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教案(通用15篇)
《长相思》教案 篇1
1.课文简说。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2.词句解析。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词的上阕”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夜深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此行队伍之庞大。在这羁旅野外的深夜,顶顶帐篷,点点灯火,也算是一个特殊的景观,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而作者于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如果说,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这首词在表达上与李清照的“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芭蕉》)”有异曲同工之妙。
选编这三首诗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注释】
榆关:山海关的别称。那畔:那边。指关外。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聒碎:搅碎。聒,嘈杂。
一、教学目标(字幕)
1、 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 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 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字幕配图)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配图)
三、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配图)
四、配画面朗读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配图五六幅)
五、预习指导
1、 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2、 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六、感知理解(字幕)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 缠绵悱恻, 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 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七、赏析加点字(字幕)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八、知识归纳(字幕)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九、拓展练习(字幕配图)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与纳兰词有何不同?
《长相思》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背诵词《长相思》。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长相思》,了解有关词的基础知识,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感情。通过作者叙写自己赴边关途中所见所闻,抒发了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词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理解作者抒发的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
2、会朗读、背诵这首词。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朗读感悟,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觉。学习过程中反复诵读,体会词中所表现的意境。让学生在情景朗读中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促成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积淀。
教具准备:搜集作者相关的资料及代表词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一直在坚持课外积累古诗词,那么你们了解关于积累古诗词的哪些方法?
2、结合这些知识,复习本学期所学习的词。学生诗词接龙。
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学习清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词的意思。
1、介绍作者。师生共同介绍搜集的资料,并齐读作者的名字。
2、学生读这首词,运用以前学习过的方法:查资料,查工具书,疏通词的内容。
3、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通过交流,初步感知词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体会词中描写的景象。
1、学习上阕。
①、请学生说说上片描写了哪些景象。(学生在黑板上做上记号)
②、学生自由画出上片中所描写的任意一种景象。请画得好的同学在黑板上画。
③、配插图全班齐读词,再自由读,融入画中的情景。
2、学习下阕。
①、从词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让学生在词中找一找。
②、你们能不能模仿这些声音?并想象一下还有什么声音?指明学生发挥想象回答。
③、试想一下,在这么烦躁的声音中,作者能睡着吗?那么这个时候他最思念的是什么?(揭示表达的思想感情:思念家乡)
④、学生一起模仿声音。老师范读,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嘈杂。
四、反复诵读,领会词的音乐美。
1、读词找出词的韵脚。
2、词有节奏,学生给词配上节奏诵读。
3、让学生自己给词配节奏,自由诵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注意停顿。
5、练习背诵。
五、课堂延伸。
老师分发课前搜集的纳兰性德的其他词,让学生读一读,感受纳兰性德的词的风格。
《长相思》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一首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热爱,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选编这首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二)设计理念: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准确有节奏地读词,理解词意,真切体悟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的乡愁。
2 拓展词句中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感悟词人的爱国情操,使学生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读懂词意,体悟乡愁。
教学难点:展开想像,感悟词人的爱国情操。
教学流程及内容设计:
一 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 组际比赛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
2 家乡,是每个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弦,谁一触动它,就会发出最缠绵的思念之音。今天我们就随着《长相思》,与纳兰性德共弹一曲思乡曲吧
教学策略及意图:背诵思乡古诗,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亮相的机会,唤起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乐于自觉背诵古诗文的兴趣。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拨动学生思乡之琴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 品读词文,感知词意
1 指导学生准确 有节奏地读词。
①课件出示读词要求:仔仔细细读4遍,读前2遍的时候,注意文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2遍,注意把它念通顺,念得有板有眼。
②课件出示配乐《长相思》,学生自由读(可与同学合作,可邀请老师参加)。
③指名读,引导纠正“更”“聒”的读音。
④师生合作,给词标上节奏线。
⑤师范读(缓慢而深情的)
⑥生试着读出词的意味。
教学策略及意图:读通是读懂的前提。因此,先让学生试读,适时辅以教师的范读,或学生的赛读,力求读通的同时,读出情感。
2 学生述说读词后在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和感觉。
3 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再读词,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句的意思。想一想,词中的哪个字最能表达词人的乡愁。
①生自由读词,按要求思考问题。
②交流表达词人乡愁的字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碎”字,随后问学生,词人的什么“碎”了。
③小结:一个“碎”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词人风雪之夜无梦的心碎;一个“碎”字,令我们感受到了词人缠绵的长相思。带着这种感觉再读《长相思》。
教学策略及意图:让学生借助注释,以自己对诗歌内容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独思考来取代统一的答案,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找词,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
三 展开想像,品悟词情
1 结合“碎”字,感悟乡愁。
①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作者在哪里心碎了?
