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空城计》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4篇)

《空城计》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空城计》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4篇)

《空城计》课堂教学实录 篇1

  教学目的: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理解孔明的“三笑”和他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教学难点: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教学课时:《空城计》第二课时

  教具:录音机、磁带、网上下载的《三国演义》电视剧孔明在城楼上弹琴的剧照(剧照人物有:孔明、两个书童)

  教学流程:

  (上课)

  老师:首先,我们来听一首歌曲,请同学们认真听,听完之后告诉老师,这是一首什么歌呢?

  (全班学生静静地听歌曲,并有个别同学随着音乐的节拍轻轻地哼唱)

  老师:刚才我们听的歌曲是什么歌呢?

  学生: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老师:这首主题曲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开篇词,词牌名是什么呢?

  学生:调寄《临江仙》。

  老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调寄《临江仙》。

  学生(诵读):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老师:刚才我们诵读的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三国里面发生的一段故事《空城计》,请各个小组讨论这篇故事的梗概,我叫一位同学复述故事。

  (小组讨论,并请一位同学复述故事)

  学生:这篇故事讲了魏国的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压进孔明的西城下,蜀国的众百官大惊失色,唯独孔明不动声色。他叫军士把军旗收藏起来,叫部队的将士们不能大声喧哗,同时大开城门,每个城门叫二十个士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然后自己带了两个书童在城门上弹琴。司马懿到了西城门下,发现孔明的城门大开,并且看见他悠闲弹琴的样子,以为有埋伏,就不听儿子司马昭的劝告,赶紧叫部下退兵。孔明等司马懿退兵后,拍手大笑,笑司马懿无能。

  (学生鼓掌)

  老师: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呢?现在我请同学们,对这个同学复述的故事进行点评,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并归纳小组意见,选出一位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

  学生1:这位同学讲得不错,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讲这个故事,讲的故事也比较完整。

  学生2:这位同学显得有些紧张,不够流利,讲到个别之处有“呃、嗯”等口语毛病。

  学生3:这个同学在故事的内容还缺乏自己的想象力,故事发生的细节过于简单,特别是在司马懿大军压进之后,可以展开适当想象。

  学生4:这位同学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如“劝告”读作“欠告”。

  老师:同学们的看法非常好,从不同的侧面去给这位同学点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位同学讲故事里出现了哪些人物?

  学生:孔明、司马懿、司马昭。

  老师:对了,故事里面出现了这三个人物,那老师手中正好有一张照片,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并说出他是谁?

  学生:哇!(惊讶)孔明!

  老师:对了,他在干什么呢?旁边还有哪些人物?

  学生:他在弹琴,旁边是两个书童。

  老师:那谁能说说孔明在照片中的神态?

  学生1:他披鹤氅,戴纶巾。

  学生2:他笑容可掬。

  老师:在这张照片里孔明披鹤氅,戴纶巾,笑容可掬,那在我们的课文里,写到了孔明的几次笑呢?请你找出文章里面有关笑的词语。

  学生:三次。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板书)

  老师:孔明的这三次笑分别具有哪些不同,请小组讨论,并选出你们小组的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

  学生1:孔明第一次的笑是显得有些心虚,是故意迷惑敌人的;第二次的笑是胜利的笑;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马懿是个大笨蛋。(话毕,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学生2:孔明第一次的笑显得有些牵强,他是故做姿态的;第二次的笑是侥幸的笑;第三次的笑是嘲笑。

  学生3:孔明第一次的笑是假笑,第二次的笑是如释重负的笑,第三次的笑是自豪的笑。

  老师: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我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可以知道,孔明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轻松,故做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刚才有一位同学发言说“孔明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马懿是个大笨蛋”,可见这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板书: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1:足智多谋,因为他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学生2:处乱不惊,因为他没有像文武百官吓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学生3:神机妙算,因为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

  学生4:临危不惧,因为“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敢于在司马懿的敌军面前,镇定自若,面对敌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设了一道空城计,以少胜多。

  (板书: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老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各抒已见,有理有据。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1:疑心病重,因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他认为孔明想暗算他。

  学生2;老谋深算,因为他把孔明想得过于复杂,自认为孔明做事谨慎,“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结果中了孔明的计谋。

  学生3:我不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观点,我觉得司马懿并不是老谋深算,如果他老谋深算,为什么还会在智谋上输给孔明呢?我倒是觉得他狡诈多端,因为他认为“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亮生平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结果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中了孔明的“空城计”。(部分学生听毕鼓掌)

  老师:两位同学的争论非常好!到底司马懿有没有老谋深算呢,我想要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还是老谋深算的。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见解,请举手!

  学生4:多疑自负,因为他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的“空城计”吓退。

  (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老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并且围绕司马懿到底有没有“老谋深算”发表不同的见解,他们这种独立思考问题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赞赏的。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什么会得以成功?请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小组讨论)

  学生1:司马懿他输在他的大意,老马也有失蹄的时候。

  学生2:孔明赢在他的临危不惧,司马懿输在他的生性多疑。

  学生3:司马懿输在孔明的出奇计、用奇招,因为孔明“计”高一筹,知道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老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特别是第三位同学说到孔明“出奇计、用奇招”,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们学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呢? 

  学生(齐说):出奇不意

  (板书:出奇不意)

  老师:出奇不意,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教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今天,请同学们回去之后,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运用我们所学到的描写的方法,替司马懿写一段话,回复诸葛亮对他的嘲笑。

  (下课) 

  附板书:

  空城计

  罗贯中

  孔明的三笑: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

  ↓ ↓ ↓

  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

  孔 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多疑自负、狡诈多端 

  空城计:出奇不意

《空城计》课堂教学实录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会写十个。

  3、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了解诸葛亮。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阅读,读悟结合,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3、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此人,并学习他遇事沉着冷静、足智多谋。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历史故事,你们看……(放录像)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片段。

  大家猜一猜这是那个名著中的故事。

  你们是不是很感兴趣?

