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精选12篇)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精选1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精选12篇)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 篇1

  【全国第一届经典诗文诵读研讨会】

  今天凌晨02:10我终于把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整理出来了,请各位同行赏析!(感谢季林老师提供背景音乐名字)

  地点:无锡市大众剧院

  时间:10月18号上午

  执教:王崧舟老师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学生在齐读)

  师: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来,孩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跟着读一遍,教师又读一遍,带一点感情,学生跟着又读一遍)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好,开始。

  (学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读。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味道,有感觉

  师: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

  (一学生站起来)

  师: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预备开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来,孩子。

  (另一位学生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好,你感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谁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他思念家乡的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了,是觉都睡不好了,根本就没有梦,是吧。这一点的印象留给你特别深。同学们,对家乡的思念,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师:好!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好了,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老师板书:身)

  师: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孩子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没让这个学生坐下),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继续说?身在哪?来,请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师:路上,请请站着。继续说。你说。

  生: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山海关,你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来,你说。

  生: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山海关那畔,那么“山一程”身在哪?还可能在哪?孩子你说。

  生:他的身可能在山上。

  师:那是怎样的山?

  生:是非常高。

  师:好,非常高的山上。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身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升千帐灯”呢?他的身又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

  (板书:心)

  师:纳兰性德的心(稍做停顿)心在哪儿?

  生:他的心在故乡

  (教师连着问了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故乡)

  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

  生齐答:故园。

  (教师板书:心系故园)

  师:好,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看学生没回答,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说:)

  师: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我发现了他身却在征途,但心很思念故乡。

  师:恩,不错。你说。

  生:我发现了纳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了更深了一层。你说。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他肯定很久没回家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细腻啊!

  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师:好一个“不管在什么地方,心总是在家乡”。你说。

  生: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他仍然思念着家乡。

  师: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指一学生读后,教师放音乐<背景音乐是《怆》>教师范读。)

  师:一起读,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地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了山海关外,士兵们都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睡的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在故园,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师: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她看到的。继续看。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汉子们正挑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碎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孩子,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那你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

  师:问的好!再来问。

  生: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学生说不出来了)

  师: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吧。好,继续问。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师: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什么对自己的故园又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的好!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好!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啊!问自己,孩子,问自己。

  (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孩子你问。

  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

  (学生说问“夫”)

  师:好,来,你再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一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贤德的妻子。还有谁会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儿子好。儿子问一问,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问一问,把这个“君”字改成什么?

  生:父。

  师:“父”好!长亭下,芳草青青,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毕竟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

  师: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父亲。

  师:还有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吗?你是纳兰性德的父亲。长亭下,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年纪的确已经很大了。还有谁也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哥哥。

  师:他的哥哥是吧,你是他的哥哥。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

  生: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长兄,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孩子们,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

  (板书:轻?)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老父,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师:好一位开明的父亲!我再想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

  师:请坐。好一位贤德的良妻。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怆》)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师:下课!谢谢同学们!

  生:谢谢老师!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 篇2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长相思》。

  一、说教材

  《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二、说教学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是第三次接触词这种文体了,可以说对词这种文体并不陌生。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读诗句,背诵积累语言。难点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词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教学本首诗,我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体会词人绵绵的思乡情。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品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学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

  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用以“思乡”为主题的诗句进行生生对话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诗的课堂。之后就导入课题,介绍作者资料。

  (二)、读诗文知词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第二步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读出感觉来,读出作者浓浓的思乡情。第四步,指导学生读懂词意。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词的大意再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悟诗情,想画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征途”与“故园”,引领学生在吟咏中放飞想象,感悟“征途”与“故园”的情景与画面,体味作者“身”“心”分离的情感。

  通过播放背景音乐,引领学生走进词的境界,走近词人的生活。学生们在音乐和语言的感召下,展开想象,通过形象再现,让学生自己走进纳兰性德的世界,走进他的“征途”。学生们在“征途”的画面中舒展着所思所想。然后话锋一转,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学生又在《琵琶语》的伴奏声中展开对“故园”的想象。写话时,我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的生活有多种可能性,借以拓展学生的思路。纳兰性德的“聒碎乡心”丰富和激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构成了“长相思”的精神主题——思乡与卫国、壮志与理想。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通过言语实践,积淀为语言、语感能力的培养。在《长相思》教学中我通过想象进行了言语实践的两次设计,对“征途”的想象采用“说”来展示,对“故园”的想象则采用诉诸文字“写”的方式。学生的想象极其丰富,在想象中,学生们感悟到词人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等等画面,感悟到了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祥和。学生用言语和文字释放着“故园”二字所承载着的无穷韵味。两次想象的对比更使学生感受到征途的艰辛,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四)拓展相思内涵,在情感对话中体验。

