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数学教案设计 >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三稿(精选16篇)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三稿(精选16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三稿(精选16篇)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三稿 篇1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三稿

  【教材分析】

  “图形的旋转”是继对称、平移之后的又一种图形的基本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形的旋转”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灵活丰富,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节课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呈现学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丽图案,使学生运用变换的知识分析、欣赏、发现美,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成复杂图形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为后面设计简单图案做好铺垫,也为后续学习“图形的变换”奠定基础。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得到的。本节课所展示的正是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教材从“欣赏图案”入手,让学生观察这些图案的特点,然后将图案进行分解,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教材编排注重以下两点:1、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3、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在教学时,我把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角度”作为重点来突破,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旋转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先想一想,再做一做,再想一想”,试图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分析】

  学生特点:求知欲高、模仿能力强,思维多依赖于具体直观形象。

  知识基础:1、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2、在本册教材第二单元第四课“旋转与角”中已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知道了旋转要围绕一个点旋转,体会了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

  生活经验:通过“转纸风车”、“看风扇转动”、“螺旋桨转动”等已初步感受到变换现象的特征。

  学习困难:学生在表述基本图形的旋转过程时,不会表述,容易出错,表述不完整。

  学习兴趣: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学生对操作活动很感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会表述图形旋转的变化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

  3、运用观察、操作、归纳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通过欣赏与操作由旋转得来的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审美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理论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在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具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

  【教学重点】

  1、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会表述图形旋转的过程。

  2、确定旋转时的中心点、方向和角度。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很多美丽的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并明确旋转的特征及旋转的三要素,这将为学生设计美丽图案及后续学习图形的变换做好铺垫。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

  依据:在评价学生学习的情况时,必须进行动手操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本节课内容的抽象性,学生在实际练习时,一定会出现学习困难,所以我将“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0”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风车,方格纸,小三角形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手拿风车走上讲台。

  师:同学们,你玩过风车吗?风车的风叶是怎样运动的?

  (板书:旋转)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课开始,由学生熟悉的“风车”把他们带到课堂学习中,使学生充满好奇,带着思考进入学习中。】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角度

  1、玩风车,认识“旋转的中心点”

  师:谁能让这个风车转起来?

  师:其他同学认真观察,风车是怎样旋转的?

  预设:围绕一个点来旋转的。

  应对:是的,这个点叫“中心点”。

  (板书:中心点)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师:生活中很多物体的旋转,都要围绕着中心点来旋转。

  2、观察两个风车的旋转,认识“旋转的两种方向”

  (1)让另一个学生旋转风车(朝相反方向)

  师:还可以怎样旋转风车?谁来试一试?

  师:观察两个人的风车,有什么不同?

  预设:方向不同。

  应对:你们都发现了,一个风车朝右方旋转,另一个风车朝左方旋转。这两种方向在数学上有它的专用名称。

  (板书:方向)

  (2)课件出示钟表,让学生在钟面上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师:大家请看大屏幕,和钟表上指针旋转方向相同的叫“顺时针方向”,与它相反的方向叫“逆时针方向”。

  (教师板书两种方向,并与学生一起用手势表示两种方向。)

  3、结合钟表指针的旋转,认识“旋转的角度”

  (1)让学生观察指针由12旋转到3

  师:指针旋转了多少度?

  预设:90度

  应对:你怎样判断?

  预设:指针刚开始指向12,然后又指向3,刚好形成直角。

  应对:对,看指针旋转前后形成的夹角来判断旋转的角度。

  (板书:角度)

  (2)让学生观察指针由12旋转到6

  师:与上一次旋转一样吗?

  预设:不一样。

  应对:有什么不同?

  预设:旋转的角度不同。

  应对:谁能完整地说出指针的旋转过程?

  【要求学生说出中心点、方向、角度】

  师: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美丽的图案也是通过一个简单图形旋转得到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另一种变换形式―旋转。(板书:图形的变换)

  设计意图:让学生玩风车,再用钟表帮助学生理解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进而由指针的旋转揭示旋转的角度,使学生对 “中心点、方向和角度”在旋转中的作用有明确的认识。

  (二)欣赏图案,认识“基本图形”

  1、让学生欣赏图案,想一想: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

  【课件出示美丽图案】

  2、出示主题图,集体交流:观察这个图案,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师:图案中有没有相同的部分?

  师:其实这个图案可以进行分解,分为四部分,观察每一部分的小图形的形状一样吗?大小一样吗?只是什么变了?

  预设:位置、方向发生变化。(揭示图形旋转的本质和特征)

  师:同样,这两个图案也可以分解为四部分,每一个小图形的形状、大小一样,只是位置变了。

  【课件出示美丽图案分解过程】

  师:把这个图案进行分解,分为四部分,其中一份就叫做基本图形。(板书:基本图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图案,并对图案进行分解,使学生初步理解美丽图案是由基本图形旋转得到。

  (三)探究图案的设计过程

  1、独立尝试旋转图形

  师:那么基本图形a,怎样变化就得到了图形b呢?又怎样得到图形c?怎样得到图形d呢?

  预设:旋转。

  应对:你能用手中的学具来试着旋转,看如何得到图形b、c、d。

  【让学生拿出学具--桌上的基本图形,在方格纸上定一个中心点,试着旋转,看如何得到图形b、c、d。】

  (教师巡视,看学生如何操作。)

  2、同桌互相交流

  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是怎么旋转的。

  3、集体交流,认识旋转的第三个要素:角度

  (1)请学生来上台演示自己的旋转过程。(教师提供学具。)

  (2)课件演示图形a的旋转过程,让学生看一看。

  (3)让学生思考:图形 a 发生了什么变化?旋转了多少度?你是怎样判断旋转了90度呢?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判断旋转的角度:课件演示或手势演示。)

  (4)让学生完整地叙述图形a的旋转过程。

  (板书图形a的旋转过程)

  (5)鼓励学生说一说:图形b怎样旋转得到图形c?图形c又是怎样旋转得到图形d呢?

  (教师指导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要求叙述旋转的三要素。)

  (6)师小结:由一个基本图形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最后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基本图形试着旋转,并经过交流共享彼此的资源,理解图形旋转的过程,并学会用规范的语言叙述旋转的过程。

  4、拓展视野:让学生观察另一个图案的旋转过程,并请学生说一说旋转的过程。

  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图案都是用这样的方法设计的,请看大屏幕,这也是一个由基本图形-菱形,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的美丽图案,注意观察它的旋转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另一个图形旋转过程的展示,让学生加深对旋转在生活中应用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四)教师小结:一个基本图形经过旋转得到了美丽的图案,(板书:美丽图案)在旋转时,首先要确定好中心点,围绕中心点旋转,并且要确定好旋转的方向和角度。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个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学生充分操作学具,发挥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功能,把多媒体课件和学具有机结合,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让学会感受图形旋转的三要素。】

  三、实践体验

  1、找一找

  师:下面来考考你,看你会不会找中心点?

  (1)让学生打开书55页,拿出学具--小三角形,按老师的要求来转一转,并说一说每次旋转是以谁为中心点旋转的。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每次旋转是以谁为中心点旋转的。

  (3)集体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本题着重考察学生能否找准中心点,并通过讨论体会到“同一个基本图,选择的中心点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就不同”。

  2、说一说

  (1)课件出示题目,先让学生看一看旋转过程,并思考“三角形1怎样旋转到三角形2的位置上?”

  (2)集体交流、订正,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要求叙述三要素,并理解旋转180度。)

  设计意图:拓展思维,让学生观察旋转过程,并理解旋转180度。

  3、填一填

  (1)让学生打开书,看一看第2题,独立填写3道小题。

  (2) 集体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本题着重考察学生对旋转角度的理解,能准确填空,并通过讨论体会到“同一个基本图,旋转的角度不同,旋转后图形的位置就不同”。

  4、转一转

  (1)让学生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试一试第1题的第一幅图,让学生拿出学具,同桌两人合作,转一转,并说一说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

  (2)集体交流,课件演示旋转过程(让学生上台演示以不同中心点旋转的过程)。

  (3)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三道题。

  (4)集体交流、订正。(课件演示每一道题的旋转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转一转,再说一说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考察学生对旋转角度和方向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体会“同一个基本图中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作为中心点来旋转”。

  5、数学万花筒

  课件出示数学万花筒内容,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

  师:其实,在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图形,经过不同角度的旋转,可以得到各种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受图形旋转的一些方法与规律后,设计“找中心点、确定旋转角度和方向”等类型题,让学生大胆地实践,想一想,转一转,说一说,应用图形变换的知识解决问题,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学习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收获,说说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师总结:今天,我们研究了图形的旋转,知道了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可以制作出美丽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一定要确定好中心点、旋转方向和角度,希望大家能自己选一个基本图形去旋转制作美丽的图案,相信你会成为设计师的,加油!

  【设计意图:通过对知识、操作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小结,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使知识脉络更清晰、更有条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第三稿教学目标改变的原因

  三稿教学设计中,我将“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这一目标的完成安排在第二课时,改动目标的原因如下:

  在第一次试讲时,“试一试”的第二题就没有完成,“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这一目标就没有达成;在第二次试讲中,我没有安排“试一试”第二题,而是在主题图探究时,我让学生独立拿着学具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并描下每一次旋转的痕迹,想突现这一目标,可当时学生出现了困难,时间也不允许,再说,我让学生描出每一次旋转后的图形确实有点过早,也过难,所以,我决定将这一目标的达成安排在第二课时。

  学生用准确的语言(包含图形旋转的三要素)描述图形变化的过程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开课时的铺垫要做实。

  我个人认为:可在第一次观察风车的转动时,先说清风车的旋转是围绕一个中心点,再次观察风车的转动,要说清风车的转动围绕中心点、什么方向旋转,再通过动手操作,完整的表述图形的旋转过程,这样分层训练,学生可能更容易接受。

  杨主任的建议很好,在我的教学设计第三稿中,也是这样落实的,先观察一个风车发现它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点旋转,然后观察两个风车,认识旋转方向不同,接着结合钟面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再通过钟面上指针的转动认识旋转的角度,进而让学生完整地表述指针的旋转过程,为探究图形的旋转过程做铺垫。

  看了高艳玲老师的备课全过程,经历着高老师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的过程,深知在这个过程中,你付出了很多辛苦,你是一位善于反思、善于研究的老师,很高兴能与你交流!

  第一楼的引导帖很细心、周到,让来访者很容易就了解了备课过程。浏览着你的备课过程,看到你对教材的分析也是一次比一次深入、准确;对学生的分析更是简洁明了(第三稿);教学难点把握比较准确;教学设计流程中,特别是对学生的预设部分堪称一大亮点;通过你的实践与反思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有几个小问题与你商榷,不当之处再议:

  1.教学重点的把握略有偏颇。通读教材、教参,与你的教材分析,很明确的重点是“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这应该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性目标地体现。从整个教学设计中可见,学生只完成了“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设计中,把重点放在了“1.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会表述图形旋转的过程。 2.确定旋转时的中心点、方向和角度。”难道教师是想把“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放在第二课时吗?教材“试一试”中(第56页)“第2题”在练习中也没有出现。

  2.“顺时针方向”有必要再这样说明吗?如果没记错的话,在一年级开始认识整时的时候,就曾经告诉过学生,钟表指针的运动方向就是顺时针方向。个人认为,“应对:你们都发现了,一个风车朝右方旋转,另一个风车朝左方旋转。这两种方向在数学上有它的专用名称。”在这里顺势自然说明即可。

  3.数学万花筒。如果做成动态变化的课件,会更好。而且放在课前,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一种“向往”―这么漂亮的图案,我能不能做出来呢?――开始今天的学习,是不是会更好。个人认为放在目前的位置,效度不是很大,而且教学时间如此有限。可以考虑优化。

  以上是吹毛求疵,还请指正。

  看过高老师的第三易稿,比先前的设计在操作的过程中把难度稍微降低,就是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放在下一课时来完成。但我看过高老师的教学设计,在点明“中心点、方向、角度”等旋转要素的过程中,可否搭建观察、操作的平台,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操作的情境中感悟这三要素,而绝非让学生看一下风车的转动就能明白风车是怎样旋转的,只有在学生通过大量的观察、操作后,他们才有感而发。所以我建议高老师在学生认识旋转三要素之前,多设计几个旋转的动画图片以及让学生用学具操作感受旋转,这样学生学起来可能会轻松一些。

  三稿试讲后反思

  今天,我又试讲了一次,仍然是借班上课,但今天的教学效果挺好,学生跟我的配合很好,课堂上表现很积极,认真思考、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本堂课中,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1、整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多种素材。引导学生经历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己去体验图形的特点,形成图形的表象,从而掌握图形变换的特征,达到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效果。

  2、对于旋转三要素的理解,引导很到位。通过风车引出“中心点和方向”,又通过指针转动认识角度,然后又通过旋转基本图形a形成美丽图案,加深学生对旋转三要素的认识。

  3、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对旋转本质特征的理解更清晰。通过闪现主题图的四部分,让他们发现每一部分图案的大小一样、形状一样,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又出示了两个美丽图案的分解过程,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再次感受旋转的特征。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还存在以下问题:

  1、板书设计复杂,有些凌乱。

  2、教师准备不充分。首先,在开课玩风车时,学生有些拘谨,风车转不起来,因为风车制作得有问题,很难转起来。其次,让学生方格纸的方格纸太小,旋转操作时位置不够。

  3、学生在叙述图形的旋转过程时不是很完整,有的学生只说了旋转,有的只说了度数,或只说了方向,为让学生充分感受旋转的三要素,点、方向和度数,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时,应让同桌再多说一说。

  4、学生对于旋转180度的判断容易出错,要加强训练。

  5、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好好斟酌。

  在第四稿设计中,我会认真思考同伴们的建议,根据试讲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问题,吸取经验教训,努力修改教学设计,争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稿设计的问题总结

  细看我的教学设计第三稿,再结合朋友们的研讨建议,我认为还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重点的把握有所偏颇。

  2、改动教学目标不合理。

  3、内容含量大,学生能否真正掌握。

  4、情感目标没能充分体现。

  5、“数学万花筒”这一环节的处理欠佳。

  教学就是在不断的反思改进中进步的。达尔文说过一切改正都是进步。所以你每次的改动都是你每次的进步!

