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精选17篇)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 篇1
课题: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区(县)、学校首都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学姓名 郑宁宁课题及教学内容的分析: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境况,申诉暂时不能应召为官的苦衷。因而申诉什么、如何申诉就成了文章的重点。本文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令人读之怅然。教学中要把握这个写作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另外,本文说理逻辑性很强,可通过理清文章的思路来进行体会,并留意文章前后内容的照应,留意整体把握,读出层次,读出感情。落实文本来看“孝”字,联系现实中的 “孝”,吸纳文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在学习此文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性,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去一步步解开文中的各个“情与理”, 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学习目标:1、学习文言知识,体会作者的苦情、亲情、忠情。2、赏析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语言特色3、结合实际生活,理解“孝”的含义。学习重点与难点: 1、学习本文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2、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学习方法:诵读、点拨、合作交流探究学习资源:互联网、多媒体幻灯片、书籍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了。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下面我们就来看以“孝”而著称的《陈情表》。一、课前小提示1、作者,李密,一名 字 , 代, 家2、释题:(1)出处: (2)“陈情表”中的“陈”为 的意思,“情”为 的意思,“表”为 ,又称 ,例如《出师表》。3、背景: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以孝著称,受举荐,曾仕蜀汉为郎中和尚书郎,曾多次出使东吴。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以文学见称,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二、诵读中落实基础知识教师范读第一段, 帮助学生解决其尚未圆满解决的疑惑。三、走近文本,体味情感,挖掘内涵1、 根据课堂中生成因素,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对“情与理”的逐层深入分析。
根据学案中的背景提示,充分预习文本,并自我扫清文本中设计的文字障碍
1.同学诵读其他段,在诵读中寻疑惑,并在学案的“疑问”横线出写出疑惑点2.小组自由诵读,合作解决疑惑,并落实下列知识点 (1) 正字音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期功强近 茕茕孑立 常在床蓐 除臣洗马 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日薄西山 更相为命注意以下列通假词并解释闵: 零丁: 蓐:虚词“以”的用法臣以险衅( ) 猥以微贱( )臣具以表闻( ) 圣朝以孝治天下( ) 但以刘日薄西山( )无以至今日( )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拜表以闻( )以下属于什么句式而刘夙婴疾病。(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保夕:
结草衔环:
(一)自由诵读并思考: 1、李密为何要向皇帝陈情?(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2、陈的是什么“情”,即所陈的“情”分几个层次? 3、怎样陈的“情”,即作者面对两难的境地,用什么方法让皇帝接受他的请求? (二)小组合作探究: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任选文中四段中的一段,思考如下问题 1.用什么“情”打动人2.用什么“理”来明人
3.所选文段中,哪句最能引起你的共鸣,理由。
四、自我深情诵读本文,体味“孝”道。
五. 实践运用 倘若老师想让你当班干部,而你又不想接受这个任务,如何“陈情”,写一篇《陈情表》。自主导学辅助提示:第一段:奏诉早年家庭不幸,祖孙相依为命。(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思考分析: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四大不幸……
第二段:禀诉祖母供养无主,实诉奉诏进退两难。(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思考分析: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晋对李陈情李对晋察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举臣拜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除臣责臣刘病日笃告诉不许进退两难催臣第三段:坦陈经历态度,以求皇帝体恤。 ( 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思考分析:1、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 2、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 )( )(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第四段:陈表乞养祖母,先尽孝后尽忠。 (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1、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2、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合情合理合法不幸的家境――未曾废离(陈情依据)两难的处境――忠孝难全(博取同情)不仕的理由 ――克尽孝道(表明心迹)“两难”的解决――先孝后忠(提出要求)语言特色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对 偶 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比 喻 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成 语: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知识点自学辅助: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1.导语的使用是为了引入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好奇心,究竟是什么样的文章能有如此威力,让人落泪。激发其阅读兴趣
2.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课下注释,工具书,学案等疏通文本,扫清文字障碍。
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其合作探究的能力。在诵读中扫清文本障碍,落实文言基础知识。利用学案中的提示,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利用已有的学习资源进行自我学习。养成文言文诵读的习惯,在诵读中体味情感。检测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进行写作训练自主导学辅助提示部分主要是帮助学生们梳理思路,启发对“情与理”的深入思考,能在适当的辅助下,独立完成文本的深入学习。附: 《陈情表》学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文言知识,体会作者的苦情、亲情、忠情。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语言特色3、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理解“孝”的含义。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本文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2、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教学方法:1、诵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点拨:通过教师点拨使文言知识加以落实3、合作探究: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理解课文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课前小提示1、作者,李密,一名 字 , 代, 家2、释题:(1)出处: (2)“陈情表”中的“陈”为 的意思,“情”为 的意思,“表”为 ,又称 ,例如《出师表》。3、背景: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以孝著称,受举荐,曾仕蜀汉为郎中和尚书郎,曾多次出使东吴。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以文学见称,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二、诵读中落实基础知识1、教师范读第一段,同学诵读其他段,在诵读中寻疑惑2、小组自由诵读,合作解决疑惑,并落实下列知识点 (1) 正字音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期功强近 茕茕孑立 常在床蓐 除臣洗马 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日薄西山 更相为命gēng 注意以下列通假词并解释闵:零丁:蓐:虚词“以”的用法臣以险衅( ) 猥以微贱( )臣具以表闻( ) 圣朝以孝治天下( ) 但以刘日薄西山( )无以至今日( )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拜表以闻( )以下属于什么句式而刘夙婴疾病。(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保夕:
结草衔环:(2)知识点疑惑处疑惑处: 1 2 3 4 5 三、走近文本,体味情感,挖掘内涵 (一)自由诵读并思考: 1、李密为何要向皇帝陈情?(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2、陈的是什么“情”,即所陈的“情”分几个层次? 3、怎样陈的“情”,即作者面对进退两难的境地,用什么方法让皇帝接受其请求的呢? (二)小组合作探究: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任选文中四段中的一段,思考如下问题2、 用什么“情”打动人3、 用什么“理”来明人4、 所选文段中,哪句最能引起你的共鸣,理由。四、自我深情诵读本文,体味“孝”道。自主导学辅助提示:第一段:奏诉早年家庭不幸,祖孙相依为命。(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思考分析: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1 2 四大不幸 3 4 第二段:禀诉祖母供养无主,实诉奉诏进退两难。(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思考分析: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晋对李陈情李对晋察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举臣拜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除臣责臣刘病日笃告诉不许进退两难催臣第三段:坦陈经历态度,以求皇帝体恤。 ( 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思考分析:1、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 2、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 )( )(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第四段:陈表乞养祖母,先尽孝后尽忠。 (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1、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2、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合情合理合法不幸的家境 ――――未曾废离(陈情依据)两难的处境 ――――忠孝难全(博取同情)不仕的理由 ――――克尽孝道(表明心迹)“两难”的解决――――先孝后忠(提出要求)语言特色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对 偶 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比 喻 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成 语: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 篇2
臣密言:臣以险衅(xìn),夙(sù)遭闵(mǐn)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xíng)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mǐn)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shào)多疾病,九岁不行(xíng),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ò)薄,晚有儿息。外无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内无应门伍尺之僮(tóng)。茕茕(qióng)孑(jié)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rù);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dài)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猥[wěi] 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bū)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ǔ);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jīn)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宠命优渥(wò),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gēng)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yòu)四,祖母今年九十有(yòu)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知识点:
一、 通假字
1、 夙遭闵凶(闵,通“悯”,可忧患的是多指疾病、死丧)
2、 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 四十有四(有,通“又”)
二、 古今异义
1、 九岁不行(古义:不能行走;今译:不可以、不中用、不好)
2、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译:组织机构等)
3、 晚有儿息(古义:子女;今译:呼吸时进出的气)
4、 臣欲奉诏奔驰(古义:赴任;今译:飞跑)
5、 则告诉不许(古义:申诉;今译:对别人说)
6、 沐浴清化(古义:受润泽,得到恩惠;今译:洗澡)
7、 举臣秀才(古义:优秀人才;今译:泛指读书人)
8、 臣以供养无主(古义:无人主持;今译:不知所属)
9、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古义:报答;今译:向上级报告)
10、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古义: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今译:多指小)
11、 臣之辛苦(古义:指心酸苦楚的处境;今译:指劳累的意思)
12、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古义:为谦辞;今译:指动物)
三、 一词多义
以: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因为)
臣具以表闻(用)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与无连用,译为不能)
辞:辞不赴命(辞谢)
停数日,辞去(告辞)
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
卒:保卒于年(终)
卒成帝业(终于)
军旅卒发(通“猝”,突然)
永和四年卒(死)
矜:犹蒙矜育(怜悯)
不矜名节(顾息)
拜:谨拜表以闻(拜上)
拜臣郎中(授予官职)
除:除臣洗马(授予官职)
登自东除(台阶)
诛乱除害(去掉)
曾: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曾经)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
寻:寻蒙国恩(不久)
寻之无所得(寻找)
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沿着,顺着)
夙:夙遭闵凶(早时)
夙兴夜寐(早晨)
见:慈父见背(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关系,可译为“我”)
非独蜀之人士及而州牧伯所见明知(看见)
曹傀请见(谒见)
薄:日薄西山(迫近)
如履薄冰(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
薄田几亩(土地贫瘠)
不薄今人爱古人(轻视)
四、 词类活用
1、 臣少多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2、 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的)
3、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词作状语,相犬马)
4、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名词作状语,向上)
5、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伍尺之僮(名词作状语,在外面,在家里)
6、 夙遭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伤的是常指父母之丧)
7、 猥以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微贱的身份)
8、 凡在故老(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臣)
9、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
10、 臣具以表闻(使动用法,使••••知道)
五、 特殊句式
1、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判断句)
2、 今臣亡国战俘(判断句)
3、 而刘夙婴疾病(被动句)
4、 历职郎署(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5、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状语后置句)
6、 愿乞终养(省略句)
7、 谨拜表以闻(省略句)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 篇3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一)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二)讨论: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忠”和“孝”或“义理”?