  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话题的讨论,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文本的拓展,将纳兰性德《菩

  萨蛮》中的一句词——“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引入课堂。直面词人的心灵深处,感悟词人的“理想”与“壮志”,体悟到词人何事离别,是为了保家卫国。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搜集有关思乡的诗词或歌曲背一背或唱一唱,以丰富学而生的语言积累。

  上完了这节课,觉得还有不少缺憾,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整个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我愈发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细致深刻,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工作在实小这个团结奋进的大家庭中,对我来说,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动力。今后,我唯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无愧于学校对我们的培养。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 篇3

  执教:王崧舟

  【全国第一届经典诗文诵读研讨会】

  今天凌晨02:10我终于把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整理出来了,请各位同行赏析!(感谢季林老师提供背景音乐名字)

  地点:无锡市大众剧院

  时间:10月18号上午

  执教:王崧舟老师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学生在齐读)

  师: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来,孩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跟着读一遍,教师又读一遍,带一点感情,学生跟着又读一遍)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好,开始。

  (学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读。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味道,有感觉

  师: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

  (一学生站起来)

  师: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预备开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来,孩子。

  (另一位学生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好,你感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谁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他思念家乡的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了,是觉都睡不好了,根本就没有梦,是吧。这一点的印象留给你特别深。同学们,对家乡的思念,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师:好!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好了,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老师板书:身)

  师: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孩子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没让这个学生坐下),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继续说?身在哪?来,请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师:路上,请请站着。继续说。你说。

  生: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山海关,你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来,你说。

  生: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山海关那畔,那么“山一程”身在哪?还可能在哪?孩子你说。

  生:他的身可能在山上。

  师:那是怎样的山?

  生:是非常高。

  师:好,非常高的山上。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身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升千帐灯”呢?他的身又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

  (板书:心)

  师:纳兰性德的心(稍做停顿)心在哪儿?

  生:他的心在故乡

  (教师连着问了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故乡)

  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

  生齐答:故园。

  (教师板书:心系故园)

  师:好,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看学生没回答,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说:)

  师: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我发现了他身却在征途,但心很思念故乡。

  师:恩,不错。你说。

  生:我发现了纳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了更深了一层。你说。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他肯定很久没回家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细腻啊!

  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师:好一个“不管在什么地方,心总是在家乡”。你说。

  生: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他仍然思念着家乡。

  师: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指一学生读后,教师放音乐教师范读。)

  师:一起读,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地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了山海关外,士兵们都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睡的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在故园,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师: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她看到的。继续看。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汉子们正挑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碎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孩子,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那你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

  师:问的好!再来问。

  生: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学生说不出来了)

  师: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吧。好,继续问。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师: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什么对自己的故园又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的好!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好!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啊!问自己,孩子,问自己。

  (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孩子你问。

  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

  (学生说问“夫”)

  师:好,来,你再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一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贤德的妻子。还有谁会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儿子好。儿子问一问,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问一问,把这个“君”字改成什么?

  生:父。

  师:“父”好!长亭下,芳草青青,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毕竟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

  师: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父亲。

  师:还有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吗?你是纳兰性德的父亲。长亭下,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年纪的确已经很大了。还有谁也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哥哥。

  师:他的哥哥是吧,你是他的哥哥。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

  生: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长兄,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孩子们,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

  (板书:轻?)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老父,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师:好一位开明的父亲!我再想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

  师:请坐。好一位贤德的良妻。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怆》)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师:下课!谢谢同学们!