  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124页,齐读标题《空城计》

  二、初读课文

  1、师: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解决。(可以借助拼音朋友,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看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小组内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并交流识字的方法。

  3、检查识字情况。

  4、检查朗读。

  三、理解课文

  1、自己再仔细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可以写出来,小组内先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问老师。

  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播拓展,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及情感。同时,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充分投入到课文情境之中。)

  4、计是什么意思?《空城计》又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出什么计?

  5、“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为什么使用这个计策?你认为怎样?你有更好的计策吗?(将有关的句子带感情地反复读)。

  5、反复读课文的对话,从中体会每个人物的感情,体会他们各自的心理。

  四、拓展延伸

  谈一谈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形象?

  五、书写生字

《空城计》课堂教学实录 篇3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及空城计得以成功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故事本身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分析计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间较量的作用。

  教学思路:

  通过阅读-复述-练习-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读、思、说、做的能力,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教学步骤:

  一、复述故事

  昨天我们已经把《空城计》这个故事的情节脉络理清了,也布置大家课后反复朗读,体味故事悬念迭出、扣人心弦的特色,现在就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再来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二、分析人物形象

  我们非常明确,故事的主人公是――孔明、司马懿

  1、孔明

  师:这里有一张图片,大家肯定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孔明,因为他有他的衣着、动作、神态 特征,根据课文中描述的应该是――“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

  很好,大家都注意到孔明这时候是“笑容可掬”,是不是他在施展空城计的时候一直保持这种神态的呢?如果不是,你能找到课文里描写他的几次“笑”吗?你觉得这几种笑态有何不同?你能揣摩他脸上挂着笑,可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分析:

  “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

  “笑容可掬”是孔明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表现。即使神机妙算,他这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吃不准,他可能在寻思:“你会上我的当吗?”

  “抚掌而笑”是他觉得如释重负,或许正在庆幸:“你果然中吾计矣!”

  “拍手大笑”则是他发自内心的对司马懿的自豪的嘲笑,“哈哈,到底还是我略胜一筹啊!你真是太傻了呀!”

  问:通过这三笑,我们再来联系整个故事,孔明是个怎样的人?说的时候应该结合课文,做到有理有据。

  答: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神机妙算――料定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切在他的掌握之中,借司马懿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成功施展。

  2、司马懿

  问:司马懿呢?其实,在空城计之前,孔明与司马懿不止产生过一次交锋,我让同学们回去阅读《三国演义》第95回,了解《空城计》故事背景。现在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事情。

  分析:其实就在“空城计”之前,孔明刚刚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故事是这样的: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孔明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还乡。孔明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略地,势不可挡。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表示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漏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孔明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的粮道,夺取街亭、柳城,后又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才有课文中的这一出好戏。

  可见,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只不过他疑心病重(“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认为孔明想暗算他);刚愎自用(骄傲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空城计吓退。)

  3、小结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在这一故事中,罗贯中成功地塑造了孔明这一形象,从正面着重刻画了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那么写司马懿有什么作用呢?写他老谋深算也好,狡诈多端也罢,最终还是败给了孔明,就能更加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计高一筹,这就是在刻画人物时经常用到的侧面描写的“衬托”手法。

  三、分析“空城计”施展成功的原因

  问:刚才我们分析了两个人物形象,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答。司马懿既然是以个老谋深算之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或者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此次带兵而来的不是司马懿而是司马昭,孔明的空城计还会成功吗?

  分析: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平生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

  《红楼梦》有诗云“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空城计”正是应证了这种有趣的现象。《三十六计》是这么解释空城计的:“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之败战计之一,连孔明都承认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属无奈之举,然而最终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胆量和气魄,也在于计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四、欣赏合作小组改编的课本剧

  五、欣赏京剧《空城计》片段,替司马懿写一段唱词回应孔明。(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进行。)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诸葛亮还有什么光辉战绩

  2、《每课一练》

  3、预习新课

  七、板书设计(幻灯片)

《空城计》课堂教学实录 篇4

  《空城计》

  (公开课)

  漳州华侨中学  赵陈丹

  教学目标 :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及空城计得以成功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故事本身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

  分析计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间较量的作用。

  教学思路:

  通过阅读-复述-练习-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读、思、说、做的能力,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教学步骤 :

  一、复述故事

  昨天我们已经把《空城计》这个故事的情节脉络理清了,也布置大家课后反复朗读,体味故事悬念迭出、扣人心弦的特色,现在就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再来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二、分析人物形象

  我们非常明确,故事的主人公是――孔明、司马懿

  1、孔明

  师:这里有一张图片,大家肯定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孔明,因为他有他的衣着、动作、神态 特征,根据课文中描述的应该是――“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

  很好,大家都注意到孔明这时候是“笑容可掬”,是不是他在施展空城计的时候一直保持这种神态的呢?如果不是,你能找到课文里描写他的几次“笑”吗?你觉得这几种笑态有何不同?你能揣摩他脸上挂着笑,可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分析:

  “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

  “笑容可掬”是孔明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表现。即使神机妙算,他这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吃不准,他可能在寻思:“你会上我的当吗?”

  “抚掌而笑”是他觉得如释重负,或许正在庆幸:“你果然中吾计矣!”

  “拍手大笑”则是他发自内心的对司马懿的自豪的嘲笑,“哈哈,到底还是我略胜一筹啊!你真是太傻了呀!”

