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篇1
文/朱华华
教学重点: (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 。
教学难点 : 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并明确文体)
师: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全班齐背):“李白乘舟将欲 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 厚情谊。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李白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板书课题、作 者)
“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二、诵读并分析课文
(一 )诵读并分析①段
师 :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 四字下标示双横线), 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 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 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师 :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 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板书:缘由)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师: 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 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师: 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 “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 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师: 请男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请一女生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 描绘。
参考: 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 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 风 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 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师: 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师: 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 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 面对现实, 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师: 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 想性格?
明确: “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 双横线)。 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 抗精神。(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 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 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 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师: 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
明确: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 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 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 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 此种理解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允许百家争鸣。不知同学们有 没有留意课后练习第三大题第三小题: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 的仙人盛会呢?
明确: 老师可插入相关背景帮助理解。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抱负, 但他不屑于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而是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 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李白以为 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 供己 消遣的御用词人。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 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 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 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 吴越之际, 写下了这首“留别”诗 ,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 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因而我们亦可以把作者的梦境理解为是对他一年前的宫廷生活的折射。从“一夜飞度镜湖 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 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 酷 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 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及时梦醒即表明 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总之,无论是把梦境理解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还是理解为作者摒弃的宫廷生活,他 们所表现的主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三、迁移
师: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亦接触不少李白的诗歌,请你任选一首, 谈一谈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然后按自己的理解诵读该诗。(幻灯屏幕上摘选的 四首可供借鉴,亦可另行选择。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讨论,然后再选派代表发言。)
幻灯出示: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将进酒(节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讨论、诵读略)
四、返回课文
师: 经过同学们的评论和诵读,我们明确了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大胆的 夸张、奇特的想象。(板书:大胆的夸张 奇特的想象)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课文,请你谈一谈“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具体体 现在本文的哪些诗句上。(学生回答略)
师:下面请同学们放声地自读课文,要求通过你的朗诵、你的声音来体现李白诗歌的特色 。
(可在下课前2分钟让全班同学尝试着齐声背诵全诗。)
附板书设计 :
梦 游 天 姥 吟 留 别 (李白)
月夜 白昼 傍晚 夜晚
缘由→| | | | → 梦醒 蔑 傲 大胆的夸张
剡溪 山中 洞外 洞中 视 岸
权 不 奇特的想象
清幽 壮美 恐怖 仙乐 贵 屈
(完)
中国基础教育网21世纪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篇2
教学重点: (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 。
教学难点 : 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并明确文体)
师: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全班齐背):“李白乘舟将欲 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 厚情谊。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李白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板书课题、作 者)
“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二、诵读并分析课文
(一 )诵读并分析①段
师 :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 四字下标示双横线), 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 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 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师 :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 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板书:缘由)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师: 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 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师: 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 “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 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师: 请男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请一女生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 描绘。
参考: 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 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 风 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 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师: 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师: 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 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 面对现实, 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师: 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 想性格?
明确: “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 双横线)。 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 抗精神。(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 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 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 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师: 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
明确: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 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 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 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 此种理解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允许百家争鸣。不知同学们有 没有留意课后练习第三大题第三小题: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 的仙人盛会呢?
