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喀布尔人》教案(精选2篇)

《喀布尔人》教案(精选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喀布尔人》教案(精选2篇)

《喀布尔人》教案 篇1

  我的五岁的女儿敏妮,没有一天不叽叽呱呱(象声词,形容一直不停地说话)地说个不停。[只此一句,一个活灵活现的小姑娘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我真相信她这一生没有一分钟是在沉默中度过的。她母亲时常为此生气,总是拦住她的话头,可是我就不这样做。看到敏妮沉默是很不自然的,她倘若半天不说话,我就不能忍受。因此我和她的谈话一直是很热闹的。

  开头先交代敏妮的性格特点――好说。连她的母亲有时都为此生气,为下文敏妮和喀布尔人做朋友作反衬。

  比方说,一天上午,我正在写我的新小说第十七章的时候,我的小敏妮溜进房间里来,把小手放在我的手心里,说:“爸爸!看门的拉蒙达雅,管乌鸦叫‘五鸦’。他什么都不懂,对不对?”[写出小女儿的顽皮、聪明、可爱。]

  我还没有来得及向她解释世界上的语言是不同的,她已经转到另一个话题的高潮。“您猜怎么着,爸爸?普拉说云里有一只象,从鼻子里喷出水来,天就下雨了!”

  当我静坐在那儿思索着怎样来回答她最后的问题的时候,她忽然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爸爸!妈妈跟您是什么关系呢?”

  我不知不觉地低声自语着:“她在法律上是我的亲爱的妹妹!”但是我绷起脸来敷衍(做事不负责或待人不诚恳,只做表面上的应付)她道:“去跟普拉玩去吧,敏妮!我正忙着呢!”

  这几段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敏妮的顽皮、爱说话。

  我屋子的窗户是临街的。这孩子就在我书桌旁,靠近我脚边坐下来,用手轻轻地敲着自己的膝盖玩。我正在专心地写我小说的第十七章。小说中的主人公普拉达•辛格,刚刚把女主人公康昌拉达抱住,正要带着她从城堡的三层楼窗子里逃出去,忽然间敏妮不玩了,跑到窗前,喊道:“一个喀布尔人(喀布尔是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人在印度多做小贩)!一个喀布尔人!”下面街上果然有一个喀布尔人,正在慢慢地走过。他穿着宽大的污秽(不干净)的喀布尔族服装,裹着高高的头巾;背着一个口袋,手里拿着几盒葡萄干。

  喀布尔人第一次出现,是通过敏妮出场的。

  我不知道我女儿看到这个人有什么感想,但是她开始大声地叫他。“哎!”我想,“他要进来了,我这第十七章永远写不完了!”就在这时候,那个喀布尔人回过身来,抬头看这孩子。她看到这光景,却吓住了,赶紧跑到妈妈那里去躲起来了。[很形象生动地写出儿童好奇、顽皮又胆怯的心态。]她糊里糊涂地认为这大个子背着的口袋里也许有两三个和她一样的孩子。这时那小贩已经走进门里,微笑着和我招呼。

  我书里的男女主人公的情况是那样地紧急,当时我想既然已经把他叫进来了,我就停下来买一点东西。我买了点东西,开始和他谈到阿卜都•拉曼、俄国人、英国人和边疆政策。

  他要走的时候,问道:“先生,那个小姑娘在哪儿呢?”[这个喀布尔人走进我的屋子,主要的目的并不是兜售他的货物,而是对小姑娘有兴趣。]

  我想到敏妮不应当有这种无谓的恐惧,就叫人把她带出来。

  她站在我的椅子旁边,望着这个喀布尔人和他的口袋。他递给她一些干果和葡萄干,但是她没有动心,只是更紧紧地靠近我,她的疑惧反而增加了。[写儿童的心理很准确。]

  这是他们第一次会面。

  写敏妮和喀布尔人的第一次见面。

  可是,没过几天,有一个早晨,我正要出门,出乎意外地发现敏妮坐在门口长凳上,和那个坐在她脚边的大个儿喀布尔人,又说又笑。我这小女儿,一生中除了她父亲以外,似乎从来没遇见过这么一个耐心地听她说话的人。[这更衬出喀布尔人对小姑娘的友善。]她的小纱丽的角上已经塞满了杏仁和葡萄干――她的客人送给她的礼物。“你为什么给她这些东西呢?”我说,一面拿出一个八安那的银角子来,递给了他。这人不在意地接了过去,丢进他的口袋里。[这是一个细节描写,从喀布尔人“不在意”地接钱,漫不经心地把钱丢进口袋的动作可以看出,他给敏妮东西,根本不在意回报,他是真心喜欢这个小姑娘,因为喜欢,下面的许多言行才顺理成章。]

  糟糕得很,一个钟头以后我回来时,发现那个不祥的银角子引起了比它的价值多一倍的麻烦!因为这喀布尔人把银角子给了敏妮,她母亲看到这亮晶晶的小圆东西,就不住地追问:“这个八安那的小角子,你从哪里弄来的?”

