感。重点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贺卡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教 学 过 程 一、       情境导入: 1、出示贺卡,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同学们在元旦的时候都收到过贺卡吗?你给谁寄过贺卡吗? 2、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你寄过贺卡吗?的实践课(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发现问题; 1)呈现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学生阅读 平时寄贺卡的行为消耗掉了大量的木材 对废品要有效回收 2)昨天老师布置了小组调查:本小组成员及家庭在去年收到的贺卡数量。 学生制成统计表,填写统计表。 2、分析问题: 1)出示问题:1)估算一下,全校所有的学生共收到多少张贺卡?所有的家庭收到的贺卡相当于砍掉多少课大树? 2)引导思考:怎样根据小组的统计结果,估计全班、全年级和全校共收到多少张贺卡? 出示阅读资料(1)小组合作探索 贺卡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阅读材料 汇报内容 小组汇报,交流调查的结果。 根据组里统计的结果计算出全班的结果,扩展到全年级和全校情况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引发学生对统计数据的思考,引出结论 4)问题:除了保护森林,少寄贺卡还有哪些好处?提出更多的问题,和同学一起讨论解决。 2、             解决问题 实施解决方案――行动起来吧! 全班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同学交流一下。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写一篇数学日记为保护森林,应该少寄贺卡。 节约日常开支,减少邮政压力等。 汇报交流:做环保贺卡,打电话发电子邮件问候,宣传节约用纸,计划自己平日节约用纸的方案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统计》教学设计 篇14

  背景与导读: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三册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把“统计与概率”作为重要内容,从第一册就有所涉及。教学中让学生走入真实、有趣的情境,提出有意义的现实问题,亲身经历调查、统计过程,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完成统计图、表,并了解与第一册《统计》的有所不同,积极地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和推测。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通过教学内容,是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本册教材与上一册教材比,最重要的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因为统计的数据的增大,如果还用1格代表1个单位,就不方便了,以后还会学习用1格表示5、10或更多的单位。

  片段与反思:

  【片段一】

  结合生活,激情引趣

  出示四季美丽的图片。(课件出示、教师朗诵《四季歌》)

  我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我们一起看看吧!(播放课件,四季图)。你们从片子里看到了什么?你们喜欢什么季节呢?为什么?

  生1:我喜欢冬天,因为冬天可以堆雪人。

  生2:我喜欢春天,因为春天有好多美丽的花。

  生:......

  师:其实我也喜欢夏季,因为夏天可以穿漂亮的裙子哟!

  师:隔壁二(6)班同学,把自己喜欢的季节的人数画成了一幅图,(课件出示《最喜欢的季节》的统计图)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1:我发现喜欢秋天的人最多。

  生2:我看到了喜欢春、夏、秋、冬的各有几人。

  生:......

  我们是根据以前学过的统计初步知识知道的,那我们今天要继续学习有关统计的简单知识。(板书课题:统计)

  【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利用多媒体的声、光等效果将学生积极性充分调动,将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学习相连,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让他们从背景材料中去发现,去探索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愉快中回忆统计初步知识,这样不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巧妙复习了旧知,而且很自然的引入新课。学龄儿童对色彩鲜艳物品有着强烈的探索欲和探究兴趣。新课开始后,我顺应学生心理趋势,用多媒体出示的四季鲜艳画面和优美音乐下伴着老师的朗诵深深吸引学生进入思考状态。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

  【片段二】

  巧设问题,创设情景

  师:秋天真美呀!树叶儿黄了,在这色彩斑斓的季节里,学校准备带我们去秋游。恩施有那么多有名、漂亮的景点(出示龙麟宫、民族大观园、森林公园、儿童乐园景点图案),所以学校决定这次秋游的目的地由同学们自己来决定。你们想去哪儿?

  生:......

  师:哟!大家都想去很多美丽的地方,那就请你们拿出小纸条,在你最想去的地方下面画上一个记号,注意只能画一个。(收集卡片)

  秋游最想去的地方

  师:现在同学们的卡片都在老师手上,你最想知道什么信息?

  生1:我想知道想去那里的人最多。

  生2:我想知道想去儿童乐园的有几人。(学生最为感兴趣的地方)

  师:请四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人数,可以用画○、画□或画・等方法。(老师可适当的添加自己的一票,以便统计的数据全是双数)

  记录完后得出结果,并总结什么方法最简便,引出画“正”字的方法又快、又不宜出错。并把数据填在课件中的统计表里。

  秋游最想去的地方 

  【反思】

  在教学中我没有采用过去那种老师告诉数据,学生进行调查、统计的方式。而是利用当地民族旅游特色,一边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操。一边用学生喜欢集体活动这一特点出发,让他们亲身体验选择、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由于调查方法不同,记录数据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让学生用画○、画□、画・等方法体现收集数据的多样性,最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引出方便、常用的方便的“正”字法。

  这个环节我的问话有些不妥,其实我认为学生可能会采用“举手”或“分开站”等更直接方法统计数据,但课堂上学生并没能说出来。我分析如果在整理数据之前先启发学生自己寻找方法去整理繁杂的数据,孩子们可能会在更开放的教学空间中得到更宽敞的思维平台和展示自我的机会。我意识到问话环节的不对,在后面的练习中我补充了“举手”等整理数据的方法。这是我在以后教学中还应改善之处。这样才能真正的营造一个思维的空间。

  【片段三】

  围绕新知,合作探究

  师:在整理数据画统计图时发现想去大观园的人数超过了老师准备的格子,这该怎么办呢?(讨论)

  生1:再在上面画几个格子。

  生2:把它画在旁边的格子里。

  生3:可以一个格子表示两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哪种方法好些,为什么?

  生4:我觉得画在旁边的格子里不好,因为那样土就混在一起了,这样不好看,不容易分清。

  生3:我觉得一格表示2个人好,因为那样10个格子就可以表示20个人。

  师:你们太棒了!想了这么多好办法,真了不起!你们更同意谁的意见呢?为什么?

  请学生在前面演示1格表示2个单位的画法,并在统计图上图颜色。

  【反思】

  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动力源泉。这里利用已收集的数据而“方格不够”的实际和学生以掌握的统计图基本绘制方法,巧设疑难,为孩子提供思维空间。在这里我安排了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能互相启发。由于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孩子们自己提出来的,孩子们更是乐此不疲地去发现、尝试。最终用他们自己想出的“一个方格代表2个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最后从清楚、美观的角度思考把统计图创造出来。达到合作学习,共同提高。也为以后学习用“一格代表多个单位”的学习作铺垫。同时在操作中感悟了“替换”、“对应”的数学思想。

  【片段四】

  巧设疑难,深化新知

  师:儿童乐园里有好多有趣的玩具(课件播放玩具录像),你们玩过这些玩具吗?最喜欢玩什么?