  说点我的思考:

  1、判定旋转的角度是用什么方法?

  平移时,我们让学生选择一点,就能看出平移的距离。旋转是不是选择一条与中心点连接的线段,看旋转前后这点线段之间的夹角呢?这样是不是更好些。(因为一直没有看到你让学生判断旋转角的方法,所以这几天想了想,不知可否)

  2、你说在第三稿,学生叙述时说不完整,是什么原因呢?

  可能是:

  1、没有认真听

  2、为什么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学生真正理解了吗?

  少说一个会有什么影响吗?难道出现的结果就不同吗?

  我觉得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来做练习,效果会更好。

  因为学生觉得少说一个要素,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只有深入理解了,融会贯通了,学生在学习才会从教师外在的影响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三稿 篇2

  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

  第一课时

  课题:轴对称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

  (1)欣赏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4)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五、练习:

  1、课内练习一 -----第1、2题。

  2、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轴 对 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旋  转

  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例题3:例题4:

  先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1.课内练习:

  2.第6页2题。

  3.第9页4题、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旋    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 欣 赏 设 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7~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

  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 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五、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六、布置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                    图案2

  图案3                    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课题:欣赏与设计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思考: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思考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创造:

  让学生做第8页第1、2题。

  1、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 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练习课

  图片1                 图片2

  教学反思: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三稿 篇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操作活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

  2、通过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进行表达。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4张大小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硬纸),一副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初步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

  师:在前面的几节课中,我们进一步学习了图形的变换,今天我们一起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索。(师出示课题---图形的变换。)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下图(师出示图略),从甲图到乙图是如何变换的?

  让学生充分回答,师肯定将甲图中的a号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可以得到乙图的说法较完整。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在分析图形的变换时,不仅要说出它的平移或旋转情况,还要说清楚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变换过程。下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师出示图略),然后拿出方格纸和三角形,自己在方格纸上操作,并与同桌同学交流操作的过程。(学生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谁能说一说,从甲图到丙图你是如何变换得到的。

  让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变换方法。

  师:同学们的交流很好,同样从甲图到丙图,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下面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合作,用两个三角形自己设计一个图形,然后进行变换,并说一说它的变换过程。

  (学生进行自己的设计与操作,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下面请几个同学上来演示他们设计的图形,并说一说它是怎样变换图形的。

  (分别请几个图形设计较好的同学在实物投影机上演示。)

  二、尝试练习---进一步体验图形变换的不同操作方法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观察下图(师出示图3略),边观察边思考,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和三角形,分别给四个三角形标上a、b、c、d,自己摆一摆,移一移,转一转,进行图形的变换,然后按照下面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

  (1)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图形?

  (2)“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

  (3)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

  (4)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

  学生自己操作,同桌交流图形变换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做得很认真,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谁来回答第(1)个问题。

  待学生回答后,师问:还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吗?

  让同学们说出各自不同的方法。

  接下来,让同学们继续回答后面的三个问题。只要方法正确,老师应给予肯定。

  三、拓展练习---体验较复杂图形的变换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图形的变换)。刚才你们都用了哪些学具来摆图形呢?(三角形)。刚才同学们只用了2个或4个三角形来摆图形,变换出来的图形不多而且较简单。你们想不想变换出更多更美的图形呢?(想)。下面,先请你们观察老师变换的这个图形。(师出示图4略)

  师: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再说一说左图的七巧板是如何平移或旋转 得到右图的。

  学生操作并回答变换过程。

  师:下面请拿出你们喜欢的七巧板, 4人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变一变,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变换的图形最多最美。记住,哪个同学变换好一个图形,就与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变换图形的。

  学生分4人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用七巧板变换图形,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下课的时间到了,有许多同学没来得及把自己想好的图形变换出来,没关系,回去后,我们还可以继续摆,继续变,继续与同学们一起交流。

  课后反思:

  1、由于本节课教材呈现的图形变换内容是一道综合性的问题,每个图形的变换都有多次的操作过程,而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只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接触了在方格纸上作水平、垂直方向的平移。如果一开始就引入教材的内容,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先进行有层次的铺垫练习:先是请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图形变换的过程,接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操作,以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并让学生交流自己操作过程的不同方法。最后,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并进一步体验不同图形的变换过程。这样,就可以将一道综合性的问题转化为简单图形的变换,当学生熟悉了这些变换后,再引入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上的障碍就可以少一些。从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次教学设计是合理的。

  2、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操作,通过他们的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所以,在课堂上,我主要是让学生用三角形或七巧板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变一变,自己进行操作,避免出现教师摆,学生看的现象。再者,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到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就会出现具有自己个性的操作方法。另外,对于图形每一步的变换,我都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如何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平移或旋转的概念,也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进行表达。

  3、就平移和旋转两个概念的表述来说,学生对平移变换的表述是比较准确而流利的,但对旋转变换,尤其是旋转角度的表述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意地对这方面加强训练。

  4、学生在分小组进行摆七巧板的操作活动时,有些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只看别的同学摆,听同学说,我认为这样也是可以的,不必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较复杂图形的变换。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三稿 篇4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初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56页。

  〖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接触了在方格纸上作水平、垂直方向的平移。本单元学习的图形变换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知道一个简单图形在旋转、平移的过程中,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在教学本单元的内容时,需把握以下几点。

  1.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第54页),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而得到的。教学中,可以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习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习中的一些问题最好也通过学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从中发现学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并给予鼓励与肯定,为学生互相学习与交流提供条件。

  3.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轮廓画下来,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变换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2. 通过在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绕固定点顺时针旋转90°

  活动过程: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 ,解决问题。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幻灯片):这些图案漂亮吗?你想知道它们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吗?

  (2)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演示幻灯片):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但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的。请你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 小组交流、巡视反馈。

  师:现在请同桌同学就刚才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教师走进孩子的中间,与他们进行初步的交流)

  师:哪一个小组来汇报呢?(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整理。)

  ①图形b可以看着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②图形c可以看着图形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③图形d可以看着图形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4) 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师:从图形a旋转到图形b,图形b旋转到图形c,图形c旋转到图形d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大小不变、点o是固定的,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

  (设计意图: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个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在旋转的过程中,这个简单的图形总是围绕一个点按照一定的方向旋转的。)

  二、活动二:动手实践,亲身体验。

  1、转一转、描一描。

  (1) (课件出示教材p55第一题)下面这些三角形是以哪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先独立解决。可以剪一个三角形标上各点转一转。(独立尝试,动手操作)

  (2) 学生操作后小组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3) 请三个学生上台演示,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2、想一想、填一填。

  师:(课件出示教材p55 第2题) 仔细观察4个图形的位置,完成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3、数学万花筒。

  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任意的三角形,接着一边旋转,一边把旋转后所得的图形描绘下来,让孩子们自己去创造,老师作适当的指导。

  4、归纳总结。

  (1) 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有哪些体验,把你想法与同学说一说。

  (2) 班上交流,引发更多的同学进行反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受图形旋转的一些方法与规律后,让学生大胆地实践,经历动手设计的过程,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活动三:拓展练习,延伸应用。

  1、p56“试一试”的第2题

  练习时,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子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或平移后的图形。

  2、p56“试一试”的第3题

  练习时,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涂颜色。

  3、开放性练习。

  请你在课后自己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可以应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进行设计,相信你能成功的!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三稿 篇5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结合实例了解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并经历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本内容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本活动呈现的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方格纸上图形的变换过程的观察与交流,进一步认识平移和旋转。教材安排了四个变化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尝试用语言描述每一次变化中每一个图形的变换过程。如第一次变化,可以是图a向右平移两格,图b向下平移两格,图c向上平移两格,图d向左平移两格,这样就得到了风车图形;还可以通过旋转和平移得到风车图形,即图a逆时针方向旋转90°,再向右平移两格,其他几个三角形作类似的旋转再平移即可得到风车图形。第二次变化,可以是左上角的三角形先向下平移两格,再向右平移两格,右上角的三角形先向下平移两格,再向左平移两格。第三次变化,可以是最左边的三角形向右平移两格,最右边的三角形向左平移两格,中间两个三角形分别向上平移两格。第四次变换,可以是左下角的三角形先向上平移两格再向右平移两格,其他三个三角形作类似的平移即可。为了学生叙述方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变换得来的图形标上字母。

  教学时,可以按照“想一想、做一做、再想一想”的过程,鼓励学生先独立想象,再摆一摆,并与同学进行交流,最后再回想图形的变换过程。教学时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图形的变换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比较高,可以让学生剪几个一样的三角形,让每个学生自己进行操作,通过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再尝试用语言来表达变换的过程。这里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操作,它不仅仅能帮助困难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能验证想象的过程,同时操作和想象的结合也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表象。二是在图形的变换中,不同的思考角度,常常会产生不同的变换方式。每一次变化可以有不同的变换方式,如第一次变化可以只通过平移,也可以旋转与平移结合。再如第四次变化,除了上面提到的变换方式外,还可以这样变换:左上角的三角形绕正方形最上面的顶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再旋转90°,再旋转90°就可以变换到最初的图形中b的位置,其他几个三角形也可以类似地旋转。所以当学生出现不同的变换方式时,教师应给予鼓励。三是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说一说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本单元的很多内容和习题都是可以通过操作来完成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结合操作思考问题,并把操作、思考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

  试一试

  本题是用七巧板通过平移或旋转变换成新的有趣的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巩固对图形变换的认识。七巧板的变换是多样的,图中所展示的仅是其中的一种。图中三个图形进行了变换,即3号图形先向右平移两格,再向上平移6格;5号图形是先向上平移6格,再逆时针方向旋转90°,再旋转90°得到的;7号图形是先向上平移8格,再顺时针方向旋转45° 得到的。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看着图形想一想,也可以摆一摆,再说一说图中的几个图形的变换过程。然后,可以组织学生用七巧板通过平移或旋转再摆成一个图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先选择七巧板中的部分图形进行简单的变换,在学生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再操作一些比较复杂图形的变换。对于图形每一步的变换,都应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如何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平移或旋转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有条理地进行表达自己的理解。

  练一练

  第1题

  本题是基本题,应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写一写、说一说。

  (1)图a向右平移8格得到图形b;

  (2)图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图形c;

  (3)也可以先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再向右平移8格。

  第2题

  图形a向右平移7格可以得到图形b,图形b沿直线mn作轴对称图形可以得到图形c。

  第3题

  应让学生独立观察,说一说变换的过程,变换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如可以是图a先向右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3格;图b先向左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3格;图c先向右平移3格,再向上平移3格;图d先向左平移3格,再向上平移3格。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三稿 篇6

  【教材分析】

  “图形的旋转”是继对称、平移之后的又一种图形的基本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新课程标准增加的内容,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对平移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并对旋转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旋转的概念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又是必要的。旋转是学生在日

