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精选9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精选9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精选9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诵读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能力;设置情境,引导想象,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从而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为此,老师想给同学们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就在后面。对啦,今天学校领导和语文组全体教师都来到了我们班,一起见证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美好时光,也为一睹我们185班同学的风采。相信你们能用你们的妙语连珠,用你们的真知灼见,用你们热情似火让在座的老师叹为观止,有没有信心?(有!)会不会喜欢老师后面送的礼物?用掌声来给我答案,也让后面的老师感受一下你们的热情。(掌声热烈)

  二、猜谜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得学学孙悟空,变变身,我从身上扯一毛,用口呵一气,变、变、变,嗯,同学们接招,听好喽,俺要出招了。猜猜我是谁:有时我被悬挂在高空中,有时我可怜呀,被挂在树梢,有时呢,我很丰满,胖如圆盘,为了减肥,有时我饿得两眼昏花,枯瘦如镰刀,请猜我是谁?(月亮)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以月为诗,我们学过的也不少吧,谁能给大家背几首?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以月为题材的词中极品,可以说“中秋词自它一出,余词尽废”。想不想一睹为快?

  打开书191页,板书:水调歌头

  三、解题:

  1、“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什么?(词牌名)

  2、请一名学生说说他了解的苏轼。

  师小结:是啊!苏轼一生坎坷,官运不通,可以说是一个政治上非常失意的人。

  四、学习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正音、句读。

  2、自由朗读――指名吟诗(扮苏轼,表演读,气氛热烈)――齐读。

  3、小组学习:质疑――释疑。

  4、分析:

  (1)齐读词前小序,从小序里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作词时间、当时情形及缘由。)

  (2)速读课文,小组交流,这首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请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望月、思圆)

  (3)望月乃写景,思圆乃抒情。齐吟上阙:写了哪些景物?――明月、青天、酒、“我”、风、清影(实写);宫阙、琼楼玉宇(虚写)。月圆中秋之时,作者把酒临风,形单影只,想到月亮上嫦娥居住的宫阙、琼楼玉宇,虽高虽豪华,却同样是孤身一人,独怆然而涕下,此情此景与作者“我”是何等相似啊!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孤寂、苦闷,与“高处不胜寒”的嫦娥同是天涯沦落人。

  (4)整个上阙,作者没有只字片语涉及到孤寂,却时时处处让我们感觉到孤寂。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老师也想让同学们感同身受,发挥你的想象,假设你就是苏轼,面对一圆月、一清影、一孤树、一壶浊酒(老师即兴作简笔画),极写当时之孤寂、郁闷的心情。记得,要感动你我,必须得先感动自己,让感动流泻于我们笔端!

  (学生写作几分钟,后请几位同学展示成果,师生评价。)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是啊!月光如水,地上藻荇交横,乃竹柏影也,微风轻拂,树叶婆娑,沙沙作响,似情人的呢喃,如好友的窃窃私语。“我”双眸痴痴凝望孤月,把酒临风邀圆月,无奈何,月光融融影子单,长夜漫漫何由彻。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惟有歌能释怀,细心聆听,共同感受《久别的人》(播放歌曲)

  这首歌可以说是作者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他是多么渴望家人重逢、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来排遣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啊!所以呀,才有了下阙的怀人思圆。

  (5)齐读下阙,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旷达乐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然规律。没有离别的悲伤,哪来相逢的喜悦?更何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即使天各一方,但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的是同一轮圆月。

  (6)此词之所以为不朽之佳作,是因为它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词中的许多句子已成了我们今天许多人失意苦闷时心灵按摩的良药。自由地朗读诗歌,说说你对词中哪句话感触最深,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生各抒已见。)

  师小结:是啊!人生是一道风景,快乐是一种心境。春看桃,夏看柳,秋观菊,冬赏雪,月圆是诗,月缺是画。风柔雨润,花好月圆,能不让我们赏心悦目吗?让我们以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一起去聆听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明月几时有》,唱熟了这首歌,词你也就能背了。一举两得哦!

  四、唱“月”

  同学们,一个月的时间眨眼而过,在这里,老师有很多的不舍,还有一个未了的心愿,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我给了同学们一份如此珍贵特别的礼物,你们也应该有所表示吧!对,我们用唱的方式,唱出你的心声,不过得唱与“月”有关的歌曲,作为礼物为老师送别,好吗?

  (学生表现踊跃,唱到情深时哭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难点】

  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法】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作者和理解诗词的资料。

  2、课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绘画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教学步骤】

  (一)趣味导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嫦娥奔月、玉兔东升、月下老、吴刚砍桂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接下来老师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2、抽读、齐读,初步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全面,教师可提示注意“小序”中的“兼”字以及联系自己在课外所查询的资料。)

  4、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后再齐读全首词。

  (三)深入理解

  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矛盾,还怕寒冷)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2、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3、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

  4、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四)品味

  1、通过学习这首词,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或几句?请说明理由。

  2、配乐朗读,品味意境。

  (五)拓展延伸,畅谈感受。

  1、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2、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六)在合唱歌曲《真心英雄》中结束上课。

  (七)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

  2、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与同学合作)。

  (八)板书设计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篇3

  一、说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送的名家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全词蕴涵深邃的哲理趣味。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本课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落实背诵要求。

  2、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悟诗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其中联系苏轼的生平经历,品味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苏轼旷达心胸为教学重点;理解词中所表达的作者想回朝廷而又心怀恐惧的矛盾思想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构思:

  新教材入选这首诗歌,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设计了分层推进式诵读――拓展积累式鉴赏的板块教学模式,安排了赏月诵月――品月写月的教学环节

  四、说教法学法分析: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引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作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交流讨论法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3、揣摩意境,将词改写成散文,提高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在读、说、赏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五、说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赏月诵月――

  (一)知识积累导入新课:

  “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而长大后,天上那一轮明月,却寄托了人们太多的情感。请欣赏一组月亮的图片,齐读古人为我们描写月亮的诗句。

  在老师娓娓道来的过程中,在学生齐声朗读的情境中,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拓展知识积累,并为下面理解本诗的情感底蕴奠定了基础。