  “喀布尔人给我的,”敏妮高兴地说。

  “喀布尔人给你的!”她母亲吓得叫起来。“呵,敏妮!你怎么能拿他的钱呢?”[敏妮是高兴的,而她的母亲吓得叫起来,这反映了她们不同的心理:敏妮的内心是单纯的快乐,而她的母亲则加进了许多的人生经验。]

  我正在这时候走进了门,把她从危急的灾难中救了出来,我自己就对她进行盘问。

  我发现这两个人会面不止一两次了。喀布尔人用干果和葡萄干这种有力的贿赂,把这孩子当初的恐怖克服了,现在这两人已成了很好的朋友。

  他们常说些好玩的笑话,给他们增加许多乐趣。敏妮满脸含笑地坐在喀布尔人的面前,小大人似的低头看着这大高个儿:“呵,喀布尔人!喀布尔人!你口袋里装的是什么?”[孩子单纯的语言渲染出无比的快乐。]

  他就用山民的鼻音回答说:“一只象!”也许这并不可笑,但是这两个人多么欣赏这句俏皮话!依我看来,这种小孩子和大人的对话里面,带有一些非常引人入胜的东西。

  这喀布尔人也不放过开玩笑的机会,便反问道:“那么,小人儿,你什么时候到你公公家去呢?”

  孟加拉的小姑娘,多半早就听说过公公家这一回事了。但是我们有点新派作风,没有让孩子知道这些事情,敏妮对于这个问题一定有点莫名其妙(形容事情很奇怪,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但是她不肯显露出来,却机灵地回答道:“你到那里去么?”[写敏妮的机警聪明。]

  可是在喀布尔人这一阶层中间,谁都知道,“公公家”这几个字有一个双关的意思。那就是“监狱”的雅称,一个不用自己花钱而照应得很周到的地方。[语言幽默。]这粗鲁的小贩以为我女儿是指这个说的。“呵,”他就向幻想中的警察挥舞着拳头说:“我要揍我的公公!”听到他这样说,想像到那个狼狈不堪的“公公”,敏妮就哈哈大笑起来,她那了不起的大个子朋友也跟她一起笑着。

  写敏妮和喀布尔人之间有趣、快乐的谈话和交往。

  那些日子是秋天的早晨,正是古代的帝王出去东征西讨的季节;我却在加尔各答我的小角落里,从来也不走动,却让我的心灵在世界上漫游。一听到别的国家的名字,我的心就飞往那边去,在街上一看到一个外国人,我的脑子里就要织起梦想的网,――他那遥远的家乡的山岭啦、溪谷啦、森林啦,布景里还有他的茅舍和那些远方山野的人们自由独立的生活。[作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也许因为我过的是植物一般固定的生活,叫我去旅行,就等于当头一个霹雳,所以在我眼前幻现的漫游景象,加倍生动地在我的想像中重复地掠过。看到这个喀布尔人,我立刻神游于光秃秃的山峰之下,在高耸的山岭间,有许多窄小的山径蜿蜒出入。我似乎看见那连绵不断的、驮着货物的骆驼,一队队裹着头巾的商人,有的带着古怪的武器,有的带着长矛,从山上向着平原走来。[这一部分是小说家构思的故事情节。]我似乎看见――但是正在这时,敏妮的母亲就要来打扰,她央求我“留心那个人”。

  敏妮的母亲偏偏是个极胆小的女人。只要她一听见街上有什么声音,或是看见有人向我们的房子走来,她就立刻断定他们不外乎是盗贼、醉汉、毒蛇、老虎、疟疾菌、蟑螂、毛虫,或是英国的水手。甚至有了多年的经验,她还不能消除她的恐怖。因此她对于这个喀布尔人充满了疑虑,常常叫我注意他的行动。

  我总是笑一笑,想把她的恐惧慢慢地去掉,但是她就会很严肃地向我提一些严重的问题。

  小孩从来没有被拐走过么?

  那么,在喀布尔不是真的有奴隶制度么?

  那么,说这个大汉把一个小娃娃抱走,会是荒唐无稽(查考)的事情么?