②生结合词句,自由描述,师相机点拨。
(山一程,水一程,亲人送行路上的心碎;身向榆关那畔行,出征路上的心碎;夜深千帐灯,夜宿军帐的心碎。)
③课件出示出征路上夜宿帐篷的画面,生配乐朗读。
④提问作者身在何方,心在哪儿?
⑤生自由述说。
⑥板书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
2 憧憬故园,反衬乡愁。
①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展开想像,词人处在一个什么环境里?
②师生交流。
③故园无此声的故园是怎样的?让我们走进纳兰性德的心里,用笔描述他心中的故园。
④生写话,交流。
3 小结
多温馨的画面,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碎在征途上,碎在风雪中,碎在心坎上,谁再来读《长相思》?(带着心碎的感觉读)
教学策略及意图: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什么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和想像,才能让干瘪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围绕“心碎”,引领学生在吟咏中放飞想像,感悟“征途”与“故园”的情景与画面,体味“身”“心”分离的情感。语言和精神得以同构,在想像中朗读升华学生的情感。
四 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 既然身在征途,心系家园,感觉那么心碎,那为什么还要参加边塞军旅生涯?
(引导学生明白好男儿心系故园,更爱国家。)
2 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风雪聒耳,吹不断我的思乡情。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教学策略及意图:尽情地美读,心灵的回想和生命的追问,以语感能力为阅读教学的目标,情感想像和生命意义造就诗意的课堂。
五 板书设计 长相思
思念故园 热爱祖国
碎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
《长相思》教案 篇4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七言歌行往往逞足笔力,写得豪迈奔放,但他也有一些诗篇能在豪放飘逸的同时兼有含蓄的思致。象这首《长相思》,大约是他离开长安后于沉思中回忆过往情绪之作,就显然属于这样的作品。
“长相思”本汉代诗中语(如《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六朝诗人多以名篇(如陈后主、徐陵、江总等均有作),并以“长相思”发端,属乐府《杂曲歌辞》。现存歌辞多写思妇之怨。李白此诗即拟其格而别有寄寓。
诗大致可分两段。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长安”的相思苦情。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他(或她)居处非不华贵──这从“金井阑”可以窥见,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作者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渲染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人物的感情的。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虫鸣则岁时将晚,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他更不能成眠了。“微霜凄凄”当是通过逼人寒气感觉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眼前是“罗帐灯昏”,益增愁思。一个“孤”字不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从而引起一番思念。“思欲绝”(犹言想煞人)可见其情之苦。于是进而写卷帷所见,那是一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诗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发出了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这就逼出诗中关键的一语:“美人如花隔云端。”“长相思”的题意到此方才具体表明。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却到底很远,远隔云端。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长叹”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句是诗中唯一的单句(独立句),给读者的印象也就特别突出,可见这一形象正是诗人要强调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这颇类屈原《离骚》中那“求女”的一幕。在诗人浪漫的幻想中,诗中人梦魂飞扬,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然而“天长地远”,上有幽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动荡的渌水,还有重重关山,尽管追求不已,还是“两处茫茫皆不见”。这里,诗人的想象诚然奇妙飞动,而诗句的音情也配合极好。“青冥”与“高天”本是一回事,写“波澜”似亦不必兼用“渌水”,写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颇有犯复之嫌。然而,如径作“上有高天,下有波澜”(歌行中可杂用短句),却大为减色,怎么读也不够味。而原来带“之”字、有重复的诗句却显得音调曼长好听,且能形成咏叹的语感,正《诗大序》所谓“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长声调歌唱),能传达无限感慨。这种句式,为李白特别乐用,它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句中“之难”、“之日”、“之水”从文意看不必有,而从音情上看断不可无,而音情于诗是至关紧要的。再看下两句,从语意看,词序似应作:天长路远关山难(度),梦魂不到(所以)魂飞苦。写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不仅是为趁韵,且运用连珠格形式,通过绵延不断之声音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可谓辞清意婉,十分动人。由于这个追求是没有结果的,于是诗以沉重的一叹作结:“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则悲恸,但绝无萎靡之态。
