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促织》学案(精选12篇)

《促织》学案(精选1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促织》学案(精选12篇)

《促织》学案 篇1

  一、学习要点

  1、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出身没落的地主家庭。成年时,家境衰落,生活贫困。自小羡慕功名,醉心科举。十九岁初应童子试,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后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始成贡生。他一生穷困潦倒,长期以教书自给。坎坷的遭遇使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又使他对广大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以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关于《聊斋志异》

  聊斋,是蒲松龄书房的名字;志,记;异,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是中国最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作品491篇,大部分是故事完整、人物形象鲜明的短篇小说。其题材的共同特点就是一个“异”字,具体说,“异”又大体可分三种类型:一是花妖、狐魅、仙鬼、精怪以及与他们有关的各种故事;一是“畸人异行”,即具有奇异性格行为和经历的人和事;一是现实中奇巧、罕见的自然现象或事件。

  《聊斋志异》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描写男女之情的爱情小说,名篇有《连城》、《阿宝》、《香玉》、《小谢》等,这些充满幻想的故事,真切地表达了广大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憧憬和渴望。另一类重要作品是官绅批判小说,即暴露批判官府官吏和恶霸的罪恶,歌颂人民的反抗。

  第三类是科举批判小说,这些篇章大都凝聚着作者浓厚的感情,与作者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熔铸着作者的自我形象。著名篇章有《叶生》、《司文郎》等。

  此外,还有一些对世俗民风的劝戒讽刺的篇章。这是《聊斋志异》中题材最广泛,思想倾向最复杂的部分。《张诚》、《镜听》等有一定的代表性。

  《聊斋志异》所写虽然多是幽冥幻域之境,鬼狐花妖之事,却曲折地反映了明末清初广阔的现实生活,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态度。在艺术上,《聊斋志异》创造性地继承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的优秀传统,谈狐说鬼,构思奇特,语言简洁,对清代文言小说产生过深刻影响。

  3、《聊斋志异》在故事末尾,每每以“异史氏曰”表明自己的看法,这是受了《史记》纪传末尾有“太史公曰”的影响。蒲松龄的议论往往三言两语,颇中肯綮,但也表现出时代的局限性。阅读时要注意分析。

  4、《聊斋志异》的批判不是单一的,而是全面深刻的。其一,他批判了造成民不堪命的社会根源,即黑暗的封建官僚体制。“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最高的统治者骄奢淫逸,而下层官吏趁机搜刮民财,欺压百姓,连不务正业的“游侠儿”也来推波助澜。由上而下的众多的贪官污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系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人民自然是不堪其苦。其二,他批判了封建取士的虚伪。主人公成名的命名即有深意。书生在封建社会本应“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可成名“操童子业,久不售”,不仅默默无闻,而且穷愁潦倒,惨遭责打,忧闷欲死。因进贡一只奇异的促织而一举成名,世代富贵。作者对科举取士欺骗性的揭露和讽刺是非常深刻尖锐的。其三,作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成名因为“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善良、质朴是不为称道的一种品质,而自私、奸诈、凶恶成了人们竞相学习的“生存品质”。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作为弱者的人民,有什么生存的权利?人作为人,有什么价值可言?

  5、重点实词

  尚(崇尚、爱好)促织之戏 

  居(囤积、储存)为奇货

  假(利用、借助)此科敛(摊派、聚敛)丁口

  靡(没有)计不施 

  迄(终究)无济 

  无毫发爽(差错)

  展玩(体会,思索) 

  蹑(追随)迹披(分开)求

  意(觉得,意想)似良 

  径(径直)造(到)庐访成

  翘然矜(夸耀)鸣 

  虫尽靡(败退) 

  俾(使)入邑庠 

  厚赉(赏赐)

  二、能力检测

  1、找出下列句中表时间的词,并解释其含义:

  (1)俄见小虫跃起

  (2)斯须就毙

  (3)少间,帘内掷出一纸

  (4)旋见鸡伸颈摆扑

  (5)未几,成归

  (6)无何,宰以卓异闻

  (7)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8)既而得其尸于井

  2、解释下列句中的红色词

  (1)顾

  ①成顾蟋蟀笼虚

  ②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

  ③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2)责

  ①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②留待期限,以塞官责

  ③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④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

  (3)靡

  ①靡计不施,迄无计

  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4)发

  ①窥父不在,窃发盆

  ②于败堵丛草中,探石发穴

  ③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3、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昂其直,居为奇货

  b、闻妻言,如被冰雪

  c、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d、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4、与例句红色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成以其小,劣之

  a、昂其值   b、仙及鸡犬

  c、成然之   d、辄倾数家之产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5、与“信夫”的“信”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b、低眉信手续续弹

  c、欲信大义于天下       d、烟涛微茫信难求

  6、与“民日贴妇卖儿”的“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大喜,笼归         b、得佳者笼养之

  c、岁征民间          d、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7、下列红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加以官贪吏虐

  天将以酬长厚者

  b、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拾视之,非字而画

  c、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d、天将以酬长厚者

  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8、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异史”即不同于正统历史,此处仿照《史记》笔法,也反映了作者的叛逆性格。

  b、“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含有对封建官僚的讥讽;至于“天将以酬长厚者”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在宣扬因果报应的观念是不可取的。

  c、此段中,作者提出天子的每一举措都不可轻视的看法,这个观点是可取的。

  d、这段评论,能从黑暗的社会现实中找出百姓的灾祸的根源,说明贪虐的官吏是造成百姓“贴妇卖儿”的悲剧的根本原因。

  附参考答案:

  1、

  (1)俄:不久,一会儿     (2)斯须:一会儿。    (3)少间:―会儿。

  (4)旋:随即,跟着就。    (5)未几:没多久。   (6)无何:没多久。

  (7)食顷:吃一顿饭的工夫。  (8)既而:不久,随后。

  2、

  (1)回头看;看,环视;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

  (2)索取;责任,差使;责令;责罚

  (3)无,没有;败退

  (4)打开;挖开;丝毫 

  3、b  4、c  5、d  6、a  7、d  8、a

  捡回失去的记忆

  高二(10)  尚磊   华灯初上的夏夜,空气中弥散着特别的气息;两双大手牵着一双小手,踱步在寂静的小路上。小手时而被抬得高高的,时而被摆得低低的,笑声总伴随着惊叫回荡在夜空下。这就是我儿时幸福的记忆,和父母在一起,仿佛就是我儿时最大的愿望。

  初春时节,我渴望着轻快做完作业,好同父亲去天安门放风筝;盛夏袭来,我整天盼着快到周末,母亲能带我在湖里嬉戏。儿时的我,不明白其中道理,只知道那是一种快乐,是一种莫名的幸福感,没有任何掩饰和内涵的直觉。拥有它,所以我会很快乐。

  可时间的冲刷可以冲淡和改变一切,慢慢地,我的思想有了几丝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有了更多的东西,似乎在高兴时,我可以将笑容分给同学,苦闷时,能把内心敞给朋友;周末可以一整天在球场和球友畅快玩耍,傍晚还能独自一人享受网络的乐趣。越来越多的物质和享受一下子满目皆是,渐渐地,我似乎感到在表面的满足背后,似乎有什么东西正在失去。我甚至产生过独立的想法。