  生:谢谢老师!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乱平定。竖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本篇即作于此时。

  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设计理念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词的热情,引导学生走进词的意境;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通过创设的情境,更好地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词中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过程与方法利用课文插图、音乐渲染、多样化朗读和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完成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和态度

  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走进词境,读出词的韵味,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

  教具准备自制《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搜集关于思乡的歌曲或诗句,查阅作者及写作背景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课前师生互动:思乡歌曲大联唱)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

  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想家的时候最甜蜜

  父老乡亲,父老乡亲……一声声,唤我乳名

  我的家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水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

  ……

  [设计意图:用优美动听的歌曲把学生带进轻松、自然的学习课堂。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浪,引发孩子们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期待。]

  一、语言描绘情境,导入新课

  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诗人王安石的内心生起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之情;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诗人张籍的内心则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那么,当夜深人静、风雪交加的时候,诗人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思乡之情呢?

  过渡: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思乡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齐读课题。

  2、介绍体裁,复习词的相关知识。长相思,词牌名,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3、学生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师补充。

  [设计意图:从刚学过的诗导入,定位学生的情感:这仍是描写思乡的诗词。复习词的概念,作者及背景的介绍既检查预习情况,也为下文的学习理解铺垫。]

  二、图画再现情境,初解词意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正音:榆关  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

  3、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理解词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注释和课文插图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好好利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想像丰富情境,学习上阙

  1、师:纳兰性德作为一等御前侍卫随皇上从北京出发,出山海关去长白山祭祀,词的上阙描写了行军的盛况,你读出这是怎样的出行?你从词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

  a、路途遥远,行军艰难:“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想像当时的情景,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崇山峻岭,跋山涉水,山高水长,山水迢迢路遥遥、翻山越岭、日夜兼程……)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天气糟糕,有人生病……)

  b、声势浩大,气势磅礴:从夜深千帐灯感受到,由此可以想像白天行军是的场面是怎样的?你想用哪些词来描述?(浩浩荡荡、旌旗飘飘、车声辘辘、马声长嘶,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c、作者会有什么感想?(不负圣命,早日返家)

  2、指导朗读,读出上面的感受

  生自由练读。

  指名读,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一些将士们“山一程”的 爬山之难,“水一程“的涉水不易,谁来挑战他?

  听课件范读,再练读,齐读。

  师小结:是啊,山高水长,征途遥遥,行军多难啊!(板书:征途遥遥,行军艰难)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触摸语言文字,一字末宜忽,语语悟其神,凭借想像和朗读使画面在脑子里重现,感悟语言背后的词境]

  四、音乐渲染情境,学习下阙过渡: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风一更,雪一更是什么样的景象?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想?(出示风雪画面,配狂风呼啸音)

  2、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是怎样的?

  3、战士们再也睡不着了,辗转反侧,他们中可能会有人问:你们在想什么呢?说说看,战士们在想什么呢?是家中的哪位亲人?家乡的哪处风景?还是一件难忘的事情?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讲,然后全班交流(音乐变为《致爱丽》)

  师:他们讲述的时候可能眉飞色舞,因为他们当时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可是当讲述停下来时,气氛又是那么的凝重,眼前的一切和美好的想像形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这里没有阳光明媚,没有鸟语花香,没有小桥流水,没有蝉鸣蛙叫,这里只有——接读《长相思》

  这里没有妈妈的絮絮关切,没有姐弟的追逐打闹,没有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接读《长相思》

  长相思呀,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都唤醒长相思。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走入纳兰性德的世界,齐读《长相思》。

  6、(《梅花三弄》乐声中师深情讲述)十年前,我的弟弟在新疆当兵,春节前,我们收到弟弟的信,信中写到:“亲爱的爸爸妈妈,您们好!今天是元旦佳节,战友们到大礼堂观看节日慰问演出去了,我因为值班,不能去,在这里给你们写们。此时,窗外静悄悄的,一排排空荡荡的营房,闪着晕黄的光,屋外是呼呼的北风,零下十多度的气温可以说滴水成冰,爸妈,我想您们,我-想-家------!!”

  是啊,节日之际,风雪之夜,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驻守边关的壮士们思乡情更切!(板书:风雪交加,思乡情切)

  [设计意图:在音乐的渲染下,老师的深情引读,学生的入境朗诵,让感情达到巅峰,情真真,意切切,心灵和文字共舞。]

  四、课件带入情境,总结升华

  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山高水长隔不断,岁月流逝剪不断,古人淋漓尽致地表达他们这样的情感。

  (《梅花三弄》的音乐声中,出示古诗配图灯片)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王维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枚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卢纶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髦已斑。——刘著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找我还?——王安石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孟郊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我爱你,我的家,我们想你,美丽的德阳!

