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数学教案设计 > 勾股定理(通用12篇)

勾股定理(通用1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勾股定理(通用12篇)

勾股定理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

  (2)学会利用进行计算、证明与作图;

  (3)了解有关的历史.

  2、能力目标:

  (1)在定理的证明中培养学生的拼图能力;

  (2)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有关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通过有关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

  (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问题:(投影显示)

  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除了满足一般关系外,还有另外的特殊关系吗?

  2、定理的获得

  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问题表述出来.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 的平方

  强调说明:

  (1)勾最短的边、股较长的直角边、弦斜边

  (2)学生根据上述学习,提出自己的问题(待定)

  学习完一个重要知识点,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机会,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

  3、定理的证明方法

  方法一: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1所示的正方形.

  方法二: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2所示的正方形,

  方法三:“总统”法.如图所示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直角梯形

  以上证明方法都由学生先分组讨论获得,教师只做指导.最后总结说明

  4、定理与逆定理的应用

  例1 已知:如图,在△ABC中,∠ACB= ,AB=5cm,BC=3cm,CD⊥AB于D,求CD的长.

  解:∵△ABC是直角三角形,AB=5,BC=3,由有

  ∴ ∠2=∠C

  又

  ∴

  ∴CD的长是2.4cm

  例2 如图,△ABC中,AB=AC,∠BAC= ,D是BC上任一点,

  求证:

  证法一:过点A作AE⊥BC于E

  则在Rt△ADE中,

  又∵AB=AC,∠BAC=

  ∴AE=BE=CE

  即

  证法二:过点D作DE⊥AB于E, DF⊥AC于F

  则DE∥AC,DF∥AB

  又∵AB=AC,∠BAC=

  ∴EB=ED,FD=FC=AE

  在Rt△EBD和Rt△FDC中

  在Rt△AED中,

  ∴

  例3 设

  求证:

  证明:构造一个边长 的矩形ABCD,如图

  在Rt△ABE中

  在Rt△BCF中

  在Rt△DEF中

  在△BEF中,BE+EF>BF

  即

  例4 国家电力总公司为了改善农村用电电费过高的现状,目前正在全国各地农村进行电网改造,某村六组有四个村庄A、B、C、D正好位于一个正方形的四个顶点,现计划在四个村庄联合架设一条线路,他们设计了四种架设方案,如图实线部分.请你帮助计算一下,哪种架设方案最省电线.

  解:不妨设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图1、图2中的总线路长分别为

  AD+AB+BC=3,AB+BC+CD=3

  图3中,在Rt△DGF中

  同理

  ∴图3中的路线长为

  图4中,延长EF交BC于H,则FH⊥BC,BH=CH

  由∠FBH= 及得:

  EA=ED=FB=FC=

  ∴EF=1-2FH=1-

  ∴此图中总线路的长为4EA+EF=

  ∵3>2.828>2.732

  ∴图4的连接线路最短,即图4的架设方案最省电线.

  5、课堂小结:

  (1)的内容

  (2)的作用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求另两边的关系

  6、布置作业 :

  a、书面作业 P130#1、2、3

  b、上交作业 P132#1、3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以台风中心为圆心在周围数十千米范围内形成气旋风暴,有极强的破坏力,如图,据气象观测,距沿海某城市A的正南方向220千米B处有一台风中心,其中心最大风力为12级,每远离台风中心20千米,风力就会减弱一级,该台风中心现正以15千米/时的速度沿北偏东 方向往C移动,且台风中心风力不变,若城市所受风力达到或走过四级,则称为受台风影响

  (1)该城市是否会受到这交台风的影响?请说明理由

  (2)若会受到台风影响,那么台风影响该城市持续时间有多少?

  (3)该城市受到台风影响的最大风力为几级?

  解:(1)由点A作AD⊥BC于D,

  则AD就为城市A距台风中心的最短距离

  在Rt△ABD中,∠B= ,AB=220

  ∴

  由题意知,当A点距台风(12-4)20=160(千米)时,将会受到台风影响.

  故该城市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

  (2)由题意知,当A点距台风中心不超过60千米时,

  将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则AE=AF=160.当台风中心从E到F处时,

  该城市都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

  由得

  ∴EF=2DE=

  因为这次台风中心以15千米/时的速度移动

  所以这次台风影响该城市的持续时间为 小时

  (3)当台风中心位于D处时,A城市所受这次台风的风力最大,其最大风力为 级.

勾股定理 篇2

  18.1          勾股定理(1课时)教学案例

  南漳县肖堰中学  尹世强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数学思想

  在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解决问题

  1.       通过拼图活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发展形象思维..

  2.       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的结果.

  情感态度

  1.       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热情.

  2.       在探究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重点

  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

  用赵爽证法证明勾股定理.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  欣赏图片,了解历史

  活动2  探索勾股定理

  活动3  证明勾股定理

  活动4  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对赵爽弦图的了解,激发起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兴趣。

  观察、分析方砖图和方格图,得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剪拼赵爽弦图证明勾股定理,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激发探索精神。

  回顾、反思、交流、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发展、提高。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XX年在北京召开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它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科学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运会”。这个图案是本届大会的会徽。

  (1)你见过这个图案吗?

  (2)你知道为什么把这个图案作为这次大会的会徽吗?

  教师出示大会照片及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发表见解。

  教师补充说明:这个图案被称为“赵爽弦图”。介绍勾股定理的历史。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是否提起了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历史的兴趣。(2)学生对勾股定理的了解程度。

  从实际生活入手,提出“赵爽弦图”,为学生探索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2]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相传在25XX年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某种特性。

  (1)观察方砖图,你能有什么发现吗?