  (二)分层推进式诵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学气氛。

  1、朗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3、品读:以“月”为中心词,从词中挑选一些动词放在“月”的前面组成一个短语,看看苏轼对月都做了什么想了什么?(问、归、怨、共……)

  老师介绍苏轼的生活经历,学生选择诗句以老师的问题为开头谈谈:“透过……诗句读到了……”(读到了苏轼对月亮的向往、读到了苏轼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读到了苏轼怀念兄弟的抑郁惆怅、读到了苏轼积极豁达的胸怀……)。

  4、自读:把自己假想成政治失意远离亲人的苏轼,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回答问题――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曲______而不失______的音乐。(抑郁而不失旷达,惆怅而不失乐观……)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抑郁――旷达。

  5、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6、齐读:女生齐读上阕诗句,男生齐读下阕诗句。

  7、背诵:

  叶圣陶说过:“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第二步品月写月――拓展积累式鉴赏:

  我设计了“听――读――说――找――写”五个小环节,漫步古代咏月诗篇中,通过比较阅读老师搜集到的同类诗歌,让学生做一下横向的比较,从而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中月的永恒魅力。

  1、听:老师朗读这两首诗歌,学生做标注。

  2、读:自己朗读,对照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分组讨论,老师解疑。

  3、说:以“我欣赏______诗句,因为______”的句式谈谈自己的理解。

  4、找:对比三首诗歌,找出意境相通的诗句。

  5、写:通过拓展赏析,让男女生分别将本词的上下阕改写成写景抒情的散文片段,交流朗读。

  语文课堂应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这个环节主要训练学生独立把握领悟诗歌风格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进行抒情性的语言表达训练,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附录:

  《把酒问月》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月夜》杜甫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篇4

  说教学设想: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说教学层次:

  1、朗读词文,整体感知;

  2、借月抒情,走进词境;

  3、名句重读,读懂词情;

  4、拓展体悟,读透词心。

  一、说教学导入

  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啊,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二、说诵读品味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

  ①解读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赏析并诵读上阙中的前几句。(补充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

  ②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

  以“不关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应“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句的对话练习,来充分理解怀子由的离愁别绪。

  ③“兼”字告诉我们作者举杯对月,还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小序中没有介绍,下面老师也给大家读一次《水调歌头》,你从词中去发现。(配乐朗诵)

  ④赏析上阙,抓住“不知”“归去”读懂词人借月怀的内心祈愿,从“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⑤作者是否一直陷入这样的幽愤与伤感中?从哪些词句中可读出来?(古难全;但愿)

  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三、体悟拓展

  1、出示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给大家。

  比较诗句: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问:比较中发现了什么?

  (有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原来《水调歌头》的问月、舞月、愿月是从“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诗中继承而来,借月亮来抒怀的词作中它确是属于顶峰之作了。)

  2、同学们,这让我想起评论家周啸天的一句话:“向上看一首诗的继承,可知推陈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诗的影响,则可见其衣被百代之力。”词中的更妙处且不论说,就来看看它衣被百代之力。”衣被百代中的被是动词,该读披,披及的意思,换一个成语就是――流芳百世的魅力。想过它为什么会有流芳百世的魅力吗?

  (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一位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温暖与美好,慰藉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好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

  3、评述中接着还有一句“好的作品,往往在一个或几个方面给后世之人以启发。”

  这就是说好的作品能让我们更好更多地读出自己所思所悟的东西。

  (借余光中的诗句脱化一下,来对名句说出你的味道与理解……)

  师:点拨长久与婵娟

  千年后你的一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

  挑起回音袅袅……我明白

  ――――――――――――

  ――――――――――――

  4、词读到现在,你肯定相信一种评价了――清代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千古绝唱的中秋月词作,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能背诵就更好了。(配乐朗诵)

  五、结束语: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课,同学们再见!

  说板书:

  水调歌头

  苏轼

  月

  怀子由离愁别恨

  叹人生失意矛盾

  悟真谛超然高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篇5

  师:同学们,上个学期,我们背过很多诗词,现在请大家回忆,在我们背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描写月亮或月光的?

  生1:“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这是谁的诗?

  生众:李白的《静夜思》。

  生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 愁眠”

  师:这又是谁的诗?

  生众:张继的《枫桥夜泊》。

  生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

  生4:柳永的《雨霖玲》“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生5: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师:(启发)上学期,我们还学了中国台湾女诗人席慕蓉的――

  生6:《乡愁》“故乡的歌是一只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师:很好!这些描写月亮或月光的诗句,大家记得非常清楚。现在,请跟老师再把这些诗句朗读一遍。

  (师出示幻灯,带读。)

  师:大家读得很不错,声音洪亮,吐字清楚。那么请问,写这些诗句的诗人,想通过月亮或月光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7:表达思念之情。

  师:对!表达思念。(启发)是思念――

  生8:思念故乡。

  生9:思念亲人和友人。

  师:太好了!通过复习,大家知道我国的文人常用月亮、月光表达对故乡或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月的词,请看课题。

  (师幻灯出示课题)

  师:(指示生看课题)“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

  生10:词牌名。

  师:对!这首词有没有词名?

  生11:没有。

  师:好!再看作者。昨天有哪些同学通过网络或者其它途径查阅了作者的生平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生纷纷举手,师检查)

  师:不错,大多数同学都去查阅资料了。现在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最好不看资料,凭记忆能说多少说多少。

  生1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最高官至礼部尚书。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人弹劾“谤讪朝廷”,下狱,先后被贬谪到黄州、惠州、琼州等地。一生坎坷,飘零不定。

  师:讲得很好!把苏轼的生平概括得既简洁又明了。(又向大家问)关于苏轼,他介绍完整了吗?

  生:(齐声)没有。

  师:对,他只介绍了生平,苏轼在文学史上的贡献,谁来补充?