明确: 老师可插入相关背景帮助理解。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抱负, 但他不屑于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而是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 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李白以为 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 供己 消遣的御用词人。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 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 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 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 吴越之际, 写下了这首“留别”诗 ,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 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因而我们亦可以把作者的梦境理解为是对他一年前的宫廷生活的折射。从“一夜飞度镜湖 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 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 酷 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 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及时梦醒即表明 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总之,无论是把梦境理解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还是理解为作者摒弃的宫廷生活,他 们所表现的主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三、迁移
师: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亦接触不少李白的诗歌,请你任选一首, 谈一谈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然后按自己的理解诵读该诗。(幻灯屏幕上摘选的 四首可供借鉴,亦可另行选择。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讨论,然后再选派代表发言。)
幻灯出示: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将进酒(节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讨论、诵读略)
四、返回课文
师: 经过同学们的评论和诵读,我们明确了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大胆的 夸张、奇特的想象。(板书:大胆的夸张 奇特的想象)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课文,请你谈一谈“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具体体 现在本文的哪些诗句上。(学生回答略)
师:下面请同学们放声地自读课文,要求通过你的朗诵、你的声音来体现李白诗歌的特色 。
(可在下课前2分钟让全班同学尝试着齐声背诵全诗。)
附板书设计 :
梦 游 天 姥吟留 别 (李白)
月夜白昼傍晚夜晚
缘由→||||→梦醒蔑
视
权
贵傲
岸
不
屈大胆的夸张
剡溪
清幽山中
壮美洞外恐怖洞中仙乐奇特的想象
[1]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蔑视权贵,反抗现实,向往仙境,追求个人精神解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一)教学内容
指导诵读,放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注重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加以指导,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难点:诵读方法的指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
该诗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属古体诗,内容并不艰深,学生结合注释和借助工具书,基本读懂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深入理解从而把握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则并不容易。传统教法――教师串讲唱独角或师生双边活动唱双簧,效果不会很佳。
鉴于此,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紧扣课文本身的特点(句式参差:以七言为主,兼含四言、五言、六言、九言;感情丰富:既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又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更凸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同时,也夹杂着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篇幅长短:不似绝句体、律诗体那样短,也不像《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等诗歌那样长,可谓长短适中,易于把握,与一节课的容量也相符),在诵读指导的基础上,切实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大胆让学生进行诵读实践,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去感悟、去体味,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做法。
四、教学媒体设计阐述
(一)充分体现诗情画意。李白这首诗描写梦游天姥的具体景象时,诗人的想象力像天马行空一样无拘无束,想象的羽翼随意飞翔,在笔端展现出了变换万千的景象,创造出了和丑恶现实完全对立的神奇壮丽的境界,炫人眼目,动人心弦。媒体要尽可能地通过音乐(精选风格迥异、优美动听的配乐)、语言(名家配乐诵读)和画面(精心设计每一幅页面,特别是第二段,为了展示李白登山所见包括梦中所见,特精选了大量名山大川的风景图片制作成动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把这种美展示出来。一是为教学服务,把学生带进李白诗歌美妙的意境中去。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二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享受美的熏陶。
(二)对象页面转换的便捷性。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提高媒体的使用效率,考虑到学生欣赏诗歌和朗诵诗歌要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象之间、页面之间,比如,范读的各个片断之间、配音的各种音乐之间转换非常方便,或通过鼠标,或通过键盘左右键,或通过快捷键。
(三)体现媒体设计的充足性原理。现代媒体较传统媒体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但也绝不是媒体使用越新越好、越复杂越好、越多越好。事实上,任何事物总得有个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也是如此,要做到“恰到好处”。那种媒体满堂“灌”的语文课自然热闹非凡、新奇无比,但语文课的特点(语文课应着力表现语言文字的艺术)却失去了。该设计中,不管是导入新课的体现诗人个性的名句动画展示(让学生快速走近李白、了解李白、亲近李白、喜爱上李白)、还是风格各异的配乐曲子的选择(与诗歌中丰富而多样的感情相配合),都遵循着充足性原理:围绕学情而设,充分而且必要。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利用自修课投影或印成讲义发放
资料一:创作背景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征召入京,李白以为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来到了,于是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兴高采烈地到了长安,但仅被任命为供奉翰林,这只是一个御用闲职,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却有幸目睹了最高封建统治集团的昏庸腐败,他那种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的处世态度,和桀骜不驯的顽强性格,招致了权贵们对他的谗毁。不到三年,便以“赐金还山”为名,被玄宗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是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长安的。之后,他又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当他离开山东鲁南游吴越时,写下了这首诗,留赠给他的朋友。整个题目的意思是:把梦游天姥山的情景写成诗,留给朋友作别。
资料二:李白五首诗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行路难三首(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三首(其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 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
《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2、明确预习目的
(1)、了解该诗的创作背景,总体感受李白诗歌雄奇奔放的特点
(2)、借助书下面的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并弄懂诗句的表层意义
(3)、利用早读课放声朗读,做到熟读该诗
预习很重要,一定要到位,否则,上起课来,一者教师点拨相当吃劲,二者学生主体性很难体现,致使上课时师生间总有一种“隔”的感觉,最终可能还会完不成教学任务。
(二)课堂学习
1、导语
同学们,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位大诗人,当他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他悲愤地呼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当他自认为能够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时,他满怀激情地唱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一生酷爱饮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对生活充满了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纵情山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位诗人是谁?他就是我们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2、揭示目标
这节课我们一同来学习最能代表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一首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板书课题)。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蔑视权贵,反抗现实,向往仙境,追求个人精神解放的思想感情。
3、诵读点拨
怎样才能读出感情?这要通过语音的“舒缓徐疾,抑扬顿挫”才能达到目的。请学生诵读该首诗中的几个片断,师生共同评点。(1)感情是什么?(2)哪些字要重读?(3)节奏如何把握?(哪些地方要读得快?哪些地方要读得慢?)
点拨是难点,兹选三个片断分析如下: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四句节奏整齐划一,须读得气势贯通,雄浑有力,“横”“拔”须读得高亢,“倾”要读得柔和而富有深情,表现出天姥山的高峻雄奇,从而突出作者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六字句写诗人惊定时所见,宜舒缓;四字句写诗人惊奇于自然界的伟力,应快读,声调要高昂;七字句写仙境初开,诗人惊喜异常,又须读得舒缓,不过,声调较六字句要高。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是全书的主旨,从这里可以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安能”二字须重读,并适当延长,“摧眉折腰”四字须读得铿锵有力,最后三字节奏要适当放慢。
4、听媒体范读
视时间许可和学生实际情况,或选听,或全听,或反复听。在媒体范读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听、用心体会的同时,在文中进行适当的标注。
5、诵读大比拼