  生:......(看到玩具片段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回答)

  师:最喜欢玩过山车、海盗船、碰碰车、高空飞机的分别举手,但注意每人只能举一次。(在老师的参与下有意识出现单数的情况)你能把刚才统计的全班《最喜欢玩的玩具》的统计图完成吗?学生小组完成。

  生1:呀!老师,那喜欢玩海盗船的有11人怎么画呢?

  师:哎呀!是呀!这可怎么办呢?那就请同学们想想办法吧!(鼓励学生小组讨论)

  生2:那可以用半格来表示。

  生3:我可以左、右半格来画。

  生4:我觉得这样不好,应该上、下半格来画。因为我们看统计图时是看竖条上面对着几,如果左、右半格画,可能会使别人看不清楚。

  (学生画后展示作品)

  【反思】

  这里我选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玩具来调动新课后疲倦的情绪,过山车等玩具的图片出现把孩子们带到了游戏的乐园。他们都争着说什么好玩、什么有趣。这正是我所需要的。让孩子们用“举手”等形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并完成练习。我在单数这个环节中没有直接传授画的方法,而是给孩子空间想象。但我没想到,孩子会说出分左、右半格来画的方法,还展开了到底那种方法好的辩论。现代教育观认为,知识不能简单的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转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

  【片段五】

  课堂延伸,感受统计多样性

  儿童乐园好大呀!不知道你们玩累了没有,我可有点口渴了,来点儿饮料怎么样?可同学们的口味不一样,拿出手中的乒乓球,向自己喜欢喝的饮料前管状通明条中投进去。来选定同学们最喜欢喝的饮料。

  师:你们观察投球的结果,和我们学习的什么很相似了?(条形统计图)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统计的方法,你能说说吗?

  生:我们教室里每星期贴的小红旗就是。

  生:......

  师:其实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旧能发现他的奥秘!

  【反思】

  设计课堂延伸,为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学生会画1格表示2个单位的统计图,即本课即将结束时。我设计让学生在管状通明条中投乒乓球来选择自己喜欢喝的饮料的游戏。乒乓球能像条形统计图一样直观的反映出统计结果,既复习了条形统计图又能使每位学生都能动手操作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统计的多样性和生活化。最主要是让学生们欲言未尽,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探索数学的欲望。

  点评与拓展:

  “统计”是数学知识,更是数学方法,本课着重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们感知“统计”的实用性、广泛性等。教学要立足于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肖老师在教学中也非常注意这一点的体现。

  1、首先在设计上,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导入设计巧妙,充分刺激学生视、听觉,还配上“四季歌”,由诗意的氛围调动学生注意力,使人感觉眼前一亮,带动学生不自觉的进入课堂。结束新课时,又回到生活中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多样性。使整个过程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数学理念。

  2、灵活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在第三册统计一课中,书中用喜欢的小动物乌龟等开始新课。但老师在设计中结合教学实际变革教材,选择学生特感兴趣的秋游活动来展开新课。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将秋游的目的地定为大家选择最多的地方,营造出学生想学习数学的氛围。

  3、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整个课堂由始至终的问题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这样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发挥其主动性,在生活中探究。新课深入时,教师采用学生最喜欢的海盗船、碰碰车等来设计练习。让学生自己统计最喜欢各种玩具的人数,从而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小组讨论的帮助下完成统计图。在格子不够这一环节里,学生想了很多办法。例如:再添上几个格子;把它占两列格子;1格表示2个单位等方法时。教师并没有评断谁对谁不对,而是让学生自己说出1格表示2个单位方法好的原因。尊重每一位孩子,倾听他们的发言,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从而使学生在探究中得到提高。

  4、充分挖掘人文价值。

  结合恩施民族特色的本地实际,运用恩施人为之自豪的人文旅游景观贯穿整节课,教师就能很容易的营造情景。最终既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积极解决的态度,还使孩子们体验到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统计》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84页的内容。

  学情分析: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和象形统计图,对已经分好类的事物进行计数,填写统计表不太困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和整理数据,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决定,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体验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过程。

  2:让学生通过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3: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在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初步了解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

  2:难点:会把统计结果在方格图上表示出来。

  教具准备:

  卡纸、口算题、彩笔。

  教学方法:

  以情景教学为主,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情景,以组织学生出游为导学和学生活动的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

  1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3尊重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

  师:同学们“六 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大家想去什么地方玩?(播放公园、淘气猫乐园、香陈湾游乐园的美丽景色。)

  生:答┄┄。

  师:刚才大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我们只能去一个地方,怎么办呢?为了让去的地方使大多数同学满意,我们必须对大家的想法进行调查。(板书课题:统计)。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忙了解大家都愿去什么地方游玩?谁帮老师出出主意?

  (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意见和想法)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同的情景,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不再感到枯燥乏味,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的情景。]

  二:引导交流,探究新知。

  师:下面发挥集体的力量,小组合作、探究,小组长记录调查结果并汇报调查的方法,大家比赛一下哪一组讨论的好,回答的正确,速度快。注意每人只选一个地方。

  师:听到小朋友们的精彩的发言,老师感到特别高兴。动动小脑筋想一想你们用什么方法来调查小组成员的意见呢?说说用什么方法来调查小组成员的意见的!

  (得出:逐一问、做标记、举手表决、“正”字统计法等)

  师:大家真是爱动脑筋的小机灵,向同学汇报你们组的讨论结果吧!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现在就挑出你们最喜欢的方法和你的同桌说说吧。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给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探索统计的方法,此时并没有最优方法,而是放手让他们相互沟通交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优方法,并在实践中逐步修正,让学生多中选优,择优而用。]

  师:同学们的统计方法有很多,今天,咱们学习根据调查结果绘制一个统计图。让我们先欣赏别人绘制的漂亮的、规范的统计图。(播放课件)

  实验小学一年级(2)班春游情况统计图

  公园

  淘气猫

  香陈湾

  森林庄园

  人数

  8

  6

  9

  12

  三:自主练习 巩固深化.

  师:让我们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画有条形统计图的纸,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刚才你们组统计结果绘制漂亮的条形统计图。注意绘制一格代表一人。

  (教师巡回辅导)

  师:让我们欣赏小朋友们的作品吧!

  (在投影仪上展示小朋友们制作的统计图。边欣赏边评价,鼓励小朋友们学习的自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经历了调查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统计的作用。]

  师:小朋友看到的这些统计图都是用条形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我们叫它们什么统计图呢?

  生:条形统计图。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下面和老师一起制作班级六一出游情况条形统计图。

  (根据班长对出游情况的统计结果在电脑上绘制,.