  生13:苏轼的学识广博,他开豪放词风,在散文、诗歌、词、书法和绘画等方面都很精工。民间有“苏文熟, 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一说,可见,苏轼在当时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有《东坡乐府》流传于世。

  师:两位同学学习态度很好,不仅查阅了资料,还整理出主要内容并能说出来,精神可嘉。

  (生齐鼓掌)

  师:现在,大家把书翻到144页,把这首词先朗读一遍。

  (生齐读,师聆听)

  师:大家读得不错,老师仔细听了,没发现有字读错音。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把小序读一遍。

  (师生同读小序)

  师:序中的“兼”字是什么意思?

  生14:“兼”字指所涉及的内容不止一个方面。

  师:那我们从“兼怀子由”四个字看, 这首词至少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生:(齐)两个。

  师:对。是哪两个呢?作者除了怀子由,还怀什么?请大家结合课文注解,把这首词的意思疏通一下。

  (生自读课文及注解)

  师:都看完了,看懂了没有,谁能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

  (众生默然)

  师:(微笑)没人举手。那好,我们先把这个问题留着,等词的意思都吃透了,再回头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过,请大家把这个问题先记在心里,带着问题来揣摩这首词。现在我们先看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从书上的注解,我们知道这两句词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为什么要问天?他真正想问的是“明月几时有”吗?

  生15:好象作者想问的是第二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师:你的阅读能力很强,知道上下贯通来理解诗词。那老师再问你,“天上宫阙”指的是什么?

  生15:应该是月亮中的宫殿。

  师:(微笑向全体)是月亮中的宫殿吗?

  (众生默然)

  师:大家再看“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该怎么理解?

  生16:回去。

  师:苏轼想回到天上去吗?

  (生齐笑)

  师:大家都笑了,从你们的笑,我看到了两个字:不是。那这个归去是回到哪儿去呢?(启发)大家结合苏轼的生平来理解。

  生17:(小心地)是回到朝廷吧?

  师:对。“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一句,作者关心的是――

  生齐答:朝廷。

  师:那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一句的“琼楼玉宇”又指什么?

  生18:还是指朝廷。

  师;好极了!(鼓掌)你能从这一句中的“欲”字,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生18:作者当时很想回到朝廷。

  师:大家说,他回答的准确吗?

  众生:准确!

  师:记得我们背过一首苏轼在密州写的词,是――

  众生:《江城子・密州出猎》。

  师:当中表达“欲归”心情的句子是――

  (师生同背: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师:作者想回朝廷,能回吗?

  生19:不能。

  师:从哪看出来?

  生19:“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句中“恐”字说明苏轼害怕回去。

  师:(微笑)他怕什么?

  生19:“寒”。

  师:“寒”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

  生19:不是。

  师:那指什么?

  生20:应该是指心理上的恐惧吧?具体好象是指朝廷中的诽谤、中伤。

  师:(鼓掌)你回答得太精彩了!时刻不忘作者生平。确实,苏轼被贬,就是因为在朝中受小人的诽谤和中伤。虽然他想报效朝廷,但心生恐惧。那最后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什么意思?“人间”指什么?

  生21:“人间”就是指“地方”,包括密州在内。

  师:在人间好还是在天上好?

  生21:我觉得从书上注解看,作者认为在人间好――也就是在“地方”作官好。

  师:(微笑)在地方,天高皇帝远,在地方,没有排挤、没有诽谤和中伤,所以他觉得留在地方为政好。学完上阕,我们齐读一遍。读的时候,同学们都展开想象,你就是那天晚上的苏轼,你现在不是在念,而是在“吟”,所谓的吟,就是抑扬顿挫地读。从声音和语调上读出词的意境来。

  (生读,师聆听)

  师:非常好!我看见有些同学摇头晃脑,很投入。,老师感觉刚才你是最出色的,不仅神色投入,而且语速、语调也很到位,现在,能请你给大家示范朗读一遍吗?

  (生22读)

  (众生鼓掌)

  师:学完上阕,我们来讨论一下,作者在这里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讨论)

  生23:作者在上阕中表达了想回朝廷但又恐惧害怕的心情。

  师:你能用词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吗?

  生23:好象是“欲”和“恐”。

  师:(微笑看大家)大家赞同吗?

  (生赞同)

  师:(对生23)你概括得太好了!请大家看幻灯。

  (师插入幻灯,显示上阕概括内容)

  师:现在我们来看下阕。请大家先朗读一遍。像×同学,带着情感去读。

  (生齐读,师聆听)

  师:有进步。不过,还需逐字逐句地揣摩。“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这句从结构上说有什么作用?

  生24:承上启下。

  师:(启发)具体点说――

  生24:“转朱阁,低绮户”前省略了主语月亮,是承上阕写的。从下阕看,作者因为无眠产生思念。所以“照无眠”是启下。

  师:看来你把这首词理解得很透彻,我提一个问题,你把我后面要提的问题都回答了。我再问你,下阕应和了序中哪一个句子?

  生24:“兼怀子由”。

  师:太好了!这就是说,作者在下阕主要要写――

  生:(齐)怀子由。

  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书上注解说是月亮没有人世的愁和恨,这样理解正确吗?

  生25:不正确。这里应该是作者恨月亮老在人们分别的时候圆,是作者在恨。

  师:作者因什么而恨?

  生26:因为与亲人别离,也因为被贬。

  师:好!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理解?

  生27:难。

  师:我们常听老人们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恰好也是苏轼的看法。所以他说“古难全”。既然认识到了人生的艰难,作者是不是就认命了?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的情感有没有什么变化?

  生28:有变化。因为作者认识到自然和人生共有的规律,所以他不悲观消极,而是充满期待和祝愿。

  师:你从哪里看出了期待和祝愿?

  生28:但愿。

  师:“但愿”怎么解释?

  生28:只希望。但,是副词,只。愿是动词,希望的意思。

  师:作者在下阕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感情?

  生29:下阕中作者表达的主要是对七年未见的弟弟子由的怀念。

  师:你能用词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吗?

  生29:“难”、“愿”。

  师:一步到位,好极了!

  生30:老师,我还是不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到底是什么意思?

  师:还不懂呀?!这个问题谁帮解决?