学生听了媒体范读之后,对什么是有感情地诵读,什么叫“舒缓徐疾,抑扬顿挫”,肯定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而且一定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这时,教师一定要及时抓住学生表现出来的这种可贵的热情,运用媒体的便利条件,让学生自选音乐,自选片断,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诵才华。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朗诵过程中的长处,及时予以肯定。
6、再听范读
这时再听范读(可以是一个片段,建议学生跟在后边轻读),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把刚才自己的表现同范读进行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师可相机教育学生重视诵读,多加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
(三)课堂总结
听过之后,对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追求自由和蔑视权贵)和艺术特色(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进行高度概括地点评,并布置背诵全诗的任务。
撰后感:新教材十分注重学生的诵读实践,本课着重使用点拨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重在引导和点拨。至于媒体的使用,本人结合实践,认为一定要把范读、诵读大比拼等页面用足、用巧、用好。因为有快捷键到这些页面,所以操作起来十分方便。从实施效果来看,这样的课目标集中而单一,重点突出,教学层次清晰,学生主体性发挥较佳,因而教学效果良好。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 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3、 了解唐代七言古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 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 鉴赏"梦游"的仙境。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方法:鉴赏、背诵、讨论
教学步骤 和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试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字面上的意思,了解诗歌的脉络
一、 课前引入
1、 李白的故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2、 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二、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史
1、 《诗经》和《离骚》
2、 汉魏五言古诗
3、 唐代诗歌概况
4、 宋代诗歌概况
三、 听读后再朗读课文,引导划分诗歌的节奏和纠正字音
四、 课文学习
1、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争取背诵
2、 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 讨论:诗歌的脉络是什么?(板书)
4、 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五、 小结和课后迁移训练
1、 指名学生小结课文的内容;
2、 结合教读提示,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鉴赏课文,背诵全诗
一、课前引入
二、课文分析:
海 客谈 瀛洲, 烟涛微茫 信 难 求;(2)
航海归来的人谈到海中仙山瀛洲,(大海)烟波浩渺(瀛洲)实在难以寻求;
三山: 蓬莱、方丈、瀛洲,古代传说中东海中的三座仙山。
越人(3) 语 天姥, 云霞明 灭(4) 或 可 睹。
越地人 谈到天姥山, 云霞忽明忽暗 有时能够目睹。
天姥见注(1)
分析: 一难求,一可见,梦游有现实基础。
天姥 连天 向天横(5), 势 拔 五岳 掩 赤城。(6)
天姥山直插云霄遮断天空, 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
五岳: 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 (山 西)、南岳衡山(河南)
天台一万八千丈,(7) 对此欲倒 东南倾。(8)
那高达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对它象要拜倒,向东南方向倾斜。
分析: 以附近极高的天台山相比,更见天姥山的气势不凡。
第一自然段: 写天姥山的位置和地势。
我欲因 之(9) 梦吴越, 一夜 飞度镜湖(10)月。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 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
分析: 开始梦游。
湖 月 照 我 影, 送我至剡溪。(11)
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
谢公(12)宿处 今 尚在,渌(13)水 荡漾 清(14)猿啼。
谢灵运 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分析: 山间水,山中猿。
脚 著 谢公 屐(1), 身 登 青云梯(2)。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
半壁 见 海 日,(3)空中闻 天鸡(4)。
(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
分析: 半山见闻。
千岩万转 路不定, 迷花 倚石 忽已暝。(5)
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千岩: 重叠的山岩。万转: 山路弯曲不断。不定: 没有定向。分析: 山花迷人。
熊咆 龙吟 殷岩泉,(6)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
殷:(yǐn) 雷声,此处用作动词,作"震动"讲。
栗深林兮惊层巅。(7)
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栗:(lì)颤抖,使动用法。惊: 震惊,使动用法。层巅: 重叠的山顶。
分析: 巨兽怒吼。
云青青(8)兮欲 雨, 水 澹澹兮生 烟。
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澹澹: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分析: 水天情景。
列缺(9)霹雳,丘峦崩摧。
电内雷鸣, 山峦崩塌。
丘峦: 山峦。崩: 倒塌。摧: 断裂。分析: 雷电逞威。
洞天 石扉,訇然 中开。(10)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分析: 别有洞天。
青冥(11) 浩荡 不见底, 日月照耀 金银台(12)。
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
分析: 山中楼台。
霓为 衣兮风为马,云之君(13)兮纷纷而来下。
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
霓: 虹的一种,主虹外边的虹,内红外紫,称霓。
分析: 天空降下仙人。
虎 鼓瑟兮鸾回车(14),仙之人 兮列如麻。
老虎鼓瑟啊鸾鸟驾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分析: 仙人众多。
忽魂悸以魄动, 恍(15)惊起而 长嗟。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
悸: 心惊。嗟(jiā): 叹词。
分析: 梦醒惊叹。
惟觉时(16)之 枕席, 失向来之 烟霞。
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分析: 醒来时一切消失。
第二自然段: 详写所游梦境。
世间 行乐 亦如此, 古来万事 东流水(1)。
人世间行欢作乐也象这样虚幻,自古以来许多事情(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此: 指诗人梦游天姥的奇遇。分析: 慨叹人生如梦。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2)
告别你们离去了什么时候回来? 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想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
君: 指东鲁的朋友。且: 将。青崖:青山。分析: 要过神仙日子,去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3)事 权贵,使我不得 开心颜?
哪能低头弯腰去伺候权贵,使我不能够开心开颜。
开心颜: 开心开颜,心情愉快,露出笑容。分析: 游名山胜境,其意在此。
第三自然段: 梦醒后的感想。
四、师生共同讨论鉴赏本文的艺术特点:
(一)、想象丰富。
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二)、构思新奇:
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 作者为表达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不拘一格,让句型多变化,节拍有缓急,显出了一派独特的风格。(七言古诗)
(三)、消极因素:
流露的"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之类的情绪,是当时清高的封建士大夫所共有的思想,表现出消极的一面。
(四)、中心思想:
全诗通过梦游的描绘,写出了作者憎恶封建现实,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表达了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五、小结和作业
六、 板书设计
入梦缘由
梦游历程
梦游天姥吟留别 留别语
仙境出现
梦醒
[1]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蔑视权贵,反抗现实,向往仙境,追求个人精神解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一)教学内容
指导诵读,放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注重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加以指导,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难点:诵读方法的指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
该诗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属古体诗,内容并不艰深,学生结合注释和借助工具书,基本读懂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深入理解从而把握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则并不容易。传统教法--教师串讲唱独角或师生双边活动唱双簧,效果不会很佳。
鉴于此,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紧扣课文本身的特点(句式参差:以七言为主,兼含四言、五言、六言、九言;感情丰富:既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又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更凸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同时,也夹杂着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篇幅长短:不似绝句体、律诗体那样短,也不像《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等诗歌那样长,可谓长短适中,易于把握,与一节课的容量也相符),在诵读指导的基础上,切实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大胆让学生进行诵读实践,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去感悟、去体味,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做法。
四、教学媒体设计阐述
(一)充分体现诗情画意。李白这首诗描写梦游天姥的具体景象时,诗人的想象力像天马行空一样无拘无束,想象的羽翼随意飞翔,在笔端展现出了变换万千的景象,创造出了和丑恶现实完全对立的神奇壮丽的境界,炫人眼目,动人心弦。媒体要尽可能地通过音乐(精选风格迥异、优美动听的配乐)、语言(名家配乐诵读)和画面(精心设计每一幅页面,特别是第二段,为了展示李白登山所见包括梦中所见,特精选了大量名山大川的风景图片制作成动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把这种美展示出来。一是为教学服务,把学生带进李白诗歌美妙的意境中去。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二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享受美的熏陶。
(二)对象页面转换的便捷性。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提高媒体的使用效率,考虑到学生欣赏诗歌和朗诵诗歌要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象之间、页面之间,比如,范读的各个片断之间、配音的各种音乐之间转换非常方便,或通过鼠标,或通过键盘左右键,或通过快捷键。