  随着学业的加重,我的生活显得更加单调,每日的两点一线,冲淡了家的概念。我似乎将家当作了暂宿的旅店――一个仅仅周末休息和睡觉的地方。中考前的一个深夜,当我从卫生间回到房间时,无意中望到了父母――两双眼睛毫无生气,麻木地鱼目似的睁着。接着,我们目光交汇,一瞬间,一种陌生的痛感刺痛着我,我竟已忘记了父母的眼神――好似只是似曾相识的过客的一次对视――可它却深深地在我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开始陷入无尽的思索。想想这些走过的岁月,自己其实已经失去了太多。自认为已经可以独立的我,简直迂到了极点!我仿佛记起了儿时的那个愿望,其实那才是我们每个人一生最理想的境界;经过这许多年尝试着长大成人。其实自己一生的归宿还是这充满浓郁的亲情的家!现在是时候了,该拾回我失去多年的东西了。

  又是一个晴朗无风的夏夜,还是那条儿时寂静的小路。一双长大的手牵着两双布满沧桑的手,踱步在安静的夜空下。此时的我,仿佛心中充满着幸福,再次与父母目光交汇,我分明看到了那里面也注入了某种闪亮的东西,也许是泪水,或许更是一种幸福――一种曾经失去多年的家的幸福。

  [评语]

  这样的幸福,我们拥有过;这样的失去,我们很多人似乎也经历过;失去的东西重新找回,再次拥有,又不是每个人都能那么幸运……文章的题材也许并不新鲜,但因为有情,所以依旧能打动人心。

  文章也很注意在细微处的刻画。比如,文章的开始写儿时的散步,结尾照应开头,还是落回到散步上,都写到了牵在一起的三双手,只不过从前是“两双大手牵着一双小手”,而现在是“一双长大的手牵着两双布满沧桑的手”……

《促织》学案 篇2

  教学目的

  一、学习编写情节提纲,掌握课文的结构特色,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二、懂得小说结尾“异史氏曰”一段的论述及其作用。

  三、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然”的用法,介宾短语中宾语“之”的省略以及一些课文未加注释而有一定难度的词语或句子。

  教学设想

  一、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二、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三、《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教学时数3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分段。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题解:

  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通读: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

  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

  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

  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

  (2)通读课文: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教师指导,一些简单的疑难,随时个别解决;困难较大,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板书,准备讨论答疑。

  (3)解释疑难词语句子:

  学生通读课文结束,教师根据板书,解释疑难词语句子(限于课本未加注释或虽有解释但不够恰切的)。

  ①宣德间:宣德年间。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1426―1435)。

  ②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按:累,音lè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

  ③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然,是;然之,以之为然。

  ④展玩不可晓:翻来复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⑤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第1层是母亲骂,第2层是父亲再算帐。

  ⑥思试之斗以觇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以”,连词“而”。“觇”,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

  ⑦又试之鸡:(接着)又(拿它)跟鸡试斗一次。“试之鸡”即“试之以鸡”、“以鸡试之”。

  3.分段:

  (1)提问:①贯串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促织)②以“促织”为线索,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明确: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最后一段是作者评论,属作品的附带部分。

  根据学生的讨论,有几种分法,一种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四个部分来分的;另一种是按段紧扣“促织”这条线索划分的,建议把这两种分法,编写一个简单而又清楚的结构提纲,在课外完成。

  4.布置作业 :

  (1)编写课文的结构提纲。

  (2)翻译“异史氏曰”一段,并对照课文第1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为了一头蟋蟀,造成百姓倾家荡产的罪魁祸首是谁?为什么?

  ②安排成名发财致富的结局是否削弱了本文的批判力量?

  第二教时

  一、教学要点。

  编写本文情节结构提纲,深入研究课文思想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检查作业 :

  (1)指名两位学生板书情节结构提纲。

  (2)指名一位学生口述“异史氏曰”一段的翻译。

  讨论学生的翻译。明确:

  ①篇末附“异史氏曰”,是作者自己假托之名。这是仿效《史记》“太史公曰”的笔法附在每篇后面的评论。

  ②奉行者:以译“奉皇帝的命令去办的人”为好,可与上文“天子”一致。

  ③加以官贪吏虐:加以,该是两个词,“加”,加上;“以”,由于。“贪”译“贪婪”为好。

  ④一跬(kuǐ)步:课文未注。古代以跨出一脚的距离为跬,两跬为一步。课文中是“一举一动”的意思。

  ⑤以蠹(dù)贫:蠹,蠹虫。课文用来比胥吏的侵害。有的译作“由于读书而贫困”。根据文意还是以译作“由于胥吏的敲诈而贫困”为好。

  (译文见人教社编《教参》,上说略与不同,供参考。)

  (3)讨论学生板书的情节结构提纲:

  边讨论边修改学生的提纲。

  〔附〕板书设计 (见下页)

  2.分析课文内容:

  (1)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第9段,再对照朗读第1段。读后提问:“每责一头,辄尽数家家产。”造成这各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请从第1段和第9段中找出证据。

  讨论。明确: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第1段提出“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说明祸患起宫廷,统治者为满足宫中享乐而“岁征民间”,末段尖锐地指出:“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贪官对上的阿谀奉承,“科敛丁口”,老百姓就只能落入“贴妇卖儿”、倾家荡产的悲惨命运。

  (2)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给故事安排一个喜剧的结局?要从课文中找出佐证的句子说明所以。

  讨论。明确:

  ①这个结局是虚幻的,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其一,从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成名因无法纳贡而“忧闷欲死”,继又“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甚至“转侧床头,唯思自尽”;接着成名子因死一蟋蟀而吓得投井自尽,成名夫妇“抢呼欲绝”,“茅舍无烟,相对默然”,这正是统治者为一小虫而逼得成名家破人亡。其二,成子化蟋蟀,大家都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作者写此虚幻的事实,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命如玩小虫。这个“结局”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

  ②退一步讲,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结尾明明指出“独是”以促织富,“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这有力地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之于区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

  ③“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请看“成名裘马扬扬”,连“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泽”,这岂不荒唐可笑!

  综上所述,本文结尾以及异史氏的评论,是在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和当时政治的腐败黑暗。有人把异史氏的一段评论说为“以因果报应来规劝人,无异是愚民,无异是助纣为虐”。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

  3.布置作业 :

  做“思考和练习”题一、二、三、四。

  第三教时

  一、教学要点。

  对照比较阅读,揣摩文意,局部改写课文。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

  1.检查作业 :

  “思考和练习”第一、二题,参见第二课时教案,第三、四题参见人教社编教学参考书。第一题中,关于作品的消极方面,要注意蒲松龄生活的时代(17世纪),不能超越历史条件加以苛求。作者把成名的逆来顺受称作“天将以酬长厚者”,就是这种历史局限的反映。

  2.对照比较阅读:

  (1)《聊斋志异》有几种不同版本,文字各有出入,试对照阅读下列例子加以比较,作出评价。

  讨论。明确:例句,b只写成名夫妇对子之爱,而例句a写失虫之忧甚于失子,是对封建统治的有力控诉。

  (2)读下面一则与《促织》相关的《野史》,与课文作比较,有哪几处不同?