此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前面由两个三言句发端,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个七言句叙写,两个三言句作结。全诗从“长相思”展开抒情,又于“长相思”一语收拢。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实际生活的写照,而显有托兴意味。何况我国古典诗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而“长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就此而言,此诗诗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隐然不露,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所以王夫之赞此诗道:“题中偏不欲显,象外偏令有余,一以为风度,一以为淋漓,乌乎,观止矣。”(《唐诗评选》)
《长相思》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背诵词《长相思》。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长相思》,了解有关词的基础知识,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感情。通过作者叙写自己赴边关途中所见所闻,抒发了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词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理解作者抒发的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
2、会朗读、背诵这首词。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朗读感悟,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觉。学习过程中反复诵读,体会词中所表现的意境。让学生在情景朗读中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促成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积淀。
教具准备:搜集作者相关的资料及代表词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一直在坚持课外积累古诗词,那么你们了解关于积累古诗词的哪些方法?
2、结合这些知识,复习本学期所学习的词。学生诗词接龙。
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学习清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词的意思。
1、介绍作者。师生共同介绍搜集的资料,并齐读作者的名字。
2、学生读这首词,运用以前学习过的方法:查资料,查工具书,疏通词的内容。
3、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通过交流,初步感知词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体会词中描写的景象。
1、学习上阕。
①、请学生说说上片描写了哪些景象。(学生在黑板上做上记号)
②、学生自由画出上片中所描写的任意一种景象。请画得好的同学在黑板上画。
③、配插图全班齐读词,再自由读,融入画中的情景。
2、学习下阕。
①、从词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让学生在词中找一找。
②、你们能不能模仿这些声音?并想象一下还有什么声音?指明学生发挥想象回答。
③、试想一下,在这么烦躁的声音中,作者能睡着吗?那么这个时候他最思念的是什么?(揭示表达的思想感情:思念家乡)
④、学生一起模仿声音。老师范读,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嘈杂。
四、反复诵读,领会词的音乐美。
1、读词找出词的韵脚。
2、词有节奏,学生给词配上节奏诵读。
3、让学生自己给词配节奏,自由诵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注意停顿。
5、练习背诵。
五、课堂延伸。
老师分发课前搜集的纳兰性德的其他词,让学生读一读,感受纳兰性德的词的风格。
《长相思》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学会“榆 畔 帐 聒”四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5、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21课的前两首古诗,感受到了王安石和张籍那浓浓思乡情。那么谁愿意给大家背诵一下古诗?请学生配乐诵读。
2、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张籍的内心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那么,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思乡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1、昨天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预习的?(查阅相关资料、反复诵读、试着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2、在预习时,你发现长相思与前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了吗?点击课件,出示词
教师介绍词:词是诗的别体,词因为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
教师补充:长相思是词牌名,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通常用来写思念之情。也是这首词的题目。
3、检查朗读
下面谁来给大家读一下这首词。
大家看,更在这儿应该读几声?你怎么知道第一声的?解释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
再指名读,教师评价:字正腔圆
*古代,词是可以配乐唱和的,有它自己的节奏,老师给大家标出来了,谁来试试。一起试着这样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读读这首词。
三、学习这首词
(一) 默读
1、同学们已经把这首词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但这还不够,还要读得有情有味才可以,这就需要我们读懂词意,体会词人的情感。同学们,想想可以运用什么办法读懂这首词?和我们读懂古诗的方法一样。
2、请大家运用刚才提到的方法自学这首词, 想想这首词的大体是什么意思?把不明白的地方标记出来,可以请教同学,也可以请教老师。
3、同位之间可以交流一下学习收获。
(二)学习上阙
1、大家看,这是词的上阙,谁来读读,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谁能帮他解决?