  [设计意图:开卷有益,积累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开阔视野,提升兴趣。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思念家乡,热爱家园。]

  五、积累练笔,

  学唱思乡歌曲,积累思乡诗句

  将本文改编成一篇小文章

  [设计意图:“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习作水来的提高,源自丰富的阅读和积累,更源自日积月累的练笔,阅读教学凭借语言文字的情味、意境,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为我们提供练笔的资源,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在利用这些资源拓展,让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提高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长相思

  征途遥遥,行军艰难

  风雪交加,思乡情切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榆 畔 帐”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重点难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诗句的意思。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师简介,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

  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4.简介纳兰性德。

  二、整体感知

  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小黑板出示生字词:

  榆关 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②解释字词。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

  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把这首词有节奏地读一读,

  三、学习诗句

  (一) 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二)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

  在榆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

  是的,……(简介背景)。

  3.山 一程,水一程,

  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 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 !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二)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

  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

  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 它写下来。

  (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

  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

  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

  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谁还想再读?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

  齐读。

  四、配乐读,悟感情

  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

  1.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2.范读(配乐):

  3.男生女生读,齐读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牧童的 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

  4.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五、拓展

  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

  配套资源(点击可预览)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 篇6

  《长相思》教学反思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同时,作为一节整合课,我设计了三个整合点:一是在初读词之后,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关于《长相思》的内容(作者,题目,写作背景,词义,感情,写法等);二是在学生学习完《长相思》之后,搜集关于思乡的诗词;三是在练习环节,引入李煜的《长相思》,利用网络资源完成阅读小题(词的主要内容,表达的情感,运用的表达方法等)。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琵琶语》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是学生汇报搜集的关于《长相思》的资料时,谈到了词的意思,我只让两个学生回答了,没有因势指导,让全体学生练习。其次是让学生想象汇报纳兰性德家乡温馨画面之前,仅用了一个问句“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来进入学生的想象。课后回想,如果能先理解词中的“故园无此声”,然后再进入想象,效果会更好。最后,我觉得在时间的调控分配上,有些不合理,最后一个整合点——理解李煜的《长相思》,由于时间原因没能让学生很好地完成,下次要合理安排好。

  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尝试,让我收获了许多,取得了些许的进步,但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今后,我会针对自己的缺点,多学习,多实践,在学科整合的路上争取更大地进步。

  《长相思》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形象。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读出了征程的“画面”与故园的“情景”。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王崧舟在音乐声中用浑厚而富有磁力的声音范读课文,将直板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变成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表现出词的精神和生命,启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画面与情景。当学生融进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时,王崧舟再次启动了他情感充沛的范读,强化学生的情感,链接学生的表象,形成生活画面,凸显人物形象。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我认为,语文课上,既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长相思》教学中,王崧舟既让学生带着“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的感觉朗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又让学生带着“长相思”的感觉朗读词,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

  学生在朗读中体验着情感、深化着情感,逐步由“感悟”到“感动”,感悟词人的理想与壮志,为纳兰性德保家卫国的精神而感动。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直接与词人展开对话。

  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琵琶语》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在“故园”想象中,教师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生活的多种可能,不断拓展学生对话的思路──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通过想象,“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身”和“心”的对话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两次想象的对比使词人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通过朗读与想象,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怨而又勇赴疆场、戍边卫国的高大鲜活形象生成在我们的语言和精神中。

  《长相思》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课前板书这首词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

  1.找找家长,和自己的家长打招呼。起立,向叔叔阿姨们问好。

  2.家长来和你一起上课,此时你心里在想什么?

  3.能在忙碌的工作中抽空来和你一起来上课,他们多么关心你的成长啊,有父母的关心、疼爱,多么幸福啊!能不能比平时更认真地听课?那好,这节课我要当堂检测,行吗?

  4.你希望自己能考过谁?知道父母最希望你比谁强?(生猜)猜得对不对呢?我们到后面现场采访一下。(家长可能会说比自己以前有进步就好,师说多宽容的妈妈,多么理解你呀!)