  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一头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

  (吕毖《明朝小史》)

  讨论。明确:《野史》是一大悲剧,蒲松龄改写的《促织》却是“喜剧”,两文比较,还有几处不同:①《野史》为骏马来换蟋蟀;②妻失促织,惧而自缢;③鸡啄食促织;④夫亦自经。蒲松龄的高超之处在于想象丰富,构思灵巧,能将简单的原始材料演化出复杂曲折、扣人心弦的情节,在写作技法上值得我们借鉴。

  3.练习局部改写:

  要求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改写促织的结尾部分,可以写出各自设想的结局。

  4.布置作业 :

  将《促织》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1]

《促织》学案 篇3

  一、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 “一人得道,仙及鸡犬”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认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2.鉴赏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安排技巧和善于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特点。3.尽可能熟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和文言句式,关键掌握好课本中的实词。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曲折跌宕的情节、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写。

  难点:“神示佳虫”和“魂化促织”的理解和评价。三、教学设想:1、考虑到本篇课文较长,而且是高一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对文言现象基本不了解,所以在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的基础上,还在第一课时里安排了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的归纳,为学生疏通文意扫除障碍,为他们以后的文言学习奠定基础,为此强调了一下语文的工具性。帮助学生整理文言现象和句式的教学程序,便于学生尽快读懂课文,强调了一点工具性。2、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将初中的《捕蛇者说》与《促织》的写法进行比较,了解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变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体裁上,引一则跟它相类似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朗诵、小组讨论合作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三)检查预习(四)疏通课文(五)布置作业出示一张蟋蟀的图片,请同学辨认提问:图片上拍的是什么?它有何别名?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和一只小小的蟋蟀密切相关的。1、请学生谈谈他所了解的蒲松龄 2、再请学生谈谈他所知道的《聊斋志异》补充:小说集取材广泛,我们现在要研读的《促织》,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之一。1、出示生僻字,选几个学生朗读生字如: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迂讷 nè  裨益bì  香ruò翕辟xī  掭 tiàn  不啻chì 厚赍jī  抢呼欲绝 qiāng然chuò蹄 qiàohé觇视 chān俾入邑庠bǐ xiáng1、请学生交流自己遇到的疑难词句教师纠正补充翻译2、帮助学生整理文言现象和句式例如:通假字(1)昂其直   “直”“值”     (2)手裁举    “裁”通“才”   (3)翼日进宰  “翼”通”“翌”(4)如披冰霜      “被”通“披”    词类活用(略)一词多义(略)特殊句式(1)定语后置句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2)被动句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3)省略句     又试之(以)鸡                  归以(之)示成(4)介词结构后置句   掭以尖草                   既而得尸于井                                   3、请学生翻译课文重点段落1、找出表示短暂时间的词语:2、整理课文的结构提纲3、抄写课文注释学生回答蟋蟀;促织学生简单介绍作者(可以相互补充)20岁就开始创作《聊斋》;一生遭遇很不幸运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因此书多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故名“志异”。学生汇报预习工作,并相互纠正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初译文章学生交流、相互解答、补充学生分成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四个小组分工合作,当场整理归纳小组代表然后交流学生翻译自己认为最拿手的一节激发兴趣掌握促织的概念掌握创作者的生平事迹,便于理解作品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帮助学生熟练地通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掌握程度,巩固所学知识第二课时理清文章线索和结构,分析创作意图,情节构思和表现手法;补充点作业,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二)理清文章情节结构(三)鉴析小说情节(四)赏析文章心理描写(五)理解结尾的处理(六)概括主题(七)拓展思路(八)布置作业出示王安石的《促织》:金屏翠幔与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丝?

  解释:帷幔是丝做的,是耗费了劳动妇女无数心血的产物。可是富贵人家“得此”甚易,并且用来做为遮风挡寒的工具,那些醉生梦死的老爷们年复一年安于这种舒适的处境之中,完全感觉不到秋天寒冷的威胁。偏偏就在这个季节,无情的蟋蟀(即促织)却向贫家鸣叫不已,催促他们赶快劳动,却不想想穷苦人家多少门户连“一丝”也没有,让他们拿什么去织呢?诗中,诗人借这样一只小小的虫子却把讽刺矛头指向了豪门贵族,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同样题为《促织》的文章,看看蒲松龄笔下的促织是如何牵动主人公一家命运的!1、引导学生找出线索问题一: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的?(注意不能表面化)

  明线:促织(虫)

  暗线:成名的心理变化:悲---喜---悲---喜2、指名一学生讲故事,(提示:围绕主要情节展开复述,要求简述,不必细枝末节

  1、问题一:你最喜欢小说哪部分情节,为什么?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加以说明。2、问题二:同样写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文章《捕蛇者说》,在写法上与本文是否相似?明确:不相似。《捕蛇者说》是从现实的角度来写,“复赋”还比不上捕蛇好,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疾苦,而《促织》是借用了怪诞的、奇幻的想像、虚构的情节,使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解决的矛盾得以解决,它反映的主题更深刻,它的表现形式更具震撼力。3、问题三:能否找出小说两处充满了幻想的情节?那么,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情节?问题一:阅读课文第6、7小节,请问哪些文字“写悲”,哪些文字“叙喜”?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填上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

  1、问题一:文中写道:“每责一头,辄尽数家家产。”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请从第1段和第9段中找出证据。2、问题二:读下面一则与《促织》相关的《骏马易虫》,与课文作比较,有哪几处不同? 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一头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吕毖《明朝小史》) 2、问题三: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给故事安排一个喜剧的结局?请从课文中找出佐证的句子说明。

  请学生归纳主题提问: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把宠物等看得比人的生命还重要的人和事?对此你有何看法?组织交流1、整理文中出现的成语,如“奇货可居”、“奄奄欲睡”“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并知其由来。2、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①要求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改写促织的结尾部分,可以写出各自设想的结局。②“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对天子来说,玩物会害民;对我们青少年来说,玩物会丧志。请以“玩物丧志”为题,写篇短文。学生个别朗读这首小诗交流阅读感受学生迅速浏览并思考个别学生口头交流其余学生为主要情节取个标题征虫(起因)----捉虫(开端)----卜虫、得虫(发展)----毙虫(再发展)-------化虫、斗

  学生讨论交流、畅所欲言学生回忆并比较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求神问卜得佳虫” “成子魂化成促织”速读课文,找出体现成名心理活动变化的单音词,然后在空格处说出正确的词。学生朗读课文第9段,再对照朗读第1段读后讨论交流学生阅读《骏马易虫》,比较思考学生圈划、交流思考本文的主题联系生活,讨论交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鉴赏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引导学生明确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写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意图了解小说创作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了解作者这样一处理结尾的原因完整掌握小说主旨巩固对小说主旨的理解 

《促织》学案 篇4

  重庆武隆白马中学 文晓林

  一、教材分析

  1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以明代皇室尚斗促织,并征之于民间,给百姓带来深重苦难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曲折地表现了对清代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慨。

  《促织》揭露社会的黑暗,锋芒所向,从皇帝直到里胥,谴责了整个统治阶级和各级行政官员。是一篇血泪的控诉,却编写成一出悲喜剧,以喜写悲,叫人开心不起来,反而更让人觉得沉痛。至于艺术成就方面有三大特点:第一,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第二,描写细腻生动,情态毕现;第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中语文第四册,所选文言文着重以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和欣赏水平为宗旨。此篇文言文选自第四册的最后一单元,时代较我们接近,浅显易懂,有深刻的社会教育意义和文学欣赏价值。教学此篇文言文能达到《大纲》的规定要求。)