(三)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教案点评: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因此,本设计便从思考“情”之内涵出发,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 篇4
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字。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下面我们就来看以孝而著称的《陈情表》。
(解说:可请学生对“孝”字小议一二,以活跃思维,加强感性认识,为阅读本文和解决课后练习三作准备。)
二、解题
1、出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卷三十七。
2、体裁: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
(解说:解题可先停留在题上,弄清“表”的意思,然后由点拨“陈情”直接过渡到文章内容,而将有关作者和背景知识穿插在课文内容品析中,以便于记忆。)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全文,自行圈点加注。提醒学生注意“鲜”“期”“强”“洗”“有”等读音变化的字,以及“闵凶”“见背”“祚薄”“儿息”“逋慢”“盘桓”“希冀”等词语的解释。
②内容与形式梳理。
范读全文,由题目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陈”什么?如何“陈”?
内容梳理:
“陈”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结构梳理:
“陈”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以情动人)。
(解说:以宽泛的讨论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大意,初步了解本文写作的内容及意图,感受“情”的魅力。内容、形式梳理可制作成投影片。)
2、具体研习1~2段
①自由诵读第1段。
A.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
(抓住本段的纲)下面哪些内容属于“闵凶”?
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
B.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解说:把握作者陈述思路,以便于理解、品味和记忆)
提示: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品析:父死母嫁,写“躬亲抚养”的原因;多病不行,写“躬亲抚养”的不易。语言简洁,寥寥数语表现了“躬亲抚养”的艰难、辛酸与劳苦,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张本。
横的方面:外、内
品析:强调“无(鲜)”字,“儿息”虽有却“晚”,可见“门衰祚薄”,祖孙相依为命。“无”“鲜”等写出了人丁不旺、两代孤传的特殊关系。以白描手法见情感的朴素、真挚。
C.哪些语句可见祖孙的相依为命?哪些词语直接写其凄苦?作用是什么?
提示:
相依为命:零丁孤苦――靠祖母之悯惜;抚养(照应“臣无祖母无以……”);夙婴疾病――靠孙子侍汤药(照应“祖母无臣,无以……”)。
凄苦: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
作用:生动地表现其孤苦之情状,令人读而生悲。
D.开头以“险畔”“闵凶”备述孤苦,作用是什么?
提示:层层叙述,极言凄苦,落在“未曾废离”上,为表主旨蓄势。
(解说:教师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参照课文回答,回答同时即解释重点字词句,为词语理解创造语境,不孤立地、割裂地、僵硬地解释、记忆。在回答的同时引用、整理、理解、诵读、记忆,并将品味穿插其中。部分提示可制作投影片。)
②自由诵读第2段。
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提示:二层。第一层叙朝廷征召之殷;第二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按时间顺序)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赴命”(就职)?(采追加问的方式)
提示:
表时间:逮、前、后、寻(解释“逮”和“寻”,积累相关词语)。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孝廉、秀才、郎中、洗马(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提示:
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职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解说:将词句理解、内容探究、语言品味及背诵记忆融合起来,做到读在口中,感在心中,记在脑中。因此穿插在讨论中的朗读必不可少,朗读也成为本课训练的重点。)
3、课堂小结
文章简洁生动、真挚朴实。写自己的遭遇和对祖母的感情,如倾吐肺腑,没有一点藻饰、做作或夸张,于朴实中见至真、至美、至善。语言形式,骈散交用,多用四字短语表情达意。思路清晰,语言机智得体,内涵丰富,惟多读方能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列出“陈情”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背诵。
2、与第1段“未曾废离”照应的地方有哪几处?可见作者的什么感情?
(解说:作业1为识记之用;2为进一步熟悉下文,体察感情。)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 篇5
《陈情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文的文体特征,了解本文作者以及相关的背景情况;
2、梳理本文的文言知识点、本文的成语以及了解古代官职情况,掌握本文的重点
实词和一些虚词。
3、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本文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感受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体会作者凄切婉转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至孝深情,懂得感恩。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成语、重点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至真至诚、凄切婉转的感情。
教学方法: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习。
教具:录音机、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记得《三国演义》吧?这部古典名著不仅给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语言运用的宝贵财富,比如大家熟悉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那么,大家知道吗,徐庶为什么进曹营?(是曹操用劫持徐庶母亲要挟徐庶,为了一个“孝”);那又为什么一言不发呢?(是徐庶临走之时对刘备许下不为曹操设一计的诺言,为了一个“忠”)。可以说,面对一个忠孝两难的选择,徐庶作出了一个比较恰当的决定。而在这以后不久,又有一位古人同样也面临这样一个两难的选择,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古人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陈情表》。
【解题】
本文选自《文选》,是李密向晋武帝上的表文。陈,陈述。表,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
李密,名虔,字令伯,武阳人,西晋文学家。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与祖母相依为命。自幼师从名儒谯周,以文学见称,有辩才,尤精通《春秋左传》。在蜀国曾任尚书郎,曾出使吴国,受到时人称赞。蜀亡后,西晋武帝看重他的才干,征召他为太子冼马。李密不肯应召,于是写了这篇表文。
【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夙遭闵凶。闵,通“悯”。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有,通“又”。
二、古今异义词:
1・九岁不行。古义:不会行走。今义:不可以,不中用。
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古义:成人自立。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3・臣之辛苦。古义:指辛酸苦楚的处境。今义:指劳累的意思。
4・臣欲奉诏奔驰。古义:为国奔走效劳。今义:驾车快跑。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义:申诉苦衷。今义:对某人说
6・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古义:报答。今义: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7・拜臣郎中。古义:上书部的属官。今义:中医医生。
8・除臣洗马。古义:太子的属官。今义:清洗马匹。
9・寻蒙国恩。古义:不久。今义:寻找。
三、词类活用: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3・则刘病日笃。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4・夙遭闵凶。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愁不幸的事。
5・猥以微贱。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6・臣少多疾病。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7・①具以表闻。②拜表以闻。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8・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9・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10・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四、特殊句式:
1・而刘夙婴疾病。主语“刘”是行为的被动者;婴,被……缠绕,被动词。
2・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②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判断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非,不是。
3・实为狼狈。判断句,用动词“为”表示肯定判断;为,是。
4・本图宦达。判断句,用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本来是。
5・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
6・①具以表闻(之)。 ②拜表以闻(之)。省略句,省略宾语,这两处都指“皇上”。
7・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宾后置。
8・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宾后置。
五、固定句式:
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
2・有所希冀。 “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六、成语:
1・孤苦伶仃: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
2・茕茕孑立: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3・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在一起互相安慰。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吊,安慰。