  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旋转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得到的。本节课所展示的正是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教材从“欣赏图案”入手,让学生观察这些图案的特点,然后将图案进行分解,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使学生运用变换的知识分析、欣赏和发现美,进一步体会数学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创造与创新的兴趣与欲望,为接下来的“设计简单图案”做好铺垫,也为后续学习“图形的变换”奠定基础。

  教材编排注重以下两点:1、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3、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在教学时,我把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角度”作为重点来一一突破,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旋转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先想一想,再做一做,再想一想”,试图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分析】

  学生年龄特点特征:求知欲高、模仿能力强,思维多依赖于具体直观形象;虽然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学生对美丽图案感兴趣,对探究图案的设计过程感兴趣,对操作活动感兴趣。。

  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在本册教材第二单元第四课“旋转与角”中已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知道了旋转要围绕一个点旋转,体会了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在生活中,通过“转纸风车”、“看风扇转动”、“螺旋桨转动”等已初步感受到变换现象的特征。

  学习困难:学生在表述基本图形的旋转过程时,不会表述,容易出错,且表述不完整或不到位。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会表述图形旋转的变化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

  3、运用观察、操作、归纳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通过欣赏与操作由旋转得来的图形,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理论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在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具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

  【教学重点】

  确定旋转时的中心点、方向和角度,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很多美丽的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并明确旋转的特征及旋转的三要素,这将为学生设计美丽图案及后续学习“图形的变换”做好铺垫。

  【教学难点】确定旋转的角度,能在方格纸上准确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并能叙述旋转过程。

  依据:在评价学生学习的情况时,必须进行动手操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本节课内容的抽象性,学生在实际练习时,一定会出现学习困难,所以我将“确定旋转的角度,能在方格纸上准确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并能叙述旋转过程”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主题图中的基本图形,小三角形,“试一试”的三种图形等。

  学生准备:方格纸,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教师手持风车,边转动边哼唱《大风车》歌曲疾步走上讲台。

  师:(与学生共同唱完第一小节后)同学们,你玩过风车吗?

  师:那么,谁来说说风车的风叶是怎样运动的呢?

  (板书:旋转)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课开始,由学生熟悉的“风车”把他们带到课堂学习中,使学生充满好奇,带着思考进入学习中。】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

  1、认识“旋转的中心点”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风叶又是怎样旋转的呢?

  预设:围绕一个点来旋转的。

  应对:对。生活中很多物体的旋转,都要围绕一个点来旋转,这个点叫“中心点”。

  (板书:中心点)

  2、认识“旋转的两种方向”

  (1)课件出示风车和摩天飞轮

  师:风车是要围绕中心点旋转,摩天飞轮也是要围绕中心点旋转;那请同学们再来观察它们的旋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预设:方向不同。

  应对:风车朝右方旋转,摩天飞轮朝左方旋转。这两种方向在数学上有它的专用名称。

  (板书:方向)

  (2)课件出示钟表,请学生在钟面上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师:大家请看大屏幕,和钟表上指针旋转方向相同的叫“顺时针方向”,与它相反的方向叫“逆时针方向”。

  (教师板书两种方向,并与学生一起用手势表示两种方向。)

  3、结合钟表指针的旋转,认识“旋转的角度”

  (1)请学生观察指针由12旋转到3

  师:指针旋转了多少度?

  预设:90度

  应对:你怎样判断出指针旋转了90度呢?

  预设:指针刚开始指向12,然后又指向3,刚好形成直角。

  应对:看指针旋转前后所形成的夹角来判断旋转的角度。

  (板书:角度)

  (2)请学生完整地叙述指针的旋转过程

  师:谁能完整地说出指针的旋转过程?

  【要求学生重点突出中心点、方向、角度】

  师:其实,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且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美丽的图案也是通过一个简单图形旋转得到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图形的旋转)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风车、摩天飞轮以及钟表上指针的旋转,使学生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和角度。

  (二)欣赏图案,体悟旋转的特征

  1、欣赏图案

  【课件出示美丽图案,并动态演示数学万花筒的美丽图案】

  师:同学们,这些图案漂亮吗?想不想知道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美丽的图案。

  2、观察主题图

  师:观察这个图案后,你发现了哪些特别的地方?

  师:比如图案中有没有相同的部分?

  师:那么相同的有几部分?

  师:其实这个图案可以进行分解,分为四部分。请你们观察每一部分中的小图形,它的形状改变了吗?

  师:大小变了吗?

  师:那么究竟是什么变了呢?

  预设:位置变了。

  师:同样,这两个图案也可以分解为四部分,每一个小图形的形状、大小全都一样,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揭示图形旋转的本质和特征)

  【课件出示美丽图案分解过程】

  师:我们把整个图案中的一小部分图形就叫做基本图形。(板书:基本图形)

  设计意图:请学生欣赏图案,并对图案进行分解,使学生初步理解旋转的特征“图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变,只是位置发生变化”。

  (三)探究图案的设计过程

  1、猜想图案的制作过程

  师:你想一想,这个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呢?

  预设:是旋转的。

  预设:是由一个基本图形旋转的。

  应对:是由哪个基本图形旋转的?

  2、独立尝试制作图案

  师:你能试一试吗?

  师:请拿起你手中的基本图形,先放到方格纸上,看怎样由图形a到图形b的位置上?

  【请学生拿出学具--桌上的基本图形,确定好中心点,在方格纸上操作,看如何得到图形b、c、d。】

  (教师巡视,看学生如何操作。)

  师:你是怎样操作的?谁来说一说?

  生:我让图形a旋转形成图形b,再旋转形成图形c,再旋转形成图形d。

  应对:在旋转过程中,你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同学注意呢?

  预设:都要绕着中心点旋转。

  应对:谁来指一下中心点?

  预设:都是顺时针方向旋转。

  3、验证自己的猜想

  师:请看大屏幕,看看它的操作跟你的方法一样吗?

  师:好。我们再来细心观察每一次的旋转过程。

  设计意图:“猜想――验证”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知识探索的过程。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大胆提出猜测,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究的目标与方向,同时明白猜想是否正确还需用科学方法进行验证。这样不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4、观察图形旋转过程

  (1)课件演示图形a的旋转过程,让学生看一看。

  (2)请学生思考:图形 a 发生了什么变化?旋转了多少度?你是怎样判断旋转了90度呢?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判断旋转的角度:课件演示或手势演示。)

  (3)请学生填写图形a的旋转过程。

  【课件出示:图形a绕 点 方向旋转 得到图形b。】

  (4)请与同桌互相说一说图形a怎样旋转得到图形b。

  (5)课件演示图形b和图形c的旋转过程,鼓励学生说一说:图形b怎样旋转得到图形c?图形c又是怎样旋转得到图形d呢?

  (教师指导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要求叙述中关注旋转的三要素。)

  (6)师小结:由一个基本图形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最后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请学生用基本图形试着旋转,经过交流共享彼此的资源,理解图形旋转的过程,并学会用规范的语言叙述旋转的过程,加深对旋转三要素的认识。

  5、拓展视野:让学生观察另一个图案的旋转过程,并请学生说一说旋转的过程。

  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图案都是用这样的方法设计出来的。请看大屏幕,这也是一个由基本图形――菱形,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而得到的美丽图案,注意观察它的旋转过程。

  【请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旋转过程。】

  师:其实,在实际生活中,类似于这样的一些简单的图形,经过不同角度的旋转后,都可以得到各种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通过另一个图形旋转过程展示,让学生加深对旋转在生活中应用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四)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发现:一个基本图形经过旋转后得到了一个美丽的图案。而且,在旋转时,首先要确定好中心点,围绕中心点旋转,然后还要确定好旋转的方向和角度,才能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个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学生充分操作学具,发挥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功能,把多媒体课件和学具有机结合,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让学会感受图形旋转的三要素。】

  三、实践体验

  1、找一找

  师:通过上面老师和大家的学习,接下来老师想来“考考你”,看你会不会找中心点?

  (1)请学生打开书55页,读一读题目,填写下面的三道小题。

  (2)做完的同学,拿出学具--小三角形,转一转,并说一说每次旋转是以谁为中心点旋转的,看看是否填正确。

  (3)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每次旋转是以谁为中心点旋转的。

  (4)集体交流、订正。

  (5)讨论:旋转中心的不同。

  (6)师小结:同一个基本图,选择的中心点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就不同。

  设计意图:本题着重考察学生能否找准中心点,并通过讨论体会到“同一个基本图,选择的中心点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就不同”。

  2、说一说

  (1)课件出示题目,先请让学生看一看旋转过程,并思考“蓝色三角形怎样旋转到粉色三角形的位置上?”

  (2)集体交流、订正,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要求叙述三要素,并理解旋转180度。)

  设计意图:拓展思维,请学生观察旋转过程,并理解旋转180度。

  3、填一填

  (1)请学生打开书,看一看第2题,独立填写3道小题。

  (2)做完之后,可以用小三角形去转一转,看看填得是否正确。

  (3) 集体交流、订正。

  (4)讨论:从图形1到图形2,从图形2到图形4等旋转的角度。

  (5)师小结:同一个基本图,旋转的角度不同,旋转后图形的位置就不同。

  设计意图:本题着重考察学生对旋转角度的理解,能准确填空,并通过讨论体会到“同一个基本图,旋转的角度不同,旋转后图形的位置就不同”。

  4、转一转

  (1)请学生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试一试第1题的第一幅图,请学生先想一想: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

  (2)拿出学具,同桌两人合作,转一转,并说一说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

  (3)集体交流,课件演示旋转过程(请学生上台演示以不同中心点旋转的过程)。

  (3)师小结:同一个基本图中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当作中心点来旋转。

  (4)请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道题。

  (5)集体交流、订正。(课件演示每一道题的旋转过程)

  (6)讨论:后两道题的方向。

  (7)师小结:同一个基本图,旋转的中心点、角度相同,但旋转的方向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也不同。

  设计意图:请学生转一转,再说一说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考察学生对旋转角度和方向的理解,同时请学生体会“同一个基本图中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作为中心点来旋转”,“ 同一个基本图,旋转的中心点、角度相同,但旋转的方向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也不同”。

  5、画一画

  (1)请学生在作业纸上,将图形a绕o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后的图形b画出来。

  (2)同桌互相检查。

  (3)集体订正,交流。

  (4)师小结:在画图形a绕o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后的图形b时,要从中心点出发开始画,要按照顺时针方向,还要看与中心点相连接的两条线段的夹角是否是90度,两条线段在原图中占几格,旋转后的图形也要占几格。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受图形旋转的一些方法与规律后,设计“找中心点、确定旋转角度和方向”等类型题,让学生大胆地实践,想一想,转一转,说一说,应用图形变换的知识解决问题,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你最感兴趣的知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悟吗?

  (请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学习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收获,说说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师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并探究了“图形的旋转”,知道了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可以制作出美丽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一定要确定好中心点、旋转方向和角度,希望大家能自己选一个基本图形去旋转制作美丽的图案,相信你会成为设计师的,加油!

  【设计意图:通过对知识、操作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小结,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使知识脉络更清晰、更有条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板书设计(同第五稿,大家可在第五稿中查看)

  再设计后的思考

  思考一:导课时,直接欣赏图案是否可行?

  在网络研讨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建议我直接欣赏图案,然后探究图案的制作过程,但是,我当时考虑到学生的基本情况,考虑到不是自己的学生,于是我没有采用那样的方式,但通过多次的实践之后,发现教学时间有些紧,如果这样教学,或许可以挤出几分钟的时间,让每一个活动进行得更充分一些。但现在没有试讲的机会了,我也没有十分的把握。

  思考二:对学生的引导过细,导致学生的探究空间小了。

  有个别教师认为,我在实录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过细,把好多问题嚼得太碎,这样,就势必造成给予学生的探究空间小了。我认为,对于学生的引导,也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来定,不能只照顾优等生,也要考虑中下等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我认为适当的、细致的引导还是有必要的。

  思考三;旋转的本质特征是否要重点探究。

  在课堂中,我着重突出旋转的三要素,对于旋转的本质特征只是点到而已,那么,是否应对旋转的本质特征进行重点的探究呢?我认为在探究主题图的制作过程之前,通过共同研究、讨论、交流,让学生初步感受了旋转的本质特征,然后又在后面的探究、练习过程中,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了,这样已足够了。

  思考四:关于本节课的练习量。

  前四次的试讲,都存在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很多教师也提出争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过多,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经过自己的再三斟酌,决定不改初衷,因为,我认为教学时间紧,不是内容多少的问题,可能还在于教学设计的过程是否合理,教师的引导是否合理等问题。再看五稿之后的实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反馈情况,也没有出现掌握不好的现象。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三稿 篇7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35――3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感受图形之间通过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相互转化的过程,体验图形变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于对方格纸上图形变换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2、理解并掌握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两幅图,你能说出几种图形的变换的方式吗?