  2教学目标

  知识:掌握文学常识,了解本文借古讽今的特点。(知识目标的设定有利于帮助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培养对作家作品的兴趣。)

  能力:归纳文言现象,掌握学习规律。(能力教学目标的设定正是体现了语文学科性质的“科学性”。)

  情感: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这个教学目标体现了“人文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观。)

  3教学重点

  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探讨此教学重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概括语言的能力和鉴赏名篇名著的方法。)

  4教学难点

  鉴赏细腻生动、真实感人的心理描写。(掌握了此心理描写方法对学生作文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方法

  讲解法(重点放在引领学生把握课文的特点与基础知识上)

  疏通法(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对文言词句的疏通上)

  讨论分析法(重点放在对课文的情节线索整理上)

  总结归纳法(重点放在对具体段落的分析归纳上)

  三、教学手段

  1提供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2借助电教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设想

  由于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平行班的学生,所以整个过程注重以基础知识为主,抓住全文的重点词句,带领学生熟悉故事大概内容。从分析情节结构开始入手,弄清全文线索,以及围绕“促织”所展开的人物悲欢情感故事。

  五、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设计(第一课时)

  1 导语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加他们对古代文学人物的了解,从而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清代邹的《三借庐笔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怪人”:此人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典当了所有破旧衣物,置办茶水摆在路边,供过往行人歇脚、解渴,但他不收一分钱,只要求每个歇脚的人给他讲个新奇的故事。原来此人是在搜集写作素材。他遵照一位驼背老人说的“甜、酸、苦、辣”四个字去做。“甜”就是嘴巴要甜,对人和气,男女老少都能接近;“酸”指心肠酸,故事里的人伤心,他就跟着落泪;

  “苦”指写作吃苦,不管条件多么艰难,都要坚持不懈;“辣”指文字有锋芒,尖锐泼辣,能警世醒人。他白天听,晚上伏案写作。这个“怪人”就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

  2 解题(遵循“回到原著去”的原则,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后能阅读《聊斋志异》,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学的修养。也正是完成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清代小说家,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天资聪明,学问深厚,十九岁时连中县、府、道三个第一,但此后屡应省试不第,年七十一,始被补上岁贡生,一生忧郁自伤,穷愁潦倒。从二十岁左右开始写作,历时二十余年,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另有诗、文集《聊斋诗集》、《聊斋文集》。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倾力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轶事。作者巧妙地通过这些离经虚幻的故事,大胆地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赞美了青年男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抒发了作者自己满腔的“孤愤”。郭沫若曾题蒲松龄故居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题联:“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简明而生动地道出了《聊斋志异》的文学特点。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作者通过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地讽刺了“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3 疏通文章重点词句(是对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的体现。)

  假此科敛丁口 假:借,利用

  成然之 然之:以之为然, 然:是

  靡计不施,迄无济 靡:没有 迄:最终,终究

  两股间脓血流离 离:通“漓” 流淌的样子。

  展玩不可晓 展:展转,翻来覆去。 玩:玩味,细细体会。

  循陵而走 走:行走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而:通“尔”

  如披冰雪 披:盖上,披着

  思试之斗以觇之 之:代蟋蟀 之:角斗的本领。

  径造庐访成 径:径直 造:到

  虫跃去尺有咫 有:通“又”

  虫尽靡 靡:失败

  抚军亦厚赉成 赉:赏赐,赐予

  天子一跬步 跬:跨出一大步的距离,两跬为一步,这指“一举一动”的意思。

  信夫 信:确实,的确

  4 理清故事的情节线索(完成此课教学的重点,体现第一课时的高潮。)

  指导学生根据课内注释通读全文,编写情节结构。

  [明确] 《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情节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

  其中,“征虫――觅虫”是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最后一段是一段评述性的文字,这也是笔记体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类似于司马迁的《史记》里每篇文章后有一段:“太史公曰”。

  5 围绕主线,情节经历了几次波折?作者这样安排的妙处是什么?(此环节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名著的能力与分析文章的能力。)

  [明确] 情节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第一次: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时得到神巫指点,成名得虫。第二次: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第三次: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富。

  这样的安排避免了一览无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它的跌宕起伏,丰满了故事,深化了主题,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情节的变化曲折,再现了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充满波澜的。

  6 阅读重点段落“未几,成归……”从文中选出成名的心理变化的单音节词语,填入括号内。(以此练习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赏析本文人物心理的细腻,指导完成教学难点。)

  成名听说他儿子误毙促织则(怒),得儿子尸则转为(悲)。见儿子气息然,则转而为(喜),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为(愁)。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劣);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将献公堂,不只能否符合官老爷之意,心中又(恐)。

  可见,一只小小的蟋蟀竟然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着主人公的命运,这细致入微,曲折变化的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熔于一炉,有力地揭示了皇帝的荒淫,官贪吏虐致使百姓的罪恶现实。

  7作业布置(锻炼学生的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想象力。)

  思考:如果让你来安排故事的结局,你会安排这样的结尾吗?为什么?

  作者邮箱:

  [1]

《促织》学案 篇5

  江苏省金湖中学 梁万年

  题 解:

  《聊斋志异》是中国最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作品491篇,大部分是故事完整、人物形象鲜明的短篇小说。内容大致可以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内容是对科举制度的血泪控诉。这些篇章大都凝聚着作者浓厚的感情,与作者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熔铸着作者的自我形象。著名篇章有《叶生》、《司文郎》等。

  第二种类型的内容是对真挚爱情的热烈颂歌,这是全书中数量最多,写得也最精彩的部分。名篇有《连城》、《阿宝》、《香玉》、《小谢》等,这些充满幻想的故事,真切地表达了广大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憧憬和渴望。

  《聊斋志异》另一个重要类型,是揭露现实政治的腐败和对贪官污吏的严厉批判。代表作有《促织》、《席方平》等。

  第四种类型是一些对世俗民风的劝戒讽刺的篇章。这是《聊斋志异》中题材最广泛,思想倾向最复杂的部分。《张诚》、《镜听》等有一定的代表性。

  《聊斋志异》所写虽然多是幽冥幻域之境,鬼狐花妖之事,却曲折地反映了明末清初广阔的现实生活,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态度。在艺术上,《聊斋志异》创造性地继承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的优秀传统,谈狐说鬼,构思奇特,语言简洁,对清代文言小说产生过深刻影响。

  聊斋,是蒲松龄书房的名字;志,记;异,奇异的故事。文言短篇小说集。

  《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晓岚)

  《子不语》 袁枚

  落拓名场五十秋,不成一事雪盈头。

  腐儒也得宾朋贺,归对妻孥梦亦羞。 蒲松龄自己的一首小诗,对他一生的经历与心境作了概括。

  郭沫若:写鬼写妖 高人一等;刺贪刺虐 入木三分。

  结 构

  第一部分(1),故事的起因:祸起宫廷

  第二部分(2),故事的开端:

  会征促织,无所赔偿

  自行搜觅,不中款式

  追比杖责,陷入绝境

  第三部分(3-4),故事的发展:

  求神问卜,神示图画

  按图苦搜,终得佳品

  第四部分(5-7),故事的高潮:

  虫子死亡,更陷绝境

  忽又得虫,将献公堂

  与人使斗,虫显异能

  第五部分(8),故事的结局:

  层层进献,迭显其能

  皇上喜悦,抚宰蒙恩

  成名家富,裘马扬扬

  第六部分(9),作者的评语:

  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 寄讽谏之旨

  天将酬长厚者 宿命论思想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抒不平之感

  古今异义:

  两股间脓血流离 股,大腿 屁股

  儿涕而去 涕,眼泪 鼻涕

  久不售 售,考取 卖物出手

  亦无售者 售,买 卖物出手

  败堵丛草 堵,墙 堵塞

  宰严限追比 宰,县令 主管、主持或杀

  抢乎欲绝 抢,碰撞 抢夺、争夺

  一词多义:

  杖 杖至百 动词,杖责

  乃强起扶杖 名词,拐杖

  发 探石发穴 动词,开掘,掏

  窃发盆 动词,打开

  责 因责常供 动词,责令,要求

  责之里正 动词,责成,索取

  以塞官责 名词,责任,差事

  受扑责时 动词,责罚,责备

  靡 靡计不施 副词,无,不

  虫尽靡 动词,溃败

  词类活用:

  成然之 意动 认为……对

  成以其小,劣之 意动 认为……差

  益奇之 意动 以……奇特

  昂其值 使动 使……高

  辄倾数家之产 使动 使……完

  细疏其能 名词作动词,呈报,陈说

  仙及鸡犬 名词作动词,成仙

  欲媚上官 形容词作动词,讨好

  岁征民间 名词用作状语

  取儿蒿葬 名词用作状语

  惊起觇视 名词用作状语

  得佳者笼养之 名词用作状语

  表时间短暂的词语:

  食顷:一顿饭功夫

  斯须:一会儿

  少间:一会儿功夫

  既而:不久,过一会

  无何:没多久

  未几:没多大功夫

  旋:刹那

  俄:忽然

  猝然:忽然

  作业 :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成子精神复旧 2、隐中胸怀

  3、日与子弟角 4、民日贴夫卖儿

  5、为人迂讷 6、尚促织之戏

  7、如被冰雪 8、此物故非西产

  9、故天子一跬步 10、惊起觇视

  11、惴惴恐不当意 12、当其为里正

  二、句子翻译:

  1、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

  2、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

  3、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已卓异闻。

  4、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5、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作者邮箱:

  [1]

《促织》学案 篇6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促织》。

  一、教材分析

  1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以明代皇室尚斗促织,并征之于民间,给百姓带来深重苦难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曲折地表现了对清代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慨。

  《促织》揭露社会的黑暗,锋芒所向,从皇帝直到里胥,谴责了整个统治阶级和各级行政官员。是一篇血泪的控诉,却编写成一出悲喜剧,以喜写悲,叫人开心不起来,反而更让人觉得沉痛。至于艺术成就方面有三大特点:第一,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第二,描写细腻生动,情态毕现;第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中语文第四册,所选文言文着重以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和欣赏水平为宗旨。此篇文言文选自第四册的最后一单元,时代较我们接近,浅显易懂,有深刻的社会教育意义和文学欣赏价值。教学此篇文言文能达到《大纲》的规定要求。)

  2教学目标

  知识:掌握文学常识,了解本文借古讽今的特点。(知识目标的设定有利于帮助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培养对作家作品的兴趣。)

  能力:归纳文言现象,掌握学习规律。(能力教学目标的设定正是体现了语文学科性质的“科学性”。)

  情感: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这个教学目标体现了“人文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观。)

  3教学重点

  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探讨此教学重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概括语言的能力和鉴赏名篇名著的方法。)

  4教学难点

  鉴赏细腻生动、真实感人的心理描写。(掌握了此心理描写方法对学生作文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方法

  讲解法(重点放在引领学生把握课文的特点与基础知识上)

  疏通法(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对文言词句的疏通上)

  讨论分析法(重点放在对课文的情节线索整理上)

  总结归纳法(重点放在对具体段落的分析归纳上)

  三、教学手段

  1提供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2借助电教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设想

  由于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平行班的学生,所以整个过程注重以基础知识为主,抓住全文的重点词句,带领学生熟悉故事大概内容。从分析情节结构开始入手,弄清全文线索,以及围绕“促织”所展开的人物悲欢情感故事。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1 导语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加他们对古代文学人物的了解,从而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清代邹的《三借庐笔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怪人”:此人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典当了所有破旧衣物,置办茶水摆在路边,供过往行人歇脚、解渴,但他不收一分钱,只要求每个歇脚的人给他讲个新奇的故事。原来此人是在搜集写作素材。他遵照一位驼背老人说的“甜、酸、苦、辣”四个字去做。“甜”就是嘴巴要甜,对人和气,男女老少都能接近;“酸”指心肠酸,故事里的人伤心,他就跟着落泪;

  “苦”指写作吃苦,不管条件多么艰难,都要坚持不懈;“辣”指文字有锋芒,尖锐泼辣,能警世醒人。他白天听,晚上伏案写作。这个“怪人”就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

  2 解题(遵循“回到原著去”的原则,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后能阅读《聊斋志异》,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学的修养。也正是完成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清代小说家,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天资聪明,学问深厚,十九岁时连中县、府、道三个第一,但此后屡应省试不第,年七十一,始被补上岁贡生,一生忧郁自伤,穷愁潦倒。从二十岁左右开始写作,历时二十余年,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另有诗、文集《聊斋诗集》、《聊斋文集》。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倾力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轶事。作者巧妙地通过这些离经虚幻的故事,大胆地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赞美了青年男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抒发了作者自己满腔的“孤愤”。郭沫若曾题蒲松龄故居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题联:“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简明而生动地道出了《聊斋志异》的文学特点。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作者通过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地讽刺了“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3 疏通文章重点词句(是对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的体现。)

  假此科敛丁口 假:借,利用

  成然之 然之:以之为然, 然:是

  靡计不施,迄无济 靡:没有 迄:最终,终究

  两股间脓血流离 离:通“漓” 流淌的样子。

  展玩不可晓 展:展转,翻来覆去。 玩:玩味,细细体会。

  循陵而走 走:行走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而:通“尔”

  如披冰雪 披:盖上,披着

  思试之斗以觇之 之:代蟋蟀 之:角斗的本领。

  径造庐访成 径:径直 造:到

  虫跃去尺有咫 有:通“又”

  虫尽靡 靡:失败

  抚军亦厚赉成 赉:赏赐,赐予

  天子一跬步 跬:跨出一大步的距离,两跬为一步,这指“一举一动”的意思。

  信夫 信:确实,的确

  4 理清故事的情节线索(完成此课教学的重点,体现第一课时的高潮。)

  指导学生根据课内注释通读全文,编写情节结构。

  [明确] 《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情节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

  其中,“征虫——觅虫”是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最后一段是一段评述性的文字,这也是笔记体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类似于司马迁的《史记》里每篇文章后有一段:“太史公曰”。

  5 围绕主线,情节经历了几次波折?作者这样安排的妙处是什么?(此环节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名著的能力与分析文章的能力。)

  [明确] 情节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第一次: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时得到神巫指点,成名得虫。第二次: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第三次: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富。

  这样的安排避免了一览无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它的跌宕起伏,丰满了故事,深化了主题,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情节的变化曲折,再现了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充满波澜的。

  6 阅读重点段落“未几,成归……”从文中选出成名的心理变化的单音节词语,填入括号内。(以此练习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赏析本文人物心理的细腻,指导完成教学难点。)

  成名听说他儿子误毙促织则(怒),得儿子尸则转为(悲)。见儿子气息然,则转而为(喜),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为(愁)。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劣);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将献公堂,不只能否符合官老爷之意,心中又(恐)。

  可见,一只小小的蟋蟀竟然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着主人公的命运,这细致入微,曲折变化的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熔于一炉,有力地揭示了皇帝的荒淫,官贪吏虐致使百姓的罪恶现实。

  7作业布置(锻炼学生的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想象力。)

  思考:如果让你来安排故事的结局,你会安排这样的结尾吗?为什么?