  (2)图中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有什么关系?

  教师出示方砖图并提出问题。

  学生观察图片,分组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平方的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教师要针对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引导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正方形的面积。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

  (2)学生能否计算出各个正方形的面积。

  (3)学生能否将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通过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探索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对方法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让学生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从交流中获益。

  [活动3]

  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具有这样的性质,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吗?

  (1)你能计算方格图里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吗?

  (2)通过对面积的计算,你能说出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吗?

  (3)通过方砖图和方格图的观察和计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教师出示图片并提出问题。

  学生观察图片发表意见。

  师生共同总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平方的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能否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大正方形的面积。

  通过对大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让学生学会灵活的计算方法。

  历经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大胆设想的能力。

  [活动4]

  我们猜想的命题是否成立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一个一般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到目前为止,对这个命题的证明方法已有几百种之多,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证明方法。

  (1)把边长分别为a、b的两个正方形并在一起,你能通过剪、拼,把它拼成赵爽弦图吗?

  (2)面积分别怎样表示?它们有什么关系?

  (3)现在你知道XX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为什么用赵爽弦图作会徽吗?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剪拼。

  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帮助、指导学生完成拼图活动。

  学生展示分割、拼接过程。

  教师展示多媒体拼接过程。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了拼接活动。

  (2)学生能否合理进行分割。

  (3)学生能否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4)学生是否有民族自豪感?

  通过拼图活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通过拼图活动,使学生对定理的理解更加深刻,体会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

  通过多媒体展示拼图过程,使学困生也能感受拼图的全过程,加深理解。

  通过对会徽问题的回答,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活动4]探究

  问题1

  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所示,一块长3m,宽2.2m的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

  1m

  2m

  d

  c

  b

  a

  (1)横着、竖着能否通过?为什么?

  (2)还可以尝试怎样过?

  问题2

  如图,一个3m长的梯子ab,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o上,这时ao的距离为2.5m,如果梯子的顶端a沿墙下滑0.5m,那么梯子底端b也外移0.5m吗?

  o

  d

  c

  b

  a

  教师提出问题1,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当确定横着、竖着都不能通过时,得出只能试试斜着能否通过,从中抽象出rt△abc,并求出斜边ac。

  教师提出问题2,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回答:

  要求梯子底端是否也外移0.5米,就是求bd的长,而bd=od-ob,只需先求出od、ob的长即可,于是把实际问题转化成了直角三角形问题。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结合问题1训练学生用文字语言表达数学过程的能力;

  (2)学生能否准确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几何模型;

  (3)正确运用勾股定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运用勾股定理对实际问题的解释和应用,培养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的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数学的本质: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服务于生活。

  [活动5]

  小结:

  (1)勾股定理研究的是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2)本节课经历了从实际问题引入数学问题然后发现定理,再到探索定理,最后学会验证定理及应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布置作业:

  1、第76页 第1、2题;

  2、收集有关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学生谈体会。

  教师进行补充、总结。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2)学生是否能从不同方面谈感受;

  (3)学生是否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探索科学奥谜的精神是否得到了培养。

  第2题作业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完成。

  通过小结为学生创设交流的空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既引导学生从面积的角度理解勾股定理,又从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关注学生对课堂整体感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会收获的喜悦。

  让学生课外继续研究,进一步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说明

  “勾股定理”是几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它提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将数与形密切联系起来,它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在理论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节课经历了从实际问题引入数学问题然后发现定理,再到探索定理,最后学会验证定理及应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亲身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与验证过程,力争由传统的数学课程向实验课程的转变。

  本节课从知识方法、能力与素质的层面确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把学生的探索与验证活动放在首位,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对探索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领悟和认识,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本节课运用的是探究式教学方法,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师生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以一个创造者或发明者的身份去探究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勾股定理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

  (2)学会利用进行计算、证明与作图;

  (3)了解有关的历史.

  2、能力目标:

  (1)在定理的证明中培养学生的拼图能力;

  (2)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有关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通过有关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

  (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问题:(投影显示)

  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除了满足一般关系外,还有另外的特殊关系吗?

  2、定理的获得

  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问题表述出来.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 的平方

  强调说明:

  (1)勾最短的边、股较长的直角边、弦斜边

  (2)学生根据上述学习,提出自己的问题(待定)

  学习完一个重要知识点,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机会,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

  3、定理的证明方法

  方法一: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1所示的正方形.

  方法二: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2所示的正方形,

  方法三:“总统”法.如图所示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直角梯形

  以上证明方法都由学生先分组讨论获得,教师只做指导.最后总结说明

  4、定理与逆定理的应用

  例1 已知:如图,在△ABC中,∠ACB= ,AB=5cm,BC=3cm,CD⊥AB于D,求CD的长.

  解:∵△ABC是直角三角形,AB=5,BC=3,由有

  ∴ ∠2=∠C

  又

  ∴

  ∴CD的长是2.4cm

  例2 如图,△ABC中,AB=AC,∠BAC= ,D是BC上任一点,

  求证:

  证法一:过点A作AE⊥BC于E

  则在Rt△ADE中,

  又∵AB=AC,∠BAC=

  ∴AE=BE=CE

  即

  证法二:过点D作DE⊥AB于E, DF⊥AC于F

  则DE∥AC,DF∥AB

  又∵AB=AC,∠BAC=

  ∴EB=ED,FD=FC=AE

  在Rt△EBD和Rt△FDC中

  在Rt△AED中,

  ∴

  例3 设

  求证:

  证明:构造一个边长 的矩形ABCD,如图

  在Rt△ABE中

  在Rt△BCF中

  在Rt△DEF中

  在△BEF中,BE+EF>BF

  即

  例4 国家电力总公司为了改善农村用电电费过高的现状,目前正在全国各地农村进行电网改造,某村六组有四个村庄A、B、C、D正好位于一个正方形的四个顶点,现计划在四个村庄联合架设一条线路,他们设计了四种架设方案,如图实线部分.请你帮助计算一下,哪种架设方案最省电线.