谁能简单说说它的意思。
2、康熙21年,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一等侍卫随皇上从北京出发,出山海关去长白山祭祀,他们初春时节出发,现在已经到了寒冬时节,这期间他们岂止翻过一座山,跨过一道河,山一程水一程指的是?你从这一程又一程读出这是怎样的征途?板书:征途
我们可以用那些词语可以形容这种漫长艰辛的征途?(长途跋涉 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跋山涉水)
3、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纳兰性的他们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学生读,学生评价,你认为他读得怎样?他的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4、夜深千帐灯,读到这儿,老师产生了疑问,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是呀,将士们白天车马劳顿,疲惫不堪,为什么夜深还不休息?
(三)学习下阕
1、自己读读下阕想一想 ,为什么会夜深千帐灯
2、谁来说说下阕的意思。
3、和上阕的山一程水一程一样,这儿的风一更雪一更,指的是,一整夜风雪交加。
4、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走进营帐、走进纳兰性德,边听边想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看到的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
5、同学们,出现我们在面前的,是一位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词人。板书:身在,心系故园
他行走在千山万水之间,然而他那颗心,却在故园,在家人身上。
6、大家想像一下,出征前,在他的故园会有什么样的情景呢?学生交流, 他多么希望可以,梦回故园,感受这份温馨、宁静、祥和,可是,现在,却被吵得乡心破碎,乡梦难圆。
7、此时,你就是纳兰性德,你来读,
8、对词人来说,这,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四、拓展
1、同学们,这首如梦令也是纳兰性德在这次征途中写下的佳作。 自己读读。
万丈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
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
解道醒来无味。
2、指名读读,
3、仔细读读这首词的注解,想一想这首词和长相思,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注解:将士们怀念自己的家园,不禁借酒消愁,希望沉醉不醒。但是,大凌河水,惊涛拍岸,把梦中人催醒了。当一觉醒来,这思乡者又赶紧叮嘱自己再睡一会儿,因为睡着了总比眼睁睁地思乡好过一些。
4、是呀,虽然,聒碎乡心的声音不同,但是纳兰性德的思乡之情是一样的,体会着词人的思乡之情读读这首词。
五、总结
同学们,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长相思》。
六、课下请同学们继续诵读这两首词,,也可以搜集一些表达思乡的歌曲唱一唱。
板书设计: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
《长相思》教案 篇7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切入: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自由朗读: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3、检查: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4、读出味道: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1)用不同的语气范读题目,让学生感知味道 (2)学生试着读全词
5、感知词意: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6、品味词意: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山海关外、关内、路上、高山上、船上、营帐里)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故乡、故园)
7、小结: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8、读词: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师配乐朗读,开启学生想象之门: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2、交流: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画面。(身在征途的画面)
3、引导第二次想象: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 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4、品味“碎”字,读出词情: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板书:碎 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5、导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扣住“碎”字,让学生借助想象走进了作者情感世界。按理说,课上得这一层面已很到位了,但王老师却并没就此收笔,继续引导学生品味文本。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1、学生问作者: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为什么不回家、为什么要从军、为什么不用心打仗)
2、引文拓展: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3、亲人发问: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妻子、父亲、儿子、哥哥)
4、作者反问: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5、升华: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6、导读结课: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长相思》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榆 畔 帐”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重点难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诗句的意思。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师简介,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
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4.简介纳兰性德。
二、整体感知
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小黑板出示生字词:
榆关 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②解释字词。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
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把这首词有节奏地读一读,
三、学习诗句
(一) 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二)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
在榆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
是的,……(简介背景)。
3.山 一程,水一程,
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 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 !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二)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