  2、我们初步认识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下面请同学们用一个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边摆边说。

  3、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操作交流,然后请几位学生展示,并说明平移和旋转分别要注意什么。

  4、揭示课题:我们这节课还要继续研究《图形的变换》。(板书)

  二、探究新知

  (一) 活动一

  教师呈现图(1)出示幻灯

  1、请仔细观察这两幅图,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图形的?请先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学生独立思考操作。

  2、现在请已经想好的同学,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可以边摆边说。

  3、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和全班同学分享?全班交流。

  正解:a号三角形向右平移2格得到新的图形

  b号三角形向下平移2格

  c号三角形向上平移2格

  d号三角形向右平移2格

  教师小结评议:我们在分析图形变换时,不仅要说出它是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还要说清楚是怎么样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变换过程。

  平移:方向、数量

  旋转:绕某一点、方向、度数

  4、请同学们也像他这样说说图形的变换过程。

  5、从第一幅图到第二幅图还有其他的变换方式吗?

  6、你能上来边操作边说明怎么变换的吗?

  7、学生上台演示边操作边说。

  8、听明白他说的变换过程了吗?请每位同学也用这样旋转与平移相结合的方法试一试,并与同桌说一说变换的过程。

  (二)活动二

  教师呈现图(2)

  1、“风车”图形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还不能直接看图说出变换过程的同学,可以先摆一摆,边摆边说。

  2、小组同学商量一下,想想如何向全班汇报,说那几句话,怎么说?

  3、小组代表发言

  (三)活动三

  教师呈现图(3)(4)

  1、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

  2、最初的图形的?先观察图,想一想,然后跟全班同学说一说。

  谁来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3、学生说方法,交流不同的方法。

  三、拓展延伸

  1、解决教材第35页“试一试”

  教师呈现教材第35页“试一试”图

  (1)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图中的七巧板,哪几块变了,哪几块没有变?

  (2)请同学们看着图形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摆一摆,同桌互相说一说,图中几个图形的变换过程,然后全班交流。

  (3)你还能用左图的七巧板通过平移或旋转,再摆出一个图形吗?

  (4)动手试一试

  (5)上台展示,集体评价

  2、解决“练一练”

  师:对于图形每一步的变换,同学们要知道是如何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可以进一步理解平移或旋转,也能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来,我们试试。

  (1)第1题: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再说一说,方格中的图形变换过程。

  (2)第2题:看图想一想,先跟同桌互相说一所图形的变换过程,再全班交流。

  (3)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观察,说一说变换的过程,鼓励学生说出多种不同的变换方式。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图形a――――――――图形b

  (平移、旋转、轴对称)

  平移:方向,移动数量

  旋转:绕某点向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

  轴对称:图形以什么为对称轴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三稿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以及多媒体演示,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旋转的度数的把握。

  教具、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两张方格纸,四张大小相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硬纸)、一副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2008年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因为要在我国的首都北京举办奥运会,老师做了一面五环旗(出示),现在教师要把制作它的过程演示给你们看,请同学们仔细看,教师在做这个图案时运用了什么数学知识?(利用平移)我还有一幅图(风车图案)看老师是怎样做它的呢?(旋转的知识)。

  2、用数学书按老师的指令做平移或旋转运动。看来学习数学知识对图案的设计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今天我们就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图形的变换。(出示课题:图形的变换)

  二、探究学习

  1、教师呈现图(教材35页图1,图2)

  师:请观察这两幅图,图1怎样才能转换到图2?先想一想,然后在方格纸上摆一摆。要边摆边说说你是怎样摆的,摆完之后告诉你周围的人你是怎样摆的。教师巡视参与交流。然后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1)平移。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操作。

  师:我们在分析图形的变换时,如果是平移的变化,要说清楚是向什么样方向平移了几个格。

  (2)旋转和平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演示。

  师:在叙述旋转时,要说明绕哪个点,顺时针方向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4、出示图3,摆摆看,图2是如何变换到图3 的?不要忘记边摆边说。

  学生先动手操作,再汇报交流并上机演示。

  5、出示图4,比比看,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将图3是变换到图4 。并组织交流

  6、再比一次,图4是如何变回到图1?交流时让学生演示。

  7、小结

  三、拓展巩固

  1、教材36页第3题、1题、2题

  2、变换七巧板。

  四、课堂小结:

  一节课的时间马上要结束了,真不愿意和你们说再见,和老师学习快乐吗?告诉老师你快乐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

  教师很想知道你们这节课的学习效果,所以请你结合今天的学习,在课后用笔或在计算机上设计一个图案抒发一下你对2008的期待和向往。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三稿 篇9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在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绕图形上的某个顶点旋转90°后的图形。

  2.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并能设计简单的图案。

  单元编写意图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单元学习的图形变换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知道一个简单图形在旋转、平移的过程中,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在教学本单元的内容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第53页),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而得到的。教学中,可以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习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以便操作用,练习中的一些问题最好也通过学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 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从中发现学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并给予鼓励与肯定,为学生互相学习与交流提供条件。

  3. 在图形的欣赏中,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轮廓画下来,就会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任意一个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变换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图形的旋转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得到的。本活动所展示的正是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

  活动的导入阶段,可以出示一组图案让学生欣赏,并思考这些图案的特点。然后将这些图案进行分解,并取出其中的一小部分放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当然,每一次的旋转,都要学生说说是什么图形绕着哪一点旋转的,旋转的角度是多少。教学中,应尽可能鼓励学生用学具自己操作,以便体验旋转的过程。

  有条件的班级在开展本活动时,旋转的过程可以在多媒体上演示,这样,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图案形成的全过程。

  说一说

  第1题

  本题主要是讨论图形的旋转是围绕哪个点的问题。这个活动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然后再讨论旋转中心的问题。为让学生体会到旋转前后图形的变化,可以先请学生沿着三角形的边把三角形描下来,接着以这个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旋转的角度可以是任意的),最后说一说这个三角形是围绕哪一点旋转的。

  答案:

  (1)以点a为中心旋转的图形是②;

  (2)以点b为中心旋转的图形是①;

  (3)以点c为中心旋转的图形是③。

  第2题

  同样,本题也可以先请学生想一想,再根据要求进行旋转操作,并把每次旋转过程中所得到的图形描下来。接着讨论从图形1到图形2,从图形2到图形4等旋转的角度。

  图形1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到图形2所在的位置;图形2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到图形3所在的位置;图形2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到图形4所在的位置。

  数学万花筒

  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能把本题旋转的过程用多媒体演示。如果学生有兴趣,也可以让他们自己剪一个任意的三角形,一边旋转,一边把旋转后所得的图形描下来,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制作出一个美丽的图案。

  试一试

  第1题

  答案:前三个都是顺时针旋转90°,第四个是逆时针旋转90°

  第2题

  在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的图形。

  答案:

  第3题

  同样,本题的练习也最好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学生会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涂颜色。

  本题的要求也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摆一摆、涂一涂通过平移能达到的图形;第二步,摆一摆、涂一涂通过旋转能达到的图形。

  答案:

  第4题

  有了前面几道题的操作经验,学生头脑中已初步建立起了图形变换的表象。因此,活动时,可以先想象、后操作,即先让学生说一说某一图形是如何变换的,然后用操作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确。

  练习时,建议先让学生想一想,再自己动手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提高空间想像力。

  旋转和平移时,学生思考角度不同,常常会产生不同的操作过程。因此,操作时会产生不同的操作方法,操作后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第5题

  在进行设计时,可以充分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然后由每一个学生在小组(或全班)进行交流。交流的重点是图形是如何平移或旋转的。

  第6题

  本题是对学有余力且十分喜欢设计的学生安排的内容,不作为对全班学生的基本要求,也不作测试。

  本活动的设计前提是能在电脑中进行一些简单的图形变换。可以先出示最后一幅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给一组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某一图形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变换的;再在电脑上模仿操作;最后再创作。开始时图案可以简单一些,然后逐步出示复杂的图案。对于设计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喜爱的程度进行选择,如有的学生喜欢选择自己的名字,也有些学生喜欢一些特殊的图形等。对学生设计后的作品,尽可能创造条件进行交流,并让他们说说设计的思想与设计的过程。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三稿 篇10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五稿

  【教材分析】

  “图形的旋转”是继对称、平移之后的又一种图形的基本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形的旋转”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灵活丰富,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本课前,学生曾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过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节课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呈现出学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丽图案,使学生运用变换的知识分析、欣赏和发现美,较清晰地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成复杂图形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创造与创新的兴趣与欲望,为接下来的 “设计简单图案”做好铺垫,也为后续学习“图形的变换”奠定基础。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得到的。本节课所展示的正是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教材从“欣赏图案”入手,让学生观察这些图案的特点,然后将图案进行分解,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教材编排注重以下两点:1、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3、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在教学时,我把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角度”作为重点来一一突破,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旋转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先想一想,再做一做,再想一想”,试图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图形的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学生分析】

  学生特点:求知欲高、模仿能力强,思维多依赖于具体直观形象。

  知识基础:1、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2、在本册教材第二单元第四课“旋转与角”中已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知道了旋转要围绕一个点旋转,体会了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

  生活经验:通过“转纸风车”、“看风扇转动”、“螺旋桨转动”等已初步感受到变换现象的特征。

  学习困难:学生在表述基本图形的旋转过程时,不会表述,容易出错,且表述不完整或不到位。

  学习兴趣:虽然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学生对美丽图案感兴趣,对探究图案的设计过程感兴趣,对操作活动感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会表述图形旋转的变化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

  3、运用观察、操作、归纳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通过欣赏与操作由旋转得来的图形,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理论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在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具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

  【教学重点】

  1、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会较完整地表述图形旋转的过程。

  2、确定旋转时的中心点、方向和角度。

  3、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很多美丽的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并明确旋转的特征及旋转的三要素,这将为学生设计美丽图案及后续学习“图形的变换”做好铺垫。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

  依据:在评价学生学习的情况时,必须进行动手操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本节课内容的抽象性,学生在实际练习时,一定会出现学习困难,所以我将“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主题图中的基本图形,小三角形,“试一试”的三种图形等。

  学生准备:方格纸,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手持风车,边转动边哼唱《大风车》歌曲疾步走上讲台。

  师:(与学生共同唱完第一小节后)同学们,你玩过风车吗?

  师:那么,谁来说说风车的风叶是怎样运动的呢?

  (板书:旋转)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课开始,由学生熟悉的“风车”把他们带到课堂学习中,使学生充满好奇,带着思考进入学习中。】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

  1、认识“旋转的中心点”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风叶又是怎样旋转的呢?

  预设:围绕一个点来旋转的。

  应对:对。生活中很多物体的旋转,都要围绕一个点来旋转,这个点叫“中心点”。

  (板书:中心点)

  2、认识“旋转的两种方向”

  (1)课件出示风车和摩天飞轮

  师:风车是要围绕中心点旋转,摩天飞轮也是要围绕中心点旋转;那请同学们再来观察它们的旋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预设:方向不同。

  应对:风车朝右方旋转,摩天飞轮朝左方旋转。这两种方向在数学上有它的专用名称。

  (板书:方向)

  (2)课件出示钟表,请学生在钟面上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师:大家请看大屏幕,和钟表上指针旋转方向相同的叫“顺时针方向”,与它相反的方向叫“逆时针方向”。

  (教师板书两种方向,并与学生一起用手势表示两种方向。)

  3、结合钟表指针的旋转,认识“旋转的角度”

  (1)请学生观察指针由12旋转到3

  师:指针旋转了多少度?

  预设:90度

  应对:你怎样判断出指针旋转了90度呢?

  预设:指针刚开始指向12,然后又指向3,刚好形成直角。

  应对:看指针旋转前后所形成的夹角来判断旋转的角度。

  (板书:角度)

  (2)请学生完整地叙述指针的旋转过程

  师:谁能完整地说出指针的旋转过程?

  【要求学生重点突出中心点、方向、角度】

  师:其实,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且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美丽的图案也是通过一个简单图形旋转得到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图形的旋转)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风车、摩天飞轮以及钟表上指针的旋转,使学生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和角度。

  (二)欣赏图案,体悟旋转的特征

  1、欣赏图案

  【课件出示美丽图案,并动态演示数学万花筒的美丽图案】

  师:同学们,这些图案漂亮吗?想不想知道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美丽的图案。

  2、观察主题图

  师:观察这个图案后,你发现了哪些特别的地方?