(三)体现媒体设计的充足性原理。现代媒体较传统媒体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但也绝不是媒体使用越新越好、越复杂越好、越多越好。事实上,任何事物总得有个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也是如此,要做到"恰到好处"。那种媒体满堂"灌"的语文课自然热闹非凡、新奇无比,但语文课的特点(语文课应着力表现语言文字的艺术)却失去了。该设计中,不管是导入 新课的体现诗人个性的名句动画展示(让学生快速走近李白、了解李白、亲近李白、喜爱上李白)、还是风格各异的配乐曲子的选择(与诗歌中丰富而多样的感情相配合),都遵循着充足性原理:围绕学情而设,充分而且必要。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利用自修课投影或印成讲义发放
资料一:创作背景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征召入京,李白以为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来到了,于是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兴高采烈地到了长安,但仅被任命为供奉翰林,这只是一个御用闲职,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却有幸目睹了最高封建统治集团的昏庸腐败,他那种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的处世态度,和桀骜不驯的顽强性格,招致了权贵们对他的谗毁。不到三年,便以"赐金还山"为名,被玄宗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是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长安的。之后,他又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当他离开山东鲁南游吴越时,写下了这首诗,留赠给他的朋友。整个题目的意思是:把梦游天姥山的情景写成诗,留给朋友作别。
资料二:李白五首诗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 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旁, 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 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 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 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 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 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 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 愿接卢敖游太清。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行路难三首(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三首(其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 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
《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2、明确预习目的
(1)、了解该诗的创作背景,总体感受李白诗歌雄奇奔放的特点
(2)、借助书下面的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并弄懂诗句的表层意义
(3)、利用早读课放声朗读,做到熟读该诗
预习很重要,一定要到位,否则,上起课来,一者教师点拨相当吃劲,二者学生主体性很难体现,致使上课时师生间总有一?quot;隔"的感觉,最终可能还会完不成教学任务。
(二)课堂学习
1、导语
同学们,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位大诗人,当他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他悲愤地呼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当他自认为能够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时,他满怀激情地唱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一生酷爱饮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对生活充满了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纵情山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位诗人是谁?他就是我们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2、揭示目标
这节课我们一同来学习最能代表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一首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板书课题)。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蔑视权贵,反抗现实,向往仙境,追求个人精神解放的思想感情。
3、诵读点拨
怎样才能读出感情?这要通过语音的"舒缓徐疾,抑扬顿挫"才能达到目的。请学生诵读该首诗中的几个片断,师生共同评点。(1)感情是什么?(2)哪些字要重读?(3)节奏如何把握?(哪些地方要读得快?哪些地方要读得慢?)
点拨是难点,兹选三个片断分析如下: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四句节奏整齐划一,须读得气势贯通,雄浑有力,"横拔"须读得高亢,"倾"要读得柔和而富有深情,表现出天姥山的高峻雄奇,从而突出作者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六字句写诗人惊定时所见,宜舒缓;四字句写诗人惊奇于自然界的伟力,应快读,声调要高昂;七字句写仙境初开,诗人惊喜异常,又须读得舒缓,不过,声调较六字句要高。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是全书的主旨,从这里可以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安能"二字须重读,并适当延长,"摧眉折腰"四字须读得铿锵有力,最后三字节奏要适当放慢。
4、听媒体范读
视时间许可和学生实际情况,或选听,或全听,或反复听。在媒体范读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听、用心体会的同时,在文中进行适当的标注。
5、诵读大比拼
学生听了媒体范读之后,对什么是有感情地诵读,什么叫"舒缓徐疾,抑扬顿挫",肯定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而且一定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这时,教师一定要及时抓住学生表现出来的这种可贵的热情,运用媒体的便利条件,让学生自选音乐,自选片断,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诵才华。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朗诵过程中的长处,及时予以肯定。
6、再听范读
这时再听范读(可以是一个片段,建议学生跟在后边轻读),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把刚才自己的表现同范读进行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师可相机教育学生重视诵读,多加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
(三)课堂总结
听过之后,对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追求自由和蔑视权贵)和艺术特色(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进行高度概括地点评,并布置背诵全诗的任务。
撰后感:新教材十分注重学生的诵读实践,本课着重使用点拨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重在引导和点拨。至于媒体的使用,本人结合实践,认为一定要把范读、诵读大比拼等页面用足、用巧、用好。因为有快捷键到这些页面,所以操作起来十分方便。从实施效果来看,这样的课目标集中而单一,重点突出,教学层次清晰,学生主体性发挥较佳,因而教学效果良好。
江苏省天一中学 陈志平
[1]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全诗,重点鉴赏诗歌中的景物。
3.情感目标: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等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讲解第三段梦境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诗歌,引入到本课。(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
二.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宝元年,朋友道士吴筠推荐李白,玄宗于是把他召到长安。李白本想借此机会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词臣,并不重用。又受权贵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
四.朗读感知
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教师强调要点――范读――学生朗读)
五.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
1.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或”是“或许”之意。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可以看见。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文做了铺垫。
2.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读一下对天姥山的描写。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姥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描写,其余几句通过五岳、赤城、天台的的对照,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
3.小结:事实上,天姥山只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了。这里运用夸张和衬托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向了梦的境界。
(二)赏析第二部分:梦游天姥
1. 开始“梦游”了,诗人先到了哪里?
明确:剡溪。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们用“入山”(板书)两个字来概括。
2.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入山时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飞”字表现作者急切的心情。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渌水生辉,清猿啼鸣,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板书)。
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开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起来读一下)诗人在这里都写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讨论)
明确:青云、海日、天鸡,山势高耸,早晨光线明丽;暝、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光线由明转暗,显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写仙境的光明灿烂。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们把这部分分成两层,板书――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灿烂。
(三)赏析第三部分:梦中醒来
1.可惜梦不长久,接下来诗人从梦中惊醒,美好的仙境顿时消散。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呢?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抓关键字词)
明确:①“长嗟”“惟”“失”,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②“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梦中的经历可以说是李白人生经历的折射,诗人从听闻天姥,到寻访、登临、遇仙、梦醒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寻、艰难、圆梦、梦碎的过程。世间一切都如南柯一梦,醒来无踪。东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万事皆是如此。由希望到失望,李白借诗歌抒发内心的郁闷。
2.有如此的人生经历,李白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自由讨论)
问题引导:①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消极思想吗?与前边写景部分那句可以照应?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作者什么精神?