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
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 它写下来。
(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
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
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
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谁还想再读?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
齐读。
四、配乐读,悟感情
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
1.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2.范读(配乐):
3.男生女生读,齐读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牧童的 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
4.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五、拓展
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
配套资源(点击可预览)
《长相思》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设计思路】
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做到引领价值、传承文化。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长相思》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设计思路】
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做到引领价值、传承文化。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点评】
教师的设计思路虽寥寥几条,却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体现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深度,不愧是居高临下,站在语文课程最本质的高度进行教学设计。更为可贵的是,这全新的理念就像一篇文章的“魂”,紧紧地系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目标抓住了古诗文的情和味,又从小学生实际出发,以移情想象、质疑、情景诵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入境动情。
教学过程扎扎实实,步步为营。第一个环节,通过借助注释、观看插图、穿插诵读、静心默读和教师精辟的点拨,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处的征程,初步感受作者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之后,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空间,精心设计,通过声情同构出征程中的艰辛和故园其乐融融的安逸生活,引发学生对作者此刻矛盾心情的进一步感受。再通过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和情调,用鲜明对比而又层层递进的引读,使学生和作者思乡到几近破碎的心灵碰撞,使学生自然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以至心心
相印、感悟极深。
充满诗情画意的、字字荡漾激情的、敲击学生心灵的互文印证环节的设计,使课堂教学令学生陶醉。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自然使学生对诗文认识的高度陡然提升,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孰重孰轻就自在言内了。这不仅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也充分展示了教师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教学艺术的才华。
(点评人: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张光璎)
【点评】
教师的设计思路虽寥寥几条,却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体现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深度,不愧是居高临下,站在语文课程最本质的高度进行教学设计。更为可贵的是,这全新的理念就像一篇文章的“魂”,紧紧地系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目标抓住了古诗文的情和味,又从小学生实际出发,以移情想象、质疑、情景诵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入境动情。
教学过程扎扎实实,步步为营。第一个环节,通过借助注释、观看插图、穿插诵读、静心默读和教师精辟的点拨,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处的征程,初步感受作者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之后,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空间,精心设计,通过声情同构出征程中的艰辛和故园其乐融融的安逸生活,引发学生对作者此刻矛盾心情的进一步感受。再通过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和情调,用鲜明对比而又层层递进的引读,使学生和作者思乡到几近破碎的心灵碰撞,使学生自然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以至心心
相印、感悟极深。
充满诗情画意的、字字荡漾激情的、敲击学生心灵的互文印证环节的设计,使课堂教学令学生陶醉。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自然使学生对诗文认识的高度陡然提升,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孰重孰轻就自在言内了。这不仅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也充分展示了教师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教学艺术的才华。
(点评人: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张光璎)
《长相思》教案 篇11
《古诗词三首》教材简说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秋思》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长相思》教案 篇12
diyifanwen.com所有资源免费无限次下载。
想要查找本课的所有资料,就在网站任何一个网页搜索课文题目。diyifanwen.com地址:
作者:于永正
资料袋:长相思,词牌名,36字。前后片各四句。前人多用以写人的思念之情,始见唐代白居易词。
一、揭课题。
写课题。读课题:长相思三首。出示资料袋。
t:过去人们通常用来写怀念之情,思念之情的。预习过了么,谁来读一读。
二:初读
1、指读:
第一首:“汴水流……”唐・白居易
第二首:“秋山青,秋水……”明・张煌言
第三首:“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宋・万俟咏(指出复姓:万俟)
(分别叫3个学生来读这三首词)
t:通过预习,能把课文读到这个程度,老师很满意。下面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看看能读动多少,看看还有哪些读不懂。(这就是要求)。
2、自由读。
t:一边读一边看注释。
(1)、默读,再看注释,老师巡视。
t:看看能读懂多少?