  问:通过这三笑,我们再来联系整个故事,孔明是个怎样的人?说的时候应该结合课文,做到有理有据。

  答: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神机妙算――料定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切在他的掌握之中,借司马懿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成功施展。

  2、司马懿

  问:司马懿呢?其实,在空城计之前,孔明与司马懿不止产生过一次交锋,我让同学们回去阅读《三国演义》第95回,了解《空城计》故事背景。现在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事情。

  分析:其实就在“空城计”之前,孔明刚刚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故事是这样的: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孔明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还乡。孔明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略地,势不可挡。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表示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漏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孔明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的粮道,夺取街亭、柳城,后又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才有课文中的这一出好戏。

  可见,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只不过他疑心病重(“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认为孔明想暗算他);刚愎自用(骄傲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空城计吓退。)

  3、小结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在这一故事中,罗贯中成功地塑造了孔明这一形象,从正面着重刻画了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那么写司马懿有什么作用呢?写他老谋深算也好,狡诈多端也罢,最终还是败给了孔明,就能更加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计高一筹,这就是在刻画人物时经常用到的侧面描写的“衬托”手法。

  三、分析“空城计”施展成功的原因

  问:刚才我们分析了两个人物形象,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答。司马懿既然是以个老谋深算之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或者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此次带兵而来的不是司马懿而是司马昭,孔明的空城计还会成功吗?

  分析: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平生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

  《红楼梦》有诗云“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空城计”正是应证了这种有趣的现象。《三十六计》是这么解释空城计的:“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之败战计之一,连孔明都承认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属无奈之举,然而最终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胆量和气魄,也在于计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四、欣赏合作小组改编的课本剧

  五、欣赏京剧《空城计》片段,替司马懿写一段唱词回应孔明。(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进行。)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诸葛亮还有什么光辉战绩

  2、《每课一练》

  3、预习新课

  七、板书设计 (幻灯片)

《空城计》课堂教学实录 篇5

  【课前寄语】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首什么歌吗?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理清故事情节,理清诸葛亮“三笑”的心理内涵及“空城计”施计成功的原因,提高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

  2.理解课文对比映衬的写作手法,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3.激发对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兴趣。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有一首诗谜:“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诸葛亮是哪部小说中的人物?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足智多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国演义》节选出来的一篇课文――《空城计》。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了解作者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在国外,《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传》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2.了解作品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整部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及西晋初期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最后统一各国,为了侵占各个领土开始展开杀戒……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故事背景

  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此前的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15岁的曹睿继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睿削职回乡。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战将掠地,势不可挡。魏主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启用司马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漏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关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只有二千五百官兵居西城,形势万分危急。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

  4.字词积累

  司马懿(ì) 城铺(pù) 纶巾(guān)

  鹤氅(chǎng) 遁(dùn) 笑容可掬(ū)

  5.词语解释

  蜂拥:像蜂群一样拥挤着。

  失色:因惊恐不安而变了脸色。

  笑容可掬:形容满脸笑容。

  骇然:惊讶、受惊的样子。

  言讫:说完。

  遁:逃。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学生讨论后归纳)

  【交流点拨】开端:兵临西城;发展:临危施计;高潮:司马中计;结局:孔明释计。

  2.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显然是诸葛亮。文中描述诸葛亮时写到了他的几次笑?从文中找出描写诸葛亮“笑”的词句,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

  【交流点拨】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

  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而笑”,如释重负,这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

  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拍手大笑”,并说“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懿虽狡诈,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

  3.通过这三笑,我们再来联系整个故事,孔明是个怎样的人?说的时候应该结合课文,做到有理有据。

  【交流点拨】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神机妙算――料定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切在他的掌握之中,借司马懿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成功施展。

  步骤三 深层探究 深入理解

  1.在的第一自然段,说司马懿引15万大军而来,而诸葛亮仅有2 500人在手,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清晰地交代双方的兵力呢?

  【交流点拨】运用对比,突出军情的危急。

  2.“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简单分析一下“尽皆失色”,说说这句话在本段中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尽皆”是说各个官员无一例外,“失色”说面对险境无计可施,全都吓得脸色大变。用众官的表情衬托军情的紧急。用来反衬烘托诸葛亮的冷静沉着和杰出的才干。

  3.文中第二自然段写“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第三自然段又写“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这里仅是对上文的简单重复吗?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交流点拨】一方面表现出“空城计”之“空”,另一方面也从侧面突出了对诸葛亮的刻画。

  4.从“笑而不信”到“大疑”再到退兵的变化,可以看出司马懿是怎样的一个人?

  【交流点拨】课文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但同时也是疑心病重的一个人。他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是骄傲自负,刚愎自用的一个人。

  5.在第四自然段,我们未见一字写诸葛亮,可我们却清晰地看到了诸葛亮的形象,你知道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这种手法有何好处?

  【交流点拨】侧面烘托。写出了诸葛亮足智多谋,知己知彼,丰富了人物形象。

  6.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之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或者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此次带兵而来的不是司马懿而是司马昭,孔明的空城计还会成功吗?

  【交流点拨】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平生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

  《红楼梦》有诗云“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空城计”正是应证了这种有趣的现象。《三十六计》是这么解释空城计的:“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之败战计之一,连孔明都承认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属无奈之举,然而最终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胆量和气魄,也在于计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一)总结课文

  1.试想空城计真的是毫无破绽吗?为什么?司马懿为什么就没有发现呢?

  【交流点拨】我认为司马懿不是没有发现疑点,而是以退为进。司马懿手握重权,势力与威信足以使国君感到威胁。他一直与诸葛亮相斗,使君主认为他还有利用价值。若诸葛亮死了,那唯一障碍消失,吴君就会想尽办法剪除他的羽翼,没有充分的准备司马懿就会处于弱势。所以他在等待一个没有后顾之忧的契机,再与诸葛亮相斗。

  2.你认为司马懿的存在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交待清楚他中计的原因,突出诸葛亮对他的了解,更加表现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以及面对危险是那样从容和豁达,进一步的刻画了人物形象。

  3.说说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交流点拨】在这一故事中,罗贯中成功地塑造了孔明这一形象,从正面着重刻画了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那么写司马懿有什么作用呢?写他老谋深算也好,狡诈多端也罢,最终还是败给了孔明,就能更加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计高一筹,这就是在刻画人物时经常用到的侧面描写的“衬托”手法。

  (二)拓展延伸

  1.诸葛亮是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军事家,你能另外写出两件关于他的事吗?