  师:比如图案中有没有相同的部分?

  师:那么相同的有几部分?

  师:其实这个图案可以进行分解,分为四部分。请你们观察每一部分中的小图形,它的形状改变了吗?

  师:大小变了吗?

  师:那么究竟是什么变了呢?

  预设:位置变了。

  师:同样,这两个图案也可以分解为四部分,每一个小图形的形状、大小全都一样,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揭示图形旋转的本质和特征)

  【课件出示美丽图案分解过程】

  师:我们把整个图案中的一小部分图形就叫做基本图形。(板书:基本图形)

  设计意图:请学生欣赏图案,并对图案进行分解,使学生初步理解旋转的特征“图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变,只是位置发生变化”。

  (三)探究图案的设计过程

  1、独立尝试旋转图形

  师:同学们,请你思考一下:怎样才能使图形a到图形b的位置上,再到图形c、d的位置上呢?

  预设:旋转。

  师:你能试一试吗?请拿起你手中的基本图形,先放到方格纸上,你试着旋转,看能旋转到图形b的位置上吗?

  【请学生拿出学具--桌上的基本图形,确定好中心点,在方格纸上试着旋转,看如何得到图形b。】

  (教师巡视,看学生如何操作。)

  师:在旋转过程中,你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同学注意呢?

  预设:都要绕着中心点旋转。

  应对:谁来指一下中心点?

  预设:都是顺时针方向旋转。

  师:你再试着将图形旋转到图形c、d的位置上。

  师:请看大屏幕,看看它的操作跟你的旋转过程、方法一样吗?

  师:好。我们再来细心观察每一次的旋转过程。

  2、观察图形旋转过程

  (1)课件演示图形a的旋转过程,让学生看一看。

  (2)请学生思考:图形 a 发生了什么变化?旋转了多少度?你是怎样判断旋转了90度呢?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判断旋转的角度:课件演示或手势演示。)

  (3)请学生填写图形a的旋转过程。

  【课件出示:图形a绕 点 方向旋转 得到图形b。】

  (4)请与同桌互相说一说图形a怎样旋转得到图形b。

  (5)课件演示图形b和图形c的旋转过程,鼓励学生说一说:图形b怎样旋转得到图形c?图形c又是怎样旋转得到图形d呢?

  (教师指导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要求叙述中关注旋转的三要素。)

  (6)师小结:由一个基本图形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最后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请学生用基本图形试着旋转,经过交流共享彼此的资源,理解图形旋转的过程,并学会用规范的语言叙述旋转的过程,加深对旋转三要素的认识。

  3、拓展视野:让学生观察另一个图案的旋转过程,并请学生说一说旋转的过程。

  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图案都是用这样的方法设计出来的。请看大屏幕,这也是一个由基本图形――菱形,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而得到的美丽图案,注意观察它的旋转过程。

  【请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旋转过程。】

  师:其实,在实际生活中,类似于这样的一些简单的图形,经过不同角度的旋转后,都可以得到各种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通过另一个图形旋转过程展示,让学生加深对旋转在生活中应用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四)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发现:一个基本图形经过旋转后得到了一个美丽的图案。而且,在旋转时,首先要确定好中心点,围绕中心点旋转,然后还要确定好旋转的方向和角度,才能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个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学生充分操作学具,发挥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功能,把多媒体课件和学具有机结合,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让学会感受图形旋转的三要素。】

  三、实践体验

  1、找一找

  师:通过上面老师和大家的学习,接下来老师想来“考考你”,看你会不会找中心点?

  (1)请学生打开书55页,拿出学具--小三角形,按老师的要求来转一转,并说一说每次旋转是以谁为中心点旋转的。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每次旋转是以谁为中心点旋转的。

  (3)集体交流、订正。

  (4)讨论:旋转中心的不同。

  (5)师小结:同一个基本图,选择的中心点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就不同。

  设计意图:本题着重考察学生能否找准中心点,并通过讨论体会到“同一个基本图,选择的中心点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就不同”。

  2、说一说

  (1)课件出示题目,先请让学生看一看旋转过程,并思考“蓝色三角形怎样旋转到粉色三角形的位置上?”

  (2)集体交流、订正,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要求叙述三要素,并理解旋转180度。)

  设计意图:拓展思维,请学生观察旋转过程,并理解旋转180度。

  3、填一填

  (1)请学生打开书,看一看第2题,独立填写3道小题。

  (2) 集体交流、订正。

  (3)讨论:从图形1到图形2,从图形2到图形4等旋转的角度。

  (4)师小结:同一个基本图,旋转的角度不同,旋转后图形的位置就不同。

  设计意图:本题着重考察学生对旋转角度的理解,能准确填空,并通过讨论体会到“同一个基本图,旋转的角度不同,旋转后图形的位置就不同”。

  4、转一转

  (1)请学生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试一试第1题的第一幅图,请学生拿出学具,同桌两人合作,转一转,并说一说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

  (2)集体交流,课件演示旋转过程(请学生上台演示以不同中心点旋转的过程)。

  (3)师小结:同一个基本图中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当作中心点来旋转。

  (4)请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道题。

  (5)集体交流、订正。(课件演示每一道题的旋转过程)

  (6)讨论:后两道题的方向。

  (7)师小结:同一个基本图,旋转的中心点、角度相同,但旋转的方向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也不同。

  设计意图:请学生转一转,再说一说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考察学生对旋转角度和方向的理解,同时请学生体会“同一个基本图中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作为中心点来旋转”,“ 同一个基本图,旋转的中心点、角度相同,但旋转的方向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也不同”。

  5、画一画

  (1)请学生在作业纸上,将图形a绕o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后的图形b画出来。

  (2)同桌互相检查。

  (3)集体订正,交流。

  (4)师小结:在画图形a绕o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后的图形b时,要从中心点出发开始画,要按照顺时针方向,还要看与中心点相连接的两条线段的夹角是否是90度,两条线段在原图中占几格,旋转后的图形也要占几格。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受图形旋转的一些方法与规律后,设计“找中心点、确定旋转角度和方向”等类型题,让学生大胆地实践,想一想,转一转,说一说,应用图形变换的知识解决问题,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你最感兴趣的知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悟吗?

  (请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学习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收获,说说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师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并探究了“图形的旋转”,知道了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可以制作出美丽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一定要确定好中心点、旋转方向和角度,希望大家能自己选一个基本图形去旋转制作美丽的图案,相信你会成为设计师的,加油!

  【设计意图:通过对知识、操作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小结,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使知识脉络更清晰、更有条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高老师你好!用了两个多小时看了你的教学设计的整个网络研讨过程(有的地方看的很粗略),很感动。你五易其稿,不断接受意见,认真调整、大胆实践,真正经历了一次互动交流、实践探索、反思提高的过程,也是我们举办这样活动的目的所在。你用心,你投入,你的背后有一个鼎力支持你的好校长和优秀的教研团队,你虽然辛苦,但也是最幸福的,祝你取得好成绩!

  我来的比较晚,你已经到第五稿了,教学设计已经非常成熟了,但来了,好的方面比比皆是,我不再赘述,只把不同声音留下,可能有些苛刻,请你谅解!

  1.关于重点和难点的问题。

  我还是同意小李老师的意见,这节课的学习重点仍然是“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这是教学要使学生最后达成的数学技能,在三维目标里,应放在第一条中。相对于这个重点,学生学习中感到困难的应是对三要素的确定,三要素的分析想象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能突破这个困难,即知道了中心点、向那个方向旋转、旋转的度数,就基本保证学生能在方格本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了。所以我认为,重点和难点要调换一下。另外,难点都是相对于重点来说的,你确定的“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会较完整地表述图形旋转的过程。”这不是对于重点的难点,这只是作为一种了解的内容而已。

  2.关于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已经分析得很到位了,特别是学生的解读。首先我认为行文风格要一致,学情分析不要分成5个方面,显得琐碎,要么一气呵成,用标点来体现层次性;用么用两个标题就可以了,如“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征”(思维特征,兴趣特点等),二是“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学习困难等)就可以了。

  教材分析一般要阐述本节教材内容的地位、知识的本质,教材编写的特点等。你的教材分析得比较全面了,但还是感觉有的地方阐述得不到位,不够突出重点。如教材的地位中关于空间观念的培养问题阐述得不够,这是培养学生空间方位想象能力非常好的一个内容,传统教材中没有这个内容,现在编写进来,主要意图是什么,需要进一步结合课程标准进行阐述。

  3.关于引课和三要素的教学

  个人认为关于三要素的感受,要在学生观察分析中、画图操作中逐步感受,最后渐渐清晰清晰三要素,是归纳的学习方法。我没有教过这节课,但我觉得,中心点的确定是不成问题的;方向就是以时针和分针的为标准,一致就是顺时针,忘了就想想钟表的指针,规定的,记忆的,放前放后效果都一样。其实,对于设计来说是不影响效果的;旋转90°,需要多积累,不是告诉一次就解决了。你这样教学是非常扎实,鲜明,但你也在前几稿反思中提到,教学时间紧张,想把“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这个教学重点移到第二节课,后来又勉强拿了回来,但不是在最佳的教学时间学习的,当然,这与你前面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确定有关。

  所以我认为引课现欣赏几组漂亮的图案,生活中,纯唯美的,让学生惊讶,感到数学的美与神奇。素材到网上找,或到书中找,有一套美国教材《happy数学》里面有好多这样的变换图案,我曾经看完后被感染了,找了几个典型的,放大后转载相框里,放在我们学校的计算机房的墙上了,意思是这个图案是数学与计算机的整合。我想你的学生看到后也会惊讶产生探索的欲望。

  然后选取三个典型的,制成卡片,让学生在小组里或独立分析观察,提出问题:“你认为这些图案可能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分析几个,活动几个,可能有几种方法,可能有错误的想法,不要紧,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适时引导,是学生看到基本图形,看到旋转,知道绕着中心点就可以了。

  这样10分钟左右,就可以进入到重点内容的学习环节了。师:同学们想设计这么漂亮的图案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基本的方法。让学生在方格本上探索“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的画法

  4.关于教学方式

  看完你第五稿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有一点遗憾,很多问题都是都被嚼碎了,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小了,学生的自主性就不强了,个性的体验和方法就少了。你可以设计一个或两个比较开放一点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尝试。

  5.关于观察、操作、想象的教学顺序问题

  有几处的设计都是先操作,后说一说,再画一画。我认为,空间观念的培养有很多时候(难度不是特别大),应该是先想象,后操作,再说一说。操作一是为了验证刚才的想象,也是积累表象。如果操作后得到了答案,那么空间观念的培养就要打折。交流要尽量往后放,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先独立思考很重要。

  不对的地方,多多谅解!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三稿 篇11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四稿

  【教材分析】

  “图形的旋转”是继对称、平移之后的又一种图形的基本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形的旋转”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灵活丰富,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节课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呈现学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丽图案,使学生运用变换的知识分析、欣赏、发现美,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成复杂图形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为后面设计简单图案做好铺垫,也为后续学习“图形的变换”奠定基础。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得到的。本节课所展示的正是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教材从“欣赏图案”入手,让学生观察这些图案的特点,然后将图案进行分解,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教材编排注重以下两点:1、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3、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在教学时,我把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角度”作为重点来突破,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旋转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先想一想,再做一做,再想一想”,试图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分析】

  学生特点:求知欲高、模仿能力强,思维多依赖于具体直观形象。

  知识基础:1、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2、在本册教材第二单元第四课“旋转与角”中已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知道了旋转要围绕一个点旋转,体会了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

  生活经验:通过“转纸风车”、“看风扇转动”、“螺旋桨转动”等已初步感受到变换现象的特征。

  学习困难:学生在表述基本图形的旋转过程时,不会表述,容易出错,表述不完整。

  学习兴趣: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学生对操作活动很感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会表述图形旋转的变化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

  3、运用观察、操作、归纳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通过欣赏与操作由旋转得来的图形,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理论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在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具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

  【教学重点】

  1、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会表述图形旋转的过程。

  2、确定旋转时的中心点、方向和角度。

  3、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很多美丽的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并明确旋转的特征及旋转的三要素,这将为学生设计美丽图案及后续学习图形的变换做好铺垫。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

  依据:在评价学生学习的情况时,必须进行动手操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本节课内容的抽象性,学生在实际练习时,一定会出现学习困难,所以我将“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风车,方格纸,小三角形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手拿风车走上讲台。

  师:同学们,你玩过风车吗?风车的风叶是怎样运动的?