  双龙小学一(1)班六一”出游情况统计图

  地点

  公园

  淘气猫乐园

  香陈湾游乐园

  人数

  14

  12

  6

  师:你从统计图上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们班共有:14+12+6=32(人)

  生2:去公园的比去淘气猫乐园的人数多:14-12=2(人)

  生3:去香陈湾的人数最少只有6人。

  生4:小朋友们大多愿去公园玩。

  生5:去公园的比去香陈湾的人数多:14-6=8(人)小朋友们可以去公园玩。

  ……

  师:小朋友们回答的可真精彩,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尊重大家的意愿尽情地欣赏公园的美景吧!

  (播放公园的风景,带领小朋友尽情地欣赏。)

  [设计意图:根据统计经过作出决策,让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了小朋友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与意识。]

  四:应用拓展,实践创新.

  师:“六一”儿童节到时,我们班还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小朋友们认为举行什么样的活动好呢?请小朋友们应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帮助老师出出主意,解决这个难题好吗?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这个任务,比一比哪一的方法好?制作的统计图漂亮、美观。

  (教师巡回辅导,参与其中和同学们一块完成统计图并展示统计结果。)

  [设计意图:组织比赛---引入主题,让学生体会感知身边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明确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师:从这幅统计图中同学们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小组合作并交流解决数学问题。

  ……

  师:看大屏上的数学问题小组对照是否和老师想的一样。

  出示:相关的数学问题和算式。

  师:小朋友们,你们可真棒!你们今天这么爱动脑筋,而且做事有计划,有主意,并且学会了统计数学信息能创作优美的条形统计图。特别可爱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相互帮助,团结合作。老师相信你们是最棒的。下面同桌有条理的交流今天你都有哪些收获?

《统计》教学设计 篇16

  单元教学目标

  1、 通过结合实验数据画统计图的活动,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意义。

  2、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数据画折线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3、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单元编写意图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本单元教材编写的特点是将统计知识的学习与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材的编排中,安排了两个活动:栽蒜苗(一)、栽蒜苗(二)。学生将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学习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而本单元学习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在理解和掌握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为,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是象形统计图,它所表示的数据与学生的直观认识相一致,容易理解。而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其每1格代表的意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学生需在处理实验数据中逐步加以理解。

  栽蒜苗(二)中的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的预测中引入的,这也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先请学生猜一猜这些蒜苗的长势,然后再共同讨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本单元学习的统计图仅是单式的,复式的统计图在后续的学习中将重点学习。因此,教学中不要加深学习的内容,增加学生的负担。

  2、从图表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在统计图表方面除了要求学生能收集、整理与描述数据外,在练习中还较多地提出了分析图表的要求。如类似“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与同学进行交流。”“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教材安排这些问题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认知水平,从统计图表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认识数据统计的作用

  在第二学段中,将结合学生学习统计的内容逐步渗透一些社会活动的题材,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进一步体会数据统计的作用。本单元中安排的“‘非典’疫情”等题材,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数据统计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这对培养统计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当学生意识到数据统计能帮助他们描述问题、分析问题时,他们才有更大的兴趣去进一步地学习。

  学习者分析

  栽蒜苗(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实验数据画统计图的活动,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各种信息。

  3、 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在85页的“实践活动”已组织学生栽种蒜苗并作数据记录。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以及分析的过程。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交流实验观察记录的数据;第二步,将各小组记录的数据填入统计表;第三步,讨论如何将所得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在学生绘制条形统计图时,对单位量的选择,教师不要作硬性的规定,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蒜苗高度范围确定单位量。然后再交流讨论。如果学生栽种的是其他植物,应据实际情况设计统计表或统计图。

  注意:如遇到学生记录的蒜苗高度为非整厘米数,如8?郾5厘米、10?郾8厘米等情况,在统计图上取几个格?应组织和指导学生讨论。

  栽蒜苗(二)教学目标

  1、 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在教学时,仍可以利用学生栽蒜苗的实验数据,向学生提出“如果想知道蒜苗生长的趋势该用什么方法”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出折线统计图。接着,师生共同讨论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并让学生亲自试一试。本活动的另一个要点是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提供的有关信息,了解并预测蒜苗生长的趋势。所以,当学生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后,接着应是分析与预测:如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蒜苗第20天约长到多少厘米?

  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现有的统计数据并结合生活经验发现蒜苗生长十多天后生长的速度逐渐缓慢并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一发现。

《统计》教学设计 篇17

  要预设,更要注重生成

  ――――――《统计》评课

  这次景东杯课堂教学比赛,我听了李丹老师上的《统计》这一课,作为一名教龄还不满一年的年青教师,我觉得李老师这节课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整节课从新课的引入,新授,练习和课堂小结各环节的安排比较合理,有序,层次清晰,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拓展,既照顾全体,又为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体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如果长此坚持下去,定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李老师能提供学生比较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课中老师让学生说说如何统计班中每种水果喜欢的人数,在出示了统计图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安排了让学生看统计图同桌互相提问题等等,这样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质疑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由于李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民主,在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能在课中大胆质疑,如有学生发现教师所给的统计图的纵轴只有17个格子,就向老师提出:如果超过17人该怎么办 这些宝贵资源的呈现无疑是我们数学课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

  在这里我也想给李老师提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要正确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在统计班中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的人数时,教师明知道有个别学生已重复站立而不加以指正,(班中也有同学向老师反映某某同学已经站立过了,但教师没有予以回应.)我想这是因为在教案中教师有这样一个预设的问题:我们怎么知道班级里每个小朋友都统计到了呢 李老师想让这个问题能在后面顺理成章地出现,孰不知这样做反而使教师要对班级人数重新进行统计,这样做势必要浪费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以致后来教师就干脆造假,把总人数凑齐就算完成了人数统计,这样做的结果显然使统计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和它的实际意义.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规范,表达要确切,如教案中"这是统计图吗 "这句话表达就不够确切,应可以这样问:这是一张完整的统计图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注意倾听,更需要有适时的评价.在本课中,当学生完成了第一张统计图后教师要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看出喜欢什么水果的人数最多和最少 当有学生回答:喜欢草莓的有16人,喜欢菠萝的有1人,所以喜欢草莓的人数最多,喜欢菠萝的人数最少.这样的回答显然与教师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反应比较冷淡,也没有对该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并进一步启发,但我们知道该学生从数字上看出数量的多少显然是没有错的,老师对该生的回答先要予以肯定,然后启发学生从另外不同的观察角度来回答问题,从而让学生从观察直条的高低来知道数量的多少.

  从试教课到正式上参赛课,我觉得李老师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只要她继续不断地努力钻研教材和改进教法,相信她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数学教师.