  生31:因为作者已经认识到,任何事情都不会因为我们的喜好而改变,虽然我们不想和亲人别离,但别离却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作者只有提出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和弟弟子由能够年年平安,虽相隔千里,但可以共享美好月光。

  师:你表述得准确极了。(向生30)现在明白了吗?(生30点头)还有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众生:没有了。)

  师:我们把下阕再齐读一遍,注意感情把握。

  (生齐读)

  师:对你们的朗读,我找个同学来点评。谁来?

  生32:感情把握得比较好,不象刚才朗读时,每一句的语速和停顿都一样。这次,大家都能根据词意,做到抑扬顿挫。

  师:同意他的点评吗?

  (众生点头)

  师:不错,他的点评很到位,这次朗读, 同学们基本能注意到词意的感情色彩,很好!现在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回到小序中,还记得刚上课时给大家提的问题吗?

  生众:记得。

  师:现在有答案了吗?在这首词中究竟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生33:作者在上阕主要抒发了自己想回朝廷而又心怀恐惧的矛盾思想;下阕主要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师:你真聪明,刚学完就归纳出来了。请大家看幻灯。

  (师出示幻灯显示全词概括内容)

  师:这首词我们已经分析得很透彻了。现在请大家饱含感情地朗读一遍。

  (生齐读,师巡视,不时大声导读)

  师:大家来背一遍,敢不敢?要求不是“唱”读,怎样背?

  生众:饱含感情。

  师:对,我们饱含感情地把这首词背一遍。

  (生背诵)

  师:我们班同学真不错,老师一点就通,背得很好。有兴趣的同学,回去后还可以再慢慢地揣摩词义、揣摩吟诵。下面请大家拿出纸和笔,男同学上阕,女同学下阕,把这首词改写成散文,看谁 把握意境更准确,谁的文笔最优美?写好的同学请举手。

  (生改写,师巡视,一男生举手,师示意生读)

  生35:今晚,我仰天问月,不知天上明月成于何时?想起遥远的京都,不知那里的情形,现在又是怎样?我真的很想回去啊,回到朝廷,一展我的宏图大志。可是,想到那些小人的排挤和诽谤,罢了吧!把酒独舞,清风明月,为政地方,不也很好吗?

  师:看来,我们男生真的很精彩啊!女生,哪一位来,我们不能输给男生啊?

  (一女生举手,师示意生读)

  生36:月光淡淡,满满地洒遍了整个庭院,当然,也照着我,这因伤离怨别而愁苦的人,令我无法入眠。月亮啊,月亮,你是不是也充满忧愁呢?倘若不是,那又为何总在人们分离的时候分外圆呢?……对!人世间总会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是如此,总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世上就不是万事都能随人愿的,只希望我们能够年年得平安,千里心相连,明月共观瞻。

  师:看来我们男生女生各有精彩。 时间关系,我们不再请其他同学读你们的精彩片段了,我相信, 一定还有同学比他俩写得更精彩。回家的作业 :同学们把整首词改写成散文。最后,我们再把这首词诵读一遍,就像老师刚才说的,每位 同学都想象着,你就是一千年前写这首词时的苏轼,你现在正对着明月抒发心中的矛盾之情、思念之情。

  (生齐读,下课)

  简评:这是一节古典诗词诵读、鉴赏课。纵观全程,教者由旧知引入,从易到难,由低至高,善于“垫石铺路”,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获满足感,生求知欲。而布置学生上网查寻资料,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培养了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显示出教者把教的内容巧妙地转换为学生学的活动的功力。中间主体部分,以读为经,抓点带面,读与问,问与析的关系处理得明快、清晰。结尾宕开一笔,依境改写,当堂评价,于常态中求变化,可谓别开生面。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出一种和谐、深厚、跌宕之美。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篇6

  师:同学们,上个学期,我们背过很多诗词,现在请大家回忆,在我们背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描写月亮或月光的?

  生1:“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这是谁的诗?

  生众:李白的《静夜思》。

  生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 愁眠”

  师:这又是谁的诗?

  生众:张继的《枫桥夜泊》。

  生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

  生4:柳永的《雨霖玲》“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生5: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师:(启发)上学期,我们还学了中国台湾女诗人席慕蓉的――

  生6:《乡愁》“故乡的歌是一只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师:很好!这些描写月亮或月光的诗句,大家记得非常清楚。现在,请跟老师再把这些诗句朗读一遍。

  (师出示幻灯,带读。)

  师:大家读得很不错,声音洪亮,吐字清楚。那么请问,写这些诗句的诗人,想通过月亮或月光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7:表达思念之情。

  师:对!表达思念。(启发)是思念――

  生8:思念故乡。

  生9:思念亲人和友人。

  师:太好了!通过复习,大家知道我国的文人常用月亮、月光表达对故乡或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月的词,请看课题。

  (师幻灯出示课题)

  师:(指示生看课题)“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

  生10:词牌名。

  师:对!这首词有没有词名?

  生11:没有。

  师:好!再看作者。昨天有哪些同学通过网络或者其它途径查阅了作者的生平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生纷纷举手,师检查)

  师:不错,大多数同学都去查阅资料了。现在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最好不看资料,凭记忆能说多少说多少。

  生1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最高官至礼部尚书。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人弹劾“谤讪朝廷”,下狱,先后被贬谪到黄州、惠州、琼州等地。一生坎坷,飘零不定。

  师:讲得很好!把苏轼的生平概括得既简洁又明了。(又向大家问)关于苏轼,他介绍完整了吗?

  生:(齐声)没有。

  师:对,他只介绍了生平,苏轼在文学史上的贡献,谁来补充?

  生13:苏轼的学识广博,他开豪放词风,在散文、诗歌、词、书法和绘画等方面都很精工。民间有“苏文熟, 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一说,可见,苏轼在当时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有《东坡乐府》流传于世。

  师:两位同学学习态度很好,不仅查阅了资料,还整理出主要内容并能说出来,精神可嘉。

  (生齐鼓掌)

  师:现在,大家把书翻到144页,把这首词先朗读一遍。

  (生齐读,师聆听)

  师:大家读得不错,老师仔细听了,没发现有字读错音。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把小序读一遍。

  (师生同读小序)

  师:序中的“兼”字是什么意思?