  我还知道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期望,那就是希望你们比他们强,你们信不信?不信,我们请父母举手表态。

  5.这节课我们就和父母一起听课,一起参加检测,我们的目标就是超过父母,有信心吗?(发检测纸)一边传纸,一边小声猜测一下,老师可能会出什么题?

  (教学反思:从最后的检测效果看,不少孩子有不会写的字,虽然几个难点课上处理了,但没有经过练习巩固的环节记忆效果依然不理想。所以,此处的猜老师能考什么不如直接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就考这首词的默写,这样在听课中他们也会刻意地去记这些难写的字,相信最后的默写效果会更好。)

  一、导入新课

  1.我们这节课要学的《长相思》是21课古诗词三首的最后一首,前面我们学习了两首诗,而这一首它就是一首词。

  (指黑板上的词)长相思,是词牌名,分上下两阙,两阙各四句,共36字。前人多用以写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反思:这样直接讲词的特点,虽然浅显但仍比较空洞,改为让学生自己读这首词,与上两首诗比较,发现了什么?可以是词意上的,也可以是发现诗与词的不同。这样很自然就把词的以上特点就带出来了。如:分上下两阙,3375的字数安排,词牌名,表达的感情等。学生对“纳兰性德”这四个字的名字也很感兴趣,在这里可以做简单介绍。)

  2.我们第六单元的课文是以怀念和赞美故乡为主题的。我们已经学习了《泊船瓜洲》和《秋思》,一首是借景抒情,一首是借事抒情。王安石的乡愁融于那满目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凝成那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中。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读通

  1.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生自由朗读《长相思》,开始。

  2.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生字、多音字,他有没有读准了。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是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她都读准了。来,我们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预备起。

  (教学反思:此处的“更”“聒”需做重点处理,对于“更”的读音学生有争议,需要介绍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两个时辰为一更;“聒”结合字形理解字义。)

  3.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词句的中间时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读“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夜深”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齐答)听出来了。

  师:对,这样读就叫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预备起。

  再来一遍。

  三、读出味道

  1.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读法,有的读《长相思》(快速而平淡地)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

  生:(齐答)没有。

  师:比如你这样读,《长相思》(缓慢而深情地),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

  2.师:读词就要读出这样的味道来。你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

  生:(自由读《长相思》。)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读出你的味道、你的感觉来。注意听,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

  生1读,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

  生2读,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生齐读。

  3.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生1:我感到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这是你的感觉。谁还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2:我感觉到纳兰性德思念家乡,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是觉都睡不好,根本就没有梦。同学们,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四、感知词意

  1.师: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请大家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吗?

  生:(齐答)明白。

  师:好,默读《长相思》。

  生:(默读《长相思》,按要求思考词的大意。)

  2.师:现在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板书“身”)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了,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1: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

  生3: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那么“山一程”呢?身在哪儿?还可能在哪儿?

  生5:身可能在山上。

  师: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儿?

  师: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深千帐灯”呢,他的身可能在哪儿?

  生7: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

  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

  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在“身”后面写“在征途”。)

  (教学反思:此处学生的想象并不是很丰富)

  3.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心情的心,心愿的心,心在那儿?

  生1:他的心在故乡

  师:用课文里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

  生:(齐答)纳兰性德的心在故园。

  4.师:好。(板书:在“心”的后面写“系故园”。)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板书:在这两句上画了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1:我发现了,他身在征途,却很思念故乡。

  师:不错。你说。

  生2:我发现纳兰性德既想保家卫国,又很想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得更深了一层。

  生3:我觉得纳兰性德肯定很久没有回家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是细腻啊。

  生4: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生5:我觉得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心总是牵挂家乡的。

  5.师:好,一个远离,一个牵挂。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长相思。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己读一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

  生:(自由读《长相思》。)

  师:好,咱们一起读一读《长相思》。

  生齐读。

  五、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师:(课件播放一段音乐后,师在音乐声中有感情朗读。)

  师:一起来,预备起。

  生齐读。

  2.师: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师稍作停顿再次范读)

  3.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

  生1: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生2: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觉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3:我看到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更加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4:我看到山海关外,声音杂乱,士兵们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种声音,睡得很宁静。

  4.师:你们都看到了,你们看到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写下来。(引入纳兰性德的资料)

  生:(伴随着乐曲《琵琶语》,想象写话。)

  师:(在学生的写话过程中插话。)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遍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拉家常……那还可能是……

  生:(继续在音乐声中想象写话。)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进纳兰性德的故园。我们去看一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

  生1: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就在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家乡一片生机勃勃。

  师: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他看到的,你们看到了哪些?