  【交流点拨】三顾茅庐、草船借箭

  2.在本文中作者仅用“尘土冲天”四字就写出了司马懿来兵之众、之凶,现在就请你利用丰富联想和想象,用50-100字勾画出一个杀气腾腾的古战场。

  【交流点拨】阴风猎猎,黄沙卷起烧焦的旗帜,在漫漫的沙石里,冒烟的木头发出阵阵让人恶心的臭味。几具还没有完全被沙石掩埋的尸体上空盘旋着几只秃鹫,尸体上好几个箭头还在,那断了的长枪却依然握在尸体的手里。远处,厮杀呐喊声不绝于耳,或许明天早上又将多几万具尸体。阴风开始怒嚎,似乎要唤醒死去的灵魂。

  板书设计

  空城计

  罗贯中

  “笑容可掬”故作轻松

  故作姿态

  “抚掌而笑”如释重负

  侥幸

  “拍手大笑”自豪

  嘲笑足智多谋

  处乱不惊

  神机妙算

  临危不惧

  △文体常识

  本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学习时有必要弄清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往往会运用一些描写方法,其中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正面描写)。有时为了表现主要人物,除了正面对他进行上述的描写外,还通过描写次要人物或反面人物进行衬托(侧面描写)。

  情节一般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对人物具体生活环境中陈设、格局、气度、色调等的描绘,来烘托人物的情趣、爱好、气质、理想、情操等思想性格;二是通过对某种特定社会生活情景的展示,为人物提供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时代文化氛围。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空城计》课堂教学实录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的内涵的理解。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吧……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二)解题、阅读定向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简要介绍小说特点及阅读要点:小说三要素、阅读方法――通过环境、情节的分析

  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3、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诸葛亮”及“智慧”。)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计”是什么意思?

  “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

  学生纷纷回答:苦肉计、调虎离山、金蝉脱壳。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它是一种怎样的策略呢?学完课文,你们将会明白。

  (三)检查预习

  1、大家都预习好课文了吗在预习中,你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词句

  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3、大家理解文章的内容吗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醒方法:谁干什么怎么样)

  (四)通过探究问题,整理故事情节

  1、诸葛亮为什么要实施“空城计”?

  A、军力对比悬殊之极,情况危在旦夕。B、大兵压境。

  2、诸葛亮是怎样实施“空城计”的?

  在“空”字上做文章。

  A、藏起战旗,隐蔽军兵“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

  B、诸葛亮只带了两个小童在城楼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C、严肃军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

  D、安抚军心:告诉军士“吾自有计”。

  3、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空城计”作何反应?

  笑而不信――看毕大疑――下令撤军

  4、诸葛亮的“空城计”为何能成功?

  司马懿生性多疑

  诸葛亮知己知彼对司马懿了如指掌

  教师点拨:文章引人入胜,不仅因为情节吸引人,还因为人物形象生动

  (五)由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故事情节

  (1)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本文虽是长篇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把课文分作四个层次。(学生划分课文层次。)

  板书:

  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

  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

  高潮司马懿中计

  结局诸葛亮释计

  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

  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1)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

  (2)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处变不惊”及“正面”。)

  (3)高潮司马懿中计: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镇定自若”及“侧面”。)

  本层中写到诸葛亮“笑容可掬”,请大家联系当时的情况,说说他的笑中有何含义

  (4)结局诸葛亮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教师板书:“料事如神”及“正面、侧面”。)

  本层中还有两处写到了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义

  三次。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板书)

  老师:孔明的这三次笑分别具有哪些不同,请小组讨论,并选出你们小组的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

  A.学生讨论

  B.小结: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我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可以知道,孔明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轻松,故做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刚才有一位同学发言说“孔明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马懿是个大笨蛋”,可见这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板书: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

  (板书: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讨论

  明确:1.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2.(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小结: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什么会得以成功?请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原因:“出奇计、用奇招”,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们学的一个成语,是出奇不意。

  (板书:出奇不意)

  出奇不意,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教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

  (六)学生讨论拓展

  1、现在我们来讨论两个问题:

  (1)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2)诸葛亮身为蜀国的丞相,在当时的形势下,他的生死可谓关系到蜀国的存亡。而此时诸葛亮却把自己置身于作战的最前沿,还冒险用了空城计,如果他的计谋不够周密,如果他的部下表现得不够镇定,如果司马懿并不完全像他设想的那样多疑,如果司马懿能听取他儿子的意见,如果司马懿也冒险进攻等等,后果都将不堪设想,三国的历史恐怕也要重写!你对诸葛亮的这种冒险做法有何看法

  (教师小结: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正是其智慧过人之处。谨慎而不胆小,冒险而不盲目,这种冒险精神对我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是有启示的。)

  2、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你还能列举出其中的一些吗

  (教师:《三国演义》中精彩的篇章很多。“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我建议大家课余挤点时间好好读一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想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空城计》课堂教学实录 篇7

  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十三课的教学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指导学生阅读《空城计》,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学生分析:

  学生在课前己利用阅览课及课余时间借阅《三国演义》,初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第95回的故事梗概,前节课又学习了一些小说的有关知识,对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有一定的识。初一学生具有好肿、好强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

  设计理念:

  根据新鉴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同标,结合本实验组的研究课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过程:

  一、导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呐,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花耳畔,我们的思绪部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的空城计的故事早已烩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死问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 氅 纶 笑容可掬 遁 蜂拥 隐匿 (大惊)失色 旁若无人 无不骇然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凯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四、鉴赏

  再读课文,思考:(一)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域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翻的老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

  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翻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

  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鞠,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翻,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翻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

  (二)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这些特点?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司马翻的看法。

  (讨论上述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五、拓展训练

  (1)问题讨论:①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那么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第一人称描述其中一位官员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②空城汁为什么能获得成功?