明确:“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在现实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访道,从此与官场决裂,就像谢灵运一样,远离黑暗,脚著谢公木屐,徜徉山水。这种举动貌似消极,但李白并没有真正的沉沦,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我们看到李白的傲气和傲骨,表现了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特征。
3.有人认为,梦中仙境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理解可以吗?(开放性探究题)
提示:可以,诗人在险恶的环境中挣扎(山路险恶――尘世艰难),终于发现,自己应该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梦中醒来,若有所失,更是坚定了信念“放白鹿”“访名山”,与官场决裂,超脱世俗。
六、作业设计(见ppt)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这篇诗歌是李白的长篇诗歌,我觉得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首诗,首先应该要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对诗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认识,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通过“整体感知”这个环节理出了诗歌的层次,然后再具体分析。分析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配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力求达到“和谐高效”的效果。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篇7
教学重点: (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 。
教学难点 : 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并明确文体)
师: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全班齐背):“李白乘舟将欲 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 厚情谊。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李白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板书课题、作 者)
“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二、诵读并分析课文
(一 )诵读并分析①段
师 :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 四字下标示双横线), 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 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 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师 :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 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板书:缘由)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师: 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 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师: 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 “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 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师: 请男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请一女生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 描绘。
参考: 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 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 风 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 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师: 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师: 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 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 面对现实, 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师: 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 想性格?
明确: “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 双横线)。 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 抗精神。(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 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 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 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师: 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
明确: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 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 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 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 此种理解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允许百家争鸣。不知同学们有 没有留意课后练习第三大题第三小题: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 的仙人盛会呢?
明确: 老师可插入相关背景帮助理解。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抱负, 但他不屑于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而是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 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李白以为 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 供己 消遣的御用词人。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 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 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 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 吴越之际, 写下了这首“留别”诗 ,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 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因而我们亦可以把作者的梦境理解为是对他一年前的宫廷生活的折射。从“一夜飞度镜湖 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 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 酷 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 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及时梦醒即表明 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总之,无论是把梦境理解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还是理解为作者摒弃的宫廷生活,他 们所表现的主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三、迁移
师: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亦接触不少李白的诗歌,请你任选一首, 谈一谈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然后按自己的理解诵读该诗。(幻灯屏幕上摘选的 四首可供借鉴,亦可另行选择。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讨论,然后再选派代表发言。)
幻灯出示: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将进酒(节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讨论、诵读略)
四、返回课文
师: 经过同学们的评论和诵读,我们明确了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大胆的 夸张、奇特的想象。(板书:大胆的夸张 奇特的想象)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课文,请你谈一谈“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具体体 现在本文的哪些诗句上。(学生回答略)
师:下面请同学们放声地自读课文,要求通过你的朗诵、你的声音来体现李白诗歌的特色 。
(可在下课前2分钟让全班同学尝试着齐声背诵全诗。)
附板书设计 :
梦 游 天 姥 吟 留 别 (李白)
月夜 白昼 傍晚 夜晚
缘由→| | | | → 梦醒 蔑 傲 大胆的夸张
剡溪 山中 洞外 洞中 视 岸
权 不 奇特的想象
清幽 壮美 恐怖 仙乐 贵 屈
(完)
中国基础教育网21世纪(文/朱华华)
[1]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篇8
梦游天姥吟留别 作者:李白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象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梦中,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我)脚穿谢公游山时穿的木屐,亲自攀登直入云霄的天梯(高峻陡峭的山路)。在半山腰就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山顶上可以听到天鸡啼鸣。无数山岩重叠,道路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迷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天黑了。岩泉发出的响声,象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沉啊要下雨了,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闪电迅雷,使山峦崩裂。仙府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殿。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把清风当作马,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成群结队多得象麻一样。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见到的只有枕头床席还在,刚才梦中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 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人世间行乐也是象梦中的幼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象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怎么能低头弯腰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畅意,高高兴兴地过日子!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2001/11/02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篇9