  生2:我看到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圆圆的月亮,鸟儿也不再“唧唧喳喳”地叫,只听见外面“呼呼”的风声,花儿合上了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夜晚。你看到了——

  生3: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上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又玩起捉迷藏的游戏。汉子们正挑着水,一家人做好饭后,围在一起,喝酒聊天。

  (教学反思:此处上起来比较困难,孩子们的想象不够预设得丰富,再就是教学时间不够,如果能时间能宽裕一些,上起来效果会更好一些。试讲后就改为让孩子说说即可,处理得比较浅。教师能通过引导打开孩子的思维就好了。)

  5.师:故园的生活真是其乐融融啊!但是,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板书: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面写个大大的“碎”。)

  师:谁再来读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呵呵,孩子没明白老师是什么意思,半天才接上。语言衔接有问题)

  生1:(朗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相偎在一起的那一份温暖,那一份的幸福,这里只有——

  生2:(朗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你是在用自己的心读啊!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天伦之乐。这里只有——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生齐背。

  六、作业:

  古人、今人借诗词、歌曲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请同学们课后收集这样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唱一唱,选最喜欢的一首来参加我们的“浓浓的乡情”展示会。

  七、检测:

  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吧,在场的爸爸妈妈、同学们,请听题:请默写《长相思》。交换批改。

  回家后和家长公布比赛成绩。下课。

  板书设计:

  《长相思》课文板书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

  教学反思:

  家长与学生的互动对于本节课来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调动了双方的主动性,如果测验的目标更明确一点的话效果会更好。处理不足的地方是深度还不够,没能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比较深层次的共鸣。另外,本节课的作者介绍与诗词背景没有介绍,没敢放开来讲,有些缺憾。如果在钻研教材上再下些功夫,多了解诗词的文学常识及本首词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特点等,那么上课的时候就能驾驭得更灵活些,相信学生的收获也会更多。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设计思路】

  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做到引领价值、传承文化。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 篇8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导入:

  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读准《长相思》:

  反复诵读后讨论: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印象和感觉?

  3、读懂《长相思》:

  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讨论: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征途)你从哪儿读懂这是在行军途中?作者的“心”又在哪里?(心在故园)你是从哪儿读懂的?

  4、小结:

  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想象上阕的情境:

  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2、自由朗读词的下阕,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音乐、画面)

  3、对比引读:

  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有的只是──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

  4、小结:

  《长相思》读到这里,你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1、质疑问难:

  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2、互文印证:

  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3、回归课文:

  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4、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 篇9

  只有梦想,才能超越,才能摆脱平庸。――题记

  看到这句话,鼓起我静下心来写教学反思的勇气。

  想起今天要上此课,昨天就观了x老师的《长相思》,并相应做了些记录。边听边感叹,上得真好,早听就好了。王老师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对这首词的朗读,读的次数非常多,读的要求与层次在不断提高,如果细数应该多种形式读了几十遍;老师研读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真的是顶呱呱,这首词的核心内容被他囊括成两个问题:纳兰性德身在何方?心又在何方?直指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

  当然接下来的闭上眼睛想象画面,练写作者的家乡又会是怎样的画面,叩问作者为什么不回家,继而领会他不是“轻别离”,而是保家卫国,重任在肩,如同剥笋一样,让大家看到诗人及作品的最本质,水到渠成。遗憾的是这堂课整整上了六七十分钟,而我的课堂只能四十分钟,移植,删减,取其精华,于是我信心满满地等待着上课铃声。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1、上课伊始,也学着让学生读,读准确,读出节奏,读出味道。(这是初读,多种形式,直至读准、读熟。我的指名读与齐读等在实际操作中没有把握好,不到位,读得还不够,因为还有学生读错。)