  解:不妨设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图1、图2中的总线路长分别为

  AD+AB+BC=3,AB+BC+CD=3

  图3中,在Rt△DGF中

  同理

  ∴图3中的路线长为

  图4中,延长EF交BC于H,则FH⊥BC,BH=CH

  由∠FBH= 及得:

  EA=ED=FB=FC=

  ∴EF=1-2FH=1-

  ∴此图中总线路的长为4EA+EF=

  ∵3>2.828>2.732

  ∴图4的连接线路最短,即图4的架设方案最省电线.

  5、课堂小结:

  (1)的内容

  (2)的作用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求另两边的关系

  6、布置作业 :

  a、书面作业 P130#1、2、3

  b、上交作业 P132#1、3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以台风中心为圆心在周围数十千米范围内形成气旋风暴,有极强的破坏力,如图,据气象观测,距沿海某城市A的正南方向220千米B处有一台风中心,其中心最大风力为12级,每远离台风中心20千米,风力就会减弱一级,该台风中心现正以15千米/时的速度沿北偏东 方向往C移动,且台风中心风力不变,若城市所受风力达到或走过四级,则称为受台风影响

  (1)该城市是否会受到这交台风的影响?请说明理由

  (2)若会受到台风影响,那么台风影响该城市持续时间有多少?

  (3)该城市受到台风影响的最大风力为几级?

  解:(1)由点A作AD⊥BC于D,

  则AD就为城市A距台风中心的最短距离

  在Rt△ABD中,∠B= ,AB=220

  ∴

  由题意知,当A点距台风(12-4)20=160(千米)时,将会受到台风影响.

  故该城市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

  (2)由题意知,当A点距台风中心不超过60千米时,

  将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则AE=AF=160.当台风中心从E到F处时,

  该城市都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

  由得

  ∴EF=2DE=

  因为这次台风中心以15千米/时的速度移动

  所以这次台风影响该城市的持续时间为 小时

  (3)当台风中心位于D处时,A城市所受这次台风的风力最大,其最大风力为 级.

勾股定理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

  (2)学会利用进行计算、证明与作图;

  (3)了解有关的历史.

  2、能力目标:

  (1)在定理的证明中培养学生的拼图能力;

  (2)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有关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有关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

  (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问题:(投影显示)

  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除了满足一般关系外,还有另外的特殊关系吗?

  2、定理的获得

  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问题表述出来.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 的平方

  强调说明:

  (1)勾最短的边、股较长的直角边、弦斜边

  (2)学生根据上述学习,提出自己的问题(待定)

  学习完一个重要知识点,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机会,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

  3、定理的证明方法

  方法一: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1所示的正方形.

  方法二: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2所示的正方形,

  方法三:“总统”法.如图所示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直角梯形

  以上证明方法都由学生先分组讨论获得,教师只做指导.最后总结说明

  4、定理与逆定理的应用

  例1 已知:如图,在△ABC中,∠ACB= ,AB=5cm,BC=3cm,CD⊥AB于D,求CD的长.

  解:∵△ABC是直角三角形,AB=5,BC=3,由有

  ∴ ∠2=∠C

  又

  ∴

  ∴CD的长是2.4cm

  例2 如图,△ABC中,AB=AC,∠BAC= ,D是BC上任一点,

  求证:

  证法一:过点A作AE⊥BC于E

  则在Rt△ADE中,

  又∵AB=AC,∠BAC=

  ∴AE=BE=CE

  即

  证法二:过点D作DE⊥AB于E, DF⊥AC于F

  则DE∥AC,DF∥AB

  又∵AB=AC,∠BAC=

  ∴EB=ED,FD=FC=AE

  在Rt△EBD和Rt△FDC中

  在Rt△AED中,

  ∴

  例3 设

  求证:

  证明:构造一个边长 的矩形ABCD,如图

  在Rt△ABE中

  在Rt△BCF中

  在Rt△DEF中

  在△BEF中,BE+EF>BF

  即

  例4 国家电力总公司为了改善农村用电电费过高的现状,目前正在全国各地农村进行电网改造,某村六组有四个村庄A、B、C、D正好位于一个正方形的四个顶点,现计划在四个村庄联合架设一条线路,他们设计了四种架设方案,如图实线部分.请你帮助计算一下,哪种架设方案最省电线.

  解:不妨设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图1、图2中的总线路长分别为

  AD+AB+BC=3,AB+BC+CD=3

  图3中,在Rt△DGF中

  同理

  ∴图3中的路线长为

  图4中,延长EF交BC于H,则FH⊥BC,BH=CH

  由∠FBH= 及得:

  EA=ED=FB=FC=

  ∴EF=1-2FH=1-

  ∴此图中总线路的长为4EA+EF=

  ∵3>2.828>2.732

  ∴图4的连接线路最短,即图4的架设方案最省电线.