  (2)将课文改写成小话剧,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表演。

《空城计》课堂教学实录 篇8

  一、教学构想

  以开展课堂活动的形式,调动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将“自主、合作、交流”的理念落到实处。

  二、活动程序及内容

  1。活动名称:评选本班“诸葛亮”。小组总分第一的为优胜组,优胜组的单项第一的为“诸葛亮”称号获得者。

  2。以小组合作,分工落实五个活动、组间竞赛的形式组织本次活动。每个活动记10分。

  3。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活动,再用一节半课的时间组织交流、点拨。

  4。共设计五个活动:

  活动一加标题按情节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要求用四字短语给课文加小标题。

  活动二析细节抓住诸葛亮的“三笑”分析其内心活动。

  活动三品主题思考问题――诸葛亮用计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活动四评人物从课文中,你看出诸葛亮有什么特点?联系小说《三国演义》的情节,你还对他有些什么评价?

  活动五猜结局

  ①猜想司马懿知道自己中计后会想些什么?

  ②假设带兵的是司马昭,想象是什么结局?

  三、活动记分表

  略

  四、活动总结

  1。活动开展很成功。全班绝大多数同学积极参与,兴趣很浓。每个人都自主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2。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为了取胜,学生就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努力。给了学生取长补短、分工合作的学习机会。每组八个人就有五个人有具体任务。

  3。通过汇报交流,发现同学们的表现十分精彩。在加小标题、析细节、猜结局等活动中展现出学生的才智,出乎老师的意料。因此要充分相信自己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相信,如果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学生的学习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老师也不会有这种惊喜的发现。

  4。存在的问题:

  ①少数学习基础太差又性格孤僻的学生没有动起来。须在下次活动中予以关注。

  ②耗时较多,由于准备时间和汇报时间都教长,因此预计的两节课时间不够。

  ③初一学生好胜心强,关注分数和比赛胜负比较多,关注问题本身比较少,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空城计》课堂教学实录 篇9

  黄玉芳

  总体构思

  《空城计》节选自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的第一篇小说,因为是文言白话,故事情节也相对完整,因此比较适合学生阅读。教训这篇课文应该引导学生在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初步掌握阅读小说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评价人物形象。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善于在学习 发现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问题导入  

  问题一:同学们读过小说《三国演义》吗?(或看过《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或听过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谈谈你了解的故事情节和你最佩服的人物。

  (此环节节目营造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

  问题二:(在问题一的基础上提出。比如,一定有很多同学佩服诸葛亮,可以进一步启发:为什么佩服诸葛亮?诸葛亮有没有失误?)有没有同学了解马谡“失街亭”的故事,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告诉大家?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影象资料来更深入地了解“失街亭”的故事。

  2、多媒体影象资料导入  。

  (教师独白)蜀国丞相诸葛亮率领30万大军伐魏,势不可挡.。魏国都督司马懿不与蜀军正面交锋,而准备夺取街亭要道,断蜀军粮道(播放根据电视剧《三国演义》剪辑的片段)

  (教师独白)街亭丢失,蜀国十分被动,诸葛亮分拨兵马,准备退回汉中,急报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夺西城,诸葛亮将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节选字小说《三国演义》的课文――《空城计》。

  (问题导入  应该轻松,简洁,时间不宜太长)

  (二)方法指导

  1、先请同学浏览《单元说明》,要求学生阅读后获取两方面信息:一是小说的基本特点,二是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学生筛选信息,明确小说的基本特点和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三)初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阅读这篇课文,同学们要重点把握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下面就借助手中的工具书和课文中的注解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出来,并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琴。

  1、解决学生提出的不理解的字、词句。

  2、概括故事情节。

  (四)再读课文,概括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小说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这篇课文虽然是节选,但情节相对独立、完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请四个同学分别朗读暗合四个部分,其他同学注意听读,并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这四个部分的内容。

  读完后,教师纠正朗读中的失误,并就朗读问题做导向性评价。

  学生概括四个阶段的内容。(教师进行点拨和指导)

  (五)再读课文,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1、教师提问:小说写了哪几个人物?你喜欢哪个人物?

  (要点提示:小说主要写了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物。主要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兼顾司马懿)

  2、你为什么喜欢诸葛亮?他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呢?

  (1)引导学生回到课文,找出能体现诸葛亮性格的句子或情节。

  (2)学生分析诸葛亮的形象。

  (要点提示:足智多谋、高瞻远瞩、沉着机警、料事如神、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有胆识、聪明、机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教师引导:你是怎样看出来的?文中哪些语句和情节体现了这些特点?

  (4)教师肯定: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巧施空城计,敢于弄险与他的性格上分不开的(引导学生分析诸葛亮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杰出军事家的原因)。

  (5)司马懿的性格:多疑、刚愎自用,但身为魏之名将,司马懿也有其性格优越。诸葛亮认为他“深有谋略”,老谋深算。

  (六)、探究拓展

  问题一:站在司马懿的角度思考一下,司马懿知道中计后,会怎样想,怎么说?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性格揣摩人物的言行。最后教师介绍小说中的情节:“懿毁之不及,仰天长叹曰‘吾不如孔明也’”,同时还可视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拓展,简要介绍小说的周瑜、曹操等人物,比如可作此假设:如果上当的是周瑜,他会有何表现呢?这样可激活学生的思维)

  问题二: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通过这篇小说的学习,我们对空城计有了深入的了解,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施计的是司马懿而不是诸葛亮,这场战争能成功吗?