  2、然后,我也像王老师一样问:“词读到这,你的脑海里边留下什么印象和感觉?”,这是学生对诗的整体把握和整体印象,学生答“对家乡的思念,梦做不成,觉睡不好”以后,老师接着说,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字里行间。(读熟后的整体感受,再带着感受读。现实中,学生读得不够入情,没有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或者有体会的不多,还是有点流于形式。)

  3、学生自学,同样像我上《渔歌子》一样,借助注释、插图,思考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我上《渔歌子》抛出了同样的问题,但是没有提炼,没有老师的深度引导,只停留在表面的字词句意思理解,而且这种理解是学生浅浅的,没有内化的,所以是失败的。名师就是名师,在这点上,他让学生反馈自学成果时,是提炼成两个问题:作者的身在何方?心在何方?这是老师深钻教材、巧妙处理教材的能力,也是我要花大力气补习的。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学生深刻领会到作者的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身心分离。老师再让孩子试着读一读那种身心分离的感受,并指名读。(更深的领会词意,再读出情感。学生两个问题解决,领悟到了,但是给读的时间还是不充分。)

  4、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和情境?意在让学生走进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然后话锋一转,他的家乡又会是怎样的画面,在教师的语言创设情境的引导下,学生练笔。(此处省略,只让学生稍稍说想象到的家乡情景。)5、学生反馈家乡的鸟语花香,亲情暖暖,接着,王老师调控节奏一转,整个课堂的情绪一变,“但是这样的情景都破碎了,在这里没有……,有的只是――读词;没有……,有的只是――读词,没有……,有的只是”学生深情款款诵读《长相思》。(此处设计很好,学生对身心分离体会得更深刻,朗读的情感更饱满。此环节已经没有时间了。)

  6、反问纳兰性德:“为什么要从军,不早点回家?”引出纳兰性德的其他诗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员月,引申到当时的背景,作者是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保家卫国,重任在身。再读《长相思》(联系时代背景体会词的感情。课堂上稍稍点到,觉得也可以了。)

  诗词教学重在诵读,重在对其深厚情感的整体把握,老师看似有意引导步步深入,却又不露痕迹,这是最高明的境界。回首名师课堂,反思自己课堂,大体把握得还不错,但是需要加强的有如下几方面:

  (1)自己研读教材的能力还要加强。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多观名人课堂,多实践,争取每周上一节精心准备的好课,并撰写反思。

  (2)课堂的反馈机制和调控能力还要多加磨练。

  (3)还要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望语文教学道路能够越来越宽广!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设计思路】

  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做到引领价值、传承文化。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点评】

  教师的设计思路虽寥寥几条,却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体现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深度,不愧是居高临下,站在语文课程最本质的高度进行教学设计。更为可贵的是,这全新的理念就像一篇文章的“魂”,紧紧地系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目标抓住了古诗文的情和味,又从小学生实际出发,以移情想象、质疑、情景诵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入境动情。

  教学过程扎扎实实,步步为营。第一个环节,通过借助注释、观看插图、穿插诵读、静心默读和教师精辟的点拨,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处的征程,初步感受作者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之后,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空间,精心设计,通过声情同构出征程中的艰辛和故园其乐融融的安逸生活,引发学生对作者此刻矛盾心情的进一步感受。再通过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和情调,用鲜明对比而又层层递进的引读,使学生和作者思乡到几近破碎的心灵碰撞,使学生自然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以至心心

  相印、感悟极深。

  充满诗情画意的、字字荡漾激情的、敲击学生心灵的互文印证环节的设计,使课堂教学令学生陶醉。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自然使学生对诗文认识的高度陡然提升,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孰重孰轻就自在言内了。这不仅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也充分展示了教师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教学艺术的才华。

  (点评人: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张光璎)

  【点评】

  教师的设计思路虽寥寥几条,却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体现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深度,不愧是居高临下,站在语文课程最本质的高度进行教学设计。更为可贵的是,这全新的理念就像一篇文章的“魂”,紧紧地系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目标抓住了古诗文的情和味,又从小学生实际出发,以移情想象、质疑、情景诵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入境动情。

  教学过程扎扎实实,步步为营。第一个环节,通过借助注释、观看插图、穿插诵读、静心默读和教师精辟的点拨,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处的征程,初步感受作者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之后,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空间,精心设计,通过声情同构出征程中的艰辛和故园其乐融融的安逸生活,引发学生对作者此刻矛盾心情的进一步感受。再通过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和情调,用鲜明对比而又层层递进的引读,使学生和作者思乡到几近破碎的心灵碰撞,使学生自然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以至心心