  生14:“兼”字指所涉及的内容不止一个方面。

  师:那我们从“兼怀子由”四个字看, 这首词至少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生:(齐)两个。

  师:对。是哪两个呢?作者除了怀子由,还怀什么?请大家结合课文注解,把这首词的意思疏通一下。

  (生自读课文及注解)

  师:都看完了,看懂了没有,谁能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

  (众生默然)

  师:(微笑)没人举手。那好,我们先把这个问题留着,等词的意思都吃透了,再回头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过,请大家把这个问题先记在心里,带着问题来揣摩这首词。现在我们先看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从书上的注解,我们知道这两句词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为什么要问天?他真正想问的是“明月几时有”吗?

  生15:好象作者想问的是第二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师:你的阅读能力很强,知道上下贯通来理解诗词。那老师再问你,“天上宫阙”指的是什么?

  生15:应该是月亮中的宫殿。

  师:(微笑向全体)是月亮中的宫殿吗?

  (众生默然)

  师:大家再看“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该怎么理解?

  生16:回去。

  师:苏轼想回到天上去吗?

  (生齐笑)

  师:大家都笑了,从你们的笑,我看到了两个字:不是。那这个归去是回到哪儿去呢?(启发)大家结合苏轼的生平来理解。

  生17:(小心地)是回到朝廷吧?

  师:对。“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一句,作者关心的是――

  生齐答:朝廷。

  师:那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一句的“琼楼玉宇”又指什么?

  生18:还是指朝廷。

  师;好极了!(鼓掌)你能从这一句中的“欲”字,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生18:作者当时很想回到朝廷。

  师:大家说,他回答的准确吗?

  众生:准确!

  师:记得我们背过一首苏轼在密州写的词,是――

  众生:《江城子・密州出猎》。

  师:当中表达“欲归”心情的句子是――

  (师生同背: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师:作者想回朝廷,能回吗?

  生19:不能。

  师:从哪看出来?

  生19:“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句中“恐”字说明苏轼害怕回去。

  师:(微笑)他怕什么?

  生19:“寒”。

  师:“寒”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

  生19:不是。

  师:那指什么?

  生20:应该是指心理上的恐惧吧?具体好象是指朝廷中的诽谤、中伤。

  师:(鼓掌)你回答得太精彩了!时刻不忘作者生平。确实,苏轼被贬,就是因为在朝中受小人的诽谤和中伤。虽然他想报效朝廷,但心生恐惧。那最后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什么意思?“人间”指什么?

  生21:“人间”就是指“地方”,包括密州在内。

  师:在人间好还是在天上好?

  生21:我觉得从书上注解看,作者认为在人间好――也就是在“地方”作官好。

  师:(微笑)在地方,天高皇帝远,在地方,没有排挤、没有诽谤和中伤,所以他觉得留在地方为政好。学完上阕,我们齐读一遍。读的时候,同学们都展开想象,你就是那天晚上的苏轼,你现在不是在念,而是在“吟”,所谓的吟,就是抑扬顿挫地读。从声音和语调上读出词的意境来。

  (生读,师聆听)

  师:非常好!我看见有些同学摇头晃脑,很投入。,老师感觉刚才你是最出色的,不仅神色投入,而且语速、语调也很到位,现在,能请你给大家示范朗读一遍吗?

  (生22读)

  (众生鼓掌)

  师:学完上阕,我们来讨论一下,作者在这里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讨论)

  生23:作者在上阕中表达了想回朝廷但又恐惧害怕的心情。

  师:你能用词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吗?

  生23:好象是“欲”和“恐”。

  师:(微笑看大家)大家赞同吗?

  (生赞同)

  师:(对生23)你概括得太好了!请大家看幻灯。

  (师插入幻灯,显示上阕概括内容)

  师:现在我们来看下阕。请大家先朗读一遍。像×同学,带着情感去读。

  (生齐读,师聆听)

  师:有进步。不过,还需逐字逐句地揣摩。“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这句从结构上说有什么作用?

  生24:承上启下。

  师:(启发)具体点说――

  生24:“转朱阁,低绮户”前省略了主语月亮,是承上阕写的。从下阕看,作者因为无眠产生思念。所以“照无眠”是启下。

  师:看来你把这首词理解得很透彻,我提一个问题,你把我后面要提的问题都回答了。我再问你,下阕应和了序中哪一个句子?

  生24:“兼怀子由”。

  师:太好了!这就是说,作者在下阕主要要写――

  生:(齐)怀子由。

  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书上注解说是月亮没有人世的愁和恨,这样理解正确吗?

  生25:不正确。这里应该是作者恨月亮老在人们分别的时候圆,是作者在恨。

  师:作者因什么而恨?

  生26:因为与亲人别离,也因为被贬。

  师:好!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理解?

  生27:难。

  师:我们常听老人们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恰好也是苏轼的看法。所以他说“古难全”。既然认识到了人生的艰难,作者是不是就认命了?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的情感有没有什么变化?

  生28:有变化。因为作者认识到自然和人生共有的规律,所以他不悲观消极,而是充满期待和祝愿。

  师:你从哪里看出了期待和祝愿?

  生28:但愿。

  师:“但愿”怎么解释?

  生28:只希望。但,是副词,只。愿是动词,希望的意思。

  师:作者在下阕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感情?

  生29:下阕中作者表达的主要是对七年未见的弟弟子由的怀念。

  师:你能用词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吗?

  生29:“难”、“愿”。

  师:一步到位,好极了!

  生30:老师,我还是不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到底是什么意思?

  师:还不懂呀?!这个问题谁帮解决?

  生31:因为作者已经认识到,任何事情都不会因为我们的喜好而改变,虽然我们不想和亲人别离,但别离却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作者只有提出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和弟弟子由能够年年平安,虽相隔千里,但可以共享美好月光。

  师:你表述得准确极了。(向生30)现在明白了吗?(生30点头)还有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众生:没有了。)

  师:我们把下阕再齐读一遍,注意感情把握。

  (生齐读)

  师:对你们的朗读,我找个同学来点评。谁来?