《促织》学案 篇7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复习效率,下面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促织》阅读理解答案,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能有所帮助。

  《促织》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古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荆,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

  《促织》阅读题目

  16、《促织》的作者是______,其代表作是《__________》。(2分)

  1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 ②展玩不可晓( )

  ③探石发穴,靡计不施( ) ④成妻具资诣问( )

  18、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 B、各各竦立以听。

  C、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D、以我酌油知之

  1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①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促织》参考答案

  16、蒲松龄 《聊斋志异》

  17、①从事 ②琢磨 ③无,没有 ④到……去,往

  18、B

  19、①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 ②巫婆在旁边望着空中替他们祷告,嘴唇一张一合,不知在说些什么。

《促织》学案 篇8

  教学目的

  一、学习编写情节提纲,掌握课文的结构特色,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二、懂得小说结尾“异史氏曰”一段的论述及其作用。

  三、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然”的用法,介宾短语中宾语“之”的省略以及一些课文未加注释而有一定难度的词语或句子。

  教学设想

  一、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二、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三、《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教学时数  3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分段。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题解:

  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通读: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

  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

  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

  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

  (2)通读课文: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教师指导,一些简单的疑难,随时个别解决;困难较大,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板书,准备讨论答疑。

  (3)解释疑难词语句子:

  学生通读课文结束,教师根据板书,解释疑难词语句子(限于课本未加注释或虽有解释但不够恰切的)。

  ①宣德间:宣德年间。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1426―1435)。

  ②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按:累,音lè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

  ③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然,是;然之,以之为然。

  ④展玩不可晓:翻来覆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⑤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第1层是母亲骂,第2层是父亲再算帐。

  ③思试之斗以砚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以”,连词“而”。“舰”,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

  ⑦又试之鸡:(接着)又(拿它)跟鸡试斗一次。“试之鸡”即“试之以鸡”、“以鸡试之”。

  3.分段:

  (1)提问:①贯串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促织)②以“促织”为线索,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明确: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最后一段是作者评论,属作品的附带部分。

  根据学生的讨论,有几种分法,一种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四个部分来分的;另一种是按段紧扣“促织”这条线索划分的,建议把这两种分法,编写一个简单而又清楚的结构提纲,在课外完成。

  4.布置作业 :

  (1)编写课文的结构提纲。

  (2)翻译“异史氏曰”一段,并对照课文第1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为了一头蟋蟀,造成百姓倾家荡产的罪魁祸首是谁?为什么?

  ②安排成名发财致富的结局是否削弱了本文的批判力量?

  第二教时

  一、教学要点。

  编写本文情节结构提纲,深入研究课文思想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检查作业 :

  (1)指名两位学生板书情节结构提纲。

  (2)指名一位学生口述“异史氏曰”一段的翻译。

  讨论学生的翻译。明确:

  ①篇末附“异史氏曰”,是作者自己假托之名。这是仿效《史记》“太史公曰”的笔法附在每篇后面的评论。

  [1] [2] [3] 下一页  

《促织》学案 篇9

  教学目标

  1 理清《促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

  2 感悟小说主旨;认识封建社会的吏治黑暗。

  3 品味朴素、自然、准确、传神的语言;积累文言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小说主题的深刻性、题材的现实性、情节的曲折性;积累文言知识

  难点:文言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和2;第二课时,教学目标3。

  教学媒体

  PPT Word批注

  教学设想

  本学期文言文篇目偏少,学生文言基础肤浅,《促织》是文言短篇小说,既要当小说去鉴赏,又要当文言来实学。《画皮》《狼》学生也许不陌生,以《聊斋志异》故事改编拍摄的电影、电视剧屡屡放映。电影电视《聊斋》故事学生或许比较熟悉,对蒲松龄应有所了解。但面对文言文字,文言字法词法小说章法主旨表现手法等也许存在困惑。因此,要求学生学在老师教之前,反复自读熟读课文,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课堂上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促织》文言文知识相对较集中,且具备文言典型例子,需要学生发现并归纳整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 由几幅对联、名人名言道出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2 《聊斋志异》题解

  二 速读课文,概述故事,理清情节

  三 研读课文,探究小说主旨

  (一)你认为小说情节中最悲惨的是哪部分?

  成名承受着怎样的痛苦?

  他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二)成名的儿子才九岁,小小年纪为什么要投井自尽?

  (三)不就是一只小小的蟋蟀吗,值得为它赴死吗?

  它究竟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

  文中哪些文字交待这只蟋蟀重要并主宰着成名一家人的命运?

  是蟋蟀主宰着成名一家的命运吗?

  你感到最寒心的是哪个细节?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成名为什么如此冷酷?是冷酷吗?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什么?

  (四)成名儿子如果没有活转,你认为对于一个九岁孩子的死谁该负责?

  罪魁祸首是谁?

  (五)成名儿子最后“复活”了,成名也“因祸得福”,这可信吗?

  为什么作者又要这样安排?

  成子化虫复活,成名作了秀才发家致富了,值得高兴吗?

  (六)你能简要概括一下作者创作意图和小说主旨吗?

  (七)你是怎样看待篇末评论的?

  板书--情节 主旨

  《促织》教学设计

  四 小结

  1 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促织”串联整个故事情节。

  2 借古讽今的笔法,借明朝喻清朝(讽刺揭露贪官虐吏),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虚实结合,主题深刻。

  3 心理描写,细腻合理,情景描写,逼近生活。

  五 课后准备

  1 本文语言精练,词汇丰富,句式多样化。无论是叙述故事,描写场面,还是人的对话,作者所调遣的语言,都能曲尽其妙,恰到好处。精读品味其妙。

  2 发现整理文言字词句知识

  第二课时

  品味语言精妙,交流课前整理的文言基础知识

  一 品味语言精妙

  (一)品读第4-7节。

  (二)《聊斋志异》有几种版本,文字各有出入,试对照阅读下列例子,比比优劣。

  1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课本)

  寻之多时,绝无踪响。(《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

  2 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课本)

  则气断声吞,亦不敢复究儿。 (《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

  二 师生互动,修订补充文言基础知识

  1 通假字

  2 古今异义

  3 一词多义

  4 动词的特殊用法

  5 其他词类活用现象

  6 倒装句

  7 省略句

  8 疑难词句解读

  三 最后归纳

  明天学习《促织》。但愿互动生动活泼,教学相长。新增Word批注,新颖,且一定效用。

《促织》学案 篇10

  教学目的

  一、理解作者的创作构思:借前朝“治世”时的殃民故事,加以浪漫主义的幻想、虚构,来揭露“康熙盛世”的黑暗现实。

  二、掌握本文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起伏,跌宕有姿的特点。

  三、学习本文人物心理描写细腻传神,不但切合人物的处境符合情节发展逻辑,而且用语极有分寸的写法。

  四、掌握本课的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学习文言句子的正确意译。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创作构思。