  (学习各抒己见。此环节目的是让学习再一次思考人物的言行是由人物的性格决定的,同时引导学生对“空城计”作深入探究,正确看待“空城计”。明白只有诸葛亮才有此胆略,敢施“空城计”,但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实力。此环节可以借助幻灯辅助教学。)

  简略介绍《三十六计》,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学习习惯。

  (六)总结

  1、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情况并进行反思,目的在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总结:《三国演义》是一部成就很高的历史小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小说。擅长描写战争,《空城计》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断。希望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体会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无限魅力。

  作者邮箱:

  [1]

《空城计》课堂教学实录 篇10

  教学目标

  1、 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理解孔明“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3、 学习作者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把握孔明“智勇”的形象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视频。

  (过渡)听着《滚滚长江东逝水》,我们眼前出现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吧,在众多传奇人物中,你最佩服谁?(学生众说纷纭)【注意对学生的肯定:看来大家对《三国演义》都很熟悉】《三国演义》里有个人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很受老百姓的推崇,那就是――诸葛亮。你知道为什么诸葛亮那么受人尊敬吗?(学生回答)【对,因为诸葛亮是“忠诚的典范,智慧的化身”】你知道他的故事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板书:空城计】

  二、整体感知

  1、出示字词

  司马懿(yì)  旌旗(jīng)   隐匿(nì)   城铺(pù)      妄行(wàng)  擅动(shàn) 鹤氅(chǎng) 纶巾(guān)    焚香(fén)  模样(mú)   麈尾(zhǔ)   抚掌(fǔ)

  远遁(dùn)  言讫(qì)      笑容可掬(jū)

  把不会读的字音标在自己的文章中,然后通读课文。

  2、请全班推荐一个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为他挑错。

  (过渡)你能读懂文章吗?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蜂拥】

  (过渡)司马懿领兵十五万向西城蜂拥而来,孔明却只有二千五百兵。二千五百人对十五万大军,面对如此悬殊的差距,试想你是孔明,你会怎么做?(学生想象)孔明呢?

  他摆下空城计全身而退,不损一兵,真不愧是智慧的化身!

  三、孔明之智

  1、孔明之智,具体体现在哪里?请大家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回答时请用“智在           ,从                 可以看出来”的句式,并用四字短语概括。

  急中生智――司马懿兵临城下,孔明想到了空城计

  临危不惧、处乱不惊――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传令施计;

  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为什么不能“高言大语”?为何“大开城门”?营造一种平静而紧张,隐隐有大军埋伏的氛围,引司马懿上当】

  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料定司马懿对自己非常了解,自己也十分了解司马懿。【如果换成是司马昭带兵,孔明还敢用空城计吗?】

  深谋远虑――“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2、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各抒己见。孔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固然让人惊叹,不过在他身上,还有值得我们钦佩的地方,那是什么?(学生回答:胆识、勇气)

  孔明的胆识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的?【动作、神态】

  “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外貌和动作描写体现他的镇定自若。

  “笑容可掬”――从神态上看出他的沉着果敢

  “笑容可掬”什么意思?【形容满脸笑容,掬,双手捧着。你能示范一下“笑容可掬”的样子吗?】孔明做出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他是对谁而笑?又为什么而笑呢?【司马懿带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孔明在危机关头摆下了空城计引司马懿中计,笑容可掬的样子是装出来给司马懿看的。】孔明的笑除了欺瞒司马懿,其实还有一层作用,你知道吗?【安抚人心,给身边的官兵信心,使他们共同配合演好这出戏。】兵临城下,危在旦夕时,其他人的反应怎样?【尽皆失色】他们会想什么?用第一人称描述其中一个官员此时此刻的心理。

  孔明的笑并不是发自内心地微笑,那他这时心里在想什么呢?【出示图片】(学生猜测)【老师有一段京剧唱词,它正好体现了孔明此时的心声,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出示唱词】

  【板书:失色】这两者的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3、(过渡)通过众官和孔明神色的对比,我们不禁为孔明的胆识倾倒。平时我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除了运用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也会用到侧面衬托,除了上面所说的“众官”,还有哪个人也是?(学生:司马懿)

  【出示司马懿图片】你知道的司马懿是个怎样的人?

  老谋深算――“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多疑自负――原先“笑而不信”亲自“望”过后,转为“大疑”【看到什么?为什么“大疑”?他在想什么?】不听司马昭的劝告

  4、【老师找了一些司马懿的功绩,大家来看一下。出示功绩】可见,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那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答,司马懿既然是个老谋深算之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

  司马懿:多疑,大意,聪明反被聪明误

  孔明:临危不惧,知己知彼,知道司马懿对自己非常了解,所以出奇不意。计高一筹

  空城计是一种心理战术,连孔明都承认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属弄险之举,然而最终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智慧和胆识,也在于计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四、总结

  狭路相逢“智”者胜,在这一场司马懿与孔明的对决中,终因孔明的计高一筹而取得了胜利。故事在众官的“惊服”声和孔明的“拍手大笑”中落下了帷幕。但孔明聪明绝顶的形象却深深地刻在了我们心中。对于智勇的化身――诸葛亮,不但我们佩服,就连他的老对手司马懿也十分佩服他。如果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三国故事,就请走进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愿同学们能在《三国演义》中体会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

  五、作业(二选一)

  1、作者为了突出孔明的智勇双全,不仅从正面着重刻画了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还通过司马懿和众官进行侧面衬托。要求:运用本节课学习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在你身边选取一人一个片段。

  2、我们已经聆听了诸葛亮“登楼抚琴”的心声。请结合课文内容,替司马懿编写一段话来回应诸葛亮。

  空城计

  足智多谋          衬             老谋深算

  孔明    智   深谋远虑          托             多疑自负   司马懿

  料事如神

  对比

  勇   笑容可掬         ――――        失色       众官

《空城计》课堂教学实录 篇11

  教学目标:把握叙述层次及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弄清"空城计"是怎么一回事

  教学难点:感情诸葛亮这一光辉历史人物形象及作者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感情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交流讨论