  写敏妮母亲的疑虑,更反衬出这个喀布尔商人的忠厚、善良。

  我辩解说,这虽然不是不可能,但多半是不会发生的。可是这解释还不够,她的恐怖始终存在着。因为这样的事没有根据,那么不让这个人到我们家里来似乎是不对的,所以他们的亲密友谊就不受约束地继续着。

  敏妮的母亲胆小谨慎,想阻止敏妮与喀布尔人的交往,由于“我”的民主,使得他们依然快活地交往下去。这在“我”,一方面是出于对女儿的疼爱,另一方面也出于知识分子的修养。

  每年一月中旬,拉曼,这个喀布尔人,总要回国去一趟,快动身的时候,他总是忙着挨家挨户去收欠款。今年,他却匀出工夫来看敏妮。旁人也许以为他们两人有什么密约,因为他若是早晨不能来,晚上总要来一趟。[每天都要抽时间来看望小敏妮,可以看出喀布尔人对敏妮的喜爱。]

  有时在黑暗的屋角,忽然发现这个高大的、穿着宽大的衣服背着大口袋的人,连我也不免吓一跳,但是当敏妮笑着跑进来,叫着“呵,喀布尔人!喀布尔人!”的时候,年纪相差得这么远的这两个朋友,就沉没在他们的往日的笑声和玩笑里,我也就觉得放心了。

  在他决定动身的前几天,有一天早晨,我正在书房里看校样。天气很凉。阳光从窗外射到我的脚上,微微的温暖使人非常舒服。差不多八点钟了,早出的小贩都蒙着头回家了。忽然我听见街上有吵嚷的声音,往外一看,我看见拉曼被两个警察架住带走了,后面跟着一群看热闹的孩子。喀布尔人的衣服上有些血迹,一个警察手里拿着一把刀。我赶紧跑出去,拦住他们,问这是怎么回事。众口纷纭(这里形容说话的人多而杂乱)之中,我打听到有一个街坊欠了这小贩一条软浦围巾的钱,但是他不承认他买过这件东西,在争吵之中,拉曼把他刺伤了。这时在盛怒之下,这犯人正在乱骂他的仇人,忽然间,在我房子的凉台上,我的小敏妮出现了,照样地喊着:“呵,喀布尔人!喀布尔人!”拉曼回头看她的时候,脸上露出了笑容。今天他胳臂底下没有夹着口袋,所以她不能和他谈到关于那只象的问题。她立刻就问到第二个问题:“你到公公家里去么?”拉曼笑了说:“我正是要到那儿去,小人儿!”看到他的回答没有使孩子发笑,他举起被铐住了的一双手,“呵,”他说,“要不然我就揍那个老公公了,可惜我的手被铐住了!”

  这一部分写喀布尔人因为债务纠纷,刺伤了人,被警察抓走了,在抓走前,他还不忘给敏妮一个笑容,和她开玩笑,故意把坐牢说得轻轻松松,这也是为了不让敏妮害怕,表现出他的善良,他是真心爱护小敏妮的。

  因为蓄意谋杀,拉曼被判了几年的徒刑。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他被人忘却了。我们仍在原来的地方做原来的事情,我们很少或是从来没有想到那个曾经是自由的山民正在监狱里消磨时光。说起来真不好意思,连我的快活的敏妮,也把她的老朋友忘了。她的生活里又有了新的伴侣。她长大了,她和女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更多了。她总是和她们在一起,甚至不像往常那样到她爸爸的房间里来了。我几乎很少和她攀谈(拉扯闲谈)。

  一年一年过去。又是一个秋天,我们把敏妮的婚礼筹备好了。婚礼定在杜尔伽大祭节举行。在杜尔伽回到凯拉斯去的时候,我们家里的光明也要到她丈夫家里去,把她父亲的家丢到阴影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女儿在父母心里的感觉,就像光明一样;而女儿出嫁,父母就会心情黯淡。]

  早晨是晴朗的。雨后的空气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阳光就像纯金一般灿烂,连加尔各答小巷里肮脏的砖墙,都被照映得发出美丽的光辉。[人逢喜事精神爽,环境描写烘托出人物的心情。]打一清早,喜事的喇叭就吹奏起来,每一个节拍都使我心跳。拍拉卑的悲调仿佛在加深着我别离在即的痛苦。我的敏妮今晚就要出嫁了。