  2、掌握本文的情节特点。

  3、理解故事喜剧结尾的意义。

  4、理解篇末评论的作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提供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检查预习,指导常用词解析和课文朗读、概述。(控制在20分钟内)

  具体进程是:先布置几个学生解答常用词解析题,布置完后指名学生朗读,然后回过头来订正常用词解析的正误,最后进行概述指导。每一步都注重知识拓展和方法指导。

  常用词解析情况的检查和点拨:

  指名四个学生按“思考和练习”第六题四组例句板书“岁”、“顾”、“报”、“令”的常用义。

  参考答案:

  “岁”:A年;B每年;C年龄;D年。“顾”:A但、但是;B回头;C顾念、顾惜;D回头。“报”;A报告、告知;B报复;C报答;D报仇。“令”:A命令;B时令;C美好的;D命令。

  点拨:上述常用词,均不止题中那几种意义。如“令”,就还有“一县长官名称”一义。特别是“顾”,意义用法复杂,除题中三种外,就还有:“看”(“顾野有麦场”);“回头看”(“赢得仓皇北顾”);“探问、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反而”(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等等,此外,与“视”,“玩”合用,有“仔细端详”意,如:“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订鬼》)

  出示幻灯片,指四个学生快速解析:

  参考答案:

  A旧时县的别称;B古代与都城对称的县镇,一说指未筑城墙的县城。

  参考答案:A败退;B无、没有;C不;D浪费;E倒下、披靡

  参考答案:A放进;B接纳、收留;C交纳;D采纳

  参考答案:

  A回过来;B再;C又;D恢复;E回答、回复;F同“覆”,覆盖。

  点拨:要特别注意“复”与“再”的区别。在古代,说“复”,着眼在重复;说“再”着眼在次数。如“再拜”,拜了两次”;“三年再会”,三年内两次会面,不是三年后再会面。

  朗读情况的检查和点拨:

  指名三个学生依次朗读第1段、第6段、第8段。

  读前点拨:一是指出文言文的朗读要读得舒缓、从容,方法是要注意把句中词语稍为拓展开,如:“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中间横线表示略带拖音,并读出抑扬顿挫来。二是每读一段,教师先三言两语提示一下该段在文中的作用(如第1段)或前面的情节。

  读后点拨:一是纠正读音,特别是容易误读的字音,如:“如被冰雪”的“被”与“披”通假,读“披”;“抢呼欲绝”的“抢”,读qiāng;“亦厚赍成”的“赍”,读jī,不要读成“赉”(lài),等等。二是重提读得舒缓,从容,有抑扬顿挫的要求。

  口头概述的检查与点拨:

  指名一成绩中上而又口齿清晰的学生在5分钟内概述完课文内容。

  点拨:概述前指出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述时如有错误、缺漏,及时指出。概述后,重提概述前提出的要求,以引起学生注意。

  关于作者和《聊斋志异》:

  教师:为了深入研读课文,有必要先讲点有关作者和《聊斋志异》的知识。

  作者蒲松龄生于明代末年,一生主要活动时间是在康熙年间。他本是一个有多方面文学才华的人,诗、文、俚曲都有作品传世。但他一生的遭遇却很不幸运,连个举人都没考上,做了近40年的清苦塾师。

《促织》学案 篇11

  在对《促织》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安排了三课时:

  1.学生自读,解决疑难;

  2.剖析课文,文学鉴赏;

  3、在教师指导下解决并巩固有关疑难字词和文言句式知识。

  设计第二课时教案的指导思想是: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具体措施是:避轻就重,选点爆破。教学目的是:以“点”带“篇”,归纳扩展。依据信息论原理在教案设计中形成交叉错综、相互联系的网络认知结构,爆破的重点是小说的结构特点,难点是其生动传神的描写,即我所谓的“人民用鲜血与悲泪催开的无比璀璨艳丽的花朵。”这张网的总绳是使用归纳法,在文学鉴赏中对作品主旨进行深入剖析与扩展,借以走进蒲松龄,了解他笔下的封建社会。删繁就简,点击要害,设置的这三个点,是这个网络认知结构中的杼纽,牵动每“一点”都会引动全篇,现分述如下。

  一.用比较法凸显小说一波三折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快速掌握小说情节。

  1.根据现代教育心理学原理,学生课堂活动中的心理特点有三个阶段:松散、集中、疲劳。在起始阶段的导语之后,为提高信息输入的强度,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心理刺激,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激活思维,我将学生在解读小说时高度期待的热点问题,即颇具吸引力的小说情节,用结构示意图在字幕上打出,又火上浇油般在字幕上打出一段关于明代蟋蟀野史的结构示意图。让学生在在比较中判断情节结构的异同,其课堂教学密度和强度自然要比单一的思考判断记忆大得多,而由于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正是兴趣盎然的热点所在,所以当然可以放大瞳孔,乐此不疲了。

  异同比较结构示意图:

  《 促 织 》 蒲松龄

  ⑦斗→⑧献→⑨议

  ②捕 ④再捕 ⑥三捕

  

  ①征 ③卜 ⑤丧

  《 野 史 》 (吕毖《明朝小史》)

  ①好促织→②换促织-→③妻缢-→④夫自尽

  附原文:(字幕显示)

  “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一头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

  2. 用比较法导学,尤其对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中牵移能力的培养凑效。其间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要有明确方向,教学要有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的具体方法,有可操作性。我设计的课堂讨论习题是:

  ☆《促织》与《野史》比较,有那些异同?讨论并填空:

  ①《促织》与《野史》的主题同是 刺虐 ,《野史》以 悲 剧结局,《促织》则由 悲 转 喜 。

  ②《野史》仅记述了事情的梗概: 起因 (皇上好促织之戏), 经过 (枫桥粮长受郡长官派遣,用所乘骏马换蟋蟀), 发展 (妻窃视,蟋蟀被鸡啄食), 结果 (夫归,亦自经)。《促织》的高超之处在于 想象丰富,构思巧妙,能把流传民间原始粗放的同类素材加工演化成 复杂曲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的小说情节,很值得我们借鉴模仿。

  ③请课后展开丰富想象,在情节结构上进行巧妙构思,并借鉴模仿《促织》的细节描写技巧,将《野史》扩展成一篇血肉丰满的小说,标题自拟。(此小题除读写结合之外,其用意也为下面的教学作铺垫,环环相扣,以引起学生高度重视紧接下来的教学内容。)

  二.拦腰爆破,选择课文第6自然段进行精读,用攻坚战术解决难点(课文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以此辐射全篇,以“点”带“篇”,贯通全文。

  学生一般不善于或还没掌握小说细节描写的写作,阅读时也比较粗放浮躁,所以我引导学生体察此段以心理描写为主的神情动态,交给学生“你认为在主人公成名心中,更看重儿子还是更看重蟋蟀?”这样的两难论题。