4・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薄,迫近。
5・气息奄奄: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
6・朝不谋夕: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
7・乌鸟私情: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时候说小鸟能反哺老鸟。
8・结草衔环: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衔环,古代神话小说记载:东汉杨宝救了一只黄雀,某夜有一黄衣童子来见杨宝,把四枚白环给他,并对他说要让他的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古官名)。后杨宝子、孙、曾孙果真显贵。
9・皇天后土:古人对天地的尊称。
10・人命危浅: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
七、古代官职知识:
(1)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bì)、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拔擢、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chǐ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官员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如摄政)、权(临时代职)。
(2)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 14、罢,革除官职。 15、复,恢复旧职。
【整体感知】
题目叫“陈情表”,那么,是谁“陈情”,他向哪个人“陈情”,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为什么要“陈情”,“陈情”的内容是什么?陈情的目的是什么?他怎么“陈情”,请尽量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李密陈情(介绍李密,见前文);他向晋武帝陈情(介绍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陈情的背景,“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做官;陈情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或请求辞官回家奉养祖母;陈情的方法,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陈情表》执教思路
《陈情表》是晋朝名士李密用血泪写成的千古孝文,学习本文的重要目标便是“孝”。好的语文课,应是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应是提升人文精神与培养综合能力的高度融合。在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重点思考了以下内容:
1・积累,阐发
语文的积累在于平时,语文的阐发在于一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逐步形成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法,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积累融会,在一时阐发出来,便是一个崭新的语文世界。6分钟“我讲感悟最深的亲情故事”,就是学生在关照生活的基础上,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前提下,为配合本课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厚积薄发”。
2・感受,品味
阅读经典作品,品味语言非常重要。在阅读中,体味人生思想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人生,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思想之美,深化语文情感,发挥想象力,提升审美境界。语言形象是任何影视表演永远取代不了的东西,所以,品读语言,感受形象是教学的必备环节。在课堂上,我先放《陈情表》一文的录音,然后让学生声情并茂的齐读全文,分读文段,重点读全文要句,讲译自己感受最深的文章语句,在感受理解全文语言的基础上去感受语言形象,领悟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塑造的形象进行心灵的碰撞。真正使学生走进了文本,用心灵触摸了语言形象。
3・思考,领悟
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精神内涵,探讨人生价值与时代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形成思考质疑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反思性与批判性,共同思考,相互提高。课堂就是师生质疑,探讨,思考,领悟的最佳场所。为此,我设计了3道题:①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作者为何说成是“慈父见背”,“舅夺母志”?②作者为何要从自己幼年的坎坷不幸说起?③联系当时背景思考,作者为何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要求?这几个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探讨了什么是“孝”,为什么要“孝”,怎样才是“孝”的问题,这都是围绕思考领悟文章的中心主旨而进行的。在此基础上,又把甲骨篆书“父” “母” “教” 3字展示给大家,再次让学生从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中去感悟古人造字是怎样认识“孝”的。这样,通过问题的探讨与领悟,既使学生深入了文本,又使学生挖掘了文本内涵的深度。
4・应用,拓展
在学习生活中,正确有效的运用语文知识,增强文化意识,关注现实生活,尊重理解多元思维。通过实践运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课堂上,我结合文本中心设计了3道拓展应用题:①让学生根据上联撰写下联。(1)羊羔跪乳情深。____(2)人有无孝天地君亲师。____(3)慈父严母风风雨雨见真情。____②根据前边提供的语句进行扩写。“老牛舐犊,乌鸦反哺”。白发写下你的沧桑,皱纹镌刻你的世界,面对您,我想说:____③母亲节到了,请你为母亲发一条手机短信。――这些活动是结合高考题型并围绕文本中心而展开的,虽然设计的有些难度,但同学们活跃的思维,敏捷的应答,深情的表述,都反映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发现,创新
注意思考深入文本,发现重要问题,培养探究意识。怀着强烈的兴趣与激情,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课堂上我让学生进行了“返回历史”与“回到现实”的几个题目的.换位思考。引用《古文观止》上的评说和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更使学生对“孝”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而提升了文本中心的高度。
6・师为编导,生为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改变过于被动学习,机械训练的状态,特别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并阐述个人见解,学会沟通与理解,学会探讨与分享。在调动学生“心”为学习核心的基础上,围绕文本学习中心“孝”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整堂课的“听、说、读、写”训练,都是在突出文本中心,结合高考训练,突现学生主体的基础上进行的,应该说自己展示的是一堂比较真实的语文课。当然,新课程改革要求新的语文课,应该怎么上,如何才能上好,固定的标准不好把握,但是,敢于结合新课改精神,并进行大胆的探索,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共同肩负的历史使命。
《陈情表》阅读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第24――28题(13分)
陈情表(元末明初)简祖英
①臣祖英九岁失怙①,惟慈亲鞠育,逮长知训,冀或用世,以酬罔极之恩,臣之志也。向叨食元 ,为何左丞参佐,适值三山强寇②,剽掠广城,一门妻女,死节五人;而老母陈氏,为所拘囚。臣祖英隐忍不能即死,其有愧石苞殉国③也多矣。
②兹遇圣朝维新,征讨不服,率土效顺,咸蒙嘉休。乃者三山逆寇,悉婴铁锁,臣母得以生还,虽臣祖英不孝之罪固所难逃,而得以展区区乌哺情私者,陛下之赐也。臣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铭感圣德,彻于肝肺,虽九死其能报耶!陛下又复甄录④,寄以民社⑤,此正臣殒首效命之秋也。而臣俯顾自惭,不敢拜命者,以罪戾已深,不宜职在民牧。
③钦惟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以仁心怀远人,匹夫无有不获之愿。况臣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④今臣四十有九,老母年八十有一。鹤发垂堂,西山之日已薄;弃亲赴任,不孝之罪弥深。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果尽奉欢之期,然后复求仕进,以尽忠罄节,非惟遂人子之私,亦圣朝孝理之道也。
【注释】①失怙:死了父亲。 ②三山强寇:指元末起兵于三山(今佛山)的邵宗愚割据武装,被何左丞所灭。 ③石苞殉国:石指石奢,苞指赵苞。石奢:楚昭王相,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自刎而死。赵苞:鲜卑侵略汉国,把汉将赵苞的母亲置于阵前,赵苞仍按时进击,他母亲和妻子都被鲜卑杀害,赵苞随后呕血而死。④甄录:甄别录用。 ⑤民社:此指地方官。
24・本文借鉴了蜀汉末西晋初(填人名)的《陈情表》。(1分)
25・第1段用了“石苞殉国”的典故,对其分析不恰当是(2分)
A・陈述隐忍苟活的惭愧。B・表明忠孝难全的矛盾。
C・解释食元俸禄的原因。D・表达家国兼爱的情怀。
26・对2段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乌哺情思,陛下之赐”,表达对明朝饶恕自己罪过的感恩。
B・“母子离散复完”、“罪戾已深”,旨在说明不就任的原因。
C・“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深切表达对不孝罪过的惭愧。
D・“殒首效命之秋也”,表达死后也要为朝廷奔走效命的忠心。
27・分析第3段是怎样说理的。(4分)
28・“表”起先只用于“陈情”,以第4段为例说明这种“表”的特点。(3分)
答案:
24・1分李密(李虔,字令伯)
25・2分C
26・3分B
27・4分
【答案示例】本段先摆出圣朝“以孝道治天下”、“以仁心怀运人”的大道理,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写法,举如“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的历史和“匹夫无有不获之愿”的普遮事实;在这个前提下指出自己曾侍奉元朝陷母于危境的不孝之举及“母年愈耄、孤苦特甚”的现实情况;最后希望皇上收回成命。这样,本段的说理,逻辑严密,有礼有节。(4分)
28・3分
“陈情表”是臣子向君主陈述情怀、表明心曲的一种文体。臣子向皇上表达忠心和为国效命的诚意,要动之以情;要帝王接受自己的请求,又要从其心理需求出发晓之以理。本段先把自己的年龄与母亲对比,说明尽孝时日短尽忠时日长。以“西山之日已薄”喻母亲生命衰落,既打动皇上,又言自己报效圣朝有日,“人子”之私与“圣朝”之道兼顾,道理显豁。同时,整散结合的句式,使语意凝练又感情热切,使陈情鞠尽其意,增加了说服力和抒情性。
按以下三个方猫评分:内容上的特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主要是动之以情);形式上的特点
(对比比喻的手法、骈散结合的句式);为什么用这样的形式表达这样的内容。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 篇6
一、说教材:
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课程中要落实核心素养,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将核心素养渗透到各个环节中。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的抒情散文。前面学的三篇分别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王勃的《滕王阁序》、庄子的《逍遥游》,这三篇都是作者有感而发,借人、事、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怀,而《陈情表》是晋朝的社会名士李密向晋朝的新任皇帝司马炎抒发自己因祖母生命垂危而不能就职的先尽孝后尽忠的情怀,抒情的对象是皇帝,措辞上就要更加委婉含蓄。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过语言关,积累文言知识,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深入一层,把握文中抒发的情感及抒情的方式。
本文用三课时来学习,第一、二课时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指导学生背诵,第三课时小结全文,分析文中蕴含的多种情感,领会精彩的论辩艺术,赏析写作手法。本教学设计是第三课时的。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的普通中学,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比较差,学习意识淡漠。教学中,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要求过高,要低起点小步子。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学生有了前面所学知识的积累,加上老师的指导点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分析理解文中蕴含的多种情感。
2、领会本文精彩的论辩艺术。
2、赏析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事的构思艺术
过程与方法:
疏通文意,分析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对祖母至真至诚的孝心,并转化为自己的一种情怀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作者的孝情和忠情,学习作者的孝心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从感化入手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示人以弱的论辩艺术
二、说教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与备课组老师多次讨论修订而成。
1、讲解法: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老师要作必 要的讲解,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
2、点拨法:学生在思维过程中遇到障碍的地方,老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拨开云雾,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
3、探究法:对于文中的难点,让学生讨论探究,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火花,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本文是本单元最后一篇文章,前面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自主学习,对问题形成自己初步的观点,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讨论探究法:新课标要求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把难点下放给学生,让学生讨论,积极参与,在思维的碰撞中有所收获。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忠孝难两全。晋朝的社会名流李密很小的时候父死母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祖孙两人相依为命。可李密遭遇到了一件烦心事,一方面是官府催促他就任太子洗马一职,一方面是九十六岁高龄的祖母刘氏危在旦夕。辞官就是不忠,就职就是不孝。在忠与孝之间该如何抉择?我们在文章中去寻找答案吧。
以李密遇到的两难问题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检查语句翻译:
活动一:检查翻译: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译: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弟弟哥哥,家门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译:我出身卑微身份低贱,担任侍奉太子一职,不是我牺牲生命就可以报答的。
3、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译:如今我是亡了国的低贱的俘虏,卑微到了极点,受到过分地提拔,恩命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企图呢。
4、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译:我希望怀着乌鸦反哺般的私情,乞求奉养祖母到终年。
5、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译:我没有祖母,就后不到今天;祖母没有我,就无法颐养天年。我们祖孙两人,相依为命,正因为这种特殊的`感情我不能停止奉养祖母而远离。
通过检测,了解学生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学生精准翻译文言语句。
(三)整体感知,分析理解作者的情感:
活动二:本文是臣子李密呈给晋武帝司马炎的倾诉衷情的一篇表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李密写这篇表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文中到底倾诉了哪些衷情呢?
明确:
陈情目的:尽孝,侍奉祖母,不去做官
倾诉衷情:
苦情:父死母嫁,孤苦多病,内外无人,相依为命
两难之情:进退两难,就职与祖母供养无主矛盾
孝情:以孝治国 供养祖母
忠情:忠诚 两全办法:先孝后忠
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作者所陈的情是本文的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理解所有的情中孝情和忠情是关键,为下文的分析做好铺垫。
(四)合作探究,研讨论辩艺术
理解本文精彩的论辩艺术是本文的一个难点,通过讨论探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降低难度,也是重视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一种方式。
活动三:晋武帝读完奏章后,仿佛看到李密泣涕零落地站在自己面前,便喟然长叹:“密不空有名者也!”并“嘉其诚款,赐奴婢两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特批了他的请求。那么,李密是怎样通过“陈情表”说服晋武帝让自己为祖母尽孝的?
明确:(1)动之以情:孝情、忠情
(2)晓之以理:法理:以孝治天下
事理:理性节制,先孝后忠
(3)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孝治国,李密身体力行,符合时代的主旋律
(4)示弱法:李密敢在强大的晋武帝面前坦露自己的家庭悲苦,坦露自己的一片忠诚之心,卑己敬人,把自己弱的一面展示出来,以此博得别人的同情与理解,达到终养祖母的目的。
(五)拓展延伸:
本文李密说话的方式值得我们深思,在今天的社会我们怎样交际呢?学以致用,探讨交流的方式方法,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四:本文语言极其委婉谦恭,比如“慈父见背”“猥以微贱”“犬马怖惧”等等。有人认为在个性张扬的今天,这种说话的方式太过保守是不可取的,你认为呢?
明确:李密陈情的对象是晋武帝这样一个很特殊的人物,他采用这样的语言方式博得晋武帝的同情,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样说话,对人格没有任何的损害。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要清楚交际的目的,为达到这个目的,只有不损害人格、国格,采用一些委婉的说法,外圆内方,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孝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今天的我们怎样做算是尽到了孝心?当忠孝二者冲突时,你会怎么做?
通过背诵,加深印象,深入体会文章的魅力。
学习本文,学生零距离触摸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的“孝”道,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体力行,让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植于学生心中,传承并发扬,很好地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关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目标。
(七)课堂小结:
自古忠孝难两全。李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地解决了了这一问题,跨越千年的时空,成为千古传颂的经典。百善孝为先。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作为华夏子孙,要传承并发扬这种孝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争做尊老爱幼的典范。
小结再次强调孝道,突出了主题。
五、说板书设计:
陈情表 李密
人:李密(臣)晋武帝(君)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事:供养祖母,辞不就职 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情:孝情---忠情 辩 示弱法
理:以孝治国,先孝后忠 语言委婉
板书突出了主题,体现了本文的重难点,对学生理解本文有指导意义。
六、说教学评价
本节教学设计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以“孝”贯穿始终,结构完整,重点突出,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将语文课的核心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比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的目标。在研讨论辩艺术这一环节,学生预习不充分,认识有限,气氛不够热烈,还需要老师的启发引导。教学中,作为教师自己在评价方面总觉得不尽如人意,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 篇7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
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一)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 篇8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
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一)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二)讨论: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忠”和“孝”或“义理”?