  1.上节课,我们通过自读自悟,明白了空城计是怎么一回事了。这节课,我们具体分析空城计实施的过程识诸葛亮过人的胆识和智慧。

  2.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围绕上节课出示的"阅读要求"中的4个问题来讨论交流,弄清诸葛亮实施"空城计"的过程。

  (1)诸葛亮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到用计的?引导学生抓住"十五万五千"等数据,对比分析:兵力悬殊;司马置在刚"占领街亭",打了胜仗,士气正旺,而葛亮"有一半还是运粮草的兵,不能打仗这些兵卒昕说司马宣悉的大军来了,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对比分析:士气不足。

  思量结果:只能智取,不可强攻。

  (2)"空城计"究竟是怎么回事?

  ①学生找到相关段落,认真默读。

  ②同桌间表演诸葛亮"吩咐"部下的情节和吩咐后自己的举动,体会诸葛亮临危不乱、处变不惊、遇事冷静的=象特征。

  (相机指点朗读语气,应沉着,语速中,语气坚定)

  (3)结果如何?

  (司马蘸中计)

  引导学生想想:司马蘸撤退的原因是什么。(诸葛亮的轻松自得,自己的谨慎和自负)

  (4)诸葛亮怎么想到用此计的?引导学生读最后一自然段,感悟诸葛亮的超人胆识和智慧,来源于对他人正确的了解和分析。

  三、演一演,展示故事情节

  1.指名分角色读"诸葛亮施计司马蘸中计诸葛亮揭秘(释计)"部分。

  2.再指名学生表演相关情节,可以加进自己的创意动作或语言,但必须符合人物身份。鼓励学生大胆表演。四、引导评析人拗,初步感悟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1.在"空城计"这个故事所讲到的人物中,你对他们有怎样・的?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归纳并板书

  空城计

  诸葛亮(施计)处变不惊料事如神

  (出其不意)

  司马懿:(中计)过于谨慎多疑自负

《空城计》课堂教学实录 篇12

  夏素华

  [课时目标]

  1、阅读课文,懂得诸葛亮为什么摆空城计,及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在危急时刻善于分析、知己知彼、机智过人。

  2、欣赏京剧《空城计》片段,感受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智斗勇的精彩场面。

  3、交流诸葛亮的其他妙计,介绍相关信息。

  [课时过程]

  一、引入: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晓了《空城计》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在三十六计中,空城计并非上策,那么平生谨慎的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呢?

  [板书] 为何摆?

  二、学习为什么摆空城计的原因。

  1、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阅读课文分析诸葛亮摆空城计的原因。

  2、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一

  阅读课文,分析诸葛亮摆空城计的原因。

  小组同学一起找一找写诸葛亮摆空城计原因的句子,用简洁的词概括这些原因(写在卡片上),再读一读相关句子。

  3、个别读题,学生自习。

  4、交流反馈。[板书] 兵力少 无大将 力量悬殊 时间紧 魏兵杀来 难以撤退

  5、指导朗读。

  6、小结:这样看来,诸葛亮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摆的空城计。

  7、[板书] 不得已

  三、引读,过渡。

  诸葛亮心思细密地 布计,并亲自上阵,等着司马懿前来一决高下。当司马懿率大军来到城门外时,看到……(学生读有关句子),他怎么做……(学生读有关句子)

  四、阅读课文,分析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过渡:这样看来,空城计成功了![板书] 成功

  1、这一战虽不动一兵一卒,但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心理战却异常激烈。司马懿在历史上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身经百战,和诸葛孔明一样是个谋略过人的军事家,为什么他会中计,诸葛亮高在何处?同学们,想不想亲眼目睹这场精彩的较量。京剧表演艺术家已经将这个故事搬上了舞台,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幕。

  2、欣赏京剧片段。(提醒学生注意唱词)

  3、欣赏了国粹京剧名段,再让我们回到课文,读读课文三、四小节,找找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4、(出示)自学提示二:

  自学提示二

  阅读课文,分析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读一读课文三、四小节,找一找空城计成功的原因,跟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看法。

  5、学生自学。

  6、交流反馈。[板书] 知己知彼

  五、评价诸葛亮。

  学完了课文,你能用一句话来评价一下诸葛亮吗?

  六、拓展课文。

  1、关于诸葛亮还有许多传奇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他的故事?你能说出几个故事的名字吗?(三顾茅庐、挥泪斩马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

  2、这些故事在这本《三国演义》中都有,想了解更多诸葛亮的故事,想知道其他三国人物的故事欢迎大家和它交朋友。

  [整体板书] *16 空城计

  为何摆? 兵力少 无大将 力量悬殊 时间紧 魏兵杀来 难以撤退

  成功原因 知己知彼

  作者邮箱:

  [1]

《空城计》课堂教学实录 篇13

  语文:第13课(语文版七年级上)

  学习目标

  1、概括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分析人物思想性格。

  3、理解文中对比映衬的写法。

  4、揣摩细节描写的妙处。

  5、欣赏《三国演义》的语言特点。

  [学法点悟]

  阅读小说应从情节入手,抓住情节发展各阶段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分析人物形象,本文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细细揣摩,可见人物性格之一斑。

  [整体感知]

  读完课文,我们可以看出,课文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课文虽然是节选,但情节相对完整,情节发展脉络清晰。文章运用了对比映衬和细节描写突出了主要人物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情节的几部分,应怎样概括?诸葛亮的三次“笑”各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疑难解析]

  质疑: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情节的四个阶段?