  生32:感情把握得比较好,不象刚才朗读时,每一句的语速和停顿都一样。这次,大家都能根据词意,做到抑扬顿挫。

  师:同意他的点评吗?

  (众生点头)

  师:不错,他的点评很到位,这次朗读, 同学们基本能注意到词意的感情色彩,很好!现在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回到小序中,还记得刚上课时给大家提的问题吗?

  生众:记得。

  师:现在有答案了吗?在这首词中究竟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生33:作者在上阕主要抒发了自己想回朝廷而又心怀恐惧的矛盾思想;下阕主要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师:你真聪明,刚学完就归纳出来了。请大家看幻灯。

  (师出示幻灯显示全词概括内容)

  师:这首词我们已经分析得很透彻了。现在请大家饱含感情地朗读一遍。

  (生齐读,师巡视,不时大声导读)

  师:大家来背一遍,敢不敢?要求不是“唱”读,怎样背?

  生众:饱含感情。

  师:对,我们饱含感情地把这首词背一遍。

  (生背诵)

  师:我们班同学真不错,老师一点就通,背得很好。有兴趣的同学,回去后还可以再慢慢地揣摩词义、揣摩吟诵。下面请大家拿出纸和笔,男同学上阕,女同学下阕,把这首词改写成散文,看谁 把握意境更准确,谁的文笔最优美?写好的同学请举手。

  (生改写,师巡视,一男生举手,师示意生读)

  生35:今晚,我仰天问月,不知天上明月成于何时?想起遥远的京都,不知那里的情形,现在又是怎样?我真的很想回去啊,回到朝廷,一展我的宏图大志。可是,想到那些小人的排挤和诽谤,罢了吧!把酒独舞,清风明月,为政地方,不也很好吗?

  师:看来,我们男生真的很精彩啊!女生,哪一位来,我们不能输给男生啊?

  (一女生举手,师示意生读)

  生36:月光淡淡,满满地洒遍了整个庭院,当然,也照着我,这因伤离怨别而愁苦的人,令我无法入眠。月亮啊,月亮,你是不是也充满忧愁呢?倘若不是,那又为何总在人们分离的时候分外圆呢?……对!人世间总会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是如此,总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世上就不是万事都能随人愿的,只希望我们能够年年得平安,千里心相连,明月共观瞻。

  师:看来我们男生女生各有精彩。 时间关系,我们不再请其他同学读你们的精彩片段了,我相信, 一定还有同学比他俩写得更精彩。回家的作业 :同学们把整首词改写成散文。最后,我们再把这首词诵读一遍,就像老师刚才说的,每位 同学都想象着,你就是一千年前写这首词时的苏轼,你现在正对着明月抒发心中的矛盾之情、思念之情。

  (生齐读,下课)

  简评:这是一节古典诗词诵读、鉴赏课。纵观全程,教者由旧知引入,从易到难,由低至高,善于“垫石铺路”,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获满足感,生求知欲。而布置学生上网查寻资料,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培养了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显示出教者把教的内容巧妙地转换为学生学的活动的功力。中间主体部分,以读为经,抓点带面,读与问,问与析的关系处理得明快、清晰。结尾宕开一笔,依境改写,当堂评价,于常态中求变化,可谓别开生面。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出一种和谐、深厚、跌宕之美。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篇7

  水调歌头 说课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三中的…。

  我说课的题目是《水调歌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首诗。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抒情诵读。 «新课标» 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 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因此,这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

  2 品味诗句,感受意境。这一目标的制定是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3 了解作者的情感境界。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将诗的解读升华到更高的层次。囿于年龄和经历的差异,这方面的理解会成为难点。

  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坝镂牡哪芰α?/font>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 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安排这样几个板块:

  1 导入 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拈来几句。比如…教师的一句话就可激起学生诗情的波浪。教师继续引导:大家记不记得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就由优美的月色引发了对人生的感慨。然后让学生回忆原文。之后自然导入新内容: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仍然是苏轼对月抒怀的诗

  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旧知,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让课堂一开始就有了浓厚的文学氛围。

  2 倾听作品 ,创设情境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3 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乐曲«明月几时有»就是专门为这首诗配的乐,因此,意境与诗非常和谐),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4 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 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

  通过这个环节,就理解了诗的艺术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胸襟。

  5 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

  教师阐述:整首诗中,诗人既有出世思想,又有恋世情怀。但最终还是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学生能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情怀旷达,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解读作者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初中古诗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结合他们所了解的苏轼的生平及作品写一段关于苏轼的介绍(体裁可诗可文)。这个小练笔的设置,既合乎读写结合训练的要求,又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 网络大看台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回复《行路难》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8 自检自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让学生自己就这首诗出题,题型也由学生自己总结。多媒体出示:难度由小到大依次是:直接默写上下句;根据提示默写上下句;语境默写。

  这项如果课上时间不足,可以留作课下作业。语文应注重基础知识与素养能力的双重提高。这几项练习、作业都符合这个要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篇8

  学习本文,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体会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三、识记每篇文章的出处,作者及所处的年代。

  四、背诵诗词曲五首。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从和州返洛阳,途经扬州时,遇到了白居易。在筵席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赠他,他就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作为答谢。

  /'乐天/'是白居易的字。

  关于作者: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他和柳宗元同中进士,一起参加了王叔文政治集团,在当政的几个月内实现了一些改革。 失败后,一再遭贬。 他与白居易同年(772)生。两人在长安认识, 互相唱和诗达数十篇之多,世称/'刘白/'。

  思考:

  1、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同学们把它找出来。

  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

  3、关于本文的主题。 

  本文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

  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通意义。后人用此句,并不和诗人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二、《赤壁》

  1、关于本文的作者。

  《赤壁》作者杜牧,唐朝诗人。他生活在日趋衰落的晚唐时期,他的最大政治抱负是恢复唐王朝天宝以前的兴盛景象。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穷奢极欲、不恤国事,更痛恨藩镇割据和回纥、吐蕃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认为唐王朝必须除去这两大祸患,加强统一,收复失地,国家才能安定,人民痛苦才能减轻。但他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所以一直慨叹忧郁。杜牧在诗歌方面成就较显著,后人称盛唐时期的杜甫为/'老杜/',称晚唐时期的杜牧则为/'小杜/'。著有《樊川集》。