《统计》教学设计 篇18

  在前面的教材里,学生已经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能够利用这些统计图表示数据及变化态势;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能够应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本单元教学扇形统计图、众数和中位数,扇形统计图过去是选学内容,现在是基本的教学内容,而众数和中位数是根据《标准》的要求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扇形统计图能直观地表示出各个部分的数量分别是总数量的百分之几,众数和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在平均数不能有效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基本特点时,往往选用众数或中位数来表达数据的特点。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表示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教材编排了四道例题和两个练习,例1和练习十五主要教学扇形统计图的知识,例2至例4以及练习十六教学众数和中位数的知识。1.以百分数的知识为基础,教学扇形统计图。例1教学扇形统计图,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从整体到部分认识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体会图中的数据信息的具体含义,理解这张统计图用一个圆表示我国陆地的总面积,用五个扇形分别表示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山地各占国土总面积的百分之几。由于五种地形所占总面积的百分比不同,所以五个扇形的大小不同。教材及时指出,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它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的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经过这一步教学,学生知道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相比,不仅形状不同,而且表达的数据内容也不相同。第二步根据已知的我国国土总面积,利用扇形统计图里的数据,分别算出五种地形的面积并填入统计表,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由于计算比较复杂,所以使用计算器。教学扇形统计图,要理解图中的百分数的具体含义,并利用这些百分数进行相关的计算,不要求学生制作扇形统计图。“练一练”和练习十五根据教学要求,设计了两方面的练习内容。一是从统计图中各个扇形的大小以及表示的数据出发,进行分析与解释。如“练一练”第1题看图说出7月份哪项支出最多。第2题从我国的国土只占世界的7%,人口却占世界的22%,想到我国人均占有的土地比较少,人口密度很大。练习十五第1题通过对应数据的比较,判断哪天的食物搭配比较合理。二是看图估计或计算,如练习十五第2题根据拼盘里的花生米所占面积的百分比,估计其他干果各占面积的百分比。第3题分别计算我国四个海域的实际面积。2.联系现实的素材,教学众数和中位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是这组数据的众数。由于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所以众数反映了这组数据的集中情况。教学众数,要让学生领会众数的意义,学会在一组数据中得出众数的方法。例2用表格呈现9个学生每人用20粒黄豆种子做发芽试验的结果,先看表在括号里填数,感受发芽17粒的人数最多,有5人。然后把9个数据依次排列,指出17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教学这一段内容,首先要形成正确的众数概念――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在发芽结果的数据中,17出现了5次,17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数,5是它出现的次数,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不是5。其次要知道求众数的方法――在一组数据中寻找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不管这个数出现了几次,只要比其他数出现的次数多,它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例题还要求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联系实际比较平均数和众数的意义,体会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进一步理解众数。第79页“练一练”第1题通过找出一组学生的年龄的众数,巩固众数概念和求众数的方法。第2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用了众数,鞋店上周销售皮鞋中,25.5cm这个尺码的皮鞋售出的双数最多,25.5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所以进货时要多一些这个尺码的男鞋。练习十六第1题配合例2的教学,男生身高的众数是153,女生身高的众数是148,10名男生里3人的身高是153厘米,10名女生里5人的身高是148厘米,所以说女生身高的众数更能反映这组学生的身高情况,即更具有代表性。这就是众数作为一种统计量,在描述一组数据特征时能起的作用。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居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单数,那么中位数是正中间的那个数;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双数,那么正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才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教材编排两道例题,分别教学这两种情况。例3要求学生评价7号男生的跳绳成绩在这组同学中的位置,有的学生可能根据算出的平均每人跳117下,认为7号男生跳的比平均数少。有的学生可能把7号男生跳的下数与其他男生比较,得出他的成绩是第三名。这些都是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的比较。为什么7号男生跳的下数比平均数少,成绩还是第三名?为了解决这个疑问,例题先教学中位数的知识,指出把这组数据按大小排列,正中间的一个数102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既揭示了中位数的含义,又讲了求中位数的方法。再把7号男生的成绩与中位数比,看到尽管他跳的下数比平均数少,却比中位数大,在这9个男生中的名次还是比较*前的,初步体会中位数与平均数是两个不同的统计量。例题还要学生思考为什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比中位数多得多,这是由于2号和8号男生的成绩十分突出,远远多于其他男生跳的下数,他俩的优异成绩使男生跳绳的平均数大了,而多数男生的跳绳成绩都低于这个水平。所以,如果一组数据里存在特别大或者特别小的极端数据,平均数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这组数据的整体状况,这时用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更合适。例4求10个女生跳绳成绩的中位数,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双数。教材指出,正中间有两个数,中位数是这两个数的平均数,并要求学生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学会求这种情况的中位数的方法。然后把各个女生的成绩分别与中位数比较,体会用中位数能评价每个数据在整体里的地位。“练一练”的教学不能偏重于求平均数和中位数,要把时间用在第(2)、(3)两个问题的讨论上。9位同学家庭的住房面积中,有两个数据比其他数据小很多,所以平均数比中位数低得多,用中位数代表9个家庭的住房水平比较合适。练习十六第2题的数据中,a飞机的飞行时间只有8秒,比其他飞机少得多,一般用中位数表示这8架飞机的飞行水平。如果a飞机不飞,其他飞机的飞行时间虽然有多有少,但差距不是很大,所以平均数和中位数比较接近,都能代表这些飞机的飞行水平。第3题公司的经理、副经理的月工资比其他员工高出很多,教材让学生分别算出公司员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体会平均数比中位数、众数大得多,应该用中位数或者用众数来反映这个公司的工资水平,进一步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实际应用。

《统计》教学设计 篇19

  本单元主要教学统计图,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第94~96页教学折线统计图。

  第97~99页教学选用适当的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第100~105页单元练习和实践与综合应用。

  编写的三篇“你知道吗”中有两篇用统计图反映我国的气象台(站)、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让学生体会统计图有广泛的应用,增加对统计图的兴趣。另一篇结合例题的统计内容简单介绍降雨量的知识,让学生对统计对象有些了解。

  1 教学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在看懂图中数据的同时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画折线的方法。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只学过条形统计图。教学折线统计图的具体目标是: 能看懂折线统计图,了解图中各个数据的现实意义;能看懂折线表达的一组数据的变化状态,并进行简单的分析、预测,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进行描点、连折线等基本的制图活动。从这三条目标可以发现,看懂折线统计图是基础,能带动其他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学也从看折线统计图切入。