(三)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教案点评: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因此,本设计便从思考“情”之内涵出发,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标 :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时数: 3 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委婉的方式。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 篇9
一、课文悟读
本文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中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真挚地表达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感情,详尽婉转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文章将诉情之语与陈理之言交融一体,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本文交错出现了几种感情:处境狼狈的忧惧之情,对晋武帝催逼就任的不满之情,对祖母的孝顺之情。如奉诏,则是不顾相依为命的祖孙之情;如顺私情,又陈述苦衷而不被允许。况且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如果坚持不从新朝天子的命令,便容易被怀疑为坚守名节,蔑视当朝,恐怕要被视为心怀不满,图谋复辟的贼子贰臣了。因此在爽快明言之后,李密便语带感激地表达出以“我”“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的身份,承皇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待遇,“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的忧惧之情,但理在情中。而今,九十有六的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病榻之前惟有他一人常“侍汤药,未曾废离”。在下文中,作者又一次对这种感情作了照应:“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此情之下,要让李密撇开祖母远去,实在是天理良心所不容的。作者就是这样将感情真真切切地表露出来,在人听来既合乎情,又达于理。文章的第4段,李密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所以,“愿乞终养”。即先尽孝后尽忠,亦合情合理!晋武帝阅其表后,竟赞扬他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但停诏,而且给予优厚待遇: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从这惊人的效果中,足见这篇奏表写得多么成功。
二、亮点探究
1.用词委婉、感情真挚。
探究学习:陈情,述说自己的心情境况。表,向皇帝上书陈述请求的一种文体。此表是西晋初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写的。三国后期,魏的实权落在司马氏手里,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代魏即帝位,改国号为晋,年号泰始。在此之前两年,蜀汉(刘备建立的政权)已经灭亡(孙吴到公元280年才灭亡),李密的家乡由晋统治。李密有学问,所以晋武帝想征他做官。李密原是蜀汉的旧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又因为司马氏阴险多疑,前朝的臣子改事新朝难免有戒心,所以他要坚辞。《陈情表》所面对的是晋武帝这个特殊人物,所写的又是他最为敏感的问题。文中作者用了不少委婉之词,比如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背”,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又如“猥以微贱”“犬马怖惧”“伏惟”等,以典雅谦恭的语言,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面表明自己的心迹。特别到结尾处,简直是含泪哀求的语气,并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誓,忠爱之情溢于言表,出现在武帝面前的俨然是一个活脱脱的忠臣形象,终于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
2.语言骈散并用。
探究学习:借着排比、对偶句式整齐而和谐的节奏,反复地强调语意,情感也得以加强,往往通过内容上的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来表达情绪上的起伏变化。例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内容的对立,突出了李密无所适从的心态。又如“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通过“祖母”与“臣”的两情依依、相辅相成,突出了李密的拳拳孝心。
3.以四字句为主,间以长短句。
探究学习:参差错落的句式,不仅音节、语气有缓有急疏密有致,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情感。作者在写到应诏与奉亲的矛盾时,一连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朝廷催促甚急“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但“刘病日笃”,使他不能成行。所以,他处在“欲奉诏奔驰”和“欲苟顺私情”的“进退”之间,状况“实为狼狈”。短促的节奏,反映出异常紧张的情势,有效地突现出从皇上到地方官征召的急切心情,又表现出李密无所适从的矛盾心理。
三、选题设计
“忠”“孝”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内涵,请同学就当今社会里如何理解“忠”和“孝”谈谈自己的看法。
研究方法:
(1)比较法。可将本文与《郑伯克段于鄢》《狱中上母书》等作比较阅读,从中揭示规律。
(2)情境探究法。可联系具体的背景和情境进行分析。
参读书目:
(1)《郑伯克段于鄢》。
(2)《狱中上母书》。
(3)《家训粹语》。
(4)《汉书・董仲舒传》。
(5)《礼记・礼运》。
[1]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从了解李密所处的时代入手,理解他为什麽向晋武帝陈情,“乞愿终养”、“辞不赴命”。
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掌握一些成语和习用语。
【教学设想】
1、本文语言富于节奏和感情色彩,应让学生熟读并疏通文字。
2、了解这一时期特定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全文。
3、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读,学生散读。
二、有关情况介绍。
1、晋武帝为何要征召李密?
2(晋武帝司马炎于公元263年建立了西晋王朝。为了稳定民情,笼络人心,对于西蜀的名人贤达,或征召他们到洛阳供职,或任命他们留在中原的子孙做官。晋武帝下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
2、李密为什麽要委婉陈情?
2(李密在西晋建立前,曾在蜀国做官。作为一个“少仕伪朝”的“亡国贱俘”,四次被征召,四次拒绝,很容易使晋武帝产生疑忌,会以为李密怀念蜀汉,不满新朝。而这是一种违抗圣命大逆不道的行为。在逼迫甚急的情况下,李密上表陈述情由,叙述自己不幸的身世,说明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
三、教师指导学习课文。
1、点拨疑难字、词。
鲜――少废――停止察――举荐
除――拜授官职矜――注重、崇尚擢――提拔
过――过分盘桓――徘徊
2、概括每段大意,说说各段之间的联系。
2(第一段――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开篇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个字概括幼年时期的不幸遭遇,落笔十分凄楚。接着写“险衅”、“闵凶|的具体内容:“六月”丧父,“四岁”母亲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然后叙述家庭的孤独单薄,叔伯兄弟,远近亲属,一概没有,只有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段末点明“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暗含为了尽孝无法应诏之意。)
(第二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和自己的进退两难。首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朝廷的忠,再叙述多次征召的经过,段尾以“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来说明自己欲仕不能,忠孝难全,进退两难的境地。)
(第三段――述祖孙更相为命的关系,说明自己并非欲全名节而辞不赴命。本段一开始就摆出圣朝的施政纲领:“以孝治天下”,那么自己有祖母需要照顾,理应留在祖母身边,以尽孝道。又贬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最后申述不能奉诏就职的原由。祖母病情严重,生命垂危,“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这些都是实情,显得真切感人。)
(第四段――恳请晋武帝批准终养祖母的要求。本段换一个角度陈述理由:“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一“短”一“长”的对比,说明奉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朝廷。接着明确提出自己的请求,最后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作结。)
3、李密陈情的目的是什麽?作者抓住什麽来打动晋武帝?
2(能够为祖母尽孝,拒绝征召,又能得到晋武帝的恩准和谅解,免去疑忌和杀身之祸。作者抓住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用“孝道”打动晋武帝,使晋武帝不得不承认他善于为自己辩护,并宽容了他。)
4、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2(A、排偶句的运用,有不少是为了通过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的内容,来强化情意的表现。)
例:“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循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内容的对立,将尽忠与尽孝的矛盾强化,突出进退两难的处境。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劲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通过上下、左右、内外的相辅相成,突出了李密孤苦零丁、无依无靠的情景。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刘之日短。”通过时间“长”与“短”的比较,巧妙地提出了一个先尽孝后尽忠的两全其美的办法。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通过“生”与“死”的对举,表明了一定要报大恩的决心。
2(B.练达而概括的四字句连用,对制造情势、渲染气氛起了很大的作用。)
例:“诏书切峻,责臣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如星火”一连六个四字句,三层排比,短语迫促,一气呵成,造成一个上责下催,透不过气来的紧急气氛。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一连四个四字句,借比喻,用夸张,将祖母刘危在旦夕的情势形容殆尽。
积累成语:
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进退狼狈日薄西山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气息奄奄更相为命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 篇11
1、一读课文,弄清字词的读音。然后点击以下网址,先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疏通本文文字,弄清大意:
2、朗读课文第一段,看《“人性”与“奴性”之间的“陈情”》一文。
3、学生讨论: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如答不出,可登陆下述网页,看看老师的看法:
4、分组朗诵课文2-4,讨论交流疑难,理清全文思路,弄清: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如弄不清,可参阅“《陈情表》赏析”:
5、背诵或默写全文:输入电脑中(老师巡视或通过“监控”了解情况)
6、探讨分析艺术特色及本文的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详见《明师对话》中的“学法指南篇”)。
7、口语训练:设置情境,由学生自选一则作答,直接在网页上留言。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具体内容请看相关网址:
8、布置作业 :结合课后练习三,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可参考任继俞的《谈谈孝道》:
或
[1]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 篇12
一、导语设计
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字。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下面我们就来看以孝而著称的《陈情表》。
(解说:可请学生对“孝”字小议一二,以活跃思维,加强感性认识,为阅读本文和解决课后练习三作准备。)
二、解题
1、出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卷三十七。
2、体裁: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
(解说:解题可先停留在题上,弄清“表”的意思,然后由点拨“陈情”直接过渡到文章内容,而将有关作者和背景知识穿插在课文内容品析中,以便于记忆。)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全文,自行圈点加注。提醒学生注意“鲜”“期”“强”“洗”“有”等读音变化的字,以及“闵凶”“见背”“祚薄”“儿息”“逋慢”“盘桓”“希冀”等词语的解释。
②内容与形式梳理。
范读全文,由题目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陈”什么?如何“陈”?