  相印、感悟极深。

  充满诗情画意的、字字荡漾激情的、敲击学生心灵的互文印证环节的设计,使课堂教学令学生陶醉。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自然使学生对诗文认识的高度陡然提升,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孰重孰轻就自在言内了。这不仅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也充分展示了教师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教学艺术的才华。

  (点评人: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张光璎)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 篇11

  一、说教材

  《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二、说教学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是第三次接触词这种文体了,可以说对词这种文体并不陌生。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

  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读诗句,背诵积累语言。难点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词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教学本首诗,我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体会词人绵绵的思乡情。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品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学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

  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用以“思乡”为主题的诗句进行生生对话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诗的课堂。之后就导入课题,介绍作者资料。

  (二)、读诗文知词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第二步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读出感觉来,读出作者浓浓的思乡情。第四步,指导学生读懂词意。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词的大意再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悟诗情,想画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征途”与“故园”,引领学生在吟咏中放飞想象,感悟“征途”与“故园”的情景与画面,体味作者“身”“心”分离的情感。

  通过播放背景音乐,引领学生走进词的境界,走近词人的生活。学生们在音乐和语言的感召下,展开想象,通过形象再现,让学生自己走进纳兰性德的世界,走进他的“征途”。学生们在“征途”的画面中舒展着所思所想。然后话锋一转,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学生又在《琵琶语》的伴奏声中展开对“故园”的想象。写话时,我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的生活有多种可能性,借以拓展学生的思路。纳兰性德的“聒碎乡心”丰富和激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构成了“长相思”的精神主题――思乡与卫国、壮志与理想。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通过言语实践,积淀为语言、语感能力的培养。在《长相思》教学中我通过想象进行了言语实践的两次设计,对“征途”的想象采用“说”来展示,对“故园”的想象则采用诉诸文字“写”的方式。学生的想象极其丰富,在想象中,学生们感悟到词人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等等画面,感悟到了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祥和。学生用言语和文字释放着“故园”二字所承载着的无穷韵味。两次想象的对比更使学生感受到征途的艰辛,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四)拓展相思内涵,在情感对话中体验。

  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话题的讨论,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文本的拓展,将纳兰性德《菩萨蛮》中的一句词――“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引入课堂。直面词人的心灵深处,感悟词人的“理想”与“壮志”,体悟到词人何事离别,是为了保家卫国。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搜集有关思乡的诗词或歌曲背一背或唱一唱,以丰富学而生的语言积累。

  上完了这节课,觉得还有不少缺憾,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整个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我愈发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细致深刻,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工作在实小这个团结奋进的大家庭中,对我来说,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动力。今后,我唯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无愧于学校对我们的培养。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2、背诵默写诗词。

  学习方法】

  以朗读为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预习导学】

  1、关于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代最有才气也是最有特色的词人。大学士明珠之子。康熙进士,官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也能诗。有《通志堂集》。词集名《纳兰词》,有单行本。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陈维崧评他的词“哀感顽艳”,类似南唐二主的词。可惜他只活了31岁,使他未能充分展现才华。

  2、背景介绍:这首《长相思》是纳兰性德随康熙皇帝到东北祭祖时路上写的。当时皇帝出行还要野营,仍保持满族传统。一个身居京城贵族之家的青年对这种天寒地冻风雪交加的野营生活,既不习惯,又觉新鲜,词中写出了他的真切感受,并表达了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整首词辞句流畅,又不少跌宕,有些像李后主词风。

  3、知识介绍;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合作探究】

  1、正音。

  ⑴、更⑵、聒

  2、注释

  榆关:山海关的别称。

  那畔:那边。指关外。

  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

  更:遍。

  聒碎:搅碎。聒,嘈杂、吵闹。

  3、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写出译文。

  上阕:。

  下阕:。

  【展示提升】

  各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其他同学补充、订正。

  【教师点拨】

  一、感知理解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缠绵悱恻,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二、赏析加点字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三、感悟课文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

  2、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表达羁旅怀乡的感情。)

  【达标测评】

  背诵默写诗词。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精选1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