  (板书:旋转)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课开始,由学生熟悉的“风车”把他们带到课堂学习中,使学生充满好奇,带着思考进入学习中。】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

  1、认识“旋转的中心点”

  师:认真观察,风叶又是怎样旋转的?

  预设:围绕一个点来旋转的。

  应对:生活中很多物体的旋转,都要围绕一个点来旋转,这个点叫“中心点”。

  (板书:中心点)

  2、认识“旋转的两种方向”

  (1)课件出示风车和摩天飞轮

  师:观察它们的旋转有什么不同?

  预设:方向不同。

  应对:风车朝右方旋转,摩天飞轮朝左方旋转。这两种方向在数学上有它的专用名称。

  (板书:方向)

  (2)课件出示钟表,让学生在钟面上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师:大家请看大屏幕,和钟表上指针旋转方向相同的叫“顺时针方向”,与它相反的方向叫“逆时针方向”。

  (教师板书两种方向,并与学生一起用手势表示两种方向。)

  3、结合钟表指针的旋转,认识“旋转的角度”

  (1)让学生观察指针由12旋转到3

  师:指针旋转了多少度?

  预设:90度

  应对:你怎样判断指针旋转了90度呢?

  预设:指针刚开始指向12,然后又指向3,刚好形成直角。

  应对:看指针旋转前后形成的夹角来判断旋转的角度。

  (板书:角度)

  (2)让学生完整地叙述指针的旋转过程

  师:谁能完整地说出指针的旋转过程?

  【要求学生说出中心点、方向、角度】

  师: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美丽的图案也是通过一个简单图形旋转得到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图形的旋转)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风车、摩天飞轮以及钟表上指针的旋转,使学生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和角度。

  (二)欣赏图案

  1、欣赏图案

  【课件出示美丽图案,并动态演示数学万花筒的美丽图案】

  师:这些图案漂亮吗?想不想知道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

  师:我们一起来研究美丽图案的设计过程。

  2、观察主题图

  师:观察这个图案,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师:图案中有没有相同的部分?

  师:有相同的几部分?

  师:其实这个图案可以进行分解,分为四部分,观察每一部分的小图形,形状变了吗?

  师:大小变了吗?

  师:什么变了?

  预设:位置变了。

  师:同样,这两个图案也可以分解为四部分,每一个小图形的形状、大小一样,只是位置变了。(揭示图形旋转的本质和特征)

  【课件出示美丽图案分解过程】

  师:我们把其中的一份图形就叫做基本图形。(板书:基本图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图案,并对图案进行分解,使学生初步理解旋转的特征“图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变,只是位置发生变化”。

  (三)探究图案的设计过程

  1、观察图形旋转过程

  师:怎样才能使图形a到图形b的位置上,再到图形c、d的位置上呢?

  预设:旋转。

  师:观察每次的旋转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都要绕着中心点旋转。

  应对:谁来指一下中心点?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

  预设:都是顺时针方向旋转。

  2、独立尝试旋转图形

  师:你能用手中的学具试着旋转到图形b、c、d的位置上吗?

  【让学生拿出学具--桌上的基本图形,确定好中心点,在方格纸上试着旋转,看如何得到图形b、c、d。】

  (教师巡视,看学生如何操作。)

  2、集体交流,

  (1)课件演示图形a的旋转过程,让学生看一看。

  (2)让学生思考:图形 a 发生了什么变化?旋转了多少度?你是怎样判断旋转了90度呢?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判断旋转的角度:课件演示或手势演示。)

  (3)让学生填写图形a的旋转过程。

  【课件出示:图形a绕 点 方向旋转 得到图形b。】

  (4)与同桌说一说图形a的旋转过程。

  (5)鼓励学生说一说:图形b怎样旋转得到图形c?图形c又是怎样旋转得到图形d呢?

  (教师指导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要求叙述旋转的三要素。)

  (6)师小结:由一个基本图形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最后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基本图形试着旋转,经过交流共享彼此的资源,理解图形旋转的过程,并学会用规范的语言叙述旋转的过程,加深对旋转三要素的认识。

  4、拓展视野:让学生观察另一个图案的旋转过程,并请学生说一说旋转的过程。

  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图案都是用这样的方法设计的,请看大屏幕,这也是一个由基本图形-菱形,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的美丽图案,注意观察它的旋转过程。

  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旋转过程。

  师:其实,在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图形,经过不同角度的旋转,可以得到各种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通过另一个图形旋转过程展示,让学生加深对旋转在生活中应用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四)教师小结:一个基本图形经过旋转得到了美丽的图案,在旋转时,首先要确定好中心点,围绕中心点旋转,并且要确定好旋转的方向和角度,才能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个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学生充分操作学具,发挥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功能,把多媒体课件和学具有机结合,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让学会感受图形旋转的三要素。】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学习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收获,说说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师总结:今天,我们研究了图形的旋转,知道了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可以制作出美丽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一定要确定好中心点、旋转方向和角度,希望大家能自己选一个基本图形去旋转制作美丽的图案,相信你会成为设计师的,加油!

  【设计意图:通过对知识、操作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小结,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使知识脉络更清晰、更有条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板书设计:

  图形的旋转

  中心点

  顺时针方向

  基本图形 旋转 方向

  逆时针方向

  角度

  实在是技术不行,“基本图形”与“旋转”之间有个箭头,“旋转”后面有个大括号,“方向”后面有个大括号,两种方向后还有箭头表示,可是打不上去,抱歉了!

  高老师的第四稿设计中,在探究主题图的设计过程时,让学生先观察课件中的旋转过程,讨论是怎样旋转的,然后再独立尝试旋转,我觉得是否应让学生先独立尝试旋转,并说说旋转时要注意什么,再看课件的旋转过程,加深印象。

  以下引用高老师的板书:

  板书设计:

  图形的旋转

  中心点

  顺时针方向

  基本图形 旋转 方向

  逆时针方向

  角度

  在听了高老师课后,我觉得,高老师在每一次的设计和实际授课相碰撞有摩擦时,都能“痛定思痛”积极进行调整和改进,点滴都在向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学习需求在靠拢,非常的努力,更体现出她对教学理念中“以人为本”的深刻领悟。

  这里有几个小建议:

  (1)、能否将旋转的三要素在板书时,用彩色粉笔突出出来;

  (2)、并且,在指导学生步步探究这三要素时,多给学生自主一些质疑问难的过程和机会;

  (3)、老师在步步跟进每一个要素教学时时,能否让同桌之间就每一步的操作选择性的点几组边演示边叙述,是否更能对学生的叙述与实际认知的效果进行一个检验和评比,这样也便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培养和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请高老师参考。

  看过高老师的第四稿设计,比第三稿设计在活动处理过程中更细化了,更丰富了,给予学生的探究活动形式多、时间多,能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从高老师的初稿到第四稿,感觉每一次改动都是你进步的表现,希望你能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我认为四稿有以下亮点: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够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始终以浓厚的兴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2、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风车、摩天飞轮、钟表上的指针、美丽的图案等感悟旋转的特征及旋转的三要素,既获得了数学知识,又提高了数学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练习设计由浅入深,有梯度。从实物图形到抽象的数学图形,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在练习中,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三)探究图案的设计过程

  (3)让学生填写图形a的旋转过程。

  【课件出示:图形a绕 点 方向旋转 得到图形b。】

  (4)与同桌说一说图形a的旋转过程。

  相比第三稿设计,四稿中的这一环节设计较好,让学生试着填一填图形a的旋转过程,再让同桌互相说一说,为学生叙述旋转过程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学生出错的就会很少。

  看过高老师的第四稿,感觉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着力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本节课运用学生熟悉的风车、摩天飞轮、钟表、美丽的图案,让学生感到新颖有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积极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主动参与。

  本节课按照“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亲自体验旋转的三要素―辨析旋转的三要素”的思路展开教学,运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学法,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3、重视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搭建欣赏数学美的平台。

  教学中,教师抓住美丽图案的特点,精心设计“想一想、看一看、说一说、转一转、画一画”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四稿设计后的思考

  四稿设计上传以后,老师们讨论的焦点问题是“学生为什么会在叙述图形旋转过程时,出现叙述不完整的现象呢?”我也在深思,感觉老师们分析的原因正是课堂中存在问题的根源,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源,教师要注重让学生明确旋转三要素的重要性。在朋友们的指点后,我认为除了在主题图的旋转过程中去感受以外,还可以结合练习题,第一道题“找一找”讨论中心点的问题,第三道题“填一填”讨论旋转角度的问题,第四道题“转一转”讨论旋转方向的问题,在练习之后的讨论中,让学生再次感受旋转三要素缺一不可。我想,这样就会让学生的学习困难相对更少一些,让学生更深刻、更彻底地理解图形的旋转。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三稿 篇1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mp_lab平台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术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电脑、mp_lab平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复习旧知。

  1、出示情景图片,让学生说说窗户、风扇、蝴蝶在生活中是怎样运动的或发生什么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有趣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并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让学生打开mp_lab平台动手操作复习,即平移二要素:方向、距离;旋转三要素:绕哪个中心点,什么方向,旋转多少角度;轴对称一要素:对称轴。

  师强调:在分析图形的变换时,不仅要说出它的平移或旋转情况,还要说清楚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变换过程。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mp_lab平台,既熟练了mp_lab操作,又很好地复习了以前所学过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知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

  今天我们一起利用所学的内容进一步探索图形的变换。 (揭示课题:图形的变换)

  1、图形变换(1),请同学们观察下图,边观察边思考: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图形?

  2、让学生进行利用mp_lab摆一摆,移一移,转一转自主探究图形的变换方法,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3、再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小组汇报展示。教师这时要抓住:方法策略的多样化和表达的条理性。

  (设计意图:利用mp_lab平台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图形的变换过程,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体现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

  4、巩固尝试

  出示图形(2)、(3)、(4),先观察,再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

  (2)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

  (3)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

  让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再同桌交流图形变换的方法,最后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变换的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完成以上三个变换过程,巩固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拓展练习、应用提高、课外延伸。

  刚才同学们只用了4个三角形来摆图形,变换出来的图形不多而且较简单。你们想不想变换出更多更美的图形呢?(想),出示七巧板图形。

  1、先观察,再说一说右边的图形是怎么得到的?

  2、让学生利用七巧板,摆一摆,变一变,看谁变出来的图形最美,最有创意。最后进行展示与评比。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七巧板,发挥学生的想像,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创造个中丰富多彩的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像能力。)

  4、欣赏生活中的个中美丽的图案。开阔学生的视野。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数学生活中的美,数学中美,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情感。)

  四、质疑问难、自我评价、全课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2、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经过变换所得到的,只要同学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善于思考问题的大脑,会有更多美丽的图案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创造。

  五、板书设计:

  图形的变换

  平移 旋转 轴对称

  方向 位置 中心点 方向 角度 对称轴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发挥mp_lab教学平台的辅助作用,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图形的变换的操作方法,并有条理的叙述出整个变换过程。发展学生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像能力。主要体现以下几点:1、学生能在电脑上直观操作平移、旋转、轴对称变换,改变传统制作复杂的学具教具。2能把学生的整个操作过程录制下来,帮助学生进行展示、交流与叙述。3、能有效发散学生思维,不受器材的限制,利用多种方法完成变换过程,并变换出多种美丽的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像力。不足之处:1、由于在电脑上操作需要的时间比较多,时间的把握与分配还不够合理科学。2、学生对变换的过程的叙述不够完整。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三稿 篇13

  说教材分析:

  图形的平移、轴对称、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是进行各种设计的必要手段,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对图形变换的要求,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的变换,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说学生分析: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比三、四年级时有所增强,但他们对图形的认识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图形的变换也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平移旋转的内容以学过很久了,难免有遗忘的现象。

  说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说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于是这一节课的教学,教师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做一做、讲一讲等活动,自主观察,解决问题。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充分操作与实验,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说教学准备:

  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4张大小相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硬纸)、一副七巧板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初步认识了平移和旋转,下面请同学们用一个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边摆边说,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学生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操作交流,然后请几位学生展示。)

  师:同学们我们在分析图形的变换时,不仅要说出它的平移或旋转情况,还要说清楚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变换过程。

  师:同学们的交流很好,下面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合作,用两个三角形自己设计一个图形,然后进行变换,并说一说它的变换过程。(学生进行自己的设计与操作,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下面请几个同学上来演示他们设计的图形,并说一说它是怎样变换图形的。如果是经过旋转组成的图案,每旋转一次,都应说一说是什么图形绕者哪一点旋转的?