  5、课堂小结:

  (1)的内容

  (2)的作用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求另两边的关系

  6、布置作业 :

  a、书面作业 P130#1、2、3

  b、上交作业 P132#1、3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以台风中心为圆心在周围数十千米范围内形成气旋风暴,有极强的破坏力,如图,据气象观测,距沿海某城市A的正南方向220千米B处有一台风中心,其中心最大风力为12级,每远离台风中心20千米,风力就会减弱一级,该台风中心现正以15千米/时的速度沿北偏东 方向往C移动,且台风中心风力不变,若城市所受风力达到或走过四级,则称为受台风影响

  (1)该城市是否会受到这交台风的影响?请说明理由

  (2)若会受到台风影响,那么台风影响该城市持续时间有多少?

  (3)该城市受到台风影响的最大风力为几级?

  解:(1)由点A作AD⊥BC于D,

  则AD就为城市A距台风中心的最短距离

  在Rt△ABD中,∠B=,AB=220

  ∴

  由题意知,当A点距台风(12-4)20=160(千米)时,将会受到台风影响.

  故该城市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

  (2)由题意知,当A点距台风中心不超过60千米时,

  将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则AE=AF=160.当台风中心从E到F处时,

  该城市都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

  由得

  ∴EF=2DE=

  因为这次台风中心以15千米/时的速度移动

  所以这次台风影响该城市的持续时间为 小时

  (3)当台风中心位于D处时,A城市所受这次台风的风力最大,其最大风力为 级.

勾股定理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

  (2)学会利用进行计算、证明与作图;

  (3)了解有关的历史.

  2、能力目标:

  (1)在定理的证明中培养学生的拼图能力;

  (2)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有关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有关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

  (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问题:(投影显示)

  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除了满足一般关系外,还有另外的特殊关系吗?

  2、定理的获得

  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问题表述出来.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 的平方

  强调说明:

  (1)勾最短的边、股较长的直角边、弦斜边

  (2)学生根据上述学习,提出自己的问题(待定)

  学习完一个重要知识点,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机会,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

  3、定理的证明方法

  方法一: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1所示的正方形.

  方法二: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2所示的正方形,

  方法三:“总统”法.如图所示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直角梯形

  以上证明方法都由学生先分组讨论获得,教师只做指导.最后总结说明

  4、定理与逆定理的应用

  例1 已知:如图,在△ABC中,∠ACB= ,AB=5cm,BC=3cm,CD⊥AB于D,求CD的长.

  解:∵△ABC是直角三角形,AB=5,BC=3,由有

  ∴ ∠2=∠C

  又

  ∴

  ∴CD的长是2.4cm

  例2 如图,△ABC中,AB=AC,∠BAC= ,D是BC上任一点,

  求证:

  证法一:过点A作AE⊥BC于E

  则在Rt△ADE中,

  又∵AB=AC,∠BAC=

  ∴AE=BE=CE

  即

  证法二:过点D作DE⊥AB于E, DF⊥AC于F

  则DE∥AC,DF∥AB

  又∵AB=AC,∠BAC=

  ∴EB=ED,FD=FC=AE

  在Rt△EBD和Rt△FDC中

  在Rt△AED中,

  ∴

  第 1 2 页  

勾股定理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

  (2)学会利用进行计算、证明与作图;

  (3)了解有关的历史.

  2、能力目标:

  (1)在定理的证明中培养学生的拼图能力;

  (2)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有关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通过有关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

  (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问题:(投影显示)

  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除了满足一般关系外,还有另外的特殊关系吗?

  2、定理的获得

  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问题表述出来.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 的平方

  强调说明:

  (1)勾最短的边、股较长的直角边、弦斜边

  (2)学生根据上述学习,提出自己的问题(待定)

  学习完一个重要知识点,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机会,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

  3、定理的证明方法

  方法一: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1所示的正方形.

  方法二: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2所示的正方形,

  方法三:“总统”法.如图所示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直角梯形

  以上证明方法都由学生先分组讨论获得,教师只做指导.最后总结说明

  4、定理与逆定理的应用

  例1 已知:如图,在△ABC中,∠ACB= ,AB=5cm,BC=3cm,CD⊥AB于D,求CD的长.

  解:∵△ABC是直角三角形,AB=5,BC=3,由有

  ∴ ∠2=∠C

  又

  ∴

  ∴CD的长是2.4cm

  例2 如图,△ABC中,AB=AC,∠BAC= ,D是BC上任一点,

  求证:

  证法一:过点A作AE⊥BC于E

  则在Rt△ADE中,

  又∵AB=AC,∠BAC=

  ∴AE=BE=CE

  即

  证法二:过点D作DE⊥AB于E, DF⊥AC于F

  则DE∥AC,DF∥AB

  又∵AB=AC,∠BAC=

  ∴EB=ED,FD=FC=AE

  在Rt△EBD和Rt△FDC中

  在Rt△AED中,

  ∴

  例3 设

  求证:

  证明:构造一个边长 的矩形ABCD,如图

  在Rt△ABE中

  在Rt△BCF中

  在Rt△DEF中

  在△BEF中,BE+EF>BF

  即

  例4 国家电力总公司为了改善农村用电电费过高的现状,目前正在全国各地农村进行电网改造,某村六组有四个村庄A、B、C、D正好位于一个正方形的四个顶点,现计划在四个村庄联合架设一条线路,他们设计了四种架设方案,如图实线部分.请你帮助计算一下,哪种架设方案最省电线.

