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数学教案设计 > 第十二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用3篇)

第十二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用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十二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用3篇)

第十二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篇1

  第一课时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会用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判断两个比是否  成比例,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灵活地判断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

  教    具:投影机等。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值?

  2、求出下面各比值,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12:16        :     4.5:2.7     10:6

  二、提示课题,引入新课。

  1、引入:如果有两个比是相等的,那么这两个相等的比以叫做什么?它有什么样的性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

  2、引入新课。

  三、导演达标。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的表格后回答:

  A、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什么?

  B、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什么?

  C、这两次比的比值各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关系?

  板书: 80:2=200:5 或      =

  (2)引出比例的意义。

  A、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B、讨论:组成比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如何判断两个比是不是组成比例的?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C、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D、做一做。(先练习,后讲评)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看书后回答:

  A、什么叫做比例的项?

  B、什么叫做比例的外项、内项?

  (2)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先让学生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再计算两个内项的积,最后让学生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然后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3、练习:判断下面的哪组比可以组成比例。

  6:9和9:12      1.4:2和7:10

  四、巩固练习:第一、二题。(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五、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及怎样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的方法。

  六、作业 :第二题。

第十二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0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四的第1―3题。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复习

  (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教师: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 

  12:16        :1         4.5 :2.7        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出示目标:1.理解  2.判断)

  2.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

  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板书:80:2=40,200:5=40。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

  再提问: “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怎么样?”(这两个比相等。)

  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80:2=200:5或 = )像这样(指着这个式子和复习题的式子4.5:2.7=10:6)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80:2=200:5,提问:“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 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1: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10:12= ,35:42= ,所以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2)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3)巩固练习。

  ①     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 :

  ②做第10页的“做一做”。

  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做练习四的第3题。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形式。

  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80:2=200:5)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板书如下:

  80  :2=:200  :5

  └-内项-┘

  └------外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式都是这样的呢?”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如: =

  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板书:80×5=2×200

  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我们可以这样想:先假设3:4和6:8可以组成比例。再算出两个外项的积(板书:两个外项的积:3×8=24)和两个内项的积(板书:两个内项的积:4×6=24)。因为3×8=4×6(板书出来).也就是说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所以3:4和6:8可以组成比例。(边说边板书:3:4=6:8)

  2.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1题。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板书设计 :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80:2=40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200:5=40

  80:2=200:5  或 =                                 

  └内项┘

  └---外项--┘

  两个外项的积是  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  2×200=400

  80×5=2×200

第十二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篇3

  教学内容:课本第1~2页例1、例2,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2.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使学生进一步受到“实践出真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关键:

  观察众多的实例,概括出比例意义的过程;找出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相等的规律。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创设情境

  (一)教师出示投影,结合画面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看了我们祖国各地的风景图片,美吗?我们的祖国方圆960万平方公里,幅员之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科学家在研究很小很小的生物细胞时,想清楚地看见细胞各部分,就要借助显微镜将细胞按比例放大。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比例的一些知识。

  教师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二)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页复习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6=4.5:2.7。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合作互动,探求共性。

  先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完成“活动内容1”。

  活动内容1:

  (1)根据表中给出的数量写有意义的比。

  (2)观察写出的比,哪些比能用等号连接,为什么?

  (3)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这样的式子还可以怎样写?

  然后让学生汇报活动情况。结合学生回答,教师任意板书几个比例式。(如80:2=200:5, = ,2:5=80:200,5:200=2:80……)并指出这些式子就是比例。

  2.抽象概括,及时巩固。

  (l)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以上比例式,概括出共性。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例的意义。并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完成第2页“做一做”,并说明理由。

  (4)让学生自己举出两个比例,并说明理由。

  (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l)让学生查阅教材,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内项”、“外项”。

  (2)让学生观察自己刚才举的比例,找出它的内项、外项。

  (3)引导学生观察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外项和内项的位置又是怎样的?教师板书:

  2.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让学生小组活动完成以下活动内容2:

  活动内容2:

  ①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与两个外项,用算一算的方法,找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②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是否也有如上面发现的规律?

  ③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律,请你再举出这样的例子来。

  ④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活动情况,认识到任何比例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都存在相等的关系。

  (3)指导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完成板书。

  三、分层练习,辨析理解

  1.完成练习一第1题区别比与比例。

  2.先让学生解答第2页“做一做”第l题,然后引导学生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不仅可以应用比例的意义,而且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3.完成练习一第2题。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四、全课总结

  先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谈感想说收获,教师再进行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一第3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十二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用3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