  (1) 第94页例题分三步教学: 第一步整体感知折线统计图。呈现一张反映某地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的统计表,告诉学生这天的气温情况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随之出现相应的统计图。学生虽然第一次听说“折线统计图”,只要看到统计图上那条醒目的折线就能明白这个名称的含义。第二步通过三个问题引领学生仔细观察折线统计图。三个问题的答案都在统计图上,第(1)个问题要看懂横轴上的信息,第(2)个问题结合纵轴的分段看懂折线上各个点所表达的数据,第(3)个问题分析折线的状态和数据的走势。设计这三个问题的意图是教学看折线统计图,所以要关注学生看图的过程和方法,在回答每个问题时都要说说是怎样看的、怎样想的。如每隔2小时测量一次气温是从横轴上相邻的两个时间都相差2小时知道的;表示最高气温的点在折线上的位置最高,表示最低气温的点在折线上的位置最低;折线从下往上表示气温在升高,折线从上往下表示气温下降……第三步通过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的比较,感受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达一组数据的大小,还能形象直观地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状态。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第95页“想想做做”第1题仍然练习看折线统计图。在回答教材提出的那个问题前,要让学生仔细看图,从中收集数学信息。包括从统计图的标题了解图所表达的内容,从折线上各个点表示的数据了解它的具体含义,从折线的形状分析它所反映的态势……这些看图的要求不一定都通过提问来落实,可以采用学生交流“在图中看到了什么”的形式进行教学。

  (2) 第95页“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2题都是教学画折线统计图,只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数据在图上描点并连成折线。描点和连线是表达数据的大小和变化态势,是制作折线统计图最重要的工作。用适当位置上的点表示数据,找到点的位置是完成制作折线统计图的关键。这道题在统计图上表示计算机台数的4个点,分别在横轴的四个年份对应的4条竖线上,还要与纵轴上的1格表示5台相匹配。在学生第一次进行描点练习时,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时要注意三点: 一是描点时可以利用图上的横线确定点的高度,要把点画在相应的竖线上。二是从左边第一点起到右边最后一点止,在每两个相邻的点之间都画线段,使各条线段连成一条折线。三是“想想做做”第2题的纵轴上把0~110之间画成折线所表示的意思要对学生作简单的解释。

  2 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具有使用统计图的能力,不仅表现在基本学会了制图的方法,还表现在能选择适宜的统计图表达数据。这是《标准》明确提出的教学要求,第97页例题教学这个内容。

  例题呈现了两组数据: 第一组是南京市2002年各月的降水量,第二组是北京、南京等六个城市2002年10月的降水量。虽然这两组数据都是降水量,但表达时选用了不同的统计图。为什么前一组数据选用折线统计图,后一组数据选用条形统计图?弄懂这个问题只要理解教材中两句话的意思,这两句话是第97页“要反映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用折线统计图更合适”和第98页“要比较各个城市降水量的多少,用条形统计图更合适”。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看着第一组数据的统计表想一想,这组数据告诉了我们什么?要反映些什么?让学生体会表达这组数据既要反映各月的降水量,还要反映这一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选用折线统计图是因为它具有表达数据变化态势的特点。同样,对第二组数据也要让学生体会只需反映各个城市的降水量是多少,选用条形统计图是因为条形能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

  第99页“想想做做”的两道题,也要让学生想一想: 表达数据时要反映些什么,是反映数据的数量的大小还是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选择哪一种统计图比较适当?

  3 用统计方法到周围去了解情况,开展实践活动。

  本单元的最后是实践与综合应用《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既对学生进行一次有关人口、环境、资源的教育,又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表达、利用信息的能力。

  这次实践与综合应用分两段进行: 第一段是看四幅反映1999~2003年我国人口增减变化、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变化、造林面积增长、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增长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感受这些都与生存空间有关。启发学生再通过其他渠道进一步了解影响人类生存空间还有哪些因素,从而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存空间的意识。第二段引导学生讨论在自己周围能调查哪些与生存空间有关的资料,从中选择天气情况、气温变化、空气质量等项目进行统计活动,用统计图表呈现数据信息。

  这次实践与综合应用需要的时间长,无论调查哪方面的情况至少要积累连续10天的数据。收集数据的渠道多样,有些要观察,有些要看电视、听广播,有些要查阅报刊。因此,要做好活动的组织工作,帮助学生小组内分工,谁收集哪方面的信息、到哪里去收集都要明确;经常提醒学生按时收集数据,确保数据真实可*;及时记录数据,防止资料流失。10天后要安排时间让学生完成统计工作,还要相互交流活动的收获和想法。

《统计》教学设计 篇20

  第七单元《统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较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书p108~10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是一幅‘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你们能根据相关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师出示统计表)

  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

  98 99 00 01 02 03

  人数(万人) 3 4 6 8 8 10

  二、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条形统计图’。

  制作前先让学生说说每格表示几个单位然后再制作统计图。

  2.小组交流作品,复习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制作步骤、特点”

  a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三、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师演示“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折线统计图”,学生观察。

  师: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

  师和生一起分析折线统计图,教师演示其中的一个数据的画法,让生知道是这张统计图是如何画的。

  师:你们对比这两个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结: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相同点和不同点,把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出来。

  3.认识折线统计图,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观察参加科技发展人数的变化情况,并谈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09的问题解答;

  2. 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一小题的问题解答;

  五、小结评价。

  六、作业:作业本p48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书p110~1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陈东的妈妈记录了陈东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陈东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陈东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陈东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陈东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陈东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陈东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陈东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五、作业: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作业本p49-50

  第三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p112-p113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使学生能熟练制成折线统计图,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科学预测,根据已有折线图发现信息。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完成书中p112的第1小题

  学生先观察气温变化,交流气温变化规律

  估计我们现在气温应该在几度左右?

  回答书中三个问题

  师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然后再回答。让学生仔细观察,明确横、纵轴数据表示的含义。

  2. 完成书中p112的第2小题:根据已有统计表,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并回答后面的两个问题。

  3. 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的问题解答;同时能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二、作业:课堂作业本p51

  第四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书p114~116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使学生能熟练制成折线统计图,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科学预测。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完成书中p114的第4小题:

  a学生先观察体温变化,交流对人体温的了解信息;

  b对照正常值发现信息

  c回答书中的5个问题

  师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然后再回答。让学生仔细观察,明确横轴数据表示的含义。

  2. 完成书中p115的第6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结合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价值发现。

  3. 完成书中p116练习十九第9小题的问题解答;

  让学生根据张浩家这几年旅游消费情况的统计表,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同时能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二、实践活动

  结合书中第7.8题的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课前参与:1.学生提前根据书中第7.8题的练习的要求,开展调查活动;2.应用书后的练习纸,进行绘制折线统计图。

  课中交流: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交流作品

  课后延伸:组织学生从统计图中预测信息,提出科学建议,布置在学校走廊上。

  三、作业:完成书中p115的第5小题:

  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第1~3题。

  教学目标:1.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请同学们伸出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 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2. 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谁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3、看图:在画面上我们看到春天桃红柳绿,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你们知道吗?3月12日是什么日子,这一天全国上下到处都在植树,为保护环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出示图:这里从头到尾栽了几棵树,数一数,它们之间又有几个间隔呢?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同时板书。

  4、那你能像这样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请你们选择一种动手画一画吧!