  女儿出嫁是一件高兴的事,但想到离别,心里又很痛苦,这一节写父亲的心理很准确逼真。

  从清早起,房子里就充满了嘈杂和忙乱。院子里,要用竹竿把布篷撑起来;每一间屋子和走廊里要挂上叮叮   的吊灯。真是没完没了的忙乱和热闹。我正坐在书房里查看账目,有一个人进来了,恭敬地行过礼,站在我面前。原来是拉曼,那个喀布尔人。起先我不认识他。他没有带着口袋,没有了长头发,也失去了他从前的那种生气。但是他微笑着,我又认出他来。

  “你什么时候来的,拉曼?”我问他。

  “昨天晚上,”他说,“我从监狱里放出来了。”

  这些话听起来很刺耳。我从来没有跟伤害过自己的同伴的人说过话,我一想到这里,我的心瑟缩不安了,我觉得碰巧他今天来,这不是个好的预兆。

  “这儿正在办喜事,”我说,“我正忙着。你能不能过几天再来呢?”

  他立刻转身往外走,但是走到门口,他迟疑了一会说:“我可不可以看看那小人儿呢,先生,只一会儿工夫?”他相信敏妮还是像从前那个样子。他以为她会像往常那样向他跑来,叫着:“呵,喀布尔人!喀布尔人!”他又想像他们会和往日一样地在一起说笑。事实上,为着纪念过去的日子,他带来了一点杏仁、葡萄干和葡萄,好好地用纸包着,这些东西是他从一个老乡那里弄来的,因为他自己的一点点本钱已经用光了。

  我又说:“家里正在办喜事,今天你什么人也见不到。”

  这个人的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他不满意地看了我一会,说声“再见”,就走出去了。[因为我阻止了他看望敏妮,让他很失望。]

  我觉得有点抱歉,正想叫住他,发现他已自动转身回来了。他走近我跟前,递过他的礼物,说:“先生,我带了这点东西来,送给那小人儿。您可以替我交给她吗?”

  我把它接过来,正要给他钱,但是他抓住我的手说:“您是很仁慈的,先生,永远记着我。但不要给我钱!――您有一个小姑娘;在我家里我也有一个像她那么大的小姑娘。我想到她,就带点果子给您的孩子――不是想赚钱的。”

  说到这里,他伸手到他宽大的长袍里,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他很小心地打开这张纸,在我桌上用双手把它抹平了。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手印。不是一张相片。也不是一幅画像。这个墨迹模糊的手印平平地捺在纸上。当他每年到加尔各答街上卖货的时候,他自己的小女儿的这个印迹总在他的心上。[他一直把印有女儿那小小的手印的纸放在贴心的地方。]

  这一节的细节描写非常成功,也非常感人。一个迫于生计、长年在外奔波的穷苦的商贩,心中一直惦记、思念着自己疼爱的小女儿,可是他没有办法经常见到女儿,他甚至不能够请人给女儿拍一张照片或者画一幅画像,他只能珍存着小女儿的小小的手印,聊以慰藉一个父亲的孤寂的爱子的心。行文至此,这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与小敏妮一见如故也就揭出了谜底:他实在是把一个父亲的耐心和爱意转移在了敏妮身上了。

  眼泪涌到我的眼眶里。我忘了他是一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但是,不对,我又哪儿比他强呢?他也是一个父亲呵。[抛开一切社会地位和公众面前的角色,我和他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父亲。]

  在那遥远的山舍里的他的小帕拔蒂的手印,使我想起了我自己的小敏妮。

  我立刻把敏妮从内室里叫出来。别人多方阻挠,我都不肯听。敏妮出来了,她穿着结婚的红绸衣服,额上点着檀香膏,打扮成一个小新娘的样子,含羞地站在我面前。

  看着这景象,喀布尔人显出有点惊讶的样子。他不能重温他们过去的友谊了。[在这个喀布尔人心里,敏妮依然是八年前的样子,活泼可爱。也许在漫长的监狱生涯当中,他把与敏妮的交往像放电影一样,每天要回想一遍,不然敏妮天真顽皮的形象怎么会定格在他的脑海里,他怎么会吃惊呢?]最后他微笑着说:“小人儿,你要到你公公家里去么?”

  但是敏妮现在懂得“公公”这个词的意思了,她不能像从前那样地回答他。听到他这样一问,她脸红了,站在他面前,把她新娘般的脸低了下去。

  我想起这喀布尔人和我的敏妮第一次会面的那一天,我感到难过。她走了以后,拉曼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就在地上坐下来。他突然想到在这悠长的岁月里他的女儿一定也长大了,他必须重新和她做朋友。他再看见她的时候,她一定也和从前不一样了。而且,在这八年之中,她怎么可能不发生什么变故呢?