  解:不妨设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图1、图2中的总线路长分别为

  AD+AB+BC=3,AB+BC+CD=3

  图3中,在Rt△DGF中

  同理

  ∴图3中的路线长为

  图4中,延长EF交BC于H,则FH⊥BC,BH=CH

  由∠FBH= 及得:

  EA=ED=FB=FC=

  ∴EF=1-2FH=1-

  ∴此图中总线路的长为4EA+EF=

  ∵3>2.828>2.732

  ∴图4的连接线路最短,即图4的架设方案最省电线.

  5、课堂小结:

  (1)的内容

  (2)的作用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求另两边的关系

  6、布置作业 :

  a、书面作业 P130#1、2、3

  b、上交作业 P132#1、3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以台风中心为圆心在周围数十千米范围内形成气旋风暴,有极强的破坏力,如图,据气象观测,距沿海某城市A的正南方向220千米B处有一台风中心,其中心最大风力为12级,每远离台风中心20千米,风力就会减弱一级,该台风中心现正以15千米/时的速度沿北偏东 方向往C移动,且台风中心风力不变,若城市所受风力达到或走过四级,则称为受台风影响

  (1)该城市是否会受到这交台风的影响?请说明理由

  (2)若会受到台风影响,那么台风影响该城市持续时间有多少?

  (3)该城市受到台风影响的最大风力为几级?

  解:(1)由点A作AD⊥BC于D,

  则AD就为城市A距台风中心的最短距离

  在Rt△ABD中,∠B=,AB=220

  ∴

  由题意知,当A点距台风(12-4)20=160(千米)时,将会受到台风影响.

  故该城市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

  (2)由题意知,当A点距台风中心不超过60千米时,

  将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则AE=AF=160.当台风中心从E到F处时,

  该城市都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

  由得

  ∴EF=2DE=

  因为这次台风中心以15千米/时的速度移动

  所以这次台风影响该城市的持续时间为 小时

  (3)当台风中心位于D处时,A城市所受这次台风的风力最大,其最大风力为 级.

勾股定理 篇7

  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及其应用.它可用边的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为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的应用.在用时,分不清哪一条边作斜边,因此在用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而出错;另外,在解决有关综合问题时,要将给的边的数量关系经过代数变化,最后达到一个目标式,这种“转化”对学生来讲也是一个困难的地方.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及“类比”的教学方法.通过前面所学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做类比对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造成“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流畅,思维活跃”,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具体说明如下:

  (1)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利用类比的学习方法,由学生将上节课所学习的勾股定理的逆命题书写出来.这里分别找学生口述文字;用符号、图形的形式板书逆命题的内容.所有这些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估计学生不会感到困难.这样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及能力.

  (2)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判断上述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会感到有些困难,这里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但要尽可能的让学生的发现和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并会证明;

  (2)会应用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3)知道什么叫勾股数,记住一些觉见的勾股数.

  2、能力目标:

  (1)通过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的比较,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2)通过勾股定理及以前的知识联合起来综合运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教学重点: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及其应用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投影)

  勾股定理的内容

  文字叙述(投影显示)

  符号表述

  图形(画在黑板上)

  2、逆定理的获得

  (1)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定理的逆命题表述出来

  (2)学生自己证明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 有下面关系: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强调说明:(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逆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①角为 、②垂直、③

  2、  定理的应用(投影显示题目上)

  例1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

  则这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证明:∵

  ∴

  ∵∠C=

  例2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B= ,AB=3,BC=4,CD=12,AD=13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解:连结AC

  ∵∠B= ,AB=3,BC=4

  ∴

  ∴AC=5

  ∵

  ∴

  ∴∠ACD=

  例3 如图,已知:CD⊥AB于D,且有

  求证:△ACB为直角三角形

  证明:∵CD⊥AB

  ∴

  又∵

  ∴

  ∴△ABC为直角三角形

  以上例题,分别由学生先思考,然后回答.师生共同补充完善.(教师做总结)

  4、课堂小结:

  (1)逆定理应用时易出现的错误:分不清哪一条边作斜边(最大边)

  (2)判定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的一种方法:结合勾股定理和代数式、方程综合运用.

  5、布置作业 :

  a、书面作业 P131#9

  b、上交作业 :已知:如图,△DEF中,DE=17,EF=30,EF边上的中线DG=8

  求证:△DEF是等腰三角形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分别以直角三角形三边为直径作三个半圆,这三个半圆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提示:设直角三角形边长分别为

  则三个半圆面积分别为

勾股定理 篇8

  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及其应用.它可用边的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为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的应用.在用时,分不清哪一条边作斜边,因此在用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而出错;另外,在解决有关综合问题时,要将给的边的数量关系经过代数变化,最后达到一个目标式,这种“转化”对学生来讲也是一个困难的地方.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及“类比”的教学方法.通过前面所学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做类比对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造成“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流畅,思维活跃”,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具体说明如下:

  (1)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利用类比的学习方法,由学生将上节课所学习的勾股定理的逆命题书写出来.这里分别找学生口述文字;用符号、图形的形式板书逆命题的内容.所有这些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估计学生不会感到困难.这样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及能力.

  (2)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判断上述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会感到有些困难,这里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但要尽可能的让学生的发现和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并会证明;

  (2)会应用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3)知道什么叫勾股数,记住一些觉见的勾股数.