  5、汇报: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7个间隔数,9棵树之间有8个间隔。……

  6、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伙伴们互相交流一下)。

  反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评价:哦,这是你的发现……你还能用一个算式来概括。

  边板书边说:同学们都发现了从头到尾栽一排树时,植树棵树比间隔数多1,(指表格),也可以写成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7、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1、出示例1,同学们自由地小声地把题目读一读。

  1). 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2). 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3). 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4).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还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2. 交流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3)听了他们说的,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3、刚才,这两位同学画线段图和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列算式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都是很善于动脑筋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 基本练习:

  1)学校新校区即将建成,在一条林荫道上要植树,已知这条路长120米,每隔4米种一棵树,(两端都种)一共需要几棵树苗?2)在另一条路旁种了50棵树,树的种法不变,请问这条路长多少米?

  2小结:咱们班的同学们不仅会解答,而且还能比较它们的不同,的确这两道题都运用   了今天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这两道题虽然问题不同,但它们的关键都是要先找到间隔数,正因为它们问题不同,所以解题思路也不同,以后大家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可要注意审题哟!

  3. 变式练习:课本练习二十中的1、2、3题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那植树问题只在植树当中才有吗?学生说一说,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两端不栽,一端栽,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数学广角(二)

  教学内容:教材p118_p11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继续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热:

  1.出示公告:

  南教学楼到操场的有一段20米的小路,学校打算在小路一侧种树。请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方案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

  (1)独立活动,设计方案。

  (2)小组交流,说明设计方案及理由。

  (3)个别汇报植树棵数,尤其说明两端不种和只种一端的情况。

  2、板书以上两种情况的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二、新授

  1、 出示图及例题: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思考:1) 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2). 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3). 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旁都植)

  2、 尝试练习:

  3、 交流强调当两端不植树时,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少1,还要注意两旁都植。

  三.巩固练习

  1、 做一做:

  1) 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2) 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2、 练习二十4、5两题

  3、排名次

  四、课堂总结:

  学了今天的知识,又有什么收获?植树问题具体到生活中有许多变化,大家要仔细审题,看清要求应用规律认真解答。

  数学广角(三)

  教学内容:教材p120_121例3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关于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教学过程:

  一、摆一摆

  1、 用棋子做学具摆一摆:1)每边放3个,四个角都放,围成一个正方形, 一共要放几个棋子2)每边放4个,5个、6个各要多少枚棋子?

  2、将摆放每边的棋子数与总数记录下来,看看有什么规律?

  二、新授:

  1、 出示例题及围棋教具,

  围棋的最外层每边能放19个棋子,想一想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棋子?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2、 交流方法

  3、 小结,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他与植树问题又有什么联系?围棋子与间隔数相等,是在封闭线上的植树问题。

  三、巩固练习

  1、 做一做:

  1) 48名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大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定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几名学生?

  2) 要在五边形的水池边上摆上花盆,使每一边都有4盆花,可以怎样摆?最少需要摆多少盆?

  3) 为迎接六一儿童节,学校举行团体操表演。四年级学生排成下面的方阵,最外层每边站了15个人,最外层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整个方阵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2、 变式练习:练习二十6、7两题。

  四、课堂总结

  数学广角(四)

  教学内容:小管家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能力,并通过让学生试着理财,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准备:

  请学生每天晚上问一下爸爸妈妈,并把每一笔开支记录下来,算一算每天花了多少钱,然后算一算一周一共花了多少钱(记录在课本p124的表格中)

  二、 新授:

  1、当了一星期的家庭小管家,你有什么感受?汇报一下

  2、根据统计表绘制出这一周开支的折线统计图

  3、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各家一周的开支有什么变化规律?

  4、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5、根据这一周的开支估算本月的总支出,然后告诉爸爸妈妈。

  6、对于本月的开支你有什么好建议,向爸爸妈妈说一说

  三、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感受

  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作用?

  四、 巩固练习

  完成作业

《统计》教学设计 篇21

  一、内容:统计(义务教育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第二册第93、94页)教学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究知识、小组合作的能力等。

  教学重点:

  学会收集整理数据。在统计表中填数,在统计图中画条形图来表示数据。

  策略选择: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整个统计过程从而获得新知。

  三、教学过程:

  预设的学习材料与教学途径

  预设的学习活动与备设活动

  每个环节效果自评

  (一)创设情景,收集原始数据,引入统计。

  (出示“红、黄、蓝、绿”四种不同颜色的气球。)

  1、谈话: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这个愉快的节日,老师打算去买一些气球送给大家,你们喜欢什么颜色的气球?老师该怎么买?每种颜色的气球分别要买多少?你们能给老师想办法吗?

  2、收集原始数据:让学生在纸上写出自己喜欢的颜色。

  3、用什么方法把收集到的数据记录下来?

  4、汇报得出一些常用的整理记录方法。

  5、教师报,学生进行记录。

  6、比较:哪种记录方法比较简单?

  7、小结: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统计数据更加简便、清楚。今天我们记录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全班交流,得到一些收集数据的方法。

  二名学生上来进行记录,其余学生在纸上进行记录。

  通过创设“六一儿童节”购买气球的情景将学生引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用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进行记录、整理,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从而获得不同的体验。

  (二)

  1、(出示统计表):我们可以把统计得到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以备查找。

  (1)引导学生完成统计表中的数据填写。

  (2)说一说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出示统计图):我们不光可以把结果填入统计表中,还可以把结果画到统计图中去。

  (1)观察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2)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根据喜欢红气球的人数如何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出来。再让学生接着把喜欢黄气球、蓝气球、绿气球的人数也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出来。

  (3)老师收集学生中好的作品进行展示。

  (4)小结,揭示条形统计图。

  (5)提问: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

  3、比较:统计图和统计表有什么不一样?

  你喜欢统计图还是统计表呢?

  4、由各组组长交流汇报。

  5、教师小结: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自的优点、好处。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中的填数。

  学生用数学语言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描述。

  学生根据数据用水彩笔在条形统计图上涂色。

  学生同桌议一议,发表一下自己的感觉。

  四人小组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

  教师向学生提供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数据的处理,及时地点拨,通过亲身操作获得处理信息的两种方法和统计表、图各自不同的特点。并设计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收集到的数据这样一个开放的环节,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多种能力的提高。

  (三)练习应用:

  1、六一儿童节那一天老师还打算去买一些水果来请小朋友吃。(出示西瓜、草莓、苹果、葡萄、菠萝)你喜欢吃哪一种水果呢?