(2)、交流。
t:通过看注释,你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问题?是不是通过看注释,你基本上把整首诗的意思弄明白了么?
理解“汴水”“泗水”。
t:看懂了,记住了,谁能不看讲稿告诉老师。(方法的渗透,学习要学会记住,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知识,要记的)
t:“月明人倚楼”中的“人”指的是谁?这要弄明白。
s(回答略)
t:不错,有收获。
t:你对张煌言了解么,知道的站着说。
s:(略)
t:我要求好的记忆,能不能不看着说。
s:(略)
t:说完了,有补充了么?
s:被“叛徒”俘虏了。
t:说的通么?改改。
s:被“敌人”俘虏了。
t:说完了。为什么要分3次说完。你能不能一次说完?
s:张煌言因为叛徒出卖,被敌人俘虏,慷慨就义。
t;张宁死不屈,……孤军作战……杭州,何等的壮烈!(教师补充相关资料,体会是一个爱国者)
t:午梦惊秋醒未醒。
s:(略)
t:非常好,这是一种能力。把话清晰的说了。
t:“梦难成……不道愁人不喜听”怎么理解?
s:(略)
教师接着学生的讲解做适当的补充。
t:不错。
t:学古诗一定要看注释,这是学古诗的好办法。(学法总结)
二、悟诗情。
1、2首
1、前两首,他们思念的是谁?
学生默读。老师巡视并吟诵:思幽幽,恨幽幽,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老师引经据典。)
2、s:想念丈夫。(板书丈夫)
3、读。
t:张煌言思念的又是谁呢?
s:故乡(板书故国故乡)
t:妇人,还有张煌言是在什么情况下思念的?边读边做记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要圈圈点点。(无时不刻渗透方法)
s:是夜晚的时候。
t:同意么?看老师写字。(板书:夜)读
s:“思幽幽……”
t再读
s:第2首“故国盟……”
t;思念亲人,思念故国为什么在夜里的思念特别强烈呢?
s:漫长,寂寞,沉寂,……
t:夜深人静,一个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国家的人,是夜不能寐,辗转反侧的。有一个诗人说(诗略)(教师相机吟诵,引用了一首诗,足见其文学的功底之深厚)……所以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晚。
s读第一首。第二首。
t:板“?”,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呢?这晚上都有什么?看书!拿出笔,找准,这样你的记忆就非常牢固。(学习方法的渗透)
s学生看。
s:这夜晚都有月亮!
t: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巧啊!太巧了,都是有月亮的夜晚。为什么这么巧,都有月亮?说说看!
s;因为月亮代表思念亲人的。(板书:月)
t:有补充么?他说的有道理。
t:听我说,月亮本身就是一首诗,从古到今,多少诗人……还记得,静夜思么?背!
s:(略)
t:苏轼在中秋节写了一首词,记得么,有这样的饿=诗句:“月有阴晴圆缺……”
想的太奇特了。唐朝的杜甫也写了《月夜忆舍弟》其中两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t:难怪白居易笔下的妇人如此思念她的亲人啊。读!
s读整首词。(两首都读了)
t:真好!!
t:再来看第一首,皓月当空,妇人看到了什么?
s:汴水 泗水
t;她的心也随着水流到了那里?
s:“流到瓜洲古渡头”
t;她好像看到了――
s:“吴山点点愁”
t;是啊,她望啊,望啊,想啊,想啊。(板书;望)她想什么?望什么?
s:她盼望着丈夫哪年回来?