  二、尝试练习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下图,边观察边思考,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和三角形,分别给四个三角形标上A、B、C、D,自己摆一摆,移一移,转一转,进行图形的变换,然后按照下面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

  (1)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图形?

  (2)“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

  (3)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

  (4)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

  学生自己操作,同桌交流图形变换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做得很认真,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让同学们说出各自不同的方法,只要方法正确,老师应给予肯定。

  对于图形每一步的变换,都应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如何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平移或旋转的概念,也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

  本活动的开展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操作,通过他们的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在图形的变化中,同样得到图形的变换,但不同的思考角度,常常会引出不同的操作过程。因此,无论是变换到(1)、(2),还是变换到(3)、(4),都有各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再进行交流。

  图形的变换是对平移和旋转知识的综合运用练习,也是今后学生开展图形设计的重要基础,通过学生大量的操作活动,对提高学生空间的想象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三、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图形的变换)。刚才你们都用了哪些学具来摆图形呢?(三角形)。刚才同学们只用了2个或4个三角形来摆图形,变换出来的图形不多而且较简单。你们想不想变换出更多更美的图形呢?(想)。下面,先请你们观察老师变换的这个图形。(师出示图)

  师: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再说一说左图的七巧板是如何平移或旋转得到右图的。

  学生操作并回答变换过程。

  师:下面请拿出你们喜欢的七巧板,4人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变一变,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变换的图形最多最美。记住,哪个同学变换好一个图形,就与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变换图形的。(学生分4人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用七巧板变换图形,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下课的时间到了,有许多同学没来得及把自己想好的图形变换出来,没关系,回去后,我们还可以继续摆,继续变,继续与同学们一起交流。

  七巧板的变换是多样的,图中所展示的仅是其中的一种。在开展这一活动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七巧板中的部分图形进行变换。在学生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再操作一些比较复杂图形的变换。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2、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不可能把每种变换都探索出来并在课堂上展示,有的学生对可能还处在兴趣盎然中,有的学生喜欢玩七巧板,让学生在课后玩一玩七巧板正好弥补课内时间的不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钻研数学的兴趣。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三稿 篇14

  教材分析:

  学习图形变换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结合实例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做平移和旋转运动,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四年级时,学生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按一定的方向旋转90度。而本课学习的图形的变换内容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但相对而言,轴对称知识并不是本课的重点。

  一、一条明线

  由于本节课教材呈现的图形变换内容是一道综合性的问题,每个图形的变换都有多次的操作过程,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先是请学生进行观察,发现图形变换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数学知识,接着,让学生按教师的指令用数学书做平移和旋转运动,进行铺垫练习。然后,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并让学生交流自己操作过程的不同方法,在操作中进一步体验不同图形的变换过程。这样逐步地将一道综合性的问题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熟悉这些变换,学生在学习上的障碍就可以少一些。从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这种教学设计还是较为合理的。

  二、两个关注

  1、关注在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操作,通过他们的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所以,在课堂上,我主要是让学生用三角形或七巧板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变一变,自己进行操作,避免出现教师摆,学生看的现象。再者,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到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就会出现具有自己个性的操作方法。此外,不仅我自己利用课件给学生直观的表象和形象化的演示,我还让学生到前面进行演示,不论计算机上的演示,还是实物展示台上的操作都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时代的气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在条理叙述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图形变换的过程。对于图形的每一步变换,我都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有条理地用语言描述图形变换的过程,平移突出方向和距离,旋转突出绕哪个点,顺时针方向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让每一位学生边操作边说明图形变换的过程,不仅巩固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存在问题:

  1、就平移和旋转两种运动的表述来说,学生对平移变换的表述是比较准确而流利的,但对旋转变换,尤其是旋转角度和方向的表述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意地对这方面加强训练。

  2、学生在分小组进行摆七巧板的操作活动时,有些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只看别的同学摆,听同学说,不过我认为这样也是可以的,不必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较复杂图形的变换。只要学生经历了学习的过程,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点滴的收获对他们来说都可以换来成功的喜悦。

  3、课件的制作还有待提高,如果能把每一个三角形中不同的顶点都装上旋转轴,就会避免用展台演示操作时的不便之处,学生演示时会更方便,效果会更直观,时间会更充裕。在这点上我们会再接再厉,不放弃将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融入到数学教学的这种探索和追求。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三稿 篇15

  一、活动目标:

  l、在图形的反复变化中,训练幼儿思维,提高操作能力。

  2、通过让幼儿反复对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图形进行变化操作,引导幼儿发现图形之间可以相互变化,转换,它们可以变出不同的数量的各种图形。

  3、培养幼儿利用各种图形组合成各种物体的情趣。

  二、活动的重点:

  掌握图形的要领。

  三、活动准备:

  1、教具: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圆形拼成一幅画(机器人)。

  2、学具:每人一套各种图形的纸,放在信封中。

  四、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小朋友,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吗?(教师拿出挂图背朝幼儿),变!一幅画展现在幼儿面前。"机器人"对!那你看一看机器人是由什么拼成的。"由图形拼成。"好!下面我们就来做有关图形的游戏。

  (二)基本部分:

  第一次尝试活动:观察、思考。

  l、请小朋友动脑筋,仔细观察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由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组成。)

  2、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圆形6个,半圆形6个,正方形1个,长方形4个,梯形5个,三角形1个。)

  第二次尝试活动:用折纸游戏,看图形的变化。

  1、发礼物:(学具)小朋友,上面的游戏,大家做的'都很好,所以老师要奖励。每位小朋友一份礼物(发学具),我知道大家都想看看袋里面装的是什么礼物,好,下面就请你们自己打开小信袋(里面出现多种颜色的图形)。你们喜欢不喜欢呀?("喜欢!")这些小图形呀,它们还有魔力呢,只要你用手折一折,它还会变成其它形状呢,不信,你们试一试。

  2、操作:动手动脑,感知图形变换。

  (1)请幼儿动手变一变(折纸)。

  (2)请幼儿说说变化的结果:

  正方形变成了三角形还有长方形。

  圆形变成了半圆形、扇形。

  长方形变成了三角形,还有正方形。

  (三)结束部分:

  五彩图形妙趣横生:小朋友,这些小图形好玩吗?(好玩!)那我们再把它贴在白纸上它还会变成一幅精美的粘贴画,把这些画献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吧。师生共同享受动手制作的快乐。

  五、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后同爸爸妈妈找一找,你家里哪些东西是你认识的图形。

  六、教后反思

  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突出了先试后导,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三稿 篇16

  【教材分析】

  “图形的旋转”是继对称、平移之后的又一种图形的基本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形的旋转”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灵活丰富,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节课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呈现学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丽图案,使学生运用变换的知识分析、欣赏、发现美,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成复杂图形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为后面设计简单图案做好铺垫,也为后续学习“图形的变换”奠定基础。

  本节课教材内容从“欣赏图案”入手,让学生观察这些图案的特点,然后将图案进行分解,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在教学时,我把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角度”作为重点来突破,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旋转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先想一想,再做一做,再想一想”,试图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学生分析】

  学生特点:求知欲高、模仿能力强,思维多依赖于具体直观形象。

  知识基础:1、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2、在本册教材第二单元第四课“旋转与角”中已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知道了旋转要围绕一个点旋转,体会了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

  生活经验:通过“转纸风车”、“看风扇转动”、“螺旋桨转动”等已初步感受到变换现象的特征。

  学习困难:1、学习内容比较抽象。2、学生在描述旋转过程时,容易出错,描述不完整。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通过在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旋转的变化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欣赏与操作由旋转得来的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审美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4、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合作交流能力。

  理论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在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具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

  【教学重点】

  1、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确定旋转时的中心点、方向和角度。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很多美丽的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并明确旋转的特征及旋转的三要素,这将为学生设计美丽图案及后续学习图形的变换做好铺垫。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

  依据:在评价学生学习的情况时,必须进行动手操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本节课内容的抽象性,学生在实际练习时,一定会出现学习困难,所以我将“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风车,方格纸,小三角形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手拿风车走上讲台。

  师:同学们,你玩过风车吗?风车的风叶是怎样运动的?它又是怎样旋转的呢?(板书:旋转)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课开始,由学生熟悉的“风车”把他们带到课堂学习中,使学生充满好奇,带着思考进入学习中。】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旋转的要素:中心点、方向

  1、让自己桌上的玩具转起来,并说说是怎样旋转的。(板书:中心点、方向)

  2、课件出示钟表,让学生在钟面上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板书: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

  3、拓展视野,课件出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很多物体的旋转,都要围绕着中心点,按着一定的方向旋转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的东西旋转起来,再用钟表帮助学生理解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再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使学生对 “中心点和方向”在旋转中的作用有明确的认识。

  师: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美丽的图案也是通过一个简单图形旋转得到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图形的旋转)

  (二)欣赏图案,认识“基本图形”

  (1)课件出示美丽图案,让学生欣赏图案,并认真观察,想一想: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

  预设1:是画出来的。

  应对1:那么它是按着什么样的规则画出来的呢?

  预设2:旋转得到的。

  应对2:是由哪个图形旋转得到的?

  (2)出示主题图,集体交流:观察这个图案,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每个图案中都有相同的部分,每个小图形的形状一样,大小一样,只是什么变了?(揭示图形旋转的本质和特征)

  生:位置变了。

  师:其实,可以把这个图案进行分解,分为四部分,其中一份就叫做基本图形(课件演示分解过程,板书:基本图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图案,并对图案进行分解,使学生初步理解美丽图案是由基本图形旋转得到。

  (三)探究图案的设计过程

  1、独立尝试旋转图形

  让学生拿出学具--桌上的基本图形,在方格纸上定一个中心点,试着旋转,看如何得到图形b、c、d,并用笔描画出旋转后的图形。(教师巡视,看学生如何操作。)

  2、同桌互相交流

  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是怎么旋转的。

  3、集体交流,认识旋转的第三个要素:角度

  (1)请学生来上台演示自己的旋转过程。(教师提供学具。)

  (2)课件演示图形a的旋转过程,让学生看一看。

  (3)让学生思考:图形 a 发生了什么变化?旋转了多少度?你是怎样判断旋转了90度呢?(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判断旋转的角度:课件演示或手势演示。)

  (4)让学生完整地叙述图形a的旋转过程。

  (5)鼓励学生说一说:图形b怎样旋转得到图形c?图形c又是怎样旋转得到图形d呢?(教师指导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要求叙述旋转的三要素。)

  (6)师小结:由一个基本图形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最后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基本图形试着旋转,并用笔初步描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再经过交流共享彼此的资源,理解图形旋转的过程,并学会用规范的语言叙述旋转的过程。

  4、拓展认识

  (1)让学生观察另一个图案的旋转过程,并请学生说一说旋转的过程。

  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图案都是用这样的方法设计的,请看大屏幕,这也是一个由基本图形-菱形,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的美丽图案,注意观察它的旋转过程。

  (2)数学万花筒

  课件出示数学万花筒内容,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

  师:其实,在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图形,经过不同角度的旋转,可以得到各种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通过另一个图形旋转过程和数学万花筒图形旋转的展示,让学生加深对旋转在生活中应用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四)教师小结“旋转的特征”:在旋转时,一定要确定好中心点,围绕中心点旋转,并且要确定好旋转的方向和角度。(板书:角度90度)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个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学生充分操作学具,发挥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功能,把多媒体课件和学具有机结合,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让学会感受图形旋转的三要素。】

  三、实践体验

  1、考考你

  师:下面来考考你,看你会不会找中心点?

  (1)让学生打开书55页,拿出学具--小三角形,按老师的要求来转一转,并说一说每次旋转是以谁为中心点旋转的。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每次旋转是以谁为中心点旋转的。

  (3)集体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本题着重考察学生能否找准中心点。

  2、看一看,说一说

  (1)课件出示题目,先让学生看一看旋转过程,并思考“三角形1怎样旋转到三角形2的位置上?”