  婚礼的喇叭吹起来了,温煦的秋天的阳光倾泻在我们周围。拉曼坐在这加尔各答的小巷里,却冥想着阿富汗的光秃秃的群山。

  敏妮与自己的女儿一直是以天真烂漫的小女儿的形象定格在这个喀布尔人的脑海里的。今天,他见到了已经是新嫁娘的敏妮,自然想起了八年不曾见过的女儿,在别人家嫁女的喇叭声中,思绪回到了遥远的家乡――女儿也应该长大了吧。小说没有写他的表情,但那“冥想着阿富汗的光秃秃的群山”的表情却在读者的眼前挥之不去。

  我拿出一张钞票来,给了他,说:“回到你的家乡,你自己的女儿那里去吧,拉曼,愿你们重逢的快乐给我的孩子带来幸运!”

  因为送了这份礼,在婚礼的排场上我必须节省一些。我不能用我原来想用的电灯,也不能请军乐队,家里的女眷们感到很失望。但是我觉得这婚筵格外有光彩,因为我想到,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久出不归的父亲和他的独生女儿重逢了。

  与其说“我”在物质上帮助了这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不如说“我”以一个父亲的名义帮助了一个人实现了父亲的心愿。“我”在物质上受了损失,可是“我”的精神却达到极大的满足,“我”的形象在最后卓然立起。

  形象概要

  敏妮――天真、活泼、顽皮、聪敏。

  喀布尔人――善良、朴实。

  “我”――有修养,有同情心,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写作特色

  1.泰戈尔的短篇小说善于运用真实的细节描写来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

  小说中拉曼背的大口袋、那个小小的手印等细节,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作品情节的展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他的短篇小说在展开情节、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往往用强烈的对比来加强作品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如在对待敏妮和喀布尔人交往的问题上“我”和妻子的态度就不同,这反映出“我”对人性的自信,而妻子则表现得胆小而谨慎。再如敏妮和喀布尔人的女儿同样大小,而敏妮却享受父母的爱,喀布尔人的孩子却不能够;再看:喀布尔人有女儿却不能照顾,只有把对女儿的爱和思念转移到对敏妮的喜欢上。

  3.注意心理描写也是他的短篇小说的一大特色。

  作家在塑造人物性格时,非常注意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和展示。比如,喀布尔人从监狱里出来想见敏妮而不得后说的一番话,就深刻地揭示了他的内心世界。

  4.浓郁的诗情画意是作家短篇小说的显著特点之一。

  小说的语言看似平淡无奇、朴实无华,但细品味,却是恰到好处,它们就像一个个音符,跳动着、变换着,使行文具有诗一样的美,画一样的美。用诗的语言、诗的节奏、诗的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余味无穷的诗的意境。

  主旨探究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喀布尔人》通过对喀布尔人与小女儿交往的记叙,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的喀布尔小贩形象,反映了泰戈尔的平民文学的思想。

  2.在这篇作品里,泰戈尔把父女的感情和对穷人的同情完美地糅合在一起,挖掘和表现得极为深刻。

  对本文的主旨你是怎么看的呢?

《喀布尔人》教案 篇2

  《喀布尔人》

  文题解读

  喀布尔是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人在印度多做小贩。看到《喀布尔人》这个题目,人们的脑海里就有一个背着大口袋,穿宽松长袍的商贩的形象。小说的开头,喀布尔人正是这样一个形象。是的,流落在印度的喀布尔人能怎么样呢?他们肮脏、贫穷、没有修养。可是,如果你这样想,你错了。泰戈尔笔下的喀布尔人有与一般的喀布尔人不一样的地方。他与五岁的小女孩建立起的真挚深厚的友谊显示出他有善良而朴实的品德,而这也源于他内心深沉的父爱。

  走近作者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伟大的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共创作了50余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8篇短篇小说,20余部剧本,还创作了大量有关文学、语言、宗教、哲学、历史、政治等方面的论著,为近代印度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整个东方文学赢得了声誉,在世界文学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xx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亚洲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诗歌清新自然,想象丰富,语言秀丽,音乐性强。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飞鸟集》《新月集》,小说《沉船》《戈拉》等。

  背景纵览

  1884年至19xx年,泰戈尔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他父亲的庄园里度过的。这期间,他广泛接触了农村生活,了解了殖民主义给印度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开始探讨社会问题。在文学上,他边创作边搜集、整理民歌、民谣。多彩的民间文学为作家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素材。《喀布尔人》这篇短篇小说热情歌颂了下层人民纯真质朴的心灵,赞扬了普通人之间的友谊。

  字词梳理

  1.多音字

  2.形近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喀布尔人》教案(精选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