t:是啊!(板书)是啊,多么深情多么感人。读!!
s:读全文。
t;妙啊!
t:再看第2首。这什么字?
s:秋!
t:古人说,“自古逢秋悲寂了。”这“秋”字非常有意思。
s读“秋山青,秋水明”
t:他为什么要这样写的这么美?
s:(略)
t:是的。大明朝灭亡了……物是人非。所以他睡的着么?一个“惊”字写出了他……(教师用叙述的方式把学生带到“愁”的境界)妙就妙在“孤鸿三两声”。
“故国盟!……”学生齐读!
t:长相思,长相思,真的写了思念之情。
第3首
t:下面请看第3首,作者写的是什么时候。
s:也是一个晚上。
t:可是写了雨,有了几分愁绪,雨啊~~~读!!
s读
t:下的大么?下的长么?读!!
t:……雨打芭蕉……万俟可能会思念什么?想象,猜测一下。
s:思念家人
s:思念到了恨的人。
t:换个词语,应该是“想到”,这时不能用思念。
s:想到了他恨的人
t:这个可能性不大。
t:雨,把诗人的心境衬的多好啊!他思念什么?(学生不能讲到老师预设的点子上)
一个学生引入了一首诗“风一更,雪一更,……”(是清・纳兰性德的)(表扬)
s齐读第3首。
四、教师总结:好的古诗文要背,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下课)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长相思》教案 篇13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题
(出示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二、学生初读词
1、要求:
⑴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⑵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
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三、初读后想象
1、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
2、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四、悟词意
1、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2、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⑴ 作者的“身”在那里?
⑵ 作者的“心”在那里?
3、学生再谈体会。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五、想象画面
1、教师放音乐指一学生读,学生想象画面。
2、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朗读。
4、写片段:
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5、再读。
六、课堂延伸
1、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2、创设情景,感情升华。
【教学反思】
《长相思》是校长扬州之行的一大发现,某次偶然的机会向本人推荐,本人初看教案,也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决定一试。在此之前我从未曾想象到,一首简简单单的词,能上得如此之丰满,如此之浑厚,如此之动人,如一首悠悠旋律在不断的起承转合的节奏变迁中咏唱着那一份情感,让激越的思绪不断飞扬,不断扩散。
读是这节课的元神,是这节课的精粹,我注意到古诗词教学依托载体是读,所以我对读的训练是足够的,并都尽量做到每一次读都解决一个问题。从读准字音到理解词意的读,从感受身在征程到心系故园的读,从领悟故园梦美到征程心碎的读,一个“读”字里,把作者纳兰性德思乡的情切、思乡的无奈、思想的痛楚表现得一览无余。
当然,比起王菘舟老师的用他诗般的语言循序渐进地浮载起“长相思”的意境,本人“功力”尚浅,不能相提并论,实在见笑。
《长相思》教案 篇14
一、说教材
《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二、说教学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是第三次接触词这种文体了,可以说对词这种文体并不陌生。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
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读诗句,背诵积累语言。难点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词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教学本首诗,我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体会词人绵绵的思乡情。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品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学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
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用以“思乡”为主题的诗句进行生生对话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诗的课堂。之后就导入课题,介绍作者资料。
(二)、读诗文知词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第二步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读出感觉来,读出作者浓浓的思乡情。第四步,指导学生读懂词意。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词的大意再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悟诗情,想画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征途”与“故园”,引领学生在吟咏中放飞想象,感悟“征途”与“故园”的情景与画面,体味作者“身”“心”分离的情感。