内容梳理:
“陈”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结构梳理:
“陈”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以情动人)。
(解说:以宽泛的讨论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大意,初步了解本文写作的内容及意图,感受“情”的魅力。内容、形式梳理可制作成投影片。)
2、具体研习1~2段
①自由诵读第1段。
A.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
(抓住本段的纲)下面哪些内容属于“闵凶”?
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
B.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解说:把握作者陈述思路,以便于理解、品味和记忆)
提示: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品析:父死母嫁,写“躬亲抚养”的原因;多病不行,写“躬亲抚养”的不易。语言简洁,寥寥数语表现了“躬亲抚养”的艰难、辛酸与劳苦,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张本。
横的方面:外、内
品析:强调“无(鲜)”字,“儿息”虽有却“晚”,可见“门衰祚薄”,祖孙相依为命。“无”“鲜”等写出了人丁不旺、两代孤传的特殊关系。以白描手法见情感的朴素、真挚。
C.哪些语句可见祖孙的相依为命?哪些词语直接写其凄苦?作用是什么?
提示:
相依为命:零丁孤苦――靠祖母之悯惜;抚养(照应“臣无祖母无以……”);夙婴疾病――靠孙子侍汤药(照应“祖母无臣,无以……”)。
凄苦: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
作用:生动地表现其孤苦之情状,令人读而生悲。
D.开头以“险畔”“闵凶”备述孤苦,作用是什么?
提示:层层叙述,极言凄苦,落在“未曾废离”上,为表主旨蓄势。
(解说:教师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参照课文回答,回答同时即解释重点字词句,为词语理解创造语境,不孤立地、割裂地、僵硬地解释、记忆。在回答的同时引用、整理、理解、诵读、记忆,并将品味穿插其中。部分提示可制作投影片。)
②自由诵读第2段。
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提示:二层。第一层叙朝廷征召之殷;第二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按时间顺序)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赴命”(就职)?(采追加问的方式)
提示:
表时间:逮、前、后、寻(解释“逮”和“寻”,积累相关词语)。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孝廉、秀才、郎中、洗马(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提示:
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职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解说:将词句理解、内容探究、语言品味及背诵记忆融合起来,做到读在口中,感在心中,记在脑中。因此穿插在讨论中的朗读必不可少,朗读也成为本课训练的重点。)
3、课堂小结
文章简洁生动、真挚朴实。写自己的遭遇和对祖母的感情,如倾吐肺腑,没有一点藻饰、做作或夸张,于朴实中见至真、至美、至善。语言形式,骈散交用,多用四字短语表情达意。思路清晰,语言机智得体,内涵丰富,惟多读方能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列出“陈情”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背诵。
2、与第1段“未曾废离”照应的地方有哪几处?可见作者的什么感情?
(解说:作业1为识记之用;2为进一步熟悉下文,体察感情。)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 篇13
一、通假字
1.夙遭闵凶 (通“悯”,怜悯)
2.零丁孤苦 (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常在床蓐 (通“褥”,草席)
4.四十有四 (通“又”,用在整数和余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 (古:不能走路;今:不可以,不中用)
2.举臣秀才 (古:优秀人才;今: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
3.孤苦零丁,至于成立(至于:古:直到……,到了……;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
)(成立:古:成人自立;今:(组织,机构)正式建立)
4.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古:报答;今: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申诉,诉说;今: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
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古:辛酸,苦楚;今:身心劳苦)
7.臣欲奉诏奔驰(古:赶快向前,奔走效力;今:车马等很快的跑 )
8.拜臣郎中(古:尚书部的属官;今:中医医生)
9.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古: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今:数量少)
10.岂敢盘桓(古:犹疑不决的样子;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逗留)
11.除臣洗马(古:太子的属官;今:清洗马匹)
1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古:进退两难;今:狼和狈 )
13.寻蒙国恩 (古:不久;今:寻找 )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的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名词作状语,向上
(二)名词作动词
1.且臣少仕伪朝 名词作动词,做官
2.臣少多疾病 名词作动词,生病
3.举臣秀才 名词作动词,做秀才,为秀才
4.举臣孝廉 名词作动词,做孝廉,为孝廉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夙遭闵凶 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2.猥以微贱 形容词作名词,微贱的身份
3.沐浴清化 形容词作名词,清明的政治教化
4.凡在故老 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
5.愿陛下矜悯愚诚 形容词作名词,诚心
(四)形容词作动词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2.则刘病日笃 形容词作动词,加重
(五)动词作名词
臣之进退 动词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六)使动用法
1.臣具以表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2.无以终余年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结束
3.保卒余年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终了
四、一词多义
1.以
① 臣以险衅 连词,因为
② 猥以微贱 介词,凭借
③ 臣具以表闻 介词,用
④ 谨拜表以闻 连词,表目的
⑤
伏维圣朝以孝治天下 介词,用
⑥ 臣以供养无主 连词,因为
2.于
① 急于星火 介词,比
② 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介词,对向
3.之
① 外无期工强近之亲 助词,的
② 臣之进退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少
① 少多疾病 年岁小
② 解鞍少驻初程 稍稍
③ 少仕伪朝 年青时
④ 一时多少豪杰 多少
5.志
① 舅夺母志 志向
② 听臣微志 愿望
③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做标记
④ 寻向所志 标志
6.应
①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照料
②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回答
7.婴
① 夙婴疾病 缠绕,被缠绕
② 举婴,欲投之河 婴孩
8.矜
① 犹蒙矜育 怜惜
② 不矜名节 自夸
③ 棘矜 矛、戟等武器的柄
9.悯
① 夙遭闵凶 通 “悯”,可忧患的事
② 悯臣孤弱 怜惜,悲痛
10.薄
① 门衰祚薄 浅薄
② 日薄西山 迫近,靠近
③ 厚古薄今 轻视,看不起
11.期
①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一定的期限
②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约定,约会
③ 良剑期乎断 希望,要求
④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一周年,一整月)此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12.疾
① 而刘夙婴疾病 病(一般的生病)
② 凡牧民者必知其疾 痛苦,疾苦
③ 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缺点,毛病
④ 吾疾贫富之不均,今为汝均之 厌恶,憎恶
⑤ 疾风知劲草 迅猛,急速
⑥ 嫉恶如仇 厌恶,憎恶
13.除
① 除臣洗马 授予官职
②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台阶
③ 攘除奸凶 除掉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2.今臣亡国贱俘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4.实为狼狈
5.本图宦达
(二)介词结构后置句
1.急于星火
2.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三)被动句
1.而刘夙婴疾病 (被……缠绕)
2.则告诉不许(不被允许)
(四)省略句
1.谨拜表以闻(之,指陛下)(省宾语)
2.具以表闻(之,指陛下)(省宾语)
3.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省兼语:主语和宾语)
4.除臣(为)洗马(省谓语)
5.少仕(于)伪朝(省介词)
(五)固定句式
1.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例: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2.既……终……:既……又……;既……也…… 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了解文言知识;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以及文章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方法:作为教读课,选择串讲的方式,突出朗读,以期能做到既落实知识,又能体会文章之美。课时安排为两课时。要重点做好预习工作。
教学步骤:
一、以苏轼的评论导入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二、预习检测
1、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ǐn)凶 终鲜(xiǎn)兄弟 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贱 责臣逋(bǔ)慢 犹蒙衿(jīn)育 宠命优渥(wò)
C、岂敢盘桓(huán) 有所希冀(yì) 日薄(bó)西山 除臣洗(xiǎn)马
D、逮(dǎi)奉圣朝 过蒙拔擢(zhuó) 门衰祚(zuò)薄 更(gēng)相为命
分析:B责臣逋(bū)慢, 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
听课文读音,注意字词读音
2、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
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职之意,或称“到…当…官职”。
3.理解题目“陈情表”:谁在“陈情”、 向谁“陈情”、 为什么要“陈”、 如何“陈”
三、作者介绍和背景介绍
学生读以下文字,了解相关背景,以利于学习。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四、梳理课文
(一)第一段:
1、先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的字的解释: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2、问题串讲: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
(1)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学生讨论,明确:夙遭闵凶
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
(2)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横的方面:(外、内)
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翻译下列红色词语和句子: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舅夺母志 悯臣孤弱
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
至于 成立
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
(二)第二段:
1、朗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字体的解释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自由诵读第2段
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明确:
二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
明确:
表时间:逮、前、后、寻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
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明确: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3、翻译红色词语和句子
逮奉圣朝 ,沐浴清化。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供养无主 除臣洗马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
告诉不许
(三)第三段(具体研读):
1、同上: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串讲
1)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提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C、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2)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
A、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B、“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
3)品味2、3层,看本段的语言特点
A、“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B、“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四)第四段:
1、同上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具体研习第4段
1)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愿乞终养”
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尽节”“报养”――忠孝两全
3)用语有什么特点?