  2、能力目标:

  (1)通过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的比较,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2)通过勾股定理及以前的知识联合起来综合运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教学重点: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及其应用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投影)

  勾股定理的内容

  文字叙述(投影显示)

  符号表述

  图形(画在黑板上)

  2、逆定理的获得

  (1)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定理的逆命题表述出来

  (2)学生自己证明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 有下面关系: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强调说明:(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逆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①角为 、②垂直、③

  2、  定理的应用(投影显示题目上)

  例1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

  则这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证明:∵

  ∴

  ∵∠C=

  例2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B= ,AB=3,BC=4,CD=12,AD=13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解:连结AC

  ∵∠B= ,AB=3,BC=4

  ∴

  ∴AC=5

  ∵

  ∴

  ∴∠ACD=

  例3 如图,已知:CD⊥AB于D,且有

  求证:△ACB为直角三角形

  证明:∵CD⊥AB

  ∴

  又∵

  ∴

  ∴△ABC为直角三角形

  以上例题,分别由学生先思考,然后回答.师生共同补充完善.(教师做总结)

  4、课堂小结:

  (1)逆定理应用时易出现的错误:分不清哪一条边作斜边(最大边)

  (2)判定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的一种方法:结合勾股定理和代数式、方程综合运用.

  5、布置作业 :

  a、书面作业 P131#9

  b、上交作业 :已知:如图,△DEF中,DE=17,EF=30,EF边上的中线DG=8

  求证:△DEF是等腰三角形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分别以直角三角形三边为直径作三个半圆,这三个半圆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提示:设直角三角形边长分别为

  则三个半圆面积分别为

勾股定理 篇9

  课程教材研究所 薛 彬   本章主要内容是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结论并加以证明,从而得到勾股定理,然后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结合此项内容介绍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8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18.1 勾股定理                                          4 课时   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3课时   数学活动   小 结                                                        1课时    一、教科书内容和课程学习目标   本章知识结构框图: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如两个锐角互余,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   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许多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之一,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用途很大。它不仅在数学中,而且在其他自然科学中也被广泛地应用。   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试图寻找其他星球的“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形等。据说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反映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那么他们一定会识别这种“语言”的。这个事实可以说明勾股定理的重大意义,发现勾股定理,尤其在2000多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在第一节中,教科书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一些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的关系,发现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从而发现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教科书正文中介绍的是一种面积证法。其中的依据是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在教科书中,图18.1-3(1)中的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得到图18.1-3(3)中的图形。由此就证明了勾股定理。通过推理证实命题1的正确性后,教科书顺势指出什么是定理。   由勾股定理可知,已知两条直角边的长a,b,就可以求出斜边c的长。由勾股定理可得或,由此可知,已知斜边与一条直角边的长,就可以求出另一条直角边的长。也就是说,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条边的长,就可以求出第三条边的长。教科书相应安排了三个探究栏目,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在第二节中,教科书让学生画出一些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的三角形,可以发现画出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从而猜想如果三角形的三边满足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个猜想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得到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给出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教科书安排了两个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与前面学过的一些判定方法不同,它通过代数运算“算”出来。实际上利用计算证明几何问题学生已经见过,计算在几何里也是很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学习,对开阔学生眼界,进一步体会数学中的各种方法有很大的意义。   几何中有许多互逆的命题,互逆的定理,它们从正反两个方面揭示了图形的特征性质,所以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是几何中的重要概念。学生已见过一些互逆命题(定理),例如:“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与“对应边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等,都是互逆命题。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也是互逆的命题,而且这两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都比较简单。因此,教科书在前面已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第二节中,结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内容的展开,穿插介绍了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为巩固这些内容,相应配备了一些练习与习题。   本章学习目标如下:   1.  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   2.  会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   3.通过具体的例子,了解定理的含义,了解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二、本章编写特点   (一)让学生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运用过程   勾股定理的发现从传说故事讲起,从故事中可以发现等腰直角三角形有这样的性质: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再看一些其他直角三角形,发现也有上述性质。因而猜想所有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即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斜边长为,那么 (教科书把这个猜想记作命题1,把下节“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记作命题2,便于引出互逆命题)。   教科书让学生用勾股定理探究三个问题。探究1是木板进门问题。按照已知数据,木板横着、竖着都不能进门,只能斜着试试。由此想到求长方形门框的对角线的长,而这个问题可以用勾股定理解决。探究2是梯子滑动问题:梯子顶端滑动一段距离,梯子的底端是否也滑动相同的距离。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已知斜边与一条直角边的长求另一条直角边的长的问题,这也可以用勾股定理解决。   探究3是在数轴上画出表示的点。分以下四步引导学生:   (1)将在数轴上画出表示的点的问题转化为画出长为的线段的问题。   (2)由长为的线段是直角边都为1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联想到长为的线段能否是直角边为正整数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   (3)通过尝试发现,长为的线段是直角边为2,3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   (4)画出长为的线段,从而在数轴上画出表示的点。   (二)结合具体例子介绍抽象概念   在本章中,结合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介绍了定理、逆命题、逆定理的内容。   在勾股定理一节中,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命题1,然后通过面积变形证明命题1。由此说明,经过证明被确认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节中,从古埃及人画直角的方法谈起,然后让学生画一些三角形(已知三边,并且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可以发现画出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因而猜想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即教科书中的命题2。把命题2的条件、结论与上节命题1的条件、结论作比较,引出逆命题的概念。接着探究证明命题2的思路。用三角形全等证明命题2后,顺势引出逆定理的概念。   命题1,命题2属于原命题成立,逆命题也成立的情况。为了防止学生由此误以为原命题成立,逆命题一定成立,教科书特别举例说明有的原命题成立,逆命题不成立。   (三)注重介绍数学文化   我国古代的学者们对勾股定理的研究有许多重要成就,不仅在很久以前独立地发现了勾股定理,而且使用了许多巧妙的方法证明了它,尤其在勾股定理的应用方面,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很大,这些都是我国人民对人类的重要贡献。   本章介绍了我国古代的有关研究成果。在引言中介绍我国古算书《周髀算经》的记载“如果勾是三、股是四、那么弦是五”。有很多方法可以证明勾股定理。教科书为了弘扬我国古代数学成就,介绍了我国古人赵爽的证法。首先介绍赵爽弦图,然后介绍赵爽利用弦图证明命题1的基本思路。“赵爽弦图”表现了我国古人对数学的钻研精神和聪明才智,它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骄傲。正因为此,这个图案被选为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徽。还在习题中安排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的问题,展现我国古人在勾股定理应用研究方面的成果。   本章也介绍了国外的有关研究成果。如勾股定理的发现是从与毕达哥拉斯有关传说故事引入的。又如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从古埃及人画直角的方法引入。再如介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关于勾股数的结论。     三、 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让学生获得更多与勾股定理有关的背景知识   与勾股定理有关的背景知识丰富,除正文介绍的有关内容外,教科书在“阅读与思考 勾股定理的证明”中介绍了另外几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还安排了一个数学活动,让学生收集一些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并与同学交流。   在教学中,应注意展现与勾股定理有关的背景知识,使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应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教育学生发奋图强,努力学习,为将来担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打下基础。   (二)适当总结与定理、逆定理有关的内容   本章中给出了定理、逆定理的概念,可以在小结中回顾已学的一些结论。例如,在第七章“三角形”中,“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是由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推出的,这个结论也称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又如,在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中,都是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的,前一个结论也称为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而后一个结论是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这样就可以从定理、逆定理的角度认识已学的一些结论,明确其中一些结论之间的关系。   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学生接受它们困难不大,对于那些不是以“如果……那么……”形式给出的命题,叙述它们的逆命题困难较大,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解决这个难点的方法是,适当复习命题的有关内容,学会把一个命题变为“如果……那么……”的形式。注意这些概念是第一次学习,不要要求过高