通过播放背景音乐,引领学生走进词的境界,走近词人的生活。学生们在音乐和语言的感召下,展开想象,通过形象再现,让学生自己走进纳兰性德的世界,走进他的“征途”。学生们在“征途”的画面中舒展着所思所想。然后话锋一转,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学生又在《琵琶语》的伴奏声中展开对“故园”的想象。写话时,我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的生活有多种可能性,借以拓展学生的思路。纳兰性德的“聒碎乡心”丰富和激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构成了“长相思”的精神主题――思乡与卫国、壮志与理想。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通过言语实践,积淀为语言、语感能力的培养。在《长相思》教学中我通过想象进行了言语实践的两次设计,对“征途”的想象采用“说”来展示,对“故园”的想象则采用诉诸文字“写”的方式。学生的想象极其丰富,在想象中,学生们感悟到词人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等等画面,感悟到了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祥和。学生用言语和文字释放着“故园”二字所承载着的无穷韵味。两次想象的对比更使学生感受到征途的艰辛,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四)拓展相思内涵,在情感对话中体验。
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话题的讨论,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文本的拓展,将纳兰性德《菩萨蛮》中的一句词――“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引入课堂。直面词人的心灵深处,感悟词人的“理想”与“壮志”,体悟到词人何事离别,是为了保家卫国。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搜集有关思乡的诗词或歌曲背一背或唱一唱,以丰富学而生的语言积累。
上完了这节课,觉得还有不少缺憾,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整个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我愈发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细致深刻,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工作在实小这个团结奋进的大家庭中,对我来说,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动力。今后,我唯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无愧于学校对我们的培养。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长相思》教案 篇15
【单元导入】
故乡,一直是我们魂牵梦萦的地方。浓浓的乡情是游子的眷恋,款款的乡意是醇香的浓茶。无论走到哪里,最难忘记的还是故乡情。
细细品味本单元的四篇文章,你们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对比阅读后,你们还将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和事情表达出来的。比如,从描写家乡美好的景色――“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杨,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 ;从回忆的一件件有趣的小事――“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喜欢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 你们都能体会出作者对家乡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5、古诗词三首
【知识在线】
一、写一写 看谁写得最规范,最美观。
luò yáng yú shù hé pàn wén zhàng
二、判一判 下面的说法对吗?对的判“√”。
1、《泊船瓜洲》写的是春季的景色,描写的特定景物是江南春景。( )
2、《秋思》《长相思》都抒发了作者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但《秋思》是借景抒情,《长相思》是写景和叙事融为一体。 ( )
三、说一说 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并说说是什么意思。
1、春风又绿江南岸, 。
2、风一更,雪一更, 。
四、理一理 在下面的诗句中,有四句属于同一首诗,请理出来,说出诗题和作者。
京口瓜洲一水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烟花三月下扬州 春风又绿江南岸
钟山只隔数重山 两个黄鹂鸣翠柳 明月何时照我还 但悲不见九洲同 【思维体操】
五、课文在线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把序号填写在括号里。
书:a、装订成册的著作;b、信;c、文件;d、写字。
(1)王羲之是著名的书法家。( ) (2)欲作家书意万重。( )
(3)妈妈从书店给我买了一套黑乌鸦的系列丛书。( )
2、“秋风”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写一写你眼中的秋风。
的秋风 的秋风 的秋风
3、在诗中划出读时的节奏。
4、把这首诗试着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六、阅读冲浪 根据注释自学古诗。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 ,日暮( )客愁新。
野旷( )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移舟:划船靠岸的意思。 泊:船靠岸,停船。
烟渚:指烟雾笼罩下的江中间小块陆地。 暮:傍晚,太阳落的时候。
天低树:指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 近:接近。
1、带点的字你认识吗?请你为它们注音。
2、比较一下这些字,再组词。
诸( ) 暮( ) 旷( ) 怒( )
渚( ) 幕( ) 矿( ) 愁( )
3、 解释每句诗的意思。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
【个性时空】
七、填一填 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知道的古诗多!
1、 地名,补充诗句
①( )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②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 )。
2、 填数字,补充诗句
①南朝( )寺,多少楼台烟雨中。②( )里河东入海,( )仞岳上摩天。
3、填动物,补充诗句
①西塞山前( )飞,桃花流水( )肥。 ②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立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