  2、提问:现在只能买一种水果,那该买哪一种呢?你们七嘴八舌地说我该听谁的呢?

  3、用学生交流过的“排排队、数一数”的方法来收集数据。

  4、收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5、把收集到数据画到统计图中去。

  6、展示评议作业。

  7、你们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向大家提出不同的问题来吗?

  学生选择后快速地排好队,由排头点清本组人数并向老师汇报。

  学生用水彩笔在图中涂色,老师巡视指导。如果数据大了向学生提供另外一班的信息进行涂色。

  分组提出问题,小组内进行交流。

  由各组代表汇报交流。

  练习应用还是利用“六一”这个情景,安排了大家喜欢吃什么水果的统计活动,再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积极参与,分析交流中再一次经历了统计的过程,体会到了统计的必要性,也体现了“教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新理念。

  (四)

  今天老师的收获可大了,知道了各种颜色的气球分别要买多少,还知道了要买的水果是哪一种。现在请大家来谈谈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发言,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师生共同对所学的知识作一个整理,有利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记忆。

  四、教学实录: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小朋友们,我们刚刚渡过一个“五一”长假,又将迎来一个什么节日呢?

  生:六一儿童节。

  师:这是大家都盼望着的节日。为了庆祝这个愉快的节日,老师打算去买一些气球送给每个小朋友。(出示:红、黄、蓝、绿四种颜色气球的图片)你们喜欢哪种颜色的气球呢?

  生1:我喜欢红气球。

  生2:我喜欢绿气球。

  …… .

  师:大家喜欢的颜色都不一样,那老师该怎么买呢?各种颜色的汽球分别要买多少呢?谁能给老师想想办法?

  生1:如果喜欢红颜色气球的就举一下手,老师就知道要买多少了。

  师:对,老师只要把每种颜色的气球分别问一问大家,通过举手数一数就知道要买多少了。但这种方法在操作中可能要出现重复举手的现象。

  生2:可以排队分组,喜欢同一种颜色的人都走到一起来。

  师:这个方法也不错。喜欢同一种颜色的人分别排好队,然后数一数就知道了,而且也不会出现重复计算的现象。

  生3:可以统计一下。

  师:是的,我们在上一学期已经接触到了统计的知识。因此我们首先要来收集喜欢各种颜色气球的人数分别有多少?为了能收集到大家选择的结果,除了上面大家说的两种方法,我们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老师发下的纸上,然后请各组长收齐交到老师地方来。

  (学生操作后收上来。)

  师:现在我们要根据每个同学的选择分别在各种颜色的气球下面。用什么办法来记录呢?请大家来想想办法。

  生1:老师报一个,我们打钩。

  生2:画三角形。

  生3:画圆。

  生4:画方块。

  ……

  师:除了可以用不同的图形来表示一个人进行记录,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

  生4:可以写“正”字。

  师:对,大家可以看书第94页,有三位同学正在用不同的方法来记录、收集数据。你们也想参加吗?

  生:想!

  师:那好,请大家集中注意力听老师报颜色,你们就在纸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录。另外再请两位学生到黑板前来记录。

  (老师报,学生进行操作。结果这两位学生用图形的方法进行记录。)

  师:全班学生喜欢哪种气球的结果都已经记录完毕。现在请大家数一数分别有多少人,在旁边写上数量,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这时候,我发现用划“正”字的叶小朋友数得最快。)

  师:你们看叶小朋友数得这么快,他是用什么方法来记录的呢?

  生(叶):我用的是划“正”字的方法。因为一个“正”字正好是5画,这样数起来就快了。

  师:说得真好。其实用划“正”字的方法来记录,一眼就能看出结果是多少。不需要一个一个地去数,而且记录起来比较整洁、清楚。我们用画“正”字的方法再来试一试吧!

  (老师报,学生再用划“正”字的方法来记录一次。)

  师:最后数一数结果,你觉得比你第一次数放便了吗?

  生:方便了。

  师:所以今后大家来记录收集到的数据时可多用画“正”字的方法这样更清楚,也更有利于统计出结果。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板书课题:统计)

  2、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

  师:我们可以把统计出来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出示统计表)

  气球

  人数

  红

  黄

  蓝

  绿

  这个统计表有两项内容:一是气球,二是喜欢的人数,你能把刚好统计到的数据填入

  表中吗?

  (学生在事先发下的统计表中进行填表,教师巡视学困生,最后集体校对,教师板书。)

  师: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呢?

  生1:我知道了喜欢红气球的有9人,喜欢黄气球的有5人。

  生2:喜欢红气球的人最多。

  生3:喜欢黄气球的人最少。

  生4:都没有超过9人。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老师也知道不同颜色的气球该买几只了。今天我们不光可以把统计到的结果填到统计表中,还可以把结果画到统计图中去。(出示统计图) 

  你们发现统计图中有什么?

  生1:有数字。

  生2:有很多的格子。

  师:对,这些数字和格子可是很有用的。在上学期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个格子可以表示一个人,那么这些数就可以帮助我们直接找到喜欢不同颜色气球的人数,画好格子。这样一个条形就出现了。(教师边讲边演示)现在请大家把喜欢黄、蓝、绿气球的人数也像老师一样在图中画出来。

  (学生在事先发下的统计图中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并收集好的作业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师:看这就是大家完成的统计图。这“一条一条的”就是表示喜欢不同颜色气球的人数。我们把这种统计图叫做条形统计图。(板书:条形统计图)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

  生1:很美!

  生2:很漂亮!

  生3:高高低低的。

  师:为什么会高高低低的?

  生:因为喜欢各种颜色的气球人数不一样,所以就高高低低的。

  师:统计表和统计图你更喜欢哪一种呢?小组内讨论一下,说说各自的理由。

  (学生讨论)

  请小组代表发言。

  生1:我们四人都喜欢条形统计图。因为我们四人都喜欢画画,可以边学边画很有意思。

  生2:我们喜欢统计表。因为它很简单,不用画图,直接把数据填上去就可以了。

  生3:我们也喜欢统计表。因为统计图老要画错,画到格子外面去。

  生4:我们喜欢统计图。因为它很漂亮,高高低低的,很美!

  师:大家各说各的理由,很有自己的主见。统计表查找数据比较方便、快捷。而统计图比较直观形象,从条形的“高高低低”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虽然画的时候老要涂到外面去,但只有多加练习,仔细一些就一定能画好。

  3、练习应用

  (出示:西瓜、草莓、苹果、葡萄、菠萝的图片)

  六一儿童节那天,老师还打算去买一些水果请小朋友们吃。你喜欢吃哪种水果呢?