“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4)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五、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六、梳理课文结构
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 二段: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 愿乞终养
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职 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七、艺术特色
1、融情于事。
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八、讨论课后练习
九、字词整理
2 .古今异义:
至于:到 成立:长大成人 辛苦: 辛酸苦楚
告诉:申诉 不行:不能行走
3 .通假现象:
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蓐 :同“褥”,草褥子
4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判断句: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6.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7.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十、说话训练:
学生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例如:一学生家长因家庭经济拮据, 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十一、讨论:
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附: 谈谈孝道
作者:任继愈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中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中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程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得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子孝慈的最高原则是“孝”。相传古代圣王多是造福氏族的领袖。国家组织被看作氏族组织的扩大。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思想体系。这种高度抽象概括意义的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几千年来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当然也不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农,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安土重迁,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古代职业世袭,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古人生活于家庭之内,子女对父母要“晨昏定省”。古代父母与子女不是平等的地位,片面义务,所以“天下无不是父母”。古代婚姻不考虑子女双方的感情因素,只凭父母之命即可组成婚配。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双方的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把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地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治乱,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 篇15
第一课时【预习指导】一、 文体介绍: “表”,意义同“疏”,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李密和他的《陈情表》:三、课文预习1. 给加粗字注音: 险衅( )祚薄( )茕茕孑立( )床蓐( )拔擢( ) 优渥( )猥劣( )陨首( )希冀( )逋慢( ) 2. 给下列句子断句: ①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②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③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④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课堂展示】1、 虚词2、 实词3、古今异义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②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③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当堂训练】1. 一词多义理解 ① 言 a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c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 d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e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f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g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h 静言思之 ② 志 a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b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 《齐谐》者,志怪者也 e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f 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 ③ 期 a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b 与老人期,后何也 c 良马期乎千里,不期骥骜 d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e 期年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课堂测试】1.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险衅(xìn) 祚薄(zuò) 床蓐(rù) 茕茕孑立(qióng)b、洗马(xǐ) 逋慢(bū) 拔擢(zhuó) 终鲜兄弟(xiǎn)c、优渥(wò) 期功(qī) 闵凶(mǐn) 逮奉圣朝(dài)d、伪朝(wěi) 矜悯(jīn) 郎署(shǔ) 猥以微贱(wèi)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门衰祚薄 祚薄:福分浅薄。 b.沐浴清化 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c.察臣孝廉 察:考察。 d.形影相吊 吊:安慰。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成立 成立:成人,能自立。 b.沐浴清化 沐浴:蒙受润泽。c.拜臣郎中 郎中:医生的古称。 d.岂敢盘桓 盘桓:徘徊、逗留。4.下列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远涉重洋、寄身美国、茕茕孑立的中国弱女子,要控告有钱有势的美国地头蛇是何等艰难!b.在已经气息奄奄的暮年,他坐在公园的石凳上沉思往事,突然发现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不过是个华而不实、自私自利的小人。c.当一名人质实在是太累了,太紧张了,太朝不虑夕了。d.孤苦伶仃的石家母子,冒着生命危险,把这把七星刀一直保存到解放。【课后作业】(一)必做题抄写、翻译并背诵课文第一段(二)选做题阅读下文,翻译划线句子。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元武县与邻接,有人以 牛依其妻家者八九年,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累政不能决。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此是女婿家牛也,非我所知。”允济遂发蒙,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妻家叩头服罪。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又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守之,允济谓母曰:“但归,不烦守也。若遇盗,当来告令。”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中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曾有行人候晓先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如言果得。远近称之,政绩尤异。
(选自《旧唐书•良吏列传》)注: (zì)牛:雌牛。1. 元武县与邻接,有人以 牛依其妻家者八九年,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累政不能决。2. 又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守之3. 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中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
第二课时【预习指导】分析归纳 1. 本段哪些写到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2. 作者自己对朝廷恩遇抱着怎样的感情? 3. 作者怎样巧妙推脱任职? 【课堂展示】1.虚词2.实词3.古今异义: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4. 词类活用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当堂训练① 朝 a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b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d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e 朝辞白帝彩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f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 ② 后 a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b 天子之妃曰后 c 求太监后 d 子路从而后 e 后遂无问津者 f 恐前后受其敌 g 后天下之乐而乐 ③ 辞 a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c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d 朝辞白帝彩云间 ④ 于 a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c 不拘于时,学于余 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限时检测】1.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译:到了侍奉圣朝之时,我受到清明的政治教化的熏陶。b.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译:先是太守逵察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举荐我为秀才,我因祖母无人供养,都表示辞谢,没有前往赴命。c.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译:陛下特地下达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朝廷的恩宠,不让我再给太子洗马。d.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译:凭我这样的微贱之人,担当侍奉太子的官职,我即使肝脑涂地,也无法报答皇上的恩宠。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未尝废离 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③不矜名节 ④愿陛下矜悯愚诚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c.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d.臣以险衅,夙遭闵凶。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c.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课后作业】(一)必做题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形影相吊。2、臣欲奉诏奔驰,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臣之进退,实为狼狈。3、但以刘日薄西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4、愿陛下矜悯愚诚,_________ ,________,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________。(二)选做题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写一个“亲情”片段,要求使用恰当的描写。
第三课时【预习指导】第三段分析归纳 1. 本段作者间接地阐释了自己的治国纲领,其内容是什么? 2.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治国之道?第四段分析归纳1. 本段交代了全文写作目的,是什么? 2. 作者简单地表明了其理由是什么?课堂展示1.虚词2.实词3.古今异义①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②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随堂练习】1.下列加粗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急于星火:像 b.臣之进退: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无以至今日:没有用来……的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因此2.下列所选成语中“是”的含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a.是可忍,孰不可忍 b.唯命是从 c.是非曲直 d.实事求是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未尝废离 不矜名节 愿陛下矜悯愚诚 a.两个“废”字同,两个“矜”字不同 b.两个“废”字同,两个“矜”字同c.两个“废”字不同,两个“矜”字同 d.两个“废”字不同,两“矜”字不同4.下列加粗词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a.至于成立 b.则告诉不许 c.臣之辛苦 d.实为狼狈5.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b.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c.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d.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限时检测】1.下列加粗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臣以险衅(xìn) 夙(sù)遭闵凶 门衰祚(zuò)薄 日薄(bó)西山 b.茕茕(qióng)孑立 床蓐(rù) 猥(wěi)以微贱 生当陨(yǔn)首 c.责臣逋(bū)慢 犹蒙矜(jīn)育 过蒙拨擢(zhuó)宠命优渥(wò)d.期(qī)功强近 终鲜(xiǎ n)兄弟 除臣洗(xǐ)马 刘病日笃(dǔ)2.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晚有儿息:子 形影相吊:安慰 b.逮奉圣朝:等到 未曾废离:停止c.寻蒙国恩:寻找 除臣洗马:授与官职 d.刘病日笃:病重 不矜名节:自夸3.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险衅:指命运不好;夙:早时;凶:不幸) b.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背:离开我;背,背离、离开)c.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鉴:借鉴)d.门衰祚薄,晚有儿息。(薄:浅薄。息:子。) 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夙 夙遭闵凶 夙兴以求,夜寐以思b.区区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c.见 慈父见背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d.薄 但以刘日薄西山 薄田五十顷5.下列各句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臣以供养无主, b. 但以刘日薄西山 但愿长醉不愿醒c.且臣少仕伪朝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d.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二州牧伯所见明知【课后作业】(一)必做【背诵课文】(二)选做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1、温习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赏析本文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情于理的构思艺术
3、懂得“孝”的价值观基础上,探讨这篇课文最核心的价值在哪?