  (2)集体交流、订正,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要求叙述三要素,并理解旋转180度。)

  设计意图:拓展思维,让学生观察旋转过程,并理解旋转180度。

  3、填写第2题

  (1)让学生打开书,看一看第2题,独立填写3道小题。

  (2) 集体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本题着重考察学生对旋转过程的理解,并能准确填空。

  4、试一试

  (1)让学生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试一试第1题的第一幅图,让学生拿出学具,同桌两人合作,转一转,并说一说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

  (2)集体交流,课件演示旋转过程。

  (3)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三道题。

  (4)集体交流、订正。(课件演示每一道题的旋转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转一转,再说一说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考察学生对旋转角度和方向的理解。

  5、按要求画一画。(试一试第2题)

  (1)让学生看题,独立完成。(可以让困难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在画一画。)

  (2)集体交流,课件演示平移、旋转过程。

  设计意图:本题着重考察学生能否将一个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画出来。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受图形旋转的一些方法与规律后,设计“找中心点、确定旋转角度和方向”等类型题,让学生大胆地实践,想一想,转一转,说一说,应用图形变换的知识解决问题,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学习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收获,说说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师总结:今天,我们研究了图形的旋转过程,知道了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可以制作出美丽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一定要确定好中心点、旋转方向和角度,希望大家能自己选一个基本图形去旋转制作美丽的图案,相信你会成为设计师的,加油!

  【设计意图:通过对知识、操作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小结,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使知识脉络更清晰、更有条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看过高老师的教学设计第二稿,感觉每一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更明确了,能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操作中理解,给予学生操作、思考、想象的空间。高老师还调整了数学万花筒的内容,这样也好,我建议你把数学万花筒的图案以课件演示,并演示每一个图案的旋转过程,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设计图案的欲望。

  高老师,由于教材中呈现的图形的变换内容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每个图形的变换都有多次的操作过程。因此,我觉得你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将这个综合性的问题转化为简单图形的变换,当学生熟悉了这些变换后,再引入教材中的内容,应该说,这样容易让学生掌握。我建议你在教学本课前加一个铺垫练习,这样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障碍可以少一些。当然,你可以看班级学生的基础,根据学生的情况来确定是否进行铺垫练习。

  高老师本节课重点突出,难点也在老师精心安排的一个个环节中不攻而破。从而看出高老师在读懂教材方面下了功夫。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而详尽,有学生的独立操作、同桌的互相交流、师生之间的集体交流,更有老师的适时引导,充分体现了“师为辅、生为主”的新型课堂模式。一下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体会,不当之处请指教,谢谢!

  1、老师在这里怎样引导学生认识“中心点、方向”?光是比划一下或玩一下风车学生就能理解吗? 老师可否在后面几个例子出现后,让学生充分感知后让学生自己概括得出要好一些呢?

  2、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在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这一环节设计很好!

  1、独立尝试旋转图形

  让学生拿出学具--桌上的基本图形,在方格纸上定一个中心点,试着旋转,看如何得到图形b、c、d,并用笔描画出旋转后的图形。(教师巡视,看学生如何操作。)

  2、同桌互相交流

  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是怎么旋转的。

  3、集体交流,认识旋转的第三个要素:角度

  3、由于本节课练习比较多,高老师是否考虑把这些练习进行整合,设计一系列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而又有趣味的练习呢?(llm)

  二稿后的困惑:

  从设计初稿到设计第二稿,我在与大家共同研讨、交流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以下问题:

  1、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和角度”?

  2、如何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针对本课,怎样设计有趣味的练习?

  希望各位老师、朋友,如有更好的方法,请给予指导和帮助,谢谢!

  我的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指出,学生应通过“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空间观念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被明确地提出,足以说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是新理念下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质。

  何谓“空间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空间观念主要表现为“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空间观念的发展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由低到高不断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数学教学怎样有效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呢?具体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几何知识时。要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以形成正确的概念。可见。储备学生的现实原型表象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前提条件。那么,教学中怎样创造条件促使学生由“形象”向“表象”过渡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生活经验进行回忆。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画一画、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等实践活动,促使“实物表象 ―模型表象一图形表象”逐级提升,从而以丰富的表象作为建立空间观念的坚实载体。

  空间观念是指对物体的方向、大小和形状的知觉,是客观世界空间形式在人脑中的表象。空间观念是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空间观念的积累,可以逐步形成空间想像力,这将为目前和以后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研究表明,儿童时代是空间知觉即形体直观认知能力的重要发展阶段。在小学,不失时机地学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并在其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对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影响都是积极的、重要的。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初步的,主要是使学生获得线、角、简单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形象,建立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能够对不太远的物体间的方位、距离和大小作正确的估计,以及从复杂的图形中辨别具有各种特征的图形。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表象经验之后,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将形成的表象进行提炼、概括,即透过表面的现象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因为学生只有充分认识了空间与图形的本质特征后。才能真正运用空间表象进行一系列的思考活动,解决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问题,从而形成含有理性成分的空间观念。《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了空间观念在分析和抽象层次上的表现,如“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相互关系”等等。这些要求都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表象基础上,提出了根据图形的本质特征在逻辑上对图形关系进行分析与操作。

  当学生经过抽象概括获得空间理性认识后,接下去要将这些抽象概念具体化,一方面是检验概念的外延范围・,另一方面是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空间概念。《数学课程标准》也进一步指出,空间观念的表现还包括“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进行思考”。该阶段的“形象”和第一阶段中所讲的“形象”已有本质的区别:第一阶段中的“形象”是指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直观经验”,它是在概念之前,是零散、琐碎、模糊的;而此时的“形象”是学生已经获得理性认识之后,将理性概念运用到具体中去,寻找形象例子,以进一步验证概念的正确性和范围,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发表自己不成熟的观点:

  1、请认真斟酌一下过渡语、评语。

  2、课前能否再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欣赏,感悟图形的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让学生在操作中引发自己的思考,完整叙述图形的旋转过程,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培养了学生手、口、脑一致的能力,这一关节设计的好。

  2、数学万花筒课件是否为动态的?如果是,那正是学生在欣赏中加深对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高老师的第二稿相对于第一稿较为详尽,可以看出你在教材分析、目标制定、重难点分析确定、学情分析、教学流程设计等方面对本内容的教学有较深的理解。这里我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1、在你的教学设计二(一)中你有两点要思考,首先是用手势表示风车转动,只能说明方向,而凸显不出旋转中心点;是否可以将风车转动与展示钟面两个活动结合,既能说明旋转中心又能准确解释旋转角度与旋转方向。

  2、设计二(二)中,你让学生欣赏美丽图案是否分为两步,先呈现一幅美丽的图案,再呈现由一个基本图形通过几次旋转形成的图案,激发学生研究它们的关系,从而揭示图形旋转的本质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出“基本图形”的概念。

  我今年也带四年级,看了高老师的设计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1、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设计的面比较广,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设计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层次分明,围绕图形旋转的三个要素展开。

  3、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

  二稿试讲后反思

  昨天,我又试讲了一次,是借班上课,说起教学效果吧,感觉上得很困难,我也没有了激qing,学生更是死气沉沉,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对学生不熟悉。首先,不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都与我想象的相差很远。其次,学生对我的教学节奏、教学语言、教学方法都很陌生,没有默契感,互动配合不好。

  2、教学设计中的个别环节安排不合理。首先,在“探究图案的设计过程”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用基本图形旋转,并用笔描画出旋转后的图形,旨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确定中心点的重要性,但事与愿违,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个别学生出现了很多问题:没确定中心点、没有按一定的角度,但学生没有意识到是这样的问题,我认为“描画”的环节有待斟酌。其次,我将“数学万花筒”提到主题图处理之后,即练习之前,但效果不是很好,感觉要结束本课了。第三,旋转的特征和本质揭示不到位,只是抓住了三要素,但忽视了旋转的本质:基本图形的大小、形状不变,方向和位置发生了变化。

  3、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欠佳。首先,学生在叙述旋转过程时,出现了困难,我当时有点过急,没有让学生充分地说一说,显得课堂气氛不是很好。其次,教师的过渡语、教学语言中有些不精准,说起来自己都觉得别扭。第三,板书设计不合理,没有跟教学过程同步。第四,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最后的“试一试”操作时间短,“画一画”没有处理。

  通过这次试讲,给我的打击很大,可以说把我心中大致构思的第三稿给否定了,我觉得自己在“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这三方面做得真的很不到位,我要认真吸取经验教训,认真构思教学设计第三稿,力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稿设计的问题总结

  在同伴们的交流与研讨中,我发现教学设计第二稿仍然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1、教学设计中的过渡语和评语不突出。

  2、揭示“中心点和方向”,应在学生充分感知后再概括。

  3、把数学万花筒的图案以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在欣赏中加深对旋转在生活的广泛应用,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设计图案的欲望。

  4、设计中对学生的预设不够。

  我的感受

  在这些天的交流、研讨中,我始终在不停地思索,感觉自己的思想都要凝固了,自己也没有新的创意了,一直对我的教学设计第二稿存有许多幻想,感觉设计得很好,同伴们评价也很好,我也侥幸认为这样的教学设计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事与愿违,从二稿的试讲来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而且将我还没面世的三稿也否定了,我有以下两点感受:

  1、备课时,一定要备学生、备可能。

  2、好课要多磨,要磨目标、磨教材、磨环节、磨学生、磨细节。

  三、实践体验

  1、考考你

  师:下面来考考你,看你会不会找中心点?

  (1)让学生打开书55页,拿出学具--小三角形,按老师的要求来转一转,并说一说每次旋转是以谁为中心点旋转的。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每次旋转是以谁为中心点旋转的。

  (3)集体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本题着重考察学生能否找准中心点。

  2、看一看,说一说

  (1)课件出示题目,先让学生看一看旋转过程,并思考“三角形1怎样旋转到三角形2的位置上?”

  (2)集体交流、订正,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要求叙述三要素,并理解旋转180度。)

  设计意图:拓展思维,让学生观察旋转过程,并理解旋转180度。

  3、填写第2题

  (1)让学生打开书,看一看第2题,独立填写3道小题。

  (2) 集体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本题着重考察学生对旋转过程的理解,并能准确填空。

  4、试一试

  (1)让学生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试一试第1题的第一幅图,让学生拿出学具,同桌两人合作,转一转,并说一说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

  (2)集体交流,课件演示旋转过程。

  (3)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三道题。

  (4)集体交流、订正。(课件演示每一道题的旋转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转一转,再说一说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考察学生对旋转角度和方向的理解。

  5、按要求画一画。(试一试第2题)

  (1)让学生看题,独立完成。(可以让困难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在画一画。)

  (2)集体交流,课件演示平移、旋转过程。

  设计意图:本题着重考察学生能否将一个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画出来。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受图形旋转的一些方法与规律后,设计“找中心点、确定旋转角度和方向”等类型题,让学生大胆地实践,想一想,转一转,说一说,应用图形变换的知识解决问题,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认为高老师设计的练习题量有点大了,你在试讲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有些环节的处理时间不够,就会导致学生操作不彻底,我觉得能做到“试一试”第1题就很不错了。你认为呢?

  4、试一试

  (1)让学生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试一试第1题的第一幅图,让学生拿出学具,同桌两人合作,转一转,并说一说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

  (2)集体交流,课件演示旋转过程。

  (3)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三道题。

  (4)集体交流、订正。(课件演示每一道题的旋转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转一转,再说一说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考察学生对旋转角度和方向的理解。

  这道题教材的编排意图除高老师说的以外,我想还有一点就是:因为图形a是一个不规则图形,它有许多个顶点,让学生发现以图形a的任何一个顶点为中心点,都可以旋转得到图形b,不知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引导这一点。

  三、实践体验

  1、考考你

  师:下面来考考你,看你会不会找中心点?

  (1)让学生打开书55页,拿出学具--小三角形,按老师的要求来转一转,并说一说每次旋转是以谁为中心点旋转的。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每次旋转是以谁为中心点旋转的。

  (3)集体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本题着重考察学生能否找准中心点。

  在这道题的处理过程中,高老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同一个基本图,选择的中心点不同,得到的图形也是不同的。

  我的感受

  在这些天的交流、研讨中,我始终在不停地思索,感觉自己的思想都要凝固了,自己也没有新的创意了,一直对我的教学设计第二稿存有许多幻想,感觉设计得很好,同伴们评价也很好,我也侥幸认为这样的教学设计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事与愿违,从二稿的试讲来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而且将我还没面世的三稿也否定了,我有以下两点感受:

  1、备课时,一定要备学生、备可能。

  2、好课要多磨,要磨目标、磨教材、磨环节、磨学生、磨细节。

  高老师的这种精神很值得我学习。听了高老师的课,我谈谈自己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1、我觉得可以直接拿风车做文章,例如:让学生观察风车的转动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中心点和方向,然后再通过优美图案的欣赏加以理解。

  2、这节课的容量好像有点大了。可以先只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和描述旋转的三要素,至于在方格纸上描,可以放在下一课。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三稿(精选16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