我说的课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型为诵读课,内容分为说大纲和课标,说文本和位置,说思路和教法三个部分。
一、 说大纲和课标
20xx年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同时,新课标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体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学生与文本、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注重学生直接经验和感受,从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受到感染和启迪。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的大胆离奇,特别是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深得高中生的喜爱,若能教学得法,将不仅能 很好地贯彻大纲的思想,还能带领同学们进行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 说文本及位置
1、先说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理想,但他不屑由科举走上仕途,而是希望能由布衣一跃而成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他以为英雄有用武之地了,不禁得意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信若此。遗憾的是,此时的唐玄宗只是把他当作御用文人,供己消遣,期望他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之类的粉饰太平的文字。一身傲骨的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只好日日花钱买醉,以至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后因醉酒得罪权贵,招致排挤,被唐玄宗以“赐金放还”名义逐出京城。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朽,宫廷斗争的血腥残酷,第二年,他借离开东鲁之机,写下这首离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与宫廷生活彻底决裂的态度。
2、再说抒情特点: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和大多数寄托感情寻求解脱的诗歌一样,《梦》的'抒情结构大致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所以文中既有直抒胸臆,也有托物言志。作者先站在千里之外的东鲁借越人之口,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大神奇,用五岳、赤城、天台与之相比,烘托其雄伟巍峨,以抒发其对天姥的无限神往。此为“物我相对”。神奇的天姥强烈地诱惑着他,于是,由多情湖月相伴,一夜飞渡万水千山,目睹渌水荡漾,耳闻清猿长鸣;于是乎,登青云,赏山花,倚奇石,既而电闪雷鸣,乌云四合,云气弥漫,天崩地裂,神仙洞府,尽现眼前:神仙如麻,仙乐阵阵。此时,作者完全融入其中,远离万丈红尘,摆脱世俗的羁绊,“人生在世不称意”的烦恼,已随风而散,此时的作者以与天姥融为一体,此为托梦言志、“物我相融”。然而美妙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高潮就意味着结局,魂悸魄动之后,作者重回现实,不禁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此为“直抒胸臆”。通读全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章以梦游为线索,借写游历天姥来抒写心志。
3、说位置
《梦》作为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编者意在要求学生在前一单元系统学习四言诗、骚体诗、早期五言诗并了解意象的基础上,感受唐诗的意境,明了表现手法。故而,教学的重点难点在于把握意境,明了手法,结合背景理解梦境与诗歌的内在联系。
三、 说教学思路和方法
根据大纲、课标的要求及诗歌教学的特点,我确定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诵读为主,点拨为辅,同时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具体教学流程为:
1、导入,创设情境。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他们带到特定的氛围中。为此,我制作了一幅天姥山风景图片,意在上课伊始,就能让学生产生一种神游天姥的梦幻般的感觉,同时拟就几句导语,引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来激发他们的诗情。
2、美读,体会感情:诗歌的语言是形象可感的语言,因而诵读显得犹为重要,因为不读就不能身临作者所描的境界,不能体会作者的感情,不能品味布局谋篇的精巧和谴辞造句的妙处。可以说诵读是将读者过度到诗歌王国的必然之舟。因而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因是美读,故而讲究诵读方式的多样。先是个别朗读,既而集体评议并在此基础上小结本诗的诵读要点,再分声部朗读,如:以女声的清丽表现天姥的神奇美丽,以男声的雄浑来表现天姥的高大巍峨;第三段齐读,以读出其与权贵彻底决裂的决心;还有,老师配乐朗读,以感染学生,激发起竞背的热情等。这样,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获得读者之心猝然相遇、冥然契合的独特感受。
3、品读,揣摩语言。我注意到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应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欣赏是个人的活动人的说教不能代替个人的感受,不同的学生应有自己体验,诗歌教学一贯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因此,我设计了一个个性化的鉴赏内容:找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把它改成散文片段的练习。通过这种方式来品味语言内化诗境。这样,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抓住了诗歌鉴赏意境的特点。
4、研读、明了手法: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因而分析诗歌只要能抓住感情,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故而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倒嚼甘蔗法”,首先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思考:本文采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样,他们能很快在文章第三段中找到直抒胸臆的手法表明作者蔑视权贵向往自由的精神。然后,再让他们思考:既是要表明心志,为何又要描绘梦境?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抒情方式?同时,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内容,播放一段李白在长安的音像资料,并引导他们回顾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及苏轼的《江城子、乙卯记梦》,从而温故知新,明了本文托梦言志的写法。最后,再问,既是记梦,中国的名山大川数不胜数,为何偏要游历天姥?这样引导他们归纳文中的对比、衬托的手法。这样,设计了三个环环相扣的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他们在理解内容的同时,达到另一主要学习目标:明了手法。
5、扩读、比较异同。投影《西上莲花山》,比较二诗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设计这一题,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检验他们能否学以致用,及早把握高考的脉搏、链接高考。
6、学海导航:正如叶老所说“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在学习中让同学们自己总结方法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这也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另外,诗歌鉴赏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故而在这一环节中引导他们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从而获举一反三的效果。
7、探究练习:作业布置也应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巩固所学的有效的手段,也是拓展教学内容的渠道,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改写题,选取梦游的一个片段,把它改写成散文;另外李白作为自屈原之后,我国文史上又一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浪漫的诗风是由他的浪漫的个性决定的。但由于时间的关系课堂教学中对这一环节涉及较少故安排这一练习以弥补不足。
除上述内容外,我认为本文的教学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感情投入,以请激情。当代诗人海子曾说:“诗是抒情,抒情是血。”如果说“情”是诗歌的生命,那么,“情”也是诗歌教学的生命。教学中,我们只有投入真情,设身处地的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融入诗人的情感空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才能带领学生感染学生畅游诗的海洋。
二、语文课应有语文味,诗歌教学犹应如此。在教学实践中,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是点燃学生诗情的最佳的方法,我认为,这堂课,不仅要书声朗朗,还要诗意盎然,故应注意各个环节的过度。如学习“梦境”的内容之后,我们可以这样小节:仙人如麻,仙乐阵阵,祥风庆云,融融怡怡,可这毕竟只是一个梦,魂悸魄动之后,梦醒了,梦断了,梦碎了,重回浊世的诗人不禁感慨万千。再如,结束可以这样小结:一代诗仙早已作古,但他那如庐山瀑布水一泻千里的激情,放鹿青崖间、散发弄扁舟的仙风道骨,乘风破浪、横渡沧海的自信洒脱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做一个无愧我心的大写的人!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篇10
一、预习
①用8分钟时间诵读全诗,注意停顿及字音
②抽3名同学分别诵读各段
二、解题:
①题目的断句: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根据题目明题材:赠别诗
③“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④梦游天姥和话别友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三、补充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四、赏析
①请学生找出把梦游与吟别联系起来的诗句
明确:世间行乐亦如此
②“如此”指什么呢?
明确:代指第二段的内容
③请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忆梦(梦景、梦醒)
④作者浓墨重彩的描写了什么?
明确:梦景
⑤自由诵读,画出不懂的句子,请谈谈你读后的总体感受。
明确:重点词意(清暝殷栗惊訇然青冥列缺恍嗟);
静谧优美,奇丽壮观,山路曲折、深林层巅,亦幻亦真,灿烂辉煌、令人目眩。
⑥点拨诵读方法,示范诵读,抽点学生诵读。
⑦找出了把梦游与吟别联系起来的诗句,那么通过这句我们能否判断诗人的真实意图或者说他的落脚点和重心在哪儿呢?
明确:后面才是诗人要表达的内容。
⑧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那么“世间行乐亦如此”,“行乐”到底所指何事?后文有没有提示呢,请找出这样的诗句。
明确:“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⑨“行乐”和梦相同在哪儿呢?
明确:到头来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一场梦一场空!