  解惑:先按照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将文章分成四部分,然后用尽量简短、准确的语言概括,即兵临西城(第一段)、临危施计(第二段)、司马中计(第三、四段)、孔明释计(第五、六段)。

  质疑:课文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

  解惑: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惧。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尽皆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司马懿狡诈多端,诸葛亮更是技高一筹。司马懿善“识人”,而诸葛亮不仅善“识人”更能“治人”。司马懿也谨慎,但却比诸葛亮少了几分灵活变通的智慧。

  质疑:文中几次写到诸葛亮的“笑”?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解惑: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第一次,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第二次,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懿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笑”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反映了诸葛亮的心理。

  [语言揣摩]

  1、“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做百姓,洒扫街道。”

  这是为了造成城中没有军队的假象,迷惑敌军。就是让司马懿看到一座空城,产生疑惑,不敢进军。

  2、“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一座空城,并不能吓退司马懿,但在加上诸葛亮城头操琴,就不能不令司马懿生疑了:孔明一生谨慎,不曾弄险,若西城为空城,诸葛亮在城头操琴等于束手就擒,这不可思议!所以西城必不是空城,诸葛亮之所以这样是诱司马中计。

  [研究课题]

  《三国演义》用浅显的文言写成,古人说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课文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通俗而不失典雅,请诵读课文,加以体会。用课余时间阅读这部书,给同学们讲述你认为精彩的片段。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词,顺畅地朗读课文,做到有声有色地复述。在熟悉故事的前提下,理清情节。揣摩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写法,并谈谈你最欣赏的地方。

  [基础巩固集练]

  一、字音字义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司马懿( ) 城铺( ) 鹤氅 ( ) 纶巾( ) 笑容可掬 ( ) 麈尾( )言讫( )

  2、掌握下列形近字的字形

  蜂拥 隐匿 纶巾 骇然 远遁 分拨

  泪如泉涌 稳妥 伦理 言简意赅 遵循 选拔

  3、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失色:

  妄行出入:

  笑容可掬:

  抚掌:

  骇然:

  言讫:

  二、简介人物

  罗贯中:

  诸葛亮:

  司马懿:

  司马昭:

  关兴:

  张苞:

  三、关于小说阅读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安排情节、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阅读小说,应能够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小说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次要人物往往是用来衬托主要人物。如,本文的主要人物是: ,用以衬托的次要人物是: 。小说的情节有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逐渐学会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分析主题,评价人物等。

  四、问题探究

  1、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是什么?交代背景有何作用?

  [提示:可从课文节选之前的情节谈起,从课文第一段中的相关内容谈也可。诸葛亮失了街亭、柳城,又失了内应,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而诸葛亮只有五千兵,还有一半去运粮草,城中仅余二千五百人。且“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以至于敌兵来至,众官早已“尽皆失色”。交代背景,突出了一个“危”字,惊心动魄,不仅使故事的开端就扣人心弦,而且有利于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就在大兵压境,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却临危不惧,表现得异常镇定,正所谓危难之时方显出名相风范。]

  2、写司马懿对表现诸葛亮形象有什么作用?

  [提示:次要人物对表现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司马懿也不是平庸之辈,课文不是以弱衬强,而是以强衬强,以司马懿的狡诈写诸葛亮的智慧。具体剖析见“疑难解析”第一个问题。]

  3、敌军统帅换了司马昭,诸葛亮的空城计还会成功吗?

  [提示:空城计的成功,缘于诸葛亮对敌方统帅的深入了解和准确分析。司马懿对诸葛亮是非常了解的,他知道诸葛亮一向谨慎,此刻他不相信诸葛亮如此弄险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诸葛亮一反常态,出奇制胜。司马昭年轻气盛,无所畏惧,猜出孔明可能是“故作此态”,如果敌军统帅换了司马昭,空城计不一定能成功。]

  五、欣赏评价

  1、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请结合课文的情节加以简析。

  答:

  2、司马懿老谋深算,请结合文中情节加以简析。

  答:

  六、拓展阅读

  三人回至新野,过了数日,玄德使人探听孔明。回报曰:“卧龙先生已回矣。”玄德便叫备马。张飞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孔明当世大贤,岂可召乎?”遂上马再往访孔明。关、张亦乘马相随。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张飞曰:“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宜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辈怕冷,可先回去。”飞曰:“死且不怕,岂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劳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随同去。”

  (选自《三国演义》)

  [探究建议]

  1、稍有中国古典文学常识的同学,一看便知以上文段所讲的故事,其中“三人”应指哪三人?对,当然是刘备、关羽、张飞。由这个片段我们可以想起哪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是“三顾茅庐”,而刘备的言行可以用“礼贤下士”来形容。这两个成语现在常用来形容什么?

  2、写天气,写张飞的话,目的是什么?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什么作用?请围绕“衬托刘备的真诚”这一写作目的口头阐述。

《空城计》课堂教学实录 篇14

  常绿树

  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十三课的教学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指导学生阅读《空城计》,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学生分析:

  学生在课前己利用阅览课及课余时间借阅《三国演义》,初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第95回的故事梗概,前节课又学习了一些小说的有关知识,对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有一定的识。初一学生具有好肿、好强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

  设计理念:

  根据新鉴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同标,结合本实验组的研究课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过程 :

  一、导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呐,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花耳畔,我们的思绪部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的/"空城计/"的故事早已烩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死问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 氅 纶 笑容可掬 遁 蜂拥 隐匿 (大惊)失色 旁若无人 无不骇然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凯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四、鉴赏

  再读课文,思考:(一)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域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翻的老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 /"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翻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 /"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鞠/",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翻,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翻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

  (二)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这些特点?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司马翻的看法。

  (讨论上述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五、拓展训练

  (1)问题讨论:①/"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那么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第一人称描述其中一位官员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②空城汁为什么能获得成功?

  (2)将课文改写成小话剧,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表演。

  [1]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空城计》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4篇)

微信扫码分享