勾股定理 篇10

  课题:“勾股定理”第一课时

  内容:教材分析、教学过程设计、设计说明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 能说出勾股定理的内容。

  2、 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3、 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4、 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三)本课的教学重点:探索勾股定理

  本课的教学难点:以直角三角形为边的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可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基本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部分。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出问题:

  首先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问题设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也就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如何求第三边?” 的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从而教师指出学习了今天这一课后就有办法解决了。这种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这一认识的基本观点,同时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二)实验操作:

  1、投影课本图1—1,图1—2的有关直角三角形问题,让学生计算正方形a,b,c的面积,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不管是通过直接数小方格的个数,还是将c划分为4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来求等等,各种方法都应予于肯定,并鼓励学生用语言进行表达,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a,b,c的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学生通过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容易发现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而言满足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是其它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备这一结论呢?于是投影图1—3,图1—4,同样让学生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但正方形c的面积不易求出,可让学生在预先准备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形,在剪一剪,拼一拼后学生也不难发现对于一般的以整数为边长的直角三角形也有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样设计不仅有利于突破难点,而且为归纳结论打下了基础,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思想,也让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这对后面的学习及有帮助。

  3、给出一个边长为0.5,1.2,1.3,这种含小数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计算是否也满足这个结论,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结论更具有一般性。

  (三)归纳验证:

  1、归纳 通过对边长为整数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直角三角形再到边长含小数的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出一般的结论,尽管学生可能讲的不完全正确,但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是有益的,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便于记忆和理解,这比教师直接教给学生一个结论要好的多。

  2、验证 为了让学生确信结论的正确性,引导学生在纸上任意作一个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计算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然后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示,因为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勾,股,弦”的含义、勾股定理,进行点题,并指出勾股定理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最后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问题解决:

  让学生解决开头的实际问题,前后呼应,学生从中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完成课本“想一想”进一步体会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数学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

  (五)课堂小结:

  主要通过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从内容、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取新知的途径方面先进行小结,后由教师总结。

  (六)布置作业:

  课本p6习题1.1 1,2,3,4一方面巩固勾股定理,另一方面进一步体会定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另外,补充一道开放题。

  四、 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公式课,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我采用的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部分,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探索定理采用了面积法,引导学生利用实验由特殊到一般再到更一般的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是认识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3、关于练习的设计,除两个实际问题和课本习题以外,我准备设计一道开放题,大致思路是在已画出斜边上的高的直角三角形中让学生尽量地找出线段之间的关系。

  4、本课小结从内容,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等几个方面展开,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方法的提炼,这样对于学生学知识,用知识的意识是有很大的促进的。

勾股定理 篇11

  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及其应用.它可用边的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为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的应用.在用时,分不清哪一条边作斜边,因此在用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而出错;另外,在解决有关综合问题时,要将给的边的数量关系经过代数变化,最后达到一个目标式,这种“转化”对学生来讲也是一个困难的地方.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及“类比”的教学方法.通过前面所学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做类比对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造成“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流畅,思维活跃”,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具体说明如下:

  (1)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利用类比的学习方法,由学生将上节课所学习的勾股定理的逆命题书写出来.这里分别找学生口述文字;用符号、图形的形式板书逆命题的内容.所有这些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估计学生不会感到困难.这样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及能力.

  (2)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判断上述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会感到有些困难,这里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但要尽可能的让学生的发现和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并会证明;

  (2)会应用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3)知道什么叫勾股数,记住一些觉见的勾股数.