⑩诗人临别赠言不是回忆历历在目的往昔,而写自己的梦,其原因何在呢?学生讨论回答。
点拨:表述心志,将远离庙堂、寄意林泉、纵情山水、放浪江湖。
反思往昔,虽汲汲功名、了无所成、青云之志、无奈萧疏。
劝慰朋友,对世事纷扰、洒脱直面、人生百年、适心任性。
附:板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世间行乐亦如此吟留别
(类比)
“万事”“惟枕席”
“事权贵”“失烟霞”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篇11
一、说大纲和课标
20xx年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同时,新课标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体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学生与文本、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注重学生直接经验和感受,从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受到感染和启迪。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的大胆离奇,特别是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深得高中生的喜爱,若能教学 得法,将不仅能 很好地贯彻大纲的思想,还能带领同学们进行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说文本及位置
1、先说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理想,但他不屑由科举走上仕途,而是希望能由布衣一跃而成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他以为英雄有用武之地了,不禁得意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信若此。遗憾的是,此时的唐玄宗只是把他当作御用文人,供己消遣,期望他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之类的粉饰太平的文字。一身傲骨的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只好日日花钱买醉,以至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后因醉酒得罪权贵,招致排挤,被唐玄宗以“赐金放还”名义逐出京城。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朽,宫廷斗争的血腥残酷,第二年,他借离开东鲁之机,写下这首离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与宫廷生活彻底决裂的态度。
2、再说抒情特点: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和大多数寄托感情寻求解脱的诗歌一样,《梦》的抒情结构大致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所以文中既有直抒胸臆,也有托物言志。作者先站在千里之外的东鲁借越人之口,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大神奇,用五岳、赤城、天台与之相比,烘托其雄伟巍峨,以抒发其对天姥的无限神往。此为“物我相对”。神奇的天姥强烈地诱惑着他,于是,由多情湖月相伴,一夜飞渡万水千山,目睹渌水荡漾,耳闻清猿长鸣;于是乎,登青云,赏山花,倚奇石,既而电闪雷鸣,乌云四合,云气弥漫,天崩地裂,神仙洞府,尽现眼前:神仙如麻,仙乐阵阵。此时,作者完全融入其中,远离万丈红尘,摆脱世俗的羁绊,“人生在世不称意”的烦恼,已随风而散,此时的作者以与天姥融为一体,此为托梦言志、“物我相融”。然而美妙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高潮就意味着结局,魂悸魄动之后,作者重回现实,不禁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此为“直抒胸臆”。通读全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章以梦游为线索,借写游历天姥来抒写心志。
3说位置
《梦》作为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编者意在要求学生在前一单元系统学习四言诗、骚体诗、早期五言诗并了解意象的基础上,感受唐诗的意境,明了表现手法。故而,教学的重点难点在于把握意境,明了手法,结合背景理解梦境与诗歌的内在联系。
三、说教学思路和方法
根据大纲、课标的要求及诗歌教学的特点,我确定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诵读为主,点拨为辅,同时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具体教学流程:为:
1导入,创设情境。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他们带到特定的氛围中。为此,我制作了一幅天姥山风景图片,意在上课伊始,就能让学生产生一种神游天姥的梦幻般的感觉,同时拟就几句导语,引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来激发他们的诗情。
2美读,体会感情:诗歌的语言是形象可感的语言,因而诵读显得犹为重要,因为不读就不能身临作者所描的境界,不能体会作者的感情,不能品味布局谋篇的精巧和谴辞造句的妙处。可以说诵读是将读者过度到诗歌王国的必然之舟。因而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因是美读,故而讲究诵读方式的多样。先是个别朗读,既而集体评议并在此基础上小结本诗的诵读要点,再分声部朗读,如:以女声的清丽表现天姥的神奇美丽,以男声的雄浑来表现天姥的高大巍峨;第三段齐读,以读出其与权贵彻底决裂的决心;还有,老师配乐朗读,以感染学生,激发起竞背的热情等。这样,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获得读者之心猝然相遇、冥然契合的独特感受。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
能力目标背诵全诗;
情感目标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法学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难点:
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尤其说起“话别诗”,我们很容易会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送别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今天我们来学习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首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整体感知
(一)析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1:内容:梦游天姥
2:形式: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比较灵活,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不拘一格。如《游子吟》)
3:内容:别东鲁诸公
点拨:歌抒情、文载道、诗言志。这是一首和曲而唱的歌行体诗――他抒情;这是一篇形式自由的文――他载道;这是一首表达理想的诗――他言志。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感知内涵
1、朗读诗歌:
学生齐读全诗
纠正字音,并结合注释强调读音及意义
2、学生朗读第一段(节奏轻快雄浑有力)
思考:
①诗人描写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的四个句子是哪四个?