  成名“怒索儿,” “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 当儿子“半夜复苏”,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重锤之下,“人不如虫”的社会现实怎能不使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引起共愤。“失虫”,则会家破人亡,成名先前捉虫不得之时(第二段),“忧闷欲死”,“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惟思自尽”。这些己十分清楚地表明,一只蟋蟀重于成名的身家性命。这就是成名心理矛盾产生的社会根源,也是《野史》中枫桥粮长夫妻自杀的社会根源。

  (第二个要点的分析讨论已为第三个教学环节铺路搭桥,使对于小说主题的揭示成为水到渠成之事。课堂教学结构呈层递状态。)

  三. 文学鉴赏,归纳扩展。

  1.在语文教学的“五级分类法”中,“文学鉴赏”处于顶尖级别,也是最难掌握的。针对学生手中资料有限,鉴赏理论有限,深入挖掘小说主题的能力有限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主要由教师归纳分析的方法揭示小说主题。

  2. 文学鉴赏必须伴随学生的情感投入才能使之感动、感悟,既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缺乏心灵震颤的文学鉴赏,只会流于说教。所以营造悲剧气氛,在授课伊始的导语中,我就刻意为之了。

  在音响方面,我设置了蛐蛐的叫声,间或穿插于授课的开始、高潮和尾声;在色彩方面:深蓝色的字幕上,是一盏摇曳的桐油孤灯;在知人论世、简介蒲松龄生平著述时,渐现字幕:“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一灯如豆,暗影摇曳,写尽人间鬼界悲欢情。” 把静态的书本,变成由声音、文本、图像、动画构成的动态教材,唤起学生对悲剧主人公的情感体验,把文学欣赏的过程变成联想想象、审美的过程和形象再创造的过程。

  3. 深入剖析小说主旨:

  ①小说的“喜剧结局”,具有现实生活的不可能性,带有《聊斋志异》特有的强烈的浪漫主义理想色彩,类似于欧亨利小说结尾“挂泪的微笑”。所以只能理解为作者刻意设计的对封建统治者虐民的“毒骂”,使“刺虐”主题入木三分,更具讽刺色彩。

  ②古今中外小说的变形题材,如《搜神记》中的狗变男人,《齐谐记》中的`人变猛虎,还有宙斯变形,和卡夫卡的《变形记》;民间故事则有《田螺姑娘》等。成名的儿子“魂化促织”,因“轻捷善斗”,而使“上大嘉悦”,是以假求真,把幻境与人世联成一片,扩大人物活动的空间,赋予人超常的功能,把主观情绪自然地注入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中。作品形式上进入幻境,实质上始终把矛头指向现实,便于完成其“刺虐”主题的表达,揭露封建社会对人民在经济、肉体、精神方面的摧残虐杀。

  ③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促织》的“刺虐”主题思想,认识封建社会的本质特点,我又精心设计了扩展性的思考题,如:

  “虐民”的社会与“扶贫”的社会,其本质区别何在?

  综上所述,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生活经验,也有一定的文学鉴赏体验乃至文学理论常识,因此,讲授课文,特别是长文,不必面面俱到,可以依据课文特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避轻就重,选点爆破,集中力量抓重点,破难点,解疑点。

  鱼渔兼授,教会学生可资借鉴的方式方法,比如本教案设计其码交给了学生三把解读鉴赏小说的钥匙:从分析结构线索入手,从分析典型细节入手,从分析变形题材的特点入手深入剖析小说主旨。所谓“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高中生的理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将会在对于一个个交叉错综、相互联系的 “点”的掌握中,得到长足提高。

  选准切入点,既是学生之需,又可节约教学时间,这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效率,促进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促织》学案 篇12

  教学目的

  一、理解作者的创作构思:借前朝“治世”时的殃民故事,加以浪漫主义的幻想、虚构,来揭露“康熙盛世”的黑暗现实。

  二、掌握本文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起伏,跌宕有姿的特点。

  三、学习本文人物心理描写细腻传神,不但切合人物的处境符合情节发展逻辑,而且用语极有分寸的写法。

  四、掌握本课的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学习文言句子的正确意译。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创作构思。

  2.掌握本文的情节特点。

  3.理解故事喜剧结尾的意义。

  4.理解篇末评论的作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提供材料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

  一、课前预习:

  一、检查预习,指导常用词解析和课文朗读、概述。(控制在20分钟内)

  具体进程是:先布置几个学生解答常用词解析题,布置完后指名学生朗读,然后回过头来订正常用词解析的正误,最后进行概述指导。每一步都注重知识拓展和方法指导。

  常用词解析情况的检查和点拨:

  指名四个学生按“思考和练习”第六题四组例句板书“岁”、“顾”、“报”、“令”的常用义。

  参考答案:

  “岁”:A年;B每年;C年龄;D年。“顾”:A但、但是;B回头;C顾念、顾惜;D回头。“报”;A报告、告知;B报复;C报答;D报仇。“令”:A命令;B时令;C美好的;D命令。

  点拨:上述常用词,均不止题中那几种意义。如“令”,就还有“一县长官名称”一义。特别是“顾”,意义用法复杂,除题中三种外,就还有:“看”(“顾野有麦场”);“回头看”(“赢得仓皇北顾”);“探问、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反而”(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等等,此外,与“视”,“玩”合用,有“仔细端详”意,如:“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订鬼》)

  出示幻灯片,指四个学生快速解析:

  参考答案:

  A旧时县的别称;B古代与都城对称的县镇,一说指未筑城墙的县城。

  参考答案:A败退;B无、没有;C不;D浪费;E倒下、披靡

  参考答案:A放进;B接纳、收留;C交纳;D采纳

  参考答案:

  A回过来;B再;C又;D恢复;E回答、回复;F同“覆”,覆盖。

  点拨:要特别注意“复”与“再”的区别。在古代,说“复”,着眼在重复;说“再”着眼在次数。如“再拜”,拜了两次”;“三年再会”,三年内两次会面,不是三年后再会面。

  朗读情况的检查和点拨:

  指名三个学生依次朗读第1段、第6段、第8段。

  读前点拨:一是指出文言文的朗读要读得舒缓、从容,方法是要注意把句中词语稍为拓展开,如:“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中间横线表示略带拖音,并读出抑扬顿挫来。二是每读一段,教师先三言两语提示一下该段在文中的作用(如第1段)或前面的情节。

  读后点拨:一是纠正读音,特别是容易误读的字音,如:“如被冰雪”的“被”与“披”通假,读“披”;“抢呼欲绝”的“抢”,读qiāng;“亦厚赍成”的“赍”,读jī,不要读成“赉”(lài),等等。二是重提读得舒缓,从容,有抑扬顿挫的要求。

  口头概述的检查与点拨:

  指名一成绩中上而又口齿清晰的学生在5分钟内概述完课文内容。

  点拨:概述前指出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述时如有错误、缺漏,及时指出。概述后,重提概述前提出的要求,以引起学生注意。

  关于作者和《聊斋志异》:

  教师:为了深入研读课文,有必要先讲点有关作者和《聊斋志异》的知识。

  作者蒲松龄生于明代末年,一生主要活动时间是在康熙年间。他本是一个有多方面文学才华的人,诗、文、俚曲都有作品传世。但他一生的遭遇却很不幸运,连个举人都没考上,做了近40年的清苦塾师。

  [1] [2] 下一页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促织》学案(精选1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