  2、能力目标:

  (1)通过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的比较,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2)通过勾股定理及以前的知识联合起来综合运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教学重点: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及其应用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投影)

  勾股定理的内容

  文字叙述(投影显示)

  符号表述

  图形(画在黑板上)

  2、逆定理的获得

  (1)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定理的逆命题表述出来

  (2)学生自己证明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 有下面关系: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强调说明:(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逆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①角为 、②垂直、③

  2、  定理的应用(投影显示题目上)

  例1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

  则这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证明:∵

  ∴

  ∵∠C=

  例2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B= ,AB=3,BC=4,CD=12,AD=13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解:连结AC

  ∵∠B= ,AB=3,BC=4

  ∴

  ∴AC=5

  ∵

  ∴

  ∴∠ACD=

  例3 如图,已知:CD⊥AB于D,且有

  求证:△ACB为直角三角形

  证明:∵CD⊥AB

  ∴

  又∵

  ∴

  ∴△ABC为直角三角形

  以上例题,分别由学生先思考,然后回答.师生共同补充完善.(教师做总结)

  4、课堂小结:

  (1)逆定理应用时易出现的错误:分不清哪一条边作斜边(最大边)

  (2)判定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的一种方法:结合勾股定理和代数式、方程综合运用.

  5、布置作业 :

  a、书面作业 P131#9

  b、上交作业 :已知:如图,△DEF中,DE=17,EF=30,EF边上的中线DG=8

  求证:△DEF是等腰三角形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分别以直角三角形三边为直径作三个半圆,这三个半圆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提示:设直角三角形边长分别为

  则三个半圆面积分别为

勾股定理 篇12

  各位专家领导,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一、教材分析 :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节,是在上节“勾股定理”之后,继续学习的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判断定理,它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和深化,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初中几何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今后判断某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以后的解题中,将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应用中渗透了利用代数计算的方法证明几何问题的思想,为将来学习解析几何埋下了伏笔,所以本节也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课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并能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能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

  2、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结合方法的应用

  3、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体会数与形结合方法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

  1、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定理与逆定理之间的和谐及辩证统一的关系

  2、在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学情分析:

  尽管已到初二下学期学生知识增多,能力增强,但思维的局限性还很大,能力也有差距,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第一次见到,它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学生的智能状况,学生不容易想到,因此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又是本节的难点,这样如何添辅助线就是解决它的关键,这样就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

  难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

  关键:辅助线的添法探索

  二、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设计原则是: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和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中,通过巧妙而自然地在学生的认识结构与几何知识结构之间筑了一个信息流通渠道,进而达到完善学生的数学认识结构的目的。

  (一)、复习回顾: 复习回顾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内容,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提出了与本节课关系密切、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可探索却又解决不好的问题,去提示本节课的探究宗旨。(演示)古代埃及人把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用桩钉如图那样的三角形,便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出现马上激起学生已有知识与待研究知识的认识冲突,引起了学生的重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因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创造了我要学的气氛,同时也说明了几何知识来源于实践,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包括难点突破)

  因为几何来源于现实生活,对初二学生来说选择适当的时机,让他们从个体实践经验中开始学习,可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所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的,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折纸在具体的实践中观察满足条件的三角形直观感觉上是什么三角形,再用直角三角形插入去验证猜想。

  这样设计是因为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方法是学生第一次见到,它要求按照已知条件作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学生的智能状况学生是不容易想到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让学生动手裁出了一个两直角边与所折三角形两条较小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通过操作验证两三角形全等,从而不仅显示了符合条件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还孕育了辅助线的添法,为后面进行逻辑推理论证提供了直观的数学模型。

  接下来就是利用这个数学模型,从理论上证明这个定理。从动手操作到证明,学生自然地联想到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它与一个直角三角形全等,顺利作出了辅助直角三角形,整个证明过程自然、无神秘感,实现了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的转化,同时学生亲身体会了动手操作——观察——猜测——探索——论证的全过程,这样学生不是被动接受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因而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使学生确实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自我创造的快乐。

  在同学们完成证明之后,可让他们对照课本把证明过程严格的阅读一遍,充分发挥教课书的作用,养成学生看书的习惯,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组织变式训练

  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安排了三个题目。(演示)第一题比较简单,让学生口答,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第二题则进了一层,字母代替了数字,绕了一个弯,既可以检查本课知识,又可以提高灵活运用以往知识的能力。第三题则要求更高,要求学生能够推出可能的结论,这些作法培养了学生灵活转换、举一反三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利用率。在变式训练中我还采用讲、说、练结合的方法,教师通过观察、提问、巡视、谈话等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随时反馈,调节教法,同时注意加强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把发展学生的思维和随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结合起来。

  (五)、归纳小结,纳入知识体系

  本节课小结先让学生归纳本节知识和技能,然后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尤其是注意总结思想方法,培养能力方面,比如辅助线的添法,数形结合的思想,并告诉同学今天的勾股定理逆定理是同学们通过自己亲手实践发现并证明的,这种讨论问题的方法是培养我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好方法,希望同学在课外练习时注意用这种方法,这都是教给学习方法。

  (六)、作业布置

  由于学生的思维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学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为此我安排了两组作业。A组是基本的思维训练项目,全体都要做,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提高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B组题适当加大难度,拓宽知识,供有能力又有兴趣的学生做,日积月累,对训练和培养他们的思维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积极作用。

  三、说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为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精神和培养创新活动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初二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发现、操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即不违反科学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则,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猜想、验证、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突破难点和突出重点。

  此外,本节课我还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联系学生现有的经验和感性认识,由最邻近的知识去向本节课迁移,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独立探讨、主动获取知识。

  总之,本节课遵循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力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争把教师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力争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培养。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勾股定理(通用1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