  2、关于本文的主题。

  作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如何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三、《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南宋末年杰出的民族英雄,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官至丞相兼枢密使,封信国公。他在职时,正值元蒙军队大举南侵,南宋处于亡国边缘。为了救亡图存,他积极组织抗战,不幸兵败被俘,英勇就义。他在狱中写有《正气歌》长诗,表现了他的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1、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写。后来元军统张弘范再逼他招降南宋抵抗人士时,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2、关于本文的主题。

  作者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3、写出《过零丁洋》表达作者视死如归的赤胆忠心的诗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太守任期中写的。当时王安石当政,作者在政治上遭到压抑,所以词中颇有消极伤感的情绪。但他毕竟有着旷达的胸襟,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中达到了自我解脱。

  学习本词,要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思考:

  1、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交代写作缘由,引出下文。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3、请写出作者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以及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

  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乃写景之句。/'转/'、/'低/'是从人的视角看月,这使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什么诗句,写的是思乡之人,抒的是思乡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在苏轼这首词中/'无眠/'之人特指的是什么?

  思念远方亲人的作者自己。

  6、虽然月圆人难/'圆/',但是豁达的诗人还是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

  1、关于本文作者。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散曲家。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不管封建王朝的兴还是亡,带给老百姓的都是苦!在作者看来,封建王朝/'兴/'时,怎样?亡时,又怎样?

  在作者看来,封建王朝/'兴/'时,必大兴土木,剥削压迫百姓,百姓受苦;而亡时,老百姓因战祸流离失所,百姓更遭殃!

  3、本文的主题。 

  本文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测试题

  1、下列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是刘禹锡 

  b、巴山楚水泛指作者贬谪之地四川、湖北、贵州一带。 

  c、《赤壁 》在现在湖北省境内,是周瑜大败曹操之处。 

  d、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2、本课所选的五部作品中,有哪几部是诗( ) (多选)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b、赤壁

  c、水调歌头 

  d、过零丁洋 

  e、山坡羊 潼关怀古

  3、下列各句中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为: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人与人之间感情长久,永远相隔千里,共享月光。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面对元朝统治者威逼利诱毫不屈服,在从容就义前留下的诗句,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气节,成为激励后人为正义而献身的名言。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为:沉没江底的船边无数新帆驶过,破浪远航,枯木朽株的前面万木欣欣向荣,百花竟放。

  4、按原文填空:

  a、巴山楚水凄凉地,____________ 。

  b、 ____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 

  c、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今夕是何年。

  d、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事古难全。

  e、峰峦如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西都,____________ 。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百姓苦;亡,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b 解析:巴山楚水泛指作者贬谪之地四川、湖北、湖南一带,是/'湖南/'而非/'贵州/'

  2、abd 解析:分清本文所选作品的体裁

  3、b 解析:背诵并深刻理解本课中千古传诵的名句。

  4、略。

  课外拓展

  关于苏轼及其代表作

  苏轼是宋代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诗文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带有那个时代一般的特色。要理解宋代诗文的发展及其成就,苏轼正是一位理想的代表作家。 

  宋代诗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的尾声,这时市民文学已经出现,跃跃欲试地将要取正统诗文的地位,这倾向到了元明两代就全然是市民文学的优势了。而宋代则还是过渡时期,这时正统诗文为了保持自己岌岌可危的阵地,一方面表现为浓厚的保守倾向,一方面则力求不辱没过去黄金时代中所曾经获得的光荣;一种中年人洁身自好的要求,一种近于清秋气象的心情,便成为诗、文、图画甚至于哲学(例如理学)的共同的基调。这时代的特征,说明封建文化的青春创造时代已不再来;但是还力图在往日的基础上别开生面;这在诗文方面,苏轼就是一个代表人物。 

  先秦是古代的散文高潮,建安以至唐代的诗歌高潮,到了宋代已经不复成为澎湃的力量;这时要想推陈出新,自成一个局面,于是宋代的作家便把两者的力量结合起来,想要写出一种近于诗的文,与近于文的诗,也就是要说理中带有抒情,而抒情中带有说理。这倾向开始于中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与韩愈的/'以文为诗/',到了宋代就成为普遍的发展。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属于前者,苏轼的《赤壁赋》等属于后者,二者间的距离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罢了。 

  封建时代的正统文学是以游宦生活为中心的,苏轼的一生写作也不例外;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态度,也正是苏轼的政治态度;苏轼在政治上的保守倾向与其局限性是无可讳言的,然而他想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番事业,不慕荣利不追逐富贵,这也是无可讳言的。在他的作品中直接干预生活的诗篇,像《吴中田妇叹》等。这一类近于讽谕诗的写作,在苏集中并不在少数。然而限于那个时代,也限于自己的政治认识,最后他终于爱上了陶渊明,自号/'东坡居士/',这个元结、顾况、白居易都曾经走过的道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这样的基础上,继承着屈原宋玉以来美人香草的比喻,布衣寒士/'咏怀/',与庄子的富于理趣的散文,于是出现了苏轼行云流水般的风格与超尘出俗的造诣,这里有着那流传人口的前后《赤壁赋》;其中尤以《前赤壁赋》,诗情与理趣融会无间,成为宋代杰出的佳作。而我们如果能够理解《前赤壁赋》,也就不难理解《水调歌头》与《念奴娇》,所谓: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这不正是《水调歌头》的上阕吗?所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里一方面是政治态度的高洁,一方面是政治抱负与政治生活的怀念;而《前赤壁赋》在/'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之下,也紧接着说: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又正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另一种写法了。至于: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这不正是整首/'大江东去/'的主题吗?