教学重难点:
1、领会真挚感情、培养健全人格、引导学生悟出做真人,说真话的“真”的文化内涵,从而领会自由生活的价值,获得生活的智慧。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文本,在领悟李密的孝道忠信和机心重重的说话技巧之外,引领学生思考“真”的背后文化的内涵。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用“谈-读-译-析”的教学方法和大家一起学完了《陈情表》。这篇高中名篇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诉忠情赤胆忠心。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密对祖国的拳拳深情也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感悟,也深深的让我们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及时给予我们的亲人一份微薄但却真挚的回报。
至此,这篇文章的教学任务似乎顺理成章地完成了。那你们学完这篇课文以后,无非是觉得李密很真挚,很孝顺祖母,说话很有技巧,最终说服了晋武帝。我们的学习也好像得以圆满解决。很明显,这是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然而,这篇课文最核心的价值就止于此吗?
二、回顾旧知
1、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大家现在能概括出李密在《陈情表》里的“陈情”的方法吗?
明确:融理于情、融情于事
思维导图:
动之以情:不幸遭遇,诉祖孙之情――进退狼狈,诉两难处境
晓之以理:孝治天下,找理论依据――先孝后忠,想办法解决
最终保全自身的安全,求得照顾祖母的自由身
3、细思极恐,不单纯是警示大家“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紧迫性,老师在生活里又有一些思考,关乎这篇文章的主旨的思考,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探讨。
①李密真的是一个“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读书人吗?
有限地拒绝、计算着生命的安危,处处恐惧――谎言的真实
②试想,晋武帝如果标榜的是以忠治天下,李密的这篇《陈情表》还能写得出来吗?
对极权的绝对服从乃根本原因,但李密表现得却至诚至性、至情至性。
用真话对抗极权的扭曲,过分的说真话,没有自由意志的真话――真实的谎言
③再来说说被许多人津津乐道的李密的“孝”。全文四段,每一段都有涉及“祖母”的文字。何以反反复复从始至终地说相同的一件事,一样的心情呢?
27次“臣”,换一种形式表达对帝王的忠心而已
小结:
清代的学者文人认为这篇文章“至情至性”,这样看来也就不足奇怪了。在清代极权专制极为怖惧之时,他们的社会境遇跟李密最接近,所以容易引起共鸣。把心毫无掩饰的给你,只为你同情我、爱我,为我做一点点事。
三、课堂延展
1、这篇《陈情表》如果只允许说一句话,你认为作者应当说什么?允许说第二句话呢?允许说第三句话呢?┈┈
依照常理哪些话是必须说的,哪些话是不应当说而被说了出来,从而领会作者的“犬马不惧之情”何其真也?为自由生活的意志,为真情而声声叹息
2、你对“自由”“真”这样的命题有过思考吗?结合现实生活自己,谈谈你的看法?
因为无力,所有执着,让我想起说这句话的熊培云,是从江西农村走出的一位我早年就特别偏爱的作家,他在20xx年出版的《自由在高处》这本书有这么一句话:“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
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是我的人生,我必让它自由。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那些能够带领干军万马的人,未必能带领好自己。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无所成。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厂,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把一生当作自己的远大前程,把当下的每一件枯燥的事情每一句忠言逆耳当作做好,就是通向未来的自由生活的路。
自由不是任性妄为,自由不是执迷不悟,自由不是置别人冷暖妄顾,自由就是自救,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
四、课堂总结
不论怎样上课,采用什么方法,我想,我都想在文本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间构建一个平台,引领大家思考“真”背后的文化内涵,从中获得智慧,而不应止于表层的理解,取椟还珠。
这篇表的教学,学习李密机心重重的说话技巧不该是重点,领会李密的孝道忠信也不是重点;认识古代专制对人的扭曲是重点,领会自由生活的价值是重点,懂得珍惜真实的生活和对你真的人,获得生活的智慧是重点。
国破山河在,因为无力,所以执着
推荐大家两本书――熊培云《自由在高处》《思想国》
五、作业
假如我若为王,请回复一下李密的奏折,字数自由,看你所写的态度和内容。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 篇17
一、课文悟读
本文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中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真挚地表达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感情,详尽婉转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文章将诉情之语与陈理之言交融一体,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本文交错出现了几种感情:处境狼狈的忧惧之情,对晋武帝催逼就任的不满之情,对祖母的孝顺之情。如奉诏,则是不顾相依为命的祖孙之情;如顺私情,又陈述苦衷而不被允许。况且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如果坚持不从新朝天子的命令,便容易被怀疑为坚守名节,蔑视当朝,恐怕要被视为心怀不满,图谋复辟的贼子贰臣了。因此在爽快明言之后,李密便语带感激地表达出以“我”“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的身份,承皇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待遇,“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的忧惧之情,但理在情中。而今,九十有六的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病榻之前惟有他一人常“侍汤药,未曾废离”。在下文中,作者又一次对这种感情作了照应:“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此情之下,要让李密撇开祖母远去,实在是天理良心所不容的。作者就是这样将感情真真切切地表露出来,在人听来既合乎情,又达于理。文章的第4段,李密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所以,“愿乞终养”。即先尽孝后尽忠,亦合情合理!晋武帝阅其表后,竟赞扬他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但停诏,而且给予优厚待遇: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从这惊人的效果中,足见这篇奏表写得多么成功。
二、亮点探究
1.用词委婉、感情真挚。
探究学习:陈情,述说自己的心情境况。表,向皇帝上书陈述请求的一种文体。此表是西晋初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写的。三国后期,魏的实权落在司马氏手里,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代魏即帝位,改国号为晋,年号泰始。在此之前两年,蜀汉(刘备建立的政权)已经灭亡(孙吴到公元280年才灭亡),李密的家乡由晋统治。李密有学问,所以晋武帝想征他做官。李密原是蜀汉的旧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又因为司马氏阴险多疑,前朝的臣子改事新朝难免有戒心,所以他要坚辞。《陈情表》所面对的是晋武帝这个特殊人物,所写的又是他最为敏感的问题。文中作者用了不少委婉之词,比如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背”,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又如“猥以微贱”“犬马怖惧”“伏惟”等,以典雅谦恭的语言,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面表明自己的心迹。特别到结尾处,简直是含泪哀求的语气,并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誓,忠爱之情溢于言表,出现在武帝面前的俨然是一个活脱脱的忠臣形象,终于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
2.语言骈散并用。
探究学习:借着排比、对偶句式整齐而和谐的节奏,反复地强调语意,情感也得以加强,往往通过内容上的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来表达情绪上的起伏变化。例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内容的对立,突出了李密无所适从的心态。又如“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通过“祖母”与“臣”的两情依依、相辅相成,突出了李密的拳拳孝心。
3.以四字句为主,间以长短句。
探究学习:参差错落的句式,不仅音节、语气有缓有急疏密有致,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情感。作者在写到应诏与奉亲的矛盾时,一连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朝廷催促甚急“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但“刘病日笃”,使他不能成行。所以,他处在“欲奉诏奔驰”和“欲苟顺私情”的“进退”之间,状况“实为狼狈”。短促的节奏,反映出异常紧张的情势,有效地突现出从皇上到地方官征召的急切心情,又表现出李密无所适从的矛盾心理。
三、选题设计
“忠”“孝”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内涵,请同学就当今社会里如何理解“忠”和“孝”谈谈自己的看法。
研究方法:
(1)比较法。可将本文与《郑伯克段于鄢》《狱中上母书》等作比较阅读,从中揭示规律。
(2)情境探究法。可联系具体的背景和情境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