  (教室里开始热闹起来,大家都兴奋地说着自己喜欢吃的水果。)

  师:但现在只能买一种水果,那该听谁的呢?我该买什么呢?

  生:哪种水果吃的人最多就买哪一种?

  师:那现在老师不知道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那怎么办呢?

  生:统计一下。

  师:刚才统计的方法比较适合无记名投票,如评选三好学生,竞选班长等,但比较花时间。现在就用大家讲到过的排队数一数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请大家思考一下,确定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老师说开始,大家就跑到这些水果地方去有秩序地排好队。

  (学生进行排队,并由排头数出这一排的人数,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大家回到座位上,把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然后请一个小朋友来汇报一下。

  生:喜欢吃西瓜的有19人,吃草莓的有3人,吃苹果的没有,吃葡萄的2人,吃菠萝的4人。

  师:你知道老师该买哪种水果了吗?

  生:西瓜。

  师:为什么?

  生:因为吃西瓜的人最多.

  师:现在我们要把这些数据画到统计图中去,你有困难吗?

  生:吃西瓜的不够画了。

  师:对,因为这里一格只表示一个人,所以不够画了。但等我们读二年级知道一个格子可以表示更多的人了,那就可以画了。

  (学生略有明白,教师马上出示隔壁班学生喜欢这些水果的信息统计表:吃西瓜的有7人,吃草莓的有5人,吃苹果的有2人,吃葡萄的5人,吃菠萝的9人。)

  请大家帮隔壁班的同学画到统计图中去好吗?

  (学生进行操作,教师巡视,并把好的作业展示在黑板上。)

  师:你能根据统计图向大家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分组进行提问,再汇报交流。)

  生1:吃西瓜的比吃草莓的多几人?

  生2:吃葡萄的比吃西瓜的少几人?

  生3:吃葡萄的和吃菠萝的一共有几人?

  生4: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哪种水果的人最少?

  ……

  4、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的收获可大了,我知道了不同颜色的气球要买几只,还知道了该买哪种水果。你们的收获是什么呢?

  生1:学到了统计的方法。

  生2:会画条形统计图。

  生3:知道我班喜欢吃西瓜的人最多。

  ……

  四、教学反思

  首先,统计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数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来源于生活,产生于生活。为了让学生能亲身体会统计的作用意义,我为学生创设了“六一儿童节”购买气球和水果这样两个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处理的过程。在合作互助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而且还保证了全班学生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

  其次,在课堂上我能尊重学生个体的选择。如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符号来进行记录,进行有个性的探究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每次统计数据之后,我都让学生自己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所得到的数据,并让他们根据这些数据来提问。这样就比较开放,学生的思维就不会被某个框子所框住,而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有自己想提的问题。而且课堂上“你提一个,我提一个”无形中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家各尽所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不同的发展。

  第三,统计本身就带有不确定性。我在第一环节安排的是统计各种颜色的气球各要买多少,而第二个环节安排的是在只能买一种水果的情况下进行统计,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中产生的不确定性和统计的必要性、重要性。在第二个环节中,因为吃西瓜的人太多了,以至于用“一个格子表示1个人”的涂色操作无法完成。但我没有去回避这个问题,既然已经产生了何不如顺水推舟地告诉学生因为吃西瓜的人实在太多了,如果我们再去添格子往上画会太麻烦、不美观。但到了二年级知道了“一个格子可以表示更多的人”之后,我们操作起来就更加方便了。这样一来学生就感悟到了原来生活中的统计知识真的是奥妙无群,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学习。为了让学生能够继续练习画统计图,我就按预设中的内容进行,把另一班的学生喜欢吃各种水果的信息提供给他们,作为新的学习材料来涂色。这样一来不但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而且使这节课具有了一定的发展观,为今后学习新的统计知识打下了伏笔。

  第四,这节课有一个小小的环节体现了“由点到面的放射学习”。在讨论用哪种记录方法整理数据时,学生们谈到了用图形来记录的方法,也谈到了用“正”字的方法,其实在统计数据时用“正”字的方法是比较优化的。但当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录时,到黑板上来记录的学生都用了“打勾”的方法,而其他学生也差不多用的是“画圆”、“画△”的方法。就在这时我发现离我最近的那个叶学生(属于班上的尖子生)是用“正”字的方法在记录。我当时就在想如果黑板上的另一个学生用的是“正”字的方法那多好呀!可以直接把这两种方法作一个比较。可我又一想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体验机会吗?于是我就让他们记录后数一数喜欢的人数分别是多少。果然不出我所料,正是叶学生统计的最快。于是我就让叶介绍他的记录方法,并问他你为什么数得那么快,把他得体验向全班同学公开。然后我再让大家记录一次,进一步体验到划“正”字方法的好处。这样就由一个人的体验带动了全班学生的体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由点到面的放射学习”。

  第五,我在教学中进行了适时地追问。当我问学生你对统计图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学生回答:很美、很漂亮、高高低低的。我就接着追问,为什么画出的条形会高高低低的?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学习的效果也很自然、很轻松。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于进一步的深入学习课堂总结: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

《统计》教学设计 篇22

  教学内容:本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二册85页《统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北师大版教材第二册85页组织比赛(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2、教材编写特点:

  统计知识在一年级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的重要性,初步培养统计的观念,并在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认识统计图表,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课教材在编排上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是《课标》中的一个重要目标。"组织比赛"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课教材安排了学生所熟悉的"组织比赛"这一活动情境,目的是要学生从熟悉的事情出发进行统计活动,并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2)引导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教材从生活情境出发,安排了学生所熟悉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的形式呈现数据;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与一年级上学期绘制的象形统计图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另外在对统计图的分析中,学生通过阅读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判断,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3、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 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充分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数学思想。

  4、我的思考: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从教材的使用者向教材的开发者、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选择、设计了符合学生实际,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进行了教学内容的重组:原教材中安排组织体育比赛这一情境,虽然孩子们很喜欢运动,但他们毕竟是一年级小同学,运动项目比较单一。而观看动画片是每个一年级孩子最愿意做的事情。鉴于这种情况,我想大胆改变教材,把组织比赛换成孩子们看动画片这一情境。因为这个统计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且是学生最为感兴趣的话题,对此学生一定不会陌生,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统计教学,应该多让学生亲身经历、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用途,让学生感到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而不是单调的、枯燥的,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进而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数学的信心,让学生领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初步学习统计的方法,会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并善于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但是,因而要在学习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分析问题,促进学生比较合理地解决问题。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学生绝大多数来源于城市,学生思维活跃,表达能力较强,善于动手操作,有初步的合作交流能力,能够积极探究新知识。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还存在收集数据不仔细、数据不准确的情况,同时对统计中的数学问题的分析还比较肤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统计》教学设计(通用2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