  苏轼的天才成就,当然也还是植根于他思想感情的深处,这思想感情形成他的性格,也形成他的风格。苏轼肯定是一个有着可喜的性格与风格的作家。这/'可喜/'究竟是为什么呢?如果这里没有我们觉得值得肯定的东西,那么它就不会让我们觉得可喜。而追究这个原因,我们就会发现苏轼是一个带有鲜明浪漫气质的作家,这浪漫气质对于封建时代来说,乃是一种要求个性解放的力量,曹植、阮籍、陶渊明、鲍照,以至唐代的许多诗人们,都曾以不同的面貌体现了这个气质。这里有反礼教,反庸俗,反等级,反权贵等向往自由平等的思想意识与感情,当然这种自由平等也只是中国古代封建时代的事物,然而它却是那个时代中民主的力量,而这些又都通过诗人们的个性表达出来,这个性因此不只是属于个人的,而是与时代的脉搏相汇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觉得可喜的缘故。而对于宋代来说,正是封建文化走向保守的开始,这种浪漫气质就尤其难能可贵,然而因此它也就是更为孤单的。苏轼/'行云流水/'的风格以至于/'大江东去/'的豪放气概,说明了个性的解放,而前人对于苏轼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评语,又深刻地说明了他在那个时代中的孤单。所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正是他的豪放。所谓: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正是/'不食人间烟火/'了。这感受事实上贯穿着苏轼很多的作品,它使我们真正接触到一种/'遗世独立/'的感情;这里是清高,也是冷清,是满腔的热情化为洁身自好的形象,所谓/'起舞弄清影/'者是也。而这些形象又往往是通过苏轼所特有的/'理趣/'而表现出来的。 

  前面说到宋人诗文中把说理与抒情统一起来的特色,然而真正能达到/'理趣/'的造诣,也还是苏轼所特有的(后来豪放派词人中,也偶有这个特点),所谓/'理趣/'就是说理或发议论又是通过形象的思维表达出来。好发议论原是宋诗一般的特色,在苏轼的作品中自然也到处可见,《水调歌头》的下半阕,就可以说是完全在发议论,然而这因此也就并不是最好的成就。最好的成就应该是发议论而没有发议论的痕迹,《廿四诗品》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才是/'理趣/'的造诣,这里我们应当说《水调歌头》的上半阕的成就远远高过于它的下半阕。苏轼有一首《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定;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也就是前人誉之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代表作,而其所以会/'不食人间烟火/',就正在于它的耐人寻味的/'理趣/'。这是一种说理的形象语言,他仿佛认识了生活中什么更深的道理,一种从一般概念中发人猛省的体会,一种洞彻心脾的观察力的实感,于是把千言万语都化为生动的形象;而从这个形象之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有多少的议论要脱口而说出啊。而《水调歌头》下半阕中的议论,其实就正是这上半阕中思维的脱口而出,然而那究竟只是脱口而出而已,诗人的全部议论是发不完的,千言万语则仍然是在那上半阕的诗句中。 

  从《前赤壁赋》说,诗人是把传统的/'赋/'散文化了,这也就是诗与文的统一。从《水调歌头》和《念奴娇》说,诗人则是把带有市民文学倾向的词,诗文化了,这个我们只要一对照柳永的词就会明白。词在中唐以来是与市民文学同时发展起来的,它的以爱情为中心的主题是同于市民文学的,它的终于要走向通俗的曲去,更是市民文学发展的道路。到了宋代,柳永就正是大力地把词向这个方向推动,然而这也就是意味着要脱离正统诗文的轨道。苏轼很看不起柳永的词,说它太俗,其中心的缘故就在这里。而苏轼自己却是要把词的发展拉回到正统诗文的轨道上去,这里一方面固然能使得词从生活较小的领域中接触到正统诗文已经获得的广阔天地,而另一方面则究竟是一种文学史上保守的倾向,在这里有助于苏轼的则仍旧是他的浪漫气质。这浪漫气质使得苏轼又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正统诗文的局限,与市民文学有了共同的基调,这在《念奴娇》一词中表现得最为明白。 

  《念奴娇》的主题是一个历史凭吊,而这个凭吊是通过对于/'千古风流人物/'的向往而表达的,而这个/'风流人物/'虽然还是继承了/'魏晋风流/'的传统,却又增加了新的东西,那就是特别强调/'周瑜/'这样/'少年英俊/'的人物,这就使得到了宋代已是保守的中年人的正统文化中得到了一种青春的活力。像: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这乃是正统诗文中所从来不重视的,而在词曲中则被广泛的歌唱着,这里诗人在古老的历史凭吊中弹出了新鲜的调子,它的风流豪放,与一个/'周郎/'这样的典型性格统一起来,也就是正统的诗文与新兴的词的统一。这里有着封建时代文学中浪漫气质的更为丰富的涵义。

  浪漫的气质,豪放的风格,壮阔的波澜,发人猛省的理趣,这些就构成苏轼行云流水般的形象语言,为宋代的诗文平添了无限声色。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篇9

  水调歌头(1课时)

  苏轼

  第一课时            时间:                

  一、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3、课型:新授

  4、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5、教具: 多媒体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

  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

  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 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    与文本对话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望月-思归   (写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下阕:责月-怀人。 (抒情)

  (3)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2、与作者对话

  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例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例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例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师:你的提问很有深度。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让我们第三次来朗读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生齐读全词。)

  3、    与环境对话 

  问题(1)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明月)

  (2)“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

  例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例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写得很平实。 

  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  

  例(3):“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 

  例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  

  (3)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生:同意! 

  师:让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诵一遍。 (生齐背全词。) 

  四、阅读方法小结与作业。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大家对此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让我们共同欣赏有着首次演绎的歌曲。

  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首词吗?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 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我爱东坡! 

  板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阕:望月-思归   (写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下阕:责月-怀人。 (抒情)

  课后反思:本节课除了沿用原来的教学理念:朗诵感悟诗词,还做了另一个大胆的尝试,开展阅读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这对我是一个挑战,没这样上过,对学生同样没接触过,当时还有些害怕,怕学生接受不了,但一节课下来,学生真的很投入,从诗歌的表层,自然的直入作者的内心,考虑问题比以往更灵活。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精选9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