②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
③体会夸张、对照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②连---横拔---掩倒----倾③神往充满神秘色彩、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要知难而进。)
3、集体朗读第2段(感情充沛语调适合)
思考:
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在第二段开头用了一个“之”字代哪些内容而引出了他神往的梦境。
②大胆想象,试述“梦”的过程。
③找出表现诗人梦游时兴奋不已的词及梦醒后的情感。
(①代第一段内容。②梦前、梦中、梦后③飞丰富的想象大胆夸张。理想之梦:A浪漫:邀明月为伴、著谢公之木屐、登青云之梯----追求。B:神奇:天马行空、日月同辉、霓为衣、风为马、虎鼓瑟、鸾回车、仙如麻――理想。梦后---失落。)
4、集体朗读第三段
点拨:“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梦后的诗人有何感叹?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
思考:
①你们是如何理解反映诗歌主旨的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看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
长安是帝王之都,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这里感觉官场生活亦不过如此,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诗人无意留恋,诗人宁愿选择自己的生存空间,选择放鹿青崖,踏寻名山,释放浪漫与率直,还要寻找“安社稷、济苍生”理想。(有儒家风范道家风骨)
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体现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对自由充满向往。
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三、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艺术探究(详见板书)
1、诗风浪漫想像丰富夸张大胆
2、借景抒情梦由、梦境为结尾抒情张本
3、虚实相生梦境的虚现实的实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思考练习四
板书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梦前:谈语睹神往
梦中:梦由之
梦游:登山
游山(景)(虚)兴奋
遇仙
梦后:(实)失落
感慨感叹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情)
艺术手法:诗风浪漫
借景抒情
虚实相生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篇13
(一)、导入
一说起古代诗歌,我们很自然想起建安风骨、大唐气象。在大唐的诸多诗人当中,李白无疑是一颗最耀眼的明星。要给大家提起李白,我想要提三件事:一是诗,二是酒,三是剑。李白是诗仙,杜甫说李白的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是酒仙,杜甫在《饮中八仙歌》里这样说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云臣是酒中仙。”李白还是一个剑客,他“十五好剑术,”曾经“仗剑出国,辞亲远游”:写下“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临江王节士歌》)的诗句。对于李白的诗、李白的酒、李白的剑,诗人余光中曾经做过非常生动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在这样的评价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到,衣袂翩翩的诗仙李白,那样的洒脱,那样的超拔不群,今天我们就有机会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著名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课文探究
1、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2、李白复杂的思想:儒、道、侠的复杂思想。
“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道”即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他的大量描山绘水的诗作有着以浓厚的道家色彩。“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潇洒中透着无奈。“侠”即李白的任侠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背景。
3、主题探讨
怨恨说――济苍生,安社稷,本是诗人的凌云之志,即使落得出翰林的悲凉结局,也没有彻底放弃初衷。面对黑暗的现实,诗人一腔愤怒,满腹离愁,汇成诗末激越的呼声,象喷泉,象烈火冲天而起,矛头直指最高封建统治。于是,便形成了全诗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归隐说――政治失败,理想破灭,心灰意冷,只好放荡不羁,高喊“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理想说――面对黑暗的现实,他只得重新编织自己的理想花环,以表明具有更高更远的追求。诗的主体――梦游天姥山的幻境,惝恍莫测、缤纷多采,正是这颗美好心灵的自我写照。
人格伟大说――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情。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积极的世界观,揭发和控诉了唐明皇宫中充满着忌才害贤的小人,使他来不及有所作为,就被排挤出来。他回忆在宫廷中的生活,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了解为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的心灵,宁可从此骑鹿游山,决不再低眉折腰去讨好权贵们了。
人生经历对照说――题以留别为名,离别就有离别之情呀,留赠则有留赠的感叹呀。写梦实为写人生经历,离别的怨恨情仇而又不可直言,只好比兴而言之:“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言乘风而至君门,“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以下,言金銮召见,置身云霄。“忽魂悸以魄动”以下,言一旦被放,君门万里,人生如梦,做官也是梦,故云“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临别以人生感悟作为赠言:“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李白二入长安这一段“攀龙附凤”的经历以及此期的思想感情,是探索此诗内容的必由之路,而李白诗歌富于比兴的特点。从梦境中高与天齐的山势、山重水复的胜色、风云变幻的奇景、光华灿烂的仙境,从梦游之中向往、急切、愉悦、恐慌、惊栗、幻灭、超脱的情绪变化,我们可以读出诗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理想的豪情、长安供奉的苦闷、政治失意的幽愤、长安经历之后的觉醒彻悟。梦境,是这一段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折射,是理想幻灭后幽愤心理的特殊反映。这样的理解,符合天宝五、六年间李白的思想实际,也符合李白诗以游仙抒情的特点。况且诗中明白地将梦境与“世间行乐”“古来万事”一体观之。
(三)重点难点
1、梦游是梦幻还是写实?
绝大多数人认为李白写的天姥山是虚景是幻景,那么“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难信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这里将不可求的“瀛洲”与“天姥”相对而言,就是说天姥是可睹的了?那么李白此前有没有到过天姥山,就是断定是写梦还是写实景的最佳依据。
李诗虽然题为"梦游",却是他当年实地遨游的曲折反映。依据绍兴市新昌“唐诗之路”的记录,开元十五年(727),李白登上向往已久的天姥山和天台山。因此,当天宝初年,他被赐金还山、政治理想破灭时,除了入道修仙,就是游山览胜,李白第二次到越中游了天姥山,"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由剡溪而漫游天姥、天台。
2、诗的开头将“信难求的瀛洲”与“云霓明灭的天姥山”相对而提,作用是什么?
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霞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为下文梦境设伏,引人入胜。
3、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思路)
有人认为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之后就进入梦境,也有人认为“脚着谢公屐”才进入梦境,直到“忽魂悸以魄动”之前全是梦境。其它的是写实景。
入梦缘由-梦境路线-仙境-梦醒-留别寄语。
4、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6、从“千岩万转路不定”到“水澹澹兮生烟”,所写的景物有何特点?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并不亮丽,却满含阴郁。他离开山东欲南下吴越游历时,临行前向东鲁朋友告别时所写,真正使他要告别东鲁诸公,去吴越游历的诱因是李白遭受排挤,心中郁结愤懑。因此这里的“烟”、“水”、“青云”等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感情协成一体。
7、诗人又梦转醒的心情如何?
(一说)梦醒之后流露出诗人无限的留恋和惋惜。李白是多么希望但愿长梦不愿醒啊!从“失”字可见一斑。
(二说)梦中可怕,梦醒惊愧。由“恍”和“长嗟”可见梦无好梦,人生还要早醒早悟。
8、“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此”字,就应当体会为上面所表现的梦境空虚。人生也是梦一场,古往今来的名利权势兴亡荣枯,都象流水一样空空荡荡流逝。
(一说)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对人生的态度是虚无主义的,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放情山水之情。
(二说)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积极的世界观,揭发和控诉了唐明皇宫中充满着忌才害贤的小人,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了解为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
(三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追求和向往神仙世界是为了保持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人格。无论是显荣还是失意,都是清高脱俗,豪放旷达。
9、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的仙人盛会呢?(神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何在呢?)
(一说)梦中仙境象征着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二说)梦境就是其长安生活的印证。梦醒时分才感到“古来万事东流水”。从“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梦醒即表明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10、全诗最主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夸张和想象:想象丰富。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11、构思上的特点是什么?
